新世紀憲法釋論
本書作者認為有一流的憲政教育才能培養一流的現代化國民,而有高品質及現代化的國民,才能建設一流的現代化國家社會,因此加強憲法教育,提昇國人守法精神,並建構能為國家與人民帶來長治久安的憲政體制,乃當前責無旁貸之要務。作者現任中央警察大學圖書館暨世界警察博物館館長並兼任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憲法學、政黨政治與選舉制度等專題課程之講座,長期投入於憲法領域研究凡十餘年,對於憲法研究有獨到見解,論著等身,自成一家之言。本書歷經數年編纂,實務見解旁徵博引,評論分析鞭辟入裏,理論與實務兼具、法律與政治見解並陳,作為術研究、高普考試及實務引用均見參考價值。其能對當今憲政所面臨之難題提供建言,進而凝聚國人以台灣為優先之生命共同體意識,激發國人真正愛台灣的高尚情操,並為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民之幸福生活開創美麗的新願景。
軍事憲法論
軍事憲法論 本書是以憲法學的角度討論國防法制的專論。國防法制以往常是法治國家的「陰暗角落」,作者透過對德國先進的法治經驗,詳盡介紹構成「軍事憲法」的幾個重要的、結構性的法律體系。 諸如:統帥權的概念、軍人法的立法、國防監察員、軍人申訴制度以及國防組織法的立法方向……等等,都是國內法學界、軍事學界最陌生的領域。基於軍人是「穿著軍服的公民」崇高的理念,本書是每一位關心軍人人權、國防法治現代化的讀者所不可錯過的力作。 作者簡介 陳新民 民國四十四年十月生 廣東省惠來縣人 學歷/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英國倫敦大學訪問學人 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大學、銘傳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 行政院法規會委員 行政院中央廉政會報委員
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
第一民族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自1980年代起,開始組織化的爭取原住民族自我決定權。這個從主張原住民個人權利,邁向強調原住民集體權利的族群運動,也再1990年代台灣第四次憲法改革過程中,無役不與。 「憲法」作為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戰場,其實兼具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意義。原住民族條款的入憲,可以說是,原住民族在這種以憲法規制現代國家法秩序的結構中,爭得一席受保障的位置。另方面,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矛頭所指向的,也正是這部在族群議題上「色盲」的憲法,因此超越當前的憲法或國家結構變成為原住民運動的必然。 本書即在此種認知下,企圖透過對憲法基本權利理論與政府組織的重新解析,指出「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與「原住民族區域自治」理念的可能性極其制度方向。 作者簡介 林淑雅 1971年生,台灣省嘉義市人。國立台大法學碩士、法學是。現就讀於台大法律研究所博士班。
憲政改革與政治權力-九七憲政的例證
大凡民主國家之立憲行為,均須本於國民主權原理而為之,然綜觀我國近年歷次修憲,概依黨政意志採由上而下之決策模式,難謂為人民意思之表示,形成「政治即憲法,權力即制度」之顛覆現象。 本書乃以第四次修憲﹝九七憲改﹞為例,分從修憲過程及憲改議題兩大方向,印證憲法之修改少有法理之結晶,而繫乎現實政治權力之運用。書中不論資料之蒐集,結構之編排,以及內容之觸角,均甚為具體翔實,尤其探討之深入,立論之獨到,雖或有異於當前之主流思考,卻足以反映作者超然、客觀立場,以及依法論理之堅持,誠為憲政叢書中不可多得之另類學術論著。
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
從德國問題看兩岸 德國與中國都是戰後的分裂國家,作者一直很好奇西德如何處理它們分裂問題。 在漢堡大學內的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是作者在德國工作及在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攻讀博士時,經常利用時間去的地方,因此使作者對德國問題有了較深入的認識與了解。本書寫作亦是從那時候開始,嚴格說來,到本書的出版,整整花了十年的時間。 從本書可以看見重視法律規範的德意志人民,如何引用法律來處理原本在本質上是屬於政治的問題。 此外,本書的獨特性在於它是華人社會迄今唯一一本從國際法與憲法層面探討德國從分裂走向統一的專書;其重要性在於完整地論述了有關分裂國家間的法律定位與彼此間的法律關係認定,值得兩岸參考。 作者簡介 張亞中(Ya-chung CHANG)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政治研究所士,德國漢堡大學哲學暨社會學院哲學博士。 曾任職外交部,派駐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堡、拉脫維亞等地,另於任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時參與大陸政策研究制定。現任教於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亞太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個人電子郵件信箱:yachung@nccu.edu.tw
憲法與公民教育
憲法與公民教育 本書涵蓋「憲法」、「立國精神」、「公民教育」三個主要領域。舉凡人權、國家、政治體制、公民、選舉、憲改、地方自治…等當前重大的憲政議題都網羅書中。 本書題材新穎、立論平實、資料豐富,實為教師必備之參考書、大專學生必讀之教科書、社會人士常用之現代公民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周繼祥 ‧國四十二年生於雲林斗六。 ‧民國六十四年自台大政治系畢業。 ‧民國六十六年役畢,任職台大訓導處,兩年後辭職並就學於台大三研所,至民國七十一年畢業,旋即膺任台大訓導處秘書。 ‧民國七十三年二月於母所任教,自助教、講師、副教授而升等為教授。期間曾獲獎助赴英、美等著名大學進修。 ‧自民國八十一學年度兩任台大三研所所長。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借調海基會任主任秘書,研究並處理兩岸關係。
憲政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憲法叢書 在憲政改革當前,代表「法」的制度理性與代表「力」的政治利益,一向是廣受矚目,但是卻又極端不平衡的兩股力量。 過去的三次修憲,雖然締造了省市民長民選與總統直選的憲政紀錄,但是並未使我國原本「修正式內閣制」的政府體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備受社會各界矚目的第四次修憲,卻由於政治利益的需要,將原本傾向內閣制的行政立法兩種關係,一舉改變為類似「雙首長制」的體制,同時也廢除了五十年來一直是地方自治要角的「台灣省政府」。 這部歷史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本書的作者楊世雄博士,以一個參與第四次修憲的政治人物與學者的雙重身分,深刻且完整地紀錄下民國八十六年那場修憲風暴的所有歷史文件;並以學者的角度,深入簡出地評析朝野三黨的表現,為歷史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共同記憶與學理批判。 作者簡介 楊世雄博士 現、經歷: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所兼任副教授、中華勞資關係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哲學與文化編輯委員、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第三屆不分區國民大會代表(新黨) 學歷:羅馬教廷額爾略大學哲學博士、德國波昂大學研究、瑞士弗利堡大學研究、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著作: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及其在中國之發展(德文)、、重建勞資倫理(合著)、勞動者財產形成制度之可行性評估、楊世雄教授論文集、第三條路哲學(譯)
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
中華民國憲法動態新論 本書係以政治力、權利對體制、運作程度所造成的影響探討我國憲法制度所由產生與運作之過程,以期能明瞭我國憲政發展歷程中法律條文背後「政治上的力」對制度、程序與過程的深遠影響,並結合憲法條文意義之最大解釋期能對全面落實民主憲政之後我國建國立國之根本大法做出最為完整且最為允當的詮釋。 全書共分四章:第一篇「緒論」探討憲法學理與原理原則﹔第二篇「中華民國憲法在台灣的變遷與發展」對我國憲政於台灣演變發展的歷程做出精闢且扼要的論述﹔第三篇「本論」為憲法本文與增修條文各章節之探索﹔第四篇「地方政府與自治」探討地方政府理論、我國地方政府與地方自治制度之變革。 關於作者 陳陽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史坦佛大學訪問學者 經歷:東海大學訓導長、國民大會代表、考試院典試委員、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著作:台灣民選領導人物變動分析、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灣當前三大政治問題、民主轉型與地方政治生態的變遷。 衛芷言 學歷: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學士、東海大學政治學碩士、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班研究。 著作:公民投票與公民複決概念暨使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