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生滅史
西方的書籍收藏遭遇過無數災難 卻也曾締造許多輝煌成果 不斷在毀滅與重生之間流轉變化 圖書館歷史充滿始料未及的波折與逆轉 幾乎每個世代都需要賦予圖書館全新意義 在漫長又混亂的圖書館史中,書籍收藏的形式不可勝數。從簡陋的木箱到大理石與金箔打造的廣闊殿堂,應有盡有。但有一件事從來沒有改變過,那就是在追求並擁有知識的過程中,人類是如此不遺餘力,甚至流於偏執。 在這本獨闢蹊徑的重要著作中,安德魯.佩蒂格里和亞瑟.德韋杜文探索豐富、充滿劇戲性的圖書館史,既有古代知名藏書,也有如今面臨困境的珍貴公共資源。兩位作者帶領我們認識打造世界知名藏書的古籍收藏家、慈善家和特立獨行的人物,細數科技、意識形態與個人喜好的盛與衰,更揭露某些在追尋珍稀手抄書過程中的大小罪行。 從卷軸時代到圖書車消失,圖書館的故事也是整個社會和它的創造者的故事。本書內容廣博、耐人尋味,讓我們透過圖書館認識自身,也說明我們為什麼繼續收藏、摧毀而後再造圖書館。 愛書推薦 柯皓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高耀威 長濱獨立書店「書粥」老闆 馬 欣 作家 蔡淇華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 瑋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專任副教授 「在3C的年代,人們還需要圖書館嗎?這本書先攤開羊皮的卷軸,談到手抄書、印刷機的誕生,還有各種圖書館的歷史祕辛。所有關心圖書館漫長生滅史的人們,都應該珍視這本好書!」──蔡淇華 名家媒體推薦 一段廣泛而徹底、引人入勝的歷史,經過深入研究,描繪圖書館這個非凡而恆久的現象。──理察.歐文登(Richard Ovenden),《焚書:遭到攻擊與在烈焰中倖存的知識受難史》作者 廣羅而不淪為瑣碎,生動而不淪為街談巷議,這部全面的圖書館歷史展現出這種機構對於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多麼至關重要。──莉亞.普萊斯(Leah Price),文學評論家 何謂「圖書館」?它是私人財富與權力的無聲展現,或對神的謙卑奉獻?是常態的社區資源,或浪費公帑?本書作者為我們呈現豐饒的書籍史,靈巧地引導我們穿越許多世紀,看見圖書館不只是以上所有的一切。──茱蒂絲.弗蘭德斯(Judith Flanders),歷史學家 佩蒂格里和德韋杜文對於圖書館的精采長篇探討最棒的一點是,他們顯現出圖書館在時間演變中是多麼有變通性。我一點都不懷疑未來的歷史會繼續述說這個故事。──金融時報 《圖書館生滅史》證明事實比虛構更有趣。這本書從兩千年前亞歷山大圖書館建立開始考查了圖書館的創造與毀滅,充滿了獨具魅力的人物和驚人的真相。──泰晤士報 這部圖書館歷史全覽太棒了……從古代到昨天的圖書館歷史,寫得迷人有趣,也經過審慎的研究──對各地的愛書人是一份完美贈禮。──星期日泰晤士報 充滿啟發性……佩蒂格里和德韋杜文討論偉大私人收藏家和修道院圖書館時精彩無比,但這本書最重要的面向是探索圖書館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實際與理論層面。──The New Criterion 我們可以確定,有書的地方就有圖書館。佩蒂格里和德韋杜文的精緻著作寫得清楚易懂,沒有令人煎熬的術語,且具有包羅全球的企圖心,它應該被放在每一間圖書館裡。──先驅報 這部從亞述人到數位時代的圖書館史,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知識寶庫……這本書充滿魅力,還十足展現了樂觀精神。──新政治家雜誌 所涉範圍廣大深遠,涵蓋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谷歌時代的非凡圖書館故事……讓人欲罷不能。──愛爾蘭檢查者報 幾乎可謂決定性的完善著作,考察了這個機構從亞述帝國泥板到今日網路圖書館的演化歷程。──書單雜誌 一部生動、權威性的文化史……充滿許多會讓愛書人玩味再三的史實。──科克斯書評 &
校史館管理:理論與實務
作者薛教授在序中指出:校史是各學校的根本所在。 校史館的建置及管理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大多數學校的校史館都是近年來才成立,這也是本書撰寫的最大目的。 本書三位作者以其在校史館理論與實務方面所具有的知識與經驗,撰寫成書,全書從探討校史館的任務與功能開始,論述校史資料收集、整理典藏與維護,進而說明如何有效地運用校史資料,行銷規劃與推廣展覽設計等,最終歸納、結論與建議提供參考。 期望透過本書能夠喚起國人對校史館之重視,為國內的各級學校保存重要的校史文物。並希望有更多人投入校史館領域研究,最重要的是讓國內的校史館營運得以步上軌道,為臺灣學校的校史留下珍貴的歷史記憶。
數位時代圖書資訊服務新建構-國際視野的觀察
本書內容共計十一章,探討處於數位時代的現代圖書館所建構有關:主題資訊服務、圖像資訊服務、國家書目資訊服務與CIP新書資訊服務等。書中研究對象的圖書館涵蓋的國家或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等,並著重於分析國家圖書館、學術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等三種主流類型圖書館資訊服務機制內涵與特色,以瞭解國內外圖書館所建置無論文本或圖像、出版前或出版後的資訊服務理論與實務。
台灣報業:歷史.現狀和展望
報紙,曾經是整個新聞行業的代名詞,是新聞人的驕傲、「無冕之王」們拚戰的一線陣地 然而,時移事往,台灣報業的路,是否能持續走下去? 本書作者深研現代傳媒理論與管理科學,這本介紹與論述台灣報業之歷史、現狀和展望的書冊,雖然篇幅相對精簡,但對百年來台灣報業的發展脈絡,及其在全球華文報業史上的特殊地位,卻已繪出了一個相當完整而妥貼的圖像。全書呈現了明變求因、取精用宏的史識,行文落筆亦堪稱有倫有脊,不蔓不枝,允為此領域內不可多得之作。其父曉林先生本為台灣聯合報系資深主筆,是台灣報業發展史親身參與者之一,亦為知名出版人及評論家,思精筆銳,素為識者所推重,且為本人多年摯友。緣於兩代交誼,我深知致中自幼穎悟,求學時奮勉精進,治學則厚實明達,在台灣及夏威夷修得碩士後,更獲北京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如今在學府任教之餘,猶自潛心著作,常有兼顧學術與實務的作品推出,殊非偶然也。──知名學者龔鵬程 僅管臺灣報業的黃金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那些優秀報紙、成功報人的事蹟 依然能夠為將來一代又一代的新聞工作者們提供借鑒 就在不算很久遠的過去,「報紙」曾經是整個新聞行業的代名詞,是發行量和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媒體,是新聞人的驕傲、「無冕之王」們拚戰的一線陣地。然而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報紙的日子是愈來愈不好過了。 報業的不景氣,並不只是經營策略滯後或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更多的,是整個傳媒生態以及受眾生活形態的改變所導致。 本書將首先回顧臺灣報業的簡短歷史,繼而對臺灣近代主要的報紙以及報人進行探討,最後則分析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報紙的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可能存在的機遇等。希望通過這本篇幅精簡的小書,能讓讀者對臺灣報業曾經輝煌的過去,以及當前面對的境遇,有一定的瞭解。
矽谷深度報導:為矽谷把脈:中美政商界人士專訪(中英雙語版)
本書蒐羅張旗東擔任資深記者以來,於中美政商界採訪的新聞報導、人物專訪、精闢論文等,對中美間的時事均有深度的看法與涉獵,可以透過中國記者的眼光觀察中美政界所關心的議題與紀錄。
媒體併購之附款及其監督:以大富媒體併購凱擘有線電視為例
2010年11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核准了大富媒體併購凱擘股份有限公司,但也附加了15個附款。然而更重要的是,NCC必須要確實監督業者是否履行附款。根據本書作者訪談結果,仍然有部分附款業者並未履行。例如業者當初也承諾會協助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MOD)取得本土頻道的上架,但是併購案通過至今,並沒有本土頻道上架MOD。這都代表NCC在核准併購案之後,業者並未遵守當初的承諾,而NCC也未嚴格查核。
兩岸新聞採訪交流之研究(1987-2009):從駐點記者角度看兩岸新聞交流
本書析論不同媒體、駐點資歷之記者對於兩岸新聞交流發展及新聞報導呈現之看法與期待。結果發現,就兩岸新聞交流發展層面來看,兩岸新聞交流及駐點記者政策開放有助雙方了解彼此,且兩岸記者皆期許未來可以邁向新聞「第四通」。從兩岸新聞報導呈現情形來看,不同報業體制形成不同的「主要」守門者和議題設定者,而中國大陸的新聞報導呈現依其不同媒體屬性與定位,逐步展現其特性,但新聞框架並未消除,轉而以更為幽微的方式呈現。
你就是媒體
本書是夢想家及粉絲再造說書藝術的專用指南。不久以前,我們還是旁觀者、大眾媒體的消費者。如今我們「就是」媒體。拋開電視迷的角色,我們把電視節目、電影、甚至廣告當成了前來參與的邀請函,以及隨心所欲融入其中的體驗。《連線》的法蘭克.羅斯要介紹我們認識正在為雙向世界重新思考古老敘事藝術的人,這些人像是《Lost檔案》的戴蒙.林德勞夫(Damon Lindelof)和卡爾頓.庫斯(Carlton Cuse)、詹姆斯.柯麥隆(James Cameron)、崔特.瑞斯諾(Trent Reznor)、《模擬市民》(The Sims)的創作者威爾.萊特(Will Wright),以及另外幾十位正以想法來改變我們怎麼玩、怎麼溝通和怎麼思考的人。從Nike+背後的行銷人員到試圖搞懂《星艦迷航記》裡全像甲板的科學家,《人人都是說書人》記錄了正在帶動新時代媒體實驗的創意激盪。現正發生的事既令人驚訝又不可避免。經過數世紀的線性說書後,我們正在目睹新的敘事形態崛起。它是原生自網際網路,就跟小說是原生自印刷術一樣。以非線性的方式一次透過多種媒體來講述,這些新的敘事鼓勵我們不但要收看,還要去參與。它們鼓勵我們的方式多半跟遊戲一樣。它不僅有娛樂性,還有融入性,比1小時長的電視劇或兩小時的電影或30秒的短片更能讓人深入其中。它所帶來的體驗能讓我們轉化成自己的體驗。舉凡眼見所及的地方,故事都在打破印刷、電影和視訊的侷限。在作者和觀眾、內容和行銷、幻想和現實之間,過去看似明確的界線正開始趨於模糊。《你就是媒體》帶我們深入探索了娛樂的未來,所揭露的不僅是發生了什麼事,還有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各種類型的說書人是如何把它駕馭在手中。
媒體企劃:跨媒體行銷趨勢與傳播策略
■整合最新傳播資訊資訊浪潮一波波襲來,媒體匯流成為全球趨勢,本書針對媒體特性與內容,提供最新的媒體資訊與發展重點,使國內與國外資訊完全接軌,讓同學在學校即可了解全球媒體脈動。■強化業界操作模式媒體已由單獨作戰、整合作戰進步到跨媒體作戰,對於資訊內容或行銷廣告的操作方式,也與以往不同,本書幫助同學跳脫傳統媒體行銷觀念,全面掌握業界的思維。■全方位企劃的新時代來臨有效運用電子、印刷和網路媒體不同風格的特性,符合各類市場的需求,規劃跨媒體的行銷策略,進行各種媒體特性的整合,讓企劃內容充分掌握市場趨勢、發揮宣傳綜效。■實例演練詳細分析本書中所列各式範例,均為曾經實際運作的成功實例,透過實例的解讀與分析,可以了解規劃者的目的與策略,可建他山之石的功效。
媒體改革 漫漫長路-紀錄與反思(1999-2009)
本書回顧從1999年──第一個正式立案的媒體改革組織「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為起點,至2009年間的媒體改革與媒體重大事件,呈現台灣新聞表現與媒體環境在這十年的重大變化。並以資料庫的概念呈現,期許更多人了解、認識媒體監督與改革。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大事紀,也是本書撰寫的第一階段,這部分是由媒觀志工參照相關事件媒體報導、並經由相互討論改寫而成。選取的標準主要是以媒改團體為核心所從事∕發起∕參與的媒體改革運動,以及各公民團體所發起的相關行動。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獨立媒體的紀錄,雖未能呈現其豐富的動態發展,但我們勉力紀錄成立時間等相關事宜。第二部分為媒體改革回顧與分析,將媒體改革運動分為六個子題:公共化運動、商營結構的解管制(以有線電視為主)、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公民團體的參與、媒體識讀教育、公民媒體的崛起。此部分對各子題有較為深入的探討,並訪談相關人士,最後並嘗試提出反思及未來可能的行動方向。第三部分則為專文邀稿,邀請學者、新聞工作者、獨立媒體工作者觀察這段期間媒體環境的變化。
全球崛起的公民媒體
以系統性的架構,深入探討公民新聞運動的發展趨勢,介紹十四個國家或地區,總數超過50 個的公民媒體/另類新聞實踐的例證。從它們的成立沿革、創辦宗旨、服務內容、編輯流程與營運模式,皆有清楚扼要的介紹,相信將會是關心公民媒體與新媒體未來的人樂於捧讀的一本書。本書的實用性無庸置疑,可以當作隨時方便查考的工具書,而其學術性也不在話下,論述內涵展現了極高的原創性和細膩度。本書特色第一本介紹全球公民媒體運動的中文著作,公民媒體是本世紀的新興產物,其發展速度之快、面貌變化之多,已成為近年來最重要的媒體現象,深入探討公民新聞運動的發展趨勢,個案檢視全球公民媒體的運作模式,共計介紹14個國家與地區的57個公民與另類媒體,不僅為此一領域最新亦最完整的中文著作,其對全球公民媒體的大規模掃瞄,亦為外文出版世界所未見。
大聲嗆媒體<向台灣惡質媒體宣戰!>
資深媒體人卜大中說,「想聽台灣最耿直的聲音,就看這本書吧!」 TVBS自拍黑道恐嚇影帶時報週刊主管自己寫匿名信檢舉影視名人賄賂法官新新聞「嘿嘿嘿事件」東森王育誠「腳尾飯事件」 TVBS「瀝青鴨」事件李慶安「舔耳烏龍案」…… 台灣的電視新聞畫面及報紙內容侵犯人權似乎已經變成家常便飯,好不容易才爭取來的「新聞自由」還未獲得好好發揚,卻已變成新聞工作者影響、限制、侵犯他人自由的尚方寶劍。新聞為了搶奪收視率及廣告市場,不時侵犯隱私、過度採訪、甚至將「新聞自由」扭曲為「製造新聞的自由」,不惜「製造新聞」的專業倫理危機已經極為嚴重,這種把假新聞拿來消費,「別人的痛苦、我的獨家」的從業心態,逐漸演變成媒體的「爆料」文化,已讓社會難再容忍。媒體人士甚至以「十件中只要有一件是對的,就是對社會有貢獻」來自圓其說,不去計算那九件錯誤報導誤導視聽所造成的嚴重社會成本。這種整體社會對新聞媒體的嚴重不信賴感,恐怕才是當新聞工作者尊嚴和新聞自由時的最大危機。自律沈淪和他律不彰竟然成為今天台灣媒體的最令人心痛的寫照。這種的媒體,怎麼可以沒人大力批判?沒人大聲嗆呢?
從哈巴狗變瘋狗<台灣媒體亂象紀實>
台灣媒體生病了! 電視記者為誇大淹水,下蹲以製造「水深及胸」假象;320總統大選開票集體灌票造假;把中國錢塘潮影片移花接木當南亞海嘯。新聞業已然變成製造業!新聞專業水準徹底沈淪! 台巴孤兒吳憶樺監護權之爭,各新聞台為搶收視率不惜以稚兒為芻狗。許純美坐上主播台,十足新聞綜藝秀。地震奇人、天王、大師、名模充斥,凸顯造神、誇大與膚淺的歪風。主播名嘴彷彿白賊七,專業倫理不受重視,有問必錄取代查證,欠缺誠信放話挑釁,報導新聞有如撰寫小說,誇大、煽情、膚淺。台灣媒體再也不可信! 新聞不是謊言欺騙的執照,亞洲新聞最自由的台灣,何時才可以擺脫唯利是圖、意識形態及政治偏見....還給大眾一個乾淨的閱聽空間。
媒體是亂源?!
總統大選電視台灌票、腳尾飯烏龍案的紀錄、年雪山隧道與青藏鐵路的新聞比較、凱達格蘭大道紅衫軍的潮起潮退、、TVBS的瀝青鴨烏龍、黑道嗆聲造假、誰在哄抬物價?….媒體是不是台灣亂源?!本書有最權威與詳盡的分析! 台灣媒體的表現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現象之一,尤其新聞台更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電視新聞不僅是表面上的訊息傳遞者,同時也是閱聽人的環境守望者:媒體的態度將牽涉到我們看到的世界,以及如何看世界。 本書分別從「媒體環境」、「媒體識讀」、「政治新聞」、「社會新聞」等四大部分,記錄了台灣媒體的長期表現;這分記錄是台灣電視史上的珍貴記錄,同時對於我們該如何「看」媒體,以及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特出的觀點。
媒體與改造
台灣媒體在解嚴之後呈現高度發展,報禁解除與有線電視的發展,使得媒體百家爭鳴,但也亂象不斷。近幾年社會各界呼籲媒體改造的聲浪日趨壯大。但遺憾的是,媒體改造推動迄今,社會各界對媒體的評價不升反降,而面對外界強烈批評的媒體依然故我,甚至惡質的表現越演越烈,難以收拾。作者是資深的媒體工作者,本書以「公共」二字為主軸,第一部分針對商業媒體在內的各種媒體展開分析與批評,包括台灣媒體殺人、自殺新聞、爆料文化、許純美和劉文聰現象等,並針對國際媒體做進一步的觀察。第二部分則針對發展中的公共廣電集團進行探討。包括公共電視頻道、原住民頻道和公廣集團等的介紹與思考。並深入探討其它先進國家公共電視的發展現況(英國BBC、日本NHK等)
第五媒體《下一代商機的思考主體》
紙質為媒介的報刊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以Bit(位元)為媒介的電子媒體,如網路媒體則被稱為第四媒體。而手機既不是報紙媒體,也不是電視媒體,更不是戶外、廣播、網路媒體,但這些特性它均有,卻又遠遠超出這些屬性,手機上網後就集電視、報紙、廣播、網路這四類媒體的屬性和功能於一體,同時還具有其他媒體不具備的獨一無二特性,因此,手機可稱之為「第五媒體」。 從Mac 到 iPod ,當蘋果電腦看好,舉世誰能看淡? 下一個商機指標呢?iPhone 旋風,就是問題的答案。 當我們都生活在「手機圈」的時候,你的「未來商機」還能在哪裡? 第五媒體,開始接管世界 晨起第一件事打開手機看到天氣預報簡訊;趕回辦公室坐下時,設定的手機新聞和股票資訊紛紛而至;下午工作勞累哈欠連連,一條PUSH簡訊提醒你上手機網路下載最新美女圖並有機會獲取逍遙大獎;—下班回家收聽或收看電台或電視節目,主持人會提醒你發送手機簡訊或上WAP進行各項競賽猜謎、投票及互動交流;夜深人靜躺在床上後,等著和虛擬世界?的網友細語綿綿…… 從滿足生活各種需求衍生的服務商機,且未來將可更快更好地承載目前各種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內容來看,手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挑戰傳統勢力的前景,無疑令人沉醉而神往。再看以下發展: 韓國手機大廠,懂得裝設全球定位系統,讓回教徒在全球都能夠找到向聖地麥加朝聖的方向。 美國的行動內容業者,正努力將漫畫送上手機螢幕。 中國大陸「超女」歌唱決賽,曾創下逾800萬通手機簡訊投票量。 美國通用無線公司創始人、現任總裁王維嘉大膽預言,「未來20年中,人類社會的主要財富將由行動無線網路產生。」此時的第五媒體看似已然蓬勃,其實僅是初現端倪而已。八○年代,如果錯過了個人電腦;九○年代,如果錯過了網際網路;現在與未來,決不能再錯過第五媒體!
圖像傳播學
本書在圖像傳播的歷史和圖像傳播實務的基礎上提供理論分析的方法,對於占人類資訊總量82%左右的視覺資訊——圖像及圖像傳播規律,據實地對其進行結構性解析。從文本的形式、風格和結構、功能等技術手段出發,拓展多維的視角或深入圖像結構的文本性探討,進而發現「資訊」產製的規律、「意義」生發的物理源,瞭望圖像傳播的理論研究方法。 本書沒有著力在目前坊間普遍流行的視傳播為「資訊的傳遞」的理論再炒上,而是將研究重點放在「意義的產生與交換」,試圖回答是什麼使得圖像、聲音、文字變成資訊的?圖像是由什麼組成的?可視資訊與圖像符號、造型符號的結構性偏移是怎樣的?圖像資訊與文字資訊的互文性結構特徵有哪些?等等。在傳播學的視野下,剖析圖像傳播的實質,深入圖像文本的討論。遵從自然科學研究途徑:通過個體元素認知用於普及推廣(或多或少有點嚴密,或許可以公式化),探索著建立一種圍繞個體的科學知識的研究主題;達到人文科學的要求:視覺器官(圖像的對象化)成了該學科的特有之物,且逐漸壓制數學之眼(對象認知),在意義的層面完成圖像傳播研究的理論建構。
金庸與明報傳奇
金庸:報紙是老闆的私器,不是公眾的公器知名作家 董喬、政大新聞系教授彭家發、中央電台台長 賴秀如、當代雜誌總編輯 金恆煒 強力推薦 「凡有中國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近卅多年來,金庸作品的流行和歷久不衰,是不爭的事實。」金庸在武俠小說之外,還創辦了香港大報之一的《明報》。金庸一手寫武俠小說,一手寫社評,奠定《明報》的基業。《明報》由創辦期間開始,歷經風風雨雨,被金庸視作「畢生事業與聲譽」。究竟《明報》創刊的動機是什麼?《明報》在小報時期的面貌是怎樣的?金庸辦報的理念與實踐如何結合?什麼是《明報》的報業精神?《明報》歷次風格的轉型是怎樣的?《明報》如何回應社會上的輿論和壓力?與《明報》一起成長的報人是怎樣工作的?金庸在香港報業史上居於何種地位? 作者張圭陽從事報紙、電台、電視、衛星電視工作二十餘年,對傳媒工作具有豐富的經驗。作者在本書力圖以「社會變遷」、「報社組織」及「行業角色」三方面來考察《明報》的成長歷程,並以客觀、中立和嚴謹的觀點,向讀者展示出一部比較接近歷史事實的書,藉此希望傳媒工作者能在報業競爭的大氣候下,仍堅守報人天職,回應公眾對報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