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睿智:現代生活篇
此書是在為有學習和閱讀興趣的人而寫的。對知識的渴求和對事物的探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慾望,而這種慾望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增加,越懂得多就越想懂得更多。知識有用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學識豐富的人對所生活的世界會瞭解得更透徹。更重要的是,有適當的知識,個人生活質量以及與人相處的關係也會得到改善。本書提及的偉人對人類作出了永恆的貢獻,藉著他們的經驗和教誨,我們如何能活得更精彩呢?而作者相信,個人看法和討論不應該沒有事實內容作基礎,所以書中大部份篇幅都是由史實構成,也就是事實和邏輯。每篇文章都有一個特別主題,而裡面呈現給讀者的有關史實,是希望給大家提供一些觀點並鼓勵大家思考。然而,本書無意對這些歷史偉人作詳細的分析。每篇文章最後的總結部份是作者個人意見及對自己和讀者的啟示。作者希望,此書對人文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是本好讀物,而對初接觸通識教育的學生則有所幫助。書中文章分成四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科學:縱覽生命的奧秘」,專門寫科學進程,看著我們如何用所獲取的適當知識,隱約感受一下錯綜複雜的大千世界。第二部份是「哲學和政治:定義人生的獨特性」,記述了哲學和政治方面的幾位偉人,看著他們的作品如何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第三部份是「信仰與信念:疆賦予生命聖潔和目標」,講述了一些信仰如何給予人生目標和意義的故事。最後,「藝術:為什麼藝術和人生息息相關」這部份,重點寫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幾位歐洲畫派著名畫家,看著他們的精神如何影響人類的進步。第四部份提到的名畫可以從網上瀏覽,書中並沒有提供。
惡的詮釋學:呂格爾論惡與人的
什麼是惡?如何定義惡?為什麼會產生惡?長久以來哲學家們不斷探討這個議題,直至今日莫衷一是。本書企圖藉由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呂格爾的「主體存有學」論點來回應這些問題。 & 呂格爾反思主體的問題不但通過種種質疑論點,更自覺地面對且系統地處理惡的問題,因此他的主體觀不但能批判地繼承現代的「反思哲學」傳統,更能 重新連結於宗教或神學傳統。面對「惡」這個古老的宗教問題,惡並非他的最終關懷,人才是其所要探究的根本問題,而惡則是理解這個根本問題不可或缺的關鍵。 & 本書藉由簡述呂格爾1950 ~ 1969年的主體存有學之發展,來探討惡的論題,並進而展現他主體概念的基本內涵。透過本書,我們看到一位哲學家如何用心地回應時代文化所面臨的哲學問題,如何努力以盡哲學的本分來解決人的根本宗教問題。
哲學概論
人是萬物之靈,是會思考的動物。哲學是研究一切科學的基本原則,探討它們的基礎,所以哲學是一切學問的學問,也是最基礎的學問。哲學對宇宙人生的終極關懷作出合理的反思,說明東西方的哲人對這個課題的主張。因此,我們可以從哲學中去思考人之所以為人、人為什麼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等問題。 本書根據邏輯學、倫理學、形上學和知識論來說明,內容包括哲學思考簡介、論證與定義、基礎論與融貫論、倫理學基本概念效益主義、義務論、德性倫理學、人格成長理論、儒家修養論、道家修煉論、佛家修行論、形上學、物理論、唯心論、心身二元論、概念思辨的存有論、價值意識的本體論、具體時空的宇宙論、知識論與懷疑論、事物的知識、別人心靈的知識、實踐哲學的解釋架構、客觀性與適用性問題、檢證性與選擇性問題等,用字遣詞淺顯易懂,有助於讀者了解哲學方面的基本知識。
dtv哲學百科
來自德國 dtv 出版社,最權威、詳盡、易讀的圖解百科系列。《哲學百科》全球銷售逾 500,000 冊,已譯為二十餘種語文。每個家庭都必須要有的一本書。嚴謹、詳盡、清晰是「dtv-Atlas 圖解」系列的特色。自 1964 年推出《世界史百科》,創下高達 7,000,000 冊的傲人銷量以來,dtv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的圖解百科可說已涵蓋了各個學科,從數學、化學、物理學直到文學、音樂、建築。在德國每個家庭的書架上,幾乎都可發現「dtv-Atlas 圖解」的蹤影。頂尖學者與專業繪者之間相輔相成的合作,使得「dtv-Atlas 圖解」早已成為「圖解百科」的代名詞。關於存有的意義、萬物的本質、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如何的問題,是我們的思想根基。因此,哲學──愛智──也被視為一切科學之「母」。從古代到今日,哲學所提供的答案隨境況而不斷改變,但在本質上,哲學卻又是始終如一。因此,瞭解哲學的工作永遠也是對它的歷史的觀察。《哲學百科》是一本哲學的理論史,由哲學家本身及其重要的主張、概念的介紹貫串而成,同時以彩色的圖頁做具體的呈現。本書圖文並陳的系統以兩頁為一個單位,左頁是彩色的圖像,右頁則是詳盡的文字解說。獨特的表詮方式,嚴謹的內容,使得《哲學百科》自 1991 年問世以來,已譯為二十餘種語文,全球銷量高達 500,000 冊。
哲學概論(鄔)
傳統的哲學概論,多為著重「內容」的介紹,但本書之重點,則是由作者帶領讀者來思考「為什麼」有這些內容,並且「如何」進入這些具有智慧的內容。 & 全書共分三部 第一部知識論,分述了知識論之體系與構成,並提出各學派對知識如何產生的問題作討論。 第二部形上學,則藉由對宇宙之探討以及對本體之體認,使讀者瞭解人性之本質、來源及歸宿,更能從中規劃出做人的道理。 第三部為價值哲學,分成三篇來探討︰首先由哲學之發展歷史看價值哲學之發展史,再進入真善美聖之價值體系,講它的境界,之後將境界落實至人生,言及「人生哲學」中的具體實踐;最末篇則討論人類在社會與歷史的洪流中,所產生出來的「文化哲學」。 & 全書著重論理,導引讀者「如何走入問題」,在思考問題過程中,尋得生活的目的。
肚子餓了就要吃飯
鼓舞日韓千萬人! 239篇心靈智慧 頓悟「理所當然」的智慧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4.5顆星推薦 & 作者為韓國暢銷作家李圭璟 本書以樸拙的彩色插圖搭配精簡的珠璣小語 在日韓發行時鼓舞了許多人引起熱烈迴響 並獲日本亞馬遜書店4.5顆星推薦 雖然每篇都只有短短的三言兩語 卻句句深入溫暖人心 就像一篇篇的心靈處方箋 適合放一本在身邊隨時閱讀 時時撫慰我們乾渴的心靈 & 日昇 — 日落 餓了 — 吃飯 天地間「理所當然」的法則中 隱藏著圓滿智慧&幸福果報! & 世界 照著一定的準則在運行 如日升日落 而人也必須照著這準則來生活 隨著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而肚子餓了 就要吃飯 也是相同的道理與邏輯 若違背這些自然法則 就會受苦或帶來不好的影響 & 此邏輯可以更廣泛的 帶到生活中的處世哲學 很多人生的做人處事 也有一定的法則 種什麼因 得什麼果 若是違反了法則 只有自食苦果 很多圓滿智慧 就隱藏在許多再自然不過的法則中 只要用心翻閱本書 尋找、頓悟並遵循它 一定就會找到屬於你的「真幸福」!
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
這是個詮釋的時代,也是語言的時代。 & 莊子從來都不是中國的顯學,但莊子也從來沒被後人遺忘過,傅偉勳博士就稱譽莊子為「中西首位偉大的語言學家」。 & 追求人生的美好,難道就只能在權力與富貴中?春花秋月、一草一木,難道都與生活無關?自然、天地都包覆在人的周遭,所以莊子以「道」名之。只有真心體會到萬物的美好,才是真實的道;除了外在世界,道還關係到身為一個人體會萬物的心。 & 本書包括莊子道的形成與發展,道的彰顯與遮蔽,物、技術與道,言、無言與道的關係,道即美的世界圖像等方面;試圖從海德格存有論的立場說明莊子「即萬物即道」的說法,重現莊子「即現象即道」的生活美學。
沒有時間的世界
「時間」會不會只是一種錯覺感,實際上並不存在? 偉大的邏輯學家哥德爾首先發現,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這確實是可能的。以「不完備定理」聞名的奧地利邏輯學家哥德爾,是愛因斯坦最好的朋友,也是他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的同事。藉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哥德爾發現,不管在哪個宇宙,「時間」都是不存在的。他也藉此證明了時光旅行的可能性:如果可以回到過去,那時間就沒有「過去」,如此便與時間的觀念互相矛盾。可惜的是,還沒來得及回應哥德爾揭露的問題,愛因斯坦就過世了。從那時起,哲學家都忽略了「時間不存在於物理現實中」的涵義。而認為「時間」確實存在的柏拉圖哲學,也需要被重新審視。本書將呈現出這兩位偉大思想家的深切情誼,以及他們成就了當代科學潮流的劃時代發現。
佛教哲學
本書試圖運用哲學的概念與方法來理解佛教學說,並有限度地以西方哲學的術語來解釋和建構佛教學術系統。 & 全書分為佛教哲學的成立與發展、佛教哲學的基本內涵、佛教的緣起論、宇宙論、形上學、邏輯學、倫理學……等十二章,系統地勾勒出佛教哲學的知識體系。 & 本書各章以歷史發展為經,以內在涵義為緯,以概念範疇貫穿經緯,在歷史的演變、義理的關涉,展現佛教哲學的整體性、豐富性與適應性,期盼能夠引領讀者步入佛教哲學的殿堂、汲取佛教哲學的精華,進而滋潤生命、淨化心靈。書末附有名詞解釋、延伸閱讀及索引,以利讀者掌握該章名詞的意義,並可對相關問題做更深入的研究。
語言:存有與形上學
西方哲學自古代希臘開始即在嘗試探討這世界究竟存在了什麼。所謂的形上學即是哲學家對這經驗的世界究竟如何所提出的概念化系統,是每一位哲學家的宇宙觀。一部哲學史事實上即是一部形上學史。依照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孔恩的典範概念,每位哲學家事實上都在提出有關這世界如何的一個典範。在形上學的探討上,人的認知能力、思想與語言的表達三者間息息相關。有關語言在哲學探討上的作用及重要性是廿世紀的顯學。 研究當代哲學的學者即稱廿世紀哲學為語言的轉向(linguistic turn)。然而有關語言的本質及語言在哲學探討上,特別是在形上學中所有的角色是自古代希臘以來即為哲學家所重視。本書嘗試從古代希臘的巴買尼德斯、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教父時期的奧斯定及中世紀的多瑪斯五位哲學家所建立的形上學典範看每位哲學家如何說明這世界如何,以及思想、語言在形上學探討中所有的意義。在附錄中收錄維根士坦早晚期思想中如何從語言看世界。 自近代時期以來,形上學備受挑戰。邏輯原子論者即提出形上學命題無法檢驗是偽命題,相對於邏輯原子論者,維根士坦在他早期的哲學中即明言要知道這世界不是所有的。形上學的思考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本假定上。
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
本書是為祝賀林毓生先生七十壽辰所完成的一份獻禮。參與撰稿的十六位作者,目前都在台灣或北美地區,從事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其中有分別在一九七0、八0與九0年代直接受業於林先生的學生, 也有間接受過他的思想影響的學者。大家撰稿的共同心願,除了希望以這本論文集為林先生祝壽以外,也希望藉此對於他數十年來為中國自由主義的發展和為中國傳統的 「創造性轉化」 所做出的研究與貢獻,表示衷心的敬意與感佩。林毓生先生小傳 林毓生先生,生於一九三四年。早歲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之後獲得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博士學位,並於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一九七0年開始執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學系,於2004 年5月改任]該系榮譽教授。一九八八年始任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一九九四年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二00二、二00四年榮任中國美術學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名譽教授。
哲學飛行教室
故事要從那通電話開始說起。 一個老邁的聲音邀請平凡無奇的教官前往教導學生飛行,起初教官一頭霧水,連自己的翅膀都忘了帶出門,後來在一次又一次飛翔過程中,教官體悟:「哲學是一種求道之學,是進行式,非名詞;一旦走上求道的過程,便會有飛翔的感覺,可以不受世俗的拘束。」進而與學生一一思索人生中的飛行障礙,比方說,愛與自由牴觸時該如何?情感是一種束縛嗎?社會規範會使我們感到自我遭受侷限嗎?他人為何是地獄?什麼才是榮譽感的真義?如何建構自我的人生觀?飛行的場景從教室到電影院、茶?、咖啡?,甚至請來中國的客座教官老子、莊子、王陽明、呂坤……以及從歐洲遠道而來的名師,如黑格爾、笛卡兒、尼采、沙特等等,鐵獅玉玲瓏和李慕白也來義務當助教……。哲學飛行教室有絕佳的師資陣容,架構嚴謹的課程規劃,實用有趣的內容,現場開放給想飛的人報名,共同經歷認同、質疑、辯駁、困惑、思辯、領悟的旅程,找到在生活中飛翔的生命力!
宗教:如果沒有上帝
本書討論的是一般所謂的宗教哲學。無論我們對「宗教」一詞的理解有多不同,它必定包括神的、人的和宇宙的歷史。柏拉圖說「神若不在一切皆無」,而神如何造人,始終是一大關鍵,否則無從討論神與人的關係。 在本書中,作者柯拉柯夫斯基簡潔然而深入地分析了關於上帝、魔鬼、原罪,以及所謂宗教哲學的其他種種憂慮。他梳理了歷久不衰辯論史中的關於上帝有與否的正反討論,並力圖說明:宗教信仰的「理性化專家」及其對手是如何迫使對方復相應的前提得出最終的結論。 柯拉柯夫斯基,原為波蘭華沙大學哲學史教授,一九六八年被當局以政治理由逐出國境,後歷任耶魯、牛津、芝加哥等大學教授。
知識與權力:對科學主義的反思
知識的基礎為何,自古以來便是持續爭論不休的重要哲學問題。本書描述了從二十世紀的實證主義到晚近的後現代主義,學者們對於知識的基礎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並從哲學家傅柯與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思想中,探索知識與權力之間的複雜關係,反思社會科學知識的客觀性是否存在,以及如何面對這些深受權力關係影響的知識系統。
現象學十四講
現象學是對人類經驗的探索,是對事物在經驗中向我們顯現之方式的探索。現象學不只影響重要的學術潮流,如詮釋學、結構主義、文學形式主義、解構主義等,並已落實在生活世界之中,成為各種理論建構的基石,在藝術、心理學、護理學、人類學等應用學科中都銳不可擋。本書由大師出馬,以清晰與生動的例子,將現象學的基本要素、語彙做詳盡的解釋,也以日常生活為例,讓讀者從以往的習以為常,進入從現象學角度思考的哲學生活。本書的優點有兩個方面,第一,基本概念清楚、不囉唆,也不引用原典術語,只要沈潛細讀,大學部的學生大抵都可以領會;第二是廣度夠,涵蓋現象學的存有層面、意義詮釋層面、乃至世界之建構面。想要了解什麼是現象學,本書絕對是第一流的入門必讀好書。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恩斯特.卡西勒是現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人論》是他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著作。作者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他的人類文化哲學的體系。該書一經問世,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人論》上篇著力於人的特點之研究。指出人具有創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無限創造活動,並獨樹一幟地把人定義為「符號動物」。下篇從這一定義出發,對各種文化現象,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進行全面的探索。書中經天緯地,旁徵博引,明快曉暢地論證了,這些文化現象都是人類符號化活動的體現。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
在其誕生之時被作為一個解放人類的力量加以歡迎的基督教, 怎麼會在歷史上的某一時刻顯得像是對抗這一解放的障礙?實際上這就是呂巴克樞機主教在他這本最著名的書籍中探討的首要的主題。面對導致歷史上最強大的無神論理論的極權政體和虛無主義的困境,呂巴克樹立了十九世紀的兩個宗教天才——齊克果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先知的見證。他說:「費爾巴哈和馬克思以及孔德和尼采,他們確信對上帝的信仰永遠地消失了,這個太陽在我們的地平線落下而永遠不會再昇起。他們希望並自信他們的無神論是最終的……然而太陽並未停止昇起!在馬克思尚未辭世,尼采尚未寫出他最警世駭俗的書籍之時,另一個人,杜斯妥也夫斯基,他也是個不安於現狀的天才,但更真實地是一個先知,他藉奇異的思想閃光預告了神在人類靈魂中的勝利,預告了神的永恆的復活。」
個人主義論集
路易.杜蒙試圖藉本書以人類學的視野關照近代個人主義。這是一項相當具有企圖心的工作。本書累積了他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在書中,他不但探討了個人主義當為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潮,及其源起和成長;也分析了此一近代思想系統和其他非近代的文化不同之所在。這本文集對於西方社會本身在作自我了解以及在世界之定位上作了相當重要的論述。 此一文集的第一部分登錄了個人主義觀念興起的歷史——這包括了從早期的基督教一直到二十世紀的集權主義。杜蒙對於此一思想在從宗教價值轉為政治價值的過程所展現出種種轉折以及吊詭之處,有著相當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反思。第二部分則從比較人類學的觀點來研究近代意識形態。 作者認為比較人類學是西方在研究方法上面唯一用「社會」而非「個人主義」取向的學門。在界定了歐洲文化與社會特異點之後,他歸結出西方對於個體而非社群的關注,在歷史發展上是有跡可循的。 杜蒙在書中並不想作一種連續性的歷史敘述,也並非要建立社會學上的系統論述。他想藉著比較人類學方法之援用,闡明某些在觀念史上具重大意義然但卻被忽視的層面。總結來說,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實現人類學的終極目標:透過我們來了解別人,也透過別人來了解自己。
從礦工少年到哲學家
把哲學放入自傳形式的脈絡,不但可傳遞主題本身的精彩內涵,也能顯現伴隨試煉過程而來的酸甜苦樂。── 前言/寇林.麥金 從前,我的注意力都放在身體的協調發展,成天運動、打鼓;但是現在,心智似乎開始運轉,就好像開了竅,電路突然暢通起來。── 啟蒙經驗 我始終認為,當年費力應付義大利文的過程,是一生求學當中最困難的挑戰;直到現在,看見義大利文的菜單,都還會不寒而慄。── 從心理學到哲學 我選擇住在牛津北部,盡心完成碩士論文,同時熱切企盼著秋天的到來──屆時,我就要正式進入牛津大學深造;腦子裡的思緒起起落落,紛雜不已,盡是對智識的幻想與期待。 ── 邏輯和語言 每一天結束前,我總咬緊牙關,爬上樓梯,勉強自己走回辦公室,再面對一組同學;結果很快就會發現,眼前的同學特別緘默,格外難纏。── 心靈與現實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周圍種種情形都是叫我不要作佛家生活的。一出房門,看見街上的情形,會到朋友,聽見各處的情形,在在觸動了我研究文化問題的結論,讓我不能不憤然的反對佛家生活的流行,而聯想到我自己,又總沒有遇到一個人同意於我的見解,即或有,也沒有如我這樣的真知灼見,所以反對佛教推行這件事,只有我自己來作。這是迫得我捨掉自己要作的佛家生活的緣故。我又看著西洋人可憐,他們當此物質的疲敝,要想得精神的恢復,而他們所謂精神又不過是希伯來那點東西,左衝右突,不出此圈,真是所謂未聞大道,我不應當導他們於孔子這一條路來嗎!我又看見中國人蹈襲西方的淺薄,或亂七八糟,弄那不對的佛學,粗惡的同善社,以及到處流行種種怪秘的東西,東覓西求,都可見其人生的無著落,我不應當導他們於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來嗎!無論西洋人從來生活的猥瑣狹劣,東方人的荒謬糊塗,都一言以蔽之,可以說他們都未曾嘗過人生的真味,我不應當把我看到的孔子人生頁獻給他們嗎!然而西洋人無從尋得孔子,是不必論的;乃至今天的中國,西學有人提倡,佛學有人提倡,只有談到孔子羞澀不能出口,也是一樣無從為人曉得。孔子之真若非我出頭倡導,可有哪個出頭?這是迫得我自己來作孔家生活的緣故。我不容我看著周圍種種情形而不顧。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
辯證的行旅
尼采、海德格和德希達對形上學的不同解構路數定下本書的主調,也決定作者對京都學派、新儒家和佛教哲學的判釋立場。京都學派田邊元的辯證法否定自我同一的理性,強調唯有透過絕對的否定才能獲得救贖。現代儒家(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在自述中呈現異質的身分認同,卻緊守對理性主體的形上信念。關於人文主義問題,牟宗三對沙特、海德格的批判,則提供吾人從對立面(尼采、德希達)質疑儒家人類中心論或理體中心論的線索。 詮釋學也是本書的重點。嘉達美和哈伯瑪斯的爭辯照明了哲學詮釋學的限度,呂格爾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正視了敘事的解放功能。不同於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的追求解放,本書則考察佛教追求解脫的詮釋學性格。 在哲學與宗教、歐美與東亞、主流與邊陲、同一與差異的眾多思想疆域中越界巡遊,本書是作者繼《空性與現代性》之後同一風格的再度表現。
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
論文之旨在闡明王充批判虛妄說運用方法的實況,其中包括:科學實證、邏輯推理、謬誤剖析;及從心理、自然、時代、實踐等角度來評斷是非。東和王充努力的運用理性批判,揭露事實,澄清價值,以激烈的辮說、淺顯的語言,來驚動人心,改造社會,王充的作法是否給我們帶來些許的啟示。
後現代性的起源
後現代 「後現代」這一理念是怎麼來的?誰是第一個構想出來?又是誰把它推展出去?它的意義有哪些演變?它們到底要完成什麼任務?本書對這些問題都給出了答案。這些答案將我們從利馬帶到吳哥、巴黎和幕尼黑,中國以及眾星之中。而這個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詹明信,他也是現代主義最傑出的思想家。在影象時代中,藝術、時間和空間到底變得怎麼樣了?什麼東西已經終結,而什麼東西又將展開? 本書的標題具有雙重的指涉。這些文章最主要的目標,是為現代理念之起源提供一種比當前現成的意見更具歷史性的解釋;那就是,一種迴異的、比現有的各種逐漸形成的習見更能精確地標出標出後現代的歷史起源在空間、政治與知識背景方面的資源,並且更能專注時間之次序-以及談論之焦點。 作者簡介 培瑞.安德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教授。著作豐富,已有二十種語言課本。
思想語言與真理
台灣哲學研究 編者說:「本會成立以來的各項活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努力的方現:一提昇國內哲學研究的學術水準。二推廣哲學的普及教育。三促進哲學介的國際交流。 「在推廣工作方面,我們曾在寶島新聲廣播電台開播每週一次的現代哲學講台,持續秧年五個月﹔而針對社會大眾以及青少年的哲學營活動也正在積極規劃中。 「至於國內學術水準的提昇乃是本會的重要工作目標。這方面,去年已經開始舉辦每年一次的學術研討會以及博碩士研究生論文發表會。針對此一目標,我們將本刊定位為國內的哲學學術性刊物,並依據這點作成幾項決定。 首先,我們決定本刊為純學術性刊物,而非就邵性的通俗刊物。本來哲學就是一們與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他所蘊含的複雜內容以及抽象觀念應該介紹給非哲學專業的讀者,使哲學在我們的社會中紮根。 「其次,我們決定以中文作為本刊的發表工具,而不刊載用其他語言寫成的論文。 「最後,我們決定本刊為容納各哲學領域,派別以及進路的哲學刊物。 「台灣哲學研究,是一本本土專業學術刊物。台灣一詞,強調的是本土性,這是一份提供台灣的哲學研究者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刊物,希望就由此一份刊物的出版與發行,提昇台灣哲學研究的水準。」
時間地圖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 有一句話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聽聽他對時間的觀點吧!」 在工業社會裡,我們從小就懂得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然而,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更重要的事:「我們要給時間一點時間。」 時間是最遭人誤解的一個存在。在最重視鐘錶時間的美國,不到一百年前,還大力還反對全國有統一的時間標準。而許多為了節省時間而發明的各種現代家庭用具,結果卻都只是省力不省時。 我們都希望掌握時間,但是時間卻控制了我們的身心。 其實,時間不是絕對的。一天不見得是24小時,一個星期也不見得是七天。法國,曾經一天只有十個小時﹔在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曾經一個星期只有五天。在瑞士,全國時間不論快慢,相差不會超過19秒﹔在巴西,大家的手錶相差3個小時,也不是件怪事。有人抗拒時間,IBM則是靠著銷售時間起家的。所以這是個時鐘的故事,這也是個時間的故事,這當然更是一個文化的故事。 作者簡介 勞勃˙勒范恩─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先後曾在巴西的國立富拉米年斯大學、日本札幌醫科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他的文章發表於Psychology Today,Discover,American Scientist等雜誌,並常出現在CNN,Discover Channel等電視節目中。他出色的教學和獨樹一幟的研究,為他贏得了無數的讚譽和獎項。
後現代學科與理論論
後現代 本書所界定的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傳統的批判,強調多元論、不確定性、變化、邊際化、差異、語言遊戲等特徵。而後現代主義涉及各種領域,從文學到藝術,從音樂、舞蹈到電腦,從政治到經濟,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以至於大學的高等教育等等,無不滲透著後現代的革命精神。 本書所探討的領域包括文學、美學、電影、戲劇、音樂、舞蹈、繪畫、政治、經濟、國際關係、科學及高等教育(大學),每一章的作者對該領域的後現代理論及其發展情形均有扼要的介紹,試圖藉由短短的文字描述能引發讀者對「後現代」的興趣,加深對後現代思潮的理解。 編者簡介 陳俊榮(孟樊) 陳俊榮,以筆名孟樊行世。台灣嘉義人。政大政治研究所碩士。台大法學博士候選人。曾任職於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擔任過報社編輯、主筆及報紙專欄作家。長期任職於出版界,曾任時報出版公司主編、桂冠圖書公司副總編輯及聯經出版公司企劃主任,並曾任教於輔大、文大等校。 現為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司總編輯,掛名主編「文化手邊冊」系列叢書,同時任教於南華管理學院出版學研究所,並為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委員。 著作/《大法官》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 《後現代併發症》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 《台灣世紀末觀察》 《台灣出版文化讀本》 《台灣文學輕批評》 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 鄭祥福 鄭祥福,一九五五年生於浙江常山。一大八二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哲學系,一九九四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現為浙江師範大學政法系教授,系副主任。專事現代西方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曾發表〈走出真理問題的迷宮--論當代西方科學哲學的真理觀〉(《中國社會科學》一九九六年第五期)、〈後現代科學哲學的出路何在〉(《哲學研究》一九九三年第十一期)、〈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哲學研究》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實在、指稱與認識的自組織性〉(《哲學研究》一九九六年第十二期)等論文六十餘篇。 出版個人著作《後現代主義》(揚智一九九九)、《范‧弗拉森與後現代科學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李歐塔》(生智一九九五)、《後現代政治意識》(揚智一九九六);與孟樊共同主編《後現代學科與理論》(生智一九九七)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