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
「使我認識西方人、甚至現代人內心隱痛的,是卡繆;使我決意正視荒謬並努力超越的,是卡繆;使我承擔薛西弗斯巨石、勇敢推向山頂的,是卡繆;使我親切體察人類意識與人性尊嚴的,也是卡繆。我所依存的信念與智慧固然得自東西方的古代聖哲,但是勇氣則得自卡繆。」──傅佩榮 & 以小說《異鄉人》聞名於世的卡繆,時而被人們誤會其作品充滿了悲觀與絕望,事實上,卡繆的思想充滿信念,企圖喚醒人類對生命作最英勇的肯定。與《異鄉人》並列「三荒謬」的散文《薛西弗斯的神話》,更把自荒謬中產生希望的「反荒謬」爭辯之聲發展得更清晰。 & 專擅解讀國學經典智慧的傅佩榮教授,自承也從西方哲學思想中汲取勇氣和態度,這本《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層層探索卡繆思想與人性處境的對照,並集中於卡繆的核心思想──「生命是荒謬的」來展開討論,分析此一核心思想在卡繆整個思想歷程中的發展和成熟過程。 & 開宗明義的「總論」一篇,概述了卡繆思想的歷程與意義,並將卡繆的思想具體分為荒謬期、反抗期和自由期。上卷「卡繆對荒謬的哲學反思」,著重分析卡繆的「荒謬」概念,系統地爬梳此一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具體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荒謬之感受階段、荒謬之概念階段、荒謬之規範階段。首先發現生命是荒謬的,然後將此一認識上升到理論階段,最後就是超越生命之荒謬。其後並特載傅佩榮對卡繆原著《薛西弗斯的神話》的譯文,譯文全面清晰地再現了卡繆法文著作的思想精髓。 & 下卷則是作者對卡繆的劇本《誤會》所做深入細膩的分析,從中析取出卡繆的理論思想,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深入淺出的卡繆。同樣下卷也特載傅佩榮對卡繆進入「反抗期」的代表作之一《誤會》的全譯文。從此劇本中可看出卡繆肯定「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一種新的人文主義漸露曙光。 & 本書特色&&& & ★傅佩榮教授對於西方哲學家卡繆的思想精闢解析 ★附錄兩篇由傅佩榮翻譯的卡繆原作《薛西弗斯的神話》、《誤會》
大師與門徒:哈佛諾頓講座
牛津、哈佛大學名師 喬治.史坦納 George Steiner 大師們與門徒的動人故事 & 偉大的教導與教育能使人的靈魂在美感、哲學,以及智性上, 追求不僅屬於個人,更是屬於全人類的不朽。 & 本書為喬治.史坦納教授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系列講題,以六篇在講座中對於教學方式與典故的內容為藍本,闡述師生間的衝突與遭遇,對各種教育形式中無數的情結、權力、信任與激情進行深刻的反思。 & 喬治.史坦納深研西方古典哲學與文學,為當代西方人文學名師,在其教學生涯中曾巡迴世界各名校講座,足跡遍及劍橋、牛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紐約、日內瓦大學…… & 史坦納在本書中列舉了眾多人物典範,包括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浮士德與華格納、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赫曼.赫塞與尼克特、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理查.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等等。 & 他對傳統與師生關係的討論另闢蹊徑,反覆環繞著三大主題進行論述︰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力;老師相對受學生顛覆與背叛的威脅;還有師生之間相互的信賴與關愛,指導與學習。 & ※本書原書名為《哈佛諾頓講座之大師與門徒》
圖解中西哲學的智慧
「我思,故我在」,思考為人生開拓新視野 & 哲學並非一門學問,而是一種生活。並非那些深奧的義理才可以是哲學,哲學無所不在,當你思考「為什麼……」時,就是哲學的表現。人的一生可說是由哲學構成,從孩提時天天追著大人問東問西,到求學時對知識的追求,以至於在職場立下的目標;從宇宙、知識、倫理、價值、邏輯等,到心靈、宗教、語言、科學、政治、法律……都是更深、更廣地從主觀到客觀的質疑與反思,進而碰撞、重整出更清醒的思考,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 本書分為兩個部份介紹哲學。上篇《哲學的故事》從哲學的萌芽至二十世紀,介紹各時期重要的哲學家以及他們的故事,讓讀者從中認識哲學。下篇《生活中的哲學》主要從人生方向、學習態度、待人處事、解決問題等方面,已故事或名人事蹟探討哲學思辨,讓讀者能從中激盪出不同的思考,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番新的體悟。 & ˙哲學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樣的幫助? ˙如何掌控命運,而不是命中註定? ˙待人接物有什麼哲學,讓人際關係更上一層? ˙該如何找回對工作失去的熱情? ˙生活平凡到令人空虛嗎?該如何才能過得更充實? & 本書特色 & 用哲學鍛造思維、灌溉心靈,超越自我,將生活過成一門藝術 人生即是哲學的實踐 薈萃中西哲學家精粹,探討人生智慧的思辨 & ˙細說哲學史:詳盡介紹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希臘三哲、培根、迪卡兒、叔本華、孔孟、老莊等多位中西知名哲學家,藉由他們的故事輕鬆領略重要哲學思潮的意義和內含。 & ˙生活中的哲學:透過提問,激發讀者思考、審視自我,並透過歷史事件或有趣的故事輔助,重整思維,用更有智慧的方式待人處事與過生活。 & ˙圖表解說:透過圖畫、照片與哲學家小傳,讓你對哲學家事蹟與學說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輔以哲學辭典,讓你對哲學思想的認識更全面。
倦怠社會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 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陷入無止境的過動、孤立及倦怠。 「反省沉思」也變得遙不可及。 ◆這本60頁的哲學書,二○一○年在德國上市兩週,即銷售一空,引起軒然大波 ◆特別收錄韓炳哲教授在卡爾斯魯爾大學哲學系的演講稿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林宏濤──撰寫中文版導讀 ◆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未來的社會就成了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的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視窗。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回生命裡的空檔時間。──林宏濤/導讀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 從這種典範變化中,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由神經性疾病主導,如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症候群。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梗塞現象。 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否定」他者,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肯定性」所引發的,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本哲學短論,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看到另一幅寧靜的風景:找到「空檔」暫停一切,從「帶有目的性做事」的日子釋放出來,「一起倦怠」。 我們是怎麼進入倦怠社會? ‧過度工作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 ‧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 ‧過度的積極正面也以過度的刺激、資訊和衝動表現出來,它徹底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分配方式。感知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散亂而無法專注。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勞動和生產,來回應變得赤裸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 ‧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不是積極行動的生活。 ‧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已經是一種病態,一種墮落沉淪,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 ‧若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就會導致致命的過動症。人如果只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會變得不可能,因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積極過度,只允許「持續不斷向前思考」。 ‧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壞死梗塞。 ‧深層的疲累鬆開了身分認同的箝制。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於筋疲力竭的狀態,在筋疲力竭的狀態中,人們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基本的倦怠則被描繪成一種特殊能力,能「啟發」、讓「心靈」動起來。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
司馬遷《史記》載老子晚年見周之衰,西去而後出關,說明老子道家開宗祖師爺老子向異域開放,強調道和聖人的慷慨,走向多元他者。 跨文化哲學──哲學出自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哲學、不同的文化傳統應透過相互外推,豐富彼此。 從跨文化的向度,歷覽西方文藝復興以降,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跨文化互動;瞭解基督徒哲學家和中國哲學家彼此之間的交流。 在哲學外推的歷史中,本書侃侃而談中、西方哲學家如何彼此對話,超越主體哲學與狹隘理性的困境: 明朝時,第一位被系統引進中國的西方思想家是亞里斯多德。 利瑪竇: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 .耶穌會士認為像亞里斯多德這樣一位大哲,也有像中國蘇秦「髮懸樑,錐刺股」的精神,他睡覺時手持一顆銅球,下面放一個銅鑼;當他睡覺時,手一鬆,銅球掉落到銅鑼上,敲出鑼響,於是他就醒來了,繼續用功。 .利瑪竇嚮往先秦儒家對天的敬仰,他穿著儒服,從壓抑的德行觀來推解「克己復禮」之意。因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才從中世紀的禁錮中獲得解放,因此「人欲橫流」。人要親近天主,就必須克制肉體慾望,陶成美德。 .被時人稱為「西來孔子」的艾儒略說:在傳統中國哲學裡有各種名詞來說靈魂,他一方面習取了中國的人性論,並透過天主教及其對亞里斯多德《靈魂論》的詮釋,把人的靈魂與人的精神本性等同,而以此來和中國哲學溝通。之所以翻譯亞理斯多德,是為了讓東海聖人(孔子)與西海聖人(亞里斯多德)的思想相逢。 文藝復興時,第一位被譯介到歐洲的中國哲人是孔子和其倫理智慧。到清朝,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派名數學家白晉到中國來為康熙服務,教學並研究數學和《易經》。 .耶穌會士介紹、翻譯的經典,主要都是環繞著《四書》、《五經》,認為其中對人整體理性的重視甚至超過西方;所介紹的聖者,主要是孔子。對於先秦儒家所訂下的人文典範最為推崇。 .萊布尼茲:我認為這是個天定獨特的計畫,今天人類的文明與改良必須集中在我們這塊大陸的兩端,也就是歐洲和中國。中國是東方的明珠,就如同我們歐洲是另一端的明珠一般。 本書特色 ★十六世紀明末時,中國的思想與學術在一場驚天動地的典範轉變後,中西方哲人逐漸進行「跨文化哲學」的對話。 ★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斷進行交談,面對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結交湯若望、畢方濟,又讓自己兒子與波蘭人穆尼閣學習數學。這是一種尊重外邦人差異性的智慧。 ★傳教士羅明堅抱持著傳教的熱忱與文明的慷慨抵華,利瑪竇因而說「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論》),平等友善地「相互豐富」彼此的文化內涵。 ★從利瑪竇到海德格,這兩位西方哲人的心靈映照出不同的東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學家的眼光,重新認識印象中的中國思想。 利瑪竇:「中國的領導者是一個具有哲人王素質的皇帝,他公正、智慧、仁慈;中國的君主是在一些哲學家的輔佐下,維持他的統治的。孔子開創的儒家道德傳統哲學,是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生活的準則,個人以其修身,統治者以其治國。」 海德格將《老子》第十五章之「孰能濁而靜之徐清」、「孰能安而動之徐生」當作對聯掛在他的書房,藉以思考他心中「光與暗」論證、屬於古希臘哲學的傳統。
哲學的起源
★2012年日本紀伊國屋書店人文大賞第一名 ★享譽國際的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日本的沙特」柄谷行人 繼《世界史的結構》之後,另一部劃時代鉅作! 「如果近代的自由—民主主義(議會制民主主義)源自雅典的Democracy,那麼愛奧尼亞的Isonomia必定能成為引導我們的關鍵,發展出足以超越自由—民主主義的系統。」——柄谷行人 當今許多人以為,自由—民主主義是人類所達到的最終型態,我們只能忍受它的極限,逐步向前。 然而柄谷行人認為,自由—民主主義絕非最後的型態。我們極有可能從古代的希臘,找到超越它的途徑――但不會是雅典。人們以為雅典的Democracy是近代民主的起源,然其實Democracy已是民主的異化,當代民主所存在的種種困難,其原型就在雅典。 民主制度是一個尚未完成、仍在進行中的志業。柄谷行人將柏拉圖以降的哲學意見置入括弧,詳細考察古代愛奧尼亞哲學家的思想源流,試圖釐清近代民主概念的濫觴,作為人類未來社會改革的參考與展望。 &
思想史 2
《思想史2》共收錄論文四篇,訪問稿兩篇,研究討論一篇,書評一篇 楊正顯的〈白沙學的定位與成立〉書寫細緻,是年輕學者中難得一見的佳作。楊文旁徵博引,舉凡正史、文集、碑帖、書信、詩詞、墓誌銘、縣志等等與之關涉史料,幾乎一網打盡,鉅細靡遺。該文表面上處理傳統學案體所遺留下來的問題:究竟明朝陳白沙的思想應該歸諸禪門佛釋,還是道家玄學,抑或儒學正宗?是儒學中之理學還是心學?其思想淵源是繞道漢宋,直接上承孟子,還是從宋初二程之理學傳統而來?白沙思想的核心概念或修養功夫的法門是「隨處體認天理」,還是「勿忘勿助」?楊文並非採取與白沙同時期的人或與其門生故舊相平行的判教方法,而是採取了學術史,或者可稱之為知識考古的方法,追溯後代所建構的白沙學面目的由來。楊文依照時間順序,詳論張詡、林光、湛若水等門生對江門心學的建構史。根據楊文研究,陳白沙故後,他的弟子之間興起幾個階段的師門學思宗旨的詮釋論爭─楊文稱之為「話語權」的爭奪。 此一同門間對師說的詮釋之爭,是本文的故事核心(另一條交涉但占據相對邊緣,但同樣重要的學術思想史故事是江門心學與陽明學之間的合離糾結)。本文層層剝解歷史文獻之包覆,終至揭露核心─今日學案所通見的陳白沙思想定位,其實是白沙門人中的相對晚輩湛若水所建立;它其實摒除或清除了先前門人的師說詮釋。 相對於楊文的「詮釋史的歷史」,魏綵瑩的論著─〈廖平論《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則是「歷史中思想的詮釋」,而且明顯貼近錢穆歷史主義史學,與史金納(Quentin Skinner)的觀念的脈絡史學也相當親近。錢穆的歷史主義認為,觀看歷史人物與思想都必須以他自身的時代問題為座標,以他自身所用的語言為稜鏡。史金納思想史學的旨趣則是鼓勵研究者討論歷史人物思想的論述意向與目的。雖然從後世的角度,或從當時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國際政治現實來衡量,廖平想以《春秋》經學中思想為綱,建構一套新的文化天下觀,不啻為烏托邦甚至犀幼的想法,但魏文清晰而雄辯地展示廖平思想的時代意義、特質、目的。魏文主要論證有三。第一,廖平思想是甲午戰爭之後的反動,其中尤以對當時國際關係為然。在目睹列強日逼後,廖平相信那源自於西方,在晚清廣為滿漢士人所熟知的《萬國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by Henry Wheaton,1836)不足以為萬國之訓。他因此立志於通經致用,以其所熟知的中國古代知識,尤其是《春秋》公羊學,提出以中國儒學為中心的(文化的)世界大一統構想。第二,根據魏文的描述,廖平的文化世界體系在思想上是種折衷主義,而他對激烈的改革或革命思想所提出一連串的批判,卻有明顯傳統主義的傾向。廖平強調綱常的重要,論述中國古代政治理念的美意等等,都是以撥亂反正為目的。第三點或許也是本文最重要的貢獻。魏文清楚論道,在感受更緊迫的晚清的國際情勢裡,廖平主張,在公義的前提下,霸道有其正當性。此一觀點顯然與兩千年強調仁恕、王道的儒學正統相當不同。魏文敏銳地點出,這是廖平從向外的天下關懷轉入向內的中國關懷的軌跡。 廖平的春秋學或許是近代中國最後一個,也可能是最驚心動魄的傳統主義思想創造。從鴉片戰爭以來,許多中國士人便相信西方的現代知識都可以在中國古代經典中找到精義。這種自古有之的信念,成為他們持續相信大同、大一統、普世主義的最後支柱。但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革命,乃至五四思潮成為主流之後,這種大同世界或普世主義就逐漸銷聲匿跡了。黃克武的〈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就是在這背景下所出現的課題。簡單說,以中國為某種意義下的中心,並據以形成普世政治或文化秩序的想像已經成為歷史。至少,發言的方式與姿態越來越採取守勢,是一種爭取發言的義憤,而非如傳統帝國恢然大度的自命。在此背景下,取而代之的課題,是中國作為一個民族或地方的文化意義如何被保存,或融入西方主流。黃克武的文章顯示,在西方科學成為現代性之主流的過程中,尤其是中國對於西方科學的吸收與繼受過程中,中國地方知識如扶乩、通靈、道家信仰等等元素,曾使得這個過程變得崎嶇、有趣。從近代史研究的角度看,黃文可以讀成兩個主題。第一是在中國的靈學活動。此部分是建構一個較少人注意的邊緣歷史,而其價值,也正在建構之本身。就其建構而論,本文採列豐富,短期內難有出其右者。第二是靈學活動與論述對後代的意義。黃文認為後來在五四時期熱鬧辯論的科學與玄學論戰其實是在靈學脈絡下展開的。這一論斷無疑深化了近代中國思想中的科學主義(郭穎頤語)命題,同時也可能豐富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研究。在近代中國各式學科中強調科學的洶湧論述裡,靈學研究的聲音相當微弱,相關期刊的壽命極為短暫。但不可否認,「靈學」概念本身,就是新時代的產物。它既可包含扶乩、通靈之傳統文化,也可以納進催眠術這等與精神醫學相關的現代西方科學。靈學是中國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轉變中被創造出來的知識概念;正好出生在精神的或迷信的東方,與物質的與科學的西方的文化代理者激烈相互拉扯的時代。黃文宣稱,對照靈學研究與相關團體的活動,「在近代中國,科學作為一種知識範疇,一直是多元、模糊且游移的,並與宗教、迷信等概念相互界定。」這是底蘊相當宏大的宣稱,值得相關學者注意。 梁裕康的〈自由與必然─對霍布斯相容主義的一種脈絡分析〉處理對象或許是英格蘭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理論家,霍布斯。梁文的旨趣是追問,為什麼霍布斯需要回應John Bramhall 有關自由意志的質問。以往論者多半將此一「自由vs. 必然」之爭辯,視為對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 1642-9)的回應。梁文的最大貢獻在於提出,此一辯論有其非政治或歷史的背景或脈絡。在哲學與科學領域中,「自由vs. 必然」的辯論同樣有意義、重要。這是霍布斯之所以必須正面回應的理由。換言之,理解霍布斯文本可以不只限於單一脈絡,如此才能更明白,此一辯論的底蘊。梁文花了極長的篇幅,極細緻的文字討論霍布斯如何在邏輯學與自然科學前提下,鋪陳他的相容主義觀點─自由意志與決定論不是互為悖反的兩造。在考量所有造成世界運行或變動的原因之關係後,人們應可理解到自由意志並不會造成另一種運行結果。本文的重要底蘊,當然是企圖豐富Quentin Skinner 的脈絡史學,將Skinner 的單一脈絡擴展成多重脈絡的理解。從形式上,這是非常具正當性,且令人欣喜的提議。 正巧,除了上述四篇嚴謹而重要的論文,本期也收錄了兩篇訪問稿,其中一篇就是Skinner 的訪問。Skinner 於2013 年5 月來台主講中研院講座。陳正國與蕭高彥利用此機會,請Skinner 就他長期以來的觀念的脈絡史學研究、新近的觀念的系譜研究、對共和主義與霍布斯研究的個人感受、對當前的思想史研究與寫作、對有志於思想史研究的年輕人的警語等等提出回應。此訪問應是Skinner 對一些學術問題的最新反思。 另一篇訪問稿是由Alvin Chen(陳禹仲)在倫敦大學瑪莉女王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訪問該校思想史重鎮,也是Skinner 同事Professor Richard Bourke 的訪問稿。訪談內容相當集中於Bourke 近年對Edmund Burke 的新發現與研究。對Burke 研究者以及有志於思想史研究的研究生,此一精采訪談錄很有提示的作用。 創刊號中,David Armitage 發表他對思想史國際轉向的觀察,其中略及比較思想史的研究。究竟比較研究的範圍或思想之母體應如何設定?時代?社會潮?思想家?還是文本?這些母體或單元應該是異地而同時還是可以異地異時?或許從方法論上談論比較思想史,其困難與問題要遠比全球思想史、觀念的脈絡史等等其他議題來得複雜。Peter Zarrow 的研究討論An Essay in Comparative Intellectual History:Datongshu and Looking Backward 不談論上述這些後設的問題,而直接以比較思想史的實作當作試金石,來展現這條勢必崎嶇但充滿挑戰的道路可以如何邁開大步。Zarrow 以分別完成於十九世紀晚期的中國與美國的兩分文本,康有為的政論《大同書》以及Edward Bellamy的小說Looking Backward 平行論述,期待可以藉比較閱讀,讓讀者得到相互闡發的體會:不同的社會裡的烏托邦思想是否會具有不同的動能與內涵。換言之,文化與社會對於思想的形式與內容這兩種不同的範疇,是否會產生完全不同的作用?這是一條值得繼續探索的路。 最後,曾國祥的書評既有深度,也有高度;視之為該書的導讀,恰如其分。臺灣文史與社會科學社群的對話與商榷文字不多見。書評的質與量,有以致也。此書評或可為青年學者之模範。
老子心解
這本書揭露了《道德經》的本來面目,清楚的告訴世人,如何培養一位可以把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的「聖王」。原本在國人的心目中,「聖王」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人物,經過本書的剖析,才知道原來是可以按部就班訓練而成的。春秋時代的國家規模大致相同於現代的大型公司,因此,《道德經》這本書,應用到現代社會,它就是一本培養公司執行長的好書。同時,更告訴世人,物理學上所說的「全息」和「碎形」這兩個原則,不但主導形成精彩的宇宙萬象,更是主導人間事物和行為的一再重複出現的根本原因。名家推薦楊憲東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學系講座教授 透過本書的文史專業與科學關照,《老子心解》這本書忠實地還原了《道德經》的本意。陳國鎮 東吳大學名譽教授 以過往歷史學家的訓練與治學所累積的能力,更加豐富老子《道德經》的內涵闡釋。李嗣涔 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現代科學版的《老子心解》,在領導統馭、修身養性上可以讓現代人更容易親近、更容易學習。王吉林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特約講座教授看看宋光宇教授如何心解老子。此書宋氏心解,我亦讀老子,細解我心,與宋氏同異如何。
人心與人生
我一生心思力氣之用恆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人生問題,另一個可說是中國問題。不待言,《人心與人生》就是屬於人生問題一面的。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後的第二年,我很快覺察到其中有關儒家思想一部分粗淺不正確。於是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新開「儒家思想」一課,作了一種改正的講法。寫作了兩本書:一書取名《孔學繹旨》;而另一部分關涉到人類心理的認識者,另成《人心與人生》一書。這就是我最初要寫《人心與人生》的由來。 為什麼有《人心與人生》這本東西出來?——我為什麼要談心理學?我們應當知道,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種心理學為其基礎;或說他的倫理學,都是從他對於人類心理的一種看法,而建樹起來。如果我們不能尋得出孔子的這套心理學來,則我們去講孔子即是講空話。蓋古人往矣!無從起死者而與之語。我們所及見者,惟流傳到今的簡冊上一些字句而已。這些字句,在當時原一一有其所指;但到我們手裡,不過是些符號。此時苟不能返求其所指,而模模糊糊去說去講,則只是掉弄名詞,演繹符號而已;理趣大端,終不可見。——假如今日心理學界有共魂趨勢,或其時代風氣可言,那麼就是和孔子的心理學見解適不相容的一種趨勢、風氣。所以倘你不能推翻今日的心理學,而建樹孔子的心理學,亦即不必來相較量、勘對!《人心與人生》之所為作,凡以此而已!─《人心與人生》自序 本書特色 「有思想,又且本著自己思想而行動的人」 紀念一代國學大師、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梁漱溟先生誕辰120周年 梁潄溟畢生三書《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中國文化要義》
思想史1
歷史學與思想史有著息息相關的相互聯繫。思想史家無法告知我們真實如何取得,或史學應當如何等等認識論的規範真理,而毋寧是提出議題及其重要性的討論。跨國族或國際化的思想史寫作雖然有引人之處,但其困難度較諸槍砲或傳染病的全球歷史,不可以道里計。或許,在通古今之變與全球思想史之外,思想史可以更專注於議題的整合與擴大。思想史應該更敞懷地擁抱各類歷史議題,期能與整體史學的發展脈動同步。如果思想史家們相信,他們終究不只能回應、預流史學新潮,也能夠概念化、問題化、意義化各式新舊的歷史議題,思想史或許能夠成為其他史學次領域發掘議題、聯結議題、解決議題的靈感來源。 特稿來自余英時正在撰寫的最新專著《論天人之際》,並邀集名家專文如:黃進興討論儒教的俗世性格、王汎森以探索「煩悶」的本質來討論「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問題、張旺山論社會學大家韋伯的「時代診斷」的核心構想,同時刊登國際知名史家Quentin Skinner討論真理與史家的英文論文。另闢中英文對照的論壇,邀請大衛.阿米蒂奇、包弼德、葛兆光、李蕾、慕唯仁、孫隆基等國際學者就思想史的國際轉向進行討論、詰辯和反思。此外尚有陳正國赴上海閱讀嚴復翻譯筆記的研究紀要、蔡孟翰及John Dunn紀念最近去世的洪特伊斯凡先生(Istvan Hont)學思。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
亞馬遜網路書店★★★★★強力推薦存在主義何以最初被專業哲學家視之為一種醜聞存在主義不止是時髦玩意或戰後情緒存在主義的現代面貌存在主義在西方傳統的淵源存在主義對二十世紀文學及思想的重大影響存在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思想——齊克果、尼采、海德格和沙特介紹存在主義的代表作《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一書之內容論述,公認是對存在主義哲學所做的最佳定義與說明。存在主義也因本書之出版而傳入美國。本書首先從藝術以及奧古斯丁、阿奎那、巴斯噶、波特萊爾、布雷客、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海明威、畢卡索、喬依斯、貝克特等人的作品討論存在主義。中心部分解釋四位重量級存在主義者——齊克果、尼采、海德格、沙特——的觀點。全書對存在主義定義清晰明白,令人讚嘆,也對它的影響做了高明的詮釋。《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於一九五八年首次將歐洲存在主義完整地引入美國,讓學院裡枯燥的知識,靈活生動地呈現給大眾,因此對想要真正了解存在主義的讀者來說,可說是一本最完備的書。
語言:存有與形上學(修訂版)
西方哲學自古代希臘開始即在嘗試探討這世界究竟存在了什麼。所謂的形上學即是哲學家對這經驗的世界究竟如何所提出的概念化系統,是每一位哲學家的宇宙觀。一部哲學史事實上即是一部形上學史。依照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孔恩的典範概念,每位哲學家事實上都在提出有關這世界如何的一個典範。在形上學的探討上,人的認知能力、思想與語言的表達三者間息息相關。有關語言在哲學探討上的作用及重要性是廿世紀的顯學。研究當代哲學的學者即稱廿世紀哲學為語言的轉向(linguistic turn)。然而有關語言的本質及語言在哲學探討上,特別是在形上學中所有的角色是自古代希臘以來即為哲學家所重視。本書嘗試從古代希臘的巴買尼德斯、柏拉圖及亞理斯多德,教父時期的奧斯定及中世紀的多瑪斯五位哲學家所建立的形上學典範看每位哲學家如何說明這世界如何,以及思想、語言在形上學探討中所有的意義。在附錄中收錄維根士坦早晚期思想中如何從語言看世界。自近代時期以來,形上學備受挑戰。邏輯原子論者即提出形上學命題無法檢驗是偽命題,相對於邏輯原子論者,維根士坦在他早期的哲學中即明言要知道這世界不是所有的。形上學的思考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本假定上。
止學:成大事者與平庸者的成敗之謎
在「止」與「不止」之間,是一條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當進則進、當止則止,對止的輕視和無知是引發災禍的原因。香港首富李嘉誠:經營企業「知止」兩個字最重要。中國大儒曾國藩:人生成敗之另一要竅,乃大智知止,唯知止者長遠也。先秦智者墨子: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長生久視之道。大智知止,小智惟謀;過猶不及,知止不敗。千萬不要小瞧一個「止」字,它關乎每一個人的勝敗榮辱:對於大人物來說,一個「止」決定了其平凡與偉大;對於一個平凡人來說,它決定了他的成與敗;對於賭徒來說,它決定了輸與贏……「止」之奧妙,存乎一心。自古有一種杯子叫「公道杯」,酒裝七成則容納,過七成則神奇般的遺漏殆盡,告誡人們辦事不要貪心,適可而止,「謙受益,滿招損」,《止學》更多的是告誡做人的哲理,辦事、斂財要有「度」。
愛彌兒(下)
盧梭的教育主張被稱為自然主義的教育主張,在本書中他說出他認為最適當的兒童教育。 本書共分五卷,以「歸於自然」和發展天性貫穿其中,作者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書中以夾議夾敘的小說題材,在前四卷以愛彌兒為主人翁,提出針對當時男子教育的自然主義的改革方案;最後一卷以蘇菲為案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模式。本書內容重點—1. 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兩歲以前的嬰幼兒應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2. 在第二卷中,主張對二至十二歲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加強思維訓練。3. 在第三卷中,針對十二至十五歲的青少年加強智育教育。4. 在第四卷中,針對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論述德育教育。5. 在第五卷中,針對成年人的愛情教育做論述。本書特色「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自然主義之父」--盧梭最重要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小說,也是盧梭對兒童教育的看法—「自然教育」《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書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
人生三談
幸福需要「閒暇」中的一點「驚奇」領悟人生的靈性智慧,體解人生的活性思考,知曉人生的意義把握。人生的哲學無非兩個問題:做人與做事。而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緊密聯繫、無法分割的一個整體。做事實際上是做人的延伸,做人必須透過做事展現出來。因此,沒有所做的事,也就無法談及做人。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貴在自知,即不僅要知道自己的優越所在,還要能了解自己的限度範圍,並在此過程中認識、把握和創造自己。如果我們能深入自己的意識深層,去開發那些供給自身的心靈力量,你會發現,這種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應當記住,當一個人一旦以堅定的態度對自己內在的力量加以有效的運用,他的生命便永遠不會於入卑微貧困的境地。這種態度和力量會幫助我們在艱難的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並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要真正達到這種超越,需要我們對自己與自己所處的文化型態有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需要一雙能在「閒暇」中發現「驚奇」的眼睛。本書題旨為「人生」,以求從人生的體悟之中發掘出對人生的多重思考,讓一個人不僅懂得一番道理,更能知曉如何做好一件具體的事。同時,能夠具有超然的視野和詩意的存在情態,繼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論哲學
中國新式教育改革之父蔡元培編譯哲學教科書的第一本堪稱學習哲學的入門代表作本書包含「哲學大綱」和「哲學要領」兩部分,哲學大綱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導言》為基礎,兼採包爾生、馮德的《哲學入門》,互相錯綜。蔡元培著作本大綱主要為引人研究哲學,文中歷舉各派之說,也頗多蔡元培自己獨特的研究見解,至今讀來仍有啟示。內容分為通論、認識論、本體認和價值論四篇。《哲學要領》為德國科培爾教授在日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現東京大學文學部)給學生講課的教材。約舉哲學的總念、類別、方法和系統,以哲學大家康德、黑格爾諸家之言為基本,,非特唯物、唯心兩派之折衷而已。筆述者為日本的下田次郎,蔡元培根據日文譯本將之譯為中文,是他從事編譯哲學教科書的第一本。本書談論可謂是學習哲學的入門,一冊淺顯的哲學啟蒙讀物。本書特色:蔡元培活躍於民國初年,創造教育史上許多的第一,可以說是中國新式教育改革之父。他的翻譯和著作至今仍廣獲大眾的喜愛,國內中小學國語文課本仍將他的文章視為必讀之內容,如此深具內涵的哲學入門之作,可作為一般人對哲學的入門教材。
兒童哲學:基礎理論、教學方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只要善加引導,就可以激發出他們進行深度思考的能量。然而在考試領導教學、成績重於一切的體制教育裡,培養出的是一群拙於思考、無力分析判斷的公民,他們不是唯唯諾諾,就是知識暴走,在民主體制裡結群成黨、排擠異端。由國內大學哲學課程與兒童教育課程的授課教師,也有在小學從事第一線兒童教育的校長與教師,還有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經過數十次正式與非正式密集的討論與切磋,從李普曼的觀點與其他專家意見來談論兒童哲學教育計畫,探討教育、哲學與兒童三者交集的理論與實踐。以有系統的方式讓有意從事兒童哲學教育者得到需要的哲學基礎訓練,達到哲學與現有體制結合,作為初級學校必須教導的目標,更進一步教導讀者如何用積極持續的探索方式取代不成功的教育方式,讓兒童個別能力激發而出。 本書特色:本書為立基於2011國科會補助之「兒童哲學人文學專家著作研讀會」以及台北市桃源國小2010-2011綠巨人教學實驗所進行的創作與反省。兒童哲學領域的書籍在市面上幾乎可說是沒有,因此不僅可以推廣至大專院校,也可推廣至四年制學院的幼保科系。
智慧學
本書之陳述,共分五章如次:第一章:常識推理─由一個假設、三個公理,推出八條基本定理。第二章:觀念前導─系統、均衡、科學、概念、認識、結構。第三章:慣性規律──因果、體用、人性。第四章:三才合一─大同世界、宇宙中天地人三才合一。第五章:人性昇華─昇華條件與智慧本質。本書定名為《智慧學》,不代表書中文字就是「智慧」,而在於字裡行間推衍理解之追求。一恆為真,化作萬億是實,於真實之間,互有消長,人類文明始得成立。本書以傳統中華文化為基礎,用系統思維方法,定常識認知為基本命題,由此闡釋人類文明。由於主觀理念只是初始,尚須客觀印證,否則與幻覺無別。為此,作者勾勒了一幀「主觀的」藍圖。本書特色★本書在人類已知、有限的觀念中,憑作者之「主觀」,整理出一系列系統的解釋,為供學者參考,茲將前述概念資料匯總成書,是名《智慧學》。
末日
什麼是天堂 夢是天堂 什麼是地獄 夢是地獄 天堂地獄俱一場夢裏夢起 竟沒有耳 竟沒有眼 竟沒有體 竟沒有鼻 竟沒有手 竟沒有嘴 竟然沒有一個身軀夢生 夢生要聽 夢生要看 夢生要覺 夢生要嗅 夢生要觸 夢生要嚐 夢生就要一個身軀夢動 空寂 一個身軀 夢出無止盡數的耳眼嘴鼻架掛在?鐵 支解在砧板 剖心 割舌 斷骨 剔肉 卸塊碎剁 腥腥漓漓 熾炎蒸蒸 油鑊滾滾的哀淚嗚咽 是夢出的身軀 執意歡喜快意 咬噬吞食夢出的另一個身軀夢求生機 與另一個身軀的愛戀 夢求生機 與另一個身軀的交連夢求生機 對另一個身軀的嘲訕夢求生機 對另一個身軀的狡獪夢求生機 對另一個身軀的怒殺夢生 夢生竟要的千千萬萬 就唯只一求 不醒
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
西方的時機觀其發展導向比較是英雄主義而非戰略而中國的時機觀導向的是一種暗自施展的功效思維 在西方,時機所屬的時間乃是「偶然的,混沌的,因而是『無法降服的』」。對於它的預見之明因而只能是一種對於可能的壞發展進行防範的準備,因為它基本上是無法為人主宰的。不然,就是反過來,以一種能量的突然激發,人們得以自我超越,並以勇氣來戰勝挑戰。時機在此變成了「使得事功得以進行的冒險」,也就是贏得光榮的機會。在中國這邊,戰略家的工作乃是審慎地觀察形勢,進而偵測出對方的破綻。如果破綻未能出現,戰略家便只作等待。這等待「聯繫於預見之明」,「因為破綻乃銘刻於事物的邏輯之中。」一旦對手的破綻逐漸加大,我們便能對他進行攻擊而不必害怕和他正面交鋒。時機因此能成為程序之完成的承載者,而戰略家與聖人相似,而不是與英雄相似,因為他必須形成虛待的態度,也就是說沒有特定的注意焦點,如此才能對變化過程的整體加以體察。本書主旨探討中西有關成功與效力的根本思維,並加以對照。在中國方面主要結合了《老子》、《孫子》、《鬼谷子》和《韓非子》的思想並加以貫通,找出中國上古時期以降,對於軍事、外交、政治等各面向的共通思維,對照以西方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乃至於《君王論》、《戰爭論》中浮現的思想根柢。本書除了提出「功效對效力」的哲學構造企圖外,也有助於實際人生事業的運作原理理解。國際一級情報單位在閱讀此書後曾特邀作者進行講座,以深入理解中國之戰略思維。世界多位企業領袖也曾聆聽作者相關的演講。本書作者為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及哲學家,著作超過二十五種,已被翻譯為至少二十五種語言。《功效論》一書曾於2002年以袖珍版作廣泛發行。本書特色本書談論中西雙方對於成功及效力的不同思維方式,不僅有趣也有用,對於中西思想的對話具有啟發性意義。
思考的藝術:批判與創造思考
什麼是思考?什麼是創意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考?經常有人會抱怨,國內教育的學生,普遍缺乏創意思考與批判思考的能力。而美國的學生在這方面則表現較佳。本書是美國各大學廣受歡迎的教科書,作者認為良好的思考其實是一種可以透過學習,而培養的技術與習性。本書特色:◆正本清源的概念釐清,簡單易懂,破除有礙良好思考的謬誤觀念與陋習,建立思考的正確觀念與良好習性。◆步驟化的思考模式,融合創意批判思考的基本目的、標準、原理、規則、策略,還有大量的練習題目,有助於培養有益發揮創造力與增強批判力的思考能力與習慣。◆實效導向的材料組織,貼近學習與教學原理的輔助設計,以助提昇教學與學習動機與效能。◆整合創意一批判思考步驟化模式技能學習,問題解決和爭議化解之目標導向思考態度,以及思考結果之說服溝通:寫作與演講。
哲學概論(沈)
本書是當前最新穎的一本哲學概論教科書,留意當前哲學「實踐的轉向」,優先討論倫理學,並處理經濟哲學與政治哲學問題。為了顯示哲學對於科學的批判與奠基功能,本書在討論知識論之後,繼之以對科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哲學基礎的討論。本書注重哲學本身的基礎科目,諸如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與藝術哲學、宗教哲學等,皆有專章處理,並以中西哲學的現況與展望作總結。本書的特點在於兼顧長遠哲學傳統與其最新發展,哲學的專業性與相關性並重,平衡看待哲學知識的累積與人生智慧的薰陶,並留意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哲學基礎。本書既適合哲學本科生的專業入門,也適合其他科系學生修習哲學之用,一般讀者更可從閱讀本書獲益匪淺。
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
詮釋學是一門西方顯學,於20世紀70年代後才被引入中國,卻因其生命力之旺盛,在短時間內得到長足的發展。它本來是一門關於理解和解釋的學科,在我國固有濃厚基礎的經典詮釋傳統中找到了進一步發展的力量,以至西方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結合在我國形成一個學術浪潮。當詮釋學發展到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時期,西方詮釋學已從早期的方法論轉向本體論。按照伽達默爾的觀點,詮釋學應是一種哲學,而不只是方法。本書共分六章,主要探討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自《真理與方法》之後的發展,這種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作為實踐哲學的詮釋學,作為修辭學或語藝學的詮釋學以及作為想像藝術的詮釋學。但是為了說明這種發展,回溯了詮釋學的概念、理解和解釋、意義和真理,以及《真理與方法》中的詮釋學經驗理論,最後以詮釋學在當代的意義作為結束。
當哲學遇上近代物理學
本書是我二十多年前(1987)所寫的心物能一元論的簡明修正本,也可以把本書看作為是心物能一元論的續集。我之所以採用如下所述的方式寫作本書,是因為我覺得心物能一元論原書收集了許多相關題材,以旁證我所撰述的心物能一元之義理;這些旁證材料占了很大的篇幅,但對我所要敘說的旨趣,並沒有很大的助益;因為心物能一元的概念與體系是新穎且獨一無二的。即使事隔二十多年,仍然沒有別個可以對此理論,有所增益或批駁;篇幅增多,反累讀者無法一氣呵成,快速且直接地對我的理論洞見全貌。因為這個緣故,這次寫此簡明修正本,仍然沿用心物能一元論原來的基本結構及全書章節不作更改,只是把內容作了調整;刪去非心物能一元論本文的各段文字,加入這二十多年時間對心物能一元之新的瞭解與認知(用斜體字);因此篇幅大為縮減,然內容反有大量增加,成為真正的簡明扼要的修正本。
宇宙間的靈智實體問題
「呂穆迪譯述」──兩大哲學理論、神學體系的傳承與交會 聖多瑪斯常舉行不限主題的辯論,分成課室辯論和特別大會辯論兩組。問題無限定,在場的人隨便發問,由主席教授指導辯論。而這些問題與回答由後人修編成冊,將前一組收集成冊,叫作《聖多瑪斯問題辯論集》。後一組,叫作《特別問題集》,也叫作《雜組問題集》。而《宇宙間的靈智實體問題》事實上是由《問題辯論集》選譯而來:「靈智實體,是不是物質與性理之結合?」
先秦哲學史
先秦哲學是中國哲學史中最具原創性和強韌生命力的哲學智慧。本書是作者累積三十多年在這一相關領域研究和教學的經驗和能量而撰成。全書分六篇按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之學派分類,每篇論述一學派。本書的撰寫有下列特色:(一)將近世出土文獻的主要哲學論題有史脈性地概括於書中;(二)把握原典所蘊含之哲學性問題,如本體論、宇宙論、天人關係、心性論、認識論、人生境界的工夫實踐、倫理學、政治哲學等;(三)作者重視原典、基本概念的精確分析、論述脈絡的清晰性、理性結構的系統性,以及文字表述的可讀性;(四)兼重文化史和思想史,資料詳備,務求對先秦哲學的內涵有一情境性、脈絡化的理解;(五)強化對名家、墨家及荀子之邏輯和知識理論之紹述。
我是誰
為什麼一部哲學作品會盤踞《明鏡週刊》和亞馬遜網路書店銷售冠軍16週,在德國各大書店落地陳列,讀者人手一冊?這不是一部哲學史導論,也不是腦筋急轉彎的哲學入門;它以「人是什麼」的問題為起點,以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為工具,探討人的認知、倫理、信仰、自由和愛的意義,那些都是我們在生命裡終究要面對的重要課題。關於什麼是人生的意義,如果你問我的話,我的回答是:保持好奇求知的心,讓你的好主意付諸實現,用生命來豐富每個日子,而不是用日子來堆砌生命。關於哲學思考與自我省思的著作不勝枚舉,但《我是誰?》卻與眾不同。因為過去從未有一本書能在同時提供自然科學的知識條件下,這麼全面性地帶領讀者去思考各種人生重大的哲學問題。作者以諧趣而優雅的筆調,用豐富淵博的知識,幫助我們在面對關於人的龐雜知識時,找到一條絕佳的小徑。本書橫跨了心理學、哲學、生物學、腦部科學等不同學科,為我們介紹它們當前的最新發展。如同一幅令人驚歎的拼圖,最後終於呈現出今日科學界眼中「人類」的完整樣貌,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種種迷惘與困惑時,終於看見了一座指引方向的燈塔。全書共分三大部份,在此一一介紹如下:第一部「我能知道什麼?」作者介紹了對現代主義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的四位大師——生于一八三八年的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生于一八四四年的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生于一八五二年的腦部學家聖地亞哥.卡哈爾(Santiago Cajal)以及生于一八五六年的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代的智慧結晶及其延伸知識,來說明我們的歷史經歷過的巨大變革,這四位新思想的先驅之間只相隔十六年,而他們的對後世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第二部「我應該做什麼?」也就是探討倫理和道德的問題。人類究竟為什麼能有道德地行事?善或惡到底何者更接近人的天性?諸如此類的問題也不再只有哲學可以提供解答。腦部研究、心理學和行為研究都已能夠,也應該提供它們的專業看法。從墮胎和安樂死、基因科技和複製醫學、環境和動物倫理等等,一切都有規範、權衡、說服力或強或弱的論點作決定。它們對於哲學的討論和思考來說,正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練習機會。第三部「我可以期望什麼?」討論的是大多數人一生中最關心的問題,比如幸福、自由、愛、上帝和人生的意義。這些問題都不容易回答,卻又都如此重要,值得我們潛心思考。全書分為34章,每一章都有一個提問,作者刻意不預設答案,而是以這種方式不斷地引導讀者去思考。面對每個問題,作者使用各種貼近生活、充滿趣味的例子來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吸引讀者忍不住一直讀下去。關於人生的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當你讀完本書,所有屬於你的答案,都將在你的心中清楚浮現。本書特色融合哲學、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大腦科學以輕鬆易讀的簡短章節、貼近生活的例子,來探討人生意義
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是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必予探討及實踐的問題。哲學與人生所探討的問題為何?學者的研究中,分別從知識的進路、實踐的進路以及直覺體悟的進路,因而形成一套知識的系統。固然西方文化中強調「知識即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讓我們看到採取純粹知識的建構以形成一套偉大的系統,是西方哲人的貢獻;但也不能忽略哲學與人生,除了是知識的建構外,更需輔之以人生的體悟以證成。哲學若只是純粹的知識分析,其效用也僅止於認知,或稱做擁有豐富的知識而已,人生問題的分析與判斷,更需要智慧與卓見,智慧之產生除了是理性思維外,還需要對人生問題徹底的洞識,才能指導人的觀念、態度與行為。 本書從中國哲學的立場加以探討哲學與人生的諸觀念,包括中國哲學的特質、人生思維的三個層面、人生問題的真相以及相關的人生問題之討論。本書特從知、情、意三個層面並以中國哲學儒、墨、道、法以及佛學之智慧加以分析及探究,以窺人生問題的真相及解釋,從而讓讀者對哲學有一基本的認識,以對人生問題有所迴應及價值判斷。
形上學:論物之大公名及物之公理
「呂穆迪譯述」──兩大哲學理論、神學體系的傳承與交會 翻開西方歷史,古希臘哲學與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實為西方文明的兩大立基。身為古希臘大哲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332年),以知識的廣博著稱,哲學體系橫跨形而上學、邏輯、倫理學、美學、物理學等領域。到了中世紀,哲學家、神學家的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約1225 ~ 1274年),則繼承亞里斯多德學派,構造出神學哲學體系。這兩大哲學理論、神學體系的傳承與交會,博大而完備、精微而廣深。 本叢書特別從亞氏重要哲學理論中的關鍵要義,包括:「形而上」、「本體」、「範疇」、「邏輯」,相對應聖多瑪斯的有系統、具成熟思想的著作,挑選出譯筆真確、流暢的呂穆迪譯本,經初步審校及勘誤後,重編重排。本系列是大眾讀物,用直敘的論說文體裁;理論的規律同樣精確而嚴明,有學術的價值,對審思明辨、徹底深究者來說是極好的參考資料。 亞里斯多德曾把人類的知識分成三部分,其中形上學被視為「第一哲學」,也就是所有哲學的基本問題,相當於一棵樹的樹根。最初亞里斯多德編寫了十四卷書說明「形上學」,本書為其中的卷四「論物之大公名及物之公理」,主要目標是界定形上學的範圍、定義及方法,對於探究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邏輯與眾多學問來說,相當於一篇清楚的「使用說明」和「導論」。
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
本書是劉述先教授近四、五年發表的論文的結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當代新儒家義理的闡發與拓展」,泛論當代儒學精神性之傳承與開拓。第二部:「宋代理學的精神傳統與我的學術淵源」,申論宋明理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為中心,並說明了當代儒者與作者在學術上的淵源。
哲學是什麼?
暢銷35年的哲學經典入門書!「奧德嘉‧賈塞特是尼采以後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西班牙大哲學家奧德嘉‧賈塞特當年用他宣揚哲學思想的利器「演講」,征服了一般大眾渴求哲學的心靈。本書即是作者的演講集,共分十一講,分別討論當今的哲學、哲學的萎縮與擴展、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關於宇宙的知識、哲學的需要、理論與信仰、宇宙中的基本事實、主體性之發現、哲學的根本改造、新實在的新觀念、生活的範疇與命運和自由等。奧德嘉認為追求真理永遠是場冒險,一種觀念上的冒險。今日的哲學與上個世紀人們對哲學的看法很不相同,這表示真理在改變。然而,這種說法並沒有否定真理的價值,真理本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真理的歷史是在一特定時間為特定的人發現,讓真理具備了歷史的面向。奧德嘉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宇宙間的基本實在。「思想」即是生活,因為思想是我以某種形式與世界發生關係。生活就是無時無刻不在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過程。生活是即將出現的未來,是那尚未成為過去的東西。當人們不斷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做出抉擇,表示生活已在創造自己的命運。關於哲學,關於生命,關於生活,關於愛……奧德嘉‧賈塞特說: 生命既是一種宿命,同時也是一種自由;生命代表著受到限制的可能性,雖然它受到限制,但它仍是一種可能性,它是開放的。 我們不要認為命運限制了我們改進自我生活的機會,因為生命之美並不在於命運是否與我們站在一起,而在於接受挑戰,並從命定的形式中活出崇高的形象,這其中的優雅,才是生命之美的所在。 我們的生活是種決定的過程,因為生活是在毫不封閉而且充滿機會的世界中發現自我的過程。 哲學活動乃是特殊的生活形式,它預設生活的存在,我之所以從事哲學活動,是因為我好奇宇宙的本質,而該好奇心則是來自於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欲望,那是種總是指向自我的欲望,而且也可能是總是迷失在自我之中的欲望。 理論思考與哲學沉思根本就是一種愛的行為,在這種愛(與欲求不同)的活動中,我們試著從對方的內心角度體驗生命,我們為了其他事物而捨棄自我的生活。 愛情宛如以圍巾蒙住眼睛,好似他們原本可以看見但卻因為蒙蔽而無法看見。然而,愛情的奇特之處並不在於它是盲目的,愛情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沒有眼睛,也根本不曾有過。 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並不是不知道(那其實是很正常的),而是不願意知道;真正讓人感到丟臉的,是當有機會可以知道卻選擇不尋求答案。無知本身不會導致人們拒絕尋求答案,唯有自以為知者才會如此。
形象化客話俗語1200句
俗語是一種語言的極致,也即是這種語言的精華。想深入了解一種語族的文化,想融入這個語族的社會,首先得學會聽、說這個語族的俗語。客家俗語非常豐富,筆者依其形式的特徵,分為有韻的與具象的兩種,以不重複為原則,分別輯註成兩本書。這本客話俗語,以具象的話語為主。內容涵蓋了客家人的生活之林林總總,如“春山頭,冬海角” 。氣象的:“一塊甜粄補天穿” 。民俗的:“三斤狗變三叔公”、“薦賢莫薦醫” 。人情冷暖的、哲理的……深信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精確的了解客家文化。
兩漢魏晉哲學史
兩漢魏晉哲學對先秦哲學有繼承處,但在其歷史條件與文化時空的編織下,仍有其獨特的時代課題。 為回應時代性的切身課題,兩漢與魏晉之人對其前代哲學則予以選擇性、綜合性及改造性的繼承,以及獨見而創獲的思想,因而形成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成就。 & 本書針對兩漢魏晉六百多年的哲學活動與成績,研究撰寫成可供教學與參考之用的專史著作。 其採集兩漢魏晉六百年間的重要哲學研究成果,以問題為經,具代表性的哲學家為緯;綱目力求完整均勻、章節力求明晰有序,並專章介紹兩漢、魏晉的經學,並以較大篇幅論述兩漢、魏晉的音樂、書法及人物品藻等美學 思想;且專章解說東漢趨向道教理論之形成的三本典籍《太平經》、《老子想爾注》與《老子河上公注》,適合作為哲學系、中文系等相關課程教材。
生命教育:生死學取向
由Lynne A. DeSpelder 及Albert L. Strickland 合著的The Last Dance: 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一書,為死亡學領域最佳圖書,亦為美國死亡教育與輔導學會(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ADEC)證照考試指定用書之一。 死亡研究其實是一種探索,也是個人自我發現旅程的一部分。本書為死亡以及瀕死的研究提供全面且可理解的介紹。 & 死亡研究是跨學科的,因此,來自醫學、人類學、社會科學的資訊都可以在內文中找到。 本書內容豐富,討論議題範圍相當廣泛,中譯本依章節 內容性質分為《死亡教育》與《生命教育--生死學取向》兩本書。 關於探討死亡態度改變之趨勢、跨文化和歷史的死亡觀點、臨終儀式、人生不同階段死亡事件及 來世等章節,編為《死亡教育》,而有關探討健康照護體系、與致命性疾病共存、失落經驗、自殺、現代世界中生命的風險等章節,編為《生命教育--生死學取 向》。
知識論
*了解知識論的第一本書*身為這個領域的傑出貢獻者,他以獨樹一格之敏銳思想與清楚論理來為初學者提供指引,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入門書籍。- 恩尼斯特.索沙,布朗大學自從出現葛棣爾問題(Gettier, 1963)之後,許多知識論學者將研究重心轉移到探討「證成」概念。在數十年的研究過程中,知識論拓展了許多新的研究視野,除了傳統的基礎論與融貫論的觀點之外,還出現了內在論與外在論的爭論。在這本導論性的知識論書籍中,理察?富莫頓教授不但深入淺出地說明知識論的各項議題與不同的觀點,甚至談到牛津大學教授提姆斯?威廉森於二○○○年前後陸續成形的知識論新觀點。所以,如果想在知識論領域中,同時了解傳統的重要論點以及當代最新的發展,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謝勒與知識社會學
超驗多瑪斯學派的五位哲人,致力於知識論的討論,他們承認人是「在世存有」;對謝勒而言,「在世存有」尤指人向社會開放;人是浸潤在社會團體的氛圍內而意識他人及認知世界,以致知識論無疑是一套「知識社會學」。 本書共分為九章,分別為「謝勒的現象學社會學」、「謝勒在『知識』與『認知』二詞上所隱括的意涵」、「謝勒知識社會學的出發點──同情」、「謝勒知識社會學的背景──文化社會學」、「謝勒知識社會學的形式問題」、「謝勒所體認的宗教之知」、「謝勒所體認的哲學之知」、「謝勒所體認的科、技之知」和「科學真理之絕對性與相對性──與謝勒懇談」。 謝勒以第一身立場來投入一處境,好去設身處地體認它,就事論事地描述它,以企圖從「活透」它中豁然貫通地洞察其中的核心義蘊。對他來說,整體體系有一個終極關懷——「人」。他的一切論點最終都對準「人」而作深層探討,把探討奠立在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基礎上,而以哲學人類學作為探討的頂峰。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是康德於1783年出版的一本小書。他撰寫這本書的動機可以直接追溯到他於兩年前出版的大部頭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他經過十多年的沉思與醞釀,在1781年初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畫時代的鉅著。儘管康德花了極長時間來構思《純粹理性批判》,但他卻是在年歲日增的壓力下,於短短四、五個月內倉卒完稿。只是,這部著作篇幅太過龐大,所探討的問題又極為複雜,還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詞與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據康德自己的說法,《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離開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條我們無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著作」。可以說,他自己早已預見到《純粹理性批判》不容易為一般讀者所理解。而事實上,《純粹理性批判》出版不久後,康德也確實感到有必要另寫一部較為通俗的著作,來闡明《純粹理性批判》之要義。因此,本書可說是康德為了使外行人理解其《純粹理性批判》而特別撰寫的一本書。本書特色:◎康德是近代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思想精深宏大,不容忽視。◎本書是理解康德鉅作《純粹理性批判》的一個摘要性讀本,也是探討西方形上學問題的一部奠基之作。◎精確可讀的康德著作中文譯本不易求得,本譯本是國家科學委員會「經典譯註計畫」之成果,也是當前中文世界最可靠的一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