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新解
「人性本惡」之說,讓荀子在清代前為人所詬病, 也因這句話,讓荀子名垂不朽。 荀子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後人對其爭議頗大,往往將其視為儒門異端而揚孟抑荀,致使其人其書迄清以前不被重視……其實,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價值、對儒學的貢獻,就在於他的「雜」、「異」。 為了更深刻地闡釋這位別闢蹊徑的一代儒學大師思想,本書在編排上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本書從現代學術視角出發,分專題對荀子的主要思想學說進行簡潔的概括和論述,力爭將荀子的思想全面系統而簡明地呈現給讀者。 二、選文主題鮮明,篇章完整。 三、論述通俗易懂,注釋簡明扼要,所引用的案例儘量從中國歷史中選取,力爭深入淺出,使讀者可以較為輕鬆地把握荀子的思想。 本書特色&& & 本書兼採諸家之注釋,取捨折衷,以求淺明易解,透過語譯,加上書後的「衍伸閱讀」,期使讀者對《荀子》有整體之瞭解。
韓非子的智慧
《韓非子》一書計二十卷、五十五篇(部分或為後學所著),書中合法、術、勢三派,明賞罰,厲刑名,取道家虛靜無為之說以自輔。《韓非子》的作者韓非,乃生於戰國時代的韓國公子,一生鑽研刑名法術之學。曾與李斯同師事於荀子,李斯亦自嘆弗如。由於他患有口吃,拙於辯論,因此專攻寫作;其文筆流暢清晰,結構嚴謹,巧用比喻,說理精闢,讀來酣暢淋漓,乃後世撰寫論述散文的重要參考對象。自古以來,非難韓非的人甚多,指責他崇尚權謀,凡事只著眼於利害、機心;然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韓非對於人性有著極為犀利且深刻的觀察,時至今日依舊值得我們借鑑。因此,本書深入韓非思想的精髓,揀選佳句作為每節主題,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出發,重新審析,汲取精要,除了有助於理解其在治人、待人方面的精妙處,也引領讀者思考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啟發更多活用的可能性。
韓非子(下):【以清.王先慎集解之《韓非子集解》為依據版本】?
《韓非子》是法家重要人物韓非的代表作,其為法家建立了完整細膩的理論體系,也為君王提出更明確可行的領導統御規則,成為一種政術典範,不僅深刻影響此後歷朝政治,更是現代各企業領導階層學習管理部屬、創造組織利益的必讀經典。 《韓非子》也是先秦諸子典籍中,使用史料數量最龐大、展現形態最繁複的著作。我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與歷史典故,如「守株待兔」、「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濫竽充數」、「三人成虎」、「郢書燕說」、「老馬識途」、「一鳴驚人」等,都出自此書,許多例證更已濃縮成為常用成語。 韓非師承儒家的荀子,吸收、轉化道家老子的智慧,結合管仲、李悝、吳起等法家先驅的精神,襲取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勢、術思想,將諸多理論作了有機地結合跟補強,撰作出集大成的《韓非子》篇章。而不論在政治、歷史、哲學、文學語言等領域,甚至管理學、心理學各方面的研究與探索,都不可忽視《韓非子》這個文化寶庫。 &
韓非子(上):【以清.王先慎集解之《韓非子集解》為依據版本】?
《韓非子》是法家重要人物韓非的代表作,其為法家建立了完整細膩的理論體系,也為君王提出更明確可行的領導統御規則,成為一種政術典範,不僅深刻影響此後歷朝政治,更是現代各企業領導階層學習管理部屬、創造組織利益的必讀經典。 《韓非子》也是先秦諸子典籍中,使用史料數量最龐大、展現形態最繁複的著作。我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與歷史典故,如「守株待兔」、「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濫竽充數」、「三人成虎」、「郢書燕說」、「老馬識途」、「一鳴驚人」等,都出自此書,許多例證更已濃縮成為常用成語。 韓非師承儒家的荀子,吸收、轉化道家老子的智慧,結合管仲、李悝、吳起等法家先驅的精神,襲取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勢、術思想,將諸多理論作了有機地結合跟補強,撰作出集大成的《韓非子》篇章。而不論在政治、歷史、哲學、文學語言等領域,甚至管理學、心理學各方面的研究與探索,都不可忽視《韓非子》這個文化寶庫。 &
在偽善社會裡,荀子教你做自己:收斂、自制與行動力,儒學大師的完美人生建構法
先秦最後一位儒學大師的思想精粹 邁向快樂人生的終極奧義 ▎無論如何都不能停止學習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常有人說:「工作太忙,沒時間學習。」 其實,這只是懶惰的藉口而已。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看電視、玩遊戲或閒聊的時間讀一些書, 以「忙」為藉口逃避學習的人實在令人惋惜。 ▎你學到的是「知識」還是「廢物」? ──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學以致用不但能夠培養能力,還能促進成長。 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需要平時不斷地鍛鍊自己。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如果學而不會用, 那麼再好的知識也是一堆廢物。 ▎雖然路途很近,但不走就永遠到不了 ──道雖小,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人有兩種能力,思維力和行動力, 一個人沒有達到目標, 往往不是因為思維力不佳,而是缺乏行動力。 ▎適時彎下腰,站直時才能更抬頭挺胸 ──君子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 柔順得像蒲葦一樣,不是向環境屈服,更不是改變自己的信念和操守, 而是以退為進,不做無謂的犧牲,而是麻痺對方,等待時機。 荀子並不是教我們耍詐,而是教我們在惡劣的環境中, 如何既堅持正義,又保護自己。 ▎聰明人不是沒有脾氣,只是懂得謙讓對自己更有利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謙遜之人恪守的是一種平衡,他不讓別人不感到卑下和失落。 一名功成名就的人不稀奇, 而一名功成名就又謙遜的人,才是真正的難能可貴。 ▎活得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閉嘴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怨天尤人的人,他的抱怨幾乎無道理可言: 若是有人給他快樂,他會怨天尤人,因為對方不是照他希望的方式給的; 若是有人感激他,他會怨天尤人,因為別人欠他的並沒有完全償還; 若是生活不如意,他更會怨天尤人,因為他會認為生活虧欠他太多。 錯誤是自己造成的,反而去責怪別人,這難道不是很奇怪嗎? 本書特色 本書擷取《荀子》原著中的理論精華,從現代生活的角度詮釋了荀子的智慧,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行文流暢,說理透澈。每一篇章除有理論闡釋外,還選編了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並附有點評,讓讀者在浸潤荀子哲理的同時,也能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荀子天人分合之哲學思想
本書有別於一般學界對於荀子的研究,將荀子三十二篇文獻統整、分析、並融合前人學者的研究,將整個荀子思想以「和合」為核心價值,以「羣分」為主軸,去探討荀子的天道觀以及「人成」的思想,細讀《荀子》三十二篇內容,「天人統合」的政治哲學,才是荀子「人治」的終極目標。 & 荀子為了救世之弊,力挽戰國時期天下紛亂的頹勢,首先打破了天命的觀念,提出了「性惡論」,這是探討社會國家由「亂」到「治」的過程。人由惡向善需要聖人的教化與禮義之道,所以荀子提出以「明分」為基礎的「天人相合」之政治哲學,此實踐的「治平之學」為當時社會國家的進步,提供了理論依據,即使處於現今的人工智能科技時代,荀學的思路與西方康德思路相近,仍具有時代性與創造性。&& & 本書特色 & 持「性惡論」為觀點,主張化性起偽、明分使羣、隆禮重法。 這是從「羣分」至「天人統合」的荀子哲學。 本書為從多面向提供了深入了解荀子哲學的佳作。 &
韓非子思想蠡測
韓非子思想研究往往無法徹底擺脫「法」、「勢」、「術」、「性」、「德」、「道」這六項基本觀念。如許觀念能夠為針對韓非子思想而展開的各類研究提供參考或藉助,甚或成為其學派諸多思想內容的出發點或歸本之處。某種意義上,它們就是將韓非子思想塑造成韓非子思想的關鍵所在。本書在前賢觀點的基礎上,嘗試針對《韓非子》書中這六項觀念的涵義作出探研。在本書作者看來,這六項觀念皆是視不同篇章的不同語境,而具有不同的義項。前賢為他們概括出某種普遍適用之單一涵義的努力,似不符合《韓非子》文本。進言之,以這些具備多重含義的基本觀念為材質所構建的《韓非子》思想結構,與其被認為如前賢所期許的那般條理整齊──譬如「人性」為諸如「法」、「勢」、「術」等現實觀點的出發點,「道」為其現實觀點提供著某種理論基礎,等等──不如說是充斥著內在衝撞、糾集著判若雲泥之價值觀的某種近乎「雜燴」般的存在。
韓非子全書
韓非子全書 國學經典& 原味呈現 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 《韓非子》享有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之譽,氣勢磅礴,激情澎湃,尤其是其中的許多寓言故事,至今仍然流傳。 & 《韓非子》全書二十卷五十五篇,因篇幅所限,本書擇其大部精華加以注譯。在取捨上,側重於故事性強、可讀性強的《說林》、《內儲說》、《外儲說》等,並依據原文設立小標題,以便於讀者理解。 & 本書注釋力求簡潔,譯文力求準確、通俗易懂,以直譯為主,適當輔以意譯。 & 在先秦後期散文,在議論中使用寓言故事以增強形象性和說服力,已成為一時風氣。《韓非子》中的許多篇章,對寓言故事的運用已經進入自如的境地。 & 《韓非子》一書批判性地吸收前代思想家的全部思想成果,構建了以任法、用術、重勢為核心的政治思想體系,被後人視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 本書共選取《韓非子》一書中完整、敘事性較強的段落,每個段落的解讀由四部分構成:1.題解2.原文3.注釋4.譯文;原文細密,注釋精準,譯文深入淺出、發人深省,既具備古籍整理的專業性、嚴謹性,又突出著眼於古代文獻的可讀性、趣味性。 本書特色 中國歷史上先秦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本書全選了《韓非子》中的重要篇章,並對它們做了注釋和翻譯。 &
韓非子
《韓非子》分爲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部政治學鉅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霸權,亦即古人所稱道的帝王之學,當然,書中除了敘述法術、權勢等主要內容,也闡述了一些國君應該注意的道德修養、政治策略,同時,書中還有一些韓非對世道人情的剖析與感慨,對《老子》的解說,對論說素材的輯錄,以及向君王的上書。韓非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架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遣書韓王強邀其出使秦國,韓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爲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書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傑作,是我國古代政治學方面的名著,在哲學、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韓非的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其文學功底之深厚,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這就是韓非子
■《韓非子》——現代企業評價最高的「人性管理學」! 《韓非子》是一部帝王書,在這本書中,春秋以來的法家思想得到高度的融合和創造性的發展,它勸誡帝王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宗旨只有一個:大到天子,小到諸侯,如何才可以雄踞君主之位,不發生動搖,並且避免自己身亡國滅。這樣一來,自己的命令才會有人服從,權力才能有效行使,進而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 ■《史記‧韓非列傳》:「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法家是保持統治者地位和權勢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法家思想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封建統治者的權術和謀略中,不斷被運用。韓非受到法家前輩的影響,吸取和綜合他們思想的精華,成為法家學派的最傑出代表,並且形成法、術、勢統一的理論體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精闢語譯、原文釋評、經典案例,輕鬆讀懂《韓非子》! 韓非的法家智慧雖然已隔千年,但是對當今時代來說,依然有借鑒意義,尤其是用人和管理方面更是如此。本書以精闢語譯加上原文釋評,同時輔以經典案例,對《韓非子》進行詳細解釋與深刻剖析,並且收錄《韓非子》最重要的幾篇——〈初見秦〉、〈存韓〉、〈難言〉……使讀者徹底領悟韓非的哲學思想和管理智慧!
這就是荀子
■荀子——中國的亞里斯多德,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 馮友蘭曾經在《中國哲學史》上說:「荀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亞里斯多德之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篤實深博亦似之。」可見,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梁啟超:「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荀子以儒學為本,是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足可稱為先秦時期繼孔子和孟子之後最有成就的儒學大師。 ■歷史學家郭沫若:「漢儒總匯百家,而荀子實開其先河。」 《荀子》的思想相當豐富,對中國文化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若要瞭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離不開對荀子的研究和瞭解。本書以荀子的基本思想為出發點,在荀子對天人的思考範疇上,對做人、做事、處世、言談、交際、識人、用人等方面做深入細緻而淺顯易懂的探討,希望在重讀這些先哲智慧的同時,能給我們的人生新的啟發。 ■精闢語譯、原文釋評、經典案例,輕鬆讀懂《荀子》! 章太炎:「自仲尼而後,孰為後聖……惟荀卿足以稱是。」荀子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本書以精闢語譯加上原文釋評,同時輔以經典案例,對《荀子》進行詳細解釋與深刻剖析,並且收錄《荀子》最重要的兩篇——〈勸學〉、〈修身〉,使讀者徹底領悟荀子的哲學思想和管理智慧!
韓非子 法.術.勢 縱橫天下謀略術
本書特色 【韓非子】成書于戰國末期,是公認的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的著作。 讀一讀【韓非子】法‧術‧勢,可以摘下千年一貫的【儒道】有色眼鏡,另闢一道以〝法〞為思想基礎之新視角度;同時,法家思想本應是普羅眾生,人人平等、 人人可用的法律常識、智謀技巧;它既是有效地組織群體、領導大眾的模式典範,也是一般商人領導統御、出奇制勝的銳利武器。
法家智慧的人生99個感悟
法家智慧:建立強權、霸國的智慧 三大中心:法、術、勢 謀事重點: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治國 法家,起源於春秋時期,形成於戰國年代,發展秦王朝的鼎盛時期,是一個主張法治的激進學派。西漢後,法治思想與儒家思想融合,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獨立的法家逐漸消失了。 法家的起源很早。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都有法家的傾向和特徵。西元前五三六年,子產在鄭國鑄刑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公佈成文的法規。後來,鄧析又在鄭國修訂法律,刻在竹簡之上,史稱「竹刑」。李悝(約西元前四五五年~前三九五年)通常被看作是戰國法家之祖。他在魏國魏文侯支持下進行改革,強調以法治國,並著有《法經》一書,這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法典。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在某些重要內容上與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有些相似,他所定的法律,也顯然受到《法經》的影響。據說,商鞅到秦國去謀出路時,就是帶著《法經》而行的。 法家中比較有名的是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等幾派。 特點各是: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韓非集法家之大成,建立起以法為主,法、術、勢緊密結合的、完備的法治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法家理論。 秦王嬴政十分讚賞韓非的這種思想,踐行這一思想的結果,使秦國開始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王嬴政也因此稱為秦始皇。從秦始皇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雖然朝代改了又改,京城遷了又遷,治國之法變了又變,但秦朝形成了的官僚帝制沒有變,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思想沒有變,始終成為帝王將相統治民眾的思想武器。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學說逐步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兩漢後,法家思想融入儒家,德刑並用成為地主階級的統治工具,獨立的法家逐漸消失。法家著作主要有《商君書》和《韓非子》《管子》等。
性本惡‧荀子 (典藏新版)
「人性本惡」之說,讓荀子成為千古罪人,也因為這句話,讓荀子名垂不朽。為什麼荀子敢冒天下大不韙──直指人的本性都是惡的?這樣的荀子為何廣受後世學習推崇?荀子的學問其實常活用於你我身邊:人性本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青出於藍──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鍥而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秦國丞相李斯、法家大成者韓非均師從荀子。漢代大儒劉歆、董仲舒認為荀子居於儒家承先啟後的地位清末革命思想家章太炎:「自仲尼而後,孰為後聖?……惟荀卿足以稱是」前世界首富、日本企業家堤義明:「我的成功來自兩個人,一個是我的父親,另一個是中國哲學家荀子。如果說堤康次郎是我的父親,那麼荀子就是我的教父。」這是一本最貼近社會的處世思想,幫助你洞察世事的智慧學問
法家金言【譯注本】
法家者,霸道也;尚法明刑,信賞嚴罰。其為秦始皇統一天下起了推波助瀾的功用,以嚴苛的行政管理達於君權的極致統一,採全面的法、術、勢手段塑造出至高的權威。由慎到、申不害、商鞅到集大成的韓非,秦王朝的興盛與衰落,見證了法家學派的終始。本書羅列了法家各派的治國之道及精闢論點,如《管子》一書博采眾家之長,關注於儒家的尚禮愛民、兵家的慎戰強國等措施,雖非管仲所著,卻是闡述其思想的主要著作。《商君書》主述商鞅一派的法治理論和具體措施,主張加強君權、建立賞罰嚴明的法治制度,而反對以詩書禮樂和道德教化的手段來治理國家。《韓非子》則記述大量的歷史事件與寓言故事,其中一一批判了諸家各派,言語犀利、風格峻峭。法家種種的手段,在經典的載錄中無所遁形於天地間。
韓非子智慧名言故事
讀古文不再傷腦筋,國、高中最佳課外讀物,快速提升國學程度的利器 《韓非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法家著作,一向被認為是法家學說集大成的作品。 作者韓非(約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戰國後期韓國人,為韓國宗室貴族。他為人口吃,不善言談而善於寫作。早年曾從學於著名學術大師荀子,專攻「刑名法術之學」,與李斯為同學。後來他見本國日益削弱,為西鄰迅速強大起來的秦國所欺凌,曾屢次上書韓王,建議修明法制,救亡圖存。韓王不能用,於是他發憤著書,先後完成了《孤憤》、《五蠹》、《說難》等著作,共十餘萬字。 韓國最後一位君主韓王安即位後,他曾一度參與國政,與韓王安共同籌畫抵禦強秦的策略,但已無力挽回韓國江河日下的局面。據說他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看到後大為驚異,遂急發兵攻韓,韓王安被迫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國後,因為勸秦王保存韓國,結果不得秦王的信任。第二年,由於李斯的嫉妒和客卿姚賈的陷害,他被投入監獄。李斯旋即派人送毒藥至獄中,他想見秦王辯白而不得,遂服毒自殺。等秦王下令赦免韓非時,韓非已死。 韓非的著作後來被編成《韓非子》一書,現存的版本共收錄五十五篇文章,分為二十卷。其中有少量作品可能是韓非後學增補的,不過大部分篇章是韓非的原作,可以全面地反映韓非的法家思想。 韓非思想體系的整體面貌是法、術、勢合一。關於「法治」,他強調一切功罪賞罰要嚴格按成文法實施,禁止任何人(包括君主在內)以「私行」妨害「公法」;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主張順應時勢而變法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法令的穩定相統一等等。這些都具有普遍的借鑑意義。不過他繼承商鞅的法治思想,主張少賞多罰和輕罪重判,也有流於嚴刑酷法的重刑主義傾向。關於「術治」,他所關注的唯一主題是君主「治臣」之術,其中除了對「無為而治」名義下有關行政手段的論說外,更多的是對在他看來只有人主才可以採取的種種政治權謀的刻意描述。這方面的言論貫穿於《韓非子》全書中,有許多尖銳的人情觀察和精密的心理分析顯得十分搶眼,而他所特有的那種毫無顧忌和遮掩的表達方式也讓人吃驚。他把一切人際關係(包括君臣、父子、夫妻關係)都看成是相互算計和利用的關係,十分典型地反映了法家走向極端的非情感態度和功利價值觀。關於「勢治」,韓非反覆論說的也是人主怎樣才能保持自己的權勢、權位和權威。 韓非所處的時代,戰國紛爭接近尾聲,「秦王掃六合」的大趨勢已經形成,君主專制的大一統政權呼之欲出。單就這一趨勢而言,韓非宣導中央集權的思想是符合歷史潮流的。《韓非子‧揚權》篇所說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就可以看作是為秦王朝的建立所描繪的一幅藍圖。秦王朝建立後所採取的法治措施,也多與韓非的主張相合。後世統治者因為宗奉儒家思想,又因為韓非的「術治」理論過於刻薄露骨,所以通常不大喜歡張揚韓非的書,但在暗地裡卻又未嘗不加以研究和運用。 實際上,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調還是「陽儒陰法」,法家思想始終是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並存的主導性意識形態。韓非的全部政治理論對中國兩千多年傳統政治的影響之大,實在不可低估。 現在我們重視《韓非子》,首先是把它當作傳統文化史上的名著來看待的。韓非的思想廣博深刻,並不止於法家理論。他對先秦各種思想的綜合、消化、改造和反思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遺產。即使他所津津樂道的「帝王之術」,雖不免赤裸裸地顯示出獨裁政治的卑鄙骯髒和陰險殘酷,但如果知其偏弊而反向思考,也未嘗不可以作為救治文化痼疾的猛藥。 韓非的思想中還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意識,如「矛盾」之說就是由他創始的,儘管他的法術言論並不總能掌握穩妥的對立統一尺度。《韓非子》中還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歷史資料和寶貴的歷史觀點,歷來受到史學家的重視。在文學上,韓非的作品也以雄偉森嚴、深刻明切而又激越犀利、嚴峻峭拔的獨特風格卓然自成一家,被稱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之一。這些都是我們編寫《韓非子智慧名言故事》的出發點和著眼點。 本書的體例,共分名言、要義、故事三部分。名言的原文仍按原書的篇章順序編排,名言的選擇力求以典型性為準。這種典型性不大容易把握,特別是像《韓非子》這樣內容複雜的書。我們的考慮,一方面是注重所選言論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精神或主流觀念,具有積極的意義且至今仍有生命力,相對來說流傳也較廣;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韓非子》一書的主導觀念或特殊語境,適當選擇一些能夠反映韓非本人或法家學派特有觀念的代表性言論。 這樣,對所選名言本身就未可一概作正面的肯定性理解,有些還須參照法家的立場和理念進行批判性的審查。這類問題我們盡可能地在要義部分作些說明,但要義部分仍以詮釋原文的基本含義為主,其餘內容(包括注釋、背景材料及現代啟示等)一般從簡。故事部分,由於《韓非子》原書中故事較多,我們在編寫時便盡量就原書所載選取,以求與名言原文更相契合;但原書故事拘於法家思想,侷限性也較大,不盡適用,所以我們也根據具體情況從其他書中選取了一些故事。選取的原則是由名言引出故事,以故事解讀名言,希望讀者能透過這種形式加深印象,由言、事而明理,獲得某些有益的心得和啟示。
中文經典100句:韓非子
學習名句100篇,輕鬆閱讀經典,深入中文堂奧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名句的誕生】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有度【完全讀懂名句】國家不可能永久強盛,也不會永遠衰弱。執法者強,國家就強,執法者弱,國家就弱。楚莊王曾經吞併過二十六個國家,開拓了三千里地的疆土,但是楚莊王去世之後,楚國還是衰敗了。【名句的故事】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即位之初,終日沉湎於聲色,直到大夫伍參、蘇從等人冒死進諫,楚莊王才停止淫樂,親理朝政。莊王三年,國內發生災荒,戎人騷擾,附屬國趁機背叛楚國。楚莊王消滅附庸國,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兵備,使楚國更強盛。隨著國力增強,楚莊王的野心日增,他曾向周天子詢問國家重器「九鼎」的重量,有窺伺中原,篡奪周朝之心。然而,楚國從莊王至昭王,時間不過百年,卻由稱霸天下的大國淪落至連國君的墳墓都不能保護,韓非以此為鑑,說明法度才是國家強盛或衰弱的關鍵。」【歷久彌新說名句】楚悼王時國勢大不如前。吳起投奔楚國,楚悼王親自迎接並任用吳起的「變法革新」。吳起力求改善人民生活,打擊守舊勢力。當措施侵害了貴族的利益,貴族表示:「不依照祖先定下的規則來做事,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吳起反駁:「時代在改變,制度也應該隨之改變。」在吳起變法圖強之下,楚國成為軍事強國。不過,吳起的新法隨著楚悼王的去世而遭遇挫敗。
第三部中國四大兵法家【新詮】
所謂《中國學四部曲》,包括下列四本書,乃著者二十多年來鑽研中國學術的精心大作。四本書總字數約百餘萬言: 其實有關這些「中國學」的研究,論作家可謂「多如牛毛」,論作品也是汗牛充棟,著者何苦再傾半生之時力,有甚麼價值呢?在長期討論與了解,著多次把重點放在「新詮」上,若無突破性的新詮,見人之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則這些研究沒有太多意義。 著者的看法,古今以來研究中國之政治、思想、戰爭、兵法等雖眾,包含晚清康梁,乃至當代學者,他們的作品有深度、有廣度,大多「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不夠貼切歷史發展的「真相」;對上下五千年的普遍民意和民心,理解的不夠透徹,還是一個「真相」的問題。總的來說,是對中國歷史的詮釋不夠「真」。 唯一被著者認為對中國歷史發展詮釋比較接近「真」,是唐朝韓愈在「原道」一文中的「道統論」,史謂「發先儒所未發,為後學之階梯。」劉海峰亦言「老蘇稱愈文如長江大河,渾灝流轉,魚鯨蛟龍,萬怪惶感,惟此文足以當之。」確實,韓愈道統論之「筆力」,已近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之威勢。不過,陳先生認為還是不夠「貼近真相」,話說的不夠明白和直接。 換言之,著者是以「重建中國史觀」的膽識和魄力。以銳利與清楚的科學精神,觀察中國歷史發展中人、事、時、地、物(歷史場景、政治人物、思想家、政治黨派、戰爭和兵法家,及相關著作、出土文物等),歸納出歷史與社會發展的普遍性法則,甚至是一種「準定律」。 這個「準定律」是甚麼?不外「統獨」二字。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自黃帝以降,國家施政,國防軍事上的考量,乃至無數的戰爭,都是為「統一」。在中國歷史上,普遍的民意和民心,認為統一是「和平、繁榮」的同義詞,只有統一狀態下,人民才能過好日子,在國際上才有尊嚴。因此,國家統一承平時期,政府的重心放在維持統一局面,防止分裂、分離因素的產生。 反之,國家處於分裂狀態時期,各分裂政權的施政目的即在追求國家統一。而戰爭之目的,也在消滅割據政權,完成國家統一和復興。 統獨是敏感問題,但陳兄提其「董狐之筆」,以無畏的精神,春秋秉筆直書,持筆如劍,一劍剖開統獨,中間沒有模糊空間,春秋大義沒有折扣。從這個觀點,著者深入淺出的談中國政治思想、政治黨派、歷史發展、戰爭與兵法家,其觀點前所未有,其言論人所未言,故曰「新詮」。「中國學四部曲」的出版。「它」們的出現,不僅存有「蝴蝶效應」的機會,且如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所言,「一枝筆勝過一個艦隊」也是可能。 中國數千年歷史中,兵法家之眾,居世界之最,而其最上承者,為「四大兵法家」,孫武、吳起、孫臏與孔明四大兵法巨擘。 四家各有所「大」論體系完備,理論原創性與永恆性的普遍適用,則孫武被稱「世界兵聖」,孫子兵法稱世界寶典,乃實至名歸。孫武是百戰不殆,長生不老的大兵聖。 論實戰經驗之豐富,一生未打過敗仗;論激勵士氣和教育訓練之效律,吳起為第一流大兵法家論韜略之用,特別是兵法家本人親自上戰場示範「避實擊虛」的運用,其「操作性」,具有科學實證的水準,這方面偉大則非孫臏莫屬了,我強調他的「操作」概念,是適用於現代人的「拷貝、複製」之用,孫臏是困境致勝,無影無形的奇謀大戰略家,且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賭王、殘障大兵法家。 孔明是一個領兵作戰沒有打過勝仗的兵法家,他生前親自率軍北伐,五次都沒有成功,這是他所處的「形」是敗形〈主客觀都沒有成功致勝的條件〉但他在中國歷史上,甚至世界史上,所得到的歌頌,贊揚與評價之高,高於同時代打敗過他的對手,為什麼?他用的是「政略」不是「戰略」孔明是敗形致勝的完美大政略家兼大兵法家。 孫武、吳啟、孫臏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孔明是一千多年前的人,不論他們的兵法有多高的適用性,多久的永恆性原理原則大多現代仍合用。但在他們的時代沒有全球戰略,沒有海權與陸權之爭,沒有核武戰略,沒有太空戰略,更沒有星際大戰,當然也沒有全球恐怖主義戰爭,因此這是完全不同於傳統戰爭的時代。
韓非子圖解
韓非主張以重刑主義消除犯罪!要想成為君主,不可或缺的「勢」是指什麼?韓非認為「君臣關係」不過是一種交易而已韓非如何看待專才?韓非與馬基維利是很相像的思想家嗎?現代人可以從韓非的思想中學到什麼? 韓非尚商鞅(尚法)與申不害(重術)所倡之「刑名法術」之學。其見韓國國勢衰急,屢進良策卻未見納用,轉而著述。韓非天生口吃,不善言,卻是論著能手,《韓非子》為其思想精淬。長久以來的傳統獨尊儒孔仁義之說,對於韓非鄙夷仁義的評價較難接納。近世儒學非再獨尊,對於諸子學說有較客觀的看待,韓非思想研究的也趨向正面。值此現時,由此本書作為《韓非子》的初探,是現代人快速接近韓非思想的捷徑,讀者亦可藉之重新檢視現世所存的社會,而有一些新的啟發與體悟。 本書以圖解方式,讓讀者可以輕鬆的了解韓非的思想。
荀子名言的智慧
本書共分八個篇章,娓娓道來荀子一書的現代意義: 一、 我本來就很壞 為什麼荀子要提出性惡?人性的惡有哪些?你真的了解自己嗎?又該怎麼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開始就要從人性的慾望本質去著手,如果試著從我本來就很壞開始,那每前進一步,你就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好,而且也會更努力讓自己愈來愈好。 二、 別人比我想的好 荀子反其道而行,先了解自己的惡,再去讓你看到別人善的一面,應該用什麼態度去識人、去與人交往並且引發你往善的方向走。 三、 成功從這裡開始 調整了對自己的認知與對他人的態度之後,必得開始跨出步伐,要成功必得先練好成功所需的招式,有哪些招式是你要成功必備的條件,就得從這裡開始紮紮實實的練。 四、 失敗從這裡結束 我們要學習成功,當然也要學習怎麼面對失敗。雖然成功有必備的條件,但失敗也是可以歸納出原因的,怎麼樣去避免失敗,失敗可以怎麼預防,荀子就給你注射失敗的預防針。 五、 收買人心之必要 人是群體的動物,任何事其實都要反求諸己,想想當別人怎麼對待你時是讓你覺得愉快的,用同樣的方式去這樣待人就錯不了。 六、 打開天窗看世界 世界是什麼樣子?荀子說除了要用眼睛學習,廣泛的涉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腳走出學問,世界就在那裡,只等著你去開拓。 七、 路是人走出來的 我們總以為成功是跟別人比,但其實成功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堅持比。想在人生的路上成功,荀子就教你怎麼走出自己的路、自己的成功。 八、上帝也用自然美 自然的天擁有了自然的神秘力量,那人呢?人的神秘力量在哪裡?荀子告訴你怎麼找到自己的神秘力量。
法家的峻言 (5 合 1 套書)
法家的峻言-韓非子說 韓非子是兩千年前一個處亂世的韓國貴公子,他的一生是個懷才不遇的典型。本漫畫集詳細的解說韓非子與法家的關係及韓非子學說存今日社會的適用性。通俗另解,令人深思。「韓非子說」是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漫畫大師蔡志忠的最新力作,再一次深入淺出將艱深古籍中所醞藏的深意傳達給讀者,想必定會深獲您的喜愛。 人生的滋味菜根譚 洪自誠著「菜根譚」一書,是一本生動、饒富情味的格言小品,在三百六十則精簡言語中,雜揉儒釋道思想,散發咀嚼菜根的甘醇,引人深省;蔡志忠的「菜根譚」讓我們更容易地進入三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的胸懷,在「兼善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取捨中,求得平衡與自在。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採輯漢末到東晉的名流言行,主要是記魏晉的故事,按內容分類編輯,共分三十六門。從世說裡,我們可以一窺魏晉士大夫的思想和生活實況,除此之外,更可由此推察人心。有人說世說新語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性格,處在亂世之中應當如何自處。 漫畫四書論語、孟子 四書在中國,相當於聖經在西洋,它的傳統性和影響力是眾所皆知的。本書收錄「儒者的諍言──論語」以及「亂世的哲思──孟子」。 作者本著一貫生動活潑的筆調、深入淺出的闡示,引領讀者神游在儒家的人生哲學之中,讀哲理的書像是嚼橄欖,久愈覺它的甜美。 漫畫四書中庸、大學 藉由作者之筆,讓讀者從圖畫的欣賞,進而體悟到四書之中欲傳達的道理。 《大學》與《中庸》是中國最精微而實際的人生哲學。所謂《大學》,就是博大的學問;《中庸》,就是用中的常道。南宋朱熹將這兩篇從小戴禮記抽出,並加以注釋。自此以後,四書不僅成為取士的圭臬,更成為人們修身進學的必讀之書了。
韓非子的人生哲學:權術人生
權術人生 韓非,戰國時代法家的集大成者;說權術,千秋青史,當首推韓非,他是精研權術的大臣。本書把韓非及其學說介紹給讀者,其是非功過,讀者可自為評說。
荀子的人生哲學:進取人生
進取人生 荀子的博大,足以讓來者閱盡人間滄桑。荀子的深邃,足以讓今人悟透人生的真諦。因為,天地、制度、禮法、教化、軍政、文藝,說來萬千故事無窮道理,然而都是人為,盡是人生。在其中,我們可以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