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的形狀:72件文物,看得見的中國哲學
思想可以有形體 文物是思想的容器 從文物進入思想, 探索古人眼中的宇宙與世界、他人與自己, 看他們如何回應世界的變動、滿足自己內心的渴求—— 中國哲學「天」與「人」的觀念現形記 ◆ ◎收錄79張高清彩圖,透過72件珍貴文物,讓思想成為可具體觀察的物件,不再虛無飄渺。 ◎既講觀念的由來,也講物的藝術、人的故事,更談思想與人的關係。從文物觸摸中國哲學世界,提供今人能安頓身心與值得堅守的內在精神。 ◎附「中國哲學脈絡全覽圖」,結合文物與觀念,構成思想的銀河星系圖,超越制式時間軸。 ◆ 72件精選古文物 殷墟甲骨、博山爐、馬王堆帛畫、彩繪二十八宿圖漆箱、《女史箴圖》、大秦景教碑、銅觀音立像、《富春山居圖》、《谿山行旅圖》、《黃州寒食帖》…… 18個型塑中國思想世界的關鍵字 埋藏‧祖先‧巫師‧天命‧哲學‧孝敬 天象‧宇宙‧帝國‧仙境 名教‧山林‧佛陀‧絲路 禪道‧天理‧聖賢‧信心 「看見」中國哲學思想的具體樣貌 文物不是死物,不只是博物館裡的展示品, 它們凝聚了古人的思想和信仰, 是古人對於人性、宇宙、此生和來世的思考, 更是今人認識古代哲學思想與精神生活的媒介。 ••• ◎西周的「大盂鼎」銘文,可以看到周朝為了統治正當性,發明出以「民意」為基礎的「天命」觀念,從此後世改朝換代有了正當理由。 ◎戰國時的「行氣玉柲銘」、西漢的「行氣導引圖」,顯示了當時有「氣化宇宙論」,從此「氣」在中國思想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產生了獨具特色的醫療術「氣功」。 ◎西漢的「規矩銅鏡」,邊緣用幾何圖案象徵天空,中心銘刻四方形象徵大地,方形四角延伸出的V形紋則代表天空邊緣。以紋樣清晰表明了,當時的人認為天地人同在一個時空,不管是此生或死後的來世,所有悲歡離合只能發生於這個宇宙中。 ◎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中,畫家在畫面的近景與遠景之間做了留白,那片神祕的虛空標誌著巍峨高山與喧鬧人間不可跨越的界限。這就是畫家眼中「天」與「人」真正的距離。 ◎北宋的「汝窯青瓷蓮花溫碗」,晶瑩剔透的釉體,散出雨後天青的神祕光澤,表面還有細密的開片紋路分割釉質,讓這只溫碗看起來如玉似冰。欣賞和把玩這只溫碗的心靈,已經厭倦了盛唐的姹紫嫣紅與金光銀色,渴望沉浸於一種空靈、安靜、中和、樸素之中――他們是士大夫。 ◆ 如果文物會說話,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它們不只是文明的物質遺產, 更藏有古人要我們聆聽的信息。 本書以72件文物為載體,分為18個主題,講述從上古到王陽明這千百年間建構起的中國思想體系。 它不全然以思想出現的線性時間為結構,不同於一般思想史; 它以各思想成為具有影響力之觀念、信仰、態度或價值觀的時機點為線索; 它娓娓道來使各思想成為一家之言的核心概念與思想家故事; 它闡述這些人、這些事在時代變動造成的群體精神壓力下,如何贏得歷史定位,如何因此被刻到器物上、被畫到紙卷上,由無形的「思想」轉變為有形的「物」。 透過這些文物,我們和我們的後人,依然能夠觸摸我們祖先生活的溫度,感受他們的悲傷與歡樂、恐懼與希望。 名人推薦 陳茻& 「與點堂創辦人、體制外國文教師」 專文推薦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好評推薦 &
宗吾臆談,絕對現世厚黑指南:厚黑學×我對聖人之懷疑×怕老婆哲學×考試制之商榷×解決社會問題之我見
一部融合了哲學、歷史、文化和社會學的巨著 內容深入,範疇廣泛,「厚黑教主」李宗吾談厚黑 【厚黑學】 本章介紹了「厚黑學」的基礎概念和理論,從緒論到結論,涵蓋了厚黑學的起源、核心思想和發展過程。其中,古文體之《厚黑學》作為附錄,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古典視角來理解這一獨特學說。 【厚黑原理】 本章更加具體地探討了厚黑學的核心原理和基礎。作者從性靈與磁電的關係開始,探討了孟荀、宋儒等古代思想家的觀點,並從現代科學角度修正了達爾文和克魯泡特金的學說。此外,他還深入分析了中國古代哲學學說中的力學原理,以及如何在經濟、政治和外交領域中應用這些原理。 【厚黑叢話】 作者以五卷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分享了他對厚黑學的見解和體會。這些叢話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深邃思考和幽默風趣的風格。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 作者表達了他對傳統「聖人」觀念的質疑。他不僅從自身經驗出發,還借鑑了古今中外的學說,對聖人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社會問題之商榷】 從公私財產的區分,到人性的善惡,再到世界進化的軌道,作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獨到的分析。他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並試圖調和各種學說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中國學術之趨勢】 從老子與各大宗教的關係,到宋學與蜀學的區別,作者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學術的特點和發展方向。他還探討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厚黑雜談】 作者以輕鬆的筆觸談及各種趣味橫生的話題,如孔子的教育方法、考試制度的商榷,甚至是「怕老婆哲學」。這一部分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幽默感和自嘲風格。 【附錄】 作者分享了他的思想統系,回顧了自己的學術旅程。此外,還有「六十晉一妙文」和「親訪宗吾答客問」,提供了更多對作者思想的了解。 本書特色 本書涉及多種學術及社會議題,從「厚黑學」、「厚黑原理」等獨特主題展現出作者對於人性、社會、哲學等深入思考和解析。特別的是,它結合中西文化觀點,對於達爾文和中國古代哲學都有獨特見解。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結合哲學、歷史、文化和社會學的著作。 &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余英時文集05)
近幾十年來,中國大陸和日本的史學界對明清商人的研究作出了辛勤的努力,他們蒐集並整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也對許多具體的制度進行了詳細的考證。但一般而論,由於基本預設、概念架構、以及分析方法都不相同,他們的主要興趣集中在商人的客觀世界和經濟活動方面。至於商人的主觀世界,包括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各方面的問題,在他們的研究取向上是不佔重要地位的。 &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提出的是所謂「韋伯式」(Weberian)的問題:中國儒釋道三教的倫理觀念對明清的商業發展是否曾發生過推動的作用?作者分析禪宗、新道教和新儒家,從三教的入世倫理及社會影響這一特殊角度入手,特別注意三教在入世倫理方面相互交涉的複雜過程,尤其是禪宗對理學的影響。從而進一步研究宗教和道德觀念對中國商人階層的影響。 & 從十六世紀以來,中國商人階層的社會功能在實質上日益重要。與此相隨而來的是他們在社會價值系統中所佔據的位置顯然上升,甚至他們的法律身份也有改善的跡象。本書研究的是明清商人的主觀世界,包括他們的階級自覺和價值意識,特別是儒家的倫理和教養對他們的商業活動的影響。 & 本書增訂收錄〈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一文,探討明清時期「棄儒就賈」的社會運動,使得士商界線變得模糊,儒家價值觀念因士商合流而開始轉向。這種儒學內在的漸變,在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開始展現的早期,曾在暗中發生導向的作用。 & &
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跟著37位哲學家解開生命的大哉問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誰都只想耍廢良久, 遭遇生命卡關接二連三,恭請37位哲學家帶我們破廢闖關! 學校不會考,但一定要懂得哲學思考,人生困惑難解,卻能睿智面對。傅佩榮教授以輕鬆小品、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現代人換一顆哲學家的腦袋,用多元化的思維,應對各式各樣的生命大哉問! & & 工作壓力神大,靠購物宣洩變成月光族,問問哲學家該怎麼辦?!享樂主義的代表魯克雷休斯教人搞清楚到底毛病出在哪裡,知道真正的快樂止於何處,敲開致富的最佳途徑。 & & 生活充滿各種不大不小的痛苦,讓人軟弱無力受不了!看看西塞羅怎麼說?他認為要練習做到能忍受時就忍受,不能忍受時就躲開,逃避並不可恥而且可用。 & & 傅佩榮教授介紹日常就在思索人生課題的三十七位西方哲學家,從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至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多瑪斯等人,透過同樣在愛恨情仇中努力活著的先哲的故事,以及一個精闢的觀念或一句犀利的名言,常常可以想通某種奧妙的道理。原來,柏拉圖的戀愛使人陷入神聖的瘋狂,開始活出真正的自己,而西塞羅指出決定未來的是自己的勇氣,有了面對命運的勇氣,將更有誠意珍惜現在。灰心喪志想尋求力量?厭世耍廢想找到良方?哲學是處理煩惱和焦慮的指南,傅教授從現代角度解讀哲學家的思考歷程,只要傾聽他們的忠告,就能翻轉腦袋,逆轉人生。 本書特色&& & ★生命如此靠腰,需要哲學家來撐腰!本書讓人重新認識古代哲學家,且看古聖先哲如何廢中求生存,從而留下智慧的精華。
黃帝四經今註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
《黃帝四經》是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黃老之學的著作, 此乃馬王堆出土的珍貴帛書,結合傳世典籍, 獲得巨大的生命力, 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史, 也改寫了古代哲學史。 陳鼓應教授建構了具體而精確的闡釋體例, 本書是最完備、最嚴謹的註譯版本。 黃老之學的「道法」, 是古代民主性、自由性與法治的結合。 《黃帝四經》之豐饒,不僅提供給現代借鑑, 其思想哲學高度甚至超越現代! 一九七三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發掘中,發現了一批極有價值的古代帛書,尤其《老子》乙本卷前的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四篇最爲重要。據學者考訂,認爲這便是見於著錄而久已失傳的《黃帝四經》,全文約一萬一千多字。 《黃帝四經》是研究先秦黃老道家的重要文獻,是現存最早也最完整的作品,它的出土,使我們對於在戰國百家爭鳴中取得思想界主導地位的黃老學派的發展線索,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與評估。可以説,由於它的問世,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也使得我們對先秦各學派之間的流脈關係需要做一番重新的省察與探索。 陳鼓應教授在撰寫本書當中,試圖建構起一個較完整的註譯體系。每篇下列解題,每小節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註釋、今譯、闡述等四部分組成,書末附《帛書黃帝四經校定釋文》。「闡述」部分有助於更具體、更明確地了解全書的文義和思想底蘊。本書主要依據一九八○年帛書小組整理出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本。 黃老道家的重「時」,在哲學上對《易傳》有深刻的影響,在政治上講時功、重時效及其善於掌握時機,這正是黃老派在現實上取得數百年主導地位的重要原因。 以「道法」為其中心思想的黃老派,一方面繼承老子的道論,同時又引進時代所急需的法治觀念,兩者結合,以推動先秦政治體制的改革。 老子之「道」以「無為」為特點,所謂「無為」,即是縮減領導意志,任各物自生、自化、自成、自長。 老子的「道」,具有濃厚古代民主性、自由性的訊息,這為黃老派所全面接受,並進而援法入道提出「道生法」的主張。 「道法」結合,也正是古代民主性、自由性與法治的結合。 「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經法.君正》 「聖人舉事也,闔(合)於天地,順於民。」—《十大經.前道》 「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聖人麋論天地之紀。」—《稱》 本系列「古籍今註今譯」是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文化總會、國家教育研究院合作出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天的語言,以今天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每部書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絕對是值得珍藏的經典古籍權威大作!
先秦禮學思想研究
先秦禮學思想的目標是對周文之禮的省察與重建新時代的禮制規範,目的是安頓個人、建立社會人倫秩序、建立國家運作規範,重建天、地、人、物中安身立命的禮制與意義,本書條理出先秦禮學思想發展的四條脈絡:一、先秦禮學思想論「君子之德」的深化與發展;二、先秦禮學在社會規範義的重建與發展;三、先秦禮學「天人合德」思想的發展;四、論述道家思想對先秦禮學的批判。此四條脈絡在歷代中國禮學思想的演進中相互消長激盪,不斷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呈現新的時代禮教風貌,相信今日吾輩面對近代中華禮樂文化第三次的崩壞,吾人也會從此四條禮學脈絡中得到啟發與智慧,完成第三次中華禮樂文化崩壞後的重建新禮教的文化使命。
明代考據學研究【POD】
明人之從事考據者,雖不若清代之眾,然亦可得數十人,考據著作亦達百種,實難一一考究之。故本書擇定開考據之風者、某一學科研究之開創者、學風之修正者、考據謹嚴者、集考據之大成者,一一考究之。全書緒論外,分十章,緒論先釐清考據與考據學之關係,次敘述明代以前考據工作之概況。首章明代考據學總論,二至九章分述八位考據家,楊慎、梅鷟、陳耀文、胡應麟、焦竑、陳第、周嬰、方以智,末章結論,清學實導源於中明之楊慎,其學風實承明人而來。
道的生成與本體化:論古代中國的本體思想
本書是一部關於古代中國本體思想的研究文集。全書圍繞「道」這個中國哲學概念和「本體」這個西方哲學範疇展開論述與論證,是一部嘗試溝通中西哲學的作品,深入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所具有的「本體論」意義。書中的「本體」,既不是「本末」的「本」、「體用」的「體」,也不是「本體與工夫」的「本體」,不是來自中國傳統,而是來自西方哲學,就是指稱凡物之所以然的概念。本書從問題的討論到方法論的探究,再到文獻資料的梳理,都為後學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鑑的思路。
舊學新傳: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所慶論文集
本論文集選取「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所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各與會教授、學者的文史哲論文。論文集涉及的範圍非常廣闊,其中有關文天祥的詩歌闡釋、《老子》章句、新儒家內涵、佛教及基督教的發展與解釋、經濟史、西方哲學等,會上都有過激烈討論,尤其是有關哲學方面,是研討會中罕有的畫面。由於發表論文者多是碩學鴻儒,水平甚高,編委會經歷超過一年得整理才出版。是次結集論文出版,期與學界交融與討論,互相砥礪。
舊學新傳套書:新亞研究所學人誌、七十周年所慶論文集(兩冊合售)
《舊學新傳》均選取新亞研究所學術研討會中,各學者所發表的文、史、哲相關學術論文,編輯成冊。《新亞研究所學人誌》主要記述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全漢昇、陳荊和、王韶生、嚴耕望、孫國棟、金中樞、廖伯源、鄺慶歡等教授的生平與學術。《新亞研究所七十周年所慶論文集》涉及的範圍非常廣闊,涵蓋文天祥的詩歌闡釋、《老子》章句、新儒家內涵、佛教及基督教的發展與解釋、經濟史、西方哲學等,相當精采、豐富。
舊學新傳:新亞研究所學人誌
本論文集選取「舊學新傳——新亞學統及文史哲學術研討會」中有關新亞先賢創所及治學的論文。除此以外,邀請本所員生就先賢學行,撰寫紀念文章。內文主要記述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全漢昇、陳荊和、王韶生、嚴耕望、孫國棟、金中樞、廖伯源、鄺慶歡等教授的生平與學術。
關尹子研究
《關尹子》一書,《列子》、《莊子》已明引,其文字和今本《關尹子》同,劉向校錄該書並撰序,《漢志》有載,葛洪曾撰寫後序並載述各篇篇名、主旨,所說皆與今本同,足見《關尹子》非偽書。 & 關尹子以為萬物皆由一氣所生,一氣散而為萬物,萬物聚合為一氣;氣聚而生,氣盡而死。既皆由氣而來,所以並無真正之生死,亦無實有不變之萬物、時空。人能掌握氣,運用氣,即能隱形現形,變易萬物,召喚風雨,改變時空。而其要妙則在於「以神存氣,以氣存形」。 & 又,關尹子以為由一氣而有陰陽、五行,因五行而生五臟與精、神、魂、魄、意五神。由五神而衍生:性、心、意、識、情等察照及認知作用。性未萌,心已萌,意紛亂;由意而起認知美醜是非之識,由識而起喜怒哀樂之情,因情而為外物所囿。修道在以智去識,棄意返心,由心返性,察照萬物而任運自然。 & 關尹子的「變識為智」,和佛教的「轉識成智」不同;佛教是以識為認知本體,將八識轉變成四智。關尹子以識為認知作用而非本體,是以智遣識,返回心性之觀照自然。佛教轉識成智,出自玄奘編撰的《成唯識論》,成書於唐高宗朝,其說也晚。有可能是玄奘取相近之名相以譯經。
古老哲學,哲學流派與經典著作:當先賢思想交鋒,文明如何選擇?歷史早已給出答案!
從仁政到法治,從無為到權謀 探索儒、道、法哲學精髓,汲取人生治世之道 思想碰撞、智慧交鋒 諸子百家碰撞激盪,留下影響千年的智慧遺產 ➤千年思想的璀璨光芒 中國古代哲學承載著千年的智慧與思辨,影響著社會、政治、文化,甚至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從孔子的仁政、老子的無為、韓非的法治,到百家爭鳴的思想交鋒,本書以清晰的脈絡,深入探討儒、道、法及諸子百家的思想,回溯這些學派如何在歷史中發展,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儒家仁政:道德與秩序的平衡 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制與君子之道,影響中國社會數千年。從孔子的「克己復禮」、孟子的「民貴君輕」,再到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逐步成為主導中國文化與治理體系的思想基礎。本書深入剖析儒家如何結合道德、倫理與政治,影響古代社會秩序的建立與運行,進一部探討這些理念在現代社會的適用性。 ➤道家無為:順應自然的哲學智慧 老子與莊子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強調順應萬物運行,不強行介入。本書帶領讀者領略《道德經》與《莊子》的深刻寓意,探討「無為」並非消極無為,而是一種順應時勢、靈活應對的智慧。從古代帝王治國策略到現代企業管理,道家思想依然能提供啟發,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平衡與從容。 ➤法家法治:嚴刑峻法中的治理哲學 與儒家講求德治不同,法家主張以法律約束社會,強調獎勵與懲罰的嚴格執行。商鞅變法、韓非理論與李斯的政治實踐,使法家成為秦國崛起、統一天下的關鍵力量。本書詳細探討法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分析其對後世法律制度與政治治理的影響,帶領讀者思考法治與人性之間的微妙平衡。 ➤百家爭鳴:思想的激烈碰撞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競相發表主張,構築了中國思想史上最輝煌的時代。本書不僅探討主流的儒、道、法思想,也涵蓋墨家兼愛、兵家權謀、縱橫家的外交策略等不同學派的智慧。透過對這些思想的分析,讀者將能理解古代哲學如何影響社會發展,同時在思想交融中形成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 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從儒家仁政、道家無為、法家法治到百家爭鳴,剖析經典思想如何塑造中國社會與文化。書中結合歷史背景,解析哲學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使讀者能輕鬆理解。本書不僅是對古代智慧的回顧,更引導讀者思考這些哲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適合所有對中國思想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生命與學問喚醒: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
本書分成甲部與乙部,甲部是唐君毅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共五篇文章。從兩個進路闡釋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思想,其一以唐先生的思想與不同的哲學家對特定哲學問題(「身心問題」與「宗教問題」)作出比較討論;其二以唐先生對古代中國思想家(荀子與墨家)作出「即哲學史以言哲學」的詮釋之論述。透過兩個進路的闡釋展示了唐先生哲學思維的獨特性,即「綜合式的辯證性思維」。乙部是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的闡釋,共四篇文章。是對於牟先生哲學思想較少人注意的議題作出討論,包括牟先生宋明理學詮釋系統的「性宗」部分、牟先生的「哲學語言」觀,牟先生情理兼俱與自證證他的方式的「歸宗儒家」及牟先生對「人格教國」的可能諍辯。這樣透過不同面向的分析展示了牟先生哲學思考的分析性,即「分解式的超越性思維」。
朱熹的「天文考古學」研究:遠古文明的生活記憶
天文考古學在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生的「生死學」。這種「生死學」傾向於「生生」。在儒家看來,「生生」的重心在第二箇「生」,側重於「死後之生」。這是儒家特有的辯證法。在朱熹看來,喪禮、祭禮中,逝者「死亡」只是表象,重點則在參加「死亡」儀式中的祭拜者。逝者雖然離開人世,卻在參加葬禮裏的人們心中形成一個「實在的靈魂」。這種「實在的靈魂」往往在參加祭拜的人心中附加一種「超自然的神力」影響,成為保佑家庭和美的保障。於是,逝者的「靈魂」完成了死後的「新生」。「他們的新生」並不是構建一個與現存的世界疏離的「新世界」,而是以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與現存世界共融。常見的占卜、符咒、風水和宗教,則成為了溝通逝者與後世子孫的工具。
百回中國思想史
思想史的敘事重點不僅關注核心文本或代表人物的哲學觀點,還深入探討這些思想如何被形塑體現於特定的文化脈絡中,以及如何影響了當下或是後來的時代。簡單來說,思想觀念的發展並非單向度的過程,而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下,每個時代的主流觀念可能有很大部份是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框架的投影,但每個時代也都會出現不甘於隨波逐流的特異之士,運用他們無窮的想像、創造力和企圖心,創發出一系列改變世界的重要思想或觀念。我們閱讀思想史的目的不僅是追溯過去思想的變遷,更是一趟瞭解人類是如何與其所處世界互動的觀念體驗之旅。《百回中國思想史》一書是身處AI時代的我們參與這趟體驗之旅的最佳指南之一,本書以歷代重要思想人物和他們的代表思想為主題,展現他們為人類思想世界不斷開拓出新疆域的不斐成就。
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
戊戌變法敗後,梁啟超亡命東瀛十數年。這期間,他矻矻於日本明治維新後之「東學」的探研,孜孜於其中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學說的汲取,並辦報申論,廣布國內,希冀啟蒙,以造《新民》。由是,欲憑西學本義,卻假東學魂靈,故梁氏筆下的啟蒙,即不免含有異樣色彩。然其含有者何,又異樣者何,本著即以此為要,尤以東土文獻為據,既條理脈絡,指陳釐定,也提要辨析,就史論說,從而自成篇構,亦將梁氏研究再推進了一步。梁啟超的啟蒙思想,雖是源之於西洋,卻是受之於東洋,成其特點所在。本書將對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作深入的研究。
Old Sage, New Robe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Confucius’ students included political advisors, military strategists, educators, businessmen, philosophers, warlords, and kings. How could he possibly teach his way so calmly and gracefully through states and kingdoms of hegemons vying for regional power? Who was this man!?This is a book by two masters, one ancient and one contemporary, both enigmatic. The lives of Confucius and Master Nan Huai-Chin (Nan Huaijin), in many ways, parallel each other. Both lived through tumultuous times, both had to leave their home state and wander only to return in old age to their birthplace. They were teachers, learned in many fields and arts and in life itself, but not scholar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rather, they were masters of all they engaged in. They had stude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ere advisors of statesmen of all ranks and were flanked by loyal followers. They both seamlessly wove together the worldly and the spiritual. And both were most concerned about the decline of people’s virtu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culture, and of the general order of society. I believe this is why Master Nan could go beyond the words of the ancient texts to see the man who spok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events of those ancient times, and to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life’s work.
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王陽明 (1472—1529),名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中國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陽明心學的創立者,被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陽明心學作為中國傳統儒學的又一個高峰,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文化心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當代。 本書是王陽明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對王陽明哲學的內容進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力圖呈現出王陽明哲學的基本性格和整體面貌。全書思境恢弘,學理精審,史料詳盡,在王陽明哲學思想研究的各個重大問題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詮釋,代表了當代陽明學研究的高端水平。 本書雖集中在王陽明哲學的研究,但其解决的問題和研究方法,對整個陽明學、宋明理學乃至中國古典哲學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範意義。 推廣重點 ●&& &中國哲學重要流派 王陽明及其心學對後世影響巨大 ●&& &了解心學必讀 本書被公認為王陽明哲學研究的經典之作 ●&& &心靈啟示錄 知行合一的智慧對現代讀者極具啟示 閱讀要點: ◇&& &陳來教授的寫作方式讓你更清晰梳理「陽明學」 ◇&& &理解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有」「無」智慧與境界 *本書附有英語版目錄,以輔助對本書的資料檢索 &
華人左翼思辨(思想49)
本期的專輯是「華人左翼思辨」。「左」的歷史、思考與實踐,與「華人」這個略顯曖昧的身分高度相關,亦與「中國」自清末以來的發展與變化有著多重交錯,卻又不能完全疊合的複雜關係。所謂「左」「右」其實是一個相對的問題,平等期待中也有自由的向度,自由的嚮往中也不乏對平等的要求。理念與實踐常有著理想豐滿而現實骨感的巨大落差,使得理念的意義與評價不能脫離現實與脈絡的尺度。與其將「左」「右」單純視為一種政治派別或是政治主張,不如從倫理與情感、歷史實踐與當代論辯等向度去求索其實質的意涵。本專輯共收錄九篇文章,論述了「左」的意涵、實踐與局限。
呂思勉的理學綱要:理學與社會,互動與影響
深入理解宋明理學的精髓,探索傳統思想的重要起點 連接古代哲學、佛學與理學 躬行實踐,超越空談理論 ◆理學的重要性 呂思勉在此介紹理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價值,強調其強調道德和倫理的角色,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理學的基本原則 深入探討理學的核心原則,包括道德、人性和倫理觀念。呂思勉詳細闡述了這些原則在理學中的作用,強調通過個人修養來實現個人和社會和諧的觀點。 ◆理學源流派別 研究理學的源流派別,包括濂溪、康節、橫渠、明道伊川、晦庵、象山等不同的學派。呂思勉透過分析這些學派的思想特點和代表人物,展示理學在不同時期和地區的演變。 ◆理學的演進 深入研究了不同的理學流派和儒家思想的演進,詳細介紹相應的學派、思想家和其重要觀點。例如,篇四討論濂溪之學,篇十二則關注陽明之學,並探討其核心思想和對儒學的貢獻。 ◆明代的儒家思想 回顧了明代時期的儒家思想,呂思勉介紹該時期的諸多儒家學者,並分析他們對理學的貢獻和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為對理學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學者和讀者的寶貴資源,以清晰的結構和詳實的內容,全面呈現了宋明理學的發展和精神,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也為普羅大眾提供一個深入了解中國儒學的機會。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深入探討清代學術的發展,揭示學者如何應對政治變遷 強調儒學傳統和新思想的交匯,闡釋學術遺產的延續與傳承 清代學者的努力影響了學術傳統,梁啟超談中國學術史! 當代談到清代學術,我們不得不提及這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期。清代學術發展受到了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使得它呈現出多樣性且多維度的特點。 ▎清代學術:歷史背景與主要特點 清代學術的特色之一是其多元性和多方位發展。在清朝統治下,中國社會經歷了重大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革。這種背景下,學者們積極應對時局,展現出極大的學術熱情和創新精神。 ▎學術與政治的交織 清代學術與政治密切相關,政治因素對學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朝統治者對學術有一定的干預,以確保學術體系與政權相互配合。學者們經常需要在政治壓力下調整研究方向,以應對時局的需求。 ▎儒學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儒學一直是中國傳統學術體系的核心。在清代,儒學傳統在學者如顧亭林、王船山和朱舜水的推動下持續發展,同時也受到陽明學派的影響。這些學者在經典文本的研究、註釋和批評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思想的興起與發展 除了傳統的儒學,清代也湧現出一些新思想。一些學者如黃梨洲和王寅旭對先秦哲學和科學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的思想多元化和現代化打下了基礎。 ▎跨學科研究的興起 清代學者不受學科的限制,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包括歷史學、地理學、曆算學、音韻學等各個領域。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為學術界帶來了豐富的成果,也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合作。 ▎學術遺產與傳承 清代學者的努力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跡。他們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成果對後來的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學術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一部深刻而精闢的學術著作】 本書透過對清代學術發展的細緻探討,讓讀者深入理解了這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時期。作者對學者們如何應對政治與社會變遷,以及如何保持學術獨立性的努力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揭示了清代學術背後的思想脈絡和影響。 書中生動呈現了儒學傳統的持續演進,並闡釋了陽明學派等新思想的興起,這些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塑造和影響至今仍然顯著。同時,書中還強調了跨學科研究的重要性,清代學者們跨足多個領域,為中國學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強調了學術遺產的延續與傳承,清代學者的努力和成就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並對後代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這本書是一部豐富而深刻的學術之作,不僅對清代學術歷史有深刻洞察,也為我們理解中國學術的演變提供了重要參考。 &
人文與民主的省思
這本書收集了我的二十篇文章,大部分是這三、四年內寫的,比較舊的文章當中,也有幾篇曾在近年修訂,整體來說,反映了我新近的認識和想法。這主要是一本思考性的文集,但也有回憶文章,還有三篇是學術論文,因為主題與本文集相符,而且有當代涵義,也收在這裡。 本書取名為《人文與民主的省思》,主要是根據書中文章的題旨。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文篇」,共有七篇文章,涉及人文學術、人文教育和人文現象,除了具體問題的討論,也嘗試對人文學的根本性質有所探察。第二部分是「民主篇」,也收了七篇文章,幾乎都和近年香港與臺灣的情勢有關,但其中含有不少關於自由民主體制與民主防衛的原則性論述。第三部分是「余英時的學術與思想」,收有五篇文章,這些文章性質不一,不全是有關學術與思想的闡述,但余先生的整個生命都離不開他作為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的身分,所有的文章自然都有這兩項元素。另外有一篇學術論文,主題屬於「民主篇」,由於文章很長,當作本書的附錄。 除了反映文章的內容,本書取名為《人文與民主的省思》還有另一層意義。余英時晚年特別重視人文與民主的關聯,在他生命的最後十餘年,一再討論和闡發這組觀念,本書的書名也想和余先生的人文民主論說有所呼應。
天地間只一氣流行:以道家、日本、韓國、越南為範圍
本書名為《天地只一氣流行:以道家、日本、韓國、越南為範圍》,是繼《元氣之外無太極:宋明清理學中的「氣論」研究》、《「備包有無,本在於有」的氣論──以由經學而理學為範圍》二書以儒家歷代的氣論為著述範圍出版後,本書又針對道家、道教、五行、易經及日本、韓國、越南等領域的氣論做整理與詮釋。冀對儒、道二家,及東亞地區有關氣論的思想,有一初步的、概括性的認識。其中《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想爾注》的氣論,是漢代老子的氣論。「唐代道教的氣論」,是唐代發揮老子的氣論。〈劉鳳苞《南華雪心編》的氣論〉二文,討論清代注莊的氣論。伊藤仁齋,與山田方谷二文,討論日本的氣論。李珥與丁茶山二文,討論韓國的氣論。阮達德是越南的主氣論者。《周易參同契》則是傳統氣論的重點著作。
中國哲學十講:從儒、墨、道至宋明理學,回顧中西古典哲學的演變
從中西哲學比較到各流派的社會背景和核心思想, 不只重現歷史,更詮釋了中國哲學的流變與當代意義! ▎中國哲學和西洋哲學的比較研究 本章融合了兩大哲學傳統的發展脈絡,並從發展過程和思想實質兩方面進行比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從而更好地理解中西哲學的異同與交錯。 ▎儒家的倫理觀 從儒家思想的社會背景開始,本章深入挖掘了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特質,並在最後部分探討了儒家與新儒家的關聯,展現了儒學思想的延續和發展。 ▎墨家的尚同說及其實踐精神 墨家,以其獨特的尚同說和實踐精神聞名,本章不僅探究墨家的起源和社會背景,還深入分析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和形式論理。同時,也指出墨家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深厚影響。 ▎道家的宇宙觀 本章從《老子》的產生背景開始,解讀了道家的自然主義、辯證法等核心思想。此外,也從社會背景的角度,評價了道家思想對中國哲學的貢獻。 ▎名家之觀念論的辯證法與形式論理 名家與墨家的差異、其辯證法的特點以及觀念論的核心概念都在此章中進行了詳細探討。透過對惠施、公孫龍等人的分析,更能深入理解名家的觀念論。 ▎《中庸》的哲理 《中庸》作為儒家經典的代表,本章從與《孟子》的關聯入手,探討了《中庸》的基礎理論、修養法等核心思想,並分析了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禪家的哲理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重要分支,本章首先澄清了佛法與禪的關係,然後進一步研究了《參同契》、《五位頌》等重要文獻,並探討了禪家對後世思想界的深遠影響。 ▎什麼是理學 探究宋代思想的背景,本章重點介紹了理學的發展和晦庵的思想體系,同時也對晦庵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批判。 ▎體用一源論 船山思想是清代哲學的代表,本章從船山的哲學體系出發,深入分析了他的性論、對理和欲的看法,以及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生的哲學 本章結合清代的社會變革,著重於戴東原的「生的哲學」思想,並從王顏兩氏對戴東原的影響中提煉出該思想的精髓。 本書特色 本書是全面概述中國哲學發展與特色的著作,深入探討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的比較、儒、墨、道、名等各家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在中國歷史與社會背景中的演變和影響,是一部集結了中國哲學精髓、學術深度和廣泛視角的重要著作。 &
中國古代哲學史:時勢生思潮,史事與哲學的密切交織
時代背景×文化環境 以系統性和歷史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詳細分析儒、釋、道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共分為三大主題】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闡述了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古代哲學的終局以及古代哲學之中絕。作者對中國哲學史進行深入剖析,全面梳理了中國哲學發展的歷程,從中發掘出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哲學智慧。 ▎那時代的思潮(詩人時代) 大凡一種學說,絕不是劈空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們如果能仔細研究,定可尋出那種學說有許多前因,有許多後果。這個前因,所含不止一事。第一是那時代政治社會的狀態。第二是那時代的思想潮流。這兩種前因、時勢和思潮,很難分別。因為這兩事又是互相為因果的。有時是先有那時勢,才生出那思潮來;有了那種思潮,時勢受了思潮的影響,一定有大變動。所以時勢生思潮,思潮又生時勢,時勢又生新思潮。 ▎古代哲學的終局 周赧王十五年至秦始皇十七年,乃是中國古代哲學極盛的時代。除了「別墨」、惠施、公孫龍、孟子、莊子、荀子這幾個重要學派以外,還有許多小學派發生於前四世紀的下半和前三世紀的上半。因為這幾家學派成熟的時期大概多在前三世紀的初年,故統稱為「前三世紀的思潮」。這一篇所說,以各家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為主腦。 ▎古代哲學之中絕 乃中國古代哲學忽然中道消滅的歷史。一般人都把古學中絕的罪歸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兩件事。其實這兩件事雖有幾分關係,但都不是古代哲學消滅的真原因……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了中國古代的哲學發展,內容涵蓋了老子、孔子和墨子等重要哲學家,不僅分析他們的主要思想,還描繪了他們的生平與哲學方法。書中對於「焚書」事件的詳述和《始皇本紀》的引用,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哲學與歷史事件的密切交織。 &
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
源遠流長的中華思想史,其實深具實用性能洞察我們華人各種心理問題背後長期存在的集體潛意識,通過自覺來化解問題,蛻變出更具有高度與視野的人生華夏思想無不關注著自性每位思想家都擁有個煉丹爐讓自己的思想百煉成丹藥獻給渴望獲得解答的人服食這些丹藥各有不同的藥性洞察人深層心理的幽微角落當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探討的議題已經跟社會實際發展嚴重脫節,學者競相鑽研發表於期刊的寫作技術,而不在意自己研究的議題是否真能拯救國計民生正面臨的困境。陳復不禁想問:為何我們絕大多數學者對此毫無警覺?一旦傳統的文史哲領域萎縮到毫無希望感,使得多數青年學子不敢攻讀相關領域,若仍無人撰寫可供普通讀者輕易閱讀的學術著作,難道要任由那些不具有學術根基與精神素養的人,來跟大家闡釋何謂學問?《聖人的丹爐:中華思想史與本土心理學》就是希望能向社會大眾指出:認識中華思想史其實具有實用性,尤其能洞察我們華人各種心理問題背後長期存在的集體潛意識,通過自覺來化解問題,並蛻變出更具有高度與視野的人生。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
從地域學術、家庭、性別、宗教、經典詮釋等不同的視角 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多元理學 展現理學文本的豐富性及研究的多樣性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共收錄十篇論文,書中觸及地域學術史的建構、思想史研究的不同取徑、記憶認同與歷史書寫、婦女與儒家心性之學的關係、三教會通、儒學宗教化等議題。兩篇關於〈西銘〉的論文,則檢視從宋代到民國,〈西銘〉的詮釋如何隨著時代思潮而變化,討論〈西銘〉與《孝經》的關係,並指出晚明儒學將「孝」提升到良知本體的高度。 &
唐代高層文官
繼《唐代基層文官》、《唐代中層文官》後 第三部曲《唐代高層文官》 以研究唐代五大類高層文官:宰相、詞臣、史官、財臣、牧守為主 & 本書研究有三大主題: 第一、探討他們的「使職化」,如何從普通的職事高官,演變成皇帝的特使; 第二、釐清他們官職的特徵和深層意義; 第三、解讀他們經常複雜的官銜,好讓讀者讀唐人官歷,好像讀今人履歷表那麼有趣、那麼透徹。 & 「高層文官」,指唐代「最有權勢,最接近皇帝皇權,最全面掌控國家財賦,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員」。疏理了他們使職化的過程,讀者就能看清唐代的官制,如何從唐初的三省六部職事官制,逐漸轉變為玄宗以降,比較鬆散的、隨意的使職制。所謂使職,簡單說,就是皇帝的特使或特使的僚佐。唐經常以特使的方式來治國,意味著唐皇權的進一步擴張。 & 然而,唐高官們的這種使職化,也使得他們的官銜變得異常複雜,不易解讀。最大的問題是,單看那一長串官銜,我們常常不知道這位官員,當時的主要專任官職是什麼,而有所誤判。《唐代高層文官》剖析了這些官銜的作用,並論證唐代的使職,如何演變成北宋更冗雜的「官、職、差遣」制度。本書以「破案式」的方式敘寫,網羅了墓誌、史書、文集、詔令等史料,把各種疑難問題,當成一個個懸案來破解,希望讀者讀後,能津津有味地細品唐人的官銜,並且能解開他們種種使職之謎。 &
唐代中層文官
唐代士人在仕宦中途,會出任哪一些中層的官職? 這些官職在整個唐代官僚體系中占有怎樣的位置? 唐代士人做官,又有哪些大規律? 他們經常出任的官職,可不可以「預測」?有沒有一個模式可尋? & 這些重要問題,過去幾乎無人研究,為唐史研究上的一大片空白,正是本書擬填補的。本書是《唐代基層文官》的續篇,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在中年(約三四十歲左右)經常出任的幾種官職,包括京官七種: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 & 過去的職官研究,不是偏向京官或州縣官,就是整個忽略了幕府官,都無法讓人看清唐代士人任官的典型模式。本書把這三大職官系統結合起來考察,涵蓋面最寬廣,而且也留意唐前後期的差別。作者文筆生動,敘事簡潔明快,以正史、墓誌、唐代詩文等多元材料,敘寫了唐代士人做官的種種有趣細節,避免一般制度史論著的枯澀,力求把讀者帶進唐代官場的動態世界。 &
唐代基層文官
本書是第一本探討唐代基層文官的專著,分章討論校書郎、正字、縣尉、參軍、判司、巡官、推官和掌書記,解開了唐代許多官名的謎團,讓現代讀者也能輕鬆解讀這些官名的深層意義。書中所論的好幾種基層文官,過去幾乎都無人或鮮有人研究。本書可說填補了唐代職官研究的一大片空白。唐代士人如何做官?他們的入仕資歷要求如何?職務和仕途前景如何?俸料錢多少?辦公時間及假期又如何?這些問題在許多唐史專書和教科書中都沒有答案。本書作者文筆生動,常把這些疑難問題當成「懸案」來敘述和逐一破解,呈現中古唐代社會許多有趣的一面。全書引用材料異常豐富,包含正史、詔令、奏疏、表啟、墓誌、神道碑、詩文和筆記小說等。
流傳千年的高竿玩法,資治通鑑也耍詐:紛擾先秦×亂世三國×動盪南北朝×威武大唐,當狡猾臣子槓上變態皇帝,究竟會鹿死誰手?
►原地去世已不夠看,竹林七賢把酒高呼「原地埋掉」? ►挖眼裂腸浸泡蜜糖,南朝劉子業重口味製「鬼目粽」? ►被人暗中密告受賄,大方承認竟能令漢高祖啞口無言? 不只是冷冰冰的史書,從內在修養到外在行動, 讓我們打開《資治通鑑》,一起洞察當中的人生智慧! ▎堂堂戰國四公子,卻因貪戀美色命喪黃泉 電視劇中對宣太后痴情一片的謙謙君子黃歇, 實際上竟是個膽敢混淆王室血統的宵小狂徒? 戰國後期,楚考烈王求子不得,眼看後繼無人; 趙國人李園聽聞,想起自家貌若天仙的妹妹, 若是能為楚王生下公子,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但是如何才能安排妹妹進宮呢? 李園把目光放在當時赫赫有名的相國春申君身上。 計畫很快奏效,春申君納了李園之妹為妾, 而後又聽信李園慫恿,將懷孕的李氏獻給楚王。 原以為從此高枕無憂,不料為自己引來致命危機…… ▎想反對?那我就給另一個選項逼你們站隊! 說起胡漢融合的幕後推手,必不會忘記北魏孝文帝, 但在最初提議遷都時,其實引起了群臣的激烈反彈? 魏國的都城起初在平城,自然條件惡劣又屢犯天災, 眾所周知,孝文帝是個「漢化」狂粉,早就有遷都的念頭了。 可是那些已經習慣北方生活的鮮卑老臣,哪有可能點頭答應? 左思右想,策劃了一場「假南伐真遷都」的行動, 煞有其事地徵召民夫、將士,還親自上陣掛帥指揮, 老臣急得團團轉,跪求皇上放棄此次的南征舉措, 孝文帝假裝生氣,而後話鋒一轉: 「好啊!不過京都必須遷到洛陽,才不會師出無名!」 ▎我捉我放我捉我放……七次生擒嚇得敵軍嫑嫑! 想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光靠強權壓制怎能持久? 掌握「攻心為上」的原則,智囊孔明讓邊疆部族十年不敢造次! 劉備過世後,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蠢蠢欲動,打算趁機叛亂, 先主甫逝、後主無心理政,顯然不是出兵的好時機,該怎麼辦呢? 諸葛亮心生一計,把目光對準了南中首領中頗具聲望的孟獲。 而後雙方交鋒,蜀軍佯裝敗北,一面潰逃一面停下略戰, 孟獲不疑有他,一路追趕到深山裡,最終被蜀軍生擒。 緊接著,諸葛亮不慌不忙帶領孟獲參觀蜀營,又將他放回, 經過七次的生擒和釋放,孟獲甘拜下風,也說服其他部落歸順蜀國。 本書特色 《資治通鑑》為北宋司馬光所編纂的編年體史書,從三家分晉至後周世宗顯德年間,以時間為敘述線索,許多歷史事件被分布在各個章節中。本書精選《資治通鑑》裡的故事,分為八大章節,包括仁義禮智、謹言慎行、攻堅克難、人事駕馭、巧舌之簧、雄韜偉略等等,以全新的角度對其進行客觀評價,盼能帶給讀者新的啟發。 &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余英時文集12)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余英時先生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是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到,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先生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余英時文集11)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由余英時先生的25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從先秦到當代的中國思想史,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 書中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後發表於1980-2006年。內容包括〈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等。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余英時文集04)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選收余英時先生的十篇論文,對中國思想傳統提出了整體的觀察。余先生從價值系統探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並論述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之間的關係,同時也討論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儒家「君子」的理想、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的相互影響,以及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的連結。 除通論外,余先生也做了斷代的專題研究,提出清代學術思想史所闡釋的重要觀念,更針對方以智、胡適深入探究,藉以說明中國思想傳統的內涵與核心。
思想與人物
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不能經由打倒傳統而獲得, 只能在傳統經由創造的轉化而逐漸建立起一個新的、有生機的傳統時 才能逐漸獲得。 & 《思想與人物》收錄林毓生教授自1970年代開始撰寫的一系列專題文章,為當時的中文世界,帶來深具啟發的觀點,也引起社會廣泛的注目與討論。在這本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中,他不斷探問:「為什麼在中國實現多元化的自由主義是那麼艱難?」 & 為了回應這個問題,他以嚴謹的態度與手法,細緻地詮釋諸如人文、理性、自由與權威等基本觀念,也從比較思想史的角度,探討五四激烈反傳統主義的歷史成因與涵義,以及道德保守主義的歷史困境。 & 他從歷史的層次,肯定五四運動所楬櫫的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的目標;卻也從哲學的層次,對五四思想的實質內容與思想方式作出嚴格的批評,進而對中國思想現代化的歷程提出深刻的反省。在近半世紀後的今天讀來,這些文字依舊別具洞見,充滿著豐沛的能量與生命力。 & &
大型諸子公審現場:荀子愛嗆老師、墨子常講鬼故事、莊子表裡不一,這些連你的國文老師都不一定懂!
墨子的皮膚超黑?歷代革命起義都是他教的? 莊子其實不想出世,無為攏系假的? 商鞅變法變到自己被五馬分屍? 管仲是史上最爛最沒義氣的朋友? 先賢一點都不賢! 漏洞百出的主張被奉為圭臬,講到沒梗的硬凹被尊為經典 從生平到思想主張,開啟一趟批判性的時空旅行 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諸子的神壇——然後,拆了它! ▎戰國不只愛打仗更愛打嘴砲,儒家兩大砲狂噴百家還打內戰! 戰國時代,天下要的是實際的「霸道」而非儒家重視的「王道」, 時機歹歹,被君王接見又沒人要用,滿腹怨言對著君王不好發作, 孟子一身忿忿說當時的顯學代表楊朱墨子「無父無君」, 卻不想系出同源的荀子更無情,罵了十二子還不夠, 反手就給孟子一記閃電五連鞭,罵他「賤儒」! ▎道家沒你想得那麼逍遙;墨家想搞迷信、常說看到鬼? 莊子就是清靜無為超脫逍遙?快丟掉你的刻板印象! 在著作裡老是提到孔子,這樣到底是敬他還是貶他? 拜託!要你自由不是離群索居,好好生活,才有自由的可能! 墨家滿口兼愛卻想著怎麼掌控人民? 節用節葬就算了,居然還一步一步洗腦百姓! 掌控人民思想>首領絕對統治>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的宗教狂熱,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帶你看透墨家超重的心機! ▎商鞅變法變到以身試法,五馬分屍第一體驗玩家 商鞅變法大家都說好,卻是秦國百姓最大的苦難, 人人相互猜忌,連家人都不能相信,就是商鞅在搞! 削了王公貴族的鼻子,為了勝利不擇手段騙了昔日好友, 商鞅最驕傲的變法成為了他的棺材! ▎搓湯圓大師管仲:絕世好朋友與身後爛攤子 管鮑之交的千古美談是管仲視角,有人想過鮑叔牙嗎? 賺了錢要多拿一點、上了三次戰場都偷跑回家, 鮑叔牙為管仲說盡好話,甚至拱手讓宰相之位給他, 然而到頭來卻連一個位子都撈不到? 齊桓公:你要把位子讓給你的好朋友嗎? 快死的管仲:不要。 管仲不僅有超級好朋友,還遇到無敵好老闆! 齊桓公:你就算射我一箭,我還是要請你來上班! 也是齊桓公:我幫你加薪!我叫你乾爹!還讓祖先承認你的地位! 本書特色 也許你讀過諸子百家的著作,甚至認為自己算是小有心得,但是光讀表面那些思想,就代表你真的了解這些人嗎?本書帶你由諸子生平談起,那些關於春秋先賢、戰國名相的諸多爭議和千古佳話,作者將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一一揭密,是時候讓你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史實了! &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版)
張灝院士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等文章中指出:1895至1925年是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在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是思想內容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劇變。就前者而言,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學會等制度性的傳播媒介大量湧現,同時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出現了。在思想內容方面,除了有文化取向危機,同時也產生新的思想論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本書是從上述的框架及議題出發,請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就個別論題進行探討,希望比較全面地呈現近代思想轉型期的複雜風貌。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三版)
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 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 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 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發揮作用。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收錄了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原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
如果經典裡有隻喵(套書)
人生有什麼問題, 是孔子、莊子、與墨子湊在一起都解決不了的? 看是要認真地解決、 或是問魚怎麼解決、 還是要找人出面解決 (還有水豚與貓,以及可以逃跑的方舟!) ◎孔子:不論人生有多鳥,總之,不能爛爛的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慣老闆凹我心情超不好?這時候,《論語》當然幫得上你!因為,關於職場這件事──孔子要比我們大多數,都要慘得多。 有多慘?慘到孔子找不到工作,得帶著學生們從陳國流浪到蔡國;流浪也就算了,還碰上缺糧!孔子連帶弟子們都沒飯吃,還碰上強盜。 就算是這麼慘、這麼背,連子路都忍不住酸老師說,老師你人這麼好,居然也落到這種下場;這是不是讓我們想起,當我們在職場上盡心盡力,最後功敗垂成的時候,總是會有討厭鬼說,事情做那麼好幹嘛?你看時機一不對、一有人欉康,就通通完蛋啦。大家一起爛,這樣不是很快樂嗎? 孔子卻不這麼想。 ▶人爛己爛,到底害到誰?看起來好像在說教的孔子,說的,也是自己的心聲啊 對於子路的馬後炮,孔子只淡淡地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但他其實不是說君子窮是應該的,而是困厄也該保有自己的原則。聽起來像是說教,但是真的快餓死過的孔子很清楚:因為事情很不順就一起爛──到底我們放棄的是壓力,或是我們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認同人生的這個爛劇本,而且完全妥協時,我們是不是就跟開口嘲諷的子路沒什麼兩樣? 或者,也就跟人生中出現的那些討厭鬼沒什麼兩樣? ◎有貓、有莊子,有時,還有惠施與魚……他們在幹嘛? 《莊子》是中國文學、哲學上,最美、最夢幻,也最為通透的一部經典。透過莊子與惠施兩個人的對話,以及衍生流傳的各種故事,將莊子與學生們的想法做了最生動卻也易懂的詮釋。也為後來的人留下各種關於解釋人生的線索,與詮釋人生的角度、方向。即便是在數千年後的現在,仍能夠解決我們在人生中碰到的大多數問題,開解我們遭遇的大多數難關。 -關於有沒有用這種事…… 種了一個超大的葫蘆,不能拿來舀水也不能拿來裝水,雖然看起來很酷,但惠施認為這就是無用之物,便將之打碎了;莊子卻說,為什麼這麼好的葫蘆只能拿來裝水呢? 惠施就像是我們人生的許多前輩,會在許多時候拿「有沒有用」質疑我們;對莊子而言,這要是只談有沒有用,就未免太可惜啦!我們的視野、格局,是不是就停留在裝水、當作水瓢上?與其當作水瓢,何不當作小船、讓我們能夠乘坐於其上,遍遊江海? 葫蘆只有一個,思考的方式確有千百種。當我們遭遇人生的關卡,是只看著眼前的那條窄徑,或者是能夠像莊子那樣,立刻左右張望,找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關於要偷,就要偷大的!……偷個國家怎麼樣? 除了物質上的思考,莊子也看透了這個世界──很難想像吧?在距今兩千多年前,莊子就已經看透了國家與權力的本質。偷一塊錢是偷,必須接受法律制裁;但要是奪取一個國家會如何?會變成正義。手裡掌握的權柄,將可以定義何謂道德、何謂真理。而當有權勢的人如此恣意妄為,真正的公義自然也就消失了──然而,莊子談論的,卻不僅只是竊鉤、竊國者。 生活在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拚命爭取權勢、拚命求生存的的春秋時代,莊子看著各種沉淪,除了譏誚,他也不忘記提醒那些心懷理想的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理想)與大盜(沉淪)的兩面性,永遠有可能讓我們失去本心,忘卻最初動機的良善。 ◎普丁有問題!墨子如何出面解決? 開戰,有意義嗎? 兩千年前的墨子,可不只是提出這一句話後,就認為這些好戰的君主們應該聽他的。他詳詳細細地開了一張單子,希望這些君主想想,打這個仗,值得嗎? □造武器需要花多少錢,想過了嗎? □補充武器需要花多少錢,付得起嗎? □戰爭會損害基礎建設,有沒有錢修? □百姓都去打仗了,田沒人種,國家也沒稅收,這樣不會餓死人嗎? ──等等,這些問題我們是不是有點眼熟?烏俄戰爭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看著各國算這樣的帳,困擾這樣的困擾?需知:說這些話的,可不是現代的大人物,而是兩千年前的墨子啊! ▶商業顧問看過來──最實用的商業理論,居然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 此外,墨子崇尚實用,他提出來的論述,可說都非常簡明易懂,且能夠發揮實際效益。大家都知道不應該在治理國家、治理公司時濫用私人,但做得到的老闆、做得到這些事的國家領導者,比想像中要少。墨子並不說什麼大道理,他只是提醒這些領導者:你不會把皮草大衣交給毫無經驗的親信保養、甚至一塊和牛都可能考慮找專業廚師來料理。但為什麼關係國家、企業未來的要職,你要交給一個除了血緣相近外,在治理國家、管理公司上缺乏專業素養的親戚呢? 要知道,說到底,不論是牛肉、皮草或是國家、企業,都是錢啊! 沒有王道霸道之爭,只是務實地告訴你:治理國家也好、治理企業也好,為什麼不要去犯那些錯,不是因為什麼理論,而是別拿錢開玩笑。把名字遮起來,這聽起來怎麼會像是兩千年前的人說的話?說是顧問公司提出的專業建議,聽起來也十分有說服力吧!
西南聯大哲學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共同組成的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三所大學南遷,先在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次年繼遷昆明,定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西南聯大創辦於1938年,停辦於1946年,僅辦學八年,卻網羅鼎盛的名師陣容,培養出包括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大批英才,於生死存亡的抗戰時期,延續文化命脈。西南聯大更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其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延綿至今。 & 本系列整合西南聯大著名教授的講義與文章,展現西南聯大的學術風采。 & 本書以「哲學課」為主題,共收錄馮友蘭、湯用彤及賀麟三位著名教授的講義、演講稿及其他文章,從先秦時代的百家爭鳴,佛學傳入與玄學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辯論……將中國哲學的脈絡抽絲剝繭,既展現了時代劇變下西南聯大的名師風采,也是一部完備詳盡的中國哲學史。 &
人文與民主(余英時經典作品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顏擇雅(出版人):余英時給台灣的最後建言 特別獨家收入余英時【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演講全文 ──從科學民主到人文民主 & 人文與民主,包括人文研究,民主,和思想,環環相套,不能截然分開。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士、克魯格獎、唐獎漢學獎得主 ──余英時先生,重要人文思想研究之作,全新編輯校對,絕版經典再現 本書主題是「人文與民主」,包括三個單元:一、「人文研究篇」,二、「民主篇」和三、「思想篇」,選萃余英時先生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三篇未發表講演文稿,以及七篇舊作,〈「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為最新寫就論文,「可以說是同一旨趣的不同發揮。」余先生很早就關注華人社會的人文研究發展,1984年與已故的吳大猷先生討論人文與科學的發展時,已預見台灣社會中科學當令、功利取向的長程發展隱憂。兩位先生皆認為當時社會的進步集中在外在環境,個人的內向開發卻被遺忘了,於是產生很多道德、心理方面的問題。書中〈台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和〈「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兩篇講詞偏重討論所謂「人文研究」,在中國的思想脈絡下,究竟何所指,這與「人文與民主」這一主題是互相照應的。 & 本書以「人文與民主」為題還有一層更深的用意,即針對「五四」以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而提出一種異議。余英時先生不否認科學的價值,但認為民主所需要的精神基礎絕不能僅限於科學。 & 除了人文研究,余英時先生也關心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他根據自己在思想史長年的耕耘,不僅對民主提出通論性的闡釋,亦就兩岸三地不同的民主發展提出歷史解釋。他表示1949年後,台灣之所以走上民主,中國沒有,是因為中國人文傳統在兩地截然不同的命運,台灣保留了,中國則徹底地破壞了。余先生並強調人文傳統中的儒學一支有許多普世價值與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換言之,儒家傳統是民主在華人世界的基石。 & 書名取之「人文與民主」,是余英時呼籲社會用人文給生命灌注精神價值,並期許台灣作為中國文化社群的代表,在有了民主的選票後,更能以「人文」修養改進民主體制的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