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什麼會成功
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誠摯推薦 入選英國《金融時報》年度最佳商業書 & 從移民改革、能源革命、政治痲痺、貧富懸殊到極端主義,這一大堆看來難以克服的巨型挑戰讓我們焦頭爛額。每天的報紙報導、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電視畫面與線上新聞,都告訴我們世界末日將近:伊斯蘭國的崛起、敘利亞難民潮、北京的金融弊端還有普丁的專橫跋扈。這一切,包括就業數字、年久失修的道路、罷工與飛漲的學費,都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但直到目前為止,許多成功的故事總是遭人埋沒。強納森‧迪波曼以我們面對的十大棘手難題為例,檢驗領導人如何以大膽而富有創意的手法,解決幾十年來世界各國政府絞盡腦汁,卻始終解決不了的問題,並且說明這些領導人如何在幾乎無人看好的情況下,以看似簡單不過的手段解決問題。 針對新加坡的嚴打貪腐、南韓經濟的再次成長、印尼的反極端主義運動、巴西的家庭補助專案、加拿大的強調多元文化、前紐約市長彭博的市政改革等不同領域,迪波曼透過抽絲剝繭的仔細分析,證明我們確實可以運用普世措施,在截然不同的社會促進平等、提高收入、加強合作與凝聚力。 迪波曼根據他在世界各地對國家元首與創意領導人的一百多次專訪,提出這項強有力、以數據為證的論點,讓我們對世界前途充滿樂觀。面對令人捶胸頓足、幾致無法喘息的噩耗,《國家為什麼會成功》這本書適時帶來了匡正視聽之效。在這個壞消息不斷的時代,這是一本拋開悲情、重燃希望,為我們提供實用建議與靈感的作品。
當經濟遇上法律: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明清中國的經濟組織、相關法令、文化意識形態等變動 促成了當時的制度變遷 透過「經濟組織、法律體系、文化觀念」三者間的密切互動 論證了這些變化如何共同構成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 明清中國一些商業城鎮曾經發生經濟組織、相關法令乃至文化意識形態方面的變動,進而促成當時的制度變遷。針對蘇州商人團體、蘇州與松江棉布加工業、雲南銅礦業與重慶航運業的種種經濟組織,還有重慶債務與合夥訴訟以及明清商業書的傳播,邱澎生在《當經濟遇上法律: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一書中進行了具體的個案分析,藉以呈顯當時中國在「經濟組織、法律體系、文化觀念」三者間的密切互動,希望能進而論證這些變化如何共同構成明清中國的「市場演化」。 至於如何比較明清中國與所謂「西方」商業制度史的異同?邱澎生主張:與其斬釘截鐵地簡化近代西方種種複雜的發展歷程,研究者或許可以保持更開放的心態,來探究包括中國在內的西方以外地區如何進行其各自的市場演化道路。
無條件基本收入
2018世界經濟論壇Global Shapers Taipei年會重點議題! 你絕對不能不知道、風行全球的制度實驗 馬克.佐克柏:「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觀念將讓年輕人有機會嘗試新事物,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社會角色。」 Google的未來學家與工程總監庫茲威爾:「在2030年代初期,發達國家將會有普遍的基本收入,到了2030年代末期,這個概念將在全世界普及。」 特斯拉(Tesla)CEO馬斯克(Elon Musk):「未來人們可能靠著政府定期發放津貼過活。」 UBI Taiwan無條件基本收入台灣協會共同創辦人Tyler Prochazka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雲漢 聯合推薦 已經在德國、荷蘭、芬蘭、加拿大、肯亞發酵或進行的無條件基本收入,真的能給我們一個沒有貧窮和不公的未來嗎?真的能使年輕世代有更多的機會,實現更多的理想嗎? & 為了縮減貧富差距,美國加州小鎮史托克頓成為美國第一個試辦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城市﹔安大略省選定三座城鎮,隨機挑選四千位居民進行為期三年的「基本收入制」實驗﹔芬蘭在兩年內為兩千人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思潮正席捲全球﹗ &然而,無條件基本收入真的將是現代社會在經濟上面臨困境的最佳解方嗎?它會不會只是一個如烏托邦式、可望卻不可及的想像﹗ &紐約時報經濟專欄作家 安妮.勞瑞將從工作、貧窮以及社會包容性等面向來探討這項全面性現金計畫的可能性和實現方法,以及目前全球各地的實驗相關數據。讓我們共同思考無條件基本收入到底有沒有在台灣實現的可能﹗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與近代中國化,第二部分為臺灣觀點與治安史書寫,第三部分為臺灣企業與中國式管理。作者嘗試透過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以凸顯「相互主體性」、「歷史結構性」、「多元文化一體化」的思維,來加強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關係發展的論述。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二)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已成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縱然它存在著許多令人極為不滿意的缺點。換言之,當前實施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理論與政策也到了必須有所變革的時刻,臺灣亦不能置身事外。本書希望帶給讀者更多省思與啟發。
贛文化通典(宋明經濟卷) 第一冊
《贛文化通典》分為:方言卷、方志卷、詩詞卷、古文卷、書畫卷、民俗卷、名勝卷、行政區劃及沿革卷和宋明經濟卷等九卷。梳理了贛文化生生不息的發展脈絡,介紹了贛文化博大豐厚的內涵,展示了贛文化豐碩的發展成果,分析和總結了贛文化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對江西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風土民情等進行專題性介紹和研究的叢書。充分反映出江西的歷史地位,展示其豐碩的發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總結其鮮明的地方特色。
贛文化通典(宋明經濟卷) 第四冊
《贛文化通典》分為:方言卷、方志卷、詩詞卷、古文卷、書畫卷、民俗卷、名勝卷、行政區劃及沿革卷和宋明經濟卷等九卷。梳理了贛文化生生不息的發展脈絡,介紹了贛文化博大豐厚的內涵,展示了贛文化豐碩的發展成果,分析和總結了贛文化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對江西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風土民情等進行專題性介紹和研究的叢書。充分反映出江西的歷史地位,展示其豐碩的發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總結其鮮明的地方特色。
贛文化通典(宋明經濟卷) 第三冊
《贛文化通典》分為:方言卷、方志卷、詩詞卷、古文卷、書畫卷、民俗卷、名勝卷、行政區劃及沿革卷和宋明經濟卷等九卷。梳理了贛文化生生不息的發展脈絡,介紹了贛文化博大豐厚的內涵,展示了贛文化豐碩的發展成果,分析和總結了贛文化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對江西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風土民情等進行專題性介紹和研究的叢書。充分反映出江西的歷史地位,展示其豐碩的發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總結其鮮明的地方特色。
贛文化通典(宋明經濟卷) 第二冊
《贛文化通典》分為:方言卷、方志卷、詩詞卷、古文卷、書畫卷、民俗卷、名勝卷、行政區劃及沿革卷和宋明經濟卷等九卷。梳理了贛文化生生不息的發展脈絡,介紹了贛文化博大豐厚的內涵,展示了贛文化豐碩的發展成果,分析和總結了贛文化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對江西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風土民情等進行專題性介紹和研究的叢書。充分反映出江西的歷史地位,展示其豐碩的發展成果,深入分析、深刻總結其鮮明的地方特色。
回歸之路:澳門經濟發展優勢重審
「九七」及「九九」年是香港和澳門的轉捩點,回歸中國不久,全球經濟體系已經出現大變局,導致世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同時,港澳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歷了中國經濟崛起,以及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制度的調整,令其固有優勢逐步消失。 《回歸之路─港澳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分為香港及澳門兩冊。作者以顯淺生動的文字,與讀者一同回顧過去20年,世界經濟大環境如何影響兩地的經濟發展。《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主要探討香港回歸前後的經濟功能變化、存在優勢和潛在劣勢;《回歸之路─澳門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則研究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與中小微企的發展策略,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百多年以來,博彩業一直是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為其奠定世界博彩之都的地位。但近年來,中央政府實行內地反腐敗和自由行收緊政策,令博彩業持續下滑。再者,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影響已逐漸出現,使政府與各界重新關注澳門作為小微經濟體,能否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社會各界又該如何在這個議題上尋求共識?相信讀者定能在本書找到答案。
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
「九七」及「九九」年是香港和澳門的轉捩點,回歸中國不久,全球經濟體系已經出現大變局,導致世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同時,港澳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歷了中國經濟崛起,以及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制度的調整,令其固有優勢逐步消失。& 《回歸之路─港澳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分為香港及澳門兩冊。作者以顯淺生動的文字,與讀者一同回顧過去20年,世界經濟大環境如何影響兩地的經濟發展。《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主要探討香港回歸前後的經濟功能變化、存在優勢和潛在劣勢;《回歸之路─澳門經濟發展優勢重審》則研究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與中小微企的發展策略,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面對當下全球經濟體系的大變局,香港應重新審視與反思其經濟發展的獨特之處,並透過加強與內地的區域合作,發展出全新的經濟功能和優勢。香港該如何把握好「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以提升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相信讀者閱畢本書後,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美國與中國在亞太區域的競逐:以TPP為核心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21世紀最受矚目的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 是純然經濟自由化跨出的另一大步? 亦或是頹勢下美國力挽狂瀾的制度霸權的體現? 當Donald Trump毅然決然退出TPP,他,真的理解TPP嗎? 當TPP高舉黃金標準進而改寫了國際經貿規則的典範,它的實質內涵為何? 是否成了貼著美國商界利益打造的一縷金袍? 在純然的經貿整合已成過時想像的時代,橫跨大西洋與太平洋的TPP是否成了強權國家悉心打造的地緣戰略利器? 美國強勢重返亞太,中國重返國際舞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為中美兩大強權在亞太區域的對峙發射了第一槍。 本書以TPP為研究核心,延著此條軸線開展出對TPP作為美式新自由主義理念最實質的制度體現、其背後對於亞太區域的戰略與安全盤算、亞太區域自冷戰以來潛伏的亞太主義與東亞主義的競合暗流,乃至RCEP是否為中國及其東亞盟友的戰略回應之討論。分析架構上縱軸自宏觀區域與微觀國家層次筆直切入,橫軸則兼顧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各自理論邏輯,以期捕捉新時代下現存霸權與崛起強權的複雜競合關係。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
本書論叢裡的16篇論文,是作者長年在大學的教學與研究,講授有關經濟學、經濟思想史、文化創意產業、臺灣政經與兩岸發展、臺灣治安史等課程的部分內容;也是作者藉由國內外研討會、演講和刊物所發表的論文集。 &&& 書裡選錄的內容主要聚焦在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結構與變遷,論述臺灣歷經原住民、荷蘭西班牙、明清、日本殖民,和中華民國等不同體制時期的政權統治,在政經結構與發展變遷的過程中,其所呈現不同歷史階段的面貌,尤其受到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
學術界公認諾思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經濟史經典之作 將經濟結構理論化,解釋結構的變動與穩定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代經濟史學術巨擘諾思作品 探討經濟史核心問題,為分析經濟史提供新架構 說明支撐與決定經濟體系成就的制度結構,以及制度結構的變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通過《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嘗試處理經濟史的核心問題,解釋支撐和決定經濟體系的制度結構,以及此一制度結構的變遷。諾思認為要建立經濟史的分析架構,不能忽略專業與分工所需的成本,這些成本是決定政治及經濟體制的制度基礎。本書的理論架構和其他社會科學重疊,並且探討作為制度變遷基本要素的政治組織與意識型態。 《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是對制度變遷研究的繼續。諾思在第一篇提出的理論指出,大部分的經濟史應該用一個新的模型重新塑造。在第二篇就正如此做,其中各章涵蓋從農業的起源到二十世紀,這一萬年的西方經濟史。用如此龐大的規模探討經濟史的理由,是因為要推進經濟史的解釋,必須有一個概念基礎。我們對過去的認識並沒有超越我們所運用的理論,而這種理論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本書的理論及隨後的歷史分析,將提供一個系統化檢視和檢定新假說的基礎,根據這些新的假說去尋找新的證據。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中韓FTA挑戰
本書共分三個主要部分。一是理論與策略,三篇論文在相關文獻檢視、歷史經驗、數據分析和策略思考,有專業性見解和思路,對吾人理解FTA的背景、運作有具體分析;第二部分是中韓FTA與RCEP發展。此為當前臺灣面對區域經濟整合較大的挑戰。雖然吾人不乏積極參與之努力,但是來自外在政治的局限,與產業同質性高之韓國FTA參與優勢,以及我方內部協作整合不力、市場保護主義與政治內耗,皆是重大挑戰;第三部分則是東亞區域整合與臺灣因應。兩岸學人觀點不盡相同,但是在區域整合和參與路徑,以及臺灣因應策略思考,則仍有相當啟發性。
西方世界的興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代經濟史學術巨擘& 道格拉斯‧諾思 以「新經濟史」研究歐洲經濟的重要著作 提出關鍵問題:西方世界經濟成長的主因是什麼? 推翻「工業革命技術革新」促成「西方近代民族國家興起」的觀念 主張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才是經濟增長的關鍵! 台灣讀者引頸企盼40年,譯注繁體中文版首度在台上市 經濟學系指定必讀經典! 當代經濟史泰斗級大師‧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代表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Douglass C. North)獲獎原因: 建立包括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型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 開拓經濟史研究,透過經濟學理論和量化方法,闡釋經濟和制度變遷之間的關係。 西方世界的富強,在十八世紀前就已注定! 在探討歐洲國家興起時,諾思提出大膽而原創的論點, 將焦點從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轉移到16、17世紀的市場經濟發展, 探討歐洲出現世界上發展最先進國家的過程, 開啟經濟史與制度分析合作並進的契機,對經濟史學影響深遠, 是諾思個人及新經濟史重要的學術里程碑。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思的早期作品,也是新經濟史學的代表作之一。在過去,大多數經濟史學家宣稱技術進步是西方經濟成長的主因,但諾思指出,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累積等並非經濟成長的原因,它們本身即是成長。他強調的是何者引發經濟成長。除非現行的經濟組織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成長根本不會發生。 諾思在探討西方近代民族國家興起這一課題時,採取不同於過去的論述方法,而是運用交易成本理論、公共產品理論及所有權理論,從而被認為實現了「經濟史和經濟理論的統一」。得出的結論,就是試圖改變從某一偶然的技術革新中,尋找發生產業革命原因的偏見,引導人們從現代所有權體系和社會制度漫長的孕育過程中,尋找經濟增長的原因。本書觀點備受西方經濟學界的矚目,在新經濟史學研究領域不斷有追隨者和仿效者出現,成就諾思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主因。出版後引起巨大迴響,是經濟學指定的必讀書籍。
大歷史觀下的中美金融盛衰錄
以貨幣發展為經,以歷史事件為緯 看見出美國、中國做為世界強權的黃金交叉時刻! & 「美國由於『借錢,打仗,再借錢,再打仗』的國債政策,正在最大化華爾街集團』的利益,導致美國霸權的衰弱,是歷史上的必然。也因此,我認為中國和平崛起的挑戰不在『美國』,而是在中國自己!」 分析中、美政治財經第一手資料, 從歷史探勘「霸權」國家的金融軌跡, 預告亞洲崛起的關鍵武器!
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 瓦威克國際寫作獎(Warwick Prize for Writing)得主 《洛杉磯時報》書獎、國際商業書獎決選名單 《紐約時報》、《村聲》、《出版人週刊》、亞馬遜書店年度好書 ───翻譯超過28國語言,暢銷席捲歐美各國─── & ★沈雲驄、南方朔、胡晴舫、徐進鈺、陳光興、陳信行、張翠容、張鐵志、馮建三、瞿宛文──震撼推薦 ★全球作家、學者、知識分子、好萊塢巨星一致推崇! & 這是一本全世界都該讀的書。 ──約翰‧柏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作者,布克獎得主 & 對這個時代的重大暴行所作的傑出研究,令人熱血沸騰。 ──瓦威克國際寫作獎(Warwick Prize for Writing)獲獎理由 & 娜歐蜜.克萊恩是反全球化的全球化明星。 ──胡晴舫,作家 & 這本書依然保有克萊恩最大的長處:精采的報導、資料收集與說故事能力, 所以本書讀來真的讓人對那些殘暴、貪婪與黑暗感到「震驚」。 ──張鐵志,「報導者」總主筆、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 全書具有歷史縱深,也帶領讀者親臨現場,我們需要的國際觀,就在這裡。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 & ───解構自由市場席捲全球的神話─── 災難與資本主義有何關係? 一部自由市場的血腥歷史 & 自由市場帶來世界繁榮, 但是誰享有?誰沒有? 它又從何處而來? & &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四十年來的全球災難──從智利與阿根廷政變、波蘭危機、蘇聯解體、中國天安門事件、亞洲金融風暴,到美國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戰爭、南亞大海嘯、卡崔娜颶風──從中鉤勒出一條代表飢餓、酷刑與死亡的隱形軸線。其背後皆有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傅利曼及芝加哥學派領軍的新自由主義狂熱信徒,趁著天災人禍的「大好機會」,在世界各地發動經濟震撼治療的操作痕跡。 &娜歐蜜.克萊恩將這種趁著災難對公共領域進行精心策劃的掠奪,以及看待災難有如刺激的市場機會,稱作「災難資本主義」。其慣用手段則被稱為「震撼主義」,靈感來自美國中情局曾資助的一項駭人心理實驗,透過各種手段將病人固有的人格與記憶徹底清除,變成一張完全空白的白紙,好讓醫生強行重建全新的人格。然而,這樣的震撼療法不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幾乎毀掉遭此待遇的人。 & ●「震撼主義三部曲」──災難本身的震撼、傅利曼式的經濟震撼、卡麥隆式的酷刑震撼& & 自由市場鼓吹者不斷散播一種迷思,即自由經濟可以帶來政治民主;然而克萊恩細究數十年來全球各地的狀況,實情卻是為達成徹底的自由放任經濟──「剷除公共領域、完全解放企業,以及削減社會支出」──經常不惜以粗暴激烈的手段鎮壓民主。於是帶來的不是「短期陣痛」後富裕的新世界,而是廣大民眾的貧苦、失蹤、凌虐等悲慘處境。 & & 克萊恩發揮公共知識分子與新聞記者的良心,直言批判這種政商勾結的「災難資本主義複合體」,揭露自由市場的血腥歷史,解構自由經濟的崇高神話,並喚醒我們的意識。震撼主義肆虐全球的同時,她也看見某些深受「震撼主義」之苦的地區,其草根的社區力量和街頭的抗議行動正逐漸覺醒,以底層人民的力量相互連結,以極具創意和勇氣的民主方式,取回他們被剝奪的事物。 & 經濟體系如果要不斷成長,除了要堅決反對幾乎所有認真的環境管制, 本身就會穩定地製造一系列災難,不管是軍事、生態還是金融災難。 ──娜歐蜜‧克萊恩
王室與巨賈:格雷欣爵士與都鐸王朝的外債籌措
全書分5篇13章與7個附錄。第1篇有3章:首章介紹格雷欣家族事業的多角化經營,與王室的長期密切關係。第2章解說為何王室需要代理人,格雷欣之前兩位代理人的業績。第3章解說格雷欣擔任代理人期間,遭遇的波折與過程。 第2篇分2章,解說都鐸的經濟與財政背景。第4章綜述三項背景。(1) 從英國長期的經濟趨勢來看,都鐸有哪些階段性的特點;(2) 解說都鐸的鑄幣與貶值問題;(3) 國內外貿易的特點和業務規模。第5章分析王室的財務收支與困難,如何從鑄幣、出售王莊園林、賣官爵、頒授特許權,來彌補財務虧空。 第3篇(6、7章)解說歐陸的金融與貿易市場:安特衛普(Antwerp)為何能成為16世紀的國際金融中心?安衛普的金主如何貸款給各國君主? 第4篇(8-11章)分析格雷欣對外債與內債的貢獻。第8章以具體細節,說明他替英國籌到多少資金,遇到哪些困難,作出哪些重要貢獻。第9章提出1528-68年間的英鎊匯率變動圖,論證英國當時的財務實力,尚不足以在安特衛普操縱英鎊匯率。第10章說明他對內債、貨幣重鑄、外匯委員會,有哪些見解與建議。第11章析述他在外交危機協商、情報工作、採購軍火的貢獻。 第5篇(12-13章)評價格雷欣的貢獻,對比繼任代理人的表現。書末有七項附錄:(1) 格雷欣興建的皇家交易所;(2) 格雷欣學院;(3) 海外探險商人;(4) 格雷欣與倫敦布業商會;(5) 格雷欣的商業日誌;(6) 格雷欣的傳記;(7) 英國的貨幣與幣值。最後另附:大事紀、文獻解說、參考書目。 Sir Thomas Gresham (1519-79) was a remarkable Crown financier in Tudor England. This study begins with Tudor macroeconomic structure and micro evidence regarding England’s foreign debt in the 16th century. Detailed information will be used to illustrate Gresham’s manipulating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negotiations with major European money lenders, and evaluate his contributions to mitigate Tudor foreign debt problems. This monograph contains 13 chapters and 7 appendices.Two specific issues are examined and answered. (1) The structure of Tudor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 to show how serious were the deficits. (2) How Gresham helped the Crown to arrange and defray foreign borrowings. To save the cost of borrowings and repayments, Gresham asked the Crown several times to allow him to manipulate exchange rates of Pound Sterling in the Bourse of Antwerp. Most Tudor economic historians misinterpreted Gresham’s letters as if he was able to do so. Based the recent available exchange rate statistics, I present the trend of exchange rate of Pound Sterling (1537-68) and argue that Gresham was unlikely to manipulate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 Antwerp. Gresham was boasting his proposals and it was a fortune that the Crown did not follow his project continuously.
金融狂熱簡史
如果只有空閱讀一本金融災難或金融投機史的書,《金融狂熱簡史》將是最佳選擇。在短短百頁的篇幅裡,高伯瑞簡單俐落地回顧三百多年來重大的金融投機事件,包括荷蘭的鬱金香熱、法國的駱約翰和皇家銀行大騙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0年代的大崩盤、1987年華爾街的股災。剖析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尤其是背後共通的社會心理機制。在翻閱事件章節,心領神會高伯瑞一貫的警世雋語和人文幽默之餘,將發現本書簡明的敘述背後,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分析和智慧。 雖然《金融狂熱簡史》只是一本瞭解金融發展史的小書,但對於有心深入瞭解金融危機的人來說,卻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金融太重要了,尤其在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入淺出、直搗問題本質的好書。金融最大的殺傷力往往在於其晦澀難解、令人生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細節。然而,這本深刻的歷史小品再度提醒讀者,我們可以擺脫艱澀的技術細節,充分瞭解國際金融體系或金融市場的運作,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奪回對於金融歷史的詮釋權。
東亞海域一千年(增訂新版)
亞洲海域的周邊孕育著幾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藉諸大海的聯繫,千百年來,沿海的居民斷斷續續地進行著種種形式的交往。作者陳國棟的研究,在議題上側重於經濟與貿易;在時間軸上先以清代前期的十七、八世紀為重心,再往上、下延伸,涵蓋過往的一千年,嘗試在較長的時空架構下,尋找中國人參與海事活動的軌跡。本書共收錄論文十五篇,內容依時間先後排序。有考證,有分析;在經濟、貿易之外,更擴及人員的互訪與文化的交流。針對舊的議題,如鄭和下西洋,作者提出新的看法,從追尋蘇木、胡椒與長頸鹿來探討船隊成行的動機;新開發的議題,如在討論中國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中,指出中文常見的「公司」一詞,早在十七世紀以後就已成為馬來文的字根……等,於嚴肅的學術意義之外,別具一般性的趣味。其他文章則涉及中國與東南亞、歐洲地區的交往,特別著重在廣州與廈門的對外貿易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對中國在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深入的探討。增訂新版將原本收錄於初版的三篇英文文章全數改寫為中文,其他各篇則作了些微的訂正。
近代東亞海域經貿交流史
東亞海域的人類活動與交流在海洋航運的大背景下得以擴散生根。從海洋的角度看來,中國與其周邊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諸島、臺灣等地,都是這片廣袤洋面上的接點。本書收錄有臺、日、中三地的教授學者之研究成果,論文均以此區域視野為基礎,聚焦於東亞海域,嘗試描繪一幅跨國界,跨文化的海洋文化圖景。
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
1914年巴拿馬運河竣工之際,一部分的美國工程隊風塵僕僕加入中國啟動的整治大運河工程,寫下了民初中國與國際水利科技的接軌。而同年爆發的一次世界大戰,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大戰初期,美國並未參戰,美國最具財力的實業家,有意移轉在歐洲的部分資金,因而活躍於亟待開發的中國市場。過去關於清末民初對外關係的研究,較少從中國為主體的國際化視角與具體個案來看待其重要性。本書認為自清末以來即和中國逐漸形成「特殊關係」的美國,其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活動與中國的國際化息息相關,尤其是一次大戰前後更為關鍵。作者蒐集散見於國內外各大圖書館的資料,在枝葉繁茂的多元檔案中,爬梳出清末民初美國大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活動面貌,希望藉由重要投資個案的實證,考察中國實業開展過程中的內外因素,並通過此一中美交往的歷程,審視近代中國與世界的接軌。
經濟思想史的趣味
熱銷書《經濟史的趣味》姊妹作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想法,無論是對是錯其影響力都超過一般人的理解。…生活在現實中的人,通常自認為能夠完全免除於知識的影響,其實往往都還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凱恩斯你的經濟見解是否為某人或某派的「奴隸」而卻一直未警覺地意識到?如果你對經濟學的認知,被「效率」、「最適化」、「均衡」這類的數學概念佔據,那就應該清靜的思考一下,讓自己回歸「原典」。 此書的設計是從「經濟理論發展史」的脈絡來探討。不談生平傳記,也不談思潮變遷。相信資訊爆炸的現今已能極易搜索到。作者主張:導覽部份~笑著臉談經濟思想史的功用與趣味人物與派別部份~開著心講經濟思想史的人物與見解觀念與辯駁部份~凝著神辯經濟思想史的洞見與疑惑採用輕鬆對話的形式來解說,藉以引發讀者討論並充分體會到經濟思想史的無窮趣味。
貿易戰爭:500年全球貿易進化史
500年前,葡萄牙「將世界踩在腳下」現今,人民幣的升值給全球帶來壓力背後原因都是因為貿易!金融危機的最壞時期可能已經過去,危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貨幣只是其中一環,貿易戰爭才是主因!誰控制了全球貿易,誰就控制了全球財富貿易爭戰中,崛起的中國將扮演什麼角色?台灣當如何搭上這輛快速奔馳的中國列車?貿易是金融、匯率、宏觀政策的綜合體現500年全球貿易發展、市場爭奪,盡在本書中21世紀 → 當前美國加諸中國的,都曾加諸日本,日本因此陷入十年衰退,中國呢?20世紀80年代 → 日本與?國同樣大發展,為何日本招致美國敵視,德國安然卻無恙?20世紀30年代 → 美國總統胡佛的「胡鬧經濟」,如何在大危機中引來眾國圍攻與報復?18世紀末-19世紀末 → 英國的貿易政策為何在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間反復,驅使者是誰?17世紀中葉-18世紀 → 過度依賴外貿的荷蘭,如何在與英國的反復角力中落敗,導致民窮財盡?17世紀上半葉 → 荷蘭如何把挪威變成它的森林,把愛爾蘭變成它的牧場,把印度變成它的果園?16世紀下半葉 → 英國海盜四處出擊,海盜究竟是商業策略,還是政治手段、國家計畫?16世紀初 → 西班牙控制海上貿易,為什麼說誰控制了世界的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15世紀末 → 哥倫布遠洋探險,支撐他的是探索精神,還是他與女王簽署的協議?15世紀 → 葡萄牙與西班牙財富滾滾而來,為何無法擺脫衰敗的命運,致命弱點是什麼?貿易背後的爭戰,正在影響著你我的生活!貿易戰爭決定財富藍海,關乎國家命運,關乎企業生死,更關乎個人成敗。本書以貿易進化歷程為基本線索,貫穿曾左右時局的歷史人物、改變歷史的著名戰爭、貿易發展不可逾越的里程碑,以及數十位著名經濟學家的深度解讀,講述一部貿易發展與市場爭奪、政治博弈、金權鬥爭、霸主易位纏繞交錯的歷史。貿易是金融、匯率、宏觀政策的綜合體現,500年全球貿易進化史,盡在本書中。當金融風暴、歐盟危機再再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時,我們該如何認識和處理圍繞經濟全球化所發生的一切? 本書為您展示500年來全球貿易的進化史,讓您摸透歷史,看清時局。幾百年前的博弈現今仍在上演,幾百年前的手腕仍在使用,甚至更厲害、更復雜,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如何在艱險時局中摸清出路,正是閱讀本書的最大收穫。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外商投資企業法制的發展
中國三十餘年來經濟發展的卓越成就,與外國直接投資(FDI)此種制度安排密不可分。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與經濟體制變遷的交互影響下,做為規制FDI的中國外商投資企業法制,其興革深受中國政府開放與管制政策思維的牽動。
女性經濟學
麥克.席維斯坦、凱特.賽爾 你了解女人們要的是什麼嗎?你知道多數的女人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嗎?你知道很多女人在努力不懈地向上爬的過程中,背負了極大的壓力嗎?在每一種產品和服務類別裡,女人想要的更多。她們急需能夠幫她們奪回時間、扮演好多重角色、又能享受片刻愉悅的產品和服務。未來十年,全球女性不分年齡、經濟地位和居住地點,將把手上數十億鈔票撒在能做到以下服務的品牌:.能節省清潔時間的家用清潔產品 (讓女人能將歷時整天的清潔工作在一小時完成).了解女人掌控全美半數財富的金融服務產品。.幫助全家健康快樂的食品。.能配合職業婦女忙亂生活的醫療服務。從對全球女性所進行的量化研究和訪談來看,接下來幾年,全球女性的總薪資將再增加五兆美元, 可見女人在消費市場上擁有十足的影響力,不僅能讓我們走出經濟衰退,還將創造出偉大的市場機會──不但睥睨中國和印度的興起,效果也比任何政府金援還要持久。本書透過量化資訊、個別女性檔案、以及品牌贏家的故事,將讓企業領導人了解如何在新興的「女性經濟」中、分一杯羹。
綠能經濟學-企業與環境雙贏法則
氣候變遷威脅著地球上的各行各業,我們的環保腳步跟上了嗎?看滑雪勝地如何成為實行綠能經濟學的閃亮之城,企業永續經營的最佳實例科學家表示,我們必須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以前降低百分之八十的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地球。然而,這個宏大的目標不是只靠回收、使用麻製購物袋就能做到的。對於環保,現在已是分秒必爭的關鍵時刻,然而,雖然愈來愈多企業如沃爾瑪、奇異、豐田都在尋求不傷害環境的營運方式,現行企業推動永續經營的計劃,是否趕得上氣候變遷的速度?在科羅拉多州的滑雪勝地愛斯本,溫室效應可能導致這個觀光勝地就此消失。而面對暖化的氣候,滑雪中心得使用愈來愈多的能源,製造愈來愈多的雪才能繼續營業。不但提高成本,還會而回過來使氣候更加溫暖。獲《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暖化創新者,有十五年資歷的環保鬥士奧登.山德勒就在愛斯本這個前線對抗暖化。他指出,雖然企業是造成環境惡化的一大凶手,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當前企業永續經營的推動雖已有美好的未來藍圖,但卻欠缺具體的執行方向與可供參照的例證。透過本書,作者分享他在愛斯本滑雪公司推行永續經營計劃的方式與成效。他如何對抗認為省電燈泡會減損價值感,進而損失客源的精品旅館老闆?他又該如何說服認為生質柴油可能會使鏟雪機故障的專業技師?他又如何推動各種永續經營計劃而吸引媒體報導,進而不花一毛錢吸引更多的旅客,並鞏固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與向心力?藉由本書各種有趣而實用的例子,作者不僅檢視了當前綠色運動的實際執行情況,更為我們詳盡說明了企業要達到永續經營,兼顧獲利與環保應採取的具體途徑。
創意經濟學
本書特色1.「創意經濟」是台灣人的新希望,年輕人的大未來!全世界的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並持續以平均5%的速度遞增。未來學大師托佛勒(Alvin Toffler)提出:「誰占領了創意的制高點,誰就能控制全球,主宰21世紀商業命脈的將是創意!」在《創意經濟學》中,作者舉出多項實例,顯示出各國文化創意產業已逐漸受到重視,「創意經濟」將是未來的不可忽視的大趨勢。2.資源總有一天會用完,創意卻是源源不絕!即使世界經濟不景氣,未來「文化創意產業」仍是持續保持高穩定成長率的最熱門產業。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斯金(John Howkins)針對「創意經濟」提出:「創意並不被藝術家所壟斷,任何人,無論科學家、商人,甚至是經濟學家都能有創意。」他也指出,透過創意加值、以人為本的設計概念,結合行銷管理與通路,「文化創意產業」將能取代電子業、製造業,成為21世紀最熱門的產業。3.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說:「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是資本和勞動力,而是創新。」在《創意經濟學》中,作者舉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讓我們瞭解到這些國家是如何讓文化創意產業興起,又是如何運用既有的文化資源,加以創新,並投入新元素締造出經濟成長的文化創意產業。4.「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近代各國推動經濟成長的發展策略!《創意經濟學》中指出,1998年,著名的摩根士坦利諮詢公司發表了一份全球投資報告,透過對11種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進行分析後發現,大眾傳媒產業的投資回收期僅需8年,其收益遠遠超過醫藥、銀行、能源等其他產業。 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年產值平均發展速度幾乎是其經濟增長的2倍;日本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規模為85.05萬億日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韓國文化觀光部也於2001年8月發表了「發展『韓流』文化創意產業的方案」,正式將「韓流」作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來推進國際……眾多實例顯示,無論東西方國家,都已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經濟發展的重心,「創意經濟」將是未來最熱門的一項產業。
殖民地的邊區:東臺灣的政治與經濟發展
年鑑史學大師布勞岱(Fernand Braudel)曾經指出,歷史學家必須優先考慮空間因素,並提出「地理的歷史」的研究取徑。這種以地理空間為出發點的研究取向,卻是歷史學傳統中較少重視的。事實上,不同區域由於地理環境和天然資源的差異,使得發生於自然界和歷史上的事件對於各區域的影響不一。區域差異及其形構的動態過程,是值得討論的課題。本書即以東臺灣地區此一特定地理空間及其歷史遭遇的獨特性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釐清該地域的特色與內涵以及其在臺灣史研究上的意義。 臺灣東部在自然環境、族群以及歷史經驗與發展上,與西部有相當大的差異,邊陲性格相當顯著。這種特質也使得國家對該地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支配性,國家政策與治理形態影響該地的發展。自十七世紀至今,臺灣歷經荷西、鄭氏、清朝、日本以及中華民國各政權的統治。這些政權有各自的統治基礎和目的,對臺灣島上各地域也有不同的認知和政策。本書即透過國家對東部行政空間的規劃、賦稅制度的施行、漁業移民的移入以及近代化企業的改造等實證研究,論證不同形態的國家治理對於東部政治、經濟發展上的影響。特別著力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殖民帝國如何面對殖民地的邊區,亦即如何制訂位於政治、經濟版圖邊緣的東臺灣的發展策略及其演變。
中國經濟史(上.下)不分售
本書作者花費11年的時間撰寫本書,全書討論了中國經濟史的功能與範圍、演進的軌跡,並將中國自秦漢起區分為三個一元體制與兩個多元體制時期,對於各個體制的政經制度、社會環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並評估其財經得失。除了根據具體史實從一般經濟理論觀點予以評論外,還提出了地盤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為衡量得失的標準,對於中國經濟史的研究極有價值。
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之後,葉榮鐘由省立台中圖書館的工作轉入彰化銀行服務,至一九六六年退休。任職期間,葉榮鐘參與「彰化銀行六十年史」的編纂,負責主編。 本書《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收入《彰化銀行六十年史》中由葉榮鐘所執筆之近代台灣金融發展,及戰後初期經濟發展之前八章;延續《彰化銀行六十年史》編年體例,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略述日治時期台灣金融經濟之事蹟,下篇闡述光復後金融狀況之演變,卷末附記「彰化銀行六十年大事記」。書中除了可以一窺當時的金融經濟情況外,更可看見葉榮鐘作為台灣知識菁英的觀點與檢討。
先秦諸子經濟思想述評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緒論,探討了兩個問題:(1)經濟思想在諸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2)研究諸子經濟思想的三條方法論原則。中篇分論,分別對先秦七位思想家的經濟思想作了全面評述,這七位思想家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和實踐家管子,“儒表法裡”人物荀子,道家鼻祖老子,墨家創始人墨子。下篇總論,考究了諸子經濟思想形成的時代性淵源,概括了先秦諸子經濟思想的五大共識,這五大共識是先秦諸子留給後人治理經濟的五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