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終結之後: 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是當代美國哲學家兼藝評家,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是一位強烈主張終結論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其於1984年發表的論文〈藝術終結〉(The End of Art),宣稱藝術歷史告終,或更確切的說,指的是大論述或藝術進化觀的終結。此爭議性命題一出,自然引發諸多熱烈討論。 本書主要架構源自作者於1995年春天,受邀至華盛頓梅倫講座的講稿,除了對先前「藝術終結」的概念作進一步延伸和說明外,作者更以此帶出當代藝術發展的種種現況,剖釋藝術歷史結束和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藝術終結」的概念不可謂不是了解全書的一把鑰匙。丹托的終結乃是對大論述的批判,企圖回歸藝術本質,從哲學角度審視藝術,或許正如丹托所言,整個當代藝壇的發展或許正是藝術哲學化的結果:傳統論述築起的高牆倒下,現代主義奉為圭臬的純粹性消失,藝術活動不再定繪畫於一尊,連帶地美術館的定位都要重新調整,當代藝術世界所展現出來的是前所未見的多元化,不但是題材多元, 使用的媒材也多樣,而且更要和社會脈動或大眾文化結合,反映人類存在的真實面貌。綜觀全書,讀者不難發現丹托念茲在茲的問題即為「何謂藝術?」,尤其在藝術多元的今日,視覺或感官刺激已經不是判斷藝術的唯一條件,勢必更加依賴「思考」,方可決定何謂藝術何謂非藝術?「兩件外觀完全相同的事物,如何判斷一為藝術品另一為非藝術品」,丹托對藝術展開全面的哲學探索,便是受安迪.沃荷的「布瑞洛盒」(The Brillo Box)所啟發,與此觀點相關的子題是單色畫的實質內涵,丹托亦有相當精闢之探討。歷史論述既已遭處決,藝術世界獲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各國或各地藝術家紛紛起而創作「自己的」藝術,當代藝術家所處的年代究竟是金色年代還是灰色年代?這樣的發展動向是悲劇亦或是喜劇?實在無法一言以蔽之,現在藝術家可以任意佔用現存的各種風格,但僅止於討論的層面,一切創作都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的時代,方才算數。
這些作品超有FU 創意.驚艷! Geisai Taiwan村上隆藝祭+新光三越圖文創作展 2009傑作選
讓村上隆、奈良美智都讚嘆!獨家完整收錄,激發你的創意能量!!! 生命的感動.童真的奇想.追夢的熱血 如果,生命的感動、童真的奇想、追夢的熱血,和你久違了,那麼,翻開本書,將再次相遇,並且微笑! 「看他們觀看世界的視角以及對待自己創作的態度,讓我們重新感受曾經擁過的夢想的炙熱溫度,覺得世界有無限可能!」— 北藝大校長朱宗慶,遇見夢想之光。 「感謝有緣見到這些作品,帶給我片刻的歡樂,也提醒了我創作的初衷!」 — 電影導演鄭有傑,呼吸芬芳,再次溫習青春的創意心跳。 本書為Geisai Taiwan藝祭,以及新光三越圖文創作展,2009年優秀作品獨家超值典藏精選,收錄連當代藝術大師村上隆、奈良美智都讚嘆連連,眾所矚目的72歲Geisai金獎阿嬤畫作,與其他參展藝術名家和新銳達人,橫跨繪畫、動畫、攝影、手作、裝置藝術等創作,張張精采,值得細細品味。 同時,書中將由這41位藝術家,親自與你分享他們的創作心情,和作品背後的動人故事,啟發你的視野&創意能量!
新中國 新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錄
二十六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訪問集結檢視浮光掠影背後,中國藝術新浪潮的真實湧動 橫掃近年國際藝術市場的中國藝術熱,將作品動輒上百萬美元的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樹立成中外藝壇莫能忽視的四大金剛,也使得在他們身側左右的中國藝術家,皆以其商業潛力難以測度,而頓時由僻寂角落躍入大眾眼簾。在市場和學界的披沙揀金尚未落定之前,這波席捲全球藝術市場的中國藝術新浪潮中最顯而易見的符號---咧嘴笑的大臉、光頭、經處理的毛澤東時期海報標語和圖像、面具、傳統家庭照等---便大抵構成了今天人們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面貌。然而,中國當代藝術是否就如這些浮光掠影所泛指的種種,別無其他? 《新中國 新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錄》為二十六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訪問集結,其中多篇原來刊載於《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的「藝術家工作室」單元。在四大金剛之外,此本訪問錄亦包含了徐冰、蔡國強、曾梵志、劉野、劉煒、周鐵海、羅中立、何多苓、周春芽、艾未未、俸正杰、王慶松、陳文波、展望、崔岫聞、洪浩、隋建國、楊飛雲、葉永青、谷文達、楊少斌、劉小東等近年來在國際藝術市場或學界鋒頭正健的中國藝術家,使人可從近年如逢巨變的中國社會脈絡中,辨出在浮光掠影背後,夾雜著傳統、新建、淡泊、逐利、鮮豔、素樸的中國藝術新浪潮,其來勢洶洶的湧動。
60個大開眼界的創意搞怪藝術
或許在書店裡能見到適合大多數讀者的藝術類書籍確實不少,但絕大部分都局限在近代以前的具象繪畫和雕刻。而一些談論現代藝術的作品,又離不開大眾都已熟知的西元1950年 ~ 1960年代流行藝術圈。這本書雖然致力於對藝術作品描寫出有爆發力又不失幽默描寫的文章,但作者自認為有資格對上述兩種評論劣行充分表現自己的不滿。透過作品的完成時間可以發現,本書篩選出的60份作品,都是以現今仍然活躍在圈內的藝術家們的作品為主,由他們在西元2000年前後發表過的「剛出爐的作品」所構成。相信讀者也需要擺脫簧巧舌論評論家的干擾,能夠像面對一個平凡的「物品」一樣,冷靜地欣賞藝術作品,而評論家的職責就是為讀者做好嚮導與領路人的角色。本書特色 這是本專業美術書?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這本書不只是專業、還是一看就上手的入門書!! 想了解什麼是現代美術?!打開它就對了!
我是這樣想的蔡國強
在當代華人藝術家中,創作題材與形式如此直接但充滿矛盾與困難,同時又帶給觀者和參與者極大震撼與不安,跨界能量、作品的規模、動員的人力物力如此龐大卻可以清楚地掌握統一的,或許除了「蔡國強」這個名字之外,實難作第二人想。但饒是這樣的國際級藝術家,或所謂的「世界百大創意人物」之一的蔡國強,也是血肉之軀啊(但他卻能以對於偶然機遇的縝密計算、跨越社會與自然界域的視野,以及驚人的「想到就應該要做到的」藝術執念和行動力,讓極具暴力破壞本質的火藥與極纖質柔弱的紙張並存並對話),也有個樸實的出身以及充滿溫情與掛念的親族故事;也曾經備受挫折輕視,缺乏自信……但他是走過來了,關鍵就在於他如何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中,不曾放棄地持續「發現自己」、發現藝術與自己人生的血脈關聯。本書由知名作家楊照、資深媒體人李維菁執筆,生動無任何載道負擔的筆調,除了呈現蔡國強獨立但並不孤單身邊充滿啟蒙者、支持者、追隨者與志趣相投同伴的藝術追尋之路外,同時還原蔡國強既是人子也是人夫、人父的親切形象(他也是他自己員工坦誠相待的老闆),從他「信風水卻不信算命」的自成一格宇宙觀開始,溯憶奶奶、故鄉泉州、求學時代、青春戀曲……從前種種;發現他「以萬變應不變」關注瞬間靈光的當下實踐觀,以及他仍持續不斷向未來開展的,以不可思議狂想與奇觀衝撞各形各色文化符號的深沉幽默感。本書更收錄多幀蔡國強提供的珍藏青少年時代照片,在那憤怒青年的飛揚髮際以及稜曲分明的嘴角勾勒的,或許至今仍難以分明──是反覆不斷喃喃質問「我是這樣想的?」還是持恆篤定的意志跋涉,「我是這樣想的。」藝術家簡介:蔡國強●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藝術家。──The New York Times●蔡國強之名無所不在,英語讀者們,快學會怎麼用中文念「蔡國強」!──《華爾街日報》●全世界最有創意的一百位人物」(2009)──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pany●世界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位人物──ArtReview(英國)●香港佳士得藝術拍賣史上,當代華人作品最高成交金額●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史上參觀人數次高的展覽:2008,蔡國強大型回顧展《我想要相信》蔡國強,1957年生於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1986年底赴日留學,進入國立築波大學綜合藝術研究室。1995年移居紐約並成立蔡工作室至今。曾獲日本文化設計獎與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本尼斯獎(1995)、48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金獅獎(1999)、美國歐柏特藝術獎(2001)、國際藝術評論家協會最佳裝置作品及個展獎(2005)、第七屆廣島獎(2007)、第二十屆福岡亞洲文化獎(2009)等。蔡國強的藝術足跡幾乎遍及所有國際大展以及著名的藝術殿堂,如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和現代美術館、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巴黎的龐畢度當代藝術中心……等,主要火藥草圖及大型裝置作品也為這些美術館永久收藏;除了持續地成功實現多項規模宏大、跨越國界的藝術計劃之外,也常將人類重要的慶典轉化為一種特殊的當代藝術形式,如2008年北京奧運開閉幕式煙火演出等等。蔡國強隨時充滿好奇心,熱切進行跨領域的突破,曾與科學家、服裝設計師、建築師、作曲家、舞蹈家、電影導演等各行各業頂尖人士合作。他的藝術表現涉及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多媒體藝術等當代最為前衛性的藝術範圍,是國際當代藝術領域中最受矚目和最具開拓性的藝術家之一。此外,蔡國強還是個別具創意的策展人,如策劃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首屆中國國家館;更與其他重要國際級藝術家們合作,關注兒童和社會當代藝術教育,在世界各地實現一系列建立當代美術館(MoCA,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的計劃。和台灣人同樣講閩南語、拜媽祖的蔡國強,自認「和台灣的緣很深」。1998年首度來台舉辦《胡思亂想》個展後,又持續以《金飛彈》《廣告城》《不破不立》《九二一的烙印》《風.影》等計畫和作品,與台灣社會及文化藝術界對話。2009年,即將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大型回顧展《蔡國強 泡美術館》,並創作《海峽》等三件新作。
新普普藝術家:凱斯‧哈林
從街頭到藝廊、從塗鴉到前衛、從流行到菁英八○年代新普普藝術家凱斯‧哈林的生涯與作品介紹 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 是藝術界的「旁客」和街頭童黨,他的牆上塗鴉,成為八十年代紐約城市風景,也變為當代文化的一種標誌,而他將塗鴉提升為後現代的前衛,使他被譽為新普普藝術家。 凱斯.哈林二十二歲時離開紐約視覺藝術學校,開始在地下鐵和紐約街頭塗鴉做畫,持續五年,常以紅、黑、綠三色作畫,設計紐約中央公園反核大會海報,參加東尼畫廊年展,與普普大師安迪.沃荷交往合作瑪丹娜新歌廣告,在紐約和東京開設「普普商店」,1985年同時在東尼畫廊、李奧.卡斯杜里畫廊個展,並赴法國波爾多美術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盛大展出,因此聲名鶴起,被視為當代的藝術名星,引起世界的關注。 凱斯.哈林的塗鴉,在街頭上的壁書,有點像克利、有點像電腦繪圖,還有點像密碼圖像的「哈林式作品」,贏得全世界的瞻仰。哈林身上穿著他自己設計的從領口鈕扣到手上的Swatch手錶,在八十年代都出現在市面上成暢銷商品,就連他簽名式的圖案-吠叫的狗、發光的嬰兒,也在世界上流行起來。哈林創造了廣大的觀眾,整個城市變成他的畫布,他的創作是法國文化學者馬柔名言「沒有牆面的美術館」之活的見證。 哈林的繪畫,受到他所成長時代的高科技和電視卡通世界的強烈影響,他的畫也具有中國書法式的書寫特性,粗線條的書寫過程,一氣呵成的自然流露心靈狀態。亦有評論家認為他的地鐵塗鴉或是大型鋼版組合人形雕刻,充滿遠古神秘儀式和未來太空幻想的象徵圖像,具有一種簡明的可識別性,每一圖形都生發出一種不可名狀的能量和訊息,使他的作品充滿心靈的神祕符號與人類命運的暗喻。
玩真的!:13位台灣藝術家的創作與生命
本書作者敘述藝術家在不同階段的創作歷程,及他們風格的形成及蛻變。除藝術作品的賞析外,更聚焦在藝術家如何創造自己的藝術生命、如何面對生命的瓶頸與創作上的冒險。鄭惠美老師訪問近年來傑出的華人藝術家,共有攝影、裝置、書畫、西畫、版畫、雕塑等。希望引領大眾了解藝術創作的可貴,進而親近藝術,增加藝術鑑賞力,營造品味人生。
網路藝術
《網路藝術》這本書,探測著歷史,以及現在進行式裡的網路藝術,範圍廣博而且貫徹。在網路藝術的世界裡,織網的速度,遠超乎今日其他媒體。有鑑於網路媒體機械根莖的天性,它集結了上千萬個真實和虛擬的節點,無數的鏡射網站、網頁及平台。任何照片或是分析正在發生的事實,一但付梓完成之後,這些紀錄瞬間便成了歷史的一頁。因此,像《網路藝術》這樣的書籍必須扮演重要的門道關鍵:一處足以通往線上世界的大門(同時也是你的「第二生命」),只有在這扇門內,才得以完全欣賞和感受到來自電腦螢幕的美學。你需要這樣一本導航書籍帶領你暢遊其中,由鄭月秀撰寫的《網路藝術》正是讓你「不太孤單於虛擬星球」的領航員。
星星藝術家:中國當代藝術的先鋒
隨著中國在21世紀的重新崛起,其經濟力量的快速發展,著實令人刮目相看,而隨之蓬勃、活躍起來的許多行業,也令人嘖嘖稱奇;其中繪畫市場的爆紅,更是讓許多專家跌破眼鏡。尤其近幾年來,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國際繪畫市場上接二連三地屢創佳績,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扣問這一路走來發展的軌跡,勢必將成為美術史上眾人所關心的重要課題。 人們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興趣與日俱增,除了與藝術市場的顯著成長有關,海內外藝評家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評論,也是進一步提升和活躍了這個領域的另一個推手。有關中國20世紀後期藝術的研究,幾乎所有學者們都將1979至1980年間的「星星美展」視為中國當代藝術於文革後期出現的標誌。本書便將「星星畫會」當時展覽活動,以及參展作品置於特定的歷史背景加以研究,並論及星星美展後星星藝術家的個人藝術風格的發展。同時,本書建基於作者對星星藝術家、藝評家、曾經參加過該次運動的其他藝術家,以及參與者的第一手採訪,並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及客觀報導,將焦點對準星星事件的歷史背景與星星藝術品創作的關係上來考量。作者霍少霞為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藝術系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的範圍專注於中國當代藝術。要知道「星星美展」是不尋常的活動,它代表著非官方藝術在20世紀90年代跨出新的一步。其活動和展覽,無形中與住京外籍人士建立了一種新的藝術家與顧客關係,並影響隨後二十年中國當代藝術的進程。本書內容涵蓋:星星美展緣起、重新定義星星美展、星星美展的作品特色、承先啟後的星星,並針對十三位星星藝術家的發展有深入的探索,他們是五位現旅居國外的王克平、馬德升、曲磊磊、李爽、黃銳;七位在中國生活的艾未未、毛栗子、嚴力、尹光中、邵飛、楊益平、薄雲;以及一位於1996年去世的甘少誠。其實,星星藝術家的生活背景一直在不同的方面影響著他們個人的藝術發展。本書提供星星畫會解散以來,首次匯集他們的個人作品,以助展露星星藝術家的原貌。中國當代藝術能達到今日的百花齊放與發光發熱,再回頭看「星星」的這段歷程,格外脈絡清晰與引人感懷,本書當可成為研究中國近代美術史不可忽視的依據。
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新迷思
每一個年代的當代藝術家,都被賦與不同的叛逆形象,他們常是從所叛逆對象的影子崛起,並共同分享了那個影子-藝壇生態的浮光和掠影。叛逆的背影,面向了叛逆的對象,針對叛逆的剪影,也可能剪出非叛逆的形象。 當代藝術家,是個充滿現代迷思的名詞。在藝術產業已變成文化經濟一環的今日,大眾還是很難去認証,藝術家的頭銜是如何產生的。書寫當代藝術家的世界,必將書寫藝術家的身份異化、當代藝術的潮勢,美術館的存在意義,以及世代更換的文化政策和生活品味。藉由對當代藝術家的捉影,此書也捉影了21世紀當代藝壇所面對的年代新議題。
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
本書以藝術社會學作為理論基礎,處理藝術與社會、歷史、文化現象間的相互關係,以此視角看待在地當代藝術的集體面相。研究者徵候式的閱讀臺灣所呈現的藝術文本,從全球在地化,到在地本土化,精闢描繪臺灣當代藝術同化過程的文化圖像,並透過患者與精神分析師在治療過程的關係所比喻的空間中,患者被縮小的狀態,對照且揚抑(aufhenbung)書寫狀態中藝術與藝術理論的關係,一種無窮竟的平行。換言之,這是著眼於縮小的小宇宙版的文化圖像,透過微型的在地藝術品的取材,試圖提供出平行於作品的理論場域以及與這個文化相關的觀察與知會。
蔡國強
九○年代以後,蔡國強的創作進入了高峰期。他的作品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很少有藝術家能與他相比,然而他的主要成就在於他在九○年代藝術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條獨特的思路。這個思路對於深入東西方的對話,對於開拓當代藝術的觀念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發意義。 ——費大為藝術家出版社編輯 謝汝萱撰 蔡國強,以其氣勢輝煌、理念鮮明的大型爆破作品和裝置藝術震動國際藝壇,曾獲得日本文化設計獎、威尼斯雙年展本尼斯獎、國際金獅獎,以及美國歐伯特藝術獎,同時連續獲英國藝術雜誌ArtReview評選列為全球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名人之一,為世紀之交最具國際聲譽與地位的華人藝術家。 本書為蔡國強繼多本英、法、西、義語的出版品後,在華人世界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專書,除囊括其藝術生涯中各個階段的爆破、火藥草圖與裝置作品外,亦包含大量由蔡國強親自撰寫的作品說明,另外還集結了近年來國內外對蔡國強的各種「魔法」、「亂搞」、「神祕」深自著迷的論述文章,對中文讀者而言,本書是瞭解這位擅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火引、異國文化為導火線,而延燒出無數文化對話新場域的藝術家,首部完整的近身紀錄。 《蔡國強》一書由蔡國強的歷年作品記錄與近年有關的論述文章兩部構成。歷年作品網羅了蔡國強自八○年代以來的爆破、火藥草圖與裝置作品,以三部分共約四百張作品圖片追溯藝術家從求學時代至2005年的最新作品呈現。在「爆破作品」部分,除早期一系列〈為外星人做的計畫〉、〈為二十世紀做的計畫〉、〈移動的彩虹〉,來台展出的〈不破不立——引爆台灣省立美術館〉、〈金飛彈〉,以及2005年的〈黑彩虹〉等著名作品外,更包括至12月此書出版前刻甫於美國華盛頓甘迺迪表演中心完成的作品〈龍捲風〉。此外,作品亦附有大量由藝術家本人撰寫的文字說明,簡述各計畫的理念、歷程及與其他作品的關係,使讀者充分理解作品的形成脈絡與整體概念。 若說蔡國強製作大型爆破作品的目的在於「建立人類和宇宙之間的對話」(見本書高名潞〈用神祕創造神祕〉一文),那麼他的「火藥畫」便是人轉而與其想像世界溝通的途徑與表現。在「火藥草圖與油畫作品」中,蔡國強以火藥和油彩再現∕回溯了以往的爆破計畫,同時呈現出未實現計畫的可能樣貌,這種回憶、想像和火藥之間的多重衝撞經驗,從蔡國強的早期火藥畫即見端倪。此部分即囊括近百幅蔡國強自八○年代以來的火藥草圖和印象油畫作品圖版,做為蔡國強爆破作品的另面表現。「裝置作品」則是除爆破作品外,蔡國強開發意符——特別是文化意符——的游動意義的場域。此部分包含了蔡國強引起爭議的〈威尼斯收租院〉,顛覆美術館的實體與概念的〈什麼都是美術館〉系列,激起文化撞擊的〈馬可波羅遺忘的東西〉、〈草船借箭〉、〈你的風水沒問題嗎?〉等共兩百幅作品圖版,顯示出蔡國強如何透過各種因素的「不合時宜」與「混浴」,透過它們的並置與擦撞,擴大也深化了它們原有的文化涵義。另外,由蔡國強擔任策展的「金門碉堡藝術展——十八個個展」與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策劃,在書內也有完整紀錄。 除蔡國強本人親自撰寫的作品說明外,任蔡國強工作室主任多年的馬文、紐約現代美術館策展人莉莉安?同尼(Lilian Tone)、大陸當代藝評學者與策展人高名潞、費大為與東海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倪再沁的論述文章,則提供了近年來海內外對蔡國強作品的研究方向與指標。〈沒有發生過多好,一切好像都是假的〉是馬文和蔡國強在2004年進行的訪談,訪談從當時在麻州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不合時宜」展開,逐漸深入討論蔡國強的藝術創作背景和理念;莉莉安?同尼的〈一年幻化成十五秒〉透過對2002年〈移動的彩虹〉的實施過程的描述,肯定了蔡國強以焰火作為藝術表達語言的積極涵義,也為緊接於文後的爆破作品鋪設了理論詮釋的基石;在〈用神祕創造神祕〉中,高名潞則為蔡國強的「火墨」與中國的傳統「水墨」進行比較,指出火藥超出人類理智所限的特性,適足以為蔡國強的火藥畫開闢出更宏觀的視角;而費大為的〈業餘的亂搞——關於蔡國強的作品〉、倪再沁的〈江湖論藝——蔡國強的魔法術〉,也為蔡國強的天馬行空裡所蘊含的對話性與自由提出了辯護。 本書書末另附有蔡國強的作品年表、出版年表和其作品於世界各地的主要收藏地列表,使讀者對這位從福建泉州至美國紐約、從一九八○年代至二十一世紀的藝術家,和他跨越時空、愈見深廣的藝術歷程,擁有周全而詳盡的認識。
數位藝術概論
數位藝術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950年代初期。嚴格說起來,這個已達知命之年的藝術型態,比歐普藝術(OP Art)、極簡主義(Minimalism)、照相寫實主義(Photo Realism)等等藝術流派還資深,也比錄影藝術(Video Art)、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地景藝術(Earth Art)等等藝術型態更老牌。然而,不僅人們對它的瞭解,至今仍然處於懵懂的階段,更有趣的是,數位藝術本身似乎也一直存在於一個帶有無限可能性的萌芽狀態。像嬰兒一般,充滿了未知與不定,好像成長與轉變,就是它與生俱來的權利。這種特性,增加了在藝術創作方面的潛能,卻在論述以及資料整理方面,讓數位藝術比其他藝術型態遭遇更多的困難。 本書作者葉謹睿,近十多年來從創作、教育、評論以及策展的各個角度,去接觸和研究數位藝術,完成了這本兼顧「科技」以及「藝術」兩大領域的著作。在本書中,作者根據數位科技發展的時間表,循序漸進地介紹美學演進、科技發展、創作典型以及數位藝術環境的成長,讓讀者能夠直接印證數位藝術在技術、概念、環境及創作方式上的轉變。除了對於中外數位藝術家及作品的簡介之外,更附有數位藝術年表以及專有名詞和人名的中英對照表,是一本了解和認識數位藝術的最佳指南。
流浪在前衛的國度
如果看到一件由上千隻昆蟲殘殼編織而成的主教衣服,途經一條地上有鳥糞、頭上有許多似真似假鴿子的走廊,進入一個類似溫室的透明壓克力屋,分不清是夢境還是天堂……不要感到驚訝,這只是旅程的起點而已。也不需要擔心,因為旅程中有一位當代藝術家當你的導遊;當你對於出現在眼前、過於驚世駭俗的作品,手足無措、不知該做何反應時,藝術家導遊會為你娓娓道來這件作品的來龍去脈、創作者之所以如此表現的概念及創意來源。你會突然發現,原來一頭霧水的作品其實挺幽默有趣,有些反映某種意識和傳達某種主張的作品,即使只是透過照片,仍令人深深震懾。也許你會第一次發現,藝術離自己的生活,其實很近。更重要的是,這趟旅程並非如同一般的旅行走馬看花,親自參展的藝術家要帶你一起上路,深入這些作品的幕前幕後,一同體驗當代藝術家的生活與心境。在威尼斯參加雙年展,到舊金山參與藝術家駐村計劃,逛遍倫敦重要美術館,到橫濱參加國際當代藝術三年展,在中國當年長征之路上進行「乾坤大挪移」創作……這是一個奇妙又叛逆的國度,一趟令人大開眼界的當代藝術之旅。無論讀了多少美術史或藝術理論,都比不上觀賞一件比一件令人驚歎的作品來得直接。不用解釋什麼,傑出的作品本身便能令人震懾。這是藝術之為藝術的魅力,也是藝術家無言的力量。
邊緣戰鬥的回歸
二○○一年冬天,當時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的幾位學生──呂浩元、葉育男、何實、張為凱、林羿束、吳季璁等,共同創立了「赫島社」。近五年 來,他們藉「頒獎」之名,先後完成了「二○○一南北新人獎」、「台北雙年獎」、「台灣新藝獎──二○○四年度最佳策展評選」、「台灣獎」,這四件企圖對藝 術既有的價值標準和知識權力,進行反思的觀念計畫。以模擬其欲「批判的對象」,在貼身肉搏中找尋一條幽微的出路,藉著另類的評審以及論述,衝擊主流核心, 反轉主客關係,並建立獨立自主的藝術詮釋權。天下沒有絕對公平、周全的事情,只要有評選機制,評審的組成結構,就決定了獎的脈絡與背後的意識形態。 赫島社的少年先鋒,從南北新人獎時期在校園內正面挑戰師長威信,引發劍拔弩張之對立,並勇於回擊眾怒的「熱血激情」;到台北雙年獎,由跨界視野觀看當代藝術,針 貶「前衛」被無限上綱成絕對神聖的荒謬虛妄,且積極與媒體合作搶佔版面散播反主流言論的「穩斂果敢」;再到台灣新藝獎,面對策展人現象的擴張氾濫,首先反 轉創作者被支配的角色,繼而大膽點出全球化浪潮下台灣當代策展已漸淪為歐美買辦的悲哀,並透過評審們強調文化主體的論述文字,顯現赫島社特有頑抗式的「反 省自持」;最後的台灣獎,首度將游擊的戰線拉到第一世界強權的藝術場域──威尼斯雙年展,由邊緣向中心發聲,主動評判國際主流藝術並以此建立台灣自主的文 化詮釋權,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評審在威尼斯的撞擊、論辯、磨合,雖然難以引起國際廣泛的關注,但自信的姿態卻隱然存在,沒有逢迎示好,而是若即若離的「參 與旁觀」。赫島社一路走來看似顛倒古怪,刻意以小搏大「扮豬吃老虎」的頒獎行為,雖然招致的謾罵、攻擊眾多,而支持者異常稀少,但不論你喜歡與否,他們都 已無疑的提供了一種「同中之異」的思考態度。 & 這本書收入了赫島社四次頒獎計畫的大部分重要論述,其中除了赫島成員撰寫的理念介紹、相關 評論與回應,還不乏諸多名家精采之作。過去散落四處的文章以及台灣獎尚未發表的新稿,在這本專輯中一起亮相,能夠耐心讀完如此龐大文字分量的讀者朋友,相 信會品嚐到新鮮的芬芳與陳舊的餘韻混合而成的奇特滋味。 & 以邊陲之姿直搗中心,赫島社的台灣獎不僅是個以小搏大的例子,更在於它回歸到當代藝術的原點──邊緣戰鬥,而這戰鬥又非以慣用的論述形貌來出現,行動、作品讓它不致再次掉入弔詭的處境中。──林谷芳(民族音樂學者、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 & 婦女跟小孩是最有力氣的東西,會讓國家社會的大環境變得更好,這次台灣獎的活動,不正就是一群小孩帶領一群婦女走出封閉的小圈圈去成就藝術嗎?這是一種 很真實、很奇怪、很少見的氣氛,那天我很感動,幾度都想掉眼淚。希望台灣獎還有下一屆,辛苦了!──蔡明亮(電影導演) & 環顧台灣當前的國際政治、文化環境,這項行動可以比美中世紀那支亟欲光復聖城的歐洲十字軍,光是這樣的抱負就令政府文化部門或駐外單位汗顏了。──邱坤良(戲劇學者、台北藝術大學校長) & 台灣獎前進威尼斯以後,圈外人大都認同,圈內人大都反彈,這應該是很正常的,因為台灣獎已經對視覺藝術國際化的舊思維帶來了衝擊。──林惺嶽(畫家、美術史學者)
電腦藝術
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一些藝術活動裡,大多是隨著社會的形態,生活環境的背景等等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產業革命的社會形態巨變之下,從十九世紀以後開始有了蓬勃而劇烈的變化。其中人類所歷經的第一次與第二次的世界大戰,這是人類史上空前未有的國際性戰爭,它最重要的是意味著這種國際性戰爭所帶來的高度科技。除了表面可見的武器設置之外,同時非常迅速的把工業社會帶到今日的情報社會形態。僅以百年不到的時間,人類登陸了月球,這絕對不是件小事。我們比較從漫長的業社會演繹到工業的進化,這不僅是意味著人類智慧的大集成,而且是顯示著人類邁進了一個新次元的資訊空間。 同時,藝術也隨著社會的生活形態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在眾藝的活動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所謂的電腦藝術。電腦藝術是隨著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腦產物而誕生的,本來它是用來計算彈道的跡離和傳達情報的工具。但是由於藝術家們的巧思妙想,竟然應用朧腦來繪畫。終於在1960年左右首次在美國有了實驗性的露面。萌芽時期如同幼稚園的童畫一般,從點.線.面的黑白畫開始起步一直到70年代才接近成熟。而且因為彩色螢幕的開發,才伸展到完全彩色的立體畫,以及富有空間感的表現。之後,從80年代開始才全面普遍化。現在它的領域已經不只是局限於視覺上的藝術性表現而已,它更茁長於商業,產業,資訊社會裡的各個設計的領域之中,它的既存事實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
中國前衛藝術
《中國前衛藝術》通過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美術、詩歌、電影、戲劇、小說、音樂、建築、攝影等等這些最能見出文化情緒和前衛意識的文化領域,展示出當代中國思想、文化氛圍的變化過程和發展的歷史趨向。 本書收集了十九篇專題文章和近三百幅 精選的作品插圖,為了更為真實地反映 出這多姿多采的面貌,其中一百六十頁全部影色印刷,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 一片片視野中,我們得以歷史性地回顧了當代中國風潮迭起的現代藝術的發展:從一九七九年北京星星畫展到一九八九年中國現代藝術展,再到目前的後八九美術;從一九八五年尋根小說到九十年代先鋒小說,一如既往,當然還包括第五代電影崛起及其後在經濟改革夾縫中重新出發的努力,中國搖滾的誕生和震撼力,朦朧詩到校園詩歌的蛻變。
紐約美麗的事物正在發生
一個城市的個性和氣氛,和妝點她的公共藝術有關,城市中的人對這些藝術表現的看法和態度,也是形塑城市魅力的重要因素。本書作者以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眼光,將她對紐約的觀察以舒緩的文字娓娓道來;藝術大師的傑作、街頭藝人的表演、人孔蓋上的巧思、公園中的奇境,在她眼中,都有獨特的美。每篇文章從一個與藝術有關的主題出發,作者詳述藝術創作形成的氛圍,置身其中的感受,作品與週遭居民的互動,再進而帶入創作者介紹和相關創作背景。最後並附上作品的製造素材、創作年份等基本資料,以及所在位置、交通路線等參考。本書與其說是一本介紹紐約的書,不如說是分享一種觀看和欣賞一座城市的態度。它是安靜的、優雅的細訴,關於城市一個個尋常又奇特的角落,無聲地、精彩地,和讀者分享已發生過的和即將上演的故事。
現代藝術
20世紀初大規模藝術流派的產生主要集中在歐洲,特別是法國這個相對繁榮的債權國。在1905年的秋季沙龍展上,野獸派畫家的作品成為一大「醜聞」,但他們卻打破了學院派的藝術陳規,一場與幾個世紀以來形成的傳統秩序決裂的美學革命正在醞釀產生。攝影、電影、電視等工業藝術的出現,排擠了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學院派人體寫生),同時還引發了「藝術臣服於科學」、「藝術可與科學相提並論?」的辯論。但這也造成了藝術領域的向外擴展:畫家們從事於詩歌、雕塑、戲劇,甚至建築的創作,形成了所謂的『設計性建築』。儘管就歷史紀年而言﹐保羅‧塞尚屬於19世紀,但他卻是20世紀美學革命的源頭之一,特別是其肖像畫、靜物畫和風景畫。他處理繪畫就如同處理語言、代數一般,把它當做是一個產生新世界觀的實驗領域,這與傳統的觀點相反﹐而與以後愛因斯坦確立的全新觀念相近。1905年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對時空的感知,而尼采哲學、柏格森直覺論和精神分析的相繼出現,則開拓了人類意識的新視界,也與當時的藝術演變息息相關。
當代藝術
20世紀下半葉的藝術是多樣性的,藝術家將自己的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存,與生活本身的衝突結合。於是藝術變得越來越社會化、文學化、制度化、經濟化,而且越來越特殊化,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傳播的得多且快。 一些批判者想讓藝術回歸原先傳統的定位上,但它依然不斷地衝擊事物的秩序,並改變著世界大舞台。因此,藝術帶來更多的悖論趣味,在矛盾性中遊戲,越來越不按牌理出牌,以它的豐富性打破了美學範疇間的界限,破除了文化的種種高低貴賤之分。 今天,到處都是藝術,從傳統上屬於美術的建築、繪畫、雕塑與版畫之外,更加上了攝影、電影、設計到新媒材的探索,藝術不再是崇高的藝術,不再具有權威性的準則,甚至還有所謂的「反藝術」,不斷增加對人的掌握,也真正回應了人的複雜性。 這本書將邀請讀者大膽地進入當代藝術的叢林,在那裡,一切都還有待發現,無論是隱密、張揚地呈現情感;或夢幻、機智的遊戲,希望讀者能再擁有一些基本之事後,敢於接近藝術,在其樂無窮的旅行中,共同揭示現在、形成記憶、創造未來。
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
秉持「當代人寫當代史」的職志,由謝東山主編、五位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學生共同執筆的《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一書,近日由藝術家出版社發行出版。 本書以一九八○至二○○○年為時間脈絡,分七個章節介紹(一)地景藝術、光與空間藝術、身體藝術、行為藝術;(二)新達達、貧窮藝術、裝置藝術;(三) 新表現主義、塗鴉、新意象藝術;(四)寫實主義、後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五)解構藝術;(六)原住民藝術;(七)女性主義藝術等,共七大類型、十六項 小類別、二百餘位台灣藝術家的創作風貌。每一章節先以該類型的歐美當代藝術做參照,之後鎖定同質性的台灣藝術家進行觀照。以歷史文獻與檔案做骨架,藝術工 作者的自我陳述做精髓的書寫方式,使本書的詮釋兼具主、客觀性。而在作品圖版方面,超過兩百張的圖片,五位作者亦花了不少時間搜尋、整理,以呈現藝術家最 具代表性的作品。 此外,因應「全球化」的趨勢,台灣藝術自是不能缺席於國際藝術交流之中。本書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編排,不僅是台灣藝術與國際藝術接軌的具體展現,亦是祈使本書可以做為國外藝術界認識台灣當代藝術的指南。 繼《台灣當代藝術家評論》之後,這群台灣當代藝評界的未來之秀以捨我其誰的態度,再接再厲撰寫了這本《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對台灣當代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的發展皆具有墊腳石的作用。
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精)
在我們當代,藝術家早已成了明星。創造性人格往往令人心醉,二十世紀的藝術家們總是迭有新意,無論是詭奇的或是素淨的、坦率的或是隱寂的,從不曾這般炫麗奪目。 選錄於此的,是某些我們時代中最強烈、最悲愴、最光彩耀目、最奇魅的生命故事。以生動活潑的傳略展現出一百位形塑二十世紀視野的藝術家。以重要的作品、自畫像、 照片以及層面豐富精到的導讀,引入每一座巍峨的殿堂。 當代藝術的先驅們,從畢卡索與杜象到路易斯‧布爾喬亞及尚–米榭‧巴斯奇亞,清楚地根據風格與年代而歸類。愛德華‧路希–史密斯生動地喚起這些偉大人格的生命,權威而有氣韻地引導讀者穿梭在這座飽含不同風格與運動的迷宮。 見聞廣博、輕鬆有趣且精彩動人地流洩著種種奇聞軼事以及衡平的歷史判斷,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對二十世紀藝術及藝術家有興趣的人的精彩合集。 全書共273幅圖例、101幀彩圖
班傑明
班傑明 班傑明給人的印象總是如此的神祕莫測,多少人想要一探其思想的究竟皆未能成功;儘管如此,本書作者秉於學術的熱情與執著,仍大膽地從事這一學術歷險,從「寓言式批評理論」、「藝術生產理論」、「機械複製理論」、「反諷的烏托邦理論」四個面向來分析並總結其學術生涯學發展的各個階段,為任何想要瞭解班傑明,但又苦於其著作艱澀的讀者,提供了最佳的指引。 作者簡介 陳學明 上海市崇明縣人,一九四七年三月生。一九七三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現為該校哲學系教授。發表論文一五○餘篇,出版譯著十五部。 著作/《班傑明》、《新左派》、《性革命》、《文化工業》、《西方馬克思主義論》、《現代資本主義的命運》、《二十世紀的思想庫──馬庫色的六本書》、《佛洛依德的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流派》、《哈伯瑪斯的「晚期資本主義」論述評》
拉丁美洲現代藝術
二十世紀的拉丁美洲藝術在八○年代以前,一直就被歐美藝評家所低估,甚至於還遭人抹黑,稱她是源自歐美主流現代主義的模仿品,而將之視為雜種加以摒棄。然而如今時過境遷,大家開始瞭解到,正因為這樣混血雜交結果,才造就了拉丁美洲藝術傲人的活力與創造力。 拉丁美堂二十幾個國家,由於文化、傳統與語言的不同,再加上地形的分割,使人很難把他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為此,本書作者在撰寫之前,蒐集了多方面相關的英西法葡文獻與圖片,將之彙整歸納,並深入探討,以完整的形式呈現給讀者。 在本書中,包含了拉丁美洲藝術的代表人物介紹及其藝術活動發展的深入剖析;詳盡的敘述,再加上精彩的圖片百餘幅,讓讀者一饗風格獨特,感官意識強烈的拉丁美洲現代藝術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