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
科技與藝術的無界融合,關於「感知」的審美新變革!以科學技術為引的譜系建構,探索數學、物理、生命科學與數位時代藝術形態演變與審美創新的完整圖景▎ 藝術與科技交融的新時代 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藝術的表現方式、規則與審美價值觀,推動著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與互動創新。本書從交叉學科與藝術形態學的視角出發,系統探討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科學(涵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等)等領域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本書旨在描繪出一幅完整的知識圖譜,展示科技與藝術互動交融的豐富脈絡,並引導未來融合形態的創新與發展。▎科技藝術的多樣形態探索 本書分章細緻探討各類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第一章介紹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基本理論,包括科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及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脈絡。第二至第四章,分別從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藝術出發,深入分析從透視法、碎形藝術、拓撲結構,到微觀晶體、氣象藝術、生物資訊與基因藝術等豐富領域的創新成果。每一章節都兼具理論深度與典型案例,全面展現科技推動藝術變革、拓展藝術邊界的多元樣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與人機互動的創新舞臺 隨著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技術的進步,藝術創作模式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第五章至第七章,聚焦於人工智慧藝術、人工生命藝術、沉浸式體驗、虛擬實境藝術及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藝術。從AI詩歌創作、生成對抗網路繪畫,到VR電影、混合實境敘事設計,以及GPS藝術、RFID藝術等領域的探索,本書展現了科技如何重新定義藝術體驗,使觀眾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共創者,拓寬了藝術審美與感知的疆界。▎知識建構與未來展望 本書不僅是對科技藝術現象的爬梳與總結,也是一次有建設性的理論探索。透過藝術形態學譜系建構,作者試圖理清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內在邏輯,並提出多元融合發展的可能方向。從去中心化、多樣化的科技藝術形式,到跨學科、跨媒介的創作思維,本書為藝術與科技的互動創新提供了清晰而具前瞻性的藍圖。無論是藝術與科技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從業者,還是對STEAM教育有興趣的讀者,本書都能提供豐富的理論參考與創作啟發。【本書特色】:本書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領域,結合理論分析與典型作品案例,構建出完整的科技藝術知識圖譜。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相關科系教材,也適合藝術與科技領域研究者、創作者及STEAM教育推廣者。書中視野開闊,對未來藝術創新提供了前瞻性啟發。
當代藝術關鍵詞100(三版)
★ 全方位解讀 ★一本看懂當代藝術的「保證不迷路指南」! 100 個關鍵詞,快速掌握當代藝術流派與思想潮流 100 個關鍵詞,輕鬆踏上欣賞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捷徑 100 個關鍵詞,簡單有趣一讀就懂,專有名詞不再生僻晦澀 100 個關鍵詞,家具.建築.攝影.表演,發掘當代藝術無所不在 100 個關鍵詞,看見杜象、畢卡索、安迪.沃荷等大師的創作背景與原點 王俊傑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胡永芬 獨立策展人姚瑞中 藝術家 袁廣鳴 媒體藝術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黃才郎 前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專業推薦◆當代藝術座標縱軸(藝術流派)+ 橫軸(思想概念)= 100個關鍵詞,全面解讀當代藝術!▍50個藝術流派:依年代順序,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慕夏的新藝術與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到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森山大道的當代攝影─每個關鍵詞分成三部分─►概要:該流派名稱由來、發展時期、盛行地區、代表性藝術家與作品等►詳細說明:該項藝術運動之興起、鼎盛時期,以及衰微的歷史經過►進展:與其他藝術運動的關係▍50個思想概念:從時代背景或主要思潮切入,了解「意識形態」、「御宅族」、「白立方空間」等名詞的起源、定義,以及它們在當代藝術中扮演的角色─每個關鍵詞分成三部分─►概要:概念的基本定義►詳細說明:圍繞著概念的其他相關知識►進展:概念的其他用法 許多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作品,總是讓人摸不著頭緒:杜象簽名在便器上,為什麼是藝術觀念上的革新?村上隆製作的人形公仔、赫斯特將鯊魚泡在福馬林中,為什麼是藝術作品?看了也未必懂在畫什麼的抽象畫、以文字或聲音作為創作概念的藝術形式,都被稱為當代藝術,但為何與我們所理解的「藝術」定義相去甚遠? 當代藝術近年來蔚為風潮,但總免不了被認為艱澀難懂,門檻甚高。理解當代藝術的難處,主要原因在於無法條理清楚地歸納出作品相關的遊戲規則,從「綜合主義」、「新印象派」、「野獸主義」到「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隨著創作媒材多樣化,藝術有了更多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本書專為這些不知如何入門的人所設計,簡潔整理出理解當代藝術能派上用場的一百個關鍵詞,讓各位在前往參觀展覽時,當作隨身說明手冊。或是在閱讀雜誌藝術報導時,做為延伸學習之用。對當代藝術有興趣的讀者,若能活用本書,美好的藝術就會成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普普藝術,有故事【經典珍藏版】:100個有梗怪咖&酷藝術,為什麼讀廣告、學設計、玩時尚、做藝術,一定
為什麼讀廣告、學設計、 玩時尚、做藝術,一定要認識它? & 不只Andy Warhol,普普怪咖如雲 20世紀最吸睛、最多人知道的藝術運動 現代藝術第一課 讀過這本,就像看過一場精心策劃的超級大展 拼貼|拍立得|二創|塗鴉|獨立音樂|龐克|變裝 因他們發揚光大 & 第一本同時教會你── 賞析必看名作|背後軼事&時代影響|認識今天仍愛玩的頂尖創意 漫威|電視|可口可樂|廣告|時尚|電影|香菸|汽車|迪士尼 都是藝術 普普藝術=流行文化史 100個當代創意的經典傳奇,送到你眼前 & ▌你不知道的普普藝術家故事 ▸杜象在七○年代起便熱衷用拍立得大玩變裝性別遊戲。他的最後一件力作揭露偷窺快感,甚至預現六○年代廣為流行的色情作品,他毫無疑議是指引普普藝術的「真正燈塔」。 & ▸李奇登斯坦七歲大的兒子指著迪士尼漫畫,故意激爸爸:「我打賭你一定畫不了那麼好!」接受兒子戰帖的李奇登斯坦,把唐老鴨化身為普普藝術的理想題材。 & ▸紐約普普藝術的超級經紀人,格爾扎勒用B級片形容普普藝術的起源:「就像一部科幻片裡,彼此不認識的普普藝術家來自城市各個角落,從爛泥巴裡冒出,搖搖晃晃地往前走。」 & ▸勞森伯格和瓊斯不只是成功的事業夥伴,他們為Tiffany做出廣受好評的櫥窗設計,兩人也是親密伴侶,但當年同性戀情(沃荷也不例外)足以讓他們坐牢,因此勞森伯格和瓊斯隱瞞了六年的戀愛關係。 & ▸當1964年的《生活》雜誌做了李奇登斯坦的國際專刊,封面斗大的問句寫道:「他是美國最糟糕的藝術家嗎?」比推銷員還更推銷員的李奇登斯坦,愛死了這句台詞。 & ▸藝術家歐登柏格1961年自租、自宣傳、自賣,開店賣藝術品。商品都是他在店鋪後方的工作室裡完成的,一賣出就補上新貨,訂價十分親民,價格在20到500美元之間。 & ▌普普藝術,別只知道安迪.沃荷 關於普普藝術,你了解多少?有多少今天玩的二創,其實來自他們?有多少看似荒誕的言論,卻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有多少軼事icon,仍是每一代音樂界、設計圈和藝術界喜好者的必備常識?你看得懂普普藝術嗎?賈斯培的美國國旗有何諷刺?李奇登斯坦只是單純複製漫畫?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版畫,原來藏了深刻暗喻? & 普普藝術玩世不恭,從1950年代在倫敦出現,熱潮持續至今,從視覺文化、街頭藝術到時尚,從出版、廣告到電影。普普藝術家是第一群完全融入廣告語言的藝術家,熱愛消費文化,普普藝術家發明了一套藝術新定義,把經手的東西都變成搶手形象,從濃湯罐頭到漫畫不一而足。他們宣稱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任何東西都能成為藝術。《普普藝術,有故事》由泰德現代館、MoMA和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的藝術文化講師撰寫,說了100個有梗的關鍵故事經典傳奇,推崇他們創造力的多樣性──包括從倫敦到洛杉磯,從布雷克到對巴斯奇亞的戀物崇拜,更少不了沃荷的工廠。 & ▌越嘲諷,流行文化越愛他們 早在1956年4月,美國的諷剌雜誌《瘋狂》就惡搞了萬寶路香菸在1954年以粗獷的牛仔風格重新打造出極為轟動的品牌形象。萬寶路是數以百萬計抽菸者的愛菸,香菸跟它獨樹一格的品牌塑造方式,毫無例外地被吸納為普普藝術的代表意象。例如普普藝術家湯姆.衛塞爾曼在六○年代後期創作的一系列《嘴唇》畫,後來發展為《吸煙者》系列。這些畫中微開的雙唇叼著香菸,嘴唇塗著鮮紅口紅──直指性聯想。正如廣告界所通曉的事實,有性,就好賣。 & 幾位普普藝術家被德國車廠BMW收攬為獨家「藝術車」系列的彩繪設計師。羅伊.李奇登斯坦最早受邀。大衛.霍克尼在1995年的設計,看起來像是混合特立獨行的立體主義畫家費爾南.雷捷(Fernand Léger)的抽象畫和他自己較具象、也較可親的約克郡風景。普普藝術在還沒被藝評家正式界定之前,就已經以商業藝術的形式存在了。即使到了八○年代,沃荷仍然聲稱:「我仍然是一個商業藝術家。我一直都是商業藝術家。」 & ▌還有什麼比拍立得更普普 遠在iPhone發明之前,安迪.沃荷就知道如何捕捉酷炫。1958年他買了第一台拍立得相機,也很快就以拍攝當時的文化要角,體壇人物、上流社會人物而馳名。很難說出從六○年代末、七○和八○年代有哪個名人沒被沃荷拍過的。他的拍立得快照充分捕捉了現代名流的魅力。沃荷的普普相機也許想變成,如他本人曾說過的名言:「我想變成一台機器。」被拍者的臉被閃光燈的強光照得慘白,但是在他們眼中、沃荷,這位普普「首席偷窺狂」真正補捉到的──是成名的力量和脆弱性。 & 拍立得相機於1948年在市場推出,它用合理的價錢,在一分鐘之內即完成照片拍攝和沖洗。即刻擁有,還有什麼比拍立得影像更普普?很快,拍立得就成為沃荷的代名詞。他拍攝的名人情侶包括米克.傑格及約翰.藍儂夫婦;作家和藝術家有威廉.柏洛茲(William S. Burroughs),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和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歌手有黛比哈利,戴安娜羅斯,服裝設計師聖羅蘭、凡賽斯,當然也少不了法拉佛西,葛莉絲瓊斯,阿諾史瓦辛格,拳王阿里,和瓊考林斯。此外還有一些不像沃荷會拍的對象但卻出現的,包括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和伊朗最後一位皇后法拉.黛巴.巴勒維。 & ▌普普之王 or 之神? 1957年,正處於個人生涯和藝術轉型的關口、29歲的商業插畫家安德魯.沃荷拉(Andrew Warhola)──不久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安迪.沃荷──做了鼻樑矯正術,治療鼻子上的皮膚傷,雖然這項決定毫無疑問是出於讓自己的臉部線條更漂亮的渴望。沃荷拉從來就不喜歡他的鼻子,他在1940年代晚期的學生畫作《挖鼻孔的人》,已充分暗示鼻子的大小和形狀帶給他的焦慮。就像夢露看到自己不喜歡的照片會把臉塗掉,沃荷更絕,甚至還修改護照上照片,用一枝鋼筆把鼻子收窄,降低髮線。從藝術上來講,沃荷一直著迷於美麗與痛苦、以及變形間的牽連。1960至1962年間,他從《國家詢問報》上刊登的鼻子整型廣告獲得靈感,創作了一系列名為《之前與之後》的圖像。沃荷當時被同事喚作「邋遢安迪」(Raggedy Andy),對自己的鼻子整型成果不滿意,很快便開始有意識塑造自己的公眾人物經典形象,這個形象跟黑框眼鏡,白金色假髮,和寬鬆的衣服密切相連,再加上故作姿態的防衛式言詞、單音節的說話音調。 & 沃荷故作挑釁地宣稱:「我愛好萊塢……每個人都被雕塑過。我想成為被雕塑的人。」沃荷作為美國神話代表人物──從一個勉強稱得上的「正常」人,變為極度突出──他本身就是一個觀察者,躲在一張面具之後,這張面具成了他最偉大的創作,很快,也變成了普普藝術的同義詞。 & ▌三大巨星聯手,締造超級能見度 紐約馳名百貨公司「邦維.泰勒」曾在三○年代請來馬格利特和達利等藝術家的作品來裝飾櫥窗。1951年,百貨顧用了兩位新人設計師來負責櫥窗:23歲的插畫家安迪.沃荷和26歲的美術系學生羅伯特.勞森伯格。三年後,從韓戰退役的軍人賈斯培.瓊斯加入他們的櫥窗團隊,沒過多久,瓊斯就變成勞森伯格的浪漫情人。 & 勞森伯格和瓊斯成為成功的商業合作夥伴,為Tiffany Co.等公司做出新穎且廣受好評的櫥窗設計。他們創立客製化的廣告佈展公司。沃荷沒有傳統的英俊,見光死的生活方式也讓他陷入焦慮,加上對自己身體的不自在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他用刻薄言論挖苦別人好自我防衛。不過沃荷顯然很尊重勞森伯格,他在1962年創作的一系列傳記式絹印肖像畫,把勞森伯格題名為《現在讓我們讚揚名人》。在三人共事的十年間,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聯手合作,締造了非凡的成就。 & ▌文化輸出,賣一個美國夢 「美國夢」由歷史學家詹姆斯.特魯斯洛.亞當斯在大蕭條時期創造的,意圖傳達一種理想的願景,即「每個人都應該過更美好,更富足,更圓滿的生活」。普普藝術,正是這種想法的一種親民的、大眾市場的表達方式。1940和1950年代反覆出現的消費主題──獨棟的社區住宅、大型廣告牌、加工食品、「白色家電」(電冰箱、洗衣機、烤箱等),以及新美國夢最嚮往的汽車──都是普普藝術的核心意象。安迪.沃荷等藝術家把這種標準化的大量生產視為正面的發展。對他來說,甚至喝可口可樂──從好萊塢明星和工廠工人都喜歡──是一種儀式性的國民「權利」,一種日常體驗的平等,有史以來獨一無二的成就。他宣稱:「只要一想到普普,你就不會再用同一套眼光來看美國了。」 & ▌看普普藝術家漢彌爾頓,如何點評普普藝術: 熱門(為大眾所設計)Popular (designed for a mass audience),& 瞬間(短期解決方案)Transient (short term solution), 可有可無(容易被遺忘)Expendable (easily forgotten),& 低成本 Low cost,& 大量生產 Mass produced,& 年輕(針對年輕人的)Young (aimed at youth),& 機智 Witty,& 性感 Sexy,& 有花招的 Gimmicky,& 魅惑人心的 Glamorous,& 能賺大錢的 Big business &
評藝現象:台灣當代藝術側寫2010-2020
《評藝現象──台灣當代藝術側寫》選錄莊偉慈於《藝術家》雜誌所撰寫的專欄內容,分為兩個區塊,「現象觀察」單元共有六篇文章,從策展制度普及、獨立藝術空間的生產與實踐、當代繪畫觀察、聲音藝術觀察、現場藝術概況、雙年展現象等,梳理過去十年中觀察到的潮流演變;「創作評論」區分為「歷史、敘事及其影像」、「觀念、操演與其政治性」、「被分配的感性經驗」和「圖象力場」四個子題,記錄台灣二十六位當代藝術家的藝術生涯及創作理念。 & 本書從作者身為採訪編輯、藝評與策展人的角度為起點,彙整她所做的第一手觀察紀錄與分析,為2010到2020年間紛雜而多元的藝術生態,捕捉具體可尋的時代特性與脈絡。 & 本書特色 & 《評藝現象——台灣當代藝術側寫2010-2020》一書是作者對21世紀台灣當代藝術觀察、記錄、評論的總集成。 &
閩臺民間美術
本書以福建地區(尤其是泉州、漳州、廈門等地)與海峽對岸的臺灣漢族居住區作為重點考察的地域範圍。福建和臺灣,由於地理環境、生活習俗、民間信仰、血緣宗親等因素而形成穩定的文化一體關係。本書即在此特定區域內對民間美術的發生與發展進行綜合考察,按民間美術分類的方法展開比較研究。首先,對民間美術的題材內容、施作技藝、工匠身分、材質選用等進行逐一比對、分析;其次,通過對區域性民間:美術的田野調查,結合史料、文獻記載的佐證,研究民間美術傳承人的傳承譜系、傳承人口訣和技藝特點,並採集民間美術的行會行例習俗的範例,探討福建與臺灣地區民間美術生產的運作機制與模式;力求以宏觀的視野考量民間美術的整體脈絡,探其源流,同時又從微觀的視角對鮮活的個案加以剖析,求其精髓。
如果島嶼會作夢
《如果島嶼會作夢》結合近代創傷研究中對夢的觀察解析及馬祖當地的祈夢傳統,大膽提出假說:藝術家是否能扮演代夢者,採集失落的夢境同時,也召喚關於未來的想像?本計畫以當代視覺藝術、聲音採集、舞踏表演及文字攝影工作坊等多重形式,挖掘潛伏的記憶與情感,投影疊合居民對於當下及未來的思考,也為馬祖建構出屬於地方的時空檔案。 & When Islands Dream extends analysis of dreams in recent trauma studies to the Dreaming Ceremony in Matsu, and boldly asks: can artists play the role of “dreamers”, collecting lost dreams while also evoking imaginations about the future? This project incorporates sound collection, dance performances, video installation and photo-cartography workshops to uncover latent memories and emotions, projecting and overlaying residents' thoughts o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and constructing a local spatial and temporal archive for Matsu.
普普藝術,有故事:100個有梗怪咖&酷藝術,為什麼讀廣告、學設計、玩時尚、做藝術,一定要認識它?
為什麼讀廣告、學設計、 玩時尚、做藝術,一定要認識它? & 不只Andy Warhol,普普怪咖如雲 20世紀最吸睛、最多人知道的藝術運動 現代藝術第一課 讀過這本,就像看過一場精心策劃的超級大展 拼貼|拍立得|二創|塗鴉|獨立音樂|龐克|變裝 因他們發揚光大 & 第一本同時教會你── 賞析必看名作|背後軼事&時代影響|認識今天仍愛玩的頂尖創意 漫威|電視|可口可樂|廣告|時尚|電影|香菸|汽車|迪士尼 都是藝術 普普藝術=流行文化史 100個當代創意的經典傳奇,送到你眼前 & ▌你不知道的普普藝術家故事 ▸杜象在七○年代起便熱衷用拍立得大玩變裝性別遊戲。他的最後一件力作揭露偷窺快感,甚至預現六○年代廣為流行的色情作品,他毫無疑議是指引普普藝術的「真正燈塔」。 & ▸李奇登斯坦七歲大的兒子指著迪士尼漫畫,故意激爸爸:「我打賭你一定畫不了那麼好!」接受兒子戰帖的李奇登斯坦,把唐老鴨化身為普普藝術的理想題材。 & ▸紐約普普藝術的超級經紀人,格爾扎勒用B級片形容普普藝術的起源:「就像一部科幻片裡,彼此不認識的普普藝術家來自城市各個角落,從爛泥巴裡冒出,搖搖晃晃地往前走。」 & ▸勞森伯格和瓊斯不只是成功的事業夥伴,他們為Tiffany做出廣受好評的櫥窗設計,兩人也是親密伴侶,但當年同性戀情(沃荷也不例外)足以讓他們坐牢,因此勞森伯格和瓊斯隱瞞了六年的戀愛關係。 & ▸當1964年的《生活》雜誌做了李奇登斯坦的國際專刊,封面斗大的問句寫道:「他是美國最糟糕的藝術家嗎?」比推銷員還更推銷員的李奇登斯坦,愛死了這句台詞。 & ▸藝術家歐登柏格1961年自租、自宣傳、自賣,開店賣藝術品。商品都是他在店鋪後方的工作室裡完成的,一賣出就補上新貨,訂價十分親民,價格在20到500美元之間。 & ▌普普藝術,別只知道安迪‧沃荷 關於普普藝術,你了解多少?有多少今天玩的二創,其實來自他們?有多少看似荒誕的言論,卻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有多少軼事&icon,仍是每一代音樂界、設計圈和藝術界喜好者的必備常識?你看得懂普普藝術嗎?賈斯培的美國國旗有何諷刺?李奇登斯坦只是單純複製漫畫?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版畫,原來藏了深刻暗喻? & 普普藝術玩世不恭,從1950年代在倫敦出現,熱潮持續至今,從視覺文化、街頭藝術到時尚,從出版、廣告到電影。普普藝術家是第一群完全融入廣告語言的藝術家,熱愛消費文化,普普藝術家發明了一套藝術新定義,把經手的東西都變成搶手形象,從濃湯罐頭到漫畫不一而足。他們宣稱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任何東西都能成為藝術。《普普藝術,有故事》由泰德現代館、MoMA和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的藝術文化講師撰寫,說了100個有梗的關鍵故事&經典傳奇,推崇他們創造力的多樣性──包括從倫敦到洛杉磯,從布雷克到對巴斯奇亞的戀物崇拜,更少不了沃荷的工廠。 & ▌越嘲諷,流行文化越愛他們 早在1956年4月,美國的諷剌雜誌《瘋狂》就惡搞了萬寶路香菸在1954年以粗獷的牛仔風格重新打造出極為轟動的品牌形象。萬寶路是數以百萬計抽菸者的愛菸,香菸跟它獨樹一格的品牌塑造方式,毫無例外地被吸納為普普藝術的代表意象。例如普普藝術家湯姆.衛塞爾曼在六○年代後期創作的一系列《嘴唇》畫,後來發展為《吸煙者》系列。這些畫中微開的雙唇叼著香菸,嘴唇塗著鮮紅口紅──直指性聯想。正如廣告界所通曉的事實,有性,就好賣。 & 幾位普普藝術家被德國車廠BMW收攬為獨家「藝術車」系列的彩繪設計師。羅伊.李奇登斯坦最早受邀。大衛.霍克尼在1995年的設計,看起來像是混合特立獨行的立體主義畫家費爾南.雷捷(Fernand Léger)的抽象畫和他自己較具象、也較可親的約克郡風景。普普藝術在還沒被藝評家正式界定之前,就已經以商業藝術的形式存在了。即使到了八○年代,沃荷仍然聲稱:「我仍然是一個商業藝術家。我一直都是商業藝術家。」 & ▌還有什麼比拍立得更普普 遠在iPhone發明之前,安迪.沃荷就知道如何捕捉酷炫。1958年他買了第一台拍立得相機,也很快就以拍攝當時的文化要角,體壇人物、上流社會人物而馳名。很難說出從六○年代末、七○和八○年代有哪個名人沒被沃荷拍過的。他的拍立得快照充分捕捉了現代名流的魅力。沃荷的普普相機也許想變成,如他本人曾說過的名言:「我想變成一台機器。」被拍者的臉被閃光燈的強光照得慘白,但是在他們眼中、沃荷,這位普普「首席偷窺狂」真正補捉到的──是成名的力量和脆弱性。 & 拍立得相機於1948年在市場推出,它用合理的價錢,在一分鐘之內即完成照片拍攝和沖洗。即刻擁有,還有什麼比拍立得影像更普普?很快,拍立得就成為沃荷的代名詞。他拍攝的名人情侶包括米克.傑格及約翰.藍儂夫婦;作家和藝術家有威廉.柏洛茲(William S. Burroughs),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和羅柏.梅普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歌手有黛比哈利,戴安娜羅斯,服裝設計師聖羅蘭、凡賽斯,當然也少不了法拉佛西,葛莉絲瓊斯,阿諾史瓦辛格,拳王阿里,和瓊考林斯。此外還有一些不像沃荷會拍的對象但卻出現的,包括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和伊朗最後一位皇后法拉.黛巴.巴勒維。 & ▌普普之王 or 之神? 1957年,正處於個人生涯和藝術轉型的關口、29歲的商業插畫家安德魯.沃荷拉(Andrew Warhola)──不久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安迪.沃荷──做了鼻樑矯正術,治療鼻子上的皮膚傷,雖然這項決定毫無疑問是出於讓自己的臉部線條更漂亮的渴望。沃荷拉從來就不喜歡他的鼻子,他在1940年代晚期的學生畫作《挖鼻孔的人》,已充分暗示鼻子的大小和形狀帶給他的焦慮。就像夢露看到自己不喜歡的照片會把臉塗掉,沃荷更絕,甚至還修改護照上照片,用一枝鋼筆把鼻子收窄,降低髮線。從藝術上來講,沃荷一直著迷於美麗與痛苦、以及變形間的牽連。1960至1962年間,他從《國家詢問報》上刊登的鼻子整型廣告獲得靈感,創作了一系列名為《之前與之後》的圖像。沃荷當時被同事喚作「邋遢安迪」(Raggedy Andy),對自己的鼻子整型成果不滿意,很快便開始有意識塑造自己的公眾人物經典形象,這個形象跟黑框眼鏡,白金色假髮,和寬鬆的衣服密切相連,再加上故作姿態的防衛式言詞、單音節的說話音調。 & 沃荷故作挑釁地宣稱:「我愛好萊塢……每個人都被雕塑過。我想成為被雕塑的人。」沃荷作為美國神話代表人物──從一個勉強稱得上的「正常」人,變為極度突出──他本身就是一個觀察者,躲在一張面具之後,這張面具成了他最偉大的創作,很快,也變成了普普藝術的同義詞。 & ▌三大巨星聯手,締造超級能見度 紐約馳名百貨公司「邦維.泰勒」曾在三○年代請來馬格利特和達利等藝術家的作品來裝飾櫥窗。1951年,百貨顧用了兩位新人設計師來負責櫥窗:23歲的插畫家安迪.沃荷和26歲的美術系學生羅伯特.勞森伯格。三年後,從韓戰退役的軍人賈斯培.瓊斯加入他們的櫥窗團隊,沒過多久,瓊斯就變成勞森伯格的浪漫情人。 & 勞森伯格和瓊斯成為成功的商業合作夥伴,為Tiffany Co.等公司做出新穎且廣受好評的櫥窗設計。他們創立客製化的廣告佈展公司。沃荷沒有傳統的英俊,見光死的生活方式也讓他陷入焦慮,加上對自
在當代之後:2017-2018春之當代藝論
本合集匯集了2017-2018年春之當代夜講座內容,收錄包含講座紀實及國外學者專文,共19篇精采文章,循著東北亞、東南亞到歐美大陸等當前重要議題的軌跡,檢視當下的藝術生態,並開啟藝術史、策展、聲音,以及對於人類未來諸多想像等多重面向的觀照。
激進美術館學:當代美術館的當代性
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價值指標的壓力下,當代的美術館在闡述自我文化價值方面顯然受到了嚴峻挑戰,如何找到確實可行的替代性方案,成為其迫切的文化任務。 畢莎普在本書中以三座美術館: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西班牙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以及斯洛維尼亞梅特柯瓦當代美術館,來說明21世紀一種更具實驗性的激進美術館思考:「辯證式當代性」(dialectical contemporaneity)——這些美術館都致力於重新思考「當代性」的範疇,並將當代性理解為一種辯證方法與帶有政治色彩的計畫,一種對於時間性(temporality)更為激進的討論。這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當代的美術館功能、美術館典藏範疇,以及這類美術館所形塑出的觀賞樣態。 本書特色 本書是知名英國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學者畢莎普(Claire Bishop),針對21世紀藝術與博物館領域中所迫切關心的美術館如何彰顯自身文化價值的重要問題,以西方三座不同規模層級的當代美術館為案例,提出了簡明且精闢的看法。
德勒茲與藝術理論
德勒茲哲學脫離不了多元的現代藝術。回顧他的著作,可以立即看到,不僅持續注解十七(斯賓諾莎與萊布尼茲)到二十世紀的哲學(康德、柏格森與尼采),而且投注大部分時間分析文學、音樂和戲劇、繪畫和電影。顯然文學、音樂、繪畫和電影是四個主要研究對象。德勒茲藝術理論由三種視野組成,貫穿在他前、中與後期著作:現代藝術、單義性(l’univocite)哲學與先驗(transcendantal)哲學的爭端、互文性(l’intertextualite)。他的藝術理論問題之處理都是跨越單一著作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一些特別現象:例如前、中與後期的著作之間某些概念突然不再使用,有些觀點在某階段修正了,有些問題貫穿其間始終討論著,有些概念不斷變化著,以及有些只在中間出現,乃至有些藝術家或哲學家始終離不開德勒茲的眼睛等等。然而什麼是作品、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一直是德勒茲藝術理論不斷提問的問題。對德勒茲而言,除了現代藝術這個重點之外,整個生涯對單義性哲學的評閱從未中斷,對斯賓諾莎、萊布尼茲、尼采三位單義性哲學家,德勒茲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尤其是幾個核心思考點,對作品、藝術、藝術家觀念,乃至對互文性操作影響巨大:斯賓諾莎的單義性、萊布尼茲的非共同可能性與尼采的永恆輪迴。這些觀點正是進入他的藝術理論必須知道的。
西洋藝術便利貼:你不可不知道的藝術家故事與藝術小辭典
★本書榮獲文化部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薦★ & 藝術家都是窮困的瘋子嗎?發狂、自殘、嗑藥;古怪、神經質、蒼白……才怪! 提香出入皇宮像走家裡廚房一樣自在,連皇帝都願意幫他撿筆; 盧梭是個毫無心機的「天然派」,因為太天真鬧過無數笑話; 保羅.克利一邊替兒子包尿布,一邊構思畫作,還燒得一桌好菜,可是五星級水準! & 55 則名畫的雋永故事,將藝術家的創作歷程、獨特個性以最精簡的方式鮮活演出。讓您瞬間領略名畫的精髓,穿透藝術家的靈魂。 & 本書以輕鬆、雋永、生動的文字,來描寫藝術家的種種趣事,帶領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您輕鬆地跨進藝術家的創作殿堂。每一則小故事,都像一段小短片,將藝術家的創作歷程、獨特個性、傳奇人生以最精簡的方式鮮活演出。 & 全書共分三部份:精選55則藝術家故事,藝術家鮮活形象重現眼前;條理明晰的藝術簡史,清楚掌握藝術史的脈絡與軌跡;藝術關鍵詞更是重要的藝術常識與術語。這樣的多元規劃,讓您能迅速掌握每一位藝術家的鮮明性格和獨特創作邏輯。 & 讀完此書,您便能朗朗地談論: 米開朗基羅是如何用了「裸體雕像」──《大衛》,打敗了達文西; 羅特列克為何說:「我作畫是偶然的,假如我的雙腿長一些的話,我絕不會作畫!」 哪個畫家敢跟皇帝討錢,誰又是愛美女性的頭號公敵!
向道德主義告別: 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中國當代藝術, 從社會禁忌變成了市場寵兒, 從半推半就的商業化到行動性的新注入, 低迴時依舊伺機而動尋找新的出口。 皮力, 一個當代藝術參與者、評論者, 從1995年到2016年關於歷史、體制、媒介、政治與日常的思考。 本書收錄了身兼藝評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的皮力自1995到2016年間的25篇評論文章。皮力指出,藝術創作與評論的生產,這些行動涉及的與關注的,可大致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歷史、體制、媒介、政治和日常等五個涉及人類文化活動之重要的課題。皮力以諸多當代藝術作品案例與藝術/文化圈現象為討論切入點,希冀在藝術創作及評論實踐與這些課題的相互辯證與對話之下,可以讓讀者對於當代藝術創作與評論何以一路走至今日,並可能走向何處的未來面貌演變,有一清晰而整體的理解。
台灣現當代藝術風神榜:進畫論首部曲
本書特色 1.《進畫論》是【台灣現當代藝術】的一個系列,本書「首部曲」是第一本。 2.《進畫論》也是一本首度以「詩論體格式」寫入「現當代藝術評論」的書。 3.寫入「首部曲」的藝術家,約半數早期留洋歐美;同時也加入長期在島內辛苦創作的藝術家,總計32位。 4.寫入本書的藝術家,創作材質不設限。 5.作者除了以他個人專業的「藝術觀點」評論每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之外,同時也對每一位藝術家一生的努力創作,強力推介。 6.寫入「首部曲」的32位傑出藝術家,年齡取樣至少在60歲(左右)起,甚至!許多傑出的藝術工作者已經往生…。作者謹以此書,向這些傑出的藝術工作者致敬。
從直島啟航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藝術活化地方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決定本! 福武總一郎+北川富朗透過藝術力量再造島嶼復興 公益資本家的真情告白 首度公開從倍樂生直島藝術基地到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永續經營理念 何謂幸福的地方?應該是指「年長者可以展露笑臉的地方」吧。三十年來我持續在瀨戶內地區推行藝術活動,就是以此為目標。――福武總一郎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製作總監 國際策展人的浪漫革命 從瀨戶內到亞洲及全世界的藝術活化地域復興運動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就像化學變化般呈現各種轉變和擴散。我想,藝術之於現今這個時代,其真正的意義是「文化」,而且讓現況變得更好。――北川富朗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藝術總監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海洋的藝術節。這個世界規模最大且引起全球矚目的國際藝術祭,以「大海復權」主題展開,最初的起點,為30年前開始發展的直島藝術基地。 福武總一郎開發直島藝術基地,是希望以藝術力量帶來「美好生活」。當他遇見「希望讓老人家重拾笑容」而在越後妻有這個人口流失的鄉里舉辦大地藝術祭的北川富朗時,產生了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想法。 除了直島藝術基地,香川縣公部門、周邊城鎮還有許多國家的藝術家也加入藝術祭的行列,讓瀨戶內海島嶼成為亞洲藝術平台及交流的場域。藝術祭不只為島上帶來觀光人潮,島上的移居者增加、小學廢校重新開放,這些經濟效益以外的奇跡,讓地區活化復甦。 收錄直島藝術基地開發始末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籌備經過,以及北川富朗第一手的現場觀察心得,直接而真誠展現當地島民與藝術家協同合作,以及當地人與觀光客互動的溫暖人情。
如何書寫當代藝術
世界上的所有產業裡面,大概只有「藝術」這個產業, 文字的說明常常不是在「輔助」使用者理解, 而是「擴大」使用者與產品〈藝術品〉之間的鴻溝。 然而,「有效溝通」一直是,也永遠會是人類交流所有事物的趨勢, 藝術,當然不可能自外於這個邏輯。 十九世紀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羅斯金〈John Ruskin〉這麼說:「人活在世上最偉大的事情就是觀看,然後以簡單的語言表達出所見。」 依此道理,一件好的藝術創作,理當值得一篇好的文字去介紹和推廣,才能提升觀賞者對於作品的體驗。但是,甚麼是好的文字?不論是使用的場合,還是書寫的目的,不同類型的文字都應該有判斷的標準,或是範例,這就是本書要做的事情! 本書內容包含三個階段:從「為何」寫、「如何」寫,到寫成「什麼」!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講明白,書寫藝術的目的一開始就要分清楚,到底是分析還是解說?藝術書寫形式全收錄:學術文章、短篇解說、新聞稿、拍賣圖錄、畫冊專文、報紙、網路或雜誌評論、藝評寫作,以及藝術家創作自述。 第二部分:從心理、常識與觀點的再教育,破除許多作者以往認知的錯誤觀念,期盼書寫者能夠踏踏實實地寫出真正對藝術品有幫助,對讀者負責任的文字。 第三部分:從各種需求和格式來說明,搭配名家、優秀評論人的出色文章作為範例,讓寫作者知道「什麼是好的!」,如:克勞絲(Rosalind Krauss)、史戴爾(Hito Steyerl)、畢莎普(Claire Bishop)、克洛(Thomas Crow)、迪蒙斯(T. J. Demos)、恩威佐(Okwui Enwezor)…。 如果說,這一本書寫教學指南有什麼獨一無二、非它不可之處,那就是作者舉出非常多「壞的、不好的、糟糕的書寫範例」,讀者從這些相反的例子,才能學習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進而寫出優美、流暢、易讀的好文章。因此,《如何書寫當代藝術》確實是一本藝術從業人員、所有書寫藝術的作者都應該擁有的工具書,更是一本引導我們如何去認真的理解、誠實的訴說當代藝術的終極指南。
藝外風景:30對談錄 Heart to Heart
謹以本書獻給30年來,為臺灣舞台付出的所有工作者及觀眾 30篇經典對談.60位精采人物 帶您深入音樂、戲劇、舞蹈、文學等藝術核心 探究親情、愛情、人生觀等舞台之外的生活點滴 國家兩廳院30周年.PAR表演藝術雜誌25周年鉅獻 瞭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念.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康寧漢×林懷民】 康寧漢:我不希望重複用過的概念,我相信永遠都有新的東西在等待著你,只要你懂得怎樣去尋獲它。 林懷民:我們喜歡面對難題,也必須喜歡難題,否則我們就不會進這一行了。 【張艾嘉×羅曼菲】 張艾嘉:生命無法控制,太多事無法料到,我學會將很多事情「交出去」。 羅曼菲:我常比方人生是個party,我只不過是累了先回家睡覺,朋友不必為我悲傷。所以會比較豁達,因為真的沒什麼好計較的。 【侯文詠×許芳宜】 許芳宜:舞者這麼漂亮、這麼短暫的生命卻不會被記住,所以舞者要很自私、很現實地滿足自己,在這麼短暫的時間中,我希望可以做最多的事情。 侯文詠:舞者想的是怎樣使用身體,醫生想的則是怎樣不讓身體壞得那麼快。跳舞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從醫學的觀點來看舞台上的舞者,他們實在是幸運到不行。 《PAR表演藝術》的「藝次元曼波」單元,多年下來邀集許多知名人物進行對談,談話過程中不時激盪出各種智慧的花火和幽默機智的言語,令讀者更加深入了解藝術家們的內心世界和創作意念,向來都是最受歡迎的單元之一。 今年正逢國家兩廳院30周年暨《PAR表演藝術》25周年,為此特別精挑集結30篇、共60位藝文人物的精彩對談,與讀者共享他們在步出劇場、舞台之外,不為大家所熟知的另一面。
她最近不在家喔!Anini的寄宿之旅
★威尼斯雙年展及波隆納插畫獎入選藝術家周瑞萍(Rae)最新插畫及雕塑藝術新作 ★本書收錄藝術家Rae精心繪製Anini寄宿之家十四張絕富特色畫作,展現她充滿豐富生命經驗和獨特價值的精采創作力。 你在別人家寄宿過嗎?是什麼經驗? 透過將孩子送到別人家寄宿,Rae用心分享了許多新的生命價值:勇氣、自由、樂觀與客觀、耐心、支持、自在、信任、保持敏銳…… 在藝術創作者周瑞萍(Rae)心中,Anini是她重要的孩子。從平面繪畫到立體雕塑,Anini長成了一百公分高的小屁孩,她們更幻化為二十四隻,各具有不同性格及與生俱來的使命。 身為Anini的媽媽,Rae為了讓孩子體驗獨自一人在外生活的感受,她把其中十四隻Anini送去寄宿家庭,由此展開屬於妮妮們「追尋愛與信任的生命之旅」。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藝術家周瑞萍(Rae)所繪寄宿之家十四張絕富特色畫作,更透過本書展現在臺灣島上充滿生命力和獨特價值的精采創作力。
知名博物館:普希金博物館
Museums of the World知名博物館 本系列套書精選舉世最知名的博物館,除了闡述各個博物館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底蘊,更收錄70〜80幅最具代表性的館藏珍品。意在向讀者介紹藝術大師筆下那些「不容錯過」的大作,透過簡練明快的文字、細緻完美的圖片,引人入勝又絲絲入扣的詮釋創作背後的動人故事與藝術理念。「知名博物館」經典收藏,讓那遙不可及的藝術年代觸手可及、無遠弗屆。 全系列包含: ◎ 大英博物館 ◎ 羅浮宮 ◎ 奧塞美術館 ◎ 普拉多博物館 ◎ 烏菲茲美術館 ◎ 冬宮博物館 ◎ 倫敦國家美術館 ◎ 梵谷博物館 ◎ 普希金博物館 ◎ 埃及博物館 一輩子至少要看一次的—普希金博物館 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是俄羅斯收藏外國美術作品數量僅次於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的博物館,1937年時,為了紀念俄國詩人普希金辭世百週年,改名為普希金博物館。館中收藏了64萬件以上歐洲著名的雕塑和繪畫,包括林布蘭的《以斯帖的邀宴》、竇加的《藍色舞群》及畢卡索的《踩在球上的雜技演員》等。
知名博物館:開羅埃及博物館
Museums of the World知名博物館 本系列套書精選舉世最知名的博物館,除了闡述各個博物館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底蘊,更收錄70〜80幅最具代表性的館藏珍品。意在向讀者介紹藝術大師筆下那些「不容錯過」的大作,透過簡練明快的文字、細緻完美的圖片,引人入勝又絲絲入扣的詮釋創作背後的動人故事與藝術理念。「知名博物館」經典收藏,讓那遙不可及的藝術年代觸手可及、無遠弗屆。 全系列包含: ◎ 大英博物館 ◎ 羅浮宮 ◎ 奧塞美術館 ◎ 普拉多博物館 ◎ 烏菲茲美術館 ◎ 冬宮博物館 ◎ 倫敦國家美術館 ◎ 梵谷博物館 ◎ 普希金博物館 ◎ 埃及博物館 一輩子至少要看一次的—開羅埃及博物館 埃及博物館位於首都開羅,1858年由法國人馬里埃特創建,陳列著古埃及時期至古羅馬統治時代的遺物。博物館裡收藏了許多從拉美西斯二世、圖特摩斯三世等法老、貴族與大臣墓中出土的文物。著名的圖坦卡門墓內超過1700件珍品也長期於館內展出。此外,還收藏了多具木乃伊。館內的展品深受埃及學家和考古學家所推崇。
黃坤伯美柔汀/MEZZOTINT/創作集
美柔汀是凹版畫創作的一種技法,有別於基本版種技法的表現方式,創作的方式以刀具(刮磨刀)在處理過的金屬版面上,刮磨出明暗素描般的光影與層次,由於其版種的特性,能營造出神秘且細膩的氛圍。本書是作者以其專業的創作背景做出發,將其創作美柔汀技法的經驗,包含製版、刻版、印刷…等過程與作者美柔汀版畫作品,透過本書做一個分享與交流。
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
為藝術設計領域、新媒體文化藝術與技術之學生與工作者們 提供更多實用知識與技術的一本書! 《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一書共六章,全書以「新+實用」為特色,旨在釐清當下新媒體經濟發展時期出現的跨學科知識交叉作用與文化技術融合應用的相關問題……。 & & 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時代,科技、大數據、新媒體成為帶動產業創新、創業的原動力,並於全球迅速發展,獲得巨大的成功,也因而成為各國政府積極推廣的項目,期望活絡自身經濟成長。《新媒體技術與藝術互動設計》匯整東、西方新媒體應用相關實例,還有作者實際走訪兩岸三地設計專科學生作品發表會的考察經驗,藉以尋求適合華人地區文創產業的發展模式。同時,本書亦關注當前新媒體技術透過視覺審美、人性化設計和體感模擬……等互動設計方式,說明成功的品牌、產品案例,正是因掌握「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超越了科技、技術的純粹性,從而使科技成為真正服務於人類的一種創意、創造過程。
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
「波洛克是這個國家(美國)產生的最偉大的畫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1956年8月10日,在紐約長島的一場車禍中,早年一文不名現在卻已家喻戶曉的44歲的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失去了生命,與他同車的兩名年輕的女子則是一死一傷。 如同波洛克撲朔迷離的死因一樣,圍繞著對波洛克藝術的批評和讚揚也是撲朔迷離:一方面,波洛克已經成為美國繪畫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美國繪畫50年」展覽中,被視為最後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與此同時,自1954年始,波洛克的繪畫開始亦停滯不前,甚至被《時代》(Time)調侃為「滴灑的傑克」(Jack the Dripper)……。 從波洛克談起,皮力展開了一場1950-1970年代藝術理論的梳理和研究;梳理了如客觀性、前衛、觀念、身體、媒介和行為這些理論範疇,亦對這些理論範疇的研究放在寫作、批評、爭論、展覽和社會政治運動的情境中進行研究。此書中,現代主義藝術的兩個傳統──形式主義和前衛精神──被深度頗析,沿著這個脈絡,我們可以看到「觀念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在當代藝術的各個媒介中被奉為圭臬的,並由此折射出在當代情境中對於媒介、觀念、社會意識、藝術體制等方面問題的思考。
舊城區的藝聲×異生:城中藝術街區
「城中藝術街區」位於台北市中華路一段與延平南路之間的舊街廓,距離繁華熱鬧的西門町僅需步行5分鐘,基地位置過去屬於台北市舊城中區,在歲月的催化下,街區房舍大部分已老舊窳陋並閒置多年,以一種傾頹腐朽的姿態緩慢消逝,等待重生。 & 2010年初,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開啟「城中藝術街區」計畫,由母體企業忠泰建設提供街區內閒置房舍,讓藝術協會與創作團體進駐,藝術群聚效應在此發酵醞釀,直到2012年3月計畫落幕,一個為期兩年的跨領域實驗共生網絡、國際在地交流的藝文平台,在此孕育而生。 & 本書收錄當時13個進駐團體的訪談,並邀請專家學者撰文,試圖呈現更多分析視角,期望在計畫結束後的今天,重新回溯藝文生產的現場,為城中經驗尋求完整的註解。 & 都市果核計畫 &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自2010年起開始推動「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整合城市中閒置的舊有空間,使其成為藝文創意領域工作者的培養皿。以「UrbanCore」為名,就是為象徵這些原被遺忘的都市(Urban)角落,能夠觸發都市新一代生命走向茁壯,如同被啃食殆盡的果核(Core)在新的養分澆灌下萌發生機。 & 「都市果核計畫」是一個遊移式的長期藝文耕耘計畫,利用富群聚性、啟發性、輻奏性的閒置空間,鼓勵藝術、設計、建築及相關創意工作者進駐或合作,打造利於創作能量匯集與交流的平台。透過基地的轉換,希望使這樣的能量跳脫有形建物的生命期限及空間侷限,連結更多參與者,持續地向前滾動蔓延,讓每個城市角落,都能透過微小的種子結出風采各異的果實。
英國當代藝術
英國藝術家經常以個人生命經驗體現流行文化、當代社會與國族認同等創作議題,展現了多元形式及豐富的藝術內容。其近代發展脈絡顯現兩條主要軸線,一端是游刃於通俗和菁英之間的大眾美學,以經驗主義的實驗挑戰後現代主義的教條束縛和質量概念;其二則是在典型消費社會途徑中,以驚奇聳動的視覺語言顛覆感官共鳴,並以積極認真的精神製造了令人震驚的新浪潮,這也是英國當代現象的縮影。 本書探討英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特色,內容分為五篇,包括(一)形式與意識:探討yBa潮流、身份認同、種族意識、日常文化與否定美學的觀點。(二)性與死亡:分析魯卡斯(Sarah Lucas)、艾敏(Tracey Emin)之關於壞女孩形象與性徵符碼,以及查德薇克(Helen Chadwick)、查普曼兄弟(Jake&Dinos Chapman)和赫斯特(Damien Hirst)等人對於動物開膛和生死反芻的創作思維。(三)身體與形變:講述以身體作為媒介的象徵,如法蘭可畢(Franko B)、昆恩(Marc Quinn)、穆克(Ron Mueck)、諾波與韋伯斯特(Tim Noble & Sue Webster)之身體轉譯和身體文化的策略。(四)社會與群眾:解析跨域思維下的新型態藝術行動,如斯塔林(Simon Starling)、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韋英(Gillian Wearing)、懷瑞德(Rachel Whiteread)、堤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瑟曼(Paul Sermon)等人對社會寫實意境、社群概念書寫與殖民文化的踏查,並藉由他們的藝術表現來凸顯視覺文化的衝擊。(五)現象與生態:透析泰納獎、藝企合作、藝術場域的相生共榮,探究贊助者、創作者、觀者與場所精神的結構意涵,達到你我他皆受益的願景和創意城市的幽雅環境。最後再以「藝術下一波」作為結語,提問在風起雲湧年代中的藝術浪潮,如何在文化區塊裂縫下持續發展的可能,以及預測英國當代藝術在救贖與認同之間,如何開啟那扇大門之鑰。什麼是英國當代藝術?何者是yBa?為何是oBa?本書從視覺文化、社會學和藝術現象的角度,循序探析這群中堅藝術家的精神與風格,他們如何大膽改變英國藝術史的走向,並領略其創作思維、審美觀念及其藝術奧妙。
公共藝術.主題閱讀
匯集全台近460個作品 透過10個主題 開啟一段典藏於公共藝術裡的台灣人文故事 & 藝術之於公共,常成為以美學的語言,來成為標示、論述「在地」觀點的方式;這種源於美國六0年代藝術文化的政策,在台灣歷經三十多年發展,也逐漸演化出呈現「地方」特質的特殊面向,而逐漸累積出三十多年的文化厚度。 & 圖像式思考的創作模式,呈現出台灣公共藝術的面向;本書分別透過「人形」型態之藝術物件,引領出一段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動物」、「植物」等圖像主題,透過「成長」、「茁壯」等創作意涵,成為教育場域中於對於生命的祝福與期許;存在於海陸之各式生態風景,標示出場域特質,也在於論述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教育」、「運動」、「遊戲」及「治療」等藝術議題,則鋪陳出藝術之於日常生活場域的另一種存在意義;城市生活中偶遇的藝術物件,總是平淡的日常中偶得的愉悅生活經驗。 & 藝術視覺圖像,不僅成為公共生活領域中的環境美學因子,也在其中論述出人與土地之間的一份情感與紀念。分別存在於城市與鄉鎮的藝術物件,經由主題而聯結出群體生活的多元觀點,這些表現地方性格的創作,也以另一種方式,總合出關於台灣的故鄉意識,無形中也讓純粹性的創作題材,深遠地意涵著關於島嶼人文的閱讀性。相對於歐美城市以藝術美學來帶動公眾認同的型態,台灣的公共藝術,則在於透過視覺符號來成為地方與在地性的標示,並擴張出軟性的多元參與活動過程,來建構出多面向的公共論述。 & 本書透過十一個主題分類,不僅在於描繪出台灣公共藝術之美,更在於透過整合式的編輯手法,來展演出在地文化的內容,也因此,「故鄉意識」是一個回顧公共藝術之於在地人文演繹過程的總結,透過經濟學、未來學等更多面性的觀點,更在於探索出再發展上的未來性。 & 本書特色 & 台灣知名藝評家林志銘的最新創作《公共藝術‧主題閱讀》,匯集全台各地四百六十多件作品,分別透過人本思考、生態與生命、風與水、故鄉情懷……等十一個主題,以獨特的觀點描繪台灣公共藝術之美。本書不僅為國內外唯一以主題閱讀呈現之公共藝術專書,更透過藝術物件的形式表現與創作理念的鋪陳,勾勒出存在於各城鄉間豐富、精彩的土地風情。
EVOLUTION V.S. REGENERATION進化與重生
首部井上裕起中英日三語系的全作品集! “進化”是井上裕起藝術的基本主題。 在古老生物-Salamander 進入他們的新世紀生活,採取的進化飛躍和跨越環境邊界,令人感到其希望和決心。沉思一個人如何蛻變成熟延伸至人類的發展,這一直是藝術家創作的驅動力。 井上早期的作品採用石刻,但最近轉移到尋找更多的可塑性形式使用合成材料。(FRP) 這不只是一個修改創作的材料的行為,相反,日本的傳統和藝術融合了現代材料,這是藝術家自己體驗的一個過程-“進化”。 “'Evolu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heme in my art.” Said by Yuki Inoue. My motifs are living creatures that undergo metamorphosis at a certain time of their lives. At that very instance when they take a leap and cross the borderline to enter their new lives, I sense hope and determination. I muse on one's ma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nkind through their metamorphosis; this has been my creative drive. I used to carved stone in my early works but have recently moved on to use synthetic materials in search of more malleable form. This was not just a modification to my materials; rather, it was a process of my own 'evolution.' Yuki also considers this a challenge to push his artistic boundary, as my fuse the modern-day materials with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 that were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in our country Japan. 令人目眩神迷的美麗進化! 梵名 Ātavaka。十六藥叉大將之一。又作大元帥明王 。為消除惡獸及水火刀兵等障難,鎮護國土與眾生之神。其形像,身呈黑青色,四面八臂,左、右及頂上等三面各具三眼,八臂之中,左右之第三手作供養印,其餘六手分執輪、槊、索、跋折羅、棒、刀。日僧常曉於唐代至我國,從花林寺元昭受法後返日本弘傳,為鎮護國家之祕法,稱大元帥法,頗為日本台密家所重。 〔 大唐西域記卷七〕 站在藝術家 井上裕起2013年巨作- salamander [TAIGEN MYO-O]大元帥明王旁,看著靚藍色的沙羅曼達化身明王背負多種法器昂然而立,腳踩蓮花雙座,彩繪衣裾飄然,在燈光的簇擁下,精光閃閃,滿是威風凜凜肅穆的神氣。據藝術家的說法,是藉此諷刺慈悲為懷的佛家教義中竟也有此自我中心的戰神法力,但其形象卻又有如此令人驚嘆的細緻華麗! & 在以往材質多以木石為主的雕塑藝術,近幾年來有了革命性的進化: 質輕、可塑性大的玻璃纖維(FRP)成了當代雕塑的重要一個流派;就像日本藝術大師 村上隆在其書中所言:「藝術家應該多思考降低藝術品運輸成本和品質更精細的方式。」玻璃纖維的輕量和光澤曲線成了雕塑藝術的最佳載體,撇開木石雕塑的遷就材質,FRP可以實現藝術家更多天馬行空的想像!而井上裕起無疑地是箇中翹楚,在沉澱日本古老文化底蘊(如琳派畫風)後,其作品salamander沙羅曼達系列創作出繽紛『花魁』、『歌舞伎』、『花札-水無月』、『刺青』等,花紋精細、色澤鮮麗,婉曲線條之間的舒展如行雲流水,氣韻生動 ,像回眸一笑的絕美女子令人目眩神迷~ 藝術拍賣市場之前除美術畫作外,當代藝術作品不多,常由珠寶古董等撐起場面;井上裕起挾日本傳統文化進化之功,雕塑作品屢受蘇富比藝術雜誌大幅推崇重視,何嘗不是瑰麗美好的傳統文化之重生?! &
不在 - ________博物館
Musée de& ________ & ________博物館 這是一份不存在的文件紀錄 或者一本不存在的博物館目錄 每一件館藏品 討論失去、討論缺席、討論不再擁有 圍繞著「&&& 」的核心 親密而疏離 11位文字創作者 ╳ 11位影像藝術家 ╳ 設計師 聶永真
呼吸軌:藝術與策展之交互脈動
劉永仁長年致力於「藝術領域」的專注拓展,在創造視覺圖像與文字書寫雙軌並行,猶如其呼吸振幅的雙向性。 《呼吸軌:藝術與策展之交互脈動》一書,含意指藝術的思維感知與觀察解析歷程,猶如呼吸的軌跡,在恆常深沉且穩健進行中。本書既是書寫藝術策展的菁華,亦為記錄觀讀評介藝術展覽的關照與省思,更是推展藝展交流的學術研究論述。本書內容彙集:藝術策展論述暨現場∕直觀藝術再反詰∕設計中的藝術思維三個部分,述及國內外近百位藝術家與設計家作品的視覺語言及其獨特藝術風格,具備真實可觀的史料價值。
新媒體藝術
科技、藝術、空間等不同領域要如何結合? 本書豐富多元的案例帶領讀者一探「新媒體藝術」 & 《新媒體藝術》一書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執行「文化創意產業知識交換樞紐建置計畫」所編輯的第一本文化創意叢書,由黃茂嘉、許和捷著作,藝術家出版社印製發行。本書的特色是以實際的國際案例及專題活動的介紹來呈現新媒體藝術這個新興型態的藝術模式。 書中所提之案例及活動包含動態影像藝術節的舉辦、國際間各藝術團體與城市之間的合作、教育活動的推廣及創作作品的個別介紹等。例如其中一個名為Wind to Light的作品,以生態及資源永續作為表現主題,將LED燈和小風力發電機安裝在一根有彈性的杆子上,LED燈因風力而發光且隨風搖曳,在夜晚彷彿像一大群螢火蟲漫天飛舞,此作品將「風」以數位、電子的方式視覺化地表現出來,也說明了風力發電的簡單與直接,企圖引發對風力發電及其景觀和設置地點的思考,同時也是科技、藝術、建築及城市等不同元素結合成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成功案例。 本書希望藉由案例的提出,介紹給讀者「新媒體藝術」可能的創作方式及成果,也藉以提供在理論之外,一個能夠更深入瞭解「新媒體藝術」發展現況及實際操作經驗的入門管道。
Make Space:如何建立創意合作的舞臺
Make Space是個讓您利用空間創造出某創意社群之文化與習慣的工具。創造空間很困難,而塑造文化更是大膽的荒謬舉動,就像要在暴風雨中的草地上拼一幅一萬片的拼圖,這幅拼圖就是這片草地的圖樣,比例是一比一。 採取行動克服這個難題,就從慎重地改變你的環境開始。你會逐漸發現:哪些東西能促進合作,哪些不能;哪些東西能加強創意,哪些不能。重新調配、設計以及建造,都是從邊界開始組成拼圖的方式,以簡單的途徑開始組成結構,然後加入更複雜的元素。這所有行動當中最困難的部分,其實就是開始行動而已。本書中充斥著各種開始改變空間的方法,許多只需幾個小時,有些甚至幾分鐘即可完成。 Make Space的內容分為五種不同主題:工具、情境、設計原型、空間考察,以及見解。各個主題的細項條目不規則地穿插在本書中,在各細項中將有更詳細的說明。我們如此設計是方便你隨時將書放下——這樣你才能夠,也才會去實做。 持續閱讀直到你獲得啟發,然後就把書放下動手實作。等到你需要更多想法時,再將它拿起來閱讀,然後再放下書本,回到原先的工作。 每個主題和底下的細項說明,能夠幫助你快速調整你做的每個決定。從你使用的家具形狀和規模,到你在該空間中播放的音樂都囊括其中——這些都是為了激發工作和互動的新方法。 本書特色 《Make Space:如何建立創意合作的舞臺》是一本關於創意環境以及如何打造創意環境的書。「Space」所指的不單單只是物理環境而已。 本書混合了五種類型的內容,您可以從任何您需要的方向切入。 工具 用來建立環境的東西。 情境 快速、可重複配置。 見解 可用來比較的點子。 設計原型 一點簡單的火花,關於一個空間的性質如何激發人們的行動與態度。 空間考察 關於打造空間與生活於其中的真實故事。 本書中超過一百條以上的迷你條目能夠幫助您透析複雜之處,從靈感躍入到行動的部分:讓現有的空間變得更具合作性、設想出新的創意工作空間,以及從架構開始設計學習環境。&
數位藝述第參號
《數位藝述第參號》在林志明教授擔任數位藝術評論推動小組召集人的領導之下,將內容主軸訂為「數位影像與敘事產業」,極力欲探究的議題即是數位遊戲與數位藝術的關聯性,以及數位遊戲與傳統敘事產業—「電影」之間的關係,並力邀在臺的法籍教授何重誼(Jean-Yves Heurtebise)博士擔任客席主編,負責邀請國外前衛的研究學者參與本期內容的撰述。何重誼教授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名詞──「影像藝術」(Image Art),並在此名詞的範疇之下,強調「整合」乃是在數位藝術、電影與電玩遊戲間的互動關係中最為重要的特徵之一,這種整合關係一如本文上述,從經濟、科技、傳播與美學的各個角度相互融匯。 在何重誼教授提出「影像藝術」命題之上,文章可以約略分為三大方向:首先,從「多元學科」(multi-disciplinary)的視野來探究影像藝術,再者,第二個面向的文章是從產業面向切入,最後第三個面向則是更具有時代性意義的紀錄性文章,由王柏偉策劃的兩場關於數位影像的論壇,邀集了林志明、何重誼、陳泰松、裴元領、侯君昊、孫松榮、邱誌勇、曾鈺涓,以及林欣怡等學者,分別針對「運算媒體」與「社交媒體」進行深入的對話,並摘要呈現論壇的精彩內容。此外,本期也邀請曾鈺涓教授專訪橫跨於藝術與商業的創作人李明道(Akibo)現身說法,與我們分享其多重身分轉換過程中,如何置身於當代數位科技與流行文化產業之間,並同時保有藝術家的靈魂與商業設計者的智慧。 總體而言,拋出這樣的主題是一個龐大且沈重的任務,目的是希望藉由此管道讓當代的研究能夠更往前推進一步。更重要的是,我們期待在地化的學術研究可以藉由當今國內外的前衛思潮、比較性研究與跨領域的激盪,共同擺脫傳統分門別派的學術窠臼,讓台灣的讀者可以更深入理解,在當代數位文明之下的敘事產業乃是融匯人文藝術、媒體科技與產業經濟的聚合體。
打造名作的構圖經典法則
在現今世界的藝術繪畫體系中,統分為東方繪畫與西洋繪畫兩大體系,由於我們生活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對於東方繪畫藝術我們更為了解,而在本書中,我們將深入且細緻揣摩一部份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優秀繪畫作品,領略西方大師繪畫作品的魅力,並根據其作品中所運用的構圖方式,引申出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構圖技法,培養自身的繪畫構圖技能與藝術鑑賞能力。 本書共分為 5 個章節,以大師作品作為範例引入,透過對作品中的構圖技巧與要點 進行詳細解析,並利用由淺入深的順序作為本書的體系結構,力求讀者能夠更全面、更深入、更具體地掌握大師作品中所包含的構圖技法。 在本書的第 1 章中,以暸解常見繪畫類別作為切入點,並透過介紹大師名作的欣賞 方式與構圖精髓,幫助讀者對西方繪畫進行初步暸解。 在第2章中,透過對大師作品的剖析,講解繪畫作品中基本的構圖要素,即點、線、面;而在第3章中,從構圖視角作為出發點,讓讀者對繪畫前視角的選擇有一個較為深入的暸解,同時又介紹了大量簡單且實用,以及部分經典的構圖方式,讀者 對於組畫構圖有個基本認知。在本書的第 4 章中,作者透過對大師作品中某些構圖關鍵點進行詳盡解析,以求讀者的構圖能力更加精闢。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透過對風景、靜物、人像、動物、環境這五大作品分類的構圖要點進行講解,同時配合範例分析,讓讀者的構圖能力有個質的飛躍。本書以大量經典的大師作品為範例,並採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對繪畫作品中的構圖手法進行 更詳細介紹,讓讀者在欣賞名家作品的同時,學習並掌握大師的構圖技藝。
表演娛樂產業的自動控制
本書將是台灣劇場從手動模式轉換到自動系統過渡期的重要使用指南。 & ◎採訪多位專家及使用者,將多年工作經驗及心得,彙整成各階段工作項目的要點。 ◎分享許多經案例、演出劇照及劇場小故事等,讓您一窺神秘的舞台幕後工作。 & 近15年來,娛樂產業採用自動控制系統有大幅度的成長,尤其是在劇場領域,導入此套系統的演出製作與日俱增,劇院設備也逐步自動化,如今自動控制已被視為一門專業學科。儘管現在全世界使用自動控制的劇場大約只占5%,但依目前的成長模式推測,未來25年使用率可能達到30%,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都將有機會在職業生涯中的某個時刻接觸到它。本書邀請多位經驗豐富的自動控制專家與使用者提供精闢的見解及實用建議,藉此幫助初次使用者建立正確觀念,避免重蹈覆轍,打破「自動控制是複雜、不可靠又無法適用於一般用途的昂貴玩具」的迷思。&
台灣原創角色藝術大賞
◎收錄台灣原創角色藝術大賞2005-2012年超過100組難得一見的創作。 ◎發掘創意好手寶庫,啟發靈感資料庫。 ◎最獨特的競賽形式,難得一見的創作合輯,優選創作全收錄。 收錄台灣原創角色藝術大賞自2005年至2012年策辦以來,超過100組入選的角色藝術創作,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創作合輯,本活動對於台灣潮流文化及的推廣,可以說佔有一席之地,而從設計師玩具到原創角色藝術,許多歴屆的創作者已藉此證明創作實力,進入以創作為專業的藝術生涯,希望透過這樣的集結,讓優秀的人才及創作被看見,找到發展機會。
插畫colored word:魔幻x時尚x玩樂x驚艷
隨隨著視覺藝術的蓬勃發展,時尚插畫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兼具精神性與物質性、主觀性與客觀性、審美性與實用性的藝術形式。在其絢麗奪目的形式美中,折射出瞬息萬變的時代境況和豐富多彩的社會世態,傾注著設計師的思考、精神與智慧,是一種深遠情感的延續。著名的法國史學家、評論家丹納在其著作《藝術哲學》中提出:「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顯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的更清楚、更完全。」反映在時尚插畫中,這種對於現實事物與精神特徵的本質掌握以及視覺化的呈現,顯然已經成為表現當代物質與文化發展最核心的藝術語言之一,為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新研究增加了取之不盡的設計素材和用之不竭的精神內涵。本書從實踐出發,以插畫作品的風格解析作為主要研究脈絡,力求在風格多變的插畫作品中尋求對其本質與形式的整體掌握。就其風格而言,時尚插畫內涵豐富、寓意悠長,各部分中相互重疊、相互交織的概念很多,因此不宜做出硬性歸類。為了更好地展現時尚插畫的內容建構,筆者將從主題題材、表現方法等方面對其進行大致劃分,並結合實物作品進行針對性剖析,由此達到特殊性向普遍性提升的創作目的,為讀者建立完整、準確的理論知識架構與清晰、有效的設計實踐方法。
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
被遺落的諸神花園區位_子午線以東,在左也在右……舟櫓船砲的海權擴張、帖木兒帝國的草原躍進,在不同的時空中帶來衝突與混融,交錯混搭中,造就了或神秘、或綺麗、或粗獷、或……的所謂東方文化,是薩伊德所見與不得見的「東方主義」,是伊斯坦堡街巷裡的影偶幻劇,是村上隆的普普卡漫,是洪通的庶民草根,是線性與脫線的水墨表現,是台、港、澳追尋的文化身分認同,是西西弗斯,是竹林七賢,是……本書多書寫於風城芝加哥、香港沙田火炭、高雄林泉街,故以「風火林泉」一種活動中的自然狀態,作為書寫時空與看待亞洲藝術的意象,比喻亞洲當代藝術不可名狀的時空穿梭與人文流動之情境。針對亞洲藝術概念之範疇與形成,提出全景式與聚焦式的論壇議題。在專題選擇上,立足於2000年代和2012年代,以子午線為地理上的越界,以域外與域內文化的衝擊為人文上的越境,試圖重探亞洲區域美學的同質性與異質性,並針對區域內的菁英美學與庶民美學之文化路線,提出藝術本質上的探討。本書特色*首次針對難以名狀的亞洲藝術概念之範疇與形成,旁及各區域與跨領域文化間探討的中文著作。
台灣近代美術創世紀:倪蔣懷、陳澄波與黃土水見證台灣史
台灣美術的「風土學」是本書的新嘗試,試圖以美術家一生中足跡所到之處,包括原鄉的童年,教育的途徑,求藝的管道,生活的體驗,資訊的來源,乃至展覽的榮耀與挫折,一步一腳印地刻劃出台灣史的演進。
破解米開朗基羅(隨行版)
在米開朗基羅展覽的現場,看蔣勳現場破解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漫長的創作生涯,雕刻出人性的狂喜與劇痛。米開朗基羅相信,創造的手,才是具備生命的手…如何使我們的手成為創造的手,成為給予生命的手?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兩個超越人類智能極限的天才,生於同一時代,相差二十三歲。他們都深知,對方是歷史上唯一的勁敵。五百年過去了,的確,他們還沒有找到別的對手。時代的潮流早已翻了好多翻,達文西以全人全腦全才通貫過去未來,米開朗基羅純粹以無古人無來者的靈肉聖境藝術絕美,並列不朽。創世紀以來,只有一個米開朗基羅。本書是蔣勳與米開朗基羅,跨越五百年後的心靈相撞!
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
本書為台灣首見以台灣當代數位藝術創作為論述主體的學術性研究書籍,新媒體藝術在台灣的發展已經相當活絡,但卻缺乏一本本土脈絡之下的新媒體藝術書籍,大多的專書皆以展覽專書形式出版,亦有少數以介紹國外的藝術家為主。因此,本書期望藉由推廣台灣新銳藝術家的創作,讓台灣的學生以及對新媒體藝術有興趣之觀眾可以深入淺出地了解新媒體藝術的內涵。本書內容廣泛論及當代數位科技文化的理論脈絡,除深入探討科技現象學所延伸出的體現美學、新媒體藝術的本質與特性,以及新媒體的介面特質之外,更將理論論述應用於在地的創作實踐上,論及之創作類型涵蓋數位攝影、數位音像、互動裝置、聲音藝術、跨領域數位表演藝術,以及當代新媒體藝術策展等諸多面向,全方位的探討台灣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現況、展望與困境。
數位藝述第貳號
「聲響藝術」或「聲音藝術」已成為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面向,聲音創作不再侷限旋律與節奏,當代許多「聲音藝術」作品開始以無樂性的聲音表現,探索聲音的本質與想像。而在當代媒體藝術的創作中,許多藝術家的創作發想,便是源自於對此一本質的持續探究,這些充滿開創性與想像力的作品,向我們展現了,音樂的本質並不一定是有節奏或韻律的表現,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聲音藝術就是盡其可能地還原音樂最樸實的本質,即:聲音,一種藉由空氣分子的震動,產生游離變化,衝擊人們的耳朵進而產生的響度。這樣的視野,為聲音創作帶來豐沛的創作能量,並在當代藝術中開啟重要的新頁。《數位藝述 第貳號》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及藝術家,以「新媒體聲響藝術」為主題撰文,內容涵蓋了音景作品(soundscape composition)、唯聲音樂(acousmatic music)、聲音漫步(sound walk)、噪音藝術(arts of noise)、聲音裝置(sound installation)、電子原聲音樂(electroacoustic music)等聲音藝術發展重要主題,深入淺出地呈現當代聲音藝術的觀念史與創作脈絡。
安森萊爾台灣個展作品輯
【八道特殊工法印製,重現安森.萊爾作品震撼力】德國藝術家安森.萊爾台灣個展作品集,或許您無法親眼蒞臨觀展,又或許您無法買下收藏他的作品,但是透過這本使用特殊工法印製的作品集,您也可以感受安森.萊爾作品的震撼力。萊爾善於利用PVC-foils、壓克力、鏡子與混擬土,作為浮雕、繪畫以及雕塑作品的媒材。萊爾在創作繪畫與雕塑之前,對於景觀設計和音樂十分著迷。他作品的特色在於用使用多樣的現成物,使其脫離原本功用,放到新的脈絡之下重新詮釋。他嘗試不同的媒材,有計畫性地創作出一系列的繪畫、雕塑與裝置作品。藝術家用了大量與對比的素材,像是傳統藝術領域與商業領域。商店所展示所使用的彩色錫箔、壓克力、雕像、汽車用漆、還有來自郊區的日常廢棄物。藉著移除這些物品原本脈絡與功能,萊爾不同程度的保留了其視覺參照。萊爾最為著名的系列作品有:貼箔繪畫、數字繪畫、條紋繪畫等等。從閃亮的材質運用,到選擇數字著色畫構圖或非洲雕塑造型,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受過正統美術學院創作訓練的安森.萊爾,卻拋開訓練框架的限制,堅持以自己的品味與遵循直覺指導開創出自己藝術的獨特性,不畏他人眼光想法, 這正是瑞爾反骨精神的所在,同時也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安森.萊爾,對亞洲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這位42歲的當代藝術家,已經在菁英薈萃的柏林打響知名度。在歐洲,柏林取代了巴黎與倫敦,成為當代藝術家最喜愛的聚集創作之地。萊爾的藝術品目前在亞洲或許較鮮為人知,但你若是迪奧(Christian Dior)的愛用者,一定知道迪奧的豔彩螢光系列包款,以及限量彩妝系列,背後的合作藝術家正是這位留著性感落腮鬍的安森.萊爾。1970年出生的安森.萊爾,正處於最年富力強的創作黃金期,也正是這個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主宰著當前全球藝壇。萊爾已經在歐美擁有成功的聲名,村上隆的Kaikai Kiki畫廊,如何與萊爾結合,將這位歐陸代表藝術家之一順利打入亞洲藏家的心,將會是今年亞洲藝壇的重要指標展覽。
破解當代藝術的迷思
性、汙穢、血腥、暴力、同性戀,這就是西方現代藝術嗎?作者將以第一線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的視角,穿透迷障,帶領我們領略現代藝術之奧妙,並點撥讀者如何建立自己的觀看方法與角度。本書作者是一名藝術創作者、也是一名藝術教育者,大半生矗立在藝術發展的前沿,親歷了中、外現代藝術發展的各種浪潮,於藝術的觀察自有不同於西方藝術家及理論家的視點與心得。本書蒐羅、剖析了現代藝術的主要領域,諸如:身體藝術、行為藝術、地景藝術、女性的身體、裸體現象,新的表現媒材、虛擬與真實、藝術與現實,塗鴉,以及現代藝術中的宗教議題與政治問題等。篇篇均擲地有聲,但淺顯易懂,不掉書袋;且文字流暢,時而詼諧,時而幽默,讀者不但可從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且能獲得思想上的激盪,甚且可提升藝術的品味。【封底文字】英國女作家伍爾芙說:「被迫與畫家一起觀看繪畫作品是最重的懲罰和最別具一格的折磨。」但是,我更害怕和藝術理論家談論現代美術,最後是你被各種天花亂墜的理論名詞繞昏了,眼裡只看到理論家們自我滿足的微笑。王小波曾說:「任何一門藝術只有從作品裡才能看到──套一句昆德拉說的話,只喜歡看雜文、看評論、看簡介的人,是不會懂得任何一種藝術的。」我的意思也是如此,盡量地看原作,從作品裡理解藝術,而不要輕信人家關於作品的評論,包括我的話在內。
藝術中的孩子
「名畫饗宴100」透過主題式的規劃,打開藝術史解述的無限可能,經由圍繞著與生活貼近的主題的100幅名畫,領略二千多年來的東西方藝術發展。本書為繼「吃喝」、「花卉」之後,「名畫饗宴100」系列所接續規劃的主題式美術史名作介紹,選取東西方美術史上100件以孩子為主題的繪畫與雕塑作品,透過精簡的文字介紹、每件作品一至二幅的彩色圖版,帶領讀者透過「孩子」這一主題,穿遊數世紀以來的東西方美術發展。本書依年代排序,收錄了從嬰兒、兒童至青少年的孩子圖像,從16世紀德國肖像畫家小漢斯.霍爾班的〈愛德華六世兒時像〉至2003年澳洲藝術家榮.穆克的雕塑作品〈嬰兒頭像〉,時間涵蓋近五個世紀。美術史上著名的孩子──維拉斯蓋茲的〈宮廷侍女〉、馬奈的〈吹笛少年〉、竇加的〈十四歲的小舞者〉、孟克的〈病童〉、高更的〈海邊的布列塔尼女孩〉、布格羅的〈破裂的水罐〉、克林姆的〈女人三階段〉等,都齊聚書中,每件作品均以一至二頁的圖文進行介紹,讓我們得以在精簡的圖文中,將沉重的藝術史暫擱一旁,換一個門道走進藝術。「名畫饗宴100」系列的規畫,是希望透過主題式的規畫,打開藝術史解述的無限可能,讓我們經由圍繞著與生活貼近的主題的100幅名畫,領略二千多年來的東西方藝術發展。「名畫饗宴100」系列目前出書三本:《藝術中的吃喝》《藝術中的花卉》《藝術中的孩子》
村上隆 藝術戰鬥論
《藝術實踐論》台灣、日本同步上市!「我想要一口氣把兩百個藝術家送到國際藝術市場上。」──村上 隆作品拍價屢創新高、為LV設計商品、直率的言行,常常讓人誤解了村上隆的藝術家身分與生活,你一定以為他擁有奢華的生活與豪美的房宅,其實,這些他都沒有,他日復一日的過著創作生活,累了就睡在事務所與工場,他把所有創作所獲得的資源投注在提供新生藝術家的培養工作及展現平台,這是真正的村上隆。本著培養新生代藝術家與藝術市場的心願,高居當代藝術市場TOP20的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將透過本書主要的四個篇章,循序引領您進入當代藝術的世界,為您述說如何鑑賞當代藝術,以及創造藝術品與成為藝術家所需的方法論,並拆解自己實際創作的過程與步驟,以饗對於當代藝術鑑賞感到迷惑,與嚮往成為藝術家的你。為什麼每年藝術大學這麼多畢業生,養成的藝術家那麼少?當代藝術很難懂?根本就是騙人的玩意兒?當代藝術的脈絡是什麼?如何看懂當代藝術?什麼樣的創作才能成為藝術品?自由與貧窮是藝術的必然?當代藝術的創作主流主題是什麼?藝術市場上充斥著鬼魅般的玩家,如何選擇合作對象與登場的方式?藝術市場上有些什麼潛規則?……這些疑問您都將一一獲得解答。如果沒有改變世界的信念,創作就不足以稱之為藝術!創造不在於改變自己的心靈與立足之地,而在於改變世界;若非如此,創作又有何意義?〈第一章 當代藝術篇──現狀與歷史〉 若問為什麼村上隆在西方藝術市場受到肯定,卻在日本受到不少批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會普遍不理解西方藝術的脈絡與規則。而局外人的意見佔據主流的詭辯一直都存在於亞洲的藝術世界中。 流行可以說明,大師傑作也可能透過時代背景闡釋。要想成為藝術家就要瞭解規則,置身其中堂堂正正的戰鬥,並透過實際績效來改變規則。 本篇將要破除大眾對於藝術的許多錯誤印象和解讀,讓讀者快速的連結上現代藝術的世界。〈第二章 鑑賞篇〉 成為藝術家之前,該如何學會鑑賞大家都說困難的當代藝術。 對於當代藝術的不解,很多時候是因為視野的角度,二戰後藝術中心轉移到紐約,如果不從這個角度下手,根本難以進入主流。日本藝術家活躍在國際上的不過二十人,而村上隆本人更高居藝術市場TOP20,本篇他要從鑑賞藝術的四個要素,教你拆解藝術。 此外,他不斷強調理解藝術脈絡的重要;不懂當代美術,那是因為不懂脈絡。但不懂脈絡,就談不上藝術。藝術世界也有盛衰,雖不像歷史那麼誇張,不過從過去的流變來學習,就可以預測到下一波可能會流行什麼,或是知道現在的流行可能引用自過去。 藝術創作者就算沒有天才,也還是要做像天才的事。只要有脈絡,就有可能。這個發明,就是當代藝術。〈第三章 實作篇〉 這一篇是藝術家培訓的實作進行篇。 什麼叫算得上「是幅畫」?就是畫面四方是否都被作者駕馭、作者駕馭畫面的能力是否遍及整幅畫?構圖法是什麼?就是讓視線遍及畫面的四方,讓視線的移動有多重的變化?瞭解規則,遵從規則,進一步將規則運用自如,做到這樣,才能擁有創作自由。 本篇將配合拆解村上隆創作的實況,把兩幅畫作創作的步驟與時程一一呈現。〈第四章 未來篇──邁向藝術家之路〉 本篇具體的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以藝術家身份出道,走上藝術家之路。 藝術家生涯該從何開始?選擇創作題材、合作對象又該如何?當你遇到各種等級的邀展機會時,該如何找出最好的順序?本篇要討論這些藝術家生涯的實際問題。 藝術家也必須討論未來。本篇更要探討未來藝術家與藝術市場可能的發展方向。2010凡爾賽宮展覽(http://www.youtube.com/watch?v=mNBJdDYcFPg&feature=fvw)
百水:表現主義環境藝術大師
追溯奧地利二十世紀環境主義藝術大師百水(亨德華瑟)之藝術歷程以百幅圖片、淺顯敘述,呈現融合環境關懷與自然線條的繪畫美學 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一意關心全人類的幸福,而向著工業化且人口膨脹的世界,發出「還我自然」呼聲。這位偉大的奧地利水彩畫家亨德華瑟(Hundert Wasser),後來他依據自己姓名的意譯,取了「百水」的中文名字。 亨德華瑟1928年出生於奧地利,在維也納受美術教育。1953年以後,最初出現其「漩渦」螺形作品。1957年發表「超自動主義」理論,著有《視覺的文法》,1958年反對所謂「非人性的合理主義建築」發表宣言;並倡導「生態系」(ecosystem)的保護與「自然回歸」。亨德華瑟的水彩係繪在包裝紙(wrapping paper)或麻布(burlap),兼用粉筆、鋅白、以及骨膠(done glue)諸種媒劑,最後施以「varnish」保護畫面。 他的代表作品〈阿拉阿爾肖像〉(Portrait of Hadj Allal)是利用咖啡色的包裝紙,而以鋅白顏料把印度人的膚色襯托出來。另一幅「熟睡的南斯拉夫農家女」(Sleeping Slovene Girl)也是用包裝紙畫的,它是在歌頌農家樂。 亨德華瑟的作品,顯現出表現主義的幻想力與才華。他晚近常用漩渦的造形畫成與迷宮相似的圖畫,他最嫌惡用丁字尺畫成的「無機直線」。在他的造形哲學中,他認為:「直線象徵著導致人類於破滅。」五十年代,他更厭惡極度的個人主義和合理主義,因為人類生活如果過度的規劃,反致破壞了天然環境和構造。因此他公開對合理主義的近世建築,提出抗議的宣言。他為抗議法國在南太平洋原子彈試爆,畫了很多作品,在他自己的國家展出。他曾竭盡心力──繪畫、寫作、演講,為人類提出了警惕,要求「還我自然」。他以身作則,居住在傾斜的金字屋頂房子,使用「自然肥料」的廁所(氮氣的再構成循環」。由於他言行的一致,因而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共鳴。 本書追溯亨德華瑟的藝術歷程與代表作品,並配以百幅作品圖片,使讀者可由圖文中領略其融合環境關懷與自然線條的繪畫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