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卷1:渡台碩彥‧書海揚波
.台灣當今藝術文化的豐美展現?台灣文化之獨特多元的象徵.七門藝術領域,二十四冊圖文整理,每冊並附索引與中英文摘要.知名學者與各領域專業工作者負責執筆,在追溯中建立台灣文化認同的依據「『台灣藝術經典大系』……統整集結更為多元的台灣藝術文化資源,不只彰顯台灣視覺藝術活潑豐富的成果,更是重視珍貴藝術文化資產記錄與保存的具體行動,使台灣藝術文化能夠建立更全面而完整的視野,同時累積國家藝術文化的資產。」—— 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台灣藝術經典大系」為文化總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負責執行,以台灣當代應用藝術與傳統藝術為對象之大規模整理計畫,其系列用意在於為台灣百年來生於斯、長於斯的藝術領域留下紀錄,以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藝術論述鋪設一富於資料性之基礎。全系列共二十四冊,依藝術類別劃分為書法、篆刻、視覺傳達、工藝設計、建築與民間藝術等七卷,各卷作者皆為該領域的知名學者、藝術家或專業工作者。每冊均以一百六十頁的篇幅介紹各領域興起的時代脈絡、約十位代表藝術家之藝術歷程、作品風格及時代意義,並以每位藝術家十至十五張作品圖片輔助介紹,試圖以圖文對照方式為台灣之視覺藝術領域描畫完整面貌。「書法藝術卷」以五冊整理台灣書法自清代以來之發展,第一冊《渡台碩彥?書海揚波》即以清末民初的書法家吳敬恆、于右任、丁治磐、董作賓、朱久瑩、莊嚴、台靜農、劉延濤、奚南薰。為對象,追溯書法在台灣紮根的起源。自三百多年前漢人入墾台灣以來,漢字的書寫便成了啟蒙教育所必需,但清朝時期廣為科舉學子所奉行的端整館閣體與日治時期的外來書風,皆未能使台灣書法有獨立且具藝術性的起步,直至國民政府遷台後,自大陸渡台的書家與重要文物單位的移入,才真正揭開台灣書法蓬勃發展的序幕。這些渡台書家不僅熟稔各式書體、深具國學涵養,亦為國民政府來台初期身居要職的各界菁英。本書追溯台灣數十年來的書法發展,同時透過九位代表性書法先驅的生平、藝術成就及對其後台灣書法的影響,使讀者對台灣近代書法的發展有初步理解。
書法藝術卷2:風規器識‧當代典範
.台灣當今藝術文化的豐美展現?台灣文化之獨特多元的象徵.七門藝術領域,二十四冊圖文整理,每冊並附索引與中英文摘要.知名學者與各領域專業工作者負責執筆,在追溯中建立台灣文化認同的依據「『台灣藝術經典大系』……統整集結更為多元的台灣藝術文化資源,不只彰顯台灣視覺藝術活潑豐富的成果,更是重視珍貴藝術文化資產記錄與保存的具體行動,使台灣藝術文化能夠建立更全面而完整的視野,同時累積國家藝術文化的資產。」—— 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台灣藝術經典大系」為文化總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負責執行,以台灣當代應用藝術與傳統藝術為對象之大規模整理計畫,其系列用意在於為台灣百年來生於斯、長於斯的藝術領域留下紀錄,以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藝術論述鋪設一富於資料性之基礎。全系列共二十四冊,依藝術類別劃分為書法、篆刻、視覺傳達、工藝設計、建築與民間藝術等七卷,各卷作者皆為該領域的知名學者、藝術家或專業工作者。每冊均以一百六十頁的篇幅介紹各領域興起的時代脈絡、約十位代表藝術家之藝術歷程、作品風格及時代意義,並以每位藝術家十至十五張作品圖片輔助介紹,試圖以圖文對照方式為台灣之視覺藝術領域描畫完整面貌。「書法藝術卷」第二冊《風規器識?當代典範》承襲第一冊之陳述軸線,將目光放在民初的渡台書家上,包括陳含光、彭醇士、陳定山、劉太希、張隆延、呂佛庭、陳其銓、載蘭村、汪中、于大成等名噪當時的學者書家。處於政權與文化更迭的接口時期,這些學者書家除了面對近代關於中西體用的衝突,渡海來台後,更負有承續傳統文化的使命,而書法即是他們賴以振興文化的途徑。藉由他們右手書法、左手理論的攢聚累積,書法藝術在台灣才逐漸有了得以扎根的沃土。本書介紹十位代表性書法家的藝術歷程、書法風格與特點及影響,期望使他們在台灣書史上的典範地位獲得應有的認可。
岣嶁碑的書法藝術
作者寫這本書,不是偷懶,而是想用這本小著作告訴書法界應該懂得創造的重要性。岣嶁碑出現,推想它是晉唐時代的書法家,托夏朝禹帝之名創的書法藝術。以禹碣、舜碑之類托古方法寫出與當代不同的書體,創造一種又古又怪的篆書。這種托古創新的方法,考其用意,乃在提醒書法界守古、尊古,也要創新。書法原不應完全在臨摹古人的字跡,書法藝術也不是一定要寫約定俗成的具像文字,也可以寫得抽象文字,就像繪畫,不一定要作寫實畫,具像畫(包括寫意畫)等,也要畫抽象畫或超抽象畫等。這就岣嘍碑啟發創新的本意。作者用心拿這塊神禹碑來作文章,就是希望學書法的人士要懂得創新與創造。
書法史話
書法是文字書寫的藝術,以純抽象的點畫線條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成為有生命、有色彩的作品,儼若一幅筆墨蒼潤、形色具足的畫﹔是故古人推崇書法,而有「文章發揮,書道尚矣」之言。本書從先秦以至清末,對數千年來中國書法的起源和發展進行梳理,介紹各代書法藝術的特徵、流派、書家及帖本。文字優美,史料翔實﹔並搭配豐富的圖片,具有相當的鑒賞價值,且有助於讀者通盤了解中國書法的歷史。 書法是文字書寫的藝術,以純抽象的點畫線條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成為有生命、有色彩的作品,儼若一幅筆墨蒼潤、形色具足的畫﹔是故古人推崇書法,而有「文章發揮,書道尚矣」之言。本書從先秦以至清末,對數千年來中國書法的起源和發展進行梳理,介紹各代書法藝術的特徵、流派、書家及帖本。文字優美,史料翔實﹔並搭配豐富的圖片,具有相當的鑒賞價值,且有助於讀者通盤了解中國書法的歷史。
靜心寫經:修身心、習畫藝
佛教中的「寫經」是修心法門之一,本書介紹寫經的由來、意義,並引導讀者如何寫經,提供各種書體的範本供讀者參考,也包括基本的筆法介紹與示範,書中並蒐集寫經作品中的經典之作供讀者賞析。隨書並附贈一張弘一法師的心經作品,可欣賞,也可作為臨帖之用。
心與手:寫心經、畫觀音
奚淞將其多年用毛筆抄寫《心經》、白描觀音的心得,詳細陳述並示範步驟,還有如何活用書法以增添生活情趣,以及他如何藉毛筆,從書法領會《心經》奧義的心路自敘 ,希望能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創造喜樂平寧之境。本書並附贈一張由奚淞創作的釋迦說法圖。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論古來書法 中國自古以來講書法的文字不少,但絕大部分採取詩話體例的語錄體,好像散珠斷玉,讓人不易把握到作者的中心思想。 這些講書法理論的書雖然沒有形式上的系統,每一本論書法的書都有他一定的審美哲學基礎。 《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把古來的書法理論加以整理,分為六個大系統--------喻物派、純造型派、緣情派、倫理派、天然派、佛教與書法,明辨地分析出個流派的基本思想與邏輯標準,及對立又貫通的審美哲學。 實際上,一個書法家或書法理論家並不是很容易地可以被歸入這六類中的一類,因為中國人談音樂不大肯侷限在一個邏輯推論裡,這是一個缺點,講問題往往不透徹,但這也是一個優點,因為看的比較周全,觀點非常明確肯定。 熊秉明談的是書法理論,實際上也是歸納了中國美學的發展與演變。 作者簡介 熊秉明,西南聯大哲學系畢業,1947年赴巴黎大學攻讀哲學,兩年後卻轉入巴黎藝術學院的雕塑教室。著有:《關於羅丹----日記擇抄》、《羅丹雕塑------欣賞與沈思》、《展覽會的觀念》、《回歸與塑造》、《中國書法理論體系》。
雕繪玻璃學習法
書法 書法,是以文字為媒體所成立的藝術,也是可以藉書寫文字,將自己心中的事物予以表現出來。 今天,已接觸過無數的名勝古跡,但留在心中最為深刻的是,「你的書法是屬於你本身,而我的書法則歸於我本身」。 拿起毛筆端正姿勢,來面對紙張的那緊張感、充實感-的確棒極了!這是一本頗具魅力的書法入門書,是以初次拿毛筆的人,或者再度想要從最初來研習的人,做為對象所構成。 如想提昇書法者,最好的方法是,依正規的程序來練習,首先,第一章是談何謂書法,以及書法的用具、姿勢、學習方法等;第二章是實際執筆的練習為主,這時只要依毛筆的練習、基本練習、範本練習、臨書等順序進行者都可以發現,自己所寫的文字變得十分優美;第三章是介紹創作用的作品例子,以及日常生活中,最為常用毛筆的事物為範例,以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