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炎:冷艷的音樂(附CD)
冷艷的音樂火焰 他是作曲家, 一個寂寞、晚成, 又始終多彩、絢爛的作曲家, 他是一爐火焰, 一爐在青冷的光中兀自詠嘆著的 冷艷的火焰。 含蓄而內斂, 孤寂而又豐富、自足── 在夢的地圖徐徐燃燒的冷艷的音樂火焰。 作者簡介 陳黎 本名陳膺文,1954 年生,台灣花蓮人,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十餘種。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十種。曾獲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
莫札特
莫札特 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都寫餘1785年,創作的時間只差一個月,但是卻表現莫札特世界創作世界的截然兩面: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狂暴陰鬱,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明晰燦爛。本書以這兩首作品為主軸,呈現了莫札特創作的二元世界,旁及鋼琴在十八世紀後半葉的地位,奏鳴曲式的發展。 「逐段賞析」的部分為配合雷射唱盤的讀秒顯示,輕鬆頗析作品的內涵,「精選錄音」羅列十數種經典曲目,都附有讀秒的結構分析,是讀者進階聆賞的絕佳媒介。 這是一本以光碟的概念來製作的CD書,在深度中見廣延,是有心的入門者,進階的愛樂者最佳的叩門磚。 作者簡介 艾倫˙瑞奇 LA weekly撰稿,也為New York Herald Tribune等雜誌撰寫樂評。 譯者簡介 李玫玲 台大外文系、外文研究所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研究,現為馬里蘭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候選人,現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 周靈芝 師大歷史系畢業,譯有《寂靜之聲-進入葛麗果聖歌的幽微境界》等書。
台灣音樂閱覽
音樂能夠直接表達人類日常生活的喜樂哀愁,反映出真實的情感。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著許多不同的族群,在各個時代裡更受到不同政權的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台灣音樂呈現出非常豐富的多元化面貌, 各個族群均有反映出族群特色與情感的音樂流傳下來。 本書是由「族群觀」與「歷史觀」兩方面切入,討論各個樂種的特色,並呈現出各種音樂在族群、歷史、以及文化上所代表的意義。 在台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台灣音樂,經過許多音樂工作者的討論與整合,大致上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原住民音樂、漢族音樂及西式新音樂。 《台灣音樂閱覽》由現任文建會主委、師大音樂系陳郁秀教授主編,邀集國內各樂種的專家執筆,對目前台灣的音樂做了一次總整理與概述。 書中兼具回顧與展望,傳統與創新,對關心台灣音樂的讀者提供一個綜合的引導。本書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16次推介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台灣囝仔歌的故事
內容簡介 在解嚴之後,政府大力推展本土化運動,台灣童謠才逐漸受到重視,以前因語言政策的不當,扭曲了台灣童謠的發展,相信這種被扭曲的情形今日已被扶正。當現今台灣社會上的人民,開始利用自己的「母語」創作文學作品或歌謠,甚至於用母語思考、用母語發言、用母語建立文化等等。實在是令人感到振奮,故作者們以實際的舉動,來推展這種保存台灣本土文化的活動。 從事音樂工作已三十餘年的施福珍以口語化的旋律、簡明活潑的節奏,改造傳統唸謠,重現台語音韻之美。此外,康原深入淺出的詞曲解說,和王灝詼諧生動的畫筆,更為台灣囝仔歌增添不少光彩。相信本書中輕快的曲調旋律,可喚醒我們那沈睡已久的童年回憶。 作者簡介 施福珍:台灣省彰化縣人,現為彰化縣立大同國中音樂班主任;任職於彰化縣教師合唱團指揮已十七年。現為亞洲作曲家聯盟之中華民國總會會員及台灣省音樂協進會常務理事。 康原:本名康丁源,彰化縣芳苑鄉人。曾任彰化師大附工管樂指導老師十年。主編過多種文化性雜誌,曾任《關懷雜誌》總編輯及彰化縣寫作協會理事長,現任賴和紀念館館長。 王灝:本名王萬富,南投縣埔里鎮人。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中文系畢業,現任國中教師。曾舉辦水墨畫展多次,現為南投縣美術學會理事,眉之溪畫會會員。
中國古代音樂
古樂靡靡 今天,中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新時期。了解過去的優秀文化,正是為了創造未來的新文化。這對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他們施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大計。要讓中學生及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掌握中國文化史的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的輝煌歷史與它的優良傳統,為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厚植基礎。這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業,也是我們編輯這套叢書的初衷。 我們設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經濟、文藝、體育......等多方面的專題,希望這一套叢書從多角度、多層次,系統地反映中國文化的主流與特點。 《中國古代音樂》書中將中國歷代社會的燦爛音樂文化,按社會歷史進程,重點突出地分為遠古音樂尋蹤、鐘磬禮樂時代、漢魏樂府鼎盛、各族樂舞交融、說唱戲曲崛起、地方樂種爭輝等加以介紹和評價。 作者簡介 伍國棟,西南師範學院音樂顆畢業,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碩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著有《瑤族民歌》、《白族音樂誌》......等。
武當山道教音樂
武當道樂歷史悠長,至今仍保存了較多較完整的古代(明清以上)道樂和傳統音樂的曲詞材料和風貌,堪稱華夏文化的一宗珍貴遺產。本書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寫成的一部道樂理論專著。「反映原貌,剖析特質」為指導思想,從歷史沿革,流派分野、科儀音樂類型、曲調分類和結構規律、法器的宗教象徵、道樂的時空特點、道樂與其它傳統音樂之關係諸方面對武當道樂進行系統深入的描述和嚴謹的分析。內容翔實,行文通暢,特選配珍貴曲譜照片,以知識性學術性並重為特色。對於了解武當道樂,研究全國道樂和古代傳統音樂文化有裨益。可供從事音樂學、宗教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學習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