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華麟演奏會3:EBB TIDE
經典歌曲Ebb Tide不少團體唱過,包括RighteousBrothers,但是沒有人可以像Platters 的主唱在三個八度音中迴轉自如,完全表現出這首歌的悲憤及哀傷。The Platters至今仍然活躍於四處演唱,但是現在的團員跟原裝的已是面目全非。他們早在1952年已經組成一個雛形,翌年Platters以Tony Williams為主音,加上Herbert Reed 、Paul Robi David Lynch及 14歲的女生Zola Taylor ,陣容終於穩定下來。他們寫下多首百萬銷量金曲,包括 The Great Pretender? Only You、Twilight Time及The Magic Touch等。樂隊於50年代非常成功,除了是第一隊黑人樂團擁有冠軍歌曲外,也是第一隊樂隊在演唱中跨越樂迷種族界限,另外他們的大熱單曲Twilight Time也是Rock N Roll時期第一首歌曲加入弦樂。除了灌錄唱片,又四處演唱,並於1959年成為首隊樂隊於鐵幕國家波蘭演唱,另一方面也拍下Rock Around The Clock及The Girl Can’t Help It等電影。The Righteous Brothers(正義兄弟)經典歌曲《Unchained Melody》,至今已是經典歌曲。適用程度:高階(表演專用譜)經典名曲。可用於中高級教學、練習及演奏會表演使用。為使中高階彈奏者有更多選擇,歌曲編曲上有較多彈奏的變化,可增加練習者的技巧,也可使表演者在演奏歌曲時比較豐富,在彈奏鋼琴時較流行樂譜更精湛更特別。
MONALISA紀華麟演奏會:鋼琴演奏樂譜(表演專用樂譜)
經典爵士名曲Mona Lisa此曲原唱為永遠的金嗓藝人納京高(Nat King Cole),此曲在1950年得到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及告示牌八周冠軍,至今五十多年,已有數不清的知名爵士歌手重新演唱,現在仍廣為傳唱。續Mona Lisa之後,又陸續唱紅了「Pretend」、「Unforgetable」、「Too young」…等知名歌曲。此曲作者傑李文斯頓Jay Livingston,是美國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配樂作家之一,Mona Lisa是他第二次奪得金像獎,隔年又再度以名曲「Que,Sera,Sera」得到金像獎
傾聽:維也納人文記事
【內文簡介】這是一本關於音樂生活學習的隨筆,紀錄作者半輩子以來,於音樂之都所留下的音樂人生歷程。 真正的樂音,並不寄身於音符中,而是存在無聲裡。藝術,是研讀人類靈魂的歷史,不是彈琴耍技的本領;而如何聽到這靈魂絮語,這,才是藝術的真諦。 一個蘊育出海頓、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史特勞斯、馬勒、荀白克的城市,應要以何種態度面對她?真善美的外表之下,卻如此的深沉,隱藏的是這些音樂家以血淚舖砌而成的故事。他們,在此受盡磨難之後,卻趕也趕不走,這,就是維也納。這本維也納的隨筆,滿溢藝術的沉思,引領讀者聞得維也納真正的弦外之音。適逢在莫札特誕生250年之後,在佛洛伊德誕生150年之後的今天,將這些人文點滴,塑造、累積成維也納內在的精神風貌,獻給所有追求美感心靈的傾聽者。
自彈自唱(2)動感流行彈唱樂譜
1( )大舌頭 吳克群2( ) 波間帶林俊傑3( )神槍手S.H.E.4( )真命天子 羅志祥5( )不怕不怕郭美美6( )嗆司嗆司 羅志祥7( ) Honey王心凌8( )Beautiful SoulJesse McCartney9( )Beautiful Sunday Daniel Boone10( )SHA-LA-LA-LA-LAVengaBoys11( )Hung UpMadonna12( )I Will SurviveGloria Gaynor13( )Lonely No More Rob Thomas14( )The Game Of LoveSantana &. Michelle Branch15( )This loveMaroon516( )□□□て鋼之鍊金術師PornoGraffiti17( ) 流星火影忍者的片尾曲TiA18( )沙喲那啦再會吧我們這一家片頭曲金木樨□□□□□□
不固定樂思
我們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會去分析樂曲,閱讀傳記、書信,嘗試去體驗他的心靈;演奏許常惠,是否也該如此? 這本書所收集的言論文字,包括了音樂藝術、教育、社會關懷、本土與世界等。作者在先進的歐陸德國求學研究、旅居生活,達十二年之久。在十多年前回到台灣,投入音樂學教育的工作,並於其中重新發現台灣,進而探究本土音樂的歷史與內涵,對郭芝苑、蕭泰然、呂紹嘉等音樂家的介紹宣揚,讓人們得以重新了解台灣自己的音樂成就,而不再只是落入崇洋媚外的迷障。此外,作者的女性角色,也讓她在思考台灣各項議題時,具有更獨特、溫柔的說服力。當然,最重要的是作者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觀念:音樂無粗鄙與高貴之別,能感動人心才是藝術……
閃靈王朝-台灣搖滾鬼王10年全記錄(附光碟)
★台灣獨立樂界重量級樂團、金曲獎最佳樂團、第一個受邀參加國際三大搖滾音樂節的華人樂團──閃靈,成立十週年搖滾歷程全紀錄。 ★閃靈從台灣本土文化尋找創作靈感,並加入二胡樂聲樹立東方特色,廣受國際搖滾樂界注目,史無前例將腳步跨至東亞、歐美,開啟台灣樂團從未走過的一段傳奇之路。 ★團長Freddy作為台灣獨立樂界推手,深刻影響今日台灣搖滾圈的形貌構成,每年主辦野台開唱音樂祭,超過五萬來自亞州、歐美觀眾參與,成為國際性搖滾盛事。 ★陳珊妮、馬世芳(五四三音樂站站長)、柯仁堅(濁水溪公社)、吳永吉(董事長)、虎神(四分衛)、朱約信(豬頭皮)、朱劍輝(China Blue)、林強、緯緯(刺客)、林哲儀、流氓阿德、張鐵志、何東洪、翁嘉銘、葉宛青(KK,小白兔唱片老闆) 台灣最強音樂人與樂評人,爆發推薦! ★隨書附贈超值VCD,收錄閃靈演唱會片段、花絮及三首MV完整版。2006年2月3日,閃靈登基十年大型紀念演唱會即將重裝登場,撼動你的三魂七魄!
敲星擊月:擊樂明星的成長紀事
用音樂譜寫而成的生命篇章 集熱情、活力與專業於一身的朱宗慶打擊樂團,是台灣第一支職業打擊樂團,不僅是亞洲重要的現代打擊樂團之一,在世界打擊樂壇也享有盛名。 《敲星擊月——擊樂明星的成長紀事》是朱宗慶打擊樂團的音樂家群像,是他們用音樂譜寫而成的生命篇章。從1986年創團開始娓娓道來,有趣聞、糗事,有甜蜜歡笑、也有艱辛淚水;在資深文化工作者于國華的筆下,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一次道盡多年來舞台前後百味雜陳的心情故事與珍貴記憶。 如果你曾經被他們的音樂所感動,如果你對音樂學習之路感到疑惑,本書帶你一探音樂家們一步一腳印的心路歷程,從他們的執著與經驗中,學習成就自己的一片閃閃星空
巨星聖誕精選
1( )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天上天使報佳音聖誕頌歌2( )Away in a Manger在馬槽裡聖誕頌歌3( )Carol of the Bells鐘聲頌歌聖誕頌歌4(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傾聽天使歌頌聖誕頌歌5( )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午夜的祝福聖誕頌歌6( )Joy to The World舉世歡騰聖誕頌歌7( )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小小的伯利恆城聖誕頌歌8( )Silent Night平安夜 聖誕頌歌9( )The First Noel天使宣佈頭條喜訊聖誕頌歌10( )Let It Snow下雪聖誕歌曲11( )Frosty the Snowman雪人佛斯帝聖誕歌曲12( )Here Comes Santa Claus聖誕老公公來了聖誕歌曲13( )I Saw Mommy Kissing Santa Claus媽咪親吻聖誕老公公聖誕歌曲14( ) Jingle Bells聖誕鈴聲聖誕歌曲15( )O Christmas Tree聖誕樹聖誕歌曲16( )Rocking Around the Christmas Tree聖誕樹之舞 聖誕歌曲17(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紅鼻子麋鹿聖誕歌曲18(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聖誕老人進城來聖誕歌曲19( )Silver Bells銀色鈴聲聖誕歌曲20( )The Christmas Song聖誕歌曲聖誕歌曲21(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恭祝聖誕快樂聖誕歌曲22( )White Christmas白色聖誕聖誕歌曲23( )Winter Wonderland冬季奇境聖誕歌曲24( )聖誕歌曲
寶島歌聲之貳
一九四五年迄今,整整一甲子,台語歌謠就像一條河,承載戰後所有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起落、辛酸與甜美。在每個階段的社會變遷中,詞曲創作者都以其敏銳的觀察與批判,或寫實,或隱喻,留下許多讓人難忘且具時代意義的台語歌謠,而這些旋律也宛如電影分鏡畫面,一幕幕呈現隱藏於社會各階層的聲音與生活縮影。 《寶島歌聲》除了介紹二十一位戰後台灣歌謠界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外,更將與歌曲流傳息息相關的留聲機與唱片歷史,作了有系統的介紹,完整呈現戰後台灣歌謠的歷史發展。收錄:台灣唱片發展簡史詞曲創作者與演唱者:蔡振南/洪榮宏/王明哲/蕭泰然/李敏勇/林強/陳明章/林良哲/莊柏林/鍾弘遠台灣儲存媒體的推手:葉進泰台灣放送頭:周進升
寶島歌聲之一
一九四五年迄今,整整一甲子,台語歌謠就像一條河,承載戰後所有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起落、辛酸與甜美。在每個階段的社會變遷中,詞曲創作者都以其敏銳的觀察與批判,或寫實,或隱喻,留下許多讓人難忘且具時代意義的台語歌謠,而這些旋律也宛如電影分鏡畫面,一幕幕呈現隱藏於社會各階層的聲音與生活縮影。 《寶島歌聲》除了介紹二十一位戰後台灣歌謠界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外,更將與歌曲流傳息息相關的留聲機與唱片歷史,作了有系統的介紹,完整呈現戰後台灣歌謠的歷史發展。收錄 從一九四五算起—— 戰後台語謠一甲子 詞曲創作者與演唱者:蘇桐/洪一峰/葉俊麟/黃敏/郭大誠/吳晉淮/郭芝苑/文夏/紀露霞/鄭日清/洪弟七 黑膠唱片收藏者:王明山 留聲機收藏者:林本博
經典CD縱橫觀2
作者運用科學史家孔恩(Thomas Kuhn)的「典範與典範轉移」(Paradigm and Paradigm Shifts)觀念,強調某一詮釋(錄音)因其特殊演奏/詮釋成就,導致後來演奏此曲者深受其演奏影響,則作者將此具有特殊影響力的詮釋(錄音)稱為「典型」。如此詮釋現象無疑是錄音發達且普及的二十世紀才出現的特色。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奏鳴曲與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為例,霍洛維茲以其驚人的改編聞名於世,藉由錄音而轟動全球。雖然他並沒有將其改編版本寫成樂譜發行,但後輩鋼琴家卻藉由聆聽霍洛維茲的錄音而模仿彈出相近的演奏,使得他的詮釋成為樂譜之外足以影響演奏家表現的「典型」。在1958年以前,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演奏以刪節為風尚,但演奏家刪節的依據並非是樂譜指示,而是以作曲家本人與霍洛維茲的演奏錄音為準。「作曲家-樂譜-演奏者」的關係因為錄音的出現而改變,「典型演奏」形成的經典地位與影響力甚至超越樂譜本身而成為左右音樂詮釋的圭臬。在這些作品詮釋/演奏討論中,評論者如無法掌握「典型演奏」的影響力,單純地以樂譜與作曲家風格來衡量演奏,不僅失去詮釋歷史觀,評論將缺乏焦點。舉例而言,若純以音樂和技巧表現觀之,范克萊本所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早已被後人超越。然而,如果將其演奏放到他的時代,其詮釋卻是革命性的演奏,其影響力甚至撼動整個俄國鋼琴學派。如果評論者僅以「今日」的標準來衡量其演出,自然不能了解其重要的經典意義與典範價值。較錄音影響力更為微妙的則是「演奏傳統」與「學派意見」的影響力。在普羅柯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的詮釋中,俄國首演(世界首演)者李希特與美國首演者霍洛維茲截然不同的詮釋固然各自形成「典型」,但莫斯科音樂院教授諾莫夫個人的意見卻因其眾多學生的演奏成就而成為不可忽視的詮釋,其觀點也成為具影響力的「典型」。即使諾莫夫的見解相當程度地背離作曲家的樂譜指示,如欲討論本曲的演奏與詮釋,就不得不掌握如此觀點,否則完全以樂譜為依歸卻不知此曲在特定派別下的解釋,評論者在面對眾多詮釋相近卻大幅偏離樂譜的解釋時必感無所適從,也無法掌握評論標準。
經典CD縱橫觀1
以歷史的角度衡量各個演奏的時代意義,向是作者評論關切的核心。藉由豐富的錄音資料,我們也確實能得到許多關於樂曲詮釋與表現轉變的知識,並得以掌握不同的美學標準。例如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詮釋,從二十世紀初李斯特學生所講求莊嚴的堂皇慢速,逐漸發展至注重技巧的凌厲快速,其間的差異是截然不同的美學思考。德布西《二十四首前奏曲》由作曲家原意解析與法國風格出發,最後竟呈現出差異甚大的不同觀點,詮釋逐漸抽離作曲家的意圖,甚至以純音樂的方式表現。蕭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經由蕭邦鋼琴大賽的提倡與影響,使其演奏風格在二十世紀逐漸擺脫歐陸舊式浪漫派的誇張,轉為精確、理性、健康的明朗表現;同樣是比賽影響,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在柴可夫斯基大賽上的詮釋變化卻和蕭邦鋼琴協奏曲相反,不僅呈現出極為有趣的對比,眾多經典詮釋也成為二十世紀鋼琴史上最燦爛的紀錄之一。透過廣泛的對比,作者在音樂詮釋的歷史脈絡下探討各個演奏的時代意義,分析藝術家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努力。至於創作於二十世紀的哈察都亮鋼琴協奏曲,從作曲家與俄國(世界)首演者、俄國重要詮釋者、英美兩地首演者和亞美尼亞鋼琴家的演奏,都完整地記錄在有聲資料之中。此曲的詮釋與風格變化幾乎能從錄音中完整呈現,是二十世紀音樂中少數所有重要演奏皆被完整記錄的作品,其詮釋史本身就值得研究,也是錄音時代的特色。
經典CD縱橫觀3
許多作品由於本身之複雜與特殊,導致演奏者不得不以該曲本身為出發點作詮釋。樂曲本身再度成為詮釋的重心,學派、歷史與「典型」並不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以舒曼《交響練習曲》為例。舒曼原本刪除五首練習曲(變奏),但後來還是由布拉姆斯將其附於樂譜後出版。在二十世紀起,鋼琴家不僅演奏舒曼定版,更開始自由添加舒曼原本刪減的五首變奏。不同排列組合下的演奏,其實已是不同作品,鋼琴家自身對該曲所持的結構觀點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又如李斯特奏鳴曲,由於其結構的複雜深奧與曲義的模糊曖昧,導致音樂學者與鋼琴家提出各自不同的結構分析,也使本曲詮釋面貌大異其趣。由於鋼琴家對樂曲所設定的結構不同,評論者必須先就鋼琴家的設計來對照樂譜指示,才能進一步討論其詮釋,而無法先以評論者自身的觀點解讀樂曲,再套用到不同鋼琴家的演奏之中。至於以「循環曲式」創作的聖桑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也唯有在詳盡地分析結構之後,方能就各個主題的變化做比較與討論。評論者如果對這些作品缺乏樂曲本身結構的認識,不僅評論缺乏標準,也無法深入樂曲本身的精髓。然而,也有許多作品由於本身風格或是不同學派間解釋差異過大,導致以學派為主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詮釋。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三首鋼琴協奏曲為匈牙利與東歐系統鋼琴家廣泛演奏,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西班牙花園之夜》,其演奏與錄音更以西班牙、法國與拉丁語系鋼琴家為大宗。學派特性造就特定音樂語法,而評論者必須同時了解樂曲與學派語法,才能更完善地討論其演奏和詮釋。至於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加斯巴之夜》,更在法國與俄國鋼琴學派兩方截然不同的表現下呈現出多樣的風格。本書正是就特定曲目掌握關鍵的學派特性,提出多重學派觀點的著作。無論對學生或是一般愛樂者,都是一窺演奏家與學派奧秘的最佳讀物。
躍動的音符浪漫的古典樂史
有人將古典音樂與哲學結合在一起,古典音樂似乎是一面鏡子,依稀可以照到內心的影像。在一樣的城市裡,形形色色、風采紛呈的事物讓人目不暇接,無暇思索,我們什麼也看不清,什麼也想不明白,一切都因愉悅而變得空白。我們渴望找回自己,安撫心靈。小夜曲的幽靜、圓舞曲的歡暢,古典音樂正是淨化自我的良藥,古典音樂的魅力毫無阻礙地將我們遠離茫然的迷思,讓我們在安祥的靜謐中沉澱自己。 親愛的朋友,此時此刻,讓我們給彼此一個機會,我會給你一把鑰匙,好讓你開啟這扇大門,窺探古典音樂的美妙!
古今相生音樂夢:書寫潘皇龍
人類各大古文明裡,音樂除了是各式禮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外,它一直被視為是教化人心或是修心養性的工具;在歐洲亦然。十九世紀裡,在歐洲社會文化發展的脈胳中,音樂終於展現出,它也可以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在十九世紀末得以?升藝術的殿堂,與文學、建築、繪畫等平起平坐,進而對它們產生影響,並與它們互動。進入廿世紀,音樂的發展更是快速多元,隨著錄音、電子電腦合成音響技術的出現與成熟,音樂世界開始清楚地區分「古典」與「流行」,不同於後者追求一時的風尚與商機,前者默默不語地探索著音樂藝術發展的可能性。 在傳統中華文化裡,「樂人」若不是「文人」,就一直是「以藝娛人」的「賣藝者」;士大夫若在音樂上有所著墨,就會在他的才藝中列入音樂一項。簡言之,「音樂」一直不是如同詩書畫般地,被視為一項藝術。直至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歐洲殖民主義向外擴張的勢力伸及亞洲、侵入中國,也帶來了他們的音樂,對音樂的傳統認知開始有所轉變。廿世紀裡,留學生出國至歐洲,開始接觸到「獨立自主的『音樂』藝術」,「音樂」可以是一門「專業藝術」、而不僅止是一項「才藝」的概念才緩緩成形。 這些留學生回國後,一代接一代地,逐漸推動著音樂朝獨立自主藝術的方向走,才有了目前的「音樂界」。雖然如此,時至今日,「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一句將音樂視為教化工具的名言,卻依舊是吸引國人接觸藝術音樂最有效的一句話。潘皇龍的成長環境裡沒有變壞的本錢,卻也沒有音樂。他之所以迂迴曲折地選擇走上音樂路,明顯地,是因為他認知到,「音樂」是他要追求的獨立自主藝術。
台灣傳統音樂概樂(歌樂篇)
當前台灣社會的音樂,以樂曲的文化背景論之,可分為通俗音樂、歐洲藝術音樂、創作的藝術音樂(包括西洋樂器與國樂器),以及傳統音樂。前兩者的活動蓬勃,後兩者雖隱性而微,卻最能體現台灣音樂文化的特徵。 台灣傳統音樂的分類,有採取族群觀點分為原住民音樂、客家音樂、福佬音樂,或以展演形式的不同分為民歌、說唱、戲曲、器樂等。本書從理論層面兼顧實用性,系統地論述其中的歌唱類音樂,將其分為民歌、南管曲、北管戲曲與細曲、歌子戲唱腔、偶戲唱腔、儀式音樂,深入且扼要地描述各類音樂相關文化背景,並具體地以樂譜呈現音樂的旋律樣式。 音樂為具有擴散性的生命體,台灣傳統音樂也不例外,南管、北管除了在館閣內流傳,也被其他樂種、劇種吸收,歌子戲唱腔且同時吸收福佬與客家民歌,偶戲與儀式音樂則引用南管或北管音樂。以風格特徵觀之,各類漢族音樂都相同地為單旋律,原住民音樂的樣式則較為多彩,單旋律之外,並有豐富的和聲與對位唱法,有藝術性頗高的樂曲,也有純樸原始、甚具學術價值的音調。
音樂事情
從原始的歌到樂器的發明;從留聲機時代的爵士樂到錄音帶音樂;從隨身聽、MTV到數位化的iPod,聽音樂的模式一直在改變。本書談的是音樂的力量,情歌、爵士樂、Hip hop……不同種類的音樂是如何感動不同的人。經歷民歌、情歌、台語搖滾時代,每一個年代的流行樂都有它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在文化和社會層面上是如何影響過去以及今天的人們?今天創作者走在獨立音樂的路上又是怎樣的情況?未來的音樂產業如何去想像?其他內容還包括:「2004年第一屆硬地音樂展」紀事、流行音樂以外的六種音樂介紹、成英姝音樂小說、音樂創人分享創作心得、建築、文學以及旅行中的音樂等等。
藝術與音樂的故事:從古典到永恆
藝術:「藝術的故事」共分文八個章節,首先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探尋在西歐、地中海沿岸以及非洲、亞洲大陸等地方,倖存的最古老的藝術作品。藉由各種遺跡,我們可以看到古人運用其偉大的智慧,創造出像古埃及金字塔、大不列顛群島上建造的環狀巨石陣如此令人生畏又讚嘆的奇蹟。接著人類的文明開始發展,分別在東方與西方,創造出輝煌的藝術成就。東方文明與東方藝術受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規模較大的宗教以及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特別大。中國的兵馬俑、萬里長城、佛教藝術、伊斯蘭教藝術以及日本的浮士繪皆為代表。在西方因為宗教的因素,基督教藝術也盛極一時,引領了一股嶄新的西方藝術之風。而新世界的美洲藝術,令人驚歎不已的城市遺址以及藝術文明在歐洲人的佔領下漸漸式微。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藝術,擁有奇特的原始藝術形式,並通過藝術反映了他們豐富的文化傳統和信仰。西方的藝術在文藝復興之後得到的極大的發展,接著歐洲的崛起,以及對傳統的反叛所出現的新藝術形式,成就了現在的家爭鳴的藝術風格。音樂:「音樂的故事」共分文六個章節,由音樂的起源開始介紹,由音樂最初的用途記載語言、鼓舞士氣,到最後成為現在我們欣賞的方式。內容先由東方與西方重要的音樂源流說起,再開始述說西方音樂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形式,音樂的演變,然後到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古典音樂時代、浪漫時期的音樂與音樂家,直到現在二十世紀嶄新的音樂形式。
弦裂
一九三八年,赫爾穆特‧斯特恩的父母親決定流亡中國時,赫爾穆特只有十歲。在逃往滿洲里的途中,他帶上了他的小提琴。小提琴很快成為斯特恩一家在流亡中重要的生存工具。在哈爾濱,為了一頓飽飯,赫爾穆特常常在中國人的婚禮上、夜總會或飯店裏演奏。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斯特恩組織其他流亡者離開中國到以色列,也成了以色列樂樂團的成員,和指揮家伯恩斯坦共事。 然而赫爾穆特的流亡生涯還沒有結束。一九五六年他為了看望在美國重病的父親到了美國。為了謀生,不得不做推銷員,賣過鞋子和風琴,直到能在聖路易斯和羅徹斯特重拾琴弓。一九六一年他通過考試,成為柏林愛樂樂團成員,後來晉升為第一小提琴和樂隊首席,與卡拉揚合作多年,還被選為柏林愛樂樂團常務理事,直到退休。 斯特恩在《弦裂》中坦率地敘述了自己生活中打上歷史、政治和文化烙印的各個階段。其中涉及到猶太人和德國人以及納粹的關係。在斯特恩的回憶錄中,所有的一切是異常真實與感人,因為他描述的不是抽象的知識,而是切身的經驗。
紀華麟鋼琴即興(附CD)
學習爵士鋼琴者最渴望的境界,就是能真正自由的即興演奏(Ad-lib)。一般爵士鋼琴譜很少有即興的編奏,記譜的旋律拍子也較規律化,彈奏爵士樂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能有自己的表情、自己的情感、自由的拍子及即興的音符。本人以二十幾年的爵士演奏經驗,特別精心編奏這本每個人都可完成彈奏即興的夢想,雖然即興演奏是每個人自由情感的表現,但本書中有許多即興的樂句及藍調的音階,都可提供學員們作為最佳的參考,並在學習模仿中慢慢體會爵士樂的表現,有朝一日必能完全自由的彈奏屬於自己的爵士即興。如果您的鋼琴程度還不錯(古典人至少有奏鳴曲程度),您想進入高超奧秘的即興世界,或者想表演一首真正完整的爵士樂曲,那麼就不用想太多,苦練加熟背,再用心聆聽CD的示範演奏,抓住感覺、觸鍵、表情、拍子及律動,必能體會出真正爵士的精髓。
兒童大樂團(附2CD)鋼琴/直笛/綜合初級有聲教本
不同的節奏型態會有不同的觸鍵與音符表情,18首的鋼琴彈奏曲分別以單手旋律與雙手演奏的版本,做為進階式的練習。
台灣傳統音樂之美
本書由台灣音樂的研究專家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執筆撰文,介紹台灣原住民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漢族傳統音樂的宗教儀式性音樂、南管、北管音樂文化,以及客家音樂的代表音樂形式:客家山歌與客家八音。 & 原住民音樂:從歌唱的形式、內容的分析、器樂、歌舞、祭祀音樂、解析多聲部合唱之特色,一窺原住民音樂的奧秘,最後提出「照葉樹林文化帶」觀點,揭開台灣原住民音樂面紗。 & 漢族傳統音樂:介紹台灣傳統音樂樂曲型態與樂器種類,並透過南管、北管音樂與道教儀式音樂的分析研究,提供漢族傳統音樂入門的途徑。 & 客家音樂:介紹台灣客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由人聲演唱的客家山歌與純器樂演奏的客家八音。而客家山歌的形成、演變與客家戲曲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客家八音的鼓吹音樂的特色,顯示出與客家族群生活息息相關。
二十世紀歐美音樂風格
二十世紀歐美音樂 二十世紀的音樂家很多,本書中介紹了四十餘位作曲家。作者從作曲家的性格特點、創作及生活背景著手,介紹其最典型的作品,並特意節選部分作品的有關詩歌、朗誦、對話或歌詞,使讀者能透過文字進一步領會作品的涵義,重溫或想像出那優美感人的意樂……,是一本帶領你進入二十世紀歐美音樂不可多得的好書。 作者簡介 馬清 一九四七年生,北京人。一九七六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授業於易開基與陳比綱兩位教授。一九九三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音樂系,獲得鋼琴音樂教育碩士學位。 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發表音樂論文十八篇;出版學術專著、大學教材三部。
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SINCE 90`)
台北音樂版圖 那裡有聽音樂的地方、消費音樂的地方……WHERE TO GO? 本書充份掌握音樂消費的基本知識,並以以圖文書的型式將各式各樣與流行音樂相關的瑣事、最重要的音樂場景做系統性的整理,來呈現出台北音樂版圖的多種面貌。 即使你不是「樂迷」,但音樂都曾讓我們如此聽話,即使走過去一步、站過去兩步,我們都不免曾徘徊在這些音樂場景中,走過同樣的年代,營造共同的場景和記憶。 越來越多的音樂活動和場所,吸引樂迷走出個人的小世界。以特殊音樂為風格的咖啡館、酒館、舞廳林立於台北市,還有每年定時舉辦的戶外音樂節,都提供樂迷集體聆賞音樂的經驗……。作者以現象和場所帶出從九○年代至今與流行音樂文化相關的人(個人、團體與組織)、事(事件與潮流)、物(海報、傳單、唱片、節目),如:台北的主要Pub、東西南北中的各家唱片行、樂吧教父凌威和他開的Pub們的歷史、獨立樂團的表演場所、台北的舞廳、當代藝文人事常聚會的某些咖啡、酒館(據說搖滾偶像張震嶽在歌曲中提到的〈秘密基地〉,就是指這裡)、逐 當我們走過九○年代,回首追憶這十年來與流行音樂相關的種種,總不脫台北的這些人、這些地方、這些事。忠實地呈現某一群台北人的偏見,正是這本書的目的,也是為什麼要稱這本書為《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的理由。 作者簡介 羅悅全 兼差音樂文字工作者,文章散見《時報週刊》、PASS、《破周報》等刊物……。學生時代曾擔任音樂社團負責人、泡沫紅茶店的DJ、半途而廢的吉他手、搞過五分鐘的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