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的人:寶島歌王洪一峰與他的時代
一代歌王波瀾跌宕的藝界人生, 臺語流行歌一世紀的經典風華。 讓我們再次想起,那為土地而唱、為島嶼而歌, 撫慰幾代臺灣人憂悶心思的低沉嗓音…… 本書為「寶島低音歌王」洪一峰第一本詳實的人生傳記,透過對洪一峰與洪家人、演藝圈友人進行的大量訪談成果,以及相關新聞與史料的收集與梳理,鉤勒出洪一峰精采絕倫、曲折起伏的生命歷程,以及專心致志、繼承並創新臺語歌曲的夢想之路。 作者李瑞明經由親身訪談,以隨筆、報導與小說交錯的筆觸,刻畫洪一峰在那些燈火輝煌夜裡的身影,也拉引出同時代曾相知相惜的溫暖之人,引領讀者窺見每首經典歌曲的創作來源及靈魂所在。生動的描繪,宛如電影般的敘述,讓洪一峰的歌聲不斷地與時代共鳴,也讓洪一峰的傳奇、臺語音樂的成就,藉由音樂與文字,文化與歷史,交織為舞臺上一幕幕深刻雋永的畫面。 本書另收錄歌壇前輩友人們對洪一峰的側寫與懷想,從不同角度描繪洪一峰臺上臺下的酸甜滋味,附洪一峰生平年表與創作歌曲一覽表,完整呈現寶島歌王的音樂人生,一頁生輝動人的樂章。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本收錄洪一峰與家人、親友,以及演藝界臺語老牌群星口述歷史之傳記著作。 •&大量洪一峰生平、演唱,以及臺語流行歌曲文獻歷史照片。 •&附洪一峰年表、創作列表與相關書目,具研究參考價值。 •&隨書附贈洪一峰全彩紀念海報乙張,洪一峰星光身影全收藏。
掀起你的蓋頭來:王洛賓永遠的青春舞曲
人們都說絲綢道路是駱駝隊踩出來的, 如果你愛音樂,就會發現它是用美麗的民歌鋪成的。──王洛賓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王洛賓的歌! ─三毛 〈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青春舞曲〉、〈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全出自於「西北歌王」王洛賓之手,他的民族音樂創作獲得了全球音樂界的肯定。 一代民謡之父王洛賓,在台灣留下珍貴錄音,親自吟唱與述說 1993 年,高齡81 歲的王洛賓來到台灣訪問,因緣際會認識了青年音樂家文教基金會創辦人、也是指揮家的崔玉磐老師,兩人因音樂成為摯友,後來還在台灣製作發行《王洛賓回憶錄》有聲書,將近1000 多首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康定情歌〉等口述資料,悉數留在台灣珍藏,一代民謠之父王洛賓的親自吟唱與述說,榮獲了當年的唱片金鼎獎。 這項寶貴的音樂人文資產,透過王洛賓專書的形式在台灣出版,具有三大意義與特色: ‧ 作品樂譜手稿,首度曝光 ‧ 有聲光碟,輕唱自己的作品 ‧ 創作賞析,傳奇的音樂人生 本書係以當年的《王洛賓回憶錄》為藍本,藉由文字的鋪陳,重新認識這位民族音樂家的內心世界;不僅讓當年大師的聲音原音重現,掀起他那被命運壓抑隱藏近半個世紀的蓋頭,更讓他充滿熱情、浪漫、純真與豐盈的音樂生命,再度呈現。 隨書附贈 台灣典藏《王洛賓回憶錄》有聲書 本書特色 ‧ 作品樂譜手稿,首度曝光 ‧ 創作賞析,傳奇的音樂人生 ‧附MP3,民謠之父王洛賓原音重現,親自吟唱與述說
逆襲的音樂創作(全新修訂版)
感謝你加入爆音軍的行列,只要依照本書提供的攻略,即使是沒有音樂基礎的人也可以完成音樂創作,一腳踏入音樂圈。 本書採用破壞式圖文方式,直接攻擊你的記憶力,讓你不想記住都很難。 本書揭露許多音樂創作中,所有遇到的問題,以及音樂創作的獨門技法。不管是已經有音樂基礎,還是從零開始的人,希望能透過本書提供更多的數位音樂和創作的資訊,讓任何想玩音樂、想創作音樂、想投入音樂產業的人,減少對數位音樂的恐懼,進而增強信心,產生夢想。 本書音檔: ●全部範例皆為音訊檔,不管是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都可使用,具有極高機動性。 ●音檔數高達160多個,可透過下載方式取得,環保救地球。 ●音檔包含音樂創作、各類虛擬樂器、各類效果器音效、混音...等範例。 本書特色 ●最新!數位音樂創作技巧大公開,走在時代的尖端。 ●揭露業界人不願曝光的音樂創作密技,讓你一腳踏入音樂圈。 ●以簡單的圖文方式打通你的音樂任督二脈,任何人都可以學會音樂創作。 ●音樂創作ALL in One從靈感啟發、詞曲創作到錄音、編曲、混音,音樂創作技巧一應俱全。 ●以Logic Pro X為使用示範,但本書內容以及相關軟體操作,均適用於所有的數位錄音編曲軟體(DAW)。 ●具有大量音訊檔,快速又直接,立即了解數位音樂的奧秘。
台灣音樂之光:林衡哲音樂札記
來自台灣真摯樸實的樂音,讓世界看見寶島人文之美。 透過音樂作者林衡哲三十年來記錄下的音樂人、事、物見聞, 品讀百年來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以及名揚國際的台灣音樂之光。 鄧雨賢《望春風》、江文也《台灣舞曲》,承載著日治時期淳樸的台灣人意象,蕭泰然《一九四七序曲》、馬水龍《無形的神殿》、金希文《台灣交響曲》,道出台灣人與島嶼歷史的足跡;種種樂音都是上天送給台灣最美麗的瑰寶,透過指揮家、演奏家的詮釋與演奏,將情感化作音符、思緒融入旋律,成就出無數璀璨的台灣音樂之光。 作者林衡哲長期在國內外推廣台灣文學及音樂文化,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了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內心深受感動,日治時期作曲大師鄧雨賢、江文也、陳泗治等諸多名字,在他的音樂札記中逐漸鋪展篇幅,更因此與推動台灣音樂文化的親密戰友蕭泰然結識,一同開創台灣音樂史嶄新的一頁。 為了催生台灣的民族音樂及推廣音樂文化,作者在海外策畫「台灣文化之夜」講座、「台灣名家演奏系列」音樂會,在國內出版台灣音樂大師專書、專輯以及數場音樂講座,並大力推崇國內外知名指揮家、弦樂演奏家、鋼琴家等,將過往交流與聆聽心得記載下來,集結成本書。 透過音樂林衡哲三十年來記錄下的音樂人、事、物見聞,有如閱讀百年來台灣音樂文化的發展史,也了解到作曲家筆下的音符與演出者指尖的躍動,皆蘊涵著濃厚的情感與韻味,並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的當下,走出台灣獨特的音樂之路。 本書特色 ‧深入介紹百年來二十位蜚聲國際的台灣音樂家。 作曲家-鄧雨賢、江文也、陳泗治、郭芝苑、蕭泰然、馬水龍、金希文、黃令先 弦樂演奏家-李淑德、林昭亮、胡乃元、曾耿元、楊文信、陳慕融、陳銳、曾宇謙 指揮家-呂紹嘉、莊東杰/鋼琴家-黃海倫/女高音-陳麗嬋 ‧紀錄三十年來作者推廣台灣音樂文化的心路歷程及音樂會聆賞經驗
變調搖滾名人堂:搖滾巨星的詛咒與宿命
「我把自己看成一個巨大耀眼的彗星。每個人看到我都停下來說:『你看它!』──然後,我就消失了…人們再也沒有看過像我一樣的東西,但他們也絕對不會把我遺忘。」─門戶樂團主唱,吉姆.莫里森 & 搖滾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風格,它還是一種精神,以及具影響力的重要社會因素。 從開啟搖滾樂的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發展油漬搖滾的科特.科本(Kurt Cobain),到麥可傑克森、艾美懷絲、惠妮休士頓等,本書收錄從1938年至2012年中63位重量級搖滾巨星,包括27俱樂部 (搖滾與藍調樂界傑出、且於27歲英年早逝的音樂家),他們的音樂才華、巔峰時代與悲劇交相並置的傳奇人生。 & 書中不僅有詳盡的人物故事,每位巨星更輔以大量精美照片、報紙與檔案,並藉由人物帶出整個搖滾音樂發展,讓讀者跳脫傳統批判的眼光,重新認識這些被媒體形塑、傳奇與爭議並存的搖滾巨星。對於搖滾樂迷來說,本書絕對是不容錯過的經典。
吳蠻琵琶行:彈破碧雲天
吳蠻是第一位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琵琶演奏碩士,也是1989全國傳統樂器競賽琵琶第一名的吳蠻,自1990遷美以來已經是聞名世界的演奏家。她把中國的琵琶介紹給西方世界,把琵琶融入西方交響樂,弦樂四重奏和室內樂,並與世界各地民間音樂和各種藝術形式結合。吳蠻在2010年榮獲《美國藝術家獎》,又在2013榮登《美國音樂》年度演奏家,這是美國音樂界最高榮譽,是近百年來首次給予傳統音樂家的榮耀,也是音樂界對吳蠻終身成就一個正式的認可。《美國音樂》如是說:「吳蠻是一位當代器樂演奏家的典範。更重要的是,她的工作是西方古典音樂大步進化過程當中的一部分。」
孤獨靈魂的撞擊:繆斯與超人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世界裡頭存在一個饒富趣味的議題:繆斯之於藝術「超人」到底扮演何種角色?繆斯是否可能扮演誘發巨人創作動機的角色? 音樂與文學的結合是十九世紀西方重要的音樂發展,此一發展使得音樂的情感表達臻於高峰。一直以來,教科書裡鮮少探討創作者的動機,也使得繆斯與「超人」的關係成為歷史的隱晦題材。 本書以建立西方第一部聯篇歌曲的貝多芬為始,切入音樂與情感表達的主題,藉由窺探貝多芬的繆斯(貝蒂納),深入分析克拉拉、布拉姆斯與舒曼的創作世界。儘管克拉拉的作品不及30部,但一致地透過種種音樂符碼勾勒出豐沛的情感。克拉拉與布拉姆斯、舒曼三人之間的音樂密碼是探究十九世紀音樂符碼的重要標竿。作者透過創作者彼此的書信往來、作品交流,及文獻記載,從音樂學、作曲、理論、音樂詮釋與表達等學科領域,抽絲剝繭,娓娓述說作曲家創作動機以及音樂與情感表達的關聯性。
三十擊:朱宗慶打擊樂團.此時彼刻
朱宗慶打擊樂團三十週年,首本專書多角度剖析 從台前幕後、國內海外到此時彼刻 邀您一同「閱讀」這個以熱情打動全世界的打擊樂團! & 「朱宗慶打擊樂團,櫃檯電話!」 1986年1月2日,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一群人在忠孝東路的火鍋店,不斷輪流出門用公共電話打到店內,只為了聽到這句話……一晃眼,三十年過去,朱宗慶打擊樂團不但是台灣家喻戶曉的表演藝術團隊,更是世界上觸角最多元的打擊樂團,並且以「演奏、教學、研究、推廣」四大目標,讓台灣成為全球打擊樂發展最為蓬勃的地方,在世界音樂版圖佔有一席之地。 《三十擊──朱宗慶打擊樂團.此時彼刻》由內到外、從台前到幕後,訴說朱宗慶打擊樂團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經營理念與趣聞往事。邀請您「閱讀」這個充滿活力的樂團,並發現他們成功的秘訣,全來自藝術總監朱宗慶的一句話── 「玩真的!」 & 我的朱團時代 從1986年開始,「親愛的你」有了心跳的姿態,三十年來,在打擊樂這個志同道合的大家庭中,我們創造生命的意義、追尋存在的價值。──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朱宗慶 從1986年開始,樂團出版的二十張CD,每一張都收藏著我的創作心情。──駐團作曲家 洪千惠 從1988年開始,由小粉絲到見習生,再由團員到團長,樂團讓我成長、也伴我成長。──團長 吳思珊 從1986年開始,1月2日創團那天,在火鍋店外打電話找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就是我。──副團長 何鴻棋 從1986年開始,樂團排練室至今搬過五個地方,每一處都有我練琴的回憶。──樂團首席 吳珮菁 從1988年開始,到現在共十六次的台北國際打擊樂夏令營,我都參與其中。──資深團員 黃?儼 & 國家音樂廳、小巨蛋、校園講座、戶外公演、TIPC、擊樂劇場、百人木琴、兒童音樂會、打擊樂教學系統、打擊樂夏令營…… 您的記憶裡是否也有一段「我的朱團時代」?
滿州民謠舵手:鍾明昆傳記
從台南到屏東滿州,每週三百公里的距離, 三十年從不間斷,只為傳承、發揚家鄉最珍貴的民謠樂曲。 & 鍾明昆(1935-2013),出生於屏東縣滿州鄉,對家鄉歌謠的最初印象來自母親在戰火燃燒之夜吟唱的歌曲,也是他一生追求滿州民謠採集研究的起源。 & 1979年至2013年,鍾明昆深入滿州各聚落採集民謠樂曲,發掘、培養無數民謠歌手,更是民謠國寶藝師張日貴的啟蒙導師。1981年,他發起成立「屏東縣滿洲鄉民謠協進會」,以團隊力量推廣民謠,並二度率領阿嬤級歌手遠赴美國、維也納演唱,讓滿州民謠登上世界的舞台。 & 他是滿州民謠推廣的舵手,一生奉獻予音樂及民謠傳承。透過他的傳記,我們看到他對音樂與家鄉的深情,更看見民謠傳承最璀璨的成果。
西樂東漸初期的中國音樂家(簡體中文版)
本書由河北廊坊師範學院退休教師莽克榮編著,蒐錄了十八位中國近代知名音樂家小傳,依序包含:1.“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沈心工;2.博學多才的音樂家——李叔同;3.“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之父”——蕭友梅;4.中國兒童歌舞劇的先驅——黎錦暉;5.中國近代音樂學的奠基人——王光祈;6.成就卓著的“業餘音樂家”——趙元任;7.劃時代的民族器樂大師——劉天華;8.音、畫俱佳的藝術家——豐子愷;9.革命音樂家——賀綠汀;10.一代音樂名師——黃自;11.人民音樂家——冼星海;12.一首歌斷送了他的後半生——劉雪庵;13.我國律學基礎理論的奠基人——繆天瑞;14.中國鋼琴音樂的先行者——老志誠;15.國立音專的“四大金剛”之一——丁善德;16.中國無產階級音樂的開路先鋒——聶耳;17.“中國小提琴第一人”——馬思聰;18.“西部歌王”——王洛賓等。
人文使者:鋼琴演奏家陳瑞斌
出生於台南的鋼琴演奏家陳瑞斌,從小便展現驚人的音樂天賦,6歲就奪得鋼琴比賽大獎,13歲便破格錄取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進入大學部就讀,自此之後,陳瑞斌更是各項國際大賽的常勝軍,拿下十八項國際大賽大獎,包括在二十歲前就奪得五面金牌的紀錄,至今沒有華人鋼琴家打破。他經常受邀參與世界各種大型音樂會的演出,是國際樂壇知名的華裔鋼琴家。 & 熱愛音樂的他,在學成歸國後,將「把台灣音樂帶上國際舞台」視為他的社會使命,積極帶領台灣樂團到世界各地表演,不僅讓世界看到台灣,也讓台灣的年輕藝術家有更多躍上國際舞台的機會。 & 本書特色 & 大師親自講述故事 揭露台灣鋼琴家陳瑞斌大師台下不為人知的祕密,由大師親自講述他的故事。 & 一窺大師心路歷程 從神童「小瑞斌」到舉世聞名的「瑞斌大師」,收錄童年刻苦到享譽國際的點點滴滴,帶您一窺大師養成的心路歷程! & 陳瑞斌老師網路媒體報導 https://tw.news.yahoo.com/-030023931.html http://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12id=69835 http://www.iw-recycling.org.tw/3841 &
陳榮貴的歌唱人生
本書是陳榮貴一生的故事,他是男中音的瑰寶,是臺灣樂壇多年來難得一見的天才男中音!他的音樂感動人心,善用聲音的表達及情緒的掌握,尤其在戲劇舞臺上,堅實活潑的聲音表現,加上戲劇性音色,表情傳達豐富十足,情感真摯而深刻,是所有樂評家與樂迷推崇的。聲樂╱陳榮貴Rong-Kwei Chen●「男中音的一塊瑰寶,聲如洪鐘,完全是屬於大歌劇院裏的歌手。」-荷蘭Leiden Daily●「美麗的聲音不只具有感情,並且充滿色彩。」-美國印地安那州Muncie Evening Press●「他的神劇演出不只兼具活力和音樂天份,而且能完全融入角色裏。」-香港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曾隨劉天林、陳明律、戴序倫等教授學習。隨後取得美國博爾大學聲樂碩士學位,再獲得印第安那大學助教獎學金赴該校研究,接著又在奧地利政府獎學金資助下,進入國立維也納音樂院進修,並曾在法國浦朗克音樂學院國際法國藝術歌曲中心研習。1990-1991年,他應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之聘,在該校音樂系講學一年。陳榮貴的演唱足跡遍及歐洲、美國、加拿大及亞洲各大城市,曾與世紀女高音法蘭妮(Mirella Freni)及世界著名指揮John Giordano同台演出。他先後飾演三十餘部中外歌劇裏的主要男中音角色,並參與神劇和藝術歌曲的室內樂演唱。陳榮貴亦曾發表威爾第歌劇《弄臣》的研究、男中音歌劇詠嘆調和演唱詮釋,及榮獲國科會著作研究獎的威爾第歌劇《遊唱詩人》的研究等專書。目前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暨表演藝術研究所合聘教授。
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交響曲與交響詩(2015)
「交響曲是世界,它應該包容一切。」古斯塔夫.馬勒 & 在音樂的領域中,除了製作規模龐大的歌劇作品之外,就屬交響曲與交響詩的演出陣容最為盛大,而各個時代的音樂家們,莫不以能創作出交響曲,為此生最為榮耀的事情。 & 西貝流士的交響詩《芬蘭頌》,具有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激勵了這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北歐小國人民,而被譽為芬蘭的第二首國歌。 & 馬勒唯一題獻給妻子艾瑪的曲子《千人交響曲》,不但動員了多達一千名的演奏與演唱者,為了減少演出時的噪音干擾,還特別情商慕尼黑交通局,在電車經過時儘量減緩速度,且不可響鈴。布拉姆斯是貝多芬投胎轉世嗎?對於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創作,大家無不寄予厚望,希望再次回味那種強烈的聽覺震撼。但布拉姆斯卻回答道:「你無法瞭解,每當創作時,身後傳來音樂巨人腳步聲的那種驚恐是什麼滋味。」 & 本書精選100首在音樂史上赫赫有名、規模宏大、震撼人心的交響曲與交響詩。從創作者、創作背景、創作理念、成功的演出盛況、有趣的創作故事,兼談與該曲創作相關的音樂知識和音樂家軼事;年代跨越了巴洛克、古典派、浪漫、國民樂派到現代,概括了音樂史上重要音樂大師的精心傑作。
樂樂之樂: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的藝術
邵頌雄這本巨著,是作者繼《黑白溢彩》之後另一本驚天動地之作 ── 我用這個四字成語,一點都不誇張。在我閱讀的過程中,數次擲「稿」而驚歎作者造詣之高,在華人樂評界,真是無出其右者,即使在音樂專業學者之中,邵先生也不遑多讓,自成一家之言。 ──李歐梵 《樂樂之樂》的每一個部分都勾起一段又一段求學時期於課堂和過去研究巴赫作品過程的回憶。除了在這特別嚴寒的冬季,帶來一份暖心的感覺外,更讓筆者在每一個課題上再次反思,激發靈感,讓自已對巴赫音樂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馮景禧 《郭德堡變奏曲》也可以是巴赫留給世人的精彩字謎,但你若跟著追蹤,或只是觀賞邵頌雄追蹤,只會讚嘆而非咒罵。而以《郭德堡變奏曲》結構為靈感,作者巧心織裁,使《樂樂之樂》從書名、篇章到內容都與之呼應,見樹亦見林,討論樂曲之餘更放入自己現場聆樂心得,將記憶說出另一番風景。那又是此書另一項高超成就,珍貴且罕見的書寫技藝。 ──焦元溥
中國鋼琴音樂先驅:老志誠
老志誠是中國二十世紀重要的鋼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次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的演奏家,他是最早創作極具中國風韻鋼琴曲的作曲家。他的演奏、創作、教學活動都超過70年,他與中國近現代的諸多音樂家有過密切交往。本書中有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老志誠鋼琴作品選、文章選和他根據新疆民歌創作的藝術歌曲,以及老志誠年表、訪談錄、作品分析、紀念文章、老志誠手稿、演出節目單、信函往來的影印件等。
農村武裝青年和他們的朋友
正宗台灣出品的獨立樂團 _★ 農村武裝青年 ★_ 帶你發現那些你還沒看見, 但正在改變台灣未來的日常革命 & 在街頭搞運動,easy! 回到生活的常軌,難! & 這一回,「只要能彈吉他的地方就去唱」的農村武裝青年,要帶著我們環島去,拜訪十七組絕無僅有的「瘋子」好朋友。 & 「重要的是這些人、這些意念、實踐、行動所產生的力量會不斷成就下一個力量的產生。」──阿達 & 董事長、客語歌手、背包客、咖啡店和獨立書店老闆、建築業老闆、NGO研究員、演唱會主辦、返鄉小農……他們都說:「我回不去了!」 & 離開舒適圈,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受規範束縛的背後,所有的辛酸與甜蜜,所有夢想的破滅和找尋,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長出千奇百怪的樣子,迸出你沒想過的眼淚和歡笑,讓你看見改變世界勇氣與靈感。 & && 還有什麼樣的改變,比「已經上路」更值得期待? & ★ 農村武裝青年 ★ & 正宗台灣出品的獨立樂團。從小嗆老師罵教官長大的叛逆主唱,每天練肖話的社會學博士生鼓手,和高學歷卻浪跡天涯的大提琴手──「農村武裝青年」,走唱台灣每吋土地,對你訴說他們和朋友的故事。
弓在弦上:胡乃元與Taiwan Connection的故事
Taiwan Connection 以音樂走遍台灣, 相信每一個渺小的我加起來,終將帶來改變的力量! 讀《弓在弦上》,感受音樂背後的生命故事! & 2004年在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以及新舞臺辜懷群老師的支持、鼓勵之下,久居紐約的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成立了Taiwan Connection,為旅居國外以及國內的年輕音樂家,搭建一個平台。 & 十餘年來,音樂總監胡乃元帶領團員,如傳教士般下鄉、進校園、山顛水涯,用音樂展現對台灣最深的情感。在台灣社會政治動盪、經濟衰退的迷惘十年,這一群傻瓜默默的做了一件讓全台灣感動的事情──用音樂給台灣一個向上的力量。這是音樂家的社會運動,也是台灣文化史上一件值得記述的大事。 & 長年旅居紐約的胡乃元受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以及新舞臺辜懷群老師的支持、鼓勵之下,發起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巡演計畫。邀集海內外優秀的青年音樂家,用民主精神做音樂,把細致的室內樂帶進校園、老社區。 & TC的足跡遍及台東、花連、屏東、彰化……,在梅樹下、在操場上,演奏給弱勢家庭的孩子,沒聽過古典樂的老人家。他們用行動來回答,音樂家能對社會做什麼貢獻。
王祖壽。歌不斷:華人流行樂壇30年最有力的一枝筆!直探未曾公開的星事,重溫熟悉的樂音
華人流行樂壇未曾公開的星事,最具影響力的樂評! 集結30年心力與功力,首度出書,為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留下珍貴紀錄。 長期贏得無數巨星信賴,得以越過耀眼星光,直探幽微的靈魂深處。 眾星矚目,從姚蘇蓉到蘇打綠,華人流行音樂30年 就等這一本! 收錄華語流行音樂樂壇具影響力明星,紀錄華人流行音樂精采的MOMENT。 姚蘇蓉、鄧麗君、歐陽菲菲、鳳飛飛、陳淑樺、黃鶯鶯、 費玉清、張國榮、蔡琴、江蕙、潘越雲、羅大佑、 林慧萍、梅艷芳、梁弘志、張學友、劉德華、周華健、 李宗盛、黃乙玲、張雨生、王菲、陳奕迅、張惠妹、 陳綺貞、五月天、蔡依林、周杰倫、S.H.E、蘇打綠。 【本書特色】 & 和資深影劇記者、國內流行音樂權威樂評人王祖壽一起重溫熟悉的流行音樂,享受用文字咀嚼流行音樂的絕妙心靈饗宴。 絕對獨家的巨星心事/星事,從未曝光的獨家照片,閱讀流行音樂,回味華人音樂精采的時光。 最有質感的娛樂新聞,周杰倫說:「看祖壽哥的樂評是我在每次推出專輯之後很期待的事情。」 & 王祖壽國內流行音樂權威樂評,跨界台灣報業、電子媒體(電視)到電台廣播主持人,長期在流行音樂第一線上,評析流行音樂與歌手。訪問過無數大牌明星,透過其細膩觀察與感性文筆書寫流行音樂一路脈絡,帶領讀者重溫這些曾經感動、療癒、陪伴過我們在人生不同歷程的歌曲,看天王天后如何從默默無名成為發光發亮的巨星。評析流行音樂與歌手、巨星蛻變與未曾公開的星事,收錄近年華人流行音樂精采MOMENT。 & 隨著流行音樂傳唱,各單元列舉大事紀,讓歌迷、讀者回味的不只是那首歌、也感受歌曲與那個年代背景的氛圍,回想起在那首歌的年代裡,自己經歷了那些人生的歷程?最有質感的娛樂影劇新聞,台灣報業、娛樂圈最具影響力的知名樂評、推手,集結30年心力與功力,首度出書,為華人流行音樂發展留下珍貴紀錄。
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
搖滾樂的力量如何改變全世界?冷戰時期共產鐵幕下最大膽的呼告◆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紀念 × 改變全世界的關鍵演唱會◆1988年,史普林斯汀在東柏林演唱會上的反圍牆宣言燃起東德人追求自由的渴望,進而打破柏林圍牆……《撼動柏林圍牆》是一部關於政治、音樂、革命與自由的演唱會報導文學,除了介紹美國搖滾巨星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平事蹟,更透過訪談記錄與史料爬梳,探討史普林斯汀於1988年7月19日所舉辦的一場史詩級演唱會,如何改變了全世界。艾瑞克.克許朋訪談了多位現場歌迷、以及演唱會舉辦人,包括史普林斯汀多年以來的經紀人瓊.藍道;綜合了眾多目擊者、新聞片段、甚至東德祕密警察的檔案報告,還原當年的歷史氛圍,展現出栩栩如生的幕後細節,帶您隨著史普林斯汀的腳步,在那分裂的城市中展開一場難忘的旅程。這場在東柏林舉辦的露天演唱會,史普林斯汀站在舞台上,面對破歷史紀錄的三十萬名如痴如醉、充滿喜悅與希望的東德年輕人,對柏林圍牆發表了一段勇氣十足的演說,鼓舞了亟欲追求自由的東柏林人,也燃起打破共產圍牆的渴望。本書深入刻劃1988年那場感人、雋永的偉大演唱會,這不僅是柏林圍牆倒塌二十五週年最大的獻禮,也是一則用搖滾樂的力量來改變全世界的真實範例。很高興來到東柏林。我並不反對任何政府。我來這裡為你們表演搖滾樂,希望有朝一日,所有的障礙都能被拆除。──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1949年9月23日出生於美國紐澤西,知名搖滾歌手、創作者與吉他手,被廣大樂迷暱稱為「老闆」(The Boss)。數座葛萊美獎得主,並進入「搖滾名人堂」,2004年被《滾石雜誌》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家第二十三名。表演風格深受貓王影響,音樂與形象則承繼自伍迪.蓋瑟瑞、彼得.席格、巴布.迪倫等抗議歌手,他的歌詞經常描繪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與困境,以及美國夢的虛幻和破滅,兼具悅耳的旋律與辛辣的批判。馬拉松式的演唱會是他的獨門招牌,儘管立足於商業市場,但史普林斯汀對於各種慈善活動與抗議現場皆不遺餘力。最著名的專輯是《生在美國》(Born in the U.S.A.)和《生而奔跑》(Born to Run)。▲張鐵志 導讀▲小樹 、何東洪、膝關節、李明璁、林生祥、農村武裝青年阿達、黃孫權、楊友仁、蔡政忠(馬瓜)搖滾推薦!
逆襲的音樂創作
雖然現今的音樂創作已全面數位化,已進入數位音樂的時代。 但是對於一般來人說,玩音樂、學音樂,跟一兩千年前的中古時代一樣封閉,只有少數的貴族能進入音樂的盛會,一般人卻不得其門而入。 為了破除如此的窘境,本書提供了詞曲創作、器材配置、錄音後製、虛擬樂器、編曲、混音六大主題,擊破音樂高牆。 ●詞曲創作,啟動你的音樂創作細胞,進化成為音樂創作者。 ●器材配置對症下藥,讓你了解數位音樂的神兵利器,避免花費冤枉錢。 ●錄音後製,讓你花小錢也能擁有專業錄音室,破解聲音之謎。 ●虛擬樂器以一檔百,立即掌握全世界的樂器演奏技巧。 ●音樂編曲曲式分析,讓你學會音樂創作的SOP。 ●混音技巧,揭開混音幕後的黑手,直擊音質大改造。 透過本書一連串衝擊性資訊,讓你的音樂等級翻倍提升,直攻專業音樂人神域。 本書特色 ●最新!!數位音樂創作技巧大公開,走在時代的尖端。 ●揭露業界人不願曝光的音樂創作密技,讓你一腳踏入音樂圈。 ●以簡單的圖文方式打通你的音樂任督二脈,任何人都可以學會音樂創作。 ●音樂創作ALL in One從靈感啟發、詞曲創作到錄音、編曲、混音,音樂創作技巧一應俱全。 ●以Logic pro X為使用示範,但本書內容以及相關軟體操作,均適用於所有的數位錄音編曲軟體(DAW)。 ●具有大量音訊檔,快速又直接,立即了解數位音樂的奧秘。 本書音檔 音檔數高達160,可透過網路下載方式取得,環保救地球。 音檔包含音樂創作、各類虛擬樂器、各類效果器音效、混音...等範例。 全部範例皆為音訊檔,不管是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都可使用,具有極高機動性。
你不可不知道的蕭邦100首經典創作及其故事(2014)
蕭邦,浪漫又憂鬱的鋼琴詩人,一生為鋼琴而活,是古典鋼琴曲的代言人。混血兒的背景,造就他多樣華美溫柔的曲風,如同白色天鵝絨灑落著紫色鬱金香花瓣。他的鋼琴曲在一百五十年後聽來,和聲仍充滿了活力與新奇感,藉由高超彈奏技巧,表達出言語難以訴說的內心澎湃。而他與生俱來的柔情、歷經姊弟戀的熟成,讓鋼琴樂曲成為千古難得的佳釀,淺嚐一口,就會沉醉其中。 & 「鋼琴的心、鋼琴的魂」──鋼琴詩人蕭邦 蕭邦是少數以單一樂器創作的作曲家。鋼琴不但表現出他深刻的情感與精湛的技巧,他更將鋼琴這樂器之王,完美發揮到淋漓盡致,19世紀的樂評家魯賓斯坦,稱他為「鋼琴詩人、鋼琴的心、鋼琴的魂」。 他旋律甜美的圓舞曲中有著神秘的氣息、舞曲激昂透著輕巧靈動、夜曲浪漫卻隱含一絲哀怨,他以不同的和弦面貌、迷倒所有的人。即使他在39歲就如彗星般驟逝,也足以讓後世將他與極致完美畫上等號。 & •外冷內熱的蕭邦:蕭邦外表斯文、具貴族氣息,是19世紀的女孩傾慕的對象,他的理想伴侶原本應該溫柔端莊,最後卻與喜歡扮男裝的女作家「喬治桑」展開轟轟烈烈的「姊弟戀」。蕭邦剛認識喬治桑時,曾說她像女巫。不過個性溫和纖細的蕭邦與強勢又有母性的喬治桑,卻意外地十分互補,共譜長達10年的婚外情。 & •憂鬱孤獨的蕭邦:個性不善交際的蕭邦,與許多音樂人,都是亦敵亦友。超技鍵盤王李斯特,曾評論蕭邦的音樂過於無力又愛賣弄風騷,卻也稱讚他旋律富感情。兩人內心都佩服著彼此的才華,後來蕭邦將其作品十《練習曲》題獻給李斯特。 & •愛國的蕭邦:蕭邦音樂極具民族風格,從《馬厝卡舞曲》與《波蘭舞曲》佔他作品大多數即可看出。此類作品表達他對於故鄉波蘭淪陷,而他身在巴黎,心中哀傷卻無力可回天的挫折感,只能將滿腔的愛國心注入在慷慨激昂的音樂中。 & 蕭邦作品是歷來鋼琴家最愛彈奏的音樂,他的作品充滿藝術理想,也能讓不懂音樂的人受到感動。他的作品不但在19世紀受到歡迎,並持續感動21世紀的人們,請與我們一同進入鋼琴音樂最甜蜜、綺想的浪漫樂章中,享受蕭邦的優美藝術饗宴。
Veronica歐洲奇幻音樂之旅
倫敦皇家音樂院鋼琴家Veronica旅居歐洲多年,受邀在許多夢幻的場景演奏──羅馬王子的故居音樂會、地中海與波羅的海郵輪巡演、維多利亞的哥德式城堡獨奏會等。隨著她美麗的身影、浪漫的書寫,將帶領讀者遊歷一場場奇幻音樂會,並品嚐著世界各地不同音樂的酸甜滋味。深入她的英國生活,聆聽一個藝術家的心靈絮語,體會原汁原味的大不列顛文化。旅歐時期的珍貴創作,處處可見充滿唯美詩意的作曲風格,與她的詩文、她的寫真,一同引領讀者的身心靈沉浸在藝術與音樂的夢幻情境。
因為蕭邦:夢在羅馬許願池
從羅馬、溫莎、愛丁堡、劍橋、倫敦到世界各地,鋼琴家Veronica在歐洲逐夢的日子裡,將人文、藝術、建築、音樂、舞蹈融入她的生命脈動。在她如詩的文字裡,故事的字裡行間,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浪漫熱情的女孩誠實揭開心中最深的祕密,而是無畏的前行,並且在音樂世界裡,自在的展翅飛翔。這不只是一個動人的真實故事,也是Veronica真摯的書寫與心靈告白;點燃你心中澎湃的希望火焰,激勵讀者,回到內心最幽微處,傾聽心靈最真的聲音......那──就是你該走的路!
為什麼是馬勒?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
《誰殺了古典音樂》作者、知名音樂評論者諾曼.萊布列希力作不是貝多芬?也不是柴可夫斯基?馬勒是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許多人中了他的蠱,無可自拔!他不僅影響了藝術的發展,甚至政治人物、科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歡他,卻無法蔑視整個世界對他的瘋狂!諾曼.萊布列希帶領讀者重回馬勒在世的每個時期,剖析為何這樣具有全球普遍性的熱潮獨獨發生在馬勒身上,揭示馬勒與他的音樂如何或顯明或隱微地影響著人們。美國電影協會評分為最棒的25部電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樂作曲師受到馬勒的影響。「馬勒這傢伙是誰呀?」一位好萊塢製片甚至問:「我們可以找他來簽配樂合約嗎?」即使是當代樂壇,受影響的就包括了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死之華合唱團(Grateful Dead)、約翰.佐恩(John Zorn)……等,多不勝數。他是唯一進入主流文化的交響曲作者,輕易就跨越了文化與政治的藩籬,在所有人心中召喚出共同的歡笑與淚水。不知為何,他總能對各種人產生影響。明明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曲風更大膽,而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和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作品旋律更明確,為什麼最後世界卻選擇擁抱馬勒?為什麼是馬勒?為什麼他的作品突然流行起來?究竟我們著迷的是他的音樂還是他本人?又或者,因為在當時的維也納,從婚姻到軍隊等大小體制都面臨時代挑戰,一切都在改變,所以我們著迷的是那種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爐氣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那可是一個擁有佛洛伊德、馬勒、馬赫、維根斯坦、赫澤爾、托洛茨基和青年希特勒的維也納,那是創意的熔爐,是個人主義遇上現代主義之時,利己主義與理想主義正面交鋒,而情慾與美學、一切的崇高或平庸,也都在此時此刻短兵相接。而在這些核心人物當中,馬勒最大的魅力在於改變世界的決心,以及他願意面對民眾敵意的勇氣。對某些人來說,他是英雄,但其他人只覺得他自我耽溺,不過無論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卻無疑都讓人驚嘆不已。他的音樂既高雅又平庸、既原創又充滿指涉、同時讓人讚嘆又無感,而這都不是一般標準能所能衡量。馬勒的音樂是一場開放式的心理遊戲,而那還只是我們智識上所能得到回饋。此外,馬勒的音樂還具有美學以及抒發情緒的功能,因此能提供我們無時無刻需要的安撫、啟發,以及自我進步的精神療效。馬勒的每一首交響樂都是挖掘自我內在真相的強力搜尋引擎,於是在追尋馬勒的過程中,我們也開始了探索自我的旅程,而有些時候,這些旅程真的幫助了我們。馬勒就像佛洛伊德一樣,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做自己是沒問題的」,那甚至是一件可敬的行為。他的音樂在要求集體服從的世界中重新肯定個人的存在,那正是一個人能夠從藝術或信仰中得到的至高慰藉:幫助我們與自己和平共處。這就是馬勒改變人們一生的方式。馬勒和卡夫卡(Franz Kafka)一樣,用一種非常大膽、嚇人的俗世手法結合了自傳、自我分析與社會批判。他也和喬伊斯(James Joyce)一樣,用世界本身雜亂無章的形式來描述世界。他的音樂語言並不像荀貝格或阿波里奈爾般節制、新穎或超現實,反而是一種平凡的口語,再加上時不時的回憶閃現、時間快轉、少見的俚俗語言、彷彿放錯位置的子音,以及各種禁忌思想。因為創造了以諷刺手法活用的樂句,馬勒得以在音樂中產生多重意義。不過即使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藝術仍需要能在表面及內裡呈現差異。馬勒的作品編制常常超過百位樂手,因為他希望能呈現出最淒美、最私密,並且最隱晦的人類情感。他所使用的媒介與其中的訊息呈現出巨大差異,彷彿向我們暗示,在這個習於集體服從的社會中,內在的自我即將瀕臨滅絕。馬勒總是在向社會吶喊著這項私密的訊息,於是在擠滿三千人的音樂廳中,你也總會覺得自己正在獨自聆聽馬勒。「每首交響曲都像一個世界,必須含括一切」對馬勒而言,音樂不只是娛樂,而是能參與「影響全球事務」以及個人道德的要角。第一號交響曲就在攻擊世界對早夭孩童的冷漠,第二號交響曲則在批判尚未完全剷除的教會干政問題,第三號交響曲意圖喚起環境意識,第四號交響曲則擁抱受到種族歧視的邊緣人,而這些都是從未有作曲家嘗試過的創舉。一旦我們把馬勒的高遠理想與傳統對手的渺小目標相比,也許就能解釋為何馬勒得以超越自己的時代,而史特勞斯卻不行。馬勒「足以撼動世界的影響力」從不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是想要改善人類處境。一位朋友曾在排練第六號交響曲時質問馬勒:「為什麼像你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也會如此殘酷、如此缺乏同情心?」馬勒尖酸地回答,「因為你們就是我每天必須面對的殘酷,我每天必須忍受的痛苦。」回到他個人,直率的個性造成際遇的逆礙;周旋於情感之間的糾葛,加諸個人的健康狀況,形成了他不乏苦痛的一生。然而,在起伏顛波的生活中,他曾言:「我所有絕望的力量只能寄託於憂傷,憂傷是我僅剩的撫慰」。這是一份多麼了不起的決心!多數人只想逃離憂傷,但馬勒卻選擇擁抱它。憂傷是他的庇護所,是他在迷失於世間時僅剩的家屋。與其逃避苦痛,他反而將苦痛的自我轉化為創作的溫床。他在信中提到憂傷的段落非常關鍵性,因為在那之後,「陽光灑落我的全身,包覆我心的冰霜就此溶解」。他沒有選擇自我傷害,反而決定自我療癒,藉由藝術創作修補他的生命。除了華格納外,沒有作曲家留下像他這麼多的「第一手目擊資料」;關於他滑稽的走路方式至少有一打以上的記載。本書作者、國際知名音樂評論家諾曼.萊布列希(Norman Lebrecht)從自己與馬勒的淵源談起,細細爬梳所有與馬勒相關的書籍、檔案、口述資料,列示並探論馬勒作品與主要唱片錄音,建構出馬勒的一生,並闡述他對於馬勒現象的見解。不論你是否是馬勒的樂迷,甚至喜不喜歡馬勒,又或者是否關心近代文化現象,即使從一個單純的故事閱讀者身分出發,這都是一本精采難以釋卷的讀物。
天才機鋒:世界上最美的不協和音-天才們
古典樂天才的傳世經典,莫札特、普羅柯菲夫的不羈不悔!◎本書天才們很像是C大調,他們有著最大總合的聰明與創意,卻又是人間的不協和音。◎「神童」莫札特到底可不可愛?除了「叛逆」,普羅柯菲夫的音樂生命有何深度?◎留俄鋼琴家顏華容,帶您由A大調的悠揚到狂妄、C大調純白的極大光譜,參透兩位天才─莫札特、普羅柯菲夫的機智與深刻。鋼琴家顏華容首本CD書天才機鋒:世界上最美的不協和音-天才們The wicked witted wonder─Artemis Yen plays Mozart and Prokofiev莫札特(1756-1791)與普羅柯菲夫(1891-1953)天才與世界的對抗為什麼天才們要來到這個庸俗的世界? 大量的庸俗人配比萬中僅一的天才,到底是為什麼呢?天才在俗世中不得不屈於肉身、壽命的限制……總是要過了幾十年、幾百年,後人才能理解其天才之一二,才會懂得緬懷、尊重。C大調與A大調,兩個總是被賦予最善良個性的調性,在生與死相距一百年的兩位天才手上,有不同的貼切與舉重若輕的機鋒。世界上最美的不協和音-天才們 我真的覺得天才們很像是C大調,他們有著最大總合的聰明與創意,卻又是人間的不協和音;他們無法乖乖地苟活著,因為天生、內在的驅力讓他們不得不「注意」、「察覺」一般人忽視的細節、看不見的原理;在這些美妙的細節與原理中,他們竟造福了芸芸眾生,卻不見得能有舒服的一生。* 陳郁秀、劉瓊淑、林芳宜、焦元溥、任育德,深摯推薦。* 本書本書收入所得,將全數捐予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安德烈.波伽利:唱出生命的愛
世紀天后席琳狄翁喻為「上帝般嗓音」、全球銷售紀錄逾七千萬張天量史上最成功跨界男高音──安德烈.波伽利以盲人點字電腦親手完成的生命故事橫跨古典與流行的天籟傳奇由愛、堅持與信仰交織而成的生命故事他的歌聲,感動全球千萬樂迷;但他的成功,卻非一蹴可及。安德烈.波伽利,1958年出生於義大利托斯卡尼鄉間,出生時即患有先天性青光眼,12歲時因學校的足球比賽意外而完全失明。個性好強的他,從未因為失明而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他騎馬、游泳、滑雪,學習眾多樂器,多才多藝,甚至閱讀文學、念法律系、參加學運……永不放棄向生命的各種可能性提出挑戰。在書中,波伽利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藉由男孩「阿摩司」的角度,客觀敘述自幼時開始的家庭、校園、愛情生活,在文學、哲學、宗教與音樂方面接受的薰陶,熱情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感動、對真理的追求,以及音樂事業過程中屢試屢敗的挫折、壓力、掙扎與堅持,坦誠吐露自己的痛苦、無助與墮落。自1999年首次出版自傳後的十年間,他正值演藝事業顛峰,卻同時遭逢恩師與父親相繼辭世、婚姻失敗等人生轉折與失落,他亦毫不避諱地在全新增訂版中誠實流露自己的無能為力,真情吐露面對福禍相倚的困境時內心交雜的情緒,讓我們看見這位世界級男高音的巨星光環下,不僅擁有歌唱、音樂方面的傲人天賦,更有個溫柔而真摯的靈魂。全書由波伽利以點字電腦親手撰寫,透過他誠懇動人的文筆,帶領讀者回到托斯卡尼的豔陽下,再次經歷這一段比戲劇更加高潮迭起的人生;是波伽利樂迷不能不讀的親筆自傳,更是值得獻給所有勇於追夢者的心靈雞湯。波伽利勵志語錄「生命是一場神祕而精彩的旅程。每過一年,我們都跟以前的自己不一樣,因為人生中的每一個小插曲,都會帶來一點變化。我們都只是所有自身經驗與知識的總和而已……一切終將有它的用處。」「信任是種寶貴的魅力,能帶來幸福:所以盲人信任周遭的空間,就會快樂,聾人信任伴隨他的和諧,也會快樂。一個對自己和對其他人都有信心的人,會覺得很快樂,也會感謝他度過的每一天。」「唯一該害怕的,是害怕本身。沒什麼好怕的。若沒有努力和一點運氣,沒有什麼好事會自己找上門來。」「遊手好閒的失意人,其實是自恃過高,不顧現實一味追求夢想,到頭來往往毀了自己的人生,也害了身邊的人,說起來是咎由自取,並非無辜的受害者。」「對人生,也許你可以自由評斷它、愛它、恨它,讓自己被自責或徒然的悔恨淹沒!可是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唯一不會拋棄你的東西,只要留意,就能幫助你活下去的東西,只要你不忽略它的聲音,就能得到解放的東西,那就是你的良知。那是人跟其他動物唯一的區別,也是讓人更靠近神的東西。它是唯一讓生命值得活下去、讓人的存在具有崇高意義的東西。」「盡你最大的努力,對你自己和其他人做出誠實的判斷,聽從你的良知,繼續加油,不要灰心,辛苦付出終將會得到回報!」「藝術家的價值跟他的需求、要求與衝動成反比,因為真正的藝術家是靠他的藝術得到滋養,這就足以讓他快樂、充分滿足了。」「命運是一股旋風,不容反抗;那是一股狂暴的風,人就像是蘆葦一樣,必須在它面前低頭。」「絕不要失去樂觀期待未來的能力。要培養對自己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對別人的信心。人生最美妙的一切,都要靠這些特質才能享有。」
臺灣百年國樂人物誌(上下不分售)
本誌所錄國樂人物,泛指台灣原住民各族群與漢民族等以國樂為職志者。通過有關國樂人物的記述,希冀讀者從中了解、認識與研究2 0世紀台灣國樂的發展脈絡,提供盡可能詳實的資料。
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
今年是馬勒《大地之歌》首演100年,世界各地均有紀念活動,台灣的國家音樂廳亦有相關的展覽與演出。本社特別出版這本書,希望喜歡音樂的讀者們,透過本書對於馬勒的創作、對於《大地之歌》,有更深入的認識。由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廿日首演開始,《大地之歌》一直受各方矚目。馬勒選取歌詞的內容和排序,傳達了作曲家創作時的心境和人生觀,有蒼涼的嘆息,也有對人生的讚頌與不捨。作品結束的「無盡時」,在一百年後,還屢屢震撼著聽者。本書聚焦於相關的基本議題,探討歌詞來源,並結合一手史料,展現作品複雜的形成歷史、透視作曲家的音樂思想、解析作品的音樂內涵,並揭示馬勒如何巧手讓樂團奏出狂放、也有寂寥,更不乏詩情畫意,並泰然面對生死,進入作品靜謐的高潮。本書由多位作者聯手創作,依據個人的研究專長,分從不同的面向解析《大地之歌》的創作緣起、音樂類型、音樂本質、樂團處理與音色配置,以及《大地之歌》所依據的中國詩歌原文本問題,並廣及比較文學上的重要議題:譯詩、仿作詩與詩意的轉化。書末也整理了馬勒交響曲的編製表、《大地之歌》的研究資料選編、馬勒交響曲創作、首演和出版資訊一覽表,對於想更進一步研究馬勒的讀者而言,助益頗大。
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我的時代已經來臨
生於1860年的馬勒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交響曲作曲家。在他手中,交響曲「像這個世界,無所不包」,不僅兼蓄西方古典音樂數百年來發展出的傳統,人聲器樂交相爭輝,各種新奇的樂器也被馬勒納入其中,令當時的聽眾手足無措。百年之後,馬勒的交響曲已經成為音樂會的常演曲目,指揮與樂團爭取演出馬勒作品的機會不遺餘力。當年令聽眾困惑的跨界拼貼手法,如今卻是這個世界的日常景象。馬勒也因而成為傳記作家的最愛。本書是第一本以中文寫成的馬勒傳記,作者林衡哲醫師是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的催生者,也是馬勒作曲的重度樂迷。在過去的三十年來,他不錯過每一場能欣賞到的馬勒音樂會,他更花了三年時間,遍覽所有的馬勒傳記、研究資料,融匯了各家敘述,收入了最新發現,寫成這本以編年方式寫成的傳記。
極品音樂饗宴:頂尖音樂家的故事
※十七位享譽世界的頂尖音樂家;十七個將音樂視為生命的故事。※書中介紹世界最負盛名的十七位音樂家的故事。包括音樂家的生平、交友、婚姻到名曲的創作與生活軼事。※可當做欣賞音樂的入門手冊,或是將之視為名人的勵志小傳來閱讀都能收到賞心悅目的效果!音樂是他們的靈魂;是他們的全部;更是他們對人間的使命!他們為音樂而存在,音樂也因為他們而不同……十七位享譽世界的頂尖音樂家十七個將音樂視為生命的故事開啟人們無限想像空間的音樂密碼!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語言。音樂家用奇妙的音樂密碼開啟了人們的無限想像空間,不論是古典或現代;黑暗時代或光明時代;悲傷或快樂;音樂都是撫慰人心、治癒傷痛的最佳靈藥,更將不圓滿的世界由黑白變成彩色,豐富了人們的心靈!巴哈——德國作曲家。古典音樂大師,近代音樂之父;貝多芬——「樂聖」,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巨匠;布拉姆斯——德奧古典作曲大師,被稱為「貝多芬第二」;海頓——奧地利作曲家,「交響樂之父」;莫札特——風靡全歐的音樂奇才,其作品被譽為「永恆的陽光」;帕格尼尼——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被稱為「魔鬼的顫音」、「小提琴之神」。李斯特——匈牙利鋼琴之王。被稱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鋼琴王國裡的凱撒大帝」、「鋼琴藝術的拿破崙」。蕭邦——「鋼琴詩人」,波蘭作曲家。舒曼——不幸的天才,德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俄羅斯作曲家。《第六交響曲》(《悲愴》),為其最撼人心魄的代表作。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史上唯一的「歌曲之王」。也是歐洲浪漫樂派的奠基者之一。白遼士——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威爾第——義大利歌劇的象徵,《弄臣》、《茶花女》、《阿依達》為其代表作。華格納——德國作曲家。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等一系列作品。約翰.史特勞斯——奧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揮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德布西——法國作曲家、鋼琴家。印象主義樂派的創始人。喬治.蓋西文——美國作曲家、鋼琴家。交響爵士樂的新典範。
聽見蕭邦(隨書附環球古典音樂CD)
鋼琴出現僅有形體,直到蕭邦降世才有了靈魂…… 史上最少露面,卻又影響最大的「演奏作曲家」, 穿越時空到今日仍然魅惑眾生! & 他的思想保守,絕不和社會相抗,創作卻精采大膽,不斷追求新方法與新形式;他是廣被認可的鋼琴大師,卻幾乎絕足於公開演奏; 他是偉大的即興演奏名家,筆下作品卻精雕細琢,深思熟慮而沒有一絲茍且…… 凡此種種,任何一項都是奇特,蕭邦竟擁有全部。 & ★購書獨享專屬珍藏CD 國際名家盡出 焦元溥親選★ 世界各地聽眾音樂喜好不同,對作曲家各有偏愛,唯有蕭邦放諸四海皆準。 ──鋼琴大師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 & 蕭邦誕生,聆聽的藝術也自此昇華。 他是天生的藝術家,只要鋼琴在手, 浪漫、悲憤、壯烈、輕鬆、叛逆、夢幻,無不從絕妙音響中奔流入耳。 他是史上最少露面,卻又影響最大的「演奏作曲家」, 穿越時空到今日仍然魅惑眾生──但可別看他深情溫柔, 蕭邦也是大膽銳利的革命家:他的作品大多遵循既有曲式, 卻讓原有格局獲得新生。 重新定義又彼此融合的形式與曲類,不只是蕭邦作品的特色, 更是劃時代的創意── 那創造力是何其強悍,彈指就成音樂藝術的歷史新局。 只是這無所不能的浪漫王子,卻心甘情願為鋼琴貢獻一生; 鋼琴也忠實回報演奏藝術的一切秘密,將靈魂與蕭邦合而為一。 蕭邦創作無法與鋼琴分離,若要真正認識蕭邦,就必須要了解鋼琴演奏技法, 輔以鋼琴發展歷史,才能清楚聽見蕭邦的歷史地位與非凡成就, 以及人與樂器之間的心靈互通。 焦元溥希望接觸本書的讀者,可以「從蕭邦認識音樂」,更能「從演奏認識蕭邦」。 讓讀者跟隨蕭邦的靈魂,讓耳朵、眼睛,甚至身、心、靈 都充滿著蕭邦曠世的藝術感動。 & 《聽見蕭邦》主要為音樂愛好大眾和鋼琴學子而寫, 從音樂作品與演奏角度討論蕭邦詮釋各種面向的蕭邦書。 或許至今再也沒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蕭邦一樣,不只故鄉波蘭引以為傲,法、俄兩國也搶著沾光,從南美到東瀛皆為之瘋狂。論知名度與通俗性,這世上還有巴赫、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少數作曲家能和蕭邦競爭,但若考慮到他的相對少產,以及幾乎只創作鋼琴作品這兩項「限制」,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言,蕭邦魅力堪稱絕無僅有。 & 《聽見蕭邦》專屬CD演出陣容包括: 大賽得主:第二屆蕭邦大賽冠軍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第四屆蕭邦大賽冠軍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第五屆蕭邦大賽冠軍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第十屆蕭邦大賽特別獎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第六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冠軍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87年布梭尼大賽冠軍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世界名家:俄國巨匠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法國大提琴泰斗傅尼葉(Pierre Fournier)、蕭邦權威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匈牙利超技大師季弗拉(Gyorgy Cziffra)、波蘭著名女高音辛姆特嘉(Elzbieta Szmytka)。 1.皆為世界頂尖名家或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演奏,並含多首罕見絕版錄音,極具收藏價值。 2.曲目類型包括敘事曲、詼諧曲、前奏曲、即興曲、協奏曲、奏鳴曲、練習曲、夜曲、圓舞曲、馬厝卡舞曲、波蘭舞曲、歌曲、室內樂與鋼琴獨立性格作品,幾乎涵蓋蕭邦所有曲類,更包含蕭邦最早(七歲所作波蘭舞曲)與最後(大提琴奏鳴曲)出版作品,具體而微呈現蕭邦一生創作。 3.作品順序按蕭邦時代音樂會風尚編排,將室內樂作品穿插於鋼琴獨奏之間,最後以鋼琴和管弦樂作品結束。 & 《聽見蕭邦》專屬CD曲目 1.《A大調變奏曲「帕格尼尼紀念」》 Variations in A major, Op. Posth, “Souvenir de Paganini” 演奏: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 2.《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 Impromptu-Fantaisie in c sharp minor, Op. 66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3.《a小調馬厝卡》,作品59之1*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4.《降D大調搖籃曲》,作品57* Berceuse in D flat major, Op. 57 演奏:尤寧斯基(Alexandre Uninsky) 5.歌曲《春天》,作品74之2 “Spring,” Op. 74 No. 2 演唱:辛姆特嘉 / 女高音、馬替諾 / 鋼琴伴奏(Elzbieta Szmytka, Malcolm Martineau) 6.《降A大調第三號敘事曲》,作品47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 47 演奏: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7.《c小調波蘭舞曲》,作品40之2* Polonaise in c minor, Op. 40 No. 2 演奏: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 8.《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作品34之1 Valse brillante in A flat major, Op. 34 No. 1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9.《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作品6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I 演奏:傅尼葉 / 大提琴、傅達 / 鋼琴(Pierre Fournier, Jean Fonda) 10.《g小調波蘭舞曲》 Polonaise in g minor, KK 889 演奏:哈拉雪維契(Adam Harasiewicz) 11.《降G大調練習曲「黑鍵」》,作品10之5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 演奏: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12.《升g小調練習曲「三度」》,作品25之6*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 演奏: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13.《降D大調夜曲》,作品27之2*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 演奏:季弗拉(Gyorgy Cziffra) 14.《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28之10 Pre
作曲家別名曲解說26:海頓
本系列叢書「作曲家別名曲解說珍藏版」,改採一本專輯介紹一位大作曲家的方式,依據「最新名曲解說全集」重新編寫,將每一位大作曲家的主要作品附上豐富譜例加以解說,呈獻給讀者。書中的解說雖以「全集」版為基礎,但我們仍請求各作者(執筆者)重新訂正,並盡量增加一些近年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必要時,本書也加入「全集」中未收錄的樂曲。
作曲家別名曲解說25:史塔
本系列叢書「作曲家別名曲解說珍藏版」,改採一本專輯介紹一位大作曲家的方式,依據「最新名曲解說全集」重新編寫,將每一位大作曲家的主要作品附上豐富譜例加以解說,呈獻給讀者。書中的解說雖以「全集」版為基礎,但我們仍請求各作者(執筆者)重新訂正,並盡量增加一些近年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必要時,本書也加入「全集」中未收錄的樂曲。
作曲家別名曲解說24:威爾
本系列叢書「作曲家別名曲解說珍藏版」,改採一本專輯介紹一位大作曲家的方式,依據「最新名曲解說全集」重新編寫,將每一位大作曲家的主要作品附上豐富譜例加以解說,呈獻給讀者。書中的解說雖以「全集」版為基礎,但我們仍請求各作者(執筆者)重新訂正,並盡量增加一些近年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果。必要時,本書也加入「全集」中未收錄的樂曲。
寶萊塢的莫札特:A.R.拉曼
全名Allah Rakkhha Rahman,出生於印度音樂世家,他的父親R.K. Shekar,也是電影音樂的作曲家。雖然拉曼年僅三十餘歲,但已為五十多部電影創作過音樂。1992年以影片《印度玫瑰》贏得國際最佳音樂指導獎,之後在印度影壇屢獲大獎,1997年獲得印度公民的最高榮譽,以及印度總統授予的最高榮譽市民帕迪歇爾獎(Padma Shree)。 2009年以《貧民百萬富翁》贏得奧斯卡最佳配樂及最佳電影歌曲。他的創作在全球的銷量已超過一億張專輯,拉曼還成功地將印度音樂散佈到全世界,作品不僅帶著濃厚的印度風情,還巧妙的結合了電音和嘻哈等多種音樂元素,成功地將印度音樂帶到世界性舞台,身兼作曲、唱片監製及音樂人於一身,被稱為當今世上最偉大的電影作曲家,他對印度音樂的重要性,相當於印度的麥可傑克遜、瑪丹娜,被時代雜誌譽為「印度莫札特」。
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
荷洛維茲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特別出版,向一代大師致敬,更具意義!★本書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詳盡的評介,資料豐富,趣味盎然,帶你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鋼琴上的黑白琴鍵,在鋼琴大師出神入化的演奏下,賦予樂章不一樣的雰圍和感染力。不管你是否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這本書都能帶你進入一個美妙的生活境界:「倘若你是一個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將令你愛不釋手,因為邵教授在書中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還加入了他個人的體會和意見,你可以一面聽荷洛維茲的錄音,一面對照作者的評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對鋼琴的迷戀。」「如果你只是一個偶然聽聽鋼琴音樂的人,看了追這本書也一定會想進一步了解鋼琴音樂,並且對音樂滋生出更大的愛好。」「即使你對音樂和鋼琴的興趣不過爾爾,這本書仍舊可以當作益智讀物來閱讀 …… 從而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沈鑒治如黃牧(古鎮煌)所說,這本書不但是他看過的絕對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寫荷洛維茲的專書。「西方寫荷洛維茲的文字太多了,但像邵教授寫這本書所下的工夫,做了驚人的資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樂寫作中應屬絕無僅有,即使在英文寫作中也可說難得一見。後來知道邵先生在大學任教,我想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資料考證之所以如此豐富,堪稱達到學術著作的要求的一個原因。」
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精)
雪莉克魯斯(Sherry Kloss)將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火炬饋贈給我們所有人——她不僅用高超優美的技藝打動我們,同時也開啟了通向海飛茲課堂所有寶貴傳統的大門,使我們都彷彿幸運地上了海飛茲的課。」雪莉克魯斯將她與雅沙海飛茲在一起時的回憶重現,做為連接「舊派」音樂世界和當今世界的重要一環。 克魯斯女士在她的著作《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中提到,做為海菲茲的首席助理並協助管理南加大的海飛茲大師班,她感受到海飛茲先生不僅是一名藝術家、教師也是一位偉大的人,他堅守原則,擁有高超的技藝,並且對教育全身心投入。他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學生們分享,在生命中的後些年他一直在授課,就是為了確保小提琴名家們最耀眼和璀璨的年代——從萊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到雅沙海飛茲能夠代代相傳。他以身作則,並要求他精心挑選的學生們達到他嚴格的標準。 雪莉在書中描述上課時接觸的導師及大師班上課情況。雅沙海菲茲的大師班十分令人著迷,裡面總是充滿不同國籍、性格和氣質的人。海菲茲作為一名藝術家、一位教師和一個偉大的人,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他的學生們分享。在長達11年的時間中,克魯斯有幸成為少數幾個親近他的圈中成員之一,從而發現了一個外界一直想要瞭解的海菲茲。 通過雪莉的短篇回憶錄,透徹地瞥見在家和在工作室中的海菲茲。由此,我們對這位獨一無二的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將令人愛不釋手!」本書特色 小提琴巨匠雅沙海菲茲六歲時開始公演,他橫掃歐洲並震驚了無數觀眾,1917年,16歲的海菲茲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蜚聲遐邇的全美首演,從此一炮而紅。他的技巧很快成為對小提琴掌握程度的新衡量標準。當時有名的小提琴家們在聽了他的演奏後緊張的說要燒掉他們的琴。他巨人般的小提琴天才和個人風格在他演奏過的所有曲目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除了演奏和授課,海菲茲還改編了100多首小提琴曲和鋼琴曲。海飛茲對音樂歷史的貢獻已成為傳奇,他的錄音堪稱經典作品。 雅沙海飛茲先生在遺囑中將他珍貴的一七三六年製的卡洛?托諾尼(Carlo Tononi)名琴和弗杭蘇瓦圖赫特(Fran?ois Tourte)琴弓送給了雪莉克魯斯。海飛茲先生知道他的音樂遺產將透過克魯斯女士的生命繼續延續下去。雪莉克魯斯的每一次演出和每一次授課都傳遞著雅沙海飛茲的獨特訊息,她非常熱切的希望這份珍貴遺澤,將透過那些曾被他打動的人們永遠流傳下去。
台灣的真情樂章:郭芝苑
台灣管弦樂大師! 郭芝苑是個真性情的文人、藝術家,看似高傲、自負才情,事實上卻非常謙沖低調。他的創作,傳統語法中顯現著現代品味,沒有驚濤駭浪、沒有故弄玄虛,有的幸福洋溢、活潑輕快,彷彿對農村社會真情的回憶;有的恬靜無欲、優雅抒情,彷彿置身於台灣鄉間的世外桃源。其作品除能使知識份子感受其優美和感動,更包含郭芝苑對故鄉的真情。
您說是「印象派音樂」?德布西的室內樂與管弦樂
「印象派音樂」為何被稱為印象派?「印象」?還是「意象」? 一起掀開德布西美好時代的帷幕,探索大師的創作心靈,從室內樂到管弦樂,一窺經典堂奧。
參劈的饒舌大計劃
啟動饒舌文藝復興,嘻哈宗師級三人組,功力連金曲獎歌王MC HotDog都景仰的饒舌團體,用書寫讓你看他們如何啟動「台灣饒舌文藝復興」。專輯《押韻的開始》 2008年7月 本色製作 滾石發行附贈:參劈試聽單曲CD一個永遠在追趕變化的計畫三個饒舌音樂創作者記錄著「在台灣成為饒舌歌手」這件事的瘋狂與奇想本土地下嘻哈宗師「參劈」的茁壯成形,是台灣嘻哈演變的微型版,這個計畫魔幻寫實,半真實半虛構,根本是一個有三個主角,劇情急轉直下的黑色幽默作品,還成功營造出某種B級恐怖片的氣氛。這就是「參劈」,就算台上的人比台下多(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他們還是會為自己繼續嘻哈下去。但是,他們所帶起的饒舌文藝復興,早已經以鋪天蓋地的速度席捲而來。 他們的生活中不是美國的貧民窟,他們的生活經驗沒有黑幫、槍枝、毒品、生離死別的嘻哈刻板經驗,用魔幻寫實的筆法,半真實半虛構,寫出一段包含三個角色、劇情急轉直下的黑色小品,並且成功營造出某種B級恐怖片的氣氛。就像它的題目一樣,這首歌的出發點也是一個實驗,設法在台灣中文饒舌太多類似的題目中找到一個不一樣的寫作方向。 從2002年起,台灣土生土長的嘻哈宅天團——參劈,一直被拱著說是當今必要、絕對、不聽不可、不見不快、希世珍奇的「台」饒舌Hip Hop祖師爺。
驚豔顧爾德
風格、美學、創造力,盡在藝術家傳記的典範中!《驚豔顧爾德》是一本傑出的傳記作品,生動再現了顧爾德這位當代最負盛名鋼琴家的一生,讀來令人興味盎然。二十年多年來,凱文?巴札納持續不斷地蒐集研究,重新發現理解顧爾德的曙光。他描摹了葛蘭.顧爾德的藝術生命與性格,還有他身為鋼琴家、寫作者、廣播工作者、作曲家多樣豐富的創作樣貌。過去,顧爾德的形象不外乎是,1950年代中期突然崛起於樂壇、無師自通的天才、乖張孤僻的怪人,除了這些傳奇面向,巴札納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肖像,並且大力著墨,多倫多的時代背景如何造就了這位風格獨具、才能卓越、創造力源源靈動的音樂家。作者將顧爾德諸多引人側目的特徵,諸如獨樹一幟的演奏詮釋、過度炫麗的台風、對傳統的抗拒等特質,放到一個更大的架構背景中來審視,涵蓋音樂家的社會、文化、宗教背景、多倫多中上階層的成長過程、母親與他一生中唯一一位鋼琴老師的深刻影響,以及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環境氛圍,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並由此出發,對於顧爾德短暫但輝煌的演奏生涯,離開舞台後的生活,投入廣播與平面媒體的工作,還有他與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以及史坦威鋼琴(Steinways and Sons)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描述。 本書作者取得顧爾德私人文件的無限調閱權,實際採訪了顧爾德的友人與同事(當中有許多是從未曝光的受訪者),書中探討了顧爾德的家族歷史、音樂與智識的發展、怪癖的行徑、風格品味與美學理念、隱密的情感關係與性生活、慮病的精神狀態、加拿大式的幽默感等等。最後,巴札納敘述晚年折磨顧爾德的詭異手疾、家庭問題、新的創作領域,如電影配樂,以及音樂家過世二十多年來仍享有的無上榮耀。 一九六四年,顧爾德便決定從此僅在錄音間、廣播室、電視節目和電影中演奏,對此關鍵轉折,作者史無前例地根據完整資料,提出一個全新的評估。佐以為數可觀的罕見照片與珍貴手稿。可以說,本書是關於當代最受追憶、造詣最高的音樂家顧爾德的超級文本。
普普藝術的超級明星:李奇登斯坦
◆ 生涯時期陳述、兩百多幅彩色圖片,完整介紹美國普普藝術畫家李奇登斯坦的藝術生平與代表作品美國藝壇巨人,著名的普普藝術家李奇登斯坦,1923年生於紐約,年輕時學習風景畫,後來熱衷於將動畫融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並不斷改變風格。五十年代末以「普普藝術」走紅,成為普普畫派先驅藝術家之一,一改原先畫風,以取材自漫畫及廣告動畫的內容用普普技術加以處理,幾乎是一夜成名。七十年代以「點式」畫風更多運用在高雅題材。李奇登斯坦的藝術生涯平步青雲,成為二十世紀藝壇影響最大、最廣被收藏的藝術家。「世界名畫家全集」的《李奇登斯坦》一書,收集李奇登斯坦一生各時期的代表作二百多幅,敘述其生平與藝術作品文章三萬餘字,並附有年譜。
發現浪漫俄羅斯:柴科夫斯基教你的十一堂課
本書內容簡介及特色完整規劃的十一堂課程,以輕鬆易懂的方式,讓愛樂者來認識這位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與當時浪漫俄羅斯的時代文化藝術。涵蓋了: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受人矚目的感情世界、各種作品創作歷程及帶讀者遠赴俄羅斯,以輕鬆旅遊的課外活動方式,來一趟找尋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之旅。本書邀集國內音樂各界、舞蹈領域的達人,帶您一同發現柴可夫斯基與浪漫俄羅斯。柴可夫斯基一八四○年出生於伏爾加河流域的沃特金斯克(Votkinsk)。雖然家族長輩多半從事軍職,父親伊里亞.柴可夫斯基(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1790-1880)卻是一名礦井工程師。伊里亞.柴可夫斯基曾經結過三次婚,第二任妻子亞歷桑德拉?達西耶(Aleksandra Andreevna d’Assier,1813-1854)生了六個子女,彼得排行第二。除了同母的哥哥尼古拉(Nikolai Il’yich Tchaikovsky,1838-1911)與大弟伊波利特(Ippolit Il’yich Tchaikovsky,1843-1927)外,彼得與後來嫁給達維多夫(Lev Vasil’yevich Davydov,1837-1896)的妹妹亞歷桑德拉(Aleksandra Il’yichna Davydova,1842-1891)以及雙胞胎弟弟莫傑斯特(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1850-1916)、阿納托利(Anatoly Il’yich Tchaikovsky,1850-1915)的感情也相當好。其中,莫傑斯特以及亞歷桑德拉的子女,是柴可夫斯基的傳記中不能不提的人物。柴可夫斯基一家在沃特金斯克住了八年,柴可夫斯基四歲那一年,母親從聖彼得堡聘請了法國女家庭教師迪爾巴克(Fanny Durbach,1822-1895)為孩子們上法語和德語課。迪爾巴克回憶,柴可夫斯基從小就表露出對於俄羅斯毫不理性的熱愛。他曾經翻開地圖,用力地親吻俄羅斯,卻對其他歐洲國家孩子氣地吐口水!由於沃特金斯克地處偏遠,柴可夫斯基童年時期接觸到的音樂,都是俄羅斯民間歌曲,或是母親唱的浪漫曲。柴可夫斯基的母親曾經在學校接觸過鋼琴,他喜歡在母親彈奏鋼琴的時候湊到一邊觀看。他也喜歡玩弄鋼琴,以他敏銳的音感與絕佳的記憶力,在鋼琴上重現平常聽到的音樂。作者簡介王凌莉台灣樂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車炎江資深舞評人名聲樂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士生邢子青「愛樂電台」資深節目製作及主持人胡耿銘《Muzik》雜誌總主筆陳效真《音樂時代》文字編輯、音樂文字工作者陳樹熙高雄市交響樂團團長賴偉峰資深樂評家顏華容鋼琴家、實踐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欒珊瑚鋼琴家、藝文遊記書寫者(作者依筆畫排序)
莫札特(影響世界的人)
1756年1月27日,是個細雪紛飛的日子,在奧地利薩爾茲堡的吉特雷德街9號,小莫札特在父親的期待中呱呱誕生。三歲就奇蹟似的會寫鋼琴協奏曲,五歲即開始他遊歷世界開演奏會……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莫札特是大家公認的天才,他記憶力驚人,鋼琴的技藝更是高超,無論他生活多麼潦倒,他的作品還是那麼純淨、充滿著歡樂的氣氛,即使是後代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尊稱他為「音樂的救世主」。 250年來,全世界的人將莫札特推到「天才音樂家」的地位,連知名兒童文學家羅爾德˙達爾都讚不絕口。「假使莫札特今天還活著,我懷疑他是否能夠作出那種如江河般的偉大音樂。像他那樣的天才,很快就會被好萊塢重金禮聘去寫電影音樂,或者被電視邀請到成千百萬的觀眾面前炫耀,或被舞臺經理委託寫些無聊的音樂喜劇。但是,我們很慶幸,我們看到莫札特的堅持,因而擁有這些曠世的鉅作。」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莫札特是大家公認的天才,他記憶力驚人,鋼琴的技藝更是高超,無論他生活多麼潦倒,他的作品還是那麼純淨、充滿著歡樂的氣氛,即使是後代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也尊稱他為「音樂的救世主」。 本書以活潑的口吻將莫札特一生精采的描述,並將他重要的創作曲目作了介紹,對青少年來說,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莫札特故事,又能賞析音樂劇作的絕佳讀物。本書特色1. 邀請台灣知名兒童文學作家以故事形式完成,最新的寫法、最完整的描述。2. 適合所有中年級以上孩子閱讀。3. 故事情節分章清楚、饒富趣味,最適合老師課堂上說故事運用。也合適家長親子共讀。4. 內容搭配插圖,雙套色印製,軟皮精裝,質感高雅,適合家家戶戶珍藏。5. 以歷史的觀點,詳細描述該人物的成長,並搭配相關時代的重要事件與影響。讓孩子可以清楚認識時代的演進,以及人生成長歷程的變化。6. 讓孩子追隨偉人的軌跡,以成就為目標,以挫敗為戒,作為未來人生的?考。7. 每本都由知名學者專家專文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