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永恆:丹尼爾.梅古奇的導演絮語
丹尼爾‧梅古奇(Daniel Mesguich)的著作遍及劇本、小說等,本書是他唯一的劇場理論著作,再版時還加上德希達的專文評論。梅古奇於書中以片段的方式,闡述他在劇場工作的經驗、對角色的看法、關於劇場時間與空間的論點,每個片段互不相連,卻於整部書相互呼應。書寫的方式時而深刻,充滿文學、哲學、宗教知識,時而輕鬆幽默。無論如何,藉由這本書,我們得以近距離了解法國劇場的歷史生態,以及專屬劇場的、那難以捉摸的、短暫的瞬間,如何藉由文字企及永恆。 本書特色 1、法國劇場大師丹尼爾‧梅古奇關於劇場的哲思與靈光片刻 2、與2019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合作出版,搭配作者舉辦大師工作坊 3、適合演員、戲劇導演、表演科系教師與學生閱讀
香港動保電影:光影背後的動人故事
「將電影娛樂與動物保護意識文化結合再推廣開去,不是因為我要『出風頭』,我是認真為了將『動保』這兩個字告知更多人。」──陳達仁 「動物成為我的心靈支柱,動物對我來說不單只是朋友,更是無可取替的『家人』。」──安采妮 本書收錄香港首部動物保護議題電影【毛俠】監製陳達仁的真情剖白,以及演員安采妮娓娓道來電影背後的社會真實故事,從電影幕前幕後談起,與你一起關注生活周遭的毛孩子! 本書特色&& & ★香港動保電影【毛俠】幕後故事精彩分享! ★繼【毛俠】之後,動保電影【毛姨姨】故事初稿首度公開! 名人推薦&& & 陳麗雲(香港資深女演員)──溫暖感心推薦
餐桌上的電影物語:美食、人性與慾望的浮世對話
24部經典電影的人性料理饗宴! 以料理為引線,認識電影的敘事方法, 剖析電影中的社會、階級、心理與生命課題。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期待著成為好人,優秀的人,成功的人;當然也包括成為聽話的人,聽爸媽的話、聽老師的話、聽老闆的話、聽那些握有權力者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並非真心服從,我們不願意臣服,也不甘願接受命運的安排,更不願意成為失敗者。於是心裡有太多壓抑的情緒需要出口,有太多的慾望渴求解放,有太多的禁忌想要打破,有太多的秘密想要曬太陽。 所以人們愛吃、愛看電影,期待快速療癒受傷的心靈,找到情感的共鳴,在一餐內快速提升血清素,在兩三個小時內,滿足現實中不能實踐的渴望,甚至為自己的孤單與挫折找到一些安慰。 而電影需要故事,故事需要衝突,人性裡隱藏的矛盾與衝突,在現實中解決不了,正好電影可以幫你完成;食物裡夾帶著太多的慾望與記憶,曖昧不明卻又喬裝得若無其事,正好跟電影的特色合拍。於是乎美食、人性和慾望,美妙地在電影的餐桌上,進行著一場華麗的浮世對話。 本書選了24部經典電影,以「美味之下的偷渡」、「美食裡的寂寞慾望」、「餐桌上的家滋味」、「料理場上的人生競技」四大主題跟讀者分享。一起品嚐電影作者的色、香、味藝術表現,剖開故事中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一窺作者的觀點,當然你也可以灑上自己的調味料,那是只屬於我們的人生滋味。
釀電影創刊號VOL.1 —燃燒不盡的偏執
6 位當代導演 ✕ 6 個議題關注 ✕ 6 位作者深入剖析 帶你進入《水底情深》、《愛在日落巴黎時》、《底特律》、《輝耀姬物語》、《普羅米修斯》、《紅玫瑰白玫瑰》六位導演的偏執狂世界。 & 釀電影的第一本正式刊物 這是影評媒體《釀電影》的第一本正式雜誌,自2017年7月創刊以來,《釀電影》的曝光大多以網站為主,每個月十多篇影評文字,搭配線下一系列講座與放映活動,已然成為一個備受讚譽的品牌。這本創刊號則是集結了深刻撰寫的新專題與平台上的文章精選、搭配豐富的人物訪談與對寫,是一本影評雜誌,更是一本文學刊物。 & 隨書附贈【臺北藝術戲院週邊美食地圖】 看完電影總是飢腸轆轆,卻不知道該去哪填飽肚子嗎? 當視覺、聽覺與心靈都獲得滿足後,味覺也該好好犒賞一番! 釀電影精心整理,獨家搜集戲院周邊美食,讓影痴看完電影後不再餓肚子!
夜短夢長
說毛尖才華橫溢,等於是廢話。她最令我吃驚的是速度,而且對與各種知識的吸收更是如此,譬如老電影。我倚老賣老,自以為積數十年觀影的經驗,在腦海裏留下數千部老電影的鏡頭,特別是經典老片,可以如數家珍。看了這本書的前半部,我已經對毛尖甘拜下風,也心存感激,因為她的文字把我失落在電影院中的似水年華追回來了。毛尖也真厲害,哪裏有這麼多時間看這麼多電影?而且把劇情記得這麼清楚!尖的書不是寫給我這種上了年紀的老影迷看的,而是要教育年輕的一代。她在每一篇文章中,幾乎都不厭其詳地介紹每一部老電影的劇情,生怕後生小子看不懂,或沒有耐性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賣得好,至少也應該在年輕影迷圈中鼓動一個風潮:不要再去追逐鐵甲人和蜘蛛俠吧,多膜拜幾位老電影中的男神和女神,他/們雖然已經故世,但在銀幕上留下的影子卻真正令我們歡暢。──李歐梵
有故事的人
★獻給找尋自己故事,與活在世上意義的所有人 ★觸動數萬顆心,人氣影劇評論粉絲團「重點就在括號裡」,首本散文集 人生就像一道謎題,充滿著矛盾、難解…… 於是我們需要浸淫在各種故事裡,不斷去想像去追尋, 最後在空格裡,填入屬於自己唯一的答案。 他說,他喜歡故事、喜歡謎題、喜歡挖掘真實情感。比起現下光鮮亮麗的成功,他更喜歡那些隱藏在陰影中,被人們所忽略遺忘的努力歷程,所以他剝開一個又一個人生,記錄下那些虛構的劇中主角、真實的藝人導演偶像,他們跌跌撞撞,流血流淚的生命篇章。 他帶著我們直視那些再尋常不過的缺陷,即使是這些耀眼如星的人們,在該難過的時候會痛哭,該生氣的時候也會咬牙切齒,與平凡的我們其實並無二致。然而正是這些不斷累積的失敗和挫折,與對著目標咬牙不退的堅持,讓他們的故事顯得特別真誠,最終在我們的心裡留下啟發。 這書是無數道溫柔的凝視,讓我們在看進別人故事的同時,也回顧自己的內心,找尋自己的道理。透過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持續地成長、犯錯,不論人生這條路的終點有什麼樣的結局在等著,那些懇切的情感都會留在我們的故事裡,不會消失。 這是重點就在括號裡送給自己,也是送給你我的期許。
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方異境 讓生活撐開以惡與暴烈 讓生命脹大以時空的薄膜 有時,毀滅反而 成為詩意與哲學再生的契機 「我將向黑暗裏彷徨於無地。」──魯迅《影的告別》如是說。 繼《異托邦指南/閱讀卷:魅與祛魅》後,廖偉棠新作《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入影入戲! 如果影會告白,它將向你描述何謂「無地」。廖偉棠以詩人特有的視角,挖掘潛藏在影像聲光背後那些難以描述、讓觀者耿耿於懷的神祕領域,在最豐厚的溫柔上,細緻、銳利地述說電影的暗面,刻畫你我都熟悉的影與人。 《異托邦指南/電影卷:影的告白》分為三輯,第一輯放眼西方與東洋,以幽暗曖昧的科幻宇宙為起點,逐漸聚焦在人間的生與死、故鄉與遠行的永恆主題,探求靈魂深處最原初的意義,讓我們在《地心引力》的幽冥太空遙望過去與未來,跟著少年Pi一同漂流。 第二輯將眼光拉近,凝視中國風起雲湧的人世,娓娓道來激盪其中的愛與憎,看張藝謀、陳凱歌、賈樟柯等人影像中的河山。 到了第三輯,我們得以一窺最廖偉棠最近身的場域,描繪香港、台灣的觀影風貌,談《艋舺》的在地經驗、談張國榮與梅艷芳、談周星馳,也談詩人周夢蝶,藉由聲光色彩的迷離,書寫明明踏實生活其中卻始終如異邦的疏離。 無論是借古諷今、借影說光、借刀殺人,這一張觀影地圖都試圖在銀幕世界之上創造一個平行宇宙,讓你在演員謝幕之後開始一場新的文字冒險之旅。 本書精華 ◎觀影之藝 ‧《刺客聶隱娘》:電影深詣詩意,道盡中晚唐的聲色絕境。聲:聶字正體有三耳,再加隱字一耳,女俠遂比我們有了雙倍的聽覺。聽者是停駐、引弓不發的,一發則取人性命於五步之內。 ‧《薩爾加多的凝視》:面對苦難,你採取藝術行動就難免被視為偽善,這道德門檻如此之高,又是如此容易變成道德大棒。 ‧《路邊野餐》:詩意存在於小診所的枯寂日常中,存在於挖掘機的上落規矩中,存在於小男孩與小裁縫捨不得放下的一碗飯,存在於陳升回憶那間被瀑布聲吵得無法對話的房子。 ‧《風起》:美,有時只是遁詞,只是一個藝術家對真的軟弱。 ◎觀影人 ‧《化城再來人》:《化城再來人》裡講述的這個詩人周夢蝶,孤獨得自己既是筆墨、也是細長的一條著墨之紙,別人揮灑大時代之潑墨淋漓之時,他獨潛心向內,在他唯一擁有的一具肉身上抄經,其詩之瓊絕卻正因此而來。 ‧《一代宗師》:拍電影也好似禪宗比機鋒,能讓人頓悟的都是平常語,王家衛往往也是俗語比造語好,《春光乍洩》一句「不如從頭來過」、《花樣年華》一句「如果有多一張船票」這樣的平常語比《東邪西毒》許多現代詩式金句要內涵得多。 ‧《生生長流》:阿巴斯並非殺死電影的人,而恰是催生一種新電影的智者。 ‧《深海光年》:一個影像工作者是一個藝術家也是一個考古者,他的考古是去拓寬民眾對歷史的想像、去面對自身在歷史共業當中的抉擇。 ‧《比海還深》:我們都沈浸在是枝裕和那種日常的絕望中無法出來──因為日常,這絕望變得更不能反駁。 ‧《天注定》:賈樟柯的絕望在於,這是一個無俠的時代,他卻想拍一部武俠片。 ‧《胭脂扣》:梅豔芳是南音的五更夜嘆,不需要掌聲,只需要淚水。而張國榮是有京劇名角範兒的,亮相時必須喝得滿堂彩。 ‧《如歌的行板:瘂弦》:瘂弦呈現出一個天才的絕望─他作為二十世紀中國人曾經的流離賦予他一抹杜甫的底色,盡管他不時掙扎著李商隱、杜牧式的超逸。 ◎觀影世 ‧《小東西》:在《小東西》,中國不只是一個中國,而是由無數個中國相交織重疊而成,但它們彼此難以溝通。 ‧《切.格瓦拉》:這是一部關於人的電影──正是在缺乏人的現世,這些真正的人才被異化為「神」。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年代重要嗎?對於今天現實的大多數青年並不重要,不是每個女孩都是余虹,走不出自己的年代。 ‧《艋舺》:他們說:艋舺不需要《艋舺》代言,亦不需要台北文化局利用電影來進行旅游業輸血,艋舺自己,在掙扎活著。 ‧《捉妖記》:歸根到底,我們就是電影中妖所說的貪得無饜的人類,即使是為妖的悲慘境遇說話的一部電影,我們也會娛樂至死。 ‧《西遊降魔篇》:沒有純粹的善,只有被制衡的惡。這樣我們甚至只能相信了惡的無所不能,就像開頭死去的小女孩一家,他們必須毫無被救的可能,此所謂「芻狗」。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這部電影的主角,就是香港。每個角色撥通電話,另一方不予應答的,就是香港。 ‧《麥兜故事》:麥兜在香港取得共鳴──二○○一年的第一套《麥兜故事》票房甚至超越了宮崎駿,是因為香港人在麥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陰影,看到了自己的負資產可能。 ‧《我是布萊克》:在法的門前,只有兩種選擇:要嘛遵從遊戲規則而苟延殘喘,要嘛挺身一擊換取尊嚴。 ◎觀影生死 ‧《地心引力》:在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想像當中,黑洞是現實主義的存在,而蟲洞就是黑洞的理想主義狀態:毀滅反而成為溝通再生的契機。 ‧《雪國列車》:在這樣一個生存的固定框架裡,到底要像一個人那樣死去,還是像蟑螂一樣活著?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當煉獄瀕臨天堂或地獄之境(島的白晝與黑夜),堅守煉獄才是唯一的救贖,即使你要面對的是絕望。 ‧《神鬼獵人》:這既是荒野把靈魂還給人類,也是人類把靈魂交付給荒野。 ‧《索爾之子》:索爾在他身上看到了在死亡之外仍然可以延續的生命,在虛無之中仍然可以信賴的信仰,我也相信,這是每一個父親都願意相信的。 本書特色 ‧最富詩意的詮釋,冷而凝鍊,以文字架構而成的,縈繞心上久久不散的影視饗宴。
因為愛你:卡蘿
去愛,去達到你生命中的那一點,真正了解: 對,我真的愛她,我不能沒有她。 「就讓她們在一起吧!」 卡蘿,神祕、優雅自信而高貴,更有內涵和深度。 特芮絲,清純、純真,熱情而勇敢,安靜卻直率坦白。 相愛是很簡單的事,但在1950年,愛卻是如此艱難。 《卡蘿》是一部關於戀愛、關於初戀的電影; 是一部生命與愛的電影,是美麗、哀傷,又充滿希望的故事。 它也被譽為「美國的藝術」,歷經18年的困頓和磨難,因為一群人的堅持、努力與愛,才終於得以上映。這段艱苦籌拍的過程,讓人看見藝術之所以美麗,何等令人動容。 電影裡,沒有喋喋不休的口白,即使非常安靜卻充滿暗示和含蓄; 沒有華麗特效,只有詩般的意境、情感幽微低調且層次均勻。 卡蘿和特芮絲,不僅讓觀眾入戲太深,連最專業的影評也不專業地齊聲喊說:就讓她們在一起吧! 沒有鹽,就沒有生命,就是死亡。想要活出生命的本質,必須付出代價。 而在愛情裡,要歷經多長久的旅程,才能得到想要的? 只要你懂,什麼是愛。
超級英雄是這樣煉成的:蝙蝠俠崛起與進擊的宅文化
不只蝙蝠宅,所有創作者都該看這一本書 獻給凡人們的超級英雄/超級作品養成書 《黑暗騎士:黎明昇起》導演諾蘭:「蝙蝠俠沒有超能力。他是普通人,是奉行嚴格紀律、有著奉獻精神的人類。這正是他能成就傳奇、與我們共鳴的原因。」 ․解密超越七十五年漫長連載背後大成功的奧妙 ․解密蝙蝠俠的漫漫成長史,看大眾文化如何煉成他的金剛不壞之身 ․勇敢吐槽所有蝙蝠俠系列電影,大方調侃喬治克隆尼的下巴 ․細數所有性格又迷人的反叛角色 蝙蝠俠,一位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 他是花花公子布魯斯.偉恩,是打擊罪犯的城市救星,是美漫史上最陰鬱的正義使者。他不像其他英雄那樣充滿正能量,就連象徵物也覆滿社會陰慘的影子(一隻蝙蝠,天啊),卻最親近你我,最能觸動靈魂的核心。 這個在西裝下遍體鱗傷的富家子,究竟是如何煉成超級英雄的? 為什麼這個陰鬱的角色能風靡流行文化,相關電影一拍再拍呢?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黑暗騎士:黎明升起》,又為什麼是「解開蝙蝠俠電影魔咒」的關鍵作品? 原來,蝙蝠俠是部宅到骨子裡的作品嗎? 就讓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書評家格倫.威爾登帶著我們,一起看蝙蝠俠這些年來的起起落落,和他絕對驚訝四座的創作歷程。 本書爬梳了蝙蝠俠的全歷史,釐清這角色在草創之初如何山寨各大英雄作品的精華,歷經諸多調整才漸漸具體形塑出主角布魯斯.韋恩的故事,發展出貫串全作的懲奸除惡核心價值,成為銷量足以與超人匹敵的大作。此外更深入美國漫畫漫長的發展歷史,回顧了蝙蝠俠與羅賓被當作同志標靶的那段日子,並觀察這系列故事風格怎麼因應讀者需求而改變,發展出撤換主要配角挽回讀者心的傳統(於是我們後來有了好多個羅賓……)。 當受歡迎的超級英雄跳脫紙本媒材、躍上大螢幕時,又是另一則故事了。威爾登從曾大受歡迎、風格歡樂的亞當.韋斯特版蝙蝠俠電視劇,一路暢談至再創作品高峰的克里斯多夫.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電影(蝙蝠俠:開戰時刻、黑暗騎士、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甚至大膽吐槽了蝙蝠俠演員喬治.克隆尼的下巴,更以獨到視角將過程中興起的網路社群、宅文化、同人圈與二次創作,甚至是閱讀少年漫畫的女性讀者增多現象,包含進蝙蝠俠引領的浪潮之中,探看你我之間流行文化的變革。 看完這本書你會發現,蝙蝠俠不是一個普通的虛構角色,他實實在在活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是千千萬萬人的化身。他反映了我們對自我的想像和社會的期待,是個戴面具的偵探、打抱不平的正義使者;是浪漫的青年、有錢有勢的社會名流,還是個純粹追求社會正義的純真少年,此外還有十足的宅精神,甚至一度與助手羅賓搞起了曖昧,從多方面刺激了讀者的想像,滿足了其他超級英雄不可能顧及的領域。 在今天這個由網路推動流行文化元素的社會裡,蝙蝠俠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始終牽引著千萬粉絲們的心。 看看以下列點,想想自己認識的蝙蝠俠。 你會發現,在蝙蝠俠的世界裡,我們從來都只探索過他的一小部分而已。
Re:【問卦】有沒有超級英雄的八卦?
史上第一本,以視覺資訊圖揭露超級英雄漫畫世界中 絕對超級無敵的廢知識…… 橫跨Marvel與DC漫畫世界, 超人、蝙蝠俠、鋼鐵人、蜘蛛人、忍者龜、X-Men…… 全歐美明星漫畫人物大集合! 超級英雄的故事,總是酷炫也刺激。但……很抱歉,在本書,你無法看到超級英雄最酷帥的一面;你看見的,會是運用視覺資訊圖所製作出來的百個英美漫畫超級無敵廢知識。 哪些你從來沒想過,也不關心的超級英雄二三事,作者都想到了,而且還想得很用力: 神力女超人70年來的大腿露出長度? 小丑最愛問蝙蝠俠什麼問題? 超級英雄們的共通特點是? 高燈市警察局的公費支出都花在哪了? 《陰屍路》出場人物的平均壽命是多長? 《300壯士》裡最常被引用的是哪句台詞? 英雄跟反派最常穿著哪種顏色的衣服? DC漫畫的讀者,究竟是哪些人? 一張圖戳破漫畫世界中的隱藏祕密,透過視覺資訊圖的表現,探索漫畫世界中的服裝配色、人際關係、身高體重、電影票房、冒險地圖、心理測驗、經濟收入和 故事彩蛋。全書採用研究生做學問的嚴謹態度,處理漫畫世界中最雞毛蒜皮的無用知識;看完本書,你將了解,當冷知識加上視覺資訊圖,居然也可以爆發出這麼無 俚頭的幽默創意。 好評推薦 「《Re: (問卦)有沒有超級英雄的八卦?》很可能是我最喜歡的書!我是個百分之百的統計學阿宅,我同時也是個漫畫/科幻阿宅。我之前從來沒看過任何書可以把這兩個 領域結合得如此聰明完美。我也不會用『閱讀』來形容吸收本書內容的過程,那更像是資訊毫不費力地流進讀者的腦袋裡。」—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 Blomkamp)科幻電影《第九禁區》和《極樂世界》導演,曾獲奧斯卡提名最佳導演、編劇 「提姆.梁把艱澀的阿宅資料用美得不得了的資訊圖像設計結合在一起,就像最完美的綜合巧克力花生醬,我們以前從來不知道原來自己的眼睛需要這種頂級美 食。書中有些部分極美、有些部分迷人透頂,偶爾很有挑戰性,有些內容則完全無用—換句話說,這是本藝術傑作。」—麥特.佛萊克遜(Matt Fraction)艾斯納獎得獎編劇,作品有《無敵鋼鐵人》(The Invincible Iron Man)、《驚奇四超人》(Fantastic Four)、《卡薩諾瓦》(Casanova) 「這本書我可以翻來翻去看上好幾個小時。超級有趣,聰明絕頂,而且資訊豐富。我說這話絕對是以一個虛心學習漫畫藝術的學生立場來發言,而非是一個重度 漫畫阿宅(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作者在分析哪位《閃電俠》演員最棒時,他的結論錯得離譜、錯得誇張,簡直大錯特錯。)」—馬克.偉德(Mark Waid)《閃電俠》、《夜魔俠》和《天國降臨》(Kingdom Come)編劇,也是《Boom! Studios》的前總編 「這本書太棒了,非常天才而且資訊豐富,同時讀起來非常有趣。超級推薦!」—保羅.波普(Paul Pope)艾斯納獎得獎編劇、漫畫家,作品有《重液體》(Heavy Liquid)、《100%》,以及《蝙蝠俠:百年》(Batman: Year 100)
美國GV四十年:從健美猛男到真槍實幹
史上第1本美國男男色情片研究專書 縝密爬梳半世紀男色影史 重度GV迷非蒐不可的案頭/枕邊書 看一代又一代男色影像創作先鋒,如何從最保守艱難的環境一路披荊斬棘、愈挫愈勇,拍出一部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傑作! 看一批接一批的天賦異稟的俊帥猛男,如何從淳樸小鎮走進五光十色的片場,寬衣解帶實現你、我和他們自己的性幻想! 歷經「生活就是色情片」、最狂放的六○年代性革命浪潮,到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的八○年代愛滋風暴,性、色情片與男同志社群,乃至美國的LGBT平權運動,彼此間又爆發過哪些激烈的辯論與撕扯,進而相互支援、甚至相濡以沫? 「男男色情片就像所有的色情片一樣,提供一個不受時間限制、不受身心因素侷限的性幻想。但它們也像是某種紀錄片,為男同志真實的性留下了紀錄。即使是最廉價的那些,也能作為男同志生命的一種辯護、說明與探索。它是一個混合體--有一部份的社會學、一部份的教育,和一部份的勃起。這些影像,幫助了剛出道的男同志認同自己的性身分,更從中學習了性與社交的規範、建構雄性特質與性的方式。」 安迪.沃荷的銀色工廠與《肉慾三部曲》/「體健模特協會」的《猛男畫報》/從抱抱親親到三點全見硬蕊片/被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典藏的男男色情片/《後排座》:到成人戲院巡弋找樂子/《沙裡的男孩》:史上首位男同志色情片巨星誕生/舊金山如何成為美國色情首都/獵鷹影視的稱霸與瓦解/新陽剛形貌:卡斯楚複製人/貨車司機公路大片賣翻全國/《威尼斯男孩》掀起瘦美男風潮/家用錄影帶普及的巨大衝擊/愛滋風暴下「自重」與「自豪」同志的分道揚鑣/戴不戴套?安全,肛肛好/渴望入鏡的海軍陸戰隊弟兄們/媲美好萊塢的造星工程/給錢就搞基:異男也來參一腳/你愛劇情片還是直接上?/「為色情片而生」的天才大導演/拍片之外,明星還幹哪些副業?/超級巨星的末日/黑人、拉丁色情片的逆襲/無套色情片的崛起與爭論……
影像閱讀時代:音樂.聆聽的眼睛
配樂之於電影,就像魚之於水,兩者並存才能稱之為完美的作品, 電影中的喜怒哀樂,甚至是隱藏的影像符號,靠著配樂的起伏帶領影迷深入電影的奇幻世界。 電影不單單依賴影像說故事,配樂有時說得比視覺符號更多。《影像閱讀時代—音樂‧聆聽的眼睛》分析24部電影配樂,細說音樂的創作內涵及藝術價值,點出音樂如何稱職地發揮說書人、化妝師、旁白者和預言家的功能。透過閱讀這本書,影迷會發現伴隨視覺影像的豐富聽覺世界,將音樂變成「聆聽的眼睛」更深入影像核心,看得更開心!
怪咖影評
(文學筆鋒+怪咖視角)X108部電影 「靠北中不失真情流露」,保證讓讀者們又笑又淚又訐譙! 橫跨87年影史巡禮,嘔心瀝血plus臥薪嘗膽,怪咖影評人保溫冰,獨家奉上古今中外值得用力按讚的100部精選好片,外加8部名不符實奧斯卡誤寵鬼胎兒!以獨到真觀點,「毒」特真性情,從《鬼店》到《露西》,從《盲女驚魂記》到《此情可問天》,從1927到2014,讓你哭得死去活來,笑到虛脫尿遁…… 本書由知名文學獎得主保溫冰精心策畫撰寫而成。內容從1927年到2014年,橫跨87年影史巡禮,從《鬼店》到《露西》,從《盲女驚魂記》到《此情可問天》,含括了諸多公認的經典電影,更有許多不為人所熟知小品佳作。 全書細分為十七章:「叫她們女神」、「媒體內含光」、「人的上半身」、「也有下半身」、「看你往哪逃」、「從前,夢想家」……等應有盡有。作者嘔心瀝血、皓首窮經般的寫作歷程,從籌畫本書到全部完成,費時整整兩年時間,為他個人的創作推向另一個高峰,作者號稱此書為個人「最重要的代表作」。本書每一篇章篇篇精彩絕倫,並附有導演、演員及得獎相關資訊,方便讀者深入了解每部電影的背景。 曾榮獲梁實秋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及各大小文學獎之得主兼知名影評人保溫冰,本著「怪咖」影癡的精神,鏗鏗鏗鏗完成這部犀利直白、觀點獨到、既搞笑又深刻的影評代表作,「靠北中不失真情流露」,保證讓讀者們又笑又淚又訐譙! (隨書附贈「go movie行動電影免費線上電影兌換券」乙份) 藝文影視達人聯名推薦 電影編劇于尚民;導演北村豐晴;音樂人、藝術家田定豐;散文家宇文正;導演朱延平;導演、編劇朱家麟;知名影評人但唐膜;知名影評人何瑞珠;知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導演李志薔;導演李崗;導演沈可尚;演員東明相;導演林正盛;小熊老師林德俊;金鐘編導范云杰;導演張柏瑞;小說家許榮哲;紐約知名建築師黃金樺;資深電影監製葉如芬;知名影評人聞天祥;導演蔡銀娟;音樂人豬頭皮;導演瞿友寧;知名影評人藍祖蔚(依姓名筆劃排列)
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
非劇情片一向為大多數人所忽視,但隨著傳播媒體的日益多樣化、科技的突飛猛進,現代人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非劇情片的機會越來越頻繁,也很輕易地就能取得器材自己創作;因此,了解非劇情片的來龍去脈,不僅能使我們認知目今世界上非劇情片的樣貌,也可從中找出未來發展的方向。本書作者仔細地引介、分析了百年來世界各國在紀錄片、紀實電影、民族學誌電影、戰時宣傳片、探險電影、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等不同領域影片的發展,其目光時而巨觀,時而微視,在批評、剖析各種片型的理論與美學時,旁徵博引地做多面向的檢視;而在大時代的氛圍上,也鉅細靡遺地描繪出政治與社會背景上種種生動的細節,在如此博學而細膩的觀照下,讀者可隨之進入這片紀錄與真實的豐饒之地。
日本電影十大
當你拍一部電影,你和主角同樣處於電影中,一起笑、一起哭、一起遭受苦難…… 那就是電影。(黑澤明) 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影可說是「太多」了。今天我們可以重溫不少世界名片,新舊蝟聚,有時卻反而幸福得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選擇才好。通過是次的整理過程,或可根據日本這些「排名」的名單,作一簡單的篩選,日後大家在選片上更容易,不至於沒有參考的基礎和指南,書後的附表也具參考價值,希望提供日本十大導演與十大電影的排名順序。 暫且擱下個人的心境和喜愛不談﹐日本老電影之迷人如陳年佳釀﹐而新片佳作在質與量上始終難以比得過老電影﹐其實跟日本電影業的盛衰歷史有關。從二次大戰後到整個六○年代是日本電影的全盛時期﹐今日所公認的經典名片幾乎全出自那二十多年﹔而影史上地位屹立不可動搖的大師們的頂尖作品也全出現在那段時光。其後就氣勢遞減﹐佳片寥寥可數了﹔而且奇怪的是這個現象跟經濟成長無關---甚至可以說是反其道而行﹕反而是日本成了經濟超強大國之後電影業變得乏善可陳了。也難怪影迷們總覺得日本電影是越老越可愛。 影迷們從前的苦惱是失諸交臂的遺憾﹐如今的煩惱卻是人生苦短時間有限﹐鋪天蓋地而來的各國各類型的名片老片新片﹐何從下手﹖無所適從之際﹐可能又形成另一種難以取捨的遺憾了──所以參照信得過的影評人的指點﹐是沙裡淘金的好方法。 鄭樹森和舒明在這本書裡採用了一個很「日本」 的形式---對談(日本話叫「二人談」)﹐來討論日本電影(限於劇情長片)的「十大」﹕十大導演(其實有二十名) 和他們的代表性佳作﹔從導演的代表作推選十大名片﹐加上「另十位」和「遺珠」﹔以及《電影旬報》和《文藝春秋》在不同年代票選出的「十大」、「百大」等等排名榜﹐和導演片目、年度入選片目等等。這些完整的名單非常有助於選片時的查尋參考﹔最後一頁還有「延伸閱讀」書單﹐意猶未盡的影迷大可以繼續鑽研。 兩位作者一個是專攻日本電影的行家﹐一個是比較文學和文化現象的學者﹐對談擦出的火花既有英雄所見之同﹐也有彼此互補之處。他們參照日本多年來《電影旬報》、《文藝春秋》等刊物舉辦的大型票選而出的各種排名榜﹐同時也考慮到日本內部並不統一的意見﹐以及國際欣賞口味和看法的出入﹔加上兩人對重要的世界導演和電影作品都有足夠的認識﹐便可以從自己的「非日本觀點」和國際性的角度﹐再參照日本的排名來重作評估。兩人固然有很好的默契和共識﹐但到底是兩個頭腦而不是一個﹐所以對談討論便成了不同於一般影評的、極有特色的書寫方式。 並無例外也毫不出人意外的﹐排在榜上前頭遙遙領先的還是那幾位已經走進歷史的名字﹐伴隨著他們那些部多半會召喚鄉愁的黑白片﹐和看到片名便升起綿綿舊情的老電影。那真是一個特別的年代﹕戰爭的創痛猶鉅傷痕猶新﹐經濟尚在掙扎起步﹐然而一個絢麗的電影時代開始了﹐那樣千般剛烈又萬般溫柔的光芒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消逝之後偶現的閃爍光點只令人更加懷念那個永遠不再的銀幕上的年代。 面對這些名單這些片目﹐只覺影海茫茫﹐竟還有那麼多尚未看過的、時日久遠淡忘了需要重看的、以及看過但還想再看的電影……唉﹐影迷們甜蜜的苦惱啊﹗(摘自李黎序〈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Top Ten of Japanese Cinema by William Tay and H. C. Li 十大電影片單: 黑澤明《七武士》 小津安二郎《晚春》 溝口健二《元祿忠臣藏》 木下惠介《卡門還鄉》 市川崑《細雪》 成瀨巳喜男《女人踏上樓梯時》 今村昌平《日本昆蟲記》 小林正樹《切腹》 山田洋次《兒子》 新藤兼人《午後的遺書》(十大導演代表作)
臉
蔡明亮的第十部電影《臉》,不只是導演個人的作品,更因為他是法國羅浮宮從二百位導演中挑出的指定人選,花了三年時間的溝通與拍攝,才能產生今日呈現眼前的繁華結晶。這部電影,充滿了多數觀眾熟悉或不熟悉的蔡式風格,更重要的是,集結了導演二十年的影像風格與敘事手法,而場景不單只是我們嗅得到溫暖濕氣與都會次空間的亞洲,也置身在背負龐大文明象徵的羅浮宮。主角穿梭於可見與不可見的展間和空間,以具有象徵意味的動作,搬演著具體卻短暫跳接的劇情。欣賞蔡導的作品,對於習慣故事性敘述的我們觀眾而言,是不容易理解或接受的。倒是一位學電影的年青導演曾對我們說,看蔡明亮的電影,她反而看到許多的「故事」和「比喻」,極為豐富甚至到了熱鬧的程度。那當這部電影變成書呢?《臉》一書集合了電影劇本、羅浮宮博物館主席羅瑞特的序、影評人聞天祥與藝評家黃建宏的專文、建築師阮慶岳的散文,還有大量可以令讀者展閱時屏息的劇照。一般而言,電影書主要目的除了宣傳之外,更希冀透過翻閱平面化的影像劇照時來延續觀影的感受。這樣的公式或許可以套用在一般敘事性電影上,對於蔡明亮導演的電影,書的形式與內容相較之下則更加自由了。 從一翻開,羅浮宮博物館主席的序言載明此部電影與法國電影、藝術品的連結;接下來,是最能符合讀者需求的解題工具,影評人聞天祥對蔡明亮作品完整的解析,不僅建立了過去作品的脈絡,更搭起觀眾閱讀《臉》這一部新作品時的橋樑;至於想要更進一步辯證蔡導作品的美學與哲學層次,則可以仔細反覆地咀嚼藝評人黃建宏的專文。書翻到了這裡,用盡了腦力,身兼藝術家與建築師的阮慶岳則以十段短文,看似關聯又延伸的片段情節,將讀者再慢慢拉進影像的夢境。 從與這部電影的連結開始,到作品本身的裡裡外外意涵之詮釋,幾萬個文字扮演了橋樑的角色,帶領讀者準備進入蔡明亮《臉》的多層次世界。接下來二百多張的劇照,六十餘則凝練的劇本,不論讀者是否看過電影,書的平面圖像則不斷地在觀賞者腦海中開闢一方又一方的空間,一張張劇照變成散發寧靜又深遠力量的經典攝影,劇本退到了角落,真實存在的是,讀者腦海中不斷自我生成的認知與理解,我們此時才發現,古典的羅浮宮竟以百年歷史的電影手法,傳達當代藝術創作的精髓。
李伯伯最愛的48個電影故事
本書特色 ◎李伯伯說,這些電影好看得不得了!讓他從小到大念念不忘、一看再看、回味無窮。 ◎李家同心中最經典的48部電影,讓你學會48種愛自己、愛世界的方式! 我為什麼要介紹這些電影呢? 我發現書籍中有所謂的經典名著,圖書館通常也一定會買這些書,老師也會介紹這些書給同學看,但是很少老師會介紹好電影的,電視台也很少放映老而好的電影。 「中央車站」是巴西的電影,電影裡替人寫信的畫面恐怕是台灣人所無法想像的,但我就寫過。我小的時候,住在上海,家裡有傭人,其中一位是帶我長大的奶媽,我寫到這裡,就會想哭,因為她一生完孩子,就離開了孩子,餵奶給我吃,我當然搞不清楚這件事,等到我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發現她的兒子是靠吃米湯長大的,大受打擊,幼小的我,對於這個社會缺乏公義,深感不平。奶媽不認識字,寫信回家,都是我寫,我當時自己沒有寫過一封信,卻替奶媽寫了好多報平安的信。我不是乖孩子,但奶媽要我替她寫信,我都乖乖地替她寫。 「美麗待續」這部電影強調的是「寬恕」,寬恕是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美德。這部電影的外景和「斷背山」很相像,上映的時間也差不多,不知何故,好像大家只知道「斷背山」,而不知道「美麗待續」。在我看來,單單這部電影的外景就值回票價了,而兩位大明星勞伯?瑞福和摩根?費里曼的表演也使我至今無法忘懷。 「狂想曲」這部電影的偉大,在於它介紹了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和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尤其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我後來發現有所謂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作者是柴可夫斯基、貝多芬、布拉姆斯和孟德爾森。如果不是看它的話,我不知何年何月才知道這四首好聽的小提琴協奏曲。 這些精采電影題材涵蓋勵志、音樂藝術、文學傳記、愛情、推理、正義審判、反戰等......有些年代久遠卻仍歷久彌新,透過李家同獨到的觀點與引介,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受與領悟。
THE STORY OF FILM電影的故事(精)
《電影的故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電影入門書籍。正如作者所說的,創新是電影之所以會不時推陳出新的原動力。而如果不了解這點,也將無法了解到今日電影為何會對世界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作者馬克?庫辛思不僅是位熱情洋溢的影評人,更實際從事電影製作,在本書中,他站在電影工作者的立場,細說世界電影在這一百年來發展的故事。除了對電影工作者的個人生平、電影技術的演進、電影製作的變化細加探索之外,作者馬克.庫辛思還對電影本身一些突破性的進展,細加剖析,從中捕捉電影史的發展趨勢,更避免使用過多的專門術語或過於艱深的電影理論。
一生必看的世界經典電影
人生就是戲,看不完的戲,有的時候愛,有的時候氣,看戲的人兒,個個是戲迷,個個是戲迷,個個是戲迷,個個是戲迷。電影,曾經伴隨許多人的歡笑、淚水,為它瘋狂、為它痴迷,也許是片中的劇情,也許是片中的男女主角,不管如何,一部部感人的電影都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記憶。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現在,讓我們再一次來回顧那些值得重溫的世界經典名片,一起為它感動、歡笑、流淚。
影像閱讀時代
本書提出一種「聽」電影的觀點:在〈影像閱讀時代——音樂作為解析符號的工具〉中,作者由深度分析導出配樂功能之分類,並佐以電影實例作為解說基礎;在〈當電影愛上歌劇〉中,作者說明歌劇與電影結合的淵源,與其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並提出「駢文用典」的比喻。 書中討論的十九部電影題材各異,其互動也呈萬花筒式的繽紛風貌。作者將故事文本視為配樂分析的視覺參照,與確立其分析軸線的語境。根據影像不同的特質,電影原聲帶或為聚光燈下的主述者,或為半隱身的參與者。作者以多維角度「閱讀」,嘗試以音樂結構作為影像分析之肇始,呈現出「音樂‧聆聽的眼睛」的無限發展性。正如作者所言,這是一個影像閱讀與閱讀影像的時代。
雙瞳研究讀本
「雙瞳」是耗資兩億台幣的大型電影製作,台灣首部成功的商業類型片。其中有來自澳洲、香港、美國、台灣等多國技術合作,「駭客任務」幕後模型製作小組、香港武術動作指導、「臥虎藏龍」奧斯卡金獎美術設計—葉錦添,讓這部具有濃厚宗教味道的驚悚片,有了更強而有力的保證。 去年曾在坎城影展讓人議論紛紛的「雙瞳」,除了各種特效的引人入勝,而由葉錦添一手創造的幻境世界,更讓一場一場的連續殺人事件、毫不留情的屠殺場面,增添了些許令人著迷的魔性魅力。 導演陳國富曾執導過「國中女生」、「只要為你活一天」、「我的美麗與哀愁」、「徵婚啟事」等國片票房優異的電影,合作的演員更是讓人訝異的絕佳組合:久違了的國際巨星—梁家輝;「千驚萬險」「綠色奇蹟」裡表現特出的DAVID MORSE;以及電視電影票房保證的劉若英、戴立忍和郎雄、楊貴媚等演技、經歷精湛的演員,讓這部驚悚片更加令人期待。 充滿話題性的「雙瞳 研究讀本」,不但將道教六道輪迴的成仙故事;五具死亡屍體如何化妝、翻模;場景設計如何貼近生活,好拉近讀者與電影的距離;屠殺場面的特效如何完成;多國拍攝合作的工作狀況等,說明的詳細清楚,還搭配豐富且大量的照片。更有關於「雙瞳」這部電影的拍攝期間所發生的各種怪異現象,無法解釋的謎題宛如電影雙瞳裡面,一連串被丟了出來,卻無法解答的疑問。 關於導演、製片、演員們眼中的「雙瞳」是什麼模樣,更能在此書中窺見這部樣樣破了台灣影史紀錄的「雙瞳」,是如何的誘惑了他們,並且更要繼續的讓更多讀者觀眾,迷戀上台灣的成就!
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
電影配樂 這是一本試圖描繪「電影與音樂之間如何攜手舞蹈」的書,以文字充當聽診器與繪圖員,去傾聽、捕捉那潛藏在影像與樂聲底層的心音圖象。 從撳按使兩者締盟的接生魔手──電影配樂家的大門開始,按圖索驥地沿著想像叢林地迷宮循游而下,進入了影像的文本空間與導演獨語的殿堂,在逐一跳躍各個音樂地理版塊的鴻溝。 最後,這圍繞著音樂/影像層層交疊、對話的夢幻漫游,仍是回到了起點,目的在以文字為交通工具,在人生舞台上映的各種探險、奇遇裡,自由自在地瀏觀、穿梭,然後,以跳舞的方式飛進某個讀者好奇的眼眸底。 作者簡介 劉婉俐 台大外文系畢,國立藝術學院戲研所藝術碩士。曾任廣告文案、雜誌編輯、新聞編譯等。現就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譯有《后土》、《快樂佛法書》、《喬哀思》等書。
電影修鍊魔法
修練電影的魔法 看電影其實像一位悟者的態度一樣,隨緣隨份,處處可以是日後的洞見。 「電影修練魔法」全書共分「愛情的無限風貌」、「女性的悲傷與新生」、「美好的覺醒發生了」三大篇章,作者的觀影經驗直扣生命本質,提醒我們在每一個當下保持覺知與觀點。蔡志忠說:「我們聆聽一首曲子,會像悟者的態度一樣......看電影時,也是如此......」。作者王靜蓉她以觀眾的立場,也以學佛者的隨緣隨份態度,全然投入電影中,隨處充滿洞見。。看電影如同過人生,要主體地投入也要客觀地抽離,王靜蓉的觀影經驗直扣生命本質,她以學佛者的隨緣隨份,全然投入電影中,創造生命的光明喜悅。 作者簡介 作者:王靜蓉,輔大中文系畢業,著有「童心禪」、「生命流動‧自然美麗」、「用愛作解答」等書。作品柔軟,洋溢優美質地,以生命關照為核心,對生活風貌作省思,能帶領讀者開發己的覺知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