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國民外交篇
所謂「國民外交」其特點有三:第一,民眾成為外交上的主體;其二,有影響力的民間人士或團體配合政府的對外政策,間接成為國家外交之一員,充分顯現出半官方的特質;其三,交往的主體是民間人士或團體,因此不受正式的外交禮儀或層級所約束,而多了一分靈活度與多樣性。本篇是從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之後,有關國民外交活動的情形分為:「國民外交」一詞的意義與源流、戰後國民外交的分期、政府支助之國民外交、非政府組織與國民外交等四大課題來探討敘述。
【電子書】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史料彙編.回復國籍篇
本彙編為有關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史料之回復國籍篇,係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為主,時間主要集中在民國34(1945)至36(1947)年5月止,依時間序列,有系統地羅列回復國籍相關檔案資料彙編而成。希冀吸引更多讀者投入光復後臺灣人之回復國籍與國家認同之研究,進而開發不同使用者的創新發展,使檔案史料所蘊藏的歷史得以產生活化與再利用效果,同時對臺灣史研究提供更多的資源與研究課題。
【電子書】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
本書以清末明初時期文學人物個案,探索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壇接觸的脈絡。共分六章,討論傳統才女與文人在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文學轉型期的生命選擇以及在文壇的表現。
【電子書】日據時期大溪史料選編
本書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有關日據時期桃園大溪地方之資料進行基礎研究所撰述37篇成果,引用檔案達450餘件,此外參考《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檔案、日文舊籍及當代學者研究論文等,頗有參考價值。當可瞭解日據初期日本軍警入駐大溪後,大溪住民為順應新統治者而充分配合的情景,以及大溪街逐漸發展的面貌。希能彌補讀者在面對浩瀚檔案難以入門及搜尋疏漏之缺憾。
【電子書】臺灣總督府律令史料選編(明治34-35年)
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蒐整當時臺灣總督府的重要公文書,總督府重大政策過程亦收錄其中,尤其明治時期的各項律令制定頗為完整。本書即以明治34、35年各項律令制訂過程中相關文書,並輔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路上公開的相關文書和《臺灣總督府報》的律令發令公告等史料,以圖文兼具方式撰述而成,深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條約及協定篇
本篇內容在敘述民國38年政府遷至臺灣,在國際舞臺上做為中國的代表地位,先遭到中共及其友邦的挑戰,繼而在國際情勢轉趨不利的狀況下,遭到嚴重的打壓。特別是民國60年,政府失去了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後,不僅邦交國迅速減少,參與國際事務或者在國際外交的舞臺空間上也遭明顯緊縮,致使條約、協定的簽訂與一般正常國家不同,有時出現非由正式的政府機關簽訂之狀況。至於參與國際公約協定的締結,甚至無法自行在負責的國家或是國際組織存放批准,而必須透過邦交國或者是其他友好國家的協助,有時更會發生中止批准而無法存放的問題。另有關國與國之間雙邊的條約、協定締結,無法用正式國名或正式的政府名稱進行締約的狀況也不少,是以政府涉外簽訂條約、協定或是國際公約與國際協定上會產生比較特殊的狀況。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對外關係篇
中華民國自民國38年(1949)以來,對外關係的演變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民國39至67年的零和外交時期、民國68年至民國77年的彈性外交時期,以及民國77年以後的務實外交時期。每個時期各有其外交政策之基本理念,也因此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本書係對我國上列各個階段的對外關係,加以探討敘述。
【電子書】第八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針對臺灣文獻館典藏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研究利用,發表相關論文。內容含括日據時期臺灣氣象事業、產業經濟、法治制度、殖民教育,以及社會文化等面向,相當豐富多元,都是從臺灣總督府檔案文書中所研究發展出來的主題,足以展現日據時期其複雜且多樣的時代風貌並提供學術界研究參考。
【電子書】形塑「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
本書從政治、外交、社會和文化的多重視角,闡析中共如何借鏡蘇聯經驗,運用小說、教科書、歌曲、電影等媒介及勞動模範和女拖拉機手典型,塑造「新人」;傳播「新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站穩無產階級立場,實踐黨國至上、集體為重、勞動光榮和男女平等諸多觀念。蘇聯經驗是毛澤東時代中共施政的重要參照座標;但隨著中蘇關係從蜜月到反目的翻轉,中共宣傳「新人」的重點也隨之產生變化。全書藉由比較與對照中蘇風俗習慣、國家發展,以及領袖觀念與價值偏好,分析蘇聯經驗在中國發生變化的背後成因,進而討論斯大林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毛澤東不斷強
【電子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蔣經國手札〈民三十九年—五十二年〉
本書收錄蔣經國在民國39至49年以及52年的手札,內容包括手條、手函、讀訓心得及家書四大類。手條是蔣經國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兼救國團及總統府資料室主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行政院退輔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對部屬下達工作指令的手寫條子;手函是在這段期間寫給上司、部屬、師長、學生、友人、親人的信函或電文;讀訓心得是閱讀總統蔣中正關於政治和軍事方面訓詞後的長篇心得報告;家書則是寫給家人的信函或電文。這批手札以較為感性的文筆,生動地呈現蔣經國在這段期間處理公私事務的情形,頗能反映蔣經國的
【電子書】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本書嘗試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緣、心態與歷程,並析究他們如何運用其人際網絡以擴張西學、西教的影響力,及其在面對異文明碰撞所產生的 揉合與衝突時究竟如何自處。至於書名,乃以兩頭蛇作為譬喻,來形容這些夾在中西兩大傳統之間「首鼠兩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華,只是近代歐洲海權 擴張中的一支插曲,故書中亦努力將觸角延伸到中國以外的世界,希望能提供讀者一個較為寬廣的歷史視野。同時,也試探「e-考據學派」可能的研究路徑。
【電子書】霧峰林家文書集:棟軍相關收支單
本書主要收錄霧峰林家與林朝棟所率棟字各營的收支記賬相關文書,包括四柱清冊、各營餉米收支單、購物清單等。藉此得以深入瞭解棟軍餉項的撥付運作方式;另外各人間錢項的墊付、薪費、電報、應酬等開支內容,以及林家與臺灣中部各府縣之間的金錢挪墊情況,亦可由文書中略窺一二。文書中出現不少霧峰林家和棟軍關係人士所消費的商品,其商號、品項與價格等紀錄,亦有助於臺灣在清治末期的日常生活史之研究。
【電子書】後現代社會環境下的政治作戰
今日文明世界特色是電子媒介的傳播廣泛被運用,從電報發明開始,之後電話、廣播、電視與錄音、錄影等,每一時期傳播科技的發明,對社會變遷和學術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與變革;然而,更在電腦和網路的發發明後,縮短城鄉差距及全球傳遞速度,加劇社會體制的變革,對人文的影響力與衝突性顯得更無遠佛屆。後現代分析有兩位重要人物代手表人物-李歐塔和布希亞,他們對電腦世界的細膩觀察,體認過去社會傳承的善、美與公平相關科學知識,在電腦化、數據化及網路化之後,將帶來巨大的認知衝擊,挑戰過去結構性的社會關係,突破傳統社會的理性控制與體制思想。這是一個後現化超越今日知識的觀點,中心思想強調潛意識、自由浮動的象徵和複雜的多樣性,取代單一進步理念或理性科學,這也正是今日後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徵。 政戰學院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軍事院校,所培育政戰幹部是以保家衛國、服務部隊為宗旨;教育場域裡老師與學生的主、客體關係,在今日後現代社會,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性,雖然科技新知不斷創新,但是今日學院的歷史觀與時代性依然存在。本人相信,本院政治系承辦本次研討會,與心社系、應用藝術系、新聞系,相同選擇以「後覝代社會與政治作戰」為主題,更具今日時代意義,期望經由今天各場次的學術對話與經驗分享,提供學院爾後精進方向。
【電子書】2014年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
本論文集為2014年精選一年來本系師生所發表之論文,於12月正式出版。本論文集內容如下: 有中共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之戰略意涵、論習近平主政下之軍文關係:軍隊政治化與軍事專業主義、2020年解放軍作戰能力評估、共軍總政下轄政治院校變革之研究及習近平時期解放軍人才培育政策初探:傳承與創新等文,本書彙集論文10篇,論析2014年共軍現況,為一綜合軍事評論叢書,對暸解中共軍力現代化有絕佳參考價值。本論文出版後將廣寄國內外研究中共解放軍相關領域機構及學術單位參考運用,以達交流互通之效果。
【電子書】海外黑名單相關人物口述訪談錄
本書主要收錄王正方、林孝信、林衡哲、陳治利、陳南天、陳婉真、黃昭淵、楊樹煌、謝里法等九位曾被列入海外黑名單人士的訪談錄。由受訪者暢談其在海外的活動經歷、被政府列入禁止入境之緣由,以及歸鄉的迢迢經歷。藉此可稍窺戰後臺灣由威權體制向民主轉向,以及入境黑名單由有到無,人權價值得以伸張的過程。
【電子書】在臺漢學家學思歷程
臺灣在中國文化和學術的現代化轉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歷史巨輪的轉動又常繫諸少數學思卓越的文化思想及學術大師,其中包括了卓著的人文學者及來臺、在臺的知名漢學家,他們在文化傳承與思想創新以及跨文化的交流中貢獻了心力和智慧。他們的成就與影響,讓臺灣成為中國文化從傳統和新創並且跨文化交流邁向全球,而與當代世界之思想主流會通融合的軸心。
【電子書】客家戲基礎鑼鼓
戲曲鑼鼓對於戲曲表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也是眾所周知的。尤其是臺灣客家戲是經由原鄉移民者傳入的「三腳採茶戲(小戲)」,入台後逐漸學習吸收當代流行大戲劇種(包含亂彈、四平、外江戲等)發展演變而成的「客家戲」(或稱採茶大戲)。正因此發展過程,使客家戲曲鑼鼓內容蘊含各種大戲劇種精華,成為豐富又極具特色客家戲曲鑼鼓。 戲曲鑼鼓的學習對於前場(表演者)、後場(伴奏者)皆是相當重要的。本書首先將從客家戲曲鑼鼓的使用樂器與鼓介(鑼鼓經)特性簡單說明,使讀者對客家鑼鼓有基礎的概念後,再藉由傳統三腳採茶戲「十大齣」中所常用的客家唱腔曲調鑼鼓佐以分譜詳細說明,以提供了解客家鑼鼓之特色與作為使用客家鑼鼓的參考依據。
【電子書】天方學涯:趙錫麟先生訪談錄
趙錫麟大使於學成歸國後,隨即派駐於利比亞及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我國駐館大使,也曾擔任利比亞大學外國學生學院講師。2012 年正式從外交部退休,目前則擔任中國回教協會顧問,並於國立交通大學講授伊斯蘭文明課程。 本訪談錄主旨在以其個人的求學、工作過程為主軸,綜合性的說明中華民國遷臺後穆斯林族群的信仰內涵、與發展傳承。因為趙大使的專長領域為「阿拉伯、中東與伊斯蘭事務」,所以本書之成,對於國人在這個領域的理解頗多貢獻。
【電子書】戲曲導演概論
本書根據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戲曲導演」科目之需所編撰之教材,旨在「戲曲導演之形成與功能」、「戲曲導演之藝術構思」、「戲曲導演創作手段」、「戲曲導演之專業工作」以及實務經驗等面向逐一介紹,期以學生在導演形式與視野、專業與方法中建構其基礎之能力,並發展其實務經歷。 本教材是教授學生數種戲曲舞臺上的導演基本技巧,主要是結合京劇劇務形式與西方導演創作手法,分以上、下篇進行技巧奠基與實務經驗分享。上篇學習導演構思與創作之基礎建構,幫助學生瞭解劇作的結構,並學習導演工作步驟與方法。下篇藉實務經驗之體現,使學生透過各作品之導演計畫與闡述,提供實務參考。
【電子書】軍事社會化模塑原理與制度設計
本書主要在闡明建構軍事社會化工具理論的目的及理論建構的方法,接著在軍事社會化工具理論的基礎上,闡明軍事社會化的模塑原理,然後針對軍事社會化的模塑制度,透過實例分析說明模塑原理在制度設計上的運用。
【電子書】中共解放軍概論
本書名稱「中共解放軍概論」,是研究中共解放軍的基礎學科。從1949年至今,海峽兩岸歷經戰爭頻仍的第一個三十年(1949-1978),以及走向相互冷淡的第二個三十年(1079-2008)。這兩個r階段,第一個階段,兩岸是壁壘分明與相互仇視;第二階段,雙方是冷漠以對與很少往來。直到一個甲子的2009年,兩岸關係才有進一步的發展。從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一連串協商,並先後簽署21個協議,包括兩岸交通、觀光、經貿、關稅、醫療、衛生以及共同打擊犯罪等議定書。接著中共開放人民來台觀光,使大陸來台人次,由2008年前的一年僅有數千人,發展到2013年的一年接近300萬人,使兩岸民眾藉由來來往往,促進了彼此的了解與互信。現階段兩岸關係,基本上是往「和」的方向在持續的前進,但中共始終未放棄對台用武,以及近二十年共軍軍力的大幅提升,吾人應有的憂患意識仍應持續保持。所以了解中共的軍事組織、軍事制度、軍力發展,是中國大陸研究中極重要的一部份。中共認為軍事、國防歷來與戰爭緊密相連,對於民族興衰、國家存亡都有直接的重大影響。尤其中國大陸受改革開放的影響,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大陸經濟發展十分快速,其武力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兩岸關係是否能朝和平方向進展,這是吾人必須審慎觀察的。為了我們臺澎金馬的永續安全,在瞭解彼岸方面,我們必須強化。而在「知」中,理性並正確的認識中共軍事,這是很重要的一環。
【電子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
臺大文學獎,原是由學生社團自主創辦的文學創作活動,從第十屆起,改由臺大藝文中心主辦,加上校內其他協力單位參與,使臺大文學獎的活動內容越趨完備,規模也日漸擴大。 為了記錄這些動人的文字與作品,將當屆得獎作品蒐羅成冊、集結出版,讓每一屆的臺大文學獎不再只是美麗卻短暫的光影,而能透過書籍的方式展現。 今年216件作品投稿,其中25件優秀作品獲獎,加上評審細心的、專業的意見,彙集成了一本美麗的新書
【電子書】國軍面對危機之因應與政戰作為:第五屆軍事政治學研討會會論文集
軍事政治科學的研究與教學為本系的教育目標,每年之研討會皆以軍事政治科學為主軸,除凸顯本系之教育特色,亦深具軍事學術發展之指標性。為持續深耕軍事政治科學學術,並結合建軍備戰需求及前瞻國防政策發展方向,本次論文集以「國軍面對危機之因應與政戰作為」為主題,廣邀民間知名學者專家參與出版,達擴大學術交流,深化學術研究品質,肆應國防實務需求之目的。
【電子書】軍隊社會工作暨軍事社會學(第十二輯)
《軍隊社會工作暨軍事社會學》論文輯從2002 年開始的第一輯,至今已經進入第十二年也是第十二輯的出版,多年來已經陸續呈現老師們的研究成果,如此沒有間斷地持續進行,相當難能可貴。本 次專輯收錄之文章同樣反映出老師們研究領域之多元性。
【電子書】軍事新聞論壇(第二集)
《軍事新聞論壇》第二集,分為理論篇、實務篇及策略篇三大類別,收錄論文十三篇。 & 《軍事新聞論壇》之編輯,旨在匯聚有關軍事新聞、軍事傳播、軍隊公共事務暨軍隊危機傳播等研究,一方面作為相關學術研究交流園地,另期以持續成果,提供國軍政戰工作精進參考。
【電子書】我曾看見妳眼角的憂傷
苗栗縣是個族群融合,文化多元的社會,除了客家、閩南、原住民與外省族群外,近年來對外勞、外籍配偶,亦展現廣大的包容力量,讓苗栗縣呈現多元文化之美;表現在文學創作上。「103年度苗栗縣文學集」入選出版計有九件作品,包涵新詩、散文、文學論述、童詩、繪本、母語文學等內容,這些作品體裁多元,且靈活運用文字或圖畫刻畫苗栗意象,表達對鄉土的情感,從文學角度帶領讀者體認苗栗的美好,深具閱讀價值。本書由各屆投稿之文學作品之一,作者將散見於報章雜誌的詩集,系統性的整理而成,此詩集分為四輯,有作者自身體驗,也有社會寫實的報導,用詩來表現。
【電子書】民國103年第五屆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為提升軍事院校在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相關學術議題的研究能量,及增進軍事教育政策規劃人員,教育人員與研究人員在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相關議題觀念溝通與經驗交流,使各級部隊全體官士兵能重視培養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裨益增進武藝,確保戰力維繫。
【電子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中美協防〈三〉
本書以1950年代美軍協防臺灣為主題,由蔣中正及蔣經國兩位總統文物史料中,蒐集整理近500幀檔案數位影像。內容區分1.對臺軍援與亞洲共黨問題、2.兩岸停火暨中美共同防禦協商、3.外島防務及大陳撤軍、4.美國對遠東態度與反攻大陸立場等類重要史料,經重新摘由編目後出版。藉由披露總統蔣中正接見美國特使與軍政要員的重要談話紀錄,理解此一時期中美雙方高層意見溝通過程。
【電子書】博雅與匯通:師大核心通識課程理念與實踐
本書寫作之目的,在於探討儒家傳統與中國歷史思維之複雜關係。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共二章,分論中國歷史思維的核心概念──「時間」,與中國歷史寫作中史論所發揮的作用。第二部包括四章,析論儒家歷史思維方法、運用及其歷史敘事,並以宋儒及朱子歷史觀為中心,分析傳統中國儒家歷史解釋的理論內涵及其相關問題。第三部則以二十世紀儒家學者錢穆(賓四,1895-1990)史學為中心,論述傳統中國歷史思維的現代轉化,及錢賓四史學中所呈現的儒家價值觀。本書的結論則綜論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歷史思維,指出其中所呈現的人文精神之特質。
【電子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臺海危機〈一〉
民國三十八年美國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國際孤立無援、自生自滅的處境。是年十二月中央政府遷抵臺北,其軍事防衛僅能依恃從中國大陸各地輾轉來臺凌亂待整的殘部,國際方面普遍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無法守住臺灣,即如中央大員陳誠,也認為當時臺灣「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情勢岌岌可危。翌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韓戰,為防堵共黨勢力,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宣布臺灣海峽軍事中立化,穩定了當時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情勢。但美國的策略是臺海中立化,以及劃分中國大陸與臺灣為兩個區域,同時牽制雙方的軍事行動;此際的中共政權不曾停下消滅中華民國殘存政權的念頭,在民國四○年代中,先後爆發兩次重大的臺海危機,分別是九三砲戰和八二三砲戰的大規模攻擊行動,中共正是為了以砲擊我方外島作戰,挑釁並試探美軍協防下臺灣的軍事力量;而中華民國政府生聚教訓,戮力整軍、備戰、動員,甚至隨時盤算利用國際局勢的變化圖謀「反攻復國」,而美國侷限在防衛性質的援助,雖然保障了臺灣的安全,卻也反而牽制了中華民國的反攻計畫。
【電子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臺海危機〈二〉
民國三十八年美國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中華民國政府面臨國際孤立無援、自生自滅的處境。是年十二月中央政府遷抵臺北,其軍事防衛僅能依恃從中國大陸各地輾轉來臺凌亂待整的殘部,國際方面普遍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無法守住臺灣,即如中央大員陳誠,也認為當時臺灣「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情勢岌岌可危。翌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韓戰,為防堵共黨勢力,美國派遣第七艦隊宣布臺灣海峽軍事中立化,穩定了當時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情勢。但美國的策略是臺海中立化,以及劃分中國大陸與臺灣為兩個區域,同時牽制雙方的軍事行動;此際的中共政權不曾停下消滅中華民國殘存政權的念頭,在民國四○年代中,先後爆發兩次重大的臺海危機,分別是九三砲戰和八二三砲戰的大規模攻擊行動,中共正是為了以砲擊我方外島作戰,挑釁並試探美軍協防下臺灣的軍事力量;而中華民國政府生聚教訓,戮力整軍、備戰、動員,甚至隨時盤算利用國際局勢的變化圖謀「反攻復國」,而美國侷限在防衛性質的援助,雖然保障了臺灣的安全,卻也反而牽制了中華民國的反攻計畫。
【電子書】竹塹水田庄吳家古文書
本書收錄之書契及文物原屬清時竹塹水田庄吳家所傳,原籍為福建省安溪縣的吳氏一族,自清乾隆年間渡臺,於新竹北門一帶經商發跡,隨著家業的拓展,成為地方望族,這批古書契及文物除可作為見證其家族發展與變遷的第一手史料,更進一步可做為臺灣早年漢民移墾、社會發展、族群關係、區域發展、土地政策、經濟史、法律史及家族史等方面的研究素材;在時間上,這批古書契及文物最早起自清代乾隆年間,晚至日本大正年間止,類別包括有:房地買賣契字、招耕?耕字、租典契字、胎借銀字、家族分業之鬮書、風水合約字、找洗字、合約書、田地收租帳本、收租地圖、丈單、官方諭示抄本、訴訟書狀、認養契、家書、完單、收單、執照、門牌、卷包單及印章、牌匾等相關文物,無論內容或文書類別皆相當豐富。
【電子書】教育史學研究
是「史學方法論」,旨在處理在運用史學及社會科學方法研究教育史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觀念及方法論上的問題,此部分觸及到歷史研究方法的基本性質、相關概念、歷史解釋、研究者角色、被研究弱勢者的主體性、比較方法及史學理論等課題,總共有7篇文章。下卷「教育史學發展」,是處理各地教育史學發展的狀況,依序探討過去英國、臺灣、美國、大陸等地教育史學的發展情形與特徵,希望從其研究經驗找出對於未來的啟示;此外,因各國「教育史」課程的產生與師資培育課程關係密切,教育史學與整個教育學發展的有關連,我國也不例外,因此對兩課題分別進行探討;最後,對受新史觀影響而產生的校史研究新課題進行分析,共計8篇。
【電子書】臺灣地名辭書(卷24):金門縣
金門縣地名辭書,詳述該縣自晉末至民國各階段之歷史發展,探討縣內之金城鎮、金寧鄉、金沙鎮、金湖鎮、烈嶼鄉、烏坵鄉等6個鄉鎮之鄉鎮名緣起、自然環境、地區特色及轄內經田調普查之各地名沿革等,並以圖、表、統計等詳述其演變,為研究金門縣地名及推廣鄉土教育之重要參考書籍。
【電子書】臺灣地名辭書(卷25):連江縣
連江縣地名辭書,詳述該縣自史前時代、經宋、元、明、清,至民國各階段之歷史發展,探討縣內之莒光鄉、南竿鄉、北竿鄉、東引鄉等4鄉之鄉名緣起、自然環境、地區特色及轄內經田調普查之各地名沿革等,並以圖、表、統計等詳述其演變,為研究連江縣地名及推廣鄉土教育之重要參考書籍。
【電子書】Soil and Fertilizer:Concepts and Practices
Agriculture builds upon the integration of crops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which its yield depends strongly on a healthy soil foundation. With that in mind, the knowledge of the soil and fertilizer is crucial to maintaining an environment with optimal nutrients, water and oxygen for crop production. Soil is one of human’s precious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and nurturing of our soil is thus an integral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 soil 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not only a technology, but also an art. In practice, to make use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l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need to take account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plant and climate that are unique to each geographical location. Such an approach is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nowaday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loss of cultivable land and need of high 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book is a translation of SOIL AND FERTILIZER (in Chinese, 9th edition, 2010). This is based on my first-hand experiences in research and field application over the past 40 years. In addition, many materials also come from up-to-date textbooks and research articles that I came across during my teaching career. I consider this the state of the art reference book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of soil and fertilizer. The book emphasizes on practical skills in real-world applications, supplemented with theoretical, that allow the readers to efficiently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電子書】悅讀館藏檔案與舊籍(3)
本館典藏的檔案,可供各界研究與運用,配合原始檔案佐證,由本館歷史研究人員精闢剖析,推衍出歷史淵源,還原歷史樣貌,每一史料背後皆有其歷史故事性,而這些故事維繫的正是臺灣這份質樸情感,本書內容摘錄自本館電子報第76至106期專欄,內容涵蓋社寺、鹽業、鐵道、教育、土地等。
【電子書】六十感恩紀:惠敏法師訪談錄
本書是侯坤宏、卓遵宏對西蓮淨苑住持、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惠敏法師就讀臺北醫學院藥學系期間,即接觸佛教,在西蓮淨苑出家後,曾就讀中華佛研所,到日本東京大學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學成歸國,除負責住持西蓮淨苑,也長期在臺北藝術大學及中華佛研所擔任教學與行政工作,對於梵典唯識及腦科學有深入了解;他是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主要負責人,也積極推動安寧與老人療護與社區淨土運動,是當代臺灣佛教界中不可多得的一位僧人。
【電子書】我與中華佛寺協會:林蓉芝居士訪談錄
本書是江燦騰、卓遵宏、侯坤宏、郭麗娟等對中華佛寺協會秘書長林蓉芝居士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林蓉芝居士曾任職臺灣省佛教分會,因鑑於現行寺廟法令不符時代需要,乃投入研究各項相關法律規定,並成立中華佛寺協會。協會成立後,她更積極爭取寺廟法令的修訂,參與宗教立法,以維護寺院應有之權益。據其多年觀察,寺院常見有:人事制度與繼承問題、僧伽醫療與安養保障、建立財務會計制度、都市道場等方面問題。同時,她也肯定比丘尼對臺灣佛教的貢獻;為弘揚正法,中華佛寺協會歷年來曾先後舉辦各種系列講座與活動。
【電子書】乾隆皇帝的荷包
本書分為兩部分,討論十八世紀乾隆年間的皇室財政。 & 第一部探討皇室的財政收入:地租、關稅、當鋪、發商生息以及鹽商之額外支出。皇室財政和國家財政不同的是,田賦為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清皇室雖有百萬畝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則來自商業方面。 & 第二部討論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等處興建藏傳寺廟,並賞賜喇嘛土地、口糧、衣單等。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有長久歷史,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巧妙地利用藏傳佛教,並藉助黃教領袖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號令蒙、藏各部,整合與穩定蒙、藏社會,維護統治目的。 & 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也有經濟的意義。以宗教的力量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熱河、五台山等地朝聖,寺廟成為集市和進香活動的中心,豐富了商品交換和地方經濟發展。 & 宗教與貿易,如同乾隆皇帝的雙翼,因而得以有效地統治新的疆域,解決中國長期的邊患問題。比起明代和蒙古戰爭每年動輒耗費七八百萬兩來說,更呈現乾隆皇帝成功的統治政策。 & 但在清朝外患問題變少的同時,因為各項稅收所引起的內部問題卻也層出不窮,種下日後清朝衰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