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2015中共解放軍研究學術論文集
共軍自習近平主政以來正積極開展軍力與體制變革。這是對中共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議之具體回應,同時也在呼應習近平提出「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之戰略要求。共軍現代化軍力發展的態勢動見觀瞻,攸關國際秩序、區域安全,以及兩岸和平安定。本書由點到面涵蓋中共軍事發展多項重要議題,各篇論文業經專家審查,並且提供國內各相關研究機構與學術單位參考運用,希冀擴大學術交流合作平臺與研究視野。
【電子書】軟功(柔術)進階教材
柔術自漢代以來,就有文圖記載,古稱「瞋面戲」或「折腰舞」。 運用各種軟腰技巧進行造型表演,並發展出使用頂碗、滾杯、轉毯等道具,增強節目的表現力。而本書將從柔術選材方式、個人技巧、雙人技巧、多人技巧組合,道具組合:頂碗、滾燈等,更加上如何製作柔術道具與創新研發的章節。深厚的柔術(軟功)技巧,需要具有創造力與創新的研發道具作為後盾,以開發更多無限可能。此章節從草稿構想、物體形象、空間比例及構圖線條中,試探如何提昇技巧難度並評估其可行性,作為研發道具與創新節目間橋樑,期望為雜技柔術(軟功)進階課程留下紀錄,讓更多教師能有效地提昇教學品質及增加學生學習動機。
【電子書】霧峰林家文書集:田業租谷
本書主要收錄霧峰林家下厝林朝棟系的土地相關文書,其中糧銀、租簿等類別,罕見於坊間古文書集。下厝各少爺及林本堂及戶下芸圃、荊庭等業戶或公業名號土地的佃戶清冊、所收租谷及繳納錢糧情況,均可由本書略窺一二,對下厝在清光緒年間的田業分布、土地經營方式,以及以小租戶身分累積財富的情形,提供了基本輪廓。
【電子書】山高水長老旦風:京劇老旦表演基礎篇Ⅰ
認識篇及力行篇是本書兩大主軸。認識篇旨在引領讀者或後學者,認識老旦由來、認識開創弘揚京劇老旦表演藝術的老前輩們、認識老旦行當從頭到腳的裝備、認識這些裝備如何穿戴。力行篇裡,主體從外在儀表開始學練,如何站、如何走、如何手姿、如何弄袖。 老旦腳色,多為劇中半百後的女性腳色,依身分有富貴、有貧賤;以形態有穩重、有權勢、有慈祥、有勢利﹔外型身軀要佝僂、腳步要蹣跚,動作不得過大,亦不得畏縮,心態、情緒雖多樣卻要內斂。不同戲路有不同表演力度,力度來自基本功的扎實。一般大眾想法:老旦不就是演老阿婆啊?只要會唱就好了,還需要練什麼,誰都可以來演啊!這樣偏差觀念,盼藉此書得以扭轉並重視之。
【電子書】跨國華人書寫.文化藝術再現:施叔青研究論文集
本書邀請國內外華人文學與文化知名學者,就現今華人文學領域之重要課題及發展方向多所探討之文章,將之分成國際學者特稿、歷史書寫與跨文化再現、國族認同與性別空間、文化藝術與戲劇美學,促進我國與全球之華人文學、戲劇、藝術研究發展,不僅達到促進國際交流之目的,亦可藉此機會提昇臺灣學界之國際視野,激盪出更豐碩的學術成果。附錄部分亦收錄研討會之圓桌論壇──作家與藝術家論壇與跨國學者論壇、活動側影,再現研討會當天的盛況與做為未來與國內外學者們更進一步交流與合作的基礎,期盼能將世界級的華語文學、文化研究學者集聚一堂,彼此交換最新的研究方向與資訊,除提昇臺灣的文學水平外,也是將文學學術成果發揚於國際化的重要關鍵。本書附有施叔青研究書目彙整。
【電子書】Bioeconomy2020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之科技前瞻與產業趨勢
隨著氣候變遷下農業生產環境的不穩定,以及人口、經濟成長造成的糧食需求增加,全球水、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源日益匱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以推動「生物經濟」(Bioeconomy)為主要解決方案。「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之研究發展與應用為基礎,建立在健康、農業、工業等相關領域之上,主要策略即在於促進各產業與技術應用的跨域整合,是一種與資訊經濟截然不同之新經濟型態,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物經濟規模將達到15兆美元。 &&& 鑒於全球「生物經濟」的快速崛起,歐巴馬政府期望藉由支持生物科技的研究創新與商業活動,帶動國內投資、提升就業率及經濟成長,並仰賴生物科技的發展增進國民福址。美國白宮於2012年正式發布「國家生物經濟藍圖」(National Bioeconomy Blueprint),宣告未來美國將以生物技術為首的投資、研究與商業經濟活動列為優先支持的對象。國家生物經濟藍圖首先劃定生物經濟的五大趨勢,包括:健康、農業、環境、能源及知識技術的分享。 && 為因應生物經濟時代的來臨,本院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成立12週年,精心將研究成果彙編出版「Bioeconomy 2020: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之科技前瞻與產業趨勢」,內容探討生物經濟之國際趨勢與科技政策、科技前瞻與決策支援體系、生技新藥產業發展趨勢前瞻、醫療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前瞻、從生產力4.0案例前瞻未來農業、農業基因體科技發展策略規劃、我國稻米科技前瞻發展規劃、機能性農產品發展策略、農用生物製劑與有機農業、動物保健產品之法規分析、觀賞魚及周邊產業發展策略、全球水果消費及生產趨勢觀察、歐盟循環經濟之未來發展規劃、社會企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生物科技研發成果之技術評價等。從全球生物經濟發展之趨勢中,提出未來我國具發展潛力與創新價值之科技研發策略與新營運模式,為台灣經濟找出新動能,應是本書最大的貢獻。
【電子書】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
本書主要是從莊英章教授在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出來,收錄的論文主要分為五個單元,內容有歷史人口與臺灣族群關係、臺灣客家社會、華南族群關係、儀式與社會以及東南亞華人與客家等主題。這些論文不只是回應了從臺灣漢人研究到近年來逐漸引起學界重視的客家與族群研究的趨勢,也提供了從人類學、歷史學與社會學等不同學科之專擅領域,如親屬與婚姻研究、族群形成與區域族群政治、乃至於海內外華人社群組織與信仰之社會性與族群性等面向,來推動未來可能進行更多合作、對話與討論的研究方向與領域。
【電子書】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
本書主要是從莊英章教授在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出來,收錄的論文主要分為五個單元,內容有歷史人口與台灣族群關係、台灣客家社會、華南族群關係、儀式與社會以及東南亞華人與客家等主題。這些論文不只是回應了從臺灣漢人研究到近年來逐漸引起學界重視的客家與族群研究的趨勢,也提供了從人類學、歷史學與社會學等不同學科之專擅領域,如親屬與婚姻研究、族群形成與區域族群政治、乃至於海內外華人社群組織與信仰之社會性與族群性等面向,來推動未來可能進行更多合作、對話與討論的研究方向與領域。
【電子書】民國104年第六屆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未提升軍事院校在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相關學術議題的研究能量,及增進軍事教育政策規劃人員、教育人員與研究人員在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相關議題觀念溝通與經驗交流,使各級部隊全體官士兵能重視培養軍人武德與品格教育,裨益增近武藝,確保戰力維繫。
【電子書】軍事新聞論壇(第三集)
《軍事新聞論壇》之編輯,旨在匯聚有關軍事新聞、軍事傳播、軍隊公共事務暨軍隊危機傳播等研究,一方面作為相關學術研究交流園地,另期以持續成果,提供國軍政戰工作精進參考。本次《軍事新聞論壇》第三集,共收錄了六篇文章,包括〈習近平和平論述的神話隱喻〉、〈台灣軍事題材電影產製歷程分析—以《報告班長7:勇往直前》為例〉、〈初探我國軍隊轉型成效—青年從軍意向與態度之分析〉、〈初探我國軍隊轉型成效—青年從軍意向與態度之分析〉、〈初探我國軍隊轉型成效—青年從軍意向與態度之分析〉、〈初探我國軍隊轉型成效—青年從軍意向與態度之分析〉。各篇文章之內容,均拓展了軍事新聞與軍事傳播領域之探索。
【電子書】應用藝術與巧實力:國軍新文藝運動50週年學術論壇論文集
國軍新文藝運動自1965年至今已50年,當年的指示與要求雖因國軍藝文政策有所調整,但「以團結建立民族的文獻陣線、以犧牲倡導革命的文藝思潮、以良能發揮文藝的戰鬥功能」仍為國軍藝文工作之目標,而由國軍所帶起的新文藝運動也一直以藝術的感染力、進而發揮影響,是端正社會的正面力量。本系為國內唯一以軍事應用藝術為發展特色的學系,為落實為用而訓、學用合一之目標,切合國軍與社會之需求,藉舉辦「國軍新文藝復興與應用藝術」學術論壇,邀請國軍及社會各領域藝文學者專家與會研討,並邀集國軍藝文主管、各級文宣幹部、本系師生及畢業校友…參與討論,檢討並印證理論與實務學習成效及學用效能,藉此建立國軍新文藝政策、發揮新文藝新媒體的力量,重建屬於國軍新時代的新文藝特色。
【電子書】崗上劇集:復興崗戲劇集〈I〉-貢敏
崗上劇集即是復興崗戲劇集,定位為復興崗之崗上兒女(政戰影劇系校友)所創作或演出之戲劇作品,首次出版以劇作家貢敏的舞台劇劇本為主,包括:風塵千秋、待字閨中、留學生、蝴蝶蘭、星星月亮太陽、戎馬路迢迢等六齣劇作,係為母校政戰影劇系、國軍大型展演曾演出之代表劇作,亦均為台灣話劇極具代表性之作品。
【電子書】軍隊社會工作暨軍事社會學(第十三輯)
《軍隊社會工作暨軍事社會學》論文輯從2002年開始的第一輯,今年2015年已經進入第十三年、也是第十三輯的出版,多年來陸續呈現老師們長年的研究成果,且十三年來沒有間斷地持續進行,相當難能可貴,已成為本系的一個傳統。 本次專輯收錄之文章同樣反映出老師們研究領域之多元性。首先是錢淑芬老師關於「軍人性別化」的討論,究竟軍隊推動的性別主流化是「性別平權」還是「去性別化」,錢老師有深入與完整的討論,結論發人深省。 其次為丁華老師(與李家羚上尉)關於復原力概念應用到救災官兵適應歷程的討論。對於救災官兵(或者救難人員)適應歷程的討論,過去已經有相當的基礎,但是以復原力作為分析概念則是最近的發展。這篇文章可視為這方面最新的嘗試。 無獨有偶地,在下一篇文章中,陳依翔老師同樣也是以復原力的概念作為基礎,探討它如何被應用在美軍的自我傷害防治當中。該文除了詳盡介紹美軍如何使用復原力來進行自我傷害防治外,更提出許多相當實際的政策建議。 第四篇是胡正申老師(與孫易鼎社工師)合作之質性探訪研究。胡老師雖然已自本組退休多年,但仍持續在高等教育界服務並且與本組老師保持友好與學術上的聯絡,所以當本專輯出版時,他也十分樂意貢獻他的研究成果。他在這篇文章中關注到在救災工作當中的「志願工作者」。這是個相當特殊的視野,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志願性質,他們較少被關注到,而胡老師透過質性的訪談來理解他們救災的心理歷程,是篇參考價值非常寶貴的文章,本輯很有幸能收錄到這篇文章。 最後一篇是郭盛哲老師關於中西戰爭發展的比較。郭老師長期關注戰爭社會學的學術發展,這篇文章陳述中西在戰爭的科技、組織、知識、經驗上,在十五世紀左右、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出現重大的轉折,兩個世界分別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從此改變兩個世界的命運。文中對此有加以比較與評論。 期望這些研究成果得到社會各界與學術先進的指教,使我們的研究將來更上層樓。本組老師也將持續這個優良傳統,每年都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
【電子書】日據時期臺灣舊有寺廟史料選編
本書係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檢選與宗教有關之臺灣舊有寺廟重要檔案史料編纂而成,計32篇。主要探討日本據臺後,臺灣舊有寺廟之發展,諸如日本統治當局以法令規範寺廟之廢止或請願歸還或重建或興建或遷移或合併、捐輸或捐地、申請所屬財產處分或提出財產異動報告、修繕募款及臺帳報告等,皆具研究參考價值。
【電子書】臺灣總督府律令史料選編(明治36-37年)
蒐整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當時臺灣總督府的重要公文書,總督府重大政策過程亦收錄其中,尤其明治時期的各項律令制定相關文書頗為完整。本書即以明治36、37年各項律令制定過程中相關文書,並輔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路上公開的相關文書和臺灣總督《府報》的律令發令公告等史料,以圖文兼具方式撰述而成,深具參考價值。
【電子書】軍隊危機傳播15講
形象是機構組織的無形資產,可以創造無形的價值,但形象亦如人的身體,有時也會遭受傷害,輕如傷風感冒,重則傷筋動骨,甚至可能衝擊過去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績效。 危機管理與傳播可視為公共關係課程的延伸或進階,兩者密切相關,同時不可或缺。整體而言,國軍和媒體、社會各界與民眾維持互動,顯然比較側重於形象塑造,而疏忽於危機管理。更由於建制的因素,國軍的公共關係常被認為比較偏向媒體關係經營,這是長期以來的現象。
【電子書】日據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日據初期之初等教育為主,挑選出32個研究子題以解說圖檔的方式撰述而成,希冀提供對日據臺灣教育有興趣之讀者參考引用。從本書中,當可瞭解日本人來臺之初,總督府學務部的當務之急便是計畫編輯會話教科書及開設學堂,依據明治29年(1896)3月31日公布的「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規定,先後開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及其下3所附屬學校、內地人小學校及14所國語傳習所。在各地國語傳習所開設之後,陸續有各地區民眾請求開設國語傳習所分教場,分教場的設置等同於日後設置公學校的一顆顆風向球,而於各地區陸續設立的國語傳習所分教場基本上可說已經真正具備了公學校的雛型,眾多分教場的順利開設也正是之後能夠大幅撙節公費轉型為公學校的強力保證。
【電子書】日據時期臺灣燐寸史料選編(1)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臺灣「燐寸(火柴)」進行基礎研究所得到研究子題35篇,內容涵蓋臺灣「燐寸」產業之發展、配給統制之規劃、生產製造及販賣配銷之整合、產業基礎之奠定、配銷運送之沿革、燐寸相關企業發展之脈絡,此對研究日據時期臺灣燐寸產業形態相信會助益良多
【電子書】日據時期北部抗日史料選編(1)
本書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有關《臺北縣舊縣公文類纂》為主,進行基礎研究所撰述28篇成果,此外又旁徵《臺灣總督府府報》、《臺灣日日新報》、日文舊籍以及當代學者之研究論文等,頗具參考之價值。從本書中,可瞭解日據初期日本軍警佔領臺灣後,臺灣人頓時出現「玉碎」與「瓦全」兩派,各有其堅持之理念與支持的群眾,而大多數人民則陷入複雜,不知所措的觀望態度。隨著抗日運動的情勢惡化以及外援的斷絕,抗日民兵所獲得的資源逐漸減少,在糧餉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屈居山林,委身草莽。但從歷史的角度看來,他們在大多數選擇沉默接受的社會裡,勇敢表達出臺灣人反對異族統治的意見,這就可以算是值得誇耀的事了。
【電子書】曙光黎明:臺灣光復檔案專題選輯
臺灣光復後,政府對臺接收過程及各項行政措施,為日後政治、經濟、教育、衛生、交通等之建設與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為加深國人對臺灣光復歷史的認識,本局委請專家學者由現有國家檔案及其他政府機關及民間等各方面典藏檔案、文物影像等資料,擇選70則臺灣光 復相關檔案及影像出版專題選輯。選輯內容包括「抗日活動」、「籌劃接收」、「政權交替」及「省政新局」等4大主題,期藉由精選臺灣光復相關之國家檔案及文物影像之呈現,讓民眾回顧臺灣光復後復建歷程及政府施政軌跡。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俞鴻鈞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省政府致力於穩定政局、改革幣制、土地與糧政改革等任務,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厚實基礎。俞鴻鈞歷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長、上海市長、財政部次長、中央銀行總裁,民國42年4月17日擔任臺灣省主席,爾後並升任行政院長。經歷八一三事件、黃金運臺、米價高漲、中美防禦條約簽訂、金門砲戰、大陳撤退等近代史上重要事件。俞氏在事件中,沉著應付,井然有條,穩定當時政情。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魏道明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省政府致力於穩定政局、改革幣制、土地與糧政改革等任務,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厚實基礎。魏道明為中國首位留法博士,並為當時最年輕之部長,迭膺南京市長、行政院秘書長、駐法及駐美大使,立法院副院長等要職。因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並任命魏道明擔任首任省主席,任內提出「安定中求進步,進步中求繁榮」的口號,使政制走向常軌,並從事各項省政建設工作。卸任後擔任外交部長,在聯合國為國發聲。
【電子書】臺灣省主席年譜:周至柔
光復初期,百廢待舉,省政府致力於穩定政局、改革幣制、土地與糧政改革等任務,奠定未來經濟發展的厚實基礎。周至柔歷任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總司令及參謀總長等重要軍職,自民國46年接掌省政,任期超過5年,其卓越的省政建設,亦留下輝煌的紀錄。強調「說到做到」,辦理省府南遷、義務勞動等業務,並次第完成「八七水災」後各項重建工作。
【電子書】文心雕鳳:簡榮聰先生口述傳記
本書是本館「文獻人物」口述歷史專案成果。簡榮聰先生曾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省政府顧問,其推動臺灣文獻工作、加強臺灣文物不遺餘力,成果斐然,其對民俗文物的研究出版亦多。透過本書的紀錄,我們看見一位文獻人的努力身影,足為後人學習。 訪談紀錄計有10章:家世源流、童年篇、學童篇、少年篇、青年篇、壯年篇、中年篇、文心雕鳳、老年篇與附錄,傳主早年生活的生動描述,是躍然紙上的民俗材料,而壯年以後對於文獻與文物的長期耕耘,累積豐碩的行政與研究成果。
【電子書】臺灣科舉家族:新竹鄭氏人物與科名
臺灣重要家族的形成,科舉的登科及第是重要因素之一。新竹鄭氏家族,在臺灣的科舉考試上,有重大成就,是臺灣最著名的科舉家族。鄭家文獻浩瀚,其家族發展史,牽涉至為廣泛,本書論述限於題旨,以鄭家科舉人物為主軸,並及旌表藝文文等各方面,其他略焉。
【電子書】西沙群島與美國在南海之利益與對策
南海與西沙附近海域,由於其漁業資源及潛在之能源蘊藏量,對於周邊各國在經濟上極為重要。西沙群島對於全球貿易、能源、安全及其本身利益,必須仰賴美國審慎涉入處理。
【電子書】Innovative Sense through Perspectives of Patent Bibliometrics Analysis
圖書資訊學中之計量研究,探討學術知識產出、影響與關聯等重要意義。研究以專利為分析標的,透過計量分析,解構產業技術知識的學術傳播意涵。
【電子書】臺灣大事年表
臺灣在史前時代即有人類活動,而在歷史上經歷各個政權:荷蘭、西班牙、南明與鄭氏、清王朝、日本國、中華民國等,帶著軍隊、文官體制、移民等,來此拓墾、開發,呈現多元的文化面貌,並留下大批的文獻資料。文獻浩繁,亟需有一提綱挈領的大事年表,引領社會大眾認識臺灣歷史。本館職司臺灣文獻之採集、整理與編纂,為讓國人簡明瞭解臺灣的發展歷史,由館內同仁,就其研究專長,編纂《臺灣大事年表》,全書近三千條,共22萬餘字。
【電子書】臺灣漁業推手:闕壯狄
本書為闕壯狄先生之訪談錄。先生1933年生於臺北南港, 基隆水產學校畢業後,任職於經濟部漁業增產委員會、臺灣省農林廳漁業管理處,並於1959年進入農復會工作,從助理一職做起,長達二十年,在工作中不斷自學,藉由研習與觀摩歷練,提升知能與見識,終獲遴選為漁業組組長;1979年農復會改組為農發會後,離開政府部門,轉職於民營的大輝貿易公司與漁業技術顧問社,深耕臺灣漁業五十餘年。在農復會漁業組組長任內培育人才、鼓勵研究、推動沿海、近海、遠洋與養殖漁業,並參與多項國際漁業合作協定之簽訂;離開農復會後從事漁產貿易、漁港工程、水產種苗協會與栽培漁業等,仍繼續為臺灣漁業盡心盡力,其全面性的經歷,娓娓述說相關人、事、物,宛如臺灣漁業發展的縮影。
【電子書】臺灣生技產業的開路先鋒:蘇遠志
本書為生技產業的開路先鋒蘇遠志先生之訪談錄。蘇遠志於1929年生於雲林北港,臺大農化系畢業後留學日本,取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返臺後歷任臺大農化系主任、所長與農學院院長。其於留學日本期間,即以微生物醱酵法取代小麥水解法製造味精,協助國內產業擺脫日本專利權的限制,生產味精,降低成本且提高產量,此外,並在味精醱酵的技術基礎上,研究具吸水、保濕性的聚麩胺酸,讓國內生技產業得以開發美容、尿布、土壤改良劑等高科技產品,也陸續研發微藻、鳳利酵素、尿激?、機能性甜味料等,且技術移轉給業界進行商業化生產,對於臺灣生物科技產業影響深遠
【電子書】2012台灣主題地圖集
「地圖是呈現科學、科技與美學的綜合體」,主題地圖集則為極重要的國情咨「圖」,地圖集被視為各國文化的重要指標之一,本地圖集以2011年新行政區的資料所繪製,內容的主軸,為地理環境、環境與災害、人口結構、經濟與產業、交通與通訊、教育與政治、醫療與疾病、觀光與遊憩、社會與法治、仁愛與關懷。
【電子書】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史料彙編:中國遠征軍
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與美、英等國結成軍事同盟,於民國31年3月與33年4月兩次組成中國遠征軍,聯合盟軍在緬甸與日軍作戰,支援盟軍防守緬甸,也維持中國西南的物資補給線,同時也拖住日軍部隊,間接於側翼協助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進攻行動。本書選自國史館庋藏之《蔣中正總統文物》與《陳誠副總統文物》之中與中國遠征軍相關之史料,精選重要文獻,編輯成六個部分,完整呈現中國遠征軍的組成、征戰、轉進、反攻勝利等過程。今年適逢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國史館將於104年7月7日出版抗戰叢書.希望能成為:過去歷史的紀錄與時代的見證、現在與國內外學界對話和交流的平臺,以及未來更多新研究、新著作的踏腳石。
【電子書】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
本書闡析中共建黨初期,如何運用與商人的聯合戰線(統一戰線)來擴充實力,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時以工人政黨自居,鼓動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階級進行鬥爭,欲實現工人階級專政。以往學界較關注工人及工人運動研究,對中共統一戰線的運用,也多聚焦於國共兩黨的分合。本書指出,統一戰線在政治面和社會面的實踐同時並進,中共以打倒資產階級為目標,但是在發展工人運動和工人革命的過程中,卻頗注重與商人建立聯合戰線。此一策略具有多重作用:一是化解商人對國民黨聯俄容共後實行共產的疑懼;二是吸納商界力量,利用商人援助和解救工人罷工的困境;三是緩和罷工運動造成的工商利益衝突;四是削弱國民黨右派的群眾基礎,壯大左派。聯合戰線建立在民族主義和打倒軍閥的共同目標之上,內部充滿辯證和矛盾。中共利用民族主義與反帝國主義之間的模糊、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模糊、國民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模糊,為無產階級革命創造條件。全書透過五卅運動、省港罷工、上海工人三次暴動,從群眾運動的角度,解析商人、工人、學生與國共兩黨在革命中的複雜關係,對中共早期革命歷史提出新的論述。在中共以資本主義臻於富強的今天,重新審視中共與商人的關係,亦饒富意義。
【電子書】中國詩歌諷諭傳統:兼論唐代新樂府
本書研究主題為唐代新樂府詩的敘事性與諷諭性,及中國詩歌的諷諭傳統。藉由此書,敬盼與中國文學及華語文教學等領域的研究學者、教師、碩博士生及大學生等讀者切磋交流;一般讀者之於古典詩歌有興趣者,亦可經由此書而欣賞唐代新樂府寓褒貶於敘事的內涵,並認識中國詩歌的諷諭特質。
【電子書】樂耕師大‧大師耘集:教學精進創新與專業社群
邀請有22位教師發表教學成果,主題含括有新式教學法之課程設計、數位教材之發展與推廣,以及各類教材之編纂與製作等。期望藉由本專書多角度的編撰視野,展現本校各領域教師對豐碩教學經驗的分享及對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推廣,以共構跨領域觀摩的加值效能。
【電子書】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
五四運動後十年,中國的政治、社會發生急遽的變化,學生運動風起雲湧,但相關的學術研究,至今仍深感不足。「一代的政治培養出一代的學運,一代的學運反映出一代的政治」,從這階段的學生運動史,一方面可以看出富理想色彩的學生「以極無責任之人,辦極有責任之事」,學運不能不遭遇到很大的挫折;而另一方面新興具有動員性的政黨,逐步與學生接近,終於使學生運動變成了運動學生。二○年代學生運動的歷史或許可以提供當代學運一些啟示。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國際組織篇
國際組織篇乃在敘述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後的50年間,參與國際組織的情形。為此,全篇針對有關參與國際組織對臺灣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性、退出聯合國前參與國際組織狀況、聯合國席次保衛戰、退出聯合國後參與國際組織之障礙與因應對策和務實外交暨參與國際組織等四大課題有所陳述。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總論暨外交行政篇
外交行政篇,其內容分為外交部組織與職掌、駐外單位及機構、外交人才之培訓和外交經費預算及執行等四大課題,分別就38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至臺灣,以迄民國89年之上述四大課題,分別敘述。
【電子書】日據時期臺灣工業鹽史料選編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臺灣「工業鹽」進行基礎研究所得到研究子題39篇,內容涵蓋臺灣「工業鹽」之鹽田用地之收購、開設之規劃、生產計畫之衍生、產業轉型之調整、配銷運送之沿革、工業鹽相關企業發展之脈絡,此對研究日據時期臺灣工業鹽的產銷形態相信會助益良多。
【電子書】日據時期初等教育史料選編
本書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灣總督府報》、《臺灣日日新報》及日文舊籍等,以日據初期之初等教育為主,挑選出32個研究子題以解說圖檔的方式撰述而成,希冀提供對日據臺灣教育有興趣之讀者參考引用。從本書中,當可瞭解日本人來臺之初,為推行近代新式日本教育,設立臺北縣立日語學校及總督府直轄國語傳習所,又因臺灣人對漢文的堅持及欲攏絡民心,臺灣總督府將漢文增列為國語傳習所乙科生的教學科目。在日後施行公學校教育時,也同樣將之列入正式教學科目,諸多類似這般日本人在臺灣施行初等日本語教育的實際樣貌,在文獻檔案中重新被發掘出來。
【電子書】臺灣全志(卷7):外交志.外交政策篇
民國38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到臺灣之後的50年間,為了中華民國政府的生存及國民黨政權的存續,外交政策實為關鍵要素;同樣的在民國60年10月中華民國喪失在聯合國的席位以後,如何確保臺灣在國際外交上的地位,俾得以參與國際外交活動則外交政策仍為關鍵要素。本篇章撰寫的面向包括國內政治及國際因素的事實面及影響,以外交部地域司的劃分,將涵蓋美洲、亞洲、歐洲及非洲等重要國家的外交關係及國際組織之參與等層面的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