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現代派文學辭典
本書以「辭典」的體例形式為各個詞彙重新命名、釋義,透過一則一則的短章小品,讓人重新領會諸如「愛情」、「永恆」、「遊戲」等詞彙的獨特意涵。 辭典並非寫作的法度,辭典只是形式,只是詞語的某種宿命。寫作的根本乃是為了安頓詞語,以抵擋物的大規模降臨與操縱,是詞於物的妥協、安慰、照顧、護持,而作者從中調停、斡旋。 賈勤為我們展開的是一張有限但卻能與無限抗衡的大命相隨圖式。
【電子書】生命理論─沈從文文論探微
沈從文是現當代文學中,與古典文學傳統有更多聯繫的作家。不僅是他在作品中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意象氛圍,同時,這和他閱讀書籍,闡釋、融會經典作品中語言文字的精髓有著很大關係。本文嘗試用貫通古今的視角和接受理論的方法,檢視沈從文是如何以生命的形式處理創作理論的問題,並透過理論看他的創作過程中是如何擷取古典文學和繪畫音樂等的運用,藉此考察他於「人與時代和作品 」的綜合解釋下對作家作品所進行的了解。
【電子書】掘金紀
這是一個掘金的世紀,也是一個殊途同歸,走入孤獨的時代,更是許多人引以為傲,卻又心存疑慮的世紀。小說中三位自學生時代便成為莫逆的好友,踏入這個流金世紀,見證了紐約的九一一,也與十年後的三一一日本大海嘯擦身而過,在這樣的時間軸座標下,故事空間交替於紐約與中國,映射出一眾人情風物,真實的時代,以及跨越個人的反省。《掘金紀》是新世紀的浮華世態,時下華麗行業如金融業,娛樂業,IT行業,能源行業的一些真實面都無所遁形,每一行都有潛在的規則,而金錢看似滾滾的河流,自人們身邊穿過,人們便跟著水流的方向走,各懷心事,各有標準。剛好在這個時候,風向往東,所以書中的人物便聚集到以中國為背景的舞臺上,如目睹一齣雍容華貴的舞臺劇,看那瞬間崛起的非凡美麗。那些看似成功的人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說來話長的故事,個人情感,家族的歷史,時代成就了他們,不過金錢積聚的過程,從來也不是一個能夠保證靈魂舒適圓滿的過程。在滾滾的金錢面前,人們當然也尋覓愛情,不是不可能,只是有時候不太分得清彼此流露出來的是不是真心。在掘金的時代,要讓感情變成可能,也許只有在那真心流露的瞬間……
【電子書】掘金紀
這是一個掘金的世紀,也是一個殊途同歸,走入孤獨的時代,更是許多人引以為傲,卻又心存疑慮的世紀。小說中三位自學生時代便成為莫逆的好友,踏入這個流金世紀,見證了紐約的九一一,也與十年後的三一一日本大海嘯擦身而過,在這樣的時間軸座標下,故事空間交替於紐約與中國,映射出一眾人情風物,真實的時代,以及跨越個人的反省。《掘金紀》是新世紀的浮華世態,時下華麗行業如金融業,娛樂業,IT行業,能源行業的一些真實面都無所遁形,每一行都有潛在的規則,而金錢看似滾滾的河流,自人們身邊穿過,人們便跟著水流的方向走,各懷心事,各有標準。剛好在這個時候,風向往東,所以書中的人物便聚集到以中國為背景的舞臺上,如目睹一齣雍容華貴的舞臺劇,看那瞬間崛起的非凡美麗。那些看似成功的人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說來話長的故事,個人情感,家族的歷史,時代成就了他們,不過金錢積聚的過程,從來也不是一個能夠保證靈魂舒適圓滿的過程。在滾滾的金錢面前,人們當然也尋覓愛情,不是不可能,只是有時候不太分得清彼此流露出來的是不是真心。在掘金的時代,要讓感情變成可能,也許只有在那真心流露的瞬間……
【電子書】下課後的奇幻補習班
繼《一次看懂自然科學》、《一次看懂社會科學》之後,劉炯朗要帶領閱讀讀者進入文學的奇幻世界!‧能跟動物溝通的人除了怪醫杜立德,中國古代也有一個人懂得鳥語,而且他還是孔子的弟子喔!‧你讀過《格列佛遊記》嗎?裡頭的主人翁曾去過小人國,你知道中國也有一部描寫小人國的小說嗎?‧你知道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其實還有續集嗎?沒穿衣服的國王著了涼之後,又發生什麼事情呢?‧除了團結合作趕走大野狼的三隻小豬,在歐威爾所寫的《動物農莊》裡也有三隻小豬,而且牠們這次還成了大反派!‧經常幫人撮合姻緣的愛情之神丘比特,也曾經是被愛迷昏了頭的少年郎?他的愛情又有多轟轟烈烈呢?
【電子書】國文課沒教的事
繼《一次看懂自然科學》、《一次看懂社會科學》之後,劉炯朗要讓大家重新愛上國文課!‧古代也有流行歌曲?而且,就跟現今的歌曲一樣,同一首曲子可能填了不同的歌詞,喜歡唱歌、聽歌的你一定要懂「填詞的學問」。‧你知道「望梅止渴」的典故跟曹操有關嗎?而且,人稱亂世梟雄的曹操除了懂得帶兵打仗,他作的詩也是一流的?‧跟周杰倫合作多年的方文山,除了寫過膾炙人口的「髮如雪」、「青花瓷」等歌詞,他還創作了許多精彩的小詩喔!‧傾國傾城的楊貴妃原來替詩仙李白磨過墨!而且,李白還作了好幾首詩,來形容她的美貌。‧你聽過武松打虎,但你知道武松不止打虎嗎?他還打了……還有,打虎的人可不止武松,歷史上打虎的人還有……
【電子書】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
長期在師院體系教授語文與教育以及兒童文學,林文寶對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有獨到見解,本書共收錄多年來他所發表的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論述:〈朗誦及其基本腔調〉、〈雖屬小道,不學無問──閒話「笑話」〉、〈通古才足以變今──傳統啟蒙教育鳥瞰〉、〈師院「兒童文學」師資與課程之概況〉、〈我國小學語文教材與兒童文學之關係〉、〈臺灣「兒童文學」課程的演進〉、〈試論臺灣地區兒童「詩教育」〉、〈談《新語文讀本》—兼談兩岸小學語文教育〉、〈啟蒙教材與讀經〉、〈國小作文教學的觀念與演變〉、〈臺灣國小語文教材〉等,共計十一篇,值得參考!
【電子書】兒童文學與閱讀
兒童文學向來與閱讀有密切關係,本書共收錄林文寶近年發表關於兒童文學與閱讀相關論述:〈從師院生必讀書目談起──師院生必讀書目〉、〈談讀書〉、〈排列組合與拼湊〉、〈語文與思維〉、〈敘述、敘事與故事〉、〈談閱讀〉、〈兒童‧文學與閱讀〉、〈兒童文學‧發展‧教育與閱讀〉、〈在兒童文學中成長〉、〈幼兒與閱讀〉等,共計十篇,透過不同面向,論述兒童文學與閱讀之間的關係‧
【電子書】兒童文學論集
本書收錄林文寶多年來致力於臺灣兒童文學發展觀察與思考之相關論述,共計十四篇:〈改編與體製〉、〈論兒童文學與教育之關係──兒童文學特性之一〉、〈九歌「兒童書房」的觀察〉、〈兒童文學與現代社會〉、〈兒童文學是什麼?〉、〈臺灣兒童文學的建構與分期〉、〈性別平等與兒童文學〉、〈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的交流與研究〉、〈臺灣兒童文學研究「外來論述」的現象考察〉、〈兩岸兒童文學文體比較研究〉、〈敘說兒童文學教師作家團隊〉、〈臺灣兒童電影發展現況〉、〈試論臺灣兒童文學區域性之研究〉、〈臺灣兒童文學的歷史與記憶〉等,皆是近年臺灣兒童文學發展重要現象觀察論述。
【電子書】李白詩歌海意象
本書是國內首部跨時間與空間之海意象古典詩學研究成果,全面考察李白詩歌中所有各大類意象群的詞彙外,並考察從先秦~唐代所有「海」字入詩作品。書中以數首深具代表性作品,藉由「海」這個物象延伸出「第四度空間」超現實的創作方式,帶來絢麗海洋文學的心靈世界。
【電子書】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學史
懂得運用年表,中國文學史一讀就通!發揮「年表」的優點──視覺化,時間點清楚,線性發展明白,方便查詢;配合「文學發展始末」──認識文學家與作品特色,瞭解文體、流派、文學運動與概念,輕鬆掌握中國文學脈絡;融合「編年體」、「紀傳體」、「文學常識」三大特色,相互對照,這是你案頭必備工具書。本書特色:本書透過「時間軸」、「定點標示」、「人與事的敘述」三大元素,幫助讀者如學生、文學史愛好者、一般讀者,理解文學家背景、重要概念以及文學的發展。1.以年表為主的歷史書籍,沿襲編年史的體例,多以表列,標年月日以記載大事,純屬工具書性質,實用但毫無閱讀樂趣可言。本書發揮「年表」所長,並補其所短,為特定的主題,量身打造兼具「有用」與「有趣」的歷史工具書。2.全書設計出一個「時間軸」(西元、中國朝代、帝王、年號),貫穿全書,以表現出歷史長河與時間的流動、演變。3.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人物、事件、概念在時間軸上定點標示,或是呈現時間範疇。4.重要文學家生平軼事、作品、典籍、體裁、流派、概念、文學運動與事件在與時間軸相互對應下,有完整的敘述與清楚的定義。5.世界文學史大事的對照。目前此形式的相關書籍有:《用年表讀通中國歷史》、《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學史》、《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三書。◎上起三皇五帝,下迄五四運動與白話文運動,依朝代分七章,每章前有一總說。◎年表以「時間軸」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繫以中國文學史事件,包括歷代中國著名作家生卒年、重要事蹟、代表作品、文風流派以及創作成就等;世界文學史大事直接對照。◎收錄近二千位作家,約一百二十則生平故事敘述,七百多條書籍篇章介紹,文學形式、風格、潮流、派別解釋,體裁發展、文學活動說明。標題清楚,敘事明白,與年表相呼應。◎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文學史工具書。全書編排方式:一、本書以編年體形式呈現中國文學發展的時序,上起三皇五帝,下迄西元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依中國朝代順序分成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近(包括臺灣日治時期西元一九一九年前出生的作家)等七章,每章前有一總說。二、版面上方以年表貫穿全書,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大事欄位除繫以中國文史事件之外,還列出作家生卒年(在中國歷史確切紀年[西元前八四一年]前活動的作家不列其生卒年)、代表作品、文風流派以及創作成就等,共收錄作家一千三百餘人。三、外國作家的生卒年與作品直接在年表與中國作家對照,以便讀者瞭解中外文學間的時代關聯,收錄外國重要作家約五百餘人。四、年表中作家與作品的排列方式如下:1、作家同年卒者,以年紀較長者置於前;同年生者,以年壽較短者置於前。生卒年不詳者,只知其大約活動年分,置於當年卒者之後、生者之前。若作家生卒年皆相同者,依姓氏筆畫排序。2、作家生年僅在姓名前冠其擅長文類,後附其卒年,如(~000),至作家卒年方列其代表作或風格流派等文學成就,卒年後附其生年,如(000~)。生卒年不詳者,以其代表作品繫於大約活動年分。僅卒年無可考者,則將其代表作改繫於生年。若作家的生卒年無法確定或作品撰者無可考,改以(000?)、(生年不詳)、(卒年不詳)或(作者不詳)標示。3、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取篇名在前、書名在後的次序,然後依篇名(或書名)字數由少到多:若字數相同者,再按首字筆畫由少到多。欄中若有列出作家當年寫成的代表作品,排序方式或以作家詩文酬唱往返先後,或按作家姓氏筆畫由少到多。4、外國作家的生年不單獨表列,僅在其卒年後附其生年,並在姓名前冠其擅長文類及其一生重要代表作。五、「詞」、「曲」體裁較為特殊,標示方式說明如下:詞──是在詞牌之後列出詞的首句,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水調歌頭」為其詞牌,「明月幾時有」為此詞的首句。曲──因有散曲、劇曲之別,特別標出〈○○〉曲或《○○》劇,以作為「曲」和「劇」的區隔。其中「散曲」除曲牌之外,曲家多會加上題目,故在曲牌之後列出曲的題目。以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曲為例,「一枝花」為其曲牌,「不伏老」為此曲的題目。少數散曲僅列出曲牌,為其未有題目之故。六、版面下方除對當時的文史事件、文體發展與文學活動作概述之外,另針對年表中提到的作家風格、派別以及重要作品予以簡要說明,並以傳記形式呈現一百餘位作家的生活軼事、處世作為,使讀者在查閱之餘,也能從中理解人物的言行風儀、思想見地與往來交遊,有裨於孟子所言「知人論世」工夫的養成。本書有助於:(1)學生讀者解決中國文學史綜觀學習上的困難,加強時間概念,同時提供中西文學史對照,是有用的參考工具書。(2)文學史愛好者對於相關概念的線性整理與時期範疇歸納。(3)一般讀者快速查閱,並提供對照、援引的依據,以解決中國文學史時間定位點上模糊不清的困擾。(4)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理解文學的發展與其流變。(5)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透過「文學紀事」進一步認識文學家與作品的特色,以及文學上的重要概念。(6)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並想學好的讀者,藉由視覺化的表現形式,結合「年表」與「文學紀事」,兩相對照呼應,內化中國文學史常識,是案頭必備工具書。
【電子書】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學史
懂得運用年表,中國文學史一讀就通!發揮「年表」的優點──視覺化,時間點清楚,線性發展明白,方便查詢;配合「文學發展始末」──認識文學家與作品特色,瞭解文體、流派、文學運動與概念,輕鬆掌握中國文學脈絡;融合「編年體」、「紀傳體」、「文學常識」三大特色,相互對照,這是你案頭必備工具書。本書特色:本書透過「時間軸」、「定點標示」、「人與事的敘述」三大元素,幫助讀者如學生、文學史愛好者、一般讀者,理解文學家背景、重要概念以及文學的發展。1.以年表為主的歷史書籍,沿襲編年史的體例,多以表列,標年月日以記載大事,純屬工具書性質,實用但毫無閱讀樂趣可言。本書發揮「年表」所長,並補其所短,為特定的主題,量身打造兼具「有用」與「有趣」的歷史工具書。2.全書設計出一個「時間軸」(西元、中國朝代、帝王、年號),貫穿全書,以表現出歷史長河與時間的流動、演變。3.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人物、事件、概念在時間軸上定點標示,或是呈現時間範疇。4.重要文學家生平軼事、作品、典籍、體裁、流派、概念、文學運動與事件在與時間軸相互對應下,有完整的敘述與清楚的定義。5.世界文學史大事的對照。目前此形式的相關書籍有:《用年表讀通中國歷史》、《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學史》、《用年表讀通中國文化史》三書。◎上起三皇五帝,下迄五四運動與白話文運動,依朝代分七章,每章前有一總說。◎年表以「時間軸」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繫以中國文學史事件,包括歷代中國著名作家生卒年、重要事蹟、代表作品、文風流派以及創作成就等;世界文學史大事直接對照。◎收錄近二千位作家,約一百二十則生平故事敘述,七百多條書籍篇章介紹,文學形式、風格、潮流、派別解釋,體裁發展、文學活動說明。標題清楚,敘事明白,與年表相呼應。◎一本方便查詢、適合學生與一般大眾閱讀的中國文學史工具書。全書編排方式:一、本書以編年體形式呈現中國文學發展的時序,上起三皇五帝,下迄西元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依中國朝代順序分成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近(包括臺灣日治時期西元一九一九年前出生的作家)等七章,每章前有一總說。二、版面上方以年表貫穿全書,標示西元、朝代、帝王年號,大事欄位除繫以中國文史事件之外,還列出作家生卒年(在中國歷史確切紀年[西元前八四一年]前活動的作家不列其生卒年)、代表作品、文風流派以及創作成就等,共收錄作家一千三百餘人。三、外國作家的生卒年與作品直接在年表與中國作家對照,以便讀者瞭解中外文學間的時代關聯,收錄外國重要作家約五百餘人。四、年表中作家與作品的排列方式如下:1、作家同年卒者,以年紀較長者置於前;同年生者,以年壽較短者置於前。生卒年不詳者,只知其大約活動年分,置於當年卒者之後、生者之前。若作家生卒年皆相同者,依姓氏筆畫排序。2、作家生年僅在姓名前冠其擅長文類,後附其卒年,如(~000),至作家卒年方列其代表作或風格流派等文學成就,卒年後附其生年,如(000~)。生卒年不詳者,以其代表作品繫於大約活動年分。僅卒年無可考者,則將其代表作改繫於生年。若作家的生卒年無法確定或作品撰者無可考,改以(000?)、(生年不詳)、(卒年不詳)或(作者不詳)標示。3、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取篇名在前、書名在後的次序,然後依篇名(或書名)字數由少到多:若字數相同者,再按首字筆畫由少到多。欄中若有列出作家當年寫成的代表作品,排序方式或以作家詩文酬唱往返先後,或按作家姓氏筆畫由少到多。4、外國作家的生年不單獨表列,僅在其卒年後附其生年,並在姓名前冠其擅長文類及其一生重要代表作。五、「詞」、「曲」體裁較為特殊,標示方式說明如下:詞──是在詞牌之後列出詞的首句,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水調歌頭」為其詞牌,「明月幾時有」為此詞的首句。曲──因有散曲、劇曲之別,特別標出〈○○〉曲或《○○》劇,以作為「曲」和「劇」的區隔。其中「散曲」除曲牌之外,曲家多會加上題目,故在曲牌之後列出曲的題目。以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曲為例,「一枝花」為其曲牌,「不伏老」為此曲的題目。少數散曲僅列出曲牌,為其未有題目之故。六、版面下方除對當時的文史事件、文體發展與文學活動作概述之外,另針對年表中提到的作家風格、派別以及重要作品予以簡要說明,並以傳記形式呈現一百餘位作家的生活軼事、處世作為,使讀者在查閱之餘,也能從中理解人物的言行風儀、思想見地與往來交遊,有裨於孟子所言「知人論世」工夫的養成。本書有助於:(1)學生讀者解決中國文學史綜觀學習上的困難,加強時間概念,同時提供中西文學史對照,是有用的參考工具書。(2)文學史愛好者對於相關概念的線性整理與時期範疇歸納。(3)一般讀者快速查閱,並提供對照、援引的依據,以解決中國文學史時間定位點上模糊不清的困擾。(4)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理解文學的發展與其流變。(5)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的讀者,透過「文學紀事」進一步認識文學家與作品的特色,以及文學上的重要概念。(6)對中國文學史有興趣並想學好的讀者,藉由視覺化的表現形式,結合「年表」與「文學紀事」,兩相對照呼應,內化中國文學史常識,是案頭必備工具書。
【電子書】悅讀隱地‧創造自己
透過對隱地新詩、散文與小說的精讀,展開全方位的思考與設計,這樣經由閱讀、體會、沉思所組構成的作文教案,結合了閱讀經歷與學術涵養,既有理論鋪展,又有實務操作,是有心寫作的朋友們思考與創造力、最具體可行的作文入門途徑與參考書。
【電子書】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
遊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後就未曾回去,赴美後的創作於今看內容不脫重寫、自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作者以同時為小說家又為評論家的視角,洞察創作與人生的織理;以影像、哲學、精神分析、創作美學等不同角度與分析脈絡,依據全新出土之書信與著作,重啟張愛玲研究。更以曾為媒體編輯身分與作家張愛玲往返寫信的親身體驗,從張愛玲的小說、劇本、筆記、書信、未完成與散佚稿件……勾勒出一幅比張任何一部作品都更驚人的層層疊疊建構:或者,一切都是小說家的虛構,便虛構地完成了小說家的人生。繼《孤島張愛玲》後,小說家學者蘇偉貞又一次對張愛玲的析論與細說全書以影像、書信、出版三大面向綜論張愛玲的創作意象與內涵是極具新意與創意的「看張」論述本書以張愛玲與電影的淵源開始進行析論,曾經參與編劇的〈傾城之戀〉〈太太萬歲〉乃至〈不了情〉,張愛玲究竟欲傳遞何種訊息,以及這些影像作品與其創作,乃至真實生活中的關係,作者皆有深入的論述。在〈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作-演出〉中,作者有意證明如果釐清張愛玲書信中重要事件之經緯,就能找到張愛玲小說-書信-人生相關的詰問與答案。作者另附記了他任職報社編輯時,與張愛玲的書信往返十數封,寫就〈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其中細膩的析論,可為張愛玲本人性格提供註解。在〈連環套:張愛玲的出版美學〉,作者援引了二○○九年出版的「自白體」長篇小說《小團圓》作為評說的主體,往復呼應張愛玲與胡蘭成間的情事,乃至其創作與人生,堪為讀者留下一格「張-看」「看-張」的窗。〈重回前方,台灣行〉收錄張愛玲訪台唯一新聞報導,〈鴉片床與診療椅的心理治療檔案〉從精神分析學角度切入〈金鎖記〉的人物心理及人生悲劇,深刻反射張愛玲孤絕性格。
【電子書】大家來唱勸世文:客家研究
勸世文是一種善書,由於它形式自由化、內容生活化,具有歌唱性、娛樂性,而且表演者和表演場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可用來調劑生活又具兼教育意義。楊寶蓮多年來致力於客語說唱藝術研究及教學推廣,其碩士論文《臺灣客語說唱》由新竹縣文化局出版,曾獲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之文獻獎;又以論文《臺灣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娘親渡子〉為例》完成博士學位。她把撰寫兩篇論文時所蒐集的資料,不敢自珍,擇取較重要的內容集結成書,題名為《大家來唱勸世文》,以供有志者參考研究或收藏。
【電子書】兒童文學與書目
本書共收錄林文寶於1985至2004年間發表的七篇文章:〈試談科幻小說〉、〈兒童戲劇書目初編──並序〉、〈臺灣民間故事書目並序〉、〈1945年以來臺灣地區童話論述書目──並序〉、〈臺灣地區兒童讀物選書工具初探〉、〈臺灣兒童戲劇的劇本〉、〈臺灣兒童閱讀的歷程〉等,分別提供關於臺灣在科幻小說、兒童戲劇、民間故事、童話論述、兒童讀物選書工具、兒童戲劇、兒童閱讀歷程等方面的發展以及論述書目,值得關心相關領域的讀者參考。
【電子書】動盪歷史下的中國文人情懷
一切過去史都是個人史,這本書涉及到幾十位近現代著名人物的斷鴻零爪和心靈軌跡。如:共產黨創始人張申府的人生悲劇、早期被暗殺的「農民運動大王」沈定一撲朔迷離的政治面貌、王明、博古和林彪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生活、梁漱溟緣何歷盡六十年的心血來撰寫《人心與人生》、落水文人周作人的晚年困境、馬君武、楊度的詩詞文采、曹聚仁兄弟的傳奇故事、錢鍾書與沈從文等文化大師的矛盾人生與性格悲劇、詩人關露與《延安頌》作者莫耶這兩位女性的坎坷人生與愛情悲歌、「新儒家」徐復觀的思想轉軌、「臺灣新詩之父」張我軍的奇特婚戀等等。作者讀書札記,書中裡沉索隱,不僅揭示出鮮為人知的人物秘辛,還給人帶來審讀歷史的另一種視角。
【電子書】閒讀亂彈:二十世紀中國文人的風骨與追求
本書文章六十篇,分為三輯,每輯二十篇。一輯為品人,通過品讀巴金、老舍、汪曾祺、林斤瀾、朱正和謝泳等名家之作,談了一點心得體會;二輯為說書,對於光遠、秀羨林、邵燕祥等人的舊著,以及作張賢亮、袁鷹、高信等人的新書作了點評;三輯為話刊,則是將《詩刊》、《裝飾》、《人民戲劇》和《上海文學》等期刊的創停起始作了簡單介紹,通過它們的一些作品,也見證了臧克家、沈從文和林斤瀾等人的辦刊歷程和創作道路。
【電子書】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第二版)
本書針對文學入門者的知識需求,從最基本的文學觀念,如文類(genre)、正典(canon)、隱喻(metaphor)、獨白(soliloquy),到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女性主義(feminism)、後殖民批評(Postcolonial criticism)、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論述,到浪漫主義(Romanticism)、自然主義(Naturalism)、現代主義(Modernism)、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等近、現代文學潮流,一一予以介紹。 作者具備深厚的西洋文學和比較文學素養,深入淺出的引導讀者進入文學的殿堂。行文準確而不艱深,引文生動有趣,畫龍點睛,相得益彰。對於人文相關科系的學生、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或從事西洋文學研究的人士,本書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 本書自2005年出版以來,深受歡迎,並入選2006年台北國際書展版權推介 (Best from Taiwan 2006)。第二版新增三十二個詞條,所選都是實用、常見且重要的文學詞彙,全書內容更完整更有系統,並提供了更豐富的中英文延伸閱讀書目。
【電子書】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學者朱汝曈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近百次的文學爭議進行了選擇,梳理其中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有過?定性影響的十二次爭議。作者運用的史料詳實,分析透徹,見解新穎,反思深刻。儘量做到客觀、公正和理性的剖析,?讀者還原文學流派爭議的歷史面貌,具有精當的理論借鑑意義。 此書與《中國現代文學流派漫談》(秀威版)是系列著作,讀者若能參照閱讀,當更具有相互發明之效。
【電子書】行旅‧地誌‧社會記憶: 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
行旅,幾乎已成為現代人追尋自我、觀看世界的一個名詞,藉由空間的移動,擴大了個人的生活疆界,延伸了想像的界域。地誌則指涉著地方書寫,其間包含了對地方的定位、觀看,乃至於「書寫」及「如何書寫」。至於記憶,則又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選擇」。行旅記事既有地誌書寫的面向,書寫行旅經驗亦為社會記憶之積累。 本書以行旅、地誌、社會記憶三則向度詮釋王士性之紀遊書寫,並非僅為「專人」研究,而是以其為詮釋座標,透過其地域經驗的書寫,考察其對於人、地關係的思索,並就其治理經驗,思辨漢族與異族的民俗與文化。 王士性之著作《五嶽遊草》、《廣志繹》、《廣遊志》涵蓋了遊記、詩歌、筆記、雜錄,就內容而言則又有方志、行記之質素。在仕宦與世情之網中,王士性跨越了大地山川,演繹日常生活及地理想像,譜寫一曲浪遊之歌;以依違於紀實之筆與抒情之眼的文學表述,開展多重而豐富的文化視野。透過本書之考察與抉發,應可重新審視明代「遊的文學史」,還原王士性一個獨特的位置。
【電子書】白話散文源流:近百年中國文章變遷史
這是一本有趣的、可輕鬆閱讀的「散文史論」。 作者以「閒話」筆調娓娓道來,對中國散文由文言向白話轉換作出了全新的闡釋;並從胡適、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鍾書、梁實秋等人的文字中,梳理出今天「中國文章」的基因和奧秘。 「上編」從「談話風」入手,圍繞胡適、魯迅、周作人三大重鎮,闡明白話散文綿延有序的源流;「下編」涉及散文「消費性」一面,細緻剖析林語堂主編的三種半月刊(《論語》、《人間世》、《宇宙風》),探尋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散文創作的「中興與沒落」,對白話散文的創作規律與未來走向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正如文壇耆宿鯤西先生在序中所言:「本身不是文學史,但它的視點將來必有助於文學史的編寫。」。
【電子書】文學與寫作
文學是人類生活的紀錄。一流的文學作品,不作不寫,如何能留傳萬世?文學的修養需要厚積學力、豐富想像力,視野愈廣,天地愈寬;見聞愈廣,趣味愈濃。而寫作確是一件苦事,這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杜甫嘗言「新詩寫罷自長吟」,賈島在「推」與「敲」間難以取捨,古人如此,何況今人?本書作者長年從事寫作,為了與人分享筆耕心得,分別由文學的內涵、文學的形式與描寫、文學作品的構成、古詩文鑑賞等各個面向,介紹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分享古今文學的賞析要點,期使讀者能以此認識文學,進而創造文學。
【電子書】金末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詩學考察
本書藉由考察金代遺臣李俊民與楊宏道的詩學表現,了解二人如何承繼中原傳統文化與詩學,為明清「復古」開啟承先啟後之門。藉由瞭解二人的生平事蹟及分析二人的詩學作品,考察二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軌跡,深入比較分析。就實務教學而言,更有助於教導學子,如何從閱讀前人作品中汲取精華。
【電子書】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
小說是一面反映出國家社會民情的鏡子,在清末民初那個動盪不安、新舊交替兼之東西合璧的年代,筆記小說紀錄下了屬於那個朝代的真實:或有稗官野史、或有正史補遺、或有反映民情。作者吳禮權在學術界中堪稱筆記小說史研究者的第一位,繼前作《中國筆記小說史》後,又再度深入幾乎無人探討的清末民初時期的筆記小說史況。「筆記小說」的名稱,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長期以來,它與「筆記」的概念事實上是劃等號的。十八年前作者發凡起例,首著《中國筆記小說史》,第一次明確界定了「筆記小說」的概念內涵,並基本清理爬梳出中國筆記小說發展演進的歷史軌跡,對各個歷史時期筆記小說創作的成就與不足、經驗與教訓予以總結,基本上建構起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筆記小說史研究的架構體系。之後,海峽兩岸的學者先後加入研究隊伍,研究成果漸多,學科體系亦儼然成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史研究卻多年來被學者們忽視了。為此,作者打破當初自設的學術史研究不碰觸近現代史的戒律,對被學術界疏忽已久的清末民初的筆記小說創作進行研究,再次發凡起例,撰寫出這部《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史》。全書不僅較全面地介紹了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概況,清楚地勾勒出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發展演進的基本軌跡,也較深入地探討了清末民初筆記小說創作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在著重分析「國史派」、「軼事派」、「事類派」、「雜俎派」等四類作品的代表作時,除肯定其創作成就與歷史地位,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創作上存在的不足,從而對其在中國筆記小說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作出了客觀的評判。
【電子書】人皮論語〈上〉
大地出版社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再度推出另一歷史巨著全書七十五次劇情急轉.驚天秘密層層揭開現代《論語》是拼貼版本?那真正《論語》去了哪裡?探尋《論語》版本流傳真相,向中華文化的中樞神經開刀。青年作家 冶文彪 為您解讀中華文化第一歷史懸案故事梗概:漢景帝末年,孔子舊宅牆壁中意外發現一部先秦古本《論語》,世稱《孔壁論語》。這部古書為當世孤本,又適逢漢武帝罷除百家獨尊儒術,卻秘藏宮中,從此失傳。後世流傳《論語》為漢代拼貼版本。《孔壁論語》到底去了哪裡?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電子書】人皮論語〈下〉
大地出版社繼「明朝那些事兒」之後再度推出另一歷史巨著全書七十五次劇情急轉.驚天秘密層層揭開現代《論語》是拼貼版本?那真正《論語》去了哪裡?探尋《論語》版本流傳真相,向中華文化的中樞神經開刀。青年作家 冶文彪 為您解讀中華文化第一歷史懸案故事梗概:漢景帝末年,孔子舊宅牆壁中意外發現一部先秦古本《論語》,世稱《孔壁論語》。這部古書為當世孤本,又適逢漢武帝罷除百家獨尊儒術,卻秘藏宮中,從此失傳。後世流傳《論語》為漢代拼貼版本。《孔壁論語》到底去了哪裡?其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電子書】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現代文學體制〈1919─1949〉
我匆匆看了第一篇談《新語》,極有收穫。韓(日含)不僅發掘被人忽略的現代文學期刊史料,而且加以評論,撚出當中在今日看來頗能啟發人的意蘊。我會抽時間再看下去,相信一定很有意義。 ──瑞典皇家人文、藝術與考古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張隆溪韓(日含)的這項研究資料豐富,令我大開眼界,也十分佩服韓(日含)治學的功夫。他對於這些期刊的研究,應該是有相當的開創意義。我相信韓(日含)若繼續努力,必能在學界佔有一席之地。 ──世界華人傑出人文學者、哈佛大學東亞系終身教授 王德威韓(日含)的期刊研究,與時下大多數流於材料展示與歸納不同,有很強的問題意識,並能在局部史料的深研中,以小見大,體現出對文學史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歷史知識與文學感受超過一般的博士生,而文字功夫也看得出是厚積薄發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聯芬
【電子書】醉書札記
本書是香港書話名家許定銘之力作,許定銘先生係香港著名的書話家、藏書家,《醉書札記》是他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書,他也是第一位在兩岸三地均出有書話集的香港作家。在香港以書話成名的作家,可約略分為三代。第一代係五、六○年代的葉靈鳳與曹聚仁;第二代係七○年代的黃俊東;第三代即八○年代迄今仍寫作不衰的本書作者許定銘。書中精論港台現代文學名家軼事及作品掌故,尤以香港文壇為重點,舉凡端木蕻良、鷗外鷗、盧文敏、司馬長風、章衣萍、鄭慧、劉以鬯、林適存等人,皆在評介範疇之中;並蒐羅許多作者獨家收藏的珍貴史料與圖片,不僅是書話的代表作,在文學史上更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
【電子書】大陸當代女性小說研究
本書考察當代大陸的女性小說,不僅從女性的立場出發,還結合文化和性別的視角,以揭示其文化蘊涵與精神實質,可以扣合當代女性文學與文化、性別研究,深化讀者對當代大陸女性小說的認識與了解,提供對女性文學研究者相關研究資料,並從當代的女性小說中的傳續與變化之跡,接續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史的發展脈絡。
【電子書】三輩子
我今年86歲,也就是流浪了86年。活過了20世紀的我,這本書等於是我所活過的20世紀這本書,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寫成!最戲劇性的人生!最刻骨銘心的感情!華文世界著名女作家聶華苓86年歲月人生近300張珍貴照片見證了一段大時代的記憶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聶華苓把心,放在了三個地方,中國大陸的靈魂,台灣的風華,美國的情緣。歷經歲月崢嶸與離合悲歡,關於那逝去的,聶華苓有深情的回憶;對著愛荷華河上的落日,有著說不盡的惆悵……她的經歷,是一個世紀的縮影,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娓娓道來,尤其豐富深刻。從1925至2011年的86年間,這一個大時代的重重疊影和繁複圖像,從中國大陸的故園、到青年時期暫寓的台灣,以至中年迄今定居的美國,聶華苓超越了地域與文化的疆界,凌駕了政治與歷史的分野,以一貫細膩優美的筆觸,記述自己曲折動人的一生,寫下三個人生階段、三個年代和三個活動空間中的記憶,這些記憶如此明晰,彷如昨日,讓讀者看到一位重要作家曲折動人的一生──曾相依為命的摯愛母親、為了理想而共同奮鬥的至交好友、與世界各地作家相知相交的動人故事,以及相知相愛27年、卻不幸猝逝的丈夫……字裡行間所流露出來的真情,令人動容。聶華苓的個人記憶和大時代的集體記憶,讀來令人動容,交織出當代海外傑出華人作家的清晰身影,蒼勁與美麗。聶華苓與夫婿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最為世界文壇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在美國愛荷華大學主持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四十多年,曾經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千多位作家,包括楊逵、?弦、商禽、白先勇、王禎和、王文興、七等生、林懷民、蔣勳、鄭愁予、陳映真、柏楊、尉天驄、吳晟、季季、楊青矗、向陽、宋澤萊、李昂、蕭颯、黃凡、張大春、駱以軍等人到愛荷華,參與這個跨國跨界的文學寫作計畫。聶華苓一生的故事,是一次20世紀的文學壯遊。聶華苓與保羅‧安格爾家中的客廳,有如一幅壯偉的世界文學地圖,在這裡交會,發出璀璨的光亮。
【電子書】瓦尔登湖
《瓦爾登湖(全譯插圖本)》內容簡介:“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人衷腸。”這是《瓦爾登湖》最初的譯者徐遲先生所說的,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并沒有什么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這是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作者梭羅強調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追求“簡單些,再簡單些”的質樸生活,提倡短暫人生因思想豐盈而臻于完美。他倡導一種生活理念,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的生活方式,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梭羅用最樸素最安靜的文字向人們訴說著瓦爾登湖,對春天,對黎明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梭羅用他的安靜的文字向人們描繪著他在森林里悠閑生活的情景:每天看著太陽西沉月亮東升,傾聽每一種鳥的歌唱,泛舟湖心與魚兒對話,等待每一個黎明的幸福邀請……“我的生活和自然一般樸素、純潔”。他在湖邊探索著自己的心靈,書里處處閃耀著他的智慧。
【電子書】新文學運動史
此書作者為文寶峰(H.Van Boven),是比利時人,曾在綏遠、北京一帶傳教,喜歡中國新文學。一九四四年,被日本侵略軍關進集中營後,他繼續閱讀新文學作品和有關書籍,用法文完成了《新文學運動史》(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chinoise moderne),一九四六年作為「文藝批評叢書」的一種,由北平普愛堂印行。 正文共有十五章,除〈序言〉和〈導論〉外,分別是1.桐城派對新文學的影響;2.譯文和最早的文言論文;3.新文體的開始和白話小說的意義;4.最早的轉型小說──譯作和原創作品;5.新文學革命;6.文學研究會;7.創造社;8.新月社;9.語絲社;10.魯迅:其人其作;11.未名社;12.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新寫實主義;13.民族主義文學;14.自由運動大同盟;15.新戲劇。
【電子書】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千五百種
此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蘇雪林寫的〈中國當代小說和戲劇〉(Present Day Fiction Drama In China);第二部分是趙燕聲寫的〈作者小傳〉(Short Biographies Of Authors);第三部分是善秉仁寫的〈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千五百種〉(1500 Modern Chinese Novels Plays)。本書初版時間是一九四八年,大體上可以視為中國現代文學結束期的一個總結,作為工具性的書,因是總結當代小說和戲劇及其相關的作家問題,它提供的材料準確性較高。特別是善秉仁編著的〈中國現代小說戲劇一千五百種〉,主要是書目提要,而作者的評價對於研究者來說亦頗富參考價值。
【電子書】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
本書上編通過對女性形象的類型化分析,反思中國現代男性事中的男性中心意識,下編考察「五四」時期女作家獨特的青春女性情懷及其審美表現,文筆犀利,見解獨到。
【電子書】現代學人謎案
本書專述晚近學人的生平,它特意從若干「文化遺民」帶有謎樣的往事說起,如龔自珍兒子的龔橙與圓明園之毀滅、王國維以及其子王仲聞之死、陳寅恪與魯迅的關係、「卿本佳人」的劉師培的悲劇結局、黃遠生和夏瑞芳的被害、徐高阮與丁則良徘徊於「革命」和史家之間,以及翦伯贊、老舍、季羨林等大陸學人和作家的悲情,最後述及張其昀、衛聚賢等流落臺灣的學人之一生,作者於悲涼意緒之餘,發掘幽深的文化地礦往事,並彰顯士子儕輩在百年中國思想和學術的試驗場和政治舞臺上的身段,其或勇健,或頑拙,或瘋癡,然多苦苦掙紮於潮流與學問之間,讀之頗有滄桑之感。
【電子書】親近彰化文學作家
清雍正(1723)元年,正式立縣,雍正四年創建孔廟,以「設學立教,以彰雅化」期許。三百年來,彰化族群多元,人文底蘊多樣。舊、新文學引領風騷,獨步全台。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彰化文學概括古典與現代文學,歷經清領時期、日治時期、戰後到現代,作家大概有一○○人之譜。而本書選列近代較具知名度的文學作家,包括賴和、林亨泰、錦連、曹開、施文炳、吳晟、林武憲、康原、蕭蕭、愚溪、宋澤萊、李昂與石德華等十三人,文類涵蓋漢詩、新詩、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與報導文學。每位作家的書寫次序,由小傳、訪談、印象、創作事紀、研究資料,以至作家生平,循序漸進,知感並重,配合圖像,以跡近作家的內心世界。本書特色完整收錄彰化文學作者傳記、口訪、生平、創作事紀的書籍。
【電子書】色彩詞的文化審美性及其運用:以新詩的閱讀與寫作教學為例
色彩具有普遍性,它能象徵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色或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現存的世界三大文化系統中,西方民族受創造觀型文化的支配影響,對於色彩的分類細膩且豐富,蘊涵著崇高的審美性。而漢語民族因為受氣化觀型文化的影響,表現在色彩上則是含糊不敏銳的,有著優柔和諧的審美。本書從色彩詞的文化性與審美類型作一探究,並且透過中西方新詩作品的色彩詞統計分析,比較在不同的文化系統中對色彩詞的偏差異。最後,在新詩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運用上,我們可以強化學生對色彩詞的認知、分析色彩詞在詩中如何與其他成分作互動、讓學生類推色彩詞的語義組合與構詞系統、以及塑造色彩詞在詩中的意象美,使學生能藉由多元使用色彩詞而豐富詩的美感和意涵。
【電子書】呷新娘茶講好話
「講好話」是台灣婚禮中的一個特色,尤其在「喝新娘茶」時所說的好話更是充滿了趣味,可惜今天會說「好話」的人已經無幾,想說的也無「話」可說。本書分成兩大部份,一部分是作者所創作的「好話」,一部分是流傳於民間的「好話」,兩者都妙趣橫生,值得想說「好話」的人參考。另外,為了因應時代的變化,作者新增了兩則好話:一新郎人品真優秀, 新娘賢慧擱溫柔;今晚兩人光溜溜, 明年生一個馬英九。二新郎做人有本領, 新娘學問第一等;今晚兩人大戰爭, 明年生一個郭台銘。
【電子書】唯有書寫:關於文學的小故事
真情流露的作家,總是從寫下第一個句子開始追蹤往日光影。然而那個句子卻得來不易。也許得走過許多城市,認識很多人,觀察所有在他眼前展演的事件。於是,他的雙眼逐漸明白了鳥兒是多麼自在飛翔,花朵如何地盛開與凋零。生活中總有許多不期然的偶遇,也必須承受那預先告知的離去。還有晦澀的童年、海邊的早晨,以及無數次星辰下的飛行……。 作家知道如何寫下每一個句子,還不夠。他還必須擁有許多夜愛的回憶,其中包含了對於死亡迫近的恐懼。擁有回憶還不夠,他需得忘掉那繁華如夢的往事。直到有一天,回憶內化為命運的一部份,自然而然、無可遏抑地湧流而出……。寫作於是成形。 本書以小品文的形式,伴隨讀者走到世界文學的盡頭,觸碰那些曾經壯麗的靈魂,活在光與色迸濺的時刻。
【電子書】中國文學審美命題研究
中國文學審美命題是中國文學理論思維的結晶,體現中國文學家的理論素養和中國文學藝術的精神特質。本書運用系統思維的方法,選擇中國特有的文學藝術理論命題進行研究。全書分十章,由大到小,由本至末,由主幹及旁枝,形成脈絡清晰而互有關聯的系統。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在中國文學批評和文藝審美理論領域深入耕耘的成果,開拓了一條專門從事文學理論命題研究的學術新路,將文學研究者關注的視野拓寬到文藝審美領域。
【電子書】漢語是這樣美麗的
以漢語語言為中心,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向內分析了漢語之構成成分──文字、文辭、文句、文韻之美,向外則論述了由漢語語言為媒介的中國文學的文篇、文體、文法、文風、文論、文變等六大題目,是一部很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專著。
【電子書】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
「母親」是歷來不曾斷絕過的文學主題,不同時空背景之下作家所描繪出來的母親形象亦有差異。從文學史的角度綜觀,台灣戰後歷經數度多元思潮的衝擊與文藝流派的遞嬗,文學中的母親角色亦隨之變動且因而有不同的闡釋空間。本書研討的時空範圍從五○到九○年代,分別以「沉默與犧牲」、「介於慈與惡之間」、「情慾.毀滅.流離」、「瘋癲,或者逃亡」為題,探究從琦君到蘇偉貞等十二位女作家的母親書寫。論述過程以文本的細讀剖析與深度詮釋為首要,並配合不同階段台灣的政經背景、社會脈絡、文史思潮,以及女性主義各個流派的母職理論,加以互證詮解。本書特色◎從文學史的角度探討並分析「母親」的各種形象◎分析從琦君到蘇偉貞等十二位女作家的「母親」書寫。
【電子書】遙遠的完美:現當代文人素描
此書是作者多年來讀「書」也讀「人」的隨筆集結。他擅長將知性的辯證融入感性的筆端,評述深刻。尤其難得的是,作者對歷史感的觀照使其文字另具一種獨特的時間縱深,引人深思、流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