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最大的禍患在於有一個不合時宜又能說出點名堂的舌頭官場的感情,多半是堆出來的但是大家習以為常,最後則弄得真假不分【從歷史逸聞切入社會觀察】本書以歷史故事為起點,採用輕快卻犀利的筆調,觀照中國社會的思想與行為模式。作者善於觀察社會細微處,揭示制度與人性間的荒謬連結。藉由一篇篇故事與隨筆,作者張鳴展示了中國人面對權力、金錢與信念時的複雜心理,讓讀者在趣味中反思深層問題。【以諷刺筆法揭露人性與體制】書中充滿對權勢與虛偽的冷嘲熱諷。從古代言官的奏章笑話、門客的逢迎取巧,到詩人與官場的糾葛,作者以戲謔筆觸描繪出歷史舞台上的人性縮影。這些看似遙遠的故事,其實指向一種歷久不變的文化病灶──權力崇拜、責任轉嫁與盲目虛偽。這些篇章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制度化的荒唐與人心的僵化。【文化性格的延續與困境】透過歷代人物與現象的對照,書中勾勒出中華文化中一種持續性的思考模式:崇權畏上、重名輕實、擅長模仿而缺乏創造。無論是門客對主子的奉承,還是詩人仕途的悲劇,背後皆顯示社會階層的固化與價值的失衡。作者以故事引導思考,使讀者自行體會歷史如何滲入現實,使本書成為一部關於民族性格與文化慣性的深層省思。【笑談之下的清醒與悲憫】雖然文字充滿諷刺與幽默,作者筆底卻隱含深刻的悲憫與清醒。他並非單純嘲笑自己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而是希望以理性的態度與視角,喚起讀者對生活周遭的省思。書中的文章讓人看到歷史的循環性與人性的局限,也啟發對當代社會的重新審視。許多看似屬於過去的荒謬事件,其實正發生在當下每個人的生活裡。本書特色:本書以幽默而犀利的筆觸,從歷史軼事與人物逸聞出發,嘲諷社會的現實與人性弱點。作者張鳴以不同的社會現象為觀察對象,揭示權力、金錢與道德之間的糾葛與矛盾。有些故事看似輕鬆,實則暗藏深意,讓人於笑談中體悟世態炎涼與時代變遷。全書映照中國社會百年來的習性與迷失,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諷刺力量的社會寫實筆記。
十字軍遠征、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思想—— 從大航海時代到21世紀的歐盟合作, 本書描繪一條由衝突走向理解的文明長河, 提醒我們:世界的現代性,從來不是單一的歐洲故事。 ▶大航海與新世界:東西相遇的歷史轉折 從十字軍東征、蒙古帝國的跨洲征途到明代的寶船遠航,本書描繪歐亞互動進入海洋時代的過程。當歐洲人以環球航行改寫地圖,中國的工藝與技術也悄然塑造了西方的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 ▶西學東漸:知識、宗教與思想的流動 十七至十八世紀,耶穌會士與中國學者開啟知識互譯的時代——曆法、火炮與天文學進入中國,儒家思想則啟發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書中詳述茶文化、瓷器、美術與哲學如何跨越文化邊界,開展一場雙向的精神交流。 ▶帝國衝突與文明重構:十九世紀的中歐遭遇 面對歐洲列強的全球擴張,中國在危機中展開自我革新。從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到同文館、江南製造局的設立,書中追溯「西學東用」的實踐與思想轉變,呈現近代中國在世界體系重構下的掙扎與突破。 ▶走向合作:從近代交流到當代共榮 二十世紀以降,中歐關係由對抗走向對話。留歐學生、漢學研究與文化合作日益深化,藝術與科學成為新的橋樑。書末以當代中國與歐盟的合作為結語,提出全球化時代文明共生的願景,為兩千年的交流歷史寫下新篇章。 本書特色:本書聚焦中古以降的中歐互動與近代轉折,從十字軍東征、蒙古帝國的跨洲連繫到大航海時代與明清外交,描繪歐洲如何從受惠者轉為主導者。進入近現代,書中詳述西學東漸、教會教育、工業化衝擊及中歐學術藝術交流,最終延伸至當代中國與歐盟合作新局,呈現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文明由衝突走向共生的歷史全景。
【士人筆下的風俗萬象與庶民聲音】士大夫的眼中不只是禮樂制度,更藏著流轉於市井的風俗記憶政治理念與日常情感交錯,宋代文化思想中最貼近人心的一環▎風俗之學:從治理理念到文藝視野本書聚焦宋代士人如何面對「風俗」這一文化現象,從禮教修辭、文藝論述、民情觀察中,探尋風俗在理學體系與政治教化之中的位置。作者認為「風俗」不僅是統治者的工具,也是一種文化書寫的展現形式。七位北宋至南宋重要知識分子的思想觀點,構成風俗學思想豐富而多層的脈絡,也揭示出士人與民間文化之間微妙而流動的關係。▎從范仲淹到朱熹:士人的文化抉擇書中逐一剖析范仲淹、歐陽脩、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與朱熹等人的風俗與文藝思想,呈現他們對於風俗整飾與民間文化的不同態度。范仲淹以政治理想推動禮俗整合,歐陽脩則以文化人立場重新界定風俗價值;王安石將風俗視為變法的重要支點,而司馬光則主張守護傳統秩序;蘇軾展現詩意理解與寬容精神,而朱熹則試圖建構理學框架下的風俗秩序。這些思想不僅關乎政治與文化,更牽涉士人對自我與社會的深刻思考。▎風俗與文藝:民間精神的隱性書寫本書跳脫單一政治論述的局限,以風俗為核心切入,關照民間文藝的思想基礎與文化價值。無論是地方戲曲、民間祭儀、歌謠俗說,皆被置於文人視野中重新解釋與整理。透過對風俗文獻與史料的細讀,作者挖掘出一種不屬於正統體系、卻深植民心的文化力量,使我們得以看見庶民聲音在宋代社會文化中的浮現與沉潛。▎思想史與民俗學的深度對話本書是一部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觀察的學術著作。作者運用細膩的文本解讀與縝密的史料考證,鋪陳出士人思想與民間文化之間的深度對話。透過對風俗的重新理解,本書跳脫傳統以儒家正統為核心的文化書寫,呈現出民間文藝如何在體制縫隙中孕育與延續,並提供一種重新思考宋代文化秩序與思想活力的全新視角。本書特色:本書深入探討宋代儒者對風俗與民間文藝的思考與實踐,從范仲淹到朱熹,橫跨北宋至南宋,呈現出士大夫在教化與文化政策上的多元觀點。全書融合思想史、文藝學與民俗學視角,凸顯民間文藝在正統思想體系中的邊緣與融合地位,具有豐富的文化深度與理論價值,是理解宋代社會文化與文藝思想演變的重要著作。
不談東邪西毒,不說倚天屠龍 傷疤就是你的履歷表 沒有快意恩仇,只有草民求生的智慧與無奈 ⚑ 一部寫實的「江湖志」 本書並非一般印象中的武俠小說,作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揭示真實歷史中「江湖」的面貌:一個體制外的社會系統,一個容納乞丐、騙子、刺客、神棍、娼妓、鏢師、幫派的灰色世界。書中不塑造完美的俠客,而是讓讀者看見一群真實存在於歷史中的草根人物,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他們的江湖,不是浪漫傳奇,而是民間智慧、血汗與身不由己的人生縮影。 ⚑ 「混」的哲學 本書的主角們不是豪門貴族,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底層人物:習武之人若武舉不中,如何謀生?保鏢、賣藝、做賊、做打手,每一條出路都伴隨危險與屈辱。書中以「牛大壯」這位落榜武舉人的經歷為例,層層剖析古代社會如何將人推入江湖,又如何在江湖中「混」出一條血路。 ⚑ 江湖就是另一種社會 江湖並不是與現實脫節的虛構之地,而是社會的另一面。本書詳細描寫鏢局、武師、幫派、行業黑話等結構與規矩,展現出一種自成體系、運作有序的民間秩序。從鏢局的股份制度到黑道的規則與暗語,無不揭示江湖的專業性與現實性。例如「鏢不喊滄州」這條規矩,不僅傳達江湖敬重拳師的倫理,也反映出地區間的勢力平衡。每一個「江湖規矩」背後,都有血淚故事與人性糾葛。 ⚑ 當江湖成為我們的日常 作者用大量的對比與穿插敘事,巧妙地將古代江湖與現代社會連結起來。從考武舉到應徵工作,從「踢館」到現代創業競爭,從「混社會」到「跑業務」,無不讓人莞爾又心驚——原來我們至今仍活在江湖之中,只是形式改變了。正如書中所言:「有人的地方,就無法相忘於江湖。」江湖不只是刀光劍影,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人骨子裡「混」的本能,是人際之間隱形的規矩與秩序。 ⚑ 貼近現實、幽默諷刺卻又沉重 本書風格詼諧,文字流暢,以現代語言解構歷史事件,讀來輕鬆卻不失深度。無論是對古代社會感興趣的讀者,還是喜歡社會觀察的現代人,都能從中讀到共鳴與省思。這不是一本教人練武成名的武俠書,而是一本教人如何在殘酷世界裡求生存的「江湖求生指南」。 本書特色:本書聚焦於真實歷史中的江湖群像。作者用幽默又犀利的筆觸,描繪俠客、騙子、娼妓、神棍等草根人物如何在體制外社會中求生。透過生動案例與歷史資料,揭露中國江湖文化的演變、規矩與底層智慧,展現一個既殘酷又生動的現實江湖。這是一部寫給現代人看的社會縮影,也是「我們都是江湖中人」的時代共鳴之書。
探尋千年印刷之路,見證文明演進的軌跡與智慧字與紙的革命,開創人類思想的擴散時代承載思想火種,映照人類知識的傳承⚑ 全球視野下的印刷文明本書是一部梳理印刷發展歷程的文化通史,橫跨亞洲、歐洲、非洲與美洲,描繪從語言誕生、文字發展到雕版、活字、數位印刷的技術演進與文化意義。作者群來自歷史、文字學、文化研究等領域,透過嚴謹的史料整理與跨文化比較,講述印刷如何推動知識流通、教育普及、思想傳播與文明互鑑,開啟人類社會的新階段。⚑ 多元文明的交流與互鑑書中深入分析各文明對印刷技術的創造、轉化與應用歷程。東亞地區早期發展出成熟的雕版與活字印刷技術,不僅在宗教經典、曆書與文獻記錄上廣泛應用,也奠定了後世印刷文化的基礎;中亞與伊斯蘭世界則在吸收這些技術後,融合自身書寫傳統與藝術風格,發展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印刷產業;歐洲在十五世紀達成技術突破,推動了知識生產與出版業的工業化。印刷技術並非單一路徑傳播的結果,而是各地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自主創新與跨文化學習的成果,呈現出技術發展上的全球共享與文化互補。⚑ 從技術演進到文化精神本書分為六大章節,依時間與技術類型展開,包括印刷起源、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數位印刷、印刷藝術與印刷文化等主題。搭配豐富圖文與實例,如經咒、曆書、古籍、報紙、書籍、票券與現代包裝設計,勾勒出印刷如何走進人們日常生活,改變溝通方式與思維模式。印刷不僅是複製工具,更是一種文化與思想的媒介。作者強調印刷對語言穩定、知識傳承與文化記憶的深遠影響,亦探討印刷如何影響現代教育制度、現代出版業與大眾文化的興起,讓讀者體會印刷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根本改變。⚑ 融合學術深度與文化情懷本書引述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援引大量文獻與考古發現,同時兼具敘事性與說服力。無論是印刷史研究者、文化產業從業者、教師或對人類文明有興趣的讀者,皆可從本書中獲得啟發與知識。本書也展現了對印刷文化的尊重與敬意。在人工智慧與數位媒介快速發展的當代,重溫印刷在人類歷史中的角色,不僅讓我們理解技術與文化的密切關聯,也啟發我們思考未來知識傳播的可能形式。本書特色:本書描繪印刷技術與文化的發展脈絡,涵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地,系統性探討印刷如何推動知識普及、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全書融合歷史學方法與跨文化比較,梳理從語言、文字誕生到現代數位印刷的演進歷程,並詳述東亞早期印刷技術,突顯其在全球印刷史中的關鍵地位,是一部視野開闊、內容厚實的學術著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探索中國古代旅遊的文化內涵與歷史發展九州疆域、天下世界觀、交通方式、各階層行旅、史地紀錄……從驛站傳遞到路引公驗,以「行旅文化」重現中國歷史上的道路與旅程!▎行旅文化的歷史縱深 本書梳理了中國古代行旅文化的發展歷程,展現出旅遊與社會、經濟、文化、地理等多重因素交織的歷史脈絡。本書以「行路難」、「行路客」、「遊之道」三大部分建構出內容架構,從古代交通的艱辛與制度、不同時期旅遊者的類型與行旅目的,到旅遊活動所蘊含的價值與審美理念,層層遞進,勾勒出中國行旅文化的演變歷程。作者由點及面,透過大量歷史文獻、詩詞遊記、社會習俗等資料,呈現中國古代旅遊活動的豐富面貌,揭示其背後的文化意義與社會影響。▎旅遊觀念的儒家傳承 本書深入剖析儒家的旅遊觀,展現儒家思想如何影響不同階層的行旅行為。對君主而言,儒家強調「不淫於遊」,以維護國家穩定;對士大夫,則鼓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增廣見聞、提升修養;對平民百姓,則倡導「安土重遷」,強調孝道與社會秩序的維護。此外,書中歸納出旅遊文化的「向善、審美、求真」三大傳統價值:旅遊不僅是對山水的欣賞,更是道德修養的歷練;旅遊激發審美意識,使自然景觀轉化為文化意象;旅遊促進知識探索,透過行走親身驗證世界的真實性。這些觀念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士人的旅遊模式,也塑造了獨特的文化旅行精神。▎行旅者的多元身影 書中不僅關注帝王、士大夫的巡遊與宦遊,也將視角擴展至商人、僧侶、平民等不同社會階層的旅遊行為。從魏晉名士的山林逍遙,到唐宋宦遊與文人壯遊,從晚明商賈的長途行旅,到底層百姓的進香與廟會參與,作者透過豐富的歷史素材與文學記載,勾勒出中國古代旅遊活動的社會結構。特別是對底層旅遊者的描繪,使本書突破傳統史書對菁英階層的關注,呈現更全面的行旅歷史。例如,透過《醒世姻緣傳》等明清小說的記載,展現民間旅遊的艱辛與樂趣,讓讀者得以窺見古代交通體系如何影響不同階層的行旅經驗。▎旅遊與文化空間的構築 本書更探討了旅遊如何塑造人們的空間認知,並深化中華文化的統一意識。大禹劃定九州,秦漢確立五岳,使旅遊與天下觀念密切相連。隨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山水,將自然景觀賦予文化意義,使五岳、黃河、洛陽等地成為文學與精神的象徵。例如,洛陽作為文化中心,其歷史記憶與詩文傳承,使之成為中國人心中的「故國家園」。此外,書中詳細分析了明代旅遊發展的高峰,從徐霞客的科學考察,到晚明旅遊審美觀念的多元化,顯示中國行旅文化在不同時期的演變與深化。本書內容豐富,既具學術價值,又兼具可讀性,是理解中國旅遊文化的重要著作。【本書特色】:本書以「行路難、行路客、遊之道」三大主題,探討中國行旅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深掘儒家旅遊觀,總結「真善美」三大傳統價值,闡述旅遊如何提升道德修養、豐富審美體驗、促進認知探索。此外,更關注各階層行旅者,不僅描寫帝王將相,亦涵蓋底層百姓的旅遊活動,探索文化空間建構,分析旅遊如何塑造古人的天下觀與地域認同。
我們的文化原來藏在古人的詞語裡!最素樸的問與答,解開這些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101個問題,增進你的中文力,你一定要知道字句背後的精彩故事!【考考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黑名單」真的是黑色的嗎?․打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跟北方有關係嗎?․「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麼形成的?․算命仙批八字,是哪八個字呢?․「小巫見大巫」,真的是兩個巫師見面嗎?․食言而肥,所以說謊就會發胖嗎?․小吃到底是吃些什麼?․青花瓷上一定有青色的花嗎?․「夜郎自大」的「夜郎」在哪裡?那裡的人為什麼會「自大」呢?․為什麼「雷同」是形容兩個東西一模一樣?․「緣木求魚」,樹上真的能捉到魚嗎?這些你並不全然了解的中文字句背後,藏著許多有趣的掌故,瞭解這些知識的同時,還能輕鬆打造你的國文基本功!每則另附「延伸知識」,讓你可以觸類旁通,增加雙倍知識!本書特色1. 快速掌握我們詞語當中最讓人困惑的「為什麼」,輕鬆瞭解中文詞彙中的來龍去脈。2. 重返語言的歷史現場,讓你能連結古今,深入體會中文的豐富奧妙3. 學校老師、學生最需要的課外讀物、也是讓一般讀者與人交談時能脫穎而出的祕密武器。
【封面文案】草原民族勢力如颶風般襲向文明的城市,帶來戰火與摧毀,他們極富征服慾望、嗜殺成性,歐亞世界幾乎無力招架,他們稱這如同天罰般的力量為——上帝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