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詩集按主題分成九輯,詩人從生活感悟、城市觀察、地方見聞、疫情時代、飯局聚會乃至身邊的小人物、小事物中發掘詩意,以淺白的文字引領讀者進入一個詩化的日常空間,相信能勾起我城讀者的共鳴。作者酷愛細節,擅長將生活細節提煉成寄托情感的意象,讀來不覺生澀堆砌,在行雲流水的詩句間,又滿溢豐富的聯想和跳躍的思維,等待讀者去用心品味。好評推薦:「俊賢以各種身分書寫不同狀態,從校園、朋友群以至我城,皆呈現生命的本質,探問意義,以回應我與世界之間的對話。誠意推薦。」——陳志堅,中學校長、香港作家「熟悉而密集的意象,親切且豐富的畫面,展開鋪寫大家都有共鳴的成長故事。這些「重視細節」的呈現,是最好的「詩語」。毫無疑問,俊賢本來就是寫詩的。」——陳永康,退休教師、新詩學者
★詩娜.瑪塔拉將身體的律動化為文字的節奏,把山鷹的呼喚、古謠的旋律、愛情的悸動與日常的微光,織進詩行。 人的一生,總在未知的路上前行。轉彎處的風聲、歲月裡的回音,常常成為靈魂深處難以抹滅的印記。詩娜.瑪塔拉將身體的律動化為文字的節奏,把山鷹的呼喚、古謠的旋律、愛情的悸動與日常的微光,織進詩行。那些詩句裡,有祖靈的回響,有部落的記憶,也有她心靈深處最真切的自我。「我不寫,不會有人幫我寫。」於是,詩在她筆下如同星河鋪展,古語在風裡閃爍,山林、河川、記憶與愛相互輝映。文字裡潛藏的光,既照亮孤獨,也守望文化,在時代的流轉中靜靜燃燒。這是一部來自山稜線的書寫,也是排灣女子的自畫像;在字戀與光影之間,留下心靈的印記,召喚歸途的方向。各界推薦人巴代(卑南族小說家)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傅怡禎(詩人、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顏艾琳(詩人、作家)
01《城的連作》《城的連作》是零雨的第一本詩集,出版於二十世紀九○年代。回望那條隱隱發光的創作時間線,這本書就像夜空中靜定恆久的天狼星,錨定了往後數十年不變的關懷。「機器人指揮著,一條永不回頭的∕單行道」詩人在第一本詩集中,即憂心忡忡開啟城市與文明的辯證。大自然是她偏愛的主題,她透過探索都市生活傳達對自然的渴求。她的詩像能動性極高的各種區塊,為其強大的內在核心所驅動,跨越時空,組成各式各樣的詩篇。自由的散句,獨特的聲腔,構成「零雨的樣子」。「我建造一座城堡∕用堅固溫暖的白雪」,那些文學書寫的語詞之所以能發著光,乃是因著零雨的那個始終關懷的核心,那核心一如靈魂,令常見的用字變成詩的奇蹟。02《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宛如一個介於隱密和不存在之間的月台,這是一個駛向龐大的「零雨宇宙」的轉轍點,讀者可以在此觀察詩人調動語言的力度,凝視那些漫長悠遠的內心散步。詩集中,討論度最高的〈箱子系列〉,指出一個都市生活的事實:「肺生病了∕由於身體∕在箱子裏」;〈失眠晚課〉:「這樣不快樂然則身世亦不夠淒涼」則呈現矛盾抗拮的感傷;「山從遠方來∕雲從山多夢的眼睛來」直書對故鄉的回顧與追悼。〈籠子〉、〈梯子〉、〈尼金斯基日記〉等詩,可以看出零雨對現代詩的後設實驗,係以抽象的情緒與思維,建構詩歌書寫的虛實交錯,以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互文。03《特技家族》作為零雨的第三本詩集,《特技家族》的語言形式更為簡練,敘述姿態愈發節制,給予讀者冷靜、知性、抽離與神祕等閱讀感受,也挑戰了讀者進入詩作的能力。同名作〈特技家族〉獲一九九三年度詩獎,為九個章節組成的長篇組詩,展現零雨詩降低抒情,提升表演性的特殊技法。詩中運作「真實心靈」的祕密基地,並不向外尋求,而是根植於「身體」。這個「身體」既真實又虛構,可被拆解亦可重組。在虛實之間,詩人一方面抵抗現實,一方面呼喚精神的力量。既解構又重構的詩句,終至撐開形式與意義間的最大張力。本書共分六輯,收錄詩人一九九○至一九九四年間詩作,涵括神話與鐵道兩大主題。「愛抽象甚於具象,整體甚於細部」的寫作手法,使其得以超越現實世界的框架,直抵意識思維的層次。04《木冬詠歌集》詩集起始於創世神話寓言,終於時間往復跳脫的空間,殷切探問「是要重新排練的時候嗎?」可惜人生不可能停在上台前那一刻。生命的荒謬與荒蕪,遐想的跳躍與背反,詩人烙印事物輪廓,指出但不涉入;所有的奇思妙想彷彿集於一瞬,每次的回望則有每次的驚豔。零雨的詩作似是梵谷畫作,不只是畫眼前所見之物,而是心靈反映在這些事物的模樣。〈噴泉廣場〉的黑暗中散步,〈獨自走路〉的不經意凝望,所有的抵達都是為了前往。猶如英雄帶回冒險故事然後再次出發,無庸置疑地,《木冬詠歌集》令人感受到行吟歌手的史詩衝動。05《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故鄉」是一個親切而又遼迥的詞,常常與消逝、崩壞綁在一起。零雨詩作深掘故鄉的意義,跳脫抒情傳統,反倒更接近悲劇或神話——如果故鄉始於榛莽,非專屬於人類,那麼田園或野地,文明或暴蠻,又有什麼可執著的呢?詞語的拆解、互換或重構,既是趣味,也是無限求真。詩人的生命經驗如排山倒海,本書大量的組詞亦由此而來,其中以〈語詞系列〉、〈野地系列〉的構成最為龐鉅。然而詩人意識到書寫的權力和暴力,因此選擇一種極簡的短句,去形塑、實驗沒有「我」的言說方式,站在比原始更蒙昧的,富有生命力的這一邊。06《我正前往你》 《我正前往你》為如何在當代情境中安身立命,指出一條「返真」的路線:回到原初,重新與宇宙生靈共融。零雨以「隱士」作為詩人的定位。帶著心神與肉體的刺痛,顛躓在棲居的路上;追尋澄澈的文學之心,或許正是旅途的意義。通觀整本詩集,處處可見對於當代「全球化」和「器械化」的情境之下,對人的種種異化與同化的反思。破碎、凌亂、孤獨的世界,是「未完成美學」的象徵;在零雨看來,「詩」是寸土之言,文字的力量足可點燃方寸之地的詩心。07《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家族與原鄉有如一列混聲合唱的歌隊,他們從舞台邊緣走入,唱歌、跳舞,暗示一齣悲劇的重量。詩的耕耘就像田園的耕耘。詩人以詩演繹田園的百年孤寂。崇尚無為的思想隱伏其間,詩中的說話與呼喚,實則為除魅與復魅的往復迴環。《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是零雨的第七本詩集,標誌其藝術創作歷程的持續演進。深掘詞語的內部,逼視野地的暴力與殘酷,將自身投入田園的美與素樸。詩人藉本書為父祖輩立傳,亦是一種對人類原始生存狀態與田園美感破壞的追悼。08《膚色的時光》《膚色的時光》收錄詩人閱讀經典文學孵育的果實,以及長年臨帖練字的視覺軌跡,那些生命經驗的殘響與精神力量的延伸,在詩中塗抹一種近乎禪者的筆意,緩慢、堅持,且溫柔質樸。怎樣的時光是膚色的?膚色的時光是什麼?那或許是一雙擁有觸覺並且尋求比喻的眼睛,通過閱讀,詩人與文學家們上山下海,近乎肌膚之親地共處。詩人說:「我喜歡天下的書冊/在胸口湧動」,李煜的焦慮,孟若的困境,都在零雨飽滿又克制的詩作裡現身。讀者必須以同樣的耐心跟上腳步節奏,才可能看見詩人的看見,並隨其辨認時光隊伍中既模糊又清晰的眾多人物。09《女兒》本書榮獲2022臺灣文學金典獎、Open Book年度好書獎。身為女兒她寫下對母親的戀慕與悔愧,對死亡的遞嬗亦有深刻的體悟與釋然。詩中的「女兒」們有各自的面孔,各自的悲喜,卻又似漂流在同一片大海,承受著結構所帶來的斲傷。「從二十世紀走到二十一世紀∕一條戰爭的路」,重圍之後還有重圍,實難細數。二十一世紀的女性,應該活出什麼面貌?書中呈現的女性困境,猶如失聲和失能交織而成的荒謬的羅網。詩人自由地穿越在不同的視角與思考脈絡之間,透過延遲與空白製造懸念,詩句因此有著幻術般的流動之美,層次豐富且多變化。10《白翎鷥》《白翎鷥》是零雨寫給宜蘭的地方誌,是野窖野藏的人間味,以尋常的生活口語,打磨出簡練卻非比尋常的詩意。在零雨的筆下,蘭陽綿亙無盡的田野,泥土蟲豕無比的親切,草場水澤間踱步的翩翩身影,都化為她靈魂的伴侶。白翎鷥的天空,是詩人長抒胸臆的廣袤天地。……伴隨著白翎鷥振翅飛掠過晨昏四季,日復一日的思索與觀看,詩人的情感遍灑在行過的路途。凝鍊的詩句漫過平原、小城、菜園和街巷轉角的人家,流盪在高山與海洋之間。收進眼底的零星片段,便足以激起浪花般細膩美妙的詩情。
★ 六大輯完整展現詩人視野 詩集分為六輯,主題涵蓋自然、親情、人性、時代與愛,談及對和平的渴望,也對戰爭與社會問題深刻反思,展現詩人廣闊與獨特的世界觀。 ★ 語言平實,情感深邃 和權的詩以簡潔文字傳達複雜情感,不僅是抒發個人心聲,也為時代發言,是黑暗中最微弱卻堅定的光。 ★ 跨越語言的雙語詩集 全書以中英文對照呈現,突破語言藩籬,實現詩歌的國際交流,讓英文讀者共享詩歌的力量。 菲華詩人和權,自十四歲起便以中文創作,近七十年來筆耕不輟,在菲律賓異鄉書寫屬於華人的詩歌聲音。《回應世界的聲音》是和權詩歌創作的精華選集,分為六大輯,涵蓋自然、人性、時代、愛與和平等主題。他的詩語言平實,卻蘊含深意;既能溫柔描繪日常情感,也能尖銳揭示世界的裂痕。這些詩是黑暗中的燭光,亦是直面真相的解剖刀。本詩集以詩為橋樑,連結中西文明,讓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聆聽詩人以愛與憐憫回應時代的聲音,並在詩歌的光影中,看見希望與救贖。
★ 六大輯完整展現詩人視野 詩集分為六輯,主題涵蓋自然、親情、人性、時代與愛,談及對和平的渴望,也對戰爭與社會問題深刻反思,展現詩人廣闊與獨特的世界觀。 ★ 語言平實,情感深邃 和權的詩以簡潔文字傳達複雜情感,不僅是抒發個人心聲,也為時代發言,是黑暗中最微弱卻堅定的光。 ★ 跨越語言的雙語詩集 全書以中英文對照呈現,突破語言藩籬,實現詩歌的國際交流,讓英文讀者共享詩歌的力量。 菲華詩人和權,自十四歲起便以中文創作,近七十年來筆耕不輟,在菲律賓異鄉書寫屬於華人的詩歌聲音。《回應世界的聲音》是和權詩歌創作的精華選集,分為六大輯,涵蓋自然、人性、時代、愛與和平等主題。他的詩語言平實,卻蘊含深意;既能溫柔描繪日常情感,也能尖銳揭示世界的裂痕。這些詩是黑暗中的燭光,亦是直面真相的解剖刀。本詩集以詩為橋樑,連結中西文明,讓世界各地的讀者都能聆聽詩人以愛與憐憫回應時代的聲音,並在詩歌的光影中,看見希望與救贖。
美與詩的異質邂逅,長短串連都是溫柔有點甜、有點小小的辣,掛起比白首還多一願的祝福朝朝暮暮,舞一朵圓弧受繪畫、書法、篆刻等名師薰陶,美學底蘊鋪陳出她在詩裡的銅筋鐵骨。她以其敏銳的美學思維碰觸社會各層面、各階層,讓她詩的題材多元化,任何景物到了她手裡都可入詩。抒情與古典,短詩、組詩,系列詩,旅遊詩,以及靈感初始的裸詩也是這本詩集的特色。在抒情中微觀理性,在吟詠中聽見幽默,在莊嚴中窺見灑脫。她的隨筆並不隨便或隨意,不管是短詩、長詩,甚至是半截詩,都有完整的意象。由於她對景、物、人、事的敏感,寫詩經常是因一時觸動,因此她的詩不顯矯揉造作,也沒有專業詩人的毛病,如華麗詞藻的堆砌或晦澀難解。白亞寫下如潮的詩句,飛起千萬朶浪花,拍打此岸彼岸,海洋季風恰好揚帆,字裡行間繞過暗礁,條條都是自由自在的航道。旋轉風向的地球,充滿生命各種性靈;獨特美凝的詩句,像月光流瀉所有幽暗角落,你會聽到怦然心動的鼓聲。〡專文推薦〡尹啟銘〡兩岸企業家峰會秘書長、前經濟部長、經建會主任委員王 丰〡中國時報董事長、發行人武東星〡暨南國際大學校長、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何明果〡大同大學校長胡鴻仁〡新聞工作者、前中國時報執行長、現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獨立董事喜 菡〡有荷文學雜誌發行人曾元耀〡詩人、文學獎常勝軍、醫生靈 歌〡詩人
★牛靜以新詩為筆,將阿美族的生活經驗、部落情感與田野觀察,化作一行行凝結汗水的詩句。 摘取一株沾泥的塊莖咬一口混著土味頓時,夜裡徹骨的涼感受母親哺餵的溫暖雲散後重現故鄉月野菜,是土地的饋贈,也是族群記憶與智慧的載體。牛靜以新詩為筆,將阿美族的生活經驗、部落情感與田野觀察,化作一行行凝結汗水的詩句。詩文讀來如同晶瑩的水晶,既真切又夢幻,映照出大地與生命的光芒。詩中有部落的影子、祖靈的低語、文化的回聲;既是對自然的傾聽,也是對心靈的療癒。每一首詩,都延伸出田野觀察、文化思索與生命省悟,兼具文化的厚度與療癒的力量。這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停下腳步,聆聽土地,與自己對話。各界推薦人品讀 Kacaw 筆下道道阿美族野菜詩句,彷彿口中嚐出身分的解構、文化的氣息與部落的滋味;而當詩人化身民族學者時,他眉間滲出的汗水,逐滴凝成晶瑩動人的詩行。——臺灣文學獎得主 魯亮.諾命(Lulyang Nomin)余桂榕 臺東縣延平鄉圖書館館長傅怡禎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副教授黃奕瑋 諮商心理師楊甯鈞 阿美族 臺東縣優秀青年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1. 詩歌如何成為現實的時間軸裡偶然出現的奇幻空間? 成為躁動的社會裡療癒、甚至救贖我們的「神秘經驗」? 透過這部詩集,不同的讀者能聽見詩中不同的密語;某一首詩或某些句子能成為讀者一次次走出重圍的現實,探尋內在的心靈出口。2. 讀她的詩,可以深刻體驗到真摯的詩能夠「由外向內」喚起一種澄明的自覺,同時「由內向外」形成一種進化的力量。她的詩演示了詩歌藝術本質裡意識重塑的再生力量。 3. 寫詩且習畫多年的張台瓊,擁有兩種切面,兩種觀照,兩種視野,也琢磨雙重的技藝;在詩與畫兩個不同卻互通的領域,在能解與無法解釋的事件形象中,在日照專注的光輝裡或是夜的岸邊,各自以斟酌適切的方式顯露出來,「它變成了語言」,因而成為畫,成為詩。4. 透過這冊詩集裡多首與藝術直接相關的詩作,讀者自可進一步體察台瓊精神世界的思索路徑,以及所構成的藝文/人文座標。《潮水稀釋昨日》是一本夢想與現實的邊境之書。一部份書寫台灣,抒發個人對故鄉的關懷與省思;像尋常生活叢林裡,撞見奇異的光,或某些靈光閃動的時刻,透視世間多變的樣貌。另一部份側寫旅行或創作中自我探尋的神秘歷程,那像重圍現實裡摸索出的「突圍路線」;每一次成功的突圍就是一次新的發現,也是跳脫慣性思考的契機。這像班雅明《柏林記事》裡提到的「迷宮」,他說:「生命地圖上每個重要的地方都是迷宮的入口。」《潮水稀釋昨日》記錄了張台瓊生命地圖裡一次次深刻的追索,是她走出現實(迷宮)、通向「生命」的每一條線索。如此逡巡於詩的突圍邊境—或自我療癒、或鬼滅逆襲,為的莫不是那洗滌心靈的溪流、超越昨日的靈視。
1. 風土之美:以花蓮的山海景致作為背景,讓讀者重新認識土地。 2. 日常書寫:細膩刻畫街角、聲音、人物,衍生出地方生活的溫度。 3. 圖文並呈:畫作與文字相互呼應,讓閱讀體驗多一層視覺深度。 4. 記憶留痕:透過個人視角,將生活片段化為共同的文化印象。《洄瀾紀事》是一部獻給花蓮的深情書寫,也是一次文字與圖像的雙重創作。洄瀾,是花蓮的古稱,也是詩人陳克華的出生地。本書以詩與散文為經,作者親繪的彩色畫作為緯,共同織成一幅關於故鄉的完整圖景。在文字裡,花蓮的山海被轉化為會呼吸、有靈魂的存在。從群山到縱谷,從海口到小鎮,詩人以凝視與回望,捕捉土地上的美麗與滄桑。在畫筆下,印象則化作線條與色彩,帶領讀者進入另一種視覺的詩意。本書並非單純的地方紀錄,而是把花蓮放進生命與時代的脈絡中加以凝視。它既是旅行者的眼,也是歸鄉人的心。透過一首首詩、一次次的反覆,讀者看見的不只是地理風景,而是人與土地之間永難割捨的情感。《洄瀾紀事》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讓故鄉既具體又抽象:它是山川,是大海,是街角的日常;同時,它也是記憶、是歸屬、是難以命名的鄉愁。陳克華用文字與畫筆告訴我們:即使漂泊,心中總有一個「洄瀾」作為靈魂的港口。這是一本可以閱讀、可以凝視、也值得珍藏的作品。對花蓮人而言,它是土地的溫柔紀錄;對非花蓮人而言,它是一面照見自己根源與情感的鏡子。
從現代詩的閱讀再次認識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也許在小說與散文仍蟄伏靜默之際,詩已率先見證了白色恐怖。」自二戰終戰起到《刑法》100條修正案通過,四十七年的歲月裡,臺灣處於白色恐怖威壓統治之下。戒嚴、監視、恫嚇、密告、誣告、叛亂罪、顛覆國家、為匪宣傳、「雖未曾構成刑責,然思想總欠純正」必須列管;身為臺灣人卻無法返家的「黑名單」,馬場町、安坑、保密局,這些已成為歷史一部分的人權危害名詞/關鍵詞,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難忘證據。現代詩在臺灣自戰前開始發展,戰後經歷了跨語的考驗外,也自中國帶入了新血脈。現代詩憑藉其講究形式、抒情傳統以及多義性,加上超現實主義文學的風行,詩可能早在散文和小說之前已見證了白色恐怖。當詩人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時代發聲,自然地寫下受壓迫的生活、被箝制的思想。《暗房與光》的編選提供了一道閱讀策略,讓讀者經由再讀現代詩的重要作品,重新發現它們與白色恐怖的關聯。看似狀寫人生茫然,卻涉及人權遭受侵犯,例如,林亨泰的〈風景No.2〉;例如,商禽的〈長頸鹿〉。如何以文學面對困厄之境,找出突破封鎖線的希望,例如王貞文〈夢幻騎士〉;例如拾虹〈蝴蝶〉。本選集收錄了出生於戰前的吳瀛濤、陳千武、林亨泰等人,到兩千年前後出生的新世代,共六十七位詩人,以華語、台語、客語寫成的詩作一百七十一首。向陽、陳允元二位選編依照白色恐怖影響的時間線,將全書分作八輯,依序讀來,彷彿從中領略白色恐怖如何左右常民生活,形成日常的無形壓迫。在臺灣走向民主化的歷程中,轉型正義啟動,政府代表國家正式向白色恐怖受難者道歉,陸續公布人權調查報告。在自由的空氣下,詩人依舊持續發聲,提醒著我們,曾經有人為了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犧牲了凡人應有的幸福。最苦的日子已經遠離,化為雲煙最痛的打擊已經過去,如若斷片我曾懷抱花紅葉綠的理念也曾承受風狂雨暴的苦難一覺醒來,陰霾都被陽光掃盡我還活著,活在平和堅定的一天──向陽〈永遠的一天〉
從現代詩的閱讀再次認識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也許在小說與散文仍蟄伏靜默之際,詩已率先見證了白色恐怖。」自二戰終戰起到《刑法》100條修正案通過,四十七年的歲月裡,臺灣處於白色恐怖威壓統治之下。戒嚴、監視、恫嚇、密告、誣告、叛亂罪、顛覆國家、為匪宣傳、「雖未曾構成刑責,然思想總欠純正」必須列管;身為臺灣人卻無法返家的「黑名單」,馬場町、安坑、保密局,這些已成為歷史一部分的人權危害名詞/關鍵詞,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難忘證據。現代詩在臺灣自戰前開始發展,戰後經歷了跨語的考驗外,也自中國帶入了新血脈。現代詩憑藉其講究形式、抒情傳統以及多義性,加上超現實主義文學的風行,詩可能早在散文和小說之前已見證了白色恐怖。當詩人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時代發聲,自然地寫下受壓迫的生活、被箝制的思想。《暗房與光》的編選提供了一道閱讀策略,讓讀者經由再讀現代詩的重要作品,重新發現它們與白色恐怖的關聯。看似狀寫人生茫然,卻涉及人權遭受侵犯,例如,林亨泰的〈風景No.2〉;例如,商禽的〈長頸鹿〉。如何以文學面對困厄之境,找出突破封鎖線的希望,例如王貞文〈夢幻騎士〉;例如拾虹〈蝴蝶〉。本選集收錄了出生於戰前的吳瀛濤、陳千武、林亨泰等人,到兩千年前後出生的新世代,共六十七位詩人,以華語、台語、客語寫成的詩作一百七十一首。向陽、陳允元二位選編依照白色恐怖影響的時間線,將全書分作八輯,依序讀來,彷彿從中領略白色恐怖如何左右常民生活,形成日常的無形壓迫。在臺灣走向民主化的歷程中,轉型正義啟動,政府代表國家正式向白色恐怖受難者道歉,陸續公布人權調查報告。在自由的空氣下,詩人依舊持續發聲,提醒著我們,曾經有人為了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犧牲了凡人應有的幸福。最苦的日子已經遠離,化為雲煙最痛的打擊已經過去,如若斷片我曾懷抱花紅葉綠的理念也曾承受風狂雨暴的苦難一覺醒來,陰霾都被陽光掃盡我還活著,活在平和堅定的一天──向陽〈永遠的一天〉
從現代詩的閱讀再次認識轉型正義的重要性「也許在小說與散文仍蟄伏靜默之際,詩已率先見證了白色恐怖。」自二戰終戰起到《刑法》100條修正案通過,四十七年的歲月裡,臺灣處於白色恐怖威壓統治之下。戒嚴、監視、恫嚇、密告、誣告、叛亂罪、顛覆國家、為匪宣傳、「雖未曾構成刑責,然思想總欠純正」必須列管;身為臺灣人卻無法返家的「黑名單」,馬場町、安坑、保密局,這些已成為歷史一部分的人權危害名詞/關鍵詞,是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難忘證據。現代詩在臺灣自戰前開始發展,戰後經歷了跨語的考驗外,也自中國帶入了新血脈。現代詩憑藉其講究形式、抒情傳統以及多義性,加上超現實主義文學的風行,詩可能早在散文和小說之前已見證了白色恐怖。當詩人肩負起社會責任,為時代發聲,自然地寫下受壓迫的生活、被箝制的思想。《暗房與光》的編選提供了一道閱讀策略,讓讀者經由再讀現代詩的重要作品,重新發現它們與白色恐怖的關聯。看似狀寫人生茫然,卻涉及人權遭受侵犯,例如,林亨泰的〈風景No.2〉;例如,商禽的〈長頸鹿〉。如何以文學面對困厄之境,找出突破封鎖線的希望,例如王貞文〈夢幻騎士〉;例如拾虹〈蝴蝶〉。本選集收錄了出生於戰前的吳瀛濤、陳千武、林亨泰等人,到兩千年前後出生的新世代,共六十七位詩人,以華語、台語、客語寫成的詩作一百七十一首。向陽、陳允元二位選編依照白色恐怖影響的時間線,將全書分作八輯,依序讀來,彷彿從中領略白色恐怖如何左右常民生活,形成日常的無形壓迫。在臺灣走向民主化的歷程中,轉型正義啟動,政府代表國家正式向白色恐怖受難者道歉,陸續公布人權調查報告。在自由的空氣下,詩人依舊持續發聲,提醒著我們,曾經有人為了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犧牲了凡人應有的幸福。最苦的日子已經遠離,化為雲煙最痛的打擊已經過去,如若斷片我曾懷抱花紅葉綠的理念也曾承受風狂雨暴的苦難一覺醒來,陰霾都被陽光掃盡我還活著,活在平和堅定的一天──向陽〈永遠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