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教學模式對與兒童書法教育推廣之研究
由於漢字以圖像表意的特殊性,透過筆墨紙硯工具的書寫,書法自古即成為讀書人獨到的一門藝術。除了藝術性外,它同時也是當今品德教育一環,藉由臨摹的專注力,沉澱思慮,達成修身養性目標,特別適合成長階段的國中、小學生學習。 本書透過雲林縣斗六市「真味書屋」才藝教室的主持人――沈耿香,她以「適性教學」模式導入書法教學,又以「筆性初判」及「目標導向學習九項系統」策略栽培無數的書法小尖兵,學員在各種賽事中常名列前茅,使真味書屋幾乎成為中臺灣書法培育的基地。沈耿香究竟如何指導幼童從初學到願意學,進而技法嫻熟能夠參加競賽,甚至將所學發展為他人無法拿走的終身才藝,這本書值得借鑑!
夏洛特.梅森的家庭教育法:施教者義務×兒童人權×遺傳傾向×權威與順服,最全面的梅森教育理論
兒童生來首先是個自然人 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向善或向惡發展 他們是具備所有發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 ◎孩子性格有缺陷,到底該如何教導? ◎孩子無法區分「我想」與「我願」? ◎孩子逐漸成為一個「聽話」的書呆子? ◎孩子居然撒謊,長大肯定成為大騙子? 家庭教育中會遇到的每一個實際問題, 本書將提出極富創造性的解決方法與思想! ▎昏庸的國王不配治理國家, 無能的家長也不該教育子女! •家庭之舟為何顛覆? 總有些家長認為他的權威是上帝賜予的, 孩子從出生起,就只能服從父母認為正確的事情。 請記得!雖然父母能夠透過許多種方式獲得權威, 但被子女愛戴絕對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 •不履行職責,權威就會被別人撿走! 有些家長終日奔忙,一直無暇照顧孩子。 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好好關心一下孩子時, 卻發現孩子已經不再接受自己的溝通與交流, 「父母」這個詞彙對孩子而言也變得無關緊要。 ➔導致家長喪失權威的原因: 本應承擔國王義務的家長,卻如頭戴金冠的王子般, 整日嚮往著寺廟的清淨,不願耗費自己絲毫的心力。 ▎別只顧著鞏固你的權, 孩子也應該要享有人權! •學習的權利 「抱著孩子」做完家庭作業是教育失敗的主要原因, 因為我們從沒讓孩子感覺一下「自己走路」的樂趣。 •失敗的權利 教育孩子時應避免讓「鼓勵」成為一種習慣。 來自各方面的督促充斥在孩子們的生活中, 讓他們根本沒有任何選擇事情的權利。 •支配零用錢的權利 父母對零用錢的支配應該保持寬容態度。 若父母在這方面教育過,但仍然不信任孩子, 那麼他們會使孩子難以適應將來的社會生活。 •發表見解的權利 父母無權把自己的意見轉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尚無分析問題能力時,別強行灌輸觀點給孩子。 以寬容的態度不干預才能培養出「有獨立見解的人」。 ➤權威與順服 這兩個方面是自然、必備且基本的思想, 但這兩個原則都受到兒童人格方面的限制, 所以只能在環境、習慣和思想三方面進行教育。 ➤教育是一種情境 應該考慮到兒童自然家庭環境的價值, 也就是讓孩子在合適的條件下自由生活, 而適當的紀律約束能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施教者應給予兒童道德、智力自治的能力 教兒童不要過於自信的依靠「他們自己的理解」; 讓兒童了解到一個人的主要責任是接受和拒絕思想和觀點, 使兒童避免不嚴密和莽撞的行為,也避免生活中的不如意。 本書特色 本書是集梅森家庭教育法大成的經典教育手冊,題材廣泛、研究詳實。「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為了孩子們殫精竭慮、著書立說,她的家庭教育思想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為世界各地的父母們照亮了教育孩子的道路。希望本書能為每位父母及教師們帶來全新的教育模式。 &
為國中生上的愛情課
懵懵懂懂的你,知道愛是什麼、情為何物嗎?親師生都需要上一門「感情基礎教育」! & ◎現在的孩子太早接觸過多關於愛情的資訊或新聞,對愛情常常一知半解卻又莫名憧憬? ◎感情很重要,也可能影響人的一輩子,愛情說到底,就是一門人生必修課! ◎六堂愛情課,如同服下一帖清心安神妙藥,幫助中學生為情竇初開的迷茫心情指引方向。 & 感情會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成就,誰來紓解少男少女感情困頓? 感情教育要從青春期扎根,趁小奠定正確兩性相處價值觀, 長大後才能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 & 但在升學主義主導下,父母師長常把重心放在智育成績上, 對於學生感情方面的困擾卻鮮少關注,甚而更採取採圍堵策略, 殊不知「青春性事」是這時期孩子深切想探索與理解的, 少男少女身心困頓獲得紓解、情緒穩定,更有助於課業學習! & 蕭老師擁有三十多年婚姻諮商經驗, 著作中詳述許多輔導破碎家庭回歸正常生活的案例, 唯有扎實的「感情基礎教育」, 才是解決未來夫妻問題和降低離婚率的根本方法! & 「如何找到對的人談戀愛?」 「為何有些情侶到最後會以分手收場?」 「如果遇到同性戀的人,我要如何與他(她)相處?」 「為什麼有些人會有花心的情況?」 ~阿公來教愛情課,青春愛對答,讓你不再對愛情感到迷惘! &
成為一個完全的人:道德自我教育法
本書與其他論及道德的書不同,它以哲學與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兼顧實例與方法,論說明白易懂,文字淺顯流暢,言簡意賅,是一本值得閱讀的道德教育書籍。 & 俄羅斯學者伊‧謝‧科恩研究顯示,兒童的自我形象在兒童道德自我形成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的自我整個穩定性與他的道德理想發展穩定有密切關係。當個體自我確立牢固的自己人生觀立場以後,個體才能獲得穩定的道德自我。 &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書先從自我談起,讓讀者瞭解自我的功能與重要性。其次,提出道德自我的意義、功能與發展,希望每位讀者瞭解道德自我對個體的重要性。最後,筆者提供一些簡易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讀者不妨採行訓練,這將對個人的道德自我精進會有幫助。
學校最該教什麼?直擊12種非典型教育現場
面對瞬息萬變、資訊爆炸的世界,到底應該優先教給孩子們什麼? 自信心?勇氣?閱讀力?同理心?善良?自學力?素養?開闊的胸襟? 本書訪問多位在教育工作上充滿熱情、教學方法上別開生面,來自體制內、外的優秀教師,以他們對教育的想像、解方與多方嘗試,試圖回答這個大哉問。 有些老師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長出自己的模樣」,有些老師將主力放在挑起孩子自我學習的動機,有些老師主張教育的初衷在於讓孩子擁有「善、美、真」,有些老師用盡全力讓孩子相信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讓孩子們擁有一輩子都帶得走的自學能力、讓孩子說得出自己的文化、陪伴孩子成為積極公民、讓孩子具備改變世界的勇氣與使命感…… 教育本來就不該只有一種想像,本書提供十二種非典型教育的第一手觀察,讓我們一起拋開傳統教育的框架,共同教出下一代充滿希望的未來!
休學年優學路
六個高小生,為何要Gap Year一年,開展「體驗式學習」? 作者趙永佳及太太何美儀,分別是大學教授及英語老師,仍然相信學校是讓孩子成長的好地方,然而眼看小兒子在學校學習倍感吃力,決定讓他在升中前休學一年,期望培養出更具解難力、抗逆力及自信的孩子,迎戰主流中學教育。 兩夫婦遇上更多非常家長,於是六個孩子齊齊開展休學 / 優學年。在生命導師的同行下,在長洲「打地鋪」、在大澳學慢活,在紙皮箱玩樂中學習共融⋯⋯在度身訂做的體驗式學習中,趙家小兒的自理能力果然大躍進,規劃日常交通路線、整理溫習測驗時間表自己一手包辦、從前怕醜的他,回歸中學後,竟被選為司儀代表⋯⋯ 記下6個孩子「優學」路,作者娓娓道來孩子如何蛻變,其中有跌跌碰碰,亦有甜美成果,分享這一年「體驗式學習」的實戰歷程,不只是一個印記,也期望讓主流學校師長明白Learning by Doing的學習文化,讓主流學生都可以嘗其美好。 作者更身體力行,跟「教育大同」的同路人,到主流學校去推廣「體驗式學習」,而各式各樣以孩子為本的體驗學習實踐也真的在學校萌芽:有小學取消一年級的所有考試;有小學下午課全用活動學習;更有小學把生命體驗課帶入課堂⋯⋯ 祈願此書可令更多有心的家長及老師,打破主流教育的框框,還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 「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策劃人王仲傑、「優學體驗年」導師吳卓妍、生命導師何潔瑩、自由空間有限公司戲劇導師兼總監陳啟邦、昭悅教室創辦人/校長程沛玉,及教育大同發起人兼總幹事張惠侶,教育仝人感動推薦! 本書特色 ※作者在明報撰寫專欄,有知名度。 ※休學年(Gap Year)的做法在香港不普遍,孩子們的休學決定因而帶來社會一定的回響。 ※引發大眾對主流教育的反思及個人可以如何參與及自救孩子。
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那些最快最簡單的方法,為什麼救不了你的學習痛苦?
在失控教育現場,目睹那些以「幫助孩子」為名的反作用力! 親愛的孩子們:有天當你必須離開校園&家庭的舒適圈, 迎接現實的種種考驗,世界仍能以你們為中心運轉嗎? 來自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一個台灣校園諮商老師的真實輔導紀錄。 「老師,智力是天生的,所以不可逆轉吧?」 「不知道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偷用』了什麼方法而我不知道?」 「老師!我就是學不來!」 「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被不公平的對待?」 「老師,為什麼要考試?為什麼專心這麼難?」 我們的教育現場出了什麼事? 究竟學生們如何看待學習的問題? 我們的學校教育又能不能解決及面對這些「最基本」的青春困惑? 這本書將凝視一味強調「高效學習」及一味崇尚「教室娛樂化」現況中,學子、教師及家長的各種迷思,以及校園教育在當前科技與社會潮流下的觀念衝擊。 本書作者任職於一所技校的輔導室,他在本書將以日記方式記錄下當前年輕學子對「學習」的誤解、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錯誤想像,以及當前教師的無力感(以及無心之中帶給學生們的挫折感)。 攸關台灣家長/教師/青少年的教育大省思 自從教育改革被社會廣泛討論以來,台灣各級校園開始有了專業的心輔專業老師進駐後,本書不以大談教育理念的大前提、高度概念出發,以日記的方式溫暖呈現他與學生、家長及同事的對話及事件,讓教育者及受教者關係人都能省思其間的問題。 在每篇諮商日記中,本書選錄的皆是「最普通」卻也最真實的問題──學習如果不是一步登天的事,一時學不好的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幫助及引導?這本書將試圖釐清一些當前台灣校園的難解之結……當學子們習慣於可以「無限轉移責任」的校園,同時也荒廢了他們從青春到自立的關鍵練習!
哲學與教育:基督教觀點
本書作者奈特是美國知名的基督教育哲學學者,他的《教育哲學導論》,是美國最流通的教育哲學教科書之一。但該書其實是本書的「世俗版」,本書才是作者思想核心的本尊。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以聖經為素材,整合眾多哲學、神學、教育學者之觀點,嘗試提出代表基督教立場的教育哲學。作者的初衷不僅是希望提供美國各教會學校依循,也殷殷期待一般公立學校教師能將之融入到世俗課程中,作為宗教在世俗教育推展的可能範例。眾所皆知,自宗教改革後,基督教不僅對西方人信仰的身心安頓,更對西方社會文化學術等,有深遠的影響。臺灣雖沒有國教,但宗教或民俗信仰,也潛在影響教師與家長信念。但國內教育哲學教科書,較缺乏對宗教教育之探討,本書對國內教育工作者或家長而言,仍極具參考價值。由於本書三分之二篇幅,鋪陳的仍是一般教育哲學內涵,也適合作為師資培育教育哲學的教科書,為沒有宗教信仰的讀者,入門宗教教育的可能蘊義,這也是原作者的初衷之一,相信能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基礎下,更增進職前師資培育準教師及一般正式教師的多元視野。
書包裡的美術館
「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 如果你也相信改變,請和我們由紙頁間一同仰望星空。 12,760 小時,這是從國小到高中十二年下來,升學制度裡的每個台灣學生要和教科書相處的時間。課本除了做為知識的載體之外,還能承載些什麼? 2013 年,反媒體壟斷、反強拆迫遷、抗議軍法不公的一年,青春熱血躁動不安的一年。這一年,三個剛完成海外交換計劃的柏韋、慕天和宗諺,一邊回味著在異鄉受到的視覺洗禮,一邊思考著如何讓大家與美時時相處,再造台灣美感教育。他們反覆研究,決定由不分貧富城鄉人手一本的教科書做起,讓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小小課本承托起這個大大理想。 這三個年輕人發起了「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希望利用多元的課本視覺設計,培養孩子對美的各種想像。經過四年多的探索,他們看穿理想與現實間的層層迷霧,爬越過體制內相互牽制的重重阻隔,在不斷跌倒與站起中踩出改變的腳步,讓教科書化身美術館,告訴世界「美」與「教科書」的無窮可能。 如果台灣學子能浸淫在不同視覺語言中,那我們是否就能學會用更豐富的姿態表達自我?如果社會裡人人同心求變,那我們是否就可以逆推被稱為「現實」的巨輪?美感細胞要藉著再造教科書推動全民的美感教育,也要藉記錄這段歷程,把改變的種子撒進台灣每一個角落。 *年輕世代立志改變社會的奮鬥歷程記錄。 *由教科書看台灣社會問題,號召全民一同面對體制內環環相扣的問題,凝聚共識齊心改變,以眾人之力推動社會改革。 *打開讀者對「美感」與「教科書」的想像,並藉「不考試」之後就被丟在一旁的課本提醒讀者: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應受大到眾更多重視。
比較教育
本書以比較方法敘述世界各國教育行政組織、管理制度,並分析其差異性,對於各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基本問題,亦予以研究。全書共分四篇二十章,第一篇分析影響國家教育制度特質之各種基本因素及其勢力;二至四篇除詳述各國教育行政管理,各級學校制度並楬櫫各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外,尤注意於歷史背景之闡明。 著者與譯者雷國鼎博士均為孚有眾望之教育家,故本書之出版,深受教育界人士重視。 本書特色&& & 1.本書以比較方法敘述世界各國教育行政組織、管理制度,並分析其差異性,對於各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基本問題,亦予以研究。 2.本書著者與譯者均為孚有眾望之教育家,故本書之出版,深受教育界人士重視。
大智教化:生命教育新詮
本書收錄結集作者於花甲前後五年間(2010-2015)所撰十八篇議論文章,包括一篇長文後記,以個人所領悟的「大智教化」理路,對生命教育作出新的詮釋,並將之視為生命教育的民間版、擴充版與升級版而加以推廣。大智慧是真、善、美的融會貫通,其推廣可超越校園,形成為普世人間的自我教化。本書正是作者安身立命、了生脫死之道,撰寫出版用以推己及人,廣結善緣。
教育無界限:補教師資有一套
當老師是你的夢想?在補習班裡可以接收到哪一些「教師訓練」?顛覆你對補教業的刻板印象,深入補教專業領域,看見不一樣的教育可能性。台灣人幾乎都進過補習班,補教與學校的共同目標,都是讓學生看到學習成效,兩者互補、互助,跨越教育的藩籬,學生、家長、老師、教育相關人員都需要重新認識它。學校老師也需要的教學、領導、表演、溝通技巧,讓老師都成為孩子王,讓學生在歡樂中有效學習。老師應該像個舞台上的魔術師,一舉一動都精心設計,才能贏得「天王」「天后」級的追隨者,激發「粉絲」們的學習超能力。1995年4月23日,作者帶著身上僅剩的三萬元,於當時中部某鄉下一處巷弄中,租下一間小店面,買了幾張二手課桌椅,展開一段兢兢業業、親力親為、苦盡甘來的補習教育工作。憑著一股傻勁與對教學工作懷抱的理想,作者只想著如何將孩子教好,如何讓學生成績進步,即使再晚都願意陪著孩子一點一滴將題目算完、單字背完,如今補習班開枝散葉,成為中部小具規模的連鎖補習班,欣喜的並非硬體成長,而是看著孩子成就的那一剎那,所獲得與有榮焉的滿足。作者將十幾年所累積的教學經驗,以最平實的方式娓娓道來,書中並舉出課堂上的實例,以及補教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之道,對初踏入教育界的學校老師或補教老師是一部最實用的參考書籍。本書特色◎兩位作者均在補教界執教多年,具有豐富的教學帶班經驗。◎國內罕見的補教業教學經驗傳承,讓補教門外漢也能略知一二。◎不僅適合有志於補教業的讀者,只要有志於教師之路的人皆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中國古代體育簡史
由國學大師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精心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通識讀物《文史中國》叢書共38本,分為四個系列:“文化簡史”(10本)、“世界的中國”(10本)、“中華意象”(8本)、“輝煌時代”(10本)。四個系列互相聯繫,同時又自成體系,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面地展示中華文明。“文化簡史”系列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入手,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纍。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眾多,內容豐富,可以說,現代體育各種運動形式的活動在中國古代都曾經得到發展和興盛,有文獻記載,也有文物圖像作證。本書簡明扼要地敘述了中國從夏商周到元明清間軍事體育、娛樂體育、競技體育、養生體育等的發展演變過程,並結合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介紹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蹴鞠、射箭、投壺、舉重、摔跤、棋藝、風箏、鞦韆、龍舟競渡等各種運動的場地設置、器材製造、競賽方法、處罰條例等,可使讀者花較少時間即能了解中國古代體育的全貌。
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
這是台灣第一本以幫助關心環境教育的個人與組織,有系統的學習如何規劃、發展、建立一個「生動活潑的環境學習平台-環境學習中心」為目的而撰寫的參考書。台灣的環境教育已經發展超過二十年,而環境教育法也已經於201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開始正式施行。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更上層樓,提供更有效、多元、活潑與有意義的環境教育,是每一個關心環境與環境教育的個人與組織都關心的事情。環境教育法非常鼓勵發展優質的「環境教育設施與場所」。而環境學習中心集合了「專業的環境教育人員、優質的環境教育方案、深具環境與社會關懷的經營管理、具永續關懷的合宜設施與場域」四位於一體,無疑就是環境教育法所提「環境教育設施與場所」的最佳詮釋與實踐者。想要在你(妳)的組織、社區,找到具有豐富環境教育價值的場域,努力發展生動活潑又具終身環境學習服務特質的環境學習中心?本書各章節所提供的原理、方法與步驟,將能夠減少您很多的摸索時間,幫助您有效的發展一個環境學習中心!
台灣的品格:進步國民的素養與智識
一個進步國民必須要有自主性的思考力、前瞻性的視野與有信心的行動力。所有的這些特質僅能孕育自良好的素養與寬廣而能活用的智識;而這些素養與智識都建基於對過去、現在與將來在文史、法政社經,以及科技等領域的正確認知。對一般國民而言,這些智識並不需要深奧,但一定要正確。本書所收錄的65篇文章與15篇深度導讀,即可幫助您累積正確的智識。從15個不同的知識領域邀集的65位專家學者,從我們立足的土地的觀點提供您需要的資訊,幫助您培養出有自主性的思考力、有前瞻性的視野與有信心的行動力。由此,擁有健全的素養與智識的國民將塑造出台灣的品格;優質的台灣品格可提供全體國民一個正常而安康的社會。所有的國民都有責任培育良好的素養與寬廣而能活用的智識。本書對您參悟優質、進步的「一國之民」的領域有很大的助益。
英語教學法(第二版)
本書以語言觀、教學觀、教學目的、大綱、師生角色、教材、教學活動、教學步驟、教學實例、利弊分析和教學啟示等固定模式,客觀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各種外語教學法,這些教學法包括以下十九種:語法翻譯法、直接教學法、聽說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認知教學法、全身反應教學法、默示教學法、社區語言學習法、暗示教學法、神經語言程序教學法、多維智力教學法、詞語教學法、能力型教學法、整體語言教學法、功能-意念教學法、自然教學法、合作語言教學法、內容型語言教學法和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人生的第一個作文題目
如果你是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職業選擇的迷陣? 父母對子女的職業選擇影響深遠,他們同時扮演模範與導師的角色,不過,「指引」與「指使」這兩者之間界限模糊,在眾多職業選擇中游走可能困難重重,做父母的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參與太少或介入太深的陷阱。 父母過度干涉子女選擇職業,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亦步亦趨遵循父母想要他們走的路子,而非去發現內心之所願,結果可能導致孩子經歷長期的挫折,但也有許多採取放任政策的父母,他們反而是為了孩子的優柔寡斷而飽受挫折。 本書作者主張父母適度介入。三位作者擁有共同經驗與背景,他們都曾從事大專階段的就業諮詢、在大企業擔任職業生涯顧問,也參與社區服務,幫助高中生與其家長。作者說明,選擇職業是我們終其一生都在進行的過程,家長在每一個階段所能扮演角色都不相同,隨著孩子逐步成長進入成年階段,父母又應該採取哪些步驟,本書提出最明確的指引。 在協助孩子確認未來職業前,父母必須先學會的八件大事: 1.別在孩子面前抱怨你的工作,因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典範。 2.這是孩子的職業,不是你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3.清楚的告訴孩子,娛樂嗜好和謀生技能不能混為一談。 4.職場環境已經改變,孩子不可能只選擇一份工作從一而終。 5.帶孩子認識各種不同職業的人,別被性別的偏見給限制。 6.天份當然重要,但成功來自努力和旺盛的企圖心。 7.教導孩子正確的理財觀,不然信用卡公司會搶在你之前。 8.別以為孩子找到工作任務就結束,失業的孩子滿街都是。 這本書不只教你如何幫孩子找工作,更讓你重新檢視自己的職場之路。 職業的選擇對孩子的一生影響巨大, 但多數父母不是袖手旁觀就是操控性的介入, 你應幫助孩子根據興趣、技能、價值觀,找出最適方向, 只要找對職業,孩子的人生就已成功大半。 教孩子找對工作,也為自己找出職業新方向。 本書特色 青輔會主委鄭麗君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 政大教育學院院長秦夢群 真誠推薦 Amazon書店五顆星評價 初版即成為暢銷書、三位作者根據最新研究成果,修訂新版
發現心動力實踐行動力
「在教學中,其實有太多的題材值得研究;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更有太多的惑有待解答, 一個個行動研究的完成,代表著教師用心認真的歷程,更彰顯了教師即研究者的真意。」 ~ 梁家祺,元智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 「本書收錄2003年 ~ 2005年師資培育中心所舉辦『幼教教師行動研討會』中實習教師在實習一年中所做的行動研究。很高興能看到這些文章集結成冊出版,希望對幼教現場教師勇於發表自己的實務心得具有鼓舞作用。」 ~ 王怡云,元智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講師 & 「透過行動的歷程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透過行動的實踐我們獲得力量。」 ~ 糖明珊,元智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講師
當教授變成學生
在大學教書十五年之後,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學生們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同事們和她一樣都有個相同的問題:「為什麼今天的學生越來越難教?…」於是,她讓時光倒流,重返新鮮人生活…… 本書作者匿名的麗貝嘉.納珊(Rebekah Nathan),是美國一所大規模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教了15年書之後,她發現自已無法瞭解當前大學生的行為舉止。她和同事商談,發現大家都很困惑:為什麼今日大學生變得那麼難教?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愛作弊,更無理,更無精打彩嗎?他們到底關不關心成績和教育?納珊決定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以高中畢業的良好成績,獲准註冊入學,混跡在大一新生之間,「刺探」現代大學生是怎麼回事? 為了體驗學生生活,她搬進學生宿舍,登記了全讀課程。她在學生餐廳吃喝,加入學生俱樂部,並且以五十來歲的年紀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定期玩翻翻滾滾的排球和拉拉扯扯的美式足球。納珊成功地處理她的身份問題,發現班上同學難得問她私人生活,或是她為什麼以這種年紀上大學。 納珊的這項舉動,危險性不下於情報員,因為一旦被人識破,後果可能破壞一生學術。此外還有個更大問題,學術倫理和一般道統如何看待資深學者偽裝做學術研究?一九四零年代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與後來的電影「變蠅人」也有類似將自身置入研究的情境中。匿名麗貝嘉.納珊在這本書中,是個真實的化身博士,冒著變蠅人的危險,從事人類學研究。 她也自問人類學界和學生能允許學者這樣做「化裝刺探」嗎?她算不算欺騙?學校贊同嗎?然而更重要的是,她發現了什麼?對美國大學和全球教育界,有什麼啟示和警惕?本書「後記」也花了不少篇幅來討論訪問者與被訪者之間的互相尊重關係。可以說是對讀者上了一堂人際、法律和人權的課程課。 《當教授變成學生》是納珊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大學教職員的訪問、交談、互動,以逐日細心觀察為基礎,所撰寫的珍實大學生活。是學生,家長,教授,大學行政人員,以及今日任何關懷高等教育的人都應該讀的書。
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
我國學校教育在這一波教育改革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魄力與決心,尤其是課程的改革,以往的分科教學或合科教學,已從此次的改革中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學習領域的課程。由於教學不再是分科而是學習領域的統整,因此教師在教學上,無論是課程、教材或單元的設計或教學評量,都必須符合課程改革的新觀念、新思維與新作法;此種新觀念、新思維和新作法,即是統整課程的教學。 & 課程統整教學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中,教師必須將健康與體育課程內容做整合,以進行統整的教學。而本書以體適能教學的策略應用為主軸,提供諸多健康與體育領域內容統整之教學單元設計及實際範例,可供小學教師設計統整課程教學單元之參考。同時本書亦提供諸多教學策略與多元教學評量方法,亦可做為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發展之應用範例。
有效與家長溝通70式
有效與家長溝通 找出孩子的問題,與家長合作解決。 本書給讀者提供鼓勵性、建設性及適切的行動綱領:個案敘述正是一般人我們在日常教學生涯遇到的實例,很有共鳴。學生、老師、家長三方面的互動關係,亦給大家提醒以及警惕,書中由個別接觸、小組分享到組織有形的家長教師會,均提供一些明確的方向與錦囊,不至在進行時碰得一鼻子灰。 本書可以使教師反省到與家長溝通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時間的分配與技巧上便得重新計劃與評估了。 作者簡介 謝淑賢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後於香港中文教育教育修讀輔導課程,獲頒(教育)碩士學位。歷任香港基督女青年會學校社會工作員等職位’。並於香港廉政公署出版之德育期刊《拓思》中撰專欄〈輔導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