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讀寫教育: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事+讓大腦變聰明的預防醫學工程(套書共二冊)

曾多聞  著
字畝文化 出版
2025/10/01 出版

(內容簡介)學生普遍不會寫作!普遍沒有閱讀習慣!如何讓閱讀與寫作這兩樣工具,成為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 在臺灣,「閱讀」與「寫作」沒有「正式課程」,而是「外掛」於國語文領域。其結果是學生普遍不會寫作,普遍沒有閱讀習慣!然而,「閱讀」、「寫作」這兩樣工具,是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也是必須養成的重要素養與基本能力。倘若閱讀與寫作在體制教育內的位階是可有可無、彈性實施,年輕世代如何能擁有這兩項重要的能力?二十一世紀需要怎樣的讀寫教育?──✦──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中小學校,掀起一波讀寫教育改革浪潮。首先,上位政策體認讀寫教育的重要並制定政策加以變革;接著,接受傳統師資訓練的教師普遍發現自己不會教讀寫;於是,總部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扮演讀寫教學的後盾與推手,在全美各州成立衛星站,大規模舉辦「教師訓練教師」的培力工作坊,累積驚人成果:中小學各科教師(不僅是語文教師,也包括科學、數理教師)紛紛捲起袖子教讀寫。 讀寫教育,除了需要教師培力,還需要良好可行的評量制度。一道好的作文題目,可以幫助學生讀寫力進步:一套好的評量標準,可以提升讀寫教育水平。在這方面,美國教育界經過長期研發,提出了一套「共同核心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s),包括設計作文題目的基本原則,以及條列明晰的具體評量模式。例如傳統的作文批改,教師總是寫些四平八穩的評語,卻無法給出具體的改善指引;有了明確且具指引效果的共同核心評量準則,包括論說文、說明文、敘事文,不同文體各有評量準則,依據準則來評量,作文的優缺點可以一目了然。當學生知道該朝哪些方向改進時,自然就能愈寫愈好。與此同時,讀寫教育的成效也變得具體可測。 美國教育同樣有城鄉差距以及新移民子女處於讀寫弱勢的現象。都市與偏鄉學校,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美國經驗顯示,只要提供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偏鄉學生的讀寫力也能大幅進步。──✦──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 僅在國語文領域談讀寫,已是落伍的思維。培養學生寫作力,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裡的作文、論文,也為了未來能夠寫各種文體,例如日誌、企畫、書信、簡報、文案……,應用於生活與職場。培養學生閱讀力,是將閱讀作為學習工具,跨領域多元閱讀、學習。 跨領域學讀寫、跨學科教讀寫,已在美國中小學的教室裡進行,這些珍貴經驗,讓臺灣讀者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啟發,找到方法,讓孩子擁有終身受用的讀寫素養。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能力不足,將難以參與並融入這個社會。普及讀寫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升學壓力以及屏幕產品圍攻的大環境下,扭轉讀寫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比以往更為迫切。 本書提供美國讀寫教育的現場實作,可以為臺灣關心讀寫教育的讀者帶來觀念上的啟發,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價值並啟動實施。(本書特色)✦我們敎過寫作嗎?我們會敎寫作嗎?這是臺灣敎育需要的一本書,是每個老師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 ──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優聘教授)✦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引領我們思索讀寫教育的定位,也提供了改變的具體做法。值得共讀、深入研討! ──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

79 特價632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讀寫教育:讓大腦變聰明的預防醫學工程(二版)

曾多聞  著
字畝文化 出版
2025/10/01 出版

(內容簡介)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能力不足,將難以參與並融入這個社會。普及讀寫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升學壓力以及屏幕產品圍攻的大環境下,扭轉讀寫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比以往更為迫切。 本書提供美國讀寫教育的現場實作,可以帶給臺灣諸多觀念上的啟發,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價值。──✦──讀寫教育不必等到入學以後才開始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指出,親子共讀可以從六個月大開始;美國幼教協會(National Associaion of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指出,寫作練習可以從兩歲開始。讀與寫應該從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寫作練習也不必很困難複雜。例如給寶寶一支蠟筆,讓他們邊聽故事邊塗鴉,培養「把想法形諸紙張」的意識,就是最早的寫作練習。──✦──讀與寫,能讓大腦變聰明!愈早開始愈好 美國國民教育為十三年,從Kindergarten開始,通常簡寫為K,相當於臺灣學制中的幼兒園大班。各州學制稍有不同,小學通常是一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因此本書的「學前」是指五歲以下,「小學中低年級」是K到二年級,「小學中高年級」是三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大學」及「成人教育」則與臺灣相同。這六個階段,都各有適齡的讀寫教育方案與目標。本書以年齡段劃分為六章,逐章介紹這六個階段的真實現場: 第一章介紹零歲到學前的讀寫教育,說明讀寫教育應該儘早開始。雖然親子共讀日漸普及,但幼兒閱讀力差距仍然存在,本章展示了弭平差距的實際做法。例如,紐約一群兒科醫師,對帶幼兒來看診的高風險家庭,除了指導家長理解嬰幼兒發展指標,也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增進親密互動。經過評估,參加「閱讀療法」的孩子,比沒有參加的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力與專注力,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的比例也最低。研究顯示,閱讀是零歲開始讓大腦變聰明的最佳預防醫學。 第二章進一步綜合相關研究,探討讀寫教育如何改變成長中的大腦結構。專家與學校為K到二年級這階段的學生設計讀寫系列課程,發現經過三個月練習,孩子們不但讀寫力進步,斷層掃描更顯示「大腦結構有明顯改變」、「與記憶理解有關的皮質增厚」,證實讀寫教育能改變大腦結構,讓孩子「變聰明」,學習力因而提升。並介紹美國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現場,如何為學生的讀寫力打下好基礎。 第三章說明三到五年級這個階段是讀寫力的「關鍵年」,一個在三年級仍無法自主閱讀的孩子,將會有終身的閱讀能力缺陷。本章介紹美國小學三到五年級的教學現場,用各種方式搶救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力,包括從讀到寫的個人化學習實例,並舉出已被證實有助提升學生讀寫力的教學方法。還有,效果最好的教學策略是什麼,要如何在教室中實踐?有哪些原則,是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留意的?有哪些工具,是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可以應用的? 第四章介紹六到八年級的青少年,如何經由讀寫練習,學習人際技巧、處理緊張關係。參與讀寫抗壓實驗的國中生,由研究團隊監控他們的心搏與壓力賀爾蒙指數,結果他們壓力降低、自信提升。更特別的是「讀寫教育」走出校園、在課堂外的功能與運用,幫助少年監獄裡的青少年。這個階段教師最常用也最推崇的讀寫教學法是「六面向寫作教學法」與評量標準。 第五章討介紹如何幫助九到十二年級的生衝刺寫作力,為踏入社會做準備。包括如何指導學生練習寫申請大學的自傳與申請信,以短短五百字充分呈現十八年學習成果,以及寫作教學法的最新的發展。 第六章呈現讀寫教育是個希望工程,可以改寫失學者人生。一位住在大城市的美國成人(新移民)想成為卡車司機,卻因識字不夠,連營業司機證照筆試都無法通過,所幸有社區圖書館推動成人讀寫教育,改寫失學者的人生。本章說明社區圖書館如何推動成人讀寫教育,在推動過程中遇到什麼挑戰,以及最終達成了什麼成果。──✦── 教養沒有捷徑,讀寫素養的累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位想要幫助孩子提升讀寫力的您,就從翻開這本書開始!思考如何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畢竟,閱讀與寫作絕對不只是一門科目,而是一種可以終身攜帶的實用技能。(本書特色)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深入美國教育現場的採訪,實地訪察美國讀寫教育的操作實況,介紹美國從學前、國小、國中、高中到終身教育,六大學習現場推動、實施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是家長、教師都需要知道的。內容深入完整、嚴謹,文筆流暢好讀。◎本書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

79 特價316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讀寫教育: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事(二版)

曾多聞  著
字畝文化 出版
2025/09/24 出版

學生普遍不會寫作! 普遍沒有閱讀習慣!如何讓閱讀與寫作這兩樣工具,成為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在臺灣,「閱讀」與「寫作」一直不是「正式課程」,而是「外掛」於國語文領域。少了讀寫這堂課,其結果是:學生普遍不會寫作,普遍沒有閱讀習慣!然而,「閱讀」、「寫作」這兩樣工具,是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也是重要素養與基本能力。倘若閱讀與寫作在體制教育內的位階是可有可無、彈性實施,年輕世代如何能擁有這兩項重要的能力?二十一世紀需要怎樣的讀寫教育?本書介紹美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所推動的讀寫教育改革措施與成效,提供他山之石作為借鏡。內容重點如下:✦讀寫為什麼重要?✦歷年對於讀寫教育的研究有何重要發現?✦「寫得好」一定讀得好,但「讀得好」卻不代表寫得好。✦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強調的「寫作過程」究竟是指什麼?✦一堂成功的閱讀課或寫作課,具備哪些條件?✦讀寫如何幫助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進行跨科際的讀寫訓練?✦什麼樣的專業訓練,能幫助教師成功進行讀寫教學?✦全校性的讀寫教育計畫,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何合理的評鑑學生的讀寫能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中小學校,掀起一波讀寫教育改革浪潮。首先,上位政策體認讀寫教育的重要並制定政策加以變革;接著,接受傳統師資訓練的教師普遍發現自己不會教讀寫;於是,總部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扮演讀寫教學的後盾與推手,在全美各州成立衛星站,大規模舉辦「教師訓練教師」的培力工作坊,累積驚人成果:中小學各科教師(不僅是語文教師,也包括科學、數理教師)紛紛捲起袖子教讀寫。 僅在國語文領域談讀寫,已是落伍的思維。培養學生寫作力,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裡的作文、論文,也為了未來能夠寫各種文體,例如日誌、企畫、書信、簡報、文案……,應用於生活與職場。培養學生閱讀力,是將閱讀作為學習工具,跨領域多元閱讀、學習。跨領域的讀寫教育已在美國中小學教室進行,這些珍貴經驗,讓臺灣讀者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啟發,找到方法,讓孩子擁有終身受用的讀寫素養。(本書特色)✦這本書是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這本書每一章所探究的主題,都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本書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重要事件)本書曾獲《親子天下》書摘介紹,教育電臺、臺北電台、中廣等媒體訪問,以及臺師大邀請演講。並因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美國教育探討,他山之石對中文世界深具參考價值,經中方引進發行簡中版。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全新增訂版):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

久石 出版
2025/03/27 出版

掌握10大認知原則,就能掌握有效學習的訣竅!不是學生不喜歡學習,原來是大腦喜歡這樣學! 吳麗君,北教大教育學系教授林玫伶,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邱世明,北市大教育系副教授徐建國,衛理女中校長秦夢群,政大教育學院名譽教授陳學志,台師大教輔系教授黃貞祥,清大生科系副教授黃雪萊,培風中學校長楊世瑞,北一女中前校長鄭國威,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賴以威,師大電機系副教授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比爾∙蓋茲(Bill Gates)大力推薦書單之一★被評選為教育教學與學習10大好書之一★台灣《商業周刊》第1622期書摘推薦本書特色本書作者是知名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靈漢(Daniel Willingham),他從生物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學習」。本書第一版出版以後,備受各界推崇!這本全新增訂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融入最新的研究,以深入淺出,理論結合實踐,轉化為可行的教學技巧,提供教師在日常教學的應用,增進學生的學習意願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大部分教師都會感到困惑,學生為什麼對課堂上的知識學習興趣缺缺,卻熱中於打電玩、滑手機,對偶像劇的劇情記得一清二楚?本書作者專攻學習和記憶,為了解開這些謎題,他透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和實驗,試著揭開人類大腦如何習得知識和儲存記憶,以及對什麼知識有學習的偏好。本書清楚闡述了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方式,透過大量圖表協助讀者了解大腦的運作結構和記憶程序。當教育工作者可以掌握大腦背後的運作原理,將有助於教學技巧的磨練和增進,也能提升自身的教學方法。本書內容條理分明,揭櫫故事、情感、記憶、知識脈絡、情境、練習的重要,這都是累積知識與開創持續學習經驗不可或缺的。全書在眾多認知心理原理中挑出最有用、放諸四海皆準的十大原則,包含令人訝異的研究結果,例如打破傳統的定義、智能是可塑的,以及缺乏事實就不能培養思辨能力等。每個原則都合乎科學,經得起時間考驗。每一章討論一個原則,並列舉諸多資料佐證原則背後的科學原理,最後引領教師如何實踐這些原則於教學策略,突破教學工作的瓶頸,以協助學生專注於課堂中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本書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認知心理學的科普書籍,而是一本有趣又實用的指南,不只適合教師在教學上的參考,更能幫助自學者掌握學習和記憶的運作,以提高學習效能。本書所列舉的各項原則都簡單易懂、有理論架構和實踐技巧,並清楚說明如何能在課堂中實際應用: 了解最新的認知科學研究,以及教師實測過的教學工具 了解作者的驚人發現,例如:缺乏事實知識就無法發展「思考技巧」 了解大腦的運作程序,藉以增進教學技能不論是資深教師、新手教師、師資培育者、校長、學校行政人員,以及與上述人員合作進行「教職員發展」的各種專業人士和家長,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寶貴的資源。問:為什麼學生不熱中於課堂上的學習?答:我們普遍以為大腦的功用就是思考,但大腦不那麼善於思考。思考很慢,而且不可靠。如果動腦能有圓滿的結果,人還是喜歡動腦;但大腦不喜歡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如果課業對學生來說總是太難,難有成就感,學生自然不會喜歡。 問:要學生死背一知半解的事實,有用嗎?答:一般認為強迫學生背誦枯燥無味的事實不太有幫助,但在缺乏事實型知識的前提下,要教學生分析或思辨等技巧是不可能的。 問:為什麼有些事情會留在記憶裡,有些又那麼容易忘記?答:記憶不是你想記住的事,也不是你努力要記住的事,而是你所思考的事。所以記憶是思考的殘餘物。 問:為什麼學生對抽象概念這麼難理解?答:抽象思考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但大腦並不喜歡抽象思維,大腦偏好具體事實。我們在已知事物的架構下理解新事物,而大多數我們所知都是具體的。 問:反覆練習真的對學生的學習有用嗎?答:反覆練習一直背負惡名,但認知系統有其瓶頸:大腦可以應付多種概念的範圍是有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就是練習,因為練習能降低腦力活動所需要的「空間」。 問: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像科學家、數學家、史學家那樣思考?答:學校課程教授的都是既定結論。很少課程鼓勵學生像史學家一樣思考、分析史料與證據,提出詮釋歷史的論點。自然課程要學生背誦事實,做的實驗其結果也在預料之內,學生並沒有練習到真正的科學思考,沒有進行真正的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我們不訓練學生做科學家實際做的事,又如何能夠培育出下一代的科學家? 問:教師要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風格,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對教師是個重擔。幸好學生在學習與思考方面的相似點比不同處多,教師可以試著把心力放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力。 問: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環境的影響?答:西方認為智能由基因決定,聰明人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好成績,如果你認真努力,代表你不夠聰明。亞洲國家則認為智能可被塑造,如果學生考試考不好,不是他們笨,是不夠用功。孩子的智能確實有所不同,但智能可以透過不斷努力加以改善。 問:新科技翻轉教育了嗎?答:科技改變一切……但非你想的一樣(科技沒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所以科技並沒有像某些人預測的那樣徹底改變教育。問:教學是一種認知技能嗎?答:教師和學生的大腦認知條件是一樣的,教學和所有複雜的認知技能一樣,一定要練習才能進步。 國內專家和學者對本書的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序)一位認真的老師穿上羅馬人的寬外袍到校,因為他要進行古羅馬的課程。他認真教學的舉措打錯靶了嗎?從認知科學的視角來詮釋,會有什麼不同的看見嗎?本書值得認真投入實務現場的老師用來思考自我的教學。──吳麗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十個關鍵問題、十個認知原則,這本書以有趣實用的方式告訴我們:身為教師,我們得知道大腦喜歡怎麼學,而後才能設計出幫助學生的教學活動。──林玫伶,國立清華大學客座助理教授把觀念有效的放進別人腦中,就跟把錢賺進自己口袋一樣的充滿挑戰。作者分析了大腦運作以及學生不愛上學的原因,值得你我一起來探索。──邱世明,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如果上學像看電影一樣有趣,我相信每位學生都會樂在其中。本書不但告訴您如何有效學習,還告訴您為什麼。——徐建國,臺北市私立衛理女子中學校長學生為何不喜歡上學,已成為教師心中的大哉問。本書根據認知心理學的重要研究,清楚闡述大腦運作與學習知識的程序;並以實用的觀點,提出學習的相關原則。其中如思考之後才會有記憶、反覆練習能夠降低腦力所需空間、智能可以透過努力而改善等。對於希望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師,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指南,值得一讀再讀。──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名譽教授學生不喜歡上學,可能是學習時沒有獲得適性的教學以及獲得成就感。本書從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剖析大腦學習的奧祕,有助於老師及學生發展有效的教學與學習策略,獲得學習的喜悅!——陳學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講座教授雖然教學是種專業,可是要讓學生更有效學習,僅僅讓學校教師負責,這種想法不太實際,很多時候家長的共同參與,同理教師面對的辛酸,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這也是一本關心小孩課業的家長需要好好研讀的好書!──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學生為什麼學不會?為什麼缺乏學習意願?這些問題絕對是教育前線老師最最頭疼的難題。這本書讓我們重新了解腦袋的喜好和運作,讓我們真正「辨症論治」去探討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都希望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愉快的,因此,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仔細閱讀的好書!──黃雪萊,馬來西亞培風中學校長作者以清楚流暢的文字,恰到好處的案例,揭開了隱藏在關鍵學習問題背後的大腦機制。這本書值得每一位家長跟教育工作者讀三遍;如果有空,就讀十遍。我要開始讀第二遍了。──鄭國威,泛科知識總編輯與共同創辦人這是一本教育版的「流言終結者」,作者以學術研究、論文為基礎,讓我們破除許多教育的迷思,更清楚該怎麼面對學生。──賴以威,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國外專家和學者對本書的讚譽作為一個教育投資者,我推薦本書,因為這本書十分有趣而且非常實用,讓教師能夠協助學生如何有效學習和思考!──比爾‧蓋茲(Bill Gates),微軟創辦人精彩的分析。——《華爾街日報》批判性思考的傑作。——《華盛頓郵報》很少書能像本書一樣,專為教師而寫,並同時包含易懂的理論原則和實用的教學策略。教育工作者在年復一年的教學中,都可以反覆閱讀並重新體會這本好書。——潔絲明‧連恩(Jasmine Lane),明尼蘇達州高中英文教師本書好讀易懂且實用,由傑出認知科學家所撰,闡述有效教學的共同根源。本書筆調風趣,又有實證研究權威,這是我所知道最佳的教育指南,是一本經典之作,從幼兒園到研究所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人手一本。學校教師和在家自學的陪伴者都應該閱讀本書。作者丹尼爾‧威靈漢是傑出的認知科學家,解說也十分精彩,讓讀者能獲取最新的科學知識,了解事實型的知識對於個人的能力和成功有多麼重要。作者教我們究竟如何能讓年輕人愛上學習事實型知識!這是很了不起的貢獻!——赫許(E. D. Hirsch, Jr.),維吉尼亞大學榮譽教授作者是認知科學家中少見的優秀作家,本書內容是關於學校學習的書籍,讀起來就像在野外與冒險新國度中的一趟旅程。對教師和家長,甚至學生而言,每一頁都有驚喜,比方說,你知道我們的大腦天生不是用來思考的嗎?——杰‧馬修(Jay Mathews),《華盛頓郵報》教育專欄作家教育工作者會喜歡這本好書。作者用清楚且有說服力的文字,告訴我們認知革命中最重要的發現,可以如何用來改善教學、啟發課堂上的學生。——約翰‧加布里埃利(John Gabrieli),麻省理工學院健康科技與認知神經科學Grover Hermann基金會教授關於孩子如何學習,本書提供諸多研究、論據,能幫助讀者成為更有效能的教育工作者。——喬‧雷納(Joe Riener),華盛頓特區威爾森高中英文教師以淺顯易懂、饒富趣味的文筆,結合了認知科學對於「學習」的研究以及頗具啟發性的例子,指出學生求學時面臨的挑戰。本書一大亮點,在於作者彙整了各種明確的課堂上的應用,能增進教師的教學。本書的風格和內容上都堪稱傑作,也是每位教師的必備寶典。——馬克‧麥克丹尼爾(Mark McDaniel),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以及《超牢記憶法》(Make It Stick)共同作者作者在本書中清楚揭示了能改善教育的重要想法,這些想法都來自於認知科學的研究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證據,並提供簡單易懂且發人深省的例子,不論是教育工作者,甚或是對學校教育有興趣的任何人,都會覺得這些例子很有說服力。本書出版以來,對於教學和學習的文獻都有重要貢獻。作者以極具專業的角度,從諸多方面對於「認知」進行探討,然後應用這些知識,並提出實際操作的建議,讓教師可以運用在課堂中,強化教學技巧。這本全新增訂版的出版,正逢全美國大幅增加使用遠距教學之際,書中也專門探討了關於「科技運用於教學」的最新研究發現,並提出許多重要問題,供教育工作者自問,以判斷是否要採用新科技和新的教學工具。無庸置疑的是:這本開創性的著作,現在所出的全新增訂版恰逢其時。——約翰‧金恩(John B. King, Jr.),美國第十任教育部長、美國教育信託(The Education Trust)總裁兼執行長本書的全新增訂版,正逢長久以來的諸多不平等因為COVID-19而更加嚴重,此時也更需要學校教育幫學生保持學習興趣並懷抱希望。威靈漢清楚說明了要如何才能有效學習和思考,給了教師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一份強大的藍圖,幫助年輕學子不僅能面對新冠疫情的後續影響,還能茁壯成長。——蘭迪‧溫格頓(Randi Weingarten),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主席本書的全新增訂版帶領讀者更深入瞭解心智思維;書中提供了現有的科學知識,寫作的方式也讓教育工作者對於精進教學更躍躍欲試。這不僅能改善教育,也會讓學生受益良多,能記得長期學習的內容。——帕特里斯‧貝恩(Patrice M. Bain),教育工作者、《強力教學》(Powerful Teaching)作者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失去山林的孩子【修復身心靈、擺脫網路成癮4.0版】:震撼全美教育界,搶救科技冷漠小孩,治癒「大自然缺失症」的最佳處方

野人文化 出版
2025/02/05 出版

──震撼全美教育界的必讀書目──搶救科技冷漠的滑世代未來ADHD、過胖、憂鬱、躁鬱孩子最需要的自然療法★國家文官學院選書 ★榮獲「奧杜邦大獎」★《全美教育委員會期刊》指定讀物★《發現雜誌》年度最佳科普書 ★《心靈與健康》雜誌年度心靈類書Best 50你的孩子是否寧可在家上網,也不肯到戶外走走?即使到了戶外,還是戴著耳機聽音樂?你的孩子缺乏創造力、想像力?不懂得與人分享嗎?你的孩子過胖、注意力不集中或有憂鬱、躁鬱傾向嗎?他們可能只是患了「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讓孩子同溪流和小魚玩耍,學會傾聽和專注;讓孩子在白雲微風下奔跑,擺脫不健康的肥胖因子;讓雨水陽光洗淨並晒乾他陰鬱幽暗的心……翻開本書,你將知道如何善用純天然的綠色治癒力,使孩子自己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受、去嘗試,幫助孩子與大自然重修舊好。作者長期關注兒童與自然議題,點出兒童與自然間令人震驚的隔斷。他以親身採訪的眾多案例,結合包括環境心理學、自然史學、人類生態學、神經生物學等各領域學者的論點與多年研究證據,點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如何使得現今在電子產品環繞中成長的下一代,大量出現過胖、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和抑鬱症狀等令人擔憂的發展。這是第一本總結眾多領域針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研究成果的書籍,作者不僅敲響了一記警鐘,更從家長、教育者、政府、都市計畫等各個面向,提出治癒這種人與自然斷裂現況的實用方法。作者以優美動人的筆觸,鏗鏘有力的語調,引領讀者擁抱自然美夢,並深刻思考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本書在美國甫上市即獲得廣大迴響,掀起一波波熱烈的討論:各種環境教育、兒童山林教育機構組織紛紛成立。政府公部門舉行相關會議,並立法推動各項培育計畫。土地開發業者推出與自然生態結合的建築,打造生態社區。風潮延燒至海外,如荷蘭政府就贊助了本書的翻譯出版。最重要的是,愈來愈多美國家庭正親身參與自然活動。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CARE:6大原則X5大層級,啟動兒少關懷的正向循環

親子天下 出版
2024/07/25 出版

彙整上百家兒少服務機構經驗X美國康乃爾大學學術能量,如今「CARE照顧模式」不僅是專業助人工作者的日常實踐守則,更發展為全球具指標性的家外照顧認證流程。獻給助人工作者的增能寶典,6大原則X5大層級,有效支持逆境兒少走過生命中最艱困的時刻!面對原生家庭失能的逆境孩子,要如何創造「以生命改變生命」的有利條件?面對從生命早期便遭遇變故、照顧疏忽或受虐的孩子,如何為他們打造一處足以撫平傷痛,重新建立信任關係,進而找回自身價值感的處所?一本經過上百家兒少服務機構實踐,匯聚近二十年兒少專業照顧工作者的智慧結晶,帶領你——掌握「關係為本X創傷知情X發展焦點X能力中心X家庭參與X生態導向」6大原則,含括「外部組織X領導管理群X督導X照顧團隊X孩子&家庭」5大層級,兼具理論研究與關懷照顧實務,全面&系統性打造有助於兒少正向發展的關懷地基。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毓文讚譽:「這本書提供了如何與孩子共同生活、如何傾聽他們的心聲,並如何回應他們需求的策略。這些策略不僅對於安置體系或機構的工作人員有所助益,其實對於所有與兒少一同生活的成年人來說也同樣重要⋯⋯」陪伴逆境兒少,從研究到實務層面,都建議掌握六大原則——關係為本:每個孩子,都值得擁有一位「毫無來由為他們瘋狂著迷」的大人!創傷知情:改變對經歷逆境孩子的看法,從「你有什麼問題?」轉為「你發生什麼事?」發展焦點:聚焦並幫助遭受逆境創傷的孩子,培養得以健康發展與成功學習的挫折復原力。能力中心:聚焦於孩子的優勢,將目光轉向孩子做了哪些事&哪裡做得很好。家庭參與:無論過往如何,持續維繫並強化孩子與家庭、社區與文化的認同關係是重要的。生態導向:打造關懷和支持的環境,為孩子提供如何關心自己與他人的典範。然而,回到務實的日常陪伴照顧,從第一線照顧陪伴者、照顧團隊,到社工督導、機構管理群甚至孩子的原生家庭,到底該怎麼做?如何著手?基本的照顧思維需要有哪些改變?如何才能讓各方利害關係者彼此合作,「協同一致的」將孩子福祉置於核心?關心兒少權利福祉,強化社會安全網,不應只期待第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肉身奉獻;如何從組織制度面著手,協助逆境兒少工作者跨越專業照護的缺口?《CARE》正是一本提供本土與國際接軌,具備系統性關懷架構的實踐指南。誠如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理事長徐瑜點出:「在台灣,照顧常被視為一種本能與直覺行為,甚至照顧的「價值與重要性」也常在經濟效益、成效導向的評估之下被輕賤看待,而這種觀念正是忽略了照顧的專業素養和核心理念。 許多工作者在無力整理實務智慧、缺乏照顧自信,甚至是在社會文化的期待之下,僅能以愛心跨過專業照顧知識的缺口,而《CARE》一書正是為了填補這一個鴻溝。」【適讀對象】➢ 陪伴逆境兒少、脆弱家庭等第一線助人工作者➢ 建立適合兒少身心發展的安置機構、團體家庭與寄養家庭➢ 須面對脆弱兒少的學校老師、心理師、特教輔導老師等泛教育工作者➢ 助人工作機構的領導管理群,社工督導,社福機構經營者,社福政策決策者&熱血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文國士|社團法人台灣蛻變方成事協會創辦人吳書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徐瑜|陳綢兒少家園主任、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理事長陳旺德|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研發組長、財團法人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 (TeenIDF) 研發長陳亮妤|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毓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葉靜倫|多多益善Right Plus總編輯顧瑜君|五味屋創辦人、東華大學教授【國內社福領域重量級意見領袖,衷心推薦】接住逆境兒少的陪伴指南文國士|社團法人台灣蛻變方成事協會創辦人因為父母受思覺失調症所苦而無力照顧我,我年幼時曾在育幼院(註1)生活,那時候常埋怨:「你們這些大人總叫我要感恩,奇怪住在育幼院又不是我選的,再說你們根本不知道住在這有多麻煩、多痛苦!感恩……那送你住啊!」好多年之後,同樣是育幼院的場景角色易位,我擔任了照顧者4年,這才體會日常照顧不像白雪公主與7個小矮人那般浪漫愜意,照顧工作是有怨無悔的陪伴。我捫心自問無數次「到底怎麼做才是孩子需要的?什麼是所謂的『為他好』?」這兩段跟育幼院有關的經驗,讓我深感一個孩子要能好好長大,是需要運氣的;而照顧孩子好好長大,是需要被支持的。帶著這份體會,我在推對「萬8計劃:育幼院照顧者招募培育計畫」(註2),期盼集結更多願意投身育幼院工作的夥伴,並給予這些夥伴更充分的支持。而這本書系統性且完整地提供如何理解、接住育幼院兒少(或各式逆境兒少)的指南,引出一條實證為本的前行方向。這份指南很重要,因為照顧兒少本身就難,照顧育幼院兒少更是。來到育幼院成長的生命都有特別苦澀的來時路,苦澀的來時路讓他們普遍面臨特別艱鉅的生命課題,例如性創傷、童年創傷、發展障礙、對立反抗等,而陪著這些兒少面對生命課題的育幼院照顧者卻面臨職場的三高挑戰:高危機、高壓力、高離職率。這個現實解釋了一個說法:育幼院的孩子好可愛、好可憐或好可惡,而育幼院的照顧者都好有愛。這是個疼惜的說法,卻也忽視了孩子需要我們先尊重他的苦難,進而引導他走一段,同時也忽視了照顧者需要的情感支持與專業指引。期待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理解兒少照顧工作的不易與價值,更相信本書能替各領域的兒少教育工作者帶來深刻的理解、決策的依據,以及迷茫時的安慰。願有一天育幼院的孩子,都因為擁有更優質的照顧,而蛻變成更好的自己。註1:育幼院是通俗的名稱,其正式名稱是「兒少安置機構」。註2:在台灣,每一萬位兒少中僅有8位是生活在育幼院裡。他們是社會上的少數,特別辛苦而堅忍的少數。跨越愛心與直覺,看見專業照顧的價值徐瑜|陳綢兒少家園主任,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理事長在兒少安置機構中,我們到底應該提供怎樣的照顧?而這些照顧應該要如何被實踐?這是我即使已經投身兒少工作多年,也時常反思的問題。在台灣,照顧常被視為一種本能與直覺行為,甚至照顧的「價值與重要性」也常在經濟效益、成效導向的評估之下被輕賤看待,而這種觀念正是忽略了照顧的專業素養和核心理念。 許多工作者在無力整理實務智慧、缺乏照顧自信,甚至是在社會文化的期待之下,僅能以愛心跨過專業照顧知識的缺口,而《CARE》一書正是為了填補這一個鴻溝。這本書提出了許多一線照顧工作者雖已實踐但未能明確表述的專業照顧概念。透過有系統地介紹如發展焦點、家庭參與、關係基礎、能力中心、創傷知情和生態導向等核心原則,CARE不僅為照顧者提供了經驗實踐的支持,也證明了這些方法是正確且有效的。對於實務工作者而言,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的彙編,更是可以實際操作的指引。它提供了一個讓照顧者能夠兼具科學與人文的理解、實踐照顧工作的架構,並進一步鼓勵照顧者從日常經驗中抽絲剝繭,找到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機會,進而增強專業自信與底氣,讓照顧者的價值得以被明確表述。《CARE》一書是良好的導航者,協助照顧者與孩子能夠更安心、更有方向的同行在照顧與成長的旅途上。透過系統性學習,體會照顧服務的核心陳毓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本書審定照顧安置兒少一直都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儘管學校所教導的專業知識在實際應用中似乎顯得有些不切實際,但這本實務指南巧妙結合了不同機構的實務經驗,清晰而有系統地呈現了CARE照顧模式,使得所謂的「理論」變得更加貼近生活、更易於理解。我們需要透過系統性的學習,才能夠暫時停下腳步,與孩子一同生活,並深刻體會到尊重和關愛孩子的重要性,這才是照顧服務的核心。這本書提供了如何與孩子共同生活、如何傾聽他們的心聲,並如何回應他們需求的策略,這些策略不僅對於安置體系或機構的工作人員有所助益,其實對於所有與兒少一同生活的成年人來說也同樣重要,希望所有關心這個議題的人,都能從閱讀本書中獲得一些寶貴的啟示。不迴避系統合作的困難,讓每個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葉靜倫|《Right Plus多多益善》創辦人暨總編輯每個大人都當過孩子,但很少大人得跟一群小孩一起長大,其中大部分還帶著傷痕。團體照顧在許多時候本就如履薄冰,但這本書從頭到尾幾乎沒出現過「愛」或「兒童人權」這些字眼,只用務實的方法、好親近的理論、觸動人心的價值觀和思維,說清楚什麼是愛的體現,什麼是孩子的權利,什麼是關係的界線和方法。有所依附的孩子更能獨立,有歸屬的孩子更能發展自我,但依附和歸屬都不是單一照顧者就能做到。CARE 強調了集體照顧中「多方參與」的必要性和管理層的責任,指引照顧機構如何讓每位工作者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去做正確的事。它也不再允許大人迴避系統合作的困難,從委託照顧的政府、立法者、社區夥伴到機構,以及照顧者和家庭,都有責任營造出正向的生態體系,「讓每個孩子度過美好的一天」。這不但讓我們定位出什麼是好的對待,也讓每位大人更加認識自己。對台灣數千名受安置的孩子,以及他們身邊堅韌纏鬥中的大人來說,這都將是一本影響彼此生命的珍貴指引。【海外迴響】第三版的CARE,為高品質家外安置照顧可以也應該是什麼樣貌,帶出一個引人入勝的視野。瑪莎.霍登基於多年經驗全面檢視研究和實務文獻,為那些照顧脆弱孩子及其家庭的工作者,立下了很高卻實際的標準。如果照顧工作者和組織咀嚼本書中的深刻智慧和實務指引,將大幅影響其服務的脆弱兒童和家庭的生活與未來前景。」──Howard Bath,顧問、澳洲北領地首任兒童事務委員、《照顧轉型的三個支柱》(Three Pillars of Transforming Care) 合著作者療癒性的住宿式照顧(Therapeutic Residential Care),其本質是透過生活來學習(learning-through-living)。在第三版的《CARE模式》中,瑪莎.霍登全面且詳盡描繪出透過生活學習的概念,如何實踐於現在的兒童與少年照顧工作中:包括從家庭參與的重要性到對創傷的深切認識,再到設計出支持與療癒的空間。本書以直接與吸引人的風格書寫,無論是新入門的兒童與少年工作者,還是經驗豐富的工作者,皆能有所獲益。在這不斷變化和挑戰的領域中,我認為本書是一切的基礎。──James K. Whittaker,華盛頓大學查爾斯歐克萊西(Charles O. Cressey)榮譽社會工作教授有些方案未能成功幫助孩子和家庭,問題在於它們迎合那些受僱雇提供服務者以及及提供資金的制度的需求。霍登提供一個清晰、詳細的論述,闡明如何創造專注於孩子與其家庭需求的計畫,以此證明聆聽孩子和家庭的重要性、拋下成人對挑戰行為的典型懲罰性反應,同時期待督導、管理者和直接服務的照顧工作者,能夠意識到遭受被疏忽、虐待者的邏輯,以及讓他們生活深陷陷於困難的創傷經驗。這第三版更進一步完善她先前的工作,強烈推薦閱讀。」──Jack Phelan,加拿大麥克尤恩大學兒童及少年照顧學院榮譽退休教授生命無障礙組織(Life Without Barriers)自二○一六年開啟我們的CARE之旅,時至今日已超過六年。我能肯定的說,執行CARE模式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閱讀最新版的《CARE》,看到來自全球為孩子付出的許多冠軍們的集體智慧,讓我深受啟發。我很欣慰如今CARE模式不斷擴展,涵括至我們與家庭的合作、支持在安置照顧中的孩子等重要工作,以及在組織不同層級實踐時的有效方法。最新的版本將持續確保我們能為社區中一些極為脆弱的人,產生最大的影響。與康乃爾大學的合作關係是我擔任執行長期間的亮點,我知道我們團隊會為了那些最需要我們的人,熱切且持續努力尋求協同一致性與改變。我們都有責任確保每個孩子的生活中都至少有一個──用Urie Brofenbrenner的話來說──「為孩子瘋狂」的大人。無論何時,這都是最重要的事。──Claire Robbs ,澳洲生命無障礙組織執行長如果有興趣了解執行創傷知情照顧的有效策略,本書為如何創造、維繫關懷社群提供了洞見。瑪莎巧妙點出組織內部不同層級如何整合CARE原則。她凸顯專業工作者的重要性,他們每天在孩子們生活中都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版本強調「將家庭納入其中」對於孩子持續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這本實務指南將全球超過一百個組織的經驗融入其中,指引你創傷知情照顧的旅程。」──Maria Cristalli,紐約希爾賽(Hillside) 董事長兼執行長在已開發國家中,住宿式照顧已發展為專對有嚴重情緒和行為困擾青少年的服務。這不僅是提供他們安全的空間,也幫助他們透過建立心理韌性來克服挑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有必要基於厚實的理論和原則,並且以嚴謹的研究整合服務模式,這正是本書所提供的。我們在服務中很容易辨識出六個CARE原則,但很少見到將它們完整融合其中的方案。「協同一致性」是CARE模式的關鍵詞:孩子和專業實務之間的協同一致性、服務的組織文化和孩子日常生活經驗的協同一致性。有了CARE模式,專業工作者因為知道自己正在做正確的事,得以面對服務孩子的日常生活壓力。這不僅尊重孩子接受最佳照顧的權利,也建立了信任,進而提供更正向的專業工作經驗和團隊合作感。在以實證為本的模式中工作,有助於為孩子、專業工作者及組織帶來正向的效應。──Jorge F. Del Valle,西班牙歐維艾多大學心理社會介入教授、兒童與家庭研究集團主任

79 特價41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成長的藍圖,納坦尼爾.克拉克.小福勒談未來領袖養成:教育方法、職場初體驗、人格培養、社交技能

崧燁文化 出版
2024/03/27 出版

學術成就×人格養成×社交技能×認識自我 39個章節,從幼年到成年的各個階段 為父母和教育者提供指導,助他們培養成功的年輕人 一本總結並採訪319位當時公認的知名人士成功經驗的智慧集 一部全方位幫助青少年成長和走向成熟成功的作品 【成長與影響】 開篇章節從〈成功的關鍵因素〉著手,提出影響男孩成長的多樣因素,如家庭、社交及個性等。接下來的章節,如〈啟蒙教育在男孩身上的作用〉和〈青春期男孩的教育問題〉,則深入探討了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方法與挑戰。此外,福勒還針對學業表現,從〈「優秀學生」與「不佳學生」〉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背後的成因及應對策略。 【面臨選擇與挑戰】 〈選擇大學的決定〉、〈社交中的難題〉以及〈踏入職場的初體驗〉等,聚焦於青少年面臨的關鍵生活選擇與挑戰。福勒不僅提供了關於如何做出明智大學選擇的建議,還深入講述了青少年在社交場合中可能遇到的難題以及如何應對。職場相關的章節,如〈人生交叉路口的選擇〉和〈將雇主利益視為自身利益〉,提出了如何在職業生涯初期做出關鍵決策及如何將個人目標與職場目標相結合的策略。在〈為自我奮鬥〉和〈雇主與雇員之間〉章節中,福勒進一步探討了職場上的自我提升和人際關係管理。 【個人成長與成熟期的議題】 〈成為父母〉和〈選擇定居還是遷徙〉討論了成年後的家庭與生活選擇,同時強調了家庭價值觀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性。福勒在〈金錢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小事的重要性〉章節中,探討了金錢管理和生活中細節的關注對個人發展的影響。此外,〈成功需要持之以恆〉和〈妙用零碎時間〉強調了時間管理和堅持不懈對成功的重要性。而〈誠信──成功的基礎〉及〈自尊與自負相伴〉章節則是探討了個人品格的塑造和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內在力量與價值觀】 〈堅持的力量〉、〈專注才能成功〉、〈建立正確的財務觀念〉等,福勒將焦點轉向個人內在的力量和價值觀的建立。這些章節強調了個人決心、專注力和對金錢健康觀念的重要性。尾聲部分包括〈保持正道的重要性〉、〈成功不依賴運氣〉以及〈勇氣──成功的源泉〉等,這些章節強調了個人特質、努力和勇氣在追求成功過程中的重要性。書籍以〈名家之諫〉作結,提供了來自各界菁英人士的智慧和經驗,為讀者帶來啟發。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了從幼年到成年階段的不同教育與成長挑戰,涵蓋了啟蒙教育、青春期的困惑、職場初體驗、以及建立正確價值觀等多方面。特別的是,書中不僅著重於學術成就,還強調了人格養成、社交技巧、認識自我以及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小福勒的著作以其全面和實用性著稱,助父母和教育者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需求。 &

9 特價62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30個移民家庭的教養歷險記

希望學 出版
2023/07/20 出版

人離鄉未必是賤,但離鄉踏上另一國度,個人生活與心理狀態必然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同時兼顧教養孩子,總是會遇上種種難題。本書邀請30個離散到世界各地的香港家庭分享箇中的心路歷程,期望眾多離鄉別井的港人在傾聽這些故事時,能獲得應對當下處境的智慧和力量。 & 本書訪問內容包括移民後的教育變化、期望及適應,以及家長與孩子的香港人身份認同,闡述了來到異鄉的香港孩子會面對哪些文化差異及衝擊、如何適應及克服困難、學到甚麼假如選擇留在香港所學不到的,以及在香港離散中如何孕育香港的新一代。 & 本書特色 & ★香港2019移民潮後首本離散港人訪談集,真實分享移民前後的生活及心理狀態。 ★受訪者包括《窄路微塵》導演林森、《中英街一號》導演趙崇基、傳媒人曾志豪太太Sandy Wong、漫畫家黄照達、藝術家Ivy Ma、言語治療師莫宜端、美食家譚偉健、文化評論人鄧正健等,深入多元分享移居各地的教育實況及育兒心得。 ★30個香港家庭大談香港教育與其移居地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台灣、泰國、日本教育之分別。 ★如何定義離港後還是否香港人?30個受訪家庭眾聲喧譁。 ★離開後的香港人,會有甚麼想跟留下來的香港人說?讓心底話連結世界與我城。 ★30個家庭共57名子女,小朋友們各自分享想念香港的甚麼、喜愛現居地的甚麼,以及關於移民有甚麼想說。 ★各受訪者細數親子及兒童好書推介。 ★全彩色印刷,封面由漫畫家黃照達繪畫,30個家庭分享移民後的生活照片,天大地大任我飛翔。

9 特價38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卡爾.威特如何「被」成為天才?開發五感×訓練四肢,從智商低下到跳級上大學,揮別填鴨陋習,用遊戲啟蒙腦力!

崧燁文化 出版
2023/04/10 出版

!!!全球銷量破億!!! 一部來自19世紀德國,收錄在哈佛大學藏書館的珍貴教案 論述早期教育最早的文獻,堪稱眾多家庭教育法的始祖 & 天才學者卡爾.威特,一出生被判定「智商低下」, 卻在8歲時精通六國語言、9歲跳級上大學, 16歲獲得兩個博士學位,突破金氏世界紀錄! 這一切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老卡爾的教育更是功不可沒? & ►孩子愛吃的才是對他最好的? 偏食不礙事,不想吃就不要吃!  ►誰說學外語一定要記文法? 與其無意義背誦,不如活學活用! ►從小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 「不要輕信任何人,包括你的父親」 & 翻轉劣勢,從品格、談吐到學識全方位培養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們全都要! & 【贏在起跑點,最後一定是贏家嗎?】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不是沒有原因的! 發展關鍵期一旦錯過,能力就會開始遞減; 若能在理想的環境下培養,及時把握能力的發展關鍵期, 便能最大化孩子的潛能天賦,天才與庸才的一線之隔──後天教育! & 【中式傳統育兒OUT!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孩子一哭,也不管之前餵飽了沒,先餵下去再說? 隨時把孩子「包緊處理」,抗凍、防抓睡得香? 太早開始教孩子也沒用……真的嗎? &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 ◎餵食剛好即可,防止血液持續集中於胃部而非大腦 ◎讓孩子的手腳自由活動,有利於抓握反射、爬行訓練 ◎儘早開發五感、學習語言,積極刺激大腦,形成條件反射 不要不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大人還強! & 【學習遊戲化,興趣加倍!】 「我很好奇!」──如何讓孩子產生求知的欲望? 只需要:遊戲×鼓勵×教具,光是「玩」竟能學到東西? 不要小看玩遊戲,它可以讓一切變得更有趣!   ◎學外語:跟娃娃用外語對話、家人一起用外語比賽編故事 ◎學數學:比賽數豆子速度、模仿商店買賣交易 ◎學音樂:彈奏樂器,透過高低音提示,找尋藏匿之物 ◎學生物:在大自然中戶外教學,沿途的花草樹木皆是學問 ◎學地理:散步時觀察周遭地貌,依所見自己繪製地圖 透過遊戲,同時培養孩子的創意、觀察、注意及記憶力! & 【聽過IQ、EQ,那SQ是什麼?】 一個人會不會處理人際關係,與他的將來息息相關, 因此,SQ(社交商數)的教育必不可少! 某個受歡迎的先生在講故事時不慎弄錯了人物背景, 你會跳出來指正呢?還是私下批評他呢? 請人來幫忙,對方卻越幫越忙,導致進度延宕, 應該惱羞成怒罵他一頓嗎?還是讓他明天不用來了? 面對社交危機,除了一個尷尬不失禮貌的微笑,有沒有更好的做法?& & 本書特色 & 19世紀德國的卡爾.威特,是研究但丁的天才學者;但這份成就,他的父母功不可沒。透過培養廣泛興趣、遊戲式教育及正確觀念的傳輸,將平凡的孩子培養成受人愛戴的天才。本書除了讓新手父母學習養育方法外,一般人也可以從中審視自己的家庭風格、成長經歷,相信會有許多共鳴之處。 &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非暴力教育:抑制叛逆心理、鼓勵順從行為,停止鞭打責罵,孩子也能自主聽話

崧燁文化 出版
2023/02/15 出版

當東方傳統的「打罵教育」 遇上美國教育家的「柔性管理」 在講求民主的時代,體罰已逐漸被淘汰, 但——不能打罵孩子,就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嗎? 那你真是愧對「父母」的身分! 雅各布.艾伯特(Jacob Abbott)告訴你: 只有無能的父母才會訴諸暴力,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是因為「認同感」尚未成立! The Principles on Which a Firm Parental Authority May Be Established and Maintained, Without Violence or Anger, and the Right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and Mental Capacities Be Promoted by Methods in Harmony with the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venile Mind ——在符合青少年心理結構及性格特點的原則下,以柔和手法建立家長的權威;並以非暴力形式正確促進青少年道德與心理發展 ▎三種帶有「暴力」性質的教育方法 ►體罰 有些父母會在一氣之下責打孩子,甚至將孩子關進「小黑屋」, 他們認為這類懲罰能有效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事實上,過度的刺激不僅傷害幼童身體的正常發育, 更可能導致孩子長期對父母、家庭抱持怨恨心態, 成為長大後神經錯亂或身體機能失調的根源,為日後生活埋下隱患。 ►恐嚇 所謂「恐嚇」,就是利用恐怖故事和鬼怪形象威脅孩子。 「再不乖乖聽話,幽靈就會把你帶走吃掉喔!」 這些恐嚇看似未對孩子身體造成傷害, 恐怖心理卻透過孩子的想像無限放大, 最終產生精神疾病,開始害怕黑暗或者害怕獨自一人。 ►斥責 在所有的暴力教育中,斥責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父母希望透過嚴厲的批評和責罵,使孩子產生愧疚感和危機意識。 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如果用力過猛,傷害孩子的敏感神經, 很可能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出現焦慮症,隨時處於恐懼和緊張中。 ▎兩種樹立父母權威的「懷柔」技巧 ►有錯必懲:抑制叛逆心理 所謂柔性教育,並不是指無止境地溺愛孩子, 而是把「順從」培養成孩子的習慣,讓他們「自主聽話」。 父母要切記:不要讓孩子透過叛逆的行為來獲得好處。 相反,當孩子反抗家長的指示或感到不以為然時,  家長應適度處罰孩子,讓他們因叛逆帶來負面的結果。  本書將引導各位父母辨別正確的懲罰方式, 既避免孩子受創傷,又可達到教育的效果。 ►學會獎賞:鼓勵順從行為 當孩子表現出順從時,父母的反應關係到孩子是否繼續保持。 大多數的父母會準備一項獎賞,作為勸誘孩子向善的方式, 這樣做雖無大錯,卻讓順從變成了一項「買賣」行為: 聽話是為了得到禮物,如果沒有禮物就不一定聽話。 把孩子正確的行為與獲獎的快樂連繫起來,才是積極的獎賞原則! 本書特色 本書是美國知名教育家雅各布.艾伯特唯一論述柔性權威家教和適度懲戒在兒童教育、成長方面作用和意義的經典著作,出版史達100多年,在西方被譽為教育界的必讀書,至今仍再版,可見作品價值所在,書中的案例雖年代久遠,但道理和方法卻未曾過時,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難覓瑰寶。 &

9 特價33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學習的革命 2.0:AI與疫情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佐藤學  著
親子天下 出版
2022/08/04 出版

當AI與新冠疫情碰撞, 將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推動「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日本教育大師佐藤學, 在他的新作≪學習的革命2.0≫當中提出, 對這一代的孩子們而言,疫情帶來的最大威脅是學習損失, 這將對他們未來的生活造成極大的風險! 「生生有平板」的數位化教育並非根本的解方, 提供創造性、探究思考與協同的學習才是! 教育的發展脫離不了世界經濟、國家發展的脈胳, 繼《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後, 佐藤學解析了AI與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與國家發展的衝擊,乃至於如何影響個人幸福的能力。 他梳理、整合各種最新的教育、經濟研究報告, 並在≪學習的革命2.0≫一書中提出未來教育的深遠藍圖── 提供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性、思考探究、協同學習的教育沃土。 佐藤學給台灣教育界的深刻提醒 ➤當心教育的扭曲變形 疫情催生了線上學習需求,「教育IT企業」大舉進入公共教育系統, 當把握住教育「大生意」與公共教育的界線。 ➤數位的階級落差造成的學習損失 全世界孩子的未來生涯薪資將損失高達17兆美元, 經濟能力在後50%的孩子,因為損失學習機會,每3人就有1人存在失業風險, 即使有工作,也將損失27%-34%的生涯薪資。 ➤線上學習不利創造性、協同、探究式學習 2015年OECD調查,不論在閱讀、數學、科學測驗,使用電腦學習的時間越長,學力下滑越多。 想用線上課取代一般實體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線上學習讓學習變成了個人化,但真正的學習,必須題透過協同合作, 同儕間感受彼此的「不懂」,進而合作學習。 佐藤學對未來教育的探問與思索 Q:工業4.0帶來的技術革新大大影響孩子未來的工作內容,為培育因應未來的人材,教育政策、學校教育目前有什麼樣的調整? Q:公共教育V.S.教育產業間的界線是否愈漸消融? Q:當公共教育與商品化教育服務兩者界線遭到破壞,該如何才能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Q:在IT產業的助長之下,教育產業將更加蓬勃發展? Q:「人的能力」的「人材」V.S.「人力資本」的「人材」? Q: 教育的「大生意」所標榜的「博愛主義」口號是為引起關注? Q:ICT教育披著迎向未來夢想與科技神話的彩虹羽之,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品質嗎?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丹麥SUPER老師這樣教!

木馬文化 出版
2022/07/27 出版

點燃自發學習動力X放大學生未來想像 讓孩子從課堂中自信飛揚人生! ★10位丹麥Super老師的教學心法,台灣Super教育者一致好評推薦!★ 自發X互動X共好,從一間快樂的教室飛向多元的未來! 我們總是不記得課本的知識,但學到的技能永遠都會留在身上。 上學不是為了在考卷寫下正確答案。比起滿分的成績單,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更重要! 人生有許多條路,老師不能為每個人給出標準解答,但可以點燃學生眼中的星光。 面對多變的未來,能讓孩子終生受用的是熱情與自信! 本書推薦給 ◆懷抱熱忱與愛,尋求不同教學法借鏡的教師 ◆探索多方可能,對未來人生躍躍欲試的同學 ◆期許孩子擁有高度視野、開創新局的家長 ◆關心教育發展的你和我 丹麥以高水準的教育、公民素質、國際視野聞名於世; 但你相信嗎?丹麥的小孩和全世界的小孩一樣,有說不完的煩心事。 害怕說英文,討厭算數學,為了是否該走上師長所決定的路而苦惱, 有時也會感到挫敗,只想放棄…… 本書收錄十位丹麥Super在教學現場的經驗心法, 他們走進教室,是為了點燃孩子自發的學習動力,放大學生的未來。 當孩子失去學習動力時,丹麥老師打造更多元、生活化、活潑的課堂風景, 點亮孩子眼裡的小星星。 ◆接軌人生──SUPER老師把真實世界帶進課堂! 引介真實木匠、會計、廚師、棋士等職人熱忱分享、帶領實作, 讓孩子體認精彩人生各有樣貌,更有信心走出自己的路。 ◆傳染熱情──老師SHOW出自己的熱忱,點燃學生對學習的愛! 用一疊紙將複利具現化、探索汽車廣告的標榜內容可不可能做到; 帶進真實生活的課堂,也帶來正面的學習經驗,給予孩子成就感。 ◆不畏外語──只要學生有興趣,即使是電玩,也鼓勵他們侃侃而談! 「雄火龍」的英文怎麼說?「戰灰」又是什麼? 以熱情為動力,實際活用「語言肌肉」,學英文可以自在又快樂! ◆放眼國際──上一堂全球公民課,立足世界,展望未來。 學習各國姊妹校的政治與風土民情,身處外國克服語言障礙與異文化衝擊。 國際視野融入日常,培養孩子成為有能力為世界帶來改變的人! ◆公民素養──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從桌遊到參與學生組織,讓孩子玩真的。 向校方請願巧克力牛奶回歸、安裝新的冷水系統…… 想讓孩子獨立、負責任、培養有同理心?放手讓他們思辨、行動,學會當好公民! &

79 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華德福經典遊戲書(二版)

小樹文化 出版
2022/06/29 出版

「生命,是一場揭露、發覺人生任務的長程之旅; 遊戲,正是這段旅程中的休止符,讓整段過程,有了意義。」 ──金‧約翰‧培恩博士 & 兼具「兒童發展指南」和「實用遊戲書籍」。 根據孩子的「自然天性」、「感官發展」, 喚起孩子對身體的意識、找回平衡內在、 回歸輔助與培養「孩子真實特質」的華德福經典遊戲全解書。 & 簡單的器材、淺顯的遊戲規則,讓不論大朋友、小朋友,都能自然而然徜徉在230個遊戲間,體驗最快樂的童年,並在活動中,學會最重要的成長基礎 & 華德福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由發展、具創造力、有想像力的遊戲體驗。遊戲不只是玩樂,更是孩子學習與世界、與他人相處的重要管道;透過開放、自然、符合孩子年齡的「遊戲」,訓練身體大小肌肉的運用、團隊合作、創造力、想像力、感官能力……培養孩子成長必備軟實力。 & 《華德福經典遊戲書》運用清晰的圖像、實用的活動分享,並且讓讀者與回憶對話,勾勒出孩子的遊戲。作者慷慨提供超過230個經典遊戲規畫,並且依照孩子年齡層,讓不論老師、家長、共學團體、教育者……都能根據孩子的成長狀態,提供最完善、合適的遊戲。 & 這不只是一本提供遊戲規劃的書籍,更是讓所有大人小孩,都能尋回生活中歇息、暫停的那枚生命休止符。 &&& 【本書重點】 1. 依照孩子年齡發展,循序漸進提供家長、老師233個華德福經典遊戲。 2. 身體大小肌肉運用、團隊合作、創造力、想像力,華德福經典遊戲全解讀。 3. 清晰、簡單的遊戲規則,在家也能輕鬆與孩子一同玩耍。 4. 附有年齡分類索引,讓你輕鬆、快速,查詢適合孩子的遊戲。

79 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芬蘭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範

商周出版 出版
2022/03/31 出版

芬蘭教改歷程第一手資料分析報導,已譯為近三十種語言 「本書問世即為經典,而且還會不斷進化。」——霍華德•嘉納 & 2013格魯邁爾獎 The Grawemeyer Award 2016樂高獎& LEGO Prize & 學習興趣低落、閱讀能力低下、教育預算縮減, 各國教育制度都無法甩開的魔咒,也同樣降臨在全球典範芬蘭。 新冠肺炎肆虐,更使得學校難以兼顧學生的健康安全與學習進度。 芬蘭教育的下一步該怎麼走,它還有值得借鏡之處嗎? 以下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芬蘭教改的實際成就 最低程度的測驗 重視玩樂激發的求知好奇心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不讓家庭背景、城鄉差距影響學習成就 增進學生、家長、教師與學校之間的互信 研究導向型師資培育 以教師的責任心、專業性與合作網路,取代競爭式的績效責任制 與經濟、就業、社會政策相輔相成的教育政策,一同追求社會共好 & 芬蘭的教改歷程絕非一帆風順。它的特殊之處,就在於關鍵的變革,都是由危機引發,芬蘭因而打造出具有創意、彈性的教育體系,更藉此成功通過新冠肺炎的壓力測試。 薩爾博格於任職國家教育委員會期間,親炙教改第一現場,使以往表現平庸的芬蘭教育體系,在短短的時間內一躍成為全球教育典範。身為深諳教學理論與實務的教育學者,他點出芬蘭教育之所以卓越,就在於堅持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進而都能取得優秀的學習成就,同時尊重教學的專業與自主,讓師生、家長與主管機關一起為教育負責,以及因應個人與社會的變動需求,做出整合各個公部門的永續調整。 芬蘭的成功之道,正好讓全球教育學者重新思考教改的目的與方法;芬蘭此際面臨的各式挑戰與困境、因應策略,更值得眾人加以借鏡,從中找到解方。 &

79 特價4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典藏增修版)

陳之華  著
木馬文化 出版
2022/03/09 出版

什麼是教改的未來?關切台灣教改發展者必讀! ★最具國際視野的親職與芬蘭教育專家,在教育大國現場的細膩觀察與宏觀思辨★ ★國際視角‧對映在地,引領台灣新世紀教育思潮之代表作★ & 社會與文化的區隔與差異,關鍵根源在於:教育「概念」的不同。 & ★誠品選書、蟬聯誠品暢銷書榜十八週 ★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書 ★芬蘭最大報《赫爾辛基日報》獨家專訪滿版報導 & 二十一世紀的孩子,處於變幻莫測的世界浪潮中,更需一生受用的學習力。 當各國學生多為課業排名而競逐、焦慮,芬蘭選擇回歸最根本的人性思維, 以孩子為本,無能力分班、課程時數少、課業壓力小, 卻能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中屢創佳績,以教育立足世界。 & 這舉世艷羨的成就絕非一蹴可幾, 而是走過五十年的教改風雨路,方有如今的纍纍碩果。 在芬蘭,整套教育體制的核心思維是「先見林,再見樹」, 就制度面選擇以更多元、更人性化的模式,為教育者也為孩子放寬眼界, 以不躁進、不功利的軸心,試圖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心中播下日後深入學習、終身學習的種子。 & 芬蘭經驗讓我們知道:教育不只是口號, 而是一個社會的核心精神,一個國家得以扎根、繁盛的根基。 只要教育概念改變,就有機會造就出不同的社會與文化。 沒有不樂於學習的孩子,只有願意給孩子希望的教育現場; 當我們選擇珍視每一個孩子,提供適性發展的學習環境, 那麼,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成為贏家。 & 如今,台灣教育的改革正在相似道路上努力前進: 以「素養」為核心,倡導「自發‧互動‧共好」, 期待下一代成為終身學習者,具適應力與應變性,開創這塊土地的未來。 而怎樣才能真正落實「成就每一個孩子」,齊步向美好未來邁進? 本書中記述的北國觀察與省思,皆為可照亮教育初心的殷切提醒。 & 芬蘭教育核心精神 ■「先見林,再見樹」 鼓勵孩子多方嘗試,先啟發其學習的樂趣,在多元化的漸進式教學中,持續鑽研。 ■不做無謂的競逐、排名 奉行「以孩子為本」的基本理念,讓孩子依興趣選擇不同的課程規劃,並依綜合表現評估。檢討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改進空間,並為日後成長打下基礎。 ■賦予學生自由與信任,學習為自己作主負責 自由是學習獨立的第一步,習題不由老師改正,而是讓孩子在課堂上自行討論、校對,啟動個人的學習動力。 ■沒有資優班、不突顯資優生 將資源挹注於較弱勢的孩子。鼓勵表現較佳的學生協助其他人,落實平等、公正,減少差距,讓群體共好共榮。 ■強調母語學習,養成在地認同感 學生修習英文與第二外語,並憑藉影片、音樂、遊戲等外國文化的興趣,持續自學精進。 ■跨學科、主題式學習 生活結合跨學科教育,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者 & 得獎與推薦記錄 ★誠品選書、蟬聯誠品暢銷書榜十八週 ★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書 ★芬蘭最大報《赫爾辛基日報》獨家專訪滿版報導

79 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大震撼!(二版)

莊琳君  著
野人文化 出版
2022/01/25 出版

德國幼教第一鐵則——會玩才是真本事! 無規則、自由玩,刺激想像力、創造力大爆發! 玩出孩子的未來競爭力與領導力! & ★隨書贈{德國幼兒園一日作息&教育觀察表}★ ★博客來暢銷書 & 具備15年幼教資歷、德國幼兒園教學長在教育現場的第一手觀察, 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德國人理性溝通、回應生命發展需求的教育方式! 從幼兒園的課程紀錄以及與孩子的互動過程, 掌握養成德國孩子獨立、自信、堅強的教養祕訣。 & 【震撼推薦】 & 洪蘭:「這本書令我拿起來便放不下來,我全力推薦它!」 & 德國老師最擔心的:從來不是小孩玩太多、太危險,而是玩不夠! 德國父母最常叮嚀孩子的:不是上課認真聽,而是要玩得開心! 德國孩子的小腦袋裡每天都忙著選擇: 「今天要穿哪一套衣服?」「今天玩什麼好呢?」 「中午要吃什麼?選什麼醬料?」「希望媽媽幾點來接我?」 & 【德國幼教現場大震撼!】 從德國幼兒園日常互動對話與小故事, 近距離體驗老師、父母彼此攜手合作 共同落實學前教育理念精神與實踐方法! & [ 震撼1 ] 不必寫教案──>老師首要任務:觀察孩子! 不是為了讓孩子有興趣學習,才設計遊戲; 而是觀察孩子的興趣,滿足他的求知欲望,才能熱愛學習! [ 震撼2 ] 不需管理班級秩序──>乖孩子不吃香! 允許孩子冒險、哭鬧、不聽話, 只要設立規則,鼓勵「做到」代替責怪「做錯」的地方, 包容孩子難搞的情緒與個性,但教養原則絕不退讓! [ 震撼3 ] 不用趕教學進度──>學會生活自理比知識更重要! 不因為趕時間、嫌麻煩,而剝奪小孩的學習機會, 用鼓勵代替糾正,讓孩子保有「我做到了」的成就感! & 【以孩子為主體,德國幼兒教育全方位能力養成之道!】 ˙「無玩具日」讓孩子狂動腦筋,聰明玩! ──>開放式的無規則遊戲,讓孩子的想像力超展開。 ˙「我不要!」是任性?還是有主見? ──>不聽話、懂得堅持的學生,有時反而可能學得更好! ˙給予有限選擇,讓孩子練習做「小決定」 ──>解釋選項背後的緣由,讓孩子明白每個決定帶來的結果。 ˙不想接受別人的遊戲規則,就得自己想辦法 ──>面對衝突或校園霸凌,德國父母讓孩子學會捍衛自己! ˙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就沒人能說你一定錯! ──>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對話,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 【德國老師、爸媽具備以下特質】 1.) 有很強的心臟,遠遠看,放手讓孩子嘗試; 2.) 有很大的耐心,讓孩子慢慢學會長大,慢慢嘗試並從中確認自己的興趣; 3.) 唯一覺得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 【本書特色】 1.) 每篇文章都有實際案例:兼具台灣老師的習慣思維&&&德國老師的處理原則& 德國爸媽的教養態度,以及老師和家長之間如何合作無間。 2.) 德國優質小孩的全方位能力養成之道。 3.) 近距離體驗德國學前教育理念與幼兒園日常活動安排。 & (※初版書名《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買得多不如選得巧!玩具愈簡單,愈能玩出無限創造力!

莊琳君  著
野人文化 出版
2022/01/25 出版

✓玩具不收!遊戲間總是亂得像戰場? ✓孩子不滿足!想要的玩具永遠少一樣? ✓不懂玩!沒大人陪,孩子不會自己玩? & 德國幼兒園教學長教你: 買得多不如選得巧! 玩具愈簡單,愈能玩出無限創造力! & 玩具愈多,孩子未來成癮的可能性愈高;玩具極簡,才能啟動孩子的想像超能力!現任德國幼兒園教學長,執教超過15年的經驗大公開,從具體的玩具選購、玩法,甚至分享德國最盛行的「無玩具運動」經驗,一一解惑父母最頭痛的問題: & 【煩惱1】玩具款式日新月異,到底哪種比較好? 作者針對0~6歲幼兒發展需求撰寫的「精選玩具選購指南」, 讓家長精準購買不失手&,用好玩具刺激嬰幼兒感官發展、 促進1~3歲的手眼協調能力、發展4~6歲的社交技能! & 【煩惱2】孩子看到玩具非買不可,每種玩具都「想要」! 過量玩具會讓孩子過度依賴物質、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外在標準,甚至有成癮可能! 了解德國家長與幼兒園的「惜物」精神與做法,用少量玩具創造豐富童年。 & 【煩惱3】不專心!一件玩具在手,孩子卻無法專注玩上10分鐘 這代表孩子的專注力已經嚴重超載! 建議爸媽先給予孩子簡單的任務目標,用成就感逐步延長孩子的遊戲續航力。 & & 以上煩惱都是「玩具過量」的警訊,若出現任何相同情況, 請立即跟著幼教專家建立孩子的「玩具極簡計畫」! & & Q1.「玩具極簡運動」的目標是什麼?為何在德國掀起熱潮?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便是培養獨立、自信的孩子, 玩具極簡能訓練孩子與挫折感、無聊感正面對決, 不借外力來排解情緒、解決問題,做自己情緒的小主人! & Q2. 如果幼兒園少了玩具,孩子會不會哭喊著「不想上學」? →並不會!根據德國幼兒園的實務經驗, 在「無玩具月」實施期間會放寬更多常規限制, 例如讓孩子能自由移動桌椅來改變遊戲空間、執行大型遊戲計畫, 所以玩樂的開心指數不減,孩子們每天都開心期待上學! & Q3. 「玩具極簡」到底要多徹底?連玩偶、畫筆都要禁止嗎? 玩具極簡並不是要強迫孩子跟心愛的玩具分離, 而是提供一個環境,讓孩子找到更多遊戲的可能。 建議大人們先跟大孩子討論「玩具的休息名單」, 用「共識」取代玩具消失的「被剝奪感」。 & ■本書特色 {1}& 「0~6歲玩具選購指南」協助爸媽挑選耐玩、好玩,且有益孩子身心發展的好玩具! & {2}& 結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剖析「玩具過多」的教養壞處, 以及提出如何引導孩子進入「深層遊戲」狀態的方法,找回孩子專注力、激發創造力。 & {3}& 公開德國幼兒園「無玩具運動」的第一手觀察紀錄! 從德國幼兒的實際反應,證明「玩具極簡」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Brand Yourself for Admission to Top US Boarding Schools: 5 Key Step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天窗 出版
2021/05/25 出版

An insider’s guide to branding yourself, finding your best-fit boarding school, and acing the admissions process.How to BUILD a unique and inviting personal brand that DIFFERENTIATES you in the admissions processHow to STAND OUT in student/parent interviews at highly selective schoolsTips for earning the BEST recommendationsStrategies for building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with target schoolsPrinciples of SUCCESS in the boarding school settingREAL WORLD accounts of students finding their best-fit boarding schoolPlus a FREE My Boarding School Plan Workbook (PDF)!Finding a perfect fit between schools and applicant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goal of admissions officers — but of students as well. Approaching school applications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an educational consultant helps students gain admission and more importantly thrive at their boarding school of choice.With over 10 years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 educational consultancy and having successfully placed hundr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the most prestigious American boarding schools, Marybeth Hodson and Jennifer Yu Cheng are expertly positioned to walk you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boarding school admission. Throughout this insider’s guide, the authors unveil a special five-step approach to determining and getting admitted to a best-fit school, affording parents and studen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boarding schools seek in an ideal student and how to brand yourself as THE ideal candidate.

9 特價11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

曾多聞  著
字畝文化 出版
2020/06/24 出版

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深入美國教育現場的採訪, 實地觀察美國讀寫教育的操作實況,介紹美國從學前、國小、國中、高中到終身教育,六大學習現場推動、實施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是家長、教師都需要知道的。內容深入完整、嚴謹,文筆流暢好讀。 & 同系列作品《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2018年字畝文化出版),曾獲《親子天下》書摘介紹,教育電台、台北電台、中廣等媒體訪問,以及台師大邀請演講。並因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美國教育探討,他山之石對中文世界深具參考價值,經中方引進發行簡中版。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凱若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19/09/30 出版

孩子努力的目標, 就是發展成為最佳版本的「自己」! 108課綱正式上路,很多家長都在問: 「素養是什麼?去哪裡補?」「評量卷哪裡買?」 「學習歷程是什麼?怎麼下載?」 且慢!素養=知識+能力+態度, 不是靠補習、寫評量就可以養成的; 學習歷程無法下載,而是要「每學期逐步上傳」。 世界變化越來越快,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追不上了, 各國的教育系統如火如荼的改革中, 為的就是培育能夠真正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 然而最根本也最關鍵的,卻是家長無誤。 父母放下迷思,孩子才有機會! IB系統培育出來的學生不只學科表現優秀,更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不是每一個關心子女教育的家庭都有機會將孩子送進IB學校,但我相信在凱若真誠坦率的分享中,各位家長一定能有所啟發。——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科技資訊總監陳巧茵 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親子作家彭菊仙 旅居歐洲的作家凱若因為有跨國搬家的計劃,為小學畢業、剛從台灣搬到德國生活的女兒選擇了以英語為主、德語為輔的IB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原本看中的只是IB系統通行世界一百五十個國家,不管搬到哪裡都能順利銜接的優點。沒想到這個誤打誤撞的決定,竟改變了原本宣示「不想升學」的女兒。 四年來,陪伴女兒在德國求學,凱若體認到了——在強推孩子進入「學歷軍備競賽」,或苦口婆心勸他們讀書升學之前,身為父母,我們得先思考清楚「學歷」二字的意義。很快的將來,二十多歲時拿到的文憑和證照,只能幫助我們找到第一份工作,後續就得靠自己不斷為自己升級,才能維持競爭力。 而她現年十五歲的女兒在德國IB學校學到了: ․了解知識的樂趣和意義,主動投入學習 ․有系統的學習收集與分析資訊,產出自己的論點 ․循序漸進內化邏輯推理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時常思考「如何應用所學來解決問題」 ․探索自我,找到人生的志向:運動管理 這些都是孩子面對未來挑戰時需要具備的能力, 凱若家的經驗,值得每一個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參考。 ※IB是什麼?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課程,簡稱IB。它是一種獨立於各國教育體制之外的學制,其課程制定與教學方法,有別於各國的義務教育。現在全世界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都設有IB學校,提供3-19歲的學生相當於小學→中學→高中的課程,強調國際化與全人教育,重視均衡發展,鼓勵學生探索自我、獨立思考。 這本書絕對不是IB學制的「推廣書」,而單純是一個母親與一個孩子在IB學校生活的點滴紀錄。當中我寫下了身為母親,在孩子受教育過程中面對的價值觀衝突、擔憂,與反思,也記錄下女兒「轉大人」這些年所經歷的故事,以及對她的長遠影響。——凱若Carol Chen

9 特價34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我如何以IB文憑,錄取世界名校?:提早掌握語言、簡報、寫作力,找回被低估的實力!

蘇弘曆  著
大樂文化 出版
2019/03/25 出版

★臺灣第一本徹底介紹IB的書籍4年的IB教育讓我跳脫傳統升學,申請到世界排名第一的倫敦大學教育系,還讓我比同學更懂得……我現在就讀世界排名第一的倫敦大學教育系二年級,還記得升上九年級的暑假,我原本和其他學生一樣,兢兢業業地準備國中教育會考,但面對接踵而至的考試、只有一個正解的選擇題,備考的巨大壓力使我情緒瀕臨崩潰,於是選擇踏上「IB」的教育旅程,開啟完全不同的人生景色……或許很多學生和家長也與我一樣,想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學習管道,並且想問:‧到底什麼是IB?IB是在夯什麼?‧念完IB可以申請臺灣的大學嗎?‧為何IB畢業生申請海外大學時,錄取率更高?‧聽說念IB以後就不用考語言測驗,是真的嗎?◎跳脫傳統的升學公式,其實你還有更多選擇……IB(國際文憑)已是全球的主流教育之一,但台灣很少有相關資訊。其實,人生的升學方程式不只傳統「國中→高中→大學」這條路,了解IB能讓你和孩子開啟生命更多可能性,重新找回被低估的實力!閱讀本書,你將走進作者的故事,看他如何從壓抑被動的學習中畢業,掌握語言、簡報、寫作能力,在評量中取得高分,成功進入全球頂尖學府! 本書特別企劃關於IB的14個常見Q&A、獨家評量資料及實用解題撇步,並生動描述5個重要科目(中文、英文、數學、歷史、視覺藝術),解開一切謎團!◎世界名校認證的國際文憑,免去托福的煩惱……IB有四個項目,分別是PYP(小學項目)、MYP(中學項目)、DP(大學預科項目)以及CP(職教證書項目),其中DP被譽為世界名校的直通車,不只受到全球百大名校認同,錄取率甚至比一般升學方式多30%以上!因為念完之後,你可以……‧不論原本是文科笨蛋或理科白癡,都可能成功轉性。‧把夢想套進CAS學習框架,把不可能變成日常。‧學生不再被動學習,而是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孩子世界通用的7大能力,比同儕更……學習的真諦不是把知識往腦裡灌,而是能融會貫通、活用所學。看IB培養出的7大能力,如何讓學生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能力1】超越傳統與創新的「創造力」IB的平時作業不只是常見的選擇題或問答題,而是透過「形成性評量」,培養學生創造力!【能力2】一開口就HOLD住全場的「簡報力」學習利用不同媒介和素材做口頭報告,甚至可以模擬總統辯論、重現綜藝節目!?【能力3】有條理闡述觀點的「寫作力」不論作文或論文,只要依循一定架構都能寫得有憑據、有道理。如何用6步驟寫出好文章?其他4項能力還有……‧怎麼在學習與玩樂之間取得「時間」平衡?‧善用「分析」技巧,讓文章寫得更豐富!‧學習IB遇到困境,是因為忽略「基礎」!‧怎樣在知識這條巨河上找到「學習循環」?◎IB的教學法,能讓孩子快速適應國外所有課程!海外留學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不熟悉環境、語言、教學及評量,常令許多學子卻步或無法適應。不過,IB課程就像是留學暖身,早已替學生裝備好日後所需的一切!【暖身1】對外語沒自信,害怕開口說怎麼辦?IB課堂上大多採取全英文方式,讓學生在學術和生活上都能不分國界。【暖身2】如何在課堂小組報告中,取得亮眼表現?IB語言與文學課堂中多次進行FOA,訓練學生輕鬆進行創意報告。【暖身3】同學來自各國家,如何建立名校中的外交?IB鼓勵學生參加區域性和世界性活動,減輕面對國際友人時的徬徨。本書特色‧提供外部評量的獨家解析,以及解題和應試技巧。‧深度介紹IB的5個重要科目,讓你有如身歷其境。

79 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讓每個孩子都發光:KIPP學校如何打破學習困境,扭轉孩子的未來(2019新版)

杰.馬修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19/03/21 出版

教育界的新希望,連歐普拉、比爾.蓋茲、歐巴馬、小布希、柯林頓都大受感動的教改奇蹟!完整介紹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課程)如何幫助弱勢孩子以品格支柱、突破逆境,建立學習熱情,迎向海闊天空的自信人生。從一間教室到141所KIPP學校,KIPP 創辦二十年來,幫助了55,000名低收入家庭學生(九成以上的有色人種),大幅地提升學習成績。本書詳實地記錄創辦人李文和范柏格,創造KIPP學校傳奇的經歷。分析KIPP如何建立起親師和學生之間的伙伴關係。KIPP的教師以永不放棄的教學熱情和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一路教導孩子扎實的學習基本功,樹立勇氣、毅力、好奇心等品格特質,藉此幫助弱勢孩子擺脫家族惡性循環的命運,走出自己的成功人生。打破全世界對弱勢孩子學習困境的成見!在低收入學區,孩子沒有一般中產家庭或社區的資源,但他們的父母並非比較不愛、不關心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們必須兼兩、三份工作,才能付得起房租、飯錢,多半父母晚上得兼差,所以孩子做功課時,不能陪伴在身邊。我們希望成為孩子人生中那個維持恆常、不變的因素,提供孩子人生成功必需的結構和系統。大人的責任不是去逃避、而是去克服這些挑戰。因此在KIPP孩子延長在校時間,參與由學校提供的各種課內、課外活動;所有老師公開手機號碼,告訴孩子,功課有問題永遠可以找到老師幫忙。KIPP的目標是,幫助所有孩子作好繼續學習的準備,有一天他們真的進了大學,就知道如何面對大學生活。他們可以進二技、軍校,跟比爾蓋茲一樣去創業,躺在沙發上享受都可以。但每道門、每個決定都應該是開放的,孩子有自由選擇要做什麼的權利和能力。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數位時代的學與教:給教師的建議30講

王緒溢  著
幼獅文化 出版
2019/01/02 出版

當數位科技進入教室後,教學可以有什麼不一樣? 優秀課堂的營造,需要清晰的思路導引,加上一點一滴的實踐積累,才能為學生學習開啟創新的可能。 本書以「少才是多.無才能有.慢才會快」的數位科技融入教學心法,闡述如何基於理論進行教學設計,並搭配實際教學案例,讓每一位關注數位時代學與教的老師,都可以輕鬆掌握智慧課堂的奧妙。 本書特色 打造智慧教室 活化課堂教學 王緒溢教授具有專業的師範教育背景,是一位在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和教育領域中,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專家;亦是國內早期推展行動學習研究與教學應用的主要人物之一,多次獲得各主要電視新聞、報紙、廣播與雜誌的報導。 《數位時代的學與教:給教師的建議30講》是一本實操性和理論性兼具的智慧課堂用書,帶領教師一起打造智慧教室,創新課堂教學。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博雅教育的學與思

商周出版 出版
2018/12/27 出版

AI與科技無法取代一切,人文素養因此更顯重要, 博雅就是結合科技與人文素養的最佳教育方法。 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賈伯斯曾說,「科技必須和博雅精神結為連理。」暢銷書《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說過:「博雅教育給學生非常多空間去探索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會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 臉書創辦人祖克伯也說:「臉書關乎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程度,和科技不相上下。」而哈佛大學自1946年便開始推動博雅教育,究竟博雅教育的重要性何在? 專科或就業導向的教育容易限制住探索知識和思考的自由,使我們和社會脫節。 物理能說明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卻無法告訴我們存在的價值、我們能對社會有什麼影響,以及我們與社會的關係。而博雅教育能使我們成為全人。 博雅教育不僅是全人教育,是通識教育,更是菁英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多元視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得以應對科技一日千里的變化與挑戰,擁有不被未來淘汰的軟實力;更重要的是,和社會有所連結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人為目的。 博雅教育就是: 培育學生在知識上成為一個自由人,而非奴隸。 培養學生自發性的學習與獨立思考。 強化學識在生活上的實踐。 博雅教育的原文是Liberal education,可以說成是「自由人的教育」、或「宏通教育」。 這個概念正式出現於羅馬時代,當時指的是「適合於自由人、而非奴隸的教育」。同時也蘊含著「培養通達智能、而非專門技術」的意義。 東海博雅書院即是以此一理念為基礎而創立,將大學的通識教育與生活教育結合在一起。生活學習是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全體書院生必須住校,一起進行各項課程與活動的學習。 東海的博雅學習就是幫助學生了解,除了我之外,還有我們;也就是讓學生們從「我(I)」到,「我們(WE)」,再到「小我(i)」,以及養成謙虛與萬物為善的態度,和培育能服務他人的能力。 本書以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為例,闡述國內博雅教育的實際運作, 更以十二名書院生的故事,說明博雅教育帶來的真確影響──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做一個關心與服務社會的公民,展現真正的博雅精神。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久石 出版
2018/12/15 出版

掌握9大認知原則,就能掌握有效學習的訣竅! 不是學生不喜歡學習,原來是大腦喜歡這樣學! & ★比爾∙蓋茲(Bill Gates)大力推薦 ★《商業周刊》第1622期書摘推薦& ★被評選為教育教學與學習10大好書之一 & 本書特色 & 大部分教師都會感到困惑,學生為什麼對課堂上的知識學習興趣缺缺,卻熱中於打電玩、滑手機,對偶像劇的劇情記得一清二楚?本書作者是美國知名認知心理學家,專攻學習和記憶,為了解開這些迷題,他透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和實驗,試著揭開人類大腦是如何習得知識和儲存記憶,以及對什麼知識有學習的偏好。 本書中作者清楚闡述了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方式,透過大量圖表協助讀者了解大腦的運作結構和記憶程序。當教育工作者可以掌握大腦背後的運作原理,將有助於教學技巧的磨練和增進,也能提升自身的教學方法。 本書內容條理分明,揭櫫故事、情感、記憶、知識脈絡、練習的重要,這都是累積知識與開創持續學習經驗不可或缺的。全書在眾多認知心理原理中挑出最有用、放諸四海皆準的九大原則,包含令人訝異的研究結果,例如打破傳統的定義、智能是可塑的,以及缺乏事實就不能培養思辨能力等。每個原則都合乎科學,經得起時間考驗。每一章講授一個原則,並列舉諸多資料佐證原則背後的科學原理,最後引領教師如何實踐這些原則於教學策略,突破教學工作的瓶頸,以協助學生專注於課堂中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書不是一本枯燥乏味的認知心理學的科普書籍,而是一本有趣又實用的指南,不只適合教師在教學上的參考,更能幫助自學者掌握學習和記憶的運作,以提高學習效能。 & 問:為什麼學生不熱中於課堂上的學習? 答:我們普遍以為大腦的功用就是思考,但大腦不那麼善於思考。思考很慢,而且不可靠。如果動腦能有圓滿的結果,人還是喜歡動腦;但大腦不喜歡苦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如果課業對學生來說總是太難,難有成就感,學生自然不會喜歡。 & 問:要學生死背一知半解的事實,有用嗎? 答:一般認為強迫學生背誦枯燥無味的事實不太有幫助,但在缺乏事實型知識的前提下,要教學生分析或思辨等技巧是不可能的。認知科學研究指出,教師希望學生分析與批判思考,都需要依靠廣泛的事實型知識。 & 問:為什麼有些事情會留在記憶裡,有些又那麼容易忘記? 答:記憶不是你想記住的事,也不是你努力要記住的事,而是你所思考的事。所以記憶是思考的殘餘物。 & 問:為什麼學生對抽象概念這麼難理解? 答:抽象思考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但大腦並不喜歡抽象思維,大腦偏好具體事實。我們在已知事物的架構下理解新事物,而大多數我們所知都是具體的。 & 問:反覆練習真的對學生的學習有用嗎? 答:反覆練習一直背負惡名,但認知系統有其瓶頸:大腦可以應付多種概念的範圍是有限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就是練習,因為練習能降低腦力活動所需要的「空間」。 & 問: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像科學家、數學家、史學家那樣思考? 答:學校課程教授的都是既定結論。很少課程鼓勵學生像史學家一樣思考、分析史料與證據,提出詮釋歷史的論點。自然課程要學生背誦事實,做的實驗其結果也在預料之內,學生並沒有練習到真正的科學思考,沒有進行真正的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我們不訓練學生做科學家實際做的事,又如何能夠培育出下一代的科學家? & 問:教師要如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風格,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對教師是個重擔。幸好學生在學習與思考方面的相似點比不同處多,教師可以試著把心力放在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調整,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力。 & 問: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智能是天生的還是環境的影響? 答:西方認為智能由基因決定,聰明人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好成績,如果你認真努力,代表你不夠聰明。亞洲國家則認為智能可被塑造,如果學生考試考不好,不是他們笨,而是不夠用功。孩子的智能確實有所不同,但智能可以透過不斷努力加以改善。 & 問:教學是一種認知技能嗎? 答:教師和學生的大腦認知條件是一樣的,教學和所有複雜的認知技能一樣,一定要練習才能進步。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讓孩子成為創業家

黃岳永  著
突破 出版
2018/07/01 出版

本書說明創業/創意教育在這時代的需要;作者透過觀摩外國教育方式,與志同道合朋友,發明一套教育實驗——DreamStarter,創夢者計劃,讓一群小學生發展他們的創業能力理念和內容,從他們身上體會創意和創業的教育,既幫助自我成長也給社會帶來盼望。整個世界每天都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經濟氣候科技都急速變換,時代變許多行業會不見,甚至工作型態都要徹底轉換。面對變幻莫測的未來,要如何裝備自己,迎向時代的挑戰?作為家長/教育工作者,要給什麼最好的予孩子,才能讓他們在新世代仍能昂首前行,面對變化多端的未來不是感到無力,卻充滿盼望,並能貢獻社群?新時代,最需要的是創業精神。就是培養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的人才,不只是創業意識、創新精神、開創的能力,更是要面向全社會,具備創新思維和解難能力。這種未來生存力,可以先從小孩身上找到。

9 特價38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18/06/12 出版

教育界「鐵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的鐵人教育觀: 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 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 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 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 《鐵人教育夢》是人稱教育界「鐵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的第一本專欄集結! 本書精選、收錄李萬吉先生近年來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全書共分五輯,每輯環繞一個主題展開,書中一百篇短文由李萬吉先生親筆撰寫,從升學、教育、運動、日常生活到人生哲理,與讀者分享他從事教育工作這麼多年來的所得所思所盼。李董事長熱愛運動,投入馬拉松和三項鐵人運動多年,在書中也將他個人從事這些運動所獲得的體悟融入到教育工作中,以淺顯親切的文字,談論深刻豐富的「鐵人」教育之道,傳授給讀者其獨一無二的「鐵人」教育理念和生活哲學! 本書就像是作者在經營教育事業多年和投入鐵人三項運動後的心得分享,字字真切,蘊含他對教育和運動的熱情,而書中內容就像他在走入耳順之際對教育現場和人生經歷的反思,也是在為他下一個階段的夢想與挑戰所做的思考和準備,如同他在書中所寫道,「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越是能做好準備,提升自己的實力,就越能從容以對。這是在基本不過的道理,鐵人三項如此,學習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本書特色 ☆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先生第一本專欄文章精選集結,全書收錄一百篇精彩短文! ☆教育界鐵人現身說法,闡述運動、教育與人生的鐵人教育理念! ☆寓經營教育事業和從事各項運動的心得於字裡行間,篇篇蘊含他對教育和生活的關切與深意!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日本媽媽正能量教養課:10%時間管教,90%當孩子的朋友

山崎房一  著
平凡文化 出版
2018/05/01 出版

10%時間管教,90%當孩子的朋友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的43個生活教養守則 & 不嘮叨、不命令,拒絕當情緒父母 用同理心和友誼 擁抱孩子的真正想法 孩子!媽媽想當你的朋友,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情感的深度。 每個孩子都期盼媽媽溫暖的友誼和愛, 情感與信賴, 能讓孩子更加有自信、活力面對各種挑戰! ▶▶嘮叨是孩子自立的剋星 用命令、強制的語氣,和嚴肅的方式教導孩子,但卻忘了愛和指導才是讓孩子成長為獨立、堅強孩子的關鍵。 ▶▶本質的母愛不是愛,只會造成孩子的牽絆 不能靠本能的母愛,而是要用情感交流的方式來緊密親子關係。 ▶▶孩子喜歡的父母,是會認可孩子的父母 自信是透過與他人的關係建立而來,「以父母為榮」的心理,讓孩子感受「被愛」,孩子會更加打開心扉。 ▶▶孩子的敏感是因為媽媽內心的不安定 當孩子察覺到父母情緒的波動,會先產生不安。當孩子身邊有真心信賴的人,內心會平和而快樂。 認可、理解、陪伴 建立緊密深刻的親子關係, 真正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 與孩子一起成長與歡樂!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

盧安迪  著
信報 出版
2018/04/27 出版

STEM教育,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4種科目的合稱,被視為是二十一世紀環球社會培育下一代領袖的教育重點。 & 本書作者盧安迪,是本港新一代STEM學生;九十後的他自幼在港接受資優教育,曾多次代表香港參加國際數學比賽,於美國普羅林頓數學系極高等榮譽畢業後,現時在加州史丹福大學修讀經濟學博士課程。 & 《自由的國度2》從盧安迪第一身角度出發,細談資優教育重要性、考試心得、美國大學教育及數學多種貌似艱深,實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相關應用。讀畢全書後,讀者定能領會學習STEM如何為年輕一代人生添上姿采。 & & 賣點: 1. 近年教育界大力推行STEM教育,成為城中熱話。90後學界新星盧安迪率先憑其卓越的數理學習閱歷,以香港學生身分宏觀分析STEM背後的學習目標、方向,更以試題、應用實例等全面剖釋答題思維、應試技巧,讓學界、家長掌握這個嶄新跨學科學習概念與實踐。 & 2. 香港土生土長資優生、多次於國際數學及科學比賽助港隊奪標;17歲已以個人名義在《現代數學國際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012年以DSE考生身分入讀美國頂尖學府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數學,以極高等榮譽畢業後跳級成為另一所世界知名大學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生。過去經常獲邀到中學、大學分享讀書,尤其在數理學習心得。 & 3. 2017年首度結集留學點滴、政經我見,出版《自由的國度──普林斯頓尖子看美國》,比較香港教育制度與美國博雅教育之別,獲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前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以及各大學校長、社會賢達等19人全力推薦,一個月後已火速載譽加印。 & 4. 2018年,盧安迪再度集大成,推出《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細談資優教育重要性、DSE考試心得、美國大學教育及數學理論應用,其見解精闢,定能再下一城,於學界,甚至家長間捲起搶購潮。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猶太教育的千年傳承

網路與書 出版
2017/12/30 出版

本書探討第二聖殿期(公元前515年)至坦拿時期(公元220年),橫跨共七百多年猶太人的教育史,是猶太教育(高等、中等、初等)的形成、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時期。 當時由巴比倫重返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是個十分弱小的民族,能保護他們存活下去的不是什麼武器、城堡,而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傳統習俗和律法,教育成為猶太民族的救贖。猶太教育的重點並非如現代的體制般放在追求知識上,其本質是人格教育,關注於對妥拉(律法)的學習與遵守——孩童需要學習天文學,為的是理解猶太曆法;學習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衛生與醫藥相關的知識,以配合猶太人的飲食禁忌。他們將跨領域的世俗知識整合進妥拉教育中,並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普及化教育,鍛鍊孩童記憶與分析力、循序漸進的學習與實踐、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終身學習、成為家中的優良成員、行使公民權等等——現代教育所重視的價值,早於兩千年前已為猶太教育所觸及,並發展出一套精細的學習體系與制度,且熬過了世代的苦難代代相傳至今,反映出古代猶太先賢深睿的智慧與經驗。 教育是百年大計,它攸關數個世代人民的福祉。這本書幫助讀者進一步延伸探討與現代生活相關的主題,猶太教育引發我們反省自身經歷的學習經驗與教育方法,更深思考改革教育以及提升教育品質的可能性,為後代子孫創造更多美善的生活空間。或許猶太教育給我們現代讀者最重要的啟發是,以妥拉為核心的猶太教育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寶貴意義。——曾宗盛 內容重點 探討第二聖殿期至坦拿時期,橫跨共七百多年猶太人的教育史,深入淺出地揭開千年前猶太民族的學校制度與教育課綱。 &&& 在斯巴達和早期雅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造就良好公民;希臘哲學提供的是博雅教育;猶太教育的重點則是讓生活符合道德。 &&& 妥拉(律法)包含所有世俗知識,而將知識普及化更一直是猶太人的烏托邦。教育是終身之事,它等同人生,給予其方向和意義,更支撐猶太人渡過世代的苦難。 &&& 這套兩千年前猶太人的理想教育觀,不因時代與文化差異而與現代教育有所隔閡,值得今天我們仍以分數、排名導向的金字塔教育制度所借鑑。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天使與魔鬼:日本教育面面觀

蔣豐  著
香港中和 出版
2017/12/19 出版

教育是現代社會關注熱點之一,透過日本教育話題反照香港教育焦慮; 借鑒日本經驗,完善家庭與教育關係; 從日本的教育困境與負面新聞中,看有哪些本地教育應改善之處。 日本小學生雙肩書包,濃縮了甚麼社會文化? 百年傳統的學校營養午餐計劃,包含了甚麼教育理念? 經濟不景氣時代,大學生的貸學金壓力有多大? 「社畜」說法從何而來? 「教育立國」的理念,讓日本國民素質大幅提升,也是日本能夠躋身強國的答案。在今天,日本的教育又呈現出甚麼面貌? 日本教育提供了許多堪為榜樣的案例——濃縮了日式工藝質量與社會觀念的小學生雙肩書包;凝聚著「孩子是國家的未來」這份決心的學校營養午餐百年傳統;教育公平的理念與實際行動;權威與公平兼具的家庭教育…… 與此同時,近年日本教育狀況也越來越多亂象,日本的社會問題映射到教育當中——升學壓力加劇;教育質量下滑;少子化衍生的地方學校空巢現象;就業環境惡化造成的貸學金問題;惡劣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 本書透過一個個鮮活話題,呈現日本教育「天使」與「魔鬼」的兩面。 推廣重點 1,教育是現代社會關注熱點之一,透過日本教育話題反照香港教育焦慮; 2,借鑒日本經驗,完善家庭與教育關係; 3,從日本的教育困境與負面新聞中,看有哪些本地教育應改善之處。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跟日本媽媽教出十優孩子

人類智庫 出版
2017/10/06 出版

日本教育專家的88種教育方法 幫助您培養出品德兼優的好孩子 日本媽媽家教的「六字真經」——信任 規矩 陪伴 孩子的人生,除了知識的學習,內在涵養更是人生重要的功課。 父母希望孩子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擔心孩子落敗、受挫,不知如何面對孤獨、憂鬱嗎? 本書探討「好孩子」具體而言是什麼模樣?該怎麼做才能達成此目標。在孩子身上與其投資金錢讓其學習各種才藝,不如投入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作者總結出88個不花錢又簡單易學的教育方法,讓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成長。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杉山由美子以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為基礎,結合自身採訪事例,總結出88個簡單易學的教育方法,讓你的孩子成為: 積極進取的孩子/待人友善的孩子 專注力強的孩子/喜愛交友的孩子 有學習力的孩子/喜歡上學的孩子 擅長運動的孩子/懂得結交異性朋友的孩子 有社會適應力的孩子/與父母友好相處的孩子

9 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孩子你好,請多指教:德式作風的台灣媽媽親子教養書(附演奏光碟)

李明蒨  著
張老師 出版
2017/08/21 出版

坐上琴椅,她是孩子的音樂老師,有著堅持與溫柔, 離開琴椅,她就是瘋狂、愛玩、逗趣的媽媽。 與孩子一起彈奏的黑白琴鍵裡,有著堅定與柔軟的愛, 將愛化成音符,她要和孩子一起快樂地彈下去, 一同譜出動人的親子生活樂章。 & 這是一本以音樂結合親子教養的書 儘管有著愛好音樂的浪漫,但在事關孩子的品行與態度上 留德鋼琴家媽媽仍堅持德式的原則與要求 & 我曾思考過,為何在教養上態度是「堅持」的?這必然與我曾在德國求學有關。德國講秩序、條理、精準、專業,深刻影響我,眼見處處充滿藝術與美學激盪,心很嚮往。在十八歲那年,我帶著尚未開啟的心靈,踏上第一站柏林的那一刻,瞬間被震醒。歷經求學生涯親身體會到,這一切美好,是努力與堅持來的!所以我願給你我能給的,陪伴你接受各種文化激盪,注入小小心靈,使生命富足。 ——李明蒨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自由的國度:普林斯頓尖子看美國

盧安迪  著
信報 出版
2017/08/17 出版

「我努力推廣自由的思想,因為我相信思想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有獨立的思想,而人們的思想將決定歷史的方向。」 在盧安迪眼中,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學生選課的自由度,開國元勳們的政治理念自由至上,甚至整個美國社會都是由追求自由的移民組成。 《自由的國度──普林斯頓尖子看美國》分享了作者在美國留學期間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當中有笑有淚更有驚。其經歷之充實足為莘莘學子榜樣,讓對美國有興趣人士愛不釋手。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西洋教育史

劉伯驥  著
台灣中華 出版
2017/07/01 出版

本書為西方二千餘年學術思想與文教體制總覽,其遠溯東方文化(猶太、埃及),經過希臘文化的再造、羅馬的傳播與基督教的陶冶而成。篇章錄有猶太教育、希臘教育、羅馬教育、基督教教育、中世紀教育、文藝復興時期教育、宗教改革時期教育、唯實主義教育、理性主義教育、自然主義教育等等。&& & 作者師承美國教育家克伯利博士(E. P. Cubberley)及阿麥克(J. C. Almarck)學說,博覽近代教育家西洋教育史著作,兼採諸家之長,本書體系完整、取材精審,不僅重視教育理想之敘述,並佐以實例;也同時注重教育本身之演變,對於教育家之學說與其所影響於教育之發展亦詳述之。 本書特色&& & 1.本書為西方二千餘年學術思想與文教體制總覽。 2.篇章錄有猶太教育、希臘教育、羅馬教育、基督教教育、中世紀教育、文藝復興時期教育、宗教改革時期教育、唯實主義教育、理性主義教育、自然主義教育等等。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歐美近代教育史

劉伯驥  著
台灣中華 出版
2017/07/01 出版

本書譯自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巴特斯(R. Freeman Butts) 著作《教育之文化史》(A Culture History of Education /1947年)第二篇「歐美最近教育的傳統」十一章,又將本書名為《歐美近代教育史》。 此書由美國教育家所撰著,羅述近代世界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推論其演變之迹,對於教育過程之前因後果,交互關係,和盤托出,較之他書更為詳備。 本書特色&& & 1.本書譯自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巴特斯(R. Freeman Butts) 著作《教育之文化史》(A Culture History of Education /1947年)。 2.此書由美國教育家所撰著,羅述近代世界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推論其演變之迹,對於教育過程之前因後果,交互關係,和盤托出,較之他書更為詳備。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讓孩子揮灑才能的德國教育法

何潔凝  著
天窗 出版
2017/05/05 出版

原來孩子…… 從三歲起自己拉拉鏈,可以提升自信心; 玩記憶遊戲不斷落敗,能夠培養抗壓力; 因為好奇心,不識字也興奮自學一至十五; 原來,情緒智商、解難力和自學力,比中英數常更重要,還能讓孩子受用一輩子! 在香港教了三年中學的何潔凝,眼見香港孩子「贏在起跑線,卻輸在每一步」,實在身心疲累。至她遠嫁德國,並於當地幼稚園任教,才看到讓孩子真正成長、獨立的一片樂土。 德國幼兒教育是還原基本步,重視孩子心理健康、復原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不急不躁從生活細節培育小朋友的自信心,透過戶外玩樂鼓勵他們探索世界,以巧妙發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育出一個個快樂、好學、有解難力及責任感的孩子。 與其繼續迫孩子早讀幾年書,鞭策子女做「功課奴隸」,卻又焦慮小朋友的心理健康,不如隨這位教育工作者的視點,看看德國的教育現場,反思培育下一代的初心,想想如何讓孩子在成長路上,真正盡情揮灑潛能! 本書特色 ※以德國教書的親身經驗分享德國的教育情況、制度、理念和分針。 ※以兩地教師的視野指出香港教育制度以及育兒情況的盲點和建議。 ※深入解構德式育兒法,教出快樂、獨立、自信、堅強的好孩子。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西方課程思潮研究

五南 出版
2017/04/25 出版

本書論述了「學科中心」等六大類課程思潮生成的社會背景、基本主張、重要特徵、主要問題/侷限、重要影響及啟示,注重把握各類課程思潮產生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注意梳理其理論和實踐基礎,清晰歸納出重要主張和針對性問題,站在不同時期教育改革的角度,客觀地評析各類課程思潮對教育變革的實際價值和實踐影響。反思長期以來「非此即彼」的課程研究思維定勢,主張對話的課程研究思維方式,強調課程思潮多元平衡、對話互補,提出在課程實踐中正確處理學科與活動、兒童與社會、課程開發與課程理解三者之間的和諧關係。提出的三維六類課程思潮分析框架,超越了知識中心、兒童中心和社會中心「三中心」課程流派研究範式,方法論上有一定的創新。

95 特價3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澳門教育-人物、學校、課程與語文教學

老至鈞  著
師大書苑 出版
2016/12/29 出版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是為「人物、學校、課程與語文教學」,大多涉及澳門教育;以寫作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人物、學校、課程-是以受訪者詳細確實的口述史料、豐富嚴謹的書面資料,而寫成的六篇。第二部分-語文與教學-是筆者以個人的主張見解、多年的教學經驗、實際的生活經歷而寫作的九篇,包括讀經、閱讀、朗讀、辯論、識字、背頌、文言古詩、教學語言等教學問題。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居美人

高淇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16/11/01 出版

居美人,是名字。 居美人,居住在美國的人。& 本書是描述一個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在接受中西不同教育之下的所見所聞。 作品不是熱衷描寫華人在美國如何拼搏或無奈與徬徨地選擇去留,相對的,作者選取了獨特的幾個人和事,體現了在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人們所營造的不同生活環境中,方方面面的精神生活及人生價值觀。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謝琴寧學校(書+DVD):人類的新未來

拾光雪松 出版
2016/06/16 出版

一所讓學童迫不及待上學的學校! 數千名學童排隊等候入學! 含16頁學校實景彩圖+《謝琴寧學校》紀錄片DVD 俄羅斯的一所謝琴寧森林學校,因為《鳴響雪松3:愛的空間》一書對此深刻的描述而一舉成名。它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眾多的訪客,等候入學的孩童更是多到讓他們應接不暇。謝琴寧學校究竟有哪些不同於傳統學校的地方,讓這麼多孩子迫不及待想進去就讀呢? 謝琴寧學校的特色: •校舍的建造、設計、彩繪,完全出自於孩童之手,無需大人在旁指導。 •孩童是學生也是老師,自己制定教科書、研發教學方式,上課可以來去自如。 •孩童在一年內即可完成整個十一年的課程;十八歲之前,通常會獲得一兩個大學文憑。 •孩童擅長各種才藝:繪畫、手工藝、合唱、武術、民俗舞蹈等等。 •孩童自己照顧日常所需(煮飯、做家事等)、自行規劃活動、管理在校的所有行政事務 。 •孩童活在當下、思考生命的意義、沉浸在大自然中;對於電視和電玩則是不感興趣。 &&&&&&謝琴寧校長的三大基本教育原則: 一、學校不是為生命做準備,學校就是生命本身! 二、認識每一位孩子。 三、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了解自己的根,看到未來的目標。 此書不僅搭配精采的紀錄片,讓我們一探校園裡的生活實景、細細品味學童純真又帶智慧的言語、聽聽校長的崇高理想;另外也收錄更多關於學校的介紹、校長的智慧之言,以及美麗夢幻的學校實景彩圖。讀者能從中充分了解,謝琴寧學校是基於怎樣美好的理念,讓校內孩童個個有驚人的全能表現,過著精神富足、自由與快樂的生活。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熱情讓我擁有全世界:歐洲上學大不同,交換學生教會我的事

「給孩子魚吃,不如給他釣竿」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讓學習不只是在教室,打開孩子的格局與視野。 一群15~18歲的孩子透過「交換學生」,實現了「學習不只在教室」的概念,為了體驗不一樣的教育環境,增廣國際視野,他們決定出走一年,到德、法、瑞士、奧地利、荷蘭、瑞典、挪威等國當交換學生。 這一年,這些孩子學到了什麼?成長了哪些?書中收錄這些孩子的故事與經驗分享,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離家,到了異地,在生活上,他們住在接待家庭中,要適應新環境,更要適應接待家庭中每一份子的個性,學習和新家庭相處。在學校裡,陌生的語言變成日常工具,接受異國教育的上課方式,學習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培養如何分辨且消化正確資訊的能力,並懂得如何找出問題。 經過一年從裡到外接收不同文化的洗禮之後,這些孩子都深刻了解到,交換學生不像是遊學或是出國度假,在這些過程中,會遇見許多困難,他們學會了面對困難並且著手解決的決心和能耐,他們用一年交換的是一扇通往世界和轉變的門窗,放大了自己的格局,進一步成為負責任、有能力、擔當、擁有多元文化背景、想法且創新的青年。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缺學無思: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

許寶強  著
牛津大學 出版
2015/10/01 出版

前言:寫在缺學無思的年代1 2014年秋,香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啓動這「命運自主的年代」,是9月28日的87枚催淚彈和之前(9月26日)的學生重返公民廣場的決定,而再之前的大學生、中學生的「罷課不罷學」,則是序幕。 & 「罷課」是學生運動的一種常見的形式,通常被認為是相對激進的行動,尤其在香港這政治十分保守的大都會。然而,雨傘佔領運動前的香港學生罷課,卻提出了「罷課不罷學」的口號。主要由中學生組成的「學民思潮」的罷課宣言,這樣寫道:「罷課,不是走堂偷閒;罷課,不是放棄學習;罷課,不是肆意玩樂;罷課,不是犯罪」。在這宣言背後,是發動罷課所需要面對的種種批評:既有保守的政權、財團和建制政黨指控學生罷課浪費納稅人金錢,甚至如同犯法,以至把罷課學生類比為黑社會與中國文革時期的紅衛兵,並設立舉報熱線,要求教育當局介入,向有學生罷課的學校施壓。前教育局局長更揶揄學生,說「罷課不是犧牲,退學才是」。身處於這些批評當中,學生在罷課宣言中,以防衛的語言、強調「不罷學」的方式回應,並不難於理解。 & 然而, 除了政權和大資本家外, 香港一些「本土主義者」,也批評學生的罷課「無殺傷力、離地、形式主義」,更直接取笑「罷課不罷學」的說法:「你不上課,但你要繼續學習。下次碼頭工人罷工時可否『罷工不罷做』?他們罷工,但會繼續開工⋯⋯若然要罷課,本應該不能去學習,若然要學習,這只是你走堂去聽講座⋯⋯」2。甚至是部分社運左翼的評論,也對「罷課不罷學」的說法不以為然。例如社民連梁國雄(長毛),也批評學界過於側重「罷課不罷學」的理念,反問「罷課怎不可能影響學習」3。 於是,「不罷學」的回應,惹來了另一方的批評,這種批評所依據的,是「上課」等同「學習」的假設。 & 學生所受到的兩面夾擊,反映了在香港這樣一種社會脈絡中,我們很難從一個正面及積極的角度去討論「罷課」和「不罷學」的基進潛能(radical potential),尤其是後者。與一般的看法有點不同,我認為,在當代的香港社會脈絡下,「不罷學」其實比「罷課」更為基進(radical) & 解學習為一種個人的經歷,前提是對外界所有的事物都感到新鮮,願意開放地回應走近的重要事物,那麼師資的孕育,將會與香港主流的教育學有很大的分別。海德格指出,好的教師,必須首先是一個願意及懂得學習的人。而學習就是要回應或調節我們對事物的理解,甚至改變我們自身,去迎接每天都會來到我們面前的重要的新鮮事物。如果我們沒有這種能力,就算懂得設計有效率的課堂流程,知道各種教學技巧,恐怕都難以為師。 & 我們或可以說,香港教育界目前最大的危機,是教育設計者及管理者,愈來愈失卻回應新變化、新問題的意願及能力。他們不再學習、不再思考。整個政府高層已愈來愈失去了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和意願,訂定政策、分配資源的掌權者只會頭痛醫腳、妄下判斷,不停重覆各類陳腔濫調。由一些缺學無思的官員,包括前任和現任的教育局局長,訂定政策、引領改革、指導教師、培育學生、教導青年人如何學習,這確實令人難堪。 & 更嚴重的是,缺學無思的不僅是我們的政府官員,不少校長、教授、老師、家長以至學生,都或多或少沾染上因循的習見,甚至變得封閉守舊,拒絕回應新的事物。而報章媒體,則愈來愈傾向把所有的爭論或者爭議性議題,化約為正反的對立意見,並宣稱這就是通識教育的多角度思考,例如公共論壇如有泛民議員出席,就必須同時邀請建制派議員,儘管兩者都只是在重複那些不斷被重複的意見。如果我們停留於這非此即彼、非正即反的(不)思考習慣,社會只會繼續撕裂和分化,無法尋找新的出路。學習的意思,就是以開放的態度,直面問題,尋找新的可能性9。亦可以說,學習是一個解難(problem solving)的過程,不進入這(學習)過程,難題將永遠留下,甚至越來越嚴重。一個缺學無思的社會,是難以解決碰到的困難、問題,無法走出困局。 & 所以,我認為缺學無思才是當代香港最根本的危機。如果說香港社會越來越墮落,那麼其墮落的表現,不是個別人士語無論次、指鹿為馬,而是整個社會失卻了學習的意願和能力;或如果說「這城市正步向死亡」(“this city is dying”),下一個問題將是:死在甚麼手上(dying from what)? 筆者在此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或有待驗證的初步答案:因為這城市已不再學習和思考,問題和危機於是不斷積累,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走向死亡。其實,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們(包括教育界)很多時候都在罷學——在課室罷學、在辦公室裏罷學、在路邊罷學、在商場罷學、在食品面前罷學、在電視機旁罷學、玩手機時罷學、示威遊行時罷學、落區擺街站時罷學、參選投票時罷學,錯失那些向我們展現、要求我們開放地回應的學習機會。 & 除非我城能不再罷學,重新孕育學習和思考的習慣,把握遇到的學習時機,這個社會或許才能夠有一個比較徹底的改變學生提出的兩個關鍵詞,是「罷課」和「不罷學」。很多人把焦點放在「罷」,認為「罷課」是對香港不民主的政改的強烈回應。然而,「罷課」只是讓學生離開了在學校課室中習以為常的狀態,但當學生走了出來之後,是否真正能夠離開了社會運作的慣性,仍然是未知之數10。相反,「不罷學」所追求的,是認認真真地學習,不再形式化地玩假。在我們這個缺學無思、問題和危機不斷積累的年代,強調「不罷學」,恐怕遠比提出罷課更基進(radical)。 & 「罷課」為「不罷學」提供了一個條件,令我們離開了一個習以為常的空間,呼吸點新鮮的空氣,讓一些陌生事物容易走近,召喚我們的回應。在學校課室以外的廣場上講學,往往能夠避開學校課堂的各種阻礙我們主動學習的限制,包括缺乏選擇(課程內容、上課時間、授課語言、任教老師),以及考試、功課形式與內容的規範。不過,「罷課」並非「不罷學」的必要或充份條件。真正的問題在於「學」與「不學」,而非「罷課」與「不罷課」。 & 要學會學習,唯一的方法就是進入學習的過程,開放地回應來到你面前的重要新事物。波蘭尼進一步指出,能夠不斷學習或有求知熱情的個體,是只有在一個尊重這些熱情、肯定這些價值的社會支持下,才會產生。換言之,學習不完全是個體移除各種阻礙學習的路障。為此,我們必須分析造成香港

9 特價37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臺灣學校需要的學習共同體

劉世雄  著
五南 出版
2015/09/01 出版

日本學習共同體可以作為臺灣學校教育的借鏡,不過臺灣學校必須先檢視自己的教育情境與學校組織文化,分析自己的優勢與問題,再從自己的條件出發,試著發展屬於臺灣學校的學習共同體。 & 回顧以往,臺灣學校實踐新教育理念時,許多教師經常誤解理念而排斥、執行表面未深化、模仿過度無省思,好的理念實踐如同一團熱鬧,喧囂過後又沈寂。多數教師也自認為已為孩子的學習付出許多,卻也對學習落後孩子無奈許多,殊不知教師們只要稍微改變與相互協助,可以促進孩子更正向學習,讓孩子成長更多。教師可以藉由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共同專業成長,不過,除了教師由下而上的熱情,各級政府也要建立由上而下的支持系統才行。 & 任何教育都是為學生,但教師是靈魂人物,因此,我們更該做的是,不放棄任何一位教師,因為我們知道放棄一位教師等同於放棄二、三十位孩子。本書不只是堅持no child left behind, 也更要no teacher left behind,甚至是,no school left behind。

95 特價3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溫家寶談教育

溫家寶  著
老古 出版
2015/05/22 出版

一探中國現今教育情況之發展及問題,本書收集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於1995年至2013年間有關教育的各類演講、給學生的信件等,並收錄他探訪各學校時的採訪報導。由大學到小學,再及教師與職業訓練學校,溫家寶走訪中國各地的各級學校,針對各類題目進行演講,內容多著重於解決中國現存之教育問題,並謀求將來展望。讀者可藉此探知中國現今的教育制度、教育情況及面臨的問題,亦可一窺中國對教育的理想及目標。本書體現了溫家寶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情感和深刻思考,展示了他根據時代要求和教育發展規律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教育論斷,書本前三分之二是講稿和信件,為溫家寶講述及撰寫,後三分之一則是記者側寫的記錄文章。書中所提及之人名、歷史典故均有詳細注解。《溫家寶談教育》本書內容涉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教師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事業的各個方面,涵蓋了溫家寶自1995年至2013年的代表性教育論述,包括講話、報告、信函、談話等66篇,另收錄新聞媒體報道文章17組、教育活動圖片50余幅,其中許多文稿和圖片資料為首次公開發表。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教孩子,別人搶不走的優勢

遠見雜誌社 出版
2014/08/25 出版

愛孩子,要用對方法, 鼓勵孩子問問題,而非找標準答案; 帶著孩子動手做,而不是動嘴說; 給孩子機會學習,勝過處處保護。 看以色列教育,如何教孩子開創A+的未來! & 人口800萬,國土面積不到台灣2/3的以色列,資源缺乏、強敵環伺,為什麼能在過去20年,產生10位諾貝爾獎得主?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答案是:教育 & 華人與猶太人是世界上兩大最重視教育的民族,然而,由於理念和出發點相異,造就出截然不同的學習氛圍。華人父母通常會以「愛」之名,要孩子多聽少說,較少跟他們講道理、傾聽兒女內心想法。 & 然而,以色列父母從小鼓勵孩子問問題,而不是找答案;鼓勵孩子動手做,而不是動嘴說;他們也鼓勵孩子犯錯,會稱讚失敗的孩子「太棒了」。 & 從家庭教育啟蒙,到學校教育的培養、國家社會的栽培,都願意在孩子成長階段,給與時間、空間,耐心等待。讓孩子從摸索中,找到自發性的學習熱情,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終身受用的人生財富,更是別人搶不走的競爭優勢!

9 特價269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教出創造力

遠見雜誌社 出版
2014/07/29 出版

身為父母的我們,最擔心在未來的世界裡,孩子沒有應變跟創新的能力。然而世界變化多端,舊的教育方式已不能因應新局。培育創造力,將是下一代競爭力的起跑 點。本書編輯群遠赴英國、芬蘭,透過實地考察、名人採訪,記錄二個國家與眾不同的創造力教育方式,同時也深入台灣各地,整理出創造力養成的五大原則,點出 家長常陷入的七大迷思及創造力七大殺手,透過不同階段的個案分享及檢視,讓你的孩子可以被教出創造力! 創造力是未來時代的新公民權,沒有資優班的設計,是否會失去培育最好人才的機會?不同階段的學童創造力可以被教出來嗎? 弄清楚身為家長常犯的七大迷思,小心七大錯誤觀念扼殺孩子的想法,只要把握五大原則,原來孩子可以輕輕鬆鬆擁有創造力!

9 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愛,無國界(本書為中英文雙語版)

王美恩  著
親子天下 出版
2013/12/10 出版

愛,不必靠血緣來定義,也不必被國界所侷限。 五位台灣之子,遠渡重洋來到鬱金香國度,跨國尋找幸福的收養故事。 投入兒福領域近二十年的資深工作者、前兒童福利聯盟副執行長與知識長王美恩, 從台灣到荷蘭,探訪原生家庭、收養父母與孩子的心路歷程,重新思索「親職」的真實涵意。 & 每年,有將近兩百個等不到家庭收養的台灣之子,只好遠渡重洋,到國外落地扎根,尋找幸福。台灣看起來是先進國家,為何還需要國際收養?為什麼我們仍然無法照顧這群失依的孩子? & 是什麼「束縛」了我們,讓我們面對失依孩子時,缺乏更開放的收養態度?無條件地愛孩子,真的只能由血緣來決定?不論是為國內、國外天災的募款,台灣人的關懷絕對不落人後,總能在最短時間募到巨款,實在很難妄下結論說台灣人較無愛心。 & 本書作者王美恩投入兒童福利工作近二十年。在十餘年任職兒童福利聯盟期間,除曾參與護送孩童到荷蘭收養家庭外,更詳細訪談、記錄了與收養家庭密切互動的過程。藉由五個被荷蘭家庭收養的台灣之子的故事,檢視我們到底少了哪些對待兒童的文明態度,同時也希望解開文化中對於收養的種種迷思。 & 舉例來說,收養家庭如何啟齒與孩子深談「收養」事實?要讓孩子尋根嗎?如何看待孩子的「認同」議題?跨國借鏡荷蘭的收養制度,我們的社會支援體系還可提供什麼協助,幫助收養家庭的特殊孩子? & 書中不僅有宏觀的跨國制度面探討,更有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並且進一步引發作者回頭思索,探討「親職」角色的真實涵意。 & 本書特色 & ‧任職兒童福利聯盟十餘年的資深實務工作者,近距離觀察收養家庭與孩子的第一手訪談記錄 ‧跨越台灣與荷蘭兩地,宏觀思考「收養」議題在文化與制度面的差異,提供政策制定者參考 ‧中英雙語對照,協助跨國收、養家庭跨越語言隔閡,窺見收養家庭最真實的生命故事 ‧推廣「愛的接力賽」理念,附國內專業收出養機構「兒童福利聯盟」服務資訊與聯繫方式 & 目標讀者 & ◎ 對「收養」議題關切,服務於兒童福利體系、社會工作體系的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 ◎ 對收養、出養議題關心的父母、師長與社會大眾,或對跨國收養有興趣的文化觀察者

9 特價288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頁數1/2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