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校的魚:「閱讀之家」讓每個孩子都能讀書的夢想計畫
小魚兒向媽媽宣布她要去上學。 「不可以,」她媽媽說。「學校在陸地上,而妳是一條魚。世界是不公平的,妳得學會忍受。」 小魚兒很悲傷,覺得人生無望。 想幫助小魚兒的兔子先生靈光乍現,去買了一個玻璃魚缸! 他把小魚兒撈起來帶去學校。小魚兒被穩穩地放在黑板旁邊。其他動物看到他們的新同學這麼快樂,全都大聲地歡呼了起來。 世上有無數像小魚兒般渴慕讀書識字的孩童,其中七百多萬名因為「兔子先生」的瘋狂行為而夢想成真——這隻兔子就是「閱讀之家」。 一些簡單的計算:美國花費9千億美元在阿富汗與伊拉克打了10年看來無望的戰爭。如果每年拿經費中的一成用在建立學校上,可以建立27萬2千所學校。新教室的總數會超出100萬間,以一間教室可容納25個學生來計算,便可造福2500萬名學生。 一些可能性:一個東非小男生可以抓起一把AK-47或是拿起一本書;一名14歲的女童可能在清醒的大部分時間裡,在妓院為一個比她大20歲的男人寬衣解帶,或是她可以在鄉村的圖書館裡閱讀,準備將來有一天當老師、店員或是醫生。 教育醞釀機會,經由教育這項終身的禮物,其影響將會世世代代流傳。 約翰.伍德的經歷,讓我們看見一個愛書人生命的改變,因而改寫了全球七百多萬名孩童命運、鼓舞人心的故事。證明了「生錯了地方,生錯了時機和生錯了家庭,所以沒有機會受教育」是錯誤的觀念,將從人類歷史上作廢。「閱讀之家」不屈不撓地對抗全球文盲的經驗,是值得許多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借鏡的成功例子。 本書重點 .一個愛書人為了實踐其單純卻非凡的夢想,毅然放棄微軟的高薪厚職,為偏遠貧苦地區的兒童興建圖書館。 .十年間「閱讀之家」興建了1,681間學校、建立 15,320間圖書館、出版 887種全新的本土語言兒童書籍;印製超過1,330萬本書、並為 780萬名兒童提供高素質學習機會。 .歷年重要獎項 2004、2006、2010年史可爾社會企業家精神獎 2008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國際創新服務獎 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掃盲獎 2011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早期發展年度最佳出版品(南非) 2013年《全球》雜誌100大非營利組織(第66名)
想像力教育:跟你想像的教育不一樣!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人類所有的發現發明、創造思考,都需要以想像力為催化劑,有想像,才有「可能性」,人類的文化和科學進化才有往前推動的力量。想像力離不開教育。只要不受到壓抑,孩子們多半有潛質積極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樣貌豐富且具說服力的「真實」世界;而成人們是否能夠認真地看待孩子,實際聆聽那些想像,以便了解想像力的本質、潛力與價值,並且用之於教學課程,將孩子的想像變成是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擴大它的界限與可能,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應深思與力行的。本書區分為三大部分,以理論為焦點的探討開始,將想像力運用於教育場域的實踐研究,以及在實踐場域中的關鍵挑戰議題等,逐一鋪陳、思索、驗證,讓想像力跳脫空想、不切實際、與理性相對的質疑,也讓想像力脫去只與藝術文化有關聯的外包裝,直指出想像力如何應用於科學、數學科目的教學現場,如何讓嚴謹實證的理性科學研究更有趣,更「平易近人」。彙整來自十一個國家的學者的十三篇報告,透過各式各樣的研究題材,讀者不僅有機會認識這個領域的多樣性,也能夠找到與自身教學領域相關的連結:無論是有關想像力是德行的討論、善加運用想像力做為提升北加拿大原住民教育的途徑,或巴西兒童博物館計畫以兒童的想像力為核心的描述,都各有獨到之見,但其實這些觀點又趨於一致。閱讀與探究本書正是一項認識與應用想像力的旅程,在此旅程中可以找到想像力的城堡,也可以順著想像力的應用路線,找到城堡內的迷人小徑與花園。
他們辦到了!一群哈林區小孩成為州榜首的奇蹟故事
她創辦的學校,震撼了全美教育界!善用企管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卓越觀點,創造出師生雙贏的框架。為有心栽培、卻供不起孩子讀菁英私校的家長,點出最容易實踐、最平凡踏實的教育精髓!一九九九年,年輕的黛博拉失去了摯愛。身為芝麻街集團出版部總裁的她,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撫養三個幼兒長大不成問題。但黛博拉卻毅然決然投入全民義務教育的革新。她賭上畢生積蓄、打破教育界的陋習、走遍全美知名校園、延攬有熱情的教師,終於為紐約最不受重視的哈林區,爭取到一所公辦民營學校──她創立了哈林村學苑。哈林村學苑的入學新生,程度都比一般學生落後好多年。但在短短幾年內,他們進步神速到名列紐約州榜首,所有八年級生在數理和社會學科及閱讀能力的表現,均達優秀等級,令人咋舌稱奇。品格教育更是出色,校園內霸凌事件為零。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黛博拉博士在書中分享她發展十年的教育新見:改變工作環境、創造最有影響力的教學文化、讓學校徹底革新。她不藏私地公開如何吸引最有才能教師到校服務;如何帶領學生邁向學習殿堂的巔峰;如何創造出不僅家長滿意,連老師也會愛上的神奇校園。 這段博士圓夢的感人故事,無論是關心孩童教育的家長、想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師長、補教業者、教育從業人員,絕不容錯過的必讀好書。本書特色一個承受喪夫打擊的女博士 一群被看不起的哈林區小孩如何從生活逆境中力爭上游、成為全美榜首的真實故事一座公辦民營的普通學校 一群充滿熱忱與理想的老師如何讓不被看好的學校 成為連美國總統都親訪的優質校園她為美國基礎教育立下典範用公立學校拮据窘迫的資源帶領不被看好的哈林區小孩突破萬難、登上學習的頂峰《君子雜誌》封她為全美最傑出人士!《富比世雜誌》盛讚她「為美國全民義務教育設立黃金準則」!美國總統親赴她的「哈林村學苑」參觀取經、找尋教育方針!歐普拉稱讚她為深具遠見的教育家!親子教育專家洪蘭教授、媒體教母余湘董事長、金鐘獎最佳主持人謝佳勳誠摯推薦
芬蘭的青年力:我想成為我想成為的人
一個月的重返芬蘭之旅,十二個親身接觸的朋友與故事,他們樂在生活、勇於出走、珍愛天賦、從做中學習,他們務實、獨立、熱情、自信。一個台灣青年與芬蘭青年們的相遇與碰撞,繪寫出最動人的立志青春。「書本也許能帶你進入好的學校,卻不能引領你變成你想成為的人。」人本、務實、活用、視野、啟發,是芬蘭教育與精神最貼切的寫照。透過一個台灣年輕學子的眼睛,凝視同齡卻有著截然不同學習歷程的芬蘭青年,他們有些人等待機會,有些人勇敢嘗試,有些人選擇離開舒適圈,有些人不斷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球員,有些人照著自己的興趣做出決定。他們的思考焦點在於要怎樣的未來、成為怎樣的人;他們充滿了行動力、想像力、實踐力和生活力。芬蘭這片土地的碧湖與藍天,給予作者在苦悶求學道路上一次自由的深呼吸,看到比別人多一點這世界的樣貌,也翻轉了他內心的小地球,重新體會教育應該是什麼模樣,青春該擁有什麼樣的力量。因為「有一種無限可能的資產,叫做視野!」
愛上學的老師:芬蘭教育現場觀察紀實
從芬蘭回來後,這些投入教育職場多年的一線教師,基於對教育的熱情以及對學生的義務,除了具公職身分的教師外,大家想方設法的成立漢帝學習創新中心。即便財力有限,即便理念陳義過高,還是義無反顧的投入課後學習市場。在補習班林立的市場中,給孩子一個不同的選擇。或許曲高和寡,但是台灣的每一個角落中,就是有不同的傻子們,做一些傻事,這種感人的力量,讓我們覺得台灣教育還有希望!芬蘭Espoo市Hosmarinpuiston學校校長101年六月來到台灣,回訪漢帝課後學校這群老朋友。Marjut校長十分肯定漢帝學校對教育的用心與付出,留下她的問候──歡迎來到學校學習。教育是每一個人重要的權益,尤其是兒童。Terveisia Suomesta-Tervetuloa kouluun Opetus on tarkea paaoma kaikille,mutta varsinkin lapsille.漢帝官網 www.hanzi.com.tw
常春藤菁英教育的66條法則
常春藤教育原則是美國菁英教育的不二法門常春藤教育中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引子走進最受青睞的「常春藤菁英教育」在美國,「常春藤學府」一般指的就是美國高等學習院校,而「常春藤聯盟」則是指美國東北部八所久負盛名的大學,它們分別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這八所學校是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他們歷史悠久、治學嚴謹,除了康奈爾大學之外,所有的這些學校都是在北美獨立戰爭之前創設的。教授的授課水準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好,為美國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政治領袖、商界菁英和意見領袖。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常春藤大學又時常作為頂尖名校的代名詞。在習慣上,人們也會將菁英教育稱為是「常春藤菁英教育」。 今天,常春藤聯盟不僅僅針對美國人,它正以更寬廣的胸懷面向整個世界。作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常春藤對所有的優秀學子都敞開懷抱,每年,從世界各地寄來的入學申請書不計其數。 也正因為如此,常春藤聯盟中每所學校的入學標準都非常嚴格,那些具備申請資格的學生不僅要學習成績好,而且要獨立、自信、有特長。為了找到優秀的生源,這些學校很早就到各個高中去物色合適的人選,有許多得到全國優秀學生獎或者是SAT成績優異、高中課程成績在全校前十名的學生,都是常春藤盟校搜羅的對象。進入常春藤的學生,不僅基礎扎實,且綜合素質過硬。 說到這裡,一定有很多家長都夢想著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常春藤,或者是讓自己的孩子也有機會接受這種菁英教育。機會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均等的,只是需要每一位家長和學生自己去爭取。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有一點是家長可以完全靠努力做到的,那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具備一種「常春藤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常春藤的教育準則、用最菁英的教育思維來培養我們的孩子。這樣的話,即便你的孩子在現實中沒有機會走進常春藤接受教育,而「常春藤素質」將一直陪伴他,同樣可以使他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優秀、更具有競爭力。 美國曾有一位著名的企業領袖說過:「即便是讓那些哈佛的新生不去上學,讓他們隨便幹點什麼,等二十年後,他們還是比別人要成功。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哈佛教給了他什麼,而是在於哈佛選擇了什麼樣的人。」所以,常春藤的教育並不是局限於狹隘的知識教育,選擇或者塑造什麼樣的人,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相信那些被常春藤選中的幸運兒,本身也已經具有了一種「常春藤素質」,家長正是這種素質的第一教師,每一個家庭就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常春藤」學校。 培養孩子的常春藤素質需要父母有意識地進行,而且是從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到他出生、學會說話、上幼稚園、小學、高中,直到他具備那些「常春藤素質」。這個過程中,父母會不斷收穫一些新的感悟,不斷發現孩子身上可喜的變化。當孩子真正進入常春藤學校或者其他優秀學府的時候,也許那已經不是一個巨大的驚喜,而是一種必然。 在介紹常春藤菁英教育法則方面,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及,他就是著名的「反智書生」薛湧。薛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了很多常春藤菁英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之處,為中國讀者打開了一扇瞭解常春藤菁英教育的視窗,他的著作《一歲就上常春藤》也是本書重要的參考資料,希望我們在介紹常春藤菁英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能夠給更多的中國家庭帶來科學、優質而又充滿人情的教育方案。 正如薛湧所言,夢想,如果不以一種嶄新的教育作為起點,那就終究是水中明月。而一種嶄新的教育,不在學校的課文裡,不在任何組織的文件裡,只在每一位家長與孩子相處的細節裡。 當有一個家長懂得用常春藤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時候,這個孩子是幸運的;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運用常春藤菁英教育法則的時候,它會形成一種巨大的浪潮,那麼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是幸運的。可能有的人會想,運用常春藤法則教出來的孩子會不會沒有「中國味」,沒有傳統。其實這是多慮的,一方面人才國際化是一種趨勢,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所有格教育方式最終都會殊途同歸;另一方面,我們的傳統中既有優秀的東西,也由需要改良的東西。從來沒有無源之傳統,既然傳統本身是一個時代的風格的延續,那麼尊重時代的風格,則自能成傳統。 本書重點在於討論實現菁英教育的具體路徑,參考了許多美國歷史上有常春藤菁英教育背景的人物成長經歷,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越來越瞭解常春藤菁英教育,也越來越能自然而然地將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常春藤菁英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成功的人 如果說常春藤是菁英教育的話,恐怕會有人提出異議:菁英不全是「常春藤出品」,例如培養出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芝加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科技人才薈萃的麻省理工和史丹佛,乃至英國古老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用門戶之見來對待「菁英教育」,如果要辦一個菁英擂臺,陣容強大的常春藤聯盟在當今美國的政治界、商界、科技界肯定是碩果累累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常春藤菁英教育的原則並不是徹底排他的,不是說一旦某一條原則屬於常春藤,就像校徽一樣只能專屬,不能共存。不管是在常春藤學校,還是在其他大學,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相似的,互補的。我們可以這樣看:以哈佛大學為首的常春藤聯盟,更全面、更系統地體現了世界菁英教育的特點,介紹常春藤原則,也就是介紹了菁英教育的本質。常春藤的培訓目標是為世界培訓未來的領導者,也就是要培養出成功的人。 哈佛大學在接受學生入學申請的時除了考察成績以外,還非常著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哈佛大學的「附加個性評價表」中涉及了十五個方面的內容如下:一、Intellectual curiosity好奇心及求知欲二、Intellectual creativity創造能力三、Academic achievement學業成績四、Academic promise學業前景五、Leadership領導能力六、Sense of responsibility責任感七、Self-confidence自信心八、Warmth of personality為人熱忱九、Sense of humor幽默感十、Concern for others關心他人十一、Energy活力十二、Maturity成熟十三、Initiative主動性十四、Reaction to setbacks對挫折的反應十五、Respect accorded by faculty受老師們的重視程度 哈佛大學「附加個性評價」所涉及的這十五個方面,幾乎也是美國常春藤學校都關注的。這些名校精心設計了申請程序,包括用表格考察的各個方面,用各種方法從各種角度來評價申請者:這個學生各方面的狀況和發展潛力如何?在同校、同屆、同地域的學生中有多突出?在優秀程度不相上下的競爭者中是否仍然佔據優勢? 不難看出,名校一直看中的那些方面,樣樣都直擊人的素質,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常春藤素質」。常春藤菁英教育出來的絕不僅僅是研究型人才,「幽默感」、「關心他人」、「活力」等項的考察,其背後指向一個人的影響力、團隊精神、協作能力等等,只有具備這些品質,才能承擔得起更大的成功和榮耀。如果說常春藤的教育目標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那就是品格和能力。所謂的品格,也是指一個人的價值觀念,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好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會更容易理解別人,更加有興趣來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路徑,因而更有可能成為社會的領袖,也更容易得到較高的報酬,這樣的孩子最容易成功,生活的幸福感也最強。至於能力,和智商無關,也完全仰仗於後天的培養。 家教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父母更接近這個崇高的角色。在哈佛大學考察新生的十五項中,好奇心及求知欲、創造能力、領導能力、責任感、自信心、為人熱忱、幽默感、關心他人、活力、成熟、主動性、對挫折的反應這些都是在父母日積月累的影響下形成的品質。 父母的教育比教師更能塑造人,影響人。 但我們常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天天肩負教育責任的父母,卻往往把自己當成了「外行」,誤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也有一些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還在用上輩人教育我們的做法在教育今天的孩子。家庭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教育作用,而這正是常春藤學生的家長們做得最好的地方。 父母身上有一個極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優勢:在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內與他(她)朝夕相處。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變化的每一個細節。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些細節上的影響,會形成孩子日後待人處事的潛意識中的標準,可以說,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寬度。 美國教育學家泰曼‧詹森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這句話說得不無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教育決定著孩子的命運,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產生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的教育決定著孩子的命運。
在奮進中成長:香港城市大學廿五周年歷程
十年人事幾番新,對香港城市大學而言,從1984年的香港城市理工學院到1994年正名成為香港城市大學,這十年的成長變化固然不止是翻了一番,但羽翼漸豐不等如已能展翅高飛;脫胎成教研並重的大學後,緊接這十五年來,香港城市大學仍然在「承先啟後,共創未來」的目標下,致力透過科研開拓新的知識領域,促進社會進步,由一所國際都會的城市大學發展至今天成為教研並重的世界大學,並一直以培育下一代為己任,細雨潤物,灌輸終身學習觀念。 &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能趁此銀禧紀念的時刻,回顧創校二十五周年以來大學、大專教育,以至香港社會的變化,藉此凝聚師生和校友情誼,一同為城大下一個十年、二十年、百年而努力。只要城人心連心,眾志必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