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藝術之美
《台灣傳統藝術之美》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劃,遠流出版公司編輯製作。是一本精緻的圖像書,以精美的照片為視覺欣賞焦點,輔以深入淺出的介紹文字,引領讀者品味台灣傳統藝術的饗宴。本書共收錄數百幀珍貴精采的圖像作品,十分難得;可說是到目前為止,台灣第一本以平面圖像欣賞為主體,以美感的體驗來推廣傳統藝術的絕佳好書。 ◎台灣的傳統藝術涵蓋許多面向,且各有其迷人的風貌,舉例言之:百看不厭的歌仔戲,鑼鼓喧天的北管樂,工法精緻的傳統彩繪,樸拙動人的蒸籠,熱鬧的車鼓陣等等。本書在眾多的傳統藝術中,選取三十餘種,分為六個主題來介紹,分別是:戲曲之美、音樂之美、建築工藝之美、民間工藝之美、舞蹈之美、陣頭技藝之美。每個主題先以一篇總論作為前導,介紹該類傳統藝術的內涵與概況,繼而以精彩的照片吸引讀者進入傳統藝術的豐美氛圍。 ◎中英對照的編排方式,淺顯易懂,但又不失知識深度的文字,最適合作為餽贈國際友人的禮物,讓國際友人體驗最有台灣味的傳統藝術。
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結構
近年來有關台灣文化瓣析,建構著作,莊教授應是最豐碩的一位.出版於1996年的[兩國論]-.,可說是冀欲完成其個人[台灣文化論]完整體系的野心之作.
黃麗淑與台灣漆藝
本叢書各卷分別代表傳統音樂、戲曲、工藝與文化出版等,透過傑出的真實範例,為讀者歸納出成功者的創作歷程與經營know-how,不但與讀者分享他們的智慧結晶,也生動描繪出相關產業的真實面貌。 & 黃麗淑 & 一九四九年生於屏東縣,國立藝專美工科畢業。一九七六年起致力於工藝的研究與創新,一九八四年追隨陳火慶藝師鑽研漆器,從此以傳承及發揚傳統漆藝產業為志 趣,全方位投入漆藝的研究、創作、教學與產品開發等工作,曾規劃主持「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傳習計劃」等重要工藝活動。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先後赴日本 東京國立文化財政研究所、沖繩工藝研究所研修漆藝。曾獲日本石川縣漆器設計競賽銀賞、文建會民族工藝佳作獎、第三屆傳統工藝獎其他類三等獎等榮譽;多次應 文建會之邀舉辦個人展,經常赴大陸、日本等地展出。
台灣藝妲風華
台灣藝妲 「台灣藝妲」在日治時期,可稱為交際花,因其有文學修養,有風度,談吐風雅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上流社會的交際聯誼以及宴請高官名人,婚慶喜宴,都喜歡召其執壼,在席間招待,演唱,高吟,以娛嘉賓,讓賓主盡歡;或二三知友在其香閨淺酌,聽其輕彈琵琶,漫唱南音小曲,特別有一番風韻,所以艷名遠播。 當時台北社會人士舉辦「酒國花魁」選舉,而有「酒國名花」之稱,甚為風光。在現實生活中,其命運是可悲的!幼年被賣入「藝妲間」,由鴇母延請熟師曲師教學,學習書詩歌曲。學習之時,鴇母持藤鞭在旁監督,稍有怠慢便鞭打,忍淚吞聲!學成能唱,能吟,能彈,還要訓練飲酒,集琴曲書詩於一身,才豎艷幟,招徠顧客。 可是命運各異,有的綺年從良,嫁作商人婦,恪守婦道,相夫教子,過著美滿幸福生活。有的在風塵苦海中浮沉到人老珠黃,生活潦倒,甚至淪為私娼,悒悒而終。 戰後初期,由於時代變遷,藝妲逐漸沒落,藝妲之名,也被普通妓女冒用,失去昔日風華,而今,藝妲也成為歷史之名。 作者簡介 邱旭伶,一九七○年生,桃園縣人。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美國俄亥俄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現任自由時報藝術特區版記者。
金門與同安
金門與同安 金門雖為蕞爾島地,自古文治武功卻蜚聲遐邇。先民自晉時中原皮蕩,避五胡入浯闢墾,唐時設監牧馬,成為戢騎供應地;宋時朱熹主簿過化,文風興盛,歷代人才輩出;明未鄭軍據島抗清,並為轉進台灣驅荷之跳板,現時又為戰役紀念國家公園文化聖地,草闢迄今,凡一千六百餘年,歷代姓族之移入,匯聚諸多中華燦爛文化。 <金門與同安>從金門進士、名宦、鄉賢遺留在同安的寶第、墓葬、祠堂、碑坊、石雕、碑刻等文物古蹟以及區域沿革、宗族徙居、婚姻嫁娶、歲時習節、物產婚俗、教育科舉、民間俚語等方面,介紹金門與同安史緣久、地緣近、血緣親、語緣通、文緣深、神緣合、俗緣同、商緣廣的八緣之親,為閩台人士尋根必讀。
金門影像紀事
金門影像紀事 史前時代,金門海岸平原地形上,即己出現聚落型態。 隨著距今約六千年前金龜山遺址及距今約四千前浦邊址的發現,把金門的地景空間推向一個遠古的記憶。 從歷史來說,金門的開關,起源於東晉五胡亂華,蘇、陳、吳、蔡、呂、顏六姓自中原避居而來。唐、未,金門從牧馬區沿革至設立都圖;元、明,由浯洲場發展到公門所城;明鄭、清世,自東征台灣基地到總兵署海防重鎮。民國四年,金門正式設立縣治以來,迭經日據八年、國共冷戰對峙,使得金門的土地、歷史、人文、軍事彼此緊密地纏結為一體,邊界島與的特殊性各,因而開展。 「金門影像紀事」透過文朵與圖像所呈現的,是歷史、風土,是烽火、兩岸,也是當代邊際島嶼的邊緣情懷。 作者簡介 楊樹清,祖籍湖南省武岡縣高沙市,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日出生於福建省金門縣燕南山古區村。歷任:澎溮建國日報記者、間日報駐台特派員暨鄉訊版主編、社論主筆,金門報導社社長、「金門學」總編輯。
台灣年俗
台灣年俗 在台灣的風情俗物中,年俗的成型是台灣最根柢的生命力,因為中國人向來是取重視過的民族,過新年的記憶,大家都有,而且並不陌生。但曾幾可時,年味卻越來越淡了,新年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已不那麼重要了,也因此過去講究的年俗更令我們懷念與珍惜。也許,縱使再如何強週新年的可愛,也難重回往日過新年的熱絡景象,但人總得有些懷舊之情,生命才能更踏實。 本書作者真心的用畫與文字,把年俗留下。三十篇緊扣著歲末年終和新正期間,緊湊而動態的圖文,其中,有的已被改良、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甚至從未聽聞,但不管為何,畫中深藏的典故,都盡其所能的力求本土正統意旨的定位。 「台灣年俗」希望能夠在畫與字的對話中,漫延無盡的回憶與記憶,讓作者的情愫與怠動,能夠更深入的進駐臺灣人的心中,而不再只是似懂非懂,或存在著有點印象卻又常有說不上來的感覺,讓我們都能同繫年俗、共戀年味,延續傳統年俗生命的無限性。 作者簡介 撰文作者-邱德宏,曲栗通霄人,文人大學政治系畢業。 圖繪作者-王灝,南投埔里人,埔里大成國中老師。
金門祖厝之旅
來趟祖厝之旅吧 「宗祠」是各姓氏奉祀祖先的神聖建築,也稱為家廟或祠堂,而台閩兩地百姓通常稱之為「祖厝」。由於由大陸內地移向金門的各姓氏族裔,因為卜居他鄉,每逢佳節,思念祖先之情益發強烈,造成金門近五萬人口,一百八十多個姓氏中,就有一百六十二座宗祠,也足見金門百姓對報本反始及慎終追遠觀念的重視,替歷史文化留下真實的見證,也替「民德歸厚」做了最真實的詮釋! 金門的祖厝至今仍保存的很完整,本書特以陳、王、張、蔡、吳、黃、李、林、薛、辛、董及「六桂聯芳」等金門十七大姓為主體,分別介紹各個姓氏的來源、遷徙概況、創建重修、匾額對聯、風俗軼事、祭祀禮數及宗祠建築之美,以此作為文章的骨肉血脈,成為一篇完整的報導式記錄,是文化資產記錄,更是金門文化景點的深度導覽。 作者簡介 陸炳文,民國三十二年出生於福建,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五十四級畢業,曾任經濟部專任顧問,現為傑出公共關係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長年從事於文化尋根與姓氏探源之田野調查工作,著有台灣各姓祠堂巡禮、金門宗祠大觀等專書,對金門學尤為專精,前後專程走訪過金門六十多次,因而榮獲金門縣政府發給榮譽縣民證。
金門古今戰史
古今戰史開炮 金門是座文化的島,也是一座歷經戰火的島。 自明朝起,金門便飽受海寇侵擾,一日不得安寧﹔明末則有鄭成功以此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清朝經營未久,又為日人所據﹔國民政府遷台後,金門隨即成為反攻前哨!長期處在嚴格的軍事管制下,金門自然有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社經結構,直到近年,其「戰地」的角色方逐漸轉型。但從兩岸互動的角色來看,金門的角色地位是「邊陲」也是「中心焦點」,今後金門的發展能否真正跳脫戰地的「悲情」與歷史的「宿命」,全看兩岸是否持續良性互動關係而定,而金門本身的契機發展易繫於其中。 然儘管戰火已遠,硝煙卻依稀未散,未來的金門是否會再披戰火,我們不得而知,但對過去的戰史,我們則有必要加以了解。本書,正是一本讓你順利了解金門古今戰史的最佳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火木 一九五五年生於福建省金門縣,一九七四年金門高中畢,一九七八年東吳大學歷史系畢,一九八三年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實踐設計管理學院共同科副教授、中華民國青芯志工服務協會秘書長、行政院青輔會青芯志工北市一隊隊長。 專長中國歷史、兩岸關係與區域研究,並熱心社會服務與社區公益活動。
金門島地采風
金門風采 金門是一塊夢土。早期,從台灣島各地被徵兆來此服兵役的年輕人,相信在此已經留下了許多對自己未來人生的憧憬。今天,許多像我一樣偶爾到金門一遊的台灣旅客,也很快的就會在古蹟聚落風獅爺中墜入歷史的迴廊,如夢幻般沉溺在歷史圖像的蜃樓中。這種對過去的傳統、地方和人文的耽溺、最容易在金門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獲得滿足。本書精采的將這些事物透過文字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期待讀者從中捉摸出金門傳統的點點滴滴,盡一步感受金門的古意和酒香。 金門有一千七百年的開化歷史,古蹟之多蔚為地方第一大特色,如有近兩百年歷史的邱良公母節孝坊、設於清乾隆年間的浯江書院、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古天文台古塔,以及為防禦海盜侵擾而建的槍樓等等。 除了古蹟之外,金門至今仍有不少人孜孜不倦的固守著先人流傳下來的古老行業,如鑿井、製秤、造輾、榨油、製麵等等。這些講究慢工出細活的手工業,在機器化、大量化的工業潮流中,孤寂的訴說著金門的過往。 本書將帶領各位讀者看看金門的古蹟,以及其他在別處已經看不到的古老行業。 作者簡介 李錫隆 生於金門,現年四十四歲。金門高中,世新編採科畢業。曾任雜誌社主編、報設計者、編輯、採訪主任等職。現就職於金門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