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問題
期待已久,當代精神醫學大師亞隆的心理小說──哲學家三部曲最新作品!繼《當尼采哭泣》、《淑本華的眼淚》之後,再次以心理小說的奇妙手法,探討上帝的本質、邪惡的根源。 一位是十七世紀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一位是二十世紀滿懷仇恨的納粹頭子,是怎樣的心理糾葛,讓兩位相隔三世紀的歷史人物,有了奇妙的命運牽連?斯賓諾莎,十七世紀理性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歐洲,宗教勢力凌駕一切,他卻堅持獨立思考的精神,二十四歲被猶太教逐出教會。他在世上如此孤單,沒有家庭、沒有社群,卻寫出改變世界的書,為啟蒙時代鋪路;三百年後,他被教會重新迎回,荷蘭以他的頭像設計鈔票,以色列為他樹立紀念碑,連愛因斯坦、歌德都深深為他著迷。羅森堡,二十世紀納粹領導人物之一,從小流露反猶太思想,他所寫的《二十世紀的神話》銷售上百萬冊,為納粹屠殺行動提供意識形態上的正當理由,最後在紐倫堡大審被判絞刑。讓人不解的是,羅森堡如此痛恨猶太人,為何卻命令軍隊衝入斯賓諾莎私人圖書館,將一百多冊書籍存放到一座祕密鹽礦中,使這些珍貴藏書在戰後才得以重見天日? 歐文.亞隆是當代心理治療、精神醫學界的超級大師,除了專業著作外,他也擅長寫心理小說,哲學家三部曲的《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主角都是對當代心理學與精神分析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其中《斯賓諾莎問題》以雙線進行,交織了虛構的奇想和歷史的縱深。喜歡故事的人,可以享受曲折的時代情節;喜歡哲思的人,可以沉浸於哲學和宗教的精彩對話;喜歡心理探索的人,可以看見幽微的人性與多樣的治療技巧。對歐文.亞隆而言,則是藉這部精彩小說,對斯賓諾沙這位近乎聖人的奇才,致上最深的敬意。
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
輕鬆、快樂,是閱讀這本書時的重要基調。從探觸有機農藝的知識,逐漸體悟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則是閱讀過程另一個重要的啟發。盛璘不斷把自己過去的學習,和當下遇見的個案,做一個有趣的比較和反省。愜意生活,卻不忘嚴肅思考。一則則體貼人性,又充滿普羅環境意識的觀念,不斷地被她推介出來,引發我們深思。 黃盛璘是個積極的金牛座,當了十五年的編輯,卻碰上了中年危機。她毅然辭去工作,以四十七歲的「高齡」,第一次踏上美國,展開兩年的遊學之旅。她來到陽光明媚的加州,在猶太籍妹夫安迪所開設的「春風中藥舖」打工,認識了一群愛好東方醫學的美國人,也開始對漢方藥材產生興趣。柏克萊大學附近是生態意識及環保運動的大本營,她到社區大學修課,意外邂逅了「樸門農藝」(Permaculture)和「園藝療法」(Horticulture Therapy),讓她雙眼閃閃發亮。她自願去當園丁、學習蚯蚓堆肥、在陽光下整地剷馬糞、幫盲人朋友設計花園、到老人院及腦性麻痺中心實習、逛農夫市場和兒童菜園、參觀自然屋建築及各種社區改造的環保庭園設計、到森林公園去收集野生動物糞便進行育種觀察…,全是她前半生不曾做過的新玩意兒,生活豐富又有趣。最重要的是,她知道這個對地球友善的生活方式,正是她未來最想追尋的人生志業。二○○四年夏天,黃盛璘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美國認證的園藝治療師。她帶著滿滿的熱情回到台北,展開生涯第二春,希望帶動更多人親近自然大地,並以植物的生命力,來療癒現代人的身心靈。《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是黃盛璘在美國兩年期間的遊學筆記,她以活潑輕快的口吻,自嘲這是一趟中年歐巴桑的學習之旅,從字裡行間,我們看到她對自我的誠實、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對弱勢文化的關心、對環保實踐的認同、對植物和各種藥草的親近,這些特質讓她快樂地邁向知天命之齡,努力推動園藝療法,樂此不疲。 本書特色呂淑貞、林宗賢、孫芳鵑、唐香燕、曹幸之、畢恆達、傅月庵、莊展鵬、劉克襄、鄭晃二特別推薦
兒童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
第一部本土兒童藝術治療專書包含11位臺灣資深藝術治療師的實務經驗分享,並有其專業見解與相關理論詮釋。人類個體發展過程,語言發展是整體發展中的重要部分,但語言表達尚未清晰之前,聲音、肢體、圖畫在非語言表達中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聲音、肢體律動或是圖畫,表達過程都伴隨著直覺的感受,傳遞了讓他人理解自己而能同理共感的溝通意義。感受的表達與被理解能帶來情緒穩定感,繼而能在現實中感受到自我的內在力量。兒童受限於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非語言表達相形重要。以視覺圖像而言,所展現的不只是圖像本身象徵意義的內涵,更包括下筆穩定度的手眼協調、視覺記憶與情緒表達的連結、造型複雜度與認知發展之間的關係、色彩表達與情緒內涵之間的相關性、意識的主動性與潛意識的隱微影響、作品風格可能是個人特質的展現等等,因此,當代腦神經科學家Zaidel認為,藝術創作是人類最複雜的心智機轉之一。幼兒能抓握開始,及具有圖像表達的能力。初拿筆塗鴉的孩子不會說自己不會畫畫,通常都是滿懷開心地盡情塗鴉,圖像便在一次一次的塗鴉和日漸成長的過程越來越成形,也越能展現兒童想要表達的內容。既然如此,藝術治療應用於兒童因此而更凸顯重要性,在兒童口語表達之外,提供良好的表達與被理解的機會。然而基於藝術表達意義通常極具個別性,很難以固定答案的分析來理解兒童的圖畫。成人不喜歡被誤解,想要表達的內容不被理解則更不想說,對兒童的作品表達而言也是如此。藝術表達對兒童的優勢,使各種狀況的兒童成為藝術治療師工作的重要對象,因此許多歐美受訓返臺工作的藝術治療師,皆具備與不同情況兒童工作的經驗。兒童族群正在身心發展的歷程中,藝術治療考量兒童身心發展之整體性,實務工作時需時刻思考兒童藝術表達與身心發展之關係。同時,兒童成長於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兒童情緒行為表現之間的關係,也成為藝術治療師需要思考的重要條件之一。許多時候,藝術治療師並非單獨與兒童工作,而需要與兒童所處的家庭系統工作,才能較為完整的幫助孩子成長。根據前述,本書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談兒童發展相關議題。第一章由長期於教育場域服務並精熟於兒童繪畫發展理論與實務的江學瀅撰寫兒童發展與藝術治療之關係,本章論及兒童自發創作的意義,不以兒童繪畫發展理論做為繪畫分析的工具,關注兒童透過圖像展現感受之內涵,同時由兒童繪畫發展理論之後的多元發展觀點,以及兒童藝術治療學者對於繪畫發展的觀點進行比較。第二章由實務經驗豐富的蔡汶芳撰述一般原則之下的兒童藝術治療之架構與歷程,提供讀者對於兒童藝術治療之基礎概念的理解。發展中的兒童常見藝術治療過程因情緒影響而產生行為的退化現象,並於創作行為中展現,蔡汶芳於第三章清晰的說明此現象,幫助讀者理解,兒童藝術治療並非以描繪漂亮作品為目標,乃呈現情緒狀態,並透過治療能調適而出現適齡的情緒表達。由於自我功能在藝術治療歷程的成長,江學瀅於第四章論及藝術治療中,兒童展現自我概念之成長。第一部分最後一章,由專長於藝術治療倫理研究的黃凱嫈撰寫兒童藝術治療工作中相當重要的倫理議題。第一部分整體而言提供讀者兒童藝術治療的整體面貌之概論,幫助讀者進入第二、第三部分時,有更好的理解。基於兒童成長為獨立個體之前生活於家庭系統中,因此兒童工作不能脫離系統思考。第二部因此由楊舜如論述護持環境之概念,說明夠好的涵容在藝術治療情境中對幼兒的幫助。具有早期療育與藝術治療整合專長的江閔瑄,則由早期療育觀點,談到藝術治療幫助處理發展遲緩幼兒之憤怒情緒的內容。同時擁有婚姻家庭治療與藝術治療碩士學位的劉素芬,在第八章由家庭系統觀點看兒童成長,論及家庭系統觀點的藝術治療方法,與家長合作的觀點等。家庭之外,學校也是兒童長時間生活與學習的場域,第九章由長期於校園工作的湯淨棋探討與校園輔導工作整合的兒童藝術治療工作。第三部則由四位資深藝術治療師撰述最常面對的兒童藝術治療診斷之症狀。第十章由專長於阿德勒取向藝術治療的黃暄文,由理論與實務的層面,詳實撰述阿德勒觀點的ADHD兒童藝術治療。第十一章由兒童工作經驗豐富的張梅地撰述自閉類群障礙兒童之情緒行為狀態,以及藝術治療如何幫助這些固著的孩子。兒童創傷為心理治療的重要議題,第十二章由朱惠瓊說明創傷心理治療理論,以及藝術治療如何突破語言限制達到創傷心理治療效果的意義。最後一章由曾服務於醫院兒童重症病房和血液腫瘤科病房的藝術治療師王莉鈞,論述住院兒童的醫事藝術治療如何執行與相關助益。綜論之,兒童有極高的可塑性,透過非語言的創作表達,能讓他們表達其語言能力無法表達的想法;透過藝術治療,或許能解決他們的行為問題、情緒障礙,提升其獨立自主性、心理韌性、人際互動......等,進而發揮其潛能。【專業好評】(依姓氏筆畫序)藝術創作,不論技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你看一兩歲的孩子,可能拿起家中的色筆就在牆上隨手塗鴉,展現自我的想法及能力。不論是繪畫、玩泥巴、捏陶,人們在這個過程,都抒發了感情及獲得了能量。藝術治療,聽起來很抽象的名詞,實際上是探究心靈及療育創傷、促進成長的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特別是對口語尚未發展完全的兒童、或是受到疾病或創傷干擾後口語表達受阻的人,藝術治療能提供了通往心靈的道路。這本書集結了多位資深藝術治療師書寫在不同族群及領域運用的理論及實務,分別撰寫了兒童發展與藝術治療、兒童生活系統與藝術治療及兒童藝術治療實務三部,相信對於有心了解探索學習藝術治療的大眾及專業人員大有助益。──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暨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王明鈺藝術治療提供兒童透過創造性藝術表達其內心意念與情緒,能協助情緒抒發與自我探索,有效促進心理健康與潛能發揮。欣見江學瀅教授主編,結合十一位藝術治療學者與專家,撰文出版兒童藝術治療大作,內容豐富兼顧理論與實務,特予大力推薦。──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 侯禎塘本書結構嚴謹、內容精煉,匯聚多位藝術治療師的臨床經驗與研究洞見,探討兒童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從早期療育到創傷復原,呈現藝術治療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多元樣貌,是一本兼具專業深度與本土文化關懷的珍貴著作。──臺灣藝術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臺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學程創辦人、退休教授 陸雅青塗鴉與繪畫是兒童自然的表達方式。治療中的圖像雖非兒童生命的全部,卻映照其當下的情緒與關懷。保持謙遜而敏銳的探索精神尤為重要。《兒童藝術治療》集結11位專業治療師,以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角度,探討藝術創作在兒童發展與療癒中的力量,是兒童治療工作者不可錯過的重要參考。──資深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陳質采
三把心靈椅:來自內在小孩的禮物,最好的未來就在成年椅上等著你
三把神奇的椅子,回溯從童年到成年的心靈成長軌跡真正的心理成年,是當你可以:安撫受傷的內在小孩,同時支持他真正長大過往的傷痛,常讓我們被縛於特定椅上而不自知換位置就會換腦袋,心靈療癒上也是如此療傷到一個地步,內在小孩終究需要轉大人五大支柱協助我們,邁向真正的心理成年【本書簡介】成年椅模型,能協助人們提升覺察與意識。透過三把椅子──孩童椅、青少年椅、成年椅的視覺化意象,爬梳人生過往的體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為何會以固定模式面對世界、呈現自己、回應他人。作者是一名資深心理工作者,數十年來協助過無數客戶,透過成年椅模型,已成功改變諸多常見的內在課題,像是:自我價值低落、不健康的依戀關係、缺乏人際界線、焦慮、共依存等等。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先詳細說明三把椅子的發展階段,一步步揭露我們無意識中選定的人生劇本;第二部,透過五大支柱開始學習成為健康的大人,經由每天持續的練習,翻轉內在諸多老舊的破壞性信念。更重要的是,這模型最終描繪了一個情緒健康的人是什麼模樣,給予我們一個示範,讓我們具體地陪伴內在小孩真正長大,放下過往創傷,願意努力往更好的未來邁進。坐在「孩童椅」上的你・會安心地哭泣、生氣、和傷心・會自在地向他人尋求協助・願意向他人展示內心的脆弱・對健康的身體碰觸感到安全自然・帶著熱情面對生活・能夠享受玩樂的時光坐在「青少年椅」上的你・喜歡批判自己或別人・會很快做出反應,出手「修理」問題・逃避情緒,不喜歡感受情緒・試圖控制環境、事物和其他人・不擅長等待和允許事情自然發展・不擅長看見自己的問題或課題坐在「成年椅」上的你・與內在小孩連結,會感受與處理情緒・為自己的錯誤及人生負責,不怨天尤人・對於自己和他人有同理心・設下界線,不被他人情緒操控・不控制,放手允許事情自然發展・必要時會真誠道歉邁向心理成年的生活第一步:了解每把椅子的特質第二步:提高覺察,自己正處於哪個椅子第三步:連結健康成年的自己心理成年的五大支柱支柱一:承認自身現狀支柱二:懂得自我疼惜支柱三:覺察自身情緒狀態支柱四:掌控自己的情緒按鈕支柱五:設定健康的人際界線
給看起來沒事的你:理解「高功能憂鬱症」,辨識「正常」表象下空虛與痛苦的真正根源,找回對生活的意義感與自我價值
「我在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為什麼我還不快樂?」「我得到了從小夢寐以求的人生,但我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明明我已經把自己的行事曆填得滿滿的,怎麼還是覺得很空虛?」當代人最普遍但最被忽視的心理健康危機第一本針對「高功能憂鬱症」(HFD)深度剖析與提供解決方案的專業著作從辨識HFD的根源,症狀如何呈現,到一套被證實有用的心理工具幫助你脫離過度努力、空虛、自我虐待、喪失自我價值感的迴圈真正重拾對生活的動力、意義感與快樂吳若權|作家、企管顧問、電台主持雪力(夏瑄澧)|YouTube《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瑪達拉.達努巴克|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外聘督導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療癒推薦❏高功能憂鬱症——比比皆是、我們卻毫無知覺的心理流行病你是否曾感覺內心「怪怪」的,卻無法說出確切原因?或你總是忙個不停,卻從未感到圓滿?下面的描述是否符合你曾經有過、或當下的心境? ◉你感覺情感麻木或疏離,就像在無情的自動駕駛機器。 ◉你對當下感到冷漠,對未來充滿恐懼。 ◉你很難專注,甚至難以完成過去輕鬆就能處理的事情。 ◉你總是感到疲倦,但因焦慮而無法入睡。 ◉你常常避免尋求幫助,因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即使他人再三否認,你仍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被強烈的罪惡感壓垮。 ◉你發現自己無法從曾經熱愛的活動中獲得滿足或樂趣。 以上是可能罹患高功能憂鬱症的部分徵象。提到憂鬱症,你腦中可能浮現的是一個陷入悲傷難以自拔、無精打采、甚或是是功能喪失的人;然而高功能憂鬱症的患者卻恰恰相反,他們表面看似與常人無異——生活充實、擁有幸福家庭,在職場上也看似能力出眾、事業成功,渾身散發迷人光彩。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憂鬱,可是內心深處卻絲毫感覺不到快樂,甚至誤以為是自己「還不夠好」,因此陷入不斷殫精竭慮地追逐成就、但仍不快樂的惡性循環。 據估計,光在美國可能就有數百萬計的人患有高功能憂鬱症、上千萬人曾經出現過相關的症狀,然而這個現象長久以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書作者、精神科醫師朱蒂絲.約瑟夫是系統性研究高功能憂鬱症的第一人,她為這個影響廣泛的心理流行病提出定義、探究其根源和臨床症狀,並研發能夠自我療癒HFD重要工具。❏運用5V療法,展開高功能憂鬱症的自我療癒之旅 在朱蒂絲著手研究高功能憂鬱症之前,並沒有針對HFD的已知療法,因此朱蒂絲運用她的研究實證、診療經驗以及個人經歷開發了第一套有效的療癒工具,並成功讓眾多患者擺脫HFD之苦。這套工具被稱為「5V療法」: ◉驗證Validation:承認並接納過去創傷與當下痛苦帶來的負面情緒 ◉傾訴Venting:釋放內心壓抑的挫折與焦慮 ◉價值Values:辨認對自己生命最重要的目標與優先次序 ◉生命徵象Vitals:放慢腳步以聆聽大腦與身體的訊息,並管控好六大與情緒功能息息相關的生命徵象 ◉洞見Vision:規劃並慶祝事業成就、人生里程碑,以及日常的快樂 這是一套簡單實際、可靈活運用的工具。在本書中,你將一步步實踐這五個關鍵步驟,學習停止內耗和自我虐待、圓滿自己的真正需求、在所有關係中找到愉悅、讓生活充滿喜樂和意義。你將走出高功能憂鬱症的陰影,不再像是冷酷無情的機器,而是忙著好好生活。▌各界讚譽「這是一本很全面性的自我療癒的指南,提醒我們去重視自己心理健康的議題,我讀到後來也開始檢視自己是否也疑似有『高功能憂鬱症』?!也有學者以批判資本主義角度,指出精神疾患的指認與命名,所謂的不正常或異常,與握有知識權力者受資本主義影響有關。我們需要留意病理化的危機,然而,同時也需要留意資本主義運作下,社會普遍重視功能正常而忽略心理健康的議題。作者整合了許多取向的知識及臨床經驗,提供給現代社會的人們一個『心』的指南。、——瑪達拉.達努巴克|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外聘督導「朱蒂絲為許多人都感受到、卻往往誤以為只是『生活』一部分的徵狀提出了理論框架。她點出我們常常忽略的模式——我們總是錯誤地以為只要事情完成了,就代表自己沒問題。同時她提出可行且靈活的指引,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該放慢腳步、聆聽自己,以及好好照顧自己。在這個把『忙碌過度』視為美德的世界裡,當我們陷入掙扎時,總是懷疑自己、貶低自己。朱蒂絲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新的思考窗口。」——拉瑪妮.杜瓦蘇拉 Ramani Durvasula|臨床心理學家、《毒性關係.斷捨離》(It’s Not You)作者、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如果你曾經感覺自己『哪裡不對勁』,卻說不出原因,或者即便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卻仍感到空虛不滿足,那麼你來對地方了……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書,而是帶你回到自己的地圖。」——梅爾.羅賓斯 Mel Robbins|《任他而去》(The Let Them Theory)作者、《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朱蒂絲博士在高功能憂鬱症上的開創性研究,不僅切合時宜,更是極需被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她是首位深入探究這個常被忽略的心理健康面向的人,讓我們看見了無數努力維持外在成功卻內心掙扎不已的個體。她懷著同理心,並結合嚴謹研究與深刻分析,使這本書成為專業人士、摯愛親友,以及任何想更了解身邊隱藏痛苦之人的必讀之作。」——保羅.布倫森 Paul C. Brunson|《信守愛》(Keep Love)作者
內在力量的指引:榮格心理學自我探索的21個智慧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榮格分析師,帶領你探索人生最重要的成長課題:除了扮演父母或社會期待和指定的角色之外,你是誰?其實你一直都有選擇,讓你的內在力量引導你、啟發你,每一天都是「活出自己」的機會。★該如何定義長大或成功?是指達到某種標準,或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在世上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讓所有人滿意,或是讓父母感到驕傲。我們來到這裡,是為了成為我們自己。本書作者霍利斯博士為榮格心理學在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傳播者之一,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數十年來致力於教學和培訓工作,以通俗但深刻的語言,將榮格思想轉化為大眾也能理解和實踐的人生智慧,成為全球讀者探索心理與靈性的重要資源。作者認為,人們在面臨人際關係的困境、感情觸礁、無法勝任日常事務、失去工作時,會導致煩躁、憤怒、倦怠,造成身心失衡。這正是因為內在的某處受傷了,而以往消除痛苦的方法都已失效,心理正以某種方式提出警告,要求我們尊重它、與它對話,並信任它的指引。因此真正有效的治療是:面對真實的自己,重新檢視生活,才能運用已經存在的內在資源,穿越恐懼和困境。無論是即將離家、開始尋求人生意義的青年,或是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年,作者將在本書深入探問21個成長領域,協助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 重拾人生的主導權:學會不再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活。◆ 選擇意義,而非快樂:如何帶來更深層的滿足,而不是沉溺於令人分心的事物。◆ 驅逐束縛你的過往幽靈:那些縈繞心頭的聲音,其實是你成長的契機。◆ 學會擁抱自己難以面對的部分:找回隱藏在「陰影」中的引導力量。◆ 建構成熟的靈性:將意義與神祕性融入生命的五個核心要素。◆ 勇敢成為真正的自己:全然投入且真實活出人生。★各界推薦在我所認識的人當中,霍利斯博士是對妨礙我們活出完整人生的各種複雜性與「情結」,講解最清晰的一位思想家。他對於文學、哲學與榮格心理學的豐富學養,在書中隨處可見。本書拋開錯覺與假象,真實呈現靈魂為了賦予人生意義,所必須完成的艱鉅任務。他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與治療師之一。——普利茲詩歌獎得主,史蒂芬.鄧恩(Stephen Dunn)沒有人像霍利斯博士以如此有智慧與溫暖的筆觸,探討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對於正在思索如何過「人生下半場」的人來說,本書是最棒的禮物。書中沒有陳腔濫調或虛假安慰,而是言之有物、充滿幽默感,並提供各種可以應用在人生旅程中的工具。——《衛報》專欄作家,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本書是珍貴且難得的禮物:作者深切且完全的活過,並慷慨與讀者分享他的人生。霍利斯博士把深刻的心理學洞察與務實的應用方法連結起來,引領我們超越對前方冒險旅程的恐懼,同時像一個忠誠、慈愛且可靠的嚮導,陪伴我們穿越個人成長的艱困難題。本書是我們踏上旅途的最佳良伴,就像是蘇格拉底一樣的探詢者、充滿智慧的朋友、有愛心的老師、有覺察力的導師。——臨床心理學家,馬丁.羅伊德-艾略特(Martin Lloyd-Elliott)本書展現作者一生累積的智慧精華。讀者必定能在其中找到面對生命困惑的指引,以及旅途中溫暖的陪伴。——榮格分析心理學家,萊儂.科貝特(Lionel Corbett)本書充滿人生的智慧,作者彷彿透徹觀察了每個人(包括他自己)的內在風景,其中有奇妙的、平凡的,也有黑暗的,編織出人類心靈各個面向的真理項鍊。閱讀他的文字讓人再次確信:我們之所以成為完整的人,正是因為我們同時擁有光亮與陰影。——榮格分析師,揚.鮑爾(Jan Bauer)
人性手術台:面對創傷、移情、愛、督導與解析的分析性心理治療臨床真實紀錄
這不是小說,是真實的心理治療現場!精神醫學權威陸汝斌教授介紹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法,並分享一個真實的心理治療案例,完整記錄四十四次治療會談,展示一名精神科醫師如何治療自己的病人,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用心理分析剖開人性最深處的傷口,層層揭開潛意識的防衛與傷痕。 在沒有麻醉的手術台上,每一次會談,都是一次人性的切開與縫合。 本書由精神醫學權威陸汝斌教授撰寫,結合分析性心理治療的理論、方法與真實臨床對話,具體展現分析性心理治療如何進行,並完整記錄了一位女性病人的四十四次治療會談。 全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首先,作者詳細闡述了分析性心理治療的核心理念,包括移情、移情神經質、反轉移情、阻抗作用、修通過程等重要理論與實踐原則,並透過多年的反思與教學經驗,探討分析性心理治療面臨的困境。 其次,是本書最核心的內容,完整呈現了四十四次治療會談與解析。從「惱人的心結」、「初戀男友」、「難以啟齒的枕邊細語」、「爸爸活在先生身上」、「乾夫妻與戀父情結」,到「向治療者表白」、「移情神經質」、「延遲的悲傷反應」、「紅色與弒母情結」、「過去感情的深度解析」,每一次會談都如同一次無聲開刀,剖析出病人對父親的深層依戀、悲傷反應、與丈夫的性困難、戀父與弒母的潛意識交織,並夾雜對作者的移情作用……一步步揭露人性深層的渴望與困境,也挑戰作者本人的情緒、記憶與專業。 最後,作者以四十年後的自己回望當年治療的歷程,檢討錯誤,誠實揭露「無督導」下所留下的遺憾與破口。最重要的是,分析性心理治療雖是深層而有效的治療方式,卻在當代臨床訓練中日益式微,甚至瀕臨失傳。作者撰寫本書,將多年臨床經驗與反思傾力整理,只希望這個珍貴的治療方法,得以延續並重新被理解,並給未來的心理從業人員做參考。 本書深入解析分析性心理治療,並以一名病人的完整治療會談紀錄做範例,從治療初始到結束,逐次呈現心理分析的真實操作與臨床過程。它是一本寫給心理師、心理學者與精神科醫師的進階教材,也是一本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的心理治療科普書。透過詳細的會談紀錄,讀者彷彿置身治療現場,可以更加理解精神科醫師如何治療病人,對心理治療更加了解。
親愛的焦慮,請閉嘴:心理學家為過度憂慮者準備的實用工具箱
★德國《明鏡週刊》、亞馬遜書店暢銷書,累積近千筆五星好評! ★讀者表示:真的有用!提供了確實可遵循的指示,幫助受影響的人,並為他們的家人帶來希望,是類似主題中最好的一本書! ★從身體、情緒和思考三管齊下,幫助你不再以焦慮的視角看待一切,讓平靜重返大腦! 如果焦慮與恐慌正主宰你的生活,那你來對地方了! 焦慮不是敵人,只是個愛哭又愛碎碎念的旅伴, 它能不請自來、出現在腦中,就能自動離開。 讓成功擺脫多年焦慮與恐慌, 也幫助成千上萬人的心理學家告訴你怎麼做! 你是否…… ★內心經常覺得不安? ★往往過度思考,無法停止擔憂? ★不斷設想「最壞的情況」? ★身體經常莫名緊繃,呼吸急促、難以入眠? ★經歷過焦慮或恐慌發作,卻不知如何是好? 人生在世,誰沒有操煩的一天?作者身為心理學家與諮商師,卻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竟會被焦慮症和恐慌症纏上,甩也甩不掉! 經過多年努力,加上職業訓練與面對患者的經驗,她終於找到了有效方法,取回人生的主導權,並決定把自己的方法分享出去。因為效果卓著,讓她躋身為歐洲德語區的暢銷作家和知名心理師。 書中首先帶領讀者了解大腦的機制、焦慮的作用與惡性循環,接著從身體、情緒和思考三個層面著手,各提供八項日常生活就能輕鬆實踐、且確實有效的工具與練習,給讀者脫離焦慮循環的勇氣,恢復身心平靜。 焦慮雖是人類用來保命的重要功能,但我們不需要總是沉默,任憑焦慮左右,也不必對它的話照單全收。是時候站起來,大聲對它說:「親愛的焦慮,請閉嘴!」 【各界推薦】 漢斯.莫心斯基(Hans Morschitzky),《不再焦慮》作者,臨床心理學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 ──誠心推薦 這是我治療焦慮與恐慌症35年來,讀到的最佳自助書籍。通俗易懂,提供許多有效的策略,同時又反映了最新的科學與心理治療進展。 ──漢斯.莫心斯基(Hans Morschitzky),《不再焦慮》作者,臨床心理學家 全然接納、和平共處、不卑不亢,本書提供了另一種應對焦慮的新思維。當認真、用力對抗焦慮已然無用時,是時候,該試試不同方法了,而你手上的這本書,會是最佳的指導手冊。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讀者激推!這本書是一個真正的轉捩點! ‧眼看家人從總是充滿活力,變成完全走不出家門,這本書為我們家帶來了一個真正的轉捩點!本書讓你理解焦慮時身心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應對。清楚、簡潔、能給予具體幫助,且充滿同理和勇氣。 ‧這本書幫助我和焦慮建立了一種情誼。我們有時處不來,但無論如何都能共事。書中的提示和說明很有幫助,我現在很享受與焦慮相處的過程! ‧書中的工具對於改變觀點、更準確地理解問題很有幫助,也有許多鼓舞人心的建議。 ‧在相關主題裡,這本書是我所讀過最好的一本,簡直就是我的靈魂之聲!它以簡單、易懂且合乎邏輯的方式描述了焦慮時會發生的「正常」過程,並提供了許多日常實用的工具。作者的親身經歷讓她言之有物,也能具體說出哪些方法有用,這真的很重要! ‧絕對推薦給想了解焦慮和恐慌的人。通俗易懂、情感真摯、實際有效、激勵人心,而且非常誠實! ‧自從讀了這本書,我的狀況確實變好了,焦慮與恐慌再也沒有發作過。書中解釋了我們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內容非常容易理解,光是為了弄懂這點,就絕對值得買。
情緒行為障礙藝術治療
《情緒行為障礙藝術治療》是一本專為需要情緒與行為療癒的群體設計的作品。作者林端容博士,長年專注於藝術治療領域,結合多元文化背景與心理療癒理論,將藝術應用於各種情緒行為障礙的治療中。這本書深入探討了藝術治療的定義、理論與應用,涵蓋團體與個案治療的實務經驗,並提供豐富的國內外研究與專業訓練心得。書中介紹了藝術治療的各種形式與模式,強調藝術創作能突破語言與文化的障礙,有效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特別是在情緒行為障礙領域,作者分享了針對自閉症、亞斯伯格症、選擇性緘默症、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多種症狀的藝術治療方案。這些方案通過繪畫、創作與表達,促進自我察覺與情緒調節,幫助患者更好地面對生活挑戰。此外,書中亦探討了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如何設計有效的治療方案,並且提供藝術治療過程中的評估指導。林博士的臨床經驗與學術背景,使本書成為了解與實踐藝術治療的重要參考資料。無論是教育、醫療或社會福利領域的專業人士,還是有需求的家庭與個人,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實用的知識與方法,幫助提升心智健康,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這是一本值得閱讀與推薦的專業書籍,對於藝術治療領域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與過去和好
過去的創傷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療癒自己、修復生命的恩賜!本書帶你更新自己的心靈,走出人際關係的困境,尋回真正的愛與信任。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傾向,會重演往事,或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投射在過去的人物身上,如果這段過去牽扯到昔日的情感創傷、痛苦和失落,情況就更為明顯。這種現象,佛洛伊德稱之為「移情」。移情作用無所不在,因為我們在成長歷程中,都會經歷許多失落與創傷,這些創傷被我們藏在心靈深處,就像一顆未爆彈,隨時會干擾我們目前的生活、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在本書中,心理治療師大衛.里秋博士深入探討「移情」的來龍去脈,教導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陷入過去,以及該怎麼做,才能從這個毀滅性的模式中將自己釋放出來。他提醒我們,我們會不自覺地將童年或前段關係中的感受、需求、期望和信念,轉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人們身上──包括我們的親密伴侶、家人朋友,甚或是點頭之交。里秋博士以三十多年擔任心理治療師的經驗,幫助我們做到以下幾點:◆了解童年創傷會如何重現在成人的關係中,將它轉化為療癒的助力。◆找出並治療我們從過去帶到現在的情感傷痛,不讓它繼續破壞現今的人際關係。◆當我們對他人產生強烈的好感或反感時,就要注意,我們可能有未竟之事等待處理。◆善用「正念」,活在當下的現實中,且培養出真正的親密關係。本書帶領我們與自己的內在心靈對話,從過去創傷所帶來的影響中,回溯自己生命中重要的未竟之事,並逐步釐清自己與他人的真實面貌,以5A為基礎:關注(Attention)自己的真實狀況、接納(Acceptance)彼此的一切、欣賞(Appreciation)並珍惜對方的價值、適時展現愛與情感(Affection)、以容許(Allowing)代替控制,建立健全而堅實的人際關係,尋回真正的愛與信任。
放不下,也沒關係
致:在愛裡反覆受傷的你當你覺得放不下時,那就先別急著放下吧。有些痛苦是還看不到盡頭的,先摸摸自己的頭,跟自己說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海苔熊x KP為你點歌》共同創作人 KP、作家 九粒Jolie、律師 林鈺恩、作家 柯采岑、抱緊處理Podcast主持人 陳湘妤、性教育和兩性關係專家 許藍方、人類圖畫館館長 游沛宸yuyu、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蔡佳璇 真心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你是否曾在感情的漩渦中打轉,反覆上演相似的劇本,心碎了又黏,黏了又碎?看著前任的動態,一邊心痛卻又忍不住窺探;面對曖昧對象的冷漠,內心上演無數小劇場,想靠近又怕受傷害。你以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或許,你只是少了一份理解自己與關係的「使用說明書」。我們活在一個什麼都追求效率的時代,從TED18分鐘影片到90秒的短影音,甚至連失戀或失落都要分成「哀傷五階段」,似乎經歷這些階段,難過就可以被預期和安排,也可以早點「好起來」。可是,在這麼匆忙的過程當中,我們到底留下了什麼?《放不下,也沒關係》就是這樣一本溫柔又專業的愛情關係說明書。它陪伴你一起潛入內心深處,看見傷口的模樣,並溫柔地為它貼上OK繃。
母愛有毒:掙脫束縛療癒母女關係,與自己和解【附錄「情緒筆記」:四步驟消化負面情緒】
如何從不健康的母女關係中得到解脫?看似大度的「放下」,常常讓妳誤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其實內心持續承受著倫理與情感的煎熬,因而帶來慢性的憂鬱、煩躁或各種身體症狀。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己成年後的性格、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甚至是工作表現和人生,都深受童年經歷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感到痛苦不堪,也不願意指責母親。「妳要是不聽我的,將來一定會後悔!」「我這麼做都是為了妳好!」「都是一家人,妳還跟我計較這個,會不會太不孝順了?!」 為了掙脫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很多人會試圖去「理解」母親,下意識地希望迅速達成「表面上的諒解」。然而在一段關係中,不解決過去留下的問題,雙方很難輕鬆且自在地往前走。 正視問題,是修復的開始。探索母親給女兒的束縛,不是要批判、指責、報復或決裂,是要找出痛苦的根源,不期待母親改變,滿懷感激地保持界限—— 跳脫對立,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學會自我同情、自我認同,開始自我覺醒,坦然做真實的自己,改善身心狀態,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一段關係中,理解對方也許不是必要的,但唯一必要的是認識自己!作者結合自身多年心理師的諮詢實務經驗,以「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結構,剖析十五種不健康母女關係的根源、表現和影響。有效的心理諮商,不是避開過去造成的痛苦或尋求迅速的解決方案,而是承載、消化和穿越它們。本書不是要幫妳改變和母親的關係,是要幫妳回顧、反思、梳理母女關係,消除她留給妳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理解過去的經歷,釋放對母親的各種負面情緒和痛苦,藉由看到自己內心的傷痕,將承受過的所有傷痛轉化為解放自我的力量,真正從積壓已久的關係痼疾中走出來。 【專業推薦】書中按照心理諮詢三大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安排結構,分別介紹了母女糾纏的定義,母女糾纏的類型及其成因,以及療癒方法。于玲娜老師譯介關於母女糾纏的著作多年,終於寫出此書,匯聚研習心得。——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生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女性讀一讀的書,因為女性所遭受的心理困擾很多都源於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透過了解不同類型的不健康母女關係,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和塑造著自己,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並走出她對你的限制,更好地過自己想要的人生。——Susan Kuang,《斜槓青年》作者
脆弱的心智:童年創傷的危害與心理韌性帶來的希望
解碼童年逆境經驗,重塑對兒童創傷與心理韌性的理解。本書作者以獨創「逆境因子Ts」框架,科學解析童年逆境如何留下身心印記,為何心理韌性是逆境兒童的復原希望,並提供能實踐的復原方法。每年,全球至少有十億兒童遭受各種童年逆境經驗(ACEs),包括身體虐待、種族歧視、忽視、食物剝奪及戰爭。由於兒童的大腦具有較高的可塑性,這些創傷對其心理和生理發展的負面影響尤為深遠。經歷過ACEs的兒童更容易輟學,壽命較短,並可能濫用物質,經常遭受各類心理健康和行為問題的困擾。關鍵問題是:該如何為這些孩子提供更有希望的未來?神經生物學家兼教育家馬克.豪瑟博士提供了一個根據研究而來的嶄新框架,以理解兒童對ACEs的獨特反應。這一框架超越了現有的認知,並圍繞著五個關鍵因素(五個Ts)進行設計,即創傷在發展過程中開始的「時間」(Timing)、創傷的「類型」(Type)、持續的「時間長度」(Tenure)、創傷的「毒性」(Toxicity),以及創傷在孩子生活中造成的「動盪程度」(Turbulence)。透過這個角度,我們可以幫助兒童培養韌性,從逆境中復原,甚至從中獲得成長,方法包括社區和學校的針對性干預、情緒調節工具,以及新興療法,如專注於直接腦部刺激的神經反饋和迷幻劑治療等。兒童所經歷的痛苦雖然令人難過,但他們也有康復的巨大潛力:兒童的大腦可塑性讓他們容易受傷害,且易於留下創傷後遺症,但在正確的支持下,也使他們能重新找回童年的喜悅、驚奇、純真和好奇心。【各界好評】對於每一位想要守護孩童或是理解自身童年創傷經驗的人而言,《脆弱的心智》無疑是一部極具意義與深度的重磅著作。此書不僅為助人工作者提供具有科學實證的創傷知情工作指引,也帶領每一位關心兒童福祉的讀者看見創傷背後的脆弱與堅韌,理解傷害的深度與複雜度,也相信療癒的可能。──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沈瓊桃閱讀本書過程增長許多視野,會令人想要回頭檢視過往實務工作經驗裡所遭遇到的創傷個案,兒童青少年是如何在這歷程下成長,成年個體又是如何將傷痛壓抑或轉化成可能是阻礙、亦可能是心理韌性,許多曾經遭遇但未解的疑問,在本書中都一一被澄清與獲得答案,是很適合助人工作者閱讀的一本書籍。──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諮商心理師 朱惠瓊做為一個臨床精神科醫師、創傷心理治療的工作者,我把焦點放在臨床的應用上。……雖然有些治療的選項,在臺灣還沒有正式的適應症,在考慮治療時要加以考量。但是書中深刻剖析童年逆境對大腦與身心的長期影響,並提供多元介入策略以幫助兒童建立韌性、從創傷中復原,仍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李政洋身心診所院長 李政洋馬克.豪瑟擁有對科學數據的敏銳洞察力,以及理解人類苦難的敏感度。這些能力再加上他個人的相關經歷,足以用來破除大眾的迷思與無知。他不僅提出深入的見解,也提供可行的方案,讓我們可以理解這項具有人類與社會意義的議題。──哈佛大學心理學約翰史東講座教授暨《語言本能》作者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這是一本由傑出研究學者所撰寫的重要深度著作。本人重磅推薦。──暢銷書《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作者 約翰.海利(Johann Hari)豪瑟不僅是位有名望的科學家,還是位格外平易近人的作家。教育工作者、家長與政策制定者都將發現,這本內容清晰且引人入勝的指南,是引領我們理解與保護弱勢兒童的無價之寶。──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暨《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作者 丹尼爾.威靈漢(Daniel Willingham)馬克.豪瑟的《脆弱的心智》是一部精湛之作!憑藉深厚而廣泛的學術研究,豪瑟利用研究和理論照亮了在逆境中成長的兒童生活,並展示了如果能動員韌性、同情心和社會正義的力量,這些孩子並非註定要被擊垮。──康奈爾大學和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榮譽心理學教授、《Listening to Killers》作者 詹姆斯.加伯利諾(James Garbarino)馬克.豪瑟這本非凡的著作既充滿知識,又深具感動力,不僅揭示了失去童年的無法形容的悲劇,還展示了同理心、理解力和科學的進步如何能為受害者帶來解脫和希望。──亞利桑那大學榮譽教授、《The Precipice》作者 諾姆.杭士基(Noam Chomsky)我希望每位醫學生、健康專業人員和教育工作者都能讀到這本書!它以優雅且充滿同情的語言,清晰地闡述了童年逆境、虐待和忽視對終身健康、學習和行為的深遠影響。──麥克馬斯特大學兒童精神病學臨床教授、《Love Builds Brains》作者 珍.克林頓( Jean Clinton)探討極重要議題的《脆弱的心智》,是本令人欲罷不能的讀物。對於美國與全球數億孩童所承受的各種逆境,馬克.豪瑟清楚地闡述了建立與解釋其身心後果的科學。豪瑟令人心碎地詳盡證明了極度忽略、情緒虐待、身體虐待與性虐待的普遍程度,還有它們對於孩童身心健康的致命影響。不過也有證據顯示,許多形式的介入可以改善甚至逆轉因童年逆境所造成的身心創傷,經由這些證據,本書也提供了希望。《脆弱的心智》呼籲我們採取行動: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不能再辜負孩子們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暨《概念起源》(The Origin of Concepts)作者 蘇珊.嘉莉(Susan Carey)童年逆境會破壞孩童與青少年的短期與長期幸福,這一點也不令人驚訝。毫無疑問地,這是因為半個多世紀以來,發展學家們一直在分享這方面的知識。但是,除了處在不良環境中會導致不良後果的這項常識外,人們對於有關於童年生活如何形塑人類發展的許多問題仍然不甚清楚,這可能是因為要投入全職工作般的努力,才能跟上這個日益快速發展的領域。幸運的是,《脆弱的心智》一書讓非專業人士更容易理解本世紀初以來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即便最新研究結果多麼讓人沮喪,但本書同時也強調了有希望的前景,包括:被不當對待的孩童常會發展出隱藏天賦、孩童在如何以及是否會受到逆境影響的差異極大,還有為了讓更多的孩童可以體驗到安全成長的發展成果,我們可以而且仍然需要做些什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榮譽教授暨《你的起源》(The Origins of You)作者 傑.貝爾斯基(Jay Belsky)兒童受害的後果,就是造成幾個世代的苦難與暴力。因此,個人與整個社會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馬克.豪瑟在這本獨一無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傑作中,詳細說明了所有類型的童年逆境及其後果。這本必讀之作,不只為讀者提供深入人類本性與苦難的革命性見解,也因其提供了邁向更美好世界的必要指南而帶來希望。──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教授、布瓊布拉日光大學(Université Lumière, Bujumbura)榮譽教授與《敘事暴露治療》(Narrative Exposure Therapy)作者 湯馬斯.艾爾伯特(Thomas Elbert)我們早已知道,幼年時身處逆境的孩童,長大後會有經歷身心健康問題的風險。遺憾的是,比起過往世代,今日的孩童甚至可能會遇上更多的挑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槍擊事件與前所未有的難民危機只是其中三個例子。馬克.豪瑟在這本研究充分、文筆細膩且感情真摯的著作中,描寫了許多孩童所面臨到的不幸與恐懼,我們從中了解到何以有些孩童會遭受到極大痛苦,而幸運的少數孩童卻能幸免於難。對於童年逆境會對孩童年成長過程產生什麼樣衝擊有興趣的任何讀者,我都會強烈推薦他們閱讀《脆弱的心智》。──哈佛醫學院小兒科、神經科學與精神科教授、波士頓兒童醫院小兒發展醫學研究李查大衛講座教授暨《被遺棄的羅馬尼亞兒童》(Romania’s Abandoned Children)作者 查爾斯.尼爾森(Charles A. Nelson)馬克.豪瑟運用自身照顧孩子的經驗,還有身為老師的洞察力以及身為科學家的分析力,來聚焦探討童年逆境經驗。他描述了孩童如何依據逆境的類型、發生時機、毒性、持續時間以及他們可以找到多少在地支持,來以不同的方式面對逆境。豪瑟簡單明瞭地解釋了童年逆境會對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也提供了處理創傷後果的建設性建議。任何養育孩子、與孩童互動、看照孩童或是制訂兒童相關政策的人士,都需要閱讀這本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榮譽教授暨《母性》(Mother Nature)作者 莎拉.布萊弗.赫爾迪(Sarah Blaffer Hrdy)
樂齡藝術治療套書(玩藝術一起老[二版]+圖解藝術治療)
《玩藝術,一起老》(二版)創作是一輩子的事,樂齡者當然也可以!老人藝術治療就是創意地運用方法,讓長輩利用創作表達來抒發壓力與情緒,以達到身心保健和提高生活品質的目的。作者有豐富的老人藝術治療工作經驗,她在書中分享長輩們的精采故事與實務經驗,闡述其獨特的觀點與觀察,是國內少見的老人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的珍貴分享,關心長輩或從事樂齡服務的工作者都值得一讀。每個人都會變老,老化是自然且必然的生命歷程。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同時生育率卻大幅降低,讓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增加。1940年代中期開始的戰後嬰兒潮轉眼都邁入老年了,人口老化成為21世紀全球先進國家的發展趨勢。臺灣也不例外,人口結構快速變遷,老年人口逐年遞增。2013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於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3月超過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臺灣已經每5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老人,臺灣正式邁向「超高齡社會」。近來社會中追求不老、抗老、凍齡、逆齡的風潮,將人二分成年輕和年老,對「老」的恐懼和排斥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不單單影響了我們如何對待老人、如何看待老年與老化,也讓老人難以接納自己、無法形成正向的自我形象,對他們的健康和幸福感都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年齡不是改變、成長或療癒的障礙或終點,潛能其實也伴隨著老化而來。我們要怎樣開發長輩的潛能呢?老人藝術治療就是以此為目的。作者多年從事老人藝術治療,她在書中以理論和實務經驗,以及長輩們的創作作品,娓娓道出一則則精彩的人生故事。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甚或恐懼而退縮,過一天是一天的活著。在老人藝術治療中,陪著長輩一起創作,讓他們真實表達自己內在的憂慮、恐懼與傷心,開發他們的創造力與潛能,而這些創作作品也能讓藝術治療師協助他們直視自己的內心、直探內在問題本質,最終期待能達到提升生活品質、增加生活樂趣,抒發壓力與情緒,讓長輩們活得自在、活出有意義的每一天。【口碑推薦】汶芳老師在本書中提到許多理念及從經驗中的學習,讓我讀了之後非常認同!……為了提升據點中藝術創作團體的品質及對失智者的助益,期盼本書能成為各據點認知促進活動帶領者的重要學習教材,當有實體培訓工作坊時,請把握機會參加,將可大大提升帶領能力,未來的失智者就有福了!──前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 湯麗玉本書內容扎實,但文筆流暢易於閱讀,在樂於與這個高齡化社會讀者分享的情況下,相信本書內容能幫助高齡專業工作者更樂意以藝術助人,或是讓高齡讀者們更樂意讓自己投入藝術創作的樂趣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江學瀅身為老人族群的一員,我對於本書內容很有感觸。年老帶來的種種限制、不便與失能,往往讓老人感到深刻的孤獨、沮喪、挫折與絕望。這個現象久已為人所知。但是為什麼有的老人仍然可以保持心理平衡與正向的態度,活得很好呢?基本上,老人特別需要持續有正向的人際接觸,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參與對個人有意義的活動,並能夠有機會回顧過往,和自己的一生達成和解,取得內心的平靜……而這一切都可以經過藝術治療獲得。──自由文化工作者 丁凡《圖解藝術治療》助人專業者的第一本藝術治療指南藝術治療是一門助人的學問,其中結合了許多學科的理論與實務操作,目前在國內方興未艾。但你了解藝術治療嗎?──藝術治療跟心理諮商一樣嗎?──藝術治療有哪些理論?──藝術治療的工作方法有哪些?──藝術治療工作會使用哪些媒材?──藝術治療可以應用在哪些族群上?──如何取得藝術治療師資格?──臺灣的藝術治療現況又是怎樣呢?……本書將以輕鬆易懂的圖畫為你一一揭密藝術治療的理論、工作方法和實務運作、教育等各個面向,是助人專業者了解藝術治療的必備指南。【專業推薦】按姓名筆畫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朱惠瓊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退休教授 陸雅青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藝術治療組助理教授 黃凱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學系教授 賴念華【好評推薦】藝術治療的知識理論深且廣,這本書使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和有趣的圖畫來說明藝術治療的基本概念,讓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對於藝術治療領域能夠有個清楚的理解。……是很值得推薦給新手入門的一本書。──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朱惠瓊經過許多人的努力,藝術治療專業在台灣的推廣至今也已超過二十年。有幸看見一本以如此生動有趣方式介紹藝術治療的指南問世,全書讀來,處處充滿了藝術治療平易近人的本質與活力。本書除了提供對於藝術治療的基礎認識,也加入了許多近年來在藝術治療領域中的新興理論與觀點,相信這是一本符合現今藝術治療師、助人工作者、教師在推廣藝術治療時不可或缺的口袋書。──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藝術治療組助理教授 黃凱嫈這本圖解指南絕對令人愉悅,相當好地涵蓋了藝術治療的領域。它令人耳目一新,無派別,巧妙地做到既深又廣。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深思熟慮的文字,是對藝術治療領域的良好概述。──美國藝術治療學會認證暨註冊藝術治療師、Expressive Media 總裁 茱蒂絲.魯賓博士(Dr. Judith A. Rubin)
一小時自癒奇蹟:五步驟生命中心療法,整合身體智慧,改寫生命故事
四分之一世紀,成千上萬人見證有效五步驟,一小時,讓身、心、靈向所有維度敞開,感受嶄新的療癒奇蹟長期病痛,四處求醫卻無法治癒?身體怪怪不舒爽,但醫師說你沒病?總有些困住的感受揮之不去,開心不起來?關係挫敗、事事卡關,卻找不到化解之道?本書介紹的「生命中心療法」(Life Centered Therapy),將為這些困境開啟療癒曙光。透過它,我們能找到痛苦的根本原因,將之轉移,並從中成長。生命中心療法的創始人安德魯.韓是心理學博士,長年浸淫東方宗教、能量心理學和靈性心理學,並具備九型人格教學資格。他主張,無解的身心病痛源於藏在生命深處的創傷,身體是傷痛最直接的載體。當我們能夠洞悉、直視創傷,與其和解,生命故事便將改寫,病痛不藥而癒。只要一小時,改變就能發生,適用於以下狀況: 身體──慢性疼痛,哮喘,過敏,上癮症; 心理──憂鬱,焦慮,PTSD,強迫症; 關係──難以維持、下意識破壞、社恐症; 靈性──孤立,絕望,惰性,找不到生命目的。生命中心療法是一個幫助人們看見創傷敘事的工作架構,結合了正念和體感療法,以身體的直覺感受為基礎,可以自癒,也可以助人。在安德魯.韓眼裡,我們所意識到的自己不等於我們的整個生命;生命有它的道路,症狀提醒我們自問:我們是否依循靈魂的藍圖,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創傷困住了我們,使我們恐懼、無助,難以前行。生命中心療法則是神聖的容器,涵容並轉化了這些苦痛。它的架構清晰明瞭,方法簡單好上手,卻蘊含著深刻的靈性訊息,幫助我們親近自己的本源,從枷鎖中釋放,重獲自由。 有種自由,是知道無論發生了什麼,你都會沒事。──安德魯.韓、瓊.貝克特/本書作者------------------------------------------------------作者將複雜的創傷編織成生命中美麗的原型圖案,展示了如何從痛苦中找到意義;答案就在我們自身,我們的身體會記得一切。書中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本書所介紹的嶄新療法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值得所有不同治療取向的治療師,以及想要理解並療癒自身的人關注。——王曙芳,作家、能量心理學講師/實踐者★各界盛讚 ★《一小時自癒奇蹟》歷經二十年的醞釀,最終成就一本深具人性、溫柔細膩、描繪敏銳、深具啟發性的藝術傑作。韓和貝克特攜手創作的這本樸實低調的寶書,提供了精巧的智慧,既簡單又深奧,謙遜卻老練,不裝腔作勢而是默默引人注目,微妙但絕對引人入勝。韓和貝克特以愛出發,將理論和實踐完美交織,為讀者精心織就一幅紋理豐富的掛毯,其核心是身體的智慧和身體固有的自癒能力——一種由內而外、自下而上的療癒。但這種寬廣、全面,緩解痛苦和轉暗為明的生命中心療法,其內裡也融合了各種元素,包括選擇、自由、存在主義、問責、可能性、體現、接受、正念、意識、覺知、見證、模式、調適、直覺、想像力、靈性、視覺、意圖、量子領域、肌肉測試和能量心理學等等。在讀完這本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製作精美的傑作後,我意識到自己的治療方法有重新評估的必要!我是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分析師,有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我一直深信,轉化與成長需要經年累月,不可能在短短幾個小時發生。但現在我不禁懷疑,也許一直以來自己是錯的!當你結束這本令人振奮、鼓舞人心、充滿希望的具體治療之旅時,也許也會發現自己相信奇蹟的存在!」——瑪莎・史塔克(Martha Stark, MD),哈佛醫學院教師,威廉・詹姆士學院精神分析研究中心共同創辦人/共同主任/教師,擁有九本著作,包括《無情的希望:拒絕哀傷》(Relentless Hope: The Refusal to Grieve)。 佛洛伊德挖掘無意識,改變了我們對心理現象的理解方式,《一小時自癒奇蹟》以同樣堅定不移的勇氣,決心引領拓展心理學的邊界。它倡導此領域的典範轉移,邀請讀者不要從驅動力、童年經驗或人際關係的角度,而是以更大的、形而上的框架來思考我們的痛苦,而在這個框架中,生命的整體性(理解為一個能量整體)先於分裂和分離。這種觀點的轉移,開啟了一條有別於西方理性的治療之路,因為它是透過一道時間的透鏡來看待創傷的起源,拒絕承認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有明確的區分。如此基進的方法,需要結合各種治療技巧,從肌肉測試、九型人格到較傳統的心理治療工具等等。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種心態,在這種心態下,敘事不是以字面上的真實性,而是以實際的功效來衡量。結果近乎奇蹟,但探索卻總是從最直接、深刻的地方開始:請身體分享它的智慧,並接受它可能帶給我們的一切。——帕布羅.穆奇尼克(Pablo Muchnik),愛默生學院萬寶路文學研究所哲學副教授 身為瑜伽老師,我們經常發現學生會遇到限制,尤其是在練習體位的時候。一般來說,學生會配合呼吸讓限制消散。雖然不執著的心態非常有幫助,而且也與韓和貝克特書中的資訊相符,但根據他們的建議,限制並不是問題,而是重點。將我們所有的意識帶到與限制相關的不適感,並問它來分享什麼,治療的世界(因果業力也是)便成為可能。這個觀點為瑜伽的心理靈性、身心方面,帶來真正的貢獻。我們衷心贊同這本著作。——戴瑞絲.隆博(Desiree Rumbaugh)和安德魯.歐文(Andrew Rivin),認證瑜伽導師 本書揭示的是佛教心理學的精華。它首先解釋生命本苦的這個重要的佛教觀念,然後介紹了如何變得不執著,以終結痛苦。如果要我推薦一本結合靈性與心理學的著作,就是這本書了。 ——舒亞.達斯喇嘛(Surya Das),暢銷書《喚醒內在的佛陀》(Awakening the Buddha Within)作者 能為尋找為何痛苦的答案的人推薦這本書,是一種真正的快樂。當我們重新整合意識中分裂出的碎片,特別是身體所儲存的龐大、痛苦、帶有能量的記憶時,這些發現提供了一扇可能的治癒之窗。 ——瑪莉. T.西塞(Mary T. Sise, LSCW,DCEP),綜合能量心理學協會前任會長,《信念的能量》(The Energy of Belief)一書的合著者。 一個人的故事和痛苦,不僅僅是個人的歷史和背景。我們攜帶著各種經驗,駐留在我們的能量場中。生命中心療法創造了一個神聖的容器,在人們發現和釋放創傷印記以及收集智慧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容納和引導。不要被書名給嚇跑了,聽起來或許陳腔濫調,但卻無比真實。我已經從事這項工作數十年,可以證明它的有效性。在對一個人的身體和靈魂的深層認識中所產生的生動故事,總是深深吸引我。說是想像的也好,說是神祕也好,其結果卻可能相當驚人。當一個人的痛苦無法解釋,或其他方法無法奏效時,這種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揭示通往自由的途徑。這是何等醍醐灌頂的一本書,書中的故事令人無法抗拒!非常期待各位能展卷細讀。 ——珍妮.弗利曼(Jenny Freeman, MFT, REAT),著有《以趣味的手段解決嚴重問題:兒童及其家庭的敘事療法》(Playful Approaches to Serious Problems: Narrative 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當我第一次見證生命中心療法時,這種方法的深度、優雅和尊重便令我為之驚艷,我立刻知道自己一定要學會它。現在,要學習變得更容易了,作者將這個方法闡述得既清晰又精辟。生命中心療法所奠基的假設及據此描述出的世界觀,本身就值回書價。它值得成為經典。 ——東尼.狄金森(Tony Dickinson),前香港政府衛生局助理秘書長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要處理的是身、心、靈多層面的問題,這本睿智的書可以提供您整合與發展的工具。本書充滿實用的指導和練習,全都是從數十年的臨床經驗中萃取而出的,這本書邀請你建立內在與外在的連結,屆時你將發現它會提供你堅實的幫助。 ——迪爾德莉・菲(Deirdre Fay, MSW),著有《安全具體化》(Becoming Safely Embodied)和《修復創傷的依附性瑜珈與冥想》(Attachment-Based Yoga & Meditation for Trauma Recovery) 讓人欲罷不能的一本書。起初我對他們的一些技巧抱持懷疑的態度,但韓和貝克特結合了正念和以身體為中心的心理治療,讓我深受吸引。他們在這項工作展現的同情心與信念,在一頁頁的文字中表露無遺。本書既易懂又深刻,我會一次次地重溫,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我自身的痛苦和療癒旅程,同時開發更好的工具來支援他人。 ——茱蒂絲.歐勒森(Judith Oleson),波士頓大學神學院湯姆.波特(Tom Porter)宗教與衝突轉化計畫負責人 韓和貝克特找到了一種結合正念與身體直覺智慧的方法。他們展示了如何理解身體的感覺,並對它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你來分享什麼?」在作者確實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得到的回應來解鎖自我關愛、全新的清明感,以及一種深度治療的過程。 ——瑪莉安.山邁耶(Marian Sandmaier),《隱形親屬:在成年兄弟姐妹之間尋找連結》(Invisible Kin:The Search for Connection Among Adult Sisters and Brothers) 在實行生命中心療法超過十五年後,您即將讀到的是被包裹在理解生命的架構中的一個令人驚嘆的治療範式。作者將複雜的創傷編織成生命中美麗的原型圖案,展示了如何從痛苦中找到意義;答案就在我們自身,我們的身體會記得一切。書中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本書所介紹的嶄新療法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值得所有不同治療取向的治療師,以及想要理解並療癒自身的人關注。——王曙芳,作家、能量心理學講師/實踐者 正如《一小時自癒奇蹟》中所描述的,生命中心療法對於如何處理意識是十分縝密的,它深入問題的根源,而不僅僅是解決表面的問題。當我們從受害者轉換為觀察者時,一切都能治癒。 ——基姆.德拉莫(Kim D'Eramo, DO),暢銷書《身心工具包》(The MindBody Toolkit)作者 本書的文字如絲般流暢,像一本優秀的懸疑小說,不時激勵著讀者深入探索。幾年前,我個人從書中詳述的治療方式中獲益良多,正如書中許多案例所示,自我引導的探究帶來了情感上的治療轉變。透過這本書循序漸進的巧妙指導,這些工具現在可以為更廣泛的受眾所使用,促成更多的自我覺察和情緒健康。——佩格.班恩(Peg Baim, NP)韓和貝克特根據數十年來與案主合作的經驗所創作出的這本作品,有助於培養富有同情心的內在觀察者,並增強我們對自身經驗的關懷探究能力,這些也是在各種傳統中被認為是重新連結我們原始完整性、活力和喜悅生命的關鍵。他們強調以安全善良的方式來見證和承擔痛苦,而不是將案主推向倒退或宣洩,這與當前的創傷學研究是一致的。——英格麗.赫爾維茲(Ingrid Hurwitz),創傷知情九型人格教師、演講者和高階教練每個人都需要這本書所啟發的治療與轉化的希望之光。——凱倫.瓦特(Karen Wyatt, MD),《從臨終者身上學習生命的七堂課》(7 Lessons for Living from the Dying)作者我曾是一名主流醫學博士。後來,在我兒子過世後,我發現了靈媒,以及他們如何向看不見的世界敞開自己,並提供以理性角度來看不合理,實則無可否認的資訊。我不清楚這兩個世界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直到我開始見證生命中心療法非凡的治療力量。我目睹一個患有可怕疾病的男孩獲得了希望,一個患有嚴重焦慮症的女人得以受改造,一個患有焦慮症和莫名胃病的中年人獲得了紓解——所有這些都是在一次的療程中發生的。《一小時自癒奇蹟》中的資訊確實能夠改變你的生命,並能夠改變整個治療典範,將可見及不可見世界結合起來進行療癒。——艾莉莎.梅德休斯(Elisa Medhus, MD)醫學博士,播客「通靈艾里克」(Channeling Erik)主持人我在第一次接觸生命中心療法時,就知道它將改變身為心理治療師和催眠治療師的我的工作方式。但我不曉得這項工作會透過一次即興的療程,改變我的人生!我每年大約會看一百本書,其中有許多是心理學相關的書,我很少能找到一本讓我欲罷不能、不忍放下的書。韓和貝克特的新書充滿了有趣的理論和令人信服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闡述了促成深刻、持久改變和治療的架構。他們提供了身體、情緒和精神上的治療方法,讓你可以在家裡自行進行,或是由信任的人來引導進行。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尤其如果你曾嘗試過各種其他療法,卻始終未找到想要和應得結果,本書特別值得一試。——伊莉莎白.博內特(Elizabeth Bonet, PhD, LMHC), 播客 「催眠我」(Hypnotize Me)主持人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正在尋找新方法來解決日常難題的人。——雪倫.沙林(Sharon Saline, PsyD),臨床心理學家、演講者,著有《你的過動症孩子希望你知道的事》(What Your ADHD Child Wishes You Know)《一小時自癒奇蹟》精彩地介紹了我所知的最高層次的解決痛苦的方法。韓和貝克特是現代醫學的先驅,他們能夠看出,想像力是建立健康基礎的關鍵。與他們的合作讓我獲得了深刻的突破,因此我經常向自己的個案推薦生命中心療法。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需要這樣的一種治療版本,這個療法主張我們的本質是足夠強大的,可以突破所有感知的限制。韓和貝克特發現了這個版本的療法,並在這本書中慷慨地將其提供給全世界。——阿米莎.帕泰拉(Amisha Patel),生命之樹成功系列(The Tree of Life Success series)創辦人你將看到的是能量治療的世界,韓和貝克特的工作走在治療創傷,同時也是治療疾病的最前端。我熱愛並支持他們的工作。——理查.弗魯克(Richard Flook),著有《我為何生病》(Why Am I Sick)我熟悉生命中心療法已經有二十多年,這項工作確實是最先進的。這是一套在意識心靈與身體之間建立雙向溝通的系統,讓真正的治療以最自然、最深刻的方式發生。——大衛.厄爾凡(David Irvine, MD)我要由衷地讚揚韓和貝克特,他們在積極追求終結所有痛苦的使命中,為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治療轉變。我強烈推薦這本書!——艾琳.溫伯格(Irene Weinberg),著有《他們在天堂裡供應貝果》(They Serve Bagels in Heaven),播客「哀傷與重生」(Grief and Rebirth)的主持人
你為什麼一直在害怕?
你的每一次膽怯,都是自我能量的「限縮」我們所害怕的事情,其中高達90%都不會發生……很多時候,恐懼只是虛張聲勢,是我們內心的擔憂在作祟,並非真實存在的威脅。本書可以幫助你戰勝心中的恐懼,成為更好的自己。…………………………………………………………………………………恐懼是人們正常的情感反應,是本能在發出求救信號,提醒我們即將面臨的危險或未知的挑戰。你可以害怕,但絕不能越想越怕,因為恐懼一旦在腦海中肆意蔓延,就會如同陰影一般不斷擴大,逐漸吞噬你、我的勇氣與信心,無端陷入無止盡的焦慮與自我設限中。
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培養自我修復力,溫柔擁抱內在的自己(長銷新版)
學習自我治癒,擺脫情緒困境,傾聽內在療癒師的聲音,找回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每個人偶爾都會有焦慮的經驗--但對某些人而言,焦慮是長期的磨耗。在《焦慮是禮物》中,作者教你如何看穿焦慮的表面,去發現它從潛意識捎來的重要訊息。你將學到如何轉向,而不是逃避焦慮,並挖掘你不適感的起源,以在其中尋得豐沛的自知。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場邀請,讓我們走進內在、靠近自己。全球有超過2.6億人被診斷為焦慮症患者,還有更多人從未被發現。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語言。你是否常在深夜問自己:「我是不是撐不下去了?」「如果我永遠無法好起來呢?」--這些你心裡常常響起的問題,其實很多人也正在經歷,你不是一個人。本書以24個溫和實用的練習,引導你認識、接納、並與焦慮和平共處。這是一趟無需靠藥物、也不需要壓抑或逃避的療癒旅程。當你願意轉身擁抱它,焦慮就會成為通往內在力量的禮物。?不靠藥物,也能跨越焦慮暗夜?從轉折中的不安,找回自己的路?24個練習,溫柔陪伴你走過情緒風暴,走向平靜與韌性誠摯推薦 依首字筆劃排列林萃芬 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各界好評 在這本充滿智慧的書中,雪瑞兒?保羅為現今普遍的焦慮觀點引發了撼動人心的轉變,轉而朝向一個更和平、更慈悲的世界。當我們被焦慮、憂鬱、無助感及無望感癱瘓的時候,《焦慮是禮物》這本書,就是通向真實的道路,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在人生中找尋方向;這是我們確切回歸至完整性的宣言。 --艾拉妮絲o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 /創作歌手論據穩固的罕見之作,將為你帶來從內而外的徹底改變。書中充滿會讓你開懷大笑的實用智慧與洞察,《焦慮是禮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猶太教祭司得撒?費爾史東 Rabbi Tirzah Firestone, PhD /《創傷的智慧》與《在天堂紮根》作者
在傷痛深處,仍願相信:寫給每一個曾在醫療現場,心痛過的人
如果你正經歷病痛,願這本書能給你力量;如果你是醫護,願這些故事帶來理解與安慰;如果你是旁觀者,願這些文字能提醒:~每一次醫療選擇背後,都是心與心的交會~~在醫院裡,來自四面八方的急症與難症交織成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戰役,即使現代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也存在著因「醫療極限」所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李毅是一位麻醉科醫師,也是一位站在手術室與法庭之間,守護醫療誠信與病人安全的橋樑。他聽過無數家屬的哭訴,也看過醫護在壓力下的掙扎。有時是病人的遺憾,有時卻也是醫者的傷痕。直到某一天,他最摯愛的母親,也成為醫療疏失的受害者。那一刻,他深刻體悟,有些沉默不能再延續,有些傷痛必須被說出來。不只是為了母親,也為了那些無法發聲的病人與醫者。唯有站過兩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醫療從來不是戰場,應是彼此攜手的所在。這本書,是李醫師從那道傷口開始,慢慢結痂,也慢慢重建信念。每一篇章,都是一段真實的醫療故事,也是一場心與心的交會。他堅信,再冰冷的爭議背後,總有一個渴望被理解的靈魂。他的終點,始終只有一個——聽見病人的聲音,不要造成第二次傷害。這條路,艱難卻深刻。如果你曾被醫療傷害過、曾懷疑過醫療、也曾在掙扎裡努力尋找出口,那麼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心中一盞微弱但誠懇的燈火。願這些文字為您帶來理解與安慰,讓受傷的心靈找到修復之路。願我們,在傷痛深處,仍願相信。 【專文推薦】王明鉅醫師(桃園市副市長、臺大醫院前副院長)曾泰源律師(前花蓮律師公會理事長、花蓮縣衛生局醫事審議委員)林俊龍醫師(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欣榮醫師(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從性轄制得釋放(3版):服事陷在性犯罪和破碎之人的參考指南
★ 本書為出埃及全球聯盟、青年使命團、更生團契等知名機構與教會諮商輔導課程所採用。這本書是以需要幫助的人為對象,如何在性方面陷入罪和破碎的人,尋求諮商或得到輔導而禱告。你可以藉著書上的例子,學習如何幫助你的朋友,甚至把書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自己研讀。本書提供許多第一手的資料,讓過去曾陷在性捆綁的罪惡中,但後來奇妙地蒙神釋放、赦免,並被放在自己以前最破碎的領域中服事的那些人參考。「當『性』行使在婚姻的床上時,是健康的、是神所賜的禮物;假如污穢了『性』,它會激發罪惡本性。」——大衛‧佛斯特(摘自本書)本書提供:‧ 性成癮者的得勝見證‧ 性捆綁的成因、釋放與預防‧ 真理教導與知識性言語‧ 輔導者的豐富參考資源‧ 心靈破碎者的經文研讀材料好評推薦:「我禱告這本書能廣為流傳,在此類主題的書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本書能帶來獨一無二的貢獻。」——韋約翰(John White)博士,基督徒作家兼精神科醫師、《禁果:被污染的性愛》作者 「大衛‧佛斯特的性醫治課程,是轉化和醫治的經歷。他也讓基督教領袖和輔導員得到激勵,相信神可以釋放任何捆綁。」——洛德‧富蘭克林(Rod Franklin),夏威夷檀香山聖經學院執行長
沒有完全好起來也沒關係
★讀者狂讚:會想再讀一遍、這本書會在你情緒低落時成為你的盟友!★這是一本記錄身心變化、也是分享如何自我照護的書。如果你也正在生活中苦苦掙扎,不確定自己出了什麼問題,這本書可以陪伴你一起走心理復原的旅程。你會得到共鳴,你會被理解、被擁抱,即便是眼眶濕潤了,嘴角也能掛著微笑。──雖然不太好,但也不錯。──從想死的狀態……一直到「如果是這樣,繼續活下去或許也不錯」,請試著放下「想控制」的念頭,跟著本書,真實感受一段自我照護、身心變化的旅程。我知道心裡的舊傷在未來還是會隱隱作痛,我還沒有完全復原,但我用和「康復」不同的形式,重新建立我的人生。這完全不壞,我反而覺得這也不差。作者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失去了愛貓,焦慮症、健康亮紅燈、戒掉最愛的酒、人到中年開始盤點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康復之路始於一種難以言喻的不適感。為了要繼續活下去,作者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內心,那些困惑的日子、低落的情緒、有氣無力的身體……好好地去面對它們。即使不能恢復成原本最健康的樣子,即使內心還是會疼痛,雖然沒辦法完全打起精神,但也可以用「還不錯」的狀態面對未來走下去。
清理負面情緒的自我對話:練習對自己好好說話,鬆綁焦慮慣性
當情緒失控時,你能這樣接住自己──用自我對話整理心情亂流,不再內傷糾結。★《不再內耗的自我對話》暢銷系列書★ 長銷全球的心理自癒經典童年創傷讓盧恰尼內心飽受折磨、精疲力竭。於是他主修心理學,從多年學術研究和臨床分析,發展出一套簡單卻極為實用的自我對話練習,不但幫助了自己,也療癒了全球飽受情緒困擾的人們。在911事件之後,盧恰尼受邀上遍電視與廣播節目,協助大眾走出創傷。他的自我對話療癒方法,成為許多人日常修復身心的工具。本書完整公開這套方法,每個人都能學會與自己好好說話,陪自己走過內心的混亂和失落──● 無法停止的思緒,總是讓你耗盡生活力氣?腦海中無數個「萬一」,只是不安全感的投射,學著只回應真實發生的事,你將慢慢找回生命活力。● 遇到壓力的時候,只想縮進保護殼裡?該承擔的責任,也許能暫時放下,但終究無法逃避。你可以下定決心,願意為了讓自己更好而走出來。● 只是想保護自己,卻反而刺傷別人?練習傾聽自己的內心,當你明白只是內在小孩的反應,就能卸下尖刺,不再被憤怒與敵意牽著走。● 盡心迎合每個人,但都不是真實的自己?或許你只是不想被討厭。練習說「不」,做真實的自己不會變成壞人,你依然值得被珍惜。● 明明已經很努力,還是永遠覺得不夠好?這是你的完美主義在作祟。分清楚什麼是喜歡、什麼是壓力,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更自在、更快樂。如何開始自我對話──學會用自我對話來清理負面情緒,就能給自己更多的信任和安心,只需要簡單三步驟:分辨→停止→放下首先,要能區分事實與假想,若不是真實發生的事,就沒必要多想。當你明白這些念頭都是假的,接下來就能學會停止有害的反射想法,鍛鍊自己轉換想法。最後,懂得放下,好好回應當下的生活。懂得自我對話之後,也要持續到底──盧恰尼在本書中教你寫下專屬的訓練日誌,讓練習有跡可循,看得見的改變,會讓你樂於持續下去。當你能夠熟練地運用自我對話來對抗那些不安的聲音,接下來就要堅持進行到最後,讓你一天比一天進步。你是自己最可靠的教練,記得時時為自己加油打氣!◎本書特色1. 心理學博士臨床實證有效的自我對話,不再依賴別人解決情緒問題情緒問題是可以練習改變的心理習慣!盧恰尼博士以親身經歷和多年臨床的深刻體會,打造實用有效的自我對話方法,不需要艱澀的學理分析,只要用一種簡單而直接的方式,就能靠自己擺脫不安的心。2. 分析不同人格特質,量身打造屬於你的自我對話練習你是適時顧慮或純粹想太多瞎操心?你像刺蝟一樣讓人總是無法靠近,該如何學會放下不滿?抑或你只想躲在殼裡,以為這樣就很安全?無論你擅長披上外衣掩飾真心,還是你每件事都絕對要做到完美……盧恰尼博士仔細分析各類型心理傾向,幫你更理解自己,選擇最適合你的方式,與自己對話。3. 提供自我檢測,幫助你更理解自己本書提供憂鬱、不安全感、人格類型等重要的自我檢測,讓你充分掌握自己的現況,給你改變的方向,並知道現在該如何善用自我對話來因應。4. 獨家設計訓練日誌,讓自我對話練習可記錄、可追蹤、可持續每一章末提供實用且作法簡單的自我對話訓練,你可以每日練習、每月評估、需要時使用,陪伴你、幫助你清楚看見你的改變與進展。◎誠摰推薦吳姵瑩(愛心理創辦人 / 諮商心理師)吳若權(作家 / 廣播主持 / 企管顧問)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 作家)劉仲彬(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 臨床心理師)鄧善庭(諮商心理師)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 / 諮商心理師)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益賢(臨床心理師)「透過這本書,可以協助你更全面與系統化的了解自己,學會自我對話與療癒。」──吳姵瑩(愛心理創辦人、諮商心理師)「像一盞文字的燦燈,讓你我徘徊在忙碌與高壓時,尋找到重新對話的途徑。」──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兩本讓關係變好的書【百萬讀者淚推「現在讀都來得及」】:《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
人際關係,是你我獲得幸福的至要關鍵!國際級心理治療師的長銷經典・全台狂銷50,000本★蟬聯亞馬遜書店、《星期日泰晤士報》暢榜冠軍★感動百萬讀者,一致淚推:「現在讀,都來得及。」♡讓沒被好好愛過的人,也能學會好好愛♡作為父母、孩子、伴侶、朋友,我們都曾在關係中迷失、受傷,卻也渴望靠近。讓這兩本書陪你重新學習理解、傾聽、表達與修補,從此不再將愛變成傷,也不再為了關係失去自己。————————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沒有最好的父母,但有願意為了孩子改變的父母。」 ——20年資歷心理治療師給父母的最佳建議上一輩留下的影響,我們也很容易傳給孩子;愛是這樣;同樣的,不安與傷害也是。沒有父母是完美的,重點不是錯誤本身,而是我們如何改正錯誤。✺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很可能就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成為父母後,每個人都會在孩子身上或與伴侶相處時,重新經歷一次自己的童年。我們會看見自己童年受過的創傷,以及這些問題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子或家庭。唯有願意回顧、整理、沉澱;才能從過往的經驗中修復自我、親子和好。✺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快樂,都不想把孩子教壞,但要如何才能做到這點呢?我們從上一代獲得的教養,以及那些教養方式對我們養兒育女的影響,也可能是我們在面對孩子時,可能會犯下的錯誤。這本書將幫你:‧瞭解自己的成長如何影響你的親子教養。‧接受你也會犯錯這個事實,並學習如何改進。‧打破惡性循環,避免陷入窠臼。‧處理自己與孩子的感受。‧瞭解不同行為所傳達的訊息。★關係整理、修復、和好的三堂課:這不是一本「完美」的教養計畫──本書作者菲莉帕身為心理治療師,有機會觀察親子關係是如何變調的,以及如何讓它恢復正常運作。這包括如何處理你和孩子的感受;如何傾聽孩子,以便更瞭解他們;如何與孩子建立真正的聯繫,而不是陷入令人疲憊的衝突或退縮的模式。從關係整理、修復、和好的練習中,覺察是什麼因素阻礙了親子溝通,相處時的負面情緒來自何處?怎麼做可以破裂與修復親子關係,讓它更加深厚。‧第一堂課:回溯過往經驗的回馬槍→過去如何影響現在?‧第二堂課:覺察這種現象/情緒來自何處?→練習覺察自我‧第三堂課:破裂與修復→不怕錯誤,只怕不願修復好評推薦「《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可以做為你身為父母無力與無助時刻的心理支持。因為,這本書著重的不只是育兒技巧,例如如何餵食、如何哄睡、如何陪孩子讀書、如何建立規矩,更是告訴你,在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把握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別太執著。所有的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內在都上演著許多小劇場,不論是你是否察覺到。這本書,也會帶你去看清楚這些小劇場,在演著什麼戲碼,透過對那些瞬間想法與感覺的深刻覺察,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更加了解自己,並修正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與作法。這是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地方!」——陳志恆/諮商心理師、親子教養作家「演講上千場,發現到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只有『關係』而已。親子關係深厚,我們說的教養話語,孩子才願意聽得進去。關係緊密,孩子才願意說出內心話,與我們進行溝通。而關係的累積,父母絕對是掌控者,因為孩子都是非常的渴望得到爸媽的愛,可惜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卻用錯了方法。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往往是受到過往成長的影響。讓我們透過這本書,能更加瞭解自己,重新建立與孩子牢不可破的親子關係吧。」——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一本你希望所愛之人讀過的書(或許還有所厭)————————☆現代生活最實用的關係療癒手冊☆教你如何愛、去爭執、做出改變、獲得滿足⇀拉近你與最重要之人的距離↼獻給——經常在人際關係中受挫、不懂得如何愛人、總是懼怕衝突、找不到生命意義、卡在人生困境的每一個你‧如何找到愛、保持愛?‧如何更完善處理人際衝突?‧如何從人生困境中解脫,應對變化和失去?‧對你來說,什麼算是「活出滿足的人生」? ✺再珍惜的真誠關係,也不免會出現歧異、需要磨合這是一本你會希望你愛的每個人都看過的書;因為人際關係不是光憑一方就成立,而是建立在雙向的連結上。事實是,沒有哪一段人際關係永遠一帆風順──有些討厭鬼,我們未必總是避得開;即使是相互在乎的、心愛的人,依然會有需要修復關係的時刻。「關係中出現裂痕時,試圖修復永遠都不嫌晚。」本書陪伴你做好面對所有人際問題的準備:發展健康的自我意識,與他人建立更好的關係、更有效的溝通,令你與所愛之人更加親近。✺人際卡關時,追問「為什麼」不太管用,解決的關鍵在於「如何」菲莉帕・派瑞是英國超人氣國民心理治療師,她憑藉二十多年治療個案的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溫暖回應讀者來函中的各種現代人際煩惱,包括:容貌焦慮、求職挫折、失親打擊、戀愛未果、友誼分手、婚內失戀等。她給予這些真實生命故事的真誠支持與睿智建議,將讓我們一步一步學會:如何去愛 ⇀與他人及自我建立穩固而有意義的連結如何爭執 ⇀解決私人生活與工作中的衝突如何改變 ⇀擁有開創新局的自信和能力如何獲得滿足 ⇀找到內心的平靜、滿足與意義✺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也取決於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在任何關係中,我們的喜怒哀樂總不免受他人影響;好消息是,當我們做出改變,同樣會影響他人,而這正是人際卡關時得以突破困局的關鍵。本書沒有艱深詞彙或理論框架,而是提供簡單易懂的自救解方,教你善待所有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關係──包括和自己的關係。請跟隨作者的建議:感受所有情緒(不論好壞)、思考內在渴望、大膽採取行動!卡關時,請練習:生氣時,對自己的反應負責⇀養成以「我」為開頭來陳述事情的習慣 焦慮時,找到自己的渴望⇀記下所有心中浮現的畫面或詞彙爭吵時,跳脫「我對你錯」的遊戲⇀避免使用「應該」、「必須」等詞彙悲傷時,不任由想法控制自己⇀以限定時間與地點的方式適當宣洩(*書中還有更多練習!)✺請謹記:原本的你就夠好了,你擁有強大力量且充滿愛,一路走來都在學習與成長作者暖心提醒:放下完美的迷思,也別為自己設限、貼標籤;沒有人是完美的,你我都會犯錯,只要練習從錯誤中學習、再勇於犯下新的錯誤,就能不斷調整成為更好的自己。即使在最脆弱無助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改變自己應對的方式。許多人不明白:我們掌握生活的力量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強大。嘗試改變吧!讓自己活得更自由。本書特色⏺︎每日箴言:摘錄處理各種關係的重點,作為每日自我反思的貼心提醒。⏺︎不貼標籤:不急著診斷症狀、不設下自我認知的框架,主張感受先行。⏺︎實用建議:融會多方心理研究,按情境提供簡單可行的關係療癒練習。好評推薦「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他人,決定了我們的生活過得如何。如何好命,如何擁有好的關係,從學習如何對自己與他人說話開始。」——歐馬克/聲藝創辦人、《馬克信箱》主持人「精神分析師菲莉帕・派瑞憑藉《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在暢銷書排行榜上掀起了風暴。這部精彩的續作將視野擴大到家庭之外,提供了關於友誼、工作、愛情和約會的聰穎、人性化且實用的建議。她建議我們要追求滿足感、擁抱社群生活,不要被灌輸認為金錢、職涯成功或一座新的廚房會帶來幸福的想法。她說,重要的是,誰在廚房裡。很少有心理勵志書如此有智慧。」——《泰晤士報》(The Times)・2023年度最佳書籍「在這本書中根據與患者、來信讀者的互動,為個人發展提供指導、幫助讀者提升自我意識,以應對人生的考驗和困難。⋯⋯作者瞭解到個人面臨的各種問題,將本書分為四個章節:如何愛、如何爭執、如何改變,如何獲得滿足。她將滿足感定義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章節中穿插來自有著各種困擾的男女的信件,這些信件促使她分析那些破壞幸福的行為和觀點。整體而言,她強調理解和同理心,而不是責怪和怨恨。⋯⋯她用簡潔的語句提供了『日常智慧』。 ⋯⋯討論的問題包括愛情和婚姻中的失望;對工作的挫折;孤立和孤獨;壓力和焦慮;壓制內心的批判;以及面對失去、悲傷和衰老。她還提出了應對逆境的三種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動——並鼓勵讀者嘗試理解他人的觀點,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想法。⋯⋯這是應對生活挑戰的一本良伴。」——《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生活聖經來了:菲莉帕・派瑞明智(且風趣)的建議將促使您重新評估生活中所有的關係。」——雜誌《時尚》(Stylist)「我喜歡菲莉帕・派瑞,她非常具有智慧、相當出色。」——貝拉・麥基(Bella Mackie)/暢銷小說《如何殺死你的家人》(How To Kill Your Family)作者「菲莉帕・派瑞是我見過的最明智、最理智、最穩健的人之一。」——迪卡・艾特肯黑德(Decca Aitkenhead)/記者・《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菲莉帕・派瑞是一位超級女英雄。」——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好萊塢知名演員、漫威電影《美國隊長》主演
【漫畫】連貓咪也可以做到!認知行為治療 讓「總覺得好難受喵⋯⋯」變成「總覺得好開心喵?!」轉變想法的書
讓「總覺得好難受喵⋯⋯」變成「總覺得好開心喵?!」轉變想法的書34則讓心靈注入元氣的技巧與漫畫圖解──認知行為治療的權威X超人氣漫畫家 聯手合作!◆讓認知行為治療變得更貼近日常、容易上手!什麼情況下會痛苦喵?什麼情況下會開心喵?如果能了解自己的傾向,內心就會變得更有元氣【故事簡介】認知行為治療,是為治療憂鬱症而開發的一種心理療法,後續也被證實對焦慮症等其他精神疾病有效,是全球應用最廣泛的精神療法。如今,它不僅用於醫療,更發展成一種人人皆可用的心理保健方法。本書將這些方法歸納為「幫心靈注入元氣的三個C」並加以解說。是什麼阻礙了你活出自我?如何才能繼續前進?你又能為此做些什麼?竭誠希望您能透過本書,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不是你的責任,你卻背了很久:擺脫情緒勒索,成為關係中的自己
「你不是太敏感,你是真的受傷了。」十年陪伴上千學員,如一中心首度出版——結合心理療癒 × 家族系統排列 × 香氣療癒原來,長久以來你背負的,不是你的責任——而是未被理解的情緒、未被看見的傷口。你是否曾在關係中,總是先道歉、先退讓? 明明心裡委屈,卻不敢說出來,甚至習慣責怪自己?「是不是我不夠好,才讓他想離開?」「我總是搞砸每一段關係……是不是我有問題?」「我沒事,應該是我想太多。」「我應該更成熟一點才對。」「我應該先道歉,不然會更糟。」為什麼每次關係出問題,你都覺得是你做錯了什麼?我們以為的問題,其實早已在原生家庭埋下伏筆;我們所承受的情緒,往往來自未被理解與擁抱的「內在孩童」。融合工作坊實務、家族系統排列觀點、以及豐富的經驗故事,從「原生家庭」、「伴侶關係」、「職場互動」到「香氣療癒」等層面,全面解析關係中的衝突與修復可能。從責任、忠誠與內疚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重建一段真正屬於自己的「被愛、被理解、被看見的生命」。 ✔ 擺脫討好型人格,重建清晰界線 ✔ 看見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與傷口 ✔ 理解為什麼你總在關係中委屈、懷疑自己 ✔ 與內在孩童對話,修補你對自己的感覺 ✔ 從情緒勒索中鬆綁,開始尊重自己的感受本書特色 從故事出發,貼近真實的內在痛點書中收錄大量工作坊故事,讓你從真實的經歷中看見自己的困境。 每章搭配「專屬香氣」首創章節配套芳香療癒,讓療癒不只停留在腦中,更深入到身體與潛意識。推薦給這樣的你:✅ 總是把錯攬在自己身上的人✅ 在關係裡常覺得委屈、內疚卻說不出口✅ 無法拒絕他人、害怕衝突的人✅ 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親密的人✅ 想療癒自己,也想好好愛人的人推薦語錄 這是一本寫給每一個在關係裡曾經迷失、受傷,卻仍渴望被理解與愛的人。願你在字裡行間,重新拾回與自己、與他人連結的能力。如一中心深耕家庭關係的議題教育,讓我看清與家人互動的真相。--------一条通連鎖壽司創辦人 蘇浩如果醫學治療是外在身體的改善,那麼家族排列是內在心靈愛的歸位。---------李思儀中醫診所 李思儀醫師家族系統排列讓自己從關係的黑洞裡爬出來,心從此有了方向。---------育圃教育創辦人 李姵儀「愛的序位」讓我懂得尊重、理解、允許每一個發生,喜歡這様的自己。---------怡兒診所 楊敏慧醫師/芳療師你的錯不是你造成的,你只是演對了一個「錯的角色」。---------怡兒有限公司/怡兒診所 董事長/院長 周君怡透過學習關係的本質,讓我不再糾結,找回行動力。---------英語fun輕鬆創辦人Tina(吳亭樺)回到愛的序位,建立健康界線,找回自己的力量,創造美好人生。---------翊展中醫 黃淑貞醫師對人生是否滿意不在於做到完美,而在於是否完整地活出自己。---------教育工作者Aurora家族排列釋放了生命重擔,我學會清理內在、創造外在,人生更輕盈自在。---------國小特教老師 張競文隨著如一走進心靈的每個角落,開啟勇敢的自己,與世界精彩互動。--------博威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前總經理 許禹萌透過關係療癒,認清自我在生命裡的角色定位,便能創造豐盛人生。---------關維忠律師(社團法人桃園律師公會前理事長)
操控暗示的支配心理學:識破操縱幻術套路,察覺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擺脫讓步惡循環,守住界線奪回自主權
本書簡介★全球熱銷百萬冊心理暢銷書《想太多也沒關係》作者權威經典作★偽溫柔、冷暴力、道德綁架,你唯有「聽話」才能脫離心力交瘁起初,你也許只是覺得心累──生活中的某個人總是挑你毛病,引得你不安、以為自己說錯話、做錯事,甚至開始質疑起自我人格。等你驚覺苗頭不對,這才發現早已身陷「心理操縱」的密室,連出口在哪都找不到。三大情緒陷阱設局,將人鎖進心靈牢籠這些操縱者可能是你的伴侶、父母、朋友、上司,甚至你的孩子。他們最可怕的不是高聲謾罵,而是用各種隱晦的手法暗中侵蝕你的自信、尊嚴和現實感,直到你筋疲力盡、無法呼吸,只剩下「聽話」才能換得短暫平靜。►►懷疑操縱者的目的是扭曲受害者的價值觀與對現實的客觀理解。僅僅表示訝異就足以讓對方自我懷疑:「不是,你真的確定嗎?」、「你會不會太扯了一點?」下一步是否認:「你在做夢吧?」、「我才沒有這樣說過!」►►恐懼操縱者非常懂得怎麼製造焦慮。有時候他會下重手,明確撂下狠話:「你敢離開我,我就殺了你。」其他時候則是透過非語言訊息等暗示來達成恐嚇目的,例如直勾勾盯著對方、露出諷刺的笑容、嫌惡地噘起嘴巴或翻白眼。►►罪惡感操縱者會不斷讓你自責:你動輒得咎,而且犯下的過錯永遠不會被原諒或遺忘。一種常見的手法叫作「雙重束縛」,即同時提出兩個互相抵觸的要求,無論你選擇哪一邊,他都能指責你錯了,讓你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超過十年臨床觀察 × 支配關係全面剖析身為心理治療師,作者克莉司德・布提可南花費十多年研究操縱型人格與精神控制現象,從無數驚人相似的案例中,逐步拼湊出操縱者慣用的心理戰術。她將帶領讀者看清這些能量吸血鬼如何不動聲色摧毀一個人的判斷力、自由意志、自我認同──● 將羞辱當成「玩笑話」,命令包裝成「建議」來讓人自卑;● 用「氣味、噪音、嘲諷神情」等非語言訊息製造焦慮;● 擅長顛倒黑白、投射錯誤,把對方塑造成關係中的「壞人」;● 營造危機感和時間壓力,讓人在慌亂中「自願」做出讓步。心理操縱不是誤會,是一種侵占心靈的犯罪心理操縱並不稀奇,它隱藏在我們以為「正常」的家庭與關係中。更可怕的是,支配者幾乎從未受罰,而受害者卻被貼上「太玻璃心」、「太依賴」、「活該上當」的標籤──社會與無知往往替加害者背書。你不是太敏感、不是瘋了,更不是沒用──你只是需要辨認、需要語言,才能從這場心理戰中逃出來。如果你──● 總是懷疑自己的感覺對不對、做得夠不夠好;● 覺得別人說得對,自己好像「錯了也無所謂」;● 曾經試圖反抗,卻被說成「太情緒化」、「不夠體貼」;● 明明被傷害,卻反過來為對方辯護「他不是故意的」。那麼,這本書正是你迫切需要的地圖與解藥。它將帶你識破操縱者的假面,搶回自己的人生劇本。你將學會──● 察覺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抵抗操縱套路;● 避免落入「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自我合理化;● 解除「共犯契約」,一步步收回自我並設下界線;● 不再質疑自己,相信直覺與事實,勇敢說「夠了」。這是一本教你如何保護自己的書。辨識,是你找回人生主導權的第一步。本書特色● 全球熱銷百萬暢銷書作家、法國「國民心理師」權威經典作;● 超過十年臨床觀察,揭穿心理操縱套路、情緒勒索假面;● 教你辨識有毒關係的「慢性洗腦」並解除「共犯契約」。
重建情感邊界套書(一套兩冊): (1)重建親密邊界:用經典心理學理論,終結原生家庭束縛,修復親密關係 (2)解構情緒操控:重新奪回人生主導權
是時候說不,重建你的情感邊界!手握選擇權,不再受束縛,讓愛回到正軌!---------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這不表示我們只能重蹈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本書教你療癒童年創傷,從「親密無能」的受傷小孩,變成能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成熟大人。獻給總是感情受挫的你—— ▵每段關係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失敗收場 ▵關係一有小波折,就過度反應,要求對方證明「我還是愛你的」 ▵缺乏安全感,沒辦法正確表達需求,總是愛得好卑微 ▵在感情中持雙重標準,認為伴侶應該主動、無條件地滿足自己需求 ▵心理邊界過度鬆散,想要控制伴侶來緩解自身情緒 ▵永遠為小事吵個不停,動不動就提分手……早年親密關係是成年親密關係的範本 本書以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為切入點,例如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認知與行為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等等,拆解八種常見感情問題背後的形成原因,再給予讀者深度剖析自我、重建心理距離的情緒療法,打造更成熟完善的親密關係。書中提供的情緒療法,包括: ▵善用「情緒按鈕紀錄表」,達到「系統減敏」作用 ▵用「情緒事件表」紀錄情緒,客觀地認識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 ▵用成熟的防衛機制處理負面情緒,像個成年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正確表達需求、拒絕他人的方法……✦✦✦專文推薦 「本書讓我們對於關係的修復有所遵循、參考與借鏡。透過案例的解讀,按圖索驥,思索自我,找到人生的解方。」——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感情中的難題,親密修復這本書都關切到了!包含:缺乏安全感,自戀特質,覺得自己不夠好,想要控制感情,溝通過程中的防衛,以及早年經驗的影響。」——曾心怡∕臨床心理師好評推薦 Skimmy你的網路閨密/兩性Youtuber&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魏瑋智(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按姓氏筆畫排序)本書特色✧第一本探討華人典型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之間聯繫的工具書。✧以八種常見親密關係問題切入,探討原生家庭對人格養成的影響。✧內容淺顯易懂,建議具體實用,引導讀者先理解行為背後邏輯、認識自己,進而改變自己。---------人生如果不能自己掌控,那還有什麼意義?不當軟柿子,不做別人的出氣筒,拒絕被操控。徹底擺脫以愛為名的操縱 ◆ 本書提供兩途徑,四步驟,六策略,擺脫以愛為名的操縱 ◆ 別再拿「為我好」當藉口,我從來不欠你!操控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幾乎任何人都有可能落入操控的陷阱,遭受不同程度的蒙蔽和利用。操控者可能是你的親密愛人、朋友、父母,也可能是你的主管、同事,還可能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他們用盡各種隱密的、陰暗的手段,讓你失去自尊、損失金錢,甚至殘害身體,身心靈均遭受到雙重打擊。本書將使你學會洞察操縱的內在機制,識別和認知操縱者的行為和手段,並幫你學會自我認知,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規避被操控的風險;如果不慎陷入操控的漩渦,本書還提供一套系統的對抗策略,幫助你從操控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重新奪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與死神曖昧:長期自殺傾向病人的治療之道
★大量實證資料佐證,戳破自殺防治現行做法諸多迷思★描寫邊緣型人格者和長期自殺傾向的關聯★顛覆傳統思維,主張過度強調安全反而阻礙康復──忍受自殺意念,才能治療長期自殺傾向病人實證資料支持,顛覆傳統做法改變思維,長期自殺傾向可以治療!長期自殺傾向者是一群境況特殊的病人。本書作者帕里斯指出,處理一般急性自殺的方法建議,對有「長期」自殺傾向的病人不僅無效,還可能適得其反。帕里斯身為精神醫學權威,一生致力治療長期自殺傾向的病人。他認為,有別於急性自殺與憂鬱症的高度關聯,長期自殺傾向者更可能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這群人內在充滿空虛、無望與失控感,以至於與死神曖昧,幾乎要愛上死亡。有機會以死亡終結痛苦,是他們微小的控制感來源之一。因此,治療師必須忍受這類病人的自殺傾向,尊重他們將死亡視為生命的選項。帕里斯認為,自殺意念通常是在反映心理痛苦,不代表病人絕對想死,如果治療師能認可那種痛苦,以同理心對待,幫助病人好好生活,將能使自殺念頭自然消失。「長期自殺傾向」是缺乏處置準則的臨床領域,本書填補了這個空白,在紮實的實證資料支持下提出具顛覆性、卻相當實用的應對原則,不僅戳破「預測自殺」、「住院治療」等諸多處置的迷思,也提出保險和訴訟艱難處境下的因應之道。本書呼籲謹慎用藥、重視心理治療,也提醒治療者要相信病人可以康復,也要坦然面對風險,是臨床人員堅實的指引與後盾。帕里斯教授以科學實證為盾,直言「過度強調安全」反而阻礙康復,更鏗鏘斷言「長期自殺傾向是可治療的!」──這分信念,為臨床工作者注入莫大力量。──廖士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教授書中不只說明臨床工作者「對外」──在行為上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更強調「對內」──在心理上的工作要如何進行。這點至關重要!──廖偉翔/新竹臺大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本書譯者鄭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周仁宇/精神科醫師、台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張凱理/精神科醫師、福德身心診所院長廖士程/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衛生福利部委辦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前執行長
慈悲枯竭:我撐不住了,還能繼續幫人嗎?助人者的自我修復指南
你知道,同理心也會過勞嗎?為他人付出時,也別忘了接住自己。✦美國FBI內部採用,10萬+照護者驗證有效✦✦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指定教材&必學課程✦醫護、心理師、社工、長照、家庭照顧者……寫給「一直在照顧他人、卻忘了愛護自己」的你。這本書會陪你,即使瀕臨耗竭,也能穩穩找回內在韌力。讓你在高壓工作中持續助人,卻不再耗損自己。------------------------------✺------------------------------【免費線上課】資深精神科醫師親授.自我照護╳職場韌力時間:2025/8/9(六)14:00~16:00⏳名額有限,報名即刻啟動修復旅程☛ https://reurl.cc/ax0jxQ------------------------------✺------------------------------▍ 5大核心技能 × 30個強效練習 ▍本書提出五步驟修復法&加速復原計畫,幫助你走出倦怠、壓力與創傷,重建內在韌力。▍ 特別收錄 ▍❶專業生活品質篩檢表❷耗損指數自我檢測表在醫院、諮商室、社福機構、照護現場,許多助人者長期承接他人的痛苦,卻悄然耗盡了自己。他們用盡心力,卻往往不被感謝,甚至引來家屬的不滿與責罵。漸漸地,他們陷入「慈悲枯竭」,身心俱疲,懷疑自己是否還撐得下去。👉你是否也正經歷:.揮之不去的疲憊感,對生活失去熱情?.明明喜愛這份工作,卻開始麻木、失眠、想逃離?.長期感到憂鬱或焦慮,難以與人建立連結?.懷疑自己,陷入無止境的自我否定?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本書提供一套簡單易行、經過數十年研究驗證的方法,讓你擁有成熟且持續成長的能力,即便面對最艱難的時刻,也能比以往更快恢復。最重要的,是幫助你在嚴苛、高壓的職場中找回內在韌力與使命感,不再靠硬撐度日。👉這本書將陪你學習:✅如何辨識自己已進入「慈悲枯竭」的警訊✅如何處理來自工作環境的毒性壓力✅如何把「無力感」變成「可控的行動」✅如何建立支持網路,不再孤軍奮戰✅如何設計專屬的自我照顧計畫,預防下一次耗竭醫師 × 心理師 × 社工師 × 公衛體系 × 學術界北中南專家聯手,專業現場一致肯定!李正達/台北榮總精神部教授林式穀/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副教授袁 瑋/台北振興醫院銀光學苑主任醫師陳亮妤/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陳錫中/台大精神科教授陳高欽/成大精神部主任教授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黃名琪/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東蓉/資深社工督導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教授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剛剛好的焦慮:焦慮可以保護你,你也可以善用焦慮
你若受焦慮所苦,並不是輸給它或失敗了;它是很難應付的挑戰,就只是這樣!最懂你的英國家醫科名醫,教你不必擺脫焦慮,而是理解它、駕馭它,把焦慮轉化為掌控人生的導航工具。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杞人憂天又自覺荒唐,但沒辦法停下來?‧被工作、生活追得喘不過氣來,感到心力交瘁?‧不願承認自己在逃避,卻又千方百計敷衍、拖延、找藉口?‧別人覺得再自然不過的棉花、青蛙、蜘蛛、針頭、上街購物、社交……你卻避之唯恐不及?焦慮正如疼痛,都是為了保護我們不受傷害的提醒機制。好比你擔心考試考不好、上班遲到,所以會提早準備;害怕沒關門窗,所以會回頭確認;對金錢不安,所以會努力賺錢、存錢。但是若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發你焦慮警報大響的話,就是表示內建的安全機制需要校準。透過本書提供你最全面的情緒問題解方和工具,從認知行為治療×右腦活動×睡眠×呼吸×藥物……帶你穿越情緒迷霧,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活動、思考方式、恢復計畫和應對策略,全方位接納情緒,從中避免身心俱疲、停止內耗,你會覺得自己感覺好多了。◎情緒是主觀的,但想法可以被挑戰情緒是此時此刻你的感受,即便別人勸你不要這樣想,你也沒辦法。但負面情緒是可以透過自問自答加以鬆動的,而且開啟了重新思考的大門。◎制約是情緒的捷徑,雖然無所不在,但可以調整若我們曾經學會制約(觸發),就可以忘卻、調整它,因為養成和拆除習慣使用的是同一個路徑。只要按部就班,將任務拆解成小步驟,刻意練習,就能減敏。◎打造右腦活動清單,加入行事曆時段,行動就能影響情緒分散注意力是緩解焦慮的有效工具,當你專注於右腦活動時,就沒辦法分心去焦慮和擔心。蒐集適合自己在不同情境下可進入心流的活動清單。◎累積小小改變,最終會一夜好眠訂出睡眠時段,限制躺在床上的時數;睡前1、2小時,遠離讓你焦慮的工作、email、社群媒體貼文;謹慎面對各種螢幕;手機放在臥室外充電……別人安慰你或你的自我安慰不一定有用,唯有你對焦慮限制了你的生活夠厭煩時,契機就會出現。只有你能提出最適合自己的的情緒解方,改變的力量就在你手上!★獻給所有因焦慮、不安、恐慌而焦躁不安的你‧恐慌發作就像煙霧警報器,只是希望喚醒、警告我們。‧焦慮過濾器故障,反應過激沒關係,重新校準就好。‧了解我們並非職場上無可取代的要角,有益於心理健康。‧每天只用75%能量,突發情況還有備用量,你就不會過勞。‧微小、成功的改變習慣比宏大又不切實際的計畫更有用。‧動力是善變的主人,但若是養成習慣,反倒會隨時間變得更穩固。◎本書特色1. 全方位情緒解讀之書,讓疲於工作和恐懼的你,好好的~焦慮只想守護你,但過強的焦慮會讓你動彈不得。本書透過各領域,從心理、醫學、睡眠、呼吸、藥物各領域,陪伴你度過焦慮康復之路。2. 不只是心靈雞湯!實例眾多、比喻生動,還有具體方法和工具夾雜著活靈活現的觀念比喻,加上作者、病人的故事,閱讀時容易引發共鳴,拯救快被焦慮淹沒的你。3. 作者值醫經驗豐富,重視心理健康,獲得廣大迴響從事家醫學醫超過24年,IG追蹤人數18萬以上,但精疲力盡主題的貼文瀏覽數卻高達400萬,從中看見焦慮、情緒是現代人的通病,因此投身撰寫此著作。◎推薦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林彥安(秒懂家醫科創辦人、家醫科醫師)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職場心理講師)「本書是自助類書籍領域中非常重要且有價值的著作。我鼓勵所有受困於嚴重焦慮,或關心、照顧這些患者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這類困擾的患者常常感到羞愧,而這份羞愧讓他們無法尋求幫助,也難以有效面對問題。布魯內博士的書直接對他們發聲,鼓勵他們認識到:他們並不愚蠢,他們的狀況是真實且令人衰弱的,但它是可以被克服的。」──提姆.坎托佛(Tim Cantopher),精神科醫師、《憂鬱症:強者的詛咒》(Depressive Illness: The Curse of the Strong)作者「這是一本重要的書,適合任何曾經歷焦慮的人,不論是一時的社交緊張,或是長期的癱瘓性恐懼。對於我們這些因擔憂和焦慮而感到羞愧的人來說,這本書釋放了我們,幫助更好理解自己的感受。」──卡洛琳.昆丁(Caroline Quentin),英國女演員「這本書是所有正在與焦慮或倦怠掙扎之人的救生索。書中充滿智慧、實用工具與清新的觀點,將激勵你重新掌握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健康。」——莎拉.尼可斯醫師(Sarah Nicholls),英國國民健康署(NHS)醫師與職業倦怠教練「布魯內博士慷慨地傾注了他多年的專業知識,寫出這本充滿洞察力與實用性的傑作,每一頁都讓我對自己有了比多年來更多的認識。」——班.韋斯特(Ben West),心理健康倡議者
不是不愛,只是不知道怎麼愛:Z世代的親密困惑
學會好好談戀愛,是人生最基本的修煉!資深婚姻諮商/伴侶治療專家林蕙瑛博士最新力作本書不只補上學校沒教的戀愛課,更用說故事的方式,帶年輕人一步步看懂自己在關係中的樣子。不管你現在正在談戀愛、失戀、單身、曖昧卡關,還是剛分手後陷入自我懷疑,這本書都很值得打開。書中分門別類訴說成年初顯族的感情故事,分析其中困難及負面行為產生的原因,個人或雙方經驗的過程,及造成的感受及影響,以客觀的分析方法,簡言直敘預防之道及處理或補救的方向。以智慧來處理感情的困擾,才能讓關係更和諧!
你就是自己的焦慮處方:專業心理醫師寫給情緒壓力族群的108則身心靈自癒指引
數十年的焦慮病程 × 接觸十多萬名病患 一位專業醫師,從長年焦慮成功康復的現身說法 所有焦慮都是分離焦慮,所有警報都是分離警報,當焦慮來襲,各種身體症狀伴隨,請與內心的「自我巨龍」溫柔對話, 卸下為了保護內在小孩而伸張的防禦利爪,重建身心靈的連結,通向治癒之路。 並善用本書「焦慮工具包」+獨創ABCDE心法,拯救你與你的內在小孩,徹底跳脫「警報⮂焦慮」痛苦迴圈!, 深藏身體未曾解決的內心舊創傷,是焦慮的根本成因 找出真正根源,徹底告別自我內耗 焦慮已成現代人普遍心理症狀,然而多數焦慮症療法往往成效不彰,本書作者羅素‧甘迺迪醫師透過從年幼時期來自原生家庭與焦慮對抗的經驗,發現傳統療法僅著重於治療內心的焦慮想法,而忽略潛藏在體內的警報才是根源,且與孩童時期的分離焦慮息息相關。當身體的痛苦和心理的焦慮思維互相助長,就形成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他以多年來接觸十多萬名病患的醫療經驗,以及成功對抗焦慮的方法,提出利用呼吸、冥想、瑜伽、獨創ABCDE心法(意識Awareness、身體 Body、連結 Connection、自律 Discipline、自我Ego),以及內部家庭系統和身體經驗創傷療法等方式,透過書中〈認識心理〉〈理解身體〉〈覺察自我〉共計三階段共109章,引導讀者認識並解決焦慮的深層問題,提供一套有別於傳統療法,全面且實用的焦慮解決方案。 ★作家、教育工作者/李崇建 誠摯推薦 ★各界讚譽 「本書充滿真實而幽默的論述,帶領讀者踏上治癒之旅,深入探討甘迺迪醫師從數十年的慢性焦慮中康復的過程,不僅見解獨到深刻且實用性強,為讀者提供全新、自然的療癒處方,甘迺迪醫師曾在自己和無數患者身上使用過這種療法。他特別提到許多療法忽略的問題:深藏體內未曾解決的舊創傷是導致心理焦慮的根本原因。先有了這層認知,接著採用對兩者都有效的策略,讓心理和身體重新連結起來,解決那些助長及維持焦慮的身心脫節問題。本書獨到的見解和簡單的練習,將引領你持續走上自我治癒之路,它不同於任何一本探討焦慮的書籍,長期飽受焦慮所苦的人必讀。──《紐約時報》暢銷書《全人療癒》作者妮可‧勒佩拉博士(Dr. Nicole LePera) 「如果你長期焦慮,本書將徹底改變你的生活!羅素‧甘迺迪對焦慮的深刻見解及實用療法大幅提升了我的生活品質。」──《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及《梅爾‧羅賓斯的播客》(The Mel Robbins Podcast)主持人梅爾‧羅賓斯(Mel Robbins) 「羅素治療焦慮的獨特方法確實鼓舞人心,他所傳達的資訊有可能改變我們對心理健康的認知,以及身體如何影響心理的平靜。」──《美好身心》(Feel Better, Live More)播客主持人冉甘‧查特吉(Rangan Chatterjee)博士 「羅素‧甘迺迪醫師撰寫的本書為理解和治療焦慮提供革命性、深具同情心的療法。甘迺迪醫師以對抗焦慮的親身經歷和豐富的專業經驗為基礎,超越傳統療法的界限,提出一種整體醫療方法,主張身體和心理在焦慮當中扮演的角色。他獨創ABCDE心法,並深入洞察情緒的能量本質,為讀者提供能帶來深遠改變的實用工具。甘迺迪博士正視經常被忽視的情緒能量問題,讓人們解除「背景警報」,邁向更平靜、更有彈性的生活。想要了解焦慮的真正根源並渴望獲得治癒之道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本書。」──暢銷書《身體密碼》、《情緒密碼》作者布萊利‧尼爾森博士(Bradley Nelson) 「飽受焦慮所苦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本書,這是羅素‧甘迺迪醫師一鳴驚人的處女作,一定會對每位讀者有所幫助。」──臨床心理學家及《今日美國》(USA Today)暢銷書作者克蘿伊‧卡邁可博士(Chloe Carmichael )
療癒心靈的粉彩旅程:透過色彩與藝術,找到探索內心深處與共鳴的指南
書寫與繪畫的雙重結合,開啟你的療癒時光!無須專業技巧,只須一顆敞開的心,就能與自己對話,▾運用28個覺色練習X 32個觸心提案X 12個靈魂書寫,讓每次書寫、每次粉彩創作,都成為與自我對話的過程,帶你重建內在平衡,運用粉彩打造出內在探索的療癒旅程! \一本結合粉彩創作與療癒書寫的心靈實作書,陪你走一段與自己對話的旅程/✦用色彩與文字說出你的故事,創造屬於自己的療癒時光無論你走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都能透過這趟粉彩旅程,重新連結自己,建立更深層的自我理解與轉化能力。♥給這樣的你:✔對牌卡應用與藝術創作有興趣的探索者✔已具備粉彩繪畫基礎,想深化內在創作的人✔希望將粉彩藝術融入心靈療癒工作坊的教育者與帶領者✔有意運用圖像投射卡進行引導與對話的諮商、輔導、教學專業人士本書特色#零基礎也OK!用手指創作,打開五感,釋放情緒28個「覺色練習」帶領你用手指觸摸粉彩,覺察顏色與感覺交織的感受,無需繪畫基礎,也能享受創作的自在與美好。#結合粉彩與牌卡,開啟創作與對話的雙重療癒32個「觸心提案」,融合自我探索與團體引導,適合暖身、團體活動、自我探索等不同情境使用。#圖像與文字並行:展開靈魂對話的療癒書寫12個靈魂書寫,結合圖像、感受與引導句,讓書寫成為深度整理情緒、重新詮釋生命經驗的方式。透過讓大家從圖像出發延伸至文字,逐步從直覺感知走向敘事理性,藉此讓內在經驗得以被看見、被理解,並在過程中逐漸轉化。
我不是憂鬱症,是心太累:身心科名醫教你:不依賴藥物、零復發
★★亞馬遜讀者4顆星好評推薦★★作者每年在企業、工會、地方政府、教育機構等舉辦200多場講座和培訓,主題是「透過歡笑改善企業文化及客戶溝通」。★★聽講者累計超過25萬人次★★我名叫「晴野日向」,在一家小廣告公司工作,是一名大學畢業5年的粉領族,職稱是業務員。某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像平常那樣步出家門,一如往常地走路到電車站,坐上每天搭的同一列電車的同一節車廂。我擠在人滿為患的通勤電車裡,完全動彈不得,隨著列車的行進搖晃,好不容易攀住靠近門邊的扶手,車廂裡的人團忽然像孩子在玩推擠遊戲似的,使勁向我頂過來,壓得我直不起身。我忽然感到心口一陣慌,有什麼在敲擊著我的肋骨外側。正當我再也撐不下去,眼看就要失去意識的時候,車門忽然打開,我反射性的一個箭步衝出車廂。我蜷縮在月台的座椅前,右手撐著椅面,上半身靠在座椅邊,低垂著頭蹲坐下來。意識矇矓之際,隱約感覺到雜沓的人群紛紛從我身邊走過。「妳還好嗎?」若有似無的聲音響起,這聲音好像是朝著我來的,我於是緩緩抬起臉……►沒有永遠下不停的雨,總有雨過天晴的時候◄任何人都可能罹患精神疾病,生病的可能是你、我,或自己深愛的親朋好友。本書講述的是一名27歲粉領族「日向醬」,某日遭遇晴天霹靂的突發狀況,因而尋求身心科醫師「龜仙人」治療。全書以主角的第一人稱,忠實呈現其療癒過程,故事中涵蓋「精神疾病」、「憂鬱症」、「如何治療憂鬱」等相關知識,同時一步步療癒自身的疾病。主治醫師龜仙人以引導日向醬理解疾病為主旨,在醫學知見的基礎上,傳授呼吸吐納、正念冥想、生活指導、認知行為治療等手段,指導日向醬如何「不依賴藥物治憂鬱」。現在,請準備好自己的心情,設想病患的情境,然後展開書頁,聽日向醬娓娓道來吧~~~【專業推薦】鄭光男 光能身心診所 精神科專科醫師張雅淳 芙樂奇心理諮商所 所長/諮商心理師
薩提爾的41堂自我療癒課:看見冰山底層的自己,找回愛與勇氣,掌管情緒、改善溝通、彌合創傷、提高自尊,與美好的自己相遇
記住!你自己很重要! 身處一片黑暗中,與其等待和盼望他人, 不如把自己的蠟燭點亮, 這樣既點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 ——薩提爾模式入門書—— 十餘年的薩提爾模式研究與應用, 掌管情緒、改善溝通方式、彌合心理創傷、提高個人自尊。 薩提爾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改變是可能的。 ——看見冰山底層的自己,與真實的內在相聯結—— 每個人都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其他人只能看到水面上一小部分, 真正的自我隱藏在巨大冰山中的底層。 回顧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全面、深入地瞭解自己, 處理你與過去、周圍人以及自己的內在體驗之間的關係, 讓你的內心更和諧。 接納自己的脆弱,放下對完美的渴求, 才能擁抱真實、完整的自己! ——做自己夠好的陪伴者—— 周圍人也許不理解你,也許無法及時安慰你, 但你可以接納自己的情緒, 覺察藏在情緒背後的真實心理, 發現未被滿足的期待,化解心中未被觸及的傷痛, 解開人際交往、家庭情感中的心結, 做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給自己足夠好的呵護與陪伴。 專文推薦 《薩提爾的52個冥想練習》作者/約翰.貝曼 薩提爾模式家庭治療師/劉稱蓮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一路上目標明確、順風順水,卻突然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是誰。 總是想證明自己夠好,卻因此陷入了與旁人比較的無盡循環中。 不懂得表達的父母,帶來了親子溝通的遺憾。 成年後的子女,牽涉進父母的爭端中。 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只能束縛自己、疏遠他人。 一時的生氣憤怒,背後是未被滿足的期待。 懷著「受害者」心理,總是覺得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 無法面對過往傷痛,怎麼也走不出失去的陰影。 將工作情緒帶回家裡,搞得家裡烏煙瘴氣。 生活中充滿討好、自責、怨恨、自卑、喪失、無價值感…… 作者透過10餘年的薩提爾模式研究與應用,以自身和周遭朋友一個個溫暖的成長故事,呈現出一段段真實的心靈成長歷程,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成長地圖」。 薩提爾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改變是可能的。每個人都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其他人只能看到水面上一小部分,真正的自我隱藏在巨大冰山中的底層。回顧人生中的重要時刻,全面、深入地瞭解自己,處理你與過去、周圍人以及自己的內在體驗之間的關係,讓你的內心更和諧。 讓我們能夠掌管情緒、改善溝通方式、彌合心理創傷、提高個人自尊。在薩提爾模式中,擁抱獨特的自己,找回愛與勇氣,喚起心靈的成長啟發。遇見自己,遇見薩提爾,跟隨作者和故事主角走入自我探尋的領域,重新看待那些對自己影響至深的經歷,對事業、家庭、婚姻、健康以及個人成長有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感悟,重獲並掌握生命的意義,成就身心一致的自己。接納自己的脆弱,放下對完美的渴求,才能擁抱真實、完整的自己! 自序:內心充盈的旅程 我生命中的重大轉折,始於36歲那一年。那時我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後,在北京的一所學校服務將近10年,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很快就能晉升為副教授。我有很負責任的先生和可愛的兒子,也有可以安身立命的房子。 那時是2003年春,SARS肆虐京城,孩子隨爺爺、奶奶去了老家,學校的一些工作也被迫暫時擱置。也許是因為在長久忙碌的生活中,難得出現一段空檔,也許是因為當時的情境特殊,我開始停下來思考自己這麼多年的生活。 這麼一想我才發現,當年那個鄉下小女孩想要的東西,現在都已經擁有了,甚至包括她不曾奢望的;另一方面,當我靜下來時,內心卻又感覺空盪盪的,偶爾還會有一些酸楚和疼痛冒出來,感覺生命中好像還缺少什麼很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又該到哪裡尋找呢? 一天上午,我坐在樹蔭下看報紙時忽然發現,我有一個閱讀習慣,總是先把報紙或雜誌上和心理學有關的內容仔細看完,再讀其他的內容。我心想,莫非我需要的東西和心理學有關?我並沒有讓這個念頭一閃而過,後來更是決定去北京師範大學修心理學。再後來,我遇到了「薩提爾模式」。 我在人生的初年,常以家人為榮,卻以自己為恥。我的身體瘦弱多病,1、2歲的時候,曾經有兩次病得奄奄一息,到了醫院甚至連醫生也束手無策,媽媽只能失望地把我抱回家;我長得不漂亮,又因為幫不上什麼農活,因而被比較、評判甚至嘲笑。這些都讓我的內心脆弱而惶恐,外在表現則是容易被激惹而爆發,記憶裡,我小小的身軀經常籠罩在很大很大的情緒烏雲下。 我也有非常幸運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7歲上學以後,我的學業成績還不錯,因此在內心裡開始有了光亮,是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 我後來才知道,很多事情的影響其實一直都在。當我第一次走進薩提爾模式的工作坊時,就被它洞察人性、尊重人的價值、提升生命能量的巨大魅力所深深吸引。 從此,我非常用心地學習薩提爾模式,並且不厭其煩地在自己身上運用:原生家庭的影響及過往的經歷,我一有機會就去體驗、覺察、承認、接納、轉化,以不同的方式不斷練習,讓自己的內心和諧,學習為自己更多的內在負責。 特別是對薩提爾冰山隱喻中「自己」的深刻體驗和連結,自己,指一個人的本質、核心、生命力。約翰.貝曼博士曾經給了「自己」一個奇妙的比喻:「發光體」。我們的行為、應對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即因對感受的看法而引發的感受)、觀點、想法、信念、期待等,都只是我們的體驗。就像天空中偶爾出現的烏雲、霧霾、汙染,也許它們會暫時擋住光線,但發光體的光芒無法阻擋,即使是陰雨連綿,風雨之後依然有美麗的陽光。 第一次聽老師這麼講時,我的內心瞬間被震撼,感到茅塞頓開,原來這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自己,原來,它如此美麗!之後,我常常有意識地連結「自己」,耐心地陪伴自己,也開始把所學的這些,運用在我的家人、朋友和個案身上。就這樣,慢慢的,我的內心變得和諧、安靜、充盈。 在學習和運用薩提爾模式的過程中,我見證了太多激動人心的時刻,那是美妙的心靈旅程,我把我自己的一些經歷記錄下來,也把周圍一些人的成長故事寫下來,並徵得他們同意,於是有了這本書。 感謝我在薩提爾模式學習過程中的所有老師和夥伴,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和個案,他們給了我更多的學習和啟發,還同意我分享他們的故事,為本書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視角。
心靈時刻:亞隆與22位來訪者的一期一會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在人生遲暮之際展開的「一次性、一小時」會談實驗,篇篇精彩,感人至深。★書中記錄了亞隆內心最真誠的想法和勇於挑戰治療手法的疆界,是繼《生命的禮物》,另一本對後輩的親身演示與經驗傳承的心法書籍,助人工作者必讀。★本書體現了亞隆說故事的能力、人格魅力和專業良心,喜歡亞隆的書迷不可錯過。22個卸下心防的靜謐時光與另一個靈魂,在人生一瞬的交會中一起走上一小段路《心靈時刻》是一部發人深省的紀實作品,也是一部最有溫度的療癒筆記,記錄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全新型態的會談實務中,所面臨的挑戰與突破。亞隆醫師邁入九十歲了,他的記憶大幅衰退,連治療歷程都不記得,開始懷疑自己能否繼續熱愛的心理治療工作。此時世界正面臨百年大疫衝擊,許多日常活動被迫轉移至線上。自我隔離使人們陷入了空前的孤獨,大家對於存在的探問與焦慮從來沒有如此迫切過。在重新思考與患者交流的形式後,亞隆於臉書公開宣告停止長期治療,開始專注於「一次性、一小時」的實驗性會談模式,向世界開放邀請。申請信如雪片般從全球各個角落飛來。在本書裡,亞隆從三百個單次會談的紀錄中,回顧了22個動人的案例,探討各種人生困境,同時反思自己在職涯晚期的成長。他嘗試以「當下」引導會談,以「自我揭露」催化深度溝通,達到的治療性改變超乎預期,也鼓舞了他一次次地突破界限,向患者透露過去從未提及的個人經歷,包括在華盛頓特區的童年創傷,對哲學與心理治療的思考演變,以及近期經歷的喪妻之痛。人生寶貴,而我們能相處的時間短暫。《心靈時刻》由亞隆與其子班合作撰寫,帶領讀者思考如何在當下與他人建立更真誠、更具同理心的聯繫。在疫情帶來孤獨與哀傷的時代,這一小時的交流,不僅支撐了患者與治療師,更深化了亞隆對心理治療本質的體悟。「在這本書裡,我們讀到的或許不是答案,而是一份你很熟悉的陪伴,那是一份在生命最終章節,依然堅持不離場的溫柔與勇氣。」——鐘穎各界讚譽此書仍舊真實、感人!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推薦啊!我深深覺得,人要的不多,希望被看到而已!Real is better than perfect! 的確!關係是治療的根本!被看到、被聽到,就有療效!即使進行一次性療程,亞隆仍是如此善用病人與他當下互動、此時此地的真實連結,以促成病人的改變。我多年的諮商經驗,也是深刻領悟到,人的真實連結,真是成長、促成改變的關鍵與最大力量! ——吳麗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自我揭露是移情與反移情泥沼的弔詭處方。——張達人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且讓單次對話的相遇仍是刻骨銘心的療癒——許維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退休教授亞隆醫師在精神醫學的「創新」一直是獨步天下,由當初的group therapy 到今天的「一小時一次治療」的創意,真是有意思。不過這次的「創舉」似乎有點太過頭,相信精神醫學界一定會有異議。不過這位老先生一生做盡了許多驚世駭俗的「創舉」,他一定可以承當反對的聲浪——也許他會很「享受」與眾不同的「怪」!——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從亞隆晚近的作品中我們看到,這位早年即以存在心理治療與團體治療教科書著作聞名的心理治療師,其實一直擺脫不了孤獨感,也一直尋求與人深度的連結。然而,他的成就正來自於他能夠從個人的困頓出發,發展出心理治療的洞見,並找到實踐的形式,從目擊他人生命成長中得到安慰。這是所有偉大心理治療學家的標記,是所有從事心理治療者要銘記在心的。——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溫暖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王浩威 | 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吳麗娟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李維倫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張達人 | 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監事曹中瑋 | 資深諮商心理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副教授許維素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退休教授陳秉華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陳登義 | 資深精神科主治醫師,前臺中靜和醫院院長賴其萬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鐘 穎 |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內在覺醒:終結內耗,活出全新的生命狀態!活得更快樂、熱情,自在而有活力!
內在覺醒,意味著即刻的自知,並由此創造新的生命體驗為什麼活著如此艱難?我有時也會絕望得想哭。為什麼心情總是起伏不定?我也想活得淡定從容。適度焦慮是有益的,但盲目焦慮是很可怕的,它只是無益的自我消耗。我們擁有生命,卻對生命背後的規律知之甚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于德志研究並投身心理諮商10多年沉澱力作!我們活在無意識中,也因此可能苦惱無邊覺察你的大腦故事,做個快樂的人如何才能離苦得樂,不再抑鬱焦慮?如何才能理解生命的運作機制?如何才能構建面對挑戰時的心理靈活性?生命是一場覺醒的旅途。每個人都可以終結精神內耗,活出充盈著輕鬆、喜悅的全新生活。而事實上,很多人都活在無意識的生命狀態中,自我傷害而不自知。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持續地自我貶低;我們可能會在遭遇心理痛苦時反復思考、分析、抉擇,認為做出選擇就能走出困境;又或者,我們會為了改善自己的狀態,而努力要求他人、環境做出改變……其實,這些行為對走出我們的心理困境毫無意義。不僅沒有意義,在盲目的行動中,我們與自我、他人及世界的衝突只會愈演愈烈,而生命也彷彿失去了控制,變得越來越身不由己。內在覺醒,就是要清晰發現並理解生命的不自知現象。在清晰的自知中,我們將擁有行動的智慧,比如想法只是想法,它不是事實!缺乏這種智慧,我們很容易被想法拖入痛苦情緒的惡性循環,進入無益而有害的自我消耗狀態而不自知。本書透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及真實案例,揭示這些蘊含在我們生命體驗中的邏輯,讓我們覺察到自己是如何感受、行動、認知、學習、記憶、決策的……清晰地理解這些,將會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生命能量,讓我們活得更快樂、熱情,自在而有活力!是的,我們可以避免焦慮重重、死氣沉沉。讓我們一起洞察生命邏輯,慢慢覺知、醒來……終結內耗,活出全新的生命狀態!
悲傷練習:自我照顧×情緒共存×人際關係的溫柔支持,在孤單中找回愛與希望
──AMAZON網路書店4.7顆星──如果你曾經愛過、失去過,這本書將是你療癒之路上的最佳旅伴。本書專為那些看似已經「走出來」,卻仍默默承受悲傷重量的人而寫,陪伴你理解情緒與關係的衝擊,擁抱生命中的傷心與脆弱,在悲傷中找到繼續前進的力量。★獲線上出版品《選擇治療》(Choosing Therapy's)選為療癒喪親的最佳書籍之一。★「這本書涵蓋了各種形式的悲傷與失去,對任何需要相關資訊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個很棒的資源。」──《圖書館雜誌》◎陪伴你走過失去所愛的艱難時光「悲傷並不是線性的過程,也不具有明確的時間軸──它漂浮不定且無特定形狀;當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脫離困境時,悲傷又會再度來襲。」「我以為時間會沖淡一切,但為何思念依舊如此清晰?」在這段看似沒有盡頭的哀慟旅程中,你是否曾感到孤立無援,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正常」?資深心理師帕蜜拉與布蕾迪長年陪伴哀傷者,以多年的專業經驗與洞察,深刻理解長期哀慟的複雜與獨特之處。她們整合個人經驗、豐富案例及深厚的心理學知識,以溫暖而堅定的筆觸,提供實用的建議,引導我們在傷痛中看見希望。失去摯愛的你,或許依舊努力工作、履行責任、出席重要的場合,但內心深處卻持續與對摯愛的思念共存,而這份沉重的負荷,正以各種方式悄悄影響著生活的各種層面:•悲傷揮之不去,即使多年仍影響日常生活:你是否依然經歷著強烈的情緒波動,例如難以言喻的悲傷、突如其來的憤怒、深沉的內疚、無盡的恐懼與難以排遣的孤獨?•失去摯愛後,連「我是誰」都變得模糊不清:曾經清晰的自我認同,是否因為摯愛的離去而變得茫然?特別是當你的自我價值與逝者緊密相連時,是否感到失去了生活的一部分?•在特殊日子或時刻,悲傷感比預期更強烈:每逢紀念日、節日或達成人生重要里程碑,你是否感到比平時更難以承受的悲傷與失落,過往的回憶瞬間湧現,讓你措手不及?◎探討長期哀慟的多種面向,安放每一種情緒你以為悲傷持續半年到一年應該可以緩解,但事實上,生命中的巨大失落和哀傷可能伴隨著一生,甚至以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形式展現,包括憂鬱、焦慮、憤怒與絕望。本書揭開悲傷的層層面紗,讓人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力量。作者透過個人經歷和他人故事,探討不同類型的失落,包括失去父母、配偶、手足、朋友甚至寵物,幫助讀者在面對巨大失落時找到力量、韌性和成長。•親人驟然離世,感到震驚與難以置信: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複雜情緒,提供應對驚嚇反應和過度警覺的方法。•與逝者關係複雜,內心充滿痛苦:觸及悲傷剝奪的議題,讓你知道你的悲傷是被允許的,接納自己的感受,並意識到你有權為這份失去悲傷。•痛失子女,彷彿世界崩塌:深入探討失去子女後難以言喻的傷痛,以及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重新找回平衡。•在年幼時失去父母,感到與他人格格不入:理解那份長久的失落感,以及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面對的悲傷時刻,幫助你重新定義自我,建立親密關係。•伴侶離去,孤單面對空蕩的家:重新認識失去摯愛後的自己,學習變得更堅強,並在適當時機重新與人建立連結。•經歷流產或死產,未竟的期盼隱隱作痛:溫柔地安撫這份特殊的失落,理解揮之不去的侵入性想法和記憶。◎因應人際關係的變化與挑戰,溫柔重塑自我在失去摯愛後,人際關係也隨之改變,讓你感到孤立或難以適應?透過實用的練習與儀式,重新認識自我,在關係中找到新的平衡。•重新定義珍貴情誼,再度建立溫暖連結:請接納當下關係的樣貌,或從簡單的社交活動開始,逐步拓展你的社交圈,打造一個能給你力量和理解的支持系統。•愛不曾逝去,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思念: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前提下,以夢境、紀念日、溫馨對話或設置紀念角落等方式,與逝去的摯愛保持心靈的連結。•讓愛與回憶,留下溫暖的印記:透過種植紀念植物、留下愛的紙條等方式,為舊家保留共同的印記,讓愛與回憶溫柔延續。•卸下負面標籤,擁抱真實的自己:檢視並脫下那些象徵負面評價的「外套」,重新找回內在的價值與力量。悲傷的旅程沒有終點,每一次的心碎,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無論你正處於悲傷的哪個階段,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溫暖而實用的指南,透過豐富且循序漸進的自我探索與指引,療癒傷痛,重新找到自我,並以有意義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共感推薦】李春杏/春落下的杏福時光・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曾心怡心理師/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蘇絢慧/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依姓氏筆畫排序)【各界誠摯推薦】「身為安寧護理師,在歷經自己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父親因惡性脂肪肉瘤驟逝、母親確診肝癌後,巧遇這本書,接住我痛苦的當下,讓我看見這悲傷的經驗,正是提醒自己要及時勇敢表達心中的愛。」──李春杏/春落下的杏福時光・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在殯葬與生命教育的路上,這本書如同一道暖光。或許,一位母親種下一株紀念植物,寄託對逝去孩子的思念;或許,一句『悲傷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意義的橋樑』,帶來新的希望。帕蜜拉與布蕾迪憑藉四十年經驗,引領我們學會與失去共存,從告別中領悟生命的深意。這是一本溫柔的指南,陪伴我們勇敢走過生命的單程旅行。」──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這是一種急需的幫助,它鼓勵我們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走出悲傷。強烈推薦給所有人!」──丹尼爾・H・加拉格爾博士(Daniel H. Gallagher PhD)/臨床心理學家「《悲傷練習》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在經歷嚴重的失落後,開始找回充滿意義的生活,同時不否認我們所感受到的悲傷。這部作品是由具多年經驗的治療師所撰寫,有助於釐清當前可能令我們感到難以承受的情緒,並解答許多哀慟者所面臨的問題。」──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博士(Mary-Frances O’Connor),著有《悲傷的大腦》「帕蜜拉和布蕾迪對哀慟過程所進行的廣泛研究,探討了長期哀慟如何對一個人的生活造成全面的影響、耗盡情緒資源並導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作者以充滿關愛、同情和有建設性的方式,提供了具體且實用的建議,鼓勵喪親者在緬懷逝者的同時,過著充滿意義與目標的生活。」──克萊爾‧阿加德(Claire Aagaard)/悲傷輔導員,著有《孩子逝去以後》(When a Child Dies,暫譯)「布萊爾與漢森清楚闡明了哀慟所涉及的複雜過程,特別是為了那些受到長期未解的悲傷所苦的人們。對於正在痛苦中掙扎的人來說,這是一部能帶來暖心慰藉的作品。」──佛蒙特大學精神病學臨床助理教授伊莉莎白‧蘇沃德(Elizabeth Seward)「《悲傷練習》討論了許多關於悲傷的主題,這些主題往往令人難以開口和面對。書中對於懊悔這個主題的探討格外出色,對這個領域具有深刻的貢獻。」──麥可‧康佛提博士(Michael Conforti)/作家、心理教育機構阿西西學院創辦人兼校長【讀者五星好評】「無論對於經歷自身或支持他人的悲傷旅程來說,《悲傷練習》都是一個很棒的作品。書中所有的練習與反思,有效也很有幫助地讓我們在悲傷的進程中,面對湧現的複雜感受仍能專注於當下。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能幫助處於任何悲傷階段的人。」──亞馬遜讀者五星評價「這本書對於曾經愛過又失去的人來說是必讀之作。作者的筆觸就像一個大大的擁抱,提醒我們,悲傷是人之常情。」──亞馬遜讀者五星評價「是一部很棒的指南,探討如何在漫長的悲傷旅程中做好準備,以及它可能對生活造成的深刻影響,並附上具體的建議,讓我們為悲傷騰出空間,與之共處,這遠比試著『回到正常生活』有效多了。」──Goodreads讀者五星評價【本書特色】1. 一本獻給努力重拾自我、勇敢前行的人們的溫暖指南。它理解你的掙扎,接納你的思念,陪伴你在愛與回憶中,翻開生命嶄新的篇章。2. 強調自我探索與成長,探索內心深處的感受,並在哀慟中建立更健康、更具支持性的人際與內在連結。3.以溫暖且專業的角度,全面解析長期哀慟的多面向歷程,說明悲傷與情緒的各種樣貌、關係的變動、家庭動力轉變以及信任的挑戰。
費解的顯然:動作、神經可塑性與健康的結合 [全新修訂版]
★身心學三大學派費登奎斯方法最佳入門書,描述方式明晰口語化,非常適合初學者。★本書是費登奎斯晚年親自為眾弟子訓練用而出版的最後一本書,大師凝聚畢生功力與心法於此,是理解費登奎斯哲學的最佳取徑。費登奎斯方法資深培訓師、教育總監Alan Questel專文推薦身心學三大學派 費登奎斯方法最佳入門書「你在人生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重新設定,只要你相信你的身體系統並不是固定不變、無法自主的;若是無法改變,也只是你相信如此罷了。」――費登奎斯摩謝.費登奎斯因為自身膝蓋受傷的機緣,潛心研究動作與身心關係,開創出身心學(Somatics)三大學派之一的「費登奎斯方法」,不但幫助自己恢復功能,也幫助許多身心痛苦的人,並推廣到世界各地,促進許多人的潛能得以更有效地發揮。費登奎斯方法結合了物理學、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神經科學、兒童發展、學習理論等與身心有關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並跳脫傳統醫學的思維架構,不從「治療或矯正」的觀點看人,而是協助人藉著「學習」,開發出自己原本就擁有的潛力,重新獲得選擇的自由。本書介紹了費登奎斯方法的理論與實務。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以輕鬆、有趣、簡明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向讀者說話,將其所發展的身心工作在概念上做了清晰的整理,公認是最適合費登奎斯方法初學者的第一本入門書籍。學習以費登奎斯的方式思考與探索,將衝擊我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挑戰缺少選擇自由的生活慣性,幫助我們看到新的可能,讓自己的特質、潛能得以自然發揮,邁向愈益健康的身心境界。「這本書倡導的哲理歷經時代的變遷仍閃閃發亮。無論讀者是否經驗過費登奎斯如此溫柔待人對己的工作方法,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呂旭亞「這本簡明又深刻的書為費登奎斯博士的思想與方法提供基本的認識,他曾用這個方法幫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保羅•如賓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呂旭亞 | 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陳代樾 | 費登奎斯老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蔡佩仁 | 國際費登奎斯協會認證助理訓練師、台灣費登奎斯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Alan Questel(艾倫‧奎斯特爾)| 費登奎斯方法資深培訓師、教育總監Paul Rubin(保羅‧如賓)|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Julie Casson Rubin(茱莉‧凱森‧如賓)|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改變心理學:用言語注入能量,用聲音啟動改變【特別收錄!18份珍藏引導冥想文稿】【限量暖心蓋印簽名版】
一起珍藏,限量哈克親筆題字.章印扉頁, 溫柔的月光下,有哈克陪你一起改變……【本書特色】★心理師的老師——哈克三十多年來最專注、最仔細耕耘的嶄新之作!一本透過故事隱喻和訴說、相遇和陪伴、承接與打開,為自己和他人帶來轉化與改變的書!★「心能量管理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許瑞云、催眠訓練師&心理教育工作者/凌坤楨、諮詢專線志工&努力懂自己的人/方素婷——真心推薦【內容簡介】4大技法✕2個心法+ 潛意識改變地圖=大大小小的改變,就這麼發生了!有些時候,改變像是要跨過眼前的一道高牆,如果沒有準備好提起那一股勁,是越不過去的。如何在卡住的時候,創造出心理空間,促成改變發生?從事諮商輔導訓練的哈克,把三十年來的體會,統整出引領改變的四大技法,提供我們用溫度與善意陪伴一個人改變,安放心中的不安、困惑與悲傷。同時,也呈現了兩個心法,描繪出人為什麼口中說要改變,卻動不起來的緣由,並提供潛意識改變地圖,讓改變有可依循的路徑。哈克還分享了十八份珍藏多年的引導冥想文稿。不論我們是處在辛苦的、開心的,或想要彼此靠近的時刻,都可以透過朗讀這些引導冥想,為自己和他人注入豐沛的能量。
改變心理學:用言語注入能量,用聲音啟動改變【特別收錄!18份珍藏引導冥想文稿】
本書特色】★心理師的老師——哈克三十多年來最專注、最仔細耕耘的嶄新之作!一本透過故事隱喻和訴說、相遇和陪伴、承接與打開,為自己和他人帶來轉化與改變的書!★「心能量管理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許瑞云、催眠訓練師&心理教育工作者/凌坤楨、諮詢專線志工&努力懂自己的人/方素婷——真心推薦【內容簡介】4大技法✕2個心法+ 潛意識改變地圖=大大小小的改變,就這麼發生了!有些時候,改變像是要跨過眼前的一道高牆,如果沒有準備好提起那一股勁,是越不過去的。如何在卡住的時候,創造出心理空間,促成改變發生?從事諮商輔導訓練的哈克,把三十年來的體會,統整出引領改變的四大技法,提供我們用溫度與善意陪伴一個人改變,安放心中的不安、困惑與悲傷。同時,也呈現了兩個心法,描繪出人為什麼口中說要改變,卻動不起來的緣由,並提供潛意識改變地圖,讓改變有可依循的路徑。哈克還分享了十八份珍藏多年的引導冥想文稿。不論我們是處在辛苦的、開心的,或想要彼此靠近的時刻,都可以透過朗讀這些引導冥想,為自己和他人注入豐沛的能量。
以愛為名的童年俘虜:不要再說都是他們的錯,人生現在開始這樣過
「我這麼用心了,為什麼還是得不到你的愛?」「我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升遷的永遠是別人?」現在你遇到的親情、愛情、職場與自我難關,可能多半是因為過去接收了父母支離破碎、虛有其名的愛⋯⋯13個錐心故事 × 4大關係難題 × 3道自我練習修復過去的傷口・改善現在的關係・避免未來的矛盾本書特色 以故事切入,帶領讀者領悟連自己都沒察覺童年傷痕,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每篇提供實用的應對建議,讓人際關係有所改善與成長 提供確實可執行的自我練習方法,幫助讀者越來越好你的人生是否出現「停滯」的卡關感?與家人話不投機半句多、和情人伴侶相看兩相厭、和同事主管共事就會大爆炸,甚至討厭自己的外表或個性⋯⋯小心!這可能是因為你的人生建立在一個充滿創傷的地基之上!人生大同小異的難題,其實都是生命早期經驗留下的印記,處處皆能從原生家庭經驗溯源。只要能將自己從童年俘虜的受創經驗釋放,不再被以愛為名的過程綁架,就能找到解開難題的糾結源頭。擅長伴侶治療、親密關係議題的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在書中透過13個精采的錐心故事,解析家庭、兩性、職場、自我中的各種人生難題。以溫暖的步調帶領讀者好好正視這些「過去」留下的人生習題、未竟事宜,再提出「現在」該如何改善、調整、彌補。並且藉由轉換視角,從當事者與周遭旁人的觀點,提供和平共處的建議,了解「未來」可以如何一起努力陪伴彼此度過生活及生命難關。隨書附錄3道自我練習,帶領你進行情緒、想法、行為的覺察,理解如何辨識內心的情緒感受,進一步改善情緒性拖延。李應平(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林其樂(編劇)施心媛(昶虹貿易執行長)陳世銘(臺北醫學大學臨床藥學科教授)陳若玲(社團法人臺灣女性生涯發展協會創辦人)陳俊欽(杏語心靈診所院長)曹中瑋(資深諮商心理師)黃乙白(High媽心理師)鄭志宇(光點藥局執行長)趙慈慧(旭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藍挹丰(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感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重建親密邊界:用經典心理學理論,終結原生家庭束縛,修復親密關係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這不表示我們只能重蹈原生家庭的錯誤模式。本書教你療癒童年創傷,從「親密無能」的受傷小孩,變成能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成熟大人。獻給總是感情受挫的你—— ▵每段關係總是以同樣的方式失敗收場 ▵關係一有小波折,就過度反應,要求對方證明「我還是愛你的」 ▵缺乏安全感,沒辦法正確表達需求,總是愛得好卑微 ▵在感情中持雙重標準,認為伴侶應該主動、無條件地滿足自己需求 ▵心理邊界過度鬆散,想要控制伴侶來緩解自身情緒 ▵永遠為小事吵個不停,動不動就提分手……早年親密關係是成年親密關係的範本 本書以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為切入點,例如客體關係理論、自體心理學、認知與行為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等等,拆解八種常見感情問題背後的形成原因,再給予讀者深度剖析自我、重建心理距離的情緒療法,打造更成熟完善的親密關係。書中提供的情緒療法,包括: ▵善用「情緒按鈕紀錄表」,達到「系統減敏」作用 ▵用「情緒事件表」紀錄情緒,客觀地認識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 ▵用成熟的防衛機制處理負面情緒,像個成年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正確表達需求、拒絕他人的方法……✦✦✦專文推薦 「本書讓我們對於關係的修復有所遵循、參考與借鏡。透過案例的解讀,按圖索驥,思索自我,找到人生的解方。」——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感情中的難題,親密修復這本書都關切到了!包含:缺乏安全感,自戀特質,覺得自己不夠好,想要控制感情,溝通過程中的防衛,以及早年經驗的影響。」——曾心怡∕臨床心理師好評推薦 Skimmy你的網路閨密/兩性Youtuber&作家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魏瑋智(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按姓氏筆畫排序)本書特色✧第一本探討華人典型原生家庭與親密關係之間聯繫的工具書。✧以八種常見親密關係問題切入,探討原生家庭對人格養成的影響。✧內容淺顯易懂,建議具體實用,引導讀者先理解行為背後邏輯、認識自己,進而改變自己。
鬆弛感:當你內心有力量,才可以不討好、不內耗、不焦慮、不再委屈自己
本書專治──職業倦怠 關係惡化 情緒內耗恐懼迴避 溝通無力 焦慮失眠資深心理諮商師范俊娟解憂力作當你內心有力量,才可以不討好、不內耗、不焦慮、不再委屈自己你是否在工作壓力下無所適從?你是否感覺被生活折磨地身心俱疲?你是否渴望放鬆點,可根本停不下來?你是否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寢食難安?你是否很難允許自己放鬆享受片刻?當今的人們普遍處在緊繃的狀態下,活得越來越喘不過氣,越來越不安,就像一個個緊繃的橡皮筋,不敢放鬆也不會放鬆。久而久之,身心問題就都出現了。想要生活得更舒服,就要提升鬆馳感。擁有鬆馳感的人,才能生活得遊刃有餘。本書作者范俊娟結合多年的諮詢經驗和心理學專業知識,教我們停下來思考自己過度內耗和焦慮的身心狀態,並分析出現這種習慣性身心模式的原因,通過具體的認知和行動方案教會我們由內而外養出鬆馳感,提升內在力量,告別負面情緒,以更健康積極的心態來抵禦世界的浮躁多變。
疲勞世代:找回身心能量的關鍵8堂課
疲勞世代的特徵•長時間工作與壓力 •數位過載 •生活節奏加快 •睡眠不足與健康問題「雖然什麼都沒做,但怎麼感覺這麼累呢?」「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今天開會的時候,我居然打瞌睡。」「其實我每天都很自責,但就是沒有辦法付諸行動。」許多人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內耗上,反覆糾結、懊惱、後悔……疲勞世代最大的疑惑是:「明明什麼都沒做,卻還是這麼累?」這背後隱藏著幾個核心問題:明明休息了,為什麼還是感覺不到精力恢復?生活看似穩定,為什麼內心總是感到空虛和倦怠?現代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是否在無形中榨乾我的能量?真正的休息與快樂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反映現代生活對身心健康的深遠影響。即便生活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休息,但內在的疲勞和空虛感卻往往揮之不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認識到真正的休息不只是躺下來,而是讓身心完全放鬆、重新連接並恢復精力。疲勞世代是精力管理失衡的結果精力覺醒是疲勞世代的重生之道空有時間而沒有精力,就無法有效利時間,完成計畫中的工作或目標,因此精力管理比時間管理更重要。伊沙貝老師從身心兩個層面幫助你調整、恢復,借助一系列有效的小方法,讓你聽見身體內在的需求,奪回精力管理的主動權。人缺的不是時間,而是完成工作的精力用科學方法打造活力滿滿的生活
今天,你還戴著微笑的假面具嗎?:日本精神科名醫,終結「微笑憂鬱」的療癒處方箋!
我選擇微笑,只是不想讓人看見我流淚。日本精神科名醫,終結「微笑憂鬱」的療癒處方箋!帶你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把悲傷藏在笑容裡。🙽🙽🙽 🙼🙼🙼.與朋友聚會,臉上卻掛著勉強的笑容,說話言不由衷…….和家人共進晚餐,感覺卻比獨處時更加寂寞…….向來得心應手的工作,不知為何卻頻頻出錯…….周圍的討論越是熱烈,越無法真心參與,人在心不在……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發現自己再也無法真心的笑,勉強的笑臉背後常隱藏著痛苦?這種人前微笑、人後流淚的狀態就稱為「微笑憂鬱」,雖然它還不是病,卻有著比生病更令人感到煎熬的無力感。知名精神科醫師SHO指出,「微笑憂鬱」是一種能壓垮人的無形重量,只要長期身體疲勞、情緒不穩,你就可能已經不自覺開始戴起「假面具」,就像身體感冒一樣,微笑憂鬱也是心的感冒,若是置之不理,可能會使身心狀況惡化,甚至演變成真正的心理疾病。本書詳細剖析微笑憂鬱的4大身心失調症狀,並提供6大心靈照護處方,透過釋放壓力、發洩情緒,就能逐漸減輕疲勞感、阻斷失控情緒,繼而增強正能量,而心靈的自在與輕盈,最終將會幫助你摘下面具,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自己。遠走高飛。就去那裡看看吧,即使我已經決定,一輩子都不會再笑了──🙽🙽🙽 🙼🙼🙼如同「黑夜終會迎來黎明」這句話所示,無論處在多麼難受、多麼痛苦的情況裡,也不可能永遠都是如此。在感覺憂鬱的時候,或許很難這麼認為,但還是請懷抱著「總有一天會天亮」的希望吧。然後利用本書所介紹的方法,在過著日常生活的同時,各位要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只要不放棄,持續保有「我想變好」、「我想做這件事」的渴望,一定能夠改善,能夠做到的事情也會變多,讓自己的人生過得越來越精采豐富。──精神科醫師SHO
三階段心理防災體系:從韌性培養到心理急救與復原的實務應用
這是一本為心理健康相關專業及對心理防災有興趣的讀者設計的實用工具書。根據作者多年參與台灣重大災難應對的經驗,本書從本土需求出發,並提供豐富的案例與實作建議,可幫助讀者在災難前、中、後不同階段靈活應用心理介入策略。內容聚焦於實務操作,避免過於艱深的理論,使本書成為心理健康從業人員在危機情境下的重要支援,協助使用者可直接運用對應之心理介入策略於救災現場。
麗莎同學的煩惱(臺灣唯一校園心理寓言故事,書封折口附贈療癒藏書卡)
★★★臺灣唯一校園心理寓言故事★★★家長、師長、學生必讀曠課是無聲的呼救,惡作劇是不知怎麼求助、向誰傾訴 . . .校園諮商心理師的真情叮嚀責罵訓斥,難改善孩子問題行為傾聽與同理心,是根本解決之道*書封折口附贈療癒藏書卡,送禮自用兩相宜!*主角麗莎因為罹患憂鬱症,有厭食、失眠、悲傷、自殺意念等典型的憂鬱症狀,到學校上課與維持日常生活都有困難。校園心理師角鴞透過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來引導麗莎探索自己的外顯行為與內在經驗,也運用空椅法、雙椅法等諮商中常見的技巧。透過十次的心理諮商,麗莎漸漸覺察自己與父母、朋友、師長間的人際互動出了什麼問題,也了解了自己的行為模式,並發掘內心的力量,從創傷經驗中得到修復。本書旨在讓讀者知道學校在發生危機事件時,是如何進行轉介和系統合作,以及心理諮商中常出現的歷程,例如:與心理師愛恨交織的互動關係、情緒同理、創傷經驗的修復等。【內容簡介】森林學校運動會當天,白兔老師班上發生了衝突事件──根據目擊同學,曠課許多天的麗莎今天終於來學校了,但她卻像發了瘋似的突然大吼大叫,還揮舞著美工刀!地上血跡斑斑,膽小的鼯鼠疑似被刺傷,躲在講台裡面不肯出來……麗莎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何不來上學,甚至無故攻擊同學呢?校方要求麗莎必須完成十次諮商,才能避免遭到退學。於是,她來到了位在校園最深處的諮商中心。在角鴞心理師的引導下,她將一步步探索造成憂鬱的主因,面對內心深處的不安、壓抑的情緒,以及難以抹滅的童年傷痛。優點★ 結合心理諮商知識圖文並茂的溫馨寓言,書封附贈兩張療癒藏書卡,送禮自用兩相宜;★ 背景設在校園,展示真實的心理諮商歷程,也讓讀者了解學校中危機事件的轉介及系統合作,知道該怎麼尋求幫助;★ 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專業心理學的概念,如「冰山理論」、「應對姿態」、「內在小孩」等,適合一般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