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宗教(繁體中文版)
我自幼篤信基督教義,青年開始,進入國學園地,接受正統的中國文、哲教育,以後在大專院校教授中國文、哲,凡四十年。我心裡有一個沈重的負擔,就是向國人傳揚基督聖道。尤其是,因為我非常理解中國人的學問、思想、哲學、宗教,所以很希望中國人以及世界各地的有識之士,能聽聽我這一點卑微的意見。哲學與宗教,是一面之隔。大概說來,哲學接近宗教的教義,而宗教普通需要加上神靈信仰和宗教儀式,且是以實踐為主的。我個人深通中國哲學,對於儒家(著有中國的儒家)、道家(著有中國的道家)、佛家(本冊書中我會提出自己對佛學的相關著作)思想都有相當的理解。中國人講哲學、講宗教,喜歡談一個「道」字。所以孔子有孔子的「道」,老子有老子的「道」。佛家不用「道」字,但是用了一個「法」字,其實與「道」的用意沒有兩樣。孔子曾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可見各家對「道」的認識,是不太一致的。但是,「道」作為宇宙的起源、作為宇宙背後的實在,各家的看法大概相同。這一個起源、這一個實在,應該是獨一的,這就見證了一神論的正確。可惜,許多人寧願相信這「道」是一個理、是一個純善,甚至相信這「道」是一個所謂的自然,是一個無所不在的萬有總和,卻不願意相信「道」就是 神。我要請讀者注意,本書中《奇妙的道》那一部份,主軸乃是「道就是 神」,你能進入這一認識,那你對真理就是豁然開通了。本冊書要談到中國的宗教,自然是以儒、釋(佛)、道三教為主要的討論標的。另外還有回教和最後傳進來的基督教。因為基督教是「啟示的宗教」,是從宇宙主宰、至高者 神的觀點看問題,立足最高,所以最先討論。其次是回教,與基督教相關性很高,所以放在其次。再後就是我國本土的宗教,儒教和道教。最後討論佛教和民間信仰。佛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宗教,但是因為前述的考慮,所以放在較後。這不是表示它不重要,反而,「好戲在後頭」,我們並不忽略它的重要性。本書主要的資料,是我個人的著作。也有一些是從網上抓來的資料、和本師的作品,加以剪裁、加以編輯。主要是彌補資料、見聞的不足,希望能讓讀者多有一些參考的空間。
中國的宗教(簡體中文版)
我自幼篤信基督教義,青年開始,進入國學園地,接受正統的中國文、哲教育,以後在大專院校教授中國文、哲,凡四十年。我心裡有一個沈重的負擔,就是向國人傳揚基督聖道。尤其是,因為我非常理解中國人的學問、思想、哲學、宗教,所以很希望中國人以及世界各地的有識之士,能聽聽我這一點卑微的意見。哲學與宗教,是一面之隔。大概說來,哲學接近宗教的教義,而宗教普通需要加上神靈信仰和宗教儀式,且是以實踐為主的。我個人深通中國哲學,對於儒家(著有中國的儒家)、道家(著有中國的道家)、佛家(本冊書中我會提出自己對佛學的相關著作)思想都有相當的理解。中國人講哲學、講宗教,喜歡談一個「道」字。所以孔子有孔子的「道」,老子有老子的「道」。佛家不用「道」字,但是用了一個「法」字,其實與「道」的用意沒有兩樣。孔子曾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可見各家對「道」的認識,是不太一致的。但是,「道」作為宇宙的起源、作為宇宙背後的實在,各家的看法大概相同。這一個起源、這一個實在,應該是獨一的,這就見證了一神論的正確。可惜,許多人寧願相信這「道」是一個理、是一個純善,甚至相信這「道」是一個所謂的自然,是一個無所不在的萬有總和,卻不願意相信「道」就是 神。我要請讀者注意,本書中《奇妙的道》那一部份,主軸乃是「道就是 神」,你能進入這一認識,那你對真理就是豁然開通了。本冊書要談到中國的宗教,自然是以儒、釋(佛)、道三教為主要的討論標的。另外還有回教和最後傳進來的基督教。因為基督教是「啟示的宗教」,是從宇宙主宰、至高者 神的觀點看問題,立足最高,所以最先討論。其次是回教,與基督教相關性很高,所以放在其次。再後就是我國本土的宗教,儒教和道教。最後討論佛教和民間信仰。佛教是一個很重要的宗教,但是因為前述的考慮,所以放在較後。這不是表示它不重要,反而,「好戲在後頭」,我們並不忽略它的重要性。本書主要的資料,是我個人的著作。也有一些是從網上抓來的資料、和本師的作品,加以剪裁、加以編輯。主要是彌補資料、見聞的不足,希望能讓讀者多有一些參考的空間。
宗教團體與法律:非營利組織觀點
本書企圖從臺灣非營利組織法規範的觀點,分析宗教團體的法律地位。這本書是作者近二十年來研究非營利組織與法律的部分成果。本書共包含四編十五章。第一編導論、第二編從非營利組織觀點分析臺灣的宗教團體、第三編分析臺灣三個重要的宗教組織、第四編主要分析臺灣宗教立法應該何去何從。內容包括探討臺灣有關宗教團體與法律的研究現況、宗教與法律的關係、臺灣現階段跟宗教有關的法律、臺灣的宗教團體之組織型態,去分析不同型態的宗教團體,例如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寺廟及神壇的法律地位,作者也嘗試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宗教團體與信徒間的關係。本書透過分析行天宮、慈濟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宗教團體說明法律與宗教團體的關係。最後本書探討臺灣「宗教團體法草案」的內容並分析宗教團體立法的必要性與宗教立法應該包含的範圍。
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庶民信仰之研究專著以巡禮石佛、巡禮記、石佛、宗教繪卷等傳承至今之文化及在臺遺留之物質性資料與史料建構日治時期日人庶民信仰的背景、演變與文化內涵本書以民俗學之觀點為角度,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所形成的庶民信仰為研究課題,對民俗資料的發掘、解讀與剖析為方法,在全書六章中,次第考察日治時期巡禮文化的發展與變異、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創建、巡禮記所見的臺北新四國靈場巡禮文化、日本石佛在臺灣的發展軌跡、高雄市千光路日本石佛及其文化資產價值,以及臺北天后宮藏《弘法大師行狀曼陀羅》繪卷,透過對留存至今的物質性資料與健全傳承於日本之文化現象的雙向理解,建構日治時期日人庶民信仰的背景、演變與文化內涵,為此類研究提供了深入而少見的中文論述。
宗教學暨神話學入門
「宗教學」起源於歐洲,迄今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神話」原為「宗教」的重要內容,乃是宗教現象之一,成為一門獨立的「神話學」,也是十八世紀以後的事。而「宗教學」是怎麼樣的學問?「神話學」又是怎麼樣的學問?實質上是,凡「宗教」者均離不開「神話」的內容。因為「宗教語言」本身就是一種「神話」。在「宗教學」的範圍裡,「神話」被當做一種原始人類的宗教特徵來處理,並探討它的象徵意義。如作者所言,「宗教」欲處理的,便是人類的「生」與「死」。世上的各種學術或政治理想,包括「神話」,至今仍舊無法解決人類「生」與「死」的問題。惟有「宗教」可以信仰語言來作回答,並給予人類生存的勇氣,這同時也是「宗教」對於人所做的重要貢獻。本書共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是「宗教學入門」。除了介紹宗教學的發展過程、種種的宗教定義、起源與研究分類外,也探討關於人類的「宗教現象」與其研究方法。第二部是「神話學導論」。除了介紹神話學與發展過程,也對中國神話與史學,特別是俗文學的研究做了一番探討。除此之外,本書有多位中外哲學家、人類學家與作家對宗教及神話所下的解釋,不僅使讀者擴展視野,也使得讀者有機會藉其研究方法,來檢視自己對於宗教與神話的觀點或信念。或許更可以藉由此書的啟發,來增進對於「宗教學」與「神話學」的瞭解。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判教」,又稱「教判」,詳稱「教相判釋」,是祖師根據「義理淺深、說時先後、應機不同、利益大小」等,對眾多經典加以類別、梳理、會通,判屬其各自的教相、宗旨、行法、利益、對機,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等。「判教」可謂中國佛法之一大特質,是八大宗派各自力宗之本。他宗因眾自立修證故,於教理判是極為詳盡,由來關注者多。淨土宗別障他力往生,易行功高,普攝群機,堪稱一最大宗派,因其簡易普及而容於諸宗,家之曇鸞、道綽、善導相教承教點失傳久遠,故少有關注期盼教體系者,以致於認為淨土宗無有判教傳承,往往視其為寓宗。自曇鸞《往生者論》、善導《觀經疏》等佚失法寶一一回流以來,淨土宗之特別教判思想漸為教內外人士所重視。此書即是一部淨土判教之專著,自智隨法師尋淨土宗教史蹤跡,依判教為眼目,甄選淨宗諸組教義判釋要文,梳理觀通,開顯宗義,以彰彌陀「大悲於苦者」知本院,以暢釋迦出興於世之本懷。全書以史為線索,主依善導法脈,旁及法門演變。批閱此書,即可明瞭淨土宗開顯、發展、成熟乃至融混、脫離之過程,明瞭淨土宗立宗之本、傳承之要,自能從諸祖身儀及甘露法語中,體悟彌陀無盡的悲心與願力,看到我等解脫的希望與光明,從此走出迂迴曲折之險道,關於廣大無礙之淨土。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下冊)
南懷瑾先生常謂:立國之本是文化。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萬載,文化淵遠流長,在新世紀到來之初,世界瞬息萬變,炎黃子孫又該何去何從?本書為南師於廿一世紀初應各方敦請之講課記錄,內容涉及廣泛,但終不離文化之根本;除突顯眾所關心之話題,更望能喚起讀者對文化教育之重視。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上冊)
南懷瑾先生常謂:立國之本是文化。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萬載,文化淵遠流長,在新世紀到來之初,世界瞬息萬變,炎黃子孫又該何去何從?本書為南師於廿一世紀初應各方敦請之講課記錄,內容涉及廣泛,但終不離文化之根本;除突顯眾所關心之話題,更望能喚起讀者對文化教育之重視。
宗教學概論
「宗教學」又稱為「宗教的學術研究」或「宗教科學」,以分析不同宗教間的共同因素為研究方向,以便找出宗教的「定義」和發展規則,界定其起源或最早形式,又或審視其終向與未來等等。宗教與文化的養成、社會和諧、倫理道德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宗教並且涉及身、心、靈的平衡,人格發展,潛能開發等等,所以一套有遠見的、包羅萬象的、以宗教為核心的書籍正是大眾所殷切期待的,因此輔大宗教學系力圖出版這系列書籍。 本書內容分八章,包括宗教學導論、宗教哲學、宗教社會學、中國傳統宗教——佛教思想入門(印度篇)、中國傳統宗教——道教、基督宗教概論、比較宗教學、臺灣宗教研究,是想了解宗教入門的最佳書籍。
中國史新論:宗教分冊
中國宗教史究竟應該研究些什麼?1920年代,梁啟超曾針對中國宗教史研究提出一些極富爭議性卻影響深遠的看法。近幾十年來,學者大多不以梁任公所楬櫫的「教會」作為判準,他們不僅探討有教團、教會組織的佛教、道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也研究那些沒有特定組織的巫覡、民間信仰、官方祀典等。連備受爭議的「儒教」,也有人深入探究。也就是說,舉凡鬼神、死後世界、禁忌、陰陽五行、巫祝活動、祠祀等,都可以納入宗教研究的對象。但是,想要以一本書或十幾篇論文來清楚呈現中國宗教的風貌,或完整的交代中國宗教發展的歷史軌跡,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也不是本書的目的。不過,透過這裡所收的12篇論文,我們試圖對中國宗教作出比較明確的界定。本書對於中國宗教的範圍、內容和特質有了比較扼要的描述,對於中國的政教關係有了比較細密而多元的論述,對於宗教在中國基層社會及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比較豐富的詮釋,對於外來宗教與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互動也有了比較均衡的看法。這12篇論文,至少可以提醒中國史的研究者,無論是要探討中國的政治、經濟,還是社會、文化,都不應忽略其宗教向度。
宗教與儀式變遷:多重的宇宙觀與歷史
本論文集集結了來自台灣、美國和歐洲的傑出學者。 本書對從事宗教研究的學者和學生, 以及對亞太地區、少數民族、基督教、本土運動、歷史與宇宙觀變遷中 儀式身體的社會化等議題有興趣的讀者,能夠產生相當的興趣。 宗教與儀式變遷這個主題,以及從一套信仰實踐轉到另一套的改信過程,在近年來已成為人類學和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重點。這其中又以基督教改信研究的發展最為成熟。這部論文集收錄了能夠將這個領域的研究繼續往前推進,並且研究方法新穎的論文。首先,這本書集結了來自台灣、美國和歐洲的傑出學者。其次,這些研究都是以比較研究的角度,將台灣南島原住民研究和太平洋島嶼社會研究(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放置在一起。在這些論文之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儘管所有的變遷都擁有一個類似的過程,個別歷史的特殊性還是存在。在針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詰問之下,比較研究的重要性愈加明顯。在這本書問世之前,在這領域中沒有其他任何著作將不同背景的學者以這樣比較研究的架構聯繫起來。這部論文集對從事宗教研究的學者和學生,以及對亞太地區、少數民族、基督教、本土運動、歷史與宇宙觀變遷中儀式身體的社會化這些議題有興趣的讀者,相信能產生相當的興趣。
宗教的生命觀
宗教即是生命之事,是生命中之「終極關懷」,因而介紹宗教,即是介紹其對生命的終極詮釋。本書將從基督宗教、道教、民間宗教等不同宗教傳統,及人文科學的角度出發,深度地追問在宗教中,生命的來源、終向、豐盈與提升之事。宗教與文化的養成、社會和諧、倫理道德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宗教並且涉及身、心、靈的平衡,人格發展,潛能開發等等,所以一套有遠見的、包羅萬象的、以宗教為核心的書籍正是大眾所殷切期待的,因此輔大宗教學系力圖出版這系列書籍。 & 本書內容分九章,包括聖經的生命觀、基督宗教的生命觀、解放人本的生命觀、神秘主義的生命觀、宋代道教張繼先天師的生命觀、金元之際全真道士的生命觀、傳統宗教的生命觀、文學中的宗教生命觀、從藝術的角度看宗教的生命觀,是想了解宗教與生命觀的最佳書籍。
廣州、佛山、中山、深圳潛力及通路布建調查報告
大陸市調報告大全外貿協會最新出版的權威性市調報告,深入大陸具市場潛力城市實地調查,全面剖析當地商機及台灣產品利基所在,絕不能錯過的專業拓銷秘笈!
再忙,也要讓心靈做做瑜珈-世界三大宗教的心靈智慧
印度烏台浦爾邦醫科大學曾對瑜珈做過研究,專家把瑜珈功力深厚者埋入地下,給他必要的水,然後用泥土蓋住。瑜珈者在地下存活了八天,出來後除了身體虛弱外,生命體能一切正常。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專家在對他進行心電圖監測時,發現他的心臟跳動越來越慢,有一段時間還出現直線的態勢。但就在專家準備挖土救人時,他的心臟又慢慢恢復了跳動。事後,受測者說他在地下努力排除雜念,把自己看作是樹上的一片葉子在和大自然作著簡單的交流。雜念是練瑜珈者的大敵,功力深淺的標誌有時候就是你如何控制自己的雜念。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只有意識到欲望帶來的危機,我們才能避免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生活才能趨於純淨和安祥,心靈深處為紛雜事務所掩蓋的快樂之光才能得以顯現。真正知足能享的人,應當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氣,和煦的微風,溫暖的陽光,而不是在盲目的佔有、比較、競爭中消耗生命。在生命中保有閒暇,就能使心靈獲得更自由的空間。本書特色因為滿腦子充滿太多的雜念,因為心中充滿太多的欲望,心情自然無法平靜下來,生活當然疲憊不堪,痛苦與不幸也就隨之而來,感到煩躁乏味。放不下,解不開,所以心裡很苦很累。 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只有意識到欲望帶來的危機,我們才能避免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生活才能趨於純淨和安祥,心靈深處為紛雜事務所掩蓋的快樂之光才能得以顯現。知足能享的生活,無需太多的時間和付出就可以獲得,只有讓心靈多做瑜珈,一天天減少雜念,一次次淡化欲望,必能使心情更加平靜,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氣,體味更從容淡定的人生。 所以,不管再怎麼忙,也別忘了給心靈做做瑜珈。
上帝沒什麼了不起
宗教早就不是對人類的祝福,而是一種縈繞不去的永恆詛咒!宗教退散!好評如潮,惡評如山!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提名╱銷售逼近500,000冊,售出23國版權蘇珊‧桑塔格、愛德華.薩伊德極為推崇的叛逆型知識分子;當代最聰慧的新聞人「克里斯多福.希鈞斯」最大膽的一部作品被譽為「當代最聰慧的新聞人之一」的克里斯多福.希鈞斯,以本書重新定義有關宗教在公眾生活中的爭論。作者以獨特的博學與機智談到當代最迫切的議題:世界宗教中的邪惡力量。在他與信徒的滔滔雄辯中,希鈞斯靠著對主要宗教經典廣泛且徹底的閱讀,揮出了對宗教(以及對於生命更世俗的一種態度)的終極一擊。希鈞斯敘述了自己與宗教危險遭遇的種種故事,並且描述他如何以科學及理性為基礎,終而獲得對生命現世觀點的知性之旅,其中天堂被哈伯望遠鏡裡令人敬畏的宇宙景觀取代,而摩西和燃燒的荊棘叢則讓位給美麗及對稱的雙螺旋體。「上帝並未創造我們,」他寫到,「我們創造了上帝。」他解釋,宗教是對我們的起源、本質及宇宙的一種扭曲;宗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應該切割掉的盲腸!我們向孩童灌輸宗教思想,不但傷害了他們,更傷害了這個世界。不論你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信徒、虔誠的無神論者,或是對於宗教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無法確定的人,你都會想要思考及參與本書中的辯論。《上帝沒什麼了不起》一上市,迅速席捲全美所有暢銷排行榜,並且始終保持在前十名。在邦諾書店、獨立書商協會、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出版者週刊、舊金山記事報等十餘個主流排行榜名列前茅。英國版推出後,同樣勢如破竹,在亞馬遜總排行榜躍居前十名。
當佛陀遇到耶穌和穆罕默德──世界三大宗教
印度烏台浦爾邦醫科大學曾對瑜珈做過研究,專家把瑜珈功力深厚者埋入地下,給他必要的水,然後用泥土蓋住。瑜珈者在地下存活了八天,出來後除了身體虛弱外,生命體能一切正常。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專家在對他進行心電圖監測時,發現他的心臟跳動越來越慢,有一段時間還出現直線的態勢。但就在專家準備挖土救人時,他的心臟又慢慢恢復了跳動。事後,測驗者說他在地下努力排除雜念,把自己看作是樹上的一片葉子在和大自然作著簡單的交流。雜念是練瑜珈者的大敵,功力深淺的標誌有時候就是你如何控制自己的雜念。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只有意識到欲望帶來的危機,我們才能避免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生活才能趨於純淨和安祥,心靈深處為紛雜事務所掩蓋的快樂之光才能得以顯現。真正知足能享的人,應當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氣,和煦的微風,溫暖的陽光,而不是在盲目的佔有、比較、競爭中消耗生命。在生命中保有閒暇,就能使心靈獲得更自由的空間。
沒有敵人的生活(原:心靈的殿堂)
宗教是一種力量,用以清潔我們的內部。宗教教人善處孤獨;如果你不曾孤獨,則你不曾有過信仰。──哲學家懷德海(A.N.Whitehead)信仰並非人類心靈貧乏脆弱的表現,而是心靈在誠懇與嚴肅的態度中,對超越界的體認與抉擇。──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有五千種以上的語文和方言在通行,有兩億五千萬原住民,有將近兩百個國家發生從未有過的文化混和。對於有對談能力和包容心的社群而言,這是空前的大好機會。一個世紀以前,一八九三年間,精神領袖們與神學家們鑑於有對談的可能,懷著追求共通仁道之望,在芝加哥召開了第一次的「世界宗教會議」,此次會議是「世界史最值得銘記的要事之一」。一個世紀後的一九九三年,在同一個地點--芝加哥,又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宗教會議。這一次至少有二百個宗教組織,將近八千位代表參加。顯示了人類精神領域所發展的宗教世界的多元化。彼此之間的了解、寬容,也就更益迫切了。本書就是在這一次的宗教會議之後,集合了與會的二十八位代表的訪談。主要的內容除闡明以上各宗教間對談了解的重要意義與趨勢之外,同時也探討了各宗教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如種族歧視、男女平等、戰爭與暴力、尊重生命、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等。對於有心了解世界各宗教精神內涵的讀者,本書除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外,更可讀到世界各宗教重要精神領袖的親身體驗與信仰的實踐。困厄其實是最大的恩典。我這一生最美好的經驗,正是我這一生最慘痛經驗帶來的結果。──「監獄國際同誼會」主席查爾斯‧寇森(Charles W. Colson)一旦你付出承諾,一旦你真心誠懇,上帝就會進來,所有意想不到的事也就此發生。──詩人歌德(Goethe)信仰宗教不是為了要站在對的一方。宗教信仰講的是生活態度。──世界宗教會議理事韋恩‧蒂斯戴爾修士(Brother Wayne Teasdale)一切生命中都有神意。每個宗教都以各自的方式闡釋這個道理。──英國中殿律師學院榮譽主席辛赫維博士(Dr. L. M. Singhvi)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從西元第二到第六世紀,中國社會至少遭遇到三十八次「大疫」的侵襲,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接二連三的死亡或是在瘟疫的陰影下過活。在這段期間,東漢帝國崩解,中國的政治由大一統的格局走向分裂與多元。而在宗教方面,新興的本土道教和外來的佛教逐漸茁壯長大,傳統的巫覡信仰則大力推動厲鬼崇拜,並廣設祠廟與神像。這些歷史現象,彼此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從本書所收錄的17篇論文可以得到解答。
一本讀懂世界三大宗教
你知道嗎?《達文西密碼》中提到暗藏玄機的名畫「最後的晚餐」在描述什麼?《西遊記》小說裡,唐三藏遇到危險時,會誦念何種經文退散妖魔?為何伊斯蘭世界的銀行沒有利息?穆斯林禁止飲酒?了解世界三大宗教最輕鬆好讀的一本書本書先從三大宗教的形成與發展、「經典」的要旨、對神與人的定義、演進歷史、末世論與生死觀五大方向,解說三大宗教不可不知的常識。再針對近百則令人好奇又一知半解的疑問,提供精準解答,是了解世界三大宗教最輕鬆好讀的一本書。◆為什麼佛教經典有那麼多部?◆「極樂淨土」究竟是怎麼樣的世界?◆基督宗教中,「迷失的羊」的比喻究竟在說什麼?◆耶穌的「最後審判」究竟如何進行?◆該隱和亞伯──人類史上首樁殺人案始末◆摩西的「過海奇蹟」是否確有其事?◆「阿拉」究竟是個怎麼樣的神?◆為何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麥加朝聖究竟是去做什麼?
強勢宗教
不可小覷的宗教基要主義,已展現全球格局 二○○一年秋季,「全球基要主義」現象在全世界數百萬人的心中成了前所未有的緊急課題。來自四十八個國家,超過兩千八百名的受害者,於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摧毀世貿大樓並破壞五角大廈的恐怖攻擊中罹難。 美國、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在此攻擊之後,終於全面認識到基要主義式的宗教暴力。現今宗教基要主義已真正展現全球的格局,其驚人的力量已無法否認,甚至位居核心圈的政策制定者,過往習慣以世俗角度來詮釋自行其道的真信徒所策劃採行的各式行動,也不再小覷這股力量。 此書之命名為《強勢宗教》(Strong Religion),乃因這些運動崇尚武力,且強烈反對世俗化。他們呼籲遏止數個世紀以來宗教在世俗勢力前潰敗的現象,攻擊優於防衛是他們遵循的法則,他們也經常採用暴力及赴死的激進方式,作者選用「強力」(strength)一詞,意在提示這些運動需要嚴正以對。 西方對此宗教勢力的無知令人驚愕,美國的基督徒長久以來已習慣由宗教自由、政教分離的原則及法律規範所主導的宗教多元社會,而遺忘了其傳統中戰勝死亡的根。如同回伊斯蘭教徒,基督徒也認為殉教是成聖的主要機會,也是通往天堂的直達車票。 本書成書在九一一恐怖主義攻擊美國之後,宗教基本教義派成為公共辯論最熱門的主題之時,提出大家極想知道的——為何基本義派的運動會轉為暴力?基本教義派對人權、安定及民主形式的政府會產生全球性的威脅嗎?基本教義派的未來如何? 要回答上述問題,本書引述一項對基本教義派長達10年,針對全球五大洲、七個世界宗教傳統中反現代、反世俗的軍事宗教運動的整合研究計畫成果,分析促成基本教義派運動在全球崛起的各種社會結構、文化氛圍及政治環境,包括回教哈瑪斯(Harmas)及西茲布拉(Hisbullah)、北愛的羅馬天主教及新教的民兵、美國的道德多數及基督教聯盟(Moral Majority and Christian Coal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印度的錫克激進份子及印度教國家主義者。 作者對強勢宗教詳細描述滋養此類運動的文化背景,開啟一個了解不同型式基本教義派的運動的窗口,並指出會激發此類運動的歷史事件。
人的宗教向度
宗教是人類心靈與實在界之間一種複雜的辯證關係,因為它總是不停地否定既得的立場,以致「為人類生命開拓了一個新的向度」。認為「對宗教作哲學反省,絕不能取代信仰,甚至不能取代神學。」但是哲學可以幫忙指出:「心靈的動態發展,總是趨向一個追求意義與存有之絕對的、終極的、無所制約的原理。這個超越的終點,正是信仰所要建立關係的對象。因此,本書的主要目標是為宗教信仰及其基本側面,重新在人類生命中定位。杜氏特別根據基督宗教所提供的材料,分別考察宗教的辯證發展過程中,三個具體的信念體系,就是:創世、罪的觀念、人與絕對者的合一,以及由此達成之與萬物的合一。這種合一在人類偶爾體會的密契經驗中臻於頂峰。杜氏相信:一切宗教意識至少在初起時,都帶著密契的性格,密契經驗是宗教生活的最精純形式。因此,如果恰當理解密契主義,不僅將有助於使密契經驗脫離模糊神祕的外貌,回歸宗教生活的主流,並且更重要的,將使各大宗教之間的溝通與和諧,重新有一個穩固的起點與共通的基礎。
對宗教的101個問題
本書採用一文一插圖方式,搭配內文附上豐富有趣的插圖,刺激讀者的聯想,提供純文字外的視覺享受!※佛教篇1、「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2、「天龍八部」真是佛教的產物嗎?3、十八羅漢本來是「十六」位?…※基督教篇1、為何「十字架」成為基督教的聖物?2、撒旦為何成為基督教的邪惡象徵?又跟地獄有何關係? 3、「天使」不只有一種?…※伊斯蘭教篇1、為何伊斯蘭教女子總蒙著臉?2、伊斯蘭教承認多妻制的原因是?3、「割包皮」的習慣來自伊斯蘭教?…※道教篇1、閻羅王是外國人?城隍爺是本地人?2、三太子是誰?為何乩童特別喜歡請他附身?3、「十八王公」是狗化身而成的?…
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
本書從神話的起源與發展來討論鬼神崇拜的問題,指出神話與崇拜是互為一體,不是原始社會才有神話,神話是人類精神的一種自主性的表現,新的神話會隨著歷史的進展不斷地產生,神話成為描述社會行為的一種方法,可以說是社會一種信仰、態度與情感的混合物,經由鬼神崇拜展現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宗教哲學
從佛教哲學觀點探索上帝、命運、永生與復活、業與輪?這個世界可能已經到了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十字路口,正如佛教首次出現時,印度也曾經站在那個十字路口。 本書大膽而具挑戰性,雅文德.夏曼(Arvind Sharma)是美國蒙特婁McGill大學比較宗教學教授,他以「無物是神聖的」這個極具爭論性的問題作為本書的開始,認為無論是佛教哲學,或者宗教哲學研究都是以這個問題做為基礎,然而兩者的答案卻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在本書的進行中,夏曼質問一些諸如惡的本質、相信或不相信上帝、人類的命運、永生、業和輪?等核心論題,除了獨立審視每一個議題之外,也從佛教哲學的觀點逐一探看和西方主導的「宗教哲學」宗旨之間,其異同何在,又如何共與不共。夏曼教授對每個主題具備健全的知識基礎,企圖在跨文化的脈絡中,充分激起哲學反思的火花,對於有志於宗教研究的學生、任教宗教哲學課程的老師以及所有對佛教思維方式有興趣的人,這是本具啟發性而且重要的研究著作。
宗教與現代人生
宗教與現代人生不能脫節,兩者需要互相對話,今日的宗教面臨許多現代的問題。 第一、宗教與理性:現代人不能接受迷信,宗教應該建立合理的信仰。 第二、宗教與科學:科學對現代人生有很大的貢獻,宗教應該與科學合作,因為兩者屬於人生的不同領域,兩者可以滿足人生的不同需求。 第三、宗教與無神論:宗教信徒不可敵視無神論者,雖然兩者有不同之處,但是倫理道德上兩者有共同之處,因此兩者可以合作,共同促進社會的公義與世界的和平。本書也從現代人生的觀點來討論神的問題、人的問題、以及聖經的問題。 & 如果一個宗教不能符合現代人生的需要,那一個宗教將失去意義和價值。本書作者一本初衷地關注宗教與現代的關係,秉持尊重世界各大宗教的開放態度,以自身的宗教(基督教)來討論宗教與現代人生的重大議題,層面涵蓋今日宗教所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期以宗教上的自我批評與檢討,來促進宗教不斷革新,以符合現代需求,幫助人生完善。
亞洲政教關係
在韓廷頓(S.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整」及「第三波」兩本書付梓後,宗教對政治與社會影響的議題,再次掀起學術界研究的高潮。其中亞洲政教關係的問題相當複雜,它隱含不同國家地區中的宗教組織與該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互動關係。像台灣解嚴前後,宗教團體與民主發展是否產生關連?中國大陸宗教團體對當代中國社會有何影響?東南亞國家像菲律賓的民主解放運動是否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印度的印度教持哪些政治價值,而這些價值又如何影響人民的生活習慣?斯里蘭卡的佛教,其語言、價值觀是否對該族群產生凝聚效果?這些問題是華人宗教、社會學術界應關注的焦點,本書嘗試對此疑惑提出解答。
世界宗教圖解
宗教,是教我們放下日常生活中糾纏著我們的障礙。果真能做到這樣做的話,就可以聽到大自然、或神、佛的聲音。藉此,可以注意到被遺忘的自己,重新拾回自己,並給自己生的勇氣。但是、現代的宗教,被一部份宗教家的醜陋野心所利用,或強迫推銷信仰,或教團與金錢的不透明關係,或宗教同志之間的勾心鬥角等,致使宗教的重要性被忽略,也使人與人之間充斥著濃厚的不信任感。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現在,正是拂拭誤解,讓宗教清新真實的一面,來滋潤耽溺於資訊情報的大海中而疏於人我關係的現代人的心。宗教,是被迫切需要的。本書敘述了宗教被誤解的實態,現代人對宗教感到過敏的原因,年輕人與宗教的關係,還有對宗教的認識不足,最後指出對宗教或宗教教團的觀點的問題,並探討宗教是什麼?從何處生?還有世界有些什麼樣的宗教?
從寺廟發現歷史
古蹟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文化活動之留存證物,具體地反映每個地方、每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在台灣古蹟中以寺廟之份量占得最重也最多,是民間社會文化的重要表徵。明末清初,一批批閩粵地區居民,渡海來台拓荒,也帶來了原鄉的宗教信仰,在各聚落建立起寺廟。這些寺廟不僅是移民精神的慰藉與寄託,更轉而為移民斬荊棘、闢草萊,團結互助的所在,而且地方上舉凡如治安、產業、交通、教育、聯誼娛樂……等等,莫不透過寺廟以推行。 台灣大多數寺廟每隔若干年代,便會有擴建、增建之舉,每次的修建,不僅記錄了寺廟自身的歷史沿革與發展軌跡,更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群等的變遷興衰。台灣寺廟古蹟之所以可貴,是它可以凝固時間,讓歷史的某一段紀錄忠實地表達出來。一部台灣開發史可以說即濃縮在寺廟史中。這種價值可以與文字歷史互相引證,也可以修正文字記載之偏差與謬說。 職是之故,作者挑取了十二座寺廟,採取個案式的研究,研究結果不僅印證了寺廟興衰歷程正是地域社會變動過程,而且也發現幾乎台灣每座寺廟流傳的廟史有極多的錯誤,誤導學者與一般大眾,亟待一一釐清修正。作者引證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並佐以詳盡的田野調查,一方面破解諸多虛假誇大的寺廟史,一方面又如實重建了寺廟從草創到奠基到昌盛(或是衰敗)的發展過程,伴隨著的是各個地方從發展到繁榮或沒落的經濟狀況,並反映出從大陸渡海來台篳路藍縷開墾,迄今人文薈萃百業鼎盛的社會環境變遷。本書不僅橫跨台灣社會史、地方史、宗教史、古蹟史諸領域,並且綜合歷史學、人類學、宗教學、建築學等科理論,而又不失歷史學本色的著作,實為台灣寺廟史開創一嶄新的、嚴謹的,又不失通俗的一本學術著作。
緣生之舟(一)神理篇
高橋信次大師窮畢生精力,以科學的角度探討「心靈的存在」,並證明肉體是人的魂到這個地上界來修行期間所坐的船,人的魂便是船主。書中包含了作者自覺的歷程、對守護靈的體驗、以及心靈感應等,並以科學的方法歸納、闡釋,解釋了現代宗教無法闡釋明白的心靈現象。
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
本書探討宗教、道德與幸福之間的弔詭。第一個課題涉及宗教與道德的關係,可以用蘇格拉底問猶希佛的話來說明:「神聖的事物是因為本身神聖,所以獲得諸神喜愛,還是反過來,因為它們獲得諸神喜愛,所以神聖」?這個問題蘊含了神律倫理與理性倫理的爭議。前者主張善即符合神意,本身無獨立內涵,後者卻認為神意應符合善,善有獨立內涵且不由神意來定義。第二個課題探討的是宗教信仰與道德動機之間的緊張。一般人相信宗教「勸人為善」,但宗教批判者卻認為,宗教的因果循環或天堂地獄不但不促進道德,反而破壞了道德動機的純淨性。第三章要針對這個質疑來思考:宗教徒的行善真的只能想著果報,而不能為了行善而行善嗎?康德以來自律與他律的二元對立,是否既漠視了追求幸福的正當性,也忽略了當代學者所強調的「關係性自律」?第三個課題是第四章與第五章的主題,涉及的是道德與幸福的關係,也就是福德一致的問題。要討論的是:人為什麼應該道德?道德符不符合自利?道德的極端要求 —「成仁取義」是否是不識時務的愚昧抑或是完成生命的壯舉?本書最後要將這個課題再帶入宗教的視域來反省。要探討的是,道德的終極價值能否得到哲學的證成?抑或這問題已涉入超越理性的信念,因而每個人都保有「君子自擇之」的空間?
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三:從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這是一部雄渾沉鬱、氣勢磅礡的世界宗教史著作,世界宗教史權威埃里亞德歷經十年始寫成,主要是依據他在布加勒斯特大學、索邦高等知識學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彙整成為這部空前絕後的作品。埃里亞德認為,「人類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的行為,因為飲食、性愛和工作都有類似聖事的價值。換句話,作為一個人,或更好說是成為一個人,都意味著有宗教信仰。」他以文化史發展為經緯,以及比較宗教的研究方法,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近代的宗教改革,探討各個民族的宗教思想之生成源流和遞嬗。 一方面,埃里亞德提醒我們在比較世界宗教史研究可能發現的一致性線索,另一方面,他也告訴我們現代世界正如何地摧殘人類最寶貴的存在根柢。本書以文明出現的年代先後為脈絡,著成三卷,分別是《卷一:從石器時代到埃勒烏西斯神秘宗教》、《卷二:從釋迦牟尼佛到基督教的興起》、《卷三:從穆罕默德到宗教改革》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
一九八九年孔漢思(Hans Kung)在「世界宗教與人權」研討會上,以「要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為題演講後,世界(全球)倫理運動的序幕於焉展開。本書作者曾針對是次演講做出回應,從此與孔漢思推動建構的「世界(全球)倫理」的努力結下不解之緣。針對此一論題,本書收錄了作者從一九八九年迄今多篇相關的精采文章,包括「世界倫理與文化差異」、「宗教情懷與世界倫理」、「從當代新儒家觀點看世界倫理」、「『理一分殊』規約原則與道德倫理重建之方向」,等等,為讀者提供一個完整面貌。誠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史威德勒堅信由啟蒙時代以來,「獨白時代」逐漸終結,「對話時代」正在來臨,全球意識覺醒,才能面對地球村毀滅的危機。史氏的呼籲與努力,已經獲得世界各精神傳統的參與及回應。因此,藉由本書的出版,希望對當前道德倫理的重建,提供一個方向,並引起更多人對此論題的關注,開展出新的觀念與行動,來面對新世紀與新千禧的挑戰。
耶穌與佛陀
耶穌與佛陀 宇宙被創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在太初,道就與上帝同在。上帝藉著它創造萬有﹔在整個創造中,沒有依樣不是藉著他創造的。道就是生命的根源...。 這句話的「道」,彷彿佛教的「因緣」,但是,因緣可不是佛教創造的,也不是由誰或任何造物主創造的,而是無始無終、無來無去,早在佛陀尚未出世以前便已經存在了,同時,也不會隨著佛陀的圓寂而消失。依佛陀來看,宇宙也是因緣和合而成,天地萬象也不離這項因緣和合的法則,而絕對不是由誰創造的,那麼,生命的根源亦不例外,全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 那麼,因緣又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因」就是只某種引生活結果的直接與內在原因﹔「緣」是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依據佛陀的解釋,一切萬有皆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這叫做「因緣生」或「緣起」。
近代日本人的宗教意識
日本人的宗教意識 在人際疏離、價值迷惘的時代,所有人都在尋求一種解脫之道。一九九五年,日本爆發了奧姆真理教事件,引起世人對新興宗教盛行的關切,類似的宗教事件至今也仍不時上演著。 對日本人而言,宗教究竟是什麼呢?本書正是從全然不同的角度,探討奧姆真理教事件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基於對近年來日本社會所呈現的宗教亂象之省思,當代日本最頂尖的宗教學者──山折哲雄先生,在事件之後,將多年來關心宗教問題的成果集結成書。藉由對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如夏目漱石、宮澤賢治、正岡子規,以及哲學家木村泰賢、天災防治專家寺田寅彥等人物的言行,及其作品中所呈現的宗教境界,來突顯日本風土環境中所蘊涵的大自然哲學,及其深奧之處所橫亙的原始宗教意識。 作者也特別提到,在這個「屠神」的近代社會中,所謂「神的心靈關懷」已然變成「人的心智控制」,神已經被扼殺了,而日本社會也正上演著不自覺的無神論戲碼。今天的宗教已被無神論的觀點所包圍,使我們無法看到它的原貌,但「心靈時代」這個詞彙卻依然氾濫,呈顯出被漂白之後的無力感。 反觀今日的台灣社會,物質豐盈滿溢,人心惶惑紛亂,各種宗教亦在此際大量傳佈及擴展。在探究日本人內心深處的這本力著之中,也能看見我們追求「心靈改革」的相似足跡。 作者簡介 山折哲雄 一九三一年生,日本東北大學博士課程修畢。曾任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學博物館教授、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白鳳女子短期大學校長,現任京都造型大學院長。專攻宗教學、日本思想史。其著作等身。著有《宗教民俗誌》、《日本宗教文化的構造與原型──宗教史學序說》、 《乞食精神誌》、《日本人的靈魂觀》、《死亡民俗學》等書。 譯者簡介 鄭家瑜 一九七一年生於台灣台北,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央研究院日語編譯人員以及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國立空中大學、私立金陵女中等校日文講師,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日文系。專攻日本上代文學,數年來對日本神話、民俗學、人類學、宗教哲學多有關心。 校訂者簡介 黃智慧 一九六○年生,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課程修畢。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攻宗教人類學、日本民族學、沖繩研究。主編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調查成果《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有日文中譯著作數部,獲教育部獎勵。論文多篇探討日本新興宗教的異文化傳教、宗教與殖民主義等。
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
遺跡與聖者 這本論文集是法國遠東學院和中央研究院雙方學術交流與合作之下的產物。1995年5月29日至6月1日,我們集合了來自中國、東南亞、北美和歐洲的學者,連同上述兩個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巴黎舉行了一場國際研討會,以「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中國聖者傳記與地域史的材料」為主題,共同探討在中國大陸、台灣和東南亞的華人社會崇拜「聖者」和「遺跡」的宗教現象。這一場研討會的成果,總共結集為 兩本有關中國地方宗教信仰的論文集:一是這本中文版的《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另一本則收錄英、法文的論著,以專輯的方式在《遠東亞細亞研究紀要》? 這裡所說的「中國」或「華人世界」,並不等同於目前中國的政治疆域,而是指「一個文化實體」,其範圍或在國 家疆界之內,或可跨越國家的界限。因此,在這本論文集裡,我們首先藉由李豐楙的研究課題是台灣雲林地區的民眾用以超度亡魂的儀式及其歷史;陳志明則是討論東南亞華人的土地神信仰。 而全書最後的一組論文,則是以中國大陸西南邊區為討論的範圍,這個地區雖然長期受到漢文化的強烈影響,但至今仍保有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質。
新時代的宗教
宗教 新時代新希望,宗教要在未來的日子裡扮演啟導者的角色,自然也得有新的作為,一方面得一改日漸流於世俗化而重拾它原先所強調的神祕性或玄奇性,一方面得聯合起來抗拒科技文明所帶來的夢魘或彌合人間相互征伐所引起的傷痛,才能真正喚起人內在的至誠和悸動而願意傾向它。 本書所鋪展的論述,正有助於大家重新思考宗教可能的發展方向,同時還可以提供各教派尋求獨立發展或合力發展所需的資源。 作者簡介 周慶華 台灣宜蘭人,一九五七年生,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出版學術著作有: 《詩話摘句批評研究》(一九九三年) 《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一九九四年) 《文學圖繪》(一九九六年) 《台灣當代文學理論》(一九九六年) 《佛學新視野》(一九九七年) 《語言文化學》(一九九七年) 《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學」》(一九九七年) 《兒童文學新論》(一九九七年) 《臺灣文學與「臺灣文學」》 《新時代的宗教》(一九九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