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之法:聖嚴法師默照禪法旨要
《無法之法》是聖嚴法師指導「默照」禪修法門之作。「默照禪」是中國曹洞宗之著名修行法門,一度由宏智正覺禪師所弘揚,後來又再度湮沒。聖嚴法師承繼曹洞宗與臨濟宗兩個法脈,自1990年代起,將默照的修行過程重新梳理,並建立簡要分明的次第,希望這個教法能更容易為現代人理解運用,並再次復興。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師於1998、1999年在紐約象岡主持的兩次默照禪七開示記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法師對《宏智正覺禪師廣錄》的多則開示。書中法師為修行者澄清許多觀點、方法和實證狀態,因此不僅包含理論的闡釋,更多的是對禪修期間真實情境的回應。法師指出,一旦你放下一切,不讓心住於任何東西,默照的開悟境界就會現前。也因此,默照被稱為「無法之法」,它直接指向每個人本具的圓滿智慧。
聖嚴法師的頑皮童年
聖嚴法師的童年不但趣事多,糗事更多。◆當他沒有新衣新鞋穿時,如何開心過新年?◆為什麼當了「英雄」還要被老師打手心?本書收錄了二十五篇聖嚴法師的頑皮故事,讓你看到聖嚴法師如何從一個小頑童變成小沙彌,並進了佛學院,改變了他的一生!菊子為這些故事繪製了四十二張精采插圖,使法師筆下的人物充滿活潑的生命色彩。讓我們一起進入聖嚴法師的頑皮童年吧!插畫特色:◇全書收錄42張手繪創意插畫◇《聖嚴法師的頑皮童年》是插畫家菊子的最新力作,歷時半年精心繪製。透過活潑的構圖與豐富用色,聖嚴法師的童年人物與背景,躍然紙上;在壓克力彩的基礎上,每一張圖都以縫線方式完成。由於紙張沒有布的柔軟度,所以縫線難度非常高,常會傷及手指,但菊子以如同刺血鈔經的用心度,忍痛完成本書創作。除了縫線,並穿插鏤空、敲打與不同紙材的混媒運用,讓每個故事更靈活生動。
歡喜看生死
本書緣起聖嚴法師接受《康健》雜誌的專訪,提出佛教對生死的觀念,是積極而充滿希望的,幫助讀者解開生死大問,展開遼闊的生命新格局。 了知生死,人生才能無憂無懼,歡喜來去。 一般人對於未來不確定的命運與財產,多半會精心安排,甚至不必要地擔憂,然而對生命中唯一確知的一件事——死亡,卻多所避諱,既不了解也常未預先準備。這個矛盾的現象透露出人對生命太過執著,對死亡太過抗拒。 雖然生死是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是聖嚴法師以修行多年的智慧,提出佛教超越生死的豁達觀念,教導大家以願力來豐富生命,時時抱持活在當下的態度,便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念,進而無懼於生死,開展出更廣闊、更完整的人生。 法師勉勵我們,生時珍惜生命,抱著「以他為我」的無我精神,成長自己、成就他人;死時莊嚴安詳、無憂無懼。如此歡喜看生死,生死皆歡喜!
如月印空-聖嚴法師默照禪講錄
「默照禪」是由宋代宏智正覺禪師首倡並弘揚,為一種同時運用靜定與覺照的禪修法。本書是根據聖嚴法師於一九八九、一九九五年在英國威爾斯指導「默照禪七」的內容編輯而成,除了介紹禪的基本概念與默照的實修方法外,還包括編者約翰.克魯克描述個人修行心得的數篇短文,以及隨法師出遊的趣事,兼具修行歷程的知性面與感性面。禪修最重要的目標是徹見宇宙實相而醒悟,書中提到的千代野禪師,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將手中的水桶掉落在地,桶面的月影瞬間破滅,他也在這一剎那開悟了。其實,每個人手中都提著一個裝滿了假象的無形桶子,唯有讓自己時時處於靜定而覺照之中,才有機會破除假象,品嘗「桶裡無水,水中無月──手中是空」的開悟滋味。
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
這是一套為藉由文字般若而深耕心靈所設計的攜帶式經典。你想要控制情緒,卻被情緒反撲而陷入困境嗎?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面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聖嚴法師在本書中,不但說明情緒的根源是來自於煩惱「五毒」──貪、瞋、癡、慢、疑;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幫助我們在面對各種情緒干擾時,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讓我們的心可以放下得自在,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工作好修行:聖嚴法師的38則職場智慧
你知道佛法的古老智慧,已足夠讓你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嗎?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成功領導了超過千人的龐大僧團,規模足可比擬現今的大企業,他的領導哲學是什麼?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分享將佛法活用在工作上的智慧心法,說明工作的意義、做事的藝術、人際相處,以及團隊合作的原則,建議我們以「隨順因緣」的求職觀適應環境、減輕壓力;以「良性競爭」取代以搶奪為目的的「動物性競爭」;以佛陀的「調琴論」保持不鬆不緊的生活平衡感。最後,法師一一說明六個讓彼此和樂相處的觀念,也就是佛陀帶領團隊的原則「六和敬」。無論你是正在謀職中,或是工作穩定的員工、主管、企業家,亦或有意創業,都能從本書獲得寶貴的啟發。現在,就讓佛陀與聖嚴法師來做你的職場顧問,讓你不僅工作事半功倍,更能領會工作好修行的訣竅!
智慧書
馮象博士翻譯聖經,取得了難能可貴的成就。《摩西五經》問世以來,蒙讀者包括許多教友的厚愛,來信鼓勵或提出意見建議,還有專家學者著文評論。在重新印行《摩西五經》修訂版的同時,牛津大學出版社現在同時出版馮博士的最新翻譯成果《智慧書》,最大的希望仍然是,回到原文善本,重新理解迻譯;在舊譯之外,為普通讀者(包括教友)和學界,提供一種基於現代學術成果的忠實暢達而便於學習研究的譯本。譯經,在智慧的“傳道人”(qoheleth) 看來,恐怕也是太陽下無休止的一種“辛勞”,或上帝派給人子的“苦活”(《傳道書》1:13)。然而人生幸福,卻在那份“苦活”日積月累的所得,可以同無數人分享。《智慧書》五篇,傳世抄本訛誤較多,遠不如《摩西五經》整齊。部分段落順序銜接紊亂,斷句訓讀,歷代注家歧見紛紜。故本中譯在底本德國斯圖加特版傳統本之外,參照引用的原文抄本 (如死海古卷) 和古譯本 (如希臘語七十士本、亞蘭語譯本、古利亞語譯本、拉丁語通行本) 的異文異讀,也大大增加。譯文的體例,包括插注、原文的拉丁字母轉寫,一如《摩西五經》(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2008)。僅說明三點: 第一,經文原本不分章節 (亦無現代標點),至歐洲文藝復興,十六世紀中葉才開始劃分,漸成定例。但這一套章節設計與經文的事、詩句的起止,往往並不吻合;不乏一句話斷為二節,一首短詩橫跨兩章的情。所以章節只是方便檢索引證的一個系統,跟如何誦讀或理解經文未必相關。這是讀者須瞭解的。此外,傳統本的分章與拉丁語通行本略有出入。因為英語欽定本的章節跟從通行本,而中文舊譯如和合本又以欽定本為底本,故而凡通行本與傳統本分章不一致處,插注中都標明了,俾便熟悉和合本章節的讀者對照。本書特色:★無論是翻譯的準確性、學術的敏銳力、文學上的造詣,現存中譯本沒有一部比得上馮象先生的譯注!
智慧之劍
一般人缺乏智慧之劍來斬斷執著。然而,如果能夠停止你的分別心,你將能顯露如鑽石(金剛)般不朽的智慧,就像亞瑟王的劍一樣鋒利。你只要像英雄一樣的揮舞這把金剛劍,就能切穿執著、虛假的教法,以及降伏妄想魔。 ——聖嚴法師《永嘉證道歌》為唐代永嘉玄覺禪師所作,為禪門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它清楚說明了悟前悟後的修行方法與態度,弘傳極廣,影響深遠。本書為聖嚴法師在美國指導禪七期間,針對《永嘉證道歌》所作的開示結集。法師在闡釋詩偈的禪法意涵時,亦融入其獨到見解,幫助禪修者深入修行,體驗禪的不可思議之境。《永嘉證道歌》就像一把智慧寶劍,將為你我的修行之路,斬除各種荊棘障礙。本書特色:什麼是禪?什麼是開悟?為什麼愈是藉助思想、語言、文字、邏輯推理等方法,愈是不得要領?《永嘉證道歌》與《六祖壇經》,並列為中國禪宗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以琅琅上口的詩偈,透露悟前悟後的修行態度與方法。本書集結自聖嚴法師親自指導的禪七開示,以永嘉大師的證悟為印跡,帶領讀者將密集禪修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揮舞智慧之劍,迎向妄想、分別、執著的重重試煉。
一百歲的年輕人:大師密碼Y
人可以愈活愈年輕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師密碼Y》的大師們如何超越時空的限制,保持他們源源不絕的活力?本書特色:◆◆全書收錄50張原創插畫◆◆◆◆現代美學˙手繪質感◆◆《大師密碼Y》是插畫家葉慧君與菊子的最新聯手力作,透過畫家的巧思,讓本書充滿了驚奇連連。葉慧君以多種不同紙材為畫布,經過細緻地剪裁拼貼,讓不同紙張充滿了對話的趣味感。菊子則以壓克力為主要媒材,透過堆疊的效果及未乾時做筆觸處理,讓畫面產生有趣的結合,人物特重在表情的特徵表現,加強情感的表達,畫面中也會貫穿些小動物的趣味表情,讓故事的延展性更有想像空間。
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
什麼是情? 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離不開情,無論是男女的愛情、家庭的親情或是朋友的友情,情都與我們密切相關。情可以產生正面的能量,創造美好的人生;也能成為困擾你我的苦果,如愛恨交集,苦不堪言!我們該如何面對世間情?聖嚴法師以佛法的智慧,將你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自我情緒管理、婚姻相處、親子關係、交友原則、愛情本質等,轉化為78帖心靈良方。這些觀點簡單易懂,卻能點醒紅塵俗世的我們,開啟對於情、對於人生的不一樣的體驗。就如書中所說:「要從『有情』而成『菩薩』,如此就成為『覺有情』了。」
寶鏡無境-石頭希遷<參同契>、洞山良价
本書為聖嚴法師在美國「佛法開示班」中,針對唐代石頭希遷禪師的〈參同契〉和洞山良价禪師的〈寶鏡三昧歌〉所做的開示。石頭希遷的〈參同契〉與洞山良价的〈寶鏡三昧歌〉,一向被公認為是曹洞宗最重要的兩篇著作。〈參同契〉為一首五言偈頌,共二百二十字。此偈內容點出,修行者唯有藉由不斷地精進修行,破除煩惱,才能使自心如皎潔的一輪明月。〈寶鏡三昧歌〉則是一首四言偈頌,共三百七十六字。全詩告訴我們,人人皆有自性寶鏡,只因被煩惱遮蔽,而失去映照能力;若能拭去心鏡上的塵埃,寶鏡即能再顯明淨。在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若能善解、運用〈參同契〉及〈寶鏡三昧歌〉的禪理,並在生活中時時修行,即能化煩惱為菩提,體驗真正的禪悅。
方外看紅塵
聖嚴法師以清淨智慧眼,帶您遍觀社會新聞萬象,跳脫一個個生活框框,看見不一樣的心世界!本書集結自聖嚴法師在《聯合報》連載的的受訪專欄「方外看紅塵」,由資深記者梁玉芳專訪,針對當時的社會現況及各項時事問題,為現代人提出最適切的解決良方。全書分為自我成長、社會關懷、家庭溝通以及生死大事四大類,從辦公室的人際溝通至家庭互動,或是現在最常引起討論的外籍新娘、複製人、預立遺囑等,聖嚴法師都以親切的文字將清涼智慧和溫暖關懷,轉化成具體且生活化的實踐方法。面對社會每天產生的不同問題,就像聖嚴法師所說的,以「四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為方法,輔以智慧和慈悲,必能以清明心處理世事。
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英文版)
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係由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於2006年3月舉行,此次會議為慶祝法鼓山落成的活動之一,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歷史的里程碑之一。本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共收錄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開幕致辭、于君方教授的專題演講和十一位國內外與會學者專家之論文,例如︰三友健容、李利安、龔雋、陳英善、胡健財、金明求、林光明、楊富學、姜生、沈衛榮和藍吉富等教授。本論文集試從思想、修行、藝術文學、區域文化、民間信仰與人文社會關懷等等多元之角度,來探討「觀世音菩薩」信仰之發展和演變,希望能因應現代社會潮流,啟發各種新的佛學研究方向。
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
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係由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於2006年3月舉行,此次會議為慶祝法鼓山落成的活動之一,為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歷史的里程碑之一。本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共收錄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開幕致辭、于君方教授的專題演講和十一位國內外與會學者專家之論文,例如︰三友健容、李利安、龔雋、陳英善、胡健財、金明求、林光明、楊富學、姜生、沈衛榮和藍吉富等教授。本論文集試從思想、修行、藝術文學、區域文化、民間信仰與人文社會關懷等等多元之角度,來探討「觀世音菩薩」信仰之發展和演變,希望能因應現代社會潮流,啟發各種新的佛學研究方向。
完全證悟:聖嚴法師說《圓覺經》生活觀
<<圓覺經>>是中國佛教史上的重量級經典,文字優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終極目標。經中,佛陀回應十二位大菩薩所提出的問題,為人們開示如何透過種種方便證此圓覺自性。 本書是聖嚴法在美國針對一般大眾所做的<<圓覺經>>系列演講記錄。法師以有別於一般依循傳統的講經方式,透過禪的生活觀,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和實例,為聽眾講說<<圓覺經>>的利益與日常生活中的運用。隨著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透過聖嚴法師的精采詮釋,讀者彷彿參與了一場圓滿證悟的盛宴。
從心溝通
本書從各個角度詮釋並解析人際關係問題,全書共分四大部分:「學習接納與誠懇、「學習欣賞與讚美」、「學習慈悲與包容」以及「學習關懷與付出」。 聖嚴法師透過平易近人的語言、生活化的實例來勸勉我們,無論他人如何對待我們,我們都要從自己內心做起,以謙和、信任、包容、善意的態度與他人溝通,並恰如其分的回應他人,給予他人真正需要的協助與關懷。本書從人際關係的根源處探究,因而能切中問題的核心,並從全新角度出發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觀念與方法,讓我們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於人際關係的改善,有立即而實質的助益。本書內容原為「大法鼓」電視節目中聖嚴法師的談話,由於內容精采、廣受歡迎,故修潤成文字並集結出版。
好緣人自己創造:孤單封閉Stop !
漂亮的外型、優雅的談吐......並不是維繫良好人際關係的重點, 只有以無私的同理心來關懷別人,才是與他人相處融的關鍵,所以,好人緣自己創造!
用寧靜心擁抱世界:心煩意亂Stop !
在滾滾紅塵中,如何安心做自己?只有清楚明白自己的心,才能不受外境風雨的影響,用寧靜心擁抱世界。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4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邵婷如精心繪製恬靜淡雅的插圖,告訴讀者如何保持清明自在的心。
佛教與廿一世紀: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二○○二年召開的第四屆國際佛學會議,以「佛教與二十一世紀」為主題,旨在探討佛教在二十一世紀中所應重視的修行問題、社會關懷、資訊科技的運用與結合。在議題方面,為因應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的來臨,增加了佛學與資訊科技的研討議題,成為此屆會議的另一特色。此次會議發表的十六篇中文論文中,討論二十一世紀的「佛教與修行」相關問題的論文總共有八篇,其中,從初期佛教之經律來探討的有三篇;與漢傳佛教相關修行議題的論文有四篇;將佛教修行與其他領域相比較則有一篇。其次,討論二十一世紀「佛教與社會」相關問題的論文共計四篇。討論二十一世紀的「佛教與資訊」相關問題的論文亦有四篇。與會的專家學者無不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研究成果與建言。佛教於二十一世紀所面臨挑戰是層出不窮的,希望藉由此次會議論文的出版,為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些許助力。
家庭不再有問題:形同陌路Stop !
家人雖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如果缺乏相互的關懷,便會形同路人。本書針對現代家庭常見問題,提供家人相處的智慧法門,讓我們的家庭不再有問題!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知名插畫家林威敏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教導讀者與家人相處的方法。
只要文明不要病120507
頭痛、失眠、躁鬱……,看遍醫生依然無解的各種「文明病」深深困擾現代人。本書從飲食法、睡眠法到身心解壓法,幫助您恢復健康、找回活力,能夠只要文明不要病!本書共收錄聖嚴法師25篇精采300字短文,並邀請名插畫家林俐精心繪製詼諧的插圖,與讀者分享保健養生的秘訣。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116009)
本書以「心靈環保」為主題,收集聖嚴法師與社會名賢對談實錄,以及法師個人提倡此觀念的立論與介紹。封面文案淨土其實不必等到彼岸透過心靈環保聖嚴法師喚起我們內心對自己以及對萬物的珍愛之情共創此岸可達的人間淨土封底若想救世界,必須要從救人心做起。心靈的淨化,便是理性與感性的調和、智慧與慈悲的配合;勇於放下自私的成見,勤於承擔責任及義務,奉獻出自己,成就給大眾,關懷社會,包容他人。唯有如此,人間淨土的實現,才不會僅是空洞的理想。--聖嚴法師《維摩經.佛國品》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法教人改造環境,首先在於改造自心。秉持建設「人間淨土」的初衷,聖嚴法師在本書中,透過與各領域專家以及企業家的對話,除了針對生活物質環境諸多議題,闡揚愛生、惜生的實踐理念之外;更進一步提倡正本清源,從人心淨化做起,直指創造淨土的根本之道。
聖嚴法師思想行誼(110043)
從<台灣佛教高等教育的推手聖嚴法師>文中,一覽法師辛勤耕耘台灣佛教高等教育之全貌。<尋求菩薩戒的新典範>和<淺論釋聖嚴博士的律學與史學>,探討法師如何為了傳統戒律適應現代生活型態的需求,提出新詮釋。<法鼓十年>及<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理念根源>,則溯源法師如何以佛教教育,作為法鼓山的發展主軸,來關懷世人與續佛慧命。 <正信的佛教─聖嚴法師流通最廣的著作>一文,分析法師對佛法的體證及經論的熟稔,為社會大眾提供足以確立正信的核心問題。<當代台灣旅遊文學中的僧侶記遊>則將研究視角聚焦於法師「寰遊自傳系列」的文學作品,剖析法師如何經由禪修的主持,為漢傳佛教在歐、美世界建立基業與定位的遊化行腳。
如何做好新手父母120206
帶孩子可不只是「準媽媽」的事,「準爸爸」一樣也要做好準備!想讓胎兒像住在遊樂園般快樂,嬰兒像菩薩出世般幸福,全在父母的一念間!本書從胎教、嬰兒到幼兒的成長,完整教您如何做好新手父母!
如何培養自信:畏畏縮縮Stop!
如何成為一個充滿自信,凡事樂觀、積極,對自己永遠不失望的人呢? 本書將由聖嚴法師和您分享他培養自信的觀念及方法,讓您清楚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進而建立堅固的自信心。
快樂自己決定:鬱卒人生Stop!
智慧與煩惱相對,苦與樂只一念之差,人不能決定天氣的陰晴,卻可以選擇心情的悲喜。 本書提供多種快樂的妙方,讓你走出情緒的迷宮,每一步都快樂地向前走!
心安就有平安:警慌失措Stop!
外在環境無所謂『安定』或『不安定』,心中沒有罣礙,才是最徹底、究竟的平安。國際知名禪師~「聖嚴法師」以他睿智深厚的禪學涵養,教您如何為自己及他人求一個心安的『平安符』。 本書特色及定位: 1.精美全彩印刷,文字簡潔及口袋般大小的裝訂,最適合忙碌的現代人隨身翻閱,汲取智慧。2.導正社會人心,透過聖嚴法師雋永法語,讓現代人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3.提供實用佛法,讓佛法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學理,讓現代人體驗「佛法生活化」的樂趣!
放下壓力吧!:千金重擔Stop!
現代人因為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到處尋求放鬆舒壓的方法。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壓力的根源,其實都是自己給的,唯有自我觀照內心深處,才能達到真正的解壓。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將以禪修的具體方法,教您如何轉壓力為活力,讓您輕輕鬆鬆四兩撥千斤!
別再執著了!:作繭自縛Stop!
每個人都有自我衡量事物的一套價值觀,也常堅持自己的觀點,因此當碰到不如己意的情況時,常會令我們感到痛苦。然而,到底是「擇善固執」或是「執著」呢?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將以佛學的觀點,建議您在落入執著的陷阱時,要如何幫自己解套,別鑽牛角尖,讓您不再作繭自縛!
獨立做自己:隨波逐流STOP!
1. 全彩印刷,加上精美的插圖,精緻小巧,是送給親朋好友最貼心的禮物。 2. 導正觀念,點出忍耐不該是一味地逆來順受,而是該用智慧與修養來處理。 3. 提供方法,教你如何真正的容忍、諒解,忍出耐心,不再滿腹怨氣!
忍耐不忍氣:忍氣吞聲STOP!
1. 全彩印刷,加上精美的插圖,精緻小巧,是送給親朋好友最貼心的禮物。 2. 導正觀念,點出忍耐不該是一味地逆來順受,而是該用智慧與修養來處理。 3. 提供方法,教你如何真正的容忍、諒解,忍出耐心,不再滿腹怨氣!
愈挫愈勇健失意人生stop!
1.全彩印刷,加上精美的插圖,精緻小巧、文圖並茂的本書是砥礪自己、送給親友最貼心的禮物。2.提出以平常心看待「挫折」,以智慧處理「失敗」,讓挫折成為人生的試金石。3.提供方法,以佛法面對「挫折」難題,說明如何重新調整步伐,才會愈挫愈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