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_貓與罰
1113_李珠珢主場日記

相關主題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靈修的真實義

妙心師父  著 、妙德老師  著
白象 出版
2018/03/01 出版

靈修靈學的領域太過廣泛,許多靈乩前輩、道友們,沒有經過佛學、道學的學修基礎,在引領後學的學習方面,常會感到力不從心,或者門生遇到難題時,無法化解與解讀,常常又礙於面子問題,要求門生不要問那麼多~~ & 或者說:「時機未到」「天機不可洩漏」……等等的話語來作為堂塞,靈子們心中的疑惑一大推,卻無從問起,本書能夠給你更多的答案,瞭解「靈修」要怎麼學修,瞭解自身的靈源靈脈、主神、靈主、無形師、三世因果,以契入「正命盤」來學修。 & 人除了有肉身,還有潛藏在神識中的「靈體」,或經明師引領、或遇外力刺激,或者自發性啟靈……往往在不經意的時候突然開啟,毋須恐慌、逃避,了解它、面對它、處理它,幫助自己找到心靈的出口、讓「靈」歸向正道! & 學修歸元無二路,佛魔一線乾坤定。 引迷入道法性開,修真之道頓悟該。 & 為何靈性會甦醒、為何總是我呢? 何謂天命、何謂天職、我為何要來到人世間走一遭? 到底我是誰?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 靈修、通靈、靈療、三魂&七魄、靈乩、轉靈、靈訓、魔考、神通、人通,這些新時代流行的名詞究竟有何意義? & 何謂靈逼體?什麼是因果總清算?為何要修靈?什麼是復古收圓?什麼是地魂?靈修的階段為何?如何找到適合的靈性導師和二十一世紀的修行觀?…… 本書提供詳細解說,為你開啟一個無形的心靈橋梁,讓你豁然開朗。 & 本書記錄作者的經驗分享,經過「佛、道、靈」學的薰陶,實驗印證法界歷練的過程,期待有緣靈子,能夠從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協助自我靈性成長,因果解析,潛能開發。學道、修行、過關、歷劫、靈修、修煉的前置功課,達到 玄靈高上帝的認證,學修、行道、傳道、授業、解惑、行功、立德,才能順利受到主神金線接引與授證。 & 鳳凰山脈 慈凰宮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鳳凰山脈-慈凰宮-731482080206935/timeline/ &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5992.pdf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鼓山故事(二版)

聖嚴法師口述歷史只為堅持「本來面目」聖嚴法師曾說,山河大地自有本來面目,而每個人的生活與生命,也在本來面目中。法鼓山園區的建築、佛像、步道等規畫配置,法師無不參與,只為堅持「本來面目」。本書為聖嚴法師晚年口述,隨行記錄胡麗桂整理。法鼓山是觀音菩薩護念的道場,聽聖嚴法師說法鼓山故事,字字句句,承載法鼓山從無到有的艱辛與欣慰,也見證人間淨土逐步實現的歷程。★書中收錄諸多書法、攝影,皆為聖嚴法師親作★*** ***「很少有人知道,法鼓山建築的各種各式建材,從室內到戶外,自屋牆、地板到門窗所用的每一種材料,甚至是一塊小石頭,都是由我挑選的。」「其實,我並沒有什麼一定的堅持,只是希望我們選用的建材能與金山的自然環境相調和;我也期待著,建材雖是時新的,卻能表現一種歲月的古感,使得建築物落成之初,就像是已經有人住過的老房子一般,不至顯得新穎、突兀;而且過了數十年之後,依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祈願觀音』一詞,是由我新創,在佛經或者佛教文獻不曾見過。」「至於誰來祈禱、誰來發願呢?當然是你我等凡夫眾生。」「我們法鼓山有許多事都是誤傳,如果我不講,恐怕以後都是誤傳。」「這本小書獻給所有關心法鼓山的讀者。」

79 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護生畫集

豐子愷  著 、弘一法師  著
崧燁文化 出版
2022/12/08 出版

護生者,護心也。 & 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 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事。 & ▎戒殺 今日爾喫他,將來他喫爾。 循環做主人,同是親與子。 & ▎護生 一蟹失足,二蟹扶持。 物知慈悲,人何不如。 & ▎善行 改過自新,若衣拭塵。 一念慈心,天下歸仁。 & 李叔同為豐子愷學習藝術的恩師,亦為其宗教信仰的導師。 後辭去教職,遁入空門,是為弘一法師。 & 而《護生畫集》為豐子愷漫畫的代表作, 由豐子愷作畫,弘一法師寫詩,描繪世人殺生、動物護生等畫作, 以畫說法勸人為善,亦可在其中見識兩人澄澈的良善之心。 & 本書特色 & 本書為近代佛教藝術的珍品,分為三大主題。由豐子愷作畫,弘一法師寫詩。詩文一部分引自古人作品,一部分由豐子愷所作。此外,亦有豐子愷、夏丐尊等人撰文緬懷弘一法師,從文字中可見法師溫文儒雅的儒家風範,以及善良慈愛的佛家護生之情。 &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入一真法界 讀華嚴

蔡武陽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1/09/01 出版

《華嚴經》是佛教的根本大法,每一本佛經,可說都只是華嚴的一部分。祖師告訴我們:「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認識了華嚴佛境界的依正莊嚴,才能真正了悟自性無量的德能、相好、光明。多少人想接觸華嚴,但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因其奧義而退怯。你會想找這樣的一本書,表示你已經走在「始覺」的路上。光明就在眼前,華嚴就在當下。 作者蔡武陽,台大物理系第一名畢業,獲哈佛大學優渥獎學金,師從物理大師諾貝爾獎得主 J. Schwinger,攻讀理論物理。蔡博士一生專研量子力學、高能物理及天文物理等,曾任大學教授並在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工作近20年。 蔡博士退休後潛心精研《華嚴》諸法實相多年,禪教並修。他於書中一文〈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與真空妙有、剎那生滅〉提到,早期他所寫的論文,大多與量子電磁場論(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有關,其中有兩篇是關於卡西米爾效應的計算,當時他不知其重要性,至今才知,原來它與宇宙大爆炸的關聯,以及它是解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的“剎那生滅、真空妙有”的最佳例證。 蔡博士以淨空法師講解多年的華嚴經為基礎,再經多年深入研讀解悟唐朝清涼國師的《華嚴大疏》及李通玄長者的《合論》,最後融入宗門禪法,並佐以自己科學的專長,一以貫之。華嚴浩瀚,蔡博士脈絡清楚地,將畢生所學所知濃縮並貼文於其「信堅園地」網路道場(https://www.worldofmastermind.com)。這本書,是編輯群不忍如此珍貴的法寶失佚,希望蔡博士嘔心瀝血之作的佛法真義能在世間普傳,怎奈囿於頁數限制,僅能精選「諸法實相、華嚴解說、善財五十三參」單元裡精華中的精華付梓,衷心期盼有緣讀者珍之惜之,依教奉行,同登佛地。

79 特價5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悟一生成佛之道

蔡武陽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1/09/01 出版

關於修行見性,有頓悟與漸修,即所謂“宗門”與“教下”。教下是指佛講經說法,包括佛陀49年裡所教導的修證法門,以及歷代祖師所講的經、律、論。宗門始於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中國禪宗初祖為菩提達磨,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佛道同,條條道路通羅馬,重點是必須先悟明正道,才不會走錯路或邪路,虛耗寶貴的生命。翻開佛經,名相術語就是第一道關卡,當你正望洋興嘆,心生卻畏之時,作者蔡武陽博士多年精研《華嚴經》諸法實相,融會貫通宗門教下,曾提及:禪宗有兩本以淺顯白話文闡說“傳心法門”,一本是《六祖壇經》,另一本是黃蘗希運禪師(Huang Po)所著的《傳心法要.鍾陵錄》,只要能看懂其中一本的真實義,就可頓悟。走對了修道之路,悟後起修,終能回歸自性,登堂入室,歸家穩坐,作自性佛。大衛.霍金斯(David Hawkins)的意識階層校準,將黃蘗校準為960,遠超過菩提達摩(795)、法華經及心經(780)、老子(610)。若想深入瞭解,須打開這些法寶,隨文入觀。成佛之道,如同登摩天大樓,停在第50層樓的人,不知第100樓的境界,也看不到它的風光,甚至不知它的存在。只有當你認清目標方向,一步一步實實在在,依照標示往上爬,達到了,一切就不言而喻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蔡博士送給初學者的一句話。「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心裡頭澄清無波,就能用心如鏡,對境界「靈明洞徹」,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作者一再的叮嚀。「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不論修行人認為自己境界有多高,作者仍要提醒你,「無修、無證、無得」才是真到家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打開第一頁,到闔上最後一頁,你將發現,你的人生正在改變,因為此刻的你,正走在覺醒之路。修行路上少行人,不論多少人,這本《悟一生成佛之道》告訴你,你不會孤獨!

79 特價5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靈修路上看莊子

蔡武陽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1/09/01 出版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世間技藝、知識學問,隨類不同,無量無邊。是什麼因緣,引你搜尋《靈修路上看莊子》這本書?是莊子哲思的博大精深、意象的壯麗渾厚?文字的汪洋恣肆?或是你還在摸索修行方向、不知靈修之路的層層境界?《莊子》有內篇、外篇和雜篇三部分。內篇是莊子自己的心法,蘊藏道學真諦;外篇是離莊子較近的弟子所撰,可視為內篇的輔助,與莊學之妙,相去不遠;雜篇呢?應是後學所作,內容兼攝諸家之學,頗有旁通其餘各家思想之功。《莊子》,幾千來年的曠世之作,它的智慧不是熟背強記可得的,它的辯才無礙也不是條理分析能學來的。內篇〈大宗師〉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真正明瞭道的人,並非一般所謂修道近於成仙的道士,而是真正得道證道的聖人,是明心見性的菩薩。見了道,才真懂得如何修道,才有真正的般若智慧。如果你已在修行路上,《靈修路上看莊子》將是你從修煉天道提升至佛道,很重要的一本書。作者蔡武陽博士多年精研《華嚴》,深入一乘佛法後,回頭讀老莊,藉由此書,他期盼帶你圓悟圓解《莊子》主要篇章的真諦,教你如何回歸自性、融入大自然,與天地合一,「魚相忘乎湖,人相忘乎道術」,常與道相隨。

79 特價47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法是科學的終極典範:佛法真面目

蘇懿賢  著
白象 出版
2020/07/01 出版

◎佛經解釋看不懂?很正常!用文字、名相來譬喻佛法,只會陷入五里迷霧。 ◎結合物理學專業與學佛心得,以科學語言詮釋佛法,白話易懂,茅塞頓開。 ◎科學只揭開宇宙冰山一角,佛法還可以做為指引科學發展的明燈。 闡明佛法不離文字,而文字受當代文化背景與知識的限制,因而歷代祖師或古代大德所使用的一些語言及名相,令現代人難以親近與理解。 而近人在闡釋佛經或古德的著作時,因為循古,也經常拘泥於文義的解釋,同樣難以讓人了解佛法的真義。 要讓一般大眾了解佛法,接受佛法,一定要將「佛法的詮釋現代化」,也就是要使用這個時代的語言,特別是科學的語言,否則佛法會趨於沒落。 本書以相對論、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學與數學,闡明佛法的宇宙觀、人生觀、生命觀,以及佛法的特質與人類文化的比較,利用尖端的科學觀念闡明佛法的奧旨,令人豁然開朗。 目前科學界已開始印證佛法的真理性,本書介紹一般人當知的佛法大要,再以系統的科學方法一一解析,讓讀者在建立佛法正確概念的同時,也能深切理解佛法的真實義,因而直驅宇宙的究竟與真相。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9969.pdf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典藏版】

道㲀法師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20/04/01 出版

佛教中「迅速滿願,心想事成」的獨特法門 最無門檻限制的密法——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否,不揀淨穢,只要專心修持,處處奇蹟,不可思議 圓烈阿闍黎耶為了讓殊勝的準提法門更容易學習,特別將《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翻譯成白話;且精要介紹準提佛母,使修學者起廣大信心。 【神咒之王的獨家殊勝】 準提咒的殊勝之處,有三種不同其他咒語: 1、準提神咒,總含一切諸真言,但一切真言,不能包含準提;如大海能納百川,但百川容不了大海。所以稱之「獨部別行」,總攝密宗二十五部真言壇法。 2、準提壇場,只要用一新未曾用的鏡子,依法加持,便成壇場;此外,透過觀想鏡子也可以修法。不似其他咒語,要建辦壇場,必須揀選淨處,要香塗塗地,或廣造佛像,多用供具,才能成就。 3、準提法門,準提佛母為了幫助積習難改的末法眾生,特開方便寬容接引,不揀染淨,皆可誦持。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依法持誦都可成就。不同其他咒語,一定要持戒,才能誦習。(普遍眾生大多結婚生子,常不免飲酒吃肉;雖有僧人教示佛法,習性仍難改變過來。如果不用這大不可思議的咒法來救脫,這些人不知要什麼時日才能出離生死苦海。如果能夠持齋守戒清淨,依法持誦那當然更好。) 《大教王經》云:「七俱胝如來三身讚,說準提菩薩真言,能度一切賢聖,若人持誦,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證得,大準提果。是知準提真言,密藏之中,最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也。」 【顯密圓通,諸法共融】 通常修習顯教的人,常談空、有、禪、律的論說,而互相比較,卻忽略了究竟圓滿的真理;學密教的人,只是專注於壇場、結印及誦咒音聲的方法,沒有去了解秘密深入的神宗真義。因此造成顯教和密教互相攻擊批評。談性說相各宗,更不融洽,常常互相毀謗,謗議心一起,各各執著邊隅之見,對圓通真性卻忽視了,這樣本不是智慧高超的表現。 不過把這些異端融會貫通,仍然不乏其人。俗語說人能弘道,造《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道㲀大師,是一位英明悟性者。他生來就很聰明,在年幼時便禮拜名師參學,在學塾念了十五年書後,又參禪訪道,博學多聞。 內精五教宗旨,外對百家深奧思想都很精通。卻不貪利名,厭棄世俗愛惡,而離開都城,跑到山上去修學,就這樣積了許多年的功夫,窮研大藏經的淵源,把最重要的心要持誦在內心,並且分析義理瞭如手指。他發現了大小各教,不出顯密兩種正道,都可依之修證聖果,是入佛真理的妙道。 所以道㲀大師就發下心血來,纂集這本心要集,其中所記許多修法,融會四教合成圓宗,統收五密歸成獨部,是諸佛修行的心要,為後人修學的指南。讓看這本心要的人,像是得到如意珠寶,所求都會如願;照心要上去修持的人像是吃了妙果,沒有一樣疾苦不能治療的。

79 特價19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蓮師教言三部曲

橡樹林文化 出版
2013/05/28 出版

蓮師教言三部曲共有三部書,《空行法教》以及《蓮師心要建言》,主要是輯錄蓮師與其主要弟子之間的問答,尤其是他與空行母伊喜.措嘉的問答。這項令人欣喜且具啟發性的翻譯計畫,經過數年來的開展,自然而逐漸有所演進。第一部《空行法教》的主要內容,是由甚深的基礎修持法門所構成,如皈依、菩提心、本尊和上師相應法。取出這些教言的伏藏師是娘.讓.尼瑪.沃瑟(Nyang Ral Nyima ozer)以及桑傑.林巴(Sangye Lingpa)。《蓮師心要建言》將教言帶入稍微較深的層次,內容包含對於見、修、行的開示。除了先前的兩位伏藏師外,《蓮師心要建言》還引介了仁增.果登 (Rigzin Godem)以及秋吉.林巴(Chokgyur Lingpa)兩位伏藏師。 第三部《松嶺寶藏》則是三部合集當中,指導內容最為細膩且最為深入的一部。這些選文的開示對象,是較有經驗的修行者,強調見地以及有緣念與無緣念此兩種禪修的合一。《松嶺寶藏》以易於應用和理解的方式,結合了禪修與竅訣修持的教言,是佛教金剛乘最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大士所傳授的伏藏教法集結,由其女弟子伊喜.措嘉封藏。本書充滿了直接、深奧、清新,且切合我們時代的內容。這些由不同伏藏師所發掘的教法,適合各種程度的修持者,對於實修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入的解釋,包括本尊、生與死、無念禪修,以及認識心的自性。本書在謹守傳統原則的同時,為現代學子提綱挈領地指出運用這些教法的方式。

特價69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松嶺寶藏:蓮師向空行母伊喜‧措嘉開示之甚深寶藏口訣

橡樹林文化 出版
2013/05/16 出版

《松嶺寶藏》以易於應用和理解的方式,結合了禪修與竅訣修持的教言,是佛教金剛乘最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大士所傳授的伏藏教法集結,由其女弟子伊喜.措嘉封藏。本書充滿了直接、深奧、清新,且切合我們時代的內容。  這些由不同伏藏師所發掘的教法,適合各種程度的修持者,對於實修的各個方面,都有深入的解釋,包括本尊、生與死、無念禪修,以及認識心的自性。本書在謹守傳統原則的同時,為現代學子提綱挈領地指出運用這些教法的方式。「蓮花生大士的口訣指導極為重要,因為他不僅僅是傳說中或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而是一位真實的人。他毫無間斷地任運開展佛行事業,其中包括化現為諸伏藏師等,使世人能一直有清新且完整無缺的教法得以修持,這也確保蓮花生大士的精神影響與加持得以連綿不絕。這些伏藏法教的特點,在於其為針對特定世代、特定時期、得遇教法的特定個人,提供了適合他們的成就法門。蓮師在水晶珍珠松嶺所傳授的伏藏教法,包含了數以百計此類教言的精華要義。」──祖古.烏金仁波切

79 特價26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觀世音菩薩妙明教示: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心要

橡樹林文化 出版
2009/01/06 出版

當我們體認到不斷在六道中輪轉,有的只是無盡無量的苦難時,唯有依止「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心要,才是對治無明煩惱,最根本、最徹底、最殊勝的方法。「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心要,是由普賢王如來、金剛總持所傳下來的,經由一代一代的傳承,傳授至近代大成就者堪布噶瑪策定仁波切,再經由堪布噶瑪策定仁波切將其實修證悟之心要,口傳教導給作者堪布慈囊仁波切。此心要的教授,包括了一開始進入佛門的皈依,到最上乘的大手印、大圓滿的修行見地,以及從皈依開始,直到未來臨命終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並從中得到解脫的方法。仁波切以簡單、易懂、易學的方式,陳述每個修持的內容;在觀修的部分,也是如實地依照步驟來教導,從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都作了最詳盡的解說,可以說,所有佛弟子必須行持的修行法門及教理,都已攝受在這本觀世音菩薩的教授中了。 書末附有藏文版《大悲觀世音教授~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所需修誦儀軌~究竟解脫之勝道》,讀者如能恆常實修這部完整無漏的寶典,必能淨除各種障礙與煩惱。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空行法教:蓮師親授空行母伊喜‧措嘉之教言合集

蓮師  著
橡樹林文化 出版
2007/12/26 出版

《空行法教》是選自數種伏藏的教言合集,是蓮師於西元九世紀住在西藏時所傳下的實修口訣。這些教言,由蓮師的主要弟子、卡千公主空行母伊喜‧措嘉輯錄而成。伊喜‧措嘉是金剛瑜伽女的五位空行母化身之一,體性上也是蓮師自己的化身之一。她的出世,是為了襄助蓮師在雪域西藏弘傳金剛乘,尤其是伏藏的法教。   本書以西元十二世紀伏藏師娘.讓.尼瑪.沃瑟所取出的伏藏為本,編者所採用的是數十年前由一位中亞探險家自某座蒙古寺院攜回、收藏在丹麥皇家博物館中的手稿,包含了蓮師口傳法教的精髓,是針對一般佛法與個人如何實際修持的教授。  在《空行法教》中,蓮師透過與伊喜措嘉佛母對答的方式,把整個藏傳佛法的修道次第,做了一個完整、明確的說明:從皈依、發菩提心、密乘的誓戒、選擇與依止上師、本尊修法,到心性的禪修與中陰指示,清楚、平易、且精要地娓娓道來。尤其在後面的章節中,關於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觀修,以及如何閉關等,皆有重要的闡述,精闢、翔實而且完整,是中文相關出版品中少見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字,說來簡單,實則不易,但對於真正想要實修或是探求內在世界的人們,肯定會是一生最為忠實、助益的友伴。

79 特價2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七輯

平實導師  著
正智 出版
2007/08/01 出版

真正想要修學南傳佛法解脫道的大師與學人們,必須先瞭解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若不知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真正內容與關聯,所學因緣觀都將唐捐其功,修學一世自以為實證了,其實深心中仍無法真正信受一切法緣起性空;只能自我陶醉般的自以為已經實證及信受了,等到境界相現前時,卻發覺自己的修證竟然都無法發揮功德力,完全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到那時才發覺,為時已晚,已經無能挽救了,也已經無法開口告訴身邊至親的眷屬或門人來做補救措施了!所以修學因緣觀或聲聞四諦八正的大師與學人們,都必須在修學過程中,對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互相關聯性,對於這二觀極為緊密而不可分割的道理,反覆思惟而確實的了知,都沒有誤會了,然後再加以現觀,才可能獲得修學因緣觀所產生的功德受用。但這是必須依止真善知識的言語或書中開示,才能如理作意的現觀,不是單靠自己盲修瞎練就能成功。(《阿含正義─第三輯》) & 云何十因緣法為眾生緣起之法?因為十因緣法宣示的道理,是說: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根源即是出生,出生的原因則是往世所取的後有種子,後有的原由則是取,取的原由是愛,愛的原由是受,受的原由是觸,觸的原由是六入,六入的原由是名色,名色的原由是入胎識──本識。眾生的緣起與流轉正是如此,若離這個入胎識,就不會有眾生的名色;若離名色就不會有眾生的六入,若離六入就不會有眾生的觸心所,若離觸心所就不會有眾生的種種受,若離受就不會有眾生的種種貪愛,若離貪愛就不會有眾生的四取,若離四取就不會有眾生的後有種子增長,若離後有種子就不會有眾生的入胎取得名色而重新出生;若不入胎取得名色而出生,就不會有眾生的老病死等憂悲苦惱。 & 這樣如理作意的細觀以後,了知一切法都是輾轉從入胎識出生的,所以 佛說「名色由識生」;這個能生名與色的入胎識,當然不可能是意識或意根;這個道理在前面章節中已經解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說明。觀察到這裡,眾生流轉的因緣法就到這個入胎識為止,無法再往前觀察到任何一法了,再往前就沒有任何法了,所以 佛在十因緣觀中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意思是說:入胎識是最終法,超過那個識是沒有法存在的。 佛的意思也是說,眾生的緣起過程都是如此的,一切有智慧的人深入觀察以後,都只能觀察到眾生出生的根本就是入胎識;到這個入胎識為止,就必須退回來了;超過這個入胎識,就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了,故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出生此入胎識(註),所以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不能超過那個入胎識),當然那個入胎識就是眾生的緣起根本。由此緣故, 佛說十因緣觀的妙義也就是眾生緣起的妙義。因此說十因緣觀是解說眾生緣起的妙法。(《阿含正義─第三輯》) & 所以,在十二有支的因緣法中,所說的「名色緣識」的識字,都是指識陰六識,目的是在探究識陰為何會不斷的從出生名色的識中出生?所以十二因緣中的名色緣識的識,不是指十因緣中出生名色五陰的第八識。只有在十支因緣法中,向前推究苦的根源都是從名色五陰而來,再推究名色五陰是從何處生起時,才是推究到出生名色五陰的本識入胎識。修習阿含解脫道的大師與佛弟子四眾,對 佛在此部經文中前後會合在一起而具足宣說十因緣、十二因緣的道理,都必須特別注意及深入思惟觀察;否則的話,再怎麼研究阿含四部諸經,都只能是佛學研究的成果,對於阿含解脫道的實證是完全沒有幫助的,連我見都斷不了,遑論斷除我執。如今平實為了護持及弘揚南、北傳佛法中的阿含聲聞道,利益今時眾多解脫道的修習者,所以把這個真理,引證阿含部的經文,加以詳細解說,您若閱讀以後,應該再詳細的把經文和平實的說法加以一一的比對,然後再靜坐思惟;思惟時必須配合現前的觀察,先現觀十因緣法,然後再觀十二因緣法,就可取證聲聞道的初果而分證解脫果,或者繼續深入細觀而滿證解脫果,成為阿羅漢。除非確無智慧而誤會了前面的舉證與說明,或者因為名師情執、或者先入為主而不能棄捨邪見,所以作了不如理作意的思惟。(《阿含正義─第三輯》) & 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阿含正義─第四輯》) & 關於心解脫與慧解脫的道理,是現代佛教界多年來大師們所混淆不清的重要法義,也是一直被佛教界專修解脫道的人們忽視的重要法義,也是您判斷自己是否已經取證三果或四果的一個極重要標準。在阿含中,心解脫的取證意涵是很明確的,絲毫都不模糊;而心解脫的取證,也是您自我判斷解脫道修證的四個里程碑之一;當您已經依照本節所說而確實取證心解脫時,您就會知道慧解脫的阿羅漢果,是自己不久以後確實可以親證的。也會理解到一個事實: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這時也可以確認一件事實:阿羅漢對於不受後有、我生已盡的事,都是自知自證的。但是將來到達慧解脫時,平實卻要請求您迴小向大,重新生起一分思惑、留惑潤生,來修學成佛之道──佛菩提道,成為留惑潤生的菩薩道實行者,您就對平實沒有負恩了。關於佛菩提道,請您直接閱讀平實所造的其餘諸書,就會知道如何入道了!(《阿含正義─第四輯》)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六輯

平實導師  著
正智 出版
2007/06/01 出版

真正想要修學南傳佛法解脫道的大師與學人們,必須先瞭解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若不知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真正內容與關聯,所學因緣觀都將唐捐其功,修學一世自以為實證了,其實深心中仍無法真正信受一切法緣起性空;只能自我陶醉般的自以為已經實證及信受了,等到境界相現前時,卻發覺自己的修證竟然都無法發揮功德力,完全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到那時才發覺,為時已晚,已經無能挽救了,也已經無法開口告訴身邊至親的眷屬或門人來做補救措施了!所以修學因緣觀或聲聞四諦八正的大師與學人們,都必須在修學過程中,對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互相關聯性,對於這二觀極為緊密而不可分割的道理,反覆思惟而確實的了知,都沒有誤會了,然後再加以現觀,才可能獲得修學因緣觀所產生的功德受用。但這是必須依止真善知識的言語或書中開示,才能如理作意的現觀,不是單靠自己盲修瞎練就能成功。(《阿含正義─第三輯》) & 云何十因緣法為眾生緣起之法?因為十因緣法宣示的道理,是說: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根源即是出生,出生的原因則是往世所取的後有種子,後有的原由則是取,取的原由是愛,愛的原由是受,受的原由是觸,觸的原由是六入,六入的原由是名色,名色的原由是入胎識──本識。眾生的緣起與流轉正是如此,若離這個入胎識,就不會有眾生的名色;若離名色就不會有眾生的六入,若離六入就不會有眾生的觸心所,若離觸心所就不會有眾生的種種受,若離受就不會有眾生的種種貪愛,若離貪愛就不會有眾生的四取,若離四取就不會有眾生的後有種子增長,若離後有種子就不會有眾生的入胎取得名色而重新出生;若不入胎取得名色而出生,就不會有眾生的老病死等憂悲苦惱。 & 這樣如理作意的細觀以後,了知一切法都是輾轉從入胎識出生的,所以 佛說「名色由識生」;這個能生名與色的入胎識,當然不可能是意識或意根;這個道理在前面章節中已經解說過了,這裡不再重複說明。觀察到這裡,眾生流轉的因緣法就到這個入胎識為止,無法再往前觀察到任何一法了,再往前就沒有任何法了,所以 佛在十因緣觀中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意思是說:入胎識是最終法,超過那個識是沒有法存在的。 佛的意思也是說,眾生的緣起過程都是如此的,一切有智慧的人深入觀察以後,都只能觀察到眾生出生的根本就是入胎識;到這個入胎識為止,就必須退回來了;超過這個入胎識,就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了,故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出生此入胎識(註),所以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不能超過那個入胎識),當然那個入胎識就是眾生的緣起根本。由此緣故, 佛說十因緣觀的妙義也就是眾生緣起的妙義。因此說十因緣觀是解說眾生緣起的妙法。(《阿含正義─第三輯》) & 所以,在十二有支的因緣法中,所說的「名色緣識」的識字,都是指識陰六識,目的是在探究識陰為何會不斷的從出生名色的識中出生?所以十二因緣中的名色緣識的識,不是指十因緣中出生名色五陰的第八識。只有在十支因緣法中,向前推究苦的根源都是從名色五陰而來,再推究名色五陰是從何處生起時,才是推究到出生名色五陰的本識入胎識。修習阿含解脫道的大師與佛弟子四眾,對 佛在此部經文中前後會合在一起而具足宣說十因緣、十二因緣的道理,都必須特別注意及深入思惟觀察;否則的話,再怎麼研究阿含四部諸經,都只能是佛學研究的成果,對於阿含解脫道的實證是完全沒有幫助的,連我見都斷不了,遑論斷除我執。如今平實為了護持及弘揚南、北傳佛法中的阿含聲聞道,利益今時眾多解脫道的修習者,所以把這個真理,引證阿含部的經文,加以詳細解說,您若閱讀以後,應該再詳細的把經文和平實的說法加以一一的比對,然後再靜坐思惟;思惟時必須配合現前的觀察,先現觀十因緣法,然後再觀十二因緣法,就可取證聲聞道的初果而分證解脫果,或者繼續深入細觀而滿證解脫果,成為阿羅漢。除非確無智慧而誤會了前面的舉證與說明,或者因為名師情執、或者先入為主而不能棄捨邪見,所以作了不如理作意的思惟。(《阿含正義─第三輯》) & 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阿含正義─第四輯》) & 關於心解脫與慧解脫的道理,是現代佛教界多年來大師們所混淆不清的重要法義,也是一直被佛教界專修解脫道的人們忽視的重要法義,也是您判斷自己是否已經取證三果或四果的一個極重要標準。在阿含中,心解脫的取證意涵是很明確的,絲毫都不模糊;而心解脫的取證,也是您自我判斷解脫道修證的四個里程碑之一;當您已經依照本節所說而確實取證心解脫時,您就會知道慧解脫的阿羅漢果,是自己不久以後確實可以親證的。也會理解到一個事實: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這時也可以確認一件事實:阿羅漢對於不受後有、我生已盡的事,都是自知自證的。但是將來到達慧解脫時,平實卻要請求您迴小向大,重新生起一分思惑、留惑潤生,來修學成佛之道──佛菩提道,成為留惑潤生的菩薩道實行者,您就對平實沒有負恩了。關於佛菩提道,請您直接閱讀平實所造的其餘諸書,就會知道如何入道了!(《阿含正義─第四輯》)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宗通與說通

蕭平實  著
正智 出版
2001/02/01 出版

古今中外,錯誤之人如麻似粟,每以常見外道所說之靈知心,認作真心;或妄想虛空之勝性能量為真如,或錯認物質四大元素藉冥性(靈知心本體)能成就吾人色身及知覺,或認初禪至四禪中之了知心為不生不滅之涅槃心。此等皆非通宗者之見地。復有錯悟之人一向主張「宗門與教門不相干」,此即尚未通達宗門之人也。其實宗門與教門互通不二,宗門所證者乃是真如與佛性,教門所說者乃說宗門證悟之真如佛性,故教門與宗門不二。本書作者以宗教二門互通之見地,細說「宗通與說通」,從初見道至悟後起修之道、細說分明;並將諸宗諸派在整體佛教中之地位與次第,加以明確之教判,學人讀之即可了知佛法之梗概也。欲擇明師學法之前,允宜先讀。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密教曼荼羅圖典(一)總論.別尊.西藏

全佛 出版
1999/11/01 出版

導讀  無盡莊嚴的曼荼羅是諸佛聖眾集會的圖像,本書深入淺出介紹曼荼羅的意義、種類,並詳列密教曼荼羅中,極為重要別尊曼荼羅及西藏曼荼羅,是所有欲一窺密教奧者,最佳導讀書。   並引導讀者完整鳥瞰密教曼荼羅的世界,以及別尊曼荼羅的世界、西藏曼荼羅的心要,親切體會諸佛聖眾以大悲之身、語、意,親切體會佛聖眾以大悲之身、語、意,所化現出無盡功莊嚴。  透過正確的說明與分析,能讓讀者完整了解曼荼羅的真正意義,並解明各種曼荼羅的形象表徵、曼荼羅中的諸尊本誓,因緣及心要。在深入了解曼荼羅的同時,更進而增長了自己的生命智慧。  

9 特價2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邀您同坐 Please Be Seated

王卉娟  著
香海文化 出版
2025/08/19 出版

菩薩:別只是抱佛腳過來一起坐吧!《邀您同坐》是一本融合圖像與文字的藝術創作集,由作者以細膩的筆觸與深邃的思索,記錄過去幾年對生活、情感與心靈的觀察與體會。書中每一篇作品,皆由圖畫起筆,再由文字延展,兩者相互呼應,形成一種「影中有聲」的美學對話。這些創作靈感多源自日常生活的微小觸動──一幅畫作、一個字的形音義、一段靜默的沉思,進而引發對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內在情緒與自我意識的探問。例如〈皮影戲之舞〉揭示了留白中的深意,〈花果山之戰〉則化神話為心靈寓言。其他如〈5元和500元的快樂〉、〈菩薩與蜘蛛人〉、〈蘋果是什麼〉等篇章,交織著溫柔的自省與堅定的覺察,鼓勵讀者在表象之下,尋找生命的純粹與本真。《邀您同坐》不僅是一趟靜觀世界的旅程,更是一次靜心自照的邀請。如同書中那幅〈送您一位菩薩〉──圖中的菩薩沒有講話,只是安靜地坐著,陪伴著、照亮著,也邀請我們成為那一盞無聲的燈。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畫冊,而是一場深沉溫柔的邀請:邀請我們坐下,與自己、與佛、與眾生同行。◎中、英文雙語對照,全彩圖文,完整收藏。

9 特價44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江蘇鎮江金山江天禪寺規約

江天禪寺  著
華夏出版 出版
2025/08/08 出版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是佛教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是寺院建設與管理的重要內容。金山大徹堂由圓悟勤禪師振興以來,提倡宗風,不落筌蹄,而垂鈎四海,只鉤獰龍。仰仗先覺,留此模範,以為入道階漸,後學初機,細心參閱,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若夫竿木隨身,逢場作戲,因時設施,通權達變,規矩是呆,法則是活,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規則可也。有條攀條,無條攀例可也。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聖嚴法師天台教學系統之研究與建構

辜琮瑜  著
法鼓文化 出版
2025/07/14 出版

照亮漢傳佛教的修行之道天台判教思想梳理佛教教義,有助完整理解佛法思想,卻因複雜難解,而不易一窺堂奧。為了方便當代學佛者研學天台智慧,聖嚴法師註解天台學重要經典《教觀綱宗》,編成《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並親自授課以傳承漢傳佛教。作者整理聖嚴法師的授課內容,探索法師於天台教學之重要議題,宏觀整體漢傳佛教與實修精神。從法師為何重視天台判教思想,到為何選擇蕅益智旭的《教觀綱宗》進行詮釋,除深入探索,並有諸多精彩提問,如:為什麼一定要講述漢傳佛教?禪宗為漢傳佛教主流,為何還要學習天台?指出天台教學的困境,以及日後的教學指標,輔以多幅圖表,協助快速掌握判教思想的精要。本書可視為另一本「聖嚴法師教天台」的著作,除讓人容易理解天台思想,更是對生活實修的指引,提供大眾漢傳佛教修行之道。◎主要篇章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天台學之意義與如何體解《教觀綱宗》第三章 天台教學脈絡反思:漢傳佛教第四章 天台教學之教與觀第五章 五時八教概述第六章 化法四教教觀彙編第七章 天台教學實務:課程設計與開展第八章 結論與未來開展暨研究限制附錄一 逐字稿文本簡表附錄二 本書判教脈絡相關文本簡述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根本佛教

姉崎正治  著
元華文創 出版
2025/06/18 出版

繼《現身佛與法身佛》之後姉崎正治教授的另一鉅作凡欲知花蕊色彩眩目的漢傳佛教或枝葉繁茂的南傳佛教其根柢者必讀此書東京帝大名教授兼日本宗教學開創者姉崎正治教授認為:佛陀的宗教是應人類心靈要求,也是相對於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司祭為中心的社會宗教而興起的。因此就其興隆之跡看來,恰似一種社會改革,亦即無視於四姓制度而傳達其平等的福音。但如此的佛典社會福音的誕生,其實是心靈宗教的結果,而不只是其感化力之根本或出發點。亦即,其原動力乃在於佛陀的心靈自覺所促成,且其興隆也實出自佛陀人格的巨大歷史影響力所致。所以,大抵而言,佛陀偉大宗教人格的影響力是活生生的事實,而理論概念只是次要的事項。為此,佛陀為宣揚其心靈自覺的內容,所以其採用的教法是以直接的勸誡,較多於理論證明。再者,佛陀說法時,雖也採用分析性的解釋,然其目的不在於宣明其哲理,而是為給予對方對於修行具有必要的領解。總之,作為佛教的根本,且其信念及世界觀可說最為簡明的苦集滅道四諦,其性質與其說是經由考察思辨所得,不如說是依其直接經驗而體得的直觀。又佛陀宣說此四諦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令吾等觀察世相,更是為資助吾等道行。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六朝隋唐佛教展開史

船山徹  著
法鼓文化 出版
2025/06/16 出版

佛教界眾所矚目的重量級著作—中文版上市—六朝隋唐時代,佛教在漢地發展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呈現不同於印度佛教的風貌。船山徹教授是日本當代學界泰斗,他以「中國佛教的新展開」為探索主軸,建構了六朝隋唐佛教轉型的研究典範。這些研究貢獻為漢傳佛教揭示了五大面向:一、六朝時期發展出經典解釋科文、教理綱要書與音義書;二、以「體用對舉」為例,闡明漢語情境下特有的教理解釋;三、大藏經、經錄、經藏(佛教圖書館)等佛教知識庫的形成;四、大乘至上主義;五、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船山徹教授深入剖析六朝隋唐佛教發展的傳承與革新,從義理研究到修行實踐,勾勒出佛教發展的新軌跡,顯示漢傳佛教的特色與價值,是佛教學界眾所矚目的重量級著作。◆精采篇章◆第一篇 佛典解釋的基礎第一章 梁代的學術佛教第二章 體用思想之起源第三章 「如是我聞」和「如是我聞一時」——經典解釋的基礎性反思第四章 梁代智藏的《成實論大義記》第五章 真諦三藏的活動與著作第二篇 敘述修行的文獻、體系的修行論以及修行成果第一章 隋唐以前的戒律接受史(概觀)第二章 大乘的菩薩戒(概觀)第三章 梁代僧佑的《薩婆多師資傳》第四章 隋唐以前的破戒與異端第三篇 修行與信仰第一章 聖者觀的兩個系統第二章 異香——聖者的氣味第三章 捨身的思想——極端的佛教行為

79 特價64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

吳汝鈞  著
學生書局 出版
2025/06/01 出版

現代的西方與日本佛學研究,有飛躍的發展,成就驚人,特別以文獻學的研究為然。這些研究,是不同方法的運用的結果。本書是介紹與評論這些研究法的專著,分為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維也納學派方法、京都學派方法、符號邏輯方法、實踐修行法和白描法等多種,也加上作者自己提出的現象學方法和詮釋學方法。對於每種研究法的運用,都有相應的研究論文作示例。作者並提出其個人觀點,認為理想的佛學研究法,應為文獻學與哲學雙軌並進的研究法。對於現代佛學研究的觀念與理論,本書亦有深入的闡釋與反省,並廣泛地介紹和評論西方與日本的佛學研究的成果。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精】

吳汝鈞  著
學生書局 出版
2025/06/01 出版

現代的西方與日本佛學研究,有飛躍的發展,成就驚人,特別以文獻學的研究為然。這些研究,是不同方法的運用的結果。本書是介紹與評論這些研究法的專著,分為文獻學方法、考據學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學方法、維也納學派方法、京都學派方法、符號邏輯方法、實踐修行法和白描法等多種,也加上作者自己提出的現象學方法和詮釋學方法。對於每種研究法的運用,都有相應的研究論文作示例。作者並提出其個人觀點,認為理想的佛學研究法,應為文獻學與哲學雙軌並進的研究法。對於現代佛學研究的觀念與理論,本書亦有深入的闡釋與反省,並廣泛地介紹和評論西方與日本的佛學研究的成果。

9 特價14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繁華三千:在電影中遇見佛陀

李治華  著
法鼓文化 出版
2025/04/14 出版

三千繁華,彈指一瞬,戲夢人生,如何參透?好電影必有好佛法!從主流院線片到動畫片、科幻片與超級英雄電影,本書精選三十四部廣受歡迎的電影,融入《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佛典精華,進行佛經與世間電影的雙向對話,生動詮釋佛法妙義。 李治華老師曾經查閱上千筆資料,只為寫好一篇影評,使讀者在每部電影中得到一部經典、一段經文或一套佛學理論的精髓,在解析引人入勝的精彩劇情時,菩提法義也在其中靈動輝映。▍活學活用佛經佛法網絡資訊、人工智能、虛擬世界大行其道,唯有與當代流行文化接軌,佛法才得以落實在現代生活中。而普受大眾歡迎的電影最能反應時代潮流,透過佛法主題與世間電影的對照,從多元課題、人物情節、心理行為、環境布景、藝術表現等,在在顯出佛法在世間、觸目皆是道,生活中處處能活用佛法!你若是電影主角,將如何以佛法面對命運挑戰?邀您一同在光影世界中,遇見佛陀的智慧!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解佛教八識【暢銷紀念版】

洪朝吉  著
橡樹林文化 出版
2025/02/08 出版

──出版十二周年 ‧ 暢銷改版──◆現代神經科學的觀察與千餘年前的佛學唯識理論,為什麼會互相符合?◆你還認為佛教只是宗教的一種嗎?&本書依據佛教唯識學的基本論點,即唐朝玄奘大師所著的《成唯識論》,列舉數個科學觀察實例,建立腦部功能與前六識的關聯性,說明腦部是連繫無形心識與有形物質的橋梁。更有大量圖文使你一次輕鬆讀懂《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大乘廣五蘊論》,認清宇宙萬有不是「唯心」、不是「唯物」,只是「唯識」所現。如果你對東方哲學、心理學有興趣、想要了解唯識學,或者你是學佛的行者,閱讀本書必能減少摸索的時間與修學的障礙;此外,本書更可做為一本有趣又實用的圖解佛學工具書。★內容包含★心理學:探討人類及眾生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及行為宇宙論:研究宇宙的本體是什麼,以及宇宙萬有的起源轉識成智:說明轉眾生八識成為佛五智的方法與步驟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解:觀世音菩薩-3版

慧明  著
海鴿 出版
2025/01/17 出版

■ 第一本全面介紹「觀世音菩薩」其由來、傳說的圖文書。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中,大家最為熟知的一位就是人們常見常說的「觀世音菩薩」。可以說觀音是漢化程度最深的一位菩薩,但是,對於觀音信仰的漢化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至今學術界還沒有人作過全面系統的研究。而觀音信仰的漢化是佛教漢化的典型,尤其是觀音菩薩身世的漢化更能容易讓一般信眾接受。■ 300多幅插圖和圖解,圖文並茂地展示核心,以現代手法詮釋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我們圖解這本書的目的,是以通俗易懂的現代圖解方式,讓觀世音菩薩這一經典形象以及佛教的一些相關知識逐一呈現出來;將人們難以理解佛的內容以圖表的方式簡潔地表述出來,將抽象的概念以形象可視的畫面展現出來,還配有大量的佛教壁畫,同時還輔助一些相關背景知識的介紹,使得人們對於佛經的閱讀,變成一次生動有趣、富於智慧和啟發的探索。希望人們在閱讀的時候,能有一時的精神體悟,能在這個紛繁復雜的塵世中獲得片刻的安寧。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苑珠林(下)

道世和尚  著
華夏出版 出版
2025/01/09 出版

法苑珠林是中國唐代佛教典籍,全書共有一百卷。由唐朝的道世法師所著,總章元年(668年)完成。唐顯慶四年(659年),道世根據《經律異相》編成《諸經要集》,後來再撰選成《法苑珠林》。他所引用的典籍多達四百餘種,包括佛教、儒家、道教、讖緯、雜著等等,向來被視為佛教的百科全書。

9 特價94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苑珠林(上)

道世和尚  著
華夏出版 出版
2025/01/09 出版

法苑珠林是中國唐代佛教典籍,全書共有一百卷。由唐朝的道世法師所著,總章元年(668年)完成。唐顯慶四年(659年),道世根據《經律異相》編成《諸經要集》,後來再撰選成《法苑珠林》。他所引用的典籍多達四百餘種,包括佛教、儒家、道教、讖緯、雜著等等,向來被視為佛教的百科全書。

9 特價94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私藏佛像公開解密:外界無法觀賞的藝術品

沈雪軍  著
大千出版社 出版
2024/12/27 出版

外界觀賞不到私藏佛像公開解密 無論是從佛法的流變,或是隨方毘尼的角度,佛法的實相是真理,其本質永遠無法改變,但像上的生滅法,是隨因緣的變化,而善巧融合佛教的智慧,得以弘揚傳播,因此,不要輕易毀謗隨方毘尼的佛法。 本書《私藏佛像公開解密:外界無法觀賞的藝術品》深入探討了佛教藝術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揭示了佛像背後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透過關於鎖骨菩薩、阿納絲塔夏以及群眾無法接觸的佛像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是一部藝術史作品,更是一段關於人性與靈魂探索的旅程。 格魯派雙修法觀想的流程本書對格魯派的雙修法進行觀想流程的介紹,這一修行方法強調心靈與肉體的協調,透過特定的觀想流程,修行者能夠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此流程致力於引導心靈的覺醒和內在的平靜,讓人在面對世俗的誘惑時,能夠保持清靜。 鎖骨菩薩的傳奇故事鎖骨菩薩是一個充滿迷信與傳說的形象,她化身為美麗的女子,透過吸引年輕男子來誦讀佛經,最終使其「永絕淫慾」。這裡呼應了《維摩詰所?經》中描述的智慧:在傳遞真理的過程中,利用世俗的慾望作為引導,最終讓人達到更高的精神層面。這種以欲鉤牽的理念在佛教中反復出現,強調了慾望的本質與其轉化的可能。在有關鎖骨菩薩的各種傳說中,不同版本的故事展示了她的多元性格與深邃意義。譬如,宋代文獻《海錄碎事》提到的賢女與甘美香的故事,強調了透過轉化的力量,讓人們在慾望的迷霧中找到回家的路。 訶梨帝母與文化脈絡 書中還介紹了訶梨帝母作為繁殖與豐饒之女神,象徵著生命之源的亨通與延續。她的形象與信仰反映了古老社會對繁衍的重視,也顯示了文化中對女性力量的認可。 其他佛像藝術的探討 除了鎖骨菩薩,書中還涵蓋了多種佛教藝術品,包括馬圖拉風格的坦特儸、中亞流行的彌勒菩薩、以及尼泊爾的銅板嵌玻璃觀音像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形式上獨具魅力,更在精神上傳達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比如,千手十一面觀音的造型象徵著慈悲與救助,讓人感受到佛教中對眾生的關懷。 鎖骨菩薩的現代證據--阿納絲塔夏 在探索鎖骨菩薩的同時,發現當代發現的阿納絲塔夏的故事。這位來自西伯利亞的神秘女子,展示了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並透過其言談舉止,為探討人類社會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弗拉狄米爾‧米格烈在一次探索中遇見阿納絲塔夏,這次邂逅不僅改變了他的生活,也讓他思考人類文明的真諦。 阿納絲塔夏身上的特質,如對大自

7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教邏輯

海鴿 出版
2024/12/25 出版

◎ 佛教學舉世公認的劃時代作品◎ 歷經時代考驗的佛教學研究權威著作,集佛教史、佛教哲學、梵藏文獻研究之大成◎ 世界文化史學家、人類古文獻學專家及哲學家極為重視的一本書佛教邏輯大致可稱為「因明」,是佛學發展最高階段的第三期成果。它從佛教的認識論出發,以其概念論和邏輯學追求和把握作為真如實相的本體,最終實現涅槃解脫。本書詳細論述佛教邏輯的發展及其本質的哲學內涵,從根源上探討佛家的世界觀、宇宙觀及其定位,深入解析佛學的淵源及真正思想所在。充分討論了佛教哲學大廈中的認識、實踐與解脫三者彼此貫通、互融互具的原理,並以詳細的本體論、認識論背景剖析,將佛教邏輯與西方各大哲學派別的邏輯思想加以深入比較,探究其中的差異及其本體論、認識論根源。判斷、推理和論證的本質;關係和範疇;綜合與分析的判斷;無限及無限可分性;二律背反與知性的辯證結構……西方佛教學巨擘舍爾巴茲基帶你解析上述問題,並試圖尋找終極答案。

79 特價4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圖解:一次完全讀懂佛教-給現代人讀的佛教智慧書

慧能  著
海鴿 出版
2024/09/25 出版

■ 圖解:精選300多幅插圖和大量圖解,圖文並茂地展示佛教魅力。本書透過多方面深層次地解析佛教,形象立體地展現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不僅能使讀者掌握佛教的基本教理和脈絡,還通過300多幅精美圖片,為讀者打造出了一個絢麗多姿的閱讀空間。■ 全面:從佛教的歷史、宗派到佛教的飲食、養生,多方面地介紹佛教。佛教已形成了一套理論完備、內容豐富、獨具魅力的體系,它關注人生的苦難,以慈悲之心憐憫世人,以出世之念開悟眾生,因此吸引了諸多信眾,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此外,本書還對佛教的動植物、藝術、養生和飲食進行解讀,系統展現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使讀者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藝術的享受。■ 易懂:透過1000個問答,讓你輕鬆查找佛教知識、瞭解佛教文化。本書共分12章節,用1000個問題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佛教的基本知識,從佛教的基本教義一直介紹到佛教的飲食,不僅概述了佛教的歷史和傳承,還對佛教的諸尊及他們的真言、手印進行了講解,並對佛教的重要典籍進行了介紹。佛教自創立以來,就在古印度廣泛傳播。由於釋迦牟尼的說法不立文字、簡單易懂,且他一向主張眾生平等,對於女性和奴隸也一視同仁,所以,佛教受到了廣大底層百姓的歡迎,很快就在印度佔據了一席之地。西元前200多年,阿育王統一印度,正式將佛教確立為印度的國教,並派出使團到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弘揚佛教,使佛教跨出了印度的國門,傳播到全亞洲乃至世界各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佛教的理論和教法也日益厚重,體系日漸龐大,不免讓人望而生怯,在普通讀者看來更是高深莫測。為了眾多對佛教感興趣的讀者,本書特別整理了佛教的要旨與脈絡,希望能幫助讀者輕鬆愉快地認識佛教,瞭解佛教。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聖嚴研究第十六輯

法鼓文化 出版
2024/09/19 出版

漢傳佛教如何走入現代生活,成為安頓身心、提昇人生品質的最佳良方?法鼓山聖嚴教育基金會舉辦「第九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各界學者討論,分為四大主題: 聖嚴法師的思想與實踐 心靈環保與社會實踐 漢傳佛教四百年 佛教論點的形成、注疏與傳播本書精選研討會十篇論文,議題包括:宗教重返與佛教現代主義的角力、聖嚴法師早期禪修層次演變之研究、聖嚴法師對各類修行經驗之融貫與次第化詮釋、禪修做為自我轉化的修行技藝、三十七道品為何是從解脫道到菩薩道的實踐、梅村如何實踐入世佛教的跨文化傳播等。透過全方位的探討,能為漢傳佛教拓展全新視野,與時俱進。聖嚴法師以「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為弘法方針,指引漢傳佛教展現包容性與適應性,成為在地化與全球化的弘化力量,共築和諧美好的幸福家園。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現身佛與法身佛

姉崎正治  著
元華文創 出版
2024/09/04 出版

本書是日本宗教學之父、東京帝大名教授?崎正治博士,在德國柏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而他也是日本第一位注意到從歷史佛陀到法身多佛長期演化史的權威佛教學者。但是,此一問題為何如此重要呢? 因為真正歷史的佛陀只有一位,可是歷史佛陀入滅後幾百年間,卻逐漸衍生出十方三世都有法身佛陀出現。而有關此一信仰演化史過程的大謎團,究竟要如何從現代佛學的研究視角去真正解明?就是本書聚焦與論述的核心所在。 特別是,?崎正治博士在本書中,除大量參考當時最新的國內外各類佛教典籍與研究成果,也綜合了其本身獨到又精湛的學術洞見,因而才誕生了此一廣大讀者千萬不能錯過的一本好書。

9 特價35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達摩少室六論

白象 出版
2024/09/01 出版

◎達摩少室六論:二入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無心論、絕觀論。◎這本書為達摩祖師和其弟子修行的經驗累積,也沿用了佛陀所說經要而留下的心得記錄。◎除了第一義諦的述說,在入世法方面,也解釋了修行人於世間法,要如何應對的態度。翻譯完《達摩少室六論》之後,重讀校對經文的當下,不時地從內心發出由衷的讚嘆:「這麼好的修行題材早該問世!」但實情是,也許是不容易解讀吧!人說佛法淵深浩瀚如海,指的是難以言宣的源頭真理,以及一些綴述它的形上描繪,但是事理若無形又怎能以有形言語文字來解說它呢?我們說儘管如此,還是要有一些近於真理的周邊旁說來窺探真相,所謂月影非月也離不開月,以用來反作推敲,求得心法。凡此,這都是為了幫助學人趨登彼岸,到達心境安寧的港灣。這本書是達摩祖師和其弟子修行的經驗累積,也沿用了佛陀所說經要而留下的心得記錄。他們是禪門宗匠,來解釋本來面目的真理再自然不過了。是以,更突顯了這本論集的重要性。除了第一義諦的述說,在入世法方面,也解釋了修行人於世間法,要如何應對的態度,例如對於「殺盜淫」的情形要怎麼面對的迷惘解惑,讓人們在處事心態上有個方向。因此,我個人極為推崇這本論集重現於讀者。

79 特價18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The Sutra of My Heart:Sending You a Song for Crossing the River

全佛 出版
2024/05/03 出版

The Heart Sutra, in just 260 words, it is full of the ultimate wisdom of life. People of different eras, facing different changes, chaos, and sufferings, can find relief and peace from the Heart Sutra.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Heart Sutra transcends religions and regions and is widely recited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 Sutra of My Heart—Sending you a Song for Crossing the River& is Master Hung Chi-Sung's interpretation from a never-seen-before perspective, and gives a fresh presentation of the Heart Sutra in the form of prose. Furthermore, he also provides a beautiful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Heart Sutra. This book combines text and painting. The paintings painted by the author in meditation are like the scenery along the river of life. All phenomena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They can be aggregated or decomposed. There is no &beginning& and no &ending&. If we awaken to the emptiness of all existences, and are not controlled by the inertia of life, it is like waking up from a dream, filled with the joy of freedom. Let life reach the true, free, other shore! The shore of enlightenment is in this life, and is not the ending; it is the beginning. 《心經》,短短二百六十個字,飽含著究竟的生命智慧。 不同時代的人,面對不同的變化、混亂、苦難,都能從《心經》裡找到解脫與平靜。這正是《心經》超越宗教與地域,廣為各方人所誦讀的原因。 《The Sutra of My Heart—Sending you a Song for Crossing the River》,是洪啟嵩禪師以前所未見的角度來詮釋、解讀,並且以散文的形式重新呈現《心經》,同時作者也為經典《心經》作出精彩的英文翻譯。 本書結合文字與繪畫,一幅幅作者於禪定中所繪的畫作,宛如生命之河沿途的風景,所有現象不斷地在變化,可以聚合亦可以分解,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當我們體會宇宙萬象的空性,不被生命慣性所制約,就如同從夢中醒來,充滿自在的喜悅。 讓生命抵達最真實、最自在、最圓滿的「彼岸」吧!「彼岸」就在今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The Wisdom-seeking process is like trying to cap a bottle in the dark. & We try to find the bottle but we cannot see any thing. Finally, we cap the bottle and turn it tight. When you cap the bottle, the bottle will grab the cap. When you are controlled by the outside realm; you can not freely use your wisdom. If you want to escape being tied to each other, you have to turn open the cap one more time, and, this time, turning the cap is giving up your self and the arrogance of knowledge.” (The Sutra of My Heart—Sending you a Song for Crossing the River, Hung Chi-Sumg) 「追求智慧的過程,就像在黑暗中要將瓶蓋合上瓶身,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不斷摸索著、試探著, 最後終於把瓶蓋合上瓶身,然後再把它旋緊。 可是,當你把瓶蓋拴緊在這個瓶罐上時, 瓶身同時也抓牢了瓶蓋。 當你被境界所控制,就不能自由自在地運用智慧。 想要脫離這個相互套牢的狀態, 必須再一次把蓋子旋出來—— 這旋出來的蓋子,就是你要放棄的自我,知識的傲慢。」 —摘自《The Sutra of My Heart—Sending you a Song for Crossing the River》 &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臺南市佛教史新透視與盧嘉興研究導論

元華文創 出版
2024/05/02 出版

一部建構「臺南學」系譜學起點的新嘗試臺南府城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地方,所以堪稱臺灣最有歷史感、古蹟感之所在。因此提煉出一個所謂「臺南學」,比起臺灣其他城市而言,更具有其獨特的地方優勢。但,在各種在地知識領域中,唯獨臺南佛教相關的文化史,迄今難有自成一門的發展。如今本書以臺南府城佛教文化史作為主軸,並凸顯盧嘉興這位重要先驅者,不僅讓臺南府城的佛教發展史佔有「臺南學」的一席之地,更將作為地方學的「臺南學」,擴展為東亞區域史的國際脈動,堪可補足這個缺憾。──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現代宗教社會學視野下的跨世代學術對話此書的三位作者:江燦騰教授、邱敏捷教授與王見川教授,皆是老練辛辣的寫手,著作等身,涉獵廣泛,功力積累也都超過三十年。特別是,為了撰述本書的相題篇章,彼等更是親履府城,收集第一手文獻,一步一腳印,這是史家超群技藝的展示。因而,彼等所力圖鑽探,有關臺南府城佛教的「歷史構造」,其理論企圖更是不同凡響,並對臺灣宗教或甚至是東亞宗教的研究者,都將帶來啟發。──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本書特色在紀念荷蘭來臺建城四百年的多樣性展示中,唯獨本書是致力於有關臺南市佛教歷史長期構造的綜合性新穎深層解析,同時也是第一本涉及當代「臺南學」巨擘盧嘉興先生的研究導論。因此,本書的主題多元且新穎,是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流著述。專文推薦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陳惠萍|國立臺南大學校長&

9 特價5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現代勝鬘:孫張清揚居士與戰後台灣佛教

劉晏均  著
學生書局 出版
2024/05/01 出版

二十世紀的菩薩行者─孫張清揚居士,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一代名將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將軍在緬甸戰役裡所締造的「仁安羌大捷」,被英軍、美軍尊為「東方隆美爾」;而他的抗日英勇事蹟,則被日軍敬為「軍神」。如今他的許多戰術仍被歐美各軍事院校列為必須研讀的教材!夫人孫張清揚居士皈依佛門,以佛弟子行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勤勤懇懇地承擔著臺灣佛教的啟蒙者、耕耘者工作。她承繼了太虛大師依人乘而趣菩薩行的人生佛教理念,潛心修佛,倡印佛經、善護僧眾、護持寺院、四處廣宣佛法,不遺餘力。媲之佛陀時代的「勝鬘」夫人,誰曰不宜?清揚居士一生信守五戒十善,福慧增長,深信切願,功夫殷勤。八十歲,預知時至,在佛號聲中往生。亦誠居士之楷模!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須彌粒子(二冊/套)-第一冊:科學與佛理交融的緣起世界、第二冊:一念三千 隨緣當下

尤芳達  著
佛光文化 出版
2024/04/04 出版

此書所涉及的內容相當豐富且全面。科技的最新發展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與挑戰,諸如:席捲全球的電商風潮,演算法與人工智能主導的互聯網世界等。內文結合科學與佛法,從「物理」談到「心理」,再談到「靈性」;從「天文」談到「地球」,再談到「人心」; 從「時空」談到「因果」,再談到「正念禪修」。 這是本結合深奧科學新知並詳實反映生命無常的科普書,讓讀者在閱讀中享受靈智的喜悅,即便是片刻,也是永恆!

9 特價64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唯識學與物理學的統一

周財福  著
集夢坊 出版
2024/03/20 出版

好把舊書多讀到,義言一出見英明! 唯識學是彌勒菩薩所傳,一個古老的佛教修行經驗結晶,它主要探討人的意識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其實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而這個幻象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心識在運作,所以一切都是心識的表現。 唯識學和物理學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想像一下你在做夢,你的夢境是由你的意識所創造的,就像唯識學所描述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識所構成的一個幻象。但是,當你醒來後,你會發現那些在夢中看起來很真實的事物其實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這就像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一樣,它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穩定和確定,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在我們觀察時才會變成現實,就像夢境中的事物在我們夢裡時才變得真實一樣。 因此,唯識學和物理學都在提醒我們,我們所認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確定和絕對的,而是受到我們的意識和觀察的影響。本書以融合唯識學和物理學的角度,深入解析宇宙、生命、陰陽五行等重要概念,展現作者對於宇宙與生命起源的獨特見解,並結合佛學、易學等多元觀點,帶您一窺宇宙奧秘,解密生命真諦。 本書特色 *宇宙與生命的創生:探討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強調永恆存在的主體、六大的誕生、能量的空間分布等關鍵元素。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專注於陰陽五行學說的建立,介紹物質能量的體用、陰陽與五行的理論,並融合易學的相關內容。 *眾生的法報化三身:解釋有情識與無情法的演化,剖析識與中有的演化,並闡述法身與生物的電磁波的關聯。 *八識的演化: 逐一分析八識的演化過程,從多個面向深入探討八識的發展,包括八識的起源、演化階段以及與生物的關聯。 &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與存有論問題

學生書局 出版
2024/03/01 出版

本書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探討牟宗三先生的《佛性與般若》一書的要義。他認為天台圓教以非分解的辯證思維對存在世界的種種法有一根源性的說明,以建立佛教的存有論的圓具思想。般若思想與中觀學則無此種特性。彼方只透過對諸法無自性因而是空的立場來蕩相遣執,以成就覺悟與解脫。另一方面是筆者認為天台學以至佛教的主流教說的最終宗旨是要讓眾生明瞭存在諸法的空的性格,因而不起執著,透過對終極真理(空、中道)的體認以達致離苦得樂的宗教目標,它們並不積極對存在世界建立一本體宇宙論義的存有論。存有論的開拓並無助於宗教實踐。佛教的根本關懷是在宗教方面,而不在哲學方面。

9 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蘭札體梵字入門(增修版)

嘉豐 出版
2024/01/19 出版

蘭札梵字是公認最美麗也最困難的梵文字體,它的梵文是Rañjanā,本身含有喜悅的意思;這個經常被運用於藏傳佛教的梵文字體,最常被書寫於轉經輪、時輪金剛與門楣處的〈蓮花頂髻無垢咒〉上,字體莊嚴優雅,予人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 《蘭札體梵字入門》是第一本以漢文書寫,並以最新的語言教學方法所編寫的蘭札字教科書,自2004 年問世以來好評不斷,經過再三增訂改寫,再度推出更容易上手的增修版!本書從蘭札體的歷史淵源開始探討,逐一解說蘭札字母,佐以林光明教授獨家的梵文教學法,並附有多種咒輪與咒牌逐字解析,如〈準提咒〉、〈 藥師咒 〉、〈六字大明咒〉、〈大白傘蓋佛母心咒〉⋯⋯等。 蘭札體梵字是元、明、清佛教文獻中使用的梵文字體,《蘭札體梵字入門》除收錄古今各種蘭札體梵字範例,同時蒐羅許多珍貴之漢地、西藏以及尼泊爾的蘭札文獻,如故宮明代四部佛經、明《永樂北藏》所收《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等,同時委請印度國際大學梵文教授穆克紀博士錄製梵文教學音檔,讓學習愈發輕鬆簡單。 &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教建國信仰與佛教造像(上)、(下)

古正美  著
聯經 出版
2024/01/04 出版

本書內容談論兩種大乘佛教的建國信仰:一是貴霜王朝於1世紀後半葉在犍陀羅奠立的佛教建國信仰,二是龍樹在2世紀中期左右於南印度奠立的佛教建國信仰。這兩種大乘佛教政治傳統同時運用文字(經典)和藝術形象來推廣信仰,因此,本書也探討大乘佛教經典及佛教造像,如何與這兩種政治傳統交織發展。 以往學術界對佛教建國信仰鮮有討論,這是古正美教授投入這個領域的原因之一。透過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她發現,上述兩種政治傳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她也指出,大乘佛教自在歷史上崛起之時,便具有政治信仰的個性,而這是古代印度發展的佛教不曾見過之特質。大乘佛教因此可說是中亞文化影響的情況下形成的新佛教傳統。

75 特價18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間佛教研究 第12期

香海文化 出版
2024/01/02 出版

收起來的寶藏並非寶藏&& 要讓人真正懂得才是寶藏--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都是人間佛教。 ・一本結合「知識取向」與「實踐取向」的學術刊物 ・銜接傳統與現代,落實佛學研究的新方向 &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

藍傳盛  著
白象 出版
2024/01/01 出版

本系列共六百問,苑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學者能迅速一窺佛法精要與全貌。 & 【本書簡介】 ◎本冊討論天台、華嚴、律宗、淨土等中國四大顯教;及中國真言、東密、藏密等世界三大密教。 ◎透過問答方式,針對疑惑具體解答,最後全面網羅常見問題,呈現完整的佛學知識。 ◎書寫明快扼要,但詳實深入,能令學人短期內即有所斬獲,並建立正確的佛學概論。 & 藍傳盛醫師的本系列作品共有:《佛法三百問》、《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上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中冊)》、《佛法三百問第二集(下冊)》,對佛教各宗做了深入簡出的介紹及探討,是大德居士進入佛法世界的最佳鑰匙。 & 本系列作品共有六百問,內容實已涵蓋佛法全貌,宛若一部袖珍型佛法百科全書,可供學人查閱及研究之用。內容廣泛完備,舉凡佛法大小乘、印度佛學三系、中國八大宗及藏密等,無不網羅殆盡,並透過一問一答,完整呈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現扼要而且深入的佛學知識,能令學人得以一窺佛法全貌。 & 本書為第二集下冊,內容包括86問: 天台宗:215-219問,共5問。 華嚴宗:220-229問,共10問。 律宗:230-239問,共10問。 淨土宗:240-253問,共14問。 中國真言宗:254-266問,共13問。 東密:267-270問,共4問。 藏密:271-300問,共30問。 讓你詳實掌握中國四大顯教,及世界三大密教。 &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學問僧的生命書寫:印順法師與聖嚴法師自傳之研究

學生書局 出版
2024/01/01 出版

印順法師與聖嚴法師皆是當代華人佛教界舉足輕重的高僧,他們均為渡臺僧侶,在相似的時代背景裡,歷經戰亂的動盪,亦親睹佛教的轉變。在兩者身上的共同特質,是「學問僧」的鮮明形象,以及身弱而著作多產的形象;不論於大陸還是抵臺後的發展,他們在不斷易地而住當中也異地而著,並且各時期著作與思想的成形,階段都很分明。本書作者的研究成果,認為印順法師與聖嚴法師走出不同的學問僧之路,但兩者有共具的學問僧特質:第一、立基於「菩薩」的願行;第二、以「佛法」作為菩薩志業的承擔;第三、學問僧實則是「菩薩僧」。作者亦指出印順法師與聖嚴法師畢生著作等身、為法獻身,世人以高僧典範敬重之;然而,他們卻以最簡樸誠懇的文字,撰寫自認平凡樸實的一生,這正是他們不平凡的所在──學問僧暨菩薩僧的高度、深度與氣度,據此可見。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濟群法師  著
商周出版 出版
2023/12/14 出版

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 《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為「一本十支」,本為根本,支為支幹。「本」便是《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雖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於《瑜伽師地論》。 「中」是中道,「邊」是邊見,《辯中邊論》即討論中道(真理)與邊見(謬論)的不同。中道即正道、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認識,即成佛之道。例如八正道的修行是以正見、正思惟為基礎,並遠離和真理不相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還要遠離常人所熱衷的物欲生活,及當時很多宗教宣導的無益苦行,也就是遠離以上二邊。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辯中邊論》幫助我們辨別什麼是中道實相,什麼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麼是斷見、常見、有見、無見等邊見,什麼是落入邊見、邪見的修行。由此顯示我們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論的差別。通過本論的學習,能使我們擺脫邊見和邪見,安住於中道行中。 佛教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必須確立自宗的中道見。唯識的中道見對於我們認識人生、指導修行具有獨到之處,以妄識作為有情生命的立足點,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脫,對於唯心所現這一問題的闡述,更貼近於現實人生。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釋常延  著
法鼓文化 出版
2023/12/13 出版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 迎向來世的關鍵時刻,中陰身如何完成死後的轉生任務? 中陰身(中有)是為了轉生而存在的一種生命狀態。 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考察,其積極意義在於: 深入了解轉生過程的心念情境,是受到業力影響的事實。 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之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臨終時提起正念、平靜以對? 臨終時的覺性培養,必須奠基於個人平日的生活態度,以及覺知當下的能力。一旦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將會更願意在生前,謹慎抉擇自己的思想行為,並儲備資糧。 以期在生命最終的關鍵時刻,奔向更圓滿的來生。 本書是由《學佛五講》的作者,弘講佛法三十餘年的常延法師所撰寫,甫一完稿,就收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被當時正準備出家的常延法師所擱置了。近年來因為法師關注老年安養問題,認為老人安養議題與中陰身探討,具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因此再次促成出版因緣。 本書初步完成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於中陰身議題的整理和研究。在宗教信仰方面,透過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讀者區別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的不同。 尤其對中陰身「轉身歷程」和「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讓我們明白臨終時,中陰身被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關懷實務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個人自修、臨終關懷工作者的重要參考 ‧本書推薦給活在無常迅速中的每一個人 &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2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上冊)

佛光文化 出版
2023/12/08 出版

2022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專案特別推薦主題是生命關懷,本屆從海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篩選出優秀論文結集刊出。 各篇論文圍繞核心主題,各自從不同學科展開鋪陳,展現出後疫情時代人類對生命問題尤其是生命關懷的反思,激發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生命的幸福,以及到底應該如何實現生命的尊嚴和終極的圓滿。

9 特價1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4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