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卷:戰亂時代佛教思想、制度與信仰的多元展開
從東漢譯經初傳到北朝佛寺林立,佛教在中國的根系由此扎下南朝義學清談,北朝造像誦經,佛教思想與實踐開始分化成型▎突破宗派史觀,重構佛教斷代史敘述本書打破傳統以隋唐以後佛教宗派為主軸的寫法,回到佛教初傳中國的歷史原點,重新構築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發展脈絡。作者不以宗派正統為框架,而是強調佛教義理、譯經活動、社會環境與思想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凸顯此一時期為中國佛教本土化的重要轉折點。書中以時間為經、主題為緯,呈現佛教如何在思想上逐步融入中國文化,並為隋唐佛教宗派的興起奠定基礎。▎關注制度與社會,延展佛教研究視野不同於僅聚焦哲學與義理的研究取向,本書廣泛關注佛教制度的演化、譯經活動的組織化,以及與國家政治與社會結構的深層互動。如僧尼出家的社會條件、寺院經濟制度、朝廷對佛教的支持與限制等,都納入討論,體現佛教不僅是思想體系,也是歷史現實中活躍的宗教與社會力量。透過豐富的史料與細緻分析,本書拓展了佛教史的研究範圍,使之更貼近歷史真貌。▎凸顯信仰實踐,納入民間與邊緣視角本書一大特色是納入民間信仰與非主流群體的視角,重視一般百姓的佛教實踐、比丘尼的歷史角色,以及神異信仰、俗講活動與應驗記等傳統常被忽視的資料。這些內容補足了以往偏重菁英思想的書寫方式,呈現出佛教在基層社會中的活力與多樣性。作者也關注史料中的性別與階層差異,嘗試將佛教史的敘述擴展至更全面的文化史與社會史領域。▎融合現代方法,建立學術與敘述典範本書在方法上兼納「中國化」、「上層建築」與「知識考古」等不同研究路徑,並對傳統的正統論與僧傳體例提出反思與重構。作者在繼承湯用彤先生研究基礎之上,引入當代歷史學、文化研究與宗教社會學等視野,使本書不僅是一部內容詳實的佛教斷代史,更是當代中國佛教史研究方法的代表作之一。其史觀開放、論述清晰,對學界與一般讀者皆具高度參考價值。本書特色:本書不再局限於傳統宗派史觀,而是結合政治、社會、思想與民間信仰多重層面,展現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的歷史脈動。作者承襲湯用彤先生的研究基礎,融合現代歷史與文化視野,從制度、人物、譯經、思想到民間活動等,構築出一套動態而多元的敘述結構。全書學術扎實,視野寬廣,對佛教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
淨土迷思解惑錄
迷惘的你,是否也曾覺得修行愈努力,心卻愈不安?本書作者從小善根深厚,遍學南北顯密諸教,卻在長久的修行路上,飽受煩惱與妄念的折磨,一度感到絕望。直到三十八歲那年,他接觸到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才發現——念佛往生,並非遙不可及的難行道,而是阿彌陀佛早已為凡夫預備的易行大道。為了幫助更多人少走彎路,作者於2008年之間,陸續將自身研究心得發表於網路,盼能為行人破除迷思。然而,這些珍貴文章後來卻因未妥善予以保存而佚失,讓作者深感惋惜。但不可思議的是,十多年後,它們竟以一本書的形式,奇蹟般地完整重現!這份失而復得的感動,讓作者不禁熱淚盈眶,感歎:「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巧妙安排!」若你也徘徊於修行的歧路之中,這本書便是為你而作。透過真切的親身經歷與詳實的經典佐證,你將得以澄清對淨土法門的諸多誤解,放下對念佛往生的疑慮與限制,安然踏上最穩當、最究竟的解脫之路。
中國佛教東傳日本史卷:從聖德太子到黃檗宗的佛教東傳與文化影響
【嚴謹研究+生動敘事,適合學界與大眾閱讀】隋唐至明清,見證中日佛教的傳播與交流以史料為基礎,重現宗派興衰與文化互動的真實面貌▎從古代日本看佛教的初步足跡本書以嚴謹的編年方式,從日本古代社會背景切入,追溯佛教自隋唐至明清傳入日本的歷程。作者將政治局勢、社會文化與宗派發展結合,清楚呈現各時期佛教傳入的時間、路徑與重要人物,並探討其背後的外交與文化交流。▎史籍中的東傳故事全書廣泛引用中國與日本史籍、碑銘、文集等一手資料,並輔以歷史事件細節與人物事蹟,使敘述既具史實嚴謹性,又不失可讀性。書中詳述聖德太子倡導「興隆三寶」、奈良六宗的興起、天台與密宗的傳入、宋元時期淨土宗與禪宗的東漸,以及明清時代黃檗宗在日本的創立,讓讀者逐步見證佛教如何融入日本社會。▎宗派東渡與文化交會書中不僅記述宗派的傳入,亦探討佛教如何與日本既有文化互動。作者比較中日兩地在宗教制度、信仰方式、寺院運作等方面的差異,說明佛教在日本落地後的適應與變化,並指出部分思想反過來影響中國佛教。▎佛教東傳對東亞文明的影響佛教東傳的歷史不再只是宗教的擴散,而是一場深度影響東亞文明的文化交流。從經典翻譯、寺院制度到藝術建築與哲學思想,中日佛教交流推動了雙方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的互鑑。本書讓讀者理解佛教如何成為中日兩國精神世界與文化傳統的重要紐帶,並延續至今日的文化連結。➔學術嚴謹與知識普及的統合雖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本書在行文上兼顧普及性,避免過度艱澀的術語,並透過故事化敘述與情境化描寫,讓非專業讀者亦能輕鬆理解。書中層層遞進的結構與明確的時代劃分,方便讀者快速定位所關注的歷史時段,同時保留對史實詳細而深入的剖析,既適合學術研究,也適合文化愛好者閱讀。本書特色:本書依時代脈絡,梳理佛教自隋唐至明清東傳日本的歷程,結合社會背景、政治文化與宗派發展,呈現中日佛教交流全貌。作者引用史料,詳述聖德太子「興隆三寶」、奈良六宗、天台密宗傳入、宋元淨土與禪宗交流及黃檗宗創立,兼具嚴謹與通俗,引領讀者理解佛教如何跨越國界影響東亞文化。
阿彌陀佛48題:以48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本書旨在顯明「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特設四十八個題目,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並從各個角度引經據論,略作闡釋。為使篇數與願數相符,部分題目意義相近,內容略有重疊。然而每篇皆自成一體,或詳或略,萬字、千字不拘,足供單篇研讀;即使略有雷同,亦有助於重複溫習、加深理解。今將相關內容輯為一書,期引導志求淨土之初機行人,正確認識並理解阿彌陀佛的本願與慈心。《無量壽經》云:「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佛智深廣無涯,二乘尚且難測,況我等下劣凡夫。又豈能窺其萬一?不過是依佛所說、祖師所傳,彼此學習、互相增信,得以無疑無慮,成為信心決定、安心滿足、歡喜感恩、謙敬柔軟的念佛人。善導大師偈云:「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能信受此法門,已是難中之難。若能藉此書略窺彌陀本願悲心,發起信願弘揚之志,便是莫大之幸,亦是彌陀所欣。願此《阿彌陀佛48題》,成為您趣向極樂的智慧之門。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王朝政治與多民族秩序下的佛教變遷與重構
橫跨六朝,各宗派、思想與社會的千年風貌從政治到宗教,細述佛教如何在帝國更迭中生存轉化▎宋元明清佛教的千年變遷本書是一部系統整理佛教自宋至清六個朝代發展演變的專業鉅著,涵蓋宋、遼、金、元、明、清等王朝,時間橫跨千年。作者以深厚的史學基礎與豐富的文獻資料為依託,從政治、社會、民族、宗教多重視角,全面展現佛教在歷代王朝中的多元面貌及其與國家權力、社會結構之間的複雜關係。全書內容不僅詳盡描繪各時期佛教宗派的興衰流變,並且深入探討制度、政策、寺院經濟與僧團組織的持續變遷,勾勒出佛教在封建社會的適應與轉型。▎多民族背景下的佛教樣貌書中不僅聚焦漢傳佛教的發展,也廣泛涉及藏傳佛教與西北、東北等地少數民族佛教的興起與互動。特別是在遼、金、元、清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佛教如何受到重視與利用,以及與漢地佛教、藏傳佛教的交流過程。作者不僅記錄了這些互動的事實,還探討了佛教在不同民族間流傳時所產生的變化與適應。佛教不只是宗教信仰的表現,更在不同民族的融合、社會秩序與文化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宗派興衰與思想變遷的觀察從宋代禪宗的轉型、淨土信仰的普及,到元代藏傳佛教的強勢進入,再到明清時期禪、教、淨土的融合復興,作者逐一剖析各宗派的理論建構、修行實踐與社會影響。書中對如延壽的禪教融合、大慧宗杲的看話禪、明末四大高僧的佛教綜合復興等皆有細緻評析,展現出思想與信仰如何回應時代變局,並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立足之道。▎政教互動與制度化的管理從宋代有制度的僧尼管理,到元代喇嘛教在宮廷的地位,以及明清對僧團與寺院的約束與規範,書中詳細記錄了政權如何藉由制度與經濟手段介入佛教事務。這些政策不僅影響了僧團的組織與寺院的經濟,也改變了佛教的社會功能與教內風氣,讓宗教與政治始終保持著一種既依存又防範的微妙關係。➔學術深度與文化脈絡兼具的權威之作本書不只是一部宗教的歷史,更是一本深入描寫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的作品。作者將佛教的發展與王朝興替、民族互動緊密結合,呈現出宗教與時代共生的面貌。全書不僅為學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礎,也讓大眾讀者得以窺見佛教如何一步步走入中華文化的核心,並影響千年以來的思想與社會。本書特色:本書全面綜覽宋、遼、金、元、明、清六朝佛教發展,結合政教關係、宗派演變、寺院經濟與僧團變遷,突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並呈現漢傳與藏傳佛教在歷史中的相互影響。全書以豐富文獻與史學視野,剖析佛教與儒道及社會思想的互動,闡述佛教如何深度融入中華文化。
佛教文學卷:從經典翻譯到文學創新的佛教印記
譬喻故事有何藝術價值? 禪宗思想又是如何塑造詩歌之美? 佛教與中華文學交融 一場橫跨千年的的思想盛宴 ⚑ 緣起與編纂理念 書中不僅著眼於漢族佛教發展,更廣泛涵蓋西域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佛教歷史脈絡,呈現中華文化多元共生的整體面貌。書中強調:學術應與時俱進,應融入最新的考古成果及現代研究方法,使歷史敘述兼具精確與開放視野。 ⚑ 結構與主題範疇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廣泛而深入,既有系統性的歷史敘述,也有專門探討佛教與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章節。內容從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開始,詳述其在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脈絡,涵蓋漢魏兩晉南北朝的初步傳播、隋唐時期的鼎盛與融合、以及宋元明清各代的演變。書中特別強調古代西域佛教的影響,以及新疆考古發掘的新資料,呈現佛教如何隨著時代與地域互動而不斷豐富自身。 ⚑ 佛教與中國文學的深度交流 本書對佛教與中國文學的互動尤為關注,指出佛典翻譯、佛教題材詩文及小說創作等,均是中土文學多樣化的重要源泉。佛教經典與譬喻故事的傳入,不僅豐富了文學題材,更推動了藝術表現與審美趣味的發展。書中不僅探討文學對佛教信仰的推波助瀾,更論述佛教思想中對「心性」、「空性」等問題的探討,對中國文學創作心靈意識的影響,展示佛教與文學的雙向促進關係。 ⚑ 佛教的中國化與現實意義 書中鮮明指出,佛教的「中國化」是佛教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取得深厚根基的關鍵。從最初的異國宗教到逐步融入中華傳統,佛教經歷了與儒道等思想的競爭與調和,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佛教作為有生命力的信仰群體,對社會和諧與世界文化交流具有積極意義。 ⚑ 學術性與人文精神兼備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合生動文學筆調,展現出佛教在中國兩千餘年發展中的多維面貌。書中既重視歷史真實性與嚴謹考證,也流露出對各民族文化的尊重與理解,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作者以「不信而敬意」的姿態,表達對所有正當宗教的肯定與尊重,並寄望中西文化互相了解,共同達成人類社會的更高境界。 本書特色:本書用豐富的史料,詳細記錄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與各民族、各地區及文學之間的互動與發展,闡述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內容包含少數民族佛教、古代西域佛教史,並結合考古發現與學術成果。作者強調佛教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並以深切的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和諧與國際文化交流。
中韓佛教交流史卷:以僧人行跡為中心的中韓佛教文化傳播史論
從朝貢到求法,重現中韓佛教交流的互動關係與宗派演進以歷代史料為基礎!考證佛教東傳與思想轉化的文化實證▎溯源千年,追尋佛法東傳之路本書是一部系統梳理中國與韓國(朝鮮)之間佛教文化交流發展脈絡的歷史專書。作者透過詳實的文獻考證與典籍引述,追溯自東晉時期佛教初傳高句麗的歷程,一路書寫至朝鮮王朝時期臨濟宗在韓國的傳承與演化,時間橫跨千餘年,地域涵蓋中朝雙方,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廣度的經典力作。▎以僧人為核心,展現文化交融的生命力全書以歷代韓國僧人赴中求法、傳承宗派為主軸,詳盡描繪諸如義湘、元曉、圓測、義天、知訥等佛門大德的思想貢獻與文化角色。他們不僅是宗教實踐者,更是中韓文化交流的使者,促成了華嚴、唯識、天台、禪宗等教學與修行法門深入韓國,進而形塑韓國佛教的本土風格與精神特色。▎時代演變中的宗教互動與在地轉化書中呈現的不僅是單向的佛教傳播,而是雙向互動、動態發展的文化現象。從高句麗與前秦交流開始,歷經唐代盛世與新羅僧侶學法熱潮,到高麗與宋元之間的密切學術往來,佛教不斷根植於韓國社會,同時吸收、轉化中國佛學精神,與在地宗教觀念、民間信仰相融合,形成多元共構的宗教文化樣貌。➔結合理論與史實,厚植學術與閱讀價值本書結構嚴謹、考證細密,廣泛引用中韓兩地史籍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高僧傳》、《續高僧傳》與《大藏經》等權威資料。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佛教史、東亞宗教史、文化交流史等學科的研究參考,也適合對中韓宗教交流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欣賞。➔東亞佛教文化圈的歷史縮影本書透過佛教這一精神文化載體的東傳與再發展,我們得以理解古代東亞地區在思想、藝術、制度與學術等多方面的融合,也讓今日的讀者重新思考文化互通在歷史中的意義與價值。本書特色:本書詳盡梳理中韓佛教交流的歷史發展,從東晉佛法初傳高句麗起至朝鮮王朝臨濟宗的演進,涵蓋近千年時序,依據歷史文獻與僧人事蹟,系統呈現各朝代佛教思想的流布與互動,兼及儒道文化背景下的宗教融合,突顯韓國僧侶赴中求法、弘傳宗風的角色,是研究中韓佛教互動與東亞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
增支部(二):巴利語佛經譯注
原始結集的佛典與佛教分裂初期各部派傳承的佛典,都是依靠集體背誦與口傳的方式來保存。南傳上座部的巴利語佛典直到公元前第一世紀才在斯里蘭卡(錫蘭)被書寫下來。巴利語「三藏」中的「經藏」收錄了《長部》、《中部》、《相應部》與《增支部》。現存眾多的佛經當中,此四部是唯一保存於古印度語言且卷帙完整的初期佛經。《增支部》包含十一集,各集有數百或數十「經」(sutta)。本書是〈四集〉的譯注,採緬甸版為底本,另以泰國版、錫蘭版、英國版三本對勘。遇到不同版本有異讀之處,便設法評比斟酌,選擇適切的讀法來翻譯;難以取捨時,則列出各種異讀及其可能的翻譯,供讀者參考。本書的翻譯以現代白話文為主,文字力求淺顯易懂。《增支部》在佛教義理的發展史上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作為「經藏」的一部分,《增支部》保存了最早的教理;另一方面,阿毘達磨也在此經典中醞釀而後發展成「論藏」。《增支部》的一些經文甚至啟發了大乘佛教的若干重要思想。《增支部》有多處記錄了在佛陀的時代,婆羅門教、耆那教、邪命外道等宗教或學派與佛教的互動。在經文中除了教義闡述之外,還可見到包羅萬象的資訊,有的可能來自佛陀的親身經驗與見聞,有的大概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各自不同的環境中接觸到的信息。這些都有助於我們了解兩千四、五百年前的印度社會各階層,以及當時的風俗習尚與生活方式。
佛教淨土法要
淨土是極樂妙境,也是自心的明鏡,如能從淨土的信仰深入領解其中的真義,然後發大誓願,修於淨土的妙行,那麼,一切佛法盡攝其中,一切功德圓顯自心,於是必能明悟:淨土者自心之淨土,彌陀者自性之彌陀。 本書分為三卷: 一、以天臺性修的原理,導入白毫觀的修法,是以理導行,證念佛三昧。最後以「始終心要」之法旨,點示整個悟修的理行之本。 二、專門介紹有關淨土的修持念佛的方法,及如何纔能往生的原理與條件,其中包括行持、法規、工夫、教學、意趣、釋疑、病中修持及功課等。 三、以眾生亟盼回歸的心理,指示回歸之路,甚麼是家?如何回歸?甚麼是人生?如何面對生死?如何解決人類問題,走向生命的真實等。
淨土三經一論大意(3版)
「淨土三經一論」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註》,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大意」就是宗旨、眼目、精要的意思,即古人所謂「囊括始終,冠戴初後」。這三經一論的大意,都在講彌陀對衆生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 淨土宗是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修行的法門,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便可。惜歷來很多修學淨土的人,因未能了解與掌握其真實義趣,故而把寬坦安樂的易行大道,走成了曲折險阻的難行小徑。入寶山卻空手而回,實乃無可彌補的憾事。 本書係 慧淨法師公元一九九九年應邀在大陸天津的演講。内容深入淺出,言辭平易簡潔;既傳承祖釋,安穩中正,也流露淨土行者利益眾生的無盡悲懷。請讀者細細體會這清幽微妙的念佛之香吧! &
簡明中國佛教史
一看就懂的《簡明中國佛教史》 本書乃初機學習者最佳入門讀本,作者在撰寫前訂定課程目標,以最簡明方式敘述,令讀者快速吸收。 作者的課程目標如下: (一)從佛教與政治、社會、文化等互動關係,以及佛教內部組織的變化,探討中國佛教興衰之跡。 (二)建立佛教史研究方法,奠定日後從事中國佛教史研究的基礎。 (三)學習發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代臺灣「中國佛教史」課程較常見參考的教材,有的是參考大陸學者的作品,有的為日人的著作。這些著作或囿於唯物史觀,或內容「見樹不見林」,也有些著作內容豐富,但敘述繁瑣,或各朝代內容繁簡不一,比例分配失當。 本書建議讀者在印順導師(1906─2005)「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基礎上,利用「三法印」的法則,把握中國佛教的發展軌跡: 一、在事理上:運用「諸法無我」的法則,從史事的因緣和合中探究事情發生的真相,以客觀、中立的態度看待中國佛教的發展,同時拋棄各種意識形態。 二、在事相上:運用「諸行無常」的法則,分析、瞭解事情在時空背景下發展的來龍去脈、流轉變遷。 三、在事用上:運用「涅槃寂靜」的法則,歷史具有借鑑的作用,以過去歷史當作前車之鑑,後車不忘前車之跡。 嚴格說起來,對臺灣學生而言大都不是理想的教材。缺乏適當教材的結果,就是任課教師要花很多的時間備課,必須綜觀各種佛教史論著,經抽絲剝繭的理出頭緒,再去蕪存菁的製作講義,然後教導學生,這種歷程數十年一直沒有改變。 作者不敏,福報卻大,長期在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任教,先後在研究所開過三次「中國佛教史專題研討」,及大學部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因研究所的性質為延續大學部的基礎,深化課程內容,所以上課時以史料閱讀、問題意識的啟發與討論為主,無法如大學部一樣,有系統且從基礎的內容教起。為彌補經驗不足,作者在近二十多年間,先後於「福嚴佛學院」、「壹同寺女眾佛學院」、「佛教弘誓學院」、「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養諄佛學院」、「圓光佛學研究所」等,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另在2001年時受開印法師之邀,前往馬來西亞沙巴州寂靜禪林,以三天的時間講授「中國佛教史」,以上單位的邀請,讓作者得較學相長、學以致用。本書即是以講授「中國佛教史」時自行編撰的講義改寫而成。 &
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詳註
焰口法會是佛教密宗超渡六道眾生亡靈的法會,「焰口」是餓鬼世界中鬼王的名字,這個名稱是從外形而得,在《瑜伽焰口施食要集》裡面描述「焰口」的模樣如下:「口吐焰火,頂髮烟生,身形醜惡,肢節如破車之聲,饑火交然,咽喉似針鋒之細。」翻成白話文,就是說長得很醜,頭頂的頭髮冒煙,咽喉像針那麼細,嘴巴裡一直吐出火焰,走起路來,手腳的關節都發出類似破車子要解體的那種難聽的「吱吱嘎嘎」的聲音。因為嘴巴裡吐著火,所以這種鬼稱作「焰口」。
淨土宗教理的核心
諸宗法門,莫不有核心;得其核心,一宗教理可以知其大綱。 本書收錄的三篇文章,都是淨土宗的核心教理,原本各自成篇,於不同時間發表;但其中的宗義脈絡與教理結構,彼此關聯、前後融通。 因此,本書涵蓋了淨土宗「教、理、行、果」四個綱宗的整體與次第:聞三經之「教」,信他力之「理」,依本願稱名之「行」,得往生成佛之「果」。 進而簡要的揭示了淨土宗「機、教、行、益」四項要點的核心與精華:一切善惡凡夫(攝機),聞彌陀本願不虛之救度(教理),而稱名願生(行法),皆得往生真實無漏、涅槃極樂之淨土(果益)。 更重要的是,闡明了淨土宗教理行果、機教行益之殊勝不共「平生業成」的特色,亦即:平生之時即已圓滿達成往生之業,不須待至臨終;於此世間即已預得正定聚不退轉之位,非必待生極樂。 淨土宗教理有如是勝易之利,讀者可細細研讀,當會生起歡喜踴躍、難遭難遇的感歎。 &
漢傳佛教彌勒信仰研究
彌勒作為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在整個佛教發展史中扮演著不同的身分,如以人間的菩薩比丘、發心菩薩、答疑解惑的天宮彌勒以及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等形式出現。因此,彌勒信仰是在多重形象的基礎上,隨歷史變遷而被賦予了不同性格以滿足信眾的需求。本文以佛教經典為依據,在前輩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梳理出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彌勒信仰,從印度到漢傳佛教傳播、演變的脈絡,並以之與「人間佛教」相聯繫,對近現代佛教的發展進行討論。
漢傳佛教與人類未來
/ 擦拭曾蒙於漢傳佛教上的偽信息, 娓娓道來其於時空長河中如何總集佛法傳承的大流, 揭示漢傳、南傳、藏傳等三系佛教的發展源流全貌! & 透過含金量滿滿的智者交會, 明晰一切法的緣起實相, 體悟自身生命的與一切因緣的甚深緣起。/& & 漢傳佛教擁有佛陀與龍樹菩薩最久遠的傳承大流,承續了佛陀的平等、自由、和合、覺悟的精神,不但八宗共弘,更含納了南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具有邁向廣大地球佛法時代的深厚底蘊。 & 本書透過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大和尚與洪啟嵩禪師的對談,展現漢傳佛教的現代精神,幫助現前的世界從「人間佛教」,邁向「佛教人間」與「地球佛教」,幫助一切眾生究竟覺悟,從使地球成為清淨的樂土! &
業思想概說
此書有理說(業思想概說)、事證(地獄見聞等)兩部分,理事互相發明、互相印證,而無偏廢。若依次序順、逆通讀,必可得全書要領。 此書所譯「業因果」思想有幾個重點:1. 業力不思議、2. 身口意三業、3. 共業與別業、4. 因果通三世、5. 業的種子儲藏在第八識,遇緣起現行、6. 因緣和合而生果、7. 臨終三位;這些思想總結為:因果三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一個人若有「因果業報」的觀念,才會相信佛法,對佛法的修持有動力,而導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實修。若從業報成立的因緣果來看,淨土門的「因」是稱名念佛,「果」是往生成佛,「緣」是阿彌陀佛本願(弘誓)力;或者說,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則五乘齊入彌陀報土(果)。這其中,彌陀本願之緣及因果,皆是阿彌陀佛無條件的迴向布施給眾生。 本書所蒐集「地獄見聞」、「瀕死體驗」、「見證輪迴」三大類事例,能印證佛法的真實不虛,亦能啟發念佛人「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的無上信心。若平時不信「念佛往生」,或信而不堅的人,臨命終時,應把握時機,為他開示、助念,令其神識往生彌陀淨土,永離輪迴之苦,徹證涅槃之樂。末法五濁的凡夫,福薄慧淺,只有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是唯一得救的希望,書中雖多說念佛的「現生」之益,但已殊勝於其他法門,乃至超越其他宗教了,更何況命終往生淨土成佛,則是超越無上的大利益。因此,每一則「念佛感應」的真實事蹟,關係到當事人的生死得度,讀者應以莊嚴、隨喜之心面對,不僅增強個人念佛得益的信心,也與當事人共鳴而深結淨土緣。何況每一位往生者,到彼淨土之後,都將快速成佛,乘願再來,為無量眾生作梯航。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由悟起修,打掃積習,了脫生死,成就菩提勿執文字,勿落言詮,舉一反三,解粘去縛,直趨菩提老人所說,都是對機施教,應病與藥,善巧方便,指示學人。佛法有無量法門,指導行人背塵合覺、明心見性,然後由悟起修,打掃積習,了脫生死,成就菩提。心中心密法是二十世紀二○年代崛起的無相密乘。此法儀軌簡單,修法方便,以三密相應法使根塵脫落,進入無相、無住、無念的自性三昧境界,是無相密乘中別開生面的上乘修法。元音老人由禪而密,大悲心切,廣利群生,書中對修證方法,悟心要領,特別對悟後用功,保任、除習,都有詳盡開示,體現了老人慈悲懇切的作風與廣利有情的悲願。
略論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實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脫死之重要關鍵。修行人不明真相,自設障礙,誤以為明心見性甚難,高不可攀而不敢問津。只要精誠地如法修持,定可達到一生證成明心見性的目的。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動亂不已,造業受報,才由共業感現山河大地,復由別業招來十二類生。由是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故而生死輪迴不息。今欲回復本來、出離生死,首須覺破無明。以無明不破,迷己逐物,見境生心,生死絕不能了。以是一切經論、所有法門,無不圍繞著這一中心—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人們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
印心‧超生: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的慈悲行誼與智慧開示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祂在中國禪宗佛教史上,是繼六祖慧能大師之後,一位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歷史性的關鍵人物,祂做了歷代祖師沒有完成的事,祂把禪宗普及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什麼才是世尊留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一世成佛,禪宗印心大法」,祂把人間道場,變成天上淨土,推廣建立到台灣每個城鎮交通最便利的地方,及海外。祂選擇不剃度,更利於入世廣交各方賢達有志之士,廣傳佛法,只要有志士仁人,想請益禪師,利國惠民方略及生死解脫大法,祂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只要是為國家為百姓好的,祂必傾囊相授。祂道成肉身再來人世間,為禪宗再續法脈,把「印心佛法」再次發揚光大,在人世間祂化現一位具有大智慧、大能力的先知、善知識及晚年時的政治救國救世活動家,祂更不吝把祂所知的救國救世策略,告知來請益的政治和商界的高層人士,指出國家未來方向。更突破的是祂見到國家危如懸絲,祂更以八十六歲高齡親自上陣,組織國會政黨聯盟,定出救國綱要,與各方志士仁人維繫一種互相尊重,及互動的友善關係,但背後卻有著禪師最重要的心願,就是希望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每位老百姓,生活得更富足更安康,並在安康之餘,才能有更多時間來「禪修」,認識人生最重要一大事,找到回永恆家的道路。 &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還說:「君子(主政者)學道則愛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師父一如孔子政治理念,本著正心愛民正確治國理念。祂對禪宗大法及如何讓人身心靈健康自在安心更是具有最大的貢獻,相信在人類歷史上會是一個崇高的肯定及歷史的定位,祂所說的法語,必是弘揚佛法,最珍貴的唯一法寶,祂的人生只能說是這個時代一個永恆及最明亮的傳奇。
佛教念珠全書
華文世界第一本念珠全書,專業又易懂的實用指南最完整的佛教念珠知識,解決選購與持珠念咒上的各式問題 圖文相輔,藉由瞭解念珠、使用念珠,帶來心靈上的修持與平靜◆六大主題、超過200張專業精美的圖片,完整介紹念珠全貌。◆詳盡解說念珠的歷史、種類、珠數的意義,正確認識念珠。◆逐項說明念珠的材質、能量與特色,解決選購上的困擾。◆專文介紹佛教念珠的實用性,涵蓋其他宗教念珠,完整呈現相關常識。◆使用念珠的方法、持珠念咒的優點,活用念珠以得法喜。◆收集常持念的佛號與咒語,增進持念的方法與功效。◆隨文解說你所不知道的佛教小常識。◆獨家介紹你不認識的持珠觀音菩薩的法相及智慧。本書以知識性與實用性為主,結合選購與使用上的建議。透過流暢的介紹,吸引對持珠念咒有興趣的讀者,而對於一般大眾亦深具參考價值,滿足人們對於隨處可見的念珠所產生好奇心。本書旨在提供大眾藉由瞭解念珠、使用念珠,進而帶來心靈上的修持與平靜。內容分為三大項︰一、念珠的緣起念珠從何而起?念珠的功用到底是什麼?你對一般常見與配戴的念珠有多少瞭解?各宗教使用念珠的作用與方式又是如何?而無論配戴念珠的目的為何,它已經在無形中帶給我們許多助益。二、念珠的種類介紹念珠的珠數、種類與材質,再進一步根據琳瑯滿目的材質,介紹其功能、能量與使用功效,有助讀者使用與購買選擇,並且對於配戴念珠的知識作詳盡的解答。三、念珠的使用示範與說明念珠的使用方式,以及常念的佛號與念珠持咒之咒語,傳達以念珠念佛持咒的妙用。
臺灣觀音信仰的「本土」與「外來」
臺灣的觀音信仰隨著明鄭時期漢人移入而傳入,與媽祖崇拜成為臺民信仰的雙璧。臺灣四周環海,根據《華嚴經》記載,觀音道場位於浙江外海的普陀山,為善才童子問道觀音處。因地處南海,故臺民一般稱之為「南海觀音」。媽祖林默娘作為漁村女兒,相傳升天化作漁民的守護神。觀音與媽祖都是以海作為尋聲救苦的場域,故可名之為「海神」信仰。本書主要在探討自鄭氏入臺後,於三百餘年中,臺灣觀音信仰的發展演變。觀音信仰的歷史也是臺灣佛教史重要的一環,了解庶民的「佛祖」崇拜,可以探索漢人移民在適應新環境中的逶迤心路。
明末清初熊開元由儒歸佛之心路歷程
近年來學者研究明清轉接期的遺民現象成果頗豐,他們視遺民逃禪是棄舉子業後的謀生方式。因此,大多數學者僅探討「有所托而逃者」,對真心向佛,遯入空門者,則不予討論,故明清之際,遯入佛門真心參禪悟道之士大夫,甚少被學者研究。遺民衲隱於叢林寺院或山野小庵,即所謂出家焚修,不理世事;真心向佛者,又多不與人通訊息,或只論禪學佛法,故遯入空門者向不被史家所注意及書寫。而被儒者、文士所關注者反而是偽僧,即所謂「有所托而逃」之士人,儒者不斷地書寫,彷彿是在澄清一件事,偽僧是真儒,那些真僧反而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不為後人所知。 熊開元(1599-1676,字魚山,湖廣嘉魚人)前半生為官,後半生入佛門為僧。熊開元一生之經歷,有諸多事蹟被世人誤解:如與復社之關係、舉發首輔周延儒不法而享有盛名,但其動機卻被誤解;南明隆武朝時,熊開元力持「資格用人」又遭諸生抨擊;出家後,拜三峰派繼起弘儲為師,為調解其師與木陳道忞之紛爭而涉入清初天童派諍。本書查考熊開元被世人誤解、抨擊之因,並就其一生之經歷,置於大時代變動之下,探究熊開元由儒歸佛之心路歷程,以明明末清初真心向佛之士大夫,入宗門後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此為史書傳記所不載,本書的研究正可彌補史書之缺。&
興亞揚佛:大谷光瑞與西本願寺的海外事業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足跡遍佈亞洲廣大區域的大谷光瑞(1876-1948)這樣一位日本人的活動,其在亞洲各地以及近代亞洲史之中是處於怎樣的地位?本書以《興亞揚佛:大谷光瑞與西本願寺的海外事業》為題,嘗試去解明大谷光瑞在中國以及亞洲各地的影響與事蹟。 大谷光瑞是本願寺‧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法主。繼承了宗主•親鸞的法燈和血統於一身,可以說是旁人無法替代的稀有存在。他了無遺憾地活用了他所擁有的宗教權威,從明治後半期到大正初期,不僅站在了巨大真宗教團的高點,同時在亞洲各地區開展廣泛的活動。
流傳千年的漢傳佛教故事
完整收錄漢傳佛教的精華故事 汲取佛教思想精髓的最佳讀本 本書收錄漢傳佛教故事以縱向順序編排,即以歷史和故事發生或流傳的時間為序編定,利於讀者從故事中窺見佛教在中國的興衰歷史軌跡和各個時期佛教的特色,從而進一步了解和汲取佛教思想的精髓。 佛教故事透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形象生動的闡示了佛教嚴密深邃的本義,痛快淋漓的展現了諸多高僧大德們的真實事蹟和逸聞趣事,也反映了人類未知的時空--出世間的種種神奇景象。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故事比佛教自身有著更大和更自由的可拓展空間,比佛法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這些故事通俗平易,以心傳心,簡短扼要,又富於變化,足以提起人們的興趣,潛移默化的起著弘揚佛法的作用。
我的天台觀
天台 (智顗) 是中國的思想巨人。其業績不止於佛教界,「一念三千論」等天台哲學是中國思想史的一大巨峰。學習佛教時是不可能繞過這一深遠的思想的。中國人的思維精密而深邃,用長遠的眼光來把握事物,不急於求成,大概正是受了天台思想的影響。宗教在不知不覺之中形成規範,滲透人心深處,發揮作用,奠定了精神基礎。天台以後,佛教在哲學上達到高峰,受其教理的影響,以天台為肥沃土壤,歷經了盛衰。日本的佛教 (最澄) 繼承了天台,以平安時期創建的比叡山為根本道場,日本佛教也發展起來。後來主張獨自發展的禪宗和淨土宗等都是以比叡山天台思想為土壤而衍生出來的。日蓮佛法?,自然確立的生命尊嚴、緣起觀所證明的自然與人類的共生、出自真正的平等觀的精神自由和擁護人權等是具體地發展了《法華經》的卓越思想,也是出於天台所教示的。沒有天台的法華三大部,佛法在日本的發展就會失去光明,處於暗夜之中。
關於禪的100個故事
置身於迷惘的都市,如果有緣走進這些心靈的故事,您會發現,禪如同清風甘泉,滋潤了我們心靈的荒漠;又如同當頭棒喝,讓我們時刻保持著清醒。如果您想獲取打開心靈解脫之門的那把金鑰匙,尋覓到心中失去的樂園,就讓我們在朝陽初昇的清晨、在片刻休憩的午後、在彩霞滿天的黃昏、在萬籟俱寂的深夜,打開這本書來感知心靈的寧靜吧!本書特色:100個故事,引領您進入禪的深奧哲理中,在慌亂人生中找到依歸,看到自己的真心。「禪」是什麼?青原禪師說,禪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不是分別意識的心,而是心靈深處的那顆「真心」。這顆真心超越一切有形的存在,卻又包涵於宇宙萬有之中。
關於漢傳佛教的100個故事
100個故事,帶您進入漢傳佛教的輪迴果報裡,在迷惑中轉迷為覺,明心見性。 「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大畫家高更對上天的追問。生活在命運長河裡的我們也許早就忘卻了這個人類本身無法看清的問題。在西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佛陀卻在菩提樹下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他給了眾生一個解釋,一個緣由,只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因緣」。 本書選取了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佛門人物以及最具典型意義的佛教事件作為陳述的主體,並按照漢傳佛教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不同階段進行分類,脈絡清晰順暢;文字通俗易懂,鮮明活潑,可以滿足所有的讀者需求;在內容上最大程度地選取佛教典籍中最具精彩的故事,以啟迪人們的智慧和愛心。
蓮花生大士祈請文集
蓮花生大士是西藏密宗的開宗祖師,為三世諸佛身、口、意三密的總集顯現,為利益此世間眾生而降臨。釋尊曾在密續經典〈至善本性的圓滿化現〉中授記:「在我涅槃後八年,我會以貝瑪桑巴瓦(Padmasambhava)的名字,再次顯現於此世。我將成為密咒乘教法之怙主。」藏密中被視為第二佛的蓮花生大士,他所示現的莊嚴廣大弘偉的事蹟,時至今日,仍然被傳誦不絕。而且大家還深切地相信,已證得無死虹身的蓮花生大士,現在依然在羅剎世界中教化著眾生,他如同虛空中繁星一般地無量化身,在無邊的世界中示現佛境妙行;而且更重要的,在娑婆世界的我們,只要至誠祈請、一心相應,必能感得花生大士現前導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