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神將(下)_
鄉土民俗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它反映一個地區文化的演進並體現常民社會生活的集體經驗,同時也凝聚鄉土感情與營造地方特色,而傳統地方廟會祭典活動中,特殊的祭儀、各式繽紛炫麗的陣頭、神祕嚴肅的神將團體等等,更是鄉土民俗中最豐富多變、最具特色並最能吸引民眾眼光之處。 蘆洲古來為淡水河畔低平的沙洲,是一個因地勢低漥而飽受淹水之苦的窮鄉僻壤,在先民齊心經營下,目前已是一處工商發達、公共設施完善的繁榮市鎮,而座落於蘆洲市街的湧蓮寺,除了是蘆洲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它每年慶祝觀音佛祖得道紀念日,所舉辦全市的遶境廟會慶典,更是蘆洲地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近年來,為宣揚、推慶鄉土文化教育、展現蘆洲人文特色,更擴大規劃辦理「觀音文化節」,每年藝鬧的廟會活動除了吸引眾多民眾參與,同時也因為參與的軒社及陣頭十分踴躍,在當地累積為數可觀且訓練有素的神將團體,並形成蘆洲地區特殊的「神將」文化產業。 &
鍾馗
鍾馗,是以抓惡鬼、除民害的英雄形象活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其正直勇敢的性格,更是深得民眾之信賴。「跳鍾馗」、「掛鍾馗」等民俗活動,從唐代至今,仍然廣泛流行於民間,鍾馗在世人心中份量之重,由此可見一斑。本是翩翩美男子,竟被毀容成了醜八怪;本是才高八斗的進士,卻意外成了驅邪平鬼大元帥。超乎尋常的經歷,使鍾馗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本書以鍾馗率領陰兵將校,驅邪抓鬼的冒險歷程為主軸,並穿插其遭改形易相、怒觸金階的奇幻經過。透過作者的生花妙筆,詼諧地刻畫出鬼魊的惡行惡狀,反襯鍾馗正義剛直、智勇雙全的凜然形象;同時,也暗諷人心醜陋黑暗的一面。本書鎔鑄武俠與神怪故事之長,寓教於樂,不容錯過。
彭祖
彭祖被譽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始祖」、「房中術專家」,尤其以其「高壽」聞名於世。相傳彭祖是中國史上唯一經歷嚳、堯、舜、夏、商、周等六個朝代的長壽奇人,一生共娶妻五十一任,生子五十四個,子孫代代相傳,難計其數,並衍生出許多分支姓氏。本書以彭祖與第五十任妻子----彩女姑娘為故事主軸,敘述他們如何從師徒結合為夫妻,期間歷經各朝代君主威脅利誘,希望彭祖傳授「養生之道」,並進而想殺害彭祖,獨享長生不老之術,從中可看出彭祖的技藝精湛以及帝王的貪婪自私。不同於一般神話小說,書中主人翁彭祖,為史有其人、世有其名的歷史人物,其長生之道不靠求神煉丹,而是憑藉畢生心血研究出的一套養生之學,其實用價值歷經五千年而不衰,值得讀者玩味研究。
毘沙門天王(護世財寶天王)
毗沙門天王恆常護持如來道場,是掌管財寶富貴、多聞佛法的良善天神,而且他的福德力名聞四方,是佛陀咐囑守護閻浮提(裟婆世界)北方的守護神。毗沙門天王從未曾忘記他在佛陀前所發起的誓願,只要是依於正法之人,聽聞或他的名號者,毗沙門天王必定加以守護,幫助他獲得福德智慧、榮祿富貴,當臨終時稱念毗沙門天王的心咒,必能助其往生彌勒淨土。本書介紹護世財寶之主--毗沙門天王的名號、住所、眷屬、各種形像,及其種種的功德利益與感應事蹟,到祈請毗沙門天王守護的方法,配合豐富的插圖,以簡易活潑的方式,讓讀者輕鬆如法的修持。在如法的修持中,毗沙門天王必然依其誓願守護,賜予無盡的財富,獲得福德、智慧,獲得富貴、榮祿官職,隨護滿足心願,遠離病痛、飢渴、盜賊的苦難。最後書中並集結毗沙門天王的重要經典。
台灣珍奇廟:發財開運祈福路
浩瀚宇宙裡,有太多未知與神秘境遇,是人類所無法究極的,現實生活中卻有人從中獲得某種感應,所以,向神明祈求膜拜,就心理層面來說,的確具有某種意義的心理治療效果;而這也是民間信仰與民常在的有趣之處。當然,如果能在一心祈求之餘,也體會到「為何如此拜」、又「為何來拜」的道理,膜拜本身的意義或許遠遠超越神跡是否顯現的追求了。鯪鯉田野工作室執行人林志峰就提到,許多人只知道要「求什麼」,在求的過程卻忘記了基本道理;時代演變下,民間信仰隱含的教化正漸漸被遺忘中。 舉例來說,單就「拜拜」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整理自己心情的一個好機會;拜拜何所求?無非要求「好運降臨」,但怎樣才是「好」呢?「重新來過」就是好,所以進廟門有個規矩,須從東邊門進,西邊門出,是因東邊太陽升起,一天開始都是好的;繞拜一圈後,結束時從西邊廟門出,西邊在風水學上屬虎,虎屬煞、秋天蕭條,出了廟門不好的就通通交給神明帶走。這種邏輯與次序,是道家呈現天理的表徵,順道告訴人們一件事「天要照天理,人要照道理」,「人若不照道理,天就不照甲子(日月循環)」。 又譬如,廟門晚上關閉時門神朝外,白天開啟時則朝內,注視著拜殿內祈求人的動線;是在告訴人們,「人在做,天在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行」。又譬如向神明求籤,無非希望求得好籤,未識者,如果不能從籤詩裡富變化和活性的解釋,吟味出當中的玄機,再因人、事、物去領悟,往往就會落入字義而下斷論,也失去了藉由詩籤悟覺內心的機會。 提到這許多,其實就是希望透過本書的多重面向,讓讀者能跳脫迷信的迷思,在拜拜之餘多點思考、多點觀察、多點欣賞。當您心中有所求時,走訪這十座廟宇,便等於是本書向您拋出個引子;藉由它們,希望您看到更多,更多獨立在山巔水湄或市塵之中的大小廟宇,走廟祈求之餘,進而整理出一套自我的生活哲學也說不定。那麼,是否見廟不是廟?祈求本身已非單純的迷信!會因著您的心情與角度轉換而感受不同;也但願,本書「珍奇廟」帶給所有讀者的是,一個良善的轉機!
拜出好運來
台灣目前非常流行密宗,因此有很多讀者想知道,到底要修密宗、還是佛教、還是道教,因此本書作者特別藉由介紹各家法器的同時,也介紹佛教及道教的文物,更進而揭開密宗的神秘面紗,藉由本書的引介,作者將與讀者一起探討目前在台灣流行的三大派系。此外,本書同時也介紹十二個月,每個月份有哪些神明生日,有哪些民間習俗,在中國四季分明,每到每個節慶,如何造命,裡面有非常詳細的解說,其中十月初一是一個造命的大好日子,如何跟祖先溝通,得到祖先的庇佑,在一年當中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冬至、除夕、大年初一都是造命的最好時機,如何用良辰吉時造命,本書都有詳盡的介紹。 & 對現代人來說,升學與財運可說是生活中的兩大重心,本書藉由講解每一年的文昌位在何方,讓莘莘學子為考運加分,以及贈送招財符,招財符的使用方法。例如在「農曆的二月初二」有詳細的記載,如何引錢龍、如何增加財富,此外,本書當中還介紹有關婚姻、求子、及八家將等各種求得好運的民俗方法。作者藉由本書的介紹,將讓讀者明白,會拜拜並不見得能與神佛溝通,更進而教讀者「拜遍神明,不如拜對神明」!
彌勒佛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在印度佛教中莊嚴肅穆的冷面菩薩彌勒佛,傳至中國民間,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袒胸露腹、喜眉樂眼、笑口常開、和藹可親的胖大和尚。在人們心中,世俗化了的彌勒佛早已不是一尊高不可攀的佛像,而是走出了香煙繚繞的寺廟、走入了家家戶戶的案上几上,成為一個胸襟寬廣、樂觀豁達的良朋佳友。本書以倒敘的筆法,從笑臉迎人的布袋和尚回溯至其在俗時的經歷,再回溯至前世身為彌勒佛時的來龍去脈,而後再轉回布袋和尚的「現世」,展開其「尋找淨土」的旅途;並且在每一次點化世人的過程裡,突顯出布袋和尚「不言放棄」的堅持。作者融合民間傳說與佛教典故,以生花妙筆深入淺出,勾勒出一個歡喜親切的彌勒笑佛,從佛界之道,反映出人間至理。
關聖帝君
在民間,關公被尊為與「文聖人」孔子相提並論的「武聖人」;在仙界,關公被尊為與玉皇大帝比肩並座的「左玉皇」,而後又被封為「武財神」。人們對關公的崇拜長盛不衰,關廟遍及了村村寨寨;華人無論行至何方,「關聖帝君」是血液裡流動的共同信仰。本書以關公的戎馬一生為骨幹,延伸及其身為「金花老龍」的前世、改名「關羽」之前的出身背景、以及以忠殉國後仍然一心為民的點點滴滴。顯赫戰功中並且穿插入與師妹胡金定的夫妻恩義、與美女貂蟬的相知相惜,英雄氣魄裡亦存在著繞指柔情。從歷史英雄到封神封王,迥異於一般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靈,以「誠信」立身處世的關公,是有血有肉的、社會良知的化身,既有歷史的厚重,又處處展現出現實的力量。
台灣傳統宗教文化
漢人社會傳統的宗教信仰雖然融合了大量的儒、釋、道等宗教之教義與祭儀,但在民間社會中仍以地方公共性的神祇信仰與祭祀活動為主。這種地方公共祭祀的信仰與活動,傳承了古代「社祭」與「社會」之精神,可追溯自古代漢人民間社會祭祀「社稷」神祇的傳統。台灣漢人在移民開發過程中,為了祈求生命財產之安全,多將生活重心寄託於神祇信仰之上,也促成台灣漢人社會宗教信仰之興盛;而類型眾多的神祇、內容多元的信仰活動,以及裝飾繁複精緻的寺廟建築,更構成了豐富的社廟文化。 & 本書在信仰文化的脈絡基礎下介紹台灣漢人傳統宗教信仰的各個面向,包括社廟之型態、神祇信仰之內容、社廟建築與廟會活動等,並配合相關的圖像資料,讓讀者對於台灣豐富的社廟文化有較為完整的認識。
養小鬼.降頭蠱法大揭密
作者生長在符錄世家,父祖三代皆以符法、 神術濟世、經長期研習,深諳其中奧妙。 今特將養小鬼之方法,防止被下邪術, 及破解降頭、被下蠱之方法公開, 帶領讀者進入此一神秘領域一探究竟。
怪力亂神的民間信仰(軟精)
從本書,讀者也可以看到文明古國的女人是如何的心很手辣,看到燒銀紙,七月普渡之亂源,看到往昔拿金飯碗吃飯的皇帝多大權益,有多墮落,看到拿鐵飯碗吃飯階層的嘴臉和拿破飯碗的芸芸眾生的平凡和可愛。
流浪者群歌聖者的生命故事
智慧、生死、解脫 作者將佛陀的求道經歷寫成本書。其實,佛陀和十大弟子、五大菩薩的生命旅程中,還有更多深意無盡藏的故事。 古碑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什麼人是愚人?什麼人是智者?什麼人耽溺在生死海?什麼人解脫在逍遙園?佛陀以偈語回答:被無明污染的人是愚人,斷除煩惱的人是智者。我執、法執者耽溺在生死海,證緣起性空者解脫在逍遙園。
釋迦牟尼佛-人間守護主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他的願力特重悲心,所以能在此五濁世間,示現成佛,來救渡眾生的各種煩惱與痛苦。 本書從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六年苦行,及至最後的降魔成道,圓滿成佛的事跡,以故事性的敘述方式,並配合豐富輕鬆的插圖。 書中並介紹日常生活中,如何修持釋迦牟尼佛的法門,讓我們的身心常得歡喜自在,遠離一切的煩惱、障礙,吉祥幸運地守護著我們的人生。
智慧才辯本尊(附CD)
智慧才辯本尊 佛教諸佛菩薩,都是為了使眾生具足智慧,而圓滿解脫,因此所有的佛菩薩,無非都是智慧的本尊。但是諸佛菩薩由於發心不同,或是在因位中體性傾的差別,往往使眾生在因緣相應上,有所差異。 智慧才辯本尊即是依此因緣,將以智慧為因位發心、修行主體的諸佛菩薩,及具有特別增長智慧才辯的本尊、經法、諸尊教法、咒語、修持法等統攝編輯,使有興趣增長智慧才辯的讀者,能因此獲,利得到圓滿的智慧總持。 若讀者能虔誠地祈請、修持,能幫助我們開發智慧、聰敏靈巧、增強記憶力,廣博多聞,獲得無礙辯才,一切願滿,吉祥順利。
財寶本尊與財神
財寶本尊與財神 諸佛菩薩為救度眾生免於貧苦窮困,乃至具足廣大的財富,來行使佛法事業,夕法利生,因此特別化現芔財寶本尊與財神,來利益救度有情眾生。 這本財寶本尊與財是了使大眾對佛教的財寶本尊乃至護法財神,有正確的理解,所編纂而成。因為大部份的人都很歡喜供養這些佛教中具足財寶、福德的本尊與財神,但是往往卻只知道供養與修法,卻不能深刻的了解其意義。因此,若只是一味在世間的富貴財寶中追求,而不了解這些財寶本尊、護法的悲心與願心,實為可惜! 本書羅列了佛教的財寶本尊與財神,以及其特德、真言、圖像等,使讀者在閱讀、修持之餘,更獲得財寶本尊及護法的有力擁護。
佛菩薩的圖像解說(二)菩薩部.觀音部
開啟佛菩薩世界的一把鑰匙 莊嚴的佛像,使我們的心靈寂靜、喜悅,更讓我們的慈悲智慧獲得增長。當我們面對寺院中眾多的佛像時,除了感受其莊嚴宏偉,而心生安然喜悅之外,有時還真不知道如何分別。本書是要幫助大家開啟佛菩薩世界的一把鑰匙。本書開啟了諸佛菩薩的妙德世界,以淺顯的說明及豐富的圖像,正確告訴我們各尊佛菩薩的名號、形象、功德妙用等,是所有佛教徒,及想了解佛菩薩者的必備參考書籍。 本書網羅了所有常見及重要的佛菩薩,並附上圖錄,把每一尊佛菩薩之名號形象、重要事蹟,詳細羅列。擁有本書,不僅能遍觀佛菩薩的全貌,並可瞭解佛教造像的重要知識。期望這本書能讓大家與諸佛、菩薩、護法明王等更加親近,結下無上的善源,讓大家更加的理解體會諸佛、菩薩的心願與教法。
傳統節慶
鬼神與時序 傳統節慶的假期事實上是配合了耕耘與收成的節令。在時序上看,傳統節慶配合了整個生活與工作的節奏,是建立在中國人的生活觀裡,這一點是我們了解傳統節慶時不可忽略的。 除了配合時序的慶典,傳統節慶裡有一些是和鬼神有關,或是鬼神的生日、祭祀,或是佛菩薩的誕辰、成道,都是中國人慶祝的來源。除了具有敬天畏神的傳統,也表現了中國人對祖先的虔誠懷恩,是建立在中國人的自然觀(山水大地無不具有神性),以及宇宙觀(組成宇宙的除了人畜,還有鬼神),而中國人普遍有這樣的觀念:善人升天而成神,惡人死後而成鬼,那麼從這種觀念發展出節慶也是極自然的事了。 由於這種特質,中國傳統節慶都具有「祈福」、「消災」、「天人合一」、「團圓聚會」的性質,只有我們把每個節慶的時空放大,以連續性、關聯性的角度來看,才有可能了解中國的節慶。 所以,傳統節慶的誕生,有的是從時序開始而加入鬼神的傳奇;有的是從鬼神的悲憫而產生特殊的典禮;還有的是鬼神與時序同時演化的結果。
符號預言術:4(命理黑盒子)
爆發能量的占卜系統一組源於北歐的古老符號,將人類與神祇世界神秘的連結起來,影響了日耳曼民族與希特勒的發展,部份相關文物目前尚收藏於大英博物館中。符號預言術須以「愛」為出發點,幫助人們提高意識的能力,以便擴展自我、了解生命,進而獲取個人內在的強大潛力!符號預言術幾經研究、發展,沿用到今日的科技時代,成為繼塔羅牌與易經之後,既完整又精深的占卜系統。
珍藏符咒施法秘要
走出科學迷霧 在科學發達,醫療體系十分完善的現代,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生病了不去看醫生,寧願上道壇去求神問卜,吞香灰,喝符水,佩靈符?此乃因人們對莫測高深的神明有著牢不可破的信服力也。 就因為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故常有些不肖之輩假藉宗教之名騙財騙色,唯有徹底瞭解宗教,才能免於破財而不能消災之惱,本書詳述符咒淵源,意涵及各類用符,咒語,希望讀者能以『信而不迷』的態度,從中得到心靈寄託。 陰陽學說,是中國五術「山、醫、命、卜、相」最基本的理論基礎,它貫串在整個五術的各方面,無論醫藥,養生,易卜,手面相的理解,都不能脫離這一思想體系,符咒在古代是屬養生中的一門玄術,當然其誕生,發展,都是源流於「陰陽」學說,所以當我們深入探討研究符咒後,對其有深一層認識時,必會發現其與陰陽五行的學說有密切的關係存在。 在人們迫切的需要下,巫醫就應運而生,成為天人之導師,其次人間與靈界因在不同空間,無法直接與鬼神連絡,於是有志之士創立了符咒,靠空之力量來傳遞,來與神明交流感應,總之,符咒是陰陽間,鬼與神的媒介,靈界與人間溝通感應的天書,其由來已久,今日發揚中華文化的呼聲中,將符咒之學研究闡揚是刻不容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