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記九二一地震二十週年== 給每一個曾經經歷地震的臺灣人 不恐懼的勇氣! ◎九二一地震改變了什麼?在臺灣歷史上造成什麼影響? ◎以板塊為尺度,透過地震帶分布、活動斷層分布圖重新認識臺灣 ◎災後重建揭開社會不同層面的問題,也改變了這一代人,成為重要社會資產 ◎九二一地震將全球地震學研究推往新的里程碑,推動臺灣科研與防災系統大躍進 ◎在下一次地震災害來臨前,建立應有的家居建築與防災避難知識,提升整體防災能力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X春山 合作出版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臺灣歷經了一百零二秒的劇烈搖晃,全臺十多個縣市共兩千多人喪生,逾十萬戶房屋倒塌,其中包括中部地區近二分之一的學校校舍。電力設備塌垮造成震後立即停電,多處山線鐵路中斷,公路災損更嚴重,尤以臺三線與中橫公路最劇,全臺災損總計超過三千五百億元。這場芮氏規模七點三的世紀地震,從震央南投集集擴延全島,史稱九二一地震。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板塊交界處,因為億萬年來未曾停歇的板塊碰撞與造山運動,臺灣才得以形成今日樣貌。然而,板塊運動引發地震,讓島嶼注定要面對這些災難。一九○六年時日屬嘉義廳打貓東頂堡梅仔坑莊(梅山)巨震造成一千多人遇難;一九三五年苗栗因獅潭斷層與屯子腳斷層引發新竹—臺中巨震,三千多人罹難,是二十世紀臺灣最嚴重的震災。二○一六年二月六日高雄美濃地震、二○一八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都因不同震因造成傷亡。大自然一方面帶來毀滅,另一方面卻也創造生命。因為造山,臺灣的生物與地質多樣性得以盡情展現。 本書以九二一地震為核心,構築出一部因山崩地裂所寫下的臺灣當代自然環境與社會史,更盤點全球與臺灣重要地震與海嘯事件如何牽引國際科學合作與社會重構,多視角重新理解地震。 九二一地震為何造成如此巨大的災害?活動斷層是板塊構造作用下的必然產物,九二一地震即是車籠埔斷層劇烈錯動、猛烈釋放能量所致。九二一之後,臺灣全面關注活動斷層研究,二○一二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了臺灣三十三條活動斷層,透過活動斷層分布、地震帶分布,希望解開斷層構造與再現週期之謎,讓人們對斷層有更多的理解並卸除未知的恐懼。 此外,九二一地震讓人們看到地震導致的複合型災害,除了山崩地滑、建物橋梁毀損,更引發重視的是土壤液化。全國土壤鑽探資料庫,以及全國液化潛能圖建置完成,土壤液化與地質成因的研究延續到二○一六年二月六日高雄美濃地震、二○一八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不斷有新的進展。 全世界地震研究也因九二一地震而有重大突破。一九九九年以前,規模大於七級、距斷層二十公里以內的近斷層強地動資料,全世界只有八筆,九二一地震後,貢獻了六十多筆,這項紀錄至今尚未被超越。此外,臺灣將九二一地震研究資料公開分享全球,促成許多國際重量級學者來臺交流,全球以車籠埔斷層為主題的研究有六、七百篇,更培養出臺灣如今中生代的一批重要學者,讓臺灣地震科學大步躍進。 九二一後,臺灣從地震觀測躍進到「地震即時速報」,計算單位由「分鐘」縮短成「秒」,領先全球,並將此系統回饋國際社會。透過九二一後的「深井鑽探」,科學家從地底一千一百一十一公尺處取得斷層帶的新鮮岩心,藉此瞭解斷層錯動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化學、物理變化,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而利用地裂進行的「槽溝研究」,更足以對中部地質與斷層的再現週期有深刻理解。 回返現場。九二一重建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社會工程,揭開不同層面的問題,本書從山區、市區到原鄉,帶出不同的重建面向,包括重災區南投埔里、雲林草嶺村、大安溪沿岸原住民泰雅部落、臺中集合式住宅太子吉第等。當時,許多宗教與社會組織在重建工作中擔任要角,本書特別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從二十年歷程回看九二一經驗是如何讓教會青年與年輕社工陪同災民一起摸索、操練能力,從此改變了這一代人,改變了他們未來要走的路,不論是社工或是災民,都成為臺灣非常珍貴的資產。 九二一地震不僅將全球地震學研究推往新的里程碑,更促使臺灣在社會重構、災害防治上進步,例如:地震參數本土化研究的防災應用、耐震設計標準法規化、建立常備緊急應變系統,以及建立大規模地震情境模擬機制等。當防災可以直接進入日常生活,面對注定再來的地震,我們將有更多的瞭解與準備,不再恐懼。
深入火山:探索地球上最暴烈的地方
「火山,是有靈魂的山。」 直到今天,它依然擅於製造驚喜。 & 德國亞馬遜書店讀者五顆星好評 國家地理攝影師卡斯坦‧彼得憑著豐富的火山知識,熟練的攀岩、駕駛滑翔翼和潛水等技能,還有對大自然法則的了解,踏上無數的旅程走訪世界各地的火山──從俄羅斯的勘察加半島到印尼,從冰島到坦尚尼亞,帶回這些絕美的照片。除了收錄豐富的火山資料外,亦收錄鏡頭背後的故事,以及攝影師的拍攝心路歷程。
地震概論
本書是是介紹和研究地震這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的,共分十章。第一章介紹地震學的研究範圍和發展簡史;第二章研究地震波的類型及其性質;第三章敘述地震波傳播理論;第四章介紹地球內部的結構;第五章研究地震發震的機理;第六章講述地震儀的工作原理以及地震基本參數的測定方法;第七章論述地震預報的進展情況以及臨陣逃生技巧;第八章重點介紹宏觀地震調查、烈度以及工程地震學方面的內容;第九章敘述勘探地震學方法;第十章介紹由地震引發的海嘯的機制以及如何減輕海嘯災害。 本書通俗易懂,把地震學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介紹得系統而全面,對提高讀者自身的自然科學修養大有裨益。同時也是一本相近學科甚至是專業地震工作人員全面瞭解地震學新進展的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本書特色本書通俗易懂,把地震學的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介紹得系統而全面,對提高讀者自身的自然科學修養大有裨益。同時也是一本相近學科甚至是專業地震工作人員全面瞭解地震學新進展的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
板塊構造學說紀事
本書為我們一展地球內部的豐富活動及其與人類生存的相依關係,關愛地球就從瞭解地球開始! 本書是由美國地質調查所委請兩位權威學者-W. Jacquelyne Kious and Robert I. Tilling,特別針對一般大眾規劃而編寫的地球科學入門書,透過大量珍貴的圖表照片、清晰詳盡的內容安排並挑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讓讀者在輕鬆閱讀間,即可學習到地球科學課程中最基礎的板塊構造學知識。 關於我們腳底下的地殼原貌,您可能有興趣瞭解卻不知從何下手,您可能對近幾年來不斷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大地震感到好奇!細數土耳其大地震、台灣九二一、日本阪神大地震到最近因南亞大地震而引發的世紀大海嘯,每件事都與人類生存習習相關,而地震的成因-板塊移動所形成的推擠,如此強大的力量與能量究竟又是從何而來? 本書內容透過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陳建志及桃園農田水利會馬家齊老師,以嚴謹的角度、簡潔流暢的譯筆,忠實呈現原書風味,充滿趣味且循序漸近的內容會是您一探地球科學的最佳入門書,也是學校老師最易上手的課輔教材。並且將帶我們一探所居住的地球,透視某些自然景觀的形成原因:●南亞大地震和海嘯為什麼會發生?●是海底火山爆發造成了夏威夷群島還是板塊推擠形成的?●恐龍滅絕的真相不是因為天寒而是…?●板塊構造學說的確立是怎麼演進的?●世界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怎麼形成的,直至今日為何仍能節節高昇?●夏威夷群島形成的原因竟然是源源不斷的火山岩漿凝成?●古老的年代,非洲大陸和南美洲竟是相連的?●我們腳下的大陸從未平靜、一直處於流動狀態?
見證921集集大地震(上)
震害成因與因應對策(上冊) 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忱與對社會的使命感,從921大地震當日起,本文作者便已深入各災區,記錄災況、探索災因;並特赴日,研究日本為阪神大地震所做的重建工作。期望本書能為921這次歷史性的大災害之防治能力。本套書包含四大部分,共十八章。 此書為上冊,各部分之組成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背景說明.台灣地層、活斷層與集集大地震相 關概述。 第二部分:橋梁震害與相關因應對策 .橋梁震害之檢查與評估項目、及震害受災橋 統計。 .大甲溪水系、烏溪水系、濁水溪水系之橋梁 震害。 .921集集大震橋梁震害成因之歸納與統計分 析。 .日本阪神大地震災後橋梁之復建程序與因應 方式簡介。 .橋梁之耐震補強對策工法。 作者簡介 林呈,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桯學系副教授。 孫洪福,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
見證921集集大地震(下)
震害成因與因應對策(下冊) 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忱與對社會的使命感,從921大地震當日起,本文作者便已深入各災區,記錄災況、探索災因;並特赴日,研究日本為阪神大地震所做的重建工作。期望本書能為921這次歷史性的大災害之防治能力。 本書為下冊: 第三部分:水利設施震害、土壤液化災害與相關因應對 策。 .堰壩、崩塌地與堤防護岸等水利震害 .台中、彰化、嘉義、南投之土壤液化災害 .台中港震害.防止土壤液化之對策工法與 應用 第四部分:建築物震害。 作者簡介 林呈,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桯學系副教授。 孫洪福,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
地牛翻身:台灣的地震
台灣的地震 如果沒有發生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是否會警覺到台灣有如此可怕的災害性地震?如果沒有發生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是否會積極的建立防災體系,並加強震災防護觀念? 生活在台灣的大家,無法避免的必須長期與地震共處,幸好,台灣地區每年一萬多次的地震中,絕大部分是無害的,反而提供給豐富的資料,讓大家瞭解地底下的構造,更可以時時提醒身處地震帶上所面臨的威脅。 本書以淺顯的文字,告訴大家許多有關地震的知識和常識,例如:什麼是地震?為什麼會發生地震?要怎麼觀測地震?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無法預期的地震,應該做些什麼準備?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又該如何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