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課31黑洞:扭曲時空之地
人類是如何發現黑洞的存在?黑洞真的完全是黑的?物質掉進黑洞會怎樣?如果一個黑洞掉入另一個黑洞,又會發生什麼事?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破解黑洞之謎。「黑洞」是宇宙中最奇特的天體之一,也是人類想像力的極限之地。其神祕危險又充滿吸引力的形象,讓人們認為只要揭開黑洞之謎,就能找到關於宇宙形成的終極答案。本書從黑洞的形成與擴張、黑洞的本質與特徵開始說起,帶你穿梭各個星系,觀賞超巨大的「怪獸」黑洞與其引發的各種奇異現象,介紹與黑洞相關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發展。你將在超乎想像的遊歷過程中,了解宇宙中最迷人的天體。【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牛津通識課30 光:傳遞訊息的使者
光是什麼?光能做什麼?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用最簡明的方式瞭解光的奧秘。光帶來能量,促成生命。光構築我們對於周遭事物的感知,挾帶周遭環境的訊息,從遙遠的星系,到我們體內的細胞,到個別的原子與分子。許多提升生活品質的技術以光為基礎,包括驅動網際網路、留存影像、觀察與操縱生物細胞。光更揭示全然陌生的量子世界,激發我們對世界的想像。人類真正開始理解光的時間不到一百年,各種研究與洞見至今仍不斷推陳出新。本書從光的奇異特性出發,涵蓋光漫長的歷史,和各種生活、醫療與科學上的廣泛應用,最終抵達量子光學領域。透過簡明的敘述與圖表,領略光的力量,了解光的各種面向。【你是知識控嗎?關於牛津通識課】用最簡明直白的方式,了解現代人最需要知道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課(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簡稱VSI)是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系列叢書,秉持「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可讀性強且包羅萬千的工具書圖書館」的信念,於1995年首次推出,多年來已出版近700本讀物,內容涉及歷史、神學、藝術、哲學、文學、醫學、自然科學、政治等數十多種領域。每一本書對應一個主題,由該領域公認的專家撰寫,篇幅簡潔精煉,並提供進一步深度閱讀的建議,確保讀者讀完後能建立該主題的專業級知識框架。
近看太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認證,極光、太陽黑子、閃焰、磁暴……美麗又危險的影響地球與人類,全球唯一太陽專書。
經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認證由美國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頂尖天文機構提供最新太陽寫真為什麼要觀測太陽?這不過就是一個天天東升西落、給我們溫暖的星球?看似沒有變化的太陽實際上非常活躍,像是太陽閃焰、日冕巨量,都會造成衛星損壞、網路癱瘓、跳電等現象。 ◎美國太空總署登「月」計畫,為何用「太陽之神」阿波羅命名?◎一輩子一定要看一次極光!極光如何形成?除了南北極,赤道有機會嗎?◎1967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美國與古巴差點幹架,導火線竟是因為太陽!◎下一次日食何時發生?怎麼在家製作可以直視太陽的日食眼鏡?想知道你生日、結婚日「當天的太陽」長啥樣?只要上美國NASA網站就可查到!(本書封面上的太陽,就是作者結婚當天2022年5月3日的太陽寫真)作者雷恩.法蘭西博士是美國國家太陽天文臺(NSO)的太陽物理學家,這個工作就是對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太陽,進行觀測、研究。 ◎因為觀測太陽,有人入獄、有人出名 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因提倡「太陽才是宇宙中心」說,被當成邪教;認為「太陽可能有生物棲息」的威廉.赫雪爾,卻成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結果,論點正確的伽利略被終身軟禁;判斷錯誤的赫雪爾卻一舉成名。◎經過幾世紀研究,太陽底下可還有新鮮事?.近年的氣象預報,連太陽活動都列入示警太陽磁暴除了形成美麗的極光,還可能干擾人造衛星、癱瘓通訊設施,為了將傷害降至最低,各國預報員會提供每日兩次的太空氣象預報。沒有大氣層保護的太空人,一旦收到磁暴預警,可以向國際太空站尋求庇護。(2024年5月10日,臺灣中央氣象署就罕見的發布太陽磁暴示警).太陽輻射風暴會增加罹癌風險?太陽上的活動會將粒子加速到高能狀態,形成太陽輻射風暴,此時若乘坐飛機經過高緯度地區,罹癌的風險就會增加,這會對天天在高空飛行的機長、空姐造成威脅嗎?◎觀察太陽的簡要指南 .安全提醒:肉眼直視太陽,會改變你的色彩感覺、出現盲點、讓視覺變形,唯一可以直視太陽的日子,就是日全食發生時(太陽完全被月球遮住)。上一次日全食發生在2024年4月,下次呢?哪些地方可以清楚看到?本書收錄美國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提供的太空衛星直接影像,當日食、月食出現時,如何在不傷害眼睛的狀況下,打造自己的觀測儀器。
美麗的地球:圖解生態系,了解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第二版)
Amazon青少年與青年學習生態學暢銷排名#1 。 台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2019年度最佳兒童讀物獎。 森林、海洋、土壤,是地球的儲碳倉庫,了解我們的地球,落實ESG自然碳匯。 你了解地球生命如何運轉?最大、最小的生態系如何運作,自然世界的相輔相成,維繫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對自然以及世界運作方式感到好奇的孩子來說,本書提供的知識內容可以大大滿足孩子的需求。 跨全球的各種生態系統,學會負責任地使用自然資源。平衡對自然世界的欽佩與對其保護的熱情需求,吸引跨年齡層的自然和科學愛好的讀者。 真正瞭解大自然,我們才能取用資源而不造成破壞。找到新的方法來務農、生產能源和發明新材料,並提供所有人攜手保護地球的方針,世界的未來掌握在你我的手中。 古怪的幽默和華麗的插圖,由圖中微觀世界到巨觀整個星球,為這場生態探險提供知識訊息及埋下冒險因子。 【本書適合】.學習自然科學、生物學的國中及高中生.喜歡購買圖解書目,學習科普人文知識.對於精美繪圖無法抵抗,樂於蒐集的人.關注生態環境議題
地球演化百科圖鑑
漆黑的宇宙中,有一顆孕育出豐富的大自然, 成為眾多生物棲息的「生命之星」誕生,那就是-地球。 地球從約46億年前誕生至今,歷經各種磨難的同時,也逐漸演化。 在這個過程中,時間不斷流逝,萬物不斷改變,我們也從中窺探到宇宙普遍的法則。 本書是以上述的「演化」為主題,透過淺顯易懂的視覺方式,說明最新的研究觀點,介紹地球與生命充滿戲劇性的歷史,更進一步探討地球與生命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與預測,引領您探索地球演變過程中各時期環境及生物變化的奧祕。 本書特色 ◆從太陽系的起源到地球誕生,收錄地殼變動、空氣產生、生物演化等內容,涵蓋的範圍從天文、地球科學到生物,十分廣泛,並在專欄中補充許多額外資訊。 ◆透過精美插畫與圖片,生動地呈現地球與生命演化的歷程,激發讀者對自然界的好奇與探索精神。
土 地球最後的謎團:尋找養活100億人的土壤
「你可能想知道我喜歡在土壤中挖掘什麼。不是建造房屋或道路,也不是尋找德川埋藏的寶藏,我的目標是找到可以養活100億人的肥沃土壤。」── 作者 藤井一至挖土,其實是件很浪漫的事!一鏟挖下去,是千年的時光、萬種生機;我們對天體運行瞭若指掌,對腳下土壤卻所知甚少。土壤對戰爭爆發和文明興衰有極大的影響。人類的飲食文化形塑了農業文化,最終影響經濟勢力分配,甚至左右了環境。然而,世界上適合種植作物的地區卻少得驚人。在未來,土壤科學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常被忽略的「土」,其實才是世界的真正核心。地球擁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種植物、真菌和昆蟲,然而土壤類型卻僅有12種。人類由土壤滋養,但現代人能否將這片寶貴的土壤傳承給後代?未來,隨著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支撐人口的農地將逐漸消失,很少受到關注的土壤,將為未來人類的生活指明方向。作者藤井一至是一位研究土壤的學者,帶著鐵鍬環遊世界,踏上尋找肥沃土壤以養活地球100億人口的旅程。本書獨特的節奏與敘事風格幽默易讀,讓讀者能輕易跟隨作者一同進入土壤的世界,鳥瞰地球僅有的12種土壤的科學知識,探索地球上最後的謎團:土壤。真的有可以託付人類未來的土壤嗎?跟著藤井一至跨越時間的縱軸與地域的橫軸,探索土壤的廣度與深度,答案呼之欲出。::《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郵報》、《週刊文春》等多家媒體熱烈評論,並重印再刷::沒有其他動物像人類一樣以如此多不同的方式利用土壤。我想介紹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日本人與土壤關係的理論:「早餐是黑鈣土種植的小麥麵包和斯堪地那維亞火山灰種植的藍莓果醬。午餐是咖哩飯,其中富含在亞洲熱帶雨林和風化紅黃土壤中生長的香料薑黃,以及用黑土種植的蔬菜沙拉。我們用石化泥炭土藍染衣物,用煤炭供電的電爐取暖,然後緊握著智慧型手機,它正是由氧化土製成的。」── 山岡和純(Kazuzumi Yamaoka),日本國際農林水產研究中心 首席研究員過去,在地質野外研究中,土壤和雜草曾是令人頭疼的存在。當手中的岩石樣本因風化而不再適合分析時,總讓人感到失望。然而,這正是多年土壤形成過程累積的成果!從現在開始,我們看待夏季茂盛草地的方式或許會因此改變,這本書將引導你深入思考土地、食物與環境議題上的衝突。── 黑澤大陸(Kurosawa Tairiku),朝日新聞大阪編輯部作者手持鏟子,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土壤「對話」,足跡遍及家鄉富山的稻土乃至加拿大的永凍土層。書中愉快的自嘲式幽默,讓讀者絲毫不感枯燥。我們將持續關注這位年輕的土壤科學家,看他如何以幽默化解,並致力於拯救21世紀的土壤問題。── 藤原龍文(農業史研究員、京都大學副教授)
南北極大探索:GO!認識我們的地球
□除了企鵝和北極熊,極地還住著什麼樣的生物?□我想了解有關前往南北極探險的資訊!□南北兩極有哪些地方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我們真的有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嗎?這些可能連身旁的大人都無法回答的問題,翻開書來找找答案吧!所有人都適用的南北極知識就在書裡。用簡單易懂的說明及豐富圖片,幫助孩子輕鬆學習科普知識掌握關於南北極的知識,就能了解地球的過去與現在!「北極」和「南極」分別位於地球的兩端,這兩處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存在許多差異。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也正持續調查和研究。調查南北兩極的冰、海洋和大氣,蒐集大量數據能夠了解地球的過去、現在以及預測未來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本書將從各方面來觀察北極和南極包含地理、地質、氣候、植物、人類生活等,從各個角度審視過去、現在和未來所要面臨的問題。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如何前往北極?首先搭乘飛機前往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在該地轉機,前往格陵蘭島南部一座名為康埃盧蘇阿克的城鎮。若要從該地進一步往北或往東,則必須多次轉乘小型飛機或直升機。此外,若是無法搭機前往的地方,夏季會搭船,冬季則利用狗拉雪橇移動。◎什麼樣的狗會成為雪橇犬?狗拉雪橇是指拖曳載著人或貨物的雪橇,在北極的雪地上穩步移動。並非任何狗都適合拉雪橇。牠們必須身強力壯且耐寒。因此,雪橇犬通常會採用西伯利亞哈士奇、阿拉斯加馬拉穆犬、薩摩耶犬、樺太犬、格陵蘭犬等體重約在45公斤左右的犬種。這些狗狗腳大且毛多,可在雪地上奔跑而不會陷入雪中或滑倒,皮毛還可保護身體抵禦寒冷。
失落的三億年:史詩般的地質年代發現之旅
志留紀、寒武紀、奧陶紀……我們今天學到的地質年代劃分,奠定在維多利亞時代三位地質學先驅的基礎上一位牧師、一位退伍老兵、一位中學教師。非正統學歷出身的三個業餘地質學家,解開地球古生代的謎團行遍三千里,發現三億年!!三位出身背景不同,也各有著不同的個性,他們既合作又競爭,於崎嶇地形間跋山涉水,終於造就驚人發現,地球的歷史從此改寫!當年他們如何在一堆不起眼的石頭中,挖掘出塵封地底下億萬年的祕密?不用穿上靴子、帶著槌子。只需隨著本書主角一起大步來到山上,觀察腳下,揭開這個星球的生命之謎。 我們今天所知的地質學年代劃分是怎麼來的呢?古生代的志留紀、寒武紀、奧陶紀等等,大部分是透過十九世紀三位地質學先驅的發現才得以確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與今天的我們相比,所知道的非常有限。地層與年代的劃分在當時初見雛型,但英國的威爾斯有一些極為雜亂而不連續的地層,難以解釋,在當時始終是地質學上一道懸而未決,等待高手來挑戰的難題。 一八三〇年代,就在達爾文搭乘「小獵犬號」至加拉巴哥群島的同一個時代,英國兩位業餘的地質學家,一位是牧師出身的塞吉維克,一位是軍人出身的莫奇森,他們勇於挑戰這個無人能解的難題與懸案,他們跋山涉水,在威爾斯、蘇格蘭鄉間崎嶇的地形上到處挖掘石頭、化石,推測地層及年代, 他們的發現,令當時的學界為之震撼。而他們既合作又競爭,亦敵亦友,後來不同的觀點引發志留紀與寒武紀如何劃分的激烈爭論,甚至演變為互相攻擊,不惜反目。他們的激烈爭論為既為了學術的真相,也為了個人的名聲與榮譽,是非成敗,成了一團糾纏不清的糊塗帳。 塞吉維克與莫奇森的發現,雖然奠定了志留紀與寒武紀的基礎,但只將懸案破了一半,仍留下不少疑點,直到三十年後,終於出現第三位業餘學者拉普沃斯,發現了破案的關鍵: 筆石,從而確定了又一個新的地質年代:奧陶紀...... 三位主角在英國的威爾斯、蘇格蘭與俄國西部探勘成果,揭開了古生代(距今約5.4億年至2.5億年前)這長達三億年期間的祕密。就在這段期間,地球上開始出現了可識別的生命。本書作者戴維森,考證了許多珍貴史料,包括地圖、日記、信件、田野筆記和當時的文獻記錄等,挖掘出這段歷史,讓我們跟隨著他們的足跡走遍曠野追尋線索,讓這三位容易被忽略的地質學英雄,栩栩如生地重現在我們現代讀者的面前。 本書所描述的這些故事,不光僅僅是地質學的歷史而已,在我們跟隨著作者的文章,穿越英國一些最壯觀的地景時,將能夠體會到:歷代的地質學家們,在探索腳下的大地時,所獲得的那種最純粹、最直觀的暢快感,使人不由自主的打從心中,對大自然的奇蹟發出由衷的讚美與讚嘆! 人類由古猿演化而來、地球有46億年歷史,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但我們今天之所以能知道得更多,不是因為我們比較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肩膀上,而這些研究成果往往並非一步而成,而是歷代科學研究的先驅們,在一連串不斷的嘗試與錯誤之中,在歧見的論爭甚至互相攻擊之中,點點滴滴的累積,披荊斬棘所開闢出來的知識之路。本書的故事,生動還原了這些過程。
我們的星球【藍星+綠星盒裝版】
■BBC獨家授權 :BBC地球生命劇集獨家授權繁體中文專書■雙冊精裝版 :內裝兩冊皆為全彩精裝書,最具收藏價值的自然生態系列書■數百張自然生態照片: BBC劇集節目組提供,最令人驚嘆的自然攝影照片,完整呈現螢幕上對自然生態的震撼感受我們的星球【藍星 + 綠星盒裝版】雙冊精裝收錄:《重返藍色星球:發現海洋新世界》 Blue Planet II: A New World of Hidden Depths《綠色星球:神秘的植物生命》 The Green Planet: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重返藍色星球:發現海洋新世界】Blue Planet II: A New World of Hidden Depths耗時5年.125次海洋探勘.1000小時的水下拍攝影集於英國首播當週,超過1000萬人收視,被譽為BBC史上最佳作品《重返藍色星球:發現海洋新世界》由影集製作人親自編撰,收錄超過200張嘆為觀止的攝影照片,帶領讀者一起探索我們的大海。◎專業審訂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暨中華民國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黃興倬博士審訂,親自為讀者把關,呈現最準確精采的內容。【綠色星球:神秘的植物生命】The Green Planet: 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地球衛士」大衛.艾登堡主持,《重返藍色星球》背後團隊製作製作。《綠色星球》利用最新技術並展示了二十多年來的新發現,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了植物奇特而美妙的生命——充滿了非凡的行為、情感故事和令人驚訝的英雄的生命。植物過著秘密的、看不見的生活, 隱藏在它們的神奇世界和時間尺度中。從最茂盛的叢林到最嚴酷的沙漠,從最白雪皚皚的高山森林到最遙遠的熱氣騰騰的沼澤,《綠色星球》從一個偉大的棲息地到另一個偉大的棲息地,向我們展示了植物與我們星球上的動物一樣具有攻擊性、競爭性和戲劇性。
半小時漫畫宇宙大爆炸
一聽宇宙常識就昏頭?!一次輕鬆看完138億年的宇宙史,一次看懂大爆炸、奇點、黑洞、重力、行星…… 宇宙只是一堆星星?不,它還和空間、時間有關,不然你想想:為何霍金的科普書明明是講宇宙的,卻叫做《時間簡史》!而空間謎團一直深深地困擾人類:宇宙空間到底有多大?穿越時空真的有可能嗎?宇宙中的各種物質是怎麼來的?早在古希臘時期,泰利斯就開始研究萬物的本源,並指出萬物之本是「水」。沿著他指好的道路,科學家們又勤勤懇懇工作了2000多年,終於為大家弄明白物質本原——物質都是原子構成的,那麼打開原子後,裡面還有哪些主角?「宇宙大爆炸」這個結論是如何產生的? 古人沒電視可看,大晚上只能看星星,看著看著,古代大老們就一一提出心目中的宇宙模型:托勒密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後來腦袋被蘋果開過光的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接著愛因斯坦主張「廣義相對論」、勇於打臉老愛的勒梅特提出了「原始原子」假說、也沒打算放過老愛的哈伯提出「紅移」成了大爆炸的基礎……,宇宙大爆炸還有哪些精采的來龍去脈? 不能不認識的天文界與物理界大老沃夫岡.包立:懟人懟出了「上帝之鞭」的名號,是一個把愛因斯坦懟出心理陰影的男人。霍伊爾:霍金曾經的偶像,反向助攻的高手,他的一生不是在反對大爆炸理論,就是在思考如何反對大爆炸理論。他在廣播節目中嘲諷地提出「大爆炸」(Big Bang)一詞,誰知卻意外讓這個詞爆紅。 愛丁頓:天文物理界權威,是20世紀初的扛壩子,天文學家們支援他,物理學家們則是惹不起他。在愚人節發表的「αβγ論文」,是由三個人的名字來署名:拉爾夫.阿爾菲(Ralph Asher Alpher)、漢斯.貝特(Hans Albrecht Bethe)、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當中竟然有一個是為了湊字母才被加上來的!有貓膩?!……宇宙之中,已知的不簡單,未知的不可怕!翻開本書,在哈哈大笑中了解宇宙的來龍去脈原來如此!宇宙從誕生至今已有138億年歷史,它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原子的誕生、恆星的誕生與演化、星系的演化、宇宙的未來。本書解讀從大爆炸中誕生出來的物質和能量,如何指引著宇宙中的一切:★粒子的出現:天文學家想不透物質組成問題,被粒子物理學家一頓搗鼓,得出了驚天結論:物質都是粒子「抱團」抱出來的!究竟是哪些粒子抱團,竟能抱出整個宇宙?!★黑洞雖然會無情地吞噬所有的光,可是它的強引力也維持著周邊星系的正常運轉;★一覽至今各國開發出的主要太空探測器,見證人類探測宇宙的夢想與努力;★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博弈,將左右宇宙未來是被壓扁還是被拉扯。 拋開枯燥的講解,沒有嚇人的艱深理論,用幽默的方式講述嚴肅的知識。這是一本輕鬆有趣、扎實有力的科普書,內容嚴謹,將看似生澀的知識穿上一層「搞笑幽默」的外衣。深入淺出、遍地鋪梗的漫畫,沒有拗口難懂的說明,讓你過目不忘。
寫給地球人的《三體》說明書
「你的無畏來源於無知。」──劉慈欣《三體》 三體人降臨之前,你準備好了嗎? & 中國作家劉慈欣撰寫的科幻小說《三體》 榮獲2006年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 2015年雨果獎長篇小說獎(首部榮獲該獎的亞洲作品)、 2020年日本星雲獎海外長篇首獎, 是連歐巴馬、《冰與火之歌》作者都強力推薦的科學幻想大作, 2024年更是由Netflix拍攝超自然影集鉅作《3體》。 & 然而,在劇情跌宕、設定精彩萬分的背後, 支撐著《三體》的是艱深複雜、晦澀難懂的科學、哲學、心理學等廣大領域的知識, 容易讓人看到一半就感到「窒礙難行」。 & 本書以青少年、非專業人士也能迅速理解為宗旨, 按照《三體》小說的情節發展,一步步解析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 從最根本的數學、物理學,延伸至近年來蓬勃發展卻又彷彿離日常還很遙遠的天文學、人工智慧; 從自古以來的哲學,到19世紀分支出來的心理學等, 以驚人的廣度重新詮釋《三體》三部曲。 & 不僅如此,本書也適合想要瞭解現代科學、志在寫出科幻作品的人, 堪稱科學&科幻小說創作者的入門聖經。 & 如果你對《三體》的內容還一知半解; 如果你還不瞭解每天使用的智慧型手機到底隱含著什麼科學原理; 如果你想成為新一代科幻小說作家, 翻開這本超詳盡科學解說書,你也能成為宇宙領航員! & 你,準備好了嗎? & 口碑推薦 & 《三體》作者.劉慈欣 本書是對《三體》中的知識進行系統解讀的科普作品,結合小說的情節發展,對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及科學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解說,涉及物理學、宇宙學、人工智慧、數學、心理學、社會學,乃至哲學的方方面面,有歷史上科學家們的故事,也有對人類未來社會充滿熱忱的展望,內容具有令人驚嘆的廣度。此外,為了方便青少年朋友們的理解,本書還配上了有趣的插圖,對艱深的知識進行「降維」處理。 每個人對《三體》有著各自的看法與解讀。希望透過這部作品,讀者能夠從新的角度理解小說,喚起大家對宇宙的好奇和對開拓新世界的嚮往。 & 《科幻世界》副主編.姚海軍 這是一部和《三體》一樣精彩的解讀書,它拓展了那個令我們讚嘆不已的世界。 & 《三體》中國電視劇總製片人.白一驄 《寫給地球人的〈三體〉說明書》對《三體》電視劇的觀眾非常友好,不像原著那麼艱深、需要一定的科技常識才能更好地理解,「說明書」能幫助讀者更順暢地理解原著、更好地欣賞劇情。 &
生命演化三部曲(生命的躍升+生命之源+生命之核)
什麼是生命?生命是如何從單純的化學反應中誕生?生命又為何會變得如此多樣複雜?&生化學大師尼克‧連恩在《生命的躍升》、《生命之源》和《生命之核》這三本書中從能量代謝、細胞起源與遠古地球的嚴苛環境,重建複雜生命的演化軌跡。若要了解生命真正的起源與演化進程,這是一套您不能錯過的經典書籍。&&《生命的躍升》&解密十大改變生命樣貌的演化關鍵&生命誕生40億年以來,經過了各式各樣的突破與創新。在本書中生化學家尼克.連恩挑選了十個演化史上最重要的關鍵,說明生命如何透過這些事件,一次次地革新,最後演變成今日繽紛多采的面貌。透過這十個關鍵,連恩不僅回顧了演化學過去的發展軌跡,也盤整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巧妙地重建了生命演化史。生命如何發展出光合作用,為地球帶來生命不可或缺的氧氣?對移動相當重要卻又相當複雜的眼睛,又是怎麼演化出來的?光合作用做為能量進入生物圈循環的入口還有氧氣的供應來源,不僅僅對現今生物的生存帶來重大影響,更深深影響了整個地球環境的命運。沒有氧氣,就沒有臭氧層的保護;沒有氧氣,呼吸作用便無法進行。生物是如何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又是如何產生氧氣?這個問題,自從達爾文提出演化理論後一直是演化學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疑問。達爾文在《物種源始》提出了眼睛演化的可能方向,但他沒有詳細的證據說明眼睛中相當重要的水晶體,到底是怎麼演化出來的?達爾文當時還不知道的另外一件事,是眼睛其實引發了一次演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寒武紀大爆發。大爆發中誕生的生物後續演化成現今所存的大部分動物,包含人類。那麼,眼睛是如何促成這樣的大爆發?除了光合作用和眼睛的出現,還有更多從生命起源到意識誕生的故事。每一個關於生命演化的奧祕,都是集合全球眾多科學家,歷經各種困難、失敗,才終於真相大白的科學探案。這些演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世界,也改變了整個地球。精彩內容讓本書曾獲科普書最高榮譽——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是一本對演化或生命起源有興趣的你不能錯過的優質好書。&&《生命之源》&在地球上出現的生命形式,到底是一個偶然,還是宇宙定律下的必然?生化學大師尼克.連恩又一力作窮盡一生對生命如何發展而成的大哉問&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活著」?複雜生命又是如何演化而來?&從幾萬英呎的高空到深不見底的深海海溝,我們的地球到處都充斥著生命。然而,生物學的核心卻是一個亙古難解的問題:複雜生命哪裡來?或者,換句話說,生命最初又是如何開始的。大師級生化學家尼克連恩則在本書中針對此問題提出解答。&第一個原始生命誕生之後,長達二十五億年的時光,這些單細胞生物基本上並無多大改變,仍維持原核型態。然而,在這生命演化的四十億年時光裡,僅僅一次,生命出現了跳躍性的成長,發展出前所未見的複雜性。在這之後所有的複雜多細胞生物,從香菇到人類,不僅出現令人費解、不同於原始細菌的生物特徵,如有性生殖、細胞凋零等,更甚,若是在顯微鏡下檢視這兩者的細胞,除了香菇有細胞壁之外,其他真核細胞的特徵皆一應俱全,無法輕易分辨兩者。為什麼只有真核細胞可以有這麼多樣的演化?以及,為什麼這樣激烈的演化是如何、又為何發生的呢?&尼克連恩認為答案在於「能量」: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代謝與存活皆需要耗費相當高能的能量。連恩以進化論為基礎,結合了前沿研究當中能量轉換與細胞生物學的關係,從中討論生命的起源到多細胞生物的出現,並提供一個嚴謹的論證,同時加深我們對於「活著」與「死亡」在生物意義上的見解。&既嚴謹又豐富,本書對生命起源的問題提供了一個解答,這個解答也可以幫助我們思索,在地球上出現的生命形式,到底是一個偶然,還是宇宙定律下的必然?&&《生命之核》&基因、DNA、RNA與各種複雜的調控機制佔據近幾十年的生物研究與新聞注意力:基因變異帶來演化的動力,有時候則帶來癌症。本書將說明生命的一切驅力,從生命起源、多樣性的誕生到癌症與死亡,都離不開一個生化反應:克氏循環。&克氏循環是生化反應的中心,統合了能量流動與醣類、脂質、蛋白質的代謝,將沒有生命的化學物質轉化為生命所需的能量與基礎。生命的誕生、老化與癌症的出現都離不開克氏循環與它帶來的能量轉換,但問世八十多年來,我們仍然未能掌握克氏循環的全貌。&本書作者身處研究現場,細細講述克氏循環以及更原始的「反向克氏循環」──帶領讀者一步步理解克氏循環如何傳遞能量、組合拆解生命所需的一切物質。生命是一種化學現象。作者在本書中講述一個攸關生命的科學冒險故事,串連近一世紀以來生化研究的多元面貌,更揭示克氏循環串起第一隻光合作用細菌和你我身上各種各樣的特化細胞,至今仍能端坐生命核心的真相。&&◎各界推薦王弘毅 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周昌弘 中研院院士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仲平 台師大生科系教授林勇欣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高文媛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濟民 國立臺灣博物館 館長胡哲明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副教授劉小如 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孫以瀚 中研院分生所特聘研究員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徐堉峰 台師大生科系教授彭鏡毅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志朗 中研院院士
古星空下的神話,現代科學的傳說:金星多重身分×繽紛火星文化×銀河系真面貌,融合詩意與科學,從古至今對
星空,是人類的發源地,亦是永恆的歸宿 自遠古時代,人們總是仰望星空,企圖解讀那不可知的祕密 金星多重身分、繽紛火星文化、銀河系真面貌…… 結合歷史、科學和文化,一本書帶你領略天文的神祕! ▎天國,祖先的疆域 祖先們認為大地不過是人身體暫時停留的地方,而天上才是靈魂永久的居所。中國古人眼中的星空,就是天堂。這個天堂都是由星星組成的,所有的星宿,也都對應著王朝的中央機構和官員,所以中國的星宿稱作「星官」,意思是天帝的官員。天帝的這些官員,最初都是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鮮活的歷史人物,後人為了紀念他們,以他們的名字來命名星宿,於是他們就變成了天上的星宿。 ▎黑暗降臨的時刻 在以前科技不甚發達的時候,人們對日食的成因缺乏了解,太陽突然消失、白晝忽然變為黑夜這種事,足以令人感到驚惶,乃至恐懼和敬畏。古代東西方都認為日食的出現是極其不吉利的事,並為解釋這種現象編造了很多理由: 【古代民間傳說】 古時候有些地方認為日食的發生是因為太陽被一條龍吞掉了; 還有些地方則認為吃掉太陽的是天狗,這也是「日食」二字的由來。 【古代印度傳說】 釋迦牟尼的弟子目蓮的母親生性凶惡, 死後變為惡狗經常追逐太陽和月亮,併吞吃它們。 【各地各種傳說】 斯堪地那維亞部族認為日食是天狼食日; 越南人認為吞吃太陽的妖怪是隻大青蛙; 阿根廷人說吃掉太陽的是隻美洲虎; 西伯利亞人則說那是個吸血僵屍; 美洲阿茲特克人認為日食是魔鬼降臨世間的信號, 因此每逢日食發生時,女人們都會歇斯底里地喊叫…… 本書特色 本書融合詩意與科學,展現了從古至今對宇宙的探索和神祕。從人類古老的星空傳說到探討外太空的未知。書中不僅描述了金星、火星等行星的特色和文化,還講述了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和著名科學家。書中完美融合深度的科學探討與感性的人文思考,無疑是一部跨領域著作,適合所有對宇宙充滿好奇心的讀者。 &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八堂四十億年的極簡地理課
★★★★Amazon平均4.4顆星/goodreads平均4顆星★★★★◢◤◢◤◢◤你了解地球嗎?你想與腳下這顆「家園」星球邁向怎樣的未來?◢◤◢◤◢◤ &&跨越四十六億年的史詩故事,回顧美麗地球漫長但未完待續的一生&† 美國國家科學院沃爾科特獎和湯普森獎 & † 古生物學會獎章 & † 沉積地質學會摩爾獎章&† 倫敦地質學會沃拉斯頓獎章 & † 國際生命起源研究學會奧帕林獎 & † 瑞典皇家自然地理學會斯文伯格倫獎深獲學界肯定的地質與古生物學家──安德魯.諾爾Andrew H. Knoll 如詩之作這是關於我們家園的故事。有關地球的一切都是動態的。倘若我們可以倒放磁帶,地球和它所維繫之生物體的故事,充滿了足以媲美好萊塢片的曲折劇情──彗星和流星輪番轟擊;翻攪的岩漿覆蓋地表;有毒氣體讓大氣窒息;大陸形成又被撕裂;冰川作用週而復始;在這個充滿活力的舞台上,生命不知如何便站穩了腳跟,最後還改造了我們這顆星球的表面……我們周遭山脈、海洋、樹木、動物如何形成?黃金、鑽石、煤炭、石油、我們呼吸的空氣哪裡來?恐龍為何制霸地球卻又消失,最後是人類留了下來?而人類目前對這顆星球所做的一切,將決定誰的未來?你對自己腳下的土地了解多少?想來不可思議,你所站的地方可能曾經在滾滾的熔岩熱浪中烹煮,被高聳的冰積層壓碎,被落在附近的流星撞擊搖晃,可能壟罩毒氣,為海水淹沒,或是有可怕的怪物漫遊而過……可能符合以上大部分情況,甚至全部。我們的星球家園和遍布其表面的生物故事,比任何好萊塢大片都要壯闊得多,情節曲折足以與暢銷驚悚片相媲美。但直到最近,我們才開始將整個謎團拼湊成一個連貫的敘述。憑藉數十年的實地研究和對尖端科學的最新了解,地質學家安德魯.諾爾提供了一本嚴謹而易於理解的地球傳記,描繪了我們地球四十六億年的史詩故事。將二十世紀的氣候變化置於深刻的背景下,對我們曾經走過之路和即將去往何處,做出一番必要的審視。這本書是一張請柬,邀請各位來領略一段漫長歷史,看這顆星球如何走至當前現狀。循此過往,進一步理解人類活動如何在二十一世紀逐步改造世界。反思這場持久的教訓,我們將體認當下片刻是多麼短暫、脆弱又寶貴。◇◇◇◇寫給地球公民的八堂通識課◇◇◇◇&▎化學的地球 ▎物質的基礎:元素的生成&▎物理的地球 ▎大陸板塊,海洋、高山各種地貌的生成&▎生物的地球 ▎生命的起源&▎氧氣的地球 ▎生物所以能夠呼吸、生存的起源&▎動物的地球 ▎物種起源、演化,從簡單到多樣性&▎綠色的地球 ▎植物和動物的競爭與合作&▎災難的地球 ▎生命的滅絕與重塑,環境的破壞與再生&▎人類的地球 ▎一個物種,改變了全地球&&&走在三葉蟲曾經掠過的古老海底,恐龍笨拙穿過的山坡,猛獁象曾經統治過的寒冷平原……這裡,曾經是他們的世界,現在是你的。你繼承的不只是世界,也是責任。孫維新|國立臺灣大學 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 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郭陳澔|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系教授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 生命科學系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教授高文媛|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林郁梅、楊善茜|北一女中 地球科學科專任教師葉昭松|建國中學 地球科學科專任教師陸子鈞|《科學人》內容長雷雅淇|台灣科學媒體協會理事冬陽|央廣「名偵探科普男」主持人──專業推薦&「地球歷史的奇妙昇華,來自一位世界領先的地質學家:安德魯.諾爾寫了一部引人入勝、機智、可讀性極強的出色作品,貫穿我們地球的四十五億年,從三葉蟲和恐龍到人類起源,再到我們日新月異的現代世界。」——史蒂夫‧布魯薩特,紐約時報暢銷書《恐龍的興衰》作者「儘管規模宏大,這位哈佛地質學家和自然歷史教授的入門讀物,不僅讓看不見的四十億年變得可以理解——他的專業知識還讓它變得有趣。」──多倫多《環球郵報》「數十年來一直處於發現和研究的前沿,安德魯‧諾爾一直是我們這個星球上領先的科學家之一。在這本書中,諾爾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四十六億年的偵探故事,揭示了我們在太陽系中這個家園的起源和內部運作。在這些書頁裡,你會發現一些深刻的事物: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是如何奠基於地球之上。」──尼爾‧舒賓,《解碼40億年生命史:從化石到DNA》作者「我們星球的形成和開始的壯麗編年史,難以置信但令人敬畏的相互作用創造了生命,賦予了多樣化和豐富性,以及大規模滅絕和復甦。諾爾巧妙地呈現我們家園的極端條件與暴力,週期和演變。」──書單雜誌(星級評論)「以簡潔靈巧的方式涵蓋了我們星球從最早形成到現在的歷史弧線。」──福布斯雜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描繪了這顆行星的歷史,從一開始,透過礦物、地理結構、大氣、大大小小生命形式的發展:一顆從岩石碎片中形成的小行星圍繞著一顆普通的年輕恆星旋轉。」──美聯社「巧妙地濃縮了地球的歷史……萬物歷史的專家級入門書。」──柯克斯評論「歷史上這個時刻迫切需要的書......諾爾匯集了來自各個領域的事實,以清晰易懂的敘述方式講述我們星球的故事。」──「科學探究者」新知網「滔滔雄辯的行動號召。」──CNN.com&&「到頭來,我們只會保護自己所愛的,只會愛我們所了解的,只會了解我們被教導的。」──巴巴•迪烏姆,塞內加爾/森林保育學者&
國中.高中地科: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博覽地球科學知識 人人伽利略38
★國高中地科學習重點總整理★★培養科學素養思維力★地球科學這門學問主要在探討「地球概觀」、「地球的活動與歷史」、「地球的大氣與海洋」以及「宇宙的結構」。瞭解地球的形狀、性質乃至於內部組成成分,即可知曉磁場的原理、透過地震波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板塊構造學說」有助於理解大地震與火山噴發的原因,以及不斷運作的板塊運動。分析風化、侵蝕等地形作用或研究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得知恐龍等古生物到現生生物的生命史概況。學習地球的大氣結構與大氣的運動方式,進而理解各種天氣現象,便能熟悉梅雨、颱風等天氣現象。研究海水的成分及其運動,理解海洋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聖嬰現象等,可以培養面對異常氣候及關心全球議題的素養。當主題擴及至宇宙,講述的內容與太陽系的各種天體有關,譬如特徵、運動方式以及從地球對這些天體的觀察。也會簡單介紹太陽系所屬的銀河系結構與構成天體,再延伸至星系,闡述宇宙整體的演化歷史及其未來發展。本書囊括了國中、高中階段會學到的基礎地科知識,全彩大圖對於學習大有助益,淺顯易懂的說明能幫助讀者融會貫通,增進讀書效率!對我們生存的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就能理解當今科學發展、對社會的貢獻及限制,主動關心環境議題並善盡地球公民責任,為未來發展做足準備。★系列特色★1.本書系取得日本牛頓出版社的授權,以精美插圖、珍貴照片及電腦模擬圖像,深入淺出解說科學知識,淺顯易懂。2.以一書一主題的系統化,縱向深入閱讀,橫向觸類旁通,主題涵蓋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3.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種科學疑問,啟發讀者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50則非知不可的地球科學概念
火山是如何爆發?微風如何變成風暴?地球怎麼把黑炭變鑽石?恐龍為什麼會滅亡?人類怎麼面對氣候變遷及資源匱乏的難題?讓暢銷作家馬丁‧雷德馮,藉由精簡、富啟發性的50篇文章,根據最新研究探討跟我們的地球有關的所有疑難雜症,是一本能領略地球之美的美妙指南。我們的地球是已知的宇宙中最瑰麗的地方。它不只含有豐富且獨特的地質、結構和氣候特徵,還孕育了宇宙中最標誌性的奇蹟──生命。「50則非知不可的地球科學概念」,是綜合性描述45億年扣人心弦故事的地球簡史。故事從遠古之前,由一顆恆星的爆炸,由熾熱中孕育了太陽和行星開始,馬丁‧雷德馮帶領我們體驗壯闊的地球之旅,闡述大氣跟海洋怎麼形成我們的天氣系統,地底的熱力怎麼使大陸漂移,形成山脈、地震和斷層,沉積岩怎麼形成並成為閱讀過去的書頁,以及生命怎麼在永無休止的演化中盛開及消亡。本書從多角度討論重要學者的論點與最新的研究結果,並將文中的重要事件以時間軸加以呈現,讓您能了解自古至今不可不知的重要地球科學概念。
失落的地球真相2:地球過去的星際文明時代
拉杜·錫納馬爾(Radu Cinamar)在揭露了美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前所未有的神秘合作後一舉成名。美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在布切吉山脈的羅馬尼亞獅身人面像下進行了一次探險,並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一個大約有五萬年歷史的神秘密室,內藏著人類的全息記錄地球的歷史,生物共振成像科技,以及三條通向地心深處秘密的神秘隧道。儘管這一偉大發現圍繞著政治陰謀、混亂和限制,探險隊隊長還是讓拉杜·錫納馬爾參觀和探索了這些文物。從那以後,拉杜的生活就是一場迷宮般的冒險,充滿了奇怪的事件、秘密的連繫以及不同尋常的人事物。 & 《失落的地球真相》第二本,拉杜透過「跨維度頭盔」看到了地球曾經的高科技及傳說中的熱點之謎,如金字塔在乙太層面的驚人建造過程內幕與真實作用、香巴拉所實現的精神使命、亞特蘭提斯的位置與人類DNA變化的歷史、特洛伊種種的神話,及許珀耳玻瑞亞文明終結後跨維度溝通的消逝等。 & 本書說明為何當前的人類無法從物理平面(第三次元)跳到乙太平面(第四次元)。儘管香巴拉代表了靈性的參考指標,它可以提供給人類的支持,但人類不再那麼容易接近得到香巴拉,所有這些都與人類在全球層面上意識振動頻率的降低有關。一般來說,香巴拉只有在地球的一個區域或一個生物變得足夠靈性,從而與這個神聖領域的高頻振動共振時,香巴拉才會被顯露。現在是振興這些思想的時候了。 & 本書特色 & 地球曾經是星際時代! 地球上不但曾有外星文明建造的城市,也是行星理事會的據點之一,還有外星風格的高科技建築。 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考古發現系列,作者拉杜的最新鉅作! 與五角大廈聯盟之羅馬尼亞國家情報局極秘密的部門工作,揭露最隱密不為人知的秘辛。 本書是跨維度的全息紀錄片之第二集!
失落的地球真相1:全息時間旅行隱藏的歷史
拉杜·西納馬爾(Radu Cinamar)在揭露了美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前所未有的神秘合作後一舉成名。美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在布切吉山脈的羅馬尼亞獅身人面像下進行了一次探險,並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一個大約有50000年歷史的神秘密室,內藏著人類的全息記錄地球的歷史,生物共振成像科技,以及三條通向地心深處秘密的神秘隧道。儘管這一偉大發現圍繞著政治陰謀、混亂和限制,探險隊隊長還是讓拉杜·錫納馬爾參觀和探索了這些文物。從那以後,拉杜的生活就是一場迷宮般的冒險,充滿了奇怪的事件、秘密的連繫以及不同尋常的人事物。 本書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入研究古代歷史,通過先進科技的「異次元頭盔」與作者的大腦皮層和直覺的相互作用,呈現了70多幅令人驚歎的場景圖像,其結果是全息投影,解釋和說明了幾千年來發生的DNA變化,以及人類如何進化成今日的樣貌。揭示了多種外星文明如何影響及引導人類的DNA,使其進化到更高境界的奧秘。 人類歷史上的一些熱點,在過去,要麼一直不為人所知,要麼只是從神話的角度來考慮,這些熱點包括:亞特蘭提斯,特洛伊,香巴拉,和許珀耳玻瑞亞。本書顛覆過去不確實的傳說,從全息科技的實際場景,提供豐富又準確的傳訊,結合了深奧知識和一些科學因素。特別強調物質維度和乙太維度之間的「交叉點」和維度間的裂縫或入口。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除了揭露了人類的古老歷史,更描述一個從超時空看見人類起源及其對未來的希望。 本書特色 超時空解碼!人類重要變革的開始 科學家透過跨維度先進高科技「異次元頭盔」,得知地球上遍布第四維度入口,物質層面的第三維度和乙太層面的第四維度原來是「孿生」。而且能在全息影像中看到「宇宙記錄」!還可以俯瞰地球橫切面,內容涵蓋人類深層基因技術及高維度宇宙文明,其驚人的歷史內幕至今沒有任何一本書曾暴露過!
全球化的世界地圖:一個地球,幾個世界
看地圖,懂世界 :【方輿】世界地圖叢書最新力作▁▃▅▇ 造成一個地球,幾個世界的全球化,到底是什麼?▇▅▃▁收錄近90張具高度解說性的地圖與圖表,方便讀者一目了然掌握全球化現象,主要內容包括:●全球化歷史回顧●新世界生產體系●世界的問題與挑戰武漢肺炎肆虐,了解全球化就能知道它為什麼成為全球性傳染病、又會對世界政治經濟帶來甚麼衝擊。本書是您宏觀認識世界的最佳工具!本書區分四個部分,包含約九十張地圖,再附帶相關圖表。其目標是讓讀者能夠把握、分析及理解世界。因此,我們決定豐富理解的框架:諸如地緣史、社會、人 口、地緣政治、地緣戰略、地緣文化及地緣環境等方面的框架。在這些框架下,我們進一步找出那些我們認為最合宜、最切題的指標,來提供一幅可能的世界視野。 這些框架的比較及交叉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清楚,特別是透過將現象、過程及參與者作用等方面加以空間化和地域化的方式。藉著將全球化呈現在地圖上,本書將一個動態、可理解並且是在各種短、中、長不同距離尺度的過程持續相互作用下所產生的系統在讀者眼前攤開。 ◥◥ 全球化不是﹒﹒﹒﹒﹒﹒全球化無法......◣◣自1990年代以來,全球化這個概念已經廣泛地流行在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中。有時甚至被當成一種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總體,如同 一位被視為可以解釋一切、甚至可以合理化一切的天降之神(deus ex machina) 而發揮著作用。值得慶幸的是,對於理解當代世界,此一高度具地理本質的概念被認為具有操作性(opératoire)。然而,有必要解構一些神話,尤其是在全球這個尺度上受到高估並被濫用的方面。 ●全球化無法被化約到全球這個單一的尺度 諸如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或1990-2000年的美國等最強大的國家、甚至是規模最大 的企業,全世界沒有哪個參與者(acteur)能夠統治整個世界。因為它實在過於龐 大、多樣及矛盾,以至於無法被馴服。 因此,有必要強調在全球尺度之外其他尺度間嵌合(emboîtements)的重要性, 包含本地(local)、地區(région)、國家和次洲(sous-continent)或大陸等尺度。沒有任何尺度是邊緣的(參照肯亞的玫瑰花產業)。每個尺度在一種特定的 模式下對於地域的建構產生作用,每個地域因此是不同尺度互動的結果。 ●全球化既不是自動的也不是機械式的 正如帝國、去殖民化或針對全球化內容及導向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的對抗之歷程所表明的那樣,它是一個動態、不穩定和衝突的建構;它是力量關係(rapports de forces) 的結果(參照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以,當今出現在西方國家中關於「去全球化」的辯論,首先反映出的是關於相對南方國 家的崛起西方霸權能力實際消退的意識。表面上看來很弔詭的是,正當華盛頓與川普總統執拗在反對態度中的時候,卻是中國及北京政府在國際場合上以全球化的新頌揚者自居。 ●全球化並不取消歷史、時間或具體記憶 正如地緣史、世界史或連結史(histoire connectée)所強調的那樣,全球化是一個歷經千年的地緣史過程。法國在學校教育、有時甚至是在大學教育中讓歷史與地理二者緊密交織,這一點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全球都獨樹一幟。當這樣的組合被證明在理解全球化的工作上卓有助益的時候,我們只能為此感到慶幸。 我們越是販賣今日或明日世界的速度、即時性及超移動性(ultramobilité),我們就越有必要求助於地緣史來保持批判的距離。地球是一張「不斷重複書寫塗抹的紙」 (palimpseste),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來研究。這就是何以當情況允許時,我們努力在地域研究中,透過若干史實或重要日期的提示,將地緣史的向度加在這些地域上頭。 ●全球化並不取消空間或距離 人類生活在劃分為24個時區的地球上,因此人類社會並不過著相同的時刻。地球組織成南半球、北半球,並有著相反的季節。70%的面積受海洋覆蓋。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它的空間充滿了差異。只需要一場危機(如蘇伊士危機及1967-1975年間的運河封鎖,迫使船隻必須繞道非洲)、一次導致在遼闊空域禁航的火山爆發(2010年4月爆發的冰島埃亞菲約爾火 山)或是一條中斷的海底電纜,便足以提醒我們那些補給著經濟及社會的物流系統在技術層面上多麼脆弱。距離所造成的巨大限制依舊存在,絕非被泯除。別忘了,全世界仍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住在開發中國家,由於缺乏適當或付得起的交通系統, 在日常移動上仍繼續仰賴著雙腳。 ●全球化不會取消地域 最後,全球化過程遠非讓地球趨於一致,相反地,它立足於對空間及地域差異(在各洲大區塊間、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有系統的高度利用。在海水浴場旅遊中,峇里島、法國的勒格羅迪魯瓦(Le Grau-du-Roi)或佛羅里達州的海灘幾乎沒有共通之處,而全球石油市場依然由五到六個大陸市場(marchés continentaux)所組成:波斯灣產的阿拉伯輕質原油(arabian light)不同於北海所生產的布倫特原油。 從倫敦金融城(City)到新加坡、從鹿特丹到阿布達比,地域的動力呈現出特定的軌跡。同樣地,諾克少(Nouakchott)也不是杜拜。在一個各地以不同方式被整合入全 球化過程的世界空間中,依存關係與層級架構建立起一些「中心」(centres)、「外 圍」(périphéries)及「邊地」(marges)。
趣味地球科學
地球、自然、氣象、地層等周遭環境的疑問完全解答!你可曾知道地球的半徑只有6400km?過去的地球,1年其實有400天?我們身為「地球號太空船」的船員,漂浮在黑暗而廣大的宇宙中,不能對地球的事情一無所知!49個有趣主題、插圖解說,我們將告訴你地球的故事:◎為什麼會氣象異常?◎地球是否某天會停止自轉?◎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預測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火山爆發的機制及富士山什麼時候會爆發?◎焚風現象及聖嬰現象是什麼?◎北極和南極哪個比較冷?本書特色1、 中學生趣味圖解閱讀系列新作!大人也愛的科普系列書!孩子不愛讀書嗎?那麼就從趣味學習系列著手吧!有別於教科書的刻板學習及流水帳式的敘述方式,讓孩子從有趣的圖片插畫建立起新的思維模式!同系列收錄《趣味化學》、《趣味生物》、《生活物理》、《趣味相對論》、《科學有趣之謎》、《飛機為什麼會飛》透過重點式的Q&A,結合有趣的圖表插畫,網羅科普知識的小百科,讓您愛不釋手輕鬆閱讀!2、 大家或許在國高中時期就學過地球科學。地球科學可以讓我們了解地球上各式各樣的事,然而,這門學科的分類十分繁雜,要詳盡地了解其全貌確實非常困難。本書挑選了49個有趣的主題,輔以插圖解說,以說故事的方式把地球介紹給讀者們認識。3、 本書分成4大主題:地球物理學、火山學、氣象學及地質學,由5名專家學者撰寫,帶你認識地球如何誕生?太陽的壽命還剩多久?地函為什麼會對流?北極星真的不會移動嗎?即將發生大地震的區域在哪裡?富士山什麼時候會噴發?日本有一天會消失嗎?
地理課沒教的事(全四冊)
《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巴哈馬首都港灣中凸堤,不但外形像陽具,連內部構造的尿道都有……更不可思議的是,前端還有分泌物滴下來,真是太讓人噴飯了。 .美國明尼蘇達州、紐約州連綿不絕的小丘,都整齊地朝同一個方向,太詭異了!這又是外星人幹的? .從太空到底看不看得到萬里長城? .為什麼日本三一一地震引發高達三十三公尺的大海嘯,到達臺灣時僅有十二公分? 課堂上枯燥的「羊背石」,化作天神牧場的綿羊;神祕的北韓一覽無疑,封閉的緬甸門戶大開;一秒鐘飛到聖母峰頂,從雲端看世界…… Google Earthb讓人的視野不再局限在平面,而能站在雲端上重新認識許多「意想不到」的地形地貌,讓讀者在虛擬世界中,閱讀有趣的故事,獲得嚴謹的知識,更能有一個嶄新的世界觀! 《地理課沒教的事2: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 俯瞰臺北城百餘年的變遷,追隨兩千年前孔子的行跡,前進噶瑪蘭重新開墾宜蘭,堆疊豬屎看臺灣汙染情況……跨越時空,探索地圖密碼。 廖振順老師以專長的地理空間解讀能力,剖析古往今來各種演變,循著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郁永河來臺《裨海紀遊》的足跡,以及臺北古城發展的都市變遷、宜蘭平原開墾與天然地形的微妙關係等。讓讀者的視野不再只局限於三度空間,而進一步擴展成含括時間的四度空間觀察。以影音動畫配合Google Earth的立體地形結構,深入解說與地理學有關的氣候、人文、區域發展等,幫助讀者從嶄新的視角,以活化閱讀的方式去理解地理知識。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劇烈地震、新島嶼生成、冰河退縮、海平面上升,地球活跳跳得令人無法掌握,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之後,更要了解、關懷你我共生的地球。告訴讀者世界變動的事實與現象:一座島因為大自然的地震變動而誕生,一處湖泊因為人為掠奪水資源而消失;氣候雖是無形,卻可以具體呈現徵兆,如大洋環流的變化、火燒山的肆虐…… 從萬里高空所看到的世界之最,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本書蒐集了多種你從來沒想過的世界百態,將帶給你超乎想像的視覺與知識饗宴。 《地理課沒教的事4:Google Earth全功能實作【Level Up版】》 地圖,不只能用來指路、導航,還可以用說故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蘊含著悠久的繪製地圖的歷史。古人類在石碑、泥板上繪製地圖,甚至以綁在一起的樹枝來展示島嶼相對位置的地圖;科技發展至今,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裡出現的地圖,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主要方式。 廖振順老師擅長用Google Earth做為地理教學工具,並經常受邀到各級學校擔任地理科教師培訓講師。他將鑽研多年的Google Earth操作實務,不藏私地全面公開,結合地圖與歷史的背景進行演示與解說,並可於書中掃描QR code,搭配實際操作影片,讓讀者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地球、玩地理,並使用Google Earth創造自己的地圖故事。 獲獎記錄 《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獲得2012「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獲得2013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獲得2014年「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知識性讀物推薦
地理課沒教的事4:Google Earth全功能實作【Level Up版】
※臺灣最強地理教師廖振順全新力作※ 《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暢銷突破40,000冊! 一次搞懂Google Earth全功能操作與實務應用! 地圖,不只能用來指路、導航,還可以用說故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蘊含著悠久的繪製地圖的歷史。 古人類在石碑、泥板上繪製地圖,甚至以綁在一起的樹枝來展示島嶼相對位置的地圖;科技發展至今,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裡出現的地圖,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主要方式。 廖振順老師擅長用Google Earth做為地理教學工具,並經常受邀到各級學校擔任地理科教師培訓講師。他將鑽研多年的Google Earth操作實務,不藏私地全面公開,結合地圖與歷史的背景進行演示與解說,並可於書中掃描QR code,搭配實際操作影片,讓讀者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地球、玩地理,並使用Google Earth創造自己的地圖故事。 獲獎記錄 《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獲得2012「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獲得2013年「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獲得2014年「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知識性讀物推薦 名人推薦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博士 何致中 文化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周岳虹 萬芳高中地理老師 柯秉劭 新北市立新北高級中學教師兼總務主任 張祖德 馬公高中老師/師鐸獎得主/高中海洋教育推手 陳清誥 臺北市立松山高中校長 楊志朗 彰化鹿鳴國中教師/師鐸獎得主 鄧安然 新北市立清水高中地理老師 蔡淇華 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盧光輝 文化大學理學院院長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發現之旅【新版】
出航!十場大自然的魔幻旅程,敲開人類歷史的藝術寶庫!橫跨三世紀、三大洋,地理大發現後的300年間,史上最動人的10場發現自然之旅!●大人小孩都為之瘋狂的牛奶巧克力,和創辦大英博物館有何關聯?●熱愛蟲蟲、勇闖南美洲的畫家梅里安,如何用她的水彩畫驚豔十八世紀科學界?●舉世聞名的庫克船長,三度南下太平洋,曾經差點把船開進南極?●是怎麼樣的因緣際會,讓達爾文踏上小獵犬號,進而提出搖撼舊世界思想的「演化論」?●你知道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裡,有n個玻璃標本罐已經放超過一百年了嗎?《發現之旅》是一部迷人的視覺記錄,精選17~19世紀間,人類史上最重要的10次自然考察探險故事。探險家的足跡跨遍全球,他們探索雨林、荒漠,直抵深海,以精細入微的彩筆描刻萬物倩影,記述芸芸眾生。本書介紹這些偉大冒險故事與科學發現,其中蒐集的數百幅藝術品,均來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豐沛館藏。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於1881年落成,已成立將近140年,館內收藏有五十萬件藝術品,超過一萬冊文獻資料,自然史標本收藏更高達六千八百萬件,其中也包括許多罕見的古卷宗。這些歷史記錄兼具學術與藝術價值,無疑是自然科學領域最珍貴的寶庫,本書蒐集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中數百幅藏品,囊括了這10次壯闊旅行的記錄。這些三個世紀以前的精美藝術品及素描、照片資料等,都是自然科學領域最偉大的收藏,濃縮進本書的精緻圖面與詳實解說,更是連結人類歷史與自然奇景的精彩旅程!本書特色●全彩精緻印刷,完整收錄數百張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精美藝術作品!●新版選用質感美術紙搭配全新設計封面,品讀與珍藏皆是不二選擇。●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33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科學類)(國中適讀)。●審訂推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任/黃文山博士、生物學組研究員/楊宗愈博士。
美麗的地球:圖解生態系,了解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
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對自然以及世界運作方式感到好奇的孩子來說,本書提供的知識內容可以大大滿足孩子的需求。 跨全球的各種生態系統,學會負責任地使用自然資源。 平衡對自然世界的欽佩與對其保護的熱情需求,吸引跨年齡層的自然和科學愛好的讀者。 真正瞭解大自然,我們才能取用資源而不造成破壞。 找到新的方法來務農、生產能源和發明新材料,並提供所有人攜手保護地球的方針,世界的未來掌握在你我的手中。 古怪的幽默和華麗的插圖,由圖中微觀世界到巨觀整個星球, 為這場生態探險提供知識訊息及埋下冒險因子。 Amazon 暢銷排名: # 1 青少年與青年學習的生態學 # 37 地球科學 # 68 自然與生態 (圖書) & 本書適合 學習自然科學、生物學的國中及高中生 喜歡購買圖解書目,學習科普人文知識 對於精美繪圖無法抵抗,樂於蒐集的人 關注生態環境議題 &
天崩地裂的科學預言
宇宙學大師史蒂芬•霍金最終預言: 人類的浩劫,百分之百降臨! 全球不時出現九級強震、巨大海嘯與極端天氣 毀天滅地的災難撲面而來之前, 我們能否阻止?還來得及嗎? 身處最易受災地區,台灣不可不知的科學真相── ◆天災的發生,與地球的構造有何關聯? ◆地球的碳循環系統,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氣候異常,真的源於人類的資源濫用嗎? ★全球地震次數激增,溫室效應惹禍?! 美國總統川普始終堅持「全球暖化」是場騙局,否認其中有著「人禍」的因素。然而,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在2018年已發言警告:「對抗全球暖化,是攸關今日生死的問題。」長年推動環境保育的好萊塢明星哈里遜福特,也在第七屆世界政府峰會中批評否認全球暖化現象的國家領袖,是「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面」。 全球暖化看似離我們很遠,但你不知道的是,氣候變遷可能讓台灣地震連連!雖然學界尚無定論,但全球暖化發生的同時,地震發生頻率和能量釋放規模的確年年上升,難以排除兩者關聯。地球本身有著自成體系的循環系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看似彼此獨立卻又緊緊相扣。倫敦大學的地球物理及氣候災害名譽教授麥圭爾(Bill McGuire)在《喚醒沉睡的巨人》(Waking the Giant)中就曾指出:脆弱的地殼斷層,對氣候變化相當敏感。當氣溫上升使地面冰雪融化,引起地表重量及壓力的變化時,就會影響地殼活動,造成地震或火山爆發,進而帶來海嘯。 ★隕石撞地球不是電影,是預約十年後的滅世危機?! 直徑400公尺的小行星,可能在2029年、也就是距今10年後撞擊地球?你或許會以為這是災難電影中才會發生的情節,但現實是:這是2004年美國太空總署的觀測結果。得名自埃及神話中破壞、黑暗之神阿波菲斯(Apophis)的小行星99942,在初次被發現時,專家評估有高達2.7%的機率會撞擊地球,一度成為歐洲太空總署「堂吉訶德小行星防衛任務」的首要防範目標。 後來經過天文學家們的長期觀測與反覆推算,阿波菲斯可能撞擊地球的年分不斷往後推遲,目前已延至2068到2106。讓人擔心的是,從2015年起,受限於小行星的行進軌道被太陽遮掩,最快要到2019年12月才會有重新觀測的機會,屆時的演算結果如何,恐怕又是另一回事了。 ★漠視災難風險,台灣三大城市恐遭重創! 據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insurance)的研究顯示,台灣的雙北、高雄和台南三大都會區,天災風險皆高居世界前十。防災機制的補強,已刻不容緩。如同莊子的寓言:魚在水中,卻不知水的存在;我們生在地球上,卻也對地球的種種缺乏足夠的了解。在長達46億年的地球歷史中,地球系統曾幾度在運轉時崩解,帶來重大災變與生態浩劫,若持續漠視,受害的只是人類自身。 本書將從何謂自然災害、與地球機制有哪些關聯等地科知識著手,探討地球熱能的釋放、與地函之間的關聯、火山爆發、隕石撞擊等現象,並從宏觀視野及多方角度,為讀者剖析我們賴以生存的「活生生的地球」。 本書特色 ★地球運作系統,完整圖解!帶你一次看懂災難背後的科學,找到人類物種延續的生存之道。 ★極端天氣、海洋酸化、地磁逆轉、隕石撞擊,攸關未來10年的環境科學議題,完整收羅! ★資源探勘專家提出深切警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There is no planet B.)。 好評推薦 汪中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聰明大百科 : 地理常識有GO讚!
荒原上的「線畫」,真的是上帝之手留下的嗎?史上第一次完成環繞地球航行的人是誰?白令海峽的發現有著多麼重要的影響力?埃及獅身人面像的鼻子去哪了?打開這本書,能發現有關地理的有趣祕密,解答許多存留在你心中問題的謎底!
霍金大見解:留給世人的十個大哉問與解答
本書將是你最後一次能讀懂霍金的機會 牛頓給了我們答案,霍金卻給了我們問題。 而且霍金所提出的問題,仍將在往後數十年間, 持續引領出重大的突破與進展…… 我們將可歸因於,我們是站在霍金肩膀上的緣故。 ——索恩(Kip S. Thorne),201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霍金在這本全球矚目的遺作裡, 提出了關於人類文明如何延續的十個大哉問, 並且清晰說出自己的見解: 大哉問之一:上帝存在嗎? 大哉問之二:宇宙是怎麼開始的? 大哉問之三:宇宙中還有其他智慧生命嗎? 大哉問之四:我們能預測未來嗎? 大哉問之五:黑洞裡面是什麼? 大哉問之六:時間旅行有可能嗎? 大哉問之七:我們能在地球上存活下來嗎? 大哉問之八:我們應該殖民太空嗎? 大哉問之九:人工智慧將會比我們聰明嗎? 大哉問之十:我們如何形塑未來? 霍金與漸凍人症搏鬥數十年, 腦袋中除了進行最尖端的物理學思考, 他念茲在茲的,都是我們人類如何繼續蓬勃發展、 如何保護最脆弱的地方、如何保有理性思維、 以及應該如何教育孩子以面對未來。 霍金一生幽默、樂觀奮鬥、永不放棄的精神, 也洋溢在這本遺作《霍金大見解》裡。 ☆霍金女兒動人分享:https://youtu.be/3eCmXKahZgQ
觀念地球科學2:地殼.地震
認識我們所在的美麗星球, 掌握地球的變與不變。 盤古大陸是什麼?大陸到底有沒有漂移? 地球上的所有陸地,是不是曾經都黏在一起? 令人害怕的地震是怎麼來的?要怎麼找出震央的位置? 地震的規模有多大、強度有多強,又怎麼定出來的? 常常搖個不停的台灣,又是位在哪一個地震帶上? 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是怎麼長成今日的模樣? 什麼時候火山會爆發?岩漿的黏度是否到處都相同? 火山活動和板塊構造之間,有什麼關連? 為什麼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西伯利亞有熱帶沼澤? 美國的加州將來是否真會沉入海中? 我們的地球,看起來似乎亙古不變, 仔細端詳,卻又是歷經萬變。 《觀念地球科學2》帶你掌握地球的變與不變。
觀念地球科學1:地質.地景
透過最暢銷的地球科學讀本, 循序漸進,瞭解地球的點點滴滴。 地球上,堅硬的地殼是岩石構成的, 組成岩石的基本物質則是礦物, 你知道什麼是礦物嗎?礦物與岩石的差異何在? 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礦物群為何? 地球上有哪幾類岩石?這些分類跟地球的地質作用有何關連? 刻劃地表的作用力,又有哪些? 不可一日缺乏的水,在地球上的循環途徑為何? 驅使水進行循環的的能源又為何? 河流、地下水、井水之間有何種關連? 地下水在目前面臨了哪些環境問題? 身為地球人的你,認識我們所在的這顆美麗星球嗎? 我們的地球,現在面臨哪些重要的環保議題,你知道嗎? 《觀念地球科學1》就是要循序漸進,告訴你地球的點點滴滴。
觀念地球科學3:海洋.大氣
帶我們認識地球的古老過去, 探查現在的廣闊海洋、海底和洋流, 明白雲、霧、大氣對天氣有何影響。 地質學家要如何解讀地球歷史、為地球測定年齡? 化石是怎麼生成的?對我們瞭解地球的過去有何助益? 海水為何是鹹的?各處的海水都一樣鹹嗎? 潮汐、海浪、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波浪的高低又受了哪些因素影響? 天氣跟天候有什麼不同,季節是如何形成的? 對地球很重要的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氣的哪一層? 人類如何影響了全球氣候? 變化莫測的雲和霧,如何形成?雲又如何產生降水? 從地上、海底到天上,舉目所見現象,我們不瞭解的可真不少! 《觀念地球科學3》帶我們認識這古老的地球的過去。 探查廣闊的海洋、海底和洋流,明白雲、霧、大氣對天氣有何影響, 最重要的是,我們身在其中要如何應變, 與地球和平共處!
觀念地球科學4:天氣.天文
身上拂過的風,抬頭仰望的星空, 不再只是充滿詩意與哲理的想像, 對於其中的變化,更能了了分明,沒有疑惑。 氣象報告裡的冷氣團、暖氣團,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天氣? 冷鋒與暖鋒又有什麼不同? 一雷是否真能破九颱? 雷雨與颱風這兩種天氣型態,真的勢不兩立嗎? 風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吹?高氣壓與低氣壓是怎麼形成的? 抬頭看見的星空,最亮的星星,就是最大的嗎? 太陽系的行星伙伴們,到底能不能跟地球一樣讓人居住? 我們的銀河系,是什麼形狀,邊際在哪裡? 這個宇宙從哪裡來,又要擴張到哪裡去? 讀了《觀念地球科學4》 對於身上拂過的風,抬頭仰望的星空, 不再只有充滿詩意與哲理的想像, 對於其中的變化,更能了了分明,沒有疑惑。
觀念地球科學1-4套書
觀念地球科學1 透過最暢銷的地球科學讀本, 循序漸進,瞭解地球的點點滴滴。 地球上,堅硬的地殼是岩石構成的, 組成岩石的基本物質則是礦物, 你知道什麼是礦物嗎?礦物與岩石的差異何在? 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礦物群為何? 地球上有哪幾類岩石?這些分類跟地球的地質作用有何關連? 刻劃地表的作用力,又有哪些? 不可一日缺乏的水,在地球上的循環途徑為何? 驅使水進行循環的的能源又為何? 河流、地下水、井水之間有何種關連? 地下水在目前面臨了哪些環境問題? 身為地球人的你,認識我們所在的這顆美麗星球嗎? 我們的地球,現在面臨哪些重要的環保議題,你知道嗎? 《觀念地球科學1》就是要循序漸進,告訴你地球的點點滴滴。 觀念地球科學2 認識我們所在的美麗星球, 掌握地球的變與不變。 盤古大陸是什麼?大陸到底有沒有漂移? 地球上的所有陸地,是不是曾經都黏在一起? 令人害怕的地震是怎麼來的?要怎麼找出震央的位置? 地震的規模有多大、強度有多強,又怎麼定出來的? 常常搖個不停的台灣,又是位在哪一個地震帶上? 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是怎麼長成今日的模樣? 什麼時候火山會爆發?岩漿的黏度是否到處都相同? 火山活動和板塊構造之間,有什麼關連? 為什麼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西伯利亞有熱帶沼澤? 美國的加州將來是否真會沉入海中? 我們的地球,看起來似乎亙古不變, 仔細端詳,卻又是歷經萬變。 《觀念地球科學2》帶你掌握地球的變與不變。 觀念地球科學3 帶我們認識地球的古老過去, 探查現在的廣闊海洋、海底和洋流, 明白雲、霧、大氣對天氣有何影響。 地質學家要如何解讀地球歷史、為地球測定年齡? 化石是怎麼生成的?對我們瞭解地球的過去有何助益? 海水為何是鹹的?各處的海水都一樣鹹嗎? 潮汐、海浪、海嘯是怎麼形成的? 波浪的高低又受了哪些因素影響? 天氣跟天候有什麼不同,季節是如何形成的? 對地球很重要的臭氧,主要集中在大氣的哪一層? 人類如何影響了全球氣候? 變化莫測的雲和霧,如何形成?雲又如何產生降水? 從地上、海底到天上,舉目所見現象,我們不瞭解的可真不少! 《觀念地球科學3》帶我們認識這古老的地球的過去。 探查廣闊的海洋、海底和洋流,明白雲、霧、大氣對天氣有何影響, 最重要的是,我們身在其中要如何應變, 與地球和平共處! 觀念地球科學4 身上拂過的風,抬頭仰望的星空, 不再只是充滿詩意與哲理的想像, 對於其中的變化,更能了了分明,沒有疑惑。 氣象報告裡的冷氣團、暖氣團,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天氣? 冷鋒與暖鋒又有什麼不同? 一雷是否真能破九颱? 雷雨與颱風這兩種天氣型態,真的勢不兩立嗎? 風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吹?高氣壓與低氣壓是怎麼形成的? 抬頭看見的星空,最亮的星星,就是最大的嗎? 太陽系的行星伙伴們,到底能不能跟地球一樣讓人居住? 我們的銀河系,是什麼形狀,邊際在哪裡? 這個宇宙從哪裡來,又要擴張到哪裡去? 讀了《觀念地球科學4》 對於身上拂過的風,抬頭仰望的星空, 不再只有充滿詩意與哲理的想像, 對於其中的變化,更能了了分明,沒有疑惑。
為地球而科學
全書共七輯,66篇文字,發表年代橫跨近五十年,從少年初遇「貝德麗采」── 讓他迷茫的少女,以及山壁上的海膽化石開始,一方面藉宋詞「哀絃語」呻吟少年維特的煩惱,另方面在古生物實驗室埋稿,走上終生學術的長途。 && & 文字有少年情傷,有青年吶喊;更有壯年書懷,到不知老之將至。 && &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讀者可將全書看成作者的「生痕化石」,看一個地質人如何「為地球而科學」,在五十年生涯中展開各類文體,全方位的書寫與呼喊。 && & 數位儲存與搜尋,讓一切無所遁逃,一切都在一個字串與幾個鍵擊之間。 && & 但是,誕生於有限傳播、個別蒐集時代的零星資訊,變成了數據宇宙的長尾;隨時間消失,那細絲線的尾巴也就斷了。 && & 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追求「記得」,而化石是那幸運的一抹記憶。 && & 這本書「救援」了作者由從高中文青以至教授科普的作品,記記錄了五十年來他致力於將中國傳統文字情調注入現代科普寫作的軌跡。
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
一個人要與「自己深層的自我」調和,需要的不僅是一趟探索內在的旅程,也需要和外在世界的環境和諧共存。 ─詹姆斯‧希爾曼 綜觀一直以來心理學探討的核心議題,不外乎是:「我」在哪裡 「我」何所始?又何所止?「他者」又始於何處? 九〇年代,本書編者西奧多.羅斯札克在美國倡導「生態心理學」,號召生態學界與心理學界相互對話與合作,共同面對人類與環境逐漸崩壞的關係。應運而生的這本經典文集,揭開一連串蝴蝶效應。 書中揭露,擁有健康的關係不只與個人心靈有關,更牽涉到地球上眾多生命的存亡。當我們開始在意環境、並同時回顧自己在關係中的模式,就可以發現荼毒著我們親密關係的控制、否認、虐待與投射等互動模式,和我們對大自然的不珍惜,背後的態度與形式,其實如出一轍。 在收錄的二十多篇不同領域的省思與實踐中,涵蓋從心理學觀點、兒童發展、女性主義、科技成癮等多種角度切入分析環境危機的論述,與包含生態式覺知技巧、完型治療或棲地復育的實務分享,以及薩滿式諮商和荒野治療等前衛方法等,讓這部旁徵博引又筆調犀利的著作,充滿自我的覺察與對大自然的關懷。 透過這本文集,在環境保護日益重要的當今,希望重新喚醒人類與大地母親最初的聯繫,從心靈角度發現愛護環境和愛護自己,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我們為了要使用「我是」二字而產生獨立分隔的錯覺,是現代世界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我們在全球宏大模式中根植的程度,遠比我們膽小的自我所敢知道的還更深遠──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一個供我們體驗自己的靈魂,也體驗地球靈魂的場域。──華特.克里斯堤(緬因州立醫學中心精神科的副主任)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高爾(美國前副總統) 本書特色 ★生態心理學經典之作
我願成為山的侍者
山,就在那裡,就在心裡 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 * 愛山,曾是一則不能說的祕密⋯⋯ 她曾經歷隱瞞家人偷偷爬山,充滿小小謊言的山林歲月; 她鍛鍊山野能力,找到與山從容相處的方式, 她是帶著孩子、女生爬山的「山女」領隊。 因為愛山,她走得很深,很遠。 山的給予如此無私,餽贈如此豐美, 她願成為山的侍者,傳遞山野的訊息。 作者愛山,大學登山社時就是一個纖瘦清麗但堅持全程負重登高的「扛霸子」,卻總須隱瞞爸媽、編織小小謊言交代行蹤——因為女生爬高山必須面對更多身心挑戰:家人反對、生理期不便、負重攀登的體力限制、因山野能力不如男性隊友而缺乏自信⋯⋯然而,這些都無法停止她對山的想望。 && 她知道,台灣這座年輕島嶼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在地塊劇烈擠壓並刻鑿的皺摺之中,藏有無數大自然的奧祕:山容起伏奇險峻秀,短短半天自溪澗陡升至高海拔,每一步都伴隨精采的微觀世界;登上峰頂整座青島濃縮眼前,360度皆是不可思議的美景。 ★高海拔的修煉,與一個人的山野追尋 &&& 爬高山,就是一次次高海拔的身心修煉。行進間沒有了路跡,和植被搏鬥開路,冬雨中幾乎失溫的絕望感,險峻山勢考驗手腳的落點……是這些迫切的需要,讓她必須將注意力完全放在身體和山野上——不知不覺,山中行進挑戰並逐漸置換了在山下的習慣與知覺模式。 &&& 百岳之外,更有千座以上人跡罕至、神祕蓊鬱的中級山,是靈境追尋的最佳練習場。她曾不帶糧食、不備帳篷,四天四夜行住坐臥於方圓直徑三公尺的山中,默觀樹、默觀山、默觀心,克服恐懼之後打開了全新的感知接收器。山上生活讓她學會了「減法哲學」:無㕑餘、不浪費、踐行「無痕山林」理念,空出背包,淨山撿拾萬年不分解的垃圾下山…… &&& 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 ★用孩子的眼睛,看見不一樣的山 &&& 一再走入山裡,她不是不曾懷疑,在前線探路、定位、負重是男生的長處,攻頂、登百岳、破紀錄、持續開隊以晉升響導⋯⋯這些價值有如山下社會的縮影,界定了登山隊的速度與風格,也成了一個人山野能力的硬指標,但自己卻為了融入他人的節奏,少了從容、錯過了身邊的風景。那麼: •是不是可以不再跟著別人的腳步爬山?不再用他人的期待來塑造自己? •有沒有可能用另一種方式,和山溝通與相處? •可不可以帶著孩子、女生、沒有登山經驗的人,自在地與山相遇? &&&& 作者決定用不一樣的身體與感官經驗開發新的旅程,邀請人們走入山裡:她帶著麵包師、農夫、紀錄片工作者、咖啡館老闆、雜誌主編、剪紙藝術家、流亡藏人,以及只有女性與孩子的隊伍爬山。他們少有登山經驗,走得不快也不遠,卻很深刻。 ★願成為山的侍者,傳遞祂的訊息 山,就在那裡,就在心裡——祂的給予如此無私,饋贈如此豐美。 她願成為一位謙卑的侍者,傳遞山野的訊息。 本書開展出全新的山岳視野,帶我們看見不一樣的山。 本書特色 封面由剪紙藝術家古國萱創作,立體展現台灣山林之美
世界知識全知道 眭澔平的地球小學堂
「地球外星人」眭澔平 除了天堂、地獄,他要海角天涯帶你走透透 不說你不知道,這個地球妙透了! & 阿拉伯人為什麼很少得痔瘡? 德國人只在星期五吃魚? 新幾內亞的原始部落如何烹煮食物? & 他究竟到過多少地方, 看見多少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 全書由淺入深分三大單元,囊括全球五大洲與食衣住行相關的趣味常識,跳脫一般旅遊書上枯燥的制式說明,生動描述令人驚奇的民俗趣聞、實用生活妙方。 & 集結眭澔平30年來旅遊精華,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給大眾,老少咸宜,適合親子共讀、好友同樂。大大滿足讀者對全世界的想像與好奇,輕鬆吸收知識無負擔。 & 本書特色 & ■透過100道趣味民俗與地方智慧的Q&A問答題, 眭澔平要帶你去一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紙上環遊世界。 & ■你有錢也買不到的眼界。「地球外星人」眭澔平 第一次細數家珍地分享他周遊全球五大洲的奇異收藏。 & ■一本提供挑戰視野、說嘴臭屁最好的資材, 最符合「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一本書。
地理課沒教的事[1~3集]暢銷三書
《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巴哈馬首都港灣中凸堤,不但外形像陽具,連內部構造的尿道都有……更不可思議的是,前端還有分泌物滴下來,真是太讓人噴飯了。 .美國明尼蘇達州、紐約州連綿不絕的小丘,都整齊的朝著同一個方向,太詭異了!這又是外星人幹的? .從太空到底看不看得到萬里長城? .為什麼日本311地震引發高達33公尺的大海嘯,到達台灣時僅有12公分? 透過Google Earth 課堂上枯燥的「羊背石」,化作天神牧場的綿羊; 神祕的北韓一覽無疑,封閉的緬甸門戶大開; 一秒鐘飛到聖母峰頂,從雲端看世界…… Google Earthb讓人的視野不再局限在平面,而能站在雲端上重新認識許多「意想不到」的地形地貌,讓讀者在虛擬世界中,閱讀有趣的故事,獲得嚴謹的知識,更能有一個嶄新的世界觀! 《地理課沒教的事2: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 俯瞰臺北城百餘年的變遷, 追隨兩千年前孔子的行跡, 前進噶瑪蘭重新開墾宜蘭, 堆疊豬屎看臺灣汙染情況…… 跨越時空,探索地圖密碼。 繼《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讓人驚豔,廖振順再以其專長的地理空間解讀能力,剖析古往今來各種演變,循著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郁永河來臺《裨海紀遊》的足跡,以及台北古城發展的都市變遷、宜蘭平原開墾與天然地形的微妙關係等。讓讀者的視野不再只局限於三度空間,而進一步擴展成含括時間的四度空間觀察。 廖振順老師擅長以影音動畫配合Google Earth的立體地形結構,深入解說與地理學有關的氣候、人文、區域發展等,幫助讀者從嶄新的視角,以活化閱讀的方式去理解地理知識。 得獎記錄 ▲ 2012年博客來「年度百大」人文TOP 9 ▲ 2012年台北市立圖書館第62梯次好書大家讀知識性讀物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劇烈地震、新島嶼生成、冰河退縮、海平面上升 地球活跳跳得令人無法掌握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之後 更要瞭解、關懷你我共生的地球 繼大開眼界、穿越古今之後,「地理課沒教的事」這次要告訴讀者世界變動的事實與現象:一座島因為大自然的地震變動而誕生,一處湖泊因為人為掠奪水資源而消失;氣候雖是無形,卻可以具體呈現徵兆,如大洋環流的變化、火燒山的肆虐…… 從萬里高空所看到的世界之最,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本書蒐集了多種你從來沒想過的世界百態,將帶給你超乎想像的視覺與知識饗宴。
全方位世界地理百科全書
本書全方位探索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從地核到大氣層,從北極到南極,從自然界的運作法則到人類所產生的衝擊…… 到底是什麼因素造就了地球的四季?世界各地的人口密度如何分布?哪一些生物可以存活於最深的海底?讓我們仔細研究自然界最可怕的地震與颶風,瞭解世界上的所有國家與文化,認識自然界的動物與植物、以及地底中蘊藏的珍貴礦物。 DK出版社運用嚴謹的資料、詳實的地圖、以及各種插畫及照片來編輯本書,提供讀者作為瞭解這顆美麗行星─地球─的終極指南。
從地圖看世界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好評! ★80張前所未見的世界地圖,80堂深入淺出的通識課程。 & 你從未想過,世界地圖可以擁有80種面貌、80種功能,能以全新的觀點切入各種通識領域:地理、自然、社會、工程科技、歷史、文化。 & 《從地圖看世界》包含80幅全版世界地圖,為了配合主題,每一幅地圖都是量身訂製、精心測繪。讀者可以透過這些專業地圖,以全球性的角度切入各種議題,瞭解各種人事地物的發生地點到底在哪裡? 全世界最危險的掠食動物、最古老的木乃伊、最具毀滅性的行星撞地球、以及最高大的摩天大樓,全都可以在本書找到答案!一位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知識和常識,包括地理、歷史、自然、社會、科技、文化,全都收錄在一幅一幅終極地圖之中。 & 這些地圖不只標示事物發生的地點,本書還以各式各樣的解析、統計、圖表,來告訴讀者為什麼?為什麼板塊運動會引發火山爆發與地震?為什麼某些海域特別容易發生船難?颱風又是如何形成的? & 從地圖看世界呈現獨特的插畫式地圖、豐富詳實的資訊、以及引人入勝的切入觀點;只要是保有好奇心的讀者─不論你是9歲還是90歲─必定都能樂在其中! &
地理課沒教的事3:看見地球的變動
劇烈地震、新島嶼生成、冰河退縮、海平面上升 地球活跳跳得令人無法掌握 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之後 更要瞭解、關懷你我共生的地球 繼大開眼界、穿越古今之後,「地理課沒教的事」這次要告訴讀者世界變動的事實與現象:一座島因為大自然的地震變動而誕生,一處湖泊因為人為掠奪水資源而消失;氣候雖是無形,卻可以具體呈現徵兆,如大洋環流的變化、火燒山的肆虐…… 從萬里高空所看到的世界之最,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本書蒐集了多種你從來沒想過的世界百態,將帶給你超乎想像的視覺與知識饗宴。
蒼穹下:福爾摩沙衛星二號10年影像集(平裝)
臺灣第一顆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二號,10年來拍攝的衛星影像圖,從太空鳥瞰我們的家園 & 2004年臺灣第一枚地球觀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發射成功,10年來為臺灣及全球留下無數珍貴的歷史影像紀錄。福衛二號每日再訪週期的特性成為全球救災的急先鋒,讓臺灣的人道救助精神揚名全世界,2014年適值福爾摩沙衛星二號運轉10周年之際,本書收集100幅福衛二號拍攝之影像,內容涵蓋都巿人文及自然田野,輔以簡要之中英文說明,帶領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來關懷我們居住的地球。 & 本書特色 & .100幅由臺灣的第一顆遙測衛星——福衛二號10年來拍攝的衛星影像圖,勾勒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 .由距地表800公里外的太空,看見不一樣的地球表面,觸動人類如何與地球共存的省思。 & .大幅影像圖領略地球都市人文、自然田野的美麗與哀愁,引領人們繼續守護家園。
地球的心跳
宇宙洪荒開天闢地以來,我們自太虛降臨水藍色星球,獨享她柔情的低語撫慰,從此依偎在她的懷裡……予取予求。 然而,她日漸無力的心跳,我們感受到了嗎?20篇散文精選,娓娓細數山脈、河川、平地、海岸、海洋的種種美好與哀淒,有對山的禮讚;對河川生態的謳歌;對人類破壞海洋行止的控訴……提醒我們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必須尊重土地、善待萬物,從中體察人類生活與生命哲理。本書特色本書編選目的在於鼓勵喜歡文學的青少年朋友,或可透過我們的腳,我們的心,從高山到大海,以不同視角更進一步閱讀及關懷生養我們的這座海島,也盼望更多海島居民,透過生態文學,愛惜及維護海島高山大海極其珍貴的環境及生態。尤其本書為青少年讀本,篇幅在編選時有所摘錄,無法將作品原貌完整呈現,用意之一也是在鼓勵讀者進一步閱讀選文原作。
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地理課沒教的事2
俯瞰臺北城百餘年的變遷,追隨兩千年前孔子的行跡,前進噶瑪蘭重新開墾宜蘭,堆疊豬屎看臺灣汙染情況……跨越時空,探索地圖密碼。繼《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讓人驚豔,廖振順再以其專長的地理空間解讀能力,剖析古往今來各種演變,循著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郁永河來臺《裨海紀遊》的足跡,以及台北古城發展的都市變遷、宜蘭平原開墾與天然地形的微妙關係等。讓讀者的視野不再只局限於三度空間,而進一步擴展成含括時間的四度空間觀察。廖振順老師擅長以影音動畫配合Google Earth的立體地形結構,深入解說與地理學有關的氣候、人文、區域發展等,幫助讀者從嶄新的視角,以活化閱讀的方式去理解地理知識。影音動畫光碟為首刷限量贈品。
地球空心論[新裝版]:來自地心文明的訊息
美國颶風、日本地震、南洋海嘯、歐陸大雪……地球正在向人類透露什麼訊息?人類因為對地球的不了解,所以對地球做了錯誤的判讀、錯誤的決定,這是一項重大的問題,關乎人類存亡的問題……地心空心論不是偽科學,而是挑戰現今科學的新觀念!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地球中空是無稽之談,相信地球是中空的人所提出的理論,均無法完全解釋與說服否定派人士,但事實上在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已經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研究,許多研究探索均指出「地心文明」的可能。而我們積極來探索地心世界的種種,正緣於地球空心論聯繫上了地心文明,藉由對地心文明的進一步探討了解,才能理解身為「地球人」的責任。
觀念地球科學II:地殼‧地震
盤古大陸是什麼?大陸到底有沒有漂移?地球上的所有陸地,是不是曾經都黏在一起?令人害怕的地震是怎麼來的?要怎麼找出震央的位置?地震的規模有多大、強度有多強,是怎麼定出來的?常常搖個不停的台灣,又是在哪個地震帶上?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是怎麼長成今日的模樣?什麼時候火山會爆發?岩漿的黏度是否到處都相同?火山活動和板塊構造之間,有什麼關連?為什麼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西伯利亞有熱帶沼澤?美國的加州將來是否真會沉入海中?我們的地球,看起來似乎亙古不變,仔細端詳,卻又是歷經萬變。《觀念地球科學II》帶你掌握地球的變與不變。
探索地理未解之謎
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探索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時至今日,人類雖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依然有無窮無盡的謎題等待著我們去破解。本書從地球奧秘、氣候現象、地質環境、自然奇觀等方面,向讀者介紹地理上的未解之謎,帶領讀者去瞭解種種神奇現象背後的真相。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雖然科學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我們人類至今還沒有完全瞭解這個藍色的星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的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地磁極為什麼總是顛來倒去?這些問題,人類雖然一直在探索,卻還沒有找到答案。許多的難解之謎,在人類的努力下,已經被破解。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幽靈島」為什麼時隱時現?流沙真的像電影裡看到的那樣恐怖嗎?飛來峰真的是從天上飛來的嗎?打開這本書,就能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藝術家,在大地上留下了許多傑作。在地下幾百米的洞穴裡,有無數的巨大水晶;在美國有一個美麗的彩色沙漠,那裡的沙子都是五顏六色的;在非洲有一個湖泊,「湖水」是沸騰的岩漿;世界上最高的冰山,比黃山和泰山還要高……所有的這一切,讓我們對大自然油然產生敬意。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也在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你知道七大洲、四大洋名稱的由來嗎?你知道歐洲有哪些「袖珍國」嗎?你知道古羅馬人的「長城」是什麼樣的嗎?你知道鄭國渠是怎麼修建起來的嗎?讓我們一起去瞭解這些有趣的地理知識吧。編者參考了大量地理文獻和資料,從地球奧秘、氣候氣象、地質環境、自然奇觀、礦產資源、人文地理等方面向讀者介紹地理上的未解之謎,並盡可能讓讀者瞭解種種神奇現象背後的真相。地球上還有無數的謎團等待我們去破解,還有無數未知的地域等待我們去發現。只要我們有一顆好奇的心,就一定能揭開所有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