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布爾昆蟲記全集10:素食昆蟲
究竟是何種原因讓每位光臨素食宴會的昆蟲們都只吃牠愛吃的植物?是安於亙古不變的飲食習慣?還是受限於胃的功能?本書法布爾針對素食昆蟲的進食習性做了詳細的觀察記錄。 還討論糞金龜、象鼻蟲、鰓金龜、步行蟲、蒼蠅、天牛、食蘑菇的昆蟲等,增加更多面向的觀察主題;附錄為未出版的兩篇文稿,原擬做為第十一冊的內容,觀察對象為螢火蟲、甘藍上的毛毛蟲。此外,書中還回憶了年輕時他與化學的故事。 ◎ 昆蟲觀察經典鉅著--法布爾《昆蟲記》法文原著,首次在台灣完整翻譯出版,不加任何改寫,讓您直接感受昆蟲大師的言思哲學。 ◎ 被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昆蟲界的荷馬」的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名著,融合細膩的自然觀察與法國式幽默的文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南法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是至今最巨細靡遺、富含哲學的昆蟲觀察文學作品。◎ 附百餘年前第一次在法國出版時的珍貴昆蟲手繪線圖,全書共300餘幅。◎ 作者、譯者、編者三重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相關的昆蟲研究,與當時的文化、哲學背景。◎ 附昆蟲、人物、地名的中文譯名對照索引表,直接了解與法布爾相關的人、地與其研究的昆蟲。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9:圓網蛛的電報線
患有深度近視的蜘蛛如何在第一時間探知捕獲獵物的喜訊?其實秘訣就在那一根從從蛛網中心點延伸而出的電報線,牠用一個腳趾抓住牠的電報線,用腳聽著,神奇的是:牠能感覺到最細微的顫動,分辨出那種顫動來自於俘虜? 哪種顫動又只是風吹所致?本書中法布爾將焦點集中在蜘蛛與蠍子身上,介紹蜘蛛的結網、交尾、捕獵方式,以及蠍子的食物、毒液、交尾、家庭等;書中並回憶了年輕的時候他與數學之間的故事。 ◎ 昆蟲觀察經典鉅著--法布爾《昆蟲記》法文原著,首次在台灣完整翻譯出版,不加任何改寫,讓您直接感受昆蟲大師的言思哲學。◎ 被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昆蟲界的荷馬」的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名著,融合細膩的自然觀察與法國式幽默的文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南法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是至今最巨細靡遺、富含哲學的昆蟲觀察文學作品。◎ 附百餘年前第一次在法國出版時的珍貴昆蟲手繪線圖,全書共300餘幅。◎ 作者、譯者、編者三重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相關的昆蟲研究,與當時的文化、哲學背景。◎ 附昆蟲、人物、地名的中文譯名對照索引表,直接了解與法布爾相關的人、地與其研究的昆蟲。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8:昆蟲的幾何學
如果用量角器去測量胡蜂所搭建的六角形蜂房,你會驚訝地發現牠的計算結果與幾何學最精準的計算結果完全相符! 這些昆蟲建築師生來就具有幾何學知識,對建築工法無師自通!法布爾對昆蟲的築巢技術做了詳盡的記錄。此外還觀察了豆象、椿象、蚜蟲、蜂類、蜘蛛、椿象、蚜蟲等新的種類,主要觀察寄生蟲與被寄生蜂的行為,蚜蟲的習性與食蚜蟲者的方法。 ◎昆蟲觀察經典鉅著--法布爾《昆蟲記》法文原著,首次在台灣完整翻譯出版,不加任何改寫,讓您直接感受昆蟲大師的言思哲學。◎被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昆蟲界的荷馬」的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名著,融合細膩的自然觀察與法國式幽默的文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南法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是至今最巨細靡遺、富含哲學的昆蟲觀察文學作品。◎附百餘年前第一次在法國出版時的珍貴昆蟲手繪線圖,全書共300餘幅。◎作者、譯者、編者三重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相關的昆蟲研究,與當時的文化、哲學背景。 ◎附昆蟲、人物、地名的中文譯名對照索引表,直接了解與法布爾相關的人、地與其研究的昆蟲。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6:昆蟲的著色
被譽為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首飾——法那斯,這食糞甲蟲的如寶石般光輝的美貌,是天生麗質還是後天保養有道?法布爾針對昆蟲著色的議題,對昆蟲進行體色研究,發現昆蟲著色材料分為塗料與染色兩類,牠們那身美麗的衣服,說穿了只是「尿」的傑作! 此外本書中法布爾也研究了各種糞金龜、埋葬蟲、螽斯、蟋蟀、蝗蟲、毛毛蟲,針對昆蟲的特色開展了新的觀察主題,例如埋葬蟲的埋葬方法、蟋蟀的發聲、松毛蟲的行進方式等;並探討昆蟲的毒素、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等等。 ◎ 昆蟲觀察經典鉅著--法布爾《昆蟲記》法文原著,首次在台灣完整翻譯出版,不加任何改寫,讓您直接感受昆蟲大師的言思哲學。◎ 被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昆蟲界的荷馬」的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名著,融合細膩的自然觀察與法國式幽默的文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南法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是至今最巨細靡遺、富含哲學的昆蟲觀察文學作品。◎ 附百餘年前第一次在法國出版時的珍貴昆蟲手繪線圖,全書共300餘幅。◎ 作者、譯者、編者三重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相關的昆蟲研究,與當時的文化、哲學背景。◎ 附昆蟲、人物、地名的中文譯名對照索引表,直接了解與法布爾相關的人、地與其研究的昆蟲。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4:蜂類的毒液
土蜂如何讓獵物保持新鮮?是蜂類體內的酸鹼毒液在作怪?抑或是取決於牠攻擊手法的準確度?法布爾針對各種蜂的狩獵手法做實驗與觀察,討論狩獵的基本原則;此外還觀察蜂的築巢方法,並闡述昆蟲的本能與判斷力。 ◎ 昆蟲觀察經典鉅著--法布爾《昆蟲記》法文原著,首次在台灣完整翻譯出版,不加任何改寫,讓您直接感受昆蟲大師的言思哲學。◎ 被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昆蟲界的荷馬」的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名著,融合細膩的自然觀察與法國式幽默的文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南法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是至今最巨細靡遺、富含哲學的昆蟲觀察文學作品。◎ 附百餘年前第一次在法國出版時的珍貴昆蟲手繪線圖,全書共300餘幅。◎ 作者、譯者、編者三重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相關的昆蟲研究,與當時的文化、哲學背景。◎ 附昆蟲、人物、地名的中文譯名對照索引表,直接了解與法布爾相關的人、地與其研究的昆蟲。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3:變換菜單
「告訴我妳吃的是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哪種人。」在昆蟲世界裡這個法則是否也成立?本書中法布爾對各種昆蟲的進食方式做了詳細的觀察。此外還觀察寄生的蜂、虻與被寄生的蜂類,討論牠們之間的關係、寄生行為與寄生理論;並且提出對演化論的質疑。 ◎ 昆蟲觀察經典鉅著--法布爾《昆蟲記》法文原著,首次在台灣完整翻譯出版,不加任何改寫,讓您直接感受昆蟲大師的言思哲學。◎ 被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昆蟲界的荷馬」的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名著,融合細膩的自然觀察與法國式幽默的文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南法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是至今最巨細靡遺、富含哲學的昆蟲觀察文學作品。◎ 附百餘年前第一次在法國出版時的珍貴昆蟲手繪線圖,全書共300餘幅。◎ 作者、譯者、編者三重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相關的昆蟲研究,與當時的文化、哲學背景。◎ 附昆蟲、人物、地名的中文譯名對照索引表,直接了解與法布爾相關的人、地與其研究的昆蟲。
法布爾昆蟲記全集2:樹苺樁中的居民
法布爾已遷居塞西尼翁,這是他定居三十餘年,進行昆蟲研究的南法小村,他興奮的描述他的莊園--荒石園,在冬日午後造訪乾枯樹莓樁中的昆蟲鄰居們。他觀察蜂的築巢與狩獵,細膩地探討本能的議題。另外一個重要的主角是芫菁,法布爾發現了芫菁幼蟲多次變態的現象,並且首次提出「過變態」的概念。 ◎ 昆蟲觀察經典鉅著--法布爾《昆蟲記》法文原著,首次在台灣完整翻譯出版,不加任何改寫,讓您直接感受昆蟲大師的言思哲學。◎ 被譽為「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昆蟲界的荷馬」的法布爾,耗費四十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名著,融合細膩的自然觀察與法國式幽默的文筆,娓娓道來十九世紀南法的自然與人文風情,是至今最巨細靡遺、富含哲學的昆蟲觀察文學作品。◎ 附百餘年前第一次在法國出版時的珍貴昆蟲手繪線圖,全書共300餘幅。◎ 作者、譯者、編者三重注解說明,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相關的昆蟲研究,與當時的文化、哲學背景。 ◎ 附昆蟲、人物、地名的中文譯名對照索引表,直接了解與法布爾相關的人、地與其研究的昆蟲。
飼養鍬形蟲及獨角仙的獨家妙方
我花了數年的時間,遠離這個文明社會,從事鍬形蟲的採集和調查工作。在這段時間裡,我得到了許多以往在書本上所學習不到的知識及經驗,並逐漸地了解他們的生態。 鍬形蟲與獨角仙可說是陪伴我們度過同年時光的最佳玩伴,他們同時也是我們週遭最為人所知的昆蟲代表。今日隨著土地的開發,許多環境遭到有意,無意的破壞,昆蟲及一些珍貴的動植物也有即將消失的危機。 如過我們可以經由對鍬形蟲與獨角仙的認識來體會到自然界的奧秘,並懂得珍惜自然環境,那麼將會是一件幸福的事。 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讀者獲得這份幸福感。
台灣賞螢地圖
台灣地區螢火蟲生態豐富之旅‧螢火蟲生態入門分析 ‧最佳賞螢景點100選 ‧台灣螢火蟲圖鑑44種◎賞螢入門,探究螢火蟲生態奧秘描述螢火蟲生活史,認識螢火蟲從卵到幼蟲、化蛹羽化、成蟲一連串的型態變化;介紹螢火蟲的發光,一探其發光究竟。同時也介紹螢火蟲的飼養與觀察方法與棲地保育,更進一步了解螢火蟲的生態環境。◎賞螢地圖,提供翔實的賞螢情報推薦台灣地區最佳賞螢景點100處,提供賞螢季節的賞螢路線與賞螢裝備。在介紹景點的同時,對於螢火蟲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也能一目了然。◎賞螢圖鑑,描述螢火蟲型態特性介紹44種夜行性、日行性台灣螢火蟲,分析其種類型態與生態,並對其棲地與發光特性有扼要的介紹,充分掌握辨識螢火蟲的關鍵。
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
台灣的海,變幻如夢,而我經常跟隨著它在大自然的腳步中前進。我恍然失神,海翁大魚,鮮活跳躍,海水,是那麼的藍,這樣的美,超越了平常。於是,我載浮載沈,成為一個追海的男人,而海,是無止盡的……… & 從來沒有一個台灣作家像本文作者那麼愛海,也從來沒有一個職業討海人,能寫出如此令人讚賞的書了。這個把作家、討海人、鯨豚專家都攬在身上的作者,就是近來備受推崇的「海洋遊俠」廖鴻基。 & 廖鴻基,1957年生,花蓮人。34歲開始出海捕魚,成為討海人。39歲組成「台灣尋鯨小組」,在台灣沿海從事鯨類基礎生態觀察,以 捕魚生活經驗及鯨類生態觀察寫成《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等書。 & 41歲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持續關懷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 & 持續出版《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兩本短篇小說集。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吳濁流文獎小說正獎、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等。
昆蟲圖鑑2台灣760種昆蟲生態圖鑑
台灣素有「昆蟲王國」的美稱,對於這些身邊幾乎無所不在的「小」朋友,你能一一叫出牠們的名字嗎?《昆蟲王國 - 掠食者系列》《昆蟲圖鑑2》以近千張精彩的生態圖片,帶領讀者進階認識台灣近800種常見昆蟲,其中最受蟲迷喜愛的鍬形蟲、金龜子、瓢蟲、天牛、金花蟲等各類「甲蟲」佔了大約400種,至於其他的昆蟲,如螳螂、蜚蠊、螽斯、蝗蟲、椿象、蟬、廣翅蠟蟬、竹節蟲、螞蟻等,絕大多數種類在國內相關圖書中均屬首次的照片登載與詳細身分確認,並依讀者的程度提供三種不同的查詢方法,方便快速,簡明易懂。 本書加上《昆蟲圖鑑》,一共收錄了台灣約1500種常見昆蟲的生態圖片與資料,是認識台灣昆蟲世界的第一套入門全圖鑑,也是進行野外昆蟲觀察、鑑定時最有利的工具書。
小鷿鷈日記
自然生態的奧妙 一對深居水塘的小鷿鷈,從牠們的交配期、生蛋期,到孵蛋失敗與成功,以及育雛呵護備至,作者守候著這一連串的生命驚奇,用鏡頭完整記錄小鷿鷈的繁殖與育雛過程,為這一段美麗的生命情事做了詳盡的觀察與記錄;並藉由一連串的攝影作品,展示了小鷿鷈對待生命的慎重,體現出自然生態的奧妙。 作者簡介 曾義和 1950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國中生物老師。 長期投注時間與財力,結合攝影與文字,為單一鳥種的生態過程作連貫的觀察記錄。九七年十月之前,觀察小鷿鷈,常因小鷿鷈的敏感警覺,而毫無成果。九七年十月,利用一只高約一公尺左右的廢棄木箱,立於水塘堤岸上,將人與鏡頭藏身其中,才不復苦心人,拍攝記錄了小鷿鷈的生態與生活史。 著有《大平頂許厝港的鳥類》、桃園縣自然生態資源叢書(1)《沿海鳥類生態觀察手冊──飛禽之美》。生態攝影作品:1995年桃園縣全國文藝季「陂塘采風」之生態單元、1996年桃園縣全國文藝季「角板山風情話」之生態單元、1997年於桃園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生態攝影個展:「桃園海邊野鳥之美」。
黑面舞者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一名乃譯自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此名稱乃是根據其黑色面部、近乎湯匙或琵琶形的嘴和類似鷺科鳥類體型而來。 黑面琵鷺在型態分類上屬於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的中型水鳥。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有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六種琵鷺中只有黑面琵鷺和白琵鷺在東亞和台灣野外有發現的記錄。黑面琵鷺和白琵鷺兩者在外型上的差異以黑面琵鷺體型稍小,此外黑面琵鷺黑色裸出的眼先和顏色較深的喙最為明顯。 黑面琵鷺外形體長約74~82公分,腳長、黑色、脛以下裸出。額、喉、臉和眼先皮膚黑色,和嘴基黑色相連。嘴長且平直,末端擴大成匙狀,成鳥時期顏色黑色,亞成鳥下嘴稍呈肉紅色,隨年齡增長漸黑。但十歲以上喙因黑色皮膜脫弱或鈣化,而出現黃斑,且上喙多橫紋刻凸。 作者簡介 王徵吉 一九四六年出生於台南市。一九七0年開始學習攝影,創立攝影俱樂部,曾任中華日報攝影記者,現全心投注野鳥攝影。 一九八0年代初期到日本拍攝雪景,因緣巧合之下,感動於丹頂鶴曼妙之美,投注拍攝熱情。一九九三年因任新聞記者之便,頻繁接觸黑面琵鷺,因著黑面琵鷺出現在「本鄉本土,又離家近」,於是將對丹頂鶴的感動與熱情轉移至黑面琵鷺,從此至今,無可自拔。
最新養鴿入門
養鴿的祕訣 最近養鴿的人增加了,而且在中學生、高中生等年輕人之間突然活躍起來。不過,有關於鴿子的飼養與訓練的正確知識,很很遺憾的,到現在還不普及。因而,對於鴿子的錯誤選擇,以及糟蹋了特別具有優良素質的愛鴿例子,也似乎很多。 本書是藉著作者獲有鴿子的飼養方法,或訓練方法的正確知識,而培養出優秀的鴿子,以便出場參加正式比的入門書。再者,為了便於對飼鴿有興趣的研究,本書在基本問題方面,也使用圖解或照片來加以解說,以便在實際上易於瞭解。 鴿子的飼養,若是進行專門的研究,或越有經驗,則會更感到淵博而深刻;不管是為興趣或娛樂飼養鴿子,奇時所必要的知識,本書大體上都具備了。本書對飼養鴿子的各位讀者是有所助益的。
台灣特殊魚類1
台灣特有特色 台灣北起中國東海,南達巴士海峽,東臨太平洋,西依台灣海峽,因橫跨溫帶和熱帶兩區,是生物繁衍的溫床。加上得天獨厚的冬夏兩季,寒暖流交替,沿台灣島東西兩側南下、北上的過路魚兒,多在台灣海域交會,所以台灣的面積雖然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萬分之二.四,但台灣近海魚種數目卻佔全世界二萬餘種魚類的十分之一。 台灣本島上擁有約一百五十種以上的淡水魚,其中約三十種是台灣特有種。這隸屬二十一個屬二十八種(或亞種)的特有魚種,與南中國所產的種類相似性很大,但與臨近的菲律賓卻全然無關,這是動物地理學上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又因為中央山脈縱貫台灣全島,為主要分水嶺,河川多東西走向,河流皆短急,且多入海,因此島上一些淡水魚對海水有極強的適應力。 本書嚐試用簡短的篇幅,將具有台灣本土特色或與台灣人生活有密切關係的魚種加以介紹,希望小朋友們不僅能認識牠們,並且親近牠們。 「台灣小百科」是專為台灣的孩子們策劃、編製的百科全書。這套書分成十館,分別是:動物館、植物館、文化館、住民館、民俗館、宗教館、歷史館、傳奇館、產業館、地理館;內容涵蓋了台灣的人、事、時、地、物,是孩子們認識台灣的好材料。希望藉由這套書,能讓所有台灣的孩子,都成為熱愛台灣的「新台灣人」。
台灣特殊魚類2
台灣小百科 台灣北起中國東海,南達巴士海峽,東臨太平洋,西依台灣海峽,因橫跨溫帶和熱帶兩區,是生物繁衍的溫床。加上得天獨厚的冬夏兩季,寒暖流交替,沿台灣島東西兩側南下、北上的過路魚兒,多在台灣海域交會,所以台灣的面積雖然只佔地球陸地面積的萬分之二.四,但台灣近海魚種數目卻佔全世界二萬餘種魚類的十分之一。 台灣本島上擁有約一百五十種以上的淡水魚,其中約三十種是台灣特有種。這隸屬二十一個屬二十八種(或亞種)的特有魚種,與南中國所產的種類相似性很大,但與臨近的菲律賓卻全然無關,這是動物地理學上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又因為中央山脈縱貫台灣全島,為主要分水嶺,河川多東西走向,河流皆短急,且多入海,因此島上一些淡水魚對海水有極強的適應力。 本書嚐試用簡短的篇幅,將具有台灣本土特色或與台灣人生活有密切關係的魚種加以介紹,希望小朋友們不僅能認識牠們,並且親近牠們。 「台灣小百科」是專為台灣的孩子們策劃、編製的百科全書。這套書分成十館,分別是:動物館、植物館、文化館、住民館、民俗館、宗教館、歷史館、傳奇館、產業館、地理館;內容涵蓋了台灣的人、事、時、地、物,是孩子們認識台灣的好材料。希望藉由這套書,能讓所有台灣的孩子,都成為熱愛台灣的「新台灣人」。
小燕鷗殉情記
小燕鷗殉情記 小燕鷗殉情記的內容由林英典先生以數個寒暑,在西部濱海地區礫石荒地上,用相機觀察小燕鷗繁殖過程。在陪伴小燕鷗的日子裡,或頂著烈陽、或藏身悶熱欲昏的偽倀中,觀察小燕鷗夫婦努力捍衛家園、孵育幼鳥的過程,及臨死前鶼鰈情深依依不捨的情景。動物的靈性令他深深感動,小燕鷗殉情記就是在這種情懷下誕生了。 小燕鷗是台灣夏季海濱最常見的夏候鳥,牠們經常在地球上有著最長日照的地區活動,追逐夏日的舞者是牠們的另一個名字。每年當黃道面逐漸北移,牠們也由赤道及南半球地區啟程來到較高緯度地區繁殖,年年往返數千公里,其毅力與飛行能力驚人。四月中旬,小燕鷗開始出現在台灣有著開闊沙地或石礫也的沿海地帶,並在滾燙的礫石地上尋找生蛋的場所。小鷗夫婦擇定了簡陋的小窩、雌鳥開始下蛋,雄鳥負責抓魚補充營養,開始歷時三個月的艱辛繁殖過程。過程中小燕鷗不單要時時警覺野狗、野貓、野鼠、蛇類的覬覦,要忍受偷鳥蛋的人類,更要承受因土 小燕鷗的故事或許能博得您對這種鳥類的關心仿於一時,但我們更希望藉由台灣生態館的各個主題,能讓您接觸台灣自然生態環境所面臨各種危機的窘迫性,進而全心關懷我們的環境。 作者簡介 林英典 1954年生,台灣嘉義人。1988年偶然的機會接觸野鳥攝影,從此一心投入鳥類攝影領域,優秀的鳥類攝影作品不斷出現各種媒體及報章雜誌。眾多的獎項與榮銜肯定使林先生對野鳥攝影更為執著。1990年起在彰濱地區拍攝小燕鷗的繁殖過程,使得小燕鷗生存的辛酸血淚得以經由他的鏡頭呈現給社會大眾。
漁業法規(精)部編大學用書
漁業法規是海洋法律的一環,本書希望從法學立場來闡釋漁業法規。在國內法學領域中,從整體角度來掌握漁業法規,本書算是第一次嘗試,希望成為有心研究漁業法規者的墊腳石。
鱉病防治技術圖解 (88年新出版)
本書全面介紹鱉病防治技術。 詳細描述鱉得病的原因、得病途徑以及得病特點。 詳細描述預防鱉病的各種方法及治療方法,其創作特點為用圖畫表現文字難以敘述清楚的操作技術過程,用文字補充難以繪製明白的科技內含,實用性強,操作性強,可供有關大專院校師生、科技工作者參考。可為廣大養殖專業者良師益友。
水雉
一位自然觀察者的深情厚意 多年來常常聽鳥會的朋友說起林顯堂,知道他一直持續記錄水雉的生活。 後來有機會看到他的作品,當我聽他低低說著,台灣的水雉 只剩下不到100隻時,這個稀少數目帶給我的震撼, 遠不及他臉上深深的落寞來得強烈。 這讓我瞭解到,也許水雉的珍貴與稀有性是出版這本書的好理由, 但是,被這樣執著、投入的作者深深感動, 恐怕才是讓玉山社決定出版這本書的真正動機。 水雉的美麗身影一直是引人注目的焦點, 早在日治時期,水雉便被列入「天然紀念物」名單中,受到特別保護。 然而隨著產業環境的改變,許多過去曾經鼎盛的農業生產逐漸沒落, 菱角也是其中之一, 台灣的菱田面積便在這種趨勢下逐年快速減少; 生性敏感且害羞的水雉很難適應人為環境, 於是以菱田為主要生活環境的菱角鳥 逐漸陷入困境,族群數量急遽下降。 過去,在自然保育觀念尚未普及之時,水雉族群危機的急迫性, 只有關心環境的少數人士瞭解,發動「多吃菱角」的活動也總是不成氣候。 近年來,台灣高速鐵路所規劃的路線, 正巧通過台南縣一塊目前水雉族群數量最多的菱角田區域, 值此之時,「環境成本」的觀念開始受到一般大眾的重視,水雉的問題 突然間躍上檯面,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 然而對水雉來說,過度的矚目等於「三度傷害」,爭睹丰采的愛鳥人士 與搶救水雉的研究人員均可能造成過度干擾, 數量日稀的美麗菱角鳥處境更是堪慮。 在《台灣的菱角鳥─水雉》書中,透過 一位與菱角鳥相處5年的攝影家的深情記錄,除了完整呈現水雉 日常生活的精彩點滴之外,我感受到更多的卻是, 水雉在攝影家眼中早已超越「記錄對象」的意義,字裡行間、一幀幀照片中, 不時流露出對老朋友身陷危機的擔心與著急。 他甚至為了不干擾水雉的活動,有許多鏡頭刻意遠距拍攝, 其中所蘊含的情意顯得更為真摯。我更從朋友口中得知, 不同於許多「以量取勝」的鳥類攝影家,林顯堂總是等待再等待, 直到與鏡頭裡的水雉和環境培養出感覺後才按下快門, 每張照片也就更彌足珍貴了。 人終究不能自外於大自然,更不能因人類利益而犧牲其他生物生存的機會。 透過《台灣的菱角鳥─水雉》這本書, 讀者能夠更瞭解「水雉」這種美麗鳥類的生活, 然而我們更想呈現的感覺是,一位自然觀察者的溫暖與深情厚意, 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動人的深刻交流。
望遠鏡的精靈:台灣常見鳥類的故事
近來,臺灣的賞鳥人口日益增多。在本地賞鳥人長期的觀察下,許多常見鳥類的習性行為逐漸被我們所熟悉;甚至於,對他們的生活史也已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賞 鳥也不再只是認識一種鳥的名字或者習性而已,而是透過對每一種鳥的特殊行為的觀察,更深入地知道鳥和周遭生態環境,及跟我們之間的各種親蜜關係。 & 本書是特別為青少年朋友撰寫的,內容所描述的十七種鳥類,都是我們在臺灣野外最常見的。作者以自己親身的觀察經驗,撰寫成十七個不同的散文故事,敘述這些常見鳥類的生活史,讓孩子們常見的本土鳥類也能展現國外自然生態記錄片的「立體感」,以及生活故事。 & 在自然觀察的領域裡,賞鳥固然擁有眾多人口,卻不見得是孩子們最喜歡觀察的種類。所以,作者採用講生態行為故事的方法,希望這十七種本土鳥類的基礎認識和引導,能夠開啟孩子們觀察臺灣鳥類世界和自然環境的窗口。 &
蘭陽三郡動物誌
蘭陽動物 近年來,台灣史的研究已經日益熱絡起來,然而在自然史的方面卻少有進展,尤其各地的鄉土文化誌更是乏人整理。其中尤以研究成果最為豐碩的日據時代最乏今人重視。這樣的情形著實令人憂心,因為整理地方自然誌應該是建構台灣整體自然史的基礎﹔研究一個地方的鳥類、哺乳類、兩棲爬蟲類、魚類、昆蟲、蟹類、貝類之時,如果不了解腳下這塊土地過去的研究歷史,那無疑是一件十分空洞的事情。 因此,筆者以蘭陽三郡為場域,以日據時代(1895~1945)為斷代,進行動物研究史之整理,並兼述整個台灣的研究略史,希望能達到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目標。書中可以讀到經過系統整理的文獻資料,也可以看到許多彩色的圖片,讓所有的讀者們都能夠透過本書,對台灣蘭陽三郡的自然生態有所了解,並激發出一種愛相愛土的情懷。也希望本書能夠激發更多的學者投身於台灣自然誌的整理工作。 作者簡介 吳永華 1959年生,台灣宜蘭人。著有生態散文集《群鳥飛越在蘭陽》,《守著蘭陽守著鳥》﹔自然史《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調查報告《蘇花古道宜蘭段研究調查報告》等。
被遺忘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
日籍台灣動物學者 日本治台五十年間(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許多日籍學者相繼投入台灣動物學方面的研究,成績卓著:多田綱輔是日本在台研究動物生態的第一人;菊池米太郎因捕獲台灣帝雉而一舉成名;台灣三百多種蝶類常冠上「Matsumura」之名,他是松村松年;發現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是大島正滿……。 本書依照人物來台的先後,介紹了十一位深具代表的日籍台灣動物學者:多田綱輔、菊池米太郎、松村松年、素木得一、大島正滿、黑田長禮、楚南仁博、堀川安市、青木文一郎、江崎悌三、鹿野忠雄。對於他們生平事蹟、在台的調查經過、採集行腳、學術研究等在書中都有詳盡的考證與論述。 書中採用了大量的取材自日治時期的史料圖片。在內容的取材上,除了對其生平事蹟介紹外,作者是以透過主角親身的描述直接傳達他的情感與看法,或擷取同時代的學者對其所作的回憶印象之語,以減少隔閡,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同時,也盡可能地以編年的方式,蒐集整理他們當時在台灣動物研究上的著述文獻書目,以供有志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