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式太極劍(楊式)+VCD
32式太極劍 32式太極劍是國家體委運動司於1957年創編的,它取材於楊式太極劍,從中選取了有代表性的32個動作,刪繁就簡,易學易記,路線清楚,劍法準確,動作規範。打一套需3分鐘時間,很受廣大愛好者的歡迎。 32式太極劍具有以下特點: 1.體靜神舒,內外相合 太極劍同太極拳一樣,要求心靜體鬆,神態自然,精神集中,在姿勢型態上要求中正安舒,懸頭豎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斂臀。在動作中要求意念引導,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以身運劍,動中求靜,氣沉丹田,呼吸自然與動作相配合。 2.輕靈沉著,剛柔相濟 太極劍具有「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的太極拳特點,動作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在意念引導下強調勁力的內在表現,含而不露,柔中寓剛,剛中有柔,動作轉接柔順,不用拙力,避免生硬重滯。 3.連貫圓活,綿綿不斷 太極劍動作連綿柔緩,節奏平穩,運轉圓活,動作之間的銜接過渡,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不可生硬和停頓。 4.劍法規整,身劍協調 劍法是構成功力與表現技巧的核心,劍法規格是劍術技法的基本規範。太極劍要求劍法清楚,力點準確,動作規範,表現出各種劍法的攻防含義。同時,還要求具備優美的造型,瀟灑飄逸,蓄發相間,虛實分明,劍勢多變的特色。演練中要求神與意合,意與體合,體與劍合,身法與劍法融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少林瘋魔棍法闡宗
甘肅地處我國大西北,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古戰場之一。民風樸實,強悍尚武,為西北武術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甘肅武術在長期傳習中形成了內容豐富、特點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八門拳」派體系。 其主要內容由拳術和器械兩大部分組成,套路不下數百種,是中華武苑中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 就其器械部分的棍術而言,又有長短、粗細之分。長者棍(5尺),短者鞭杆(3.5尺),細者條子(4.5尺)。 此外,還有梢子、連枷等。棍術在八門拳體系中佔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瘋魔棍術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之一,它內容豐富,風格迥異,深受廣大習武者的喜愛。 瘋魔棍整套分為十八趟,從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天、地十個方位佈局,進行走棍演式,極盡其變化。 其中,又以「轉、撥、攔、挑、戳戳、劈格撩、梢把打、陰手著著」等十六字要領為該棍之靈魂;以劈、紮、提、涮、攔、撂、搬、點、扣、扭、插、塞、砸、撩、掄、掂、 、格、飛、挑、轉、滾、掛、撥等二十四法為其棍法精華所在,貫穿於整個套路之中,形成了瘋魔棍迅疾、潑辣、屈收、開合、剛勁有力的獨特演練風格,和劈、戳、搬、砸、撩、掃、封閉、攔拿、紮挑的棍槍合一技擊特點而飲譽武壇。 馬德先生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幼受家學的薰陶,摯愛武術,天賦極高,盡繼其家傳之學。及長痴心不減,遂又多處求教,技藝日漸精進,尤對瘋魔棍更有獨到之處。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十年的刻苦磨練和潛心研究,終成大器,結出了纍纍碩果。 「瘋魔棍」與未曾面世的四趟「瘋魔鞭杆」、鞭杆「探海十八手」,及傳世極少的鞭杆套路「五陰、七手、十三法」集成《瘋魔棍法闡宗》一書問世了。真所謂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少林瘋魔棍法闡宗》一書的出版發行,將對西北棍術的傳播與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在這裡以一具武林同道的平常心對馬德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賀,祝願他「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望有更多的佳作問世。是為序。
隨曲就伸中國太極拳名家對話錄
太極拳既是武學,也是人學。它是關於人的健康、自強、和平、發展的學問。太極拳柔和揮灑了它對於力量的另類包容,它的舒緩體現出對於速度的特殊理解。
二十四式太極拳(楊式)+VCD
24式太極拳 1954年,國家體委對武術工作制定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針,成立了武術研究室。決定從太極拳著手,編定統一規範的武術教材,為普及開展武術活動創造條件。為此,國家體委邀請吳圖南、陳發科、高瑞周、田鎮峰、李天驥、唐豪等太極拳名家共同商討,制定了精簡太極拳初稿,其內容由各流派太極拳的代表性動作組成。 初稿公佈後,普遍反應內容不夠簡明,廣泛普及比較困難。 1955年,國家體委武術處毛伯浩、李天驥、唐豪、吳高明等專家再次研究,決定以流傳面和適應性最廣泛的楊式太極拳為基礎,按著簡練明確、易學易練的原則,選擇主要內容重新編排,保留太極拳的傳統風貌,突出太極拳的群眾性和健身性。遵循上述方案,經過反覆修訂,終於產生了新中國第一部由國家體育主管部門編審的統一武術教材──簡化太極拳,由於其全套共有24個動作,故又稱24式太極拳。 24式太極拳具有以下特點: 1.全部內容選自傳統楊式太極拳,動作柔和均勻,姿勢中正平穩,老幼咸宜,人人可練,易於推廣。2.全套24個動作,練習時間為4~6分鐘,內容精煉,約為傳統套路的1/4~1/3,適於在早操、工間操活動中開展。3.內容盡量減少重複。保留了傳統太極拳的主要技術內容及基本規格要領,同時又避免了傳統套路中半數以上為重複動作的現象。4.內容編排突破了固有程序。按著由簡而繁、由易到難的原則,開始安排直進動作,其次安排後退和側行動作,最後穿插蹬腳、下勢、獨立和複雜轉折動作,體現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5.努力做到鍛鍊全面、均衡。重點動作增加了左右勢對稱練習,避免了傳統套路中只有左下勢、右攬雀尾的偏重現象,使學者便於收到全面鍛鍊的效果。 24式太極拳於1956年正式公佈,立即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全國城鄉出現了普及太極拳的熱潮。目前,24式太極拳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廣泛流傳,成為各國太極拳愛好者喜歡的入門教材,對太極拳走向世界發揮了積極作用。 24式太極拳的編寫,為武術遺產的整理和武術教材編寫摸索了經驗,對武術界某些狹隘保守思想也是一次衝擊。一些擔心太極拳簡化改編會違反傳統,丟掉精華的人,由事實逐漸改變了看法,認識到傳統武術運動,只有在與社會發展和群眾需要不斷適應的變化進步中,才能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太極拳的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這一真理。
簡易十三式太極拳(附1片教學光碟)
極拳是我國國粹,集健身、養生、武術與哲理於一體,能強健身心、延年袪病,為國人喜愛之運動。作者兼顧理論與實踐,深入太極拳之精髓,研發簡易十三式太極拳,總共十三個招式,包含八法和五步,契合八卦五行之數理,集各家太極拳之精華。招式簡單易學,練一次只花五至八分鐘,可當健身體操,有助塑身美容,延年益壽。 萬人齊練太極拳,破金式世界紀錄指定教材
少林棍法大全
少林棍術在少林功夫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素有「棍為少林功夫之魁」之說。 少林棍術始起北魏,揚名於唐,發展於宋,極盛於元、明,衰落於清,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少林棍術是少林寺歷代眾僧為健身抗獸而創,廣泛吸收其他門派棍法精華,經過長期艱苦磨練,不斷革新,逐漸發展起來的棍棒功夫。 歷代武僧大都以棍棒武技而顯威揚名,如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曇宗、志操等十三僧,宋代的成邊將軍惠威,元末的燒火僧緊那羅,明代的拒寇英雄月空,清代的湛德,民國的恆林,近代的猴棍大師德根等,都以超群的棍技,為國平寇,為民除害,在歷史上傳為佳話。 故少林棍術在歷代寺僧和武林界均有很大影響,練棍技和考棍術者甚多,明代著名的武術家程沖斗著的《少林棍法闡宗》和《少林棍法秘傳》,上海體育學院教授、中國武協副主席蔡龍雲先生所著的《少林拳棒闡宗》等都是少林棍法的珍著。 少林棍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棍技奇特,獨具一格,深受海外武術愛好者歡迎。特別是近幾年來,不遠萬里來少林寺學棍技的國外學者,絡繹不絕,來函求藝者數以萬計。 為了滿足海內外武術愛好者的需要,現將少林寺著名武僧永祥和尚在焚寺前撰寫的「少林棍法秘譜」整理編寫出版,供讀者參考。 本書不僅闡述了少林棍法源淵、特點和具體練法及歷代武僧練棍秘訣,而且還公開了33套棍法秘譜,特別對12套優秀棍術套路詳細作了分析,並附有示範圖,標有動作路線,易學易練。 由於時間短促,學識水準有限,書中不當之處難免,請讀者批評指正。
楊式太極劍56式
太極劍是屬於太極拳派系中的劍術,兼有太極拳和劍術兩種運動特點。 儘管中國劍術和太極拳源遠流長,但是太極劍的歷史卻很年輕。在現有的太極拳史料中,很難查到太極劍的資料。《陳氏家譜》及《拳械譜》中不見記載;王宗岳、李亦畬手抄《太極拳譜》中亦不見紀錄;蔣發、楊露禪、武禹襄等人的學拳授藝記述中也未見敘及。 就是「好道善劍」的張三豐,在有關資料中也僅談及他傳授了「武當下乘丹字第九派四明內家之劍術」即「武當劍」。雖然武當劍也講究順人之勢、後發先至、乘虛蹈隙、避青入紅、以斜取正,然而它那輕穩疾快、走化旋翻的特點及其騰空、滾翻、地躺的劍法,畢竟與太極劍的風格大以差異。 從目前流行的各式太極劍來看,無論內容、結構和動作名稱,各家都彼此不同,很難找出一派相承的痕跡,足見目前的太極劍皆為太極拳形成流派以後,各自分別發展創造而成,其歷史當在近百年左右。 雖然太極劍歷史不長,但它開展之廣、影響之大,遠遠超過太極刀、槍、棍、桿等器械,成為最受太極拳愛好者歡迎的器械項目。太極劍的健身性、藝術性、群眾性已為事實肯定和群眾接受。 本書介紹的楊式五十六式太極劍,是我協助李天驥先生整理改編的傳統套路。它進一步發揚了楊式太極劍的風格特點,同時使劍法更加規範明確,符合「武術競賽規則」要求,動作造型也更具有藝術表現力。 李天驥先生是中國十大武術名師之一,著名太極拳家,首任國家武術集訓隊教練。他的一生對中國武術事業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1985年被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榮譽獎」。本書的出版也是我們對李天驥先生逝世五周年的由衷懷念。
四十八式太極拳+VCD
四十八式太極拳在鍛鍊要領上與二十四式太極拳是一致的。它們都較好地發揚了傳統太極拳輕鬆柔和、圓活自然、綿綿不斷的運動特點,體現了心靜體鬆、意領身隨、剛柔相濟的基本要求。 然而,四十八式太極拳作為簡化太極拳的繼續和提高,增加了技術內容,加大了難度和運動量,風格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它仍以楊式大架太極拳為基礎,同時也吸收了其他流派太極拳的一些特點和練法,從而形成了舒展圓活、均衡全面、生動簡練的拳路風格。
武當秘門技擊術絕技篇
筆者天性嗜武,因得祖父高金山親訓,起步七仙正軌,得窺此門全貌,雖難追先輩之身手,亦有寸得。即傾盡當年所學,參考古譜,深思慎取,斗膽成書。雖知學疏識淺,然自認乃心血凝聚之真,倘對讀者有所微益,則足自慰。
簡單易學的全民防身術
基於現今社會風氣惡化、犯罪案件日趨增多,特編此書,由最基本的防身術開始介紹,簡單易學,無須太多時間即可幫助您輕鬆學會,達到防身並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梁派八卦掌(老八掌)
第一章 總論第二章 八卦掌的特點第三章 八卦掌的要點第四章 八卦掌理論輯錄第五章 董海川先生傳三十六歌訣、四十八法及其注釋第六章 八卦掌的練法及圖解
陳式太極拳精選(珍貴本)
第一路拳的動作較簡單,柔多剛少,以掤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採□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用力方法以纏絲勁為主,發勁為輔;動作力求柔順,以化勁為基礎,用柔迎剛和化剛,在外形上具有緩、柔、穩的特色。 初練時,動作力求徐緩,並著重纏絲勁的鍛鍊。動作起來以身法領導手法,要求達到動分(離心力)、靜合(向心力)不斷變化的效果。由於動作速度較慢,拳架分高、中、低,運動量可以調節,因此既適於身體較好的人用來增強體質,也適於體弱和某些慢性病患者療病保健。
陳式太極拳(珍貴本)
陳式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師陳王廷。陳王廷是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從陳王廷起,陳氏世代傳習太極拳,不斷對原有的拳套進行加工提煉,逐步形成近代所流傳的一、二路拳套。這兩套拳式的連貫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動作的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