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ubation: A Video Intubating Stylet Technique fo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This book is a review of ou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optical stylets, with the Shikani Optical stylet and the Shikani technique for intubation (Styletubation). In this monograph (volume 1), we collected several published articles covering several topic as follows. Chapter 1─Chapter 5: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tyletubation Chapter 6─Chapter 8: The technical pearls and tips of styletubation Chapter 9─Chapter 14: The role of styletubation in various difficult airway scenarios Chapter 15─Chapter 20: The role of styletubation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衰老細胞:導致老化疾病或誘發癌症? ─僵屍細胞、幹細胞、外泌體─
◎衰老的發生常因身體的細胞老化所造成,而老化細胞又可稱為殭屍細胞,它不只影響老化疾病的發生,也可能會影響癌細胞的產生,以至於癌症發生,最終導致壽命縮短。◎老化細胞的修復,目前可由人體幹細胞或是細胞外囊泡(外祕體)的釋放,雖然它們的效能可以來延緩老化的發生,但不要忘記也有致癌發生的可能性。◎老化的延緩,除了藉由再生細胞或外泌體的幫忙外,而中西飲食藥物的調整及規律的運動似乎也是相當重要的。近年來,再生醫療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讓老化所致的相關問題及疾病的發生得到改善,特別針對幹細胞、細胞外囊泡/外泌體,的廣泛應用;但由於,幹細胞、細胞外囊泡/外泌體在再生醫療的應用是屬於新的領域,一般人對於它了解,仍不清楚,本著作乃針對衰老細胞(僵屍細胞)、幹細胞、細胞外囊泡/外泌體的特性及可能發生的風險,如老化癌細胞的轉化形成,做一些說明,並提出未來可能被應用的治療方向,因此,期許再生醫療的未來應用發展,能使老年人得到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代理經銷:白象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677271.pdf
潛意識的力量:我是催眠師,不是仙姑!理解憂鬱,解決生活中的極端問題
本書作者透過豐富的諮商經驗分享,以多個諮商個案為主題,探討心理學與催眠的奧祕,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和利用自己的潛意識力量,充分了解催眠作為一種輔助,能夠幫助我們走出困境、探索自我意識、激發潛能、了解問題根源等,期待讀者可以透過本書體驗美好的生活,並成為更好的自己。催眠是洗腦嗎?有任何科學根據可以證明嗎?被催眠的人是什麼感覺?還是只是在睡覺?人際關係的衝突、內心迷茫的癥結點……一本書揭示何謂「催眠」,引領自己的潛意識力量──歡迎進入催眠的世界!▎探索潛意識本書是一本深度揭示催眠療法內幕與力量的作品。本書作者以其豐富的催眠經驗與個案分享,揭示了我們潛意識中的無窮力量。這部作品不僅帶領讀者進入神祕的催眠世界,更能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透過喚醒潛意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催眠的奧祕:不只是睡著!催眠並非我們所認為的「令人昏睡」的狀態,而是一種可以開啟我們內在力量的工具,透過深入介紹催眠療法如何幫助人們解決抽菸、喝酒、肥胖等問題,本書將探討催眠如何影響我們的潛意識以達到治療效果。▎這是個全民焦慮的時代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感到壓力和焦慮。本書透過剖析全民焦慮的社會現象,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種病態的根源,並提供催眠作為一種可能的解決策略,讓人們在壓力中找到出路、學會與自己共處。▎理解與治療憂鬱:啟動生活的轉變本書深入探討了憂鬱症的困境,揭示了其背後的潛意識因素。同時,作者以其豐富的催眠經驗向讀者展示如何利用催眠來解決這種看似不可逾越的問題,從而帶領讀者走向一種更健康、更充實的生活。透過這部作品,打開生命的一扇窗,讓我們能夠理解並利用自身潛意識的力量來改變生活、解決問題,實現自我成長和昇華。▎走向實踐:催眠可以應用在日常!本書的最後,作者透過豐富的案例和實證,介紹了催眠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應用,包括自我催眠和解決極端問題等。讀者將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催眠來提升自我認知、解決問題,甚至激發潛能。讓我們知道,催眠其實並不神祕,更不是洗腦!而是一種我們可以學習並實踐在生活中的科學方法。本書特色本書作者透過豐富的諮商經驗分享,以多個諮商個案為主題,探討心理學與催眠的奧祕,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和利用自己的潛意識力量,充分了解催眠作為一種輔助,能夠幫助我們走出困境、探索自我意識、激發潛能、了解問題根源等,期待讀者可以透過本書體驗美好的生活,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醫療機器人技術
本書講述醫療機器人的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和行業應用。主要内容包括:醫療機器人的特點及分類、醫療機器人的關鍵技術、醫療機器人臨床應用的工程研究。從研究背景、研究意義、關鍵技術和典型實例幾方面對各類醫療機器人做了分析講解,分析了醫療機器人的發展前景。本書涉及的機器人包括:醫院服務機器人、神經外科機器人、血管介入機器人、腹腔鏡機器人、膠囊機器人、前列腺微創介入機器人、乳腺微創介入機器人、骨科機器人、康復機器人、全口義齒排牙機器人、正畸弓絲彎制機器人等。本書内容清晰,系統性強,不僅可以作爲醫療機器人技術的尖端參考書,助醫療機器人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研究人員、學生和技術人員鞏固基本原理與基本知識,了解業界尖端技術,還適合臨床醫學領域的醫生了解相關工程實踐。
不辭職也沒關係:如何兼顧照護與工作的指南書
「獨居的父親突然倒下,變成半身不遂了,該怎麼辦才好?」 在決定進行照護前,必須先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上。 只要具備「管理力」,即使不離職也可以完美地照護家人、親人。 我們即將面臨及已進入高齡化時代。雖然基於責任與親情,需要照顧生病的親人,但這只是一個短暫期間,除了特殊原因必須換工作、轉換跑道外,實在不應出現照護者必須「離開職場」的選項。因為,「照護」並不是你的職業。你會發現,即使不離職也可以完美地照護親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你需要的是──具備「管理」能力。 針對上述目標,本書將介紹「四加一」的管理方式,即包括四個照護環境管理(即家庭、親族;公司、職場;行政、地區;醫療、照護)、思考職涯的方式,以及「心靈管理」,好預防「根據統計,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會因此陷入的『照護憂鬱症』」。 本書重點包括為什麼要辭職呢?開始「在職照護」、不是只有父母需要照護、「在職照護」管理、家庭管理、工作與政府補助管理、照護管理、心靈管理、疾病管理、感動的安寧療護與繼承問題、從癌症末期學習醫療與照護的合作、了解失智症、兼顧照護與工作對於人生的效果。 臺灣也已進入老年化社會,照顧問題與日本相近,企業必須因應的問題也變多了。期待有需要的照護者及企業相關部門都能閱讀本書;並在受理照護相關的諮詢與申請服務時,能以本書作為處理方式的參考。
野外醫學
行山熱潮興起,不少人都趁週末假日,上山下海,享受大自然。有些運動愛好者,甚至遠赴世界各地,征服高山極地,自我挑戰。不過野外環境危機四伏,加上天氣情況變幻莫測,令意外隨時出現。香港較常見的意外包括中暑、被蜂群螫傷,甚至被毒蛇咬傷。雖說香港的郊野跟市區只是咫尺之間,遇上意外救援服務也能迅速到達現場拯救,但一些基本的急救及預防知識也是必需的,被毒蛇咬後的適當處理、了解早期「熱病」的症狀,便能減低意外發生及傷勢惡化的機率。而在外地,救援服務及通訊未必如香港般完善,意外發生或有醫療事故時,情況更為棘手,有關的急救知識便是求生的重要工具,而避免意外發生更是攸關重要。本書涵蓋了不同天氣環境下在郊野間會遇上的意外和醫學問題。充實自己有關的醫學知識,無論在高山、深海、極地、沙漠,還是熱帶雨林,出現與環境有關的疾病、傳染病,還是野外創傷或內科問題,都能緊急處理,增加求生的機會。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2018新版)
神經內科醫師薩克斯研究發現,音樂比語言占用更多腦細胞。音樂「讓人起舞、影響情緒、引起購買慾,勾起回憶……音樂代表著心靈與感受,超乎經驗,無法形容」。薩克斯這本新書中的精采故事,包括知名心理分析家飽受腦中重複出現的歌聲困擾;威廉斯氏症候群的小孩擁有過人的音樂稟賦;樂評家得了「恐懼音樂」的怪病,只要聽見銅管演奏就嚇得半死;《幽冥的火》作者納博科夫似乎患有「音樂失認症」,對音樂幾無反應。還有,記憶只持續七秒的人,卻始終記得音樂;作曲家車禍後音感全消;閃電擊中的醫生變成蕭邦迷,突然擁有鋼琴才華……「音樂開啟了窺看生命及腦功能之窗。」薩克斯這麼說。他也用這本書帶領我們走到窗前。
關鍵戰疫:臺灣傳染病的故事
痢疾、小兒麻痺、登革熱、結核病、愛滋病、安非他命、SARS等, 都是臺灣近代重大的傳染病,對臺灣公共衛生的發展,亦有深遠的影響。 本書猶如公衛的福爾摩斯,為讀者抽絲剝繭, 挖掘傳染病的真相,帶讀者了解防疫的過程…… 名家推薦 張鴻仁的公共衛生歷練精采多樣,藥政、防疫、健保、生技,無疫不與。現在雖然是生技界的大老,仍然關心臺灣傳染病工作的傳承,也確知防疫經驗的重要性,特別花了一、兩年時間,留下珍貴的資料讓經驗智慧能夠永續傳承。如果你仔細研讀本書,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作者想傳達的信念。一個傳染病防治工作者,應該要學到的態度和精神。 作者希望讀者認識傳染病在臺灣發生和防治的一點一滴,要化身為福爾摩斯,一步步挖掘傳染病的真相,也希望讀者能學習前輩們為臺灣疫病防治所展現的智慧和能耐。──葉金川(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我要活著!醫生,我還活著,不要摘取我的器官
They suffered from sever brain lesions incompatible with life, but not brain dead. 他們沒有腦死,是活著的人。一個一個活活被犧性了,一片冷漠寂然。 我明白若有一天我意外頭傷昏迷,被醫生認為「&incompatible with life &不適宜生存」。最後被送進開刀房摘取器官。那時,我自己無法說話,再也沒有人為我說話。 因而,我寫了此書。 為了珍惜您和您摯愛家人和親友的生命,您需要知道這本書的醫學知識!
網開醫面:網路成癮、遊戲成癮、手機成癮必讀書籍
林子堯、謝詠基兩位專科醫師結合多年網路成癮的臨床經驗和知識衛教,撰寫而成的實用書籍,深入淺出講解網路成癮、遊戲成癮和手機成癮的改善及衍生的問題。 .以醫學專業角度講解網路成癮、遊戲成癮、手機成癮,閱讀過本書將會讓您對網路成癮相關知識更為瞭解,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林醫師本身也是重度網路成癮以及遊戲成癮的「病患」,他結合玩家和醫師兩者身分撰寫本書,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網路世代的特色。 .本書有採訪高端玩家、結合專家觀點、介紹網路次文化、動漫電玩術語教學,讓一般民眾能夠快速了解網路遊戲的世界。 .本書配合趣味插圖與時事舉例,讓內容深入淺出,容易吸收。 .本書從醫學角度、具體建議、多元,如何有效避免及改善網路成癮問題。 網路成癮是當代一大問題,不管是在搭車、上課、或是吃東西時,你「抬頭」環顧四週,常會發現身邊盡是「低頭族」。隨著科技進步,網路越來越發達,使用的人數也與日俱增,但網路雖然帶來許多便利與聲光娛樂效果,但過度依賴或使用網路產生的相關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過去精神醫學界曾用了許多不同的名稱和角度來鑽研這方面的問題,包括了「網路不當使用」、「網路成癮」、「病態型網路使用者」、「網路依賴」、「網路遊戲成癮」等稱呼。簡而言之,只要是因為不當使用網路,造成生活、工作、人際關係或學業有嚴重的不良影響,並造成自己或周遭人的困擾,就可以納入網路不當使用的領域,本書為符合民眾常用口語,採用「網路成癮」來概括稱呼。 網路與電玩成癮的相關知識,就如同網路本身是位多變又高深莫測的「千面女郎」,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了解他時,他又已經蛻變成另一個新的模樣,正因為如此本書的內容也不斷改版,這幾年來筆者向許多醫界先進、電玩遊戲公司與遊戲玩家們請益學習,因此花費了長達四年的時間才出版,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助益。 我本身過去是網路及電玩成癮的患者,過去花費許多的時光在打電動遊戲上。我在國中及高中時期就很迷電動遊戲,當時最紅的網路遊戲線上遊戲是韓國的天堂、之後陸續又有楓之谷、石器時代、瑪奇、希望、仙境傳說RO、魔獸世界WOW,乃至於現在最紅的英雄聯盟LOL,我都花費了一定的時間涉獵,也付出了許多金錢和時間,甚至一些慘痛的「學費」。 正因為我是一位「過來人」,所以我相當清楚網路與電玩成癮患者的心態與經驗,治療師本身有親身經歷及適度發揮同理心,對於治療關係的建立有相當大的幫助。而這些經驗現在成為我治療網路成癮的好幫手,許多網路成癮者知道我跟他們玩一樣的遊戲、理解他們的術語和世界後,都更容易達成共識。 這些年來我到各學校、電視台、廣播節目和公司機關等處演講已超過50場,網路成癮是我的演講主題之一,看到許多學生和家長為這問題所苦,因此我才結合自身經驗和臨床知識,花費多年撰寫這本書。如今很高興這本書終於出版了,非常謝謝我的好同學謝詠基醫師賢伉儷一同協助這本專書問世,這是一本結合精神醫學專業和網路遊戲成癮玩家觀點的醫學衛教書籍,若有可取之處要感謝各方師長與同仁的協助,若有不足之處,則是本人才疏學淺所致,懇請不吝給予指導,謝謝。
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
在宅醫療,翻轉無效醫療的寧靜革命! 相遇沒有圍牆的醫院, 家,才是最好的病房。 本書強調—— 什麼是在宅醫療? 為什麼高齡和超高齡社會需要在宅醫療? 在宅醫療如何翻轉病床,實踐在家終老的夢想 長照2.0,台灣醫療照護轉型的關鍵解方 第一手!完整收錄日本經驗、本土個案分析 作者余尚儒醫師將本書版稅所得,捐贈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 擺脫下流老人命運, 在宅醫療:從治癒(cure)到照護(care)是台灣非走不可的路! *四十歲的你,一個人在台北打拚,是否曾蠟燭兩頭燒,為了陪中南部的老父老母回診,只好請假一整天? *五十歲的你,老家裡獨居長輩又跌倒,到底該不該送他進機構,天人交戰。 *六十歲的你,退休不久發現罹癌,不想勞煩子女每月往返醫院,又不知道如何開口? *七十歲的你,獨自一人的夜晚,發燒不適又不想打擾兒孫,只好撥119叫救護車。 *一個人生活的我,要如何在長年生活的家中做到「在宅往生」呢? 上面這些場景,是否覺得似曾相識?高齡化加上少子社會,以及經濟日趨衰退的影響,照顧生病衰老的家屬,不論在體力、精神和金錢各方面,都是沉重的負擔,如何不讓兩代共倒,完整的在宅醫療照顧系統,刻不容緩。 在宅醫療要實現的是:即使有障礙,仍然有在家生活到最後的權利。做到真正的「在地安老」與「老有所終」。開創照護和生活的連結,實踐尊嚴在家終老! 余醫師以9段生命現場故事切入,勾勒出許多人來到生命的最後,有傷感遺憾,也有開心圓滿……,以及醫者、病家希望在宅善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本書一方面介紹日本在宅醫療介護體制下先進的案例,一方面也藉由台灣在地工作者的嘗試,期盼台灣早日建構完善的在宅醫療照顧體制。 作者余尚儒醫師將本書版稅所得,捐贈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 【特別收錄】 翻轉病房──以需求為導向、善終為終極目標的在宅連續性全人醫療照護 / 奇美醫院陳炳仁醫師 台灣居家醫療大解惑
我選擇不得癌症
「罹患大腸癌」和「罹患肺癌」哪個會遺傳? 「過瘦」和「太胖」哪種人罹癌率較高? 「男性」和「女性」誰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癌? 「有生育經驗」和「沒有生育經驗」哪種容易罹患乳癌? 「在鄉下長大」和「在都市長大」誰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因壓力而「胃痛」和因壓力而「想吐」哪種人容易罹患癌症? 「嚴重花粉症」和「嚴重生理痛」哪種體質容易罹患癌症? 「嚴重口臭」和「飲食喜好劇變」哪個是胃癌初期症狀? & 以上這些抗癌小知識,你都知道答案嗎?癌症與現代人息息相關,不只老年人會得癌,年輕人的罹癌比率也逐年增加,不得不慎防!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快點翻開本書,將癌症拒絕於人生之外,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吧! & 本書特色 & 現在這個時代裡,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死於癌症。一生得到癌症的機率,比一年裡得到流行性感冒的機率還高! & 現代人工作繁忙,大家都知道常吃外食不健康,但你是否知道就算自己煮菜做飯也有可能是導致癌症的一大誘因?錯誤的生活習慣、不正確的知識、被忽略的醫療檢查……讓日本專業名醫告訴你,矯正過往觀念,透過全新的飲食、習慣、疾病篩檢,擁有這些資訊就可預防癌症發生!
好看護的第一本速查手冊(中印尼對照版)
據行政院最新數據統計顯示,臺灣已正式邁向高齡化社會,如何照料及安排銀髮族的生活起居已成為我們勢必關切的重要議題。 & 近年來,申請外籍看護以全天候照料親屬,是目前多數人選擇的照護方式之一。然因申請過程多半倉促,來臺外籍看護身處陌生環境,民俗文化的不同,加上語言隔閡等因素,間接導致照護時發生的障礙與不便。 & 有鑑於此,為使看護照護更加得心應手,快速適應本國環境,本書特就外籍看護常用語言,將指導看護實作筆記分別翻譯成英文、印尼文及泰文等三種語言呈現,以減少醫護同仁與外籍看護在語言溝通上的困擾,避免護理人員教導時產生困難,加強外籍看護照護的能力,進而提高看護的照護品質。
鐵與血之歌: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醫學變革(精美書衣版)
★PanSci泛科學 八月選書推薦 & 200年前,醫師必須充當梅毒感染的白老鼠,自己劃開傷口,記錄感染經過 1977年紐約通過了藥劑處死方案,同意除了電椅和毒氣外,犯人還可以有更經濟實惠的死法…… 人類屢次成功掀起了醫學變革,但是否已成為生命真正的主宰? 沃倫在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病患的檢體中,發現有細菌一樣的藍綠色物體緊黏著上皮細胞,他覺得這似乎和「細菌感染」有著密切的關係。 可是這種發現並不符合當時主流的醫學概念,因為自巴斯德證實有細菌存在以來,醫界普遍認為胃裡是沒有細菌的――細菌被人類吞入胃裡,其中的酸度根本讓它無法生存。 但是沃倫並不在意,仍努力在相似的檢體中找出證據,想推翻這個根深蒂固的古老觀念…,但隨著檢體的樣本愈多,沃倫可能是對的…! 沃倫是否找出了真相? 在病理研究並不發達的年代,他該如何證明?而這是否將顛覆古老的醫學觀念? 人類的變革總是在屢仆屢起中發展,儘管犧牲無數,醫生們仍然造就許多改變生命的奇蹟,但是解決愈多迷惑、就發現更多挑戰。究竟如何在體悟歷史的騷動之後,獲致開創未來真正的契機, 本書的價值,就是作者透過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敏銳的病理剖析能力,帶您見微知著、聚焦核心,在歷史迷霧之下,挖掘出生死百態最動人的片段。
手術刀與靈魂:外科醫師與超自然經歷的邂逅,以及療癒的希望
2013年全新改版美國亞馬遜網站五顆星,人文類暢銷排行榜,感動推薦!◎作者發現自己可以預測病人即將離世……◎一個嚴重燒傷、昏迷不醒的小男孩,因為父親靈魂的出現,才得以從瀕死邊緣脫險……◎一位臨床上被診斷為「腦死」的病人,清醒後竟能清楚描述手術房內的所有對話和細節……◎作者需要印第安巫師的幫助,驅逐死去病人在他體內的靈魂……這本書充滿了醫病之間不尋常的經歷,也是一個醫生對生命的告白。對醫生而言,職業訓練讓迷信、凶兆、靈魂等事被視為愚蠢、瘋狂,然而在本書中,一個個發生在手術刀下的真實故事,超出了傳統醫學的想像,所呈現出許多神秘且無法解釋的事件,增加了醫療者與患者間心靈的溝通和交流,也進一步為安頓病人的身心打開另一種視野。這本書的迷人之處還在於作者分享自己的精神轉變。在醫院裡,疾病被當成敵人,醫生是此王國中的武士,冷靜的除去障礙是必達的任務,然而這中間的介入界線在哪裡?何時該停何時該前?醫生的自我意識需要在何時棄守?此外,當醫生自己也面臨病痛時,怎樣面對失去重心的生活,又如何善加運用自己的技術,做出另一番貢獻,書中的二十條醫病忠告是他寶貴的經驗,也是獻給讀者最好的禮物。這是一本精采的人生故事,有生死和悲歡,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愛與希望在困頓中的力量,還有對不可見、未知的事抱以尊重。
愛滋病肆虐三十載
編者對愛滋病的議題感到極大興趣,基於將影響人類健康之最新生物醫學科學知識傳播的使命感,早在1988年及1993年兩度編撰專輯文章深入淺出探討有關對愛滋病在科學研究中理論與臨床治療技術的發展,希望能深入淺出地教導臺灣讀者:唯有藉科學方法與知識才能對此種讓人恐懼的疾病有所了解,破除「同性戀癌症」的迷思。二十餘年來,學界經常刊登有關愛滋病的相關文章,絕大部分都是根據最新科學研究結果,討論到疾病的各種層面包括病毒基礎、傳播途徑、疫苗研發、雞尾酒藥物作用等等。 2011年是發現愛滋病的三十週年,本書編者為讀者整理出三十年來愛滋病整個發展過程的回顧,但望有興趣的讀者可藉閱讀本書增加對此長時間困擾世人的疾病稍加了解,在與朋友談話時可作為警惕之用。本書特色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30開始:打造亮麗熟年
年齡的增加不等於老化控制老化的速度,完全取決於你自己。30歲以後,人體衰退率為每年1%,但只要從今天起養成有益健康的良好習慣,持續不斷,就能延年益壽。老化的速度,大約只有五○%是決定自遺傳,另外的五○%是在你的掌控之中。從今天開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一些改變。活得健康,快樂,活得有品質,不要成為家人與社會的負擔,你準備好了嗎?作者陳永儀是健康心理學博士,現任美國榮民總醫院老年科及精神科顧問,根據其豐富的臨床診斷及專業知識,全書分成身體、心理和社會三大層面,針對老化時常見的身心症狀、對老化的誤解、各種疾病的防治,以及扭轉老化過程的保健方法等,進行精要的解說,並加入各種測驗和叮嚀,提醒讀者如何隨手隨身檢測、維護自己的健康。本書特色坊間一般的熟齡保健書多只著重在生理照護,本書提供了更為前瞻性和全面性的身心養護建議,實為高齡化時代的熟年族群,以及負責照護老年人口的子女或醫療人員必讀的實用保健書籍。
無藥可醫:營養學權威的真心告白
開除您的醫師,不需要傳統的解雇通知書或白紙黑字的契約;相反的,開除您的醫師指的是您不依賴醫師了:您必須自我成長以擺脫醫師、自行判斷醫師所提供的資訊是否完整或正確、自己確認醫師的專業能力是否足以讓您將性命賭在他的手上。所以,開除您的醫師指的就是:雇用自己當您本人的主治大夫。您或許覺得自己不足以勝任這份工作;說穿了,我們一般人根本沒讀過醫學院,哪有資格呢?當然,這句句屬實(我也沒唸過);不過請仔細思考,所謂「醫學」的限制是甚麼。藥物與手術的治療方式,向來是醫學院所關注的焦點 - 即使時至今日,任何一位醫師都會承認,學校裡其他的課程受重視的程度,常遠不及這兩門學問(不信您可以詢問您的醫師,修過多少關於臨床營養學的課程)。也可以詢問醫師,曾修過多少小時的順勢療法醫學、草藥醫學,以及分子矯正醫學課程;然後,您會發現上述種種的「醫學」科目,甚至被醫學院認為不值得花時間排進課程表中。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因為順勢療法已在這兩百年內,成功地被醫師運用於全世界的病患身上。當「一般」的醫師還在用一定數量的砷與汞來麻醉病患的時候,順勢療法早就以一種少量而無毒的天然物質達到治療的效果。另一方面,草藥療法可以追溯至好幾個世紀以前;當時的醫師(大部份是女性)早已使用植物來治療病患,而非讓倒楣的病患臂上插著引流管集血袋,躺在外科手術檯上白白挨刀。假使藥物加上動刀的「現代醫學」,是天然保健法則的一項替代方案 - 那麼我得說這主意並非相當高明。本書特色作者不是醫師。沒錯!但是他是美國名校臨床營養學首屈一指的教授。安德魯多年致力嘗試並驗證過,安全廉價又有效的各式自然療法。提供那些愛藥成痴(鍾情藥物治療)的醫師與奮戰的病人們一些支持,並奉上一整疊具有醫界公信力期刊參考資料。預防醫學讓您不再損失健康或金錢!本書的主題不是討論維他命;而是能以各種維他命治得好的疾病。書中也包括相關個人經驗談及多起故事案例,在篇幅上都有一定的比重。內容充滿可行的實作技巧、輔以精準詳實的醫學參考文獻,並以大量的經驗為基礎。在書中,讀者可以找到眾多不同狀況的相關訊息,範圍涵蓋之廣,囊括孩童的注意力缺乏症、阿茲海默症、關節炎、婦女的健康議題、酗酒、癌症、糖尿病、疫苗接種的問題…還有更多其他內容。正如作者索爾博士於書中所示,所有列出的狀況,皆可透過自然的方式加以治療。作者的筆法充滿美式幽默的輕鬆,不同於一般保健書籍的枯燥沉悶,讓人可以輕易的一口氣讀完,也不會覺得只是一堆統計數據,來塞滿自己的腦袋。書中的內容,是作者學會、嘗試並驗證過既安全,又廉價,而且有效的各式自然療法;它們不只用於預防,也能運用在治療真正的疾病上。
人與醫學
這部書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小史,作者領著我們去看人體結構的知識(解剖學)和人體機能的知識(生理學)的發達史,去看人類對於病人的態度的演變史,去看人類對於病的觀念的演變史,去看病理學逐漸演變進步的歷史,去看人們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的學間技術逐漸進步的歷史,每一門學問、每一種技術、每一個重要理論各有發展的過程,那就是它的歷史。這種種發展過程,合起來就成了醫學史的全部。這部書不僅是一部通俗的醫學史,也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常識教科書。它是一部用歷史眼光寫的醫學通論,它的範圍包括醫學的全部——從解剖學說到顯微解剖學、體組織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部位解剖學;從生理學說到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系統生理學;從心理學說到佛洛特(Frend)一派的心理分析,更說到作者最期望發達的「醫學的人類學」;從疾病說到病理學的各個部分,說到病因學、病理解剖學、病原學,說到細菌學與免疫性,說到疾病的分類;從各種的治療說到各種的預防,從內科說到外科手術,從預防說到公共衛生;最後說到醫生,從上古醫生的地位說到現代醫生應有的道德理想。
宗教與醫療
即使已進入科學昌明的時代,宗教的幽靈似乎無處不在。許多宗教團體都介入醫院的經營,新興的宗教團體也以替人治病或教人養生吸引信徒,民眾生病之時,不但求醫也求神,為什麼宗教與醫療會如此緊密相連?本書收錄了十二篇論文,探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在中國與臺灣社會的醫療布教活動,介紹其疾病觀念與治病方法,並分析宗教醫療與世俗醫學之間的關係模式。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無論是宗教人物從事醫療工作,還是民眾生病時尋求宗教救助,在中國和臺灣,都是根深柢固的文化傳統。宗教對於世俗醫學有時會貶抑或拒斥,但通常會兼容並蓄。至於醫者則常視宗教醫療為迷信,並批評病人「信巫不信醫」或「棄醫而就巫」的行為。
流感病毒,變變變
病毒可依其含有的遺傳物質(或基因體)簡單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屬RNA病毒,它的基因體與大多數的RNA病毒不同在於非單一RNA分子組成,而是由八段長短不一的RNA分子組成,每一分子RNA所決定的蛋白,執行不同功能,故缺一不同。流感病毒是全世界公衛問題,藥物及疫苗開發固然重要,全球政府公衛單位平時就應監測豬隻體內流感病毒變化的趨勢,可預警大流行的爆發,早作預防措施。如此人類就可對變變變的流感病毒不那麼恐懼。有關流感病毒的報導從1997年至2010年超過三十餘篇,為了讓讀者有較整體的印象集結了一些長篇文章,包含國內許多病毒學家、公衛學家的觀點,可使讀者了解流感病毒與一般感冒病毒可何不同,流感病毒的基因結構與變化,1997年香港禽流感爆發的背景,以及臺灣如何防疫流感的流行,如何篩選抗流感藥物及製造抗流感疫苗。有了流感病毒的基本知識,遇流感病毒流行就不會太恐慌。本書特色★ 將過去四十年中《科學月刊》所刊載的各學科文章按編成專書。
現代醫學未解之謎(圖解版)
經絡針灸?磁場?睡眠?心病?肌肉會動?記憶儲存?基因密碼?七個最尖端科學也尚未解開的謎題!即使是人類基因體已經被解讀完成的現代,人體之中還是有著尚未尋得真相的謎題。在醫學的進步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這些神祕難題,為何仍抗拒著研究者的挑戰呢?本書從專業的研究者角度來探討人體的不可思議,獲得科學的新知,讓我們來尋找解開真相的道路吧!‧針灸的治療效果之謎 穴道與經絡是否真的存在?‧磁場對於人體造成影響之謎 人體內是否存在著磁鐵?‧睡眠之謎 睡眠物質是否真的存在?‧「病由心而起」之謎 何謂安慰劑效果?‧「天然的線性馬達」肌肉之謎 意志是如何活動肌肉的呢?‧「記憶的機制」之謎 我們是如何儲存記憶的?‧「人體設計圖」之謎 掌握關鍵的細胞質本書特色1、探究人體的奧祕、用大量的圖表讓原本艱深的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兼具易讀性和知識性2、透過作者在研究最前線的觀點,能看見當今科學研究的現狀
最佳醫生就是你
史上最優秀的健康專家就是「你」。「與醫生有約」(The Doctors)健康談話節目中備受歡迎的主持人崔維斯 斯托克醫師,將告訴你如何用七個簡單的步驟改變你的健康狀態。斯托克身為一名急診室醫生,常在診間看到選擇錯誤的生活方式,導致不良影響的身體─—我們每天面對的各種選擇,包括所有吃得東西以及從事的活動等,將會長遠地影響我們的身體。只要在日常生活習慣中做出小小的改變,就會讓你活得更久感覺更強健。你也可以戰勝許多慢性病,比方前幾大死因的心血管疾病、第二型尿糖病以及某些癌症,甚至在疾病發生前,你便能有效預防。本書生動、令人眼界大開的揭密我們經常受到威脅的疾病的健康密碼。不用追尋一些流行時尚的健康療法,拯救你的性命的自我力量,比起所有的醫生、精神導師或健身教練都還要偉大許多。秘密就在於簡單、正面與關鍵性的七個步驟,它們會讓你改變你本來以為的飲食、運動及健康照護系統等觀念。在斯托克醫師擊破健康的傳統固有觀念,將健康一事化為可起身而做、易於執行的秘訣與計畫的同時,它也為我們解密營養學、探索飲食潮流,解釋你為什麼要對某些健康忠告抱持質疑的態度,並且告訴你,適合你自己遵循的健康之道為何。無論你的年紀大小或體重高低,身心健康都是一個重要且需要達成的目標。你不一定要節食,更不需要每天從事無聊又痛苦的運動,只要將書中的資訊付諸實現,你就可以輕鬆的邁向健康之路。本書特色1. 作者史多克醫生是目前日間健康談話節目的名主持人。2. 整個排版比較活潑。各章除了大意介紹外,還有以下專欄a.「請問史多克醫師」b.分色塊專欄告訴你某些主題的定義或注意事項,比方「關於飲食、運動與健康」、「如何讓親朋好友協助你」等c.醫生會拋出問題讓讀者反思d.許多有用的圖表與營養分析表e.互動的自我評量表f.實用的網路資訊g.由實際案例做分析像醫師處方箋的memo,告訴讀者這章的總結與大綱提示
生醫新藍海
◆生醫新紀元 懷抱著長生不老、器官重生的夢想,全世界正進入再生醫學的研究競賽中,而台灣不管 是在神經再生、類卵子研究,或是幹細胞與癌症治療的研究方面,都不讓國外專美於前,且有傑出成就。 同樣的,個人化醫學也是時代趨勢,基 因組成的些微差異,造成人們身體、外表大不同,過去,罹患同一種疾病,治療方式大致一樣,而今隨著基因科學的進步,醫界開始針對不同的體質尋找個人最有效 的治療方式,台灣的個人化醫療時代也從此正式來臨。 ◆疾病新聖戰 與國際相較,台灣的癌 症防治之役起步算晚,但在國內相關單位、醫療院所積極與癌症對抗下,台灣的癌症防治大幅進步,且在臨床試驗及新藥研發有突破性發展,使癌症得以早期發現, 存活率也逐年提高。 另外,台灣的肝炎防治舉世聞名,不僅是全球首先實施全國性B肝疫苗接種計畫的國家,更研發出享譽全球的C型肝炎合併 療法,同時近年積極開發治療肝癌新藥,研究以基因體的方法學,解決了21世紀肝病的種種問題。 ◆科技新契機 醫療器材,就像是輔助上帝的手,為身障者重新帶來希望;透過醫材科技的輔助,失明的人重新見到光、失聰的人重新聽到聲音,改善了身障者的生活品質,也提 升了生命的價值。 在此同時,世界正掀起一股從古老中草藥尋找新療法的潮流,而台灣不但沒有缺席,更因擁有優質環境及人才、嚴格把關等優 勢,吸引生技公司積極投入中草藥的研究,也為許多疾病找到治療新契機。 ◆世界新潮流 全 球邁入高齡少子化時代,年長者照護成為各國相當重視的議題,未來透過遠距醫療監測系統,民眾的生理狀況可隨時傳到醫療院所,照護問題可以得到舒緩和改善, 高齡者和偏遠地區民眾,也能夠透過資訊科技得到專業的醫療照護。 科技的發展也帶動觀光醫療潮流,國內業者紛紛在國際醫療市場投入大筆資 金,甚至興建結合醫院、休閒與飯店的醫療渡假村,旅行休閒,兼具健康美麗,令人嚮往的醫療方式,讓眾多外籍人士不遠千里來台。 ◆ 生醫新成果 臨床試驗是對抗新疾病的重要研究方法,通過嚴謹的藥物臨床試驗流程,人類開發新藥過程將更為安全,臨床診斷與治 療也得以進步。 台灣臨床試驗的能力與品質具備國際水準,不少國際大廠看中台灣醫療水準,爭相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把台灣列為亞太地區新藥 研發重鎮,帶動台灣生技產業更為蓬勃。 ◆生醫領航者 台灣有許多優秀的生醫及科技人才, 中研院翁啟惠院長在醣蛋白及乳癌治療研究上有重大成就,對於流感及新流感疫苗研發也有重要發現;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陳垣崇台灣研究人類遺傳學的 第一把交椅,研發的新藥讓全球每年上千名的龐貝氏症新生兒重獲生機;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對於國人肺癌致病機制有突破性發現,結合個人化醫學的治療方式為 許多患者帶來新契機;行政院政務委員張進福在科技與教育領域皆有卓越貢獻,是台灣重大生技政策的重要推手。 ◆生醫新展 望 台灣生技產業宛如一顆璀璨鑽石,不僅擁有優質的研發與生產環境,尊重及保護智財權的態度,同時擁有堅強的ICT實力作為 後盾。 為迎接生技產業起飛時代的來臨,政府正式啟動「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未來將結合生物科技、醫療照護、精緻農業等產業能 量,在國內外專家、學者、業者群策群力之下,帶動生技產業起飛,為生技領域開創新局。本書特色 你知道青春不老、長生不死的夢想即將實現嗎? 你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吃再多也不會胖,但有些人卻連喝水都會胖嗎? 你知道癌症形成, 和你身上的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有關嗎? 你知道治療肝癌末期的新藥即將在台灣搶先上市嗎? 你知道台大醫院已研究出『類卵子』,將可 拯救不孕症婦女嗎? 你知道在都市打拼的兒女,該如何隨時掌握家鄉二老的健康狀態嗎? 本書將一一為你解開健康醫療方面的疑 惑, 讓你快速掌握醫療新科技,躍昇掌握健康密碼的生醫達人! ◎了解生技知識的入門書和實用工具書! 很多人認為生技和一般人距離遙遠,其實不然,生技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生技也將成為未來生活相當重要的一環。台灣發展生技產業多年,優質的醫療環境、高 品質的臨床試驗環境和醫療從業人員的高素質,讓台灣生醫產業在亞太地區一直居領先地位!本書將協助你從與切身相關的生醫入門知識進入,迅速接觸生醫浩瀚且 無法預測的健康世界! ◎疾病成因揭密,提升日常醫學知識! 生醫發展一日千里,許多被人 類視為絕症的疾病,在醫生科學家的努力下一一突破,了解生醫發展已成為掌握健康先機的密碼,許多困擾著大家的問題,例如抽菸到底是否會成為肺癌的成因?肝 癌末期還有得救嗎?造成肥胖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改善體質?不孕症如何治療?眼力衰退能重見光明嗎?中草藥真的有效嗎?…種種問題在本書都有詳盡的說明。 ◎掌握健康密碼,預防疾病纏身! 透過生醫研究不僅可以了解疾病成因,更能掌握健康密碼,讓知道自己該怎 麼吃、該怎麼喝、該怎麼過生活,才能讓疾病不再纏身。本書透過專家學者的解密,精闢專業的解說,將可以讓所有讀者都了解到掌握健康之道。 ◎踏入生醫行業的領航書 生醫和生技科學是21世紀最受注目的行業,對於有心往這條路上發展的年輕人而 言,本書提供了各面向的觀察和建議,是想要踏入這個行業的人最佳的領航者,看了這本書,也許你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變!
中國醫學大辭典 詞語索引
本辭典搜集之名詞,均採自我國歷代醫書載有者,別為病名、藥名、方名、身體、醫家、醫書、醫學等七大類,並予分條詳列。古今醫方流傳者極多,本書搜錄以通用為主。方名之下先述功用,次述藥品及其製法。若同一方名各書所載之藥品及功用不同,則均予詳列,以資比較。身體名詞,各家稱謂不一,凡散見於古今醫籍者,本書均廣為搜集,並詳加解釋。臟腑骨肉皆述其構造與功用,以及防禦之法。今日生理學有可證我國舊籍者,亦略為詮註,並附圖解。 本書搜羅參照之舊籍,除四庫著錄之醫籍百餘種外,並旁及韓國、日本之著作,其提要約兩千餘種,實為考訂古今醫籍之階梯。 全書所列名詞七萬餘條,排列方法,以首字筆畫多寡為準,首字相同者,則以次字筆畫為序。若字異而筆畫相同,則從部首檢字為序。篇末附四角號碼索引,檢查甚易,一索即得。
天阿!人不是我殺的
不論醫生或病人,想要救人或自救,絕對必讀的一本書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作序力薦 暢銷書《天啊!人不是我殺的》是一系列短文的集結,倫敦醫生以生動的筆法,帶領讀者進入醫生的世界,打破大醫生小病人的迷思。 行醫數十年,他娓娓道來遇到的特殊看診經驗,不管是醫療處置、應變機智或對待病人的態度,並深切反省自己曾犯的過錯,更希望同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在自己或同儕的身上。因為他知道每一位醫生都可能經歷過類似的災難,並且祈禱自己不是下一個害了病人的人。 無論你是醫師或病人,倫敦醫生書裡的建議都是相當寶貴的箴言與借鏡,字裡行間的黑色幽默,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犯下致命錯誤時,別尋死覓活 *人死了就不能動,所以活著時要多動 *喝酒不開車;但如果你抽煙,繫了安全帶也沒用 *假如你以為自己是無可取代的,看看你死後一周的門診預約表就知道了
實用醫易小辭典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全面介紹周易與中醫學內容的工具書。周易與中醫,都被看作是中國古代傳統學科最為神秘的部分,兩者又密不可分,學醫不可不學易,學醫又能加深對易經的理解和運用。本書只在破釋古代周易的疑難符號及術語,揭示中醫學中所含的周易密碼及醫易隱語,並將之推廣到中醫的疾病預測、診斷、預防、按摩點穴、針灸推拿、氣功導引、服食煉丹、中藥方劑、房事保健、五運六氣、食療、心理等多方面,幾乎將周易集中醫學有關的所有術語詞條盡收書中,為愈虧古代醫學及周易之祕的易學愛好者、中醫愛好者和現代科技學者提供了一把入門的「金 全書文字簡淺,通俗易懂,注重實用性和科學性,可供中醫工作者、易經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