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
社會學 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總是對個人命運造成重大衝擊,社會學即是提供個人瞭解所處社會的一把利器。本書從微視、鉅視的角度對當今社會學各個學派提供系統的介紹,更廣泛運用台灣現況的資料,實為一部學習社會學的學習者或研究者參考使用的一部書籍。 本書中由個人的和整體國家的觀點去撰述,內容除了引述多種不同的理論和學說之外,亦有許多的例子可供學習者去思考,而引用大量的原文學術專文,也是一樣特色。此外,章節的分類細緻,可以使得學習者在學習或研究時,能清楚明白。 作者簡介 葉至誠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 經歷/普考社會行政類科及格 高考勞工行政類科及格 行政院青輔會諮詢員 東南工專兼任講師 德育護專專任講師 空中商專專任副教授 德育護專專任副教授 台灣大學人事室荐任組員 德育護專人事室主任 現任/世新大學專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人事室主任 空中大學兼任副教授 著作/《社會學》 《社會科學概論》
社會團體工作
社會團體工作 本書為如何實施團體工作的專業書籍。作者以其紮實的理論知識,配合經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如何以小團體為媒介,來協助案主成長,激發潛能,並帶來有意義改變。由於本書內容兼顧理論與實務技巧說明,可被廣泛地應用在助人專業的臨床工作中,是一本適合大學社會工作、教育、心理輔導等科系的教科書。 校閱者簡介 曾華源 學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常務監事(召集人) 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組長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所主任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常務理事 譯者簡介 劉曉春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曾任/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縣綜合計畫研究員 台中市生命協會社會工作師 現任/東海大學學生諮商中心輔導老師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張意真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曾任/國泰綜合醫院社會工作師 台中榮總精神科社會工作師 現任/東海大學學生諮商中心輔導老師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危機處理全書(反暴力全書)
保護孩子 對天下的父母親而言,沒有什麼比保護子女安全更為重要的了。絕對沒有!當閱讀本書,會聆聽到三十萬名犯罪和意外事件被害人的吶喊。 今年,陌生人將誘拐美國五千名小孩。無數的孩子將遭到性虐待。超過一百萬以上的孩子,將在意外事件中,受傷或遇害。而,真相是,這些犯罪和意外事件,有九成絕對可以防止。 孩子會在每一處想像得到的地點遭到誘拐:公車站、學校、購物中心和遊樂場。 幼童性騷擾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它發生在家庭、學校和宗教社團。所有對幼童的性犯罪中,百分之八十是親戚或父母和孩童認識及信任的人幹的。雖然父母親忙著戒備陌生人,他們的孩子卻常被朋友、鄰居、老師、親戚或神職人員調戲。 作者簡介 小路易斯.密澤爾 美利堅大學碩士。前美國國務院特勤幹員,現任密澤爾公司總裁,該公司專精於訓練排除困難和犯罪與恐佈主義的防範。 密澤爾是業內權威人士,經常在各媒體發表精湛的見解,並在全球各地超過千場次有關恐佈主義犯罪的演講。他曾參與越戰,在烽火漫天的貝魯特及1984年、1988年奧運會報行國際安全專家任務。
社會學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現象與關係的學科,強調個人、文化與社會間的互動三角關係,它不僅是學術科目,也是身為現代社會人所必備的基本知識。本書重視理論與實例的說明,並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將社會學完整地介紹給讀者。基本上,本書分成四個部分,共計十八章:第一部分是社會學內涵,包括社會學本質、理論與社會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社會與個人,主要有社會結構與社會互動、文化與個人、個人社會化及偏差行為。第三部分是社會組織、制度與關係,包括社會團體與動力、社會組織與科學層制、兩性角色與關係、家庭與婚姻、社會階層與不平等、社會制度與功能。第四部分是社會變遷、發展與問題,包括集體行動與社會變遷與發展以及社會問題與犯罪等。&
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
善會及善堂是明清社會的新現象,它們不屬宗教團體,也不屬某一家族,而是由地方士紳商人等集資、管理的長期慈善機構。這些慈善組織興於十六世紀末期的明代,盛行於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傳統善堂仍在運作,本書研究重點則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的歷史。它們遍布全國,由清代各方志看來,幾乎全國各省均有,是清代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其重要性及社會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新現象,其中滲透了複雜而具體的文化因素,我們必須全面地了解此現象,不但從客觀的社會經濟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要從施善者的主觀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與性質,從而深入了解明清時代的社會文化。因此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就是透過民間慈善組織發展的歷史,看社會經濟改變與價值改變的關係;另一課題是公共範圍的問題,並探討中國有無「福利國家」的傳統。 本書除追溯明清慈善組織的淵源,描述其組織型態、主要活動外,並探索這個新歷史現象與明清社會經濟及思想發展的關係。希望為明清社會描繪一幅較活潑的關係,糾正一般人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刻板概念。
文化工業
文化工業 文化是歷史的投影,「大眾文化」即是二十世紀的時代產物。隨著科技的進步,市場經濟成為一種潮流席捲全世界,商品成為一種普照的光投射到各國角落,商業化和都市化成為這個時代的表徵。 在這種背景下,古典的、高雅的文化傳統受到猛烈衝擊,而以文化工業生產為特徵、以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以現代傳播媒介為手段的「大眾文化」占領了整個世界。對待當前的「大眾文化」,採取憤世嫉俗的激進主義態度或放任自流的消極主義態度都不對,而後者似乎是更危險的傾向。 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的文化工業理論能有效地防止和醫治這種危險的傾向,這是介紹和探討這一理論的實際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 陳學明 上海市崇明縣人,一九四七年三月生。一九七三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現為該校哲學系教授。發表論文一五○餘篇,出版譯著十五部。 著作/《班傑明》 《新左派》 《性革命》 《文化工業》 《西方馬克思主義論》 《現代資本主義的命運》 《二十世紀的思想庫──馬庫色的六本書》 《佛洛依德的馬克思主義》 《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流派》 《哈伯瑪斯的「晚期資本主義」論述評》
慾望新地圖
慾望新地圖 從「女性戀物」到「T/婆美學」,從「殖民學舌」到「同志假仙」,《慾望新地圖》結合了女性主義、性別研究與同志理論,在性/別和性慾取向的交疊微光處,詮釋「認同」與「慾望」之間的曖味糾葛,想像偏離父權異性戀正軌的各種「斜」魔「歪」道。 《慾望新地圖》談的是認同與慾望間的曖味想像,偏離父權異性戀正軌的各種「斜」魔「歪」道。共收錄了一九九五至九六年間撰寫的中文論文六篇。在寫作風格上,較以往來得輕鬆自在,多了些調侃與調情的游走空間;而在寫作的題材上,也有了初步「在地化」的努力。在理論架構上,仍是以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為基礎,加上活力生猛的同志理論,企圖在性/別與性慾取向的輻轃處,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激盪出文本閱讀的精細與運動實踐的熱情。 作者簡介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益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著有《後現代/女人》、《性別越界》、《自戀女人》及《慾望新地圖》等。
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
對於中國思想學術來說,「現代現象」是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現代化過程不僅是傳統與現代之事,也是中西方文化的衝突。在本書中,古今、中西二元景觀遭到進一步的挑戰。本書作者既挑明現代性問題在中西思想和社會中的歷史性差異,但更關心如何把握對中西方思想來說其實已命運與共的現代性問題本身。 書中所論雖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涉及現代性的所有主流論述,卻切實地審理了的中國的現代性問題:關於「個體這說與主義話語」、「審美主義與此岸感」、「怨恨與文化大革命」、「宗教與民主社會的自由建構」等重大課題。現代中國的歷史經驗更直接介入作者的現代性社會理論的建構。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究竟是什麼?這個像謎一樣令人極其困擾的觀念,被用來定義二十世紀末期的文化狀況。 後現代主義宣稱:「現代性」-從「啟蒙運動」成長,歷經「工業革命」到馬克思主義-已經崩潰。我們現今活在一種無止盡的「當代」文化中,這是一個實質中的「超現實」世界。 本書追溯了後現代的三門系譜:藝術、理論與歷史,並對傅柯、李維史陀、巴特、德希達、拉康與李歐塔等後現代代表人物進一步發展的結構主義、符號學與解構主義的本質,加以解釋說明。 作者介紹 文字作者 Richard Appignanesi 倫敦國王學院常任研究員 漫畫作者 Chris Garratt 著名漫畫創作人。 譯者介紹 黃訓慶 台灣大學哲學系,現任職出版社,負責學術書籍的編輯工作。
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研究
本書研究了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的七種模式:蘇南模式,珠江模式、溫州模式、寶 雞模式、常德模式、耿車模式,以及關於農業勞動轉移、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小城鎮建設、城鄉文化等問題。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做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成果。
如何與老美共事:摘下你的文化濾鏡透視老美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相信在美國商業界的管理階層,一定有些傳統及共通的致勝之道。而這些致勝模式帶來的影響,是不分種族與性別的。大體而言,美國主管們在公司裡、在學校中,在美國社會中學會些傳統觀念及工作態度,這些便能影響個人在工作時的想法及行為。本書即以這些美國傳統及共通處為核心來發展全文。不可否認的,這些規則都只是一種概論及籠統的概念而已。但經驗告訴我們,這些概論可以讓我們做為瞭解美國商業界人士的出發點。世界一直在變,這些關乎致勝之道的文化規則也在變。我們而要的是在這千頭萬緒中,找出一個有用的切入點。美國人有千百種,亞洲人也一樣。我們認為,把所有的亞洲文化視為單一的整體,是不容易,也是不正確的。我們都知道,日本人跟印尼人不一樣,而泰國人跟韓國人也很不相同。可是,在和美國文化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在太平洋邊緣的亞洲國家間有些共通點是和美國文化很不相同的。我們所說的亞洲文化是根據我們在東亞及柬南亞的工作中經驗歸納出來的。此外,我們也參考了一些討論太平洋邊緣亞洲文化共通點的書籍著作。為了便於閱讀,我們並沒有每次在「亞洲人」及「美國人」前面都加上「大部分」、「很多」、「大多數」這類的字眼。亞洲讀者瞭解,本書所指的亞洲文化特點,並不是泛指所有的亞洲人:同樣地,美國讀者也知道,本書所說的美式作風,並不是代表每個美國人。我們要銘記在心的是,每個人都會傾向於把屬於自己文化裡的每個人都看成是各不相同、具有獨特性,而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做是一模一樣的。文化概論是為了事先解釋及預測人們的行為,而做的假設可說是相當有幫助的可是刻板印象卻是將來自同一文化或地區的人視為各個相同。因此會讓我們眼光狹小,也會降低我們分辨及處理多元性情況的能力。我們希望讀者能體會本書所提的每一個看法,並相信任何事物都可能有例外存在。有了這項認知,讀者便不會掉入刻板印象的陷阱之中。這本書或許只能提供您一半的需要,對美國人的了解愈多,亞洲人獲益也就愈多;同樣的,美國人必須深入瞭解及欣賞亞洲的文化傳統才能更加獲益。畢竟,亞洲的文化傳統是促使現今的亞洲成為世界最生氣蓬勃的流通市場的主因。我們衷心希望,本書除了幫助和美國人共事的亞洲人之外,也能讓文化敏感度高的美國主管瞭解,自己與其亞洲同事之間的文化差異。如果亞洲人及美國人雙方都願意各跨出一步,來學習並瞭解自己及對方的文化,那麼在這日益全球化的商業界,我們就能運用那另一半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
理解俄國:俄國文化的聖愚
俄國紅場上,聖瓦西里教堂的幾個色調彩艷的拱頂世界馳名,而教堂同名人瓦西里則鮮為人知。這座最負盛名教堂的守護聖人,除了在俄國,在哪也沒有被尊為聖徒;而他在俄國被尊為聖者的來龍去脈,至今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儘管瓦西里在外國少為人知,但在俄國民眾記憶之中卻佔有重要地位,他是俄國民間傳說中的熟悉人物,他的教堂備受推崇,證明世世代代的俄國人對他所象徵的態度和價值觀、深為眷戀。 瓦西里屬於俄國人所謂的「為了基督的愚癡」,或「狂信苦行的聖者」。 本書作者有這樣的結論:聖愚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把基督教合法性強加給薩滿教行的做法,而且這是俄國雙重信仰的最完整、最重要的表現。聖愚的獨特性不僅源於斯拉夫人異教,而且也源於烏拉爾一阿爾泰薩滿教的獨特狀貌。
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
反文化 如何在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以及兩種性別、多種年齡層之間增強正當性?如何贏得和平,取消有組織地、和官方地作為解決爭端之手段的暴力? 以及如何保護環境,扼制人口膨脹、資源濫用和各種污染?本書作者英格企圖以反文化的研究,引導大家用富於創造性而非充滿偏見的方法來看待這些議題。
心靈.自我與社會(平)
思想世界的入口 米德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有關心靈、自我及符號互動的社會理論,對社會學及心理學的發展尤其貢獻。本書以一種富啟發性的,深刻的和談話式的語調,傳達出米德的原創理念,是他最知名、影響最廣的作品,也是瞭解米德思想世界的入口。
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
社會與思想叢書之一 & 本書為舉世矚目的中國鄉鎮企業發展的最新調查資料,書中收集的十個中國鄉鎮企業研究個案,為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與新加坡東亞經濟研究所合作的一項大型學術研究成果。造些資料為如何理解中國鄉鎮企業等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中國區域發展差異調查
這部重要的學術調查文集,是從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及其前身,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在一九七九至八九年間對當代中國農村的研究成果中選編而成的。研究區域包括安徽、廣西、山東、江蘇、江西、 山西、黑龍江、甘肅、寧夏,內容主要集中在區域之間的差異、農村商品生產、區域與宏觀經濟發展、農業責任制等。
咫尺天涯:李維史陀對話錄
咫尺天涯 被譽為「結構主義之父」的李維史陀在藝術方面深具天賦及淵源,孩童時代對地質學產生濃厚興趣,青少年時期又對心理分析學說及馬克思主義有所愛好,而後熱衷於政治活動,到今日在學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迢迢行來,其間的心路歷程,和研究過程的各種因緣際會,及其所採取的研究成果深受當代學界矚目,本書作者葉希邦以訪談的方式,為讀者介紹李維史陀多彩而引人的學術歷程。
社會學新論
社會學(SOCIOLOGY)作為一門新學科的名稱,是法國孔德(A.Comte)在1838年提出的。在東西方的歷史進程中,研究“社會”的學問可以推鴻至東方的中國(先秦時代)和西方的希臘,但現代的“社會學”,卻是西方十九世紀才問世的。 其後,經過馬克思(K. Marx)涂爾幹(E. Durkheim)、韋伯(M. Weber)等社會學大師的推動,各種衝突、功能、互動等社會學觀點,出現姿采紛呈之局面;進而使社會學在變幻莫測的現代社會中,成為受到廣泛重視的一門“顯學”。綜觀西方社會理論,已邁進跨科際、多層面、跨學派的後實證主義年代,希望東方的社會學人,也可以共同建構兼容並包、開於而紮實的社會理論與研究。本書正好是一個踏實的起步點。 本書匯集了十多位香港資深及新一代的社會學者,合力把當代社會學的主要課題及面貌,以平易淺白的筆觸,介紹給讀者。不但適合修讀社會學的學生細讀,就是對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以至經常接觸不同社會問題的行政人員,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
老人長期照護 本書從老人福利、醫療福利以及社會工作等理念,探討老人長期照護的需求、政策與實務,並對其相關議題提出諸多剖析;更針對個案管理、現代老人社會工作方法、長期照護品質的控制與費用之約制,以及服務提供的多元化、私有化等有精湛的討論,不僅是相關科系師生的優良教材,亦是實務工作人員最佳的參考指南。
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
李維史陀 二十世紀的哲學因存在主義的式微而沒落;二十世紀六○年代後的思想也因而趨向沈寂,形成思想界的一度真空。 這似乎是一個沒有哲學與思想的時代;不過,繼「存在主義」之後,「結構主義」卻已放出萬丈光芒,照耀著新世界的哲學思想界,如一股烈焰般燃燒著西方知識分子,引導著新的文學、新的思潮。而這股新浪潮的源頭,正是出自享有「結構主義之父」之譽的李維史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