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 觀看我們的症狀演出,穿梭於層層覆藝的文字或是視覺符號之間,作者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情境與感受,迷戀、騷動、挫折、嫌惡、憤怒、摧毀、恐懼、哀傷、憂鬱、無語。 作者發現,這些牽動其實都與作者自身的個人歷史與時代脈絡息息相關。因此,透過閱讀與書寫,作者企圖完成的工作是要了解自己以及所面對的歷史。在研究與書寫的過程中,作者重新回到了歷史與記憶,整理自幼到成長的體驗,作者所看到與聽到的蛛絲馬跡,以及今日持續面對的問題。 作者簡介 劉紀蕙 一九五六年生於台北市萬華區糖廠廢棄的鐵道旁,成長於日本式的老房子與巷弄間,該址早已不在。祖籍據說是上海市,其實不詳。一九八四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一九九四年創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致力於推動整合性人文研究。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現為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文學、現代主義文學與藝術、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電影研究與跨藝術研究。 著有《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三民.一九九四),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學與符號疆界》(立緒,一九九九),《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麥田,二000),《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麥田,二000)等論文集。
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
第六至九篇文章是依據全台灣地區的問卷資料,分析婚姻權力的結構關係、婚姻同質性與婚姻適應、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社會需求:兼論四個社會支持模式、以及已婚有偶老人社會支持來源與老人心理適應。是本值得有興趣者閱讀的一本好書。
運動社會學
這本書由兩位知名的運動社會學家所著,為運動的社會學層面提供了面面俱到而動人的視野。除了以重要的社會概念、觀點與研究的穩固整體觀來探索「運動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主題外,《運動社會學》一書還包括此領域中最適時的議題與爭辯之煽動性討論。作者經由令人激賞的廣博方法,也透過跨國、誇文化的全球化觀點,分析北美與其他國家的運動。除了比別的書更明顯探討了廣泛的主題外(包括飲食失調、疼痛與傷害、特殊人口),此書還有專門的章節,涵蓋中學、大專、職業運動及奧運的範疇。其他的特寫還有每一章裡「特別焦點」的方塊,「正反觀點」辯論,與「摘要」,加上關鍵語及研究方法的附錄。
後 PC 時代:21 世紀的科技生活盛宴
後PC時代 PC時代,電腦難學難用,多數人自稱「電腦白癡」,價格居高不下,INTEL、微軟主宰PC規格,電腦升級成了使用者最煩惱的事。 後PC時代,電腦設備隨身攜帶,隨手可用,人人都會上網,每天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網際網路世界,通訊無遠弗屆,高科技家電產品便宜易用,新電玩、新音樂、新電影、上網立即享用。 2003年之前,我們就可以進入這樣美麗的新世界,微軟、INTEL嚴陣以待,台灣廠家磨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電腦、大哥大、電話與家電的國度即將被網路統一,消費者、股票族這回真的可以先等一等,看玩這本書再做打算。 無論如何,個人電腦工業已不再晴空萬里了,面對越來越低的低價電腦趨勢,現在每一抬頭都會看到幾朵烏雲掛天空,不過雲隙間也總仍會有陽光,這或許就是後PC時代的天空了,電腦無所不在的意義其一是越來越便宜,以不同面貌存在在生活中每個角落,其二是無線通訊的興起與普遍化,讓各種小電腦可以網網相連,真正體現智慧型網路世界。 作者簡介 王仕琦、田媛、周芳苑、周瑞貞、張秋蓉、郭晉彰、郭秋鈴、陳泳丞、郭淑芬、羅弘旭。 策劃。許浩斌,曾任工商時報科技組主任,現任中時報系財經新聞中心副主任。
現代公共關係法
公共關係 公共關係其實是企業管理範疇的一部分,藉此一相互交流的推動,一方面可以了解社會大眾對企業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可以促使企業擬訂出確實符合社會大眾利益的政策及計畫,從而妥善執行,藉以贏取社會大眾的支持,並進行徹底改善企業的人際關係。 本書嘗試從法律人的公關思維出發,期望透過公共關係與法律的結合,讓更多人明白如何經由法律去爭取自己的權益,並期盼透過本書能提升大眾的公關觀念,對未來的公關業有一番的體悟。 作者簡介 劉俊麟 經歷/信緯國際法律事務所總監 信緯公企顧問有限公司籌備處處長 啟升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B.V.I. SUN-OVERSEAS COMMERCIAL INC.首席顧問
貝爾
貝爾 作為「意識形態的終結」的爭論的始作俑者、作為宣告後工業社會來臨的預言家、作為西方當代文化卓越批評家、作為後現代主義爭論浪潮的鋒頭人物,丹尼爾‧貝爾無疑是當代社會科學領域中最負聲望的社會理論和思想大師之一。「當代大師系列」絕對少不了這一位社會學的重要人物。 但是貝爾得到的誤解似乎多於瞭解,本書對貝爾個人的著作、理論均有詳盡精闢的論述,對引起人爭議的「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及「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論題,做了客觀中肯的評介,為關心當代文化及社會情勢人士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王小章 王小章,浙江德清縣人,一九六六年生,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現為浙江大學哲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貝爾》、《潛意識的詮釋》、《當代中國社會越軌行為研究》(副主編)、《心靈、自我與社會》(譯著)等,另有論文二十餘篇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心理科學》等雜誌。
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對社會學家提出了許多問題,並吸引了西方社會學家的注意,西方社會學家對此提出了種種看法。可惜的是,因為溝通渠道不足夠,西方社會學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卻鮮有對中國內地學者的工作產生影響。 本書編者和作者均為美國和香港的中外學者,本書旨在介紹近年來西方社會學家對中國的研究成果,內容包括對西方社會學家的初始研究工作的綜述,以及他們對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社會網絡與求職過程、組織與制度變遷、城市化、家庭、人口轉型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
文化生活 對於文化的系統性研究,雖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以及十九世紀早期。但到了一九三○年代,芩會學家所羅金才開始提出一種正式衡量文化與文化變遷的嘗拭。到了今天文化研究成了顯學。文化之做為學術研究,包含了藝術、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甚至科技等等。 文化是一種複雜的整體,包含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律法、習俗,以及一個人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 本書是文建會與中國哲學會共同主辦的「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中發表的論文,是哲學研究者對於國人生活文化關切投注的心得,內容包括了知識、藝術、道德、倫理、宗教、等面向,並擴及公民、社區與公共空間的思考,乃至延伸到環境與自然生態保護的關懷,以提供現代人提昇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之指標與參考,重建生活意義,創造文化生機。 作者簡介 沈清松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講座教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客座教授,荷蘭國際亞洲研究院漢學講座。目前擔任中國哲學會理事長、國際中國哲學會會長。
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精)
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由證嚴法師於1985年成立,是一個近年來成長極為快速的志願慈善組織,其成員不但函蓋全台各階層,隨著其志業的擴展,如今更成為一個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分會的國際組織。 本書是對於台灣佛教慈善功德會的一個「個案研究」,主要焦點放在台灣社會文化脈絡以及慈濟集體情境中人們的慈善助人行為。在「微觀」和「中級」的分析層次上(micro-and meso-levels of analysis)透過本「個案研究」,我們想要探討的是:在一套特定的「文化規範中」和「社會系統」中,集體性助人是如何發生、發展和持續的?並藉著多重的資料來源來對真實情境裡的這個慈善組織,做深入的描繪與分析。
文化與研究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現今全球最熱門的學科,但文化研究到底是什麼?從何而生?為何存在? 這是一門自稱非學科的學科,一條批評的道路,讓我們得以碰觸身分和種族、文學和帝國主義、佃農和資本家、「高尚」和「低俗」文化種種課題。 本書提供了清晰而明確的導覽,帶領讀者穿越這個複雜科目的地雷區。 本書為讀者勾勒出其完整概要的發展歷史,同時檢視主要擁護者的理念,並呈現出文化研究應用到全世界各地的特色。本書針對這個引人入勝的研究領域及其基本觀念,提供具深度的導讀。 作者介紹 文字作者 Ziauddin Sardar 他在倫敦城市大學完成學業,主修物理和資訊學。曾擔任研究員、科學雜誌編輯,後來成為自由作家,廣播人,和文化批評者。 漫畫作者 Borun Van Loon 遊走於藝術、哲學、和經濟決定論等截然不同的領域,其遊刃有餘,足引以為鑑。 譯者介紹 陳貽寶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現任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教。
安定日本社會的力量-社區組織町內會
「町內會」是日本社會的基層組織,亦是日本國民自律與團隊意識的養成所,憑藉此一意識,建立了日本社會的秩序,締造了日本現代化成功的奇蹟。我國也應該發展類似的社區住民組織,建立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舉世震驚的日本關西大地震中,日本人依然遵守秩序,沒有搶奪的事件發生,領取救濟品時不會爭先恐後,領取用水,各人只取應有的分,也不會多取。這種有秩序的表現,「町內會」組織似乎居間運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日本社會因有「町內會」這種自發性的住民組織在維繫著基層的秩序,而基層秩序正是社會的基礎,基礎一旦穩固,整個社會豈有不安定之理。日本的「町內會」是維繫社會安定不可或缺的組織,而同為基層組織的台灣的村里民大會究竟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
交換與權力 本書通常被歸類為「社會交換理論」的經典,因此一般讀者只注意到「交換」的一面,而忽略「權力」的一面。在書中所謂的「交換」和社會學上的「互動」概念有什麼差異?而「交換」是不是「權力」的一種形式?還是「權力」是「交換」的一種形式?另外,所謂的「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又有什麼樣的不同?接下來,就是書中所謂「交換」指的是「社會交換」還是「經濟交換」?最後布勞把人際關係的層次跳躍到組織的層次,此即所謂「結構」與「行動」的聯結。
志工領導
志工的領導與統御術 在美國,十三歲以上的公民,有百分之五十二參與志工活動。在台灣,也有愈來愈多的人選擇擔任志工。志工團體在現代社會裡有其不容忽視的力量。 志工參與者自九歲到九十九歲皆有,年齡層之廣,非一般性組織所能及;而志工不以薪資或昇遷作為交換條件,更有別於其他營利事業成員。除此之外,志工組織多用沒有學、經歷的限制,故參與的成員龐雜且素質不一。 因此,志工領導人必以獨特的管理方式來整合這股龐大的人力資源。 「志工領導」一書為領導人提供了重要的領導概念,包括會議的正確程序、建立完善的理事會;溝通、傾聽技巧;時間、品質、衝突管理等等......,志工領導人必須活用書中統御技巧,才能發揮志工團體的功能。 作者簡介 ◎Emily Kittle Morrison M.A.人事及人力資源主任,為美國訓練發展協會、志工管理組織、中央公民事務一員。名列於訓練發展名人錄、教育名人錄。同時,她也是亞利桑那大學教育課程的志工領導人。 她將過去三十年的志工工作及研究經驗分享給大眾。過去二十年,她諮商及指導全國志工工作組織訓練志工的領導才能。這本包含了許多表格的指南,只須稍作修改,即可適用於你的組織。
解除世界魔咒
解除世界魔咒 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進步神速,資訊科技、生物科技、材料科技、工程科技、農業科技...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些都使得人類對於一個建立在科技之上的「新社會」的來臨,帶著許多期盼,可是,如果這個科技的新社會沒有人文精神的支持,那麼,它也可能帶來新的魔咒,造成經濟方面惡性競爭的失控、環境的污染、生態的失衡、人際關係的疏離等等。所以這個新社會一方面需要科技的進步和人性的需要相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在其中灌注人文精神,才能夠把科技世界建構成一個符合人性尊嚴的世界。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討論科技哲學與文化哲學交界問題的著作,採取作者本人的對比哲學觀點,研究科技對文化的衝擊,集中在科技與人文、西方近現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本書對科技與文化給予明確的界定,並詳論現代科技對於倫理、藝術、宗教的影響,考察科技的人文意義與中華文化的展望,是關心科技與文化發展,留意科技與人文互動與通識教育的人士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沈清松,台灣雲林縣人,出生於一九四九年,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哲學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碩士、國家發展研究碩士,魯汶大朵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法國巴黎大學高等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等,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國學會理事長,國際哲學與價值研究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現代哲學論衡》、《為現代文化把脈》、《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等。
從韋伯看馬克斯: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
韋伯和馬克思 在眾多同馬克思的學說爭論的學者中,要數韋伯的批判最為嚴厲,而且影響也最為深遠。 本書編著者為國內外知名社會學理論與馬克思學學者,特別將七篇有關當代西方學者探討馬克思與韋伯觀念的同異與爭論的文章,重新加以整理,添加台灣年輕一輩學者的理念與看法,期盼能使讀者更易於瞭解這兩位現代大思想家的理論學說。 作者簡介 洪鎌德 出生台灣新竹,台大政治系畢業,維也納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教慕尼黑大學、南洋大學、新加坡大學,擔任北大、復旦、廈門、人民大學等中國七所大學客座、榮譽、顧問教授。 哈佛、加大(柏克萊)、倫敦政經學院等訪問學人。現任台灣大學教授,並任淡江、輔仁、東吳兼課,著有《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當代政治經濟學》(1999)、《從韋伯看馬克思--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1999)、《21世紀社會學》(1998)、《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1998第二版)、《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1997)、《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1997)、《馬克思》(1997)、《跨世紀馬克思主義》(1996)、《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學》(1995第二版)、《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探索》(
韋伯-思想與學說
韋伯理論 圍繞在韋伯和馬克思的著作以及其影響的學術研究和爭議一直連綿不絕。儘管對其他思想家和近代社會學思想史的其他主義也有人在研究,但是關於馬克思和韋伯的研究規模之大則是無與倫比的。對馬克思的關注是毫不足奇的,因為與馬克思的名字相連的政治意識型態,為世界上一大部分地區的政府提供合法證明。但是,韋伯則不同,他從未在政治或者學術中創造某種主義,也從未創造某些人所說的政治決定論或者是個人主義方法論。 那麼,是什麼使人們一直對韋伯的思想懷有那麼大的興趣呢?最主要的是他在學術上的優勢。作為一種進行宏觀研究的比較方法,他優於簡單化的馬克思主義和非歷史的結構功能。但是,韋伯的地位之所以歷久不衰,也有其政治方面和認識論的原因。 韋伯是近代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他的學術作品繁雜而且艱澀。本書是對韋伯的學說作整體性的提綱挈領,讓讀者認識到韋伯如何從農業調查中建立自己的思想。 本書將帶領讀者對於韋伯的理論作深入的探討。
積極性家庭維繫服務
積極性家庭維繫服務 本書介紹前瞻性及防禦性的家庭服務方案(例如家庭重建者模式),並整合相關理論來進行整合性的討論和方案評估的檢討,對於從事家庭工作的實務者,不失為一本必備的用書。 譯者簡介 張盈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畢業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肄業 現就讀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社會學 方岷 學歷/台灣大學外文系 經歷/曾任台大慈幼義光社社長 現任/雜誌社編輯 校閱者簡介 郭靜晃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家庭關係與人類發展博士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曾華源 學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常務監事(召集人) 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組長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所主任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常務理事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本書是為所有身於這紛擾不安的社會中致力於改善現況、解決問題的專業社會工作者而撰寫的。教學與實務經驗豐富的作者群透過各種重要理論之收集與整理,以及各式真實案例的分析與探討。 協助社會工作專業的從業人員、督導、教師與在學學生從理論與實務雙管齊下的瞭解「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互動情況與根本要義,進而引導社會工作者在問題解決的歷程中能夠制訂合宜的服務計畫。 譯者簡介 陳怡潔 學歷/美國波特蘭奧瑞崗州立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學士 現職/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台安醫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兼任講師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校閱者簡介 郭靜晃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家庭關係與人類發展博士 現任/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團體技巧
團體技巧 本書主旨在強調團體帶領的技巧要依當時的團體情境、團體成員與領導者個人特質與背景,甚至鼓勵創造團體技巧,而非固定或人為做作的一套活動或行為。本書與一般專業書籍不同,作者以實例說明團體技巧如何實施,而且亦指出不同理論體系下,團體技巧如何運用。 在社工人員或輔導人員在進行團輔導時,有許多必須要去注意到細節,在書中會有詳細的提到;而在團體中,利用鼓勵或創造的團康方式,也是能使團體的成員在進行輔導時,可以產生增強現的方式及工具之一。 團體情境的考量,是關係到輔導者能否使團體成員願意去互動的一個關結點。 譯者簡介 曾華源 學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常務監事(召集人) 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組長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所主任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常務理事 胡慧嫈 學歷/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 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教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助教 長榮管理學院諮商中心輔導老師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博士班研究所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講師
新世紀的社會福利政策
社會福利 國內的社會福利發展正邁向一個新的里程,其受重視的程度也明顯更甚於往昔!與過去比較起來,不論周延性、具體性、乃至社會性的考量,均有明顯改進。社會福利的相關議題更逐漸成為民眾隨時能夠討論的話題,這不僅提升了民眾對自身權益的認知、更為民眾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作了準備。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文化再製 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其基本假定是:階級劃分的社會與其所倚賴的意識型態和物質的表面配置,部分乃透過其所謂的「象徵暴力」為中介而得以再製。亦即階級控制不只是經濟權力的赤裸反映,而且是透過更精妙的象徵權力之運用,以強制他人接受符合其利益的社會世界定義。 由此觀之,文化乃成為統治階級利益和日常生活的中介。所以文化的功能是代表宰制階級的經濟和政治的利益,它並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社會秩序得以維繫所必要和自然的元素。
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
與大師的對話 在探索人類朦朧的過去,劇變的現代與眩惑的未來,東西方哲人都曾作過不少的努力;其中又以當代歐陸與北美幾位理論大師的學說值得我們研究與思想。 本文集便圍繞在舒慈、杜赫尼、卜地峨、諾錫克和紀登士等幾位思想家、理論家的社會與政治理論上,加以舖陳、敘述、剖析、評論,其目的在介紹當代頂尖的社會與政治學說,給予華人世界的讀者。 在這本書中所提到的幾位思想家,也都是能影響後人的理論大師,而作者在一併提出的用意,即在於使學習者或研究者能更廣泛的去討論這些論點。 作者簡介 洪鎌德 出生台灣新竹,台大政治系畢業,維也納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教慕尼黑大學、南洋大學、新加坡大學,擔任北大、復旦、廈門、人民大學等中國七所大學客座、榮譽、顧問教授。哈佛、加大(柏克萊)、倫敦政經學院等訪問學人。 現任台灣大學教授,並任淡江、輔仁、東吳兼課,著有《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當代政治經濟學》(1999)、《從韋伯看馬克思--現代兩大思想家的對壘》(1999)、《21世紀社會學》(1998)、《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1998第二版)、《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1997)、《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1997)、《馬克思》(1997)、《跨世紀馬克思主義》(1996)、《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學》(1995第二版)、《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探索》(1997第四版)、《馬克思與社會學》(1983)、《世
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
本書的用意,不只是要用中文來講東亞的故事,而是要從東亞人的角度、東亞具體的歷史出發,客觀詮釋東亞現代化的經驗。所企圖的是要把東亞研究從西方中心論中解放出來,希望獨立地發展出新的理論視域。 本書所收的論文,對時下主要的理論和視域有深入的驗證和批判,正面或側面地從東亞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發展來詮釋東亞現代性的面貌,甚具啟發意義。&
危機處理-青春族篇
作者簡介 小路易斯.密澤爾 美利堅大學碩士。前美國國務院特勤幹員,現任密澤爾公司總裁,該公司專精於訓練排除困難和犯罪與恐佈主義的防範。 密澤爾是業內權威人士,經常在各媒體發表精湛的見解,並在全球各地超過千場次有關恐佈主義犯罪的演講。他曾參與越戰,在烽火漫天的貝魯特及1984年、1988年奧運會報行國際安全專家任務。 社會的縮影 讀者會注意到,充斥驚人的意外事件。這些意外事件極端重要,因為它們教給學生們現實是怎麼回事。真實生活的意外事件,會讓學生熟悉各種的犯罪情節、增加警覺和增強求生的本能。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城市中的城市,犯罪和暴行即與四周社區相當。連續殺人、性侵犯和扣押人質,蔓延到全國的大學校園。強暴、搶劫、綁架、偷竊、打劫汽車和校園暴力,每天都發生在大專校園。 大專校園甚至也有集體屠殺;眾多的殺人犯不承認中立區。但是,大部分大學校園的屠殺,是由精神和情緒受困擾的學生造成的。這些學生難敵內心的惡魔,結合瘋狂的怒火和自動武器,為個人的失意怪罪、遷怒他人,聲稱他們「受夠了」,以犯下多重的兇殺案來發洩怒火。
社會服務機構組織與管理:全面品質管理的理
社會服務機構組織與管理 本書之主旨在於援引全面品質管理之知識與技術,如何運用在社會服務機構組織中的管理工作上,書中不僅簡潔扼要的指出全面品質管理之精義與實施成功的關鍵因素,而且還引用實例說明品質管理如何來實際的運作,可以使讀者很快的掌握個中要義,可說是融合理論與實務的專業書籍,對國內修習社會工作行政與管理課程的學生及公私立社會服務機構的實務工作者,均有裨益。 作者簡介 Lawrence L. Martin 擁有亞利桑那州立大學Ph.D.學位,現為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副教授。他出版過四本書籍,撰寫超過50多篇有關計畫、行政管理、購買服務契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運作之文章。過去也曾在州政府與地方政府機關擔任社會服務行政主管之職務有十年之久。 譯者簡介 施怡廷 學歷/台灣大學社會系工作組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生 梁慧雯 學歷/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曾任/內政部社會司研究員 現任/內政部社會司研究生 校閱者簡介 曾華源 學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社會福利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常務監事(召集人) 救國團總團部「張老師」研究訓練組組長 現任/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所主任 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常務理事
整合社會福利政策與社會工作實務
整合社會福利本書主旨在強調直接服務和社會福利政策無法像是在專業教育,可以彼此區分開來的;一位實務工作者應瞭解社會福利機構政策對服務的提供上所帶來的影響。此外,本書亦探討在實務工作上的社會環境脈絡,以擴展讀者視野,並能瞭解機構與社會福利政策所導致的問題。社會福利也是目前台灣政府一直積極在推動的政策之一,在民主的社會之中,社會福利的產生是給予社會更多落的光芒,但是要使社會福利的落實,也必需有著社會工作的確實實行,才能產生更多更完善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