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原理
本書取名《社會組織原理》有意將微視與巨視的兩種社會組織研究議題加以兼顧與統合。此種學問為社會學的核心課程之一,也為社會工作學、政治學、企兼 管理學及其他相關領域上的重要研究課題。 社會組織原理不僅是獨立的學問,也與非營利組織、企業組織與管理、組織行為、組織管理、組織分析、行政管理、團體 工作等多種通行的課程所探討與研究內容的主軸相通,故是一門值得研究的學問。 這本書不僅值得社會學系學生研讀,也值得社工系、行政系、金管系、其他相關學 系的學生,以及關心組織的社會人士參考。 & 本書儘量避免使用艱澀的名詞與語言,需要使用專有名詞或概念時,都儘量先解說清楚,避免與讀者間產生溝通上的隔閡與阻礙。
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
本書替任何想從事文化實證研究的學子們,提供方法論上一些非常實用的指引方針。它涵蓋三項主旨:指出民族致研究方法對文化研究的影響、提供研究技巧及撰寫論文的方法、呈現評價論文價值的關鍵因素及標準。作者援引人類學、社會學、哲學、文學以及電影研究等多元領域的知識,提供讀者對於文化、權力與日常生活進行批判性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組研究實踐。本書奠基於伯明罕研究傳統,從知識論及方法論的背景知識開展,探討如何利用先前的研究經驗,以及如何將「經驗」這個工具運用到研究裡,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進階書籍。
運動明星
為什麼運動明星是名人文化的核心?運動明星的名聲具有什麼樣的意涵?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書作者先廣泛地討論運動世界的功名聲譽與英勇事蹟,列舉當代各種球類運動著名的男女運動明星,包括喬丹、貝克漢、伍玆、庫妮可娃與威廉斯姊妹。接著再分析英美兩國現代運動的發展,探討捧紅運動明星的重要經濟與文化因素,同時檢視許多運動場上的議題,例如種族與性別、職業化的衝擊、媒體報導篇幅的成長、經紀人的角色,以及無所不在的廣告贊助與球員合約。本書作者認為運動明星是年齡、階級、種族、性別與文化等不同要素相互角力後具體化的特徵,而運動選手具備彌足珍貴的真實性,因此能鼓舞球迷、振奮人心。本書堪稱研究運動與名人文化社會學的大作。
思索資本主義國家的未來
在這本重要的新書中,傑索普以一個新穎而激進的觀點來詮釋資本主義國家及其未來可能的發展。他所著重的是,自一九五○年代以來,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內社經政策不斷變遷的形式、功能、層級與效力。戰後在先進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發展成熟的凱因斯式福利國家,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正處在某種危機當中。技術變遷、全球化、經濟政治危機產生了緊張,且新的社會政治運動也具有不穩定因子。傑索普檢視了關於大西洋式福特主義之興起、鞏固及危機的這些因素,並且問一個問題:目前正在成形中的資本主義國家新類型,是否提供了上述危機與不穩定的解決之道。他認為,在新的國家類型鞏固之前,仍有數個難題有待克服;特別是對於新國家類型的新自由主義形式,他保持著批判態度,並思考其他的替代選項。本書橫跨數個學科,其寫作對象以社會學者、政治學者、制度經濟學者、地理學者及社會政策研究者為主。
消費地理學
本書針對消費與消費地理學提出批判性的導論,提供消費文獻的相關概述,說明消費和日常生活中空間的產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書作者曼斯維特(Juliana Mansvelt)在不同尺度上,向讀者詳細解釋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的消費觀。本書開頭幾章先綜觀消費的歷史與概念化,而接下來幾章則以消費空間、身體與認同、商品鍊、全球化的商業文化為主題。全書各章節皆提供圖說,並以比較個案研究的資料來說明,其他特色還包括Box與詳細的註釋,供延伸閱讀。本書從空間的觀點來評論消費,對關鍵性討論提出批判性分析,堪稱地理文獻中第一本提綱挈領的概述。本書可在經濟與社會地理學等教學單元上廣為應用,更是關注消費的人必讀的讀本。
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
媲美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 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 害怕孤單,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卻從別處湧現。 在液態的愛裡,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離。 本書的主角是當代的男男女女——他們沒有任何羈絆,尤其沒有那種固定或長久的羈絆,因此,他們心中對自我界定與自我主張的渴望也永遠無法止息。由於天長地久的關係不復存在,這些棲居在液態現代社會的人們,必須想盡各種方法、利用各種技巧、奉獻各種心力來建立相互之間的紐帶。然而,這些紐帶卻沒有一個會注定長存。而且,他們只能容忍鬆散的聯繫,好讓自己在境況改變時,可以快速而毫不費力地、一次又一次地解消彼此之間的關係。 人際紐帶的脆弱,以及這種脆弱所引發的不安感受,還有人們想要繫緊紐帶卻又不想被綁死的衝突渴望,是包曼這本重要著作的主題。包曼從兩人之間的愛戀開始,漸次開展至家庭、鄰里、城市、社群,再到領土∕民族∕國家的三位一體,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 對於生活在全球化世界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個體的因應之道,《液態之愛》的貢獻可謂無價。 ——《當代社會學》(Contemporary Sociology)
離散與混雜
何謂「離散」與「混雜」?它們在有關種族、文化和社會的當代論辯中,有哪些軸心概念?本書針對離散與混雜的主要論辯,提出了詳盡無疑的政治評估,並在現代社會抗爭與文化脈絡中探討「離散」與「混雜」課題,藉此提供一個架構,讓讀者得以評估並撤換當代文化學術圈中,所部署的主要意識型態主張、理論和敘事。本書處理了有關社會理論與社會變遷的議題,並批判性地分析離散與混雜的概念,以及它們對多元族裔、多元文化社會所造成的衝擊。作者展現出離散與混雜作為工具時具有疑義的一面,此工具穿越了國族與群體的傳統界限,以致包含了各種具爭議性之文化、政治與經濟結果的跨國族空間可能於焉而生。本書涵蓋範圍極廣,作出豐富佐證且深具挑戰性,對研究文化、社會學、族裔及國族主義的研究者而言都極有助益。
工作、消費與文化
《工作、消費與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在工業化的西方世界,消費是否已經取代生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導要素。這本書回顧了生產/消費辯論的核心議題,,還有這個辯論未來可能的走向。作者的論點是,他假設富裕是讓工作轉移到消費的重要因素。作者別具匠心,強調工作、消費與文化之間的關連,而不是分開探討個別的因素;他觀察了:--工作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之轉變--富裕的意義、成長和重要性--富裕在個人認同的來源上,其與日漸增的重要性,以及這件事的含意。--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轉移到消費時產生的衝擊《工作、消費與文化》用活潑的辯論方式讓讀者沈浸於其中。有些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學生很可能正在修習跟消費有關、以及跟現代社會中工作角色有關的課程,而這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入門。
社會學的基石
《社會學的基石》提供了有關社會學領域核心概念的入門知識。本書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同時採納古典和當代的研究實例,以闡明社會學的概念,並強調這些概念是持續相關的。作者也說明了各種不同的社會力量是如何對我們的生活造成衝擊,並形塑我們的社會經驗。作者認為對這些力量具有更深層的瞭解之後,我們將得以進一步理解周遭世界、瞭解自己,同時在為自己和他人形塑未來時,也能更有效地參與其中。本書內容涵蓋社會學的定義、社會學的重要性,研讀社會學的原因、社會學理論、文化與社會、社會化與社會互動、社會團體與組織、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階層化、人口結構與流動、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社會學研究方法。本書非常具有特徵且新穎,兼具理論與實用。每個章節皆附上在社會學領域中舉足輕重相關社會學家的生平與理論大要,並提供讀者有關職業生涯上的建議,且將焦點置於它們在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應用上。除此之外,每章最後也列出了額外紙本或非紙本資源的書單評介,以供讀者進一步研究的參考。
國際人權的進展
這本經過相關領域的學生、學者、政策制定者和人權運動的活躍份子認定,獲得廣大喝采和高度評價的書,新的版本已經發行。憑藉著歷史上許多理想家對人權的構築的願景,勞倫教授回溯了歷史的發展脈絡,深入地描繪幾個世紀以來,整個世界在人權發展過程中戲劇性的轉變;包括權威的傳統結構、性別歧視、種族偏見、階級差異和奴隸制度、殖民帝國以及國家主權的主張等,將探討這些轉變引發國際關注的過程。而如今許多國際組織都已宣稱,任何政府對待人民的方式,都應該是世界上所有人應該關注的事,更為人權設定了目標;所謂的人權應該是「世界上所有人、所有民族都應該有的權利」。勞倫教授清晰地刻劃了人權運動真正的普遍性本質;藉由他的討論,使我們瞭解了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與文化。就這一點而言,本書在分析歷史事件和發展過程時,除了還原歷史的真相外,更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的分析包括戰爭和革命、非西方國家、性別主義和種族主義的鬥爭、爭取自由的社會運動和民主化、非政府組織對人權發展造成的衝擊,加上無數人對人權運動的勇氣和決心,都對人權進化的發展過程貢獻良多。本書的新版加入了許多最近引發國際關注的議題:例如國際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的發展,包括逮捕前智利獨裁者皮諾切(Augusto Pinochet)以及審判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等;另外也加入討論科技和網路發展對人權演進的影響、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如「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和「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的影響,以及全球化、恐怖主義和九一一事件之後的分析。
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
媒介與文化研究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分支,但在實際的研究和教學中,方法論的訓練極為匱乏。作者運用一系列媒介和文化研究中的經典案例,闡釋了如何分析媒介和文化文本、產業及其閱聽眾。本書涵蓋了最典型的量化研究方法──內容分析,和最典型的質性研究方法──符號學。書後還提供了常用的圖書館及重要網站的名單和位址。
再會吧! 公共人
在本書中,桑內特從社會學及歷史的角度,深入探掘西方人為何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就是:「公共人」的角色為何沒落的原因。桑內特說,公共與私人,過去曾是平衡的,但隨著公共空間的消蝕、家庭功能的變化,以及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平衡漸漸失衡。 在當代社會,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漸次混淆,私人意象凌駕於公共意象之上。大多數的人選擇以「旁觀者」自居,公共事務遂淪為少數「公眾人物」的玩物,觀眾隨之起舞,形同吊絲的傀儡,你我可以自由參與的公共空間,因激情而斲喪。這幅景象很弔詭地竟也出現在台灣。《再會吧!公共人》詳盡剖析上述社會心理變化,對於亟思擺脫顏色綁架,邁向自主公民社會的台灣,或有深遠的啟示。
什麼是社會學
《什麼是社會學》,大哉問也,絕非簡單的事。美國社會學大師帕深思的門徒流傳一則傳奇故事或可說明一二:再怎麼忙,帕深思每年一定找出時間,重讀涂爾幹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思索「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帕深思為何要從涂爾幹著作裡尋找靈感,是另一個問題,在此重要的是,許多大師為何多在他們學術已有相當成就以後,重回這種看似入門教科書的問題? 或許,本質性的問題總是最耐人尋味。 本書也是Elias 在實際研究過許多具體問題,如文明過程,晚年才發表的一個反省,以及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一個總結。Elias許多著名的概念,如形構、對自我的控制 (文明化)、權力、發展等,在本書中都有更進一步的深入衍析。從本書開始,你可以融貫瞭解Elias的理論對未來社會學的啟示。
超魅力!社交禮儀真簡單
怎樣的談話技巧可以贏得好人緣?什麼是言談優雅的五大基礎?出席晚宴時怎樣穿才得體?與鄰居的良好關係要如何維繫?什麼贈送禮品的四大原則?本書教導您社交場合能立即派上用場的相關禮儀讓您不論在聚餐、參加晚宴或是觀賞表演時能夠不失禮與鄰居往來、餽贈禮物時能夠展現親和力及大方的風度而成為公眾場合中最有魅力的身影本書特色◎全書運用可愛插畫,將在生活上所需要的社交禮儀表現出來,是一本實用的禮儀書。◎如何與鄰居融洽相處?在公共場合該有何種禮節?參加晚宴時怎麼穿才得體?涵括所有生活上必備常識,使您成為社會中最受歡迎的人~~
階序人I: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
英國人類學家李區(Leach)稱本書是印度卡斯特研究史上的空前鉅構,而美國人類學家坦拜雅(Tambiah)稱本書融攝綜合了前人對印度研究的成果。然而本書所提出的「階序」這理念,實充分體現出「文化」的震撼:一方面揭明了印度這古老文明的基要理念,另方面則暗指西方近代那「平等」理念的局限。是以本書對漢學研究、比較文明研究,都有其不可抹殺的參考價值。初次閱讀宜從本書的附錄著手。
階序人II: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
英國人類學家李區(Leach)稱本書是印度卡斯特研究史上的空前鉅構,而美國人類學家坦拜雅(Tambiah)稱本書融攝綜合了前人對印度研究的成果。然而本書所提出的「階序」這理念,實充分體現出「文化」的震撼:一方面揭明了印度這古老文明的基要理念,另方面則暗指西方近代那「平等」理念的局限。是以本書對漢學研究、比較文明研究,都有其不可抹殺的參考價值。初次閱讀宜從本書的附錄著手。
社會問題與適應(第三版)
社會問題所牽涉到的層面極為廣泛,而如何去解決問題並適應之,則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本書由關懷社會人群的角度出發,分別探討個人、家庭、社會各層面的生活議題,期望能增進讀者對個人、家庭及社會變遷與相關時事現象的瞭解,並且從實際的生活經驗?思索問題現象可能的解決策略。本書內容涵蓋範疇包括個人、家庭、社會三個主要構面,延伸出來的相關主題為:個人層面的主題包括幸福人生、人生全程發展、兩性關係、壓力與調適、大學生生涯規劃、偏差行為、數位學習與個人適應;家庭層面的主題包括有婚姻與家庭、親子關係、家庭經濟、家庭危機管理;社會層面的主題則是含蓋了兒童議題與社會福利、少年議題與社會福利、婦女議題與社會福利、老人議題與社會福利、身心障礙者議題與社會福利、跨文化議題與社會福利、社會變遷底下的人口樣貌、社會圖象與福利論述。
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
《創造歷史》處理的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係。 作者廣泛援引了古典馬克思主義、英美分析哲學與許多重要的史學著作,企圖論證:行動者從自身的社會結構之中獲得力量,並藉由這樣的力量來「創造歷史」。換言之,結構在為行動者設下限制的同時,也賦予行動者改變自身處境的能力。 本書處理的素材不僅廣泛而且深入,從分析哲學所發展出來的「正統的行動者」概念、柯恩(G. A. Cohen)的「正統歷史唯物論」,到以艾爾斯特(Jon Elster)、羅默(John Roemer)為代表的理性選擇馬克思主義,再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沙特(Jean-Paul Sartre)的重要著作,作者皆有條不紊地整合入分析架構,並以大量的歷史素材,充實社會理論,避免一般社會理論著作過於抽象的毛病。
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
近年來,由於當今工業化的衝擊,使家庭制度有顯著的變遷,以台灣為例,出現了離婚率提高、單親家庭增加、家庭子女人數減少,老年人口的增加等,這皆需要我們好好的深思。本書的重點在以社會學的角度,對家庭與婚姻理論進行探討,並注意到家庭制度的變遷引伸出的新的研究概念與理論;對台灣家庭與婚姻現況有詳細統計資料和詮釋。本書文字生動,易讀易懂,不僅可供大學教科書之用,亦可為一般人參考和閱讀。
國際人權概觀
本書以相當詳盡的寫作方式,由人權研究領域中傑出的學者與專家,將國際上現存與保護人權有關的條約與法律作一完整的呈現;同時舉出相當多的個案,清楚地闡明了相關條約與法律在執行上或程序運作上所出現的問題。由於目前國際上存在著許多關於保障基本人權及權利原則的不同體系,而每個國家基於政治性的因素,各自抱持著自己對基本人權之「正確」的原則與詮釋。本書可說是對目前國際上現存的人權體制作了完整各概觀報告,對於相關科系的學生或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來說,本書除了能夠充分地扮演參考工具書的角色之外,書中大量的相關條約及法律資訊,也可以提出讀者對研究相關問題在理論和實務上所需的基礎資源,使讀者能夠進一步地探究更深層的問題。-本書對人權相關法律的簡潔說明,對於相關科系的學生或者相關領域的律師來說,在研究或實務的參考價值上,可說是一本相當值得信賴的指南。-本書所有的章節都是由人權研究領域中傑出的學者權威,與專業能力經過認可的專家進行編寫。-對於人權相關領域來說,不論是理論研究或實務運作等層面,本書皆為相當便利的參考工具書。
人權與民主生活
「美國文化」,自第二次世界戰以來一直被視為是民主社會與多元文化的同義詞,蓬勃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與憲政主義所構成的鐵三角,牢穩地型塑架構出堅如磐石的民主文化。但就我們所觀察到的,這種民主氣息似乎在九一一事件後為之丕變,美國政府成為戒慎恐懼、無所不管的巨型家長式國家。這種情況是累積而成的還是一夕轉變的呢?美國病了嗎?民主文化在美國還有生存的可能性嗎?也許「人權」,是唯一的正解。美國法理學巨匠德沃金秉持一貫嚴密的邏輯論證,以幽默輕鬆的筆法,娓娓為您道來美國現今社會上從恐怖主義、宗教,到賦稅制度等種種衝突與困境,並以「人權」為中心思想,一以貫之。不論是欲瞻仰大師風采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法、哲學院學生;或是在牽一髮動全身,瞬息萬變的全球化大環境下,欲以美國今日的局勢作為明日台灣借鏡的讀者,這本鞭辟入裡的小書,無疑都是最佳的入門磚。
關於社會學的100個故事
100個故事,帶您進入社會學領域,增加對自我與社會關係的認識!社會學是針對人類社會生活、團體與社會所從事的研究,研究社會學,我們將更容易了解自我,社會學可以開拓視野、增加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反省、了解能力。社會學對於瞭解現代社會的演變,解決社會問題,展望二十一世紀後現代世界人類的社會變遷,可說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領域。因此,對於社會生活的改造和社會體制的改革,以及認清自我在團體中的定位都有很大的幫助。社會學並不要求從現象和問題中找到終極而確定的答案,而是希望用超越自身和常識,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去觀察現象和思考問題。因此,嘗試去做一名「社會學家」並不意味著是一次枯草乏味的學術之旅,只需要帶著你的想像力,將社會學的基本理念和你自己生活中的具體情境聯繫起來思考就可以了。能夠對生活中的「習以為常」問問為什麼,其實人人都可以是一個出色的「草根社會學家」。本書中所選輯的100個社會學故事,不僅是對於社會學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方法的一次普及,更是一次非正式的「學術訓練」,它可以讓你插上「社會學的想像力」的翅膀,在生活中體會「詩意的思考」所帶來的精神快感。
新文化史
文化史過去一直等同於文明的歷史,是伴隨資本主義崛起與帝國主義擴張而形成的歐洲文明,最精妙的代表便是藝術史,諸如建築、文學、繪畫、雕刻等等,以美之名,設立正典(canon),形成規範。然而此一優雅的美學神話,終究經由十九世紀階級革命的衝擊與二十世紀六○年代末社會運動之批判,原形畢露。此即新文化史誕生的土壤與知識任務。因此新文化史書寫的對象從廟堂轉向常民,從支配者的凝視轉向被排除與被壓抑的群體(勞工、婦女、同志、「不正常」的人、少數族裔……),文化不再是附庸風雅或是藝術鑑賞,而是充斥著權力的刻痕。本書是新文化史開疆闢土的里程碑,不僅勾勒出新的發問角度與研究方法,更提供重回爭論現場的重要線索,是進入新文化史領域不可或缺的指南。
社會心理學
本書既是一門知識積累的理論學科,又是一門生活實踐的應用學科。社會心理學不僅可對許多社會現象提出解釋,也可應用於生活實踐的各種社會服務領域。隨著台灣社會發展與變遷,社會心理學已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並日益顯現其重要價值。這說明社會心理學具有旺盛的學術生命力,也產生很大的社會吸引力。本書的撰寫力求兼顧理論與應用、科學與通俗。因此,它可提供大專院校社會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心理學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院系社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之用。我們希望:它也可提供一般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公共政策規劃者、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廣大社會心理學愛好者之參考。衷心期盼本書的出版能對讀者有所助益,也讓社會心理學的知識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樂活氛圍。《本書備有教學投影片,歡迎授課教師索取》
社會學大有用
本書討論社會學被實踐的不同方式,以及以公共事務為目標的社會學活動所帶來的結果。本書探究社會學內部有關社會目標的重要論辯。透過比較與對照社會學思潮中不同的傳統,檢視這些社會學傳統參與「社會」的不同之處。社會學知識的重要性被連結至治理、公共領域(包括媒體)、經濟生活、社會運動、「種族」與族群。本書也將相關質疑納入考量,其中像是社會學是否是一門科學,或是一種文化上的努力,以及社會學的研究與分析是否能夠超然與不偏頗。最後,本書探討韋伯所謂社會學「志業」的不同觀點,並探問社會學家是否扮演著預言家的角色—批判當前社會局勢,並設想未來可能的發展。
發現一個迷人的世界
「上帝造這些孩子有特別的目的,讓他們成就特別的使命。」──仁愛啟智中心創辦人 葉由根神父許多滿懷愛心的人,曾與各類大小社福機構結緣,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經驗、體會、觸動或感懷。而人們成見中的社福機構,或許多少帶有「悲慘世界」的揣想。然而,無論你是否擁有宗教信仰,當你因著不同因緣走進新竹仁愛啟智中心——一個以中、重度、極重度身心障礙者為服務對象的社福機構──你的心一樣被觸動了,但不同的是,你內在生命最微妙的某些質素卻會悄悄甦醒。在愛的氛圍環繞下,你將發現,這是個「愛,生活與學習」的場域,而參與愈深,你也將愈深刻地發現,你來到一個言語難以陳述的迷人世界。這裡,是被神祝福的地方。
當代社會科學導論
在二十世紀中,人類文明發展最速,變化也是最大。社會科學在此一戰火瀰漫、擾攘不安的世紀裡有長足進步,隨著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發展,過去的學科獨善其事如今被跨學科研究取代。雖是如此,社會科學相對於自然科學,依然是人類探索世界的兩大門徑之一。 & 本書清晰地界定社會科學的範圍、性質與分類,接著簡述當代社會科學的發展。之後,本書依循社會科學中社會、經濟、政治這三個彼此環環相扣、緊密結合的一體之三面之脈絡,探究1960年代以降,西方社會科學發展的危機,與新左派的挑戰,乃至質疑或顛覆。在當今危疑震撼的廿一世紀,吾人所面對的是一 個高度發展,卻也是高度風險的社會,在此社會科學各家將如何因應此一世局之演展,便有加以論述與評析的必要。
托育服務概論:政策、法規與趨勢
隨著社會發展托育服務成為世界性議題,也成為兒童教育與照顧重要課題,因此不管幼兒教育、保育相關科系學生,或教保專業人員、行政管理者,都不能不具備托育服務的專業知能。 本書首先從托育服務的界定、發展兼及相關政策與法規的探討,引領讀者瞭解托育服務的內涵;再針對我國托育服務的主要服務系統,例如家庭保母托育服務、幼兒托育服務、兒童課後托育服務以及特殊兒童托育服務等現況、法規與趨勢做分析;接著介紹世界主要國家的托育服務現況以及政策、法規,以為借鏡;最後探討我國托育服務專業人員之養成與政策,並收錄我國目前托育服務最新法規以及搜尋目錄。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知識人」(intellectual)是十八世紀之後才在西方出現的概念,中國則自先秦時代便有「士」的階層,並形成一個延續不斷的傳統。從士轉變為知識人,代表「士」文化的斷裂,也象徵華人價值體系的巨大轉變。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余英時,以本書薈萃近三十年的研究見地,耙梳中國知識人與價值體系之間交相形塑、影響的綿密關係。本書收錄余英時在一九八○年代之後研究的菁華,論述知識人在中國的歷史淵源、意義等面向,及其流變對價值意識的影響。但本書意旨並不侷限在「過去」與「中國」;作者觀照中、西知識人在追尋真理上的差異,探討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為何有其獨特性(中國知識人求「內向超越」,西方則是「外在超越」)。在西方人文研究重新檢視「現代以後」(post-modern)價值轉向的今日,本書對於瞭解華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觀亦有偌大助益。書中旁徵博引,釐清許多過去讀者可能不甚了了的見解。拿科舉制度來說,漢朝的按地區人口多寡設定各郡縣舉薦名額,因而有幾分「代議制度」的味道;宋人歐陽修、司馬光在「選賢唯才」(近似「全國聯招」)或是「逐路取人」(各地方有基本名額的保障)上,立場相左,是因為出身地域不同(歐陽為文化薈萃、中舉人數較多的江南,司馬則為風華不再的江北)。而漢朝董仲舒建請武帝「罷黜百家」,其實儒家也在罷黜之列,因為他要獨尊的是諸子百家均奉為聖典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而非以「五經」為不二規臬的「儒術」。(見第八篇,〈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又如,共產黨深知「士可殺,不可辱」的價值觀深植於讀書人心中,因此文革期間對於文人「只辱不殺」,目的就是要讓他們生不如死(而且自殺會禍延家人,行不得)。而幾十年來極力摧毀傳統知識人價值體系的後果,就是今日中國大陸學術剽竊、「黑心」商業屢見不鮮,被舉發時只嘆運氣好而不覺羞愧。(參見第五篇,〈價值荒原上的儒家幽靈〉)作者更精闢指出,價值意識一方面淵源於傳統,一方面植根於生活的實踐,不是少數人可以憑空創造而強加於整個社會的。只要社會本身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相對於國家(state)的權力而言,價值觀念的變遷也自然會找到自己的軌跡。此一見解,著實為百年未定的中西文化論辯闢出一條中道。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是否有不同的方式來教與學社會學?如何讓學生在實做中同時習得研究的技法與精湛的論點?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兼具本地特色與理論意涵的問題?是否可能將社會學本身的信念融入社會學的教學之中? 田野工作者以自身當做探索社會生活的媒介,觸動其中的關鍵機制,這是以身為度。因此,田野工作不僅僅蒐集與創造資料,同時也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社會學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在教學上,師生以各自的研究與經驗為例交流,也是以身為度。 本書提供八個田野工作的實例(一個老師, 七個學生)以及一篇對田野工作教學的考察與反省。這些實例採取了參與實作、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技法,處理了資本主義的在地呈現、成人、成家、立業、上班、購物與飲食等課題。整本書兼具在地的觸感與理論的意涵,同時也呈現了學術與生命的交融,這是深刻與原創的學術研究的前提。 本書不只是在討論「田野工作」,同時也觸及了「如何做深刻的社會分析」。誠摯邀請你──敬愛的讀者──一起經歷這個生猛活潑、認真踏實、結合了個人傳記與集體關懷的台灣社會探險之旅。
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
本書探討多元文化主義複雜現象的概念與爭議,及其對先進工業國家的多樣影響。多元文化主義專注在族群、種族和民族主義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全球化過程下,這些關係於經濟、政治和文化上變得更為重要。本書從當代族群理論的討論與再論述出發,進而討論世界上三個主要的「開拓者」:全國、加拿大與澳洲。接下來延伸到西歐,分析後殖民的英國、德國與法國。本書結論簡潔並推敲預測擴展中全球社會的未來方向。
奢迷ecstatic!
◎時代精神,就是時尚的靈魂;當時尚能夠更貼近歷史的觸感,才會有浪漫迷人的風貌;穿過歷史的長廊,我們認識了豐富至極的奢華文明,並且知道,原來令人如此著迷的物質之美,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與神奇。◎人們對於香氛的追求,不會因為性別或年代的不同而終止。大唐貴族流行香氛文化、日本有香道傳統,法國甚至出現香氛宮殿,你可知道,拿破崙最享受的味道,竟然是約瑟芬為他「守身」不沐浴的體味。◎從古至今,對巧克力癡迷者大有人在。伏爾泰、歌德、莫札特將它視為不朽美味,而東京六木本穿Chole小黑洋裝的女孩,為了H巧克力專賣店的松露巧克力,不僅耐心排隊,而且花掉至少二雙MiuMiu鞋的費用。◎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卡珝米兒」,在喀什米爾巧匠手下,成為千年傳承的美麗織品傳奇。時至今日,只有蘇格蘭,才生產得出最頂級上好的卡珝米兒毛衣,而霞凸許披巾則是歐美明星與時尚名流晚宴不可少的行頭。◎絲,是瑰麗曼妙的東方之夢。從中國、日本、印度一路到義大利翡冷翠,它始終是上流社會的時尚主流。雖然尼龍人造絲曾奪走它的風華,絲綢的美麗蛋白質所帶來的最高級肌膚享受,卻絕無可能被取代。
社會立法析論(第二版)
本書《社會立法析論》共含十八章,第一章:以社會立法的意義、起源及任務為起點;第十八章:用社會政策的規劃原則、社會福利的發展取向及社會立法的未來展望做總結;另十六章每章均針對各種不同的社會立法,分四部分逐一撰述;第一部分:前言:就其立法背景、政策依據先作簡要說明;第二部分:法案內涵:以母法為經,施行細則為緯,綜合予以詳述解說;第三部分:析評與展望:就研析心得,對各法之特色、檢討及未來發展,提出個人的見解及看法;第四部分:結語。書末並將各法案之全文及施行細則附錄於后,俾便查閱印證。每章架構力求一致,並把握層次分明、系統清晰原則,期讓讀者易讀易懂。
認同與差異
在這個訊息快速流通、人際接觸頻繁的「全球化」時代裡,「認同」不但是人們朗朗上口的語彙,更是各學門研究者競相關注的議題,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然而:認同所為何來?什麼是認同?與誰認同?又為何認同?本書深入淺出地引介了本質論、社會建構論、心理分析學派、女性主義、論述分析取徑等六大理論觀點,並分別針對身體、健康、性別、母職、種族、族群等關鍵問題面向,逐一探討「同一與差異」此核心概念之豐富意涵,以及認同在全球、國家、地方、個人層面上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本書的特點在於強調認同是一個非常細緻、複雜、變動中的過程,透過不同觀點間的論辯,以啟發讀者反思個體、社會、心理、文化,以及傳播間的辯證關係。本書各章附有經典參考讀物,是醉心於文化研究讀者們之必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