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
法社會學是一門研究法律與社會關係的學科,它是法學與社會學相結合的產物。對法律現象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研究:從法學上主要以國家頒布的正式法律規範為中心,以合法性為標準,看人們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地方性法規和行政法規是否符合憲法、法律,如果出現違法,屬於什麼性質,是民事違法、行政違法、違憲還是犯罪, 所有這些內容都要求把社會事實放到一個法律框架中去衡量和剪裁;而社會學對法律現象的研究,則把重心放到觀察法律在社會中的運作過程上,它不是以合法性為標準去衡量法律現象,而是站在客觀的視角發現和描述法律在社會中運作的規律。社會學研究也重視法律規範對人們行為的作用,但是只把它視為影響人們行為的許多因素之一。 本書的結構由四篇組成,第一篇法社會學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論;第二篇行動中的法:法律、自由裁量與交易;第三篇社會對法律作用研究;第四篇法律對社會作用研究。全書內容大體能夠包括法社會學研究中的一些最主要的問題。除了教材正文以外,為了教學和研究方便,特別安排了「提要」、「重點問題」和「課後復習」部分。其中「提要」是有關章節的要點,「重點問題」是有關章節中讀者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課後複習」則列出讀者在學完本章後應掌握的內容。
公共政策:本土議題與概念分析
本書射準近來演化的公共政策概念,不論是出自西方社會的生態,抑或導自台灣的環境,均對之進行深度、廣博與周全的解析,用以引發相關人士的注意與觀察,從而創發更具時代性的公共政策知識。 & 而為了脫離過往在公共政策研究的他賴性困境,對各個概念的詮釋,均以台灣本土社會自生的,與其他政治系統互動而生的議題作為論述及例証的基礎,用以引領這個學術社群走向獨立化的研究態勢。
風格社會
為什麼貝克漢和電視影集《慾望城市》中的凱莉(Carrie Bradshaw)短時間內累積億萬身家、動見觀瞻而且引起全球關注?為什麼台灣會從理性、注重功能的「麥當勞化」社會,演變到現在感性、注重質感的「星巴克化」社會?這中間台灣社會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一切又意謂著什麼? 我們生活在風格社會的時代英國足球球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以及HBO電視影集《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中的凱莉(Carrie Bradshaw),可以說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格人物。2004年,美國《時代》(Time)雜誌將貝克漢列為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百大人物之一。貝克漢從英國曼徹思特聯隊加盟到西班牙皇家馬德里隊的轉隊費高達新台幣十七億元。他在曼聯效力時的七號球衣每年的營業額都在五千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三十億六千萬元)以上。不同於一般運動明星,貝克漢的身價更多是建立在於:他是現代「都會美男子」(metrosexual)的典範。貝克漢對生活品味與流行時尚的關注,徹底顛覆傳統的男人形象,改變了現代人對男子氣概的認知。《慾望城市》劇中飾演凱莉的女星Sarah Jessica Parker擔任服飾代言的價碼高達新台幣一億元。凱莉的角色之所以引發全球無數女性觀眾的共鳴,並不是完全因為凱莉被當做是流行時尚的化身,更多的女性觀眾是深受凱莉呈現出來的生活風格所吸引。風格,是貝克漢與凱莉權力的來源。他們兩人不是政治領袖或企業執行長,但卻是擁有與這些人物同等級的世界影響力。在今日,風格不只是權力的展現或競爭力的優勢,它更是現代人生活群聚的形塑力量。風格已經成為現代人建立親密關係與集體歸屬感的重要基礎。風格是愈來愈多現代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它像是巨大吸力的磁鐵,促使相同品味的人會經常出現在特定的地點、參加特定的活動、關注特定的事件,以及共享特定的價值。這些具有相同生活風格的人可以是同時出現在夜店的陌生人,也可以是有穩固親密關係的愛人,但不論是親疏遠近,他們生活在共同風格的國度裡。「風格」已經成為人人必備的「生活技能」,「風格」也意謂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本書從社會學的角度考察「風格社會」在全球與台灣發展的來龍去脈與社會特徵,分析這場緊扣著「消費」與「品味」的世紀運動,以及與這個社會概念同時興起、二十一世紀最具經濟爆發力的相關產業。
視覺研究導論: 影像的思考
這是一本解讀視覺文化的初階入門教本,整合度高,圖解完整,關鍵術語皆經交叉索引及定義。本譯本鑒於本地視覺文化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特別商請專家將本書所使用的這個學門的基本辭彙,鏈結在一起,俾便讀者巧妙運用,醞釀出全貌。 值此視覺文化研究繁花似錦的時刻,理論與方法百花齊放,本書適時提供了概括當前諸般風景的導論,頗堪玩味。本書在英美世界,已經變成各大學課堂廣泛採用的經典版本。而對於那些一直浸淫在此快速成熟、處處充滿驚奇的跨領域論述中的老手,這又是一道香味逼人的好茶。 本書開宗明義討論了有關文化意義與視覺功能的諸多主題,以及近年來的流變,可供我們批判地研究視覺影像和社會認同及社會關係之間的關聯。隨後作者進一步深探詮釋視覺影像的不同方法。各種方法的優劣都連到一個鉅細靡遺的個案研究,以及前面章節已概述的更廣泛議題來討論。這些方法包括:構成性詮釋、內容分析、符號學、精神分析,論述分析與觀眾分析。
社會學與現代社會
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科學。簡言之,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研究的方法是「科學」。社會是由個人、家庭、團體……所構成的,它隨著時空環境而變遷,因此研究議題也必須與時俱進。其次,由於社會結構、社會現象的複雜性,社會學的研究除了思辦透析,也須藉助科學實證。 本書從社會學的理論出發,並扣緊現代(尤其台灣)社會的各項重要議題。舉凡社會學的各種理論;社會變遷;社會階層與流動;性別、空間與社會形構;消費文化;醫療與社會;多元文化、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網路與資訊社會;兩岸公民社會的啟蒙與社會發展的比較;全球化與國家治理……均包含其中。充分顯現本書的現代性與廣泛性,作為通識教育的基本教材相當適切,如欲對社會學有基本瞭解的讀者,透過本書也能獲得很好的啟發。
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
在囇莉的博士論文中,和諧與衝突的形上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及實徵研究環環相扣,達到了一種「三位一體」境界。為了保持論文內容與體系的完整性與統合性,實有以專書形式出版的必要。讀者細閱此書即可發現,其中所提出之和諧與衝突的形上學理論及心理學理論都是高度本土化的,所報導的實徵研究及其發現也是相當本土化的。整體而言,從全書內容的創造性、統合性及本土性來看,它已為華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貢獻。 對華人人際和諧與衝突的研究而言,本書的問世是一重要的里程碑。此書的流通應可結束長期以來套用西方衝突類型理論的時代,從此進入運用和諧與衝突的本土化理論從事本土化理論從事本土化實徵研究的階段。書中內容為人際和諧與衝突的研究開啟了廣闊的新方向及新課題。今後此書會成為從事這方面研究者必讀之書,從中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全球化與人類福利
在全球化之下,不論是工業發展中國家,或是工業先進國家,正面對貧窮與不均的惡化、弱勢文化被強勢文化所馴服、勞動基準降低、環境保護不力,倫理快速淪喪等事實。新自由主義者說只有追隨全球化才能化解全球化的危機,但是在加速全球化補全球化失靈的惡性循環下,全球資本家不可能顧及弱勢國家的權益,於是,弱勢者的權益第一個被犧牲。 而在全球政府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尚未有效地提出解決方案之前,若劣勢國家不採取一些自保策略,第一個受害的絕對是自己的國民。我們並不主張全面抵制全球化,也反對一味地歌頌全球化,而應是理性地理解全球化的利弊得失。 在充斥著熱烈擁抱全球化的經濟論調下,人類福祉的關懷嚴重受到冷落。 本書作者從全球化的觀點切入,重新審視全球化的諸多觀察角度,他們以兩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作為觀察單位,讓我們得以同時看到在全球化風潮下不同國家受到的不同衝擊;而作者所關心的是就業與失業、教育、環境、健康、治安、社會秩序、性別平等、移民與族群等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社會政策課題。譯者期盼藉由本書的出版,提醒執政者與社會大眾,應該正視全球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採取最有利於全民的因應策略。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三版)
本書修正之重要特色包括:增加社會學的知識及理論;修正各年齡階段人類行為問題及對策;增列情緒訓練及失調行為之預防及矯治。切實做到整合社會學及心理學知識,使理論與實務並重。本書迄今仍為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一本論著,坊間除翻譯本外,別無其他書籍。 本書內容包括理論及研究方法,各年齡階段人類行為發展(從出生至老年)問題及對策;家庭;社會組織及集體行為;社區、社會及文化;性別歧視及性行為變異;人類行為的多樣性;情緒訓練及失調行為之預防及矯治。本書所蒐集之資料極多,內容豐碩,圖文並茂,文字淺顯易懂易記,適合學術探究,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及學生參與考試之應用。
Call Me台客!
「台客」的定義一直在變,從「悲情城市」的年代,外省人對本省幫派的稱呼;到形容講台灣腔國語、穿控叭啦褲嚼檳榔俗到不行的舊台客。後來,「台客」慢慢起了革命──當「上青」代言六甲樂團大唱《台客Song》、網路出現了一些像「我就是台客」為名,號稱「不顧一切ㄉ台就是我」的新聞台、當「台客」成為大小S姐妹淘的Party dress code……的時候,「台客文化」成為了潮流文化,亦反映了一種來自民間的生命力與活力。 本書從台客的衣食住行生活各個面向試圖找出以上的答案。九○年代初我們走過了搖滾樂台語化的「新台語歌浪潮」,現在我們進入了一片強陣的「台客風」。
綠色全球宣言:讓經濟回到升斗小民手上
現今,我們生活在跨國公司「力用」全世界的勞工、環境、健康與安全,將其資本追求絕對利潤的全球化浪潮中,即便是最尋常的活動,例如選擇到哪裡購物,也都發揮了小小的消費力,跨越本地經濟,遠遠地影響到世界其他角落的生活圈。究竟,「全球化」許諾了一個怎樣的未來?是公平而美好的競賽,還是富人掠奪窮人的老把戲? 關於經濟全球化,綠黨看到的弊遠大於利,因此提出一個綠色替代方案,亦即經濟在地化﹝economic localization﹞-----與鄰為善式的互助國際主義,觀念、技術、資訊、文化、貨幣與商品流通,「為追求最優質而合作」,最終目標是要讓全世界重建真正得以永續的國家與區域經濟。
課堂教學社會學
當我們用「課堂社會」這個新視角去觀照學校的課堂教學時,我們還有可能為解決一些舊有難題找到一些新的思路。譬如,課堂教學既然以班級授課為組織形成,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充分利用班級中的組織資源與集體力量呢?而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又怎樣才能對班級的集體建設及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所貢獻呢?對於這些問題,過去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現在,則可以有一個斬釘截鐵的回答:增加學生的課堂交往,提升學生的課堂地位。 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課堂社會、走進課堂社會、研究課堂社會和理解課堂社會。這是進一步認識課堂教學、進一步改造課堂教學的前提。長期以來中小學的課堂教學研究一直是「就課堂談課堂」、「就教學論教學」,現在已經到了必須添加「課堂社會」、「社群生活」的切入點的時候了。若以學科概念來表述便是: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社會學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原則
公共政策是政治學中相當新的分科,而且愈益重要。因為現代政治學者對政治的定向概念,就是權威性政策。本書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與原則,從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與評估,綱舉目張。強調政策制定是一易變的、複雜的與許多層面的過程。作者格士頓引領讀者瀏覽公共政策的制定,始於探討政策問題的啟動,而結束於討論評估的角色,以及政策過程的反饋。對於初學者來說,本書是對政策制定過程的政治,簡明、描述性的,與率直的概述,深入淺出,化繁為簡,是值得精讀的好書。
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
過於細緻的學術分類將被跨學科的不斷對話所取代,不論是經濟、政治或各類別的學科,都必須重回「社會脈絡」中,才能成為寶貴的知識;也就是說,人類的經濟或政治活動,必須通過具體而微的生活網絡才能實現,企圖想要抽離人「具體的生活網絡」去理解人的選擇與行動,不論是宏觀的結構分析或微觀的行為選擇途徑,都容易偏離事實而成為化約的理解。 本書以「互為鑲嵌」這個概念做為思考的核心,導引出對「社會資本」概念的反思。我們可以說,這本書的重點不只是告訴我們「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一些相關的概念「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它們「為什麼是這樣」。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什麼是全球化?為什麼全球化會引起如此激烈的辯論?全球化會創造一個更為失序的世界?我們又能加以馴服嗎?911事件之後,這些問題需要更新的詮釋,同時也極具緊迫性。 本書提供理解當代最為重要的智識性與政治爭辯的鑰匙。作者對於全球化的證據提出質疑,並且觸及全球的趨勢。治理、文化、經濟、不平等模式、以及全球道德的議題,皆透過全球化論辯中主要論點的正反意見加以討論。Held 與 McGrew藉由廣泛的全球化論辯,反省重要的政治生活議題,換句話說:誰來統治?依照誰的利益統治?達成誰的目標,以及透過什麼手段?他們以提出二十一世紀的嶄新政治議題作結─符合世界主義社會民主的全球協議。 本書對於那些對於全球化及其影響感到複雜、困惑或些許混亂的人士來說,是一本極為卓越的入門書。 哈頓(Will Hutton)「本書不僅詳述全球化的正方與反方論點,同時也完整指出這二十一世紀偉大工程的內涵─也就是進步性多邊主義的開展。」──《我們身處的國家與世界》(The State We're In and The World We're In)作者 赫茲(Noreena Hertz)「明白、簡潔、文筆流暢,本書絕對是所有想要理解或參與全球化論辯的人士不可不讀的著作。Held 與 McGrew不只界定許多急迫的重要議題,同時也對於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提供真實可行的洞見。」──《寧靜接管》(The Silence Takeover)作者 科歐漢(Robert O. Keohane)「對於當代全球化之論辯提供清晰、平衡、與簡潔的詮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社會學:當代學術入門
社會學既廣受歡迎,又備遭痛責,而這正是它的力量的體現。比它更早確立的那些學科門類嘲笑它是個缺乏經驗的新手,但卻採納了它的某些視角。而普通人也在譏諷那些職業從事社會學的人的同時,又不加思索地接受了它的一些假定。至於政府,則一方面指責它是一門暗中破壞道德和社會紀律的學科,另一方面卻又僱用社會學家來評估自己的政策。 本書在社會階級、犯罪、反常叛逆行為、科層管理、宗教和政治組織變遷等社會學研究課題中,展示出社會研究的廣泛關注:社會中個人扮演的角色如何,以及個體型塑過程中的社會影響怎麼樣?作為理解現代世界的一種視角,社會學的價值在哪? 布魯斯此書出色地完成了一件艱鉅的任務,很少社會學家能有這樣的自信和把握。全書的論述既具有爭議性又見出作者的智慧和學識,文筆簡潔。—Gordon Marshall, University of Oxford
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韋伯文選一
《韋伯文選第一卷》的目的是試圖以較小的篇幅反映出韋伯學術第一階段的基本旨趣和主要關懷。韋伯在這一階段的論著是以往韋伯研究最忽視,但晚近以來則為學界特別重視的文本。其中韋伯在1895年就任弗萊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時發表的著名就職演講「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本書第三篇)現在尤其被普遍認為是了解韋伯思想的最重要入手點,我們因此也以這篇著名講演的標題作為《韋伯文選第一卷》的標題。此外,本書同時收入韋伯分析歐洲為何會從古代的沿海文明反演變為中古的內陸文明的重要文獻「古典西方文明衰亡的社會原因」,以及通常被看成韋伯支配社會學思考起點的「德國走向資本主義的特殊發展趨勢」一文。最後收入本書的一文是韋伯1904年訪問美國的演講,該文標誌韋伯學術第二階段的開始,從中可以清楚看出韋伯病後的思考與病前學術活動有緊密的連續性。 & 一百年前,本書作者韋伯(Max Weber)語重心長地說過:我們 這一代人已注定看不見我們所從事的戰門是否會取得勝利,我們也無從知道後人是否會承認我們是先驅者。我們也不可能成功化解歷史對我們的詛咒,即我們來生太晚已經趕不上一個消逝了的偉大政治時代。我們唯一還能做的或許只能是:為一個更偉大的時代之來臨驅馬先行!我不知道這是否就是我們這一代在歷史上的地位,我能說的只是:催人蒼老的並不是歲月,一個人只要時時具有天賦我輩的偉大激情他就能永葆青春。因此,一個偉大的民族並不會因為數千年光輝歷史的重負就變得蒼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氣保持對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歷來其有的偉大本能,這個民族就能永遠年輕……其民族情操就會永遠不失肅穆而莊重。
歐洲文明化的進程第一卷
法國大革命後,史學取代哲學成為政治論述的最主要方式,基佐史學即為這一新論述的經典代表。 & 作為大革命以後法國自由主義的政治領袖和學術領袖,基佐提出「自由與秩序」這一總綱領貫穿其全部政治與 學術活動,認為法國大革命帶來自由但以無秩序終,拿破侖重建秩序但以扼殺自由為代價,因此新法國、新歐洲應以爭取「自由與秩序」的和諧為最高目標。 & 基佐的史學則力圖論證,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爭取這一「自由與秩序」的歷史。本書第一卷概論歐洲文明作為這一「自由與秩序」的開展史,後四卷則詳細論述法國歷史乃最集中代表了歐洲文明這一爭取「自由與秩序」的艱難過程。
觀念巴貝塔—當代社會學的迷思
本書為作者思考社會(學)理論三十年來的成果總結,掌握了西方社會學論述的精髓,意圖統整並提出原創性見解,為社會學思考開啟全新的思維。
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
同志污名化-同性戀的刻板印象的分析/說與不說都是個問題-初探男同志與他人談論或不談論/愛滋議題的動機、方式與內容/女同志的污名處理/同志論述的族群想像:安莎杜娃的「柯麗瑰情境」/掙扎與超越-一位男同志生命歷程/我是誰-一性別認同的生命故事/Together:台美女同志的故事/進出、隱現、遮裸、卸戴-情慾三溫暖的氤氳/性別裝扮與審美行銷: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求偶策略分析/高雄草根男「同志」的性慾地景研究/同志參選空間的現狀、想像與期待/《ㄈㄨu ㄇㄛ》過後,來點《擁抱》:九○年代台灣同志音樂中的主體形構與性別操演/從同志平權運動看我國兩性平等教育政策之變遷/性傾向歧視在台灣/多元分化的同志運動-看見同志參政/「網路扮裝皇后」再現「娘娘腔」-在虛擬實境中「歪造」/跨性/別的慾望主體。
五月之磚
時間脫節了!巴黎街頭的路人都突然脫離他日常時刻表的行程軌跡,變成無所事事的漫遊者,卻不約而同地向無限的邂逅與節慶開放。做什麼呢?什麼也不做,而只是要和所有的人在一起。這「什麼也不做」的「在一起」(etre-ensemble)構成了最為「共襄盛舉」的節慶氛圍與集結盛況,構成了一個打破任何日常歸類認同的「我們」。正如一首莫名其妙的兒歌唱道:當我們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好像唱這首歌的人從來都沒有質疑過:為什麼「同在一起」就可以「其快樂無比」?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的英文片名不也叫happy together?)然則,於今視之,這個「不可承認」的「我們」真的曾經「同在一起」而「其快樂無比」?是否終究只是一個恍如隔世,蕭條異代的「人們」或「他們」?韓波云:「我是另一個」,這個不再是「我們」的「我們」,也許從來都不曾是「我們」的「我們」,就像巴黎街頭一片片突然地飛起的路磚,穿越限制的空隙,時間的空隙,世界的空隙,凌空飛旋而去,永不著地。
討厭/表現的維度
我們的抽屜裡,藏著許多令人討厭卻又無法捨棄的記憶……。桌面上散置著關於愛情的手札,電腦的工具列裡,收著許多過往與痕跡……。愛情,是最令人討厭的記憶形態。愛情的技術存有論令人著迷,愛情的殘酷造型令人不捨,愛情讓人口出甜言蜜語、汙穢惡言……。《討厭/表現的維度》作者廖晉儀先生為資深廣告人,用其廣告生動的語言,以文學、以評論、以論述、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深入簡出地討論諸多重要的文化現象。像是廚房與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女人的鞋子與愛情等。全書由生活事務出發,引出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等觀看世界的方法。並在全書搭配頗具震撼力的拼貼圖片,為作者之巧思與壯舉。本書更首開人文書先例,一書內含二書。以前、後分別,不同書名,顛倒裝訂,交叉呈現,無論在書籍題材的撰寫和呈現格式上,均屬創新。本書諸多內容曾在國語日報、聯合電子報發表。文章對藝術評論、社會動脈、愛情生活、資本邏輯均有深入淺出的討論。
給青年反對者的信
「反對者」(contrarian)與「異議分子」(dissent)不同之處在於其具有不隨波逐流的堅持信念,對一切既有事物抱持質疑而不輕信的態度。由於社會上許多不幸與不義皆由人為所致,而不是天生既定無法改變的,因此要不要忍受下去就成了一種人生決定。希鈞斯強調,人們普遍視為理所當然的,往往形成命定論或是犬儒心態,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的想法受到任何黨派或派系的宰制,無論他們心智如何高超。反對者的守則還包括不可相信高談闊論「我們」的任何演說者,或是是以「我們」之名說話的人。如果你發現愈來愈相信類似的高調,那麼就要警惕,因為追尋安全與多數認同不見得就是團結一致,反倒可能是共識、暴政與部落主義的另一種名稱。身為大英帝國殖民官的後裔,希鈞斯卻勇於反抗既定現實,揭發社會不公,並堅持成為一位國際主義者。本書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要堅持不人云亦云,一定要向那些對抗舊體制的艱苦經驗學習。西方著名的反對者希鈞斯正是這股永不屈服精神的代言人。
知識型構中性別與權利的思想與辯證
性別研究與性別解放運動於九○年代在台灣蓬勃發展,這期間在學界、實務界與社運界,引發騷動,帶來反思,激起辯證,尤其是女性主義者所強調關注的權力關係。長久歷史中,女人被男流社會視為她者,扭曲、邊緣與異化歷史的地位以及知識的價值;到底性別權力關係如何介入知識的生產與建構?而既有的主流知識又如何回饋型塑當今社會中的性別結構與社會文化?本文收錄文章為高雄師範大學籌辦之「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之發表論文,針對不同領域範疇中的性別權力關係進行對話,共同來檢視、辯證專業知識中的性別偏見。期於能建構能廣納女性主義觀點及多元立場的知識。
當代主義
其間除剖析各種主義的緣起、流程、生成、演變、近況和對社會的型塑、對世界的衝擊之外,也在結論中比較其優劣得失。最重要的是各種主義之間的辯證互動、牽連重疊,以及它們與資本主義和極權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共產主義)之磨合爭競,都成為析評的焦點。在西方有關各種主義的引介與析評,多以文集的方式呈現,亦即由多位學者,各就所專攻的主義執筆,而匯聚成一綜合性的論叢。與此相反,僅由一位作者遊走於各種主義之間,而貫串成書者比較少見。本書作者參酌上述兩種著述方式之後,基本上採用專書的形式,兼參考眾論文集的優點,而使本書在同類華文著作中有其綜合與創新的特色。作者洪鎌德出生於台灣新竹,為台灣、中國、星、馬、澳等地著名的馬克思學專家,也是致力哲學與社會科學教研之知名學者。出版之專書已逾四十部,涉獵項目眾多,既深且廣。
台灣的人口與人力研究
處於世紀之末展望未來新世紀的人口遷移與分布是與從事未來其他人口現象與問題及人口以外的社會經濟現象與問題之研究同樣具有多種的意義與必要性,也即隱含著此項展望與研究的多種問題背景。 研究二十一世紀台灣人口遷移與分布的重要背景因素包括:(1)在台灣地區人口遷移不斷在發生,人口分布不斷在改變,成為人口動態及社會變遷上重要的一環,未來人口遷移與分布的現象與問題性質如何,值得推測與研究。(2)未來人口遷移的分布密切關聯其他人口方面及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等各方面的現象與問題,這種相關的其他現象及問題與施政對策的關係也甚為密切,故為行政機關與人員的關切與重視,也同樣受到一般民眾的關切與重裞。(3)有關二十一世紀台灣人口的性質與遷變趨勢,行政院經建會等已對人口總數及年齡性質組合等,作了相當具體的推計與分析,然而對於未來人口遷移與分布卻未有交代與說明。內政部營建署與其他單位所研訂的區域計劃方案中對於各區域人口的遷移與總量略有推測與分析,但都點到為止,此書為台灣人口與人力研究做較詳細與深入研究的空間。
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
這一本書是從理論上和經驗上探討個人化與生活風格族群的一些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台灣人對這些現象並不陌生,這些現象在台灣發展的速度甚至可能超越西方國家。作者希望能從學術的角度,為這些現象的詮釋做出一些貢獻。
飲食與愛情
傑克.顧迪對西方史學家、社會學家經常以東西方這種粗糙的區分方式來探討問題,並過度吹捧西方獨特性等,提出強烈的質疑。在西方所慣以標榜其獨特性的背後究竟暗藏什麼樣的問題?作者首先從古典理論家的思想及當代有關現代化的史學與社會學概念出發,探入詩論在社會發展方面的辯論,接著運用他身為人類學家和比較社會學家的技巧和知識,把我們生活最私密的部分所包含綜合性的歷史過程一一抽絲剝繭。過去總以為西方的小家庭為其資本主義發達的因素,但是東方大家庭制度下,一樣出現了顯赫的企業;西方過去以為浪漫愛情是他們所獨有,並且是因讀寫能力而產生,亞、非似乎只重慾望,但作者舉出非洲地區為例說明無情詩傳統並不代表他們就認為愛、慾是可分開的。在飲食部分,歐亞則有飲食階級化的情形,貴族與平民的食物迴異,貴族吃的是精緻的食物,而非洲則無此現象。最後一部分探討的則是對神的懷疑,不僅在西方,亞非小部落在很早即有懷疑論或無神論的現象。因此,西方向來的優越感在作勢眼中不過是暫時性而已,畢竟西方也受東方影響,且東方本身就有其卓越處,這是作者旁徵博引表述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