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服務
根據先進國家的經驗,社會安全的建制,其實正反映著政府的基本職司,而不是國家牧民的善政;民眾只能消極的期待為政者的溥利人群,等待國家對人民的施予,而是人民皆應承受的基本權力。這一個理念的動力在於對現代生活的風險有著更深刻的體認。尤其近年來全球化的浪潮,以及科技、資訊的高度發展,已改變了傳統民眾對社會福利的期待,各國政府於福利服務方式已面臨巨大的衝擊與興革。& 為確保民眾生活福祉,我們社會亟需要一套高瞻遠矚的社會安全體系,以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建設一個公義祥和的新家園。 本書即根據這項理念以「基本理念」、「專業修養」、「家庭福利」、「醫寮社工」、「社會救助」、「殘障福利」、「社會政策」等十二個單元,加以論述,用以建構完整而周密的社會福利服務知識的內涵。
天真的人類學家之重返多瓦悠蘭
當作者奈吉爾.巴利進入北喀麥隆叢林,讀者便跟著這位歐漢南(Redmond O\'Hanlon,《泰晤士報》自然史編輯,知名探險文學作家)譽為「最具可讀性的人類學家」深入一趟最有趣、最具啟發性的旅程。作者碰到走私啤酒的警察局長,也遇見熱心的德國人企圖播放避孕影片給愛做正經、生育力低落的多瓦悠部族看……,這些際遇都好笑極了。但本書不只如此。作者融合專業知識與慈悲心,以幽默辛辣兼具的筆法清楚勾勒非洲傳統遇上現代世界的種種。
當代台灣地區青少年兒童福利展望
兒童及青少年之照顧為文明社會及福利國家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當前社會所共同追求的願景。有感於台灣地區青少年兒童福利的重要性,以及期望能出版具重視實務之應用與本土化的教材,因此,本書內容從兒童及青少年本位出發,並從兒童及青少年二大方向為主軸作深入的解析,包括:兒童照顧方案之政策與規劃、兒童保護與安置政策、兒童教育與休閒政策、原住民兒童福利需求調查、現況及規劃、電腦與兒童、少年社會生活經驗與身心發展狀況、中輟生與不幸少女之安置與輔導、社工處遇對青少年自殺防治之探討、青少年媒體使用現況等。
財產的神話-走向平等主義的所有權理論
《財產權的神話》直指所有權的複雜、多變結構的第一部研究。 & 該書批評地分析了擁有某种東西的含義,展示了有關分配公正的熟悉爭論,並把這些材料重新熔鑄成對所有權結構的討論。 & 作者檢討了私人財產權的傳統觀念:某物的所有者對此物有充分的主權,包括在市場上交易此物的權利和從此物獲得收入的權利。他批評了私人財產權傳統觀點 :一種為捍衛者和反對者都承認的觀點, 揭露了它作為神話的面目。作者提出了擁有某物意味著什麼的新理論 :一種對於任何分配公正理論都有重要意義的理論。這種新理論更充分地揭示了社會和個人的大異其趣的價值,財產所有權足以促進這些價值。&
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修訂版
本書輯錄三十年來散見於香港學院和學院邊緣刊物的中文文章。這些文章對認識香港普及文化甚為重要。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們在此無意建立“學術界與非學術界”或“英文與中文”等二元對立的關係。因為到了九十年代,本地學者或出版中文文化研究著述,或把國際學術期刊中發表過的英文論文譯成中文,二元或的劃分已變得模糊。我們認為,本地討論普及文化的文章即使不是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上,但它們提出的問題及其分析,不乏洞察力,甚至反過來給學術研究帶來靈感。可以說,本書的文章與學術論文之間存在亙相補充、而不是亙相排斥的關係。
動物倫理與公共政策
人類對動物的關懷,是生命覺醒的表現,保護動物觀念的推動,促使人們透過對動物倫理的思考,來反省人類自身生命的尊嚴,促進了人與人的互相尊重。動物保護的最終目標是「發揚人類的愛」,而非建立動物的特權,其最大受惠者是人類自己。因此,「尊重生命」、「愛牠一生」,是我們共同的努力。本書內容涵蓋了寵物與生命教育、動物安樂死之技術與倫理考量、動物權與動物倫理、公共政策之理念與實務、動物收容所、動物保護檢查員、動物輔助治療(狗醫師)、人畜共通傳染病、流浪犬與家犬之統計方法、實驗動物倫理、犬行為學以及動物保護法常見之法律問題等,全書深入淺出,理論與實務並重,堪稱為動物問題之經典著作。
魯曼社會系統理論與現代性
這是由國內學者獨立地系統研究、並評論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德國社會學家魯曼在近四十年來所創立的社會系統理論,是二十世紀下半葉西方社會科學界最偉大的理論研究成果之一。但魯曼理論所呈現的高難度論述形式,又使它很難為一般社會學家,特別是我國青年一代知識份子所理解。本書在論述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的時候,力圖一方面以簡潔的語言表達原來艱澀難懂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對其基本概念進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同時,本書的另一重要特點,就是始終以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的中心議題,即「現代性」進行探討,不僅使它更加重點突出,而且也將它與目前理論界所關心的「現代性」問題聯系起來加以考察,有助於推動學術界及青年學生和研究生更深入理解和討論魯曼社會系統理論。
啟蒙論:社會學與中國文化啟蒙
面對中國文化啟蒙的學思與實踐困局,本書指出啟蒙理念與運動的再認識,其性質首先是一種理論課題,而非歷史課題。如何揭示歷史事實的意義與訊息,仍然牽涉解析尺度的概念建構的重要考慮。本書就啟蒙課題建構所取的進路,首先是沿韋伯式方法論入手,以探討文化啟蒙的「理念型」和「類型學」二者為主軸。「理念型」指向啟蒙範疇的核心、精神與性格,「類型學」則指向其具體變異可能性。 在這分析基礎上,本書在「中間考察」章回顧中國啟蒙事業,檢視其理論及現實上的局限,以及與啟蒙課題的扣連。緣這現實轉折以進,本書第三、四部份開展啟蒙之社會學的正面論述,進行就啟蒙的「後設社會學」與「社會本體論」的深微構想。這四部份討論共同構成對文化啟蒙課題的社會學界說、運作,以及對中國文化啟蒙——中國文化——的社會學疏解。
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
本书以“香港宗教的分布与现况”、“中国宗教”、“基督宗教”、“回教”、“新兴宗教”五个部份呈现香港宗教信仰的面貌。
慾望之心:了解賭徒心理
賭,是人類原始慾望,也是原罪。賭博的魅力何在?為何有人嗜賭成性到無法自拔?透過作者實際輔導賭徒問題近二十年的經驗分享,探討英國賭博合法化後的社會現狀與影響,並提出防治與戒賭之法,幫助想了解與協助賭徒的人士一臂之力。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其基本假定是階級劃分的社會與其所依賴的意識型態和物質的表面配置(configurations),部分乃透過其所謂的「象徵暴力」(violence symbolique)為中介而得以再製。亦即是階級控制不只是經濟權利的赤裸反映,而是透過更精妙的象徵權力之運用,以強制他人接受符合其利益的社會世界定義。由此觀之,文化乃成為統治階級利益和日常生活的中介。所以文化的功能是代表宰制階級的經濟和政治的利益,他並非是歷史的偶然,而是社會秩序得以維繫所必要和自然的元氣。
社會福利策劃與管理
近幾年來,新管理主義(new managerialism)的崛起,對社會福利掀起了巨大的漣漪,健康維護制度的管理性競爭(managed competition)、福利服務制度的個案管理(case management)以及社區照護制度的照護管理(care management)均在此一趨勢下應運而生。如何建構社會福利機構的管理理論和提升社會機構的經營效率將是廿一世紀社會福利的重要講題。 本書內容包括二篇專題報告(我國社會福利政策之規劃與實施/蕭玉煌司長、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分析/陳榮昌編審)及六大論文主題發表(家庭發展與福利政策、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政策、特殊族群的福利政策、政策福利行政之管理、福利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及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係集合國內外相關學者專家及福利組織負責人,透過行政界、學術界與實務界共同探討之大成。願此集思廣益能掀起新世紀新波瀾,再次地推動社會福利的船頭,朝向新世紀、實踐新願景。
社會工作實務:系統取向
作者從一個整合的觀點來探討系統分析,並告訴我們系統分析方法在專業社會工作思維和實務中明確的益處,在此他採取向在此他採取像P家庭的實例清楚的說明此方法,讓我們去察知世界中多重面向的複雜性。本書第一章介紹系統—環境模式,以分析人為開始,進而探討環境和人之間的衝擊;第二章描述社會工作的系統取向模式,並檢視一個有多重問題的家庭個案;第三章介紹系統的其他概念,在此可略見社會工作實務所倚重的系統模式之意涵;第四章強調系統分析如何導致動力觀點的事實;第五章透過系統分析的技術,強調社會工作實務的不同面向;第六章則討論社會工作專業為一個在許多類型的系統中解決衝突的專業;第七章回顧本書所使用的系統典範,在此使用一個充滿衝突的個案來回顧本書的主題系統概念。本書作者希望藉由此將增加我們的專業敏感度,讓我們發展出新的實務模式,並有助於專業人士成為具有彈性和創造力的社會工作者。
正義與福利國家概論
正義理論在美國引起熱烈討論與迴響,並被廣泛應用在公共政策領域,成為政治哲學與社會資源分配的新典範。本書即是從當代正義理論出發,以其理論精隨對不同模式的福利國家進行比較分析。主要分為理論、政策與實務等面向,計有十二章。1. 理論基礎 — 提供讀者了解正義的基本理論與歷史脈絡,分析正義原則的優先適用對象。2. 福利模式 — 分析先進福利國家福利模型的正當性與合理性,作為自我攻錯的他石之山。3. 政策解析 — 檢視我國福利政策與福利支出結構,及其對弱勢群體的保障措施。4. 福利願景 — 經由理論與政策評析,歸結我國社會福利的未來願景,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什麼是「家庭社會工作」?有哪些理論架構可以運用在相關家庭研究與實務呢?以及女性主義、後現代與後現代女性主義觀點對家庭社會工作研究與實務的省思又為何呢?另,強調增權(empower)觀點的社會工作方法與模式—職務中心方法、非自願性案主服務策略與家庭維繫服務等,如何整合到家庭實務工作上呢?皆為本書介紹與探討的主要內容。
見樹又見林(第二版) :社會學作為一種
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這本小書就是關於認識這扇窗和這面鏡子,以及如何學著使用他們,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三位學界知名的社會學學者,為何選譯這本小書?光是這一點就讓人很好奇。說穿了,這是一本「反教科書」的教科書,或稱為新教育方向下的教科書。新的方向不強調知識的背誦,而重視引起學生的熱情與對於這種學問的鑽研興趣。本書從生活出發,娓娓述說社會學的點點滴滴,不吊書袋子,幾乎找不到多少術語,但最後你會發現,你也能像社會學家一樣地思考問題了。對於念過社會學的人,因此又是一本讓你「融會貫通」的書。譯者成令方教授稱這本書是一本「開胃書」,頗為生動。 ◎中國時報 開卷 介紹 ◎公共電視訪問譯者吳嘉苓教授 ◎News98(張大春)2001/9/15 訪問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並將本 書評為★★★★★(五顆星)的書。 ◎多校本科系、通識課程、教育學程、社會大學、社區大學、各 類讀書會及研究所考試將本書列為教科書或必讀讀物。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後現代主義是一九八○年代西方學術界論諍的焦點,詹明信就是此論諍的焦點人物。他將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從美學風格中提昇到文化、政治、經濟及理論層次,並將主題落實到歷史環境中,詹氏在本書中試圖廣泛分析西方文化傳統:從文學到大眾文化;從電影到繪畫;從建築到科幻小說;從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並深入挖掘後現代主義社會系統的深層邏輯。
老人社會工作:權能激發取向
本書討論九○年代老人社會工作者所面臨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作者Cox和Parsons透過革命性的權能激發取向方法,來告知讀者如何結合個人的(直接服務或臨床的)與政治的(間接服務或社會政策)策略來從事老人工作。 你將從本書學到: ‧當老人在解決問題時,協助他們瞭解自己擁有的潛力。 ‧從實務工作對權能激發有何影響的觀點,以批判性的方法來檢視你的實務工作。 ‧創造新的權能激發策略。 ‧將權能激發取向實務的指導方針,實施在不同的機構與提供服務的場所。 這是一本社會工作系學生與社會工作實務者必備的工具書。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
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 為何有人擁有好幾棟房子.卻沒有一處有家的感覺?為何有人寧願住到交通不便的山林小屋,也不願選擇美侖美奐的都會寓所?為何有人天天往外跑.家裡一刻也待不住? 人與家屋之間的牽絆與疏離,其實反映了自我內在種種隱晦不明的情愫,其中並上演著人生裡的悲歡大戲。 作者 克雷兒.馬可斯 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系及地景建築系教授,長達二十五年。曾獲多次NEA助學金及獎項、富布萊特(Fulbright)出國助學金.以及其它無數讀獎項與研究補助金。
全球化
「全球化」現象究竟是什麼?全球化世界長得什麼模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彷彿著了魔,1990年代之後的媒體和學界全都感染了「全球化」熱潮,動輒在報導和文章中加諸「全球」字眼,然而「全球化」現象究竟是什麼?全球化世界長得什麼模樣?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趕流行的人們對這些問題並不十分清楚。 本書就在這股浪潮,簡要而清晰地勾勒全球化的概念及其發展圖像,透過《全球化》一書不僅能窺視全球化理論的雛形,更能瞭解全球化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面向的開展,將一個熱得發燙的詞彙置入溫涼的現實脈絡中,清醒而客觀地審視究竟什麼是全球化。
烏托邦之後:世紀之反思
將來,強權會屬於那些沒有來源、沒有信史的民族,屬於像最初美國人的那種人,因為他們能夠實現「取消版圖」與無重量。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未來已經擺脫歷史重心,只跟著人造衛星轉了。日本逃出了先祖的領域,文化上成了無重量,便飄到世界舞台上而成為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