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_114 國中小參考書現貨
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中文書 > 全部商品

【限量親簽】詐騙社會學:華人第一本探索詐騙、謊言與信任的專書

孫中興  著
三采 出版
2023/09/01 出版

華人第一本、孫中興教授睽違四年全新力作 社會學x詐騙現象 一場制度、歷史、性別、心理、階級與道德的人性研究! & 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陌生人畫的大餅? 為什麼人們即使得知真相,依然執迷不悟? 為什麼聰明人在騙局面前也不堪一擊? 為什麼貪心會上當,但好心也會被騙?& & 當詐騙幾乎成為全民體驗、無所不在之時,社會學能提供的不是「學會從此不上當」, 而是能從更核心且宏觀的角度去思考、意識: 我們不想受騙,卻又多麼不經意地說謊? 如果什麼都不相信,是不是就不會被騙? 在各種大大小小、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謊言中(從「下次約吃飯」、考試作弊到詐騙集團),人們失去什麼又得到什麼? 金錢、權力、愛情、親情、人際、知識、政治……最終,人們害怕與期待的究竟是什麼? 本書整合了臺大社會學系名譽教授孫中興, 多年來以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哲學、歷史經典及相關實驗研究等資料, 深入「詐騙」到「信任」互為因果、表裡的關係,從個人內在到生活情境,剖析他人也反思自己, 讓我們想想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甚至做出改變--創造一個真誠、值得信任的人生。 & 【本書特色】 ◇華人第一本貫通東西方文獻、相關學科理論與實驗的詐騙現象專書 ◇社會現象就用社會學來解--從社會學、心理學、社會生物學到歷史經典,跨領域解析無所不在的詐騙! ◇幽默、平實文字遇上專業、學術研究,融合日常案例與經驗,深入淺出,讓看似有難度的學問變得適口好讀! &

9 特價43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世界的模型:從複雜系統觀看自然與社會的運作,建構理解世界的新邏輯

商周出版 出版
2023/08/31 出版

「我認為下一個世紀是複雜科學的世紀。」——史蒂芬.霍金如何看出繁雜和混沌的秩序與結構?生物行為和人類行為之間隱藏著什麼共同模式?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如何攜手合作,解決關乎群體的重大議題?推特、臉書和人體腸道菌群有什麼關係?雪花與傳染病動能有什麼相同之處?要規劃最佳交通路線,黏菌能給予什麼樣的靈感?胚胎生長為什麼和穩定的氣候有關?複雜學學者迪克.柏克曼關注這個時代的危機,在書中探討它們之間的模式、規律性,以及它們與自然界複雜進程的相似之處。例如森林大火與流行傳染病、覓食的金頭鯛與民粹主義,看似是獨立現象,彼此卻相依與相關。發現這些關聯具有高度啟發意義,因為可藉由對一個系統的認知去破解另一個系統的難題。作者舉出許多實例,幫我們建立起觀看世界的新邏輯。我們如何化解這個時代的危機,並且拯救自己?網絡化的世界必須用網絡式思考。只要有勇氣擁抱複雜,用跨學科規範的方式集思廣益,並仰賴大自然的基本原則「合作」,瘟疫、氣候危機、金融危機、恐怖主義、生態系統崩壞等問題都會有解方。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眾的反叛

海鴿 出版
2023/08/30 出版

平庸的人聯合起來,以大眾的名義佔據了最高社會權力 & ★ 西方剖析大眾行為的經典著作 ★ 《泰晤士報》評為:「二戰以來影響世界的100本書之一」 ★ 英、法、德、義、葡、荷、俄、日等多國語言版本暢銷全球 & ■ 一部剖析大眾行為的經典之作 作者闡述的是20世紀歐洲社會奇異現象:一些確知而且滿足自己平庸的人,不但拒絕提昇自己,反而聚集其他同樣平庸的人,以大眾的名義來干涉諸如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等等,需要有深度知識、敏銳判斷力、強烈責任心才能勝任的事務。 & ■ 「大眾的反叛」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作者認為當時歐洲社會是由兩種類型的人構成的,他們分別是少數精英和大眾;那麼,「少數精英」是誰?「大眾」又是誰?奧特加進一步解釋說,那些具備特殊資質的人就是少數精英,不具備特殊資質的人就是大眾,二者不是固定屬於某個階級,在各階級中,都存在著精英和大眾。 & 可是,就「大眾」這個詞本身的含義來講,大眾連把握自己個人生活的能力都不具備,更不用說做這個世界的統治者了。所以,這一新現象的出現,實際上代表了歐洲正面臨新的危機;這一危機會導致民不聊生、國勢衰敗,甚至還會導致文明沒落。這種危機已經在歷史上不止一次的出現過了,所以,人們已經瞭解並熟悉了它的面貌、特徵及其產生的嚴重後果;這一現象被稱之為「大眾的反叛」(the rebellion of the masses)。 &

79 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善治理: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

何日生  著
聯經 出版
2023/08/17 出版

歷史以來人類一直在探索一個理想的組織類型,這個理想組織能夠造福組織與國家中的每一個人,永續地享有個人暨群體的幸福與快樂。 一個組織能以「信念」及「原則」為核心,用「愛」實現人人平等。人人基於信念、原則與愛的基礎下,平等地為組織服務。不同於金字塔的組織,圓型組織期望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中心,這是組織人人平等的意義。 善為利他與和合,利益個人、利益群體、和合共善。利他,以中國的儒家即是以民為本;以西方的話語是天賦人權;以佛教的話語是「慈悲等觀」——平等地愛一切人。因此,一個組織必須能夠平等地利益每一個人,能利益群體的永續發展,才是善。 本書圓型組織的芻議將羅馬哲學家波力比烏斯的三種體制:君主、貴族、民主;與韋伯的家長、聖格與法治的核心元素融合一起,建構圓型善治理的理論。 圓型組織希望人人平等,因此強調賦能與共責,而非控制與支配。在慈濟,志工人人平等,人人在接受培訓、賦能之後,成為一個能具備智慧與愛的志工,在全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難,只要有慈濟人在,他們會自主地發動賑災,無需中央指示,基於信念與原則的前提,發揮他們的愛心。這正體現了圓型組織的雛型。 以「信任為核心、以愛為連結、以原則為基礎」,圓型組織建構一個高智慧的、共責的、和合共善的人類組織治理。 &

79 特價5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叛離、抗議與忠誠

商周出版 出版
2023/06/29 出版

身處團體困境中的我們,該出走抵制,還是留下來抗議? 當代社會科學經典 跨界思想家赫緒曼代表作 & 跨學門推薦 何明修&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吳介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宋鎮照&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耿曙&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校百人計畫」研究員 張鐵志& 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顧爾德(郭宏治)& 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 導讀 廖美& 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只要讀了他的作品,就不可能再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紐約書評》雜誌(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本書是知名社會科學家與思想家赫緒曼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自 1970 年出版以來,不僅是社會科學的當代經典,啟發許多學科,書名更早已成為社會科學界的專用術語。和赫緒曼大多數的著作一樣,本書簡明易懂,卻承載了極大的想像力和洞察力。赫緒曼的一貫特點,就是永遠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和新視野,來回答重要的問題。 在這本書裡,赫緒曼要分析的重點是:當個人對某個組織或團體的運作品質感到不滿時,會採取兩種行動。個人可能直接脫離該組織,另尋他路;或是留在體制內發聲抗議,期待組織改進。而成員的忠誠程度會影響其選擇。於是,「叛離、抗議與忠誠」的概念就此形成——赫緒曼要討論,個人在什麼狀況下會採取哪種行動,這些行動之間的利弊、使用時機,以及如何相互配合。 赫緒曼以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個人回應組織低落品質的方式。然而正如前面所述,他提出的回應方式,卻能應用在各種廣義的組織上面:政黨、國家、企業、學校、教會等等。這也是本著堪稱不朽名作的原因。 諾貝爾經濟學獎之所以從來不曾頒給赫緒曼這位實至名歸的學者,或許就是因為他作品的難以歸類(早已跨越頒獎分類範疇)。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刊於赫緒曼逝世後 當代政治思想的經典。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條理分明的 126 頁論述……大師之作。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赫緒曼的思想會改變你的世界觀,它照亮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紐約書評》雜誌(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赫緒曼一直有一種從局部轉向整體的獨特視野,並對人性始 終保持絕對的樂觀。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赫緒曼的實證方法已超越了一般的左/右派分類範疇……他致力於復興社會科學中的人文本質,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和哲學重新聯繫起來。 ——《美國展望》(Look) 這本非凡精妙的書,是一場精采的跨學科分析演練,探究市場力量與非市場力量之間的互動,如何影響了發展與衰退過程……赫緒曼提出忠誠理論,做為叛離與抗議之間的關鍵因 素:忠誠可延遲叛離,並透過可能的叛離,讓抗議變得更為有效。 ——《經濟學雜誌》(The Economic Journal) 赫緒曼的學問既深且廣,在社會科學與政治思想諸多領域,皆留下深刻的原創貢獻。他善於化繁為簡,筆觸間洋溢幽默感。他輕盈的文風,與其厚重的生命經驗,形成引人入勝的對比。《叛離、抗議與忠誠》這部代表作,展示了赫緒曼如何以簡潔而優美的思路,進入複雜問題的分析。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這是一本剖析人性如何影響公共議題參與的經典鉅作,想要了解社會運動起源的讀者千萬不可錯過。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是跨越社會科學領域大師的傑作,透過獨具慧眼的視野與精妙的分析,對叛離、抗議和忠誠提出動見觀瞻的見解,是一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學的不朽經典名著,值得大家悉心拜讀。 ——宋鎮照,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社會學想像與經濟學推理最巧妙的結合,此生僅見,精彩非凡,寫成就注定傳世的當代經典!推薦社會科學領域的同行,以此為範,反覆揣摩,取法最高標準,以本書為起點。 ——耿曙,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校百人計畫」研究員 這是繼《反動的修辭》(吳介民譯,原新新聞出版,現由左岸出版)後,臺灣翻譯的第二本赫緒曼著作。就如《反動的修辭》,作者在本書發揮御繁以簡的分析功力,在短短篇幅內精彩地探討「叛離」、「抗議」與「忠誠」三個重要概念對組織發展的影響。作者跳脫「經濟學家的偏見」,從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漸失青睞的產品與衰退企業著手、到社會組織而至國家,深入演繹上述這組概念的作用與互動,更提出如何藉制度設計讓市場機制(叛離)與政治行動(抗議)發揮效能。赫緒曼是個充滿現實感的哲人,寫作本書是為了回應自己所處年代的重要議題;在如今全球化時代中,他半個世紀前提出這組重要概念的交互作用又會有哪些新變形?這值得讀者更深入推演。這是一本企業經營者、乃至政黨與國家領導人不可錯過的好書。 ——顧爾德(郭宏治),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毫無疑問,沒有一個人的頭腦比得上赫緒曼——如此的獨創、詼諧、新奇而難以捉摸。 ——史丹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國際關係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 我無法自拔的迷戀這本書……它將許多吉光片羽組織了起來,而這些都是我先前一知半解的。 ——約瑟夫.克拉夫特(Joseph Kraft),美國著名記者 赫緒曼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於這些議題的了解:經濟發展、社會制度、人類行為、認同與忠誠的本質。 ——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199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赫緒曼教授的小書滿溢著許多全新觀念……他的論證背後有著豐富到令人稱奇的社會與文化做為註腳。 ——肯尼斯.阿羅(Kenneth J. Arrow),新古典經濟學大師,197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極具創見的文章,點出了一些我們當代最引人關注的經濟及社會問題。我懷著崇高的敬意與興致閱讀本書,也樂見當代有這麼一位思想如此通透的作者。 ——約翰.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自由派經濟學家,曾任羅斯福、甘迺迪等總統的經濟顧問 一本充滿想像力的小書。書中的訊息對經濟學、政治科學,以及所有涉入政治問題的學科領域,都極有用處。……赫緒曼對當前問題與組織所提出的討論,是這本書最為人稱道之處。他的基本論點,即叛離與抗議之間存在的共生關係,是極為重要且令人信服的。這讓赫緒曼得以將之運用至眾多當前議題。他為政治問題開拓了新的分析洞見,且能一再被加以應用。 ——丹尼斯.穆勒(Dennis C. Mueller),維也納大學榮譽教授 & &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當代拉丁美洲人文與社會科學巨擘

五南 出版
2023/06/25 出版

拉丁美洲是一個集各種對比、矛盾現象於一身的區域,其人文地景繽紛複雜,人文底蘊也深厚豐富。然而,目前在台灣學界介紹拉美人文學術的著作並不多,因而促成出版本書的動機。本書計六章,由國內拉美研究者針對影響全球人文與社會科學界甚鉅的拉美學界大師進行探討,包括社會科學跨界大師阿爾伯特.赫緒曼(Albert O. Hirschman)、人類學大師阿圖羅.艾斯科巴(Arturo Escobar)、社會學大師奧蘭多.法爾斯─博達(Orlando Fals-Borda)、發展經濟學大師勞爾.普雷維什(Raúl Prebisch)、歷史學大師豪爾赫.巴薩德雷(Jorge Basadre),以及政治學大師吉葉爾莫.歐唐奈(Guillermo O’Donnell)。 儘管六位大師分屬不同學科領域,但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亦即以拉美本土的獨特脈絡與問題為立論基礎,提出獨樹一格、有別於西方主流社會科學的理論學說。本書各章皆有類似的結構,各章作者在第一部分針對大師的生平背景與學說進行介紹,第二部分則以大師的學說為基礎,針對特定的實例進行分析。這樣的寫作目的,除了可幫助理解大師的學思歷程與其理論貢獻,同時說明大師的理論不僅僅是抽象的主張,而且也是能用來分析實際歷史事件的有用工具。有別於一般的拉美「科普」入門著作,本書希望能以較為深入的角度,為讀者引介具有拉美本土性格,同時也深刻影響國際學術界的人社思想,進而為未來的拉美研究領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

95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麥田 出版
2023/06/08 出版

透視「文化將挑戰或鞏固階級」的起點之書! & 法國思想大師布赫迪厄扛鼎巨作 二十世紀文化社會學最經典必讀 出版逾四十年,法文直譯.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 在面對品味這種研究課題時,社會學很少與社會心理學如此相似, 這是支配階級與文化生產場域的鬥爭遊戲中最攸關生死的賭注之一。 品味判斷結合理解力及感知能力,是「判斷力」的最高表現。 學究能理解但無法感覺,名流享有此判斷力卻不甚了解, 因此它能定義一個人是否完美。 也因為所有社交儀節都表明: 任何界定此一不可定義的構想, 都會被視為明顯俗不可耐的表現, 不論是學院的社交儀節或名流的規矩, 都將品味視為貴族最明確的指標。 若想擁有它,除了品味自身以外,別無可求。 ──布赫迪厄.《區判》 & 名列二十世紀社會學十大經典,法國一代社會學大師布赫迪厄關於品味判別與美感形塑的扛鼎巨作! 探討「政治、經濟、娛樂、常民生活等層面的隱含結構,如何蘊化階級間品味外顯細微差異現象」的必讀之書! 收錄百餘幅各式田調問卷與圖繪表格,重探法國七零年代社會百工圖景! 本書獲「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補助支持,李明璁選書、邱德亮翻譯/導讀! & 社會中任何的品味判斷都其來有自。《區判》出色地闡明了現代世界中產階級的自命不凡,該書出版於1979年,是一部當代法國的龐大民族志,也是對社會階層思想的深刻剖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我們認為具有美感的事物」和「我們認為俗氣或醜陋的事物」之間做出抉擇。品味並不純粹,這些不同的審美選擇都是「區判」,也就是「與其他階級的選擇相對立的選擇」。世界同時倚賴權力關係系統與符號系統運行,而品味的細緻區別,便成為社會判斷的基礎。 & 布赫迪厄推翻了從未被質疑過的關於美、藝術與文化的範疇:「區判」的類別取決於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決定它們的因素,一方面是「文化資本」,即教育水準;另一方面是「經濟資本」,即社會處境。透過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及教育系統之間關係的轉變,在每個階層中區分出一般的行為法則,使得建立一套生活方式的「系統」成為可能。社會主體透過其成員所展現的「區判」,即美味與平淡、美麗與醜陋、別致與俗氣、傑出與低俗之間的區別判準,針對分類系統(品味)與生存條件(階層)展開分析,轉化為客觀系統選擇的形式,從而觸發了「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本書揭露了這些模式與社會階層及其生活樣態的描繪密不可分,並輔以大量田調成果及理論批評辨析,梳理了所有關於美感、藝術、品味與文化等傳統問題的重新表述。 & 無庸置疑,《區判》是衝擊當代社會科學最為劇烈的經典之作,國際社會學會(ISA)將其列入二十世紀最重要十大社會學著作,影響力跨越各學門領域,開拓數十年來大眾文化分析全新路徑。其所提出的美學稟賦思辨,足堪撼動康德以降的純粹美學理論,迫使研究者重探品味生產的社會條件。不論當代的經典書單如何更新汰換,永遠不會遺漏《區判》:它改變了原有的文化社會學樣貌。 &

79 特價72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

RobertK.Yin  著
五南 出版
2023/04/10 出版

本書是個案研究的工作流程說明書。 詳細介紹個案研究的方案設計與證據分析。 引述各學科領域的研究實例,不僅為初學者提供科學的指導, 也要為那些精通此道的專家提供最有利的幫助。 一直以來,我們都誤解個案研究法了! 想要對它有正確的理解,你需要有全新的視角! 本書作者從「作為教學工具個案研究」、「人類學與參與者觀察」、「質性分析方法」 三個新的角度切入,對個案研究進行透澈的分析。 但個案研究並不侷限於這三方面, 它的精神貫穿於研究的各個環節, 包括確定問題、設計方案、蒐集數據、分析數據、撰寫報告等, 這些都是本書所要研究的內容。 本書的目標,是給那些準備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學術研究的學生和學者提供某種指導。首先,它詳細介紹了個案研究法。其他著作可能只介紹了個案研究法的某些方面,但本書可以被看作(實際上已經被看作)是個案研究的工作流程說明書。 第二,與其他著作相比,本書更詳細地介紹了個案研究的方案設計與證據分析,而較少闡述蒐集數據的過程。目前,有關個案研究的著作中,方案設計與證據分析常常被忽視,結果給那些採用個案研究法的學者造成了很大困難。 第三,本書所引述的個案研究實例涵蓋了許多學科領域,能夠啟發各種學科領域的學者。最後,本書與眾不同之處還在於,它已初步通過了時間的考驗。本書的第一版(1984年)重印了八次,修訂版(1989年)重印了十五次,第二版(1994)又被重印了十四次。 &

95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文明及其不滿:附《為什麼會有戰爭》

佛洛伊德  著
商周出版 出版
2023/03/11 出版

文明的歷史,就是一段壓抑驅力的歷史 開社會心理學、文化批評之先河 「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晚年最重要代表作 & 「我想要把罪惡感視為文明演進最重要的問題……罪惡感的升高而導致快樂的被剝奪,正是文明進步的代價。」──佛洛伊德 本書最初出版於1930年,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各國政局的動盪不安下,佛洛伊德探討了人類文明的本質與現代人的精神狀態,並進一步反思:高度發展的文明,為何無法為人類帶來幸福? 佛洛伊德認為:文明的進步,乃是建立在壓抑人類的欲望與需求之上,社會規範與道德約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個人的自由和快樂。人們無法滿足自我本能,進而導致了焦慮不安與精神官能症,最終化為自我毀滅式的「死亡驅力」與「毀滅驅力」。 《文明及其不滿》將個體心理學融合社會文化的獨特觀點,不僅開社會心理學之濫觴,在文化研究上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馬庫色、佛洛姆等著名思想家,均深受佛洛伊德學說的影響。 《為什麼會有戰爭?》則是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在1932年的一次通信。佛洛伊德藉由文明發展與戰爭起源的密切關聯,回應愛因斯坦「是否可能避免戰爭」的提問,可視為《文化及其不滿》論點的延伸。 &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舊金山灣區家園

熊競超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3/03/01 出版

認識聖賢行為,了解聖賢品格,培養家族庇護神!《舊金山灣區家園》是按漢族的大同理念,結合現代社會的管理模式,而設計出來的理想生活方式!描繪的是保障成員平等的大同家族,保障成員幸福生活的大同家園的構建方式與制度,並由大同家族與大同家園交織,組合而成一個保障人類免受貧困、飢餓、戰爭、壓迫、流離失所,而自由穿梭世界各地的人類一家境界。本書立意古老,方法現代,吸納《共產黨宣言》,《大同書》,《三民主義》的精華,又打破了馬克思、康有為、孫中山所處的時代思維,破繭而出,讓人耳目一新。《舊金山灣區家園》根據美國的社會發展構劃了人類生態平衡圈,制定各種民生標準,使舊金山灣區家園名正言順地過渡到專業化時代。舊金山灣區家園也是一個非營利機構,專為培養賢能,組建百姓大同家族而成立。按照大同理論基礎,完善大同家族的功能,形成生態平衡圈,使家族成員未達到世界大同的時期也能過上大同生活。《舊金山灣區家園》是一個藍圖,是一部未究的作品;作者認為終其一生都無法獨自完成,讓舊金山灣區家園的讀者共同譜寫吧!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建制民族誌:使人們發聲的社會學

巨流圖書 出版
2023/02/28 出版

本書是社會學、民族誌和性別研究課程重要的基礎教材 由著名的社會學家桃樂絲.史密斯(Dorothy E. Smith)所著 著名的社會學家桃樂絲.史密斯(Dorothy E. Smith)在本書擘畫嶄新的研究探問取徑,以生活世界的日常經驗為鏡頭,檢視治理人們日常生活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制度。發揚女性主義關懷受宰制者的精神,創建一套涵納人們尋常經驗的社會學。這套讓人們得以發聲的社會學研究取徑,超越傳統上研究者觀察特定人群時,不帶情感的觀點,讓人們成為他們日常世界的專家,與研究者反覆不斷對話,形成檢視社會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視角。 本書共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北美第二波婦女運動的歷史脈絡,打下建制民族誌的地基,宣示它做為社會學取徑的獨特之處。 第二部分,從語言的動態功能,構思建制民族誌的社會存有論。 第三部分,透過各式各樣的建制民族誌案例,說明建制民族誌的構思。

特價50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跨文化傳播引論:語言‧符號‧文化

李崗  著
崧燁文化 出版
2023/02/22 出版

◎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應如何進行? ◎「文化因素」具體到底是指哪些內容? ◎跨文化傳播主要與哪些學科密切相關? 「跨文化傳播」探討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個體的人和集合的人, 乃至整個人類在各個層面上所遭遇的矛盾、衝突和種種問題。 ▎研究的產生背景 跨文化傳播成為當今世界影響越來越大的一門「顯學」。但是「顯學」之顯,必然有它具體的時代需求、歷史必然和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本章主要介紹跨文化傳播研究產生的背景。 ▎性質、對象與任務 本章在一定意義上涉及跨文化傳播學的學術合法性問題。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理由,至少要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對特定對象特殊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要有本學科特殊的學科範疇和理論體系。 ▎學科基礎四個方面 •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學科。 •傳播學,這是跨文化傳播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出發點。 •文化學,不同的文化及文化關係的研究,要借助文化理論。 •哲學,主要指人類認識論從主客觀二元對立走向主體間性的統一的哲學思想。 ▎原理和模式 跨文化傳播在傳播主體、互動以及主要術語方面與理論傳播學基本原理一致,但它又有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它把傳播主體看作是文化的集合而不是實體的個人,把傳播互動看作是不同文化對資訊進行編碼/解碼的過程。 ▎理論與方法 跨文化傳播方法與理論的研究特點是當前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但同時明顯地不完善。目前能夠看到的、值得重視的是美國傳播學家古迪昆斯特的《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本章有關部分主要介紹他的研究成果。 ▎文化的認知要素和文化類型 本章討論認知要素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為了剝離那些有可能對跨文化傳播構成嚴重阻礙的認知變量,學者們創立了一種普遍認同的分類法。根據這個方法,直接影響認知和傳播的三個主要社會文化因素是:文化價值觀、世界觀(宗教)、社會組織(家庭和國家)。 ▎語言與跨文化傳播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語言是人類傳播最主要的工具;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形態;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看,語言是跨文化傳播最重要的載體,因此跨文化傳播研究把語言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 ▎非言語行為與跨文化傳播 從傳播角度看,非言語行為大約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言語語言本身混合使用的,有些著作稱為「副語言」,主要指語言交談中的語速、音重、各種笑、有意的咳嗽、停頓、沉默等,一類是身體動作、時間和空間距離等。本章只討論後一類。 ▎視覺符號與跨文化傳播 視覺符號傳播在後現代社會中的主導地位,當下已經成為文藝學、文化學、社會學、傳播學和哲學特別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視覺符號的擬象性在人類文化結構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容易忽視其文化的建構性,從而引起誤讀乃至於文化衝突。 ▎跨文化傳播研究作為一種理論觀照 在理論上說一切傳播都是跨文化的,所以可以從跨文化傳播角度觀察、研究和解釋一切傳播現象和活動。本章試圖從比較文學、影視批評、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作一大致介紹。 本書特色 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民族間和人際間的跨文化傳播已成為普遍現實,因此引起人們高度重視。本書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生教學資料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共分為十章,與現在較多的跨文化傳播交際性實踐、注重培養跨文化傳播交際能力有所不同的是本書偏重於跨文化傳播理論的觀照度。 &

9 特價52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翰蘆圖書 出版
2023/02/22 出版

永社基於對台灣民主憲政法治永續發展的追求與關懷而成立,為了在法律政治社群當中,融合「實務與理論」的意見與思考,對國家不法行為進行追究,提出建議,引起社會共鳴。台灣的民主發展現僅止於具備選舉的形式,並未落實鞏固與深化,需要群眾的關注與投入,將理論付諸行動,喚醒人民珍惜這民主先進們犧牲自由、財產、生命所爭取的珍貴資產。故在永社成立十周年之際出版本書,作為監督、促進台灣民主憲政法治永續發展的力量。 本書研討「司法改革與民主永續」、「能源環保與民主永續」、「轉型正義與民主永續」、「民主防衛與民主永續」四大主題。第一篇章探討司法領域的改革和新制,如何作為審議政治下的代議系統,建立民主審議的規範。第二篇章探討環保能源議題,以聯合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分析國內法律規範,研究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如何達到平衡的關係。第三篇章探討轉型正義的推動的行進的阻礙,說明台灣必須持續推動轉型正義的理由與未來做法。第四篇章探討憲政改革與民主發展的關係,與新憲法公投案的嘗試,民主要有共識,還需有多元的論爭做基調。

特價4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社會學出社會

批判思考+結構視野+同理心 溝通力+分析論證能力 拆解結構的高牆,潛入社會的脈絡, 出社會的社會學人,一磚一瓦帶來改變的契機!   「讀社會學有什麼用?」帶著這樣的疑問出發,運用社會學的專業訓練和獨特視野,放眼世界、遍地播種。 30位出社會的臺大社會系畢業生,30種「系出社會」的職涯故事。 這本書收錄了30篇社會系畢業生的職涯故事。這些故事正可以說明,社會學的訓練,如何培養工作領域所需要的關鍵能力。 本書由台大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林國明主編、六位台大社會系的學生採訪撰文,他們利用兩年的時間,訪談數十位台大社會系系友(另外系友歐陽辰柔也貢獻一篇),談他們的工作,談出社會、入職場後,如何體認到社會學的用處。 收錄在本書的30位台大社會系系友,主要是大學部的畢業生,也有幾位是研究所畢業的,年齡多在四十歲以下。他們的工作分佈在各行各業,有政治、非營利組織,教育、媒體、企業、新創、諮商、影音和文化出版等等。系友們除了談「讀社會學有什麼用」之外,也談他們進入特定行業的機緣,以及工作的特性,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各行各業在做什麼。 從貝斯手到工程師;從製片到公民老師;從體制外的工作者到體制內的謀劃者; 發揮社會學關懷人事、解決問題的技能,大局分析、脈絡思考, 在多方領域進行同理與協作,於各自耕耘的土地守護讓世界更美好的一株芽。 &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民vs個人:拉蒙特和孟肯的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崧燁文化 出版
2023/02/01 出版

拉蒙特vs孟肯 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20世紀初精采絕倫的書信激辯 本書完整收錄兩位學者的六場論戰十二封信函 ★英文版獲各大名家、媒體的一致好評☆ 20世紀初的美國,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引導下, 人民的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升,卻也因此帶來更多社會弊端, 貧富差距逐漸擴大、食品安全問題、環境衛生髒亂…… 有鑑於此,社會主義學家拉蒙特提出了自己的理想: 世界可以是平等的,只要人人都能放棄利己主義思想, 而這個體制的建立需要透過自我鬥爭和與舊體制的徹底決裂。 諷刺作家、文化評論家孟肯並不認同這個說法, 他從另一角度提出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 即認為生存壓力和競爭會一代代越來越大, 無論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怎樣的無奈、反感、不安, 最後的現實生活都要透過自己的奮鬥來完成。 因為社會生活與自然法則一樣,都遵循優勝劣汰的基本原理。 本書特色 美國GDP總量在20世紀初超越英國,躍居世界第一,進入所謂「鍍金時代」。然而,伴隨經濟繁榮而來的是腐敗滋生蔓延、貧富差距拉大、底層人民焦慮、環境汙染嚴重……拉蒙特和孟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論辯。兩人立場雖完全不同,卻能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為後世關注社會話題、持不同意見者之間的對話樹立了典範。 &

9 特價29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社會學的想像力

五南 出版
2023/01/28 出版

就如同書名一樣,本書內容充滿了想像力。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看見米爾斯對當代社會科學與學術界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縱使如此,我們在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出,米爾斯是在試圖力挽狂瀾,希望為社會科學找到適當又有力量的道路。閱讀這本書,除了可以對社會科學有著初步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位社會科學家的努力有所感覺,也對當代社會的處境有所窺見。 米爾斯在著作中所進行的想像力,正是他希望可以成為一種時代心智能力的社會學想像力。他寫這本書,事實上也是在以身作則。 米爾斯所認為的社會科學真正任務,是可以洞悉個人的煩惱乃是深植於社會結構,並且是具有歷史向度。而承載這個社會科學的任務,需要一種心智特質,米爾斯正是以「社會學的想像力」這個術語或符號,來傳達他的起心動念。 &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生命的意義與教育的目的。(中英雙語版)

決長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3/01/01 出版

「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應該怎麼活?」這個問題有答案嗎?生命的意義有答案嗎?人類很矛盾,很多老師都說:老師不是聖人,沒有人可以決定別人的人生。但也有老師說:生命本來就有意義,人本來就應該思考。「我們應該成為有思考能力的人。」這件事被說成是「本來」,這是錯誤的,人們無法證明,所以說這是「本來」。本書將證明:「我們應該成為有思考能力的人。」本書將證明:「人類有應該走向的未來。」本書有一個歷史回顧,以前人們害怕思考。本書的內容就是這三個題目:「我們應該成為怎樣的人?生命的意義與教育的目的。」「民主最大的敵人是什麼?生命的意義與威權時代。」「人類應該走向怎樣的未來?生命的意義與文明的方向。」Is there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kind of people should we be?” “How should we live ?”Is there an answer to the meaning of life?This is a contradiction, many teachers say: teachers are not saints, no one can decide other people,s lives.And some teachers say: Life “originally” has meaning.“We should become human beings with the ability to think.”This thing is said to be “original”, which is wrong, people can,t prove it, so it is said to be “original”.This book will prove: “We should become human beings with the ability to think.”This book will prove: “There is a future that humanity should go to.”This book has a historical review, in the past, people were afraid to think.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 are:“What kind of people should we be?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What is the greatest enemy of democracy?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age of authoritarianism.”“What kind of future should humanity go to?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direction of civilization.”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張作錦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22/12/30 出版

彙集三十餘位清末民初重要人物 傳述高貴情操 再現鮮活身影 本書為前聯合報社長、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先生於聯合報副刊《今文觀止》專欄的集結。 《今文觀止》,相對於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的《古文觀止》,所選之「今文」囊括晚清半文半白體及民國白話文,大約以敘事忠誠、議論懇切為要,有別於閒逸的「現代散文」。這些文章擱淺在歷史河道轉彎之處,經作者沿流採揀,擷取關鍵時刻盪漾人心的文獻,重塑三十餘位時代人物的作為,再現他們鮮活的身影。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域外華人的多音交響: 2022「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論集

萬卷樓 出版
2022/12/01 出版

國立屏東大學與東南亞校際之間互動密切,人文社會學院主辦2022「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匯聚臺灣與東南亞等人文社會領域相關專家學者,研討東南亞社會與文化相關議題,無論是專題演講、論文發表與座談,精彩紛呈,獲得廣大的迴響。本論文集收錄與會學者佳構鉅作,總計八篇論文,概可分為三項主題:其一為華人語言與禮俗文化,其二為華人文學與書報雜誌,其三為宗教信仰與會館歷史。每篇論文見解精闢,兼具地方化與國際化的多元語境,深具學術意義與價值。東南亞華人社會發展與華人文化傳承是當地華社與會館致力賡續的重要目標,本書的出版,提供觀察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發展過程中多音交響的例證。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

蔡宏昭  著
商鼎 出版
2022/11/08 出版

當你在閱讀《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這本書時,請先閱讀我對思索與思想的詮釋以及個人道德與社會正義的思想原理與核心價值,然後,再去閱讀社群評論、經濟評論與政治評論的各篇文章。作者透過熱情的多產寫作,除了想為自己的人生留下紀錄,也希望能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理念與想法,透過不斷的思索與討論,定義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79 特價3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永續發展的歐盟綠色供應鏈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U Green Supply Chain Law

陳麗娟  著
淡江大學 出版
2022/10/28 出版

1990年代開始,永續(sustainability)成為一個新興的概念,逐漸成為新興的課題,許多學者鼓吹應創造永續政策以回應環境風險,應以永續概念為基礎促進國際合作與相互瞭解。「環境安全」因而成為一個現代、快速發展的議題,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的資源匱乏與因而引起的衝突,不僅成為國家安全的議題,而且也已經成為全球安全的議題,自然資源需求,特別是能源,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安全挑戰。可使用的自然資源、氣候變遷或其他的環境議題逐漸納入政策及商業中,21世紀初期,環境議題逐漸被重視,隨著回收實踐、垃圾管理和環保意識的抬頭,消費者與特別是年輕世代選擇更環保的產品。 歐盟經濟統合的核心為實現一個無內部邊界完全自由貿易的單一市場,也就是鬆綁法規(deregulation),但環境政策卻是有許多的規範及阻礙貿易的效果,因此首先歐盟整合環境規範,避免在歐盟境內的競爭扭曲,同時歐盟又運用激進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納入環境保護規定,以作為市場進入的要件。對抗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歐盟亦採取規範措施,例如溫室廢氣排放交易制度(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簡稱ETS),這是全球第一個碳權交易市場。 隨著新的執委會團隊上任,「歐洲綠色政綱」成為新的政策方針,歐盟陸續公布一系列的法規,以致力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不僅要達到環境保護、淨零排放、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目標,還要保護所謂的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永續的供應鏈。因此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簡稱ESG)要素成為2022年最熱門的話題。在這樣的背景下,首先闡述歐盟亦推動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並具體立法實施永續發展,因而從永續公司治理形成永續供應鏈,並公布所謂的永續供應鏈法,以具體改革公司治理與採行實地查核程序,以具體落實ESG要素。 &

9 特價58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CLA 3.0-THIRTY YEARS OF TRANSFORMATIVE RESEARCH

In 1992, while presenting at the World Futures Studies Federation course o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 shifted my lecture from the typical rehearsed presentation on factors explaining maldevelopment to a real time unpacking/de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futures. As I, we, worked through the analysis, alternatives organically emerged.& The four levels were: first, the problem or the litany – congestion and pollution. Second the causes: too many cars and desire for more cars, rising incomes, traditional infrastructure that was not car flow friendly, among other factors. Third, the Big City outlook, westernization, and the &Los Angelization& of the planet. And fourth, West is best with cars as freedom, as individuality. We understood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take a technical approach of creating flyovers and not the deeper required to rethink centre-periphery relations – to decentralize - to reimagine Bangkok as a walkable and green city. This led to a discussion on not just infrastructure redesign but stories around rural areas and the symbol of the car as a symbol of Western power. CLA shifted the discussion from conventional strategies on transport toward alternative futures of mobility, identity, and sustainability.& After a few more attempts at presenting on communication, on disability, on ways knowing the method was born. Theoretically, of course, I was standing on the works of the greats: P.R. Sarkar, Johan Galtung, William Irwin Thompson, Joseph Campbell and from insights from professors and colleagues such as James Dator, Michael Shapiro, and Richard Slaughter. In the CLA Reader published in 2004, we compiled articles on the method to gain academic respectability. Doctoral students would email me and say, they wanted to write their thesis on CLA but their professors were suspicious. By 2015, when CLA 2.0 was released, we had documented hundreds of additional case studies. Professor were no longer suspicious, indeed, many enthusiastic. The method by that time had been used by thirty plus national governments, doze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undreds of businesses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thousands of individuals. With CLA 3.0, we have moved from planting seeds about a new method, to nurturing young trees, to watching a true forest of transformative and critical futures research. The forest true to the iceberg image that has been linked to CLA is not just on land but in the ocean as well. My own work in the area has somewhat changed. Along with projects using CLA on the external world, for example, in the past few months, with FAO, Australia Prudential Residential Authority, Mitsubishi Motors, WHO, the Pacific Community, the Razak School of Government, LEGO, UNESCAP, more and more I insist that participants in workshops also focus on the CLA of the self. This has become especially important with the rise in anxiety from COVID and the invasion of Ukraine. The inner work leads not only to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but ensures epistemological mindfulness. We enter the room aware that we are part of the problem or solution, that our stories can help or hurt. CLA of the self, for me, is a way to help others find ways out of current predicaments. For example, just recently with colleagues in Shanghai stuck from the long lockdown, we worked together to shift the core metaphor from &the prison& to &painting the prison& and from a &lone firefly to a ray of light& connecting with other rays. An educational leader working with the disadvantaged used CLA& recently to develop the new story he wished to tell his community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While he understood the reality of admiring the problem, after the CLA workshop, he changed his focus from the victim to the champion. (節錄)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

群學 出版
2022/10/05 出版

社會理論大師布迪厄 繼《區分》、《藝術的法則》之後 最重要的「文化社會學」、「作品研究」經典 ★書中附有42張馬內及同時期重要畫家的畫作彩圖,使讀者在鑑賞布迪厄的作品分析時,能夠圖文對照 「藝術是沒有理論的純粹實作。」──涂爾幹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藝術圈正湧現一場寧靜革命。官方支持的學院派繪畫遭受各路新興派別挑戰,包括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在內。其中,馬內(Édouard Manet)在「落選者沙龍」展出〈草地上的午餐〉,更為這場藝術運動吹響了號角。自此,人們不再期望藝術要承載宗教或歷史等宏大敘事,而是能更追求技巧與形式。自此,世人對於「何謂繪畫」的觀念起了徹底的轉變。本書作者、知名社會學家布迪厄,將這種認知及實作上的變革,稱為「象徵革命」。 然而,象徵革命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眾多條件才能達成。本書首先從「場域」的概念切入,探究革命發生的條件。當時,教育擴張導致學位過剩,連帶改變了創作者的人口結構,讓馬內為首的「異端」能吸納更多支持者。於是,原先被官方壟斷的審美標準,開始弱化並鬆動。另一方面,馬內出身上流社會所養成的「慣習」,以及他日後在沙龍、咖啡廳、畫室累積的社會「資本」,也都是他得以擔綱革命先知的條件。而這恰恰展現出象徵革命的弔詭:革命者往往是擁有優勢的人。 以此,透過分析畫作風格、評論家的論述、行動者的階級屬性,布迪厄從法國繪畫的案例,見證現代藝術如何誕生。 本書由未完成手稿與課程講稿集結而成,課堂上不時穿插對聽眾來函的回應。因此,即便看似是一部未竟之作,本書反倒更能讓我們窺見這名思想家鍛造概念的過程。 本書特色 ◆布迪厄為提出文化資本與場域等聞名概念的學者,其代表作《區分》被國際社會學協會票選為20世紀前六大社會學重要著作。布迪厄發展的概念體系流傳甚廣,在社會學界、人類學界、哲學界、傳播學界、視覺文化研究等領域,都具有高度影響力。 ◆此書堪稱藝術史的翻案之作,不再將馬內歸類於印象派,而是從馬內的出身、人際網絡、畫作風格、與過往時期各畫家的關係等,將馬內定位成自成一格的象徵革命者。 ◆有別於既有的「作品研究」觀點,布迪厄並非單純從外部(如階級位置)定位馬內,也不只從內部(畫作內容)分析,而是融合兩種視角,轉而以場域的概念,主張藝術具有相對自主性,同時剖析馬內離經叛道的慣習,又是如何促成這個新興的場域站穩腳跟。 ◆對藝術場域的研究可作為對其他場域的研究之示範,因而有助於讀者瞭解在分化複雜的社會之下,各種專業領域如何運作。 佳句摘錄 ▊論象徵革命 .象徵革命[是]可在其秩序上類比於偉大的宗教革命〔…〕;在這世界觀的革命中而來的是我們各自認知和欣賞的範疇。──克里斯多福.夏勒 .這場著名的「象徵革命」,在大約1870年成功地以自由藝術推翻學院藝術。……在這就是象徵革命者:他完全承繼了一個體系,卻以其所擁有的,操縱其為體系所賦予的而回頭來對抗體系。……在自主領域的先進狀態中,也就是場域中,這是革命唯一的形式。──芭絲卡.卡薩諾娃 .所謂象徵秩序,建立在社會結構與認知結構的符應上,當象徵秩序斷裂,也就意味著人們關於世界的經驗基礎,以及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正統之再現跟著斷裂,〈草地上的午餐〉這幅醜聞之作,乃被視為無意識的分析器:這幅畫迫使隱晦與被抑制的事物表現出來(尤其是透過評論「失望」的反應,這和有教養的公眾對於世界與性事的如何再現的看法有關,涉及他們的感知基模與深層的信仰。) ▊論連續性vs.斷裂 .馬內是在連續性中的斷裂,這是極為重要的:宗教上的斷裂和科學上的重大斷裂,其實都是整合性的斷裂,在斷裂的同時又把斷裂掉的整合進來。 .例如:人們在晚近時期的法國哲學注意到,雖然1950年代是存在主義極盛的時代,但所有在這之後才逐漸明朗的思潮,也就是1970年代出現的,在1950年代早已存在了,只是還在萌芽或遭壓抑的狀態……單純地區分出連續或不連續,是錯誤的提問。 ▊論(藝術)場域 .這就是場域;其中的行動者擁有差異的、不平等的文學資本的形式,資本的分配結構是不平等的,在場域中有一系列的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有各自對於文學領域或藝術領域的立場。 .藝術世界如同所有「場域」形式的世界,根植於一個基本信仰,就是幻想(illusio),這樣的信仰主要是必須確定哪些發生在場域中的事是重要的。 .場域從來不是徹底自主的。因為藝術場域持續地依賴著國家、資助……等等。其保有一種自主性,就是相對於從外部來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自主的場域有能力折射來自外部的事件,依照其自身的法則對其加以改寫。 .基於場域之間的同源性(homologie)(例如藝術場域和權力場域之間),在一個場域內出現的革命,即使極為特定且受限在該場域,依照著雙效(coup double)的邏輯及場域的同源性,該革命也會從發生革命的場域牽連到其他場域,特別是政治場域。 .對於建立在某種限制額的學院秩序而言,數量的效果是最大的挑戰。超額的生產者以其行動支持革命發動者,尤其是透過異端展覽的組織,瓦解了原本維持學院壟斷的相互強化之信任網絡。這危機正是信任的危機。於是,場域就圍繞著學院端……以及由畫家學徒與準備成為作家的波希米亞所構成的另一端,在這兩個對立端間漸漸生成。……當藝術家領域不再作為被一個團體控制的階序裝置來運作,投入壟斷藝術正當性這場競爭的場域,就漸漸自我形成。 ▊論馬內的慣習/資本 .馬內表現出來的屬性是同於古猶太教先知一樣的:雖出身於學者階級,他卻有揭發且偏離學院的能耐,使評審團陷入麻煩,不知該把他歸於無能與笨拙,或視他心存惡意想搞顛覆,然而他們看到的卻是欠缺學院的正統性。馬內是法官之子,庫屈賀的學生,怎麼看都是既聰明又有名的,至少在他的同儕中是如此……整個似乎顯示出他維持在布爾喬亞和學院秩序的矛盾性之間。

9 特價76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不一樣的學校:深入地方的教與學設計

開學文化 出版
2022/09/30 出版

在公共的求善的實踐中,幸福往往緊緊相隨,希望這本書的問世,讓社區大學的理念和實踐,可以成為獨特而有價值的知識,跟更多人分享。讓外界看見社大如何以公共利益為本,肩負起教育改造與社會重建的任務。看社大如何透過社會行動學習、有深度的學習,成為中層的公共實踐力量。社大願攜手各界,一起相放伴、共學,一起成為幸福的推手。 第一部 社大教與學的方法論 我們不僅在一起學習,也學習如何在一起/李易昆 第二部 地方知識學 地方知識作為社區大學的天命/林崇熙 第三部 社大建制化與反思 建制化是不斷自我調整的辯證過程/蔡傳暉 &

9 特價33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麥田 出版
2022/09/29 出版

熱情!熱情!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迷茫於職涯苦海的芸芸眾生啊!追求興趣 VS 薪水穩定,你選哪一道? 每個為工作燃燒殆盡的人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實則卻可能是大學、公司、社會文化的集體共謀 【本書獻給所有工作的人】 是時候審視在工作中追求熱情的自己 & 美國新銳社會學家、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艾琳・賽克(Erin A. Cech)探討「熱情法則」的理念如何與為何深植人心,讓職涯抱負者為了追尋與表現自我,甘受不穩定、低薪、打零工的困境,獻上自己的肉身築成現代資本主義的高牆;又因為學貸負擔、缺乏安全網、沒有跳板與各種社經資本,加劇延續了原有的社會不平等?而雇主也受益於「熱情法則」,得以剝削工作者? & ■ 本書特色: 不穩定時代、現代版大學學歷者的「製造甘願」 工作成就=人生價值嗎?掌握切身有感的棘手議題 社會學經典提問:如何再製社會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清楚易懂的新銳社科研究:附錄研究設計,打開學術研究的黑盒子 「過勞之島」、「崩世代」與「斜槓青年」借鏡必讀 多取徑研究方法:結合深度訪談、資料庫量化分析與調查實驗法,研究對象橫跨畢業新血、教職人員、職涯顧問教練。 & ■ 誠摯推薦: 林文蘭/ 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許菁芳/ 作家 曹新南/ 1111人力銀行 社群中心執行長 劉揚銘/ 自由作家 「戴上自我實現緊箍咒的年輕人,如何在追求心之所繫的過程中,將熱情轉化成為自我剝削和製造甘願的助燃劑。本書揭露過勞文化的起源,令人深刻反思好工作與美好人生之間的距離。」——林文蘭(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 ■ 內容簡介: 每當談到職涯選擇時,「追隨你的熱情所在」是一句深植人心的口號。彷彿只要這麼做,就會是一條充滿光明的道路,能避開或吞下所有受薪階級工作中的苦,吃苦當作進補。然而,這款「熱情至上」的信仰儘管充滿吸引力,卻並非每個人都能因此獲得救贖。 在本書中,美國新銳社會學家賽克揭露「熱情法則」背後的巨大的陰暗面——這個想法如何營造出一種文化的正當性,能夠合理化並再生產出被剝削、過勞的白領階級勞動力,並因而更廣泛地強化了階級、種族和性別不平等。 建立在當代「資本主義需要的勞工理想型」與「美國文化期待個人表現出自我」這個矛盾的命題張力上,作者透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大量訪談高教學生、追蹤畢業入職場的學生,以及職業顧問等;也使用量化資料如美國勞工調查以及實驗研究方法等,解釋為何「熱情法則」是如此吸引人卻虛幻不實,宛如選擇職業時的緊箍咒語,讓受高等教育的人深陷於此。 書中更進一步探問:為什麼「熱情」這樣的文化會占據人們選擇職業時的核心?在追求熱情的過程中,誰成功了,又有誰被狠狠拋下?透過這本書的實際研究,希望提醒所有求職者、教育者、高等教育管理層、產業領導者以及每一個人,重新思考,究竟我們對一份「好工作」或甚至「好好生活」的想像,到底是什麼模樣。 & ■ 專業好評: 扎實研究與流暢書寫,這本作品探問美國信仰裡「尋找自我」的重要命題。熱情法則讓我們能夠忍受機會不平等,甚至讓我們自我合理化這個現象。文化社會學家與每個領域的教育家將不斷閱讀、分享並且討論這本書。——米謝爾.史蒂芬 (史丹佛大學教育系教授) 透過豐富的資料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此書展露一個我們如此熟悉親近的念頭:追求我們心之所嚮,這件事如何再製不平等的體制,而且可能根本不值得我們犧牲時間、金錢與休閒生活。這是一本所有研究不平等的學者、職涯顧問,以及所有向年輕人提供意見的人的必讀之作。——雪萊.科雷爾(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兼社會系禮任教授) & 這是一本兼具文化評論與社會階層研究的作品。並不是每天都能有作者發現一件新事物,兼具值得大家關心但又同時潛藏在習以為常的文化當中。作者讓我們得以深思:究竟大學生對生活與職涯的想像為何,以及他們到底從同儕與顧問間得到了什麼樣的觀念與建議。——傑瑞.A.雅各(賓州大學社會系教授) & 正值COVID-19疫情讓更多人重思工作與人生的意義,對於那些希望職涯能有些變化、思考著該如何做職業選擇與工作應當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的人而言,這本書提供相關的洞見。這本書也推薦給那些會形塑其他人職業選擇的人,像是教育者或職涯顧問等;影響勞力市場裡人們職業結果的人,像是人資與組織領導者;以及擁有權力改正結構性問題的政策決定者。推薦給對職業、熱情、工作意義、隔離與不平等有興趣的社會科學家。——《管理科學季刊》 & 跟失控的正向思考一樣失控的,是「追隨你的熱情」? &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世紀的主義們: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牛津非常短講)

「民粹主義」到底是在幹什麼,總是被拿來罵人? 「自由主義」對民主政治有益無害? 「社會主義」還有市場嗎? 「共產主義」已經走不下去了嗎? 「法西斯主義」會不會捲土重來? 「多元文化主義」是不可挑戰的政治正確嗎? & 《20世紀的主義們》套書,包含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這六種形塑20世紀、且至今仍深刻影響世界的意識形態,透過專家撰寫簡明扼要的介紹,釐清其發展脈絡與當代的變貌,讓讀者得以掌握各主義的核心價值。 & 這六種主義的共同特色是:一個詞彙包含不同的意思,學者、記者、政治人物都可以用它來表示不同的現象。也就是這樣的多義模糊、交雜混用,這些主義們至今依然以各種變形出現,或仍被奉為終極價值而捍衛、或成為指責政治對手的字眼;而它們也彼此穿透交織,形成當今的國際政治樣貌,它們的提問,也是21世紀的我們要面對的處境,並藉由前人的遺緒試著提出解方。 & *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 本書特色 & 邀請重量級學者,以簡短的篇幅(八萬字上下)闡述這些「主義」在悠長歷史中的發展、變化及其內涵。作為入門短論,作者們多回到其政治社會脈絡中爬梳核心意義,也點出關鍵人物如何回應時代的挑戰;但其內容不僅是一般大眾的入門書,甚至也是專門研究者手邊常備書籍。

79 特價165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社會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2

左岸文化 出版
2022/06/01 出版

社會主義已經過時了嗎?它和共產主義有甚麼差別? & 一如自由主義的狀況,社會主義也有多樣的面貌,但都有共同的價值觀與核心目標:批判資本主義;對人類抱持樂觀的看法;相信社會有可能建立於平等主義、社會團結和合作之上。 & 本書探討了社會主義從法國大革命到今天的歷史演變、它與共產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關係、在歷史上及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表現形式,並以瑞典社會民主主義和古巴共產主義的案例研究,提供社會主義價值觀實踐的例子。並述及20世紀中期「新左派」的興起──包括女權主義、綠色運動,以及激進的反資本主義和氣候正義運動興起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在全球面臨嚴峻考驗的今天,社會主義依然可能提供解方。 &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 & 本書特色 & 簡要的介紹社會主義的源起、型態,以及在各地的實踐,並回應當今世界的挑戰,是了解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史的入門書。

79 特價28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共產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3

左岸文化 出版
2022/06/01 出版

無論多麼惡名昭彰,共產主義仍然是20世紀偉大的政治運動──在巔峰時期,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共產政權統治!但共產主義已經消亡了嗎?它是人類的遺產還是夢魘?共產主義還有前途嗎?本書介紹了共產主義的想法從何而來,為什麼吸引人。從馬克思的理論原型到列寧、毛澤東、史達林主義的理論與革命實踐,也簡述共產政權特有的政治、經濟體制與社會結構,它在國際上的分合,以及最終突然的崩潰。《共產主義》對於理解20世紀歷史與當代的政治樣態,提供了重要的視角;而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強力挑戰,仍值得當今讀者思考與回應。 &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 本書特色 & 簡明地介紹共產主義的思想源起,共產政權的型態,其在20世紀的發展實踐與最後的崩潰。是了解共產主義/政治思想史/20世紀歷史的入門書。 &

79 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自由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1

左岸文化 出版
2022/06/01 出版

自由主義是最核心、最普遍,也是最複雜的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之一;相關研究汗牛充棟,而從中又轉化出社會自由主義、自由放任主義、政治自由主義、左派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讓人眼花撩亂之餘,也不禁要問:這些名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牛津大學榮譽教授麥可.弗里登,以畢生鑽研自由主義的功力,梳理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和理論發展,言簡意賅地直指核心:他從七個概念作為自由主義的核心──自由、理性、個體性、進步、社會性、公共利益以及有限且可問責的權力──以巧妙的比喻闡述側重不同的概念如何造就分殊、甚至矛盾的種種「自由主義」。本書堪稱自由主義指南,讓讀者在面對意義紛亂的當代自由主義之時,更能明察秋毫。 &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 本書特色 & 精簡扼要的介紹自由主義的歷史與其主要概念,辨析其混淆的意義,是了解自由主義哲學/政治思想史的精彩入門書。

79 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民粹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5

左岸文化 出版
2022/06/01 出版

在當前的政治和媒體語彙中,民粹主義是經常出現的字眼。 什麼是民粹主義?民粹主義和民主是什麼關係? & & & 本書將民粹主義描述為一種意識形態,它把社會分為「人民」與「腐敗菁英」兩個對立的陣營,並將人民主權置於一切之上。書中描述當代的民粹主義運動──歐洲右翼政黨、拉丁美洲的左翼總統和美國的茶黨運動,並舉阿根廷的胡安.裴隆、委內瑞拉的查維茲、法國的讓-馬里.勒朋、以及澳洲的寶琳.韓森等深具魅力的民粹主義領袖,來說明這種意識形態的實際力量。儘管民粹主義最終是民主的一部分,但民粹主義力量對民主政治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不同國家的政治趨勢也是21世紀國際政治關注的焦點。 &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 & 本書特色 & 剖析20世紀以來歐洲與拉丁美洲的民粹現象,釐清民粹主義的意義,及其對民主的挑戰。是了解民粹主義/當代國際政治的入門書。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西斯主義:牛津非常短講004

左岸文化 出版
2022/06/01 出版

什麼是法西斯主義?為什麼它可以在20世紀捲起狂潮? 它是建立社會秩序抑或是宣揚暴力?與極權主義、共產主義又有什麼關聯? & 本書揭示了此一重要現象的根源:從幾個代表事件解析法西斯主義的特質,追溯19世紀後期的知識、政治和社會危機,如何成為一戰後法西斯運動發展的沃土。除了述及最具代表性的法西斯政權──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和納粹德國,也著墨其他地區的擴展,並分析種族主義與文化中的法西斯主義,以及21世紀以來極右翼的進展。極右翼是否就是法西斯?或許關鍵不在定義,而是如何在全球化的困局中抵抗朝向法西斯的傾斜,這也是重新理解法西斯主義的意義。 & *若一次購買《20世紀的主義們》紙本六冊套書,再附贈別冊〈吳叡人論意識形態與當代政治〉一本(非賣品)。 & 本書特色 & 從歷史事件切入探討法西斯主義形成的背景及其性質,而其與民族(種族)主義的密切連結,也成為當代關切的重點。是了解法西斯主義/20世紀政治與歷史的入門書。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東大教授十小時教會你大學四年的社會學

出口剛司  著
五南 出版
2022/05/28 出版

五大優點 ●提供簡潔易讀的方式來理解社會學 ●勾勒出社會學的整體輪廓 ●說明社會學中的關鍵詞彙 ●介紹主流的理論和社會學家 ●結合日本在地特色 「社會」是人類生存的地方,更是個人的結合。社會就如同「空氣」一般,人類無法以觸摸感覺它的存在,但我們卻無法脫離社會而生活。因此社會學可以說是讓我們「看見」空氣的學問。 本書分成五個部分,逐步介紹了社會的形成、日常生活的社會、非日常生活的社會,最後以社會學史做總結。用最淺白的話語,分析社會學這門看似虛無飄渺的學科,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輕鬆吸收有關社會學基本的理論、實證與歷史。另外本書每個單元都會輔以簡圖,在30秒內便能迅速掌握重點,讓原本需要大量文字論述的社會學,也能迅速建立架構。 &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共產黨宣言

五南 出版
2022/04/28 出版

美國哲學家伯曼(Marshall Berman):《宣言》是「第一部偉大的現代主義作品」(the first great modernist work of art) 。 今天要如何解讀《宣言》? 馬克思與恩格斯於1848年2月出版《宣言》,距今已超過了一個半世紀。《共產黨宣言》一方面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文獻及歷史文獻……同時也是一部理論作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陳述階級鬥爭的理念,指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在此基礎上,《宣言》分析現代社會(或者稱之為「資產階級社會」或「布爾喬亞社會」)的特徵以及來龍去脈。就這一方面而言,《宣言》是一部分析現代性的作品,而它分析現代性主要是從階級的角度出發,資產階級乃現代社會及現代世界的創建者和主角。要理解現代社會(或現代性)必須理解資產階級;而要理解現代社會的未來則不僅要理解資產階級,也要理解無產階級。──摘自《現代性與現代性之外──《共產黨宣言》導讀 &

79 特價253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

本書以中國大陸一些關切民眾生存、精神問題改善或直接投身社會實踐、鄉村建設的人文知識分子,在2021年這一年中圍繞「理想主義的挫折與重建」的系列討論、活動為依托,編著而成,與台社論壇叢書30《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31《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的關切和思考有著延續性。可以說,「理想主義重建」是“「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的一個討論環節,也是一個具有迫切思想-實踐指向的問題聚焦。有意味的是,這一有著很深中國大陸當代史和當代生活語境的「理想主義重建」討論,是由賀照田寫台灣作家陳映真的文章〈當革命遭遇危機......——陳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湧流析論之一〉(2010)點燃,且綿長、有力地打開的。通過在今天傳遞台灣七、八O年代歷史中生成的思想、精神資源,這本書期待能為兩岸看起來表層相當不同,實則深層有著非常相通煩惱與關切的朋友們,能藉此深探進彼此的內心,建立可相互扶助、相互共振的思想與精神空間,並使之成為不斷生成能讓自己向前,也有助於時代向前的力量空間。為此,讓我們再次注目本書對「理想主義重建」應有的內涵與路徑的強調︰如何把我們對人、對社會的關心真切落實下來?

9 特價46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進步的密碼:由社會發展的動態規律,解碼人類社會的終極奧義

鄭南雁  著
布克文化 出版
2022/03/31 出版

淺析歷代經濟變革得失,探索社會進步的終極密碼 濃縮四十本名作精華,伏案兩年增刪數次的社科經管經典力作! 一本書帶你找到資源配置、管理模型、社會進步的內在聯繫,讀懂人類社會進步的「密碼」! & 本書通過講述人類歷史上幾次變革的關鍵節點前後的歷史大事件, 展示了資源配置模型和社會管理模式的變化對推動社會進步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9 特價26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重要社會事件的影響與後果

蔡宏進  著
唐山出版社 出版
2021/12/25 出版

本書內容將當前重要社會事件,依其性質的差異細分成五大層次與類別,包括社會行為、社會問題、社會變遷、社會發展及社會政策等。將探討重點放在影響與後果,少去探討原因,並非忽視原因的重要,而是看到影響與後果比原因更重要。

9 特價30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逃避主義(2021年版):從恐懼到創造

段義孚  著
立緒 出版
2021/12/07 出版

.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段義孚代表作,將地理學與自然、人文、心理、歷史、社會結合,廣受各領域矚目。.將「遷移」與「人地關係」主題,融合進「逃避」當中;闡述人類逃避的行為與心理本質,並推演出這種逃避心理推動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從人出發,以人的感覺、心理、社會、倫理等角度來探討人地關係。逃避,是人類文化創造的原生力這是一本將地理學與自然、人文、心理、歷史、社會結合的書。從上述諸方向闡述人類逃避的行為與心理本質,並推演出這種逃避心理,能推動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所以逃避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人文主義地理學興起於二十世紀七○年代後期,當時的學術背景是,歐美學術界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討論。而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指標性學術作品便是段義孚發表在《美國地理聯合會會刊》一九七六年六月號上的文章〈人文主義地理學〉,這篇文章被後續的地理學讀本廣泛引用,也正是這篇代表性的文章使得段義孚被學術界公認為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一是自然。嚴酷的自然環境、突發的自然災害都會讓人們產生逃避的念頭。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鬧的城市生活,逃避猛於虎的苛政,逃避嚴厲的宗教禁錮,這些統統都屬於逃避文化。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狀態令人感到困惑與費解,人們總是試圖尋找清晰與明朗。人們寧願採納抽象的模型,也不願接受毫無頭緒的「現實」,因為清晰與明朗會給人以「真實存在」的感覺。人類逃避的對象之四是人類自身的動物性與獸性。人類對自身某些粗魯的特徵感到羞恥和厭惡,於是,做出種種努力,想要逃離這些本性。整容、遮羞等皆屬於此類逃避。人類逃往的目的地也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逃避暴風雨,逃回溫暖的房屋中,逃避高樓林立的都市區,逃往美好的郊區植物園逃避現實的苦惱,逃往虛幻的童話世界。人們逃避的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空間移動。比如遷居到自己認為理想的地方。第二,改造自然。人類許多生產活動所導致的結果,都是對於自然的改造。第三,根據想像建造出有特定意義的物質世界,用於滿足某種精神訴求。例如神殿、廟宇等,借助這樣的建築,人們可以在心理上逃避對現實世界的不滿。第四,創造精神世界。例如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童話能指引人們「逃入」快樂和幸福的天界。「逃避」是一個看似貶義的詞彙。然而正是由於人類內心與生俱來的逃避心理,推動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在逃避的過程中,人類需要借助各種文化手段(組織、語言、工具等),所以說「逃避」的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段義孚在本書中的研究範圍橫跨了地理、景觀、文學、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其文字時常超過文學的極限,他的詮釋將人們對現實環境的感受與似乎不太相關於地理學的哲學、心理學、都市計畫與景觀設計學及人類學方面的見解聯繫在一起。本書不單為廣大的地理學家所關注,還為建築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學者所關注。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地景

群學 出版
2021/11/26 出版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過去三十年是這個領域前所未見的豐盛時期,迸生了一連串影響深遠的地景解讀。本書首度匯集這些原本彼此分離的地景研究傳統於一處,以批判的視角綜合檢視。 & 本書主張,地景內蘊的張力是地景研究創造性和生產力的來源,激發出地景地理學的新學說。作者細膩剖析各傳統對於地景的理解和定義,回顧了不同地景思考的研究成果、寫作型態與案例,探掘這些研究取徑背後深層的哲學立場和政治議程,並依序檢視了地景的經驗性與唯物論取徑、視地景為「觀看之道」的理解方式、地景文化的論述,以及晚近的地景現象學。本書同時也強調地景研究的跨學科性質,在文化地理學之外,更點評了藝術史、考古學,以及視覺與文化理論等等領域的創見。最後一章則聚焦於透視地景地理學研究當前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 & 《地景》是一本啟迪式的入門導論。初識者可在書中找到對於地景這個人文地理學的基點,既透徹、豐富又時新的解說。對於研究者和教師而言,《地景》則涵攝了迄今仍流離的諸多場域,是一個未來研究與寫作的創意平台。 & 本書特色 & ◆濃縮近30年各界研究之精華,為地景概念的重要導論 ◆豐富的生活化案例輔助理解抽象概念,更容易閱讀 ◆針對「文化vs.自然」的議題進行全面反思,呈現出最新穎的生態心理學與人文地理學觀點 ◆群學「概念書房」第六部:繼《地方》、《移動》、《領域》、《食物》與《饕客》後,拓展之新領域的重要概念。 & 佳句摘錄 & ■「地景在我內部思考自身……而我是它的意識。」——保羅・塞尚(Paul Cezanne)│藝術家 & ■「地景這個概念,意味了分離與觀察。」——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史學家兼文學批評家 & ■「地景是觀看之道,或更好的說,是再現之道的歷史。」——柯斯葛羅夫與傑克森(Denis Cosgrove and J.B. Jackson)│文化地理學者 & ■「窺視癖和自戀的交錯……建構了地理學對地景的凝視。」——吉蓮.蘿絲(Gillian Rose)│女性主義學者、《視覺研究導論》作者 & ■「……地景作為積極的能動者,『必須追蹤地景抹除自身的可讀性,並將自身自然化的過程』。」——唐.米契爾(Don Mitchell)│文化地理學者 & ■「借用梅洛龐帝的用語,地景與其說是客體,不如說是『我們思想的家園』。」——提姆.英戈爾德(Tim Ingold)│人類學家 & 名家推薦 & 闖蕩到今天,我越發覺得作者在書中羅列的地景張力……正是「地景」之所以迷人之處。——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 就如D. W. Meinig在另一本重要專書《尋常地景詮釋》的導言開宗明義所述:「地景是一個迷人、重要、且曖昧的術語」,任何想直接固著地景意義、解決其曖昧本質的企圖,都可能簡化或窄化了地景的豐富面向。——康旻杰│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 不管對於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景觀與都市設計、視覺藝術的學子,或者只是想知道地景和自身關係的其他讀者,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顏亮一│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教授 & 本書以易於理解的形式綜合了早期與當前的思想……對地景理論研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布萊恩•肖特(Brian Short)│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名譽教授 & 非常好的書寫,且易於快速閱讀,並樂在其中。——理查•沙因(Richard H. Schein)│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 & 我發現《地景》令人耳目一新,並附有人們能與之連結的沒有行話的例子。總而言之,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易於閱讀,可以成為任何人或圖書館的珍貴補充資料。——尼娜•莫里斯(Nina J Morris)│英國愛丁堡大學副教授 &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未來生存地圖【全彩精裝版】:面對下一個百年,用100張地圖掌控變動世界中的威脅與機會

日出出版 出版
2021/11/22 出版

「你不能靠舊地圖去探索新世界。」──愛因斯坦 100張EarthTime全新地圖, 看懂世界怎麼了?未來會怎樣?我們該怎麼辦? 全視角解析人類過去的決策所帶來的結果, 了解多重風險匯聚時代的現狀與趨勢, 提供不確定年代中,最有憑有據的生存行動方略。 世界在過去一個多世紀迅速改變, 新冠疫情爆發更加劇了改變的速度與力道。 面對各種未知與變動,我們急需新的地圖來確認方向, 看懂全球局勢,重新計算風險, 釐清在各種威脅與機會下,如何反應才能生存下去。 100張EarthTime全新地圖, 融合500多萬張衛星影像與2000多筆數據圖層, 真實呈現最新地球樣貌,提出未來可能趨勢, 你將全面看見世界如何被改變,未來又將如何演變; 你將明白自己面對了哪些嚴峻的生存挑戰,並獲得解決方法; 你將走出驚慌焦慮,帶著新的理解與洞見,在不確定中穩定前行。 新冠肺炎的爆發,迫使全人類同時經歷多重變革, 這場傳染病雖突顯了全球化的某些優點, 但也暴露了各種體制上的問題,惡化了不平等, 舊時的確切急速瓦解,衝突、憤怒與前景堪慮,讓人們痛苦又費解。 儘管人類總是生活在不確定中, 但人類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時候, 由單一世代所做的決定,對後世的存亡影響重大。 早在文字發明前,人們就開始利用地圖理解世界, 然而誠如愛因斯坦所說:「你不能靠舊地圖去探索新世界。」 我們急需新地圖協助確認方向,走向更確定的道路,邁向更好的命運。 全球化發展專家伊恩‧高丁與政治經濟學家羅伯特‧穆加, 融合了衛星成像技術與大量數據, 用100幅地圖勾勒出最新地球樣貌, 涵蓋科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醫療等層面, 視覺化呈現世界的過去、現在與可能的未來, 釐清在各種威脅與機會下,人類如何行動才能生存下去。 我們正進入未知的領域, 這100張地圖提供了迫切需要的觀點,讓判斷有所依據, 協助我們在不確定的年代中更具適應力,擁有持續前進的智識與力量。

9 特價113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世界通用的素養學識:輕鬆透過圖解,快速掌握世界通用的基礎素養學識!

福田和也  著
晨星 出版
2021/11/12 出版

【看圖就懂】一輩子受用的知識,2小時就能吸收!! ☆★ 「重點筆記」+「情境圖解」+「核心關鍵字」 ★☆ 那些「學校沒教的事」以及「縱橫職場的人才必備的跨領域基本知識」,從零開始,快速掌握! & ▌看圖輕鬆讀,2小時就能吸收!▌ 素養學識並非我們課堂上會學習到的科目,沒有考試應答、也沒有立即檢測的方法。 & ►►「不知道這些學識的話,對生活也沒有影響吧?」 若抱持這種想法的話,那麼在言談之間,可能會因為辭窮而陷入窘境,甚至鬧出笑話。 事實上,素養學識已經是現代世界的共通學問,總有一天將會有派得上用場的時候! 若能具備一定的素養學識,與人溝通的時候就能因為有共通話題而侃侃而談、拉近距離。 & ►►「但是我工作很忙……」、「我要上課」、「時間根本不夠」 為了讓讀者有效率地汲取知識,本書以一頁一筆記重點的形式, 情境圖解各主題中心思想、關鍵人物的主張,再搭配關鍵重點, 聚焦宗教、哲學、宇宙、歷史、經濟、美術、音樂、發明8大主題, 可說是最適合從零開始學習世界的素養學識的一本書! & ▌幫你畫重點,情境圖解好領略 ▌ ◇世界首支疫苗的發明其實是以傳說為靈感 ►此來自於英國醫師詹納的突發奇想,但很快就因其有效性而得到認可,造福世界。 ◇發放消費券,其原理來自於凱恩斯的「乘數效果」! ►乘數的倍數變動延伸出乘數理論,被視為能刺激經濟蓬勃發展的利器。 ◇買東西時總是不自覺被「輕推」了一下。 ►看到寫有店長推薦的物品,就會忍不住拿起來看看,進而產生想消費的心理。 ◇華麗絢爛、優雅又精緻的洛可可藝術起源於何時呢? ►18世紀的路易十五及路易十六統治初期,發源於法國並盛行於其他國家。 ◇經驗主義:知識就是力量,而在獲得知識之前,必須克服四個「幻象」。 ►種族幻象、洞穴幻象、市場幻象、劇場幻象。 & ▌不可或缺的必備學識,成為知性有素養的人 ▌ 本書涵蓋8大主題: Chapter 1 宗教:在古代,連生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而開始尋求超越人類所知的答案,這就是「神」的誕生。 Chapter 2 哲學: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顛覆了「世上萬物都由神創造」的論點,開展了哲學之河。 Chapter 3 宇宙:一開始是以宗教性來探求,到了近代則演變為以科學方法認識宇宙。 Chapter 4 歷史:把握歷史的流動,理解世界脈動,才能從中發現人們的反思與進步。 Chapter 5 經濟:從近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開始,一直談到最新的行為經濟學理論。 Chapter 6 美術:西方文化常以藝術為中心,也將其視為國家和城市身分的代表。 Chapter 7 音樂:音樂不僅僅是指了解作品本身,還需瞭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 Chapter 8 發明:人類從使用石器到現今有各式各樣的物品,用「發明」豐富了生活。 & 【零基礎也不怕!】 世界通用的素養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更具競爭力的人! & 本書特色 & 1.重點筆記書,有效率地統整知識,輕鬆輸入腦袋! & 2.涵蓋東、西方的廣泛8大主題知識,聚焦不可或缺的必備學識,是一本不須前備知識,就能輕鬆領略各種龐雜知識體系的書。 & 3.生動豐富又有趣的圖解,有助於清晰了解各個主題關鍵人物、作品的主張和想法。 & 4.內容滿載跨領域基本知識,不論是學生、新鮮人或是商務人士,都很有助於提升競爭及自我生存力。 &

9 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社會系統:一個一般理論的大綱

暖暖書屋 出版
2021/10/27 出版

魯曼,德國當代知名社會學家, 他稱本書為其第一部重要的出版作品。 魯曼:「我的風格甚至是反諷式的。我想藉此告訴人們,請不要太認真對待我,或請不要太快地理解我。」 本書對於社會學的貢獻:從系統的自我指涉性運作重新理解社會,並且改寫諸多的社會學概念,例如行動、溝通、社會分化、組織、媒介。但,另一更重要的貢獻則在於此書作為一般的系統理論,讓所有的學科,無論是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看見(社會)系統如何解決自身的複雜性問題,(社會)系統之間如何相互觀察與描述,如何在演化中創造各種溝通媒介。 溝通作為社會性質之後,魯曼為社會學帶來新的問題意識:社會以自我指涉的方式維持住溝通的再生產,且,自我指涉總是以區別為前提,因此,社會學的研究便在於理解社會系統如何地演化中創造各種差異,以回應它自己所面對的世界複雜性。他的理論所具有的典範意涵,一方面是對於跨科際的一般系統研究的貢獻,另一則是對於社會學研究的啟發,即,從全社會的角度思考,即,一切的思考及行動,包括魯曼自己的理論,都必須以溝通這個運作為前提。這樣的理論聽來保守,但可能比任何的實踐或理論更認真反思自身的可能性。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談自我指涉的書,導論時即表明理論立場,欲將典範轉移到自我生產式的系統理論,接著在第一章開頭更提出再素樸不過的宣稱,「存在著諸系統」,藉以提醒讀者,這本書的系統理論不只是科學陳述,同時還實現著科學系統,即,本書所描述的系統之一就是這本書正在進行著的科學溝通。科學陳述本身製造出它所要研究的對象,同樣的,這本書也製造出具有自我指涉能力的對象。它意不在發現對象的構造,也非使對象在科學面前變得透明,而是讓對象在科學觀察者面前變得複雜,變得更加不透明,也因此使觀察者自身變得更複雜與不透明。──魯貴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

9 特價67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Drucker on Totalitarianism and Salvation

博雅 出版
2021/10/06 出版

PREFACEMy father’s escape from—and opposition to—totalitarianism dominated much of his writing. It permeated his beliefs about the empowerment of individuals, and the moral responsibility of organizationsto empower the individuals within their sphere.This collection emphasizes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choice, dignity; self-worth; and society’s role to achieve these ends, within a fair and equitable system.It was based on this shared belief system that my father and Ming Lo Shao developed a warm friendship—a friendship nurtured and maintained, with mutual respect, for many years until my father’s passing in 2005.This collection demonstrates the timeliness of my father’s writings, and their applicability to some of the critical situations facing our world today, almost 90 years after they were first penned.The Drucker family thanks Ming Lo Shao for his work in creating this anthology, and for his dedication to keeping Drucker’s writings alive and relevant for a new generation.Joan Drucker WinsteinDenver, Colorado, USAAugust, 2020TO OUR READERSI have long wanted to compile a volume that brings together Peter Drucker’s discourses on totalitarianism and salvation by society to make them easily accessible to readers. Now the work has finally been completed.The book is comprised of selections from five of Peter Drucker’s works, The End of Economic Man, The Ecological Vision, Landmarks of Tomorrow, 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and A Functioning Society. My job was to sort the content into nine chapters, draw up titles, and write related introductionsto the chapters. Drucker’s reflections on and critiques of totalitarianism run through most of his works, but they are more focused and systematic in the five books mentioned above.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management”, Peter Drucker had a lifelong hatred of totalitarianism. He studied management because he felt that only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luralistic social organizations—inclu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could provide options or alternatives to resist totalitarian rule.Totalitarianism is an ugly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and politics, and it is also a terrifying disease. It has caused more suffering to humankind than any other tyranny in history. What it seeks is to fully and thoroughly manipulate and control every individual, both in body and mind, turning humans not only into animals but also into machines and tools as well. Totalitarianism aims for absolute power, but no one except the Creator has such power. Hence, it manifests as a state of absurdity and madness in which “the movement (persecution) is everything, yet there is no purpose.” By its nature, totalitarianism cannot tolerate the existence of even a tiny bit of humanity. The Nazis’ “final solution” (genocide), the mass murder of Jews, is its logical result. Today, highly developed new technologies are also providing imaginativ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ethods of manipulation, giving those with totalitarian ambitions the means to carry out a “final solution,” the extinction of unmankind (the extinction of human nature; that is, essentially exterminating the human species.)Totalitarian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failure of “salvation by society”.History has repeatedly proven that any perfect, or nearly perfect society that claims to have no conflict, no class differences, complete fairness, justice, benevolence, and harmony, is a utopia. However, using society to eliminate evil in human nature, to save human beings from depravity,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perfect people, is merely a naïve fantasy. Marxism is the most recent, most rigorous, and most alluring social rescue plan but also the utmost failure at “salvation by society”. Today, political parties and nations still under the banner of Marxist communism or socialism have essentially sunken into totalitarianism.

9 特價32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市場權力與全球新不平等:全球資本主義的社會永續困境與必要的制度改革

李碧涵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1/10/01 出版

作者作者給予本書一個別名是《我的社會科學小書》,因為全書頁數不多,但書內討論很基本的社會科學邏輯,包括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等之間的關係,及社會總體(由上述所提到的要素所組成)和自然環境的互動。作者也用諸多全球和各國實際發展狀況加以佐證。本書聚焦在探討全球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市場權力與全球新不平等問題,特別是資本主義的社會永續困境與必要的制度改革。作者提出資本主義經濟鑲嵌在社會總體,而社會總體又鑲嵌在自然環境的分析架構。接著探討人類世全球新不平等的來源與社會永續的困境。也特別討論1980年代至今英美提倡新自由主義市場至上全球化策略而加速惡化全球不平等。作者又比較分析歐盟和巴西等對抗市場權力的發展策略與制度選擇。最後討論全球資本主義的多樣性制度安排與必要的制度改革,以解決全球新不平等和社會永續困境,並達成公平/永續的社會發展新典範。關鍵詞:市場權力,全球新不平等,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社會永續困境,制度改革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

商業周刊 出版
2021/09/16 出版

★當代最知名社會學家新作,首度引進繁中版★ 紀登斯的社會學大師課,開課了! 解析68個關鍵字》社會學不難,掌握這些概念就夠 /全球化、現代性、理性化……社會學家從哪些角度思考? /異化、工業化、移民……社會學如何詮釋人的生活? /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分工……決定我們生活的社會結構有哪些? /階級、性別、父權、種族……為什麼人生總有不平等? /文化、身分認同、意識型態、媒體……關於人際互動與溝通的概念又有哪些? 【以上社會學基本概念,你用過哪些?讀懂哪些?】 我們每個人都受社會影響,接收各種資訊、思想,同時透過互動去塑造社會。如果想知道社會究竟如何塑造我們,以及該如何因應,就不能不讀「社會學」。社會學給我們一副特殊的眼鏡、清晰的視角,能穿透清楚社會現象背後的脈絡,深入社會問題的核心。社會學並不提供標準解答,而是強調批判、反省,指引另一種思索問題的方法。 《紀登斯的社會學基本概念》就為此而生。紀登斯是享譽國際的社會學大師,對當代理論發展及社會政策都有卓越貢獻。在導言他便提出本書的目的:「藉著一些基本概念,提供了提供一份精準且最新的當代社會學概念地圖」,點出了理解當代社會學的核心,就是熟悉這些概念的起源與當代用法,了解社會學議題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步發展。 全書分為10大主題,精選68個概念,包含如「全球化」、「現代性」、「消費主義」、「社會流動」、「生命歷程」、「身分認同」……,每個概念以定義破題之後,便依照時序講解,點出歷史上每個思想家的見解,以及概念在當代創造性解讀,更重要的是也著墨於批判、反思之處,以及延伸的探討。一步步帶領讀者將概念融會貫通,形成系統化的思考。 全書有簡潔的文字、透徹的解說,你可以學到: ■概念的現行定義 明快短句抓出概念的重點。 例如階級(class)是一個群體,依據相關職業、擁有的財產與財富或選擇的生活方式,所界定的相對位置。 ■概念的起源 沿著時間軸依序講解歷來思想家的看法與概念流變。 例如馬克思認為,基本的階級對抗發生在擁有生產工具的資本家和工人(馬克思稱他們為「無產階級」)之間。 ■概念的意義與詮釋 當代社會學家如何超越原有的理論框架,賦予新的詮釋。 例如當代社會學家大都認為,階級是一大群擁有相同經濟資源的人,資源強烈影響他們的生活形態。「財富」和「職業」是階級差異的主要基礎。 ■概念的批判 這個概念不足之處為何,面臨哪些批評,被哪些概念取代。 例如以階級為基礎的社群和階級認同逐漸淡化,反而以性別、族群、性取向和政治聯盟作為認同來源。   ■延伸相關 這個概念近來的相關研究與發展。 例如「平台資本主義」公司和「零工」經濟部門興起,優步(Uber)等平台仲介的「零工」,是中產階級、工人階級還是一個全新的階級分類? 培養社會學批判思考的眼光,我們才得以立體地理解、反思自己與他人的處境,社會才有被鬆動、改變的可能。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批判社會,就由紀登斯帶著我們開始。 本書特色 1.當代社會學巨擘,寫給入門者的小書 紀登斯堪稱當代社會學界巨擘:享譽國際多年,學界、政界皆有卓越貢獻;其所提出的「第三條路」政策廣為人知。本書為大師寫給所有人的社會學概念解析,除人文社科系所師生之外,也適合一般喜好社會學的讀者、想提升知識與思考的每個人。 2. 解答你一直想弄清楚、卻不知道問誰的社會學疑問 社會學盤根錯節,讓你霧煞煞?社會學確實不容易,本書梳理繁複理論,從基本概念入手,從定義開始解析,溯及源頭、相關討論及詮釋,更包含正反觀點,幫入門者打基礎,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一步步找到指引前進的地圖。 3. 10大單元,68個概念,社會學知識一網打盡! 全書架構完整,網羅主要基礎概念與新知,無論是想掌握整體視野,或是想深入理解最新詞條的讀者皆適讀。 專業推薦 「這是一本非典型的社會學之作……正因為不是詞典,不會枯燥,使本書更有可讀性;不是法典,才得以刺激讀者開放思考;也因不是經典,方能指引讀者走向經典之路。」—— 陳宗文(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會多變,社會學的概念自然令人眼花撩亂,站在基礎上以不變應萬變,順著紀登斯的指引,也許可以減少我們在認識大千世界時的困惑。」—— 許雅淑、李宗義(本書譯者)&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二版)

毛漢光  著
聯經 出版
2021/09/02 出版

社會史研究的困難在於複雜的社會現象,及相關史料的極端缺乏。但社會發展及演變卻能超越朝代的更替,忠實地反映出當時的一般狀況,而有其獨自發展的趨向與意義。著者採用西方政治學及社會學理論架構,配合研究題目範圍的大小和資料多寡,以量化、分析、比較、個案、推論等社會科學方法,希望突破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困境。 全書旨在討論中古時期上層階層的社會現象。總論四篇,以基本資料為行文主體,以社會史之架構、原則性問題為設計前提,探討當時的社會基礎、社會成分、家族變動及士族性質的演變。分論八篇,主要為社會史中的個案分析和延伸討論。總論與分論間有著密切相連的線索,兩者間可持續相互補充,不斷增加深度及拓展新方向。

79 特價6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現代歷史唯物主義重新看世界的發展

李靖炎  著
漢世紀數位 出版
2021/09/01 出版

本書是一位自然科學工作者的社會科學論文選。作者從現代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重新分析了過去的‘國際共產主義(暴力)革命運動’,重新研究了未來世界的必然發展,指出科技知識份子階層和大力支持他們的資產者和政府,方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指出現今的科技革命與人工智慧化的先進生產力在將來的強力發展,必將導使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逐步過渡成為資本主義後的新社會,迎來真正的共產主義社會。文集中作者1979年冬訪問歐洲之行的感觸,因為當時大陸人民已經與世隔絕了30年,而頗有可讀性。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本主義與人文學科

洪鎌德  著
五南 出版
2021/04/25 出版

人本主義強調人的重要性,並把人的價值和人的欣賞列為首要的地位。古希臘哲學即為人本思想的濫觴。歷經中古文藝復興時期傳承、恢復和發揚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而逐漸展開,擴及到文藝創作和研究、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人生哲理、道德規範、社會理想、政治學說等。這是以人為中心的世俗文化的人文學科,又稱為人文主義。人文學科建立在人性、人情之上,以人為尊,重視現世生活,揚棄來世、救贖的宗教想法,使人們思想得到解放的教育,也是修辭、美學啟迪的學科。這種強調入世精神的教育有異於近代以來職業或專業的訓練,而是使人走向美感、德性、圓滿、和諧的理想狀態之修身、之養成。是故,可滿足當代物質富饒與精神貧瘠、心靈孤獨的現代人走向和諧圓滿的正途。

95 特價30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劉炯朗開講:3分鐘讀懂社會科學、文學與自然科學(全三冊)

劉炯朗  著
時報文化 出版
2021/04/20 出版

【劉炯朗校長留給讀者最珍貴的禮物】 《劉炯朗開講:3分鐘拆解社會科學》 為什麼科技富豪大多出生在1955年? 世界級披頭四為何花1200小時在夜總會表演?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你選哪一個? 〈諫逐客書〉懂人才流動與管理? 呂不韋居然是風險投資達人?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宛如移動式百科全書,信手拈來就是故事與案例,把複雜的社會科學理論,分成六大主題融會貫通,淺顯易懂,方便閱讀;以個人為中心點,從自我實現出發,邁向人際關係,注重企業倫理,關心社會運作,探討普世價值,以及如何面對未來世界。引領我們更加明瞭世界,輕鬆補足社科學分! 《劉炯朗開講:3分鐘品讀文學》 為什麼從小就要讀「三百千千」? 泰戈爾靠離別詩得到諾貝爾文學獎? 〈恭喜恭喜〉是慶祝抗日戰爭勝利的歌曲? 納蘭性德是重情重義的清初第一詞人? 林肯總統的演說為何總是簡潔有力?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就像行走的文學資料庫,詩詞歌賦、歷史故事總是源泉萬斛而來,將中、西文學作品去蕪存菁,從漸漸被遺忘的國學經典《三字經》到為人熟悉的歷史人物,從中外名宿的演說、信函、詩歌到遠近馳名的寓言故事,從傾國傾城的動人史詩到充滿人性的神話傳說,以及大時代下的歌曲,用「極短篇」形式編排,讓讀者能利用生活中零碎的三五分鐘,逐日累積個人的文學涵養,探索語文的應用力,開創想像力與最優化語言,引領我們透過文字和文學,面對千變萬化的世局變化,快速補足文學學分。 《劉炯朗開講:3分鐘理解自然科學》 「染料」為何有殺菌功能? 如何與外星人交換訊息? 諸葛亮借東風和「機率」有關? 文字和文學與「壓縮」有關? 搞懂數學就能學會「拍賣」技術?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的頭腦宛如高效能的知識系統處理器,將各類自然科學知識去蕪存菁,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彙或事例講解科普內涵,幫助大家在忙碌的課業、工作及生活中,善加利用零碎片刻時間,不費力、無障礙地擷取受用一生的重要科普知識。 得獎紀錄 《一次看懂自然科學》榮獲「2010開卷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獎」及第35屆金鼎獎 《從輪子到諾貝爾: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榮獲2017第九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創作類銀籤獎

75 特價81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2/10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