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社會與社會學理論的世界(上冊):古典時期社會學理論
本書是一本帶領大學生進入社會和社會學理論的教科書,生動且完整地將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學理論家呈現在文字中。本書第三版還新增了「理論家概述」和「採取觀點」兩個部分,讓讀者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理論家並進入他們的觀點。另外,在每一章的最後,規劃有「建立你的理論工具箱」,幫助讀者理解與使用剛學到的理論。本書內容豐富,涵蓋主題廣泛,以現代性議題為核心,闡釋了與現代性發展有關的理論家以及他們的社會關懷。中譯本分成上、中、下冊,上冊內容包括了史賓賽對社會演化的討論、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韋伯對理性的分析、涂爾幹對多樣性的探討、米德與齊美爾關心現代社會對個人的影響、吉爾曼對性別議題的關注、杜博斯對種族的重視。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廣泛應用,能有助讀者理解當代社會學理論的內涵。
古典社會學巨擘:馬克思、涂爾幹、韋伯
本書是一本古典社會理論的佳作,寫作方式旁徵博引,註釋相當多且翔實。整本書所呈現的邏輯非常清楚,其所涵蓋的概念也相當清晰。原文書第二版經過修正之後,內容做了相當擴充,讓讀者可以更完整、更深入地認識社會學的古典三大師:馬克思、涂爾幹、韋伯。本書在介紹這些思想家的概念時,也會討論當時的時代背景,讓讀者可以瞭解這些思想形成的社會脈絡。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在「附錄」有超過一百五十個重要的社會學名詞解釋,各重要概念的解釋乃按三大師做歸類,每個名詞條目都有近三分之一甚至半頁的篇幅進行詮釋,提供學生在掌握三大師的思想脈絡時,有個清楚的概念輪廓,這是本書有別於其他相關書籍的特色之一。本原文書自一九九五年第一版上市以來,幾乎每年都再刷,甚至二刷,行銷世界數萬本之多,如此專論的學術書籍,沒有任何圖表、照片,卻有詳盡的思想詮釋,竟然如此暢銷,就可以知道此書在學術界被肯定和重視的程度。
社會倫理通識
在香港,有些倫理議題是歷久常新的,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總要討論一次,例如 「誠信」、「勞工權益」、「愛國教育」、「器官移植」、「粗言穢語」、「新移民」、「濫用藥物」、「公民抗命」、「經濟至上」、和「公共廣播」。近年,社會上也開始關注「網上交友」、「同性婚姻」、「網上侵權」、「援交」、「性騷擾」、和「代孕母」此等新興的道德議題。上述議題之所以值得討論,正因為他們涉及香港的核心價值,例如自由、平等、權利、尊重、和公義。作為一本社會倫理的參考書,在探討這些議題時,本書希望為讀者釐清相關的概念,並示範一下理據的建立和批判思考的運用,好讓讀者能夠一起參與討論和塑造那些我們重視的價值觀。本書特色★超過十位以上學者以倫理學角度,共同討論性愛、生死、人際、經濟、關懷、邊緣行為、媒體等社會議題。
發現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
臺灣的同性戀或相關的性別運動日益興盛,國內院校開設許多同性戀研究、酷兒研究等主題通識課程,「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LGBT)相關團體相繼成立,而在二○一二年,臺灣同志大遊行堂堂邁入第十屆。本書詳細說明歐美LGBT相關的過往今昔,並強調LGBT的個別特質與交錯性。全書有四部分:歷史、政治、文學與藝術、媒體。在歷史與政治的部分,著重探討古代與現代酷兒的性慾特質之呈現,以及性慾特質與認同在政治上的熱門發展。文學與藝術提供許多可讓LGBT人們按圖索驥的資料來源,並做出貫時而不失細緻的分析與探討。媒體部分則討論例如電影、電視、網路等媒介所導致有關酷兒能見度的權衡與矛盾,這是生活在當代世界的LGBT人們不可避免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書最具特色的是每個章節中皆會附上主題相關的精選文獻,讓讀者理解脈絡流變後可直接閱讀原典,因此無論是LGBT初探者或希望能更深入瞭解的讀者,都可從本書獲得深刻的理解。
健康的社會學視界
近年來,臺灣的公共衛生政策、病人主體性等日漸蓬勃發展,醫病關係也跳脫由醫生單方面主導的模式,然而綜觀目前市面上有關健康或醫療社會學的書籍數量相當稀少,這類主題的學術翻譯專著也寥寥可數。本原文書於二○○八年出版,核心元素即是健康的新論述,並由此出發點開始,探討健康社會學各個面向,為目前匱乏的學術專著領域注入一股新流。書中各章作者是來自各領域的專家,以廣博而共通的關懷,剖析健康論述與全球化、健保制度、性別等面向的聯繫;章節內容包括健康恐慌、治療文化、國際健康衛生組織的新面向、科學與迷信、以及健康的女性化等,也詳細分析醫學專業人員與醫療社會學之間關係的流變,以嶄新的角度重新定位健康社會學目前的地位與未來取向。透過本書,讀者可參照外國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在醫病關係或公共衛生政策方面,相信本書皆可帶來相當正面的助益。
發展理論:解構與重構
全球化是一個席捲全世界的浪潮,臺灣也身陷其中,如何以全球化的觀點與豐厚的經驗,去分析經濟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關係,以求能在全球化的快速衝擊與變遷中抓取國家發展的平衡點?本書即具有此獨特之處,不只是爬梳並且也批判了各式理論,更以創新的角度點出發展理論未來的可能性,並具體描述事物將會出現的樣貌。本書第二版重新推出後,從宏觀的角度,檢視文化、政治、經濟與社會科學層面中,有關發展的各家學說,並援引為數眾多的各國案例;國內無論是社會學或政治學相關系所,都有開設發展社會學、發展理論等課程,本書寫作的用語平實,舉例多元豐富,對於修習相關課程或想要對國際之間不只是全球化趨勢、也包含國際互動型態等更加瞭解的讀者來說,是一本極有助益的優良讀物。
新社會學的想像
米爾斯(C. Wright Mills)的經典之作:《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啟迪了無數的社會學學生,然而該書乃於半世紀前寫成,面對變化至鉅的半世紀,還有什麼書能吸引並啟發二十一世紀對社會學深感興趣的人士呢?本書可說是繼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另一本引起討論的書籍。本書檢視了社會科學的歷史,從中找出社會學的重要貢獻,並探討社會學仍具重要性的原因,說明了從十九世紀生物學和社會學建立之始,這兩個學科糾纏交錯的密切關係。本書結論是「達爾文主義左派」和社會生物學及演化心理學等相關科學,絕不可能導致社會科學討論的終結,因為這些自稱為後繼者的學派領域,讓「身為人類的意義」這個問題,變得非常不確定。然而,它們確實促使我們去思索我們的人性對我們的生物性之依賴到底有多深。當結合各種潮流後,可以讓我們重新想像的社會學,變成這時代中的真實存在。本書結合了社會學、哲學、神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知識,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其具原創性的觀察,正是身處在學術象牙塔的人必須深思的。
科技與社會︰社會建構論、科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的視角
回顧歐美STS發展史,愛丁堡學派曾經是重要且璀璨的一頁。三十年來,該學派人才輩出,諸如巴恩思(Barry Barnes)、布洛爾(David Bloor)、夏平(Steven Shapin)、麥肯其(Donald MacKenzie)、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等人,都是執學界牛耳的人物。而愛丁堡學派所揭櫫的科學知識社會學、強綱領、四大信條等,更為人所耳熟能詳。 《科技與社會》邀集華文STS社群之研究者,以愛丁堡學派的「社會建構論」為主軸,展開批判性的回顧與前瞻。全書共分兩部分:總論部分集中在理論的探討,包括了由宏觀角度闡析科學知識與社會因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從微觀視角來解析科學知識的生產過程等;專論部分則以具體的爭議研究為主,諸如微積分的「發明權」爭奪、標準化過程中的技術爭論、環境正義的論爭、中醫存廢論戰、翻譯工作的權力競逐等問題。這些文章呈現出的多元研究特徵,使讀者能一窺愛丁堡學派之堂奧。 本書特色 過去十年來,台灣學術圈中最具活力的新興領域非「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莫屬。STS的跨領域精神充分體現在它組成的多元,涵蓋了諸如:科學史、科學哲學、性別研究、醫學與護理、社會學、人類學等各大範疇。這些年來,社群成員經由引介西方各種研究取徑,繼而發展出扎根本土的在地研究,持續展現了這個學門旺盛的企圖心與理想。本書主編從台灣出發,邀集華文世界學者分享研究成果,實為台灣STS出版的重要里程碑。
空間與權力:政治地理學新風貌
政治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次學門,本書主要在探討空間與地方以及其政治層面之間的關係,作者一幟之處在於不刻意去定義此學門的範疇,而是客觀呈現各種論述與文獻,由論述來給予解答。除此之外,本書深入淺出地專注於社會與文化層面,並有系統地提供讀者何謂政治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的內容流變又是為何?等多面向的解答。本書跳脫一般地理學書籍偏重鉅觀的視野,焦點轉以人為本,將更加重視各式社會運動與變遷,對各種社會狀況進行分析與闡述,而如勞工、婦女、女同志和男同志、少數族群的議題,都列入討論範圍,其他探討的主題還包括:國家的生成、工作福利國家、民主選舉與公民身分、政治與城市、認同政治與社會運動、民族主義與區域主義、帝國主義與後殖民主義、地緣政治學與反地緣政治學,本書觀念新穎,可說是為政治地理學研究注入新的活水。
後殖民地理學
本書展現了作者在後殖民主義和地理學的深厚學術涵養。本書除了延續後殖民研究的優良傳統,還納入她獨特的地理學視角。首先,本書秉持後殖民研究的悠久傳統,所以正文一旁總會引述旅人、學者、政治人物、小說家對同一議題的看法,這表示讀者可以一邊閱讀原始資料,一邊閱讀作者對它們的詮釋。其次,本書也帶入作者獨特的地理學觀點,尤其關切文本在特定地區被轉化成實踐時可能會有什麼改變。台灣脫離日本已超過半百,但台灣仍充滿了「親日」、「哈日」、「媚日」等情結,這剛好印證本書的基本假設:殖民時代的結束並不等於文化的去殖民化。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各別探討「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先是思考歐洲探險時期至今,歐洲知識如何收編各種對其他地方的理解。再來則強調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間的延續性。最後,思考作為一種批判理論式的後殖民主義。探討主題還包括:東方主義、旅人與當地人、權力景觀、新世界秩序與去殖民、全球化與文化帝國主義、他者與混雜、後殖民主義的未來與發展。為了深入瞭解我們所居住地球的後殖民世界,讀者絕對不能錯過本書深入而有趣的剖析。
社會學習領域概論
社會學習領域概論是有心擔任中小學教師的師資培育生,在修習完基礎教育課程後,必須進一步精熟的基礎社會科學課程;它也是現職國中小教師要教好社會領域課程須具備的入門書籍。本教科書知識內涵之取材範圍,主要是涉及人類過美好生活所必須具備的生存(survival)、生計(living)、生活(life)與生命(existence)等四個層面的核心社會科學知能。若從發展中的社會科學範疇進一步分析之,它統整了未來社會生活上所需的基礎地理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文化學及資訊科技等學科知識。這些基本且完整的生活知能,是未來新公民在面臨快速社會變遷、新興議題迎面挑戰時,能理解生活問題、因應並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知識能力,更是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程教師,傳授明日社會公民做好生活預備,所不可或缺的生活知能。
顧老師的筆記書Ⅰ:學習社會.繁盛
學習是一種生活型態,與我們息息相關。 如果漠視了終身學習,無異於放棄將成人的思維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韓國前副總理金信一表示: 「韓國的憲法規定了終身學習成就應有國家認證,以符合社會正義」 &而台灣呢?官員們說:台灣沒有人才,我們會死得很慘..... 其實台灣的基層從不欠缺人才,只是沒被菁英階層看到。 相對於人才焦慮,本書提供了另類觀點,藉由社區大學在台灣的經驗,指出政府及民間在營造「學習社會」的合理環境上,應努力創造出更多「知識加值」的效益,包括頒發「終身學習學士文憑」,以培育更多稱職的現代公民。 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惟有靠全力發展知識性、公共性的終身學習機制,才有可能讓每個人都發揮學習到的知識,共同打造一個自由、平等、繁盛的理想家園。 本書的論述集中在對於「學習」、「知識」,以及「風險」這幾個議題的分析,而貫穿的主軸則是作者涉入甚深的社區大學運動。社區大學的最早構想,大約是黃武雄教授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即已醞釀,到了一九九四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時大致成形,並且被賦予扮演教育改革「側翼部隊」的任務,也就是透過成人世界的「社會改革」來重建價值觀,避免教育改革受到保守勢力牽制,最後全盤落空。 本書目前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論文,較能完整反映作者這十多年來的心路歷程。本書大略分成三個部分,共十七章。分別是「學習社會與社區大學篇」、「台灣學篇」、和「風險社會篇」,雖然有不同的重點,卻也逐漸聚焦到對於學習和知識的反省,並且在制度上提出若干建言,希望能透過時間來驗證這些觀點的合理與否。而且每一章作者都加上了撰寫論文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當持所抱持的理念,一併娓娓道來,讓讀者的閱讀人身份轉化成與作者同理心的分享者,這也形成本書一項特色。
危機:想知道為什麼?
謀求發展帶來的卻是毀滅追求幸福得到的卻是絕望渴望和平導致的卻是戰爭道路在何方?未來在哪裡?難道發展的終點是毀滅!?一個為今天而準備的五千年的偉大智慧,被一個民族攜帶著、隱藏著、發展著、等待著,只為今天這個危機四起的時刻的出現,當人類真正開始需要她的時候,她才揭開她神秘的面紗,為人類指點迷津,引向光明!危機到底是什麼?危機的背後又隱藏著什麼?自然災害真的是自然的嗎?災難是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嗎?為什麼會爆發金融危機?氣候和生態危機是如何造成的?為什麼危機和災難發生的越來越頻繁了呢?恐怖主義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和平過?幸福為什麼總是稍縱即逝?人類尋找的幸福在哪裡?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解決危機?我們都在期待改變,真正的改變,能夠帶來拯救的改變是什麼?如何改變?生命意義又是什麼?……本書透過幾十篇對人類面臨的各種危機現象的描述及其本質和危機的產生原因分析的文章,以及當代偉大的卡巴拉學家萊特曼博士有關危機、自然災難、戰爭與和平、婚姻及幸福的幾篇精彩對話所組成。有關危機呈現的短文是全世界卡巴拉學員從卡巴拉智慧的視角,對我們人類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危機和困惑的
身體社會學:體現的抽象化描繪
本書非常有助於讀者瞭解各種對於身體的理論與研究途徑。社會科學對身體已經進行了跨學科的研究,像是伊利亞斯、阿里亞斯、傅柯、布迪厄、道格拉斯、哈洛威、克莉絲蒂娃、巴特勒、柏多等人,都對身體這個主題有所研究。本書作者從歷史的情境出發,介紹了上述學者對於社會、歷史和文化脈絡如何形塑「身體」的看法。此外,作者也探討了社會類型的改變,對於這些學者在陳述論點與建構理論方面的影響。 & 雖然著重在特定社會文化對身體的影響,本書作者也沒有忽略醫療科學的科技發展,是如何介入人類對自我身體的管控權、而人類身體的差異又受到「醫療化」的哪些影響?在一片主張後現代理論的聲浪中,作者仍不忘回到個體生命與社會經驗的角度,重新具體探討身體在個人生命階段的不同意義。透過極具啟發性的分析,作者精細地整理出討論「人類體現」的關鍵理論和文本的脈絡,更藉此建構了她自己的理論架構。本書對身體研究的獨特角度和見解,非常值得讀者細心品味。
臺灣家務工作之探析:意涵、變遷、理論與分工
「臺灣家務工作之探析:意涵、變遷、理論與分工」一書,是作者近十多年來執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結果的呈現。 & 企圖從家務工作的意涵,來了解家務工作深層本質,進而改變社會對家務負面的觀點。也從工業化對家務工作的影響,來說明家務內容與分工的變遷,並導引出目前家務分工的現況。 & 最後從相關研究的理論與發現中,思考你我生活在這個社會空間與時間的架構下,影響家務分工的因素,以及家務分工公平性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間的關係,希望讀者經由對家務工作更深入的體悟,以更正向與積極的角度面對我們每日都須做的「家務工作」。
民族主義:一個批判性的觀點
本書是一本架構完整、從批判的角度來討論民族主義研究。作者針對此領域的重要議題、理論與當代論辯,提出極為嚴謹深刻的評論。雖然圍繞著民族主義的相關辯論實在是錯綜複雜,然而本書清晰易懂,可說是一本令人驚豔的入門書籍。本書援引並介紹了眾多出自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社會人類學及文化研究的文獻,作者認為民族主義並非全然固定、正面、必要、自然之物,而是具有眾多不同的類型,有良性民族主義,也有劣性民族主義。而且民族主義並非政治的唯一方案,在國內和國際層次上皆存在著替代選擇。此外,作者亦質疑民族主義是否確實與民主維持正向關係?在介紹民族認同的起源、發展、類型之餘,本書更進一步試圖釐清民族認同、族群、文化之間的關係,討論民族主義與民主如何互動,以及民族主義在全球化的時代有何發展的可能性。本書檢視了古典途徑與當代的研究途徑,對於來自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以及現代化研究的各種理論皆有著墨。時值今日,對於所有想要更透徹瞭解民族主義及民族認同的學者或研究者,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
網絡社會的概念:科技、經濟、政治與認同
本書是針對我們身處的數位科技時代所進行系統化研究。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活在大小不同的「網絡」之中;商業、政治和社會關係,都必須透過這些網絡才能互相連結。本書作者不斷強調網路普及在「網絡」社會的重要性;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視國家疆界如無物、改變了經濟體系中資方和勞工的關係、也讓個人有機會與大型機構進行一場資訊發送的競賽。本書作者透過網絡的「技術」、「經濟」、「政治」、「認同」這四大面向,檢視了當今網絡社會廣泛的實踐和體制。他指出在這個網絡社會裡,「知識」經濟是最重要的核心,人們爭相進入不同的網絡、奮力確保自己在各種社會網絡中的安全地位,目的在於不要讓自己掉出這個資訊交換的流通空間。然而,這代表舊有的政治和社會關係已經全部消失、而我們已經邁入一個「散戶型」的全球虛擬網絡世界了嗎?我們是否正在經歷一場「數位革命」?或者,我們該如何命名現在身處的這個時代?本書十分適合想要進一步瞭解自己與現代全球化數位世界之間的關係的讀者,或是社會學、政治學和媒介研究的學生。
消費社會學的概念
本書針對「消費」這項概念,提供了清楚簡潔的入門導論,其中廣納了消費社會的相關議題與辨論。本書精準地指出,消費主義的竄起與世界職業的轉型,還有以生產為基礎的新型社會秩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任何人都難逃其中。社區與社會階級面臨到不可逆的衰敗態勢、無保障的工作持續增加、少有人把工作視為對生命有意義。為了追求社會名望、認同感官、個人成就,大眾紛紛將向「消費」靠攏。透過這本書,我們將會看到在消費、消費主義和消費社會方面等許多不同觀點之間的論辯。書中介紹了九種當代消費者的形象,我們人人都可能是「選擇者、傳播者、探索者、身分尋求者、享樂主義者/藝術家、犧牲者、反叛者、行動主義者或公民」。作者認為消費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雙重影響,我們似乎只能在「正向卻膚淺的樂觀主義」與「陰鬱卻隱含深度的悲觀主義」中二選一,做出對消費的看法。全書探討了消費者組織的限制、宣傳文化下的消費者保護活動等,最後,作者針對幕後的全球品牌與廣告、企業贊助、置入性行銷彼此的相互滲透來歸結本書,這是一本值得讀者細心品味的著作。
性別社會學導讀
賀莫斯以淺顯易懂的筆法、循序漸進的結構,從名詞定義開始先界定「性別」的意義,她在第一章,先為性別社會學區分身體與身體所遭遇的社會命運,第二、三章則是針對性別差異的生理決定論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加以比較,考察社會因素是解釋性別在社會生活中的運作情況的一個多麼重要的因素,以及社會化理論與符號互動論在性別「扮演」中所具有的強大影響力。隨後是本書的第二部分,從廣泛背景進行考察,第四章精心爬梳性別理論形成的歷史進程,關注自由主義、社會主義與基進女性主義三種舉足輕重的研究途徑。次章則思考經濟體制與意義體系如何形塑性別,並反思女性在職場上所面臨的侷限情境。第六章開始探討政治層面對兩性的影響,意圖逐一檢視與性別交織成形成的「不平等」。後面兩章則分別就階級、種族等領域進行分析,並引入布迪厄的思維。綜觀上述各章節的概況,可以證明賀莫斯以廣博觀點對「性別」進行兼具廣度與深度的學術探究,並為「性別社會學」這個新興而蓬勃發展的領域,帶來足以跟上時代的著作,相信就如就如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社會學教授Lyvinia Elleschild博士在SAGE出版社網站上所言:「(本書)對相關課程而言,是大學部教科書的完美選擇」。
國際發展研究
本書內容是關於「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或「國際發展研究」(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知識與探討。目前,「全球化」是社會科學中,最為炙手可熱的主題之一,而發展研究正是全球化此一概念的學科來源,國內各大學的社會學或相關系所,都相繼開設發展社會學、發展理論等課程,發展研究無疑是探究當下社會變遷,以及台灣社會與國際互動的重要依據。本書先從定義「發展」開始,藉著界定發展的目的,描繪發展研究的概況與圖像,再逐步推衍,最後再利用一個章節去說明如何真正去實踐發展研究。本書以作者平易近人的文筆、廣泛地採用案例資料,以簡明、穿透性的觀點,是適合初次進入此一領域學生閱讀的重要入門讀物;也是關心政策分析、部門審查或計畫擬定、管理與評估的學生或實務界人士的一本重要核心讀物。
非正式化:舉止與情緒的探究
此書具高度原創性,為二十世紀關於舉止與自我之體制上所出現之全面性之演變提出解釋。其分析之面向廣度與深度十足,提供豐富之經驗證據,以說明此四個國家(德國、荷蘭、英國與美國)的舉止與情感符碼之演變如何走向愈來愈高度之非正式化。此一發人深思之書探索:「日益氾濫之公私舉止,諸如:開場白、使用人稱代名詞、友善的親吻、跳舞以及約會;」「諸多團體之逐漸整合,包括:工人階級、女性、青年與移民,以及對社會上的優越感與自卑感等關係所加諸之全面性演變;」「要求舉止能展現出『合乎天性』、自在與真實之自我規律之演變;」「走向反思之與日俱增之外在社會限制,展現出心靈之運作、設身處地、角色替代、容忍與掌控衝突之能力、以及妥協讓步;」「逐日增加之相互依賴與社會整合、消褪之權力差異、以及人際間日益縮減之社會與心理距離;」作者延續其對性別與舉止之分析,呈現出一部令人讚歎之歷史社會學著作,更是一本引人入勝之讀物。
從批判理論到後馬克思主義
這是第一本全面而系統性介紹後馬克思理論家的著作。它試著揭開幾位重要思想家的神秘面紗,包括法國左翼哲學大師卡斯托里亞迪、後現代哲學大家李歐塔、可謂概念創造者的德勒茲與瓜塔里、身為當代馬克思主義建構者的拉克勞與慕孚、西方結構主義代表人物德希達、基進人文主義者赫勒、後現代溝通理論大師哈伯瑪斯等。貫穿本書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何謂後馬克思主義」?作者每章各探討一位關鍵思想家及其學術貢獻,因此各章不僅對單一思想家之研究取徑進行詳盡介紹,並於每章結尾摘錄幾個重點,做為讀者延伸閱讀的指引。本書透過後馬克思主義的幾位關鍵理論家,展示了後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背景、問題、理論特徵,以期讀者能全面而深入地瞭解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問題及其爭論點。本書認為只要資本主義存在的一天,我們就必須重新解讀、重新思索馬克思主義,而這也是後馬克思主義興起的歷史脈絡。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後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中重要的思想家和他們的貢獻,同時也展現了後馬克思主義的深刻性、創新性、變革性和開放性,可說是研究後馬克思主義不可或缺的理論專著。
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
本書由兩個部分組成,共分十三章。 第一部分的導論提出社會工作在社會發展中的定義以及它們與生態觀點的關係。 在導論之後,第1-5章呈現人類發展和功能運 作所發生的環境場域。第二部分的導論提出了生命歷程的概念。 第二部分各章的篇幅在本書是最長的,它關心的是在家庭、社區和文化中個人的生物心理社會發展 ──說明預期的與無法預期的挑戰與壓力、生活任務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
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
如何提出值得探究的好問題? 許多研究者都同意:「好研究來自好問題」,只要問對問題,研究就成功一半;許多知識領域的突破,往往也不是因為有了什麼新發現,而是有了新的提問方式。社會學迷人之處,也在於提出眾多耐人尋味的問題。 然而,「如何提出好問題」卻很少受到討論。在茫茫問題大海之中,你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題目?什麼題目,可以讓你心甘情願為之投入二、三年甚至更久?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之下,你要問得多深、挖掘到什麼程度?更棘手的是,決定研究問題之後,你要如何根據證據、理論與方法進一步發展問題? 這是一本解開「問題意識之謎」的書,作者以多年的研究及教學經驗,娓娓道出「好問題」的形成過程,以及「好研究」必須面對的種種挑戰。更特別的是,本書討論了許多人都曾經歷、但很少被認真看待的「研究焦慮」。 透過這本書,你將了解真實的研究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將發現,在學術的旅途上,你並不孤單;你的煩惱與焦慮,其實有更正面的因應之道。 本書特色 分析經典著作:以涂爾幹、韋伯和馬克思的著作為例,示範理論和方法的整合,以及多重探究典範的創意使用。 討論研究中的焦慮:探討了每個人都會經歷但卻很少人討論的「研究焦慮」 分析不同典範的著作:以多變項、詮釋、歷史三種典範的經典著作為例,分析這些著作如何提問,還告訴讀者如果換成另外一種研究典範,會問什麼不一樣的問題,分析的著作包括《精神病院》、《第二輪班》、《獨裁與民主社會的起源》、《自殺論》、《新教倫與與資本主義精神》、《霧月十八的路易波拿巴》、《種族重要性的衰微》、《美國種族隔離》、《法國的工作與革命》 實際操作示範:以「福利國家」及「革命」兩個議題的實際操作為例,一步一步示範如何運用多重典範設計研究與論證 詳細而豐富的延伸閱讀書單:列出了社會科學哲學、社會學理論、女性主義理論與方法論、研究方法、歷史理論化、歷史社會學、探究的技藝等等領域的重要著作。 譯文精良:本書由擁有豐富翻譯經驗,本身同時也是學術研究者的王志弘教授翻譯,譯文品質精良、正確性高。
細讀文化研究基礎
本書中譯本經過三次修訂後,以更佳的翻譯品質及嶄新的面貌呈現給讀者,厚達八百餘頁的譯作,堪稱華文世界裡內容最詳實的文化研究學術翻譯經典之作。本書所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它適合於所有希望獲得最清楚的以及具有權威批判性的文化研究導論者閱讀,它提供所有你必須知道的文化研究理論:文化研究在說什麼、各個文化理論之間有何不同、各個立場之間有何差異等,皆羅列於本書之中。它提供各個重要文化理論學者的自傳性資訊,也提供他們的代表性文本之論述。不像其他文化研究書籍,本書試圖論證各種文化研究取徑,並藉此闡述當代文化有關文化研究的基本範疇。因此,本書從文化的基本定義開始,乃至於各種文化研究傳統及其理論預設,更涵蓋了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結構與後結構主義、流行消費文化、身體、新傳播科技、文化政治等議題,內容既新穎又充實,給予了讀者多角度的文化研究視野。
文化理論:古典與當代
這是一本集各家之長的著作,單一章節的作者都是該研究主題的頂尖學者,文化理論是個相當龐雜而多元的範疇,也尚未有個明確清晰的界定,而欲求概括性的呈現各種文化理論的面貌,並且加已深入探討,要求單一作者涵蓋並掌握所有面向,確實有實行上的困難。反之,集合各領域名家,讓該主題的學者能夠盡展所長,才能在有廣泛範疇的同時,還能兼具討論的深度,以及相當的批判性。在其中,傅柯、鮑曼、布迪厄等人,都是今日正受到強烈矚目的理論家,他們的理論如何與文化研究做出連結?又如何得以加以實踐或運用,都是此書加以闡明的重點,此外,針對傳統對文化理論與社會學做出清楚劃分,本書的各位作者卻以各式各樣極為不同的方式指出了此類分割的謬誤,以及如何尋求這些學科之間的契合之處。綜合上述,此選集是文化理論思想的選粹,藉由多位專門學者,帶給讀者細緻而獨到的見解,進而為文化理論帶來新意,也因此絕對值得介紹給台灣的讀者。《文化理論:古典與當代》分成三個部份,第一個部分聚焦於社會學理論的積累,是稍早期的理論思想流派,內容有法蘭克福學派、馬克思、齊美爾等;第二個部分討論一些較為當代的理論學者,如鮑曼、傅柯、布希亞等人;第三個部分則關注於比較經驗性,或至少是主題性的當代理論面向。本書要澄清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並未如大家印象中的差距甚大,也點出各據山頭的理論,其實在內部有著相當程度的相似性,最後,點出理論之間的分歧,多能透過理解歐洲思想的發展脈絡而釐清。本書邀集包括史考特(John Scott)來為馬克思人文主義與紀登斯的篇章執筆;羅賓斯(Derek Robbins)來撰寫布迪厄的篇章,羅傑克(Chris Rojek)來主導霍爾(Stewart Hall)與齊美爾(Georg Simmel)的部份,能身為本書該章的撰文者,都已經針對該主題發表過不少論文,甚至已出版數本相關專書。結合上述特點,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本具有獨特看法,也兼具理論深度的文化理論選集,作者們把文化理論的不同面向清楚呈現,並且歸納出未來文化理論的走向與趨勢。
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
這是一本具有洞察力且深具說服力的書籍,本書指出城市空間因為流動的、即時的、以及普遍滲透的媒介而被重新定義,因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模式,使得媒介已不再與城市分離。空間化媒介平台不斷地滋生,構成了以媒介為基礎結構的複雜情境,也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媒介城市」。本書對此提出相當深層的批判與歷史分析。特別的是,本書將現代城市的形構與現代影像科技、當代各類重要發展連結在一起,例如數位網絡、數位基礎建設、網路影像、監控社會、實境電視節目等,可以說是一部觀點新穎且具學術價值的著作。此書於二○○八年出版後,已成為媒介與社會、媒介科技等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本書的價值在於:將學科理論與實際現象適切地結合在一起。過去的文獻對於這兩個面向經常顧此失彼,但本書卻成功地融合兩者,並以嶄新的方式探討公共與私人空間,以及當代城市裡的社會生活,是一本充滿廣泛且引人深思的論著。
後殖民的挑戰
後殖民理論是當代發展最快、爭議最多的文化論述之一。本書是作者繼《西方主義:現代性與主體性》(Occidentalism: Modernity and Subjectivity)之後,又再度推出後殖民主義的相關巨著。本書極具創見,作者乃後殖民領域中的佼佼者,融合理論和歷史的角度,解讀「後殖民主義」。本書作者不僅概述整個殖民研究,也探討認同與後殖民主義的關係以及後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糾結,最後還為後現代提出一個新的政治經濟圖像。作者不斷強調,其研究是對跨現代和西方主義的重新省思,理所當然是後殖民的且後西方的。本書發展一個批判性的後殖民觀點,該觀點使後殖民理論的焦點與領域有了進一步的擴充,並援用女性主義、種族研究、文化與發展研究、科技社會學研究以及批判現象學,因而顯得獨具魅力,內蘊深厚。對於後殖民理論的初學者而言,本書是深入淺出的導引;對於進階的讀者而言,本書為後殖民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角度。
速度文化:立即性社會的來臨
本書提出許多非常獨特的觀點,「速度文化」是相當新穎的概念領域,卻已受到國內許多學者與教學機構的關注。本書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流動與社會未來」課程的指定書目,也是流動社會學、科技社會等相關領域內最新的參考文獻。本書指出:即時性的產生冷酷無情地改變我們思考與體驗媒介文化、消費實踐的方式,也使得文化與道德價值核心產生轉變。生活步調正不斷地加速嗎?如果是,將會為文化、社會、人際與經濟等面向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本引人入勝的書,其內容主要是在探討在現代性期間,速度何以成為文化議題。資本主義社會興起,都市景象迅速且劇烈地產生轉變,這些現象都被視為所謂的「進步與發展」。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快速的資本主義、日常生活被媒介科技所滲透,兩者結合形成了「即時性」,這也成為管理的重要特質。本書作者湯林森分析了先進現代社會中的文化衝擊與速度的重要性,指出我們日常生活體驗中速度不斷變遷的重要性,此書巧妙運用各個領域,而提出根本、具有慧根的批判性論述,本書所引進的新觀念,為身處科技文明的人們,提供自省的空間。
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
派翠克.貝爾特在這部開創性的作品中,仔細分析社會科學哲學裡的重要觀點,精闢研究涂爾幹、韋伯、波普、批判實在論、批判理論及羅蒂新實用主義的學術成果。他的生動敘述將這些關鍵智識人物,放置在他們寫作的社會及政治脈絡裡,並且清楚呈現出他們的觀點如何能轉移到經驗研究中。《社會科學哲學》既是一本權威性的教科書,也是一份參與令人振奮的新研究議程的邀請。對於想清楚掌握各種社會科學哲學主要立場的學生,本書將非常有幫助。而對於贊同實用主義觀點(知識具有增進人類可能性的潛力)的研究者,本書也極具吸引力。
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
《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為社會學領域的權威著作,曾是政大社會系、台大國家發展所、交大社會與文化學系、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等系所相關課程教授指定的閱讀書籍,也是消費文化、文化社會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此書的學術重要價值在於:針對當代社會變遷提出相當新穎的論述,取代傳統上對於「社會」的理解方式。在這部非凡而傑出且論題廣泛的著作中,拉許(Scott Lash)與厄瑞(John Urry)兩位重要的理論學家以社會學來探討社會與文化的時空流動,並以此作為本書的主要分析架構。本書關注於後工業時期的經濟景象,探討社會不平等以及時空、文化、旅遊、環境體驗的轉變與全球化現象,並針對英國、美國、德國及日本進行比較分析,藉此呈現組織化資本主義重構後,使社會行動者與組織更具有反身性。本書探討以下重要現象:組織化資本主義後,「符號與空間經濟」變得更加普遍,這種現象導致無意義、同質化、抽象化、失序、主體毀壞等現象日益增加。同時,這些發展歷程也將開啟許多可能性:工作與休閒被重新賦予意義,社群得以重建,徹底變形的主體性也能夠重新建構,空間與日常生活也更加異質化而具有繁複多變的性質。與其它研究分析不同的是,本書焦點聚集在經濟生活上,著重於某些「反身性生產」以及「反身性消費」等細微現象。本書也探討一項重要觀念:美學反身性。經濟逐漸以「設計密集的生產」為核心,以貨品與服務的「情感性元素」為主。同時,消費者實踐也將以美學反身性為基礎,例如,觀光旅遊人士將會建構、重新建構對於「空間的神話與想像」。本書所探討的諸多概念和現象,頗具有原創性和反省性,是一本相當具有慧根的經典著作。
一次看懂社會科學
當人文遇上科技,會激起什麼樣的靈光與火花?一頭華髮、睿智幽默的劉炯朗院士教學四十年,深受學生敬愛。年逾七十,面對知識總不失赤子之心,仍熱愛求知、不斷學習,自稱是「深受西方影響的中國讀書人」。2005年,劉炯朗院士接下電台邀約,主持「我愛談天你愛笑」節目,深入淺出地為讀者介紹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領域的重要大事,將科學與人文巧妙結合,引發熱烈回響。透過個人的學思歷程,劉校長期勉年輕人:不要畫地自限,要有廣泛興趣。順從自己的喜好,培養專業以外的興趣,感受世界的美好。本書收錄二十五篇社會科學領域相關文章,帶領讀者深入探究文明進步的道理,包括:一公尺是怎麼定出來的?有沒有所謂標準的英文、中文、日文呢? 拿破崙為什麼會輸在滑鐵盧?領導力是可以培養的嗎?囚犯陷入什麼樣的兩難?莫非定律是不是真的有道理?米壽、白壽、茶壽各代表幾歲?你,有幾個好朋友?
抄襲的知識社會學
本文針對台灣的抄襲文化,對「抄襲」一辭勢必無法迴避,特別我身為教師以勸勉學生不許抄襲為業,歷有年所。本文所稱抄襲,不是指逐字逐句的呆板方式,而是指文章外貌經過精心改裝、變裝,但骨子裡的原創意內容卻出自李敖著作,但不表明出處的一種文化活動現象。在學術界,此種行為因為違反學術倫理、以及公平正義原則,已足以令社群認定是違規、會推翻社群前提的行為,屬於可受可評之事。至於在法院,實務上,本文所提及三人之行為是否構成侵權,並非本文論述的基礎。本人認為以上現象事關台灣史學界存亡之公共利益,不得不予以揭弊,也請史界中人、及所有讀者一起參與判斷和檢視,以導正歪風。本人所提三人乃中研院的資深研究人員,其中有兩位已論及院士桂冠之頒授,可說動見觀瞻、影響深遠 。中研院乃國家學術重鎮,自是應比一般大學教授還要高的道德標準以相繩,遑論以法律層級屬於最低道德標準的東西來作為自律的規範。為了杜絕中文世界行之數百年的抄襲歪風,我建議全民公審此一現象,敬請給本刊回函以示該三人所為是否抄襲,本刊會保存這些回函,以供各界改進之參考。壞的開始是失敗的全部。已經失敗了還在那裡拖死狗,於是我們看到五個學術世代的集體大墮落,外加大學閥集團的營私舞弊案。整個史學體制就像一位行將就木的鴇母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還有人不斷地給她戴桂冠、贈以花圈,這鴇母家的門外一條長達一公里的人龍是各地湧來的朝聖致敬團。用『物必自腐而後蟲生』都不足以形容現代中國史學體制的源頭,遑論其現狀是杜xx所加諸其上的創意腐化工程呢。本期的主題是抄襲成風及其共犯結構。在先進史學國家,莫說犯了抄襲是唯一死罪,肇事者沒得話說,連教授在課堂膨風、好吹大牛者亦被視同學術詐欺的行為。最有名一個案例是某大學教授在課堂講述越戰,講著講著說他在越南戰場如何英勇,後來該教授被查出,根本沒去過越南。當謊言拆穿之日,就是這位假越戰英雄消失史學界之時。學術不可詐欺,是觀察一個個國家是否一流的一大重要指標。學者的職守是生產知識,倘若在這一個程,吹噓、造假,無惡不作。國人如何仰賴這些所生產的知識用以建設國家、提升國家呢?告訴國人一個重大資訊:一流國家罕有抄襲事件,故爾沒有抄襲問題。只有我們三流國家因抄襲成風,根本無力解決此一嚴重問題。比這還糟的是,我們還頒發學術桂冠給抄襲者,直到東窗事發才摘下其桂冠。一流與三流之差異,相差何啻霄壤?台灣的史學體制傳承自20年代中國大陸由胡適、傅斯年所建造的那套史學體制。胡、傅均留洋,卻未悉西方現代史學底蘊就束裝返國,之後很快就搶佔主流權力位置。傅、胡先後跟著國民黨撤退來台。於是,那套自以得西方嫡傳的史學體制又在台灣生根、繁衍起來,史學體制的司令部就設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台灣大學歷史系這兩個聯盟機構。傅很快就去世,這個體制的幫主寶座傳給傅事業的夥伴李濟,這是台灣擁有史學的第一代,即傅、李兩人。這個體制充滿著落後性與腐敗性,積弊叢生到不行。它早就淪為與法國大革命前夕那個即將被打倒的舊體制沒有兩樣。台灣民眾逕稱它為舊體制可也。舊體制到了台灣,根本收不到優秀的學生,好不容易收到一位,卻被他給溜走。此人就是李敖先生,他在就讀台大歷史系之時,即聞到舊體制的屍臭味,中途綴學之後提筆為文要求史語所和台大史系的兩位負責人,李濟和沈剛伯交出棒子。在1961年,李敖的〈老年人和棒子〉一文清楚照出舊體制的腐朽和不堪。五十年後的今天,李敖所批舊體制的沈疴如今不僅仍在,而且病勢愈發加重。1990年代,台灣史界有三路人馬湊巧地把中國文化的學術議程給端出枱面來,這三路人馬分別是杜xx集團、李敖個人,以及盧建榮個人。各自經十年的努力,李敖將主要成果結集成《中國迷信新研》,盧建榮主要是「台灣五部曲」和「唐代五部曲」共十本專書。只有杜xx該派成員這一路最不成才,領有國家天文數字的獎助和公家機構的設施和資源(史語所一所年度預算從1990年破億起,逐年扶搖直上,已歷二十年),結果,成員個個做不出來,只好把李敖的辛苦創意給全抄了。這些成員還因此獲獎無數(幾十萬、幾十萬白花花銀子在頒贈),如今真相大白,這些高額獎金理當全歸李敖所有。杜xx集團秉承師門交付的血仇,絕對要與羞辱其師門的李敖勢不兩立,沒想到一代不如一代到向李敖交心到完全拜服在李敖腳下。敬請讀者給我們指教和鞭策,大家一起來關切嚴重的抄襲積弊問題。本刊相信台灣是個有救的社會,一定要設法阻止它自尋死路。最後,本刊有三篇報導揭弊文章,承蒙李敖先生事先過目,並惠予指教。至為感激。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
本書獲得國立編譯館99年度「獎勵人權教育、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出版品」佳作 《污名》是一場極富啟發性的考察旅程,探索著一群無法符合社會所稱「正常」標準之人的生命情境。這群人由於不能得到社會的完整接納,於是成了被污名化的人。身體殘缺者、精神疾病患者、吸毒者、賣淫者、或因其他各種原因而遭放逐者,都必須不斷努力適應自己不穩定的身分認同。他們的自我形象始終對抗著別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形象。 社會學大師高夫曼廣泛運用各種自傳與案例研究的材料,分析被污名化之人對自身的感受,以及他們與「正常人」之間的關係。他探討這些人用來處理遭受他人排斥時的各式策略,以及他們所投射出的各種關於自身的訊息。這本經典之作提醒了我們:人人都可能成為蒙受污名者,也可能成為施加污名的共犯。此為高夫曼帶給我們最深遠的「社會學的想像」。 本書特色 高夫曼的《污名》,是每個出版者都夢想能夠出版的經典之作。過去幾年來,不時有出版社宣稱取得本書的繁體中文版權,然而始終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甚至還有先完成中文版序者,可惜最後也未能真正出版。 不少人對本書的中譯本引頸期盼。一方面,高夫曼的學思生涯十分殊異而令人心生嚮往。另一方面,「污名」概念早已成為許多領域的重要研究視角。舉凡社會學、文化研究、社會工作、公共衛生、心理學、特殊教育、犯罪學等相關研究者,無不從本書深受啟發。這部遲來的中譯本將帶給讀者新的觀看眼光,讓我們重新省思這個充滿歧視、處處污名的台灣社會。
現代與後現代時代的廣告
本書作者深度討論相關理論,以實例和圖像去解釋廣告的社會文化發展脈絡,對西方的廣告史做一完整的回顧;從廣告如何運作、廣告文案和圖像的再製,到廣告和工業化資本主義的關係,最終廣告如何建構主體、改變了消費者的認同建構,讓讀者對西方-廣告最早的起源地-的廣告史能有完整的認識並提供了獨特的切入觀點,是一本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進階社會學手冊
就如人類社會一般,社會學也變化萬千且爭論不斷。自從前一版《社會學手冊》問世以來,社會學的研究面向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也面臨了全球化的挑戰、消費社會的來臨、新型態的社會運動、族群與性別的認同問題,使社會學呈現多元典範並存的面貌。本書探討的主題相當廣泛,包括了量化與質性研究法、社會學理論的傳統與發展、比較社會學的典範、工作與消費、傳播與資訊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宗教、階級、種族、醫療、休閒、環境、貧窮、人口、性別與性慾特質、性與身體、都市社會學、偏差社會學、高等教育社會學、科技社會學、企業的全球化、以及公民身分與國族認同等,猶如一本全覽式的社會學百科全書。本書由多位著名學者所撰寫,提供了頗多的全新觀點,讓莘莘學子得以掌握社會學在二十一世紀的最新脈動,是一本進階閱讀的良伴。滿載近千頁的中譯本,定價更是破天荒的499元回饋讀者,對讀者來說,堪稱物美價廉。
文化研究入門
本書跳脫了一般教科書的制式內容,作者強調創意批判取徑,除了附有維妙維肖的插圖之外,亦透過大量對話、書信、甚至是饒舌歌形式的原創範例,以淺顯易懂和詼諧的方式提供讀者許多文化研究的入門概念,鼓勵讀者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之中。作者擁有豐富的文學和哲學知識背景,從廣泛的角度探索文化,讀者不僅能從本書習得進行文化研究的實用技巧,更能同時瞭解舉足輕重的批判家與理論學派。本書旨在結合啟發性思考以及創意與批判並重的學習方法,寫作對象是對文化研究一知半解或未曾接觸過的人。因此對有心從事文化分析卻不知從何著手的讀者而言,本書既涵蓋豐富的文化研究知識,又以獨一無二的生動方式解說,想必是能同時感到樂趣無窮又獲益良多的入門書。
身體與社會理論
這是一個充分修訂的版本,本書能相當把握地說,它重新展開身體社會學的研究,並將其化為正統的研究領域。每章都對身體社會學的各個層面進行絕佳的解釋,而且每一章都有進行修訂與更新,本書所加入的新內容,不僅反思了身體社會學的新進展,也說明透納關於脆弱性的新看法。內容簡介身體既是「存活的有機體」也是「文化的產物」;身體由於涉及生殖、死亡與疾病,所以它是國家管控的對象;身體會進行一系列帶有動物性與自然意含的行為,因此它成為宗教禁欲主義的規訓對象;身體富含象徵意義,它是宗教隱喻與社會隱喻的主題;在現今的風險社會中,人體普遍的脆弱性,又構成了國際社會體制的基礎。由於身體的特殊地位,我們很難對「身體」意含提出一致的解釋,所以身體社會學才會如此重要。身體社會學處於眾多緊張關係的軸線上,因此,只要是真正的社會學,都離不開它。本書徹底改變我們思考自身與身體的方式,加深我們對二十一世紀身體意義的理解。透納讓身體社會學搖身一變,成為社會學中正統的研究領域。第三版《身體與社會理論》的每一章都有更新與修改,除此之外,還比第二版多了後面三章,不僅反思了身體社會學的新近發展,也說明透納關於人體脆弱性的新想法。
理論旅人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
從「四種脈絡」與「四本主義」閱讀涂爾幹的《自殺論》 涂爾幹的《自殺論》雖被譽為理論與方法的雙重經典,然而中文世界裡卻少有作品詳細介紹與評析《自殺論》。本書作者從涂爾幹的「生平脈絡」、「思想脈絡」、「寫作脈絡」和「出版脈絡」等四種脈絡出發,以獨特的四本主義(「文本」、「版本」、「譯本」、「所本(立論根據)」),重新詮釋這部經典。同時仔細考察涂爾幹的每個論點與論證,告訴讀者這部方法學的經典,在方法上出了什麼問題。 閱讀此書,不僅可以了解涂爾幹如何做研究,也可以知道後人如何評論《自殺論》,最後還可以看到本書作者如何在眾多評論中,殺出一條血路,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本書特色 「理論旅人」指的不僅是作者本身,而是像作者一樣對理論有興趣並且一直在追尋的人。 面對著前人已經論述到爛的涂爾幹《自殺論》,就好像在一團迷╱謎霧中。 本書就是在迷霧中的學習心得,並且希望能將箇中的心得傳給後來的有心人。
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此當代經典之出版可說點出了「消費文化」的重要性,而其必定與後現代主義相關。此延伸擴充的新版包括:1.增修序言,探討自初版以來消費文化之發展。最值得被討論的領域包括全球性消費升溫的影響、新富族(new rich)之興起,北半球/南半球區隔的變化,以及消費文化嶄新的多樣性。2.在「現代性與文化性問題」章節的大幅度更新。3.對於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後當代理論發展的更新。4.對於複雜且非傳統之現代性的思考。5.探討消費文化於日本及中國的挑戰。上述結果造就了一本撼動今日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先驅著作家間辯論疆界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