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中國的文學、教育與都市想像 下冊
本書選文共分三組,分別對應文學史、教育史、都市研究。至於時間段,則是晚清以降的中國。對應:一是學術史,即收入《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的《半部學術史,一篇大文章》;二是圖像史,即收入《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的《城闕、街景與風情——晚清畫報中的帝京想像》,還有就是正在苦心經營的「述學文體研究」,即《分裂的趣味與抵抗的立場——魯迅的述學文體及其接受》。換句話說,選擇這十二則小文,除文章本身的水準外,希望體現不同的學術旨趣。
社會性動物
★美國民眾票選,大學生必讀十大書單! ★全球銷售超過60萬冊,授權20國語文翻譯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Publishers Weekly暢銷書金榜 ★幸福人生百科╳經典暢銷改版 腦袋聰明但情商不足,往往落得悲劇收場; 空有專業實力卻無人緣魅力,注定職場無法如意。 追求成功之前,先學會怎麼做人。 理性可以讓你傑出,社會能力才能給你幸福!& 這是一本人生小百科,你會看到過得精彩充實的兩個人,從誕生到學習、友誼到愛情、工作到終老。 他們擁有成功的職涯、美好的伴侶、朋友的敬重,原因不是他們比較聰明、比較漂亮或能力突出,而是因為他們擁有非認知的技能,諸如誠實、毅力、控制衝動、與他人合作。他們懂得社會能力與街頭智慧,知道如何解讀別人的想法、判斷情勢。生而為社會性動物,除了專業技能與理性思考,溝通、識人、同情體諒、表達情感、發展道德文化,這些社會能力才是通往幸福的鎖鑰。 本書融合認知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的豐富知識,以小說般的節奏,領著讀者進入主角如你我一般的內心世界,看看情緒、直覺、遺傳傾向等潛意識領域如何影響他們做決定、如何孕育完整人格,以及造就出人頭地的能力。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並不是理性思考的產物,而是來自意識層次下的思考。我們不斷培養各種理性能力,常常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感情能力。因此在本書中,作者將各式關於潛意識心智的觀點融入一個人生的故事中。作者試著解釋,我們的心智運作與社會互動,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養育孩子、發展職涯、處理關係和從事各種活動的觀點。我們不斷學習怎樣考高分、怎樣發展職業技能、怎樣賺大錢,但真正能讓人成功的,其實是人際溝通、情感表達及控制衝動!掌握這些情感與社交的力量,愛情、生活、工作更滿意! ◎這部生花妙筆、簡潔卻詳盡的好書介紹許多大腦發展、兩性關係,以及什麼能帶來快樂生活的相關文獻……讀者當可獲益良多。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人生經營指南……只要你細讀本書,我保證一定能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美好。它絕對該被列入所有商學碩士課程的必讀書單中……相信我,這是一本有著「大智慧」的書。 ——《堪薩斯市商業期刊》Kansas City Business Journal ◎讓生硬的科學讀起來像是赫曼‧赫塞的小說。抽象的概念變得令人愉悅,甚至愛不釋手。 ——《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 ◎大衛‧布魯克斯是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對現代美國精英生活型態的戲謔剖析。本書則具有更遠大的企圖,關切現代人類的生活,探討情感依附、親子教養、學校教育、愛情、家庭、文化、成就、婚姻、政治、道德、衰老、死亡,以及更多的主題。布魯克斯是個犀利且風趣的作者。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布魯克斯成功帶領讀者關注人類心靈及觸發人類行為的相關研究與豐富意涵上,他表現得相當好。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不可思議地引人入勝。 ——《石板》雜誌Slate ◎寫作企圖恢宏,極富娛樂性。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一個非比尋常、高明的社會學、智識,以及諷諭的混合體。 ――《科克斯書評》星號書評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精彩動人……布魯克斯匯整各式研究並以流行的方式將之表現出來的功力無庸置疑……本書旨在改變我們對自己如何過生活的瞭解,至少它能夠讓你更加注意大腦的驚人力量。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各國獨立運動
在臺灣的我們是誰?我們歸屬何方? 我們側身於什麼樣的共同體? 我們該如何界定自己的主要認同? 臺灣的現狀是不是一種「被國際流放」? 臺灣是否能產生國族主義來建構自己的國家? 那又該如何「再生」、「再發現」、「再強調」、「再創造」臺灣自己的國族主義? 而臺灣四大族群跟國族國家之間,要如何聯繫? 本書先從臺灣的外交現況,點出臺灣建國的困難點,再以附錄集結媒體社論,細談臺灣政壇明星言談背後的政治語言與意識型態。接著,各領域學者以專題研究探討不同地區的獨立運動,如越南、琉球、孟加拉、夏威夷、東帝汶、愛爾蘭、拉丁美洲等,深入剖析每個獨立運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其中的衝突矛盾,藉他方經驗醒思臺灣的下一步,希冀讓更多的人更自信地認同臺灣,使臺灣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圖解社會學 修訂版
關心社會、了解社會、批判社會, 唯有更好的社會,才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不讀書就只能是做工的人?職業貴賤是誰在評斷?」 「女孩子跟異性同居就是不檢點?這是性別的差異還是不平等?」 「街友會流落街頭是自己不努力?還是社會結構改變造成的結果?」 「巧克力、鑽戒是情人間愛的表現?其中的關連到底在哪裡?」 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從出生就受社會影響,開始接收各種資訊、思想。 但是,我們一般所認同的「常識」,真的絕對「正確、合理」嗎?張開社會學之眼,看透表象、看清自己所處的結構,明白個人行動如何在結構中形成意義與脈絡。唯有培養出社會學的批判性思考力,我們才得以立體地理解並反思自己與他人的處境,社會框架才有被鬆動、改變的可能。 社會學的探究不是僵化的理論,而是隨時檢視、不斷反省、推陳出新的。 ……讀了這本《圖解社會學》,再看看這些經常聽到、看到的社會現象時,一定能提出更多元、更豐富、也更精準的看法。─彭懷真 本書巧妙地將文字與圖畫、漫畫相互搭配,正是它最有趣的地方,……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學子們能把握機會窺其堂奧。 ─林淑鈴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 卷二 韓國人情感‧文化篇
韓國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 他人的目光。 發達的 被害意識 又是如何發酵、作用在韓國人的情感與文化?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udn鳴人堂【再寫韓國】專欄作家陳慶德最新力作
領域
群學「概念書房」第四部! 簡單地看,領域就是那麼一條線靜靜地躺在那裡,好像生來就該如此,區分裡外並生成秩序。但如果我們想,這條線是誰劃的?……這條線就動了起來。權力的交織讓這個世界產生了數不盡有形無形、大大小小,交疊、甚至流動的領域。領域不僅是一條線及其圈出來的空間而已,而是與社會過程密切相關,在特定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空間、權力、及意義(或經驗)的群集。 & 本書試圖理論化領域,但不是建構一個經由概推的普遍化一般理論,而是透過領域、領域性(-iality)、領域化(-ize)、領域化過程(-ization)的文法遊歷,將領域這個主題安置於社會關係與過程中,視之為社會─歷史─政治的現象。藉由與《人類領域性》這本經典對話,拓深領域的思考,這種文法遊歷讓我們看見並能看穿領域背後權力的作用與誤用。本書第四章〈解析巴勒以色列斯坦〉即以現實中的實例闡明,領域的界定經常就是排除的過程,被犧牲者往往是弱勢及底層人民。以巴紛爭,活生生的就是最殘酷也最真實的一本領域教科書。 & 可以簡單,何必複雜?但本來複雜,又為何以簡單遮掩?領域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魯曼一點通:系統理論導引
魯曼就像「博曼」妖怪一樣,讓人退避三舍?! 透過各式各樣的圖像、表格、報紙文章,輕鬆進入魯曼的系統理論核心。 魯曼,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會理論家,畢生志業在建立一個「全社會的理論」。他提出的知名見解有: ●一個理論的起頭不是同一,而是差異。 ●一旦捲入溝通之中,人們便再也回不到那輕鬆安逸的靈魂樂園。 ●只有社會系統才會進行溝通,而不是人類在溝通。 ●大眾媒體並沒有扭曲實在,它們創造實在。 ●訊息愈多,非訊息也就愈多。 ●報章雜誌、廣播與電視規定了這個世界被閱讀的方式。 ●廣告犯下了現代大眾媒體的彌天大罪:涉有操弄的嫌疑。 ●媒體引導全社會的自我觀察。 他的著作,乍看似乎極為複雜,入門不易。讀者該從哪一本書開始、要如何理解魯曼呢?其實在他複雜性理論的背後,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獨到的理論框架,可以開啟一道有助於我們觀察現代社會的嶄新的、自由的視野。 魯曼研究的核心對象是社會系統及其脈絡,其中包括:溝通作為全社會以及每一個社會系統的運作方式、特定的溝通形式與媒介(諸如語言、書寫文字、印刷術和無線電廣播)、溝通從遠古時期的口語部落社會一直到出現了電視與電腦的世界社會的演化,以及大眾媒體與公眾輿論等。魯曼的溝通定義,對於日常生活而言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幫助人們正確理解各種現象。本書搭配許多輕鬆有趣的圖像來輔助解說,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魯曼及他的理論。
性別、社會與空間讀本
本書原文的作者多數是女性主義地理學界巨擘型學者,他們已對這個研究領域投入一生的時間與精神,並在全球性別研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或在大學中教授女性主義地理學課程,或指導性別地理研究論文的學者,並對高等教育性別地理學有深刻的影響。透過此譯本的引介,希望能讓華文讀者分享這些經典的作品。期待讀者看過之後能因感動而投入這個領域,使女性主義地理學能源遠流長,這將不是最後一本女性主義地理學翻譯本。 Gender, Society and Space—Selected translations is a significant text developed from the class of the same name that has been taught by Prof. Nora Chiang at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o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fourteen selected papers are group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ory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Issu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Class, Ethnicity, and Mobility,” and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The original works were written in English by distinguishe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feminist geography in the western worl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hey will help a large numbe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this literature is not readily available. & & Janice Monk, A. A. G. President 2001-2002
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本書從界線、批判、抵抗這三條交互纏繞的向度去貫穿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思想,分別就知識的基礎、倫理的可能以及行動的方向,去釐清共同生活的多重意義。 導論勾勒了本書的問題意識與具體計劃。第二章檢視兩位學者的批判意象,每一個批判意象都同時是行動的意向,涉及了界線協商、衝突、呈現與體現的多重權力鬥爭。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深入檢視兩位思想家的批判方法論,及其深層的世界圖像與行動意義。第五章結論則指出,在兩位思想家看似各有領域的思考軸線中,可以找到共通的實踐取向分別展現在她們差異的發言位置。 這個共同基礎是蘊藏在她們批判方法論中的對於強權與現狀的抵抗。這樣的抵抗表現在很多層面,其中必然也涉及對界線的重新思考、跨越與打造,此為兩位思想家共同指出的當代倫理責任。同時,她們之間的差異所在依然重要,尤其是各自迥異的發言位置所揭示的故事、隱喻和矛盾。此外,在所有的閱讀計畫中,我們都必須去尋找並建構自己賴以生存、思考與行動的語言。 身為後殖民的賽伯格,島嶼破碎的主體性需要不斷的跨越與重構。 英文簡介: &&&&& This book discusses Donna Haraway’s& and Gayatri Spivak’s theories from three interweaving dimensions of boundary, critique and resista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ving together in terms of the basis of knowledges, the possibility of ethics and the future of actions. &&&&&& The introduction provides an outline of the book as a whole.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the critical images in Haraway’s and Spivak’s works. These images imply particular intentions of action and the relevant power struggles about boundary negotiations, conflicts, representations and embodiments. Chapter 3 and 4 investigate respectively Haraway’s and Spivak’s methodologies of critique, and the underlying world images and their agential significance. The conclusion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se two thinkers share some common orientations based respectively on their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nunciation. &&&&&&& Their common ground is the resistance to strong powers. The resistance is multifarious and inherent in their methodologies of critique, and involves rethinking, and reconstitution of boundaries. Their works point to the sam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we face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world. However, their difference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ir common goals. Each in her own particular existential position of enunciation reveals unique stories, metaphors and contradictions. Meanwhile, we have to construct our own discourses in every reading project. It is only through these discourses we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our own worldly existence, and to think and act for ourselves.
歐美歷史唯物主義新論
本書旨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危機的背景之下,比較並對照分析馬克思主義者(柯亨和艾爾斯特)與哈伯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以及兩者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危機的不同回應。第一章首先論述馬克思的經典立場,接著檢視其中潛存的緊張或對立。在此章結尾,將檢視三種早期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詮釋——普列漢諾夫、拉布里奧拉與盧卡奇。第二、三章闡明分析馬克思主義或理性選擇的馬克思主義,著重在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第四、五章則提供哈伯馬斯對歷史唯物主義重建之闡述。第六章比較與對照分析馬克思主義者與哈伯馬斯的學說。最後,在第七章中,嘗試對分析馬克思主義者與哈伯馬斯的學說進行批判性的檢視以及總結。
管就要管得有道理:公共參與,找到影響世界的位置
公共事務管理的本質 「超界跨域」、「多元社會」、「資源整合」。 在全球化的趨勢影響下,公共事務管理者應認清「超界跨域」生「公共」,「多元社會」生「事務」,和「資源整合」生「管理」的本質和邏輯。 任何一個邁向永續發展的組織和城市,其領導階層都需要展現出一種賞識、詮釋、參與和經營公共事務的能力和魅力。我們應學習在「公共」中參與管理「公共事務」,散發具有「公共靈性」的社會魅力,確保「公共」更加豐富永續。 一個組織對社會資源的賞識、詮釋、整合、加值,取決於領導階層「五觀心智」的更新、「四管創能」的能力與「3B連結」的掌握。 本書特色 和你息息相關的公共事務,你無法忽視! 公共事務五大面向 ◎城市治理:以新的靈魂和行動來「定義國家 (City Defines Nation)」和「躍升國家(City Advances State)」。 ◎大學創新:從創新管理、品牌管理、知識管理和價值鏈管理來做多元價值創造的社會行銷和教育再造。 ◎區域合作:結合城鎮外交、區域人才資本發展、青年創業行旅和在地文創經濟實為大學創新治理的藍海策略。 ◎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前提而設立的企業,強調和善用創業者和投資者的使命熱情和天賦才華。 ◎根感經濟:一種發展與城市自然生態,在地文創和在地產業具有緊密連結的在地經濟活動。 讓我們用公共的力量,迎接更美好的社會。
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卷一:韓國人全身.社會篇)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韓國人入門》、udn鳴人堂【再寫韓國】專欄作家陳慶德最新力作——《他人的目光:韓國人「被害」意識》卷一:韓國人全身.社會篇。《他人的目光》一書被韓國當地評為最精準,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書寫。
社會學冏很大:看大師韋伯如何誤導人類思維
數十年來,學術界在西方建構的知識體系底下看似健康地成長茁壯,社會(科)學也不例外。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身為古典社會學三大家,且至今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學者韋伯(Max Weber)對於東方社會的描繪,與經驗事實並不相符,存在著巨大落差。更讓人不解的則是,東方(尤其是中國)知識份子奉韋伯之說法為圭臬,當他們面向西方時,讚嘆著歐洲經濟、科技,與社會思潮的進步,幾乎完全地失去了批判能力;面向東方時,反而極具信心地全盤否定其傳統,並視之為進步的阻礙。 & & 本書完整地將韋伯重要之著作、概念工具、歷史比較方法,以及對東方(特別是中國)的「理解」逐一詳實論證,期待讀者能從此書中得到些許啟發,進而修正過去被誤導的歷史觀與世界觀。
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
風險文明,已經從技術,逐步擴大侵蝕到我們日常生活的食安、行動與經濟,更逾越了人們道德的忍受度。 & 對此,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臺灣風險公共性考察》此書,企圖以生動的案例介紹臺灣持續操作、調整的審議式民主;從風險理論的角度,探討風險知識的價值、組織內部在進行的知識管理;同時,如何將風險知識轉化為創新及組織再造的資源及動力;或從臺灣實際發生的幾項重大污染及環境保護事件、高科技安全爭議事件的脈絡談審議式民主、資訊公開、或談社會運動脈絡、公民在地知識如何實際發揮影響力,並與政府官僚意見進行折衝及溝通的方式。 & 本書進而指出我國的治理典範應進行持續修正調整及改造的必要性,在後常態科學時代,應重新在新興科技和社會的基礎上,進行風險溝通、民主決策面的治理典範轉移。希冀能夠透過各種角度來為我國的風險治理模式帶來創新與改革參考。
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精簡本(第四版)
本書扣緊臺灣社會現象的發展,除了介紹基本的社會學概念和觀點外,也將本土研究的內涵和發現,融入了教材,提供讀者融合了抽象概念和實質經驗現象整合的內容。在內容部分,第四版將全書濃縮成20章,並大幅度改寫〈社會運動〉與〈資訊與社會〉兩章,以因應社會變遷,及符合現今課堂教學需求;除此之外,其餘各章在不更動社會學原理的原則下,也都納入了新的學術發展成果,為全書注入更新的知識內容。本書深入淺出,對通識課程或是學分數較少的社會學課程而言,是相當適宜的一分教材。
人口與健康
「人」是我們這個地球世界的中心。生活在這裡,當然希望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永續發展下去。人類要生存,必須依賴適當的環境,因為受到地球表面地理與氣候的影響,人口分佈變得很複雜,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在適合生活的地區居住。為了能在這些特定的範圍內得以長久生存,就必須努力使人口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取得平衡,或從其他地區取得必要的生活資源。 & 人類以其智慧,會想盡辦法從自然環境中取得或培養其生活中的必需物質。如果因此而破壞環境,使其失去平衡,則人類必因環境的惡化而遭受損害,甚至消滅。 & 本書以地球主人的身份,深入瞭解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期能「知己,知彼」。不但對居住的環境要有充分的認識,也要充分瞭解居住在這環境中的「人」的特性、習性、健康及壽命的長短、繁殖情形等等,使人類能在這地球上,活得愉悅與長久。
文化保存
文化這個名詞幾乎見於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但以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為己任的人類學,對於文化有著基本的定義,是指人群因為生存的環境,包括自然、人文等條件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文化體系。 & 臺灣這塊土地既然擁有多樣而複雜的文化,顯然和當代尊重多元文化與保存文化多樣化的世界潮流一致。文化保存的意義顧名思義就是討論文化保存的本質、內涵、作法,以及我國的文化保存狀態。認識與尊重多元文化,使文化的發展過程,得以保存較為弱勢的文化體系,維持臺灣既有文化的多樣化。 & 本書集合不同學者的論述,從個人專精的學術領域出發,提出不同類別的文化要素、項目內涵,並提出保存的方式。內容圍繞臺灣多樣文化的保存,不但處理族群的問題,也處理不同時間及文化內容,並與《文化資產保存法》密切相關,同時介紹文化保存的基本邏輯、文化權的概念以及語言保存等範疇。
社會正義與社區參與
永續發展在社會層面的具體實踐,強調在現代民主社會中,必須透過公民的社區參與,而永續發展的精神則是在落實社會公平正義,因此如何在社區環境中具體實踐公平正義的價值,毫無疑問是永續發展的關鍵面向之一。 & 在快速社會變遷過程中,個人的觀念與行為反映社會生活的經驗,因此在社會價值面,期望未來社會能夠除了自我提升外,更能夠多一份以社區或群體的能量,朝向富而好禮、重視自然、關懷弱勢、公平與正義的進步社會,才能夠建構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 & 本書探討「社會公平、平等、正義及社區參與」、「社區意識」、「社區能力」等相關核心概念,也探討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企業社會責任、到家庭與社區的關係,更從制度面的社會安全網到實務面的社區志工發展,來理解社區與永續發展的關係,以期能提供讀者關於全球化趨勢下新的、在地化的社區意義。
進擊的社會學家
運用社會學之眼,發揮社會學的想像, 成為民主社會中有效能且積極參與的公民! 「社會學之眼」讓我們以獨特的視角觀看社會,察覺常遭忽略的現象,辨識出日常事件中各種運作模式的關聯。而當我們把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連結起來,讓個人生活銜接上周遭社會發生之事,便是在使用「社會學的想像」。 社會學的兩個核心承諾貫穿了全書的寫作: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運用這知識使社會變得更好。本書特別著重實作訓練,即將課堂上習得的社會學知識(族群、階級、性別、文化、制度等),與實際的公民參與行動接合起來,以期真正發揮「公共社會學」的理念與精神。 本書特色 ★有趣的實作練習題:如調查系服與血汗工廠的關聯、分析中學歷史教科書裡隱藏的價值觀、探討公平貿易產品是否值得較高的價格、觀察玩具店針對不同性別孩童的行銷手法等。 ★行動中的社會學家:如致力教導女性受刑人社會學和女性研究的Johanna Foster、帶領修課同學投身解決貧窮問題的Scott Myers-Lipton、運用社會學專業向勞動政策發聲的Mary Gatta、推動「房客也是人」住屋運動的社會系學生Anthony Moran和Mike Richter等。 ★腦力激盪問題討論:「假設餘生都從事低薪的時薪工作,生活將是何種樣貌?」、「若告訴父母自己將與異族結婚,他們會說些什麼?」、「男性總統或女性總統讓你感到比較安心?為什麼?」、「如果沒有家庭這種基本制度,社會將有何不同?」等。 ★嘗試特定行動建議:訪談校內五位國際學生,瞭解他們入學的經歷步驟是否有差異;尋找自己關注的社會議題,加入為此議題努力的學生組織或社會團體;寫信給地方民代及國會議員,表達自己對公共政策的看法;研究正在倡議某項公共主張的宗教組織,分析他們行動的動機與方法等。
學術與政治:韋伯選集(I)
在近代社會的條件下,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取學術和政治為安身立命的〝志業〞?在一個因&除魅&而喪失了意義的世界中,學術和政治是否能夠成為新的&神&,讓志在追求知識或參與政治的人,替自己的生命找到意義,為世界創造價值? 本書收入韋伯最著名的兩篇演講:〈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和〈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這兩篇演講,是韋伯去世前不久,在戰爭與革命侵襲籠罩下的德國〝新〞文化重鎮慕尼黑。韋伯總攝他一生學術、思想、道德與政治的關懷,透過歷史與社會學角度的比較分析,以及在道德、價值層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學術知識與政治行動的性質、條件、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籲。 這兩篇演講,是二十世紀思想的最重要文獻;它們讓讀者沈痛地認識到近代人處境的艱難,也迫使讀者用〝英雄倫理〞的態度,在〝平實的眼前工作〞中,掌握住關係到人性尊嚴的一線希望。
醞釀中的變革
人類創造了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正在面臨這些創造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文化信念的巨大變革!現今社會,生活中的核心信念:真理、道德意義、自我價值、未來期望……幾近毀滅;民主、宗教、教育制度以及國家觀念,亦受到嚴重威脅。傳統信念面對今日的全球化,已然捉襟見肘,缺乏生機;科學、宗教、政治與教育制度為支配者的利益背書,不僅目標狹隘,甚至成為環境惡化和戰爭侵略的助緣。《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是社會建構理論大師的跨學科力作,肯尼斯‧格根從後現代主義立場,逐一解構現代文化的核心信念與迷思,反映當代社會的劇烈變革,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重大轉向。他最關注的,是社會的實踐與革新。對社會建構論來說,「問題」並非獨立存在於世間的事實,而是我們先建構了有好壞之分的世界,再將任何阻礙達成目標的事物都視作「問題」。我們的行動並不受傳統認知的真理、理性與正確所約束。對話可以修改,所有我們建構成「問題」的事物,都能重構成「機會」;藉由對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為我們引進一個蘊含巨大潛力的後現代視野,邀請我們進入新的認知空間,開啟無止盡的創新,建構前景更為光明的世界。王浩威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宋文里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吳熙琄 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葉啟政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共同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邁向第二代本土研究
關鍵特色★在反思本土學術的同時,也挑戰西方典範的有效性。★書中檢討與評論的目的不在否定或抹煞,而是對話與討論。★以一種較「本土化」視野更為寬廣的思維,來推展本土學術可長可久的發展。多年來,華人學界對於本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反省與批評始終不斷;「理論上盲目追隨西方」、與「實務上疏離本土需求」是兩個經常被提出來的缺失。許多人認為「本土化程度不足」是問題的關鍵。然而就像是慶典的煙火,「本土化」議題雖然不時出現、卻也不曾帶來根本的改變。截至目前為止,本土化的終極目標為與途徑為何?甚至何謂「本土化」都仍然沒有定論。問題的癥結在哪裡?過去討論本土化,大多限制在研究過程本身,例如研究主題、觀察與分析角度是否貼近本土、文獻探討是否涵蓋本土論述等。然而本土化所牽涉的並不僅只是研究執行層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隱藏在執行面背後的、思考方式與歷史文化所造成的典範衝突。本書因此採取更宏觀的角度,在典範衝突之下找尋可能兼顧「立足本土」與「國際對話」的方案。論述由解析「本土化」概念的意涵開始,進而深入歷史文化脈絡,由社會科學的特質、西學引入中國的時代背景、以及華人治學與歐洲思辯傳統等三方面,分析影響今天本土學術表現的關鍵因素。在剖析各種本土化取徑的優劣之後,並提出以達成「共通性」來取代社會科學所追求的「共同性」為目標的學術發展策略。
倫理與衝突
……二十年後所增加對於台灣與其他社會地區的重要認識與對衝突管理的主要補充,即係在於社會條件與發展階段等存量情境對於課題形成與對策化解的支持或制 約。……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與地區之間,當然存在差距與矛盾;而這些差距與矛盾是否會在社會地區之間與本身內部產生衝突爭議,則主要取決於這些社會與地區 所處的發展階段、這些社會與地區本身與之間的體制建構、與這些社會與地區倘若存在的上位管理者。……大陸原本既有社會主義的群體凝聚與有效動員體制,經調 適轉型後做為銜接資本主義菁英領導後之社會治理導引菁英工作之所需,似乎較為平順合理;反觀台灣則在經濟市場與政治民主的形式已然具備,而社會體制與認知 本質卻因多半解體世代斷裂亟待重建而較為困難……
邁向公民社會?當代中國「國家-社會」關係分析
在後社會主義與威權轉型研究領域中,公民社會的發展及其與國家的互動一直是引人關注的議題,特別是對中國這個同時擁有這兩種特質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隨著中國市場轉型與社會發展,一方面我們看到公民社會已在各種制度與管制縫隙中出現發展的契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中共政權積極自我調適以回應社會,從近年來對於「社會建設」的重視,以及不斷強調「社會治理創新」可看出端倪。針對此種動態關係,本書集結了兩岸知名學者,分別從社會組織(含家庭教會與國際NGO)、社會抗爭與網際網路等三方面,探討當前中國公民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社會」關係的演變。
人間社會學:24則關於溫拿、魯蛇、大小確幸的生命故事
社會學在衝啥?社會學只會亂? 社會學家柏格(Peter Berger)告訴我們,社會學的第一道智慧,即是「社會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確實,社會學幫助我們卸下習而不察的刻版印像,在汙名與屈辱中找到人性尊嚴、在噤聲沉默中聽見良心與真理的呼聲、在權勢者的榮光中看穿隱形的特權。因此,社會學不但不是庸人自擾,而且還大有用! 本書精選了24則好讀又富有社會學關懷的精彩故事,與你分享台灣社會的人間百態。內容包括:血汗辛酸不為人知的勞動者(青年基層醫師、小模、消防員、跑單小姐、派遣青年)、挺身對抗不景氣或惡劣體制的戰士(薩克斯風工匠、工運人士、政治犯、文學獎棍)、只在新聞中見得到的陌生人(詐騙受害者、組頭、女僕)、外有形象內有隱情的工作者(中國台幹、資源回收者、有機農民)、在汙名與漠視中遭社會遺忘的人們(都市原住民、礦區原住民、失智老人、迫遷戶),以及另眼看待過後的日常生活情景(鄉民、天龍人、分手情人、奧客、家教老師)。 閱讀這些故事,你將瞭解到勝利者不是總如外表般光鮮亮麗,失敗者也並非缺乏競爭力咎由自取。個人的境遇,總由一股巨大而隱形的力量左右著,而社會學的意義就在於揭露出這些力量,讓我們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墮落論(完整導讀版,胡晴舫導讀)
不論戰爭會帶來多麼駭人的破壞與命運,對於人類本身其實無法造成任何實質影響。戰爭已經結束。特攻隊的勇士已經淪入黑市營生,遺孀已經為了那全新身影而重新燃起希望,不是嗎?人並沒有改變,只是回歸人性罷了。人就是會墮落,不論義士或聖女都會墮落。這不但防堵不了,防堵也無法拯救人類。人就是會這麼活下去,人就是會這麼墮落下去。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便的捷徑能夠拯救人類。──?口安吾〈墮落論〉我無賴,故我自由。生歷經明治維新與西化榮景凋敝殆盡的敗戰社會,誕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口安吾與眾人熟知的太宰治同屬於日本戰後文學的「無賴派」。面對當時日本社會亂象,他們致力書寫人性的腐敗墮落,抵抗既定現實。不同的是,?口安吾的寫作向度更廣,從隨筆、文學評論到小說(甚至推理小說)皆有代表作,多產而博學,常有驚人之語。一九四六年,即日本宣布戰敗翌年,在短短的四月到十二月期間,?口安吾連續發表〈墮落論〉、〈天皇小論〉、〈續墮落論〉,對自身民族文化提出嚴厲控訴,向日本國民高呼,「那些什麼政治的救贖,全都膚淺之至、愚昧至極」、「日本承蒙天皇解救,才得以脫離終戰的混亂」根本是一派謊言,進而主張「日本人以及日本本身都應該墮落」,宛如朝民族自信完全喪失的戰後日本再投下一顆原子彈。然而,這些看似無賴的叛逆文章,旨在提振日本人身而為人的信心。早在一九四二年,日本深陷戰爭泥淖,全民疲憊痛苦,卻不知如何停止這場自己發動的殘酷戰爭之時,洞燭先機的?口安吾即發表〈日本文化之我見〉,重力批判「民族性」,以及一般外界所喜愛而日本人也引為豪的日本文化特色。因此當他大不敬地宣稱「如果我們需要佛教,那麼僧侶是必要的,寺廟是不必要的。就算京都或奈良的寺廟盡數燒毀,也無法撼動日本傳統一分一毫」,他其實是在鼓勵日本人,發起一種有自覺的、「政治不正確」的反向抵抗。│為什麼現在讀?口安吾?│如今標榜個人主義的自由選擇包圍著台灣的社會大眾,然而這些選擇往往只是社會控制中從眾思維的假性選擇,為避免遭人洗腦、操縱、束縛,讀者可借鑑《墮落論》所收錄的十篇文章(發表期間介於二戰期間至終戰初年),無論主題是日本文化、文學、歐日比較、歷史研究、青春、戀愛,?口安吾寫作中暗藏的利器是一種絕對不從善如流的風骨,透過時光稜鏡的過濾,我們很快能明白當年?口安吾所說的「墮落之必要」,是指獨立思考這件事。畢竟當社會出了問題,你我還是鄉愿地想做個「好人」、「善人」,一心一意投入社會制度,遵循眾人之間的約定俗成,不去質疑,不去挑戰,不去思考,豈不是相當於默默不抵抗地直接等死。?口安吾之所以現代,之所以值得現代人重讀,是因為他真正相信民主,追求「人」的價值,而不是一時的社會制度或政治觀念。「人」,就是?口安吾的中心思想。
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
一部充滿幽默、睿智與嘲諷的另類回憶錄 由個人的學思歷程映現出深層的美國社會史 美國當代社會學大師彼得.柏格以82歲之齡,娓娓敘說自己豐富而精彩的社會學奇幻旅程。在回憶錄中,他既流露令人拍案叫絕的慧黠,也展現伶牙俐齒的挖苦能事。時而喋喋不休,時而火力全開,儼然是位活力十足、快意恩仇的歐吉桑。 故事的開端是,初移民美國的奧地利青年柏格誤打誤撞進入邊緣的紐約新學院,受業於三位歐陸流亡學者,形塑了未來的社會學認知與性格。這個原本對社會學懵懂無知的年輕人,透過研讀巴爾札克的小說而一窺社會學的堂奧。他本著智性上的興奮熱情,如海綿般吸取知識,並且捲起袖子做研究,依序完成碩博士學位論文,取得出師門的資格。 然而,迎接他的卻是惱人的軍旅生活。所幸,憑藉社會學本能,他立刻意識到在徵兵制下,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美國社會的多元人口組成。退役後,輾轉於德國、美國南方等地工作,逐步拓展了自身的社會學視野。直至重返新學院任教,他開始擁有一群志同道合、長期合作的學術夥伴;但與此同時,卻也親身經歷了學院內的鬥爭現實。 被迫離開母校後,柏格意外展開從拉美到亞非的全球「社會學式旅行」,並奠定他所謂的「咖啡店研究法」(找到一群對的人,讓他們坐在一起夠久,便能激盪出有趣的想法)。期間他還有著各種「政治不正確」的經歷:在哈佛大學與女性主義學生唇槍舌戰、代表雷根政府出席國際事務、擔任煙草公司財團的顧問等。此外,他也間接參與並見證南非掙脫種族隔離的牢籠。 在幾番遊歷後,柏格旅程的終站是跨學門的「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在擔任負責人的24年期間,他除了仍是出色的首席小提琴手外,也稱職扮演指揮家的角色。儘管他坦言與建制化的社會學越來越疏離,但始終沒有放棄當年在新學院習得的社會學願景——對人類世界難以預測的百千樣貌深深著迷,且為了理解這些樣貌而努力不懈。
文化分析手冊(上冊)
本書集結三十二篇文化分析各主題大師的文章,意圖納入此學科領域的所有面向。此書大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人類學、文化地理學、精神分析、社會學、文化史、文學、音樂、視覺分析、廣播、女性主義、物質文化、科學研究。第二部分談及民族主義、現代性、全球化、殖民主義、全球化、原住民文化、文化與經濟、階級、認同、性慾特質、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產業、新媒介等。第三部分則針對民族誌、視覺人類學、文化的數據分析、論述分析、文化行動主義等提出理論和實務上的指導。在歷經「文化轉向」後,我們開始重視身旁無所不在的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響我們對社會、政治、經濟等結構的理解,都成了文化研究的關注焦點。本書內容不單單是概括性地介紹,還有著批判性的省思。本書集各家之長,從理論到實務面向的詳細剖析,提供讀者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資訊。
文化分析手冊(下冊)
本書集結三十二篇文化分析各主題大師的文章,意圖納入此學科領域的所有面向。此書大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人類學、文化地理學、精神分析、社會學、文化史、文學、音樂、視覺分析、廣播、女性主義、物質文化、科學研究。第二部分談及民族主義、現代性、全球化、殖民主義、全球化、原住民文化、文化與經濟、階級、認同、性慾特質、文化科技、文化創意產業、新媒介等。第三部分則針對民族誌、視覺人類學、文化的數據分析、論述分析、文化行動主義等提出理論和實務上的指導。在歷經「文化轉向」後,我們開始重視身旁無所不在的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響我們對社會、政治、經濟等結構的理解,都成了文化研究的關注焦點。本書內容不單單是概括性地介紹,還有著批判性的省思。本書集各家之長,從理論到實務面向的詳細剖析,提供讀者兼具廣度與深度的資訊。
轉變中的身體
《轉變中的身體》可說是作者繼《身體三面向》之後的最新力作,它再度批判受笛卡兒影響的社會學概念,並引進實用主義(pragmatism),可望將社會行動和社會理論予以身體化,此一理論創新,有助於釐清身體外部社會與自然背景,以及身體內部需求與能力如何互動。本書第一至三章主要陳述實用主義對身體社會學研究的助益。第四至九章從事精采的實質性研究,內容涵蓋了各種脈絡下所產生的行動,以及在面對迥然不同的限制與機會之下而從事的行動。第四至六章(「競爭」、「表現」與「移動」)著重當代科技世界所發生的行動,分別探討運動的國際意義、關於跨性別的身體改造,以及全球化經濟中「被剝奪一切的漂泊者」所從事的遷移行動。第七至九章(「疾病」、「生存」、「信仰」)專門分析所謂身體化人類可能最具人類學涵義的特徵。內容兼具理論性與分析性,是身體研究必讀書籍。
深邃思想繫鏈的歷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依德以及大眾的反叛
在《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一書中,葉啟政討論了布希亞對「需求的死亡」與「價值的死亡」的論斷。為了確立「後現代」現象的呈現以及與「現代性」的關鍵分離點,葉啟政回到西方社會思想的發展脈絡中,針對霍布斯、佛洛依德和尼采所提出的若干概念進行釐清。 霍布斯把人的本能慾望(特別是自我保全的本能)視為理解、經營社會的基礎,而為後來的西方社會思想奠下基石,並且為後來以資產階級做為代表「人民」的典範形式來背書。這開啟了後來以人的心理特徵作為理解、構作社會圖像、乃至化解社會問題的必要基礎。佛洛依德的「原慾說」就是此一認知傳統衍生的說法,它所針對的正是被高度理性化的資產階級所面對的心理困境,也就是「正負情愫交融」的狀態。 尼采挾持著酒神戴奧尼修斯的精神擁抱「正負情愫交融」的心理狀態,認為這是文明的動力,也是肯確人的存在意義的關鍵所在。 欲認識由西方所主導的人類當前文明的發展,就必須對霍布斯、佛洛依德和尼采三人的思想加以觀照。
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生產之鏡》(The Mirror of 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中,同時宣告了「需求的死亡」和「價值的死亡」。在葉啟政看來,這不啻是把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議題拆解了,而引發葉啟政思考布希亞的立論基礎:簡言之,就在於本書書名所標示的「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布希亞認為,後現代社會的特徵表現在符號消費社會的來臨,「為了成為消費的對象,一個客體必須先成為符號。」人所消費的不是物自身,而是物背後隱藏的象徵符號。於是,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引導下,人耽溺於符號,而符號本身是武斷、飄盪、流動、拼貼、蔓延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價值與意義被中空化的象徵交換,其決定原則是正負情愫交融的心理狀態。 葉啟政以布希亞的思想為底蘊,開展了對於溯及涂爾幹(Emile Durkheim)和牟斯(Marcel Mauss)的「人類學認知傳統」,科耶夫(Alexander Kojeve)、瓦爾(Jean Wahl)等人的「法國的黑格爾」學風、布荷東(Andre Breton)與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日常生活社會學」的探索。 &
顧老師的筆記書Ⅲ:自由社會.願景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以自由之名」曾經成就多少輝煌的事業,將人類文明推進到前所未有的境界。但同時人類在「自由」的藉口下,做出了邪惡的勾當。自由因此是一種帶有「不確定性」及「風險」的社會互動模式,但如果沒有自由帶來創造社會演化的機會,那就如同歷史的經驗教訓般,社會的「結構」可能陷入僵化強制,而對「行動」產生更多的桎梏,淹沒了人類可以展現的創意和能力。 從斯密、海耶克等西方自由主義的奠基者和詮釋者,到殷海光、夏道平等非西方文化的自由主義繼受者和實踐者,文化的籓籬不應該是阻絕人們獲取自由與人權的藉口。或許當全球的人類都不再視自由為無法想像的祕密,而且人人能夠享受政治自由、經濟自由與社會自由時,真正多元的思想和文化也才「成為可能」。 自由會受到濫用,其來有自,主要是各種社會規範與信任的機制並不完備,這使得海耶克心目中「法律之下的自由」就算實現,也不一定保證可以促成「公共福祉」。除非我們加上了種種限制條件,包括建立厚實的「社會資本」,形成公眾能夠參與並監督的「公共信任」,並擴大社會中個人得以充分發揮潛能的「有效自由」,最後才有「機會」達成斯密所形容之「看不見的手」帶來的效益,讓「自利」同時意味著「互利」、「共利」,而不是在自利的過程中製造一連串「外部成本」,任令社會承擔這些不利益的後果。
正義 學習手冊-初版
本套叢書之特點,在於利用生活週遭的實例和問題出發,讓讀者認識民主憲政與公民社會中最基本的觀念和原則,並喚醒大眾的問題意識。同時並透過討論、對話的過程,激發受教者批判、反省與思辨的能力。與一般人權或民主法治教育書籍,僅抽象的論述或說明制度的價值或內容者,大異其趣。 本套叢書的另一主要特色為:提供一套問題分析的架構(即Intellectual Tool,譯為「思考工具」),並舉出實例問題引導讀者「辨別」、「描述」、「解釋」、「評估立場」、「採取立場」、「為立場辯護」,協助讀者運用邏輯技巧,發展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能力。
跨越邊界:當代遷徙的因果
本書從廣博的角度,鎖定全球主要的二十個國家所發生的跨越邊界流動,來檢視當代的移民現象。兩人選擇從三個核心角度切入:移動、定居與控制,這代表流動現象的三個階段。本書詳實地回顧了移民研究至今的種種流派與演變,如跨國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等等,以及國家在人口流動時所扮演的角色。兩人也在最後,為移民研究之後的發展方向給予中肯的建議,並且仔細分析某些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台灣的移工人數加上外籍配偶,加總已經接近六十萬。這種現象代表台灣社會遭遇到外來人口移入的強烈影響,這些現象急遽增加,而國內相關研究卻發展遲緩。本書對各國的移出和移入現象進行了比較分析,能給予學生清晰的瞭解,更能做為日後國內相關研究和政府官員決策時的參考。
發展研究的終結:21世紀大國崛起後的世界圖像
1990年代隨著「蘇東波變天」,國際政經版圖重劃,世紀之交有兩股新趨勢左右國際經貿脈動,此即知識經濟時代來臨與大國崛起,同時也震動搖撼解釋南北差距的國家發展研究中的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使其分別作出修正。本書以歷史結構的視角分別探討上述三個理論的來源、論述與修正,並指出近期這些理論在方法論上的聚合,乃因無法解釋新興工業國家的傑出表現。加之,大國崛起與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產生新的依賴形態--「知識依賴」,這使得先進國家挾其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貿易框架,和收取鉅額專利特許費用,繼續由落後國家汲取財富。縱有經濟表現良好的案例,但不利後進國家的貿易形態,使其落入難以填補知識鴻溝的宿命,更使其他後進國家被迫加入被遺忘的世界。因此過去失寵的依賴理論在此重獲新生。本書方法論結構完整、論述翔實、資料新穎,其中更有數篇改寫自發表於期刊上之專文,可謂補充學界研究國家發展理論不足之最佳專書。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以韋伯生平為經、學術作品為緯,交織出波瀾壯闊的學術人生 韋伯的學術生涯起步於法律史與經濟史研究,並曾組織農業狀況大調查,30歲即取得教授職位。但後來卻飽受憂鬱症的煎熬且因而失去大學教職,大半生都安於私學者的角色。然而,他在病發間歇期間仍同時著手數個研究計畫,最終交出令人眩目驚心的豐碩成果。此外,在籌組德國社會學學會、力挺國會改革、批判種族歧視、反對軍事擴張等行動中,都能看見他的實踐身影。56歲便英年早逝的他,充分體現了生命的掙扎與奮進。 Fritz Ringer作為社會史與思想史學者,教授韋伯著作超過四十年,他以極大的熱情為年輕學子提供汲取韋伯知識遺產的路徑。《韋伯學思路》不僅讓韋伯和作品回到其時其地的脈絡中,也讓韋伯和作品向此時此地的我們說話。這樣的呈現令我們相信,韋伯不只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想啟發與精神鼓舞。他對於官僚制和資本主義的反省批判、對「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懇切倡議,將永遠迴盪在我們的閱讀中。
進入社會與社會學理論的世界(中冊):二十世紀中期的社會學理論
本書是一本帶領大學生進入社會和社會學理論的教科書,生動且完整地將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學理論家呈現在文字中。本書第三版還新增了「理論家概述」和「採取觀點」兩個部分,讓讀者可以更深入地瞭解理論家並進入他們的觀點。另外,在每一章的最後,規劃有「建立你的理論工具箱」,幫助讀者理解與使用剛學到的理論。本書內容豐富,涵蓋主題廣泛,以現代性議題為核心,闡釋了與現代性發展有關的理論家以及他們的社會關懷。中譯本分成上、中、下冊,中冊內容包括了派深思的分析功能論、莫頓的經驗功能論、討論了衝突理論的考舍、達倫道夫與柯林斯;三位衝突理論家:考舍、達倫道夫與柯林斯;霍曼斯、布勞與柯林斯的交換理論;高夫曼、葛芬柯與佩瑞巴納雅姆對晚期現代的人與情境之分析;以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中冊內容精彩,值得讀者一窺究竟。
迷與消費
本書涵蓋範圍甚廣,作者探討社會、文化、心理假設和迷消費的結果,不僅關注整體迷文化的本質和發展,也注重個人迷的經驗和認同,對於研究當代文化各領域中的迷、觀眾、消費等面向的學生和學者有極大的貢獻,是一本具有權威性的書。本書的特色在於作者引用廣泛的實例,從流行電影和電視節目、音樂、到觀賞性運動比賽,來闡述其觀點,開拓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並帶來一些極具挑戰性的新概念模型。第一章做為進入迷研究的導論,簡述所謂的「迷」(fan)與「粉都」(fandom)的概念。第二章在探索粉都本身之中的權力關係。第三章帶到認同這個概念,深究粉都的內容與情境脈絡。第四章轉而研究迷與粉都客體之關係的內在面向。第五章則介紹粉都做為一種「自我反思」形式的理論典範。第六章反過來探討媒體文本在迷與粉都客體之關係中扮演的多變角色。第七章則將「迷」與「粉都」的討論做一個完整的總結。讀者如能細心品評本書的內容,相信必能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