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報(盒裝)
<臺灣民報>是蔣渭水先生於1923年4月15日創辦的一份純白話文報紙。強調「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 & 此為一部完整記錄台灣人爭取言論自由與反殖民運動的血淚歷史,堪稱是蔣渭水先生為言論自由奮鬥的最佳明證。創刊以來,扮演這批評時政、反應民怨、介紹新知、提升文化的角色,舉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以來的台灣種種政治社會運動,幾乎無役不與,因此被譽為「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 & 這一冊臺灣民報是大正14年(1925年)的新年特刊號。由於原報為絕版,歷時78年的古籍已然破損,其中部分字型筆劃古今有別,無法以現今電腦科技重現,因此將臺灣民報予以重製後刊印,方能完整重現此一珍貴台灣歷史典籍。
看破新聞【短評台灣的亂象】
台灣由於先天性島國環境及長期遭受異族統治等緣故,不少菁英在戰後被迫流亡海外,僅有非常少數破斧沉舟者如李遠哲等人,願意放棄在異域打拼所爭取到的優渥生活,返回鄉梓奉獻一己之力:可惜,卻陷入島內意識型態或族群代溝的亂流,未克大展鴻圖,這是最為典型之「淺碟式」社會的必然現象,令人深感不勝唏噓之至! 擁有諾貝爾獎殊榮者尚且如此,遑論國內其他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豈能期其有成而見賢思齊!因此,類似「范蘭欽」以不堪入目羞辱台灣人之用詞遣句、或是全民竟會選出能力荒腔走板領導人,在在呈現此時此地已然到了怵目驚心地步。傑出的台灣本土人物如林茂生者,早於「二二八事件」時便已不幸人間蒸發,而推翻「政黨輪替」的陳水扁,下台之後竟馬上慘遭對手司法追殺而被打入黑牢,此情此景,難道皆因宿命使然?所謂「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台灣的現狀已經險象環生,爰將近三年來在「綠色和平台灣文化廣播電台」發表過的百餘篇「只聞其聲」之「綠色短評」結集成冊,希望藉此喚醒不知何去何從者拿定心性,正視亂源之所在及台灣人短視之一斑!
發現愛的角落:熱血記者的真實記錄
當記者有什麼好?又不能朝九晚六,也沒有週休二日,還要在颱風天裡入山,半夜在海邊報獨家……生病、失戀也不能請假療傷,當記者有什麼好?山上的朋友送來自家種的農產品;水蜜桃阿嬤的水蜜桃生意變好了;肌肉萎縮的兩兄弟出國去看自由女神了;問題少年也在洗車爸的車廠中找回希望……當記者有什麼好?透過自己小小的力量,用每一則新聞去激起我們曾經快要淡忘的生命熱忱,相信「活著就希望」,以正面、積極的心面對生活。能當記者,真好!本書的記者,專跑偏遠山區.所見所聞都是我們眼中社會中下底層的新聞。也正因透過她的報導,水蜜桃阿嬤笑了、小媽媽的5個孩子也不用被分離、努力又爆笑的劍劍米的米紅了……熱血記者,個頭小小,然而愛心卻是滿滿的、大大的,他希望藉由這一本書,能喚起大家的愛心與活著的勇氣,讓我們也為活在社會各角落的人,串起一份愛的力量。
民生報:從璀璨創新到光榮落幕
從民國67年2月18日璀璨創新,到95年11月30日光榮落幕,民生報走過28年歲月,被公認是一份最有獨特品味、最是健康清純的報紙,舉凡體育運動、戶外旅遊、影劇娛樂、文化藝術、生活品質、醫療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寫下華文報業史的美麗篇章。28年來,民生報和台灣社會一起成長,和廣大讀者一同悲歡,既扮演監督政府與守護環境的媒體角色,還負起提升文化與生活品質的社會責任,共同營造台灣社會的公益與美善,凡此種種,既來自民生報所有同仁的全力付出,也出自文化、體育、影視等各行各業朋友的積極參與、共襄盛舉。「民生報─從璀璨創新到光榮落幕」這本書,既點點滴滴地忠實記錄這些過往,除了為台灣的報業史留下寶貴的史料之外,也讓和民生報一起打拚過的所有工作夥伴,和民生報一起成長的所有朋友,都能夠留下永誌難忘的美好回憶。
365G-2006台灣不可思議新聞大百科
新聞是垃圾?買365天的垃圾竟然還要365元? 精選2006最不可思議之報紙新聞,加註評論後印於資源回收來的垃圾廢紙上。 一天一則,一則一頁,一頁一元。 光怪陸離的社會,出這本書不是為了教大家認真讀書,而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有多討厭這個社會及新聞。 用實際行動提倡響應資源回收運動,回收廢紙再生、回收2006新聞垃圾再生。 去過印刷廠的人都會好奇、想到,那廠裡堆滿的印壞的廢紙好浪費、好可惜,最後都被丟到哪去了?可以如何資源回收再利用? 本書出版起源,便是源自某天與設計師王志弘聊到此問題,他提到同樣的想法,並說很早前他便想過、希望做一本「整本都是垃圾」的書(將那些廢紙直接裝幀成書)。於是,後來自轉星球便開始思考企劃,如何將那些廢紙資源回收再利用,變成一本有新的內容的書籍。於是,後來便有了這本書。過程中間印刷技術、廢紙回收等問題花了我們相當多的時間與心血去克服解決,總算順利完成出版。 印刷廢棄紙隨機製作,每本都不一樣! 廢紙回收不易,首刷限量,紙僅夠印3000本! 因為是資源回收來的廢紙,因此,除了首刷印刷數量只能限量印到4000本外,同時在隨機印刷裝幀的狀況下,使得每本書也都長得都不一樣。因原本紙張皆已印刷過,要再度印刷必需經過處理才可以。因此,我們在每本書上,先印上兩層白墨,將原本的紙張之圖文幾乎蓋掉之後,再印上新書的文字內容。因此,每本書均仍隱約可見該紙張白墨所覆蓋的下面,原本印了什麼圖片或文字。每本書不同頁數原本之紙張印刷內容幾乎都不一樣,讓本書讀者擁有另一種窺看、找尋的樂趣與快感,無聊的話可以仔細研究每頁白黑覆蓋底下原本印了什麼東西。 看365天的報紙不如買本365G! 看完本書你會發現,原來台灣的新聞這麼精彩有趣啊, 就像看《全民大悶鍋》一樣。 在最初發想廢紙資源回收可與怎樣的書籍內容結合時想到,常有人批評報紙過度八卦化、過度煽色腥,若真如此,不等於那些內容跟每天製造的幾百萬份報紙垃圾紙張沒什麼兩樣?於是便興起以報紙新聞為題,進行這個「實驗」的念頭。我們找遍2006年四大報每天的新聞,選出、引述每天一則最不可思議的新聞,經過加註評論後,印在資源回收來的廢紙上便形成了本書。 不管你喜不喜歡時下報紙的報導內容,報紙新聞會不會變成垃圾,關鍵在於它的內容本身,而非印刷在垃圾或何種紙張上。因此,不管是統派、獨派、水果派,都請您放心,印在垃圾紙上的新聞絕對不會因此而變成垃圾,反倒是經過重新資源回收,換個角度看新聞,看完本書後你會發現,原來台灣的報紙新聞這麼精彩有趣啊。 資源回收-設計藝術創作與社會議題的結合 在籌備本書期間,某天在網路上發現,遠在美國紐約有個年輕人,從事廣告工作之餘,每天在街頭收集有意義、紀念性之垃圾(像是時代廣場的跨年紙屑花;洋基球場門票……等),經過設計、包裝後上網販售,沒想到廣受世界各國消費者的歡迎。當初看到這個網站時相當開心與興奮。藝術設計,包括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在新的時代,藉由不同形式,慢慢地與許多社會議題,像是環保意識開始結合。這本書對自轉星球來說,最大的意義乃在於它的出發點,是從「資源回收」開始,配報報紙新聞主題,再結合設計、出版專業技術,最終,讓本書變成一種接近行動藝術創作的書籍,讓《365G》不單單只是一本書而已。
媒體突圍(新版)
本書將呈現作者參與完成的四項專題報導及其幕後故事,其中三篇並囊括了二○○五年重要新聞獎項。按內文依序為: 一、「體檢公共建設」專題(獲第十九屆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深度報導獎」):在閒置公共建設的荒蕪破敗景象背後,看見了民眾對於各級政府浪費公帑、官商勾結人謀不臧的心痛憤怒; 二、「休耕啟示錄」專題(獲第四屆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在全國農地遭到盜採破壞、政府休耕政策執行失當的情景背後,看見了老農對於這片土地無可剝奪的深厚情感與生命情懷; 三、「全台飆節慶」專題:在各縣市競飆政績、每年大量「製造」節慶活動的歡樂氣氛背後,看見了民眾希望提升文化內涵的想望與渴求; 四、「追尋媒體公共化」系列評論(獲第三十一屆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在黨政軍勢力退出廣電媒體的拉鋸過程背後,看見了閱聽大眾對於廣電媒體亂象的無奈與厭惡。 然而,這四項新聞作品雖然形式、內容不同,但基本信念卻是一樣的:希望回歸新聞工作原點,努力看見人民的真實情感,對政府進行更有利的監督。 這些觀察角度其實卑之無甚高論,這些社會現象與人民情感也早已存在,但在彷彿永無止境的政治口水、政黨惡鬥與藍綠撕裂中,記者太容易忘卻用這樣的視野去看待台灣社會,也太容易忘卻用應該這樣的心情重回當初投入新聞志業的初衷。 媒體環境的惡質競爭與艱難困頓,不該成為新聞工作者放棄努力的藉口。任何新聞工作都必須歷經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劇烈拉扯,才可能在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中摸索前進、求取平衡。新聞工作者固然不應自我膨脹,但也不必妄自菲薄。某些努力雖然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改變的成果,但只要不輕言放棄,這些「做多少,算多少」的努力,仍然會在每個新聞工作者的生命歷程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
報壇耕耘六十年
《報壇耕耘六十年》是作者從事新聞工作六十年的完整紀錄。全書以《聯合報》和《世界日報》時期為主軸,從創刊、成長茁壯到現今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將個人工作生涯做了深入的描述。作者在報壇六十年間多有建樹:*從一九五一到一九六四年擔任採訪主任長達十三年,創下報業史上首例;*一九七○年六月隨《聯合報》王創辦人惕吾先生赴加拿大渥太華,爭取中華民國成立國際新聞學會分會,獲得大會通過;*一九七六年在美國《世界日報》創刊一舉成功;*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美國宣布承認中共政權、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到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七日雷根政府與中共發表聯合公報的這段中美外交黑暗時期,撰寫有相關社論──「中美外交評論兩百篇」,這兩百篇評論,不僅是個人發抒議論的紀錄,更是僑區絕大多數讀者,對背信棄義的抗議和對公理正義的呼籲;*從一九七六年二月到一九八五年二月共計九年期間,寫了有關華人事務與華人問題的社論二百十九篇──「美國華人社會評論」:鼓勵華人參與政治,以提高在美華人社會地位;保衛及爭取華人人權;探討華裔青少年犯罪問題;激勵華僑支持自由祖國,擁護中華民國政府,負起鼓動風潮、創造時勢的任務。作者專心矢志於新聞事業,奉獻出他的全部心血、精神與體力,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崇敬。本書可供有志從事新聞工作者,作為借鏡。
全球新聞神經大透視
通訊社號稱「媒體中的媒體」,因為傳統上它服務的主要對象即是新聞媒體,不過當資訊社會愈加多元之後,通訊社服務的對象也更加廣泛,到今天,舉凡平面媒體、電子媒體、網路媒體、政府機構、學術單位、金融、貿易等事業,乃至於個人等等,都是通訊社的服務對象。 儘管像CNN一樣的24小時電視新聞網也極力設法在即時新聞上搶先機,但受到科技、題材、報導方式還有人員派遣等的限制,因此由各大國際通訊社以及它們在各國的當地合作對象所接連起來的全球新聞神經網絡,仍然是今天資訊全球化最重要的基礎。 而身為中華民國歷史最悠久與規模最宏大的國家通訊社---中央社選在創設八十周年的時刻,特出版一本有關國際新聞通訊社的書籍--「全球新聞神經大透視」,深入解讀十三家最具代表性的國際通訊社,如何在湍急的資訊洪流中,形塑獨特新聞風格、打造經營新契機,全書張力無窮,字裡行間蘊涵著提升全球競爭力的宏觀策略,期滿足國內學界、業界及社會大眾對新聞媒體日益升高的知識需求。
與媒體對抗首部曲
為此,「與媒體對抗」網站秉著對於台灣的社會責任與良知,義無反顧推出其跨入平面媒體的第一本書,結合長期以來累積的媒抗專業經驗,以及對政治、社會與中國軍事經濟的深入觀察,以深度、廣度兼具,深入淺出的文字內容,全面透視本次總統大選背後政媒共犯的操弄手法與企圖,做出此一關鍵報告,幫助讀者深入思考與了解之後,衝破政媒操弄之迷障,做出正確抉擇。精采要目:‧遮天之幕--政媒同盟‧中國進犯台灣?--基於國防實力與國際現實的分析‧投資中國是企業生機還是企業墳場?‧2004政治總結算‧從斗數觀點看大選--兼評媒體中的「命理大師」‧【媒抗精選】一個六年級外省第二代的恐懼‧【媒抗精選】威脅潛伏:中國時報操作一星期公投新聞分析‧【媒抗精選】被綁票的外省人‧【媒抗精選】我們都曾支持過統一‧與媒體對抗網站介紹 ‧與媒體對抗大事記
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
本書先從新聞之特質談起,繼而討論新聞採訪與新聞寫作之理論與實務,並兼及採訪分論。 & & 本書作者特別注重闡述新聞記者之道德、操守與社會責任感,並強調編採之合作,方能辦一份內容充實、對社會有益之報紙。
新聞學研究
新聞學在各種學科之中,是比較新興的一門學問。但是,由於新聞事業在現代生活中影響重大,關係密切,所以其實際的運作進步奇速,新聞學的領域遂亦開拓日廣。 本書雖以「新聞學研究」為名,內容性質並非研究性的編,而著重於概括性的介紹。本書所假定的讀者,以下列三種人為對象: & 第一、高中二三年級的同學,有志獻身新聞工作者,在升學選系之前,宜乎對新聞學先有基本的瞭解。 & 第二、一般大學程度的讀者,其主修學科雖非新聞學,但站在追求知識的立場,直乎對於新聞學具有概括的認識,尤其以政治、法律、社會、教育、文學、外交等系科的同學為然。 & 第三、一般社會讀者,無論其教育背景如何,職業性質如何,欲克盡現代國民的義務,享受現代國民的權利,亦需具備有關新聞學的初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