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
《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為作者在2004年初所出版的「生命教育二書」第一輯,屬於學術論文結集。本書共蒐羅一篇引言及七篇論文,寫作時間皆在十年以內,可視為作者於過去十年間,對參與倫理教育、生死教育、宗教教育等三種取向的生命教育之反思與考察。書中所探究的議題包括:生命倫理、基因科技、女性主義、宗教信仰諸方面,將有助於讀者瞭解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有關生命教育的實務應用討論,可參閱「生命教育二書」第二輯《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
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
《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為作者在2004年初所出版的「生命教育二書」第二輯,屬於實務論文與主題文章的結集。本書分為學理篇典體驗篇兩部分,學理篇包括五篇實務論文、十篇一般論述,體驗篇則蒐錄相關主題文章十四篇,所有論文或文章皆寫作於生命教育在臺灣開始推廣至今的六年間。由於作者目前正在擔任中學師資培育工作,作品內容大多圍繞現行教育實踐而發。有關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探究,讀者可參閱「生命教育二書」第一輯《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
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
恩斯特.卡西勒是現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人論》是他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著作。作者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他的人類文化哲學的體系。該書一經問世,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人論》上篇著力於人的特點之研究。指出人具有創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無限創造活動,並獨樹一幟地把人定義為「符號動物」。下篇從這一定義出發,對各種文化現象,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進行全面的探索。書中經天緯地,旁徵博引,明快曉暢地論證了,這些文化現象都是人類符號化活動的體現。
比披薩好吃的哲學故事
我們從哲學家身上,要學的是追求真理的心。這是一種哪怕我們的疑問得不到正確的解答,或著根本找不到答案,也不會放棄或失望,繼續堅持到底,尋找真理的態度。具有這種態度的人,不管別人怎說,他們就是真正的哲學家。
個人主義論集
路易.杜蒙試圖藉本書以人類學的視野關照近代個人主義。這是一項相當具有企圖心的工作。本書累積了他二十年的研究成果,在書中,他不但探討了個人主義當為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潮,及其源起和成長;也分析了此一近代思想系統和其他非近代的文化不同之所在。這本文集對於西方社會本身在作自我了解以及在世界之定位上作了相當重要的論述。 此一文集的第一部分登錄了個人主義觀念興起的歷史——這包括了從早期的基督教一直到二十世紀的集權主義。杜蒙對於此一思想在從宗教價值轉為政治價值的過程所展現出種種轉折以及吊詭之處,有著相當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反思。第二部分則從比較人類學的觀點來研究近代意識形態。 作者認為比較人類學是西方在研究方法上面唯一用「社會」而非「個人主義」取向的學門。在界定了歐洲文化與社會特異點之後,他歸結出西方對於個體而非社群的關注,在歷史發展上是有跡可循的。 杜蒙在書中並不想作一種連續性的歷史敘述,也並非要建立社會學上的系統論述。他想藉著比較人類學方法之援用,闡明某些在觀念史上具重大意義然但卻被忽視的層面。總結來說,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實現人類學的終極目標:透過我們來了解別人,也透過別人來了解自己。
無神論的人本主義的悲劇
在其誕生之時被作為一個解放人類的力量加以歡迎的基督教, 怎麼會在歷史上的某一時刻顯得像是對抗這一解放的障礙?實際上這就是呂巴克樞機主教在他這本最著名的書籍中探討的首要的主題。面對導致歷史上最強大的無神論理論的極權政體和虛無主義的困境,呂巴克樹立了十九世紀的兩個宗教天才——齊克果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先知的見證。他說:「費爾巴哈和馬克思以及孔德和尼采,他們確信對上帝的信仰永遠地消失了,這個太陽在我們的地平線落下而永遠不會再昇起。他們希望並自信他們的無神論是最終的……然而太陽並未停止昇起!在馬克思尚未辭世,尼采尚未寫出他最警世駭俗的書籍之時,另一個人,杜斯妥也夫斯基,他也是個不安於現狀的天才,但更真實地是一個先知,他藉奇異的思想閃光預告了神在人類靈魂中的勝利,預告了神的永恆的復活。」
從礦工少年到哲學家
把哲學放入自傳形式的脈絡,不但可傳遞主題本身的精彩內涵,也能顯現伴隨試煉過程而來的酸甜苦樂。── 前言/寇林.麥金 從前,我的注意力都放在身體的協調發展,成天運動、打鼓;但是現在,心智似乎開始運轉,就好像開了竅,電路突然暢通起來。── 啟蒙經驗 我始終認為,當年費力應付義大利文的過程,是一生求學當中最困難的挑戰;直到現在,看見義大利文的菜單,都還會不寒而慄。── 從心理學到哲學 我選擇住在牛津北部,盡心完成碩士論文,同時熱切企盼著秋天的到來──屆時,我就要正式進入牛津大學深造;腦子裡的思緒起起落落,紛雜不已,盡是對智識的幻想與期待。 ── 邏輯和語言 每一天結束前,我總咬緊牙關,爬上樓梯,勉強自己走回辦公室,再面對一組同學;結果很快就會發現,眼前的同學特別緘默,格外難纏。── 心靈與現實
大師不敢翹的課:聰明思考的十個邏輯
雖然本書的觀讀重點,是以建立基本批判思考能力為目的。但因閱讀者為一般大眾,因此在形式的表現手法上以一般大眾所熟悉的概念進行形式建構。 並且收集各類與批判思考相關的故事〈如清朝大學士紀暁嵐的機智軼事等〉,以增添讀者閱讀之興味,並從這些故事中獲得一些論證的技巧。在取材上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將原有的邏輯結構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表現出來,另一部份以說故事的方式讓讀者可以輕易了解這些智慧的威力所及。
邏輯的第一本書:生活一切智慧的根源
「台灣學生什麼都比大陸人好,唯一不如人的是邏輯觀念!」 「想要更有競爭力迎接挑戰,我建議年輕人最好跳脫傳統窠臼,加強邏輯思考,因為邏輯思考可以使人有深度的信心。」 2003年1月,《商業週刊》進行台灣大學生競爭力調查時,前飛利浦全球副總裁羅益強曾感慨良多的如此說。 羅先生只是眾多有如此感想的成功者之一。愛因斯坦、發明微積分的萊布尼茲,甚至連馬克思,都再三強調邏輯的重要性,因為邏輯能使人思路清晰,正確判斷情勢,進而產生創意與嶄新發明。 本書是學習邏輯的最佳參考。作者將邏輯規則融於古今中外的實例中,您可以邊看邊動腦試試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並且在學習過程中笑聲不斷,發現原來生活中處處皆是邏輯,也隨時用得上邏輯。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周圍種種情形都是叫我不要作佛家生活的。一出房門,看見街上的情形,會到朋友,聽見各處的情形,在在觸動了我研究文化問題的結論,讓我不能不憤然的反對佛家生活的流行,而聯想到我自己,又總沒有遇到一個人同意於我的見解,即或有,也沒有如我這樣的真知灼見,所以反對佛教推行這件事,只有我自己來作。這是迫得我捨掉自己要作的佛家生活的緣故。我又看著西洋人可憐,他們當此物質的疲敝,要想得精神的恢復,而他們所謂精神又不過是希伯來那點東西,左衝右突,不出此圈,真是所謂未聞大道,我不應當導他們於孔子這一條路來嗎!我又看見中國人蹈襲西方的淺薄,或亂七八糟,弄那不對的佛學,粗惡的同善社,以及到處流行種種怪秘的東西,東覓西求,都可見其人生的無著落,我不應當導他們於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來嗎!無論西洋人從來生活的猥瑣狹劣,東方人的荒謬糊塗,都一言以蔽之,可以說他們都未曾嘗過人生的真味,我不應當把我看到的孔子人生頁獻給他們嗎!然而西洋人無從尋得孔子,是不必論的;乃至今天的中國,西學有人提倡,佛學有人提倡,只有談到孔子羞澀不能出口,也是一樣無從為人曉得。孔子之真若非我出頭倡導,可有哪個出頭?這是迫得我自己來作孔家生活的緣故。我不容我看著周圍種種情形而不顧。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自序
辯證的行旅
尼采、海德格和德希達對形上學的不同解構路數定下本書的主調,也決定作者對京都學派、新儒家和佛教哲學的判釋立場。京都學派田邊元的辯證法否定自我同一的理性,強調唯有透過絕對的否定才能獲得救贖。現代儒家(馮友蘭、唐君毅、牟宗三)在自述中呈現異質的身分認同,卻緊守對理性主體的形上信念。關於人文主義問題,牟宗三對沙特、海德格的批判,則提供吾人從對立面(尼采、德希達)質疑儒家人類中心論或理體中心論的線索。 詮釋學也是本書的重點。嘉達美和哈伯瑪斯的爭辯照明了哲學詮釋學的限度,呂格爾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正視了敘事的解放功能。不同於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的追求解放,本書則考察佛教追求解脫的詮釋學性格。 在哲學與宗教、歐美與東亞、主流與邊陲、同一與差異的眾多思想疆域中越界巡遊,本書是作者繼《空性與現代性》之後同一風格的再度表現。
原始思維
法國社會學家列維-布留爾把「地中海文明」民族的思維與不屬於「地中海文明」民族的思維進行了比較,把人類的思維分為兩大類型:原邏輯思維和邏輯思維,並對所謂不發達民族、「原始人」的智力過程做了一番相當仔細的描述。 他具體地運用涂爾幹的「集體表像」的概念來研究所謂原始人的思維,但能凌駕涂爾幹的研究範圍之上,擯棄用同一個不變的邏輯的和心理的機制來解釋一切集體表象。 他也搜集了大量真實的材料,在語言、計數等方面生動地論證了原始的思維,並善於以自己的理念為佛萊澤所研究的前萬物有靈論時期的巫術宗教以及隨後由泰勒發現的萬物有靈論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書結合了列維-布留爾的三本著作《低級社會中的智力機能》(1910)、《原始人的心靈》(1922)及《原始人的靈魂》(1927)重新編排成書,對於研究思維的發展有極大的啟發。
世界末日:人類滅絕的科學與道德觀
「寂靜地瀰漫地獄的懲罰,但是其專業能力卻表露無遺。」──New York Times 「約翰‧萊斯理是少數精通物理學及宇宙學最新觀念的哲學家……無疑地,也是專研布萊登‧卡特(Bradon Carter)所謂『末日論證』的世界級大師。」──Paul Davies,《最後三分鐘》(The Last Three Minutes)的作者 「約翰‧萊斯理寫了一本相當煽動性的著作。他對於最陰鬱的主題投入了熱情及清楚的分析。」──Sir Martin Rees FRS,劍橋大學天文學教授 「萊斯理的書中既有迫切實用性又有理論上的重要性。」──J.J.C. Smart,澳洲國立大學哲學系教授
懷德海哲學入門:超越現代與後代
懷德海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並被視為後現代哲學的創建者之一。如果傳統東方與西方、英美與歐陸、科技與人文、現代與後現代的思維模式分別是差異性極大的兩端,則懷德海廣博圓融的機體哲學正好位於平衡點上,可同時彌補雙方的弱點。本書一方面透過懷氏學術思想的發展與其在世界哲學開展的重要地位,以綜觀懷氏哲學各種面相。二方面則以剎那生滅且相互關聯的具體事件之流去補強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所強調的永恆不滅、獨立自存的抽象靜態之實體概念,進而論述抽象概念思維方式與科學化論述的優缺點,以便使抽象與具體、理性與非理性、科技與人文、主體與客體等諸對立面相能夠和諧地交融互攝,而成就圓融的哲學。三方面則以懷氏哲學為中心,去創造性詮釋傳統的東方哲學與文化。總之,本書可為融貫知識、存在、價值與生命為一體的歷程 & 哲學及邁向更優質的民主、科學、藝術與宗教立下更健全的基礎,藉以超越現代、後現代的對立,迎向更圓融的未來。
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
論文之旨在闡明王充批判虛妄說運用方法的實況,其中包括:科學實證、邏輯推理、謬誤剖析;及從心理、自然、時代、實踐等角度來評斷是非。東和王充努力的運用理性批判,揭露事實,澄清價值,以激烈的辮說、淺顯的語言,來驚動人心,改造社會,王充的作法是否給我們帶來些許的啟示。
後現代性的起源
後現代 「後現代」這一理念是怎麼來的?誰是第一個構想出來?又是誰把它推展出去?它的意義有哪些演變?它們到底要完成什麼任務?本書對這些問題都給出了答案。這些答案將我們從利馬帶到吳哥、巴黎和幕尼黑,中國以及眾星之中。而這個故事的中心人物是詹明信,他也是現代主義最傑出的思想家。在影象時代中,藝術、時間和空間到底變得怎麼樣了?什麼東西已經終結,而什麼東西又將展開? 本書的標題具有雙重的指涉。這些文章最主要的目標,是為現代理念之起源提供一種比當前現成的意見更具歷史性的解釋;那就是,一種迴異的、比現有的各種逐漸形成的習見更能精確地標出標出後現代的歷史起源在空間、政治與知識背景方面的資源,並且更能專注時間之次序-以及談論之焦點。 作者簡介 培瑞.安德森,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教授。著作豐富,已有二十種語言課本。
思考與學習
思考學習 潛能開發系列叢書,是「水平思考法」的創始人波諾博士對人類思考程序最簡明、深入、完整、精確的剖析。它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將人類潛能的原創性思考方法,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予人深思,啟人創見。 波諾博士強調創意、靈活用腦,隨機構想的原創性思考,可以衍生出無數單純、圓滿、有效而出人意表的思維答案。而傳統的思考法只重因果邏輯,放棄想像,將多元的思索囿於單一的、刻板的答案。 本書主要的目的在於,以實際案例以及個人化的方式來處理有關思考方面的教學,藉以指引想將其思考當作一項技能來教導的教師,之能如何進行其教學。因此,這不是一本哲學思索的書,而是一本以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的實用書。 作者簡介 愛德華˙波諾 1933年生於英國。擁有牛津大學醫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執教於牛津、劍橋、哈佛等著名學府,並於1989年擔任諾貝爾獎得主特別會議主席。現任劍橋大學思考研究基金會主席。把思考當作一種技巧,直接引入教導與學習之標的,在這方面,波諾一直是公認的權威。他不只是「水平思考法」的發明者,且曾到過45個國家從事有關思考技巧的演講,引起世界上許多著名公司的興趣。他的著作被譯成27種語言,廣受各種思考訓練之採納。
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
倫理與價值 社會科學研究者快速取得大量資料最有效且最便利的方法,同時可以從這種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的推估。但是問卷的問題與答案都是預先設定的,因著成本和時間的考慮,只能放進有限的問題,個別差異大的現象也不容易設計成標準化的問題,於是問卷調查對社會現象的部析,並非無往不利。 不同的社會情境,不是家庭、醫療組織或制度、教育機構或是社區,在社會科學方法的運用上,社會科學研究者可能都有特別的因應方法與態度。另外,對各種社會方法的運用,在分析上、在研究的倫理上以及在與既有理論或文獻的結合上,都有著共同的問題。 作者介紹 Allan J. Kimmel 社會心理學與工業組織心理學方面的知名教授;在他還是研究生時,就對於實驗室實驗的倫理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其博士論文專門探討美國心理學者在做成各種決策時常見的偏見,是調查研究倫理領域的權威學者之一。
思想語言與真理
台灣哲學研究 編者說:「本會成立以來的各項活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努力的方現:一提昇國內哲學研究的學術水準。二推廣哲學的普及教育。三促進哲學介的國際交流。 「在推廣工作方面,我們曾在寶島新聲廣播電台開播每週一次的現代哲學講台,持續秧年五個月﹔而針對社會大眾以及青少年的哲學營活動也正在積極規劃中。 「至於國內學術水準的提昇乃是本會的重要工作目標。這方面,去年已經開始舉辦每年一次的學術研討會以及博碩士研究生論文發表會。針對此一目標,我們將本刊定位為國內的哲學學術性刊物,並依據這點作成幾項決定。 首先,我們決定本刊為純學術性刊物,而非就邵性的通俗刊物。本來哲學就是一們與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他所蘊含的複雜內容以及抽象觀念應該介紹給非哲學專業的讀者,使哲學在我們的社會中紮根。 「其次,我們決定以中文作為本刊的發表工具,而不刊載用其他語言寫成的論文。 「最後,我們決定本刊為容納各哲學領域,派別以及進路的哲學刊物。 「台灣哲學研究,是一本本土專業學術刊物。台灣一詞,強調的是本土性,這是一份提供台灣的哲學研究者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刊物,希望就由此一份刊物的出版與發行,提昇台灣哲學研究的水準。」
時間地圖
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 有一句話說:「要了解一個人,就聽聽他對時間的觀點吧!」 在工業社會裡,我們從小就懂得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然而,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說,更重要的事:「我們要給時間一點時間。」 時間是最遭人誤解的一個存在。在最重視鐘錶時間的美國,不到一百年前,還大力還反對全國有統一的時間標準。而許多為了節省時間而發明的各種現代家庭用具,結果卻都只是省力不省時。 我們都希望掌握時間,但是時間卻控制了我們的身心。 其實,時間不是絕對的。一天不見得是24小時,一個星期也不見得是七天。法國,曾經一天只有十個小時﹔在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曾經一個星期只有五天。在瑞士,全國時間不論快慢,相差不會超過19秒﹔在巴西,大家的手錶相差3個小時,也不是件怪事。有人抗拒時間,IBM則是靠著銷售時間起家的。所以這是個時鐘的故事,這也是個時間的故事,這當然更是一個文化的故事。 作者簡介 勞勃˙勒范恩─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先後曾在巴西的國立富拉米年斯大學、日本札幌醫科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擔任訪問教授。他的文章發表於Psychology Today,Discover,American Scientist等雜誌,並常出現在CNN,Discover Channel等電視節目中。他出色的教學和獨樹一幟的研究,為他贏得了無數的讚譽和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