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思想全史
紀伊國屋2015本屋大賞讀者票選人文書 一本從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現代角度,掌握日本從古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思想 細查過去的選擇與受容,思考如何在過去的積累上建構未來,正是日本思想的課題 揭舉從古代至現代之代表性的思想、思想家以及思想性的作品,著眼於共性基礎的思想史 日本為何有那麼多認真的職人,嚴守自己的崗位做出令人讚嘆的作品? 日本人面對天災為何總能冷靜自處,並在災後迅速復原? 讓日本人自己來告訴你,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 日本思想史學者清水正之帶我們逐一檢視日本每個時期的重要思想,從古代到現代,全面了解這個國家的思維方式。他試圖告訴我們的是,願意接受外國宗教與哲學的日本人,其思想的底蘊為何? 這個國家的人們選擇性地接受外部思想,並提出了「什麼是人」的問題。這種思維模式是基於什麼樣的文化背景?為了不淪於意識型態的歷史與探索,有必要同時從日本國內與國外的多重角度來全面思考這個問題。 為了掌握日本思想全貌,清水正之列舉了從古至今所有具代表性的思想、思想家以及思想性的作品,同時有別於一般重視學派或學統的個別思想史,全面地探討日本文化脈絡。 日本的思想性作品既有合乎哲學內涵的東西,當然也有採用詩或文學形式的表達,或是歷史敘述等也都在此對象的範圍內。將這些多樣類別所共有之廣義的人類觀、世界觀作為對象,始得以展現它的樣態。本書一方面將闡明這些日本思想的實質內涵,同時也希望從倫理思想史的觀點來思考日本的思想。本書裡的思想史,也是以讀解包含思想內容的文本為主軸。正如同國學重新參照《古事記》、《日本書紀》,阿羅羅木派重新評價《萬葉集》一樣,日本的思想其實也是不斷地想起和反覆。本書特別描繪了這種思考的糾纏,以此而言實足以稱之為全史。思想史當中還有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對其加以探討也是全史的課題。
下永恆運行 改朝換代的人生:新地球人文主義
傳達和平、尊重、感恩的理念,讓地球永續經營,邁向下永恆新紀元。 ◎宇宙已經改朝換代,2017已是下永恆時代,而「德性」就是下永恆運行的主軸與趨勢。 ◎透過修養德性、認知宇宙因果法則,自我修正與提升等方法,讓地球人的集體潛意識得以淨化 ◎當人們願意以合宜的視角、觀點、方式去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後,世界將以嶄新的面貌對我們呈現。 ※為便利外籍人士閱讀,本書序文及第一章為中英文對照版本。 Prologue Chapter1 are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format. 「下永恆運行」是2017年以來的宇宙現況,昭示著一個嶄新紀元已經來臨,然而這個新紀元的來臨與我們地球人的關係為何呢?重點即在於:生命格局的揚升。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紀元,得先讓自己的心靈層次、生命格局得以提升。 如何調整「自己思考事情、看待自己、對待世界」的視角?提升的方法即為「真心替他人著想而不求回報」,這就是擴充心量,亦即下永恆新紀元所要彰顯的「德性」,也就是高尚的人品,所謂的「品德」,這正是現前的地球人有待努力的區塊,也是功利社會體系中所最欠缺的元素。 「德性」是下永恆運行的主軸與趨勢,地球正處於危機,地球人則處於同舟共濟的狀態, 唯有懂得摒棄權力、欲望、貪婪、互相對立的惡性循環,地球才可能向善永續經營。 關於極光,您是否知道它隱含的意義?關於地球近況與處境,您體會多少呢?在這個通往新紀元的時間點,身為地球人的我們都有必要了解以上問題,並且體認「下永恆已來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586.pdf
論語新繹: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國家文學博士& 吳宏一 重磅之作 日本人都在學 德國人都在看 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人生三書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三本代表儒、道、釋思想的經典著作,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它們都言簡而意賅,字句精簡,容易記誦,字裡行間卻蘊涵哲理,可以啟發智慧、增廣見識,使我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 &世界的資產,具全球影響力 《論語》至今被翻譯成27種語言,截至2016年《論語》在海外的各種英文全譯本已接近30種。而日本社會掀起的《論語》熱潮,《論語》更成為失去的二十年的救世聖經。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典籍,雖然全書只有一萬五千多字,但從中可以認識到孔子的思想學說,並且得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求學做事的寶貴教訓。古代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奉為修身治國的圭臬,更是家傳戶誦,人人必讀的文化寶典。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文明日新月異,但《論語》這部書,仍然歷萬古而常新,不失其時代意義。 本書不但白話注譯,注解力求簡明,譯文力求淺近,並且採用直譯的方式,盡量對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既貼近原文,也把握原意,有助於提升初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同時,對每一章句的詞性結構多所剖析,對各篇各章的主旨及內涵亦多所闡釋,提供给讀者更寬廣的視野。另外,還附孔子年表簡編,可作知人論世的參考。 & 為什麼要讀吳宏一的版本? 注解簡明 用字精審 版本求精 折衷異同 對於歷來有歧說異義的字句、各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或字面意義與現代用法不同時,加以補充說明。 釋義精確 貼近原文 把握原意 文白流暢 盡量依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使讀者能明白原文每一字的意義。原來有押韻的字句,也盡量求其音節的和諧。 檢討舊說 提出新解 視野寬廣 時有新意 對字句的音義、寫作的技巧以及文字背後的含意等等,作種種不同的詮解,並闡述各章旨趣及意涵,提供更寬廣的視野。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
佛學權威木村泰賢經典著作 東亞六派哲學研究首撰 印度思想精華中 梵與我之奧義探究 在印度哲學中, 前彌曼差等六派堪稱是最為完善的學派, 印度思想之精華可以說是盡含蘊於此中。 就如歐洲學者所言,若提到印度哲學,馬上令人想到「六派哲學」。然而在作者當時所處時代,以日本人而言,僅僅透過漢譯經論,略知有數論派及勝論派,至於其他四派,連名稱都不知的人為數不少。因此,在介紹印度古代思想史之後,作者進而提筆撰述此書。 本書是木村泰賢的第二本著作,出版於1915年,當時作者年僅三十六。其第一本著作是1914年出版,與高楠順次郎合撰的《印度哲學宗教史》。1916年,作者因此書獲得帝國學士院的恩賜賞(這是對於有獨創性的學術著作或研究成果由學士院推選,以天皇名義賜予的,原則上一年只賜給一位成績最優的),是佛學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本書除第一篇總敘、附錄(數論之三德論),主體是以六個篇幅分別介紹前彌曼差、數論等六派的名義、思想起源、教理以及與佛教的交涉。除了內容敘述,也提出鑽研的方法,既提出問題,又兼顧批判,既可當作初學者的入門書,又是專門研究者的參考書。在撰寫時,作者盡可能參照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材料的處理方面,直接以原典作為依據;對於各派的思想,系統性地掌握其要領。書中常引用漢譯佛典中有關此等學派的論述,並揭出彼此思想或文獻上的關係,進而隨處可見作者就各派所說與西洋哲學之思想上作比較,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意欲勾勒出印度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所占位置的企圖。 本書特色 ★此書可說是臺灣最新中譯本。 ★臺灣佛教專家江燦騰教授強力推薦,並為此書寫序。 ★譯者文筆非常好,學術又很專業,非常有獨特性,針對一些宗教或哲學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優良的參考資料。
會思想的蘆葦
「人只不過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蘆葦,但他是會思想的蘆葦。」──巴斯卡(B. Pascal) 人難免老病衰亡,然而思考改變了一切。 人不單單只是會思想的蘆葦,更可能是會關懷、會施予且擁有生命喜悅的蘆葦! 「人,為何而活?」「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諸如此類現代人常有的大哉問,在傅佩榮教授的書中往往可以找到解答。他主張人生意義的發現,必須透過「覺醒」的過程,由渾渾噩噩的日常生活與俗務羈絆中「驀然回首」,生命才能向上提升。 以巴斯卡哲言為題的《會思想的蘆葦》,闡明蘆葦極易受到風雨摧折,正如人之難免老病衰亡。但是人能夠「思想」,由此卻改變了一切;而思想要如何提升並深化,才能煥發光明、燭照生命意義並展示生命境界,可說是這本書關心並探究的主旨。 傅佩榮教授以哲學為豐厚基底,融會中西偉大思想家的智慧以及作家本身的體悟,寫成這一系列啟發思考、勉勵人生的精華文章。全書分為四大部份,首先「闡明境界」,由抉擇、覺悟、修行、智慧而開顯四種不同的境界,期許每個人都可以由辨認自己的鼓聲,走出自己的人生。接著開展的「致知途徑」,八篇文章簡明而深刻,是對於思想方法之簡單而完美的導引,之前沒有機會研究哲學的讀者皆可以用為參考。 十分特別的是,「人間關懷」一輯中有多篇評述宗教問題的文章,對於始終莫衷一是的宗教現象的釐清界定,有一些幫助。而最後的「返本開新」,以淺顯方式說明傅佩榮多年來研究儒家人性論的心得及其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困惑與徬徨的低谷,此時哲學最能賦予勇氣和智慧。這本傅佩榮教授的經典文集,多年來鼓勵了不少青年朋友,經由這獨立思考與判斷的養成過程,發現人的本質在於創新,進而能超越自己,提升自己,實現更完美的生命。 本書特色 ★傅佩榮教授經典勵志文集新版重出。 ★精闢闡述引用中西偉大思想家的智慧,加上作家自身的研究體悟,寫成這一系列啟發思考、勉勵人生的精華文章。 ★全書深入淺出,解答青年朋友對人生及生涯規劃的困惑。
恍然大悟365個簡單哲理:經典名言一點就通,每天讀一句,懂了自己、工作與人生的眉角
推廣中國文學不遺餘力的古典名家守屋洋, 從41部歷久彌新的中國經典中精選集結。 365則經典名言 一點就通,一生受用。 日本長銷26年,熱銷突破30萬冊。 & 面對失敗多於成功的低谷時, 一天讀一句,振起逆轉人生的志氣! 日日磨練,修己治人。 不只閱讀古人智慧,更是生存之道的建言。 值得細細琢磨,不斷學習。 與每位決心改變想法、 讓工作與生活更有自信的朋友共勉。 & ◎慢讀歷久彌新的經典智慧格言,一天讀一則,最適合忙碌的你,與決心改變想法、創造嶄新可能的現代人閱讀& 本書自41部中國重要經典,包括《論語》、《老子》、《莊子》、《史記》、《文選》、《近思錄》、《菜根譚》、《詩經》等,精選出365則格言,以一日一則形式,貫串一年365天。格言與作者的詮釋文字皆篇幅短,歷久彌新的千年智慧以最簡約方便的閱讀形式構成,貼近人生日常,實踐與可行性極高,最適合每個忙碌的現代讀者,有助思考人生與開創人生中的嶄新可能。 & ◎精選經典名言扣緊人生課題,可立即實踐活用於人生與工作,是最實用的生活參考書 書末所附內容索引,作者將365則中國經典名言分為活用於「人生」與活用於「工作」二大主題,「人生」主題包含活得偉大、提升自我、考慮社會、踏實生活;「工作」主題包括突破逆境、成功、待人與領導人的心得,附上格言原文與內文頁碼,方便讀者一目了然,每天可立即實踐活用。 & ◎詮釋智慧名言深入淺出,讓深奧的中國典籍一讀就通,越讀越懂人生各面向的眉角 本書作者守屋洋為中國文學的研究專門,以中國文學工作者的身分在日本從事著述與演講,十分活躍,累積數十年的著述經驗,擁有廣大讀者,本書熱銷26年,詮釋古典好讀易懂,越讀越有興味,更懂得關於自己人生的方方面面。 & ◎選題廣泛,跳脫格言書千篇一律的模式 作者在格言選擇的廣度方面做足工夫,不只收錄耳熟能詳的語錄,更涵蓋眾多經常被一般讀者忽略,或不曾讀懂的重要格言。 & ◎認識中國古典智慧精華,發現閱讀喜好,拓展人生視野 作者於序言說:「書中的名言或許有讀者曾看過,也有的人是第一次看到……乍看之下是平凡的語句,但等你慢慢琢磨後,或許別有一番滋味。中國古典的魅力就在此。」書末附「出處介紹」,作者簡介41部中國重要經典,讀者可從特別有體會的格言中找出自己的經典閱讀喜好,拓展人生的視野,並加深對人的理解。 & 【名句欣賞】 & .活用於人生 & 「曲則全。」 ——出自《老子》 《老子》也說:「因為屈才能伸;因為凹陷才能填滿水。」 不辭辛苦敢於彎曲或屈服的生存方式, 在某種意義上或許是堅強的生存方式吧。 & 「人須磨在事上。」 ——出自《傳習錄》 知識若不伴隨實踐,終究不過是不懂裝懂。 唯有在實踐中磨練過, 人與知識才會都貨真價實。 & .活用於工作 &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出自《論語》 建立長期的目標,然後力求朝目標一步步踏實前進。 這麼一來既不會急躁,也不會被小利誘惑了吧。 孔子的建議乍看之下似乎很平凡, 卻總是一針見血地掌握關鍵。 & 「貴其所長,忘其所短。」 ——出自《三國志》 孫權曾說:「我以此態度面對部下。」 比起被責備,人在得到誇獎時更會拿出幹勁,並成長進步。 比起議論人的缺點,像孫權這樣表揚優點, 說不定才是純熟掌握部下的訣竅。
老子這樣說:精選道家經典200句
★品德教育推薦優良圖書! & 簡明圖解老子的生命真言,生動故事直觀剖析深奧哲理 簡讀之可含英咀華,精讀之可參悟靈修。 老子的生命真言展現了幾千年前中國哲學的奧妙和玄之又玄的大道。 其中有對心靈的慰藉、豁達人生的借鑑,也有對成功事業方向的指引。 & ★舒心怡情,回歸本真,修身治業
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
西田幾多郎日本近現代哲學的推手琵琶湖畔的哲學之道──日本京都學派創始者的思想精粹西田幾多郎是日本近現代哲學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西田哲學作為東方傳統思想現代化的代表,「京都學派哲學」即是以他為首建立的。西田以後的日本哲學若非深受西田的影響,就是以哲學為出發點。他的出現將日本哲學推上世界哲學的舞台。《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第一篇選文〈作者序〉收錄西田幾多郎為數本書所撰寫的序言,為初次接觸西田哲學的人提供思想脈絡的分期概觀。西田於1936年《善的研究》的「新版序」中,將自身思索的發展區分為五個立場:「純粹經驗」、「自覺」、「場所」、「辯證法的全般者」與「行為的直觀」。相對前三期從「自我來看世界」的立場,第四、五期則是「從世界來看世界」的立場。前者類似中國哲學中「心學」的道路,後者則類似「史學」的道路。但是這種「轉向」嚴格說來並不是立場的「轉變」,而是立場的「深化」。在〈絕對自由意志〉一文中,西田認為不論是「思維的體系」或「經驗的體系」都來自於同一體系,由自覺出發的自我發展,而絕對自由意志則是各體系可能性的根源,屬於「體驗的世界」,是「超越我們的言語思慮的世界」。與新康德學派先驗哲學的對決來突顯自己的思想的〈種種世界〉一文,則討論「物」自身必須是「在概念的知識之前就既予的直接經驗」,西田將其理解為「絕對自由意志」,它是「活動的活動」、「先天性的先天性」。以上兩篇選文都充分顯示了西田初期思想中「主意主義」的思想。西田將意識的根本理解為「意志」。但是這樣的意志,最終的意義並不是主客對立下的意志,而是超越主客對立且致使主客對立成為可能的「絕對自由意志」。另外,西田一方面肯定作為終極實存的絕對自由意志是一種「創造的無」,是無限的創造活動,一方面又認為它擁有思想所無法到達的神秘性。〈場所〉一文作為西田的場所邏輯之代表,其核心想法在於:「有必須內存於某處,否則有將無法與無區別」。沿著這個想法,西田在這裡區別出了三個場所,分別是:「有的場所」、「相對無的場所」和「絕對無的場所」。其中,「絕對無」必須是將有無都包攝在內,並且讓有無得以成立的場所。由於知識主要是以判斷的形式表達,因此,將這個想法轉譯成判斷的主述詞形式,就形成了場所邏輯。場所邏輯的提出原本是一種認識論的想法,所針對的概念是新康德學派的認識論,但是它隨即擴張為一個形上學的體系。在〈場所〉論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西田用「靜態的」或「映照的鏡子」等概念來說明絕對無,但這只是因著認識的可能性基礎而提出的,真正的絕對無必須是「絕對的無而有」,是具創造性的無。西田的絕對無除了「知識成立的可能性基礎」與「絕對無的創造問題」之外,還擁有宗教的意義,而這其實是西田的終極關懷。〈場所邏輯與宗教的世界觀〉一文即指出宗教經驗是一切經驗的根本。西田藉由場所邏輯來解釋「改宗」與「悟道」的經驗,說明宗教領域中的人與眾生、神與人、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的關係。西田認為宗教的根本經驗在於「死的自覺」,唯有體會到自我的根本是矛盾性的存在的時候,我們才能超越現行的自我,逆對應地體驗到真正的神。
現象學與古典哲學的詮釋問題
二十世紀的「現象學運動」影響了存在哲學(存在主義)、哲學詮釋學、解構主義、現代美學、藝術哲學等等,以及所謂「後現代的文化思潮」之發展。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對「中華古典哲學」的反思,似乎可以從歐洲的現象學運動之思潮中,找到一些足以對話和互為理解的可能。本書就試著嘗試這種互為理解與東西文化交涉的努力,希望提供給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讀者們,開顯出一扇觀照內外在的哲學之門,而通過這扇門能夠走向人生的智慧之旅。
霍米巴巴
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是後殖民理論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現任哈佛大學安.羅森博格英美文學與語言講座教授。1990年出版由他主編的《民族與敘事》(Nation and Narration),1993年出版個人論文集《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巴巴的理論著述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回響,為幾乎所有從事後殖民理論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廣闊的論域,也為文學與文化批評拓展了新的探索空間。巴巴的「模擬」、「混雜」、「矛盾狀態」、「文化差異」、「文化翻譯」、「少數族化」和「本土世界主義」等概念也在批評界廣泛流傳使用。但對同一理論家,學界竟然存在著如此針鋒相對的觀點,無疑是頗為人稱奇、也頗令人費解的。那麼巴巴到底是何許人也?讀完本書,相信您心中會浮現出一個更為豐滿的巴巴的形象,對他的理論架構也會有一個更加全面而客觀的理解。
瑜珈的哲學分析與方法
瑜伽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萬象諸道諸藝的要竅、奧義柔秘訣。所以瑜伽的教義與任何哲學都有一脈相通之處。 瑜伽行法是取得調和的生活之修行法,而瑜伽的哲學寓於身體力行與生活的真實之中。 本書對於瑜伽的哲學作了概論介紹,並舉練習實例之示範圖片解說瑜伽行法及功效。書末則介紹食餌與斷食法的效用。 凡苦於久病不癒或為無端苦惱牽纏或常感緊張、興奮而無法平靜生活者,甚且現代知識份子,若能一書在手加上訓練,必能悟得生活的一切真諦與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