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設計師.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的設計新視界
《我是設計師》是一本以設計師的觀點和切身體會來完成的書。作者劉松是現代設計師的傑出代表,以這一代人獨特的體驗來觀察周圍的事物,透過自己全新的視角看待設計。透過多領域、跨專業的設計積累,對什麼是好設計做了闡述和實踐。作者以自己的知名設計案為例,將整書分為兩個部分:做設計師和做設計。從畢業開啟設計師職業生涯為起點,透過做人、做事和做設計構建起一個通向成熟設計師的軌跡。從什麼是好設計,到如何恰當地完成好設計,全都透過自身的理解、經歷和實踐進行了詮釋。《我是設計師》為即將開始設計生涯的準設計師們和已經開始設計生涯但遇到阻力的設計師們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道路。
先鋒數位藝術:全球50位數位藝術大師作品賞析與訪談
《先鋒數字藝術:全球50位元數位藝術大師作品賞析及訪談》內容包括來自全球50位元頂尖數位藝術大師的600多幅創意佳作、設計理念分析介紹,以及編者對每位藝術家的特別專訪。作品中還有大量特約分步畫作,詳細展示了一些主要作品的繪製流程和細節處理。其中專訪內容,比如藝術家們對「你最欣賞的藝術家是誰?」、「在你的從業經歷中,對你和你的作品影響最大的是什麼?」、「你覺得電影或遊戲中是否有某個角色可以象徵你自己嗎?」、「近期在看哪些書或電影?」、「你有什麼有趣或特別的愛好嗎?」…等此類問題做出的新穎、別致而又充滿趣味的回答,更讓讀者在欣賞、學習畫作的同時,能深刻瞭解藝術家創作背後的獨特個性、豐富多彩的經歷和他們眼中的藝術世界及對數字藝術的獨到見解。
永井一正:Kazumasa Nagai Design Life 1951-2004
談到日本平面設計的發展,還有一個不能不提及的大師,那就是永井一正。與龜倉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等等,同為對日本深具影響的頂尖設計師,永井先生也有著與眾不同的創作型式與自我風格。本書藉由多位知名日本設計師和設計評論家,包括龜倉雄策、早川良雄、田中一光、福田繁雄、橫尾忠則、原研哉、柏木博、勝見勝、木島俊介、林紀一郎、剛田隆彥、小川正隆、片岸昭二等,對永井一正的作品觀察分析與評論,以及永井先生自己對設計的觀點陳述,讓我們大家一起來一窺永井設計大師的圖像「咒術」與「魔力」。
Casa BRUTUS特集 - 柳宗理
此書為華文世界第一本柳宗理入門,介紹柳宗理最著名的三大設計產品:蝴蝶椅、餐具及象腳椅,剖析其十大設計理念,請到深澤直人、三宅一生等日本當紅設計師來談談他們眼中的巨匠,帶大家到日本各地去看柳宗理所參與的公共建設,並追溯其思想源流――父親柳宗悅所提倡的「民藝精神」……可說是全方面認識柳宗理的權威專書,精彩可期!特別附錄 別冊《新工藝/生之工藝》
從我到我們:海澤維克談海澤維克設計全紀錄
【最新英文版獨家授權中譯本】 全球第一本.唯一一本.第一手親撰的海澤維克設計全紀錄 20多年間,逾140件設計案,近1000張全彩圖片 --從學生到大師之路,獨家揭露每一件設計案背後的創意發想和過程故事 & 2010年上海世博英國館「種子聖殿」驚豔全世界,那年他不過40歲 《泰晤士報》評為「英國當代最具創意的奇才」 設計巨匠康蘭爵士稱譽「海澤維克是當代的達文西」 獲頒英國設計界奧斯卡「菲利浦親王設計獎」,史上最年輕的皇家工業設計師 & 當今最火紅、最炙手可熱、最創意獨具、最敢想敢實踐的設計大師-- 湯瑪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 海澤維克本人全力參與本書製作的所有環節,提供最精細入微的觀點, 回答很多人好奇的問題:這些創意十足的作品是怎麼做出來的? 認識當代最富創造力的創作奇才,唯有本書! & ◎製作--大師之作。。。過程--大師之路。。。 & 本書是以海澤維克工作室經手專案為題的作品集,按時間先後順序呈現二十多年來的作品精選。 & 這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說服其他設計師採納任何單一的設計手法,亦非推廣任何設計哲學,而是試著闡明每一個設計專案的思維,講述海澤維克和他的團隊如何發展設計構想的故事。 & 在全書的敘述中,會在「我」(海澤維克)和「我們」(海澤維克工作室)之間隨意變換,因為除了最早的幾個設計專案之外,每個案子都是一群人和海澤維克一起發展構想而得到的成果。 & 透過這種集體性的思考實驗,在著手設計前先找出幾個關鍵問題來問自己,藉著這個方法引導朝設計構想走去。 & 書中的每一個設計專案都會以一個挑釁的問題來當作開場,具體如實地呈現每一個專案所混雜的許許多多的確定與懷疑,突破與死路,緊張和歡喜,以及沮喪與進展。 & 本書的製作過程就像將每一個通常以3D 形式出現的設計案,壓扁成2D 的圖像和文字,希望為讀者帶來躍然眼前的感受,一窺大師的設計之道,了解這些令人驚豔的作品何以誕生。 & ◎海澤維克的設計提問 & .設計構想從何而來? .一個學生如何能建造出一座真正的建築物? .你能夠只用兩個部件做出一座建築物嗎? .可以讓別人把你的名片吃下去嗎? .能否將地板化為屋頂? .如何讓一條老舊道路改頭換面為城市廣場? .一座橋的特質是否能隨著你跨越時的腳步而不斷改變? .商店櫥窗展示如何和商店的建築體產生關聯? .聖誕卡能否比它的信封大? .一面牆壁能否替你遮風擋雨? .如何利用近乎免費的材料將預算壓到最低? .當業主要求將雕塑作品擺在一棟醜陋建築的旁邊時,你會如何反應? .窗戶一定要是平的嗎? .碎裂能否創造出凝聚性? .一件馬球衫可以有多少個領子? .建築物的外觀是否能表現出它的內在功能? .能在一分鐘內完成一座建築物的設計嗎? .建築物如何傳達出所在市鎮裡正在發生的事? .如何在舊建築上方打造新建築? .如何頌揚原子筆? .如何讓無生命的物品改變形狀? .如何替低成本建築的皮層營造個性? .可以把水當成結構元素嗎? .如何完成一座未完成的教堂? .一座建築物如何代表一個國家? .21世紀的清真寺會是什麼模樣? .如何做出一件真實存在的虛擬物品? .能否以擠牙膏的方式將椅子從機器中擠出來? .物品能否同時具有抽象性與具象性? .如何在建造新建築的需求和保護舊建築的欲望之間權衡拿捏? & ◎海澤維克主要代表作品 & .「秋的入侵」(Autumn Intrusion),倫敦,1997 以複合材料做成的緞帶形態貫穿倫敦哈維尼可斯百貨公司(Harvey Nichols)櫥窗的裝置藝術,獲同年DAD Yellow Pencil(銀獎) & .「拉鍊提包」(Zip Bag),瓏驤(Longchamp),2000 把一捲一捲拉鍊縫在一起做出3D 物件,拉開拉鍊時物件又消失為一堆拉鍊,結構計算複雜度驚人且有正確幾何形狀的暢銷提袋 & .「槍響就跑」(B of the Bang),曼徹斯特,2002 180根尺寸各異的長管尖刺組成重達180 噸的巨型雕塑,高56公尺、傾斜30 度角,以天空為背景的運動紀念碑 & .「融鉛占卜」(Bleigiessen),威爾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總部大樓,2002在百分之一秒中創造出將佇立一百年的巨大雕塑的形體,100 萬公尺不鏽鋼線和15 噸重玻璃珠構成一朵朵閃閃發亮的雲,形成一件懸浮在半空中的作品 & .「捲動橋」(Rolling Bridge),倫敦,2002 一座橋該如何「讓路」?發想自《侏羅紀公園》的活動藝術品,既是橋又不像橋,捲起橋身的戲劇性效果顛覆了開闔橋的定義 & .「東岸咖啡廳」(East Beach Cafe),小漢普頓,2005 坐落在海濱的粗鋼建築,打破以白帆和遊艇為意象的現代海濱建築美學,兼具庇護和眺望功能,讓海濱建築物與大海產生關聯 & .「陀螺椅」(Spun),2007 無論轉到什麼方向,它都是一張座椅。這個嚴格的旋轉對稱形體可以用3D 方式旋轉搖動,既是工藝品也是量產品 & .「上海世界博覽會英國館--種子聖殿」(UK Pavilion),上海,2007 25萬顆種子,6萬根壓克力桿,仿如隨風搖擺的蒲公英。上海世博最非凡的展館,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萊伯金建築獎 & .「倫敦巴士」(London Bus),倫敦,2010 英國最具代表性的紅色雙層巴士新時代設計風貌,同時讓巴士油耗量減少百分之四十。兩條窗戶帶打造了嶄新的街景視野 & .「倫敦奧運主火炬」(Olympic Cauldron),倫敦,2012 聖火盆本身即是點燃儀式的表現形式,204片花瓣狀銅器一一點燃,匯集成一把團結之火,獨特的想像展現無限驚喜
絕對視覺:11位頂尖平面設計師的創意私日誌
設計的信念──不套用一體適用的公式。不斷實驗和創新的精神。第一本圖解平面設計創意的專書11件知名大師、工作室的設計作品從無到有的創意過程,搭配200張彩圖的案例解析不藏私設計法則首度大公開!前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亞東技術學院工商業設計系老師 李俊東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組織副主席、臺師大視覺設計系專任教授 施令紅北士品牌設計顧問負責人 唐聖瀚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所長 郭世謀知名唱片美術設計師 蕭青陽平面設計師 聶永真本書主要探討平面設計的創作實務,對平面設計師和在學學生而言,不但富於啟發性,也很實用。書中檢視了從最初想法走到最終成品的各種方式,讓整個創作過程顯得明確、清晰,體會到創意的延展是有無限可能的。全書以創作過程的基本元素為架構,透過設計的哲學、靈感、簡報、研發、文字、影像和製作等等,呈現一系列關於平面設計案的深度研究(從商標的開發和雜誌的藝術指導,到海報、字體和網站的設計)。每一份研究都訪問該案的設計師,並詳細記錄他們的工作過程。最後總結幾位受訪者對於設計創意如何著手開始、繼續堅持信念及橫向思考的策略;以大膽的實驗精神和創意,不斷追求日新又新的設計方式,強調他們運用右腦的訣竅和技術。有別於各類設計書籍一以貫之的公式套用,每位設計大師分享個人的發想過程,面對客戶的壓力和要求、全新商品的發想,其中有挫敗也有成功,在不斷實驗中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呈現方式,找到最佳的設計方法。相互激盪的創意過程,我們看到了設計人堅持的信念。★11位不藏私設計人: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波利斯.史威辛格(Borries Schwesinger)家庭作業設計工作室(Homework)麥里昂.普利查德(Meirion Pritchard)艾美.薩洛寧(Emmi Salonen)達頓馬格公司(Dalton Maag)弗蘿克.史泰格曼(Frauke Stegmann)龐德與柯因事務所(Bond and Coyne)實驗噴射機闊佬(Experimental Jetset)寶拉.歇爾(Paula Scher)機場空側設計工作室(Airside)
26個美國女設計師的靈感工作室
創意來自於人內心與靈魂深處,但是你工作的空間可能影響或是激發藝術創作的過程。對有些人而言,這意味著這需要佔據起居室的一個角落。對另一些人而言,設立工作室非常的重要,因為她們需要創業。不論你的空間限制為何,你可以刻劃出一個專屬於實現你夢想的空間。 讓《26個美國女設計師的靈感工作室》成為你的出發點,並且激發你的靈感與計畫。有二十多位在不同的領域中各領風騷的藝術家,為你開啟她們發揮創意的空間。她們回答了許多有關設立一個實用、美麗的創作港灣的問題。 作家、室內設計師兼電視節目主持人琪蒂?芭特勒謬的工作室是由車庫改裝而成,但是看起來就是個溫馨的小木屋。她利用訂製、有著寬敞但淺抽屜的固定櫃子收納她的工具和材料。她建議:「創意的空間可以藉由一張地毯、特殊的燈光或是繪畫來界定。」 對設計師愛普.柯迺爾(April Cornell)而言,創意環繞在她的周圍。「我把布料釘在牆上,將照片或是顏色貼在窗戶上。我的組織方法其實是收集靈感,而後將它們藏在書中,或是一堆放在籃子中直到我準備好要用。當我完成『前置研究』後,我可以坐下來很迅速地工作。」 紙藝商品設計師安德莉亞.葛洛斯曼(Andrea Grossman)的生活非常地忙碌,她的剪貼簿「工作室」不得不四處移動。「我可以在餐桌上、辦公室的工作台上或是旅館房間任何地方工作。」葛洛斯曼建議空間有限的藝術家不要存放過多的材料。「新玩意總是很有趣,但是很容易讓你昏了頭。要精挑細選,只追求那些你真的熱愛的東西。」 沒什麼可以阻攔你追求你的摯愛。妳只要為它創造出一個安身立命的安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