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歐洲多聲部音樂研究
本書是音樂理論家戴定澄教授有關西方音樂早期和聲研究的最新成績報告書,也是他繼《歐洲早期和聲的觀念和形態》(2000)、《合唱經典-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合唱曲選》(2008)、《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2013)之後,令人驚艷的一部力作。眾所週知,時至今日在西方音樂學術界,以巴洛克時期之前音樂做為研究主題的成果,原即相對有限,不少著名音樂史書於該年代的發展敘述,也多半停留在口頭語言當中,少有豐富音響與譜例參考。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為世人所公認西洋音樂史上聲樂複調的黃金時期,這時期的合唱作品,無論從內容、風格、體裁、結構、節奏、織體、寫作方法等各方面,都體現出合唱藝術的經典意義,更是多聲音樂與聲樂藝術極為寶貴的歷史財富。在歐美,對該時期作品的探討、應用已成為音樂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然而在音樂史書上我們看到的還是以歐洲主流體系的發展為主。本書《16世紀歐洲多聲部音樂探究》,戴定澄教授以共時性的角度,來探究俄羅斯東正教多聲(合唱)音樂作品,以及葡萄牙同時期的作品,著實令人好奇並具新鮮感。作為早期多聲音樂的一個重要分支,俄羅斯東正教音樂的音樂雖然產生時期大大晚於西歐同類作品,卻由於其作品的實證價值,而引人注目,具有彌足珍貴的價值。相對的,作為歐洲一部分的葡萄牙,由於文化、經濟發展的相對不平衡,其多聲部音樂同西歐洲蓬勃發展的音樂潮流相比起步較晚,數量較少,卻亦應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教堂風格無伴奏合唱音樂的一個補充和組成部分,是一個相對離“中心"稍“偏遠"地區多聲部音樂演化發展的縮影。這些因為遷移與演化不同所產生的現象,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最後以文藝復興的主流“歐洲16世紀多聲音樂中的和聲觀念與形態"作結,既彰顯這一經典時代的發展,也為前二者同一時期的音樂提供相對的參照。 現今,在華人學術領域中,對於俄羅斯東正教音樂的認識極為有限,而在西方學者的一些重要音樂史論中,對16世紀葡萄牙音樂狀況的描述也幾乎是完全空白,本書以此作為主題探討,提供豐富的譜例、分析、論述與推測,無疑具強大的開創性,於作曲實踐與西方和聲發展史的研究,並具啟發性。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篇,以及兩個單元的附錄。各篇重要論述如下:[上篇]:《早期俄羅斯東正教合唱曲中的聲部形態與和聲方式》16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的合唱音樂,不僅反映了東正教、也反映了俄羅斯早期多聲音樂的成果﹐同時亦在一定程度上披露、顯示了早期單聲部音樂往多聲部音樂遷移、變化過程中聲部形態與和聲方式的演變規律。主要原因在於,較之西歐最初的多聲樂譜,實質為理論範例,很可能存在了更早的實例卻未能得知,東正教音樂保留了較為完整、最初線索比較清晰的歷史資料。本篇歸納了16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的多聲(合唱)音樂音樂作品中的三種表現(可概括為支聲式、依附式和對比式三類),實證的觀念尤其值得稱道,其價值在於以豐富的作品實例來說明早期多聲部的複調、和聲手法。前此,西方音樂史中多聲部現象多是理論歸納,缺乏如此豐富的實例。東正教的合唱音樂和聲方式,從調式背景、不協和音狀態、聲部進行與低音形態、終止式等幾方面來看,亦形成獨具一格、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諸如兩三個聲部的運動關係多數呈同向進行,與現代和聲教科書所強調的聲部反向便有所差異;不協和音的聲部關係堪稱大膽,或可視為對後來現代音樂的一直預示;歸納出各種中古調式其終止形式的運用,也是本篇章突出的一個特點。[中篇]:《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多聲部音樂探究》西歐多聲部音樂的起源,可追溯到9世紀法國北部的“奧伽農”,然而同法國教會在整個中世紀期間關係一直十分密切的葡萄牙,其多聲部音樂同西歐同時期蓬勃發展的音樂潮流相比,卻是相對滯後。本篇首先經由葡萄牙的歷史與文獻、西方音樂史脈絡、以及現實內相當有限的有關葡萄牙多聲部論著等等的抽絲剝繭,對於這個史實的來龍去脈有精闢而中肯的論述。繼之,選取16世紀上半葉F.G.科雷亞的《主創世界禰撒曲》(MISSA Orbis)為例,對這部由葡國作者為彌撒常規經譜寫的最早的複調音樂版本、同時也是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屈指可數的聲樂複調作品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進行詳細分析。並將之置於時間(16世紀上半葉的前期及後期成就)、空間(文藝復興同時期以西歐為代表的多聲部教堂合唱曲的理論觀念與作品形態)之中作並置性的比較,不難看出,F.G.科雷亞的這部《主創世界彌撒曲》,較大程度上吸收了十五世紀下半葉佛蘭德斯樂派的作曲技術内涵,卻體現了嚴謹、古撲和簡約的特質,包嚴格運用格里高利聖詠作定旋律的手法,並以多聲部中清晰的四聲部組合、短小及省略的樂章、自然音體系為主的調式及不斷被強調著的弗里幾安四音列、和弦式(類似主調式),為基本框架的織體、以及幾乎是源自十四世紀的 “偽樂”方式等。換言之,以作品的技術手法以及作者對大型彌撒作品的駕馭程度,同當時以意大利為中心的聖樂複調創作的盛況相比,該曲所呈現出的,大體而言,尚屬一個基礎性、階段性的表現,然而F.G.科雷亞本人某些帶有個人特性的手法,卻相當值得關注,諸如,將定旋律放在低音聲部,是否為“帕薩卡利亞"的先兆?耐人尋味;聲部進行中的半音裝手法,源於調性的構成,而非為了色彩而作,也是有價值的分析;再者,中古調式旋律採用的多聲部手法,既有複調模仿、也有縱向和聲,為大小調式之前的多聲部寫作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譜例。那麼這究竟是F.G.科雷亞本人獨特的思維,亦或是當時地區性的共性,就值得深入研究,不僅提升對於F.G.本人系統研究的必要性,也有助於將葡萄牙16世紀多聲音樂作為 “整個國際潮流中的組成部分”之區域性地位的理解。[下篇]:《西歐16世紀多聲音樂中的和聲觀念與形態》下篇是從戴教授2000年出版的《歐洲早期和聲觀念與形態》一書,截取「文藝復興時期多聲音樂與和聲理論的發展」做為基本架構。16世紀所相對應的文藝復興時期,根據其整體的調式基礎特點及其規範化的和聲狀態,正是被界定為多聲音樂中和聲觀念與形態發展第三時期的“調式和聲時期",本篇主要從這一時期的時代背景與發展條件、音樂流派與風格特徵、主要音樂理論及其著述、音樂實踐與作品分析四方面進行分析、歸納,認為經過前幾階段充分準備和積累的多聲音樂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已呈根深葉茂之勢,無論在理論與實踐的涉及廣度上或是在內容與形式的表現深度上」均已達到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高點。與此相應,從中結晶而成教會調式和聲的基本規範,與音程性和聲相對應的、以縱向規整和弦結構為主要特徵的和弦性和聲形態亦於其中形成規模,這亦是多聲音樂歷史的重要發展成果。藉由豐富的具體譜例分析,我們除了更明晰地看到時代的規律性,篇中許多具突破性的研究觀點,也深具啟發性。以和聲的半音(不協和音)為例,在那個時代能有如此豐富的和聲半音例證,確實出人意表;對於變音和聲應用,儘管處於半音化的最初實驗階段,卻也透露其和聲語言的豐富。再者,戴教授對於和聲低音聲部的分類方法非常細緻,凸顯獨特的思維與方法論,即使在現代和聲的教授當中,也缺乏這樣的分類方式,其對於創作的指導意義甚為明顯。 [附錄]:《作者有關歐洲早期多聲部音樂表演的評論文》《學術界對作者歐洲早期多聲音樂著述的評述》書後有關“音樂會評述"、“作者相關著述評價"雖為附錄,卻不失為本書獨特的亮點。前者雖然僅是戴教授在音樂會中聆聽有關早期多聲部音樂所寫的評論,但卻在文字上為我們帶來「行萬里路」以及「與歷史結合」的新鮮感。畢竟,至今為止,有關西方早期多聲部音樂於華人世界的音樂會中出現的機率,無論於中國大陸境內,或是港、澳、台等地都不算高,能以精準文字分析者,更是難得。這些評述,讓我們有親炙歷史的臨場感,在有關“西斯汀"合唱團一文中,僅於“西斯汀名單”,就令人感動。原來佛蘭德斯作曲家普雷(J.. Pres 1450-1521)、羅馬樂派的領頭人物帕勒斯替那(G.P.d. Palestrina 1525-1594),、以牧歌著稱的瑪倫齊奧(L. Marenzio 1553-1599)、莫拉萊斯(C.d.Morales 1500-1553)等人,都曾是該合唱團當中的成員!戴教授也藉著東歐合唱團的演出曲目,深刻介紹有關傳統東正教音樂的特色與近代經典名作,包括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而對於我們而言,原來多半僅止於音樂史書上印象的法國聖母院學派(School of Notre Dame)、帕勒斯替那、朗迪尼(F. Landini)、拉素士(Orlande de Lassus 1532-1594)等人的音樂特色,更是生動、活鮮地躍然於紙上。雖僅是“音樂會評述",實則已是綜合歷史性、知識性、與學術性的音樂導聆。附錄二是學術界人士對戴教授相關著述的評價與探討,其中不乏音樂大師,也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優秀學者。大師的經典筆墨,以及中青年優秀學者的真知灼見,早已超越了通常的書評要求範圍,更充滿了各家的睿智,是本書極其難得、與珍貴的導讀文獻。對於拜讀本著作的讀者群們,深具參考價值及啓發功能。
音樂節奏聽寫訓練(附MP3 光碟)
節奏訓練可以說是音樂教育中最重要的主題,這是一套經過精心設計, 由淺入深的節奏聽力訓練教材,跟著這套教材反覆練習,每個人都可以 提升節奏的敏銳度,也會增進採譜及樂器表現的能力。 & 課程重點: 一、基本節奏&&&&&&&&&&&&&&&&& 二、反拍節奏 三、16分音符節奏&&&&&&&&&&&&&&&& 四、16分音符切分節奏 五、16分音符綜合練習.&&&&&&&&&& &六、四連音與休止符練習 七、八分音符三連音節奏
如何訓練音樂節奏感(附一片DVD/第四版)
節奏是學習音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超級重點,很多人以為節奏感是天生的,其實大多數的音樂家都是經由學習而不斷精進節奏感的。但是節奏感要怎麼練習呢?如果你老是抓不到練習節奏的確切方法而感到困擾,那麼這套教材就是特別為你而製作的! 本教材所提供的練習方法,已經在實際教學中獲得證實,是一種最有效的練習方式,任何人(包括那些自認完全沒節奏感的人)都可以跟著這份教材而練就紮實而精準的節奏感。
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
聽情歌只聽一半,會比聽完整首更傷心? 第一本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解析華語情歌的著作! 張惠妹〈聽海〉、陳奕迅〈K歌之王〉、梁靜茹〈崇拜〉、 A-Lin〈給我一個理由忘記〉、孫燕姿〈我不難過〉、徐佳瑩〈身騎白馬〉…… 吳大猷科普著作獎得主、台大熱門通識課「音樂、演化與大腦」、「音樂作品中的愛」開課教師, 帶領你我從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歷史、美學等觀點切入, 試著找出那些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華語情歌,感動人心、傳唱不已的祕密到底是什麼? 他們說「傷心的人別聽慢歌」,但從心理學看,其實情歌有著科學實證的心靈療效? &旋律、音色、和聲、曲式、節奏律動等音樂元素,是透過怎樣的心理機制讓人產生種種感受? 一首歌有主副歌之分,真的比較能夠感動人嗎?又為什麼「主副歌形式」會發展成各國流行歌曲的主流曲式呢? &歌曲中的歌詞是如何與音樂巧妙搭配,讓一首歌產生具有豐富層次的美? 測量皮膚的導電度,就能測出你受一首情歌的感動程度? 受到情歌感動時,我們的大腦又發生了什麼事? 聽情歌最好不要只聽一半,否則會越聽越傷心? 語言、譬喻、意象和MV影像,又能如何進一步形塑歌曲,增加一首歌的感動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情歌,是我們一聽到歌名,腦中就會自動響起旋律、歌詞的。每次到KTV,這些情歌也總是名列必點金曲,一到副歌,就算麥克風不在手中,也總忍不住要投入齊唱一番。這些情歌能讓你想起的或許是甜蜜往事,也或許是一段段讓你心碎的舊時戀情,但不論這些歌曲會讓你快樂或是傷心,它們總是有一種莫名力量,能讓身為聽者的我們從中汲取難以被其他事物取代的感動、共鳴,甚至是獲得療癒與解放。到底這些情歌的魔力是從何而來?背後讓我們感動的心理機制又是什麼?會有一個情歌公式,只要符合它,就能夠讓一首歌在聽者腦海中不停迴響、讓人們一再傳唱嗎? 本書作者蔡振家,目前為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他所開設的通識課「音樂、演化與大腦」、「音樂作品中的愛」,是台大學生搶著選修的熱門通識課之一。他的授課魅力,或許是來自於他「非典型的求學、跨界經歷」--畢業於台大物理系後,他毅然決然跟隨自己的興趣,轉換領域,先取得了北藝大傳統戲曲研究所碩士,接著再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攻讀音樂學博士。回國進入台大音樂所任教後,他更同時繼續在台大醫學院耳鼻喉部、工學院應用力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擁有如此多方跨界專業背景的他,因而特別擅長跳脫一般視角,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例如借用「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探討「音樂多樣性」等,在授課、著作與研究上多有跨領域的趣味與斬獲。2011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更直接獲得了華文科普書界最重要的獎項「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的肯定。 在本書,他再次運用他跨領域的知識及視野,結合心理學、認知語言學、中國文學和美學理論,從各個面向探討華語抒情歌曲,試圖發現華語情歌感動人心的秘密。他從宋代詩詞到現代唱片工業,爬梳華語情歌的歷史、文化脈絡;再分析為何「主副歌」這個曲式會成為主流,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聆聽經驗;接著,他分析一首流行歌曲的口與舌--歌詞,可以歸類為哪幾大經典類型,各有何特徵及效果;再談到歌曲中最重要的音樂元素,例如旋律、音色、和聲、節奏等,能如何透過編曲讓聽者產生各種感受。 分析了流行歌曲裡的各種元素後,本書接著引入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透過「膚電反應」(測量皮膚的導電度)、腦造影實驗、測量指溫等,實際透過實驗分析、證明聽者在聆聽情歌時的受感動程度,以及其心靈療效。而關於一首歌「感不感人」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和歌曲中各項元素的搭配有關。作者利用心理學中「格式塔學派」的概念,分析歌曲中語言的轉換、譬喻的使用、意象的營造以及影像的詮釋,是如何形塑出一首歌曲,並增添其感動力。 本書中,作者透過音樂心理學,以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華語情歌為例,包括五月天、張惠妹、梁靜茹、陳奕迅、A-LIN、徐佳瑩等,帶我們一同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魔力是從何而來。此外,作者也試圖以本書打破藝術的雅俗界線、人文與科學之間的高牆,並讓我們重新思考歌曲與自我的關係,以及台灣音樂教育改革的可能方向。 不論你是單純愛聽華語流行音樂的人、正從事音樂創作或投入音樂相關產業,或是相關領域的教育者、學生,本書都可帶你從不一樣的角度重新認識所謂的「流行音樂」,也為華語流行音樂開了另一扇窗,拓展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K-POP 音樂產業大解密!
這本書,寫給想進音樂圈的你 「當上作曲人,就可以賺得能養活全家三代的錢嗎?」 「歌手藝人只要懂音樂就可以了嗎?」 「經紀公司真的會壓榨歌手藝人嗎?」 這些問題都不再是難事,本書正是為了想理解流行音樂產業的所有人而寫。 對音樂愛好甚至想踏上音樂之路的歌手藝人與作詞、作曲人,以及想在流行音樂闖出一片天的音樂產業鏈工作者,商業音樂領域終於也有一本實用的入門書! 本書以韓國流行音樂發展為借鏡,爬梳音樂產業相關知識,掏心整理從現今到未來發展,從詞曲創作到歌手藝人之路遇上的各種難題,堪稱為踏上音樂之路的實用寶典。 作者身為製作人,從事音樂產業工作,也長期為商業音樂產業的工作者(作詞人、作曲人、編曲人、歌手藝人、經紀人、製作人、投資物流負責人、行銷人員)解惑,而本書正是他為歌手藝人、商業音樂工作者,以及想理解商業音樂的所有人而寫,完整剖析商業音樂產業整體環境。透過這本書,不僅可讓從事音樂工作的歌手藝人了解產業的運作模式,熱愛流行音樂的讀者也能更通透每個環節,進一步理解與尊重音樂價值,進而在此產業的長遠發展中繼續享受音樂! 本書特色 ★歌手藝人、作詞、作曲與編曲人,想進入音樂產業一定要知道的事!一本對流行音樂各種面向的解答之書! ★作者爬梳音樂產業知識,掏心整理從現在到未來的發展,從詞曲創作到歌手藝人之路遇上的各種難題,提出解答,堪稱踏上音樂之路的實用書! ★流行音樂領域的重要入門書,進音樂圈不怕跌跌撞撞了。本書以韓國流行音樂發展為借鏡,各種商業流行音樂產業鏈的相關解答,盡在其中! ★「你對音樂懷抱夢想嗎?」這本書寫給想進入流行音樂產業的你,協助你實踐追逐音樂之夢。 & (此中文版為2017年最新數據更新版,極具實用參考價值。)
音樂欣賞--浪漫樂派的靈魂【附示範演奏光碟】
本書引領讀者認識音樂中的浪漫樂派,從浪漫主義思潮的時空背景和浪漫樂派的發展,到浪漫樂派時期的重要作曲家、歌劇家及其代表性作品,以及浪漫樂派對之後國民樂派、印象樂派的影響,讓讀者在聆賞這些樂派與音樂家作品時,更瞭解其傳承脈絡。 全書共6章:第一章講述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包括時空背景及浪漫樂派的先驅貝多芬;第二章說明十九世紀浪漫樂派時期歐洲音樂文化環境;第三章介紹浪漫樂派的早期到盛期,包括此時期的音樂情感和舒伯特、孟德爾頌、蕭邦、舒曼、李斯特、布拉姆斯、聖桑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第四章講述浪漫時期劇場的舞台魅力,並介紹威爾第、普契尼等歌劇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第五章介紹浪漫晚期延伸發展的國民樂派,並介紹柴可夫斯基、葛利格、佛瑞等此時期的重要音樂家及其作品;第六章探討浪漫樂派對其後現代音樂潮流的影響,並介紹德布西、拉威爾等印象樂派作曲家及其作品。 透過研讀本書,讀者可對浪漫樂派各個時期的大師與代表性樂曲的背景與風格解析,以利欣賞時對曲趣的掌握,隨書並附贈配合課本內容、由作者親自彈奏之鋼琴CD光碟,供讀者聆賞。
音響重現的科學與實踐:從聲學到挑選播放機,達人秘訣大公開!
音響×科學=「優質聲音」! 追求好音色,沒有極限! 打造完美家庭劇院、資深發燒客、音響入門者都非看不可! 揚聲器的擺放、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擴大機、耳機… 這些都有學問! 最精準的科學分析,教你活用心理聲學,找到理想天籟!
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你的耳朵有在聽嗎? 你有多久不曾好好聆聽周遭的聲音? 聆聽其實需要刻意練習,100種指引你專注傾聽的習作, 帶你重新建立對世界以及自己的認識。 ●閉上眼睛三十秒,寫下你聽到的十種聲音,試著為這些聲音分類,哪些是人體發出的聲音、哪些是大自然發出的聲音;有規律或沒規律? ●你能想出一些好聽的聲音,但聲音來源在視覺上卻不怎麼吸引人的情況嗎? ●試著想出不好聽但來源卻很美觀的聲音。 ●在紙上畫一個圓,圓中心寫上自己的名字,依序將十二個方位所能聽到最清楚的聲音,填入圓圈上相對應的位置。 ●找一個比你年長和一個比你年幼的人,一起做聽覺練習,看看有沒有相似或是相差甚遠的聲音。 這是一本可以獨自閱讀、與朋友共享,或是團體協作,有著無窮變化的小書。任何年齡層、任何身分背景的人都能夠實際操作,透過這些練習,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和環境獨一無二的連結與收穫,是所有人都適合閱讀的一本書。 書籍重點特色 ◆「聲景生態學」之父R‧莫瑞‧薛佛首創「聲音地景」(Soundscape)概念,自我成長與團體動力之作。 ◆藉聆聽聲音,帶入面對環境的新思維,協助建立人與環境的親密關係。 ◆提供幫助大家「重新聆聽」的方法,從小孩到大人都適用,鍛鍊聽功的武林秘笈,提升「聽見世界」的感知能力。 ◆超越噪音帶來的衝擊與負面影響,讓人用正向積極的方式進行聲景設計,回歸聆聽聲音的本質。
唐代音樂史的研究(上下冊)
唐朝音樂,在中國音樂史上不僅為第二期發展階段中最顯著的盛期,更由於伊朗、印度、日本、韓國等音樂的流入,而成為亞洲地區國際音樂文化中樞。本書構思自1935年,直至1973年付梓,是為岸邊教授從事二十多年音樂研究之碩果集結,更為東洋音樂史鉅著。本書收錄岸邊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以及譯者梁在平先生序。 本書特色 && & 1.本書作者為日本現代國際知名東洋音樂學家岸邊成雄教授。 2.《唐代音樂史研究》嘗獲日本學士院獎。 3.本書為東洋音樂史鉅著,書中並收錄岸邊教授中文版版序、自序二篇。
中國音樂史(上下冊)
王光祈教授首開東方民族音樂研究之先河,而本書價值在於國人自行統整編纂中國音樂史料,是一部可與西方學者著作比美之中國樂史。內容涵括中國歷朝歷代音樂律呂、音調、樂譜、樂器,以及研究方法,鉅細靡遺,為研究中國音樂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第一部國人著作,可與西方學者著作比美之中國樂史。 2.本書內容涵括中國歷朝歷代音樂律呂、音調、樂譜、樂器,以及研究方法,鉅細靡遺,為研究中國音樂重要著作。
華格納研究:神話、詩文、樂譜、舞台-2013年臺北華格納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全世界被研究最多的對象,第一為聖經,其次為華格納。 其影響力遍及全球,甚至超越時空,至今未曾休止…… & 理查.華格納不僅是歌劇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於十九世紀後半全歐洲的藝文發展乃至全世界,都有著全面性影響。直至今日,音樂界、文學界、美術界、戲劇界,甚至今日流行文化裡,處處可見華格納藝術理念的踪跡。 & 本書以不同議題探討華格納歌劇作品,議題擴及音樂學、劇場學、語言學、德語文學、接受及影響研究等等,期望反映出華格納研究之跨領域、跨學科以及演出與實務結合的趨勢,為國內讀者帶來最新的華格納藝文氣息。
太極聲道(書+DVD不分售)
本書作者郭霖安,是有著多年聲樂研究及教學經驗的聲樂領域專家。這一次,他別出心裁地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來討論學習聲樂的方法,「太極聲道」打破了長期以來完全學習西方聲樂理論的局限,作者提出美妙動聽、輕鬆自如的聲音來自於全身各隱態系統(生物場、經絡、穴位等)的諧同作用,來自於對聲、氣、場地訓練以及把握,來自於對人天合一、道法自然的體認…… (1) 根據作者的觀點,學好聲樂的第一步是要認識自身,只有從道的角度來探索我們人體的奧秘,深入學習太極陰陽學說、人體生物場、事物生化原理這些基本理論,才能依此入「聲音」的「道」,掌握發聲的本源理論; (2) 作者以不同角度探討了現代最流行的歌唱方法存在的不足,并就聲音訓練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如何放鬆、如何保持氣息等進行了詳細論述,從而佐證了學習作者「太極聲道」自然發聲法在發聲過程中的重要性;為作者的學說提供了理論依據; (3) 從實踐角度,作者提供了大量訓練方法,無論是科班出身的歌唱學生,還是對唱歌有興趣的普通大眾,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聲方法,堅持訓練,一定會讓自身在說話、唱歌上有質的飛躍,進而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培養自己的音樂美感。 DVD 曲目:1首 片長:62Minutes(mins)
黑袍下的音樂宣言:李斯特神劇研究【新版】
李斯特(1811-1885)兩部神劇作品《聖伊莉莎白傳奇》(1857-62)以及《基督》(1866-72)創作於他在羅馬梵蒂岡成為低品階修士之時。《聖伊莉莎白傳奇》在他有生之年演出多次,得到多方喝彩,1873年於布達佩斯慶祝他藝術生涯50週年紀念,首演神劇《基督》時,李斯特曾說這部作品是他「音樂的遺言」。 本書首先介紹李斯特宗教音樂作品,之後分別針對兩部神劇做深度分析,最後,再以「李斯特兩部神劇之歷史匯流」為論點,從德國神劇形式、法國社會宗教精神、天主教新宗教音樂風格,以及女性主義四個觀點來與李斯特兩部神劇做交叉論述。
如何學習流行爵士和聲學 (2本書+2片CD)
本書特色 套書推薦 流行爵士和聲學+流行爵士和聲學(二) 2本書 + 2片CD特價NT$800(原價NT$840) 課程簡介: 本套書是台灣音樂出版史以來,第一套針對爵士和聲學 (Jazz Harmony) 做全盤的分析與解說,是學習爵士樂理的重要參考資料。 流行爵士和聲學 頁數129頁 本書是作者廖季文先生綜合多年演奏和教學的經驗,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整編出來的爵士樂理教材。以華人的思維方式闡述現代爵士樂的文化內涵,經由科學研究的邏輯分析,使大家能夠透徹了解JAZZ音樂藝術的淵源。 希望書中關於現代爵士樂的概念和知識,能給予愛好或有志從事現代流行音樂工作的朋友們,產生關鍵性的啟發和鼓勵作用。 流行爵士和聲學(二) 頁數160頁 自從第一本流行爵士和聲學(一)出版之後,受到來自各地熱愛爵士音樂的朋友們支持與鼓勵,本著感恩的心繼續編寫了這本《流行爵士和聲學(二)》,長達三年的慎密研究與思考,所有的工作;從資料整理、選曲、編寫、打譜以及後續的校稿工作,幾乎讓我體力不支。曾經因為長時間的用腦過度與頸部僵硬而導致暈眩的反複發 作。是什麽力量如此支撐著我?又什麽原因讓我無悔的在盜版盛行的環境下幾乎無償的付出心力?因為我深知“生命只有一次,我不願給未來留下遺憾”。這是我的傾心之作,也是我的傾情之作。 & 爵士音樂的內涵不斷的在創新,其中包括旋律與和聲的創意,即興的自由發展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從1917年第一張爵士唱片問世至今,大約百年的爵士音樂經歷了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發展與演變,形成當今爵士理論的豐富性與複雜性。為此,需要一部能夠幫助我們弄懂其中的抽象意念與邏輯思維,若將第一冊比作爵士的入門指引,那麽第二冊(本書)就是帶領我們遨遊爵士寰宇的指導經略。 & 本書附帶的光碟中,每一段音軌記載著與譜例相關的音樂現象,應該善於利用這些音頻引領我們開發合理的聽覺反應。因為所有的理論知識不外乎是為了幫助我們聽到最正確的聲音;包括對和聲與旋律的理解,然後在演奏或者編/作曲的時候讓我們能夠預先感覺到那些正確的聲音。這是一本進階的爵士理論工具書,需要對第一冊有通盤的了解後方可研讀此書,否則事倍功半;徒然浪費時間而已。許多現代音樂從業者既是作曲家也是演奏家、教育家,他們都能夠熟記好幾百首與爵士有關的經典或流行曲,同好們應該盡量多熟記一些與爵士有關的經典或流行曲,或者至少將本書中所推薦的曲目多 聽、多彈、多背。然後,將是收獲滿滿的迎接。 當今的社會朝向多元化的發展,音樂也不例外地反應了社會的多元性。所以當我們創作、演奏音樂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自然與社會的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平衡、商業與藝術的平衡。其實音樂(大自然的各種聲音)早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只不過人類是以一種表演的方式將它呈現。人類是目前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人類能夠發現合理或不合理的聲音現象,透過推理與思考;找尋出一些新的規律。音樂一直存在你我的心里,我們需要傾聽內心的聲音,讓它自然地流露。而此書中所闡述的音樂理論並不能代表整個音樂,它只能起到幫助我們了解某些音樂現象,真正的音樂必須是內心感性的自然流淌。因此當我們學會了許多音樂理論之後切勿被它捆綁,而是要能夠為我們心中那個叫做音樂的靈性所使用,讓音樂本身帶領我們自然的去演奏與創作。 人生有許多可以揮灑的空間,我們應該好好把握。如果不夠珍惜這些努力的機會,失去了自我實現的存在價值是何等可惜,僅管我不屬於最聰明的那一類,但我願是那個最勤奮努力與願意將自己投入到音樂世界的人。感謝上海音樂學院,在這個優異的平臺傳授著我為之追求一生的知識,讓我感動和自豪。每到上課時,當我用眼睛和大腦探索爵士音樂教學的規律和奧秘時,那份驚異和興奮難以言傳,也由此架起了我與學生們心靈溝通的橋梁。和聲爵士天馬行,銅管絲竹馭時空。悠揚樂聲乍響起,因緣際遇得桃李。 廖季文 2014年冬於上海
台北祕密音樂場所
23間台北祕密音樂場所 x 23種節奏風格的都市人生 傳統菜市場口,有生鮮肉舖,也有專賣華語經典金曲的唱片行。 幽靜綠蔭的民生社區,有一間咖啡館正在帥氣饒舌。 最高學府的後門,頹廢搖滾與叛逆青春在平房二樓狂飆。 車水馬龍的高架橋下,迷你唱片行播著輕快的日本city-pop。 兩廳院熄燈後,隔街酒吧中另類搖滾的子彈正要上膛。 青春永駐的西門町,老派紅包場繼續唱著酸甜苦辣的人生。 總有一個角落,這些聲音撫慰著你我,陪伴安身立命。 23間台北祕密音樂場所,演示著23種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生活。 從唱片行、音樂咖啡、音樂酒吧、Live House、複合展演空間、歌廳、民歌西餐廳到廣播電台, 還有更多音樂場所在城市角落靜靜守候, 在這之中,你總能找到一處與靈魂巧妙鑲嵌的音樂場合, 每當你推開店門,就能確信:只要音樂在這裡,自由就如影隨形。
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
最保守的廣播媒體,推出的最前衛的音樂頻道! 1988年,位於現在帝寶豪宅的「中廣青春網」誕生了, 在沒有網路、沒有Spotify的年代, 她從青春出發,伴著許多人的青春歲月,一段無法被取代的集體音樂記憶。 中廣青春網,不只是當時中國廣播公司的變革,也更新了那一代的耳朵,搭起年輕人與熱門音樂的橋梁。 她找來陶曉清擔任總監負責整個媒體的規劃和營運,讓她成為台灣廣播有史以來,第一個長達12小時連續播出熱門音樂的頻道。 中廣青春網的DJ也都是一時之選,如周華健、哈林、黃舒駿、黃韻玲、鄭華娟、鄭開來、蘇來、朱衛茵、袁永興……這個實驗性質十足的頻道,還找來一群創意十足的企製人員,首度引進「call in」直播,玩出許多創意。 這些DJ和特別的企畫小組,一新節目型態,讓聽眾覺得新鮮,在沒有串流音樂的年代,廣播電台就是音樂最即時的發聲舞台,而透過青春網播放的RB、Jazz、New Age、Adult Contemporary……更是不少人的音樂啟蒙,音樂的選擇不再貧瘠。 這樣的青春網無法複製,她帶給那一代人搜尋另一種聲音的新選項,與類比時代最有趣的音樂體驗。 本書精彩內容,包括: .青春網創立背景故事、有趣的活動。 .DJ龔懷主(Robin)、朱衛茵、于婷、李方、周華健、哈林、黃舒駿、黃韻玲、鄭華娟、鄭開來、蘇來、袁永興、蔣國男……暢談青春網。 .超過200張復古照片、文件,重溫青春網。 .唱片宣傳聊青春網的江湖地位;記者歐銀釧、趙雅芬聊回憶中的青春網;聽眾談青春網陪伴他們的歲月。 .廣播人馬世芳與另一半結緣史。
圖解混音入門:活用推桿、等化器、壓縮器3大關鍵,瞬間音壓飽滿魄力十足
混音決定了音樂最終樣貌的細緻與豐富度, 而混音成敗的關鍵,就在於基礎是否扎實! 「寫出了滿意的曲子,聽起來卻有點單薄……」 「真希望自己作品像市售音樂一樣魄力十足!」 歡迎進入數位音樂時代!如今製作音樂的門檻大大降低,人人可自行在家創作、編曲、錄音、混音,但所謂的「混音難民」卻也隨之倍增。 什麼是可提高音壓的正確高低波形?等化器(EQ)、壓縮器(Compressor)相關的各種參數數值有哪些基準可依循?現為日本專業音樂人、並創設人氣音樂講座公司的作者,將自身於混音世界反覆摸索後所獲得的經驗,濃縮成有系統的精華,規劃出一套最便捷有效的入門學習路徑。透過作者親切又清晰、如一對一授課般的解說,加上實際操作本書專屬的教學音檔,你將輕鬆又扎實地學會關鍵的基礎概念與技巧,讓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使用推桿進行對比式混音 ‧使用等化器對頻率進行 5 段頻域的處理 ‧使用壓縮器的 -3 dB 原則 ‧對音樂「遠近」、「濃淡」的設想 ‧使用光學壓縮器與齒音消除器進行人聲專屬處理 ‧旁鏈效果的處理 本書特色 國內第一本系統性、目標化的混音 Know-How! 日本 AMAZON 音樂榜長居前5名破100週,讀者 ★★★★★ 盛讚 「石田流混音教學」特殊魅力: ●Step by Step 說明+視覺化圖解,一看就懂 ●日本專業音樂人錄製教材音檔,實務操作最簡便 ●參數設定數值全面公開,相互對照、進步最有感 ●竅門應用不限軟體類型,一次學會,終身技術本位 本書包含: ‧FREE DOWNLOAD 專屬教材音檔 ‧音樂課程優惠券(最高值NTD 4500!)
臨界點:中國「民謠--搖滾」中的「青年主體」(1986-2015)
音樂的變化,離不開歷史。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回歸,是因為改革開放。中國面朝向西方的轉身,使得音樂的審美發生了巨大變化。西方、港台的流行音樂釋放了被群眾音樂所壓抑的人性和欲望。搖滾歌手的形象和聲音,在改革的脈絡裡,被接受了。那悲情的呢喃,吶喊和嘶吼,打動人心之處在哪裡?又釋放出什麼樣的資訊?改革不僅存在於視覺裡,比如文學、美術、影視、建築等,也存在於聽覺裡。音樂是一個需要被打開的分析空間。我們聽見了什麼?我們聽不見什麼?這些音樂的問題與我們是什麼、我們正在成為什麼樣的主體性的問題是直接掛鉤的。 本書特色 蛻變的邊緣是崩潰的邊緣, 同樣也是新生的邊緣, 這就是我所謂的臨界點。
好音樂的科學:破解基礎樂理和美妙旋律的音階秘密
榮登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榜長年不墜 轟動歐美的全方位音樂指南 愛樂人口耳相傳的床頭讀本 是工具書、科普書,更是沒有數學算式 以及複雜理論的音樂白皮書! & 只用一本書,道盡世上樂器的發聲原理 不必死背Do-Re-Mi,就能摸清音樂底細 也為你我揭曉:為何有些旋律永遠動聽! & 你喜歡音樂,但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嗎? 學過鋼琴、小提琴,甚至打擊樂器,但搞不清音樂/噪音有什麼不同嗎? 喜歡唱歌,除了很大聲而且五音不全,該如何把握旋律、節奏與音準呢? & 其實,在音樂的創作過程中,自有其邏輯規範、工學和物理原理在背後支撐著;本書就是為了音樂「是什麼」和「為什麼」的問題解惑而生的。 & ♦追根究底:樂音和噪音有何區別? 對於音樂這回事,有些人會擔心懂得愈多、得到的樂趣愈少,但其實正好相反。瞭解一道費功夫的菜餚是如何料理出來的,反而會讓人更懂得如何享用,同時絲毫不減其美味。音樂這件事,亦是如此。 & 這本書能提供你,關於以下事項的充分理解: 為什麼巴哈的〈C大調前奏曲〉,和齊柏林飛船的〈Stairway to Heaven〉那麼像? 聲音與噪音的差別究竟在哪裡?是什麼原因讓一個「音符」與其他聲響有所分別? & 當一個人發出完美音準時,該怎樣分辨出來?為什麼十把小提琴所能發出的音量,只有一把小提琴發聲時的兩倍?你手上的鮑布.迪倫(Bob Dylan)CD專輯、黑膠唱片,或是數位流版本的音質比較好?為什麼指揮的薪水,是整個樂團當中最高的?是否非得去音樂廳,才能感受到完整的音樂?而大調不等於開心;小調不等於悲傷。長久以來人們之所以會這樣誤以為,完全是歌詞,加上人為因素造成的。 & 其實,世上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音樂家,但大多數的人都喜歡聽音樂。 只是,什麼樣的音樂作品,會讓人想跳舞或哭泣?如何聽懂古典樂、爵士樂,這種愈來愈多人推崇的音樂。 大家都對音樂家的創作,究竟是即興,還是一場精心巧妙的策劃感到好奇。為了聽出背後的意圖,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音樂」這門學問呢? & 約翰.包威爾以同時身為「物理學家」和「音樂家」的身分,在這本充滿原創性,對聲學深入詮釋的有趣指南當中,開啟了一條嶄新、明確、易於接受的愛樂捷徑。他以令人愉快的科學和心理學,描述在音樂表面之下的各種秘密,為我們揭示了鮮為人知的科學事實,和迷人音樂的背後故事;並以毫無術語、淺顯易懂的方式,隨著熱烈討論和聲、音色、音階、和弦、響度等名詞,以及音樂作品的背後意義,讓每位讀者都能充分理解箇中玄機,並且著迷不已。 & ♦讓不同類型的音樂進入生活,拓展你的音樂視野 你是音樂初學者?剛開始把手放在黑白琴鍵上練習彈奏,並想瞭解箇中原理嗎?你是資深愛樂人,每每想深入樂曲內涵,卻不得其門而入嗎?你是音樂科班出身,但苦於不知如何向身旁朋友說明繁瑣複雜的樂理知識嗎?其實,要讀懂樂譜上的所有記號,就有如從頭學習一門新語言。 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可以讓初學者提綱挈領、迅速掌握其中要訣;同時透過世上數一數二的音樂專家告訴你:並沒有所謂「音樂天分」這回事,彈奏樂器就像其他技能一樣,只要學就會了! & 本書以最淺白易懂的方式告訴你: ●如何搞懂圓舞曲、古典樂、爵士樂、搖滾樂,甚至是雷鬼音樂的拍子? ●為何小提琴、大提琴、伸縮長號、法國號、低音管不適合20歲以上的人學習? ●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學會鋼琴或吉他?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樂器,開啟自己的肌肉記憶,讓音樂學起來事半功倍? ●如何邁向演奏家或作曲家之路? & ♦開啟藏在你腦海當中,那扇音樂的大門 身為一名聽眾,你已對音樂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只是許多知識都深埋在潛意識中罷了。本書將盡力說明剖析這些知識,並希望能帶來一些「啊!原來如此!」恍然頓悟的感受: & ●對於入門愛樂者來說: 你知道樂音跟各種噪音之間只存在一項簡單差異,用電腦就能加以辨別嗎?而「基頻和泛音」的組合又是如何影響音高和音調的表現?最後由:響度、時值、音色以及音高所組成的「樂音」,又是怎麼逐步造就出好聽的音樂? & ●對於進階的音樂學習者來說: 本書教你如何用10分鐘瞭解節奏、速度,以及拍子三者的關係,學會如何讀譜;並且瞭解在所有音樂的本體當中,是如何透過一個不斷重複的「噪音」,例如「砰」的鼓聲或「鏘」的鈸聲,進而提供節奏,而不搶走音樂的風采。 & ●對於想瞭解更多的專業人士來說: 你知道過去的兩百年間,竟然同時採用了三種不同的「小調」;原因只是因為它們好聽;而最古老被紀錄下來的完整樂曲之一,竟然是古希臘的「搖滾樂」(Seikilos Epitaph)嗎?還在不久前,世界各國、甚至各城市間同一個音的「音高」本來都是不一樣的,今日全球統一採行的音符,則是後來經過謹慎挑選的產物──但問題是,當初是由誰來挑選的?又為什麼是這些音? & 為什麼身為亞洲人的我們,比較容易擁有「絕對音感」?而且大部分音樂技巧來自於訓練而非啟蒙;愈早開始訓練,技巧就愈好! & ♦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絕對音感」? ●在不聽前奏的情況下。若每首歌的起音都正確,你就擁有絕對音感。 ●若有些歌的起音是正確的,那麼你擁有的是部分絕對音感。 ●若你認為自己都唱對了,但沒有其他人同意,那你應該去睡個覺,明天早上清醒時再試一次。
傾聽弦外之音:音樂藝術跨界展演研究
本書以音樂藝術的跨界展演為主軸,針對其時代背景、原創精神、展演型態與美學原理等面向,理解其特殊的藝術特質與文化意涵,梳理其與他領域藝術之間的合作關係,及其跨界合作的型態與理念。透過對於包括跨戲劇、跨舞蹈、跨多媒與跨戲曲等各類代表個案的研究分析,以及與本地音樂家、藝術家所進行的實地訪談,進一步探索音樂藝術跨界展演之應用情形與發展現象。跨領域的音樂研究是近來的新趨勢,但對於音樂藝術跨界展演方面的學術研究確仍相當有限。本書希冀在這塊相對較少人耕耘的園地裡,提供一份具學術價值的參考文獻,以深化音樂藝術的內涵,鞏固多元發展的地基,同時也為無可限量的表演藝術新興型態與美學發展鋪路。
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啟示錄:藝術‧文化‧跨界觀點
顛覆你對音樂藝術的想像 持續撼動世界的傳奇音樂家 ★ 20世紀現代音樂的傳奇人物 ★ 20世紀獲得最多榮譽的音樂家之一 ★《時代雜誌》: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百大名人之一 本書跳脫「純」音樂藝術的角度 思考跨領域藝術以及文化層面的觀點 探討大時代脈絡裡音樂價值觀的變遷與影響 帶你一同目睹傳奇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 在不同藝術間共生共榮與地位輪轉的變革 21世紀是資訊爆炸的世代,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的發明,讓我們按個按鍵,大量資訊便唾手可得,即使是音樂也不例外。然而在距離我們不遠的19世紀,帝國主義、民主政治、大眾消費與文化等議題的對峙、轉型或謀合、突破,過去由菁英階級壟斷美學規範的藝術領域,已轉變成大眾文化為主流的環境;不與通俗大眾的經驗、符碼進行交流,就無法廣受歡迎與施展影響力。 因此比起前人,20世紀後的名人擁有更多更廣的粉絲支持,如今基於商業考量,這種藉名氣而推廣行銷的做法,已成為商業世界裡重要的一環。其中,以當代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的藝術成就,及作品被廣泛地應用於舞蹈、電影傳媒等領域,更造就了影響深遠的文化效應。 本書共分3章節,從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啟蒙,與畢卡索等藝術家的交往,歷經戰後的影響與風格轉變,乃至於晚近的身分認同等議題做全方面的探討。 關於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反商的古典音樂界卻一直對其音樂「親民」的現象有所顧忌,這使得史特拉汶斯基在音樂界的評價與地位,一直以來爭辯不斷。在歷經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洗禮後,我們逐漸意識到人類集體行動與背後強大的心靈力量造成的影響有多巨大;任何一種新的見解,都有可能給予現階段的知識不同於以往的評論與價值觀。 由於現代社會日益世俗化、民主化、電腦化和消費化,過去門禁森嚴的古典音樂學術界,勢必得對日益嚴峻的大眾文化要求有所回應,而造就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能廣受普羅大眾歡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書中不只闡述史特拉汶斯基的生平,並引介影響其一生的重要藝術家;全面探討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起源,針對世紀經典作品《春之祭》、《阿貢》做深入的跨界討論,更精闢分析史特拉汶斯基的文化影響力。 本書不只是史特拉汶斯基的傳記,更是20世紀重要藝術思想著作。帶領你跨越藝術,感受音樂傳奇不同凡響的思維與啟發,看見不一樣的史特拉汶斯基。
樂進未來:台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
在迎向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浪潮中,台灣流行音樂的下一個十年將如何前進? 台灣流行音樂,從來不只在台灣流行,在中國、港澳、星馬與東南亞、乃至美國各地華人社群,皆深受大眾喜愛。然而,當全球化與數位化兩股力量衝擊不斷,各國音樂產業皆面臨巨大革命。站上更艱難也更華麗的挑戰舞台,曾經擁有市場優勢的台灣音樂人,該如何重新展演自身? 我們是否過度急躁地尋求藥方、想速成模仿他國? 或者仍在眷戀昔日榮景、續炒冷飯而不思創新? 毫無疑問,我們必須有更多的討論思考和行動選擇。 本書由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帶領的團隊,歷經一年的資料蒐集與訪談,歸納出台灣流行音樂當前發展的十個關鍵議題, 並邀請二十位重量級音樂工作者及評論家,從十場深入的焦點對談出發,談群眾募資、數位串流、實體販售、展演空間、演唱會、獨立廠牌、跨界連結、中國市場、韓流啟示與在地扎根。 期待這份給新世代音樂工作者與聆聽者的重要備忘錄, 能協助台灣流行音樂打通經脈、活絡氣血,勇往直前。
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
你最近一次細細聆聽made in Taiwan的流行音樂是哪一首? 在什麼場合、與誰分享、透過什麼媒體? 還記得生命不同階段裡,有哪些印記著喜怒哀樂的旋律? & 流行音樂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深刻記憶了不同時代的台灣故事。本書透過「物件、事件、地標、人物」四大主題,與一百五十幀珍貴照片,帶你穿越時空,走進台灣流行音樂的不同現場,窺看橫跨一世紀的盛世變貌。 & 賞玩黑膠、卡帶、CD、MP3到數位串流,回顧音樂載體如何演進、影響聆聽。重訪音樂喫茶、唱片行、歌廳、紅包場、中華體育館⋯⋯,體會餘音繞樑的感動。再回首日治時代流行歌后、群星會、民歌手、偶像團體、獨立樂團,細數台灣驕傲的聲音。別忘了無奇不有的禁歌、萬人空巷的五燈獎熱潮、社運異議之聲、揚名國際的電影配樂⋯⋯ & 本書由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所帶領的團隊,歷時一年的資料蒐集、重整與編寫。特邀四位資深音樂人/評論家:馬世芳、劉國煒、葉雲平、熊儒賢,各撰寫一篇專文,或宏觀敘述,或絮語個人生命史中流行音樂「物、事、地、人」的流變記憶。 & 全書四章,每章以六篇主題文章接力,透過輕快的敘述節奏,道出從日治時代到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流行音樂身世。附錄台灣流行音樂大事紀,以編年方式呈現;與相關延伸閱讀之推薦書目。 邀請你翻開一格格記憶的抽屜,重新聽見時代的迴音,青春的心跳。 邀請你翻開一格格記憶的抽屜,重新聽見時代的迴音,青春的心跳。
逆襲的和弦奧義
業界直傳!! 流行音樂必用100種和弦進行 3秒完成歌曲段落情境 樂理一直是學習音樂的死穴,千萬人在音樂大門前就先舉手投降。其中和弦就像是音樂世界的守門員,想進入音樂的世界就必須要先通過和弦這道試煉。為了破除如此的窘境,本書提供了獨創的和弦情境圖,以及和弦情境漫畫,顛覆以往學習和弦的方式。透過視覺和感知來記憶與理解和弦。 & 另外,本書也提供了100種流行音樂必用和弦進行組合,只要3秒就能打造出歌曲的和弦架構,讓你創作經驗值大爆發。 & 基礎樂理完全解析,打造通往音樂的黃金之鑰。 學音樂一定要先拆和弦,一次學會和弦方程式。 視覺饗宴!!4小節、8小節情境漫畫,和弦情緒波動直接衝擊。 & 本書特色 & 和弦情境完全解析,用看的就能記住和弦。 聽覺、視覺、知覺三管齊下,衝擊性記憶法。 音樂創作密技大公開,傳授流行音樂業界慣用100種和弦進行。 大量和弦進行組合任君挑選,超快速完成音樂創作。 & 本書音檔 音檔數高達115個,可透過網路下載方式取得,環保救地球。 音檔包含各種和弦介紹、4小節和弦進行、8小節和弦進行範例。 全部範例皆為音訊檔,不管是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都可使用,具有極高機動性。 & 音訊檔案請至以下網站下載 http://www.joyce.ac/ http://爆音將軍.com/
夜話港樂 2:填詞人 X 天王巨星 X 勁歌金曲
有粵語歌,他們就會和我們同在 從20世紀50年代的泰迪羅賓,到70年代第一代歌神許冠傑,到80年代譚詠麟和張國榮引領的“譚張爭霸”,再到90年代的四大天王,還有梅艷芳、李克勤、陳百強、Beyond……本書歷數了香港流行樂輝煌年代所誕生的天王巨星和經典歌曲,介紹了黎彼得、黃霑、顧嘉煇、鄭國江、林振強、陳少琪等填詞和作曲人,重溫那些曾經的樂壇盛事。 & ­­—本書特色— & 1. 文字淺顯易懂, 適合想了解香港流行樂或者懷舊的讀者。 2. 系統地梳理了香港樂壇的發展歷史,資料豐富嚴謹,讀來給人深刻的印象,引起對香港樂壇黃金時代的回想。
古琴:瑞典漢學家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千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曲目)
古琴,一種在現實中幾乎被遺忘的藝術,卻是你我了解中華文化不可不知的古老傳統。 提升人文藝術涵養的必讀經典,2015暢銷紀念版,隆重再現! & 附贈全新古琴曲目──大師之作雙CD,以饗知音。 & 今日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見古琴的身影,也不聞古琴的樂聲,然而它的影響卻是至深至遠,乃至於你我習焉而不察。這樣的體悟,卻是得自一位闖進三千年歷史傳統的瑞典女子。 & 一九六○年代,中國文化革命正醞釀,為了學習中文,林西莉遠從瑞典赴北京大學。為了更深入中華文化核心,她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史上唯一的學員,跟隨王迪習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師指點。林西莉這段人生經歷,不只結識了許多當時的知識菁英、認識中國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了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也讓她更能體會漢字書法、水墨畫等藝術之美。 & 其實,古琴修身養性的特徵,早已滲入我們的文化中,在成語和文學裡,處處可見古琴的影子。但我們幾乎將之忘懷,直到林西莉的出現,才點燃了認識古老文化遺產的火炬。與棋、書、畫並稱四藝的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是中文使用者,和想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必須了解甚至具備的文化基底。 & 古琴音樂音緩而沉,沒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彈琴者的心境,這和西方音樂是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古琴因其蘊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九七七年,NASA透過旅行者一號和二號向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樂,其中一首即是管平湖所彈奏的古琴曲「流水」。 & 從西方人的觀點出發,林西莉和一般古琴研究者不同,以淺顯易懂的筆調敘說古琴的各個層面。從古琴的鑑賞、製作,到古琴在古代文獻以及中華藝術中的地位,乃至當今古琴音樂的新趨勢,林西莉都做了生動且全面的介紹。本書原瑞典文版已長時間聯暢銷榜,並榮獲重要的奧古斯特非小說類獎。林西莉本人更積極推廣古琴的演出,讓更多人欣賞到古琴的魅力。 & ◎隨書附贈大師之作──全新古琴曲目雙CD 本CD收錄之曲目為一九六二年林西莉在北京古琴研究會的錄音。內容包含管平湖、查阜西、樂瑛、吳景略、張子謙、汪孟舒、顧梅羹、徐元白、姚丙炎、陳長令等諸位大師現場演奏作品。 本書第一次出版時並未收錄本CD內容,直到二〇〇九年林西莉女士意外在書房中尋獲一九六二年的這卷老磁帶,才使得這些歷經五十年但內容完好無損的大師作品得以面世。 & ◎2015紀念版封面由設計老將楊雅棠精心設計製作,並附贈全新古琴曲目CD、重要相關文獻資料、專業索引,以饗知音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跨越音樂類型的「造音」 突破民族主義、狹義本土定義的「翻土」 發現一種全新、全面聆聽與展示台灣聲音的角度 & ■涵蓋日治時期至今,台灣聲響文化重要事件/運動的口述歷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和史料,繼2014展覽之後,紙上再現時代氛圍 ■自數千張珍貴文件、史料、經典照片中精選數百張入文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獲得「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 & 長期被某幾種音樂類型綁架了嗎?《造音翻土》邀請你透過聽覺感知進入歷史之中翻轉,重新發現一種聆聽與解釋台灣聲音的角度。 戰後至今,台灣聲響文化的討論一直付之闕如,或僅偏重特定類型,本書策劃團隊歷經多年田野調查、研究與蒐集,將台灣聲響文化中的重要事件與運動的口述歷史、第一手文件、照片、史料,在2014年以展覽形式呈現,2015年邀集作家、學者、音樂人與展演策劃者、藝術家共同著述,探索戰後台灣聲響文化運動的脈絡。 本書以「造音」來跨越音樂類型的分析藩蘺──無論是一般熟悉的流行、電子、民謠、搖滾等音樂,甚至是聲音實驗與創作,重新聆聽不同的時空脈絡裡,「造音者」與權力在消音、規訓、閃躲、協商、拮抗與顛覆的可能交鋒下所展開的文化與政治意義;「翻土」則是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裡,重新翻、掘、找,爬梳聲響「本土化」的軌跡,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 本書作者包括長期與此領域耕耘的文化工作者:何東洪、何穎怡、范揚坤、馬世芳、張照堂、張鐵志、黃孫權、羅悅全……,在專文與訪談文之外,也搭配短文介紹說明文中提及的人物、事件、歌曲、專輯,並穿插藝術家的展覽作品,紙上再現時代氛圍。 & 本書主文共分為五個章節: 一、「控管與隙縫」:戒嚴時期,當權者對於台灣通俗音樂實施了嚴格的文化治理,包括歌曲審查、電波管制與出版管制。然而,隨著美軍協防而進入台灣的美國流行音樂得以避開審查,形成治理隙縫。於是,相較於本土音樂的治理與規訓,美國熱門音樂成為一種對於現代聲響的想像。 & 二、「聲響翻土」:1966年由許常惠、史惟亮發起的民歌採集運動,是當時對於「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之提問的行動。之後,恒春民謠歌手陳達被台北知識圈發掘。但直至解嚴,新一波的本土反思運動才開始試圖連結到陳達,並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回應提問。 & 三、「另翼造音」:本章敍述了李雙澤、楊祖珺到解嚴後的左翼政治行動樂團的歷史,及Live House「地下社會」遭到排除的事件,以及原住民如何在漢人主流音樂脈絡之外唱自己的歌。 & 四、「另逸造音」:自戒嚴的規訓身體叛逃出來的行動,在1980年代初即開始在行為藝術、小劇場領域中醞釀。解嚴之後,造音的身體叛亂、逃逸逐漸走上高峰,包括後來被總稱為「噪音運動」的一連串公開表演,以及演變為社會事件與文化現象的「瑞舞運動」。 & 五、「另藝造音」:2000年前後,「聲音藝術」一詞的被運用,讓造音的可能性不斷被擴張與辯證,並且以多種方式實踐,成為另一種實驗的藝術取徑。本章節討論「在地實驗」、「失聲祭」、「旃陀羅公社」、黃大旺等創作者及其作品。
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
★本書榮獲第35屆金鼎獎圖書類非文學獎藝術生活類入圍 & 本書視交響樂團為社會行動者,將Bourdieu的場域(field)理論,重新設計為:「交響樂團行動者-古典音樂場域-文化場域-權力場域-國家政權/社會空間」,以線上交響樂團(on-line orchestra)、離線交響樂團(off-line orchestra)縱走當代生活場景。 & 作為一種社會性譬喻(metaphor),它藉國家交響樂團深描台灣社會、文化場域轉型;藉YouTube線上交響樂團,刻畫全球性的文化、藝術典範轉移。 & 它關於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身分認同(identities),也本於國族(the national)、在地(the local)與全球(the global) & 我必須說,作為廣義上古典音樂社群的成員,以社會學的方法與理論來解釋古典音樂在變動社會裡的運作,並非源自於優雅的「跨領域」研究風潮,我實質想要回到一項基進的社會學議程,即視古典音樂的現狀,為一項有問題的問題(problematic problem),我想要以出身音樂學院實作者的反身性經驗,在歷經社會學場域方法及理論訓練,並途徑音樂、文化及社會現場的田野觀察,來反思古典音樂。
琴道
古琴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不僅僅只是一種樂器或一個樂種,而是代表著中國傳統士人文化的傳承。長久以來,古琴文化都以小眾文化的形式流傳,形成一個屬於「琴文化」的圈子,這個圈子以非常保守的方式來傳承及保存這一傳統,這種近乎宗教式的情懷,常讓古琴文化陷於流派式的發展,更不用說用非流派的方式進行對於古琴的研究。 & 1935至1942年之間,荷蘭籍漢學家高羅佩來到東亞地區進行文化研究,主要停留地點為中國與日本,在這段期間,高羅佩對中國古琴產生濃厚興趣,以英文寫成《琴道》一書,此書旁徵博引,將古琴樂譜、各種琴學著述,以及文學美術中涉及古琴的資料精心譯成英文,並加注釋,1940年由日本上智大學出版,英文書名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Ch’in Ideology,被認為是古代琴學研究領域的權威之作。 & 高羅佩以西方人身分涉入中國古琴文化,是非常特殊的狀況。誠如他在引薦巴克曼進入天風琴社時所說:「只有掌握了這門藝術並且按照嚴格的規則從事它的人們才可以入會。」高羅佩卻在天風琴社這個聚集了許多中國重要文化人的琴社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得到中國人的認同。 & 基本上,高羅佩對於古琴文化視為「整體文化系統」裡的一部分,認為古琴是整體中國文化的一種反映。同時,高羅佩也常站在異文化的角度來思考中國古琴的問題,誠如這一時期的其他漢學家一樣,他們以本身具備的宗教、哲學、科學知識和觀念為基礎來研究漢學。特殊的是,高羅佩同時涉足古中國雅文化與俗文化的範疇,他所理解的中國,或許便是他涵泳於其中的中國,不需要學術的沈重包袱,不需要理智的認同或批判,但可以任性而做,率性而為,做一個撫琴而詠、聰明睿智的東方主義外交官員,這麼特殊的高羅佩,可以給中國研究者更多的好奇探索,研究他,也研究他所研究的中國文化。 & 《琴道》一書所帶給我們的收穫,不只是在古琴文化方面的認知,更重要者是,高羅佩在書中引用不少西方學術界的研究成果,透過他所搜集的材料使我們對陌生的西方學術界有了更多的認識,而這本書中甚至還保留一些今日已罕見的資料。因此,這本譯著的出版將使不同需求的讀者因此而受惠。
音樂大歷史:從巴比倫到披頭四
英國BBC熱門系列節目《音樂的故事》精華文字版 附珍貴史料照片及作者推薦聆賞曲目 & 本書顛覆以音樂家生平拼湊的斷簡殘編 用最宏觀的視野,探索音樂革新帶來的人類歷史改變 由當代作曲家古鐸撥開音樂起源的層層迷霧 帶你一同聆聽隨著時代變遷而進化的聲響 & 知名樂評家焦元溥專文導讀 吳家恆、金立群、馬世芳、楊照、詹宏志、蔡永文、謝哲青等國內音樂界專家、名人一致推薦 & 21世紀的人類,在音樂的選擇上完全被寵壞了。只須用手指按個按鍵,就幾乎能無所不聽,但在距離我們不遠的19世紀末期,即使是最痴迷的愛樂者,終其一生也頂多只能聽3或4次他們最喜歡的曲子。從前音樂的流行品味由少數富有的贊助者與機構組織主宰,現在音樂已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它大約4萬年的發展歷史,卻複雜得令人困惑。 & 關於音樂精彩絕倫的故事,籠罩在神祕的術語和撲朔迷離的分類中,像是一個為專業人士俱樂部所設的特權聖地與保護區。對於古典音樂的分類方法,人們延續前人一連串錯誤且令人混淆的歷史標籤,時代的錯誤與死胡同讓古典音樂摧毀了自身的路標。當代作曲家古鐸通過《音樂大歷史:從巴比倫到披頭四》,逐章解決這些問題,並解開前人遺留在身後那一團混亂的結。古鐸訴說的這本音樂歷史,主要聚焦在隨著時代變遷而進化的聲響,以及音樂本身的革新,用一般音樂愛好者能產生共鳴的方法來講述,分享音樂發生的奇蹟。 & 本書共分8章,從音樂、樂器如何誕生開始說起,分別經歷人類歷史的探索時期、懺悔時期、發明時期、優雅與感性時期、悲劇時期、反叛時期,以迄流行時期。 & 在這場從史前樂器到當代流行音樂的奇幻旅程中,古鐸活力充沛地帶領人們走進音樂的歷史,讓讀者身歷其境地感受到每項音樂上的演進,如和聲、記譜法、人聲劇場、管弦樂、舞蹈音樂,以及錄音技術、廣播電視誕生時對人們帶來的衝擊,當他挑選那些對人造音樂具有革命性影響的發明時,他著重於發現其對音樂所帶來的改變,此外他將某些作曲家具有前瞻性的音樂視野帶到讀者面前,從較鮮為人知的佩羅汀到鼎鼎有名的華格納皆然。 & 除此之外,古鐸對於什麼是音樂,以及音樂如何運作的知識做出生動清楚的介紹,例如音階是什麼、何以有些和弦聽起來很不和諧,以及二次戰後流行歌曲的共同點,是廣納正確的音樂知識和雄辯的各種觀點,卻又平易近人的一本知識豐富之書。
樂之本事A Road to the Classical Music
愛和音樂是最美的同義詞 穿越古典樂的迷思高牆 你將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主題曲 & 焦元溥繼《聽見蕭邦》後,睽違四年新作 ──《樂之本事》 〈〈張懸設計統籌〉〉 書衣雙封面,附音樂家年表 & 以迷人故事和美好文字解答千奇百問,使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古典音樂入門指南! 其中包括:古典樂的定義和討論、品味樂曲的態度與方法、錄音與現場演出的差別、不可不知的音樂小常識、古典音樂簡史,以及無比實用的音樂會注意事項、選座参考乃至聆賞進階之道。 筆調輕鬆而內容詳盡,穿插音樂名家故事之餘,更從文學、攝影等諸多面向旁徵博引,讓你以經典混搭時尚,在藝術思考脈絡上融會貫通,一次解決對於古典音樂想愛又不敢愛的掙扎與矛盾!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
資深音樂人丁曉雯,創作三十載,共四百多首歌曲,譜出動人的音符陪伴人們走過青春歲月。 & 本書係配合丁曉雯在2014/03/02於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辦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歌」之專刊,記載踏入音樂界三十年的因緣際會、心路旅程,歷經角色包括歌手、詞曲創作者、企劃製作人、唱片公司與版權公司的AR,後期更參與公部門音樂政策的討論與評審、歌唱節目評審等;在丁曉雯的音樂路上,似乎看見了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拼圖。此外,本書亦收錄十首由丁曉雯作詞的歌曲故事,以及他為梅艷芳、葉蘊儀、黃小琥與那英製作專輯的故事。
狂人之血:戴洪軒談樂錄
戴洪軒(一九四二─一九九四) 是那個年代最勇敢的藝術家。 他對學生是毫不掩飾、毫無保留的。一個人既然敢赤裸裸地站在學生面前,那麼,他也是赤裸裸地面對自己。 在社會的價值觀與體制的面前,他是不低頭的。然而,這個衝擊力道反彈回來,受傷最大的是他自己。就像希臘神話的伊迪帕斯,面對弒父娶母的真實時,只能刺 瞎自己的雙眼。真正有勇氣直面面對真相的人,就只能做瞎子,因為真相太過凶猛,凶猛到沒有一雙人類的眼睛能夠直視。從此之後,伊迪帕斯就成為先知。 戴洪軒是個先知,而先知的代價就是瞎掉,以及毀掉他自身,而周遭的世界也隨之塌陷,變成一個黑洞。──侯德健
寂靜之外:ECM的那些聲音、那些人、那些故事
獨立品牌ECM唯一專書&& 爵士迷的聖殿 難以介定的好聲音 因為這個世界有光、有愛、有寬容,因此讓寂靜之外,有了可以相互取暖的溫度。 ECM(Edi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這個特立獨行的小眾音樂品牌,像是現代心靈的聲音解毒劑,透過別樹一幟的音樂美學,安慰著現實生活中搖擺於屈服與倔強之間的靈魂。三十多年來不向任何音樂工業併購低頭,堅持著自己的選擇,無論是爵士樂、世界音樂、融合音樂,或是文學劇場與聲音的實驗結合,這些人在崎嶇的路上,踽踽獨行,享受著寂靜之美。 而午後的光、雨過的彤雲、酒吧裡一縷煙,千百人中的某個眼神,信手拈來的散文隨筆,私密的聆聽經驗化身為萬千事物,溫暖著ECM的聲音。 時而幽暗哀傷、時而甜美愉悅、時而靜謐悠揚、時而浩瀚遼闊。 音樂與文字的私密幽會,在嘈雜的塵世裡,任性地獨享著寂靜之外最美的聲音。
音樂與社會(思想24)
《思想》第24期的專輯是「音樂與社會」,這個專輯緣起於Rob Wilson教授2012年訪台時,以「鮑伯狄倫在中國」為題所舉辦的論壇。以「音樂與社會」為題,不在於涵蓋所有的面向,而在於突出音樂與社會運動的結合,以及音樂(產業與文化)在社會結構(包括都市治理,殖民歷史,商業文化)中的位置。我們希望,這個專題不僅僅是透過音樂,對兩岸三地的社會狀態提出觀察與看法,也能對音樂政治性的生成進行歷史回顧,甚至成為各地社會互相參照的方法之一。另外,本期還有〈死亡的意義〉、〈釣魚島背後的中國當代思想分野〉等多篇精選文章。
夜話港樂:林夕 X 黃偉文 X 樂壇眾星
有粵語歌就沒有世界末日香港的流行音樂是香港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六零後、七零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成長過程中某種意義上的必修課。本書介紹了填詞人林夕和黃偉文,作曲家陳輝陽,歌手陳奕迅、王菲、楊千嬅、古巨基等人創作及演繹歌曲的心路歷程,並且從歌詞出發,講述了港樂之所以能在華語樂壇獨樹一幟的靈魂所在,以及音樂背後的各種故事。
迷戀音樂的腦
有時一段旋律就能喚起許多回憶有時一首歌就能為我們阻擋世界為何音樂在我們心中占有如此獨特的地位?我們都能說出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與類型,但你真的知道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種,而不是那種音樂?資深音樂人〔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製作人〕暨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列維廷結合音樂分析、心理學與神經科學,述說音樂如何令人迷戀,解譯人類最優美的神經衝動。☆ 哈佛大學「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大學等校課堂教材音樂是最能貼近心靈、感染情緒的創作形式,也是我們唯一隨身攜帶、不時重新溫習的藝術作品。我們都能輕易舉出喜愛的音樂家或音樂類型,卻難以解釋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些音樂,而非其他作品。彷彿在音符與和弦之間,還有某種我們能夠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神祕。作曲家荀白克曾說:「總有一天,心理學家將能解譯音樂語言。」如今預言的時代已然來臨。心理學家運用磁振造影與記憶理論,探究人類心智與大腦如何傾聽、感受音樂,以完形理論分析音樂家如何顛覆聽眾心理,創作令人驚豔的樂曲。但科學研究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當我們理解人類對音樂的迷戀的本質,也更能深入地認識自己。
到全球音樂廳旅行:你不可不去的12個音樂殿堂
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等世界首屈一指的樂團,您知道他們駐團的音樂廳在哪裡嗎?造就一個偉大音樂廳需要有多少努力?在其中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它們的歷史背景、建築外觀、音響設備又有何奧妙之處? 累了,不妨放下手邊的工作,來趟音符洋溢的感性之旅吧! 周邊景點順遊.達人絕讚推薦 1.柏林愛樂廳 2.波士頓交響音樂廳 3.紐約卡內基廳 4.維也納黃金廳 5.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6.紐約林肯中心 7.慕尼黑愛樂廳 8.台北國家音樂廳 9.西班牙加泰隆尼亞音樂宮 10.倫敦亞伯特廳 11.布拉格魯道夫宮 12.聖彼得堡愛樂廳
根與路:臺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研究
本書以音樂的傳播和移植於不同地區社會的比較為主題,以臺灣的北管及日本的清樂(指傳到日本的清代中國音樂)這兩種具密切關係的樂種為例,探討當音樂移植於不同的地區社會,被不同的民族所繼承時,如何被賦予不同的角色與意義,而這種角色與意義的變遷又如何反過來影響音樂的保存與發展。北管與清樂均與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以福建為主)所流傳的民間音樂及戲曲有淵源關係。大約三百年前(清代)渡海來臺的移民們帶來北管,隨著移民們的落地生根,音樂也流傳於此族群、語言、宗教與習俗均與其原鄉相同的新土地。而在另一方,清代中國東南方的民間音樂於十九世紀初經由中國商人帶到日本長崎,後來傳播到日本各地─亦即被移植到一個語言與民族截然不同的地方,主要流傳於日本文人及中上家庭之間,後來普及於常民百姓。當北管與清樂植根於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發展時,雖然都作為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然而因為社會因素、人們的品味與性格的不同,也就賦予音樂不同的角色與意義,其音樂的實踐、曲目範圍、所反映的社會氣質,以及在現代化與西樂衝擊下音樂的保存與傳承等,在在都受到影響。
二十世紀六○年以來台灣新音樂發展之軌跡
本書雖然重點在於對一九六O年代以來台灣新音樂創作風格的探究,在出版資料與文獻均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作者以珍貴的第一手田野採訪材料為主,對九位重要作曲家和二十五部代表作品做了全面介紹與較為深入的分析,進而對六0年代以來台灣新音樂創作的風格特徵概括出一條清晰的發展線索,尤其可貴的是在這個部分做了具藝術特質的分類,例如: (1)六0年代是現代音樂的萌芽時期(2)七0年代是「傳統」與「創新」的省思時期(3)八0年代是前衛多元時期(4)九0年代是「創新」與「回歸」傾向共存的時期。該書並分別從西方傳統作曲觀念和結構、中國傳統音樂和文化思維、西方近代作曲技法對台灣新音樂創作的影響,以及作曲家個別風格等不同的側面進行專題梳理與研究。這是一個較全面的思維模式與探討角度,同時也具一定難度,作者卻概括的簡鍊而準確,思路清晰而有說服力。其中諸多提法頗有新意,例如"中國詩學之聲音意象"、"諸宮調的內涵"、"借用曲牌連綴之思維"等。有關台灣作曲家的評述,作者將音樂風格區分為國民樂派--晚期浪漫--傳統技法的有限突破--無調性、音色音樂、數理邏輯等不同類型,亦有充分的論據與觀點。
應用音樂產業之經營與管理:應用音樂與市場管理指南
本書以商業管理知識為理論基礎,並以實際國、內外音樂案例為佐證,研究應用音樂消費市場與音樂跨領域的各種趨勢,使應用音樂產業的經營管理能夠跨專業的專業化,應用音樂教育培育的人才能符合市場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