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之電影出生日記
電影故事大綱: 傳聞中的詐騙之神十一哥回來了!風聲一放出引起警方的不安。反詐欺小組警員王子建議警官劉星找臨時演員吳樂極進入詐騙集團臥底,以就近取得消息。 仰慕十一哥名聲已久的詐騙業奇才安守信,知道這是獲得十一哥賞識的唯一機會,只是近來詐騙過於猖狂,一般民眾對詐騙花招早就僚若指掌,他必須在詐騙業「景氣」低迷的情況下,突破「瓶頸」,創造「業績」,才能順利高昇,他看中了憨蠢好控制、卻有超強明星潛力的新進員工吳樂極,要把他包裝成最強力的秘密武器,吸盡名流界鈔票銀子。 因此,到了詐騙集團的吳樂極,被迫扮演雙重角色。當扯到他心儀已久的女主播張知其的時候,情況又更加複雜。 警方、盜匪、媒體、黑道、白道,這回全扯進來了,黑白武林即將展開一場混戰,大家都想巴住十一哥,警方想抓他立功、盜匪想受他賞識、媒體想找他採訪,一場智力、武力、攝影機的大戰即將展開...... 不過,十一哥到底是誰咧? 這一切謎團,都要請你看了本書之後謎底才能揭曉了。
THE STORY OF FILM電影的故事(精)
《電影的故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電影入門書籍。正如作者所說的,創新是電影之所以會不時推陳出新的原動力。而如果不了解這點,也將無法了解到今日電影為何會對世界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作者馬克?庫辛思不僅是位熱情洋溢的影評人,更實際從事電影製作,在本書中,他站在電影工作者的立場,細說世界電影在這一百年來發展的故事。除了對電影工作者的個人生平、電影技術的演進、電影製作的變化細加探索之外,作者馬克.庫辛思還對電影本身一些突破性的進展,細加剖析,從中捕捉電影史的發展趨勢,更避免使用過多的專門術語或過於艱深的電影理論。
一生必看的世界經典電影
人生就是戲,看不完的戲,有的時候愛,有的時候氣,看戲的人兒,個個是戲迷,個個是戲迷,個個是戲迷,個個是戲迷。電影,曾經伴隨許多人的歡笑、淚水,為它瘋狂、為它痴迷,也許是片中的劇情,也許是片中的男女主角,不管如何,一部部感人的電影都是許多人心中永遠的記憶。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現在,讓我們再一次來回顧那些值得重溫的世界經典名片,一起為它感動、歡笑、流淚。
認識電影(最新修訂第十版)
在最新修訂第十版中,作者除了改寫局部章節以反應電影的新發展,此外則大幅度增修一半左右的新劇照。全書共蒐集超過四百張的珍貴劇照,範圍涵蓋影史上的重要經典和近幾年上映的賣座佳片,並輔以詳細圖說。書末另附中英對照的專有名詞解釋,讓讀者能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最專業的電影常識,進而真正「認識」電影。
影像閱讀時代
本書提出一種「聽」電影的觀點:在〈影像閱讀時代——音樂作為解析符號的工具〉中,作者由深度分析導出配樂功能之分類,並佐以電影實例作為解說基礎;在〈當電影愛上歌劇〉中,作者說明歌劇與電影結合的淵源,與其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並提出「駢文用典」的比喻。 書中討論的十九部電影題材各異,其互動也呈萬花筒式的繽紛風貌。作者將故事文本視為配樂分析的視覺參照,與確立其分析軸線的語境。根據影像不同的特質,電影原聲帶或為聚光燈下的主述者,或為半隱身的參與者。作者以多維角度「閱讀」,嘗試以音樂結構作為影像分析之肇始,呈現出「音樂‧聆聽的眼睛」的無限發展性。正如作者所言,這是一個影像閱讀與閱讀影像的時代。
人間條件(完整典藏版)
創意歐吉桑吳念真撼動人心的第一齣舞台劇!《人間條件1》DVD完整版終於誕生了! 3小時精采演出+全彩劇本書幸福 其實很簡單吳念真的人間條件首部曲滿足你心中缺憾的幸福快感「創意歐吉桑」吳念真跨足劇場界第一齣舞台劇,同時開創「國民戲劇」的風潮,以幽默的風格,呈現平凡人物眼中的社會景況,讓人在笑鬧中看見生活的辛酸,又能在感動落淚時體會人間的溫暖。因為他的一句話,她一定要重返人間。因為她的出現,每個人的人生有了重大改變。「人間條件」敘述一個鄉土味重的父親──天天想著簽六合彩發橫財;一個封閉內心的母親──整天只親近電視機;一個青澀的女兒──情竇初開又心事重重;一個逝世多年的阿嬤──心中掛念著一個男人,抱持著一絲遺憾,為了找到思慕的人,告訴他當年來不及說的話,於是附身在孫女身上,戀戀不捨、回望人間。
地下鐵電影珍藏紀事
下一個地鐵站出口,會有人在等你嗎?海約(楊千嬅飾)雖然是個盲女,但生性樂觀;在她的想像中,世界是繽紛有趣的。她在戲裡幫助因意外而短暫失明的旭明(梁朝偉飾)重新地認識了這個世界,旭明也因此發現最珍貴的原來一直在身邊。鍾程(張震飾)和董玲(董潔飾)則是因失戀而巧遇,展開一段發生在上海地下鐵的奇緣。天使(范植偉飾)便在這兩條線中扮演穿針引線的角色…… 這是一部溫暖的愛情電影,談的是希望與夢想。「地下鐵」在劇中宛若幾位主角命運的隱喻,每個人都在這裡尋找答案和出口,等待一段心境的起站和終站,最後,每個人都發現了幸福的路徑。本書收錄《地下鐵》電影精彩劇照,並以「Wonder way、Peace street、Chance cross、Fate square、Dream station」五個虛擬地鐵站名,分別詮釋劇中梁朝偉、楊千嬅、張震、董潔、范植偉等幾位主角在劇中的角色和精神。中間穿插繪本原著者幾米《地下鐵》中的圖畫。最後還收錄了監製王家衛、幾米、導演馬偉豪、梁朝偉、楊千嬅……等幾位主角幕後拍攝的感想,以及對原著及此片的喜愛。本書大膽採用四種以上不同的紙張全彩精印,並內附三張明信片和四張一套的書籤。
夜夜夜麻一二
本書收錄紀蔚然兩部劇本──《夜夜夜麻》與夜夜夜麻2《驚異派對》,作者巧妙地將社會現況融入劇情,以反諷喜劇的手法、生活但風格化的語言,探索四、五年級不同世代的夢想與失落。 《夜夜夜麻》:四個大學同窗好友聚在一起打麻將,有憤世嫉俗的計程車司機、落魄的詩人、紅頂商人與大學教授,青春的夢想與現實的處境相互對照衝擊著彼此,有人用球棒執行自己的正義,有人用名利麻痺自己……最後只剩日以繼夜的滿腹牢騷……與麻將。 《驚異派對》:一場surprise party,引發另一場預期外的風暴,歸國學人、離職記者、公關公司老闆,還有個莫名奇妙走紅的計程車司機,學運的激情對照現今市儈的沉淪,信仰、愛情……都可以妥協,只要能夠生存下去……
越界光影:香港電影讀本(英文版)
This present volume of essays anthologises a body of critical works written in English on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in the midst of the phenomenal rise of Hong Kong cinema as a worthy object of academic study.
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
本書所談的是電影創意流程的故事,特別是影像如何形成的過程,也就是電影藝術的核心事物;如何化煩為簡,把意念轉為影像。導演團隊整日鑽營的原本是相當個人化的經驗,但經過理性和邏輯的分析與整理後,就變成可參考、遵循和能激發我們靈感的許多準則;諸如鏡頭的時空因素、鏡位調度的原則、畫面構圖、觀點、敘事策略等,本書都條理清晰地將它們陳列了出來,為有興趣摸索電影的人提供了影像創作時一些關鍵性的思考點。 & 此外,本書也擷取了美國電影自默片以來,歷經有聲片及好萊塢片廠制度的黃金時代,以至1960、1970年代獨立製片風潮所累積的電影媒體本身的創作經驗,使電影創作藝術的精華得以重現,供我們學習,和幫助我們思索這門藝術發展的軌跡。
雙瞳研究讀本
「雙瞳」是耗資兩億台幣的大型電影製作,台灣首部成功的商業類型片。其中有來自澳洲、香港、美國、台灣等多國技術合作,「駭客任務」幕後模型製作小組、香港武術動作指導、「臥虎藏龍」奧斯卡金獎美術設計—葉錦添,讓這部具有濃厚宗教味道的驚悚片,有了更強而有力的保證。 去年曾在坎城影展讓人議論紛紛的「雙瞳」,除了各種特效的引人入勝,而由葉錦添一手創造的幻境世界,更讓一場一場的連續殺人事件、毫不留情的屠殺場面,增添了些許令人著迷的魔性魅力。 導演陳國富曾執導過「國中女生」、「只要為你活一天」、「我的美麗與哀愁」、「徵婚啟事」等國片票房優異的電影,合作的演員更是讓人訝異的絕佳組合:久違了的國際巨星—梁家輝;「千驚萬險」「綠色奇蹟」裡表現特出的DAVID MORSE;以及電視電影票房保證的劉若英、戴立忍和郎雄、楊貴媚等演技、經歷精湛的演員,讓這部驚悚片更加令人期待。 充滿話題性的「雙瞳 研究讀本」,不但將道教六道輪迴的成仙故事;五具死亡屍體如何化妝、翻模;場景設計如何貼近生活,好拉近讀者與電影的距離;屠殺場面的特效如何完成;多國拍攝合作的工作狀況等,說明的詳細清楚,還搭配豐富且大量的照片。更有關於「雙瞳」這部電影的拍攝期間所發生的各種怪異現象,無法解釋的謎題宛如電影雙瞳裡面,一連串被丟了出來,卻無法解答的疑問。 關於導演、製片、演員們眼中的「雙瞳」是什麼模樣,更能在此書中窺見這部樣樣破了台灣影史紀錄的「雙瞳」,是如何的誘惑了他們,並且更要繼續的讓更多讀者觀眾,迷戀上台灣的成就!
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
顯而易見的是,突然間女性可以是間諜、武士、俠客、飛賊或特警,她們可以經營酒家、組織幫派,同時能夠是稱職的單親母親。無論多麼地脫離現實,至少她們不再必然是孤女、養女、丫環、村姑、盲人、棄妻、酒女、舞女或妓女。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瀟灑遊蕩的歌手、英勇殲敵的特務、正氣凜然的牛仔、武術高超的俠客、嬉戲海濱的女郎、神出鬼沒的女盜;還有一群或是情報員、或是毒梟、或是花花公子、或是富家大少,不管是在開車、數鈔票、打高爾夫球或喝咖啡,總是戴著緊貼墨鏡(wrap-around-shade)的英俊男子。 台語片從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二年之間生產的多達千部以上影片,委實展現出五彩繽紛的生活狀態。整體而言,它們在前期流露出對於生活充滿濃厚怨歎,後期則展現若似巴赫汀(Mikhail Bakhtin)所揭示狂歡式(carnivalesque)的再現形式。如果台語片是透過前期的哀怨世界,抒發日據時期揮之不去的夢魘,後期則是以一個完全去政治化(de-politicized)的狂歡世界,一方面宣誓自身愈挫愈勇的生存,一方面或許也指涉那個視之不見的嚴苛社會狀態。
電影指南(上): 警匪.恐怖.歌舞.愛情
電影參考性書籍的出版,隨著影像媒體的多樣化和國際化,這種書籍的功效也變得益形重要。電影從1895年正式出現於人類文明,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電影百年來的展,從它的產銷、流通到傳佈,無疑在近三十年來產生了極大的演變。 從電影的製作而言,開始於七○年代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的大量生產,使得全球電影每年都有四千至五千部影片的產量,並且一直持續至今。 同樣發生於七○年代的劇變,則是錄影帶保存電影的普遍流行。直到今天人們除了在傳統的戲院欣賞電影之外,電影呈現的型態還包括錄影帶、LD、VCD、DVD到網路。 做為一個處於二十一世紀的電影觀眾,相較於過往任何一個世代的觀眾,我們毫無疑問地能以多重的便利方式,在一個我們感到最舒適的情境,觀賞這一百多年來任何可能取得的全球流通影片。 本輯首先推出警匪犯罪、恐怖驚悚、歌舞音樂、文藝愛情四個影史上最重要的類型。
因為導演,所以電影
因為導演,所以電影 本書蒐羅當代知名的四十五位電影導演的二百部作品,對各片均有簡要的劇情介紹、風格裁定、題旨評析。選評的四十五位電影導演,基於其一定的國際知名度,及作品在台灣的可尋獲,為作者選定的標準,但難免會有遺珠之憾,望讀者能側重導演的作品而非導演本人,會有更多意外的收獲! 然而電影原為「不可說」之物,為免流於紙上談兵,本書另提舉十四個觀影管道,以方便讀者尋片觀賞,盼能對欲由導演入手以窺電影堂奧的讀者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 曾柏仁 1977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心儀的導演有布紐爾、安東尼奧尼、安哲羅普洛斯、格林那威和北野武等人。 攝有極不成熟的V8影像習作《異世狂想曲》,並曾參與魏德聖執導的16mm劇情片《七月天》的演出。
影樂、樂影:電影配樂文錄
電影配樂 這是一本試圖描繪「電影與音樂之間如何攜手舞蹈」的書,以文字充當聽診器與繪圖員,去傾聽、捕捉那潛藏在影像與樂聲底層的心音圖象。 從撳按使兩者締盟的接生魔手──電影配樂家的大門開始,按圖索驥地沿著想像叢林地迷宮循游而下,進入了影像的文本空間與導演獨語的殿堂,在逐一跳躍各個音樂地理版塊的鴻溝。 最後,這圍繞著音樂/影像層層交疊、對話的夢幻漫游,仍是回到了起點,目的在以文字為交通工具,在人生舞台上映的各種探險、奇遇裡,自由自在地瀏觀、穿梭,然後,以跳舞的方式飛進某個讀者好奇的眼眸底。 作者簡介 劉婉俐 台大外文系畢,國立藝術學院戲研所藝術碩士。曾任廣告文案、雜誌編輯、新聞編譯等。現就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譯有《后土》、《快樂佛法書》、《喬哀思》等書。
好萊塢電影夢工場
美夢成真 我和你們一樣,是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 小學時,叔叔帶我去西門町看「洛基第二集」,從來沒看過拳擊賽,也不懂拳賽規則的我,不僅在看電影時緊握著雙拳,彷彿自己化身為電影中的席維斯史特龍,承受著對手排山倒海而來的重拳;看完電影後回到學校更想像自己就是席維斯史特龍,拚命向同學挑戰。 這就是好萊塢電影使「美夢成真」的真正威力,在過去一年中,好萊塢不但打造出「美國夢」,進入八○年代這「美國夢」更有全球化的傾向,我們看到「鐵達尼號」式的愛情觀普遍深植人心;馬英九市長在西門町扮妝秀上,身穿星際大戰艦長制服,象徵領導者帶領台北進入二十一世紀。 問題是,好萊塢電影打造出來的是「美國夢」,它真的適合只能在邊陲地帶抬頭遙望好萊塢星光的台灣人嗎?又或者,我們好像應該花點心思,多瞭解這「美國夢」是如何打造出來的,這就是本書出版的真義。 作者簡介 李達義,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電影愛好者,不管唸什麼學校,從同學那兒學來的總比向老師學來的多(所以唸了什麼學校也不重要了),看電影、思考電影也不例外。曾任「聯合報」影劇記者,然而八卦功力老比不上非記者的好友們,於是羞愧而辭職,目前在巴黎尋找人生的方向。
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88
斜塔瞭望 第四代電影藝術家是失去了神話庇護的一代。他們登場於新時期大幕將啟的時代,他們的藝術是掙脫時代紛繁而痛楚的現實/政治,朝向電影藝術的純正、朝向藝術永恒的夢幻母題的一次「突圍」。 他們貢獻於影壇的是一种藝術氛圍,憂傷而又欣悅。那是在掉頭不顧而去之前,對「文革」時代、逝去的社會災難與心靈廢墟的最後一瞥深情而悠長的注視。 這使他們所選取的姿態,在某种意義上,成了背對著歷史、現實與大眾的姿態,使他們的藝術成了一種斜塔式的藝術,使他們對社會與自我的關注歷史地成了「在傾斜的塔上的瞭望」。 八○年代的中國電影藝術與八○年代的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相關之處,不在於一種經濟/生產、再生產的事實,而在於一個共同的的記憶夢魘與心理參數: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事實與歷史表述。 在第五代的藝術中,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呈現為一個巨大的「在場的缺席」。第五代的藝術是子一代的藝術,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規定他們痛苦地掙扎在無法撼動的父子秩序與無「父」的文化事實之間。 於是,八○年代,中國第五代的藝術便成了一種超越歷史/文化裂谷、而終於陷落的斷橋式的藝術,使他們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與歷史表述的努力成了子一代的精神流浪的傳記。 在九○年代幕啟時分的短暫沉寂之後,脫穎而出的是一道且陌生且稔熟、危機四伏且生機勃勃的文化風景線。間或是為八○年代精英主義所遮蔽的邊緣文化顯影;更重要的是,八○年代末為劉小楓君預言為「遊戲的一代」人,以並非遊戲的姿態與方式全線登場。 然而,這些呈現於文化鏡城之間,出演於雙重或多重舞台之上的劇目,不斷為縱橫交錯的目光所撕裂,又不斷地為某種權力話語所整合,成為不斷被文化命名的樂觀之帆所借重、所掠過,卻拒絕承載的文化現實。所謂影壇「第六代」便是這九○年代的一處霧中風景。
當代中國電影 1998
當代中國電影 影市越是低迷,出版者支持電影的決心越是旺盛。 創作是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越處於逆境越如沙漠裡努力迸現的生機,紅得更豔,綠得鮮翠,印証於電影果然不虛。這使得這本電影文化與現象報告專書的出版,逐年有了更新的意義。 今年度這本書的視野比往年更廣闊,不僅循往例邀請本地的學者、影評人出任觀察委員,並擴大戰線,邀請香港和大陸的學者加入,各自就該地電影文本與重要現象開會討論出年度議題,並分別撰寫後匯集成冊。因此書中出現香港篇、大陸篇和台灣篇三大段落,對比齊觀,互為參考,並收錄三地剛整的電影作品的電影作品編目,期使這本書的閱讀者能掌握到最充分的資訊與意見。 作者簡介 台灣篇 王志成 紐約大學電影藝術碩士,現為影評人、紀錄片導演,著作有影評集《聲色之謎》。 林則良 淡江大學歷史系畢業,從事文字工作,影評陸續發表於《中時晚報》、《破報》、《電影欣賞》等刊物,著作有《對鏡猜疑》、詩集《與蛇的排練》、以及日記小說《被自己果實壓彎的一株年輕的樹》。 陳儒修 南加大電影理論博士,現任台灣藝術學院電影系副教授,著作有《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電影帝國》。 陳寶旭 淡江大學大傳系畢業,紐約大學大傳研究所,為資深影劇記者,現任職《中國時報》娛樂週報撰述委員。 游惠貞 紐約大學電影系碩士,現任文化大學與慈濟醫學院兼任講師,編有《女性與影像》一書。 聞天祥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現為專業影評人,著作有《孵一顆電影蛋》、《影迷藏寶圖》、《攝影機與絞肉機》、《告別大師》。 大陸篇 黃式憲 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著作有《鏡文化思辨》、《電影劇作概論》。 戴錦華 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著作有《浮出歷史地表》(與孟悅合作)、《鏡與世俗神化》、《電影理論與批評手冊》、《鏡城突圍》、《猶在鏡中》、《拼圖遊戲》。 編者簡介 黃寤蘭 現任中時晚報副總主筆,曾主編《西洋音樂百科全書》,著作有《鄭善禧:畫壇老頑童》等書。
影視史學
影視史學 肇端於美國學界的影視史學,目前已在史學界內引起很大的迴響,它是媒體革命所帶來的後果,不僅讓我們以新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更對書寫史學形成巨大的挑戰。影視史學全新的敘述歷史的手法,在在發人深省。本書對此一新的領域有全面且系統性的介紹。 影視史學是當代西方史學的新品種,發端於美國,在海峽兩岸的台灣與大陸學人中,也引發極大討論,對影視史學作出積極的回應。影視史學是一個全新的史學門類,影視史學中的「影視」應包含多方面的涵義,並非僅是指電影與電視,影視史學的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透過本書,將可對這一門新的歷史學作進一步的了解。 作者簡介 張廣智 一九三九年生,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或大陸首屆西方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歷史教學與研究三十餘年,領域集中於世界古代史、西方史學史、史學理論和世界文化史,發表相關論文一五0餘篇,出版著作十五部,主編有《世界文化史》等書。
台灣電影閱覽
台灣電影閱覽 <台灣電影閱覽>這本書的產生,猶如是保存台灣電影史一樣,作者有感於我們整理台灣電影史料的進展,遠不如電影人凋零、老戲院拆毀改建的速度,撰寫<台灣電影閱覽>相對來說猶如補破網總是顧此失彼,永無寧日,但作者仍盡心盡力完成了這本書,只因在最困難的時刻,仍要保存最珍貴的資料。 這本書探討台灣史上,從以往到現在,具代表性的電影。而時代的不同總是反映在電影上,加上作者的旁徵博引以及時代背景的介紹,將來龍去脈,娓娓道來,能讓不熟悉此一領域的朋友進入狀況。 作者希望這是拋磚引玉的起點,而不是蓋棺論定的終點。 作者簡介 李泳泉-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奧斯汀德州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與陳麗貴合譯有<雕刻時光>。現任教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
香港電影類型論
本書三位作者分別從不同的的類型論述香港電影,其中包括著名的電影片種,例如黃飛鴻家族、火燒紅蓮寺、神怪武俠粵語片、陳烈品和新派武俠粵語片、武俠國語片、歷史電影、香港電影中的中國公安形象、青春電影語言等;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例如:張徹、李小龍、胡金銓、徐克、吳宇森。三位作者均為香港電影的工作者、研究者。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電影修鍊魔法
修練電影的魔法 看電影其實像一位悟者的態度一樣,隨緣隨份,處處可以是日後的洞見。 「電影修練魔法」全書共分「愛情的無限風貌」、「女性的悲傷與新生」、「美好的覺醒發生了」三大篇章,作者的觀影經驗直扣生命本質,提醒我們在每一個當下保持覺知與觀點。蔡志忠說:「我們聆聽一首曲子,會像悟者的態度一樣......看電影時,也是如此......」。作者王靜蓉她以觀眾的立場,也以學佛者的隨緣隨份態度,全然投入電影中,隨處充滿洞見。。看電影如同過人生,要主體地投入也要客觀地抽離,王靜蓉的觀影經驗直扣生命本質,她以學佛者的隨緣隨份,全然投入電影中,創造生命的光明喜悅。 作者簡介 作者:王靜蓉,輔大中文系畢業,著有「童心禪」、「生命流動‧自然美麗」、「用愛作解答」等書。作品柔軟,洋溢優美質地,以生命關照為核心,對生活風貌作省思,能帶領讀者開發己的覺知與喜悅。
THE MAKING OF小倩
10年前,徐克創造了「倩女幽魂」電影。10年後,徐克創造了「小倩」,華人的第一部3D電腦動畫片。 「倩女幽魂」引發了新的流行文化。「小倩」則樹立了華人動畫片的新里程碑。 這部電影是徐克電影工作室花費4年的心血結晶,從草圖到成品step-by-step,本書為您捕捉動畫版倩女幽魂的來龍去脈。雪銅精印,絢麗包裝,徐克親筆簽名,本書為您典藏小倩的製作歷程。動畫迷、電影迷、漫畫迷、美術工作者、徐克迷不能錯過。
新浪潮:高達的電影劇本
高達於1990年推出的《新浪潮》是他首次和亞蘭?德倫合作的影片,曾經在坎城影展掀起熱潮,本書是一部詳細的分鏡腳本,分為畫部與聲部兩部分,畫部詳細描述了每個鏡頭內的組成元素,鏡頭種類和細密的鏡頭推移,聲部包含對白、旁白、音樂、及音效、劇本中豐富的影像交織,事件再度發生的敘事方式及文學性的對白,極具文學作品的閱讀價值。本書附有譯者就高達及作品的簡單評介,此外也選附了上百幅直接從影片翻印下來的劇照,讀者可和劇本中敘述畫面的文字對照閱讀。
歐美電影名導演集(上.下)
本書蒐集歐美數百位知名導演,一一評介生平事蹟、作品風格;每位導演作品,不論是否曾在國內放映,均予採錄,名單堪稱完備。所有人名、片名,依台灣已有的譯名為主,無台譯者用港譯。全書收錄中西文對照片名多達六七千,為從事外片研究、欣賞、發行及傳播媒體不可缺少的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