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請睜眼! 打開書頁,穿越千年時光,加入「宋朝自由行」深度之旅! 中國歷代,從未有一個朝代,老百姓生活過得如此精緻、富庶。 唯獨宋朝。 從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政經文化各個層面, 去感受宋朝的繁華,體驗宋朝的時尚,品味宋朝的趣味,認真當一回宋朝人! 余遠炫 歷史專欄作家│螺螄拜恩 暢銷書人氣作家──專文推薦 周健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副教授│陳啟鵬 商業周刊歷史專欄作家──就是「宋!」推薦 如果生活在宋朝,你會是怎麼個活法? 宋朝人又是怎麼個活法? 如果你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宋朝科舉制度公開公正,向仕途發展,說不定下一個范仲淹、王安石就是你。 如果你喜歡做生意,崇尚孔方兄,宋朝有世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說不定下一個○董就是你。 如果你是個享樂主義者,宋朝的勾欄瓦舍熙熙攘攘,娛樂活動通宵達旦,包準你樂不思蜀流連忘返。 如果你是個愛情至上主義者,宋朝有的是靡麗纏綿淒婉動人的宋詞,讓你活得像張先、像柳永。 如果你幻想江南細雨霏霏、雨打芭蕉的搖曳生姿,在宋朝當個文人可以很任性,就像蘇東坡、陸放翁、秦少游。 也或許你苦大仇深,一心想著「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大宋朝外侮邊患不斷,正是你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好時機! 時光機器即將啟動,請大家一起穿越,全方位、無死角、零距離, 一起去體味宋朝的活色生香。
皇位意味著榮華富貴意味著熏天的權勢也意味著金子做的囚籠穿上龍袍的人總免不了要裝模作樣地演戲給天下人看【權力舞臺的奢華幻象】本書首先揭示中國帝王如何以排場構築權力幻象。隋煬帝的遊幸與鋪張、楊秀清的儀仗,無不以奢華的排隊、樂舞與散財來彰顯天威。這些場景既是向百姓展示國力的手段,也是對外國使者的宣傳工具。然而奢侈背後是國庫的空虛與民生的困頓,歷史一次次證明,排場成為帝國盛極而衰的前奏。炫耀與表演雖能短暫換來讚美與臣服,卻難以抵擋現實的消耗與反噬。【文字遊戲與皇權幻術】在權力運作中,文字成為政治表演的重要手段。從「屢敗屢戰」的修辭技巧,到皇帝熱衷的命名、封神與賜號,皆是以文字塑造現實。王莽的托古改制、慈禧的華麗頭銜,無不顯示帝王將政治當作戲劇演繹。本書指出,當統治者沉迷於形式而忘卻治理,朝堂便如戲班子一般,演員入戲太深,觀眾卻失去耐性,最終導致政權的崩潰。文字幻術既是統治工具,也是自我欺騙的陷阱。【宗教與文人:帝王的工具】作者細緻描繪佛、道與儒如何在歷代王朝間競逐,最終都成為皇權的附庸。佛道之爭實則是誰能更討好皇帝,宋徽宗寵信林靈素的荒唐,正是神祕幻術與拍馬奉承的結合。文人與門客亦在皇帝與權臣周圍遊走,從李白的翰林供奉到乾隆身邊的沈德潛,無不體現知識分子在帝王前的尷尬處境。宗教與文學原本追求真理或美感,卻在皇權的陰影下轉為粉飾與娛樂,最終淪為政治戲法的一部分。【荒誕與人性的歷史映照】全書最終回到對人性的觀察。無論是言官的敢言與沉默,還是詩人、幕僚、門客的進退,皆在朝堂戲法中掙扎。有人選擇順從規矩,成為沉默的「立仗馬」;有人因直言失勢,反倒留名青史。歷史一再顯示,帝王的權力是金色囚籠,臣子的智慧與才華往往淪為附庸的工具。作者以諷刺筆調揭開權力運作的荒誕,讓讀者看見在盛大排場背後,真實的人性脆弱與荒謬,映照出權力與虛榮交織的中國歷史舞臺。本書特色:本書以犀利的筆調,揭開中國歷代帝王與官場文化的虛實表演。作者以大量史實、典故與軼事,描繪出「朝堂如戲臺」的真相。帝王在權力的舞臺上無不戴著面具,或以奢華、或以文字、或以宗教來粉飾自身的權威,而臣子、門客、言官則在規訓與風險間求生存,演繹一場又一場戲法。書中不僅嘲諷皇權虛榮,也洞見人性的依附與自欺。
他們生於繁華盛世,長於亂世餘燼金碧輝煌曾照亮歲月,如今只剩滿目山河破碎▎可憐諸侯春不貢,河朔使者日相望鬱鬱寡歡之際,太子李誦帶著長子李純前來問安。這位皇長孫六七歲的年紀,正是最可愛的時候。李适將小孫子抱在膝上,逗著他玩,也算是感受了含飴弄孫的快樂。「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在我的懷裡呢?」李适問道。「是第三天子呀!」小李純回答說,臉上依舊天真爛漫。李适像是忽然想到了什麼,久久地看著孫子的臉,終於展顏,露出了難得的笑容。那個復興大唐的理想,李适自己沒法完成,那就交給兒子,兒子沒法完成,就交給孫子。這個理想一定會代代相傳,正如人們對於盛唐的記憶,沒有窮盡。▎生靈蘇息到元和,上將功成自執戈吳元濟大驚失色,卻又束手無策。他在牙城中躲了一天一夜,只盼望著洄曲的董重質能火速回軍救援。結果卻等來了董重質帶著洄曲精兵向李愬投降的消息。十月十二日,李愬下令官軍對牙城發起總攻,迅速攻占了牙城的外門,並占領了軍械庫。而蔡州百姓也趕來為官軍幫忙,抱著柴火堆在牙城下,準備燒城。吳元濟這時才意識到大勢已去,在城樓上向李愬跪下,隨即出城投降。割據了三十年的淮西,終於被大唐徹底收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黃昏時分,大慈恩寺的鐘聲敲響,宣告著夜晚的到來。接著,長安城數十座寺廟的晚鐘暮鼓不約而同地響起,鋃鐺聲中,更顯長安城的美好與祥和。這是大唐最後一點安寧的歲月了,這座城池裡的居民像以往一樣準備安寢,一如他們的父輩、祖輩。數百年來,長安城日復一日地延續著它的偉大和繁榮,彷彿這樣的光輝榮耀會永遠繼續下去,最終成就一座不朽之城。但是越美好的東西,到了毀滅之時,往往就越讓人心碎。長安城的百姓們絲毫不知道,幾年之後,這一切的美好都將被無情地毀滅。▎殘唐的舊夢李煜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仍在故國,仍在金陵的王城,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一切宛如昨日。可是夢醒時分,一切都如泡沫一般消散,只有耳邊淅淅瀝瀝的雨聲,伴隨他度過這漫漫的長夜。風吹動簾幕,帶來清冷的涼意。李煜在半夢半醒之間看見了自己的命運,他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大宋的天子容不得他,這個時代不需要他,連他自己都不願意再看見自己這樣消沉而頹唐的模樣。他明白自己終究會像流水與落花那樣,隨著殘留的春意一同逝去,大唐的氣象與韻律也將逐漸從世人的記憶中淡出。而關於大唐的記憶和印象早已化成了這片土地上人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自此而後血脈相傳。本書特色:本書延續《長安試政》,描寫大唐從中興努力走向帝國崩解的最後百年。從理想皇帝的幻滅、牛李黨爭的內鬥,到黃巢起義帶來的致命一擊,逐步揭示盛世餘暉下的裂痕與無力。作者以穩健筆法呈現宰輔更替、軍鎮崛起與政局失衡的過程,帶領讀者看清大唐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潰,理解繁華過後的代價與沉重。
中原陷落又逢藩鎮坐大,內鬥摧毀唐室×契丹助力建晉×兒皇帝難掌天下,群雄趁勢竄起,中原無一寧日!▎石敬瑭雖然是粗人,但在孝敬契丹的事上,他比誰都細心趙延壽遠在契丹,經常不定期收到石敬瑭送來的珍寶,心裡很高興──如果他仍然在後晉當官,石敬瑭能送他這麼多東西嗎?這些大臣拿慣了石敬瑭送去的東西,最後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了,有時他們覺得石敬瑭送的東西有點不夠貴重,有時他們又覺得石敬瑭這麼久了還不送東西,就很生氣,竟然派人過來責備石敬瑭孝心不足,這個兒皇帝看來是不願意當了。▎「賊已破膽,不能讓他們再布成陣勢。」耶律德光也跑得十分狼狽。他本來坐在大車隨大軍一起逃跑。大車雖然很豪華舒適,可是卻很慢。眼看敵人的追兵越來越近,而他的豪華大車卻老是加不了速,只急得想跳下車撤腿狂奔。當然他也知道,如果他下車,恐怕還跑不了幾步,就跑不動了,而且還有可能被亂軍踩死。▎降表的開頭自稱「孫子」:孫男臣重貴,禍至神惑,運盡天亡石敬瑭為了當上皇帝,不惜去當契丹兒皇帝。他開始時肯定以為,先把皇帝之位弄到手,以後國家強盛了,再擺脫契丹,讓自己的子子孫孫在皇位上「無窮盡也」。可是他們石家兩位皇帝在這個皇位上只霸占了十年,就宣告終結。最讓石敬瑭死不瞑目的是,石重貴還是他的養子。他本來是想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石重睿,但被馮道和景延廣他們做了手腳。結果這個養子同樣保不住石家的江山。石家只當了十年的皇帝,卻招來千年的罵名。【本書特色】:本書為《五代十國裂世局》卷三,承接前兩卷脈絡,以故事化敘述延展後晉與契丹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博弈與地方割據。從兒皇帝鬧劇終場、藩鎮擅權貪暴,到南唐、後蜀、後漢等勢力的動盪更迭,描寫了忠奸並存、志士難為的亂世現實,並展現知識分子與邊疆將領在夾縫中求存的掙扎,兼具政局縱深與人物心理描寫,生動詮釋五代風雲。
我們的文化原來藏在古人的詞語裡!最素樸的問與答,解開這些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101個問題,增進你的中文力,你一定要知道字句背後的精彩故事!【考考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黑名單」真的是黑色的嗎?․打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跟北方有關係嗎?․「男左女右」這種習慣是怎麼形成的?․算命仙批八字,是哪八個字呢?․「小巫見大巫」,真的是兩個巫師見面嗎?․食言而肥,所以說謊就會發胖嗎?․小吃到底是吃些什麼?․青花瓷上一定有青色的花嗎?․「夜郎自大」的「夜郎」在哪裡?那裡的人為什麼會「自大」呢?․為什麼「雷同」是形容兩個東西一模一樣?․「緣木求魚」,樹上真的能捉到魚嗎?這些你並不全然了解的中文字句背後,藏著許多有趣的掌故,瞭解這些知識的同時,還能輕鬆打造你的國文基本功!每則另附「延伸知識」,讓你可以觸類旁通,增加雙倍知識!本書特色1. 快速掌握我們詞語當中最讓人困惑的「為什麼」,輕鬆瞭解中文詞彙中的來龍去脈。2. 重返語言的歷史現場,讓你能連結古今,深入體會中文的豐富奧妙3. 學校老師、學生最需要的課外讀物、也是讓一般讀者與人交談時能脫穎而出的祕密武器。
「夷狄」如何打造「新中華」?從草原來的拓跋鮮卑,如何改寫中國歷史?當我們翻開中國史,總習慣從中原、漢族出發,把草原民族當成外來的異族侵略者。但你是否想過,那些被稱為「夷狄」的民族,其實不只是入侵者,更是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拓跋鮮卑是一支擅長騎射、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自三世紀開始嶄露頭角,他們在「舊中華」解體的大分裂時期建立部族國家,自此登上歷史舞台。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一舉結束五胡十六國的戰亂,重新整合華北。最初的北魏仍保留濃厚的草原特質:子貴母死制、收繼婚、部族分權與共治等制度皆延續鮮卑傳統。但隨著疆域擴張、政務繁重,這個拓跋國家逐步學習漢人治理模式,推行中央集權、設置官僚體系,逐漸演化為一種「胡漢複合政權」。真正的轉折點,來自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他改姓改服、遷都洛陽、推行漢語與儒家制度,力圖讓草原政權融入漢地文化。這些措施雖強化統治效能,卻激化內部的對立,甚至引發動亂,導致北魏分裂。然而,這場激進改革的遺產,最終催生出一個全新的「中華」。後來的隋、唐,其實都是承接北魏遺緒的產物。無論是均田制、府兵制、三省六部制,還是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中融合草原與佛教風格的藝術語言,皆可追溯至北魏時代。可以說,隋唐盛世的光輝背後,正有一條來自草原的血脈在流動。拓跋鮮卑不是文明的破壞者,而是重建者、擴展者。他們為中原注入了草原的血液、佛教的靈魂,重新定義「中華」的概念。那些曾被漢人稱為「夷狄」、「胡族」的北方遊牧民後裔,不僅融入了中國社會,更將其獨特的傳統帶入中原,成為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東洋史專家全面解析鮮卑拓跋的誕生與發展,講述遊牧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史:📌 草原民族帶來的制度革命📌 孝文帝改革──胡漢融合與內部分裂的豪賭📌 沒有拓跋國家,就沒有隋唐盛世
【封面文案】草原民族勢力如颶風般襲向文明的城市,帶來戰火與摧毀,他們極富征服慾望、嗜殺成性,歐亞世界幾乎無力招架,他們稱這如同天罰般的力量為——上帝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