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環境危機成為全球共業,我們該如何用法律為地球發聲? 結合全球視野與臺灣經驗,提出永續發展下的治理藍圖。 在氣候變遷、資源枯竭與生態失衡成為全球焦點的今日,環境問題早已超越單一科學議題。本書從「人與環境」出發,全面梳理環境問題的演變脈絡,深入探討科技不確定性、隔代正義、利益衝突與國際關聯等多重面向。從環境惡化的本質、環境權的再建構,到立法、行政、司法的角色與挑戰,兼具理論深度與實務視野。作者引領讀者思考全球變遷下,環境法如何回應氣候變遷與制度轉型的迫切需求,並提出具前瞻性的制度藍圖。無論你是法律及政策的專業人士、實務工作者,或是關心環境未來的公民,本書都是理解環境法與永續治理的關鍵指南。 環境:主權、土地與人民系列 陸續出版:《環境管制:權力、市場與責任》 《環境台灣:海島與民主的法律對話》
★《泰晤士報》年度最佳歷史書籍★★ 《星期日泰晤士報》、BBC、《紐約客》、《衛報》、《獨立報》與《金融時報》年度選書★▍《絲綢之路》之後,二十一世紀首位偉大歷史學家彼德.梵科潘,再次顛覆人類思考的史學鉅作,一本講述過去、現在、未來,大自然如何宰制文明進化的地球史詩,你從未讀過的世界通史,重寫人類迄今為止對歷史的認知與理解。讓你看見真相逼近──烏俄戰爭、能源爭奪、饑荒與疫病、各國政治角力背後,是被忽視的根源——生態崩壞正逼近臨界點。在崩潰前夕,我們如何逃過這場本世紀最沉默、最深遠的全球浩劫?自然界在人類文明的興衰中從未缺席。火山、太陽活動與洋流的變化,牽動著饑荒、戰爭與疫病;烏俄戰爭,隱含著能源爭奪的遠因;全球經濟快速擴張的背後,意味著環境崩壞的加速。昨日、今日與明日的問題,其實皆源於人類之於自然環境的應對能力。我們很少思考自然世界如何形塑文化、革命與全球貿易,而歷史研究也習慣以人類為中心。《地球之路》一書中,彼德.梵科潘重新審視氣候變遷、極端氣候與長期環境變化對歷史的深遠影響,挑戰簡化的氣候決定論,重建自然與人類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描繪著人類在自然的影響與回應下,顛簸前行的未竟故事。《地球之路》不僅是對過去歷史的研究,更是一本對於現在與未來的警示錄。我們之所以能存活於地球,不過是依靠極其微妙的氣候平衡與偶然的幸運。面對當前的氣候危機與生態挑戰,這本書提供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全新視野,提醒著我們終究是自然世界的衍生物,而非主宰。「我們的世界始終是個變異、變易的世界,畢竟只要出了伊甸園,光陰就會荏苒,時光終究遞嬗。」